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对浅水湖泊生态及富营养化的影响

合集下载

淡水鱼对浅水湖泊生态及富营养化的影响

淡水鱼对浅水湖泊生态及富营养化的影响

淡水鱼对浅水湖泊生态及富营养化的影响淡水鱼是湖泊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湖泊生态以及富营养化过程具有显著影响。

本文将从淡水鱼对湖泊生态系统的调控、食物链的影响以及对富营养化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讨论。

首先,淡水鱼在湖泊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调控功能。

淡水鱼是湖泊中重要的捕食者,它们主要以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浮游植物为食。

通过捕食这些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淡水鱼可以控制这些生物的数量,起到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例如,淡水鱼可以通过捕食浮游动物来控制浮游动物的数量,防止其过度繁殖。

这样一来,湖泊中的浮游动物数量可以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水体的透明度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此外,淡水鱼还对湖泊的富营养化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富营养化是指湖泊中富含营养物质,导致水质恶化和生态系统结构变化的现象。

湖泊的富营养化主要是由于过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输入。

淡水鱼可以通过捕食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来控制富营养化过程。

例如,一些食肉鱼类如鲶鱼和鲤鱼等具有较强的掠食能力,它们可以控制底栖动物的数量,减少湖底的有机物堆积。

这样一来,富营养化过程会得到有效遏制,有助于改善湖泊的水质和水生态环境。

然而,淡水鱼也可能对湖泊生态系统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一些外来鱼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繁殖能力,它们可能会对湖泊中原有物种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导致物种灭绝。

此外,过度捕捞和放流不当也可能导致淡水鱼资源的减少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因此,合理管理和保护淡水鱼资源对于维持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淡水鱼在湖泊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和掠食作用,对维持生态平衡、食物链的形成以及富营养化的控制具有显著影响。

为了保护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加强淡水鱼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同时加强科学研究,以更好地了解淡水鱼对湖泊生态系统的作用和影响。

湖泊富营养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湖泊富营养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湖泊富营养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湖泊是地球上最广泛的水域类型之一,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干预,湖泊富营养化成为当代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

富营养化是指湖泊中营养物质(如氮、磷等)的浓度过高,导致水质恶化,产生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本文将探讨湖泊富营养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介绍一些应对富营养化的措施。

富营养化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水质问题上。

过高的营养物质含量会导致湖泊水体浑浊,水透明度下降,从而阻碍水底光合作用的进行。

这会使湖泊中的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形成水华。

水华不仅使水质变差,还可能释放有害物质,严重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营养物质过多还会导致营养链的改变,水体中浮游植物数量剧增,鱼类数量减少,甚至出现鱼类死亡的情况。

富营养化还会对湖泊底部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过多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会进入湖底,促使水下植物的生长,形成大量底泥有机质。

这些有机质在缺氧环境下分解,产生大量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破坏底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时,湖泊底部富营养化还会导致底泥释放出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形成恶性循环,使湖泊进一步富营养化,并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更大的威胁。

除了对水质和底部生态系统的影响外,湖泊富营养化还会对湖岸带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湖岸带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水相交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

富营养化使湖水中磷浓度过高,磷在湖岸带水土系统中积累,导致湖岸带土壤富磷化。

富磷化的土壤降低了湖岸带植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力,影响湖岸带植物的生长和物种多样性。

同时,湖岸带植物的凋落物富含有机质,进一步促进湖水营养化,形成恶性循环。

湖岸带植物凋落物过多还会影响湖泊的鱼类繁殖和水鸟栖息。

要应对湖泊富营养化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恢复湖泊生态系统的平衡。

首先,要控制人类活动带来的营养物质输入。

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城市雨水等都是湖泊营养物质过多的重要来源,需要加强污水处理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减少营养物质的输入量。

水体富营养化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水体富营养化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水体富营养化对渔业资源的影响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营养物质过多积聚,导致水体中植物生长过度,形成大量的水华现象。

这种异常的水体状态不仅对水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还对渔业资源带来了长期的不利影响。

本文将探讨水体富营养化对渔业资源的具体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水体富营养化对渔业生物影响1.1 降低渔业生物多样性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中营养物质过剩,从而滋生蓝藻等有毒或有害生物。

这些有害生物会竞争或破坏其他渔业资源的生存环境,造成渔业生物多样性的降低。

1.2 影响鱼类的繁殖水体富营养化会改变水中的氧气含量和PH值,对鱼类的繁殖产生负面影响。

一些重要的繁殖场所如湿地和河口区域常常受到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导致鱼类繁殖率下降,从而减少了新生代的数量。

1.3 加剧渔业资源的竞争水体富营养化使得浅水区域的浮游植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了额外的食物来源。

然而,由于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渔业资源的过度利用,渔业资源之间的竞争也会增加。

这不仅使得渔民的收益减少,也威胁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应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措施2.1 加强水体监测和管理为了及时了解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和蔓延情况,需要建立完善的水体监测网络,并加强对污染源的管理和治理。

政府应加大投入,加强对农业、工业和城市污水的监管,确保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控。

2.2 促进生态修复通过种植湿地植物和人工养殖水生动物等方式,恢复和改善受污染水域的水质。

同时,可以引入一些食草鱼类,如鲤鱼和草鱼等,来控制水中的藻类生长,减轻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

2.3 加强国际合作水体富营养化是跨境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

国际合作可以通过信息共享、技术交流和联合行动等方式,共同应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挑战,保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总结水体富营养化对渔业资源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包括降低渔业生物多样性、影响鱼类的繁殖以及加剧渔业资源的竞争。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加强水体监测和管理,促进生态修复,并加强国际合作。

淡水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及防控对策

淡水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及防控对策

淡水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及防控对策淡水养殖是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方式,通过在淡水环境中养殖各种水生动植物,为人类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

