0162.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节 两种电荷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荷的单位:库仑(C)。

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4. 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单位和相互作用,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守恒定律的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单位和相互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让学生观察两者分别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引发学生对电荷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讲解电荷的定义、单位和相互作用,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3. 实验观察: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应用,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电荷间相互作用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6. 知识拓展:介绍一些电荷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两种电荷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负电荷2. 电荷的单位:库仑(C)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4. 电荷守恒定律:电荷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题:电荷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篇一: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5.1两种电荷教学案(含答案解析)】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学习目标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摩擦起电的本质。

2.知道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了解检验带电体的方法及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

4.了解自由电子及导体与绝缘体的区别。

自主探究1.自然界中只有种电荷。

人们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

2.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

电荷量的单位是,简称,符号是。

3.原子由和构成。

位于原子的中心,在核外运动。

带负电,所带的电荷量为 c,是最的带电单位;带正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原子整体电性。

4. 的物体叫导体。

常见的导体有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食盐水溶液等。

的物体叫绝缘体。

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玻璃、塑料、空气、油等。

5.导体导电是因为导体中存在大量的。

金属导电靠的是 ,溶液导电靠的是。

合作探究一、两种电荷思考讨论:在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衣服表面很容易吸附灰尘等。

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实验器材:梳子、塑料尺、气球、碎纸屑、泡沫颗粒。

实验方法:用梳子、塑料尺或气球在干燥、清洁的头发上摩擦,之后将物体靠近碎纸屑或泡沫颗粒,看是否能将其吸起。

提出问题: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都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说明玻璃棒和橡胶棒都带了电。

玻璃棒带的电荷与橡胶棒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实验探究:1.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互相靠近,两玻璃棒相互排斥。

2.用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互相靠近,两橡胶棒相互排斥。

3.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靠近,玻璃棒和橡胶棒相互吸引。

实验结论: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不相同。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3“两种电荷”的内容,学习有关的知识。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附带解析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附带解析

第1节:两种电荷知识点精析一、电荷1.物体带电:摩擦过的物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电。

带电物体(带电体)的基本性质:吸引轻小物体(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①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能的转化:机械能→电能。

②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后带了电。

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③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3.两种电荷:(1)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验电器:(1)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如图所示。

(2)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和物体带电多少(带电多,金属箔张开角度大)。

(3)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6.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量;在国际单位制中,电量单位是库仑,简称为库,符号是C。

元电荷(e):在各种带电微粒中,电子电量的大小是最小的,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元电荷;元电荷也是物理学的基本常数之一,常用符号e表示。

基本电荷e=1.6021892×10-19库仑,是一个电子或一个质子所带的电荷量,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都是e的整数倍。

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

扩展:①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

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②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

二、导体和绝缘体1.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铅笔芯)、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含杂质的水。

(名师整理)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5章 第1节《两种电荷》优秀教案

(名师整理)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5章 第1节《两种电荷》优秀教案

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一、教材分析《电荷摩擦起》是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

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用具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乒乓球,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

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观看动画“怒发冲冠”、录象“女孩头发竖起来”。

2、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进行新课:1.摩擦起电带电体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完美版)第十五章第1节 两种电荷(教案)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完美版)第十五章第1节 两种电荷(教案)

