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学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学案
阅读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一样,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所以字词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
积累文言字词,一般来说不要死记硬背,要本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有机结合“语境”去揣摩。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
阅读一篇文言文除了掌握文言词汇以外,也不可忽视古汉语中的特殊语法现象。
除了分门别类归纳实词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语法现象外,还要把古汉语中的虚词的用法进行归纳,还要把主要的五种文言句式: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等分门别类地进行归纳整理。
掌握了这些语法规律,学习文言文就会得心应手。
所以在正式突破高考文言文题型之前,首先,系统讲解文言基础知识,为后面阅读文言文、解答文言文题目打基础。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必考的内容,课标卷放到句子翻译中考查,江苏、北京、天津、浙江卷单独命制选择题考查,考查的内容涉及单音节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无论是单独命题还是句中考查,实际上文言实词如果不过关,解答文言文题就是无米之炊。
因此,掌握好文言实词,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作为备考的重中之重。
知识点1:一词多义【知识点拨】“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
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一般说来,词的意义分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对于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多义词的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它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
1.本义在多义词的诸多义项中,总有一个是最原始、最具体的意义,称之为本义。
如“兵”的本义是“兵器”,“道”的本义是“道路”。
2.引申义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和基本意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者相关联的关系。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文言文阅读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文言文阅读【考点分析】【考情分析】从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的考查内容来看,文言文阅读的命题考查有如下特点:1.选材、文体的稳定性。
命题者近几年一直坚持从“正史”著作中选文,并且一直选取古代人物传记。
如2009年宁夏、海南卷的《宋史·朱昭传》,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的《明史·花云传》,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的《宋史·何灌传》,2011年辽宁卷的《旧唐书·宋庆礼传》,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的《宋史·萧燧传》。
这些阅读文本选材范围的界定和文体的稳定性,体现了新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升阅读境界、积淀阅读素养的精义,也为考生的备考复习指明了方向。
2.传主类型的忠义性。
文言传记中的传主均为各朝的忠臣、良将,他们都忠君报国、舍生取义,成为后人效仿的典范,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考点、题型、分值的固定化。
文言文阅读考查一直是4道题目,即实词含义判断、信息筛选、分析概括文意要点、文言翻译(2个语句)。
题型一直是3个客观选择题+1个主观翻译题。
分值为19分,其中文言翻译10分。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考试大纲》可知,新课标全国卷2013年的文言文阅读考查仍将延续近年来的命题特色,但也可能在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作出一些调整,如选材的范围(这方面应重点关注“正史”选文中的人物传记,也应适当涉猎一下非“史”选文中的人物传记)或将进一步扩大,文体选择(平时可适当关注一下政论文、游记文、序文等)也许趋向灵活等。
【学习方法指导】掌握文言文阅读的金钥匙文言文阅读必须脚踏实地地积累,否则可能到考试时感到不足以应对。
学习阅读文言文并不难,只要掌握规律、循序渐进,是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中学文言文学习的终极目标的,即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要达到这个目标,需做好以下三点:一、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虚词,是学习阅读文言文的重要基础中学生学习阅读文言文,大都从中学课本上出现的文言文开始,而后逐渐延伸到课外文言文(包括高考文言文阅读文)。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文言文阅读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文言文阅读【考点分析】【考情分析】从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的考查内容来看,文言文阅读的命题考查有如下特点:1.选材、文体的稳定性。
命题者近几年一直坚持从“正史”著作中选文,并且一直选取古代人物传记。
如2009年宁夏、海南卷的《宋史·朱昭传》,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的《明史·花云传》,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的《宋史·何灌传》,2011年辽宁卷的《旧唐书·宋庆礼传》,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的《宋史·萧燧传》。
这些阅读文本选材范围的界定和文体的稳定性,体现了新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升阅读境界、积淀阅读素养的精义,也为考生的备考复习指明了方向。
2.传主类型的忠义性。
文言传记中的传主均为各朝的忠臣、良将,他们都忠君报国、舍生取义,成为后人效仿的典范,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考点、题型、分值的固定化。
文言文阅读考查一直是4道题目,即实词含义判断、信息筛选、分析概括文意要点、文言翻译(2个语句)。
题型一直是3个客观选择题+1个主观翻译题。
分值为19分,其中文言翻译10分。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考试大纲》可知,新课标全国卷2013年的文言文阅读考查仍将延续近年来的命题特色,但也可能在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作出一些调整,如选材的范围(这方面应重点关注“正史”选文中的人物传记,也应适当涉猎一下非“史”选文中的人物传记)或将进一步扩大,文体选择(平时可适当关注一下政论文、游记文、序文等)也许趋向灵活等。
【学习方法指导】掌握文言文阅读的金钥匙文言文阅读必须脚踏实地地积累,否则可能到考试时感到不足以应对。