淡水养殖也会对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不加以有效的防控,可能会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本文将探讨淡水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以及相应的防控对策。

一、淡水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1. 水质污染:淡水养殖过程中,饲料残渣、粪便等有机废物会大量输入水体,降低水质的透明度和氧含量,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富集营养盐,使水质变差,对水生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3. 生物多样性丧失:养殖场周边的水生生物受到养殖活动的影响,部分原生水生生物数量减少,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影响了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1. 合理规划养殖区域:在选择养殖场地时,要考虑周边水体环境的承载能力和水质状况,避免过度集中养殖,减少对周边水体的影响。

2. 科学投喂饲料:在饲料使用上要遵循科学用饲原则,避免过量投喂或者废弃饲料,减少有机废物的输入,降低水质污染。

3. 优化养殖技术:采用循环水养殖、浮游藻类养殖等技术,减少有机废物对水体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减小对水体环境的负面影响。

4. 加强水质监测和管理:定期监测养殖水体的水质状况,及时发现水质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水体环境的稳定。

5. 生态修复和保护: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增加湿地的面积,构建人工湿地等,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

6. 建立健全的法规制度:加强淡水养殖管理,建立健全的法规制度,加强对养殖活动的监管,保护水体环境。

如果淡水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得不到有效的防控和治理,不仅会影响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还会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必须加强对淡水养殖的管理和控制,合理有效地减少其对水环境的影响,保障水体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湖泊富营养化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湖泊富营养化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湖泊富营养化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湖泊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水体之一,它们扮演着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角色。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湖泊富营养化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湖泊富营养化指的是水体中营养物质(如氮、磷)超过自然水体所能处理的能力,导致水中营养物浓度过高,使水体变得浑浊,并且引发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湖泊富营养化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湖泊中过多的营养物质会导致藻类的大量繁殖。

藻类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会释放氧气,但在夜间或低氧条件下会消耗氧气,导致湖泊水体中氧气含量下降。

这会对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造成威胁,因为它们需要氧气来呼吸。

富营养化也使得水中出现大量的蓝藻,它们会分泌毒素,对水生生物造成伤害,甚至引发水生动植物的死亡,打破了湖泊的生态平衡。

其次,湖泊富营养化会改变水的透明度。

过多的藻类和浮游植物会使水中悬浮物增加,导致水变得混浊,甚至演变成绿色或蓝色。

这会阻碍光线的穿透,导致湖底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影响湖泊中其他生物的生长。

同时,湖底缺氧也会导致底栖动物的生存困难,进一步打乱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湖泊富营养化还会引起鱼类数量和种类的变化。

由于藻类和浮游植物的繁殖,鱼类寻找食物更加容易,这会导致某些鱼类种群爆发式增长。

然而,当湖泊富营养化加剧时,水中出现大量的蓝藻毒素,对鱼类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导致部分鱼类灭绝。

这样的生态连锁反应使得湖泊中的鱼类生态系统发生巨大变化。

同时,富营养化也会改变鱼类的行为,例如,一些鱼类会更频繁地上浮接触水面,以摄入大量氧气。

这样的行为改变了它们的食物链关系,影响整个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要解决湖泊富营养化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减少农业和工业排放的污染物,特别是氮和磷。

严格监管和实施环保政策,确保各种排放源的营养物质不会过量进入湖泊是关键。

其次,加强湖泊水质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富营养化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

例如,可以进行机械除藻、放流增氧、生态修复等措施来改善湖泊水质。

淡水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及防控对策

淡水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及防控对策

淡水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及防控对策淡水养殖是一种经济效益显著的水产养殖方式,但不良的饲养管理和养殖规模过大会对水环境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淡水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并探讨相应的防控对策。

1.水体污染淡水养殖饲料、鱼粪和生死物质会释放大量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影响水体中的水质、温度、浊度等水质指标,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如果养殖密度过高、饲养量过大,会导致水体呈现黑臭、缺氧等问题,威胁鱼类的生存。

2.水生态系统破坏淡水养殖的水体中引入了许多外来生物,例如饲料、疫苗、鱼苗等,这些外来生物会危害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致水生态系统的破坏。

同时,一些饲料过多而不被鱼类吃掉,还会导致下游水体的富营养化,威胁水生态系统的生态安全。

二、防控对策1.加强养殖管理实行科学的养殖技术、加强养殖管理,可以减少饲料和浊度对水体的污染影响,保护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养殖户需要加强对水体的监测,并保持水体的透明度和溶氧量,引导鱼类在良好的水环境中生长。

2.合理规划养殖场地选择远离城市和水源用地的区域建设养殖场,规划科学的养殖密度和养殖大小,防止环境资源的过度利用,保护水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保障农民的合法利益。

3.加强疫病防控淡水养殖场存在疫病传播的风险,管理者需要采取科学的防控措施保障水产养殖的健康稳定发展。

应在养殖过程中加强疫苗接种、加强疫病检测,及时发现和治理疫病,防止疫病扩散,避免影响正常的水产生产。

结论针对淡水养殖对水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防控对策,需要加强科学的养殖管理和合理规划养殖场地。

同时,加强疫病防控,推进淡水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水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

淡水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及防控对策

淡水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及防控对策

淡水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及防控对策【摘要】淡水养殖对水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淡水养殖的影响、水环境问题、防控对策、实施效果评估和政策建议,探讨如何减少淡水养殖的负面影响。

淡水养殖导致水质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需要采取合理的防控措施,如建立健全监管制度、推广清洁生产技术。

通过实施这些对策,可以有效减少淡水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保护水资源生态环境。

政策建议方面,应强化淡水养殖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监管力度,确保养殖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本文总结了淡水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有效的防控对策和政策建议,为保护水环境提供参考。