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1.知道两种电荷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掌握电荷量及其单位,了解原子结构.【教学难点】1.运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判断物体带电的性质,并解释简单的静电现象.2.理解金属中的电子可以自由移动.【教具准备】玻璃棒、橡胶棒、细线、铁架台、纸屑、毛皮、丝绸、验电器、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杆、空易拉罐、梳子、气球、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5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教师播放视频“怒发冲冠”,引导学生注意动画中女孩的头发竖起来了.师下面老师将演示“怒发冲冠”给你们看.教师请2位长头发的女生上台,当空气干燥时,教师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头发随梳子“飘”起来.师同学们一定很惊讶为什么头发会“飞舞”,这是因为“摩擦起电”,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进行新课】知识点1 摩擦起电和两种电荷1.摩擦起电教师将“摩擦”过的气球“挂”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吸在黑板上.生1:是不是因为黑板和气球具有磁性,所以它们可以互相吸引.生2:气球怎么可能具有磁性,这是因为老师刚“摩擦”了气球,使气球带电了,所以才会吸在黑板上.教师不需着急解答,先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实验:实验1:教师用“未摩擦过”的梳子靠近易拉罐,用“未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碎纸屑,用“未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现象:无法吸引)实验2:教师用“摩擦过”的梳子靠近易拉罐,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碎纸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现象:可以吸引)师请同学们说说两组实验中的“玻璃棒”、“橡胶棒”、“梳子”有什么不同?生:摩擦过的玻璃棒、橡胶棒、梳子能吸引轻小物体,没有经过摩擦的玻璃棒、橡胶棒、梳子不能吸引轻小物体.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引出摩擦起电的概念,并进行总结和板书.板书:(1)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师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你还见过哪些“摩擦起电”现象?生1:摩擦过的小塑料尺能吸引头发.生2:电风扇的“叶子”易招灰尘.生3: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肤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下面我们来做个例题.例题1 (多媒体展示)把一张干燥的报纸紧贴在竖直墙壁上,松手后报纸会自行脱落.如果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在报纸上摩擦几下,报纸就会“贴”在墙壁上.这是报纸和铅笔摩擦后,报纸与墙壁相互吸引的缘故.此时报纸相对于墙壁是的.解析:报纸与铅笔摩擦后带了电荷,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将报纸靠近墙壁时,与墙壁表面相互吸引,所以报纸能粘在墙壁上,此时报纸与墙壁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相对静止.答案:起电(带电或带了电荷)静止2.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3个实验(教师可以边演示边解说).实验3:用两块相同的丝绸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玻璃棒,再将两根玻璃棒互相靠近.(现象:互相排斥)实验4:用两块相同的毛皮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橡胶棒,再将两根橡胶棒互相靠近.(现象:互相排斥)实验5:将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现象:互相吸引)教师引导学生说说从上面3个实验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生1: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带同种电荷,靠近时互相排斥;两根橡胶棒都是用毛皮摩擦的,它们带同种电荷,靠近时也互相排斥,由此可知,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生2:既然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互相吸引,说明它们带的是异种电荷,异种电荷互相吸引.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并进行总结和板书.板书: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1)正电荷:人们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可以用“+”表示.(2)负电荷:人们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可以用“-”表示.(3)两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例题2(多媒体展示)用丝线悬挂着A、B、C三个轻质小球,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如图,若C带负电,则()A.B可能带负电B.A、B一定都带正电C.B可能不带电D.A一定带负电解析:由图可知,A、B相互排斥,说明A、B带电且带同种电荷;B、C相互吸引,说明B、C可能带异种电荷,也可能其中一个不带电,另一个带电.题目已知C带电,分析第一幅图可知B带电,即B、C都带电,且C带负电,所以B带正电,A带正电,故选B.答案:B课堂演练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堂练习.知识点2 验电器1.认识电荷量师物体所带电荷有多有少,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电荷量.板书:(1)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也可简称电荷.(2)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3)一根实验室中常用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摩擦后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C.2.认识验电器教师出示两种不同型号的验电器,并介绍其结构.