学习阅读文言文并不难,只要掌握规律、循序渐进,是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中学文言文学习的终极目标的,即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要达到这个目标,需做好以下三点:一、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虚词,是学习阅读文言文的重要基础中学生学习阅读文言文,大都从中学课本上出现的文言文开始,而后逐渐延伸到课外文言文(包括高考文言文阅读文)。
高三语文(课标通用)一轮复习教案: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Word版含答案
——————————————————专题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全国新课标卷Ⅰ、卷Ⅱ对常见文言实词的考查有两条主要途径:①以选择题的形式单独设题;②在翻译题中,将重要的实词设为得分点。
此外,断句题(特别是选择题题型的断句题),对特定实词含义的理解是否正确,往往决定断句的正误。
从近些年以选择题的形式单独设题考查实词的实际情况来看,其选材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原《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要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详见《附录》),而且,的全国新课标卷Ⅰ,单独考查实词的试题,4个选项的4个词都是双音节词,这是值得关注的新动向。
可以肯定的是,对单音节实词的考查依然是主流,对双音节实词考查的导向意义,应该是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薄弱点的提示。
考查的重点依然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并且是“常见”的那些实词,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等。
1.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该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甲字的一种语言现象。
甲字叫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
如“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中,“知”通“智”;“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蚤”通“早”。
中学教材里把一些古今字也纳入通假字的范畴(如“莫”是“暮”的古字,现被当作通假字)。
通假字以同音替代最常见。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语音的演变,有的通假字与本字现今已不同音了。
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中的“生”通“性”,其声母、韵母、声调与现在都不相同了。
因为通假字和本字多没有意义上的必然联系,所以在阅读时如遇到按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的字时,就要考虑可能是某个字的通假字。
(·全国新课标卷Ⅱ)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典题仅列试题中与讲解相关的部分。
下同。
——编者)A.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振:救济。
〖典题解析〗“振”释为“救济”,符合语境。
高三一轮复习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学案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学案目标明讲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了解实词命题规律掌握答题技巧。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了解虚词命题规律掌握答题技巧。
考点详讲◇考点一:常见文言实词【真题回放】1.【201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
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古者尝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
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首服足以修敬,而不重也,身服足以行洁,而不害于动作。
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
其不为橧巢②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润湿,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
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
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
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
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
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
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
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
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
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理解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含义 学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理解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含义学案1.学习目标(1)了解“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考查内容和方式。
(2)掌握“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
(3)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提升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2.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文言语句中的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现象。
难点: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提升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授人以鱼】一、知识整合所谓“常见实词”,一是指在运用中出现频率较高,属常用词或次常用词;二是要弄清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二、考什么?综观近年来高考全国卷,文言实词主要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几种情况,其中考查比较多的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三、怎么考?理解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含意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形成:1.客观选择题。