【关键词】淡水养殖、水环境、影响、问题分析、防控对策、实施效果评估、政策建议、总结、展望、研究展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淡水养殖是一种重要的渔业养殖方式,已经成为许多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需求的提高,对淡水渔业资源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

淡水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凸显,给水质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在淡水养殖过程中,养殖池塘和水体中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氨氮和磷等养分,容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

养殖过程中使用的饲料和药物也会残留在水体中,对水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影响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

为了减轻淡水养殖对水环境的负面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和政策支持。

通过科学管理养殖过程、加强废水处理、推广清洁生产技术等途径,可以有效减少水环境受到的压力,保护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

本文旨在对淡水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相应的防控对策,并评估实施效果,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淡水养殖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淡水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及可能产生的问题,以及如何制定有效的防控对策,从而保护水环境的健康和稳定。

通过对淡水养殖活动造成的水质污染、废弃物排放及生态破坏等问题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养殖业对水环境的影响程度,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淡水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及防控对策

淡水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及防控对策

淡水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及防控对策淡水养殖是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方式,通过对淡水中的生物进行饲养和管理,从而获得淡水鱼、虾、蟹等产品。

淡水养殖也会对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水质污染和生态破坏。

本文将探讨淡水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以及相应的防控对策。

淡水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水质污染和生态破坏。

淡水养殖过程中,养殖动物的粪便和饲料残渣会直接排放到水体中,导致水质富营养化和富氧化现象,进而引发水体藻类和有害菌的大量繁殖。

这不仅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危及其他生物的生存,还会导致水体变得浑浊和无法使用。

淡水养殖过程中可能会破坏当地水生生物的生态环境。

养殖池塘或池塘的建设、养殖动物的捕捞和饲料供应等活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破坏当地生物栖息地,破坏生物多样性,影响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针对淡水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对策。

加强养殖管理,严格控制养殖密度和饲养方式,合理配置饲料,减少养殖废物的排放。

可以通过科学配方饲料,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粪便和饲料残渣的产生。

建立养殖系统和排放处理设施,将养殖废物进行收集和处理,避免其直接排放到水体中。

这些设施可以包括沉淀池、滤池和生态修复区,通过生物滤池和湿地植被的处理,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减少水质污染。

在养殖区域设置生态保护区,保护当地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减少人为干扰。

加强监测和评估也是防控淡水养殖对水环境影响的重要环节。

通过定期监测水体的水质变化,掌握养殖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定期评估淡水养殖项目的环境影响,指导养殖者合理进行养殖活动,并提供相关政策和技术支持。

淡水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水质污染和生态破坏。

为了减少这些影响,需要加强养殖管理,控制养殖废物的排放,并建立养殖系统和排放处理设施。

加强监测和评估,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也是重要的防控对策。

只有采取综合的防控对策,才能有效减少淡水养殖对水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淡水鱼类养殖技术及水环境对养殖的影响

淡水鱼类养殖技术及水环境对养殖的影响

淡水鱼类养殖技术及水环境对养殖的影响随着人们对淡水鱼类的需求日益增加,淡水鱼类养殖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农业产业。

养殖过程中面临着水质污染、饲料浪费、疾病传播等问题,因此科学合理的养殖技术和水环境管理对于提高养殖效率、降低成本、保护水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淡水鱼类养殖技术1.选址及水源选择淡水鱼类养殖场的选址要选择地势平坦、临近水源、土壤肥沃、无污染,保证水源清洁,无污染物质和重金属物质的存在。

2.养殖设施建设养殖设施包括养殖池塘、养殖笼网、养殖箱、养殖水库等,要根据不同的品种和规模选择合适的养殖设施,保证鱼儿的生长环境。

3.种苗选育选择适应当地水质环境的鱼种进行养殖,同时要选择健康的种苗,保证养殖过程中不易出现疾病。

4. 饲料管理根据不同阶段的生长需要,科学合理的配制和管理饲料,保证鱼儿健康成长。

5. 疾病防控定期检查鱼类健康状况,及时发现疾病并进行处理,防止疾病扩散。

6. 适时收获根据鱼类的生长周期,适时进行收获,确保鱼类的品质。

二、水环境对养殖的影响1. 水质污染养殖过程中,鱼类的粪便、残饵和饲料残渣等会导致水质污染,影响鱼类的健康成长。

2. 水体富营养化养殖过程中施肥和饲料过剩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藻大量繁殖,影响水质。

3. 养殖废水养殖过程中的废水排放也会对水环境造成污染,影响周边生态系统的平衡。

4. 疾病传播水体污染会使得鱼类易感染疾病,疾病传播会给养殖业带来重大损失。

针对水环境对养殖的影响,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水质监测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水质监测,及时发现污染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科学施肥根据鱼类的生长需要,科学合理的施肥,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

3.建立养殖废水处理系统建立养殖废水处理系统,对养殖废水进行处理,减少对水环境的影响。

4.加强养殖管理加强养殖管理,做好饲料管理、疾病防控等工作,保证养殖过程中水质卫生。

淡水鱼类养殖技术和水环境管理是提高养殖效率、降低成本、保护水环境的关键。

鱼类在富营养化中的作用

鱼类在富营养化中的作用

鱼类在富营养化中的作用
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营养物质过多,导致水体生态系统失衡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全球范围内都很普遍,尤其是在城市周边和农业区域。

富营养化会导致水体中藻类和其他植物的过度生长,这些植物会消耗大量氧气,导致水体缺氧,从而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然而,鱼类在富营养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鱼类可以帮助控制水体中的藻类和其他植物的过度生长。