(如图甲、乙)板书:验电器的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师同学们一定很奇怪为什么验电器可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它又是怎样工作的呢?大家不要着急,我们先来观察一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①用不带电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不张开)②用不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不张开)③用带正电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张开)④用带负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张开)⑤用力摩擦玻璃棒、橡胶棒,再将它们分别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张开更大了)教师引导学生说说从这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生1:没有带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不张开,带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了.生2:带电多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箔片的张角更大,所以,验电器不光可以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还可以检验出带电量的多少.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带电体接触金属球时,金属箔片会张开呢?学生讨论后总结得出结论: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并进行总结和板书.板书: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课堂演练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堂练习.知识点3 原子及其结构1.原子及其结构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有的分子由多个原子构成,有的分子由一个原子构成,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原子的结构.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原子的结构”,并讲解.原子的结构(多媒体课件)(1)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外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绕核运动(如图甲所示).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为1.6×10-19C.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原子整体不显电性,物体对外也不显电性.(2)原子很小,直径为10-10m,如果将原子比作一座大楼,原子核就如乒乓球那么大,可见原子核非常小.但是原子核又可以再分,它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而质子和中子还有更小的精细结构——夸克(如图乙所示).关于原子核结构的问题,本节课我们只需了解,不作深入探究,这些内容我们以后再学.甲:原子结构乙:原子核结构(3)氢原子的结构最简单,原子核中有1个正电荷(其电荷量与电子电荷量相等),核外有1个电子.氦原子核中有2个正电荷,核外有2个电子.(如图丙)丙:氢原子和氦原子的结构板书:(1)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旋转的电子组成,原子的核式结构与太阳系相似.(2)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为1.6×10-19C.(3)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使得整个原子不显电性.例题3(多媒体展示)下列关于原子、原子核的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核不带电B.原子核几乎占据了原子的全部空间C.原子带正电荷D.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答案:D2.电荷守恒定律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摩擦起电”,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呢?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的实质(多媒体展示)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当两个物体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板书:(1)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2)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课外延展】师下面我们将做一个小实验来证明电荷的转移,请同学们注意观察金属箔片的张角情况.教师演示实验:将带正电的验电器A和不带电的验电器B的金属球用带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杆连起来.(现象:验电器A的金属箔片张角变小,验电器B的金属箔片张角变大)师请同学们说说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生:这个实验说明验电器A所带电荷减少,验电器B所带电荷增大,由此我可以联想到正电荷由验电器A移动到了验电器B.例题4 (多媒体展示)用一根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接触一个金属箔已张开小角度的验电器,接触时发现验电器金属箔片张角变大,由此判断()A.验电器原来带正电荷,接触时有电子从验电器传向玻璃棒B.验电器原来带正电荷,接触时有电子从玻璃棒传向验电器C.验电器原来带负电荷,接触时有电子从玻璃棒传向验电器D.验电器原来带负电荷,接触时有电子从验电器传向玻璃棒解析: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当它接触验电器时,箔片张角变大,说明验电器原来也带正电,且电荷量比玻璃棒小,箔片张角变大说明验电器所带正电荷量增加,带正电荷实质是失去电子,说明验电器失去电子,即电子从验电器传向玻璃棒,故A对.答案:A课堂演练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堂练习.知识点4 导体和绝缘体师带电的物体有时会与其他的物体接触,从而失去电荷.那么,什么物体容易传导电荷,什么物体不容易传导电荷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教师演示教材P34《演示》——“电荷在金属棒中的定向移动”中的两个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解说:①第一个实验中,用橡胶棒连接后,验电器A、B金属箔的张角没有变化,说明橡胶棒中没有发生电荷的转移,即橡胶棒不容易导电.