近几年对常见文言实词理解的考查呈现出课内外密切联系的特点,即分别从语段和课文中选取几个词,让考生判断其含义。
2.主观翻译题。
将常见文言实词的理解融进了文言翻译题之中进行考查。
【授人以渔】一、一词多义1.解释“引”在各句中的意思,并指出其本意。
意义例句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丁壮者,引弦而战。
《塞翁失马》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廉颇蔺相如列传》岸木影下布,水鸟时引吭。
《宣州环波亭》引吭高歌(成语)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荆轲刺秦王》狼奄至,引首顾曰。
《中山狼传》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三峡》燕引兵东围即墨。
《史记·田单列传》公卿各引咎自责。
《北史·周武帝纪》奖引后进,如恐不及。
《欧阳修传》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出师表》引经据典(成语)引火烧身、引人入胜(成语)引车避匿。
一轮复习教案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轮复习教案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基本含义。
2.学会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3.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常见文言实词的积累与复习。
2.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理解。
3.阅读训练与实战演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教学难点: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的具体含义。
四、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很多文言文,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文言文中的一些实词呢?今天我们就来复习一下这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并学会如何在文中理解它们的含义。
2.常见文言实词的积累与复习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常见文言实词。
请大家拿出教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些实词的基本含义。
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仁爱、忠诚、孝顺、恭敬勤奋、俭朴、谦逊、正直3.游戏环节我们来进行一个“猜词游戏”。
我将给出一个文言实词,同学们需要猜测它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猜对了的同学将获得一个小奖励。
游戏开始,第一个词:仁。
请同学们在心中默念它的含义,然后举手回答。
很好,这位同学回答正确。
仁在文中通常表示仁爱、仁慈。
第二个词:义。
4.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现在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常见文言实词的基本含义,我们要学习如何根据语境理解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请同学们拿出教材,我们一起来看一篇文言文。
请大家仔细阅读,并找出文中的实词,尝试理解它们在文中的含义。
文章:《论语·为政》同学们,请找出文中的实词,并解释它们在文中的含义。
例如:“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德”在这里表示道德、德行。
“居”表示处于、位于。
请同学们依次分享你们的理解,我们一起讨论。
5.阅读训练与实战演练现在,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我们将进行一些阅读训练和实战演练,以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阅读文言文《论语·八佾》,理解其中的实词含义。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2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2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目标要求】对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要能顺利地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就必须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有关文言实词的知识,并应具备从同一实词的若干选项中挑选它在上下文语境中应取义项的能力。
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文言文阅读的材料必须是“浅显”。
什么是“浅显”呢。
用柳土缜的话来讲标准有五条:一是文言文中名物、官职、典章等专门术语较少的。
二是不是专门性学术著作,三是与文章本身背景较少,典故较少的,四是属于典范性语言风格,第五形式与现代汉语没有太多区别。
高考文言文始终体现了“浅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所选材料以人物传记为主 2.文章内容多为官清廉,爱护百姓,孝敬父母,耿直忠厚等有现实意义的 3.篇幅短小 4.语言考查多为中学课本学过的,下手较为容易的。
【网络透视】文言文实词的考查主要落实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及词类活用等方面。
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更为命题者青睐。
一词多义在古今汉语中普遍存在着,但在文言文的词语中显得更加突出和复杂,它既有本义和引申义之分,可有比喻义和借假义之别,不过,不管一词多义多么复杂,一进入语境它就只能是单一义项了。
至于古今异义词由于其语言流变的情况相当复杂,有词义的扩大和缩小,有词义的强化和弱化,有词义的转移和词情的改变。
掌握起来有时也就更加困难。
但是只要我们紧紧把握命题人重课本,重迁移的命题意图,绷紧不以今义释古词的这根弦。
解决起来并不困难。
在文言文的阅读中,利用汉语词语的构成特点、根据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结合上下文的语境限制和题目的具体要求进行词义的推断是特别需要,特别实用,也十分有用。
下面就对这个问题简单地列举些推导的方法。
推导总原则还是“词不离句”,具体有如下几种。
①利用音形的分析来推导 如觐,从“见”旁可以推出“拜见”;“造 ”,“辶”与走有关,解为“到”“去”。
高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一:推断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文言文复习专题一:推断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一、学习目标:1.把握推断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方法2.把分析推断出的实词含义用于实际答题中考点阐述: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的是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
高考对实词考查常常是固定的唯一的意义,这就是需要具备根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2、本考点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常用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
