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卢梭和康德意志自由学说的关系

合集下载

理性的尊严——浅析卢梭对康德思想的影响

理性的尊严——浅析卢梭对康德思想的影响
MA i L
(a L w& P li ol e S a g a N r l n esy S a g a 2 0 3 ,C ia o t s l g ,h n h i o i r t ,h n h i 0 2 4 h ) ic C e ma U v i n
A b tac s r g:Ka a x li e n <W h ti En ih e nth d e p an d i a s lg tnme t t a h e s n wa n a mbar s e o iin i t i g n > h tte r a o s i n e ra s d c nd t n i usn o s
第3 0卷 21 0 2年
总 第 18期 2 第 3期
科 学 ・ 济 ・ 会 经 社
S E CI NCE ・ECONOM Y ・S CI O ETY
Vo . 0, S 13 um o. 2 N 18 N o 3,2 2 . 01
理 性 的 尊 严
浅 析 卢梭 对康 德 思 想 的影 响
分 的 自由 , 一 界 限 的 确 定将 给 出 自 由 、 力 、 望 和 意 志 的 这 权 欲 最 合理 空 间 , 有 在 这 样 的 空 间 和 限 度 内 , 会 中 的 人 / 拥 只 社 j 1
众 所周 知 , 康德一 生作息 规律 , 唯一一 次取 消午 后 的散 步, 就是 因为阅读《 弥尔》 爱 。该 书成 书于 16 72年 , 卢梭 在其 中构建了一个理想的教育 过程 , 而爱弥尔 为我们展示 了人性 乃至整个社会的发生发展的线索以及脉络 。在 书 中, 们能 我 清楚地看到卢梭对于所谓 的多余欲望 的精辟 和细致 的分析。 此外 , 卢梭的社会契约实际上 也是 在为现代社会 的合理化寻 找一个最能够协调好各方面关系 的临界 点。 由这点 出发 , 社 会 的各个权力机构 , 每一个阶层都 能够最大 限度地 被给予充

关于自由的最著名论述

关于自由的最著名论述

关于自由的最著名论述
1. 《论自由》(On Liberty)是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的著作,该书被认为是自由主义思想的经典之作。

密尔在书中阐述了个人自由的重要性,主张政府应该尽可能地不干涉个人的自由,除非这种干涉是为了保护他人的权利或公共利益。

2. 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在《独立宣言》中写道:“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这段话强调了自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利之一。

3. 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中提出了“自由意志”的概念,他认为自由是人类道德行为的基础。

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人类才能自主地选择道德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4. 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了“自由是人所固有的,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的观点。

他认为,人们通过签订社会契约将自己的部分权利让渡给国家,但自由是不可让渡的核心权利。

这些论述都强调了自由的重要性和价值,对于理解自由的概念以及自由在政治、哲学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自由为名的奴役

以自由为名的奴役

摘要:如同任何政治哲学学说都是现实和理想的结合一样,在专制被暴力推翻之后,人们如何在社会中达到新的平等,如何摆脱不平等的桎梏,卢梭提出了有别于霍布斯和洛克的另一种类型的社会契约学说。

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社会契约的含义,提出社会契约的目的,分析其历史背景,并将三种社会契约学说加以比较,从而进一步了解卢梭社会契约学说的内容、自身的局限性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卢梭自然状态社会契约中图分类号:b089.3 文献标识码:ahelotism in the name of freedom―― the analysis of rousseau’s contract doctrineli ke-jing(anhui university anhui•hefei 230039)卢梭之前的近代哲学家,大多相信人类在进入社会之前有一个自然状态,并把由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的过渡当作历史的进步。

卢梭也把人类历史分为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把自然状态作为社会政治学说的出发点。

但是,他不同意其他哲学家的观点,他认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一个人自认为是旁人的主子,但依旧比旁人更是奴隶。

”[1]人类如何打破这枷锁束缚,实现这文明状态下的自由平等?卢梭把社会契约作为最有效的手段,视为道德自由的保证,他坚信惟有“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

[2] 社会契约学说是时代的产物,所关注的根本问题是18世纪社会的焦点,是近代法国乃至西方的社会现实。

当时的法国处于种种危机包围中,面对种种社会弊端,社会制度的缺陷、不公平、不平等丑恶现象,法国形成了一场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思想家们高举理性、自由、平等、博爱等人文主义旗帜对社会展开了激烈的攻击,全方位批判和否定社会现实。

在自然状态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个人不能再自己维持原始独立了,为了自我保全就有了联合起来结成社会的必要。

然而我如何能够不伤及我的利益而保证我的自由呢?问题是找出这样一种结社:人们在缔定社会契约时,每个人把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转让给整个集体。

