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5届高三生物第一轮细致复习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试题
2015届高考生物一轮精细复习:3-2-2定时演练 Word版含解析
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时间:30分钟)基础对点练——考纲对点·夯基础考点一种间关系及种群、群落内涵外延的界定1.(2013·合肥一检)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A.种群都具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B.种群密度总是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C.群落中不同种群间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D.群落演替总是从地衣阶段走向森林阶段解析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并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数量特征,A项错误;种群密度受到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因素的影响,出生率增加不一定会引起种群密度增加,B项错误;种群之间会争夺食物、资源等,种群之间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C项正确;群落演替中的次生演替并不是从地衣阶段走向森林阶段,D项错误。
答案 C2.(原创)下列能量流动模型关系图可依次表示的种间关系是()。
A.捕食、竞争、寄生、共生B.竞争、捕食、寄生、共生C.共生、寄生、捕食、竞争D.共生、寄生、竞争、捕食解析图①表示互利共生关系;图②表示的是寄生关系,分别为寄生在体内和寄生在体表;图③表示的是竞争关系;图④表示的是捕食关系。
答案 D3.(2013·安徽安庆二模)下图所示的是某地三种食虫蝙蝠觅食活动的时间分布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银毛蝙蝠、蓬毛蝙蝠比棕蝙蝠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利共生关系C.竞争和捕食的存在会限制种群的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D.蝙蝠的夜间觅食能有效降低被许多天敌捕食的风险解析三者之间具有竞争关系答案 B考点二群落的结构特征(Ⅰ)及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4.(原创与改编)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①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有分层现象②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③森林群落有垂直分层现象,草原群落中植被类型主要为草本,不存在垂直分层现象A.①B.①③C.②③D.①③④解析①竹林中的所有竹子为同一物种,高低不同,所属范围为种群而非群落;②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主要与食性有关,如森林中的鸟类:林冠层栖息着鹰、杜鹃;中层栖息着山雀、啄木鸟等;③草原群落也存在垂直分层现象;④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在水平方向有水平结构。
2015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精品讲义 第31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新人教版
第31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考纲要求] 1.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2.群落的演替(Ⅰ)。
3.实验:(1)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2)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考点一群落的结构[重要程度:★★☆☆☆]一、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1.群落(1)概念要点:①同一时间;②一定区域;③各种生物种群。
(2)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2.群落的物种组成(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丰富度①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②常用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二、种间关系[连线]三、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
1.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下面是四种生物关系的坐标图及关系特点(1)互利共生的坐标图及特点依次是④⑧。
(2)寄生的坐标图示及特点依次是①⑤。
(3)竞争的坐标图示及特点依次是②⑦。
(4)捕食的坐标图示及特点依次是③⑥。
(5)若竞争如图表示,如何解释此现象的出现?答案 A 、B 两种生物生存能力相当。
2. 观察下列图示,完成群落的空间结构的相关问题(1)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A 图:垂直结构;B 图:水平结构。
(2)根据上图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A 图:①植物分层:光照;②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B 图: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易错警示 与群落结构有关的3点提示(1)大鱼吃小鱼⎩⎪⎨⎪⎧⎭⎪⎬⎪⎫同种鱼——种内斗争不同种鱼——捕食均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繁衍。
(2)寄生和共生都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主要区别是看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有害(寄生)还是对双方都有利(共生)。
(3)山上山下和南北地区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温度;东西地区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水分。
【名师一号】2015届高考生物(人教版通用)总复习体验双基考题:第31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体验·双基考题(时间:10分钟)建体系练能力速效提升建网络练考题1.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结构的相关知识。
乔木层的疏密程度通过影响阳光透过的程度,进而影响生活在乔木下的草本层的水平结构,选项D错误。
群落中不同植物因需要的光照强度不同而出现垂直分层现象;受食物、栖息场所等影响,群落中的动物也有垂直分层现象,即植物的垂直分层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选项A、B、C正确。
答案 D2.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
据图判断正确的是()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爆发性虫害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解析此题综合考查考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由图可知,三种茶园中纯茶园物种数最少,营养结构最简单,抵抗力稳定性最差,易产生爆发性虫害,A项错误;题图只表明10月份杉茶间作园物种数最多,但无法得知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大小,B项错误;图中显示梨茶间作园在6月份时物种数最多,此时营养结构最复杂,C项正确;人类的生产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项错误。
答案 C3.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鼠妇、跳虫、甲螨和线虫等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的遗体、排泄物的分解起重要作用。