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
二是“在文中的含义〞: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
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
二、轻松起步:钟响磬鸣一僧房中有磬,日夜辄自鸣。
僧以为怪,惧而成疾。
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
曹绍夔素与僧善。
夔来问疾,僧具以告。
俄击斋钟,磬复作声。
绍笑曰:“明日设盛馔,余当为除之。
〞僧虽不信绍夔言,冀或有效,乃力置馔以待。
绍夔食讫,出怀中错,鑢〔lǜ〕磬数处而去。
其响遂绝。
僧问所以,绍夔曰:“此磬与钟律合,故击彼此应。
〞僧大喜,其疾便愈。
〔错:同“锉〞。
〕把以下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曹绍夔素与僧善。
知识迁移: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X良。
《鸿门宴》译文:曹绍夔平素和这个和尚交好。
〔2〕绍夔食讫,出怀中错,鑢磬数处而去。
语境推断:讫:完结。
〔收讫、付讫〕鑢:用锉锉东西。
译文:曹绍夔吃完饭,拿出怀里的锉子,把磬锉了几处就离开了。
掌握两种技巧:知识迁移语境推断三、分门别类归纳整理:A、注意文言通假现象: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君子生非异也3.因击沛公于坐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小结:文言文通假的原那么是“音同〞或“音近〞,非音同音近不能通假。
那么,在一个句子中假设遇上讲不通的“障碍字〞,不妨以同音或近音字替换,联系上下文能够讲通,那么有可能就有词的假借。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教案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2016年福建卷高考试题)与王昆绳书①(清)方苞苞顿首:自斋中交手,未得再见。
接手书,义笃而辞质。
虽古之为交者岂有过哉。
苞从事朋游,间近十年,心事臭味相同,知其深处,有如吾兄者乎!出都门,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开涤;又违膝下色养②久,得归省视,颇忘其身之贱贫。
独念二三友朋,乖隔异地,会合不可以期,梦中时时见兄与褐甫③辈抵掌,今故酣嬉笑呼,觉而怛然增离索之恨。
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饥驱宣、歙,间入泾河。
路见左右高峰刺天,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万叠,风云往还,古木、奇藤、修篁郁盘有生气。
聚落居人,貌甚闲暇。
团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
天地日月山川之精,浸灌胸臆,以郁其奇,故其父亲皆肖以出。
使苞于此间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穷经而著书,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其所成就,未必遂后于古人。
乃终岁仆仆,向人索衣食,或山行水宿,颠顿怵迫,或胥易技系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
君子固穷,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学殖荒落,抱无穷之志而卒事不成也。
苞之生二十六年矣,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则由此而四十、五十,岂有难哉!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⑤也。
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徬徨。
仆夫童奴怪诧不知所谓,苞之心事谁可告语就?吾兄其安以为苞策哉!吾兄得举。
士友间鲜不相庆,而苞窃有惧焉。
退之⑥云:“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
”愿时自觉也。
苞迩者欲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而求其所以云之意。
虽冒风雪,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
日月迅迈,惟各勖励,以慰索居。
苞顿首。
(选自《四部丛刊》本《方望溪先生全集集外文》)【注】①本文是方苞在科举受挫后写给中举的学友王昆绳的回信。
②色养:指孝养侍奉父母。
③褐甫:方苞的另一位朋友。
④胥易技系:形体劳累,心怀忧惧。
⑤蔑蔑:藐小,不足称道。
高考语文复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学案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第2版【考点阐述】所谓“常见实词”,一是指在运用中出现频率较高,属常用词或次常用词;二是要弄清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综观近年来高考试题对本考点的考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文言实词主要考查“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几种情况,但考查比较多的是“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2)考查的形式依然以选择题为主。
要求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取其中“不正确的”或“正确的”一项。
对实词的理解在文言翻译中也有考查。
【技法接招】1、一词多义的考查。
一词多义,就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文言实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
如“举”,在“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中是“举行、发动”的意思;在“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中是“攻下,占领”的意思;在“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中是“举起、抬起”的意思;在“是以众议举宠为督促”(《出师表》)是“推荐、推举”的意思;“举家庆贺”(《促织》)中是“全、尽”的意思。
在备考过程中,一要掌握一个词最常见的几个义项,建立某个词的词义系统,全部了解其意义,并把握好其意义的运用环境。
然后运用语境推断和语法推断,推求出每个词的正确义项。
先看下面的试题:何真,东莞员冈人,八岁而孤,母夫人守志不夺……。
岁乙未,邑民王成、陈仲玉构乱,真请于行省举义兵除之.真躬环甲胄,往擒仲玉以归.岁癸卯,南海三山民邵宗愚陷广州,守将何深死之,大肆焚掠。
真闻之,率众复广州,号令明肃,广人大悦。
今天予受天明命,肇造区夏,惟两广僻在遐荒,未沾圣化。
予受命南征,顺者抚,逆者诛。
恐足下未悟,辄先遣一介之使相告,惟足下留意焉。
”遂航海趋广东。
三月甲戍,何真籍所部郡县户口,兵马、钱粮,遣使奉表迎降。
初,汤和等平福建,真遣使由海道奉表于元:遇和兵,遂改其表请降,且遣人回报真。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 课案1 理解实词含义学案
课案1 理解实词含义关注五类实词(一)一词多义多义实词是实词的主体,数量庞大,掌握它们众多的义项耗时费力。
除了要通过教材、试题和大量阅读积累外,还要注意两点: 1。
追溯词的源流词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等。
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是“道路、路途”。
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如“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道”的本义是“道路、路途",“方向、方法、道理"就是它的引申义。