儿童权利的观念_洛克、卢梭与康德

儿童权利的观念_洛克、卢梭与康德

儿童权利的观念:洛克、卢梭与康德王本余(南京晓庄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 南京 211137)摘 要:儿童权利观念是在启蒙运动之后诞生的,洛克、卢梭和康德在儿童权利观念的启蒙上充当了先锋作用,他们奠定了西方现代儿童权利思想的根基。

由于各自的政治理想不同,他们所建构的儿童权利观念也有着内在的差异。

洛克在 有限政府 观念下建构儿童权利的观念;卢梭在 道德理想国 观念下建构儿童权利观念;康德在 法律共和国 观念之下建构儿童权利观念。

关键词:儿童权利观念;自由权利;消极权利;积极权利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10)08-0130-07儿童权利是指儿童根据一个社会的道德或者法律而享有从事某些行动的自由以及受到某种对待的资格。

从事某些行动的自由 是儿童的消极权利,他人或者社会若没有更高的道德正当性理由便不能干预,这意味着他人或者社会承担着某种消极的、不作为的义务。

受到某种对待的资格 是儿童的积极权利,他人、社会必须提供相应的帮助和福利,这意味着他人或者社会承当着某种积极的、作为的义务。

所谓儿童权利的观念,是指人们对于儿童权利的理解与认识,从本质上来看,它是人们对于儿童权利的理性观念。

儿童权利的观念不同于儿童权利的 概念 ,也不同于儿童权利的 语言 。

这意味着当人们尚未提出权利的概念时,又或者当 权利 的语言尚未出现之时,权利的观念却可能已经存在了。

从古希腊到中世纪,儿童在根本上隶属于城邦或者教会,儿童并未被作为独立的、自在的个体为人们充分理解与认识。

这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儿童是被作为 小大人 或者是家庭的财产被看待的,儿童的独立性尚未成为人们自觉的意识;二是这段时期虽然也关注儿童的教育问题,但是这种教育的出发点并非儿童本身,而是出于政治社会或者宗教的考量。

这实际上意味着,古典时期儿童以及儿童权利的观念尚未发萌成为自觉的意识。

因此,古希腊到中世纪时期儿童权利的观念,都应当建立在儿童还是 附属品 的前提下来理解。

试论康德的卢梭情结

试论康德的卢梭情结
要 长处 之一是 要求 对 人 类 生 活 的具 体 罪 恶作 出解 释 , 就为用 社会学 的希望取 代神 学 的绝 望拓开 了 这 道路 。不过卢 梭本 人仍 是一 个悲 观主义 者 ; 从实 际 经 验 中发 现什 么条 件是 改造社 会 的先 决条 件 , 这本 身 就可 能导致 悲 观 主义 。卢 梭指 明 了实行 民主在 气 候 、 济和社 会 方 面应 具 有 什 么先 决 条 件 , 他 经 但 不得不 得 出结 论 说 , 洲 只有 一 个 民族 能实 行 民 欧
州 3 12 111
[ 中图分类号 ]B 1. 1 56 3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 号 】 17 22 (00 0 05 0 62— 78 2 1 )5— 04— 3
康德深受卢梭 的影响 , 卢梭 的《 新爱洛绮丝》
规律性和合 目的性只是在设定 目的论 的前提下才 有可能出现。康德认为主宰历史进程的不再是上 帝或神的意志而是 自 的意志 , 然 自然本来就具有 自
[ 摘 要]康德深受卢梭 思想的影响 , 不论是他的历史哲学的 目 的论还是 自由主义学说的起源抑或是 道德哲学中 都明显可见其 中卢梭的痕迹 , 然而这种影响对康德思想而言不仅仅表现为继承和发展而且还表 现为震撼和挑战。康德和卢梭在思想上有着千丝万缕的不可割舍的联 系, 说没有卢梭就没有康德。 可以 [ 关键词】康德 ; 卢梭 ; 历史哲学; 自由主义 ; 道德哲学 [ 作者简介 】 郭娇 娇 , 中共 浙 江省 委 党校 20 0 8级 马克 思 主 义哲 学 专业 硕 士研 究 生, 江 杭 浙
何 希望 , 悲观到 了极 点 。康 德 在历史 哲 学 当中之所 以提 出 目的论 , 大 程 度 上 也 是 出 于 对 人 性 的 悲 很