图示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将其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B.②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如蝗虫、蚯蚓、线虫等的采集C.①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D.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之一是目测估计法,该方法一般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解析②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的采集,故对蝗虫、蚯蚓不适合;①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记名计算法一般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高考生物一轮精品模拟: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名校模拟1.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能量传递,则甲和乙、乙和丙的种间关系分别是()A.竞争、竞争B.捕食、寄生C.寄生、竞争D.捕食、互利共生3.下图表示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硬木林阶段找不到生活在草地阶段的植物种类B.在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动物种类也会随之改变C.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水平结构未变D.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恢复力稳定性增强4.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
在此过程中()A.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B.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C.群落的优势物种未发生明显变化D.苔藓和草本植物在森林形成后均逐渐消失A.图中表示初生演替的曲线应为甲B.图中A~E点中代表顶极群落的应为DC.在图示A点所具有的物种,也可存在于E点,但有可能发生优势取代D.图中C点处环境条件可能发生了剧烈变化,但C→D→E变化可表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7.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8.科研人员对某一地区甲、乙、丙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的动物类群数 B .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的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C .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的数量没有明显的差异 D .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型9.异湾藻是常见单细胞赤潮藻类,科研人员为研究大型海藻对异弯藻的生长是否有抑制作用,将异湾藻与三种大型海藻分别混合培养于适宜的条件下,每天测量异湾藻数量变化,结果如下。
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异湾藻——缘管浒苔 A.对照组为相同条件下异湾藻单独培养 B .表中数值为异湾藻种群密度 C .异湾藻和鸭毛藻为互利共生关系D .孔石莼和缘管浒苔对异湾藻增殖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10.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
最新2015届高三生物第一轮细致复习 生态系统的结构试题
学案34生态系统的结构一、单项选择题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B.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C.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D.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答案:C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解析:动物可作为消费者和分解者,细菌可作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
答案:C3. 如图的四个部分(Ⅰ~Ⅳ)是四种类型细胞的部分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Ⅰ、Ⅱ、Ⅲ、Ⅳ都具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B.可以判断Ⅳ为低等植物C.Ⅱ、Ⅲ与Ⅳ类中都有生物可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D.Ⅱ可表示根尖分生区细胞,Ⅰ生物在生态系统中一定是消费者答案:D4.下列有关硝化细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仅具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B.可进行有氧呼吸C.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属于分解者D.可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无机盐离子答案:C5.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
由此推知,该反应器()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C.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答案:B6.(2013·河源联考)根据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光、CO2、H2O、N2等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A.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C.细菌与蝉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D.蛇属于三级消费者解析:图中既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又有光、CO2、H2O、N2等组成的无机环境,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答案:A7.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生物的部分代谢过程。
2015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配套精题细做: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双基题组+高考题组,含解析)
A组双基题组1.在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几乎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
右图表示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在下列4个营养关系图中与题干所示的种间关系最符合的是()【解析】题图中,生物乙的种群数量随着生物甲的变化而变化,说明甲、乙之间为捕食关系,且生物乙捕食生物甲。
各选项中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A表示互利共生关系,B表示寄生关系,C中甲、乙两生物之间为竞争关系,D表示捕食关系。
【答案】 D2.(2013·济南原创题)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甲乙丙丁A.图甲中,b点时不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d点时不存在水平结构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C.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D.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解析】b、d点时都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错。
从图甲可以看出,随时间的推移,物种数量逐渐增多,丰富度增加,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升高,恢复力稳定性逐渐降低,故B、C均正确。