这种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等都是绝缘体.绝缘体中的带电粒子相互约束,不能自由移动.②第二个实验中,用金属棒连接后,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减小,B 的金属箔由闭合变为张开.这表明,验电器B也带了电,就是说,有一部分电荷通过金属棒从A移动到了B,电荷在金属棒中可以定向移动,说明金属容易导电,我们把这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食盐水溶液等都是导体.金属中有自由电子,能够导电,酸、碱、盐的水溶液中也有能够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好的导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电线芯线用金属来做,因为金属是导体,容易导电;电线芯线外面包上一层橡胶或塑料,因为它们是绝缘体,能够防止漏电.板书:(1)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等都是导体.(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如橡胶、玻璃、塑料等都是绝缘体.(3)在金属中,部分电子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这种电子叫做自由电子.金属导电,靠的就是自由电子.例题5(多媒体展示)我们经常在加油站看到一条醒目的标语“严禁用塑料桶装运汽油”,这是因为桶内汽油会不断与塑料桶摩擦,使塑料桶带了电,而塑料是(选填“导体”或“绝缘体”),不能及时将电荷转移,易造成火灾隐患.解析:汽油是易燃物质,当用塑料桶装运汽油时,由于在运输过程中,汽油不断与桶壁摩擦而使塑料桶带电.又因塑料是绝缘物质,桶上的电荷不能传递与转移,从而桶上的电荷越积越多.当桶上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放电现象.放电产生的火花会引燃汽油,造成火灾或油桶爆炸事故,所以加油站用醒目的标语提醒人们不要用塑料桶装运汽油,以免发生意外事故.答案:绝缘体例题6(多媒体展示)如图是家庭电路中常用的白炽灯泡和灯头的示意图,则以下灯泡和灯头上各种部件中全部属于导体的是()A.灯头后盖、螺旋B.玻璃泡、锡块C.螺旋、金属片D.灯头后盖、玻璃泡解析:灯泡和灯头各个部件中,螺旋、锡块、金属片都是导体.答案:C教师总结: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例如,当某些绝缘体加热后部分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从而使该绝缘体变成了导体.课堂演练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堂练习.【教师结束语】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电荷的有关知识,知道了摩擦起电现象.正负电荷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导体和绝缘体的有关知识,为电学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电能在生活和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相信大家一定会学好电学知识.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1.对于“两种电荷的规定”、“金属中有大量自由电子”等知识需要很大篇幅才能讲清楚,而这些知识只是要求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有一个感性认识,不需要学生过多地进行深究,因此在教学时只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简略带过,更多关注的是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结果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2.本节“摩擦起电”和“原子结构”的学习是为下一节引入“电流”做铺垫.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结合本节“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问题,启发学生从电子的得失方面去猜想摩擦起电现象的产生,引导他们通过查找资料、课外阅读更多地了解科学家富兰克林,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了解静电除尘、静电复印等现代静电技术.在教学中还应告诉学生“电中性”是指原子(或整个物体)对外不显电性.物体呈电中性不等于物体没有电荷,只是物体所带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的数量相等而已.1.避雷针“避雷”的原理避雷针的发明,是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为人类避免雷电伤害而做出的巨大贡献.避雷针是一根高而尖细的针状导体,把它竖在高大建筑物顶端,尾部用粗铜缆连接到埋入地下几米深的金属板上,使避雷针与大地接触良好.雷雨天气时,空中的乌云团带有大量的电荷,乌云团与地面或与带异种电荷的其他乌云团间可形成上亿伏的高压电,这样的高压可使空气电离,由绝缘体变成导体,于是出现巨大响声和火花放电,这就是雷鸣和闪电.云团与云团之间的放电,称为“天雷”,云团与地面间的放电,称为“落地雷”,后者常对生命和财产造成伤害.当带电云团接近避雷针时,由于静电感应,避雷针顶部立刻聚集异种电荷,避雷针尖与带电云团间的电压远远大于地面与带电云团间的电压,这时避雷针很快与带电云团放电,使云团中的大量电荷顺着避雷针的铜电缆传到地下,从而使建筑物避免雷击.2.巧防静电污染静电是一种物理现象.天气干燥时,化学纤维质地的内衣、地毯、坐垫和墙纸等受到摩擦都会产生静电.另外,家用电器使用时亦会产生静电效应或外壳带上静电.静电会令人感到身体不适,出现头痛、失眠和烦燥不安等症状,甚至引发皮疹和心律失常.如何消除静电呢?以下方法不妨试试.(1)在温度低的天气,在家里洒些水或放置一两盆清水.(2)卧室不摆放电视机.看电视时打开窗户,与电视保持2~3m的距离.看完电视要洗脸、洗手.(3)老人、小孩、静电敏感者、查不出病因的心脏病人、神经衰弱者在冬季最好穿棉质的内衣、内裤.(4)当头发无法梳理服贴时,将梳子浸在水中片刻,等静电消除后再梳理.(5)赤足(休闲时,不要放过赤足的机会).3.现代静电技术静电技术包括静电应用和防止静电危害两个方面.静电应用技术现已广泛用于节能、节约材料、保护环境、快速传递信息等方面,并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例如静电除尘,它能有效地捕集空气中粒径在十微米以下的尘埃.静电除尘与其他除尘技术比较,耗能少,运行费用低,能回收有用物质,易于维修管理.静电复印是利用静电力使带电墨粉(或墨滴)按照原件的文字或图像粘附在纸上;采用三种基色可以进行彩色静电复印.静电涂漆和敷粉是将涂料带电喷出,使它们在电场力的驱动下射到工件上.同喷枪涂漆相比,它可以节约涂料,减轻污染,降低成本.静电分选主要用于选矿,它利用电性能不同的介质颗粒在电场中带有不同的静电力来选矿物.静电纺纱和植绒是利用静电力操纵带电的纤维实现的.静电危害起因于静电力和静电火花放电.静电危害中最严重的静电放电引起可燃物的起火和爆炸.防灾措施一般多是降低流速流量,改造起电强烈的工艺环节,采用起电较少的设备材料等.。