三权分立伏尔泰——自由平等卢梭

三权分立伏尔泰——自由平等卢梭

启蒙运动
提倡“理性” 反对教会和封建势力
人为主体用理性的方 法来追求“理性王国” (完善了人文思想)
启蒙运动与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比较
• • • • • • • 同:都对君主专制提出了猛烈的批评 异: (1)背景: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产生的经济背景是资本主义的萌芽; 而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2)内容: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主要是侧重于对君主的批判,提出了一些限 制君权的设想; • 启蒙运动主要是针对封建专制制度和教权主义的批判,提出了一 系列先进的思想,描绘了未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宏伟蓝图; • (3)影响: •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在当时文化专制统治下没有成为主流思想, 因此也没有促进明清社会的转型(即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对法国从封建社会 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卢梭言论:
材料一:人是生而自由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的。如果 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 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材料二:行政权利的委托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 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人民就可以委托他们,也可以 撤换他们。任何政府形式都不是人民承担的一种义务,它 只是人民赋予行政机构的一种临时形式,直到人民愿意另 行加以规定时为止。 材料三:必须建立一种全新的契约。通过社会契约,人民 建立一个自己管理自己的政府。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 民签订的契约,如果他违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
时间 背景 兴起 异 高潮 主要 对象
核心
文艺复兴 14-16C 资本 主义萌芽
启蒙运动 17-18C 资本主义进一步 发展 英国、法国 封建专制统治及教权 理性主义
意大利
封建神学 人文主义
把人从封建神学 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作 影响 束缚中解放出来 了思想准备 资本主义的发展 根源 同 性质 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影响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卢梭的问题 康德的回答

卢梭的问题 康德的回答

卢梭的问题康德的回答作者:张盾田冠浩来源:《社会科学》2008年第09期摘要:康德伦理学的首要动机是为了回应卢梭对现代性的激烈批判,为启蒙辩护。

通过回应卢梭对资产者的批判和建构“公意”的努力,康德伦理学第一次无矛盾地表达出启蒙的核心价值观:善并非自然,它是理性的产物,而理性则要取法于普遍性,人借助于普遍性摆脱了自然的监护,从而真正成为了自己的主宰。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康德赞扬启蒙是社会和道德的进步。

关键词:卢梭;康德;启蒙中图分类号:B51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08)09-0135-06作者简介:张盾,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中心暨哲学社会学院教授;田冠浩,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吉林长春132102)学界一般认为,康德伦理学是先验的和高度形式化的,其动机是出于构造一个先验哲学的完整体系的需要,就是把人的超感性存在(即本体)从知识领域推广到道德领域,使其实在性得到证实。

然而,仅仅从理论的理由来解释康德伦理学的动机是不够的,因为它关乎世道变迁中的人心变迁,纯理论的解读很难理解其中所包含的社会政治意义。

在此问题上,如果断言像康德那样的深邃智慧没有任何现实感,那肯定是贬低了康德。

康德是一位先验哲学家,但他首先是一位启蒙时代的哲学家。

思想史的仔细考察告诉我们,康德构造伦理学的首要动机是为了回应卢梭对现代性的激烈批判,卢梭关于“公意”和“资产者”的开创性问题直接引发了康德的伦理学研究,在卢梭的冲击下,康德感到必须为他所在的启蒙时代作出辩护。

如果我们能注意到卢梭对康德产生的强烈影响,就会发现康德伦理学高度抽象化和形式化的思想形态背后其实包含着清晰的现实感和时代印记。

这对更好地理解康德伦理学和理解卢梭都有益处。

一、卢梭的问题:资产者、自然人与公民卢梭对于现代社会和现代政治的思考是从对资产者的思考开始的。

“资产者”一词是卢梭的伟大发明,卢梭的这一发明在西方现代性的发展中具有转折性意义。

“道德政治”谱系中的卢梭、康德、马克思

“道德政治”谱系中的卢梭、康德、马克思

“道德政治”谱系中的卢梭、康德、马克思“道德政治”谱系中的卢梭、康德、马克思引言:道德和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道德源于个体的道德意识和自律,而政治则是社会组织和权力运行的体现。

在“道德政治”谱系中,卢梭、康德、马克思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他们对于道德与政治的关系有着深入的思考,并在各自的理论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解决方案。

本文将从卢梭的民主主义、康德的自由主义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三个方面来探讨他们的观点及其对当代道德政治的启示。

一、卢梭的民主主义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他对人民的主权和民主政治有着深刻的认识。

在他的著作《社会契约论》中,卢梭主张人民是主权的源泉,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意志。

他认为,政府制度应该符合人民的共同利益,实现人民的平等和公正。

卢梭强调社会契约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普选来确保人民的意志得到充分体现。

他认为,民主政治是解决社会矛盾和保障个体权利的最佳方式。

卢梭的观点有着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对于当代民主政治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卢梭强调的民主制度和公共利益的原则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公平的选举和民主程序,才能保障人民的权益得到充分保护,从而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和谐。