又如“一"的本义是表数量“一只”,“专一”“全”“一样”是它的引申义。
比喻义,就是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于贬义词,比喻坏人的党羽;“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假借义,因假借而产生的含义。
古文中通常出现通假现象。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文字来替代。
2.寻找义项联系多义词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识记多义实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
找出本义,关键是看该字的造字方法,从其构造的字形上推导出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
找到这个“源",顺“流”而下,就可以发现其他义项的来龙去脉.(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指出哪个义项是本义,各个义项之间有什么关联?①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秦师》)③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④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⑤孔子鄙.其小器。
文言文阅读 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案(三课时)
【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目标:1、考纲解读;2、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3、实战演练。
教学重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学难点: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偏义复词和词类活用的理解。
课时:6课时。
准备:学案。
第一课时目标:1、考纲解读;2、复习古今异义词、通假字;3、实战演练。
教学过程:一、考点解读:关于文言实词,《考试说明》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
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
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是一种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了主要掌握的常见文言实词120个。
除了这些,高考还会涉及一些中学课本中经常出现的或古文献中使用率较高的文言实词,这些都要靠平时阅读时积累。
特别要注意积累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通假等现象。
要正确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知识,特别要注意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的理解。
二、命题趋向和应是对策:【命题趋向】1、看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八年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情况: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全国1 善尚视多失募祠挠檄喻稽杜肃会堪动报宠祈法汲迎敛彻全国2 匿意拜阿讼暴谨诘就诣乃但禀闲直爨及寻会遂长结延赞湖南卷:齿陈贱薄害体倡度指素回持季零介奔敌伺拒见病拔绍加2012年2013年全国1 冒已乞时遂遏累旷全国2 属怀易阙代属昧恣湖南卷分谲劫期次投度诣【分析得出】:(1)所选文段多是人物传记文和叙事类文章,有少量的写景抒情说理类文章;湖南2009选文为《送秦少章赴临安簿序》(赠序),2010选文来自《陈亮集》,2011年选文来自《陶庄集》,2012年《郑思肖集》,2013年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案)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五类。
二、注意:一是“常见实词”。
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是指在文章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实词。
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这主要包括初高中课本、读本及其他课外读物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二是“在文中的含义”,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有的涉及通假,有的多音多义,有的古今异义,还有的由于活用而意义发生临时变化,因而实词的含义只有根据具体的语境才能明确。
三、文言实词的复习注意:1、不要离开原文2、不要离开课本3、要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四、文言实词考什么?1、选出对词语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2、选出与例句中指定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3、判断各组句子中同一词的词义是否相同;4、语句翻译。
五、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单音性、多义性、近义性、活用性(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通假性。
六、正确理解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种词类:1、通假字2、一词多义3、古今异义4、偏义复词5、单音词和复音词6、反训词7、词类活用七、逐类过关(一)通假字:通假,是古文中音同或音近的字通用或借用的现象。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通假字包括通用字、假借字和古今字。
1、它有三种情况:(1)、以声旁代替本字。
(“直”通“值”,“县”通“悬”,“反”通“返”,“禽”通“擒”,“卒”通“猝”)(2)、以同声旁的同音字代替本字。
(“帖”通“贴”,“厝”通“措”,“谕”通“喻”,“说”通“悦”)(3)、没有声旁联系的同音字(“惠”通“慧”,“蚤”通“早”,“要”通“邀”,“裁”通“才”)2、掌握辨别通假字的方法1)一个字,按照它本身的含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时,可考虑定为通假字。
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中的“裁”,按其本身含义“剪裁;割裂”、“削减;消除”、“节制”、“估量;识别”等,无论如何也讲不通。
高考语文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专题教案
高考三轮专题教案: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知识要点】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所谓“浅易”文言文,大致可以用以下几个标准来衡量。
第一,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非常用词出现的机会极少。
此外,名物典章制度等专门术语也很少运用。
第二,从文章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以及一般性的词类活用。
文言虚词的运用也以常见的典型的用法为主。
第三,从文章的体裁上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一般说理等形式,而不是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之类的作品(如《文心雕龙》)。