在灌木和乔木占优势以前,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逐渐增加,在灌木、乔木占优势后,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减少,最终趋于稳定,D正确。
【答案】 AB组高考题组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某农场面积约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
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联系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及能量流动的特点,逐项进行解答。
最新2015届高考生物一轮详细复习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考点透析+典例跟踪详解+实验导航大题专训) 新人教版
群落的种间关系
1.群落的种间关系
联系
群落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多个生物种群的集合体,这些不同 生物种群彼此相互作用,保证群落内的每一个生物种群都 比单独存在时更加稳定,群落结构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 果,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整体
2.种间关系的比较。
关系 名称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 图 特点 举例
②不利于群落正常演替的活动:砍伐森林、填湖造地、过
度放牧等。
♨特别提醒:
(1)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2) 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物种的取代是一种优势取代, 而不是完全取代。 (3)群落演替中存在着生物与环境的共同进化。
【例2】 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竞 争
数量上呈现 出“你死我 活”的“同 步性变化”。 两种生物生 牛与羊;农作 存能力不同, 物与杂草;大 如图甲;生存 草履虫与双 能力相当,如 小核草履虫 图乙。一般 生态需求越 接近的不同 物种间竞争 越激烈
捕 食
一种生物以 另一种生物 为食,数量上 呈现出“先 增加者先减 少,后增加 者后减少” 的不同步性 变化
互利 共生
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如果彼此分开 , 则双方 或 者 一 方 不 能 独 立 生 地衣; 存 。 数 量 上 两 种 生 物 大豆与 同时增加,同时减少 , 根瘤菌 呈现出“同生共死” 的同步性变化
寄 生
对宿主有害, 对寄生生物 蛔虫与人; 有利。如果 菟丝子与 分开,则寄 大豆;噬菌 生生物难以 体与被侵 单独生存, 染的细菌 而宿主会生 活得更好
时间
速度
影响因素 实例
缓慢
2015年高三一轮复习 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3)种群丰富度的统计有两种方法:
一是 计名计算法 (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 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 一般用于 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 群落; 二是 目测估计法 (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 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划分 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 很少),适用于 个体较小、数量较多 的群落。
第31讲 种群的结构特征和群落演替
主讲:高三生物刘文华
一、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下列叙述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 D ) A、亚马逊河谷的热带雨林 B、大兴安岭的红松林 C、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 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 一定区域 1.概念要点:①同一时间;②__________________ ; 各种生物种群 ③__________________ 。 种间关系 、空间 2.群落特征:物种的丰富度、____________ 群落的演替 等。 结构、____________
例4.在某栎林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下表
上层
植物 动物 乔பைடு நூலகம் 林鸽
中层 灌木
长尾山雀
下层
草木 鹪鹩、昆虫 ,它反应了动
(1)上表体现了生物群落的 垂直结构 物、植物都具有分层 现象
(2)栎林中,上层、中层、下层的植物种类不同,这种 分布的差异主要与哪种非生物因素有关? 光照 . (3)栎林中动物的分布取决于植物的分布,这是因为 食物和栖息场所 ,而且动 植物能为动物的生存提供 ________ 物的这种分布有利于减轻鸟类之间的 竞争 .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例3 下图1所示为生物间的关系,A、B代表两种生物, C代 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2在坐标系 中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对图 1、图 2 中所表示的生 物关系配对正确的一组是( A )
2015届高三生物第一轮细致复习典型题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试题(含解析)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一、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概念和物种组成(填空)1.群落。
(1)概念要点:①同一时间;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
(2)特征:物种的丰富度、____________、空间结构、________等。
答案:1.(1)②一定区域③各种生物种群(2)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2.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_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丰富度①概念:群落中________的多少。
②常用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________法。
答案:2.(1)物种组成⑵①物种数目②目测估计3.判断正误。
(1)池塘中的全部动物和植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2)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生物个体的数目。
()(3)一般情况下,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越高。
()答案:3.(1)×(2)×(3)√◎想一想:随着海水深度的增加,海洋中物种的丰富度有什么变化?4.种间关系(连线)。
答案:4.①—b ②—d ③—a ④—c答案:5.群落的分层 水平 光照 食物条件 温度 盐度的 光照强度的 自身生长二、群落的演替(填空) 1.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__________________代替的过程。
解惑:(1)大鱼吃小鱼\b\lc\{\rc\}(\a\vs4\al\co1(同种鱼——种内斗争,不同种鱼——捕食))均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繁衍。
,(2)寄生和共生都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主要区别是看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有害(寄生)还是对双方都有利(共生)。
答案:1.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2.类型。
(1)初生演替:①概念:一个从来没有被__________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在________、火山岩、________上进行的演替。