二、康德的自由主义康德是18世纪德国的伟大哲学家,他对自由和法治有着独到的见解。

在他的著作《永久和平论》中,康德阐述了合法政权的概念,主张政府应该依法行使权力,保护人们的自由和权利。

他提出了普遍的道德法则——“普世法”,主张国际社会间应遵守和平共处的原则。

康德的自由主义观点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尊严,以及政府应该依法约束自身。

康德的自由主义观点对于当代社会政治的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康德所强调的法治原则和人权保护,对于解决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当代社会,政府需要依法行使权力,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个体,确保人民的自由和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

三、马克思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是19世纪德国的著名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对于社会政治有着深刻的理论思考。

西方“自由”理论的认识发展历程

西方“自由”理论的认识发展历程

西方“自由”理论的认识发展历程作者:王航石健廷师康楠来源:《神州·上旬刊》2017年第07期“自由”一词,来源于拉丁文“libeias”,与英文“freedom”相通,本意是从束缚中解放出来。

从这个意义上看“自由”总是和“束缚”相对的,指的是人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束缚中解放出来,有束缚等于有自由,反之亦是。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不存在束缚的,正如卢梭所说:“人们生而自由,但又无时不在枷锁之中”,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被各种内在的或外在的东西所束缚,故追求“自由”成为必然。

在当时,一个男子到了成年后即公民年龄后,便从父亲的管束下解放出来,具备独立的人格,独自享有公民权利以及拥有财产,这样的人在当时称为“自由人”。

由此可见,在西方历史上,最初的自由,是指自主和自立,表明人身依附关系的解除和人格上的独立。

虽然这一含义跟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但对现代人仍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它意味着生活上的自立和人格上的独立是迈向自由的第一步。

“自我意识”是“自由意识”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在人类发展原始时期,因为当时人们无法把自己和环境作自觉的区分,尽管当时人们和客观事物有各种各样的冲突和矛盾,但在精神上是和自然混为一体的。

只有人具有了“自我意识”,意识到了自我和外部世界的区别,并且认为有必要让外部世界为自己服务时,“自由”问题就将逐渐被提出和重视。

对自由的认识是与对必然的认识相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在“自由”的系统中,自由与必然的的关系问题是一般意义上的问题,是各种具体自由的基础并对其产生指导作用。

自由的核心指的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利用,其他的各种具体自由都是围绕这一核心来展开论述的,就像众多行星围绕着太阳旋转一样。

古希腊早期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说:“万物由之产生的东西,万物又消灭而复归于它,这是命运规定了的。

”[1]毕达哥拉斯也认为,一切服从于命运,服从于必然性。

德谟克利特虽然强调人们要有勇气去向命运挑战,但同时又认为我们只能减轻命运的打击,并不能改变命运的结果。

卢梭的哲学思想

卢梭的哲学思想

卢梭的哲学思想卢梭是18世纪法国思想家,“人生来是自由的,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是理解卢梭生平的一把钥匙,也是弄清他对艺术、政治和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不二法门。

卢梭出生在一个思想与政治变革的时期,既像古代哲人一样为德性辩护,又像现代思想家一样为个体辩护,同时还认为城市生活与道德败坏紧密相连。

主张人性本善,倡导教育改革、政治改革,从而塑造自然人,他蔑视社会偏见、舆论及习俗,财产是产生不平等的根源,而社会习俗使其合法化。

卢梭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哲学家,他上承柏拉图、蒙田、孟德斯鸠、洛克,下启康德、马克思、杜威等无数思想家。

但是自己一生坎坷,备受磨难。

“我把一生奉贤给神圣而纯洁的真实,我的情感从未玷污我对真实的挚爱,利害与恐惧也从未腐蚀或败坏我对真实的敬意,只有当我手中的笔担心自己是出于复仇的目的时才拒绝描绘你。

”----------------------------------------------------------------------------------------------------------------------------还记得卢梭和基友之间的爱恨情仇吗?以下就是基友眼中的卢梭休谟的评价:和蔼、谦逊、多情、无私而且极其敏感,他简直是个怪物,自以为是世间唯一的重要人物。

狄德罗的评价:不老实,像撒旦一样自负、忘恩负义、残忍、伪善、充满敌意。

伏尔泰的评价:一个自负而卑鄙的怪物。

艾皮奈夫人的评价:我没有什么东西留给你,只有怜悯。

卢梭自称唯一爱过的女人苏菲·居德托伯爵夫人的评价是:他丑陋得令我害怕,爱情没有使他更有吸引力。

不过他是个可怜的人,我只有用温柔和仁慈去对待他。

他是一个有趣的疯子。

现代学者的评价是:受虐狂,暴露狂,神经衰弱者,疑病症患者,手淫者,隐性同性恋,缺乏父母人情,早期妄想狂患者,孤芳自赏,满腹内疚,病态的胆怯,盗窃癖,幼稚病,易怒而且贪财。