鱼类会吃掉这些植物,从而减少它们的数量,保持水体的生态平衡。

其次,鱼类可以帮助维持水体中的氧气含量。

鱼类需要氧气来呼吸,它们会在水中游动,从而带动水体的流动,增加氧气的含量。

此外,鱼类还会排泄废物,这些废物会被水中的微生物分解,产生营养物质,为水体中的植物提供养分。

除了以上作用,鱼类还可以作为水体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

鱼类对水体中的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它们会在水体受到污染或富营养化的情况下出现异常。

因此,通过观察鱼类的数量和种类,可以判断水体的健康状况,及时采取措施保护水体生态系统。

鱼类在富营养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可以帮助控制水体中的藻类和其他植物的过度生长,维持水体中的氧气含量,为水体中的植物提供养分,同时还可以作为水体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水体生态系统的保护,保护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
生存环境。

水体富营养化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水体富营养化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水体富营养化对水产养殖的影响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中富含大量的营养物质,如氮和磷等。

这些营养物质通常来自于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的排放,进入水体后引发水中浮游植物和藻类的繁殖,导致水体逐渐富集大量的有机物质。

水体富营养化对水产养殖产生了诸多影响,下面将从生物学、环境学和经济学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生物学影响1.1 溶解氧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和浮游植物增多,这些生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水中的溶解氧。

当富营养化程度提高时,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逐渐减少,使得养殖水体中的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缺氧甚至窒息而死亡。

1.2 水质变差:富营养化导致水中悬浮物增多,使得水体浑浊度升高。

这不仅影响光线的透过性,阻碍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也减少了鱼类的觅食能力。

另外,大量富营养化水体还容易形成藻华,大量浮游植物附着在鱼体上,导致鱼类感染病原体,增加了疾病的暴发风险。

1.3 死亡率上升:水体富营养化不仅直接影响水生生物的存活率,也间接增加了病原体和寄生虫的滋生。

这些病原体可能导致鱼类感染疾病,使得养殖者的死亡率上升,养殖效益降低。

二、环境学影响2.1 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华:水体富营养化使得水中浮游植物数量激增,形成大量的藻华。

藻华时有时无,影响水域的透光率,阻碍水下光合作用的进行,进一步导致水生生物的缺氧和饥饿。

2.2 生态系统崩溃:水体富营养化破坏了水生生物的生态平衡,一些特定的藻类和浮游植物迅速增殖,形成藻毯和生态团,污染水质,抑制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生态系统的崩溃不仅对水生生物造成了威胁,还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三、经济学影响3.1 损失养殖效益:水体富营养化导致养殖水体中的鱼虾死亡率上升,产量减少,直接导致养殖效益的下降。

同时,由于鱼类感染疾病的风险增加,养殖者需要增加投入用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增加了养殖成本。

3.2 损害渔业发展:水体富营养化不仅对养殖业造成了直接影响,也对渔业资源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水体富营养化导致鱼类数量减少,鱼苗捕捞难度加大,给渔业发展带来了隐患。

水产养殖对渔业水域环境带来的影响与应对策略探析

水产养殖对渔业水域环境带来的影响与应对策略探析

水产养殖对渔业水域环境带来的影响与应对策略探析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食物需求的不断增加,水产养殖在全球范围内的规模和重要性不断增加。

水产养殖对渔业水域环境带来的影响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对渔业水域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水产养殖对渔业水域环境的影响1. 水质污染水产养殖过程中使用的饲料和化学药品会污染水体,导致水质下降。

养殖池和水域底泥中的有机物和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堆积,也会导致水质污染,形成富营养化现象。

水质污染不仅影响养殖水体内的生物多样性,也会对周边野生渔业资源产生负面影响。

2. 生态平衡破坏大规模的水产养殖往往需要大量的饲料,而这些饲料往往来源于野生渔业资源,从而影响野生渔业资源的生态平衡。

水产养殖区域的扩大和养殖密度的增加也会影响周边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

3. 水生物种群变化水产养殖过程中,人为引入的外来种和人工繁殖的优势种群可能会对当地水生生物群落产生影响,甚至形成异种竞争,导致当地水生生物种群的减少和生态系统的变化。

二、应对策略1. 发展生态养殖生态养殖是一种以保护环境、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为目的的养殖方式,通过模拟和改良渔业生态系统,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采用合理的养殖密度和饲料投放量,减少对周边水域环境的影响。

2. 加强水质监测和管理加强水质监测和管理,定期对养殖水体的水质进行监测和评估,对水质出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水质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3. 推行循环水养殖采用循环水养殖技术,通过水质处理设备和循环使用水,减少养殖过程中对水质的消耗和污染。

循环水养殖技术还能够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实现“节水养殖”。

4. 推广科学养殖技术推广科学的养殖技术,合理利用养殖饲料,减少养殖过程对野生渔业资源的依赖。

通过科学的养殖管理、饲料搭配和投喂量控制,减少养殖过程对水域环境的影响。

5. 强化法规监管加强对水产养殖活动的法规监管,规范养殖活动,严格控制养殖密度和使用化学药品的量,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保护水域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淡水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及防控对策

淡水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及防控对策

淡水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及防控对策近年来,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淡水养殖业发展迅速。

淡水养殖能够带来一定经济利益,但同时也给水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淡水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以及采取的防控对策。

(一)水体富营养化淡水养殖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饲料和肥料,会使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盐浓度增高,使得水体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的水体容易引发藻类大量繁殖,进而形成蓝藻水华等不良现象,对水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二)水质恶化淡水养殖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和污染物,如饲料残渣、粪便、尿液、化学药剂等。