人教版2020年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5章《第1节 两种电荷》教案

人教版2020年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5章《第1节 两种电荷》教案

《第一节两种电荷》教案教学目标1.能从生活体验中认识摩擦起电现象和带电现象;知道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并能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了解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3.了解原子结构,知道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

4.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5.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量及其单位、电荷的定向移动。

教学难点自然界电荷只有两种电荷的推理确认。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你注意过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究《第一节两种电荷》。

(板书设计)二、自学互研(一)两种电荷自主阅读教材P32~33内容,思考并独立完成: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摩擦起电的是( B )A.用头发摩擦过的塑料笔杆能吸引纸屑B.磁铁能吸引钢针C.用干燥的毛刷刷毛料衣服时,毛刷上会吸附一些细微脏物D.在干燥的冬天脱毛衣时,会听到“劈啪”的声音2.四个绝缘轻质小球,它们相互作用如图所示,那么,D球可能( C )A.带与A球相同的电荷B.带与B球相同的电荷C.不带电荷D.带与C球相同的电荷3.验电器的原理是什么?用验电器能否检验带电体带的是正电荷或负电荷?答:验电器的原理是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用验电器只能检验物体是否带电,不能检验出它的正负电性。

(二)原子及其结构自主阅读教材P33~34,完成下列问题:4.原子由位于中心的__原子核__和核外的__电子__组成,前者带__正__电荷,后者带__负__电荷,并且后者每时每刻都在绕着前者旋转。

九年级上物理教案(两种电荷)

九年级上物理教案(两种电荷)
可见:(投影)
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只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两个物体同时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设疑:
分别解释在实验一、二、三中各物体带什么电荷?为什么带这种电荷?每一实验电荷的总量如何?
(课件演示)
1.正负电荷中和的过程
2.确定中和的定义及有时以放电的形式进行的相关例子。
设疑:
带不等量的个带负电的橡胶棒进行研究,看到了吸引现象,说明异种电荷互相吸引。(板书)
学生讨论研究:
锻炼学生探究总结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使微观抽象的世界变成通俗易懂的宏观世界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4、正负电荷的中和
由于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以动画的形式将两个物体进行摩擦时,电子转移的情况表现出来,从而知道了什么知识?
设疑:
实验三中两个棒带有哪种电荷?
(课件投影:
分别以氢、氦原字为例显现原子结构及电子的运动情况,并说明原子不显电
性。)
学生研究总结:
1.带负电的橡胶棒悬吊于铁架台下,取另一带负电的橡胶棒使其接近,看到了排斥现象。说明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板书)
2.取两个带正电的玻璃棒进行研究,也会看到排斥现象。说明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渗透电荷守恒思想,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规律,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摩擦起电的原因。
教学难点
摩擦起电的原因
教具
丝绸、毛皮、玻璃棒2个、橡胶棒2个、铁架台1个、细棉线1条、带绝缘皮的电线1根、小纸屑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2. 电荷的单位:库仑(C)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4. 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荷的定义、单位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2. 能够运用所学的电荷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单位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室用具(如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等)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记本、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摩擦起电、静电吸附等,引导学生思考电荷的存在和性质。

2. 新课导入:介绍电荷的定义、单位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实验演示:用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等实验室用具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电荷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应用。

5. 知识巩固:通过课堂练习,使学生掌握电荷的基本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2. 电荷的单位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 电荷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列举三种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答案:摩擦起电、静电吸附、静电感应等。