尽管如此,还是有许多人尊敬卢梭及其作品。

论自由主义流派的民主原则

论自由主义流派的民主原则

论自由主义流派的民主原则摘要列宁说过,各国的资产阶级在革命时代,都把《社会契约论》当做福音。

最显著的是在西方社会思想史上的那场现代性的启蒙运动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不仅促使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产生,而且对人类社会的政治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本文通过对卢梭的“主权在民”梳理,证明了卢梭在思想上推进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进程,加速了人民民主意识的觉醒,使人类重新获得了自由和平等。

关键词自由平等三权分立主权在民中图分类号:d095 文献标识码:a卢梭是在社会契约论基础上倡导民主的典型代表,他对民主理论的最大贡献是其学说中包含的合法性观念。

他认为,真正合法的权威只有一种,即建立在人们自由之上的权威,自由意味着自主。

1 卢梭的自由观思想卢梭在社会秩序的研究和探讨中,从人类的现实情况与法律的情况角度去分析确切且合法的政权规则,他把权利和利益结合在一起,最后促使正义与功利二者没有分歧。

他认为:“生为一个自由国家的公民并且是主权者的一个成员,不管我的呼声在公共事务中的影响是多么微弱,但是对公共事务的投票权就足以使我有义务去研究它们。

”卢梭在对各种政府进行研究探索时,总会很欣慰地发现自己的政府很值得去热爱和拥护。

他认为,如果想要建立一种持久的制度的话,就要竭尽全力使它变为永恒的现实。

在《卢梭论理想人生》中卢梭这样表达自己的愿望:他宁愿在这样一个国家生存,在这里主权者和国家人民都有唯一的共同利益,国家政府结构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根基的,以人民利益为核心。

而这种情况存在的条件是,当主权者和国家人民存在共同的利益。

而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公约的存在,国家人民就赋予了政治体的生命和存在,也只能由立法机关来给予政治体意志和行动。

2 卢梭的“主权在民”理论在近代西方国家,主权问题自博丹提出之后,许多思想家便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主权应当在君还是在民?主权可不可以分割?主权应不应当限制?对这些问题,不同思想家代表资产阶级不同阶层的利益和要求作出了不同的回答。

康德的道德哲学及其德育观

康德的道德哲学及其德育观

康德的道德哲学及其德育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最终目的并非知识哲学而是实践哲学。

康德的实践哲学包括“实践理性批判”以及与之相关的“启蒙”“永久和平”等“第四批判”。

一、康德的道德哲学实践领域虽然像“空气”一样不纯粹(它对鸽子的飞翔构成了阻力),但是,康德认为人可以凭借自己的纯粹理性而在道德领域显示出人的严峻的自由意志。

康德借用了笛卡尔的天赋观念展开他的“纯粹理性批判”,而在考虑“实践理性批判”时,康德延续了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包括身心二元论)和自由意志。

笛卡尔不仅认为人有天赋观念,而且进一步认为人有自由意志。

他将世界分为自然世界(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自然世界(物质世界)像一部机器,它是有客观规律的,自然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人的身体或肉体是自然的一个部分,因而人的身体也是一部机器。

但是,人的精神(心)却不受自然规律的约束,人拥有自由意志。

康德将笛卡尔的心物关系转换为现象与物自体的关系(或自然与自由、自然与的关系)。

现象界(自然)受因果律的支配,而本体界(物自体)是自由的,不受因果律的支配。

如果说,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讨论的重点是“先天综合判断何以是可能的”,那么,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讨论的重点就是人的纯粹的“自由意志何以是可能”。

自由以及自由意志是康德哲学的“拱顶石”,所有其他概念(上帝的概念和不朽的概念)都依附于自由意志及其道德学之上,甚至宗教也依赖于道德。

在康德那里,善良意志几乎等同于自由意志或自律意志。

康德对自由与道德的关系的解释与卢梭保持了一致。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唯有道德的自由才使人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因为仅只有嗜欲的冲动便是奴隶状态,而唯有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

”自由意志虽然并非由康德首次提出,但康德为人的自由意志增加了不同的内涵。

奥古斯丁较早地讨论了人的“自由意志”问题,却主要是在消极意义上讨论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被视为人类原罪的祸首。