这些废水和污染物的排放会导致水质变差,直接影响水体生态系统。

(三)重金属污染淡水养殖一些特殊的养殖方式可能会使得水体中出现重金属污染问题。

例如,在养鱼池的底部使用铅丝网可以提高水体溶解氧的浓度,但同时也会释放出铅离子,导致水体出现重金属污染。

二、防控对策(一)改变养殖方式选择符合当地水文环境条件的高效合理养殖技术,控制养殖密度,减少养殖物浮游生物集中的可能,减轻对水环境负荷。

譬如,使用多层式、流水旋转式等循环水养殖系统,能减少饲料残渣的排放和大量水的消耗。

(二)加强监管加强对淡水养殖行业的监管和管理,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加大罚款力度,依法打击滥用化学药剂、添加激素等行为,规范行业发展。

开展水质监测,及时发现、处置养殖场废水污染、溢漏事故等。

(三)加强环保教育加强公众环保意识,通过各种方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人们自觉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引导企业和个人注重环保、绿色养殖。

(四)资源化利用发展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即将养殖产生的污染物统一收集,进行处理和回收,用于生产有机肥料、鱼粉等,以达到减少污染的目的。

总之,淡水养殖对水环境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通过合理的养殖方式、加强监管、开展环保教育以及资源化利用等有效对策,可以减少淡水养殖业对水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鱼类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鱼类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

鱼类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在水生态系统中,鱼类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它们的存在不仅对水生态系统有影响,也对许多人类社会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

鱼类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下面将逐一探讨。

一、鱼类对水质的影响鱼类是水生生物中最广泛分布的一类,它们对水质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鱼类在水中呼吸、排泄和死亡,都会对水质造成一定的影响。

尤其是在鱼塘等封闭环境中,过多的鱼类容易造成水质恶化,导致鱼病流行和鱼类死亡。

此外,当人类排放大量污水进入水体时,鱼类会受到毒性物质的侵害,进而对整个水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鱼类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护鱼类是水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在其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鱼类的群落对水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鱼类数量过多或过少时,都会对水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不好的影响。

鱼类数量不足时,水中的浮游生物将失去重要的食物来源,从而导致它们死亡或移居到其他地方。

当鱼类数量过多时,它们会过度捕食其他生物,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降低。

三、鱼类对水资源的利用鱼类是许多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资源,包括食品来源、文化活动和商业活动。

许多地区的经济依赖于鱼类产业。

但是,过度的捕捞行为会导致鱼类数量的减少,进而对水生态系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因此,人们必须采取可持续的捕捞措施,以保护鱼类和水生态系统免受过度捕捞的伤害。

四、鱼类对水文环境的维护鱼类作为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文环境的维护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鱼类通过摄食和活动,有助于维持水生态系统中的水质和水流动性。

它们的存在能够促进水中的有氧分解作用,帮助分解和清除有机物和废弃物质,保持水体的清洁和透明度。

总的来说,鱼类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非常显著,其数量和活动对水生态系统的平衡有很大的影响。

人们需要考虑到鱼类在水生态系统中的地位,采取可持续的管控措施,实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淡水鱼养殖如何应对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问题

淡水鱼养殖如何应对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问题

淡水鱼养殖如何应对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问题随着人们对鱼类需求的不断增长,淡水鱼养殖业逐渐兴起。

然而,鱼类的养殖往往伴随着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问题,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压力。

本文将探讨淡水鱼养殖产业如何应对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问题,并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了解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问题的原因淡水鱼养殖过程中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饲料和投放物质:过量的饲料投放和使用化学投放物质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同时也会污染水质。

2. 鱼类排泄物: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鱼类排泄物含有大量氮、磷等养分,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将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3. 水体循环不畅:养殖场的水体循环不畅,导致废弃物、饲料残渣等无法有效处理,进一步加剧了水体污染的问题。

二、应对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的解决方案针对淡水鱼养殖产业中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问题,以下是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案:1. 养殖方案优化:根据鱼种特性和生态环境,合理设计养殖方案,控制饲料投放量和投放频次,避免过量投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2. 水质监测和调节:定期监测水质指标,掌握水质状况,并及时采取调节措施。

例如,可以采用生物滤池、湿地过滤等方法处理过剩的氮、磷等养分。

3. 循环水利用:优化养殖场的水体循环系统,保证良好的水质流通和氧气供应,避免废弃物在水体中积累,减少污染。

4. 配合混养方式:可以采用混养方式,将多种鱼类相互配合,利用它们之间的食物链关系,降低富营养化和污染的程度。

5. 周期性清理养殖区:定期清除养殖区的废渣和污泥,保持水体环境的干净和流畅。

三、科技创新助力淡水鱼养殖除了以上解决方案,科技创新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手段来应对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问题:1. 水质监测技术:借助先进的水质监测设备,可以实时监测水质指标,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2. 养殖环境控制技术:通过监测和控制养殖环境的温度、光照等因素,提高鱼类养殖的效率和环境友好性。

3. 水质净化技术:采用生物滤池、湿地过滤等技术,能够高效去除水体中的氮、磷等富营养物质,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集约化淡水渔业生产对水库水域的影响

集约化淡水渔业生产对水库水域的影响

集约化淡水渔业生产对水库水域的影响四川省贸易学校东校区杨沐泽我国是一个水库淡水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从七十年代开始,国家不断加大对淡水渔业的科技和资金投入,形成了庞大的产销链,为人民不断增长的水产品需求提供了重要保障。

但是,淡水渔业集约化的生产同时也给广大水库水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造成水域环境严重污染的事件屡有发生。

本文拟通过简要的调查研究,提供一些对策和措施。

一、我国目前水库集约化淡水渔业生产的现状渔业是指捕捞和养殖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及海藻类等水生植物以取得水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一般分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

我国有20万平方公里的淡水水域,100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水产动植物,发展淡水渔业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水库集约化渔业生产在我国主要是以网箱养鱼的形式存在,有少部分采用拦河养鱼的方式。