2. 题目:用文字描述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答案: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答案:正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现象引入电荷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电荷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电荷的单位:库仑。

4. 摩擦起电的原理:物体相互摩擦时,电荷的转移。

5. 静电现象:例如静电吸附、静电放电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性质和单位,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掌握静电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的性质和摩擦起电的原理。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性质和单位,摩擦起电的原理,静电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脱衣服时产生的静电、梳子梳头发时产生的静电等,引导学生关注静电现象。

2. 知识讲解:(1)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

(2)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电荷的单位:库仑。

(4)摩擦起电的原理:物体相互摩擦时,电荷的转移。

3. 实验演示:(1)丝绸摩擦玻璃棒,观察玻璃棒带电现象。

(2)毛皮摩擦橡胶棒,观察橡胶棒带电现象。

4. 随堂练习:(1)判断正误: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2)完成实验报告册上的相关题目。

5. 知识拓展: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防止。

六、板书设计两种电荷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负电荷2. 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 电荷的单位库仑4. 摩擦起电的原理物体相互摩擦时,电荷的转移5. 静电现象静电吸附静电放电七、作业设计1. 判断正负电荷的题目:(1)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____电。

(2)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____电。

2. 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静电现象,并说明其原理。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实证意识。
3.通过学习电荷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创新,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具体安排如下:
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引发学生对电荷的思考,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小组合作完成一份电荷知识问卷,用于测试同学们对电荷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在班内进行互评。
作业要求:
-基础知识巩固题需独立完成,实践应用题和拓展阅读题可以适当查阅资料,但要注明来源。
-探究性问题和小组合作项目需要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作业完成后,学生需认真检查,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字迹清晰,表述规范。
2.新课内容:
(1)电荷的概念及分类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库仑定律及其应用
(4)电荷量的计算与单位
3.实践活动:
(1)使用电荷测试仪进行实验,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运用库仑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4.总结与评价:
(1)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巩固重点知识。
(2)通过课堂提问、作业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通过绘制概念图或思维导图,整理电荷相关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
2.实践应用题:
-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荷实验,如用电荷测试仪观察不同材质物体的带电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利用库仑定律,计算生活中两个带电体的库仑力,如带电的气球和墙壁之间的力。
3.拓展阅读与思考:
-阅读有关电荷在科技领域应用的文章,如静电复印机、静电喷涂等,了解电荷在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019秋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十五章 第1节 两种电荷

2019秋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十五章 第1节 两种电荷

教案: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2019秋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五章的第1节——两种电荷。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电荷的定义和性质;2. 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 摩擦起电的原理和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荷的概念,掌握电荷的性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让学生了解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能够区分和识别它们。

3. 让学生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和摩擦起电现象的解释。

2. 教学重点:电荷的概念、性质,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物电荷演示器、毛皮和橡胶棒。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包括丝绸、玻璃棒、塑料尺等)、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塑料尺摩擦头发后的吸引现象,引发学生对电荷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1)电荷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得出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到毛皮摩擦过的玻璃棒和丝绸摩擦过的橡胶棒分别带有什么性质,从而得出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得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规律。

3. 例题讲解:通过展示摩擦起电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现象。

5. 知识巩固: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电荷的定义和性质1. 电荷:物质的一种属性,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二、正电荷和负电荷1. 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

2. 负电荷:丝绸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2.知道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了解原子结构及一个电子带的电荷量是e=1.6×10-19C。

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过程与方法1.体会人们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过程。

2.通过实验,养成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电学,探究电的知识的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养成同学之间的协作意识,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教学重点电荷种类及相互作用,验电器原理,原子结构。

教学难点根据原子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颗粒泡沫屑若干。

学生分组:气球,颗粒泡沫屑若干、水、梳子、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塑料刻度尺、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

教学过程情境创设播放视频:有趣的放电现象。

设置悬念同学们知道这种神奇现象的原理吗?引入新课这是一种放电现象,在了解“电”之前,可不要轻易尝试这种实验。

神奇的电到底是什么?从今天我们就逐渐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让我们一起走进——两种电荷。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设置疑问,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认真观察、思考。