在康德这里,人可能因自由意志而作恶,人更可能因自由意志而坚守道德义务,成为纯粹的坚毅卓绝的“义人”。

从康德的道德哲学看卢梭的理性主义

从康德的道德哲学看卢梭的理性主义

从康德的道德哲学看卢梭的理性主义摘要:卢梭的思想以复杂性著称,康德多次说卢梭为影响自己最有力的人物,通过分析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及其晚期论著中的道德哲学建构,论证了康德在理性主义决定论方面与卢梭一脉相承之处,从而指明作为自然主义者的卢梭,也深深具有某种理性主义的思想维度。

关键词:卢梭;康德;道德;理性在卢梭诞生三百周年之际,学术界关于卢梭思想面貌的争论依然沸沸扬扬,卢梭到底是个自由主义者还是个集权主义者?在启蒙理性展开的历史中,卢梭的自然主义如何与理性发展出一种既紧张又互通的现代性思想结构?康德说:“卢梭是指引我的第一人,对我思想的基本倾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但是两位哲学家的讨论基点和理论品质看起来有着如此巨大的差别,反而成为卢梭思想传承史中含混的一章,本文尝试通过分析康德道德哲学中的重要构造方式,厘清卢梭思想的一个重要侧面及其影响。

首先,我们分析《实践理性批判》的论证关键。

康德非常在意批判哲学的“建筑术”:“哲学家不是一个理性艺人,而是人类理性的立法者。

”[1]613《纯粹理性批判》提出的建筑法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得到美轮美奂的对称性贯彻,自由成为这座理论体系的拱顶石。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实践理性批判》的首要创建是意志自由和道德律具有一种“亚同一性”(sub-identity)。

之所以称为“亚同一性”,是因为康德论证,在逻辑上,有意志自由才有道德律;在认识上,却是因为我们知道道德律的存在,才认识到有意志自由[2]2。

可见,两者不是同一个东西,但是在纯粹实践理性之中,它们不是一个东西却胜似一个东西——康德在纯粹实践理性的第四条定理中规定:道德法则必须是自律的(Autonomie),而不能是他律的、不能是为道德以外之目的而成立的,这是自由意志自己为自己立法,自由即是自律;自由给自身立法得到的必然是道德法则。

但是亨利·西季威克明确指出把自由意志并非必然等同于向善的道德法则[3],我们如果把考察的范围扩大到自由即自律这一定理,马上就会发现这个定理成立的基础即是因果决定论。

卢梭道德教育思想对后世伦理理论的影响

卢梭道德教育思想对后世伦理理论的影响

卢梭道德教育思想对后世伦理理论的影响卢梭,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他重视情感的作用,以感觉经验论为基础,以抽象的“自然人”为假设,以道德理想国为目标,以“自然教育”为武器,向封建专制制度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尤其是其道德教育思想直接指向了控制人们思想的封建教会教育,具有进步意义。

他的道德教育思想部分成为康德的伦理理论的启发者和人道主义思想的较早发挥者,同时呈现出了朦胧的后现代主义思想。

标签:自由;平民性;理性;非理性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有其历史的进步意义,尤其是他提出的“率性发展,顺从自然”的思想、强调实践的思想,对于当时的封建专制教育和宗教教育无疑是有力的批判,对于启发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同时丰富和发展了道德教育思想的宝库,是人类在道德教育思想史上的一次新尝试。

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对后世伦理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康德伦理思想的启发者卢梭的伦理思想不仅在十八世纪的法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且它也是从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到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重要环节。

黑格尔曾明确指出:“休谟和卢梭是德国哲学的两个出发点”①,这就揭示了德国哲学与卢梭哲学的内在联系。

康德深受卢梭思想的影响,在伦理思想发展的道路上,卢梭对康德进行新的思想探索以至后来批判哲学的形成,无疑也起来重要的作用。

康德曾说,是卢梭思想的启发使他从教条主义的沉睡中觉醒过来,并从迷途中返回正道;是卢梭教会了他“学会尊重人”。

这不仅是看法上的改变,而是道德观念上的革命。

正直卢梭使康德从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转向到对人的学说的研究,引导他去窥探人类灵魂的奥秘,去探索社会伦理问题。

卢梭把自由看作人的本质,他的全部学说都是从人的自由本性出发,并以维护这种本性为归宿的,他的伦理原则就是自由原则。

这对康德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黑格尔指出,在卢梭哪里作为绝对的东西出现的自由原则“提供了向康德哲学的过渡,康德哲学在理论方面是以这个原则为基础的。