网箱养鱼是在天然水域条件下,利用合成纤维网片或金属网等材料装配成一定开关的箱体,设置在水体中,把鱼类高密度地养在箱中,借助箱内外不断的水交换,维持箱内适合鱼类生长的环境,利用天然饵料或人工投饵培育鱼种或饲养商品鱼,这种养鱼方法叫网箱养鱼。

网箱养鱼原是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传统的养殖方法,后来逐渐在世界各地得以推广。

目前在日本、挪威、美国、丹麦、德国、加拿大、智利等国家养殖规模较大。

我国当代网箱养鱼自1973年开始,逐步得到迅猛发展。

据统计,2004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为4855万吨,其中淡水鱼产品总产量为2133.98万吨,全国淡水产品总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44%,占世界淡水产品总产量的70%。

2004年全国淡水养殖产量1892万吨,占淡水产品总产量的88%,全国拥有淡水养殖面积566.3万公顷。

我国有各类水库86353座,总库容达6924×108M3,其中水库养殖面积169万公顷,产量达205万吨。

在我国淡水养殖大省主要有湖北、湖南、山东、江苏、江西、安徽等七个省。

这七个省的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200多万吨,占淡水养殖产量的67%,产值1000多亿元人民币。

水产养殖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与保护

水产养殖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与保护

水产养殖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与保护水产养殖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对水生态系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水产养殖对水质、生态平衡以及保护措施等方面来探讨其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与保护。

一、水质的影响水产养殖的大规模养殖方式使得水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养殖场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养分、有机物质、重金属等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

同时,饲料的过度投放会使得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升高,进而导致水体产生蓝藻等有害藻类的大量繁殖,影响水质的透明度和光合作用的进行。

二、生态平衡的影响水产养殖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鱼类资源和其他生物群落的破坏,以及生物入侵的风险增加。

1. 鱼类资源和其他生物群落的破坏水产养殖中,为了提高养殖效益,常常采用集约化的养殖方式,导致密度过高和饲料过量,从而造成养殖池塘中鱼类死亡率的提高。

此外,养殖场使用的化学药物和抗生素也会对鱼类和其他生物产生毒性影响,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2. 生物入侵的风险增加水产养殖过程中,外来种的引入存在一定的风险。

一些外来种可能会逃逸到野外水域,与当地物种竞争资源,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外来种还可能带来疾病和寄生虫,进一步加剧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水产养殖的保护措施为了减少水产养殖对水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需要采取一些相应的保护措施。

1. 循环利用废水通过建立循环水养殖系统,将养殖废水进行处理和循环利用,减少对水质的污染。

例如,利用生物过滤、光合和植物吸收等方式来净化废水,使其达到可再利用的水质标准。

2. 合理选择养殖密度和饲料管理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和投放饲料的量,避免过度密度和过度投饲造成的水体污染和鱼类死亡。

科学合理的饲料投喂可以降低废饲料的产生,减少有机物质的排放。

3. 增强水产动物健康管理意识加强水产养殖的健康管理,尽量减少化学药物和抗生素的使用,并注重养殖环境的保持和改善,减少疾病发生的风险。

富营养化对淡水湖泊的影响

富营养化对淡水湖泊的影响

富营养化对淡水湖泊的影响湖泊是淡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然而,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增加,人类排放的废水和农业、养殖活动所带来的营养物质不断输入湖泊,导致湖泊发生富营养化现象。

富营养化对淡水湖泊的影响很大,不仅会导致湖泊水质的恶化,还会对湖泊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首先,富营养化会导致湖泊水质的恶化。

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氮、磷等养分的过度输入。

这些养分会促进湖泊中浮游生物、藻类的繁殖,造成水体变绿、浑浊。

有些蓝藻会释放出毒素,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此外,水体中过多的有机物质会消耗水中氧气,导致湖泊缺氧,使得水生生物难以生存。

这些因素都会造成湖泊水质的恶化,影响到湖泊所提供的水资源利用。

其次,富营养化还会对湖泊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和浮游动物的过度繁殖,会使浮游生物数量暴增,但同时会降低水中氧气含量,导致湖泊中鱼类和底栖生物的数量减少。

鱼类和底栖生物是湖泊生态系统的基础,在其减少或消失的同时,湖泊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也会受到影响,甚至可能会使一些物种灭绝。

此外,由于富营养化会使得水体变得浑浊,会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发育,进一步破坏湖泊的生态平衡。

针对富营养化对淡水湖泊的影响,人类社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减少农业和养殖活动所带来的废水排放。

这可以通过优化农业和养殖行业的产业结构、提高废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建立严格的排放标准等多种方式进行。

其次,加强城市污水治理。

城市污水是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城市污水的处理对于湖泊水质的改善至关重要。

此外,还可以采取机械采摘、生物法去除等方式清除湖泊富营养化的生物体,以及通过湖泊深度通气、增加水循环等方式提高湖泊水质。

总之,富营养化对淡水湖泊的影响很大,对湖泊水质和生态系统都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

我们需要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只有这样,才能保护湖泊生态系统,维护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淡水鱼对浅水湖泊生态及富营养化的影响淡水鱼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重要的资源。

渔业一直是我国许多湖泊的重要功能, 包括很多城市湖泊, 如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北京昆明湖和武汉东湖等也把提高鱼产量放在显著地位。

鱼类是影响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 影响包括湖泊的生物( 尤其是饵料生物) 群落结构、营养物质的状态和水平等。

随着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的日益严重, 养鱼与富营养化进程之间的关系愈加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