)问题过渡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实验日常生活中与以上现象类似的例子很多,想用给你提供的器材和身边的物品,亲手试试吗?实验器材梳子、塑料尺、气球、碎纸屑、轻小泡沫。

提出问题1.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带电?2.什么是摩擦起电?你还知道哪些摩擦起电现象?情景过渡课件展示丝绸摩擦玻璃棒和毛皮摩擦橡胶棒,引导学生思考:图中现象说明了什么?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吸引纸屑。

第1节 两种电荷 初中物理教案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

第1节 两种电荷 初中物理教案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

课题15.1 两种电荷教材分析1、知识构成及在本章中的地位:摩擦起电是学生熟悉的电现象之一,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物理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主要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个部分组成。

本节在整个电学部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石与开始。

2、课标要求:一是观察摩擦起电现象。

教材首先通过图片展示了熟悉的生活现象“与头发摩擦过的梳子会吸引碎纸屑”“摩擦过的气球会使细水流弯曲”等现象,引起学生的关注,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物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课标的第二个要求是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教材编排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这个重要的实验,以促进学生实验能力的发展。

学情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中,对摩擦起电现象以及导体和绝缘体已经有一些印象,但是从微观结构上认识此现象并且涉及电荷的移动,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已有的学习方式、习惯、能力: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集体荣誉感,而且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组内成员间相互帮助的学习方式已经形成,而且学生还具有一定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推理能力。

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能力,比如控制变量法的应用,还比较欠缺。

授课时间2017.05.04授课教师珠海香洲区第九中学张一帆课时:1课型新授课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两种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规律2.学习验电器的使用,了解其工作原理。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从摩擦起电出发认识两种电荷,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2.实验验证正负电荷的相互作用,判断带电体电荷的正负。

3.学习验电器的使用,了解其工作原理。

4.学会解释生活中有关静电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一】第1节 两种电荷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一】第1节 两种电荷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及实质2.知道电荷量及单位3.知道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4.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及作用5.了解原子结构及原子呈电中性原因6.了解导体和绝缘体及导体导电原因二、教学重点1.电荷间相互用2.原子结构三、教学难点1.摩擦起电的实质2.原子结构四、教具:不同类型验电器两个、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碎纸片、通草球等。

五、教学教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学生看课本P32-35。

引入: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们生活在电的世界里,所有的用电器只有电才能工作,那么我们天天提及的“电”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就来学生和电有关的知识,今天我们从最基本的电荷开始电学的学习。

(二)摩擦起电问题1:橡胶棒是否带电?怎么证明?物体带上电和没有带电有什么区别?1.对比演示:(1)不带电和带电的橡胶棒和玻璃棒吸引碎纸片和通草球;(2)吸引的纸片有一部分“弹开”。

(如果学生发现了可以提出,否则可以不讲。

)问题2:橡胶棒和玻璃棒带电了吗?用的什么办法让它带上了电?一个物体如果带上电有什么的性质?总结:(1)带电性质:吸引轻小物体;(2)可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2.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的例子:(1)冬天脱衣服冒火花;(2)梳头时头发跟梳子一起;(3)毛衣容易脏;(4)电视电脑屏幕容易吸灰;(5)油灌车下面拖着一条铁链;(6)纺织工厂要保持空气潮湿;(7)买食物时,薄塑料袋容易沾在手上甩不掉等。

(三)电荷及其相互作用1.两种电荷引入:橡胶棒和玻璃棒都可以通过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上电,都可以吸引轻小物体,它们带的电性质是不是一样的呢?科学研究表明,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1)丝绸←→玻璃棒带正电:记+,“丝玻正”;(2)毛皮←→橡胶棒带负电:记-,“毛胶负”。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引入: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正电可以吸引轻小物体,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也可以吸引轻小物体,那么把带正电的玻璃棒和带负电的橡胶棒放在一起会不会相互吸引呢?得出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1节 两种电荷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1节  两种电荷  教案