关于卢梭思想的看法

关于卢梭思想的看法

关于卢梭思想的看法在这学期的西方政治思想史课上,我们学习到了很多的西方政治的思想家的思想,其中我最感兴趣并且最喜欢的是卢梭。

特别是卢梭的思想,关于人民主权的、关于人生自由的、关于社会契约的,都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我想先对卢梭的生平进行简单的介绍,之后再通过对他这个人的认识来理解一些他的思想,并且表达一下自己对于他的思想的看法。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卢梭,他是法国的大思想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先驱,是启蒙运动的卓越的代表之一,他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也对后人以及世界各地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文学作品更是为许多人所喜爱,被广为流传。

他可以说能够超过德国所有的天才,连著名的莱辛、赫德、歌德和席勒都是他的崇拜者。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就因读他的作品而为之神往,说卢梭“使我双目重光”所提出的“自由是人类的特性”的原则也是受到卢梭的启示,同时他也对马克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此可见,卢梭在历史上的作用或者是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卢梭在1712年6月28号出生在“日内瓦共和帮”。

他是一个被迫从法国逃离的新基督教的后裔。

他的父亲是一个制表匠,很仁慈,但脾气暴躁,他是个冒险者和游荡者的结合体,而且酷爱读书。

卢梭的母亲在他生下来便难产而死。

所以在卢梭的一生中他受他的父亲的影响巨大。

因此,他常常和他的父亲一起读书,甚至到深夜。

他阅读极其广泛,从古希腊的今典著作到启蒙论著,从文学历史到自然科学读物他都有涉及。

卢梭热爱日内瓦,也热爱法国,他的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法国度过的。

在卢梭10岁的时候,他从被收养的人的家中出走,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华伦夫人,并在她家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两人分手后,在1742年,卢梭来到巴黎和百科全书派还有休谟有来往。