我国湖泊的放养鱼类一般可分为3类: 第1类是滤食性、营中上层活动的鱼类,如鲢、鳙等;第2类是草食性、营中下层活动的鱼类, 如草鱼等;第3类是杂食性或温和肉食性、营底层活动的鱼类,如鲤等。

在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进程与渔业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研究分析鱼类与浅水湖泊富营养化之间的关系对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1 草食性鱼类的影响草鱼是一种典型的摄食大型水生植物的鱼类。

在天然水域中,它摄食水生植物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比较喜食的种类有芇草、黑藻、马来眼子菜、菹草、黄丝草、小茨藻等, 不喜食的种类有菜、聚草和水花生。

但在喜食水生植物匮乏的情况下, 不喜食的植物也将被吃光, 甚至摄食昆虫及其幼虫。

草鱼的食量大,每天摄食沉水植物的量甚至超过鱼的体重,高的超过体重的93%。

沉水植物的饵料系数因种类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其范围在50~180。

陈洪达认为,其平均值可以120 (湿重)或100(鲜重)计算。

因此,当草鱼放养量过大,其摄食强度超过植物再生产能力时, 必然导致水生植物的减少, 甚至毁灭。

特别是植株再生能力不强、地下茎和根系又不发达、种子量不多、且为草鱼喜食的植物最易受害。

许多湖泊由于草食性鱼类( 特别是草鱼)的过度放养而导致水草衰减甚至绝迹, 使浮游藻类在初级生产者中占绝对优势。

草鱼对水草的破坏力高不仅由于草鱼对水草的消化吸收率低, 而且往往由于一些幼嫩水草被食, 使水草的潜在生产力遭受破坏。

相对于水草来说, 浮游藻类都是一些对策者, 其个体小, 生命周期短, 缺乏储存大量营养物质的能力, 因此, 水草在初级生产者中占优势的湖泊, 大量的营养物质被积存在水草中, 从营养上抑制了浮游藻类的生长, 使得水质清澈, 这常常被称为水草的“净化功能”。

随着水草生物量的下降, 吸收存积在水草的营养, 便通过草鱼的摄食排泄被大量释放到水中, 增加了浮游藻类的繁殖, 又由于浮游藻类的现存量增加, 降低了湖水的透明度和补偿深度, 而这又将进一步减少水草的生存范围。

如此恶性循环, 沉水植物越来越少, 甚至完全消失。

目前武汉东湖的郭郑湖区,20 世纪50 年代的水生高等植物顶级群落早已不复存在, 代之而来的是占优势的次生演替。

在南京玄武湖、杭州西湖也发生过由于养殖草鱼而导致湖泊水草衰减的现象。

湖北省监利县南部东港湖的水草面积随草食性鱼类尤其是草鱼的数量而变化:1993~1994年草鱼产量减少, 水草增加;1995 年草鱼数量猛增,水草面积锐减。

由于草鱼放养量的不合理, 草鱼摄食量大大超过了大型水生植物的再生产量,致使大型水生植物越来越少,甚至一些种类濒于绝迹。

我国多数浅水湖泊已处于富营养化阶段,大型水生植物的存在使水体具有较强的自净能力。

当大型水生植物遭到破坏后,湖泊的缓冲能力下降,大型水生植物所固定的氮、磷等营养元素重新释放回水体, 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加重。

2 肉食性鱼类的影响肉食性鱼类是指鱼类群落中以鱼类为食的鱼类, 它们处于较高的营养级, 是水生态系统中主要的顶级消费者, 其捕食作用通过下行效应影响湖泊鱼类及其他生物群落, 甚至水体理化因子, 从而影响整个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肉食性鱼类的捕食压力通过食物链影响整个湖泊生态系统, 其一般规律是: 肉食性鱼类捕食压力增加, 使食浮游动物的饵料鱼类的密度减少, 浮游动物密度增加, 浮游植物数量减少,从而使水体的叶绿素含量和初级生产力降低。

同时, 浮游植物数量的减少也使水体的透明度增大。

肉食性鱼类对湖泊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饵料鱼类的密度和种类组成两个方面。

例如非洲Victoria湖由于外源肉食性鱼类尼罗尖吻鲈的入侵使湖中土著的小型鱼类种群几乎崩溃。

肉食性丽鱼的入侵使Gatun湖中11种优势小型鱼类种群中的7种完全消失, 另有3 种鱼类种群明显减少。

肉食性鱼类种群的控制也是导致长江中、下游湖泊小型鱼类大量繁衍的重要因素。

饵料鱼类以较低营养及饵料生物为食, 它们种群的变化常导致后者资源的改变。

许多饵料鱼类为浮游动物食性, 在肉食性鱼类捕食压力下它们种群的减小常导致浮游动物数量和生物量增加, 浮游动物群落个体增大。

许多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

Vanderploeg等对Michigan湖的研究认为, 鲑亚科鱼类的捕食压力使湖中优势浮游动物食性鱼类灰西鲱种群减小导致枝角类大量繁衍, 使浮游植物的丰度降低。

浮游植物丰度的减小常导致水体透明度的增大, 并进一步引起叶绿素、初级生产力的变化及湖泊中营养物质循环的改变。

在富营养化湖泊治理中, 经典生物操纵理论认为: 放养肉食性鱼类以控制食浮游生物的鱼类, 提高大型枝角类的数量, 从而增加对浮游植物的牧食压力, 降低藻浊度, 促进湖泊生态系统的恢复,改善湖泊水质。

研究表明, 在Ringsjon湖, 当肉食性鱼类与浮游生物食性鱼类比率为12%~40%时, 治理效果良好。

Jacobsen 等研究显示, 肉食性鱼类影响浮游生物食性鱼类的种类和大小, 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影响浮游动物(水蚤)的丰度和种类。