②过程:裸岩阶段→______________→苔藓阶段→____________→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答案:2.(1)①植被覆盖沙丘冰川泥②地衣阶段草本植物阶段◎想一想: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新物种定居后,原来的物种是否还能存在?(2)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________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________或其他________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弃耕农田、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二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必修3 第三单元第二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一、选择题1.夏季洪水肆虐造成山体滑坡。
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后,滑坡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处最先出现的生物是地衣B.新的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有垂直结构C.新的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比较低D.人类活动会使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发生改变2.一个废弃鱼塘的演替过程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演替先后顺序:乙→丙→甲→丁B.生物多样性:丁>甲>丙>乙C.此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D.此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3.某生物研究小组在对某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得到如表所示的统计数据:A.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B.甲种群和乙种群若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那么它们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能量和有机物C.由甲、乙两个种群的变化过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D.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内在因素是缺乏有利变异4.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
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青鱼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5.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6.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到达森林阶段时,群落中还能找到苔藓阶段、灌木阶段的植物种群B.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但是不能改变方向C.草本阶段各种昆虫进入不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7.下表各项是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则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8)A.甲表示的是裸岩上的初生演替B.乙可表示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完全相同D.若条件适宜,乙群落可演替成森林9.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
高三生物高考复习专题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一、选择题1.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并形成热带雨林、温带草原、苔原或沙漠等顶极群落。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与演替之初相比,顶极群落的结构更为复杂和稳定b.形成哪种顶极群落与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c.顶极群落一旦形成,将永远保持原状d.热带雨林较草原、沙漠等群落的自动调节能力更高[知能定位]此题考查的是群落的演替,属于综合运用层次。
[解题关键]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住演替的过程。
[答案解析]c 顶级群落形成后,也会受到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
顶级群落与演替之初相比,其的结构更为复杂和稳定,热带雨林、温带草原、苔原或沙漠等群咯的形成与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由于热带雨林营养结构较温带草原、苔原或沙漠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也较高。
[易错点击]易错选a,不能正确理解顶级群落。
2.下列有关种群或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群落有空间结构,种群没有空间特征b.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减少c.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知能定位]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题关键]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种群的特征和群落的空间分布。
[答案解析]d 种群和群落都有空间分布,a项错误;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生物数量增多,土壤中的有机物增多,b项错误;种群密度反应某一区域种群数量的多少,不能反应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项错误;不同的群落中物种的组成不同,因此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种群的重要特征,d项正确。
[易错点击]易错选c,对种群密度理解不深。
3.关于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弃耕的农田不能演替形成树林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取代草本的主要原因是草本植物低等d.任何情况下,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均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知能定位] 本题考查的是群落的有关知识,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题关键]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群落演替的过程及其原因。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31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教师精品题库考点分类抓基础点点击破我能行1.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
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
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
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右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答案:A解析:解答本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1)三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因此它们存在竞争关系,既然有竞争关系,在无水螈的情况下,锄足蟾蝌蚪数量也不会呈“J”型增长,故A项错误,B项正确;(2)由图知:随着水螈数量增加,锄足蟾蝌蚪数量明显减少,而其他两种蝌蚪数量没有明显变化,这说明锄足蟾蝌蚪是水螈的主要食物来源,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故C、D两项正确。