第四,从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
第五,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如先秦两汉散文与唐宋八大家之类后世古文家(不是骈体文作家)的作品。
不过由于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自身的要求,并非所有浅易文言文均可用作考试的材料。
大致说来,文言文阅读的命题在选取文段时常有这样一些考虑:语言规范标准,却又不刻板雷同;内容深浅适中,但又含有较深的意蕴;文笔流畅多彩,决不晦涩单调;风格雅正典范,却又不千篇一律;设题之点较多,而又能分出深浅层面;总体难易适度,无过难或过易的地方。
此外,选段还应和学生应该具备的文言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量大的是词汇。
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
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
要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必须做到能够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实词的词义。
【考点分析】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古今汉语的同形词语,只有一些基本词(“天”、“地”、“山”、“水”等)和一些专有名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大多数都有了变化。
或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或感情色彩不同。
有的变得完全不同,如“汤”、“烈士”、“爪牙”(古代指武臣,无贬义);大多数情况则是,一些多义词语,只是其中一两个义项古今相同,其他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知识要点】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所谓“浅易”文言文,大致可以用以下几个标准来衡量。
第一,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非常用词出现的机会极少。
此外,名物典章制度等专门术语也很少运用。
第二,从文章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以及一般性的词类活用。
文言虚词的运用也以常见的典型的用法为主。
第三,从文章的体裁上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一般说理等形式,而不是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之类的作品(如《文心雕龙》)。
第四,从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
第五,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如先秦两汉散文与唐宋八大家之类后世古文家(不是骈体文作家)的作品。
不过由于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自身的要求,并非所有浅易文言文均可用作考试的材料。
大致说来,文言文阅读的命题在选取文段时常有这样一些考虑:语言规范标准,却又不刻板雷同;内容深浅适中,但又含有较深的意蕴;文笔流畅多彩,决不晦涩单调;风格雅正典范,却又不千篇一律;设题之点较多,而又能分出深浅层面;总体难易适度,无过难或过易的地方。
此外,选段还应和学生应该具备的文言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量大的是词汇。
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
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
要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必须做到能够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实词的词义。
【考点分析】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古今汉语的同形词语,只有一些基本词(“天”、“地”、“山”、“水”等)和一些专有名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大多数都有了变化。
或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或感情色彩不同。
有的变得完全不同,如“汤”、“烈士”、“爪牙”(古代指武臣,无贬义);大多数情况则是,一些多义词语,只是其中一两个义项古今相同,其他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
比如“伐”古今都有“砍伐”、“讨伐”的意义,但古代还有“功业”、“自我夸耀”的意义。
另外,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词,古代都是一个词组,意义自然也就相差很大。
如“祖父”、“形容”等。
阅读文言文,如果不注意古今意义的差别,以今度古,望文生义,就很易出错。
2.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一词多义这种语言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是存在的,但在文言文中表现得更为普遍,更为突出。
理解文言文的词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在上下文中准确把握多义词的特定含义。
课本编者列出的340个常用文言实词都是多义词,应是学习的重点。
在这340个实词中,出现频率更高所含义项较多的又是下面100个实词。
拔、拜、暴、报、被、比、鄙、敝、兵、薄、策、察、乘、除、从、殆、当、度、恶、伐、访、放、封、覆、负、盖、固、顾、故、观、国、忽、华、会、或、几、羁、及、疾、济、假、兼、间、简、见、将、藉、就、咎、举、遽、觉、堪、克、旷、临、略、蒙、靡、莫、屏、窃、倾、穷、趋、却、再、身、审、实、适、属、数、徒、望、微、危、文、闻、向、相、谢、信、行、幸、许、恤、益、因、引、遇、援、责、直、至、致、质、著、卒、族。
3.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含古今字),既关系到对文言文的确切认读,又关系到对词句的正确理解。
因为所用通假字在文中所表达的意义不是该字本身的意义,而是所通“本字”的意义。
只有识别其通假的身分,明了其所通的本字,才能作出恰当的解释。
通假字之于本字,大部分是同音字或音近字(这是就古代读音而言的),只有少数是形体或偏旁相近。
通假字的读音,一般可按所表示的本字的现代读音来读。
现将中学语文课本古代诗文中的常见通假字及其读音、意义分列于后。
4.识别和掌握实词活用的多种形式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
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变了读音。
词类活用主要是为了收到简练、鲜明、生动的效果。
下面是几种主要的活用情况。
1.名词活用①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后的意思仍和这个名词本身的意思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
如:沛公军霸上(军:驻扎);二月草已芽(芽:发芽);进城梯而下之(梯:架梯);冬雷震震夏雨雪(下雨、下雪)。
②活用为使动词。
其特点是必带宾语,是兼语式的简化,翻译时必须恢复成兼语式。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wang之(王:使……为王)。
③活用为意动词。
活用为意动词,也必须带宾语,但这个表意动的名词和宾语并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主语”把“宾语”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孔子师郯子”,译成“孔子把郯子当作老师”。
④直接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