Beklioglut 等在Eymir 湖进行的试验也发现, 控制放养浮游生物食性鱼类丁鲷和底栖食性鱼类鲤鱼1年后, 导致透明度增加2.5倍, 无机悬浮固体颗粒浓度减少为1/ 4.5 ,叶绿素a 浓度降低。

尽管肉食性鱼在多数情况下有明显的效果,但其应用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有研究认为, 只有当浮游生物食性鱼的种群密度被降到很低时才有可能实现水质的改善,而肉食性鱼往往不能长期维持这种稳定状态。

此外,生物操纵的理论与技术是基于温带湖泊生态系统发展起来的,在亚热带水体效果如何还需进一步研究。

3 滤食性鱼类的影响传统的湖沼学研究途径为物理和化学因素→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 即研究“上行效应”,与此相反的途径为“下行效应”,即鱼类对淡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下行效应”是近20年来国际湖沼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其中重点为浮游生物食性的鱼类如何通过对浮游生物的影响, 进而对水体的水质产生影响。

在富营养湖泊治理中, 非经典生物操纵理论认为直接投加滤食性鱼类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湖泊中危害性最大的是微囊藻水华, 利用鲢、鳙可直接进行控制, 因为滤食性鱼类不仅滤食浮游动物, 有的也能滤食浮游植物。

在武汉东湖的研究表明, 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鲢和鳙, 能有效地遏制微囊藻水华, 鲢、鳙遏制水华的有效放养密度(亦即有效生物量)为46~50g/m3。

在波兰Warniak湖,放养鲢鱼(密度为30~90g/m3) 后, 浮游植物总生物量和蓝藻份额都大大减少。

在巴西一个热带水库用鲢进行中型受控生态系统试验的结果也表明, 鲢能成功地控制微囊藻水华。

有研究者认为, 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枝角类种类较少, 而且体型较小, 浮游植物食性鱼是更为合适的生物操纵工具。

但是也有研究发现, 滤食性鱼类的滤食活动及其生理代谢的增加, 有利于促进氮、磷的释放, 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大型浮游植物被大量滤食后,导致浮游植物趋于小型化, 使浮游植物的总生物量也因此增加;大型浮游动物种类和数量减少, 小型种类则得以发展。

其结果, 造成群落结构趋于简单, 多样性指数下降。

也有研究表明, 引入鲢鱼不能完全地控制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组成有了显著的改变, 可是生物量只减少了一点, 蓝藻仍有可能出现。

因此, 能否利用鲢鳙鱼控制蓝藻水华, 有赖于人们对水体动、植物群落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了解。

其中, 如何根据水体特点, 制订合理的鲢鳙鱼放养时间和放养量非常重要。

虽然鲢鱼的生物操纵适合于中止蓝藻水华, 但是减少浮游生物食性鱼类是比引入滤食性鱼类更适合增加水体透明度的方法。

4 杂食性鱼类的影响相对于以上几种食性的鱼类, 杂食性鱼类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更加复杂。

研究表明, 杂食性鱼类所引起的上行效应比下行效应更明显, 其上行效应可能包括生物扰动作用、分泌物的营养添加作用等。

杂食性鱼类有助于分层湖水的混合, 促进营养盐自下而上的补充。

同时, 它们的活动( 如觅食) 会搅动沉积物, 使底质- 湖水界面活跃, 底泥中的营养物恢复悬浮状态, 重新进入水层, 从而促进藻类的繁殖。

例如, 杂食性罗非鱼的放养能促进水环境中营养盐的循环, 而且随着罗非鱼放养量的增加, 水体的浊度、TN和TP也相应增加, 并促进浮游植物叶绿素a 含量的增加。

又如, 杂食性鲤鱼主要栖息在水体底部, 其摄食活动会搅动沉积物,使底质- 界面活跃, 底泥中的营养物质恢复悬浮状态, 重新进入水层, 促进了营养盐自下而上地补充, 促进了水体中氮、磷含量的上升。

在富营养湖泊治理中, 通过降低杂食性鱼类的放养量,能降低水体的营养盐浓度, 改善水质。

如在芬兰Vesijrvi湖富营养化治理中,1975~1976年该湖进行了截污, 截污后湖水的总磷浓度出现了大幅度下降, 但随着内源负荷的上升, 夏季的总磷远远高于冬季, 随后湖水总磷没有明显的下降, 一直到80年代末, 该湖蓝藻水华仍十分严重。

从1989年开始, 在该湖的Enonselk湖湾开展了以去除小型鲤科鱼类为主的生态恢复。

鱼类的密度从1989年的172kg/hm2 下降到1993年的不到30kg/hm2 。

随后叶绿素有了明显的下降,而透明度几乎增加了1倍。

同时, 蓝藻的生物量从占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约67% 降到9%左右。

由于透明度增加, 沉水植物的覆盖度也明显增加。

Kairesalo等发现, 小型鲤科鱼类的减少并未显著增加大型枝角类的密度, 因此透明度的增加和蓝藻生物量的降低不是因为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牧食作用, 而是由鱼类密度的降低直接减少了鱼类对水体营养盐的释放和对沉积物的扰动所导致的变化。

5 展望鱼类是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①鱼类可以通过摄食控制其食物生物种群的数量, 并沿食物链下传, 影响食物链中的各个环节, 产生所谓的下行效应; ②鱼类通过排泄、释放, 加速水体营养盐的循环,增加内源负荷通量; ③鱼类的摄食活动可以影响湖泊沉积物的再悬浮, 增加水体的浑浊度、降低水体光照、影响水生植物生长, 摄食活动还会直接破坏水生植物着根等。

放养不同生活习性鱼类、选择性捕捞对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演化有显著影响, 同样湖泊生态系统的变化也影响着水体的水质和自净能力, 进而影响人类湖泊功能的发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