2.从生物学角度看,下列古诗中表现种间竞争关系的是( )A.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C.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答案:B解析:B项中草与豆相互竞争,C、D项中只涉及一种植物,A项中桃花与鲤鱼不会发生竞争。
3.下列生物群体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A.一片森林中的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B.一个湖泊中的各种鱼类C.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等植物和兔、鼠、昆虫等动物以及各种蘑菇等大型真菌D.浅海中牡蛎与鱼类、节肢动物、海藻等生活在一起的全部生物答案:D解析: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它包括了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A、B、C三项中虽然都包括了许多生物,但都没有包括一定区域中的全部生物,因此都不属于群落。
4.(2011·大纲版全国卷)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答案:A解析:校园中的草坪和树林各自成为一个群落,其中不同的动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分层现象,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高考生物一轮:第27讲-群落试题(含答案)
第27讲群落A组2014—2015年模拟·基础题组时间:20分钟分值:40分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24分)1.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2.下图中表示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营养关系图A、B、C、D中,与甲、乙种间数量关系最符合的是( )3.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⑤→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4.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可表示火灾后森林进行的演替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二、非选择题(共16分)5.(16分)研究小组对某自然保护区四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展开调查研究,获得如下调查结果。
请据表中信息回答:样地编号生态系统类型海拔(m)优势树种的密度(株/hm2)凋落物现存量(kg/hm2)N、P、K、Ca、Mg五种元素的年归还总量(kg/hm2·a)甲常绿阔叶林780 987 6 807.97 352.84乙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 670 731 7 118.14 323.77丙落叶阔叶林 1 970 530 6 975.20303.33丁亚高山针叶林 2 570 430 4 250.67 243.98(注:凋落物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内由生物组分产生并归还到林地表面,作为分解者物质和能量的来源,借以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所有有机物的总称)(1)若要调查每块样地优势树种的种群密度,所用的方法是,为使调查数据尽可能真实,应做到;若要调查4块样地木本植物类群的丰富度,需要调查的项目有。
2015届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31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真题演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优化指导】2015届高考生物总复习第31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真题演练(含解析)新人教版1.(2013·某某高考)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解析:选D 退化林地还保留原有土壤条件等,所以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次生演替;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物种数少、植物丰富度低;森林恢复使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均增加,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2.(2013·某某高考)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解析:选B 根据表格中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边坡甲比边坡乙物种数目多,因此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增加物种数目,从而提高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导致生境改变的结果;边坡甲虽没有移栽乔木,但随着演替的进行,将来也会出现乔木;边坡甲的群落演替最终会达到相对稳定,因此不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因此B项分析最为合理。
3.(2012·某某高考)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解析:选C 由于土壤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所以不同深度的土层分布的动物种类有所不同,体现了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分层现象,A项错误;土壤动物的种间关系主要体现为捕食和竞争,B项错误;土壤的盐碱度不同,生活的土壤动物种类也不同,体现了土壤动物群落的水平结构,C项正确;调查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应该用取样器取样法采集不同土层的动物类群,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33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一、单项选择题
1.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能量传递,则甲和乙、乙和丙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A.竞争、竞争B.捕食、寄生
C.寄生、竞争D.捕食、互利共生
解析:由图可知,乙和丙表现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则乙与丙之间为互利共生关系;乙的种群密度随甲的变化为非同步性变化,故甲和乙之间为捕食关系。
答案:D
2.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 ℃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 ℃。
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2~2 ℃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答案:A
3. 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同时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
如果去除金合欢蚁,则金合欢树的生长减缓且存活率降低。
由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A.金合欢蚁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
B.金合欢蚁为自己驱逐竞争者
C.金合欢蚁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
D.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共同(协同)进化
答案:C
4.(2013·惠州4月模拟)一块退耕的农田因未及时补种树木,若干年后逐渐演变成了一片杂草丛生的灌木林,成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下列表达正确的是()
答案:A
5.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某地土壤动物丰富度的研究中,绘制出如下图表,据图表分析正确的是()
A.该研究小组在每一采样点采取分层定量采集
B.鞘翅目为该地区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
C.土壤动物的丰富度与农药的使用有关