例如:“猱进鸷击(像“猱”、“鸷”那样,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表示动作行为的地点);操军破,必北还(向北方,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而乡邻之生日蹙(一天天,一天比一天,表示情况的逐渐变化);日啖荔枝三百颗(每天,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
2.动词活用①活用作名词。
即这个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
它一般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它前面有“其”字或“之”字。
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来到这里的人);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出产的东西:入:收入的财物)。
②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事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一般说来,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多属使动用法。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之:使之活);可烧而走也(走:使……逃跑)。
③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意谓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
意动用法多数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
例如: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谢,公子怪之(怪:以……为可怪)。
3.形容词活用①活用为名词。
活用为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不是表事物的某一性质状态,而是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
它和动词活用为名词一样,一般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
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
例如:“与少(少数人)乐乐,与众(多数人)乐乐,孰乐?”“兼采百花之长(长处)而去其短(短处)。
”“与苍梧太守有旧(旧交)。
”②活用作一般动词。
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
如:素善留侯张良(善:与……友善)。
③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其特点与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基本相同。
如:大王必欲急臣(急臣:使臣着急);足以荣汝身(荣汝身:使你荣耀)。
④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例如:我妻之美我者(美我:认为我美);成以其小,劣之(劣之:认为它很差);且庸人尚羞之(羞之:把这件事当作羞耻。
)4.数词活用①数词有时可活用为动词。
如: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怀有二心)。
②活用为形容词。
如:用心一也(一:专一)。
【高考金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也。
重荣有力,善骑射,为振武巡边指挥使。
虽武夫,而晓吏事,其下不能欺。
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重荣拔剑授其父,使自杀之,其父泣曰:‚不忍也!‛其母从傍诟骂,夺其剑而逐之,问之,乃继母也,重荣叱其母出。
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而见晋高祖自藩侯得国,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虽怀异志,而未有以发也。
是时,高祖与契丹约为父子,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重荣愤然,以谓‚屈中国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也!‛数以此非诮高祖。
契丹使者往来过镇州,重荣箕踞慢骂,不为之礼,或执杀之。
是时,吐浑白氏役属契丹,苦其暴虐,重荣诱之入塞。
契丹数遣使责高祖,并求使者,高祖对使者鞠躬俯首,受责愈谨,多为好辞以自解,而姑息重荣不能诘。
天福六年夏,契丹使者拽剌过镇,重荣侵辱之,拽剌言不逊,重荣怒,执拽剌;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
高祖患之,为之幸邺,报重荣曰:‚前世与虏和亲,皆所以为天下计,今吾以天下臣之,尔以一镇抗之,大小不等,无自辱焉!‛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
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
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怒于重荣。
其冬,安从进反襄阳,重荣闻之,乃亦举兵。
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
高祖遣杜重威逆之,兵已交,其将赵彦之与重荣有隙,临阵卷旗以奔晋军。
重荣闻彦之降晋,大惧,重荣以吐浑数百骑守牙城,重威使人擒之,斩首以献,高祖御楼受馘,命漆其首送于契丹。
注:藩镇:指总领一万的军府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
讼:控告B、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
暴:突然C、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
谨:严格D、姑息重荣不能诘.。
诘:追问【解析】C谨:恭敬。
高中语文读本《荆轲刺秦王》一文中“谨斩樊於期头”,这里的“谨”用法如此。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一14题。
王定国①诗集叙(宋)苏轼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
若夫发于情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
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
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
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
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
‛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
又念昔日定国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
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
余亦臵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
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
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
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
【注]①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
受苏轼“鸟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