两种电荷【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经验,通过小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进一步认识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通过自主学习知道电荷有两种,并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通过实验正确说出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3.通过自学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

在老师的帮助下,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

4.通过实验区分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导体导电和绝缘体不导电原因。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原因;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语: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现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一节我们来学习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

2.教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1.结合生活经验,通过小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进一步认识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通过自主学习知道电荷有两种,并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通过实验正确说出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3.通过自学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

在老师的帮助下,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

4.通过实验区分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导体导电和绝缘体不导电原因。

能够说出生活中一些亲身观察到的现象。

根据生活中的相关摩擦起电的现象,思考原因。

二、先学环节。

过渡语: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就有了前进的方向。

下面,让我们带着目标,学海泛舟。

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一)自学检测反馈。

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_________________。

2.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正电荷:指__________________所带的电荷。

负电荷:指________________所带的电荷。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______________,异种电荷互相_____________。

4.电荷的多少叫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第1节两种电荷
知识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摩擦起电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相关现象
2.两种电荷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作用规律,知道验电器的构造、作用及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3.原子及其结构知道原子及其结构,摩擦起电的原因
4.导体和绝缘体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
观看动画“怒发冲冠”头发竖起来”视频。

/show/HHLn2nOjzxzcwYPiGuEXFA...html
让学生思考头发竖起来的原因是什么?这里面存在着什么奥秘?这节课我们就一块儿来揭开这个谜底!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摩擦起电,两种电荷
活动1: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归纳总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作带电体。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作摩擦起电。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活动2:
实验1:首先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观察现象.
实验2: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观察现象.
实验3: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观察现象.
实验4:用手捋散开的塑料包装绳,在捋的次数不断增加的过程中,观察现象.
归纳总结: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1)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负电荷: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活动3:根据上面的学习,出示一个塑料棒,让学生交流、讨论,要想知道我手中的这个塑料棒是否带电,
你有哪些方法来验证?
归纳总结: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1)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2)利用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来判断。

(3)出示验电器,介绍也可以利用手中的这个工具----验电器来检验。

活动4:演示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角的变化,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的变化。

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

让学生分析、讨论现象原因,不同意见的给予补充。

归纳总结:
(1)构造:它是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几部分组成的。

(2)原理:它利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

(3)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

(4)电荷的多少叫电量,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典例剖析
如图所示,通草球甲、乙相互排斥,甲、丙相互吸引,如果已知甲带正电,那么乙、丙的带电情况是()
A.乙带负电、丙带正电
B.乙带正电、丙带正电
C.乙带负电、丙带负电或不带电
D.乙带正电、丙带负电或不带电
点拨:排斥的一定带同种电荷,吸引的可能带异种电荷,可能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根据上面的两个规律进行判断.
活动5:学生自学课本33页到34页的内容,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自己叙述出原子结构;
(2)试着分析出摩擦起电的原因。

归纳总结:
(1)原子结构:
(2)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发生了转移,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探究点二导体和绝缘体
实验1:取两个验电器A和B。

用金属杆把A和B连接起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可以看到A和B的金属箔都张开了。

实验2:改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重做上面实验,可以看到只有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而B仍然闭合。

归纳总结:(1)电荷在金属杆中定向移动。

(2)善于导电的物体叫作导体。

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作绝缘体。

板书设计
第1节两种电荷
教学反思
两种电荷这一节是电学的初始课,因此上好这一课,对于学好电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是学生对电学课的第一印象,所以,它不仅担负着掌握电荷初步知识的任务,还担负着培养激发学生对电学兴趣的任务。

基于此,我在设计本课时,尽可能的设计了实验,而且把它设计成探究性试验,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电学的兴趣。

如果使用验证性试验,可以节省好多时间,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减弱,因为那样就缺少了神秘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虽看似浅显,但知识点多,给人凌乱而繁杂之感。

而且由于化学知识滞后,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导电能力不同的原因理解起来都非常困难。

因此课堂容量还是不小的。

故在教学中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互帮互助的方法,让所有学生都弄明白。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
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
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
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
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声音的特性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
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

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

物体
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

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
歌唱家——指音调。

三、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
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
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