D.蔬菜地较适合土壤动物的生活
答案:D
6.潮间带满潮池中常见的滨螺是捕食者,吃很多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浒苔)。
右图为藻类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各种藻类存在竞争关系
B.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数越多
C.若没有滨螺,藻类多样性会降低
D.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多样性程度最高
解析:藻类种数越多,多样性越高,从图中看出滨螺密度在超过一定值时,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数越少。
答案:B
7.已知物种A与物种B具有捕食关系,纵坐标表示生物量,横坐标表示时间,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增加而导致B的减少
B.②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增加而导致B的增加
C.③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减少而导致B的增加
D.④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B的减少而导致A的减少
解析:在各图中,A的生物量都大于B,可确定A、B间的捕食关系为A→B,故可肯定A的增加会导致B的增加。
答案:B
8.在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
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
C.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
D.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
解析:采集小动物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避光性;灯罩的功能是聚光;金属筛网可阻止泥土滑落,但小动物可向下移动,便于收集;广口瓶中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便于保存小动物。
答案:D
二、双项选择题
9.下图所示某海岛珊瑚礁群落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鱼的个体数及珊瑚礁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过程
B.珊瑚礁体积增加为鱼类生存提供了更适宜的空间
C.演替过程中鱼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定
D.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和数量的过度增加导致珊瑚礁体积上升
答案:BC
10.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更容易形成森林
B.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C.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D.沙丘、火山岩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农田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答案:BD
11.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群落中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替代的过程叫做演替
B.在保留有植物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C.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D.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解析:群落演替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所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其他均为次生演替;群落能否演替至森林阶段,主要取决于当地的气候等条件,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很难形成森林;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答案:AB
三、非选择题
12.2013年我国一些地区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
当前对其成因有多种分析,观点之一是经济物种桉树的大量种植造成地下水过度丢失所致。
(1)水进入桉树叶肉细胞内的细胞器,作为反应物参与的主要生理过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干旱会使桉树根部细胞吸水能力变________。
在大面积桉树林中,其他植物几乎不能生长,因此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较弱。
桉树与其周围植物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海南某林场利用桉树幼苗和菠萝两种植物的根系深浅搭配和植株高矮结合,取得了桉树、菠萝两旺,提高了经济效益。
请列举桉树-菠萝立体农业的优势。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4)上表是干旱前后某地区生态系统价值的估计值,表中数据说明受到损害程度最大的是________生态系统。
答案:(1)光合作用、细胞呼吸(或有氧呼吸)、水解反应强抵抗力竞争(2)①合理利用不同层次土壤的水分和无机盐②提高植物利用阳光的能力(3)次生(4)湿地
13.单细胞铜绿微囊藻大量繁殖可形成水华,因此受到广泛关注。
下面是有关铜绿微囊藻的研究,请回答问题:
(1)利用配制的X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8d,每天定时测定其细胞数量,发现铜绿微囊藻数量呈指数增长,短时间内产生大量个体,这是因为铜绿微囊藻具有________________等特性。
(2)某同学用X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时,加入粉绿狐尾藻(一种高等水生植物),结果铜绿微囊藻生长受到明显抑制,重要的原因是这两种生物在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资源时存在显著的竞争关系。
(3)也有人提出假设:粉绿狐尾藻能产生化学物质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
请利用下列实验材料用具,完成实验设计,探究该假设是否成立。
材料用具:铜绿微囊藻,粉绿狐尾藻,用于配制X培养液的各种无机盐,500 mL锥形瓶,蒸馏水,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盖玻片,玻璃缸,微孔滤膜(可以除菌)等。
实验步骤:①材料准备:在装有7 000 mL蒸馏水的玻璃缸中种植一定数量且生长良好的粉绿狐尾藻,在适宜条件下培养8 d。
准备接种用的铜绿微囊藻。
②培养液配制: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分组:取锥形瓶6只,分为两组。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接种与培养: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观察与统计:每天定时用血球计数板对6只锥形瓶内的铜绿微囊藻细胞进行计数,计算平均值,比较两组间的差异。
(4)若(3)中假设成立,则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对于单细胞生物来说,都具有体积小,生殖周期短的特点;影响水生植物生长的重要限制因素有光照、二氧化碳和水中的无机盐离子;在进行实验设计时要注意认真审题,研究对象是粉绿狐尾藻产生的化学物质而不是粉绿狐尾藻,本实验的单一变量是粉绿狐尾藻产生的化学物质,所以可以用其培养液来替代粉绿狐尾藻。
答案:(1)个体小、世代周期短、无性生殖(2)光照、无机营养、二氧化碳(3)②用蒸馏水配制X培养液;用微孔滤膜过滤玻璃缸中的水,用滤液代替蒸馏水配制X培养液③在对照组的3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150 mL用蒸馏水配制的X培养液,在实验组的3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150 mL用滤液配制的X培养液④在6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铜绿微囊藻,并将上述培养瓶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8 d(4)对照组铜绿微囊藻呈指数增长,实验组受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