在巴黎,他写了《社会契约论》、《爱弥儿》等著作。

1749年,在狄容学院悬赏作品中,他因为《论科学和艺术》获得了一等奖,使他一举成名,自信心大大的提高。

1764年巴黎法院查禁《爱弥儿》一书,并下令逮捕作者。

儒家有意志自由吗?——以康德为参照

儒家有意志自由吗?——以康德为参照

2024年1月第26卷第1期㊀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outheast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㊀Jan.2024Vol 26No 1儒家有意志自由吗?以康德为参照吴先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23)㊀㊀[摘㊀要]儒家是否具有意志自由是一个聚讼纷纭的议题:有人以康德为标准,否认儒家具有意志自由;有人则认为儒家具有意志自由㊂意志自由是多样性的,既有康德所坚持的本体论意义上的意志自由,也有康德所反对的心理学意义上的意志自由,后者比前者更加符合实际㊂儒家从现实出发,其意志自由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意志自由,人虽受到现实限定,但又高度自由㊂以儒家性善论来否定儒家具有意志自由不能成立,性善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人们的为善方向,但并没有剥夺人们的选择自由㊂正是因为人性善,道德构成了人的本质规定性,所以,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问题不是意志自由,而是通过承担道德责任成为道德之人,意志自由后于道德责任,意志自由受到道德的限定㊂[关键词]儒家㊀康德㊀意志自由㊀性善论㊀道德责任[作者简介]吴先伍(1971 ),安徽枞阳人,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儒家哲学㊂①㊀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可参见牟宗三的‘心体与性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李明辉的‘儒家与康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邓晓芒的‘康德哲学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邱文元的‘儒家是 结构性伪善 吗“(江海学刊2010年第1期),蒙培元㊁任文利的‘儒家哲学中关于 命 的学说“(‘齐鲁学刊“1998年第4期),成中英的‘儒家的自我理念:论儒家哲学中的修己与自由意志“(‘孔子研究“2019年第2期),刘悦笛的‘儒家何以无 绝对恶 与 根本恶 “(‘探索与争鸣“2018年第9期),杨顺利的‘康德㊁牟宗三等意志自由解读的歧异及中西人性论比较的伪公度性“(‘孔子研究“2005年第5期)等㊂②㊀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页㊂近代以来,儒家到底有没有意志自由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不过最初人们普遍以西方的思想学说为标准,普遍认为儒家没有意志自由,而自从牟宗三沟通康德与儒家以来,儒家存在意志自由慢慢就成了人们的共识㊂近年来,邓晓芒不断发表有关儒家缺少意志自由的论著和演讲,使得儒家到底是否具有意志自由又成了引人关注的话题,既出现了一些抗辩性的文章,也出现了一些直接论述儒家意志自由的文章①㊂在笔者看来,过去相关的论述都建立在一个教条上:意志自由就是康德所讲的意志自由㊂因此,我们要想真正解决儒家到底有没有意志自由的问题,就必须首先从这个教条入手去反思:我们讲意志自由是否必须是康德式的意志自由?如果儒家缺乏康德式的意志自由,那么,儒家是否具有其他意义上的意志自由?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判定儒家的性善论㊁儒家重视责任到底是否阻碍了意志自由㊂正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本文的论述主要是以康德作为参照㊂同时,由于儒家的范围有些过大,在儒学内部也存在不同的派别和不同的思想观点,彼此之间甚至还存在是非彼此的争论,而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始儒家一直居于儒家正统地位,历史上的各家各派无不以孔孟为宗,因此,本文主要以原始儒学为主体,对儒家是否具有意志自由展开论述㊂一㊁何种意义上的意志自由?在康德看来,意志自由有两种不同的类型:心理学上的和本体论上的㊂康德说, 道德形而上学所研究的,应该是可能纯粹的意志的观念和原则,不是人的一般意愿的行为和条件,这些东西大都来自心理学 ②,这就告诉我们对于道德问题的研究存在着心理学的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路径,因此意志自由也有心理学上的 一般意愿 和本体论上的 纯粹意志 两种不同的类型㊂实际上,有关这两种区分在现代西方是普遍存在的,只是在名称上稍有差异而已,像包尔生就直接使用了 心理学意义上的意志自由 和 本体论意义上的意志自由 概念①,而休谟则使用了 行动自由 和 意志自由 概念②,名异而实同㊂心理学意义上的意志自由是指人们在面临选择时,能够不受周围环境等外部条件的影响,将意志本身作为选择的直接原因㊂在心理学意义上的意志自由当中,选择行为虽然以意志(意愿)为根据,但是意志本身却并不是以自身为根据,而是有条件的,它作为当下的一个结果是由前因决定的㊂这也就是说, 心理学意义上的意志自由 一方面虽然强调人们意志(意愿)的形成是各种复杂原因所产生的结果,如生活环境㊁教育经历等等都对人们意志(意愿)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但另一方面强调这些意志(意愿)一旦形成,就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它在面临选择时可以从自身出发自由地进行选择㊂ 本体论意义上的意志自由 则与此不同,它不仅构成了选择行为的原因,而且它始终是以自身为原因的,因此,它是无条件的,是 纯粹意志 ㊂根据上述引文,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所讲的是 本体论意义上的意志自由 而非 心理学意义上的意志自由 ㊂现代学者在讨论儒家有没有意志自由时所执持的就是康德的 本体论意义上的意志自由 ,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到底是否必须以康德的 本体论意义上的意志自由 为标准来判断儒家是否有意志自由?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㊂康德之所以讲 本体论意义上的意志自由 ,是因为他试图建构起像自然规律一样具有普遍必然性的道德规律,所以,他的道德形而上学追求的是普遍适用的道德规律㊁道德法则㊂在康德看来,在道德领域,经验和理性之间必须加以严格区分,不能混同㊂经验具有特殊性,如果道德形而上学以经验为基础,那么,道德学家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就不能成为普遍必然的道德规律;为了获得普遍必然的道德规律,道德形而上学必须建立在纯粹理性的基础之上, 约束性的根据既不能在人类本性中寻找,也不能在他所处的世界环境中寻找,而是完全要先天地在纯粹理性的概念中去寻找 ③㊂康德这里所讲的纯粹理性不是理论理性,而是实践理性,这就是 意志自由 概念中的 意志 , 意志也就是实践理性 ④㊂意志是自主的, 每个有理性东西的意志的观念都是普遍立法意志的观念 ,意志为自己建立道德法则,为自己立法 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⑤;意志又是自律的,因为意志所遵守的道德法则是自己制定的,所以,不需要任何外在的强制㊁强迫,真正实现了自觉自愿㊂正因为作为纯粹理性的意志自主自律㊁自觉自愿,在意志内部就实现了道德法则的制定和落实,所以,意志完全摆脱了外部经验世界的限制,是高度自由的,它所制定和遵守的道德法则具有普遍必然性㊂对于这样一个摆脱一切经验的意志自由,康德显得并不自信, 在我们从自由到自律,从自律到道德规律的推论中,似乎暗藏着一个循环论的设想 , 这里并不能给道德规律提供任何基础,而是一种虚设的原则,这样的原则好心人虽然情愿相信,但我们却从来提不出一个令人信服的命题 ⑥㊂康德之所以不自信,就是因为他的道德形而上学㊁意志自由都是建立在 假设 设定 的基础之上, 自由必须被设定为一切有理性东西的意志所固有的性质 ⑦㊂虽然在观念的设定中我们可以不顾现实经验,想象世间万物都会按照我们设定的规律而行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设定会变为现实, 道德规律是万物应该循以产生的规律,但却不能排除那些往往使它不能产生的条件 ⑧㊂因此,康德所追求的 纯粹理性 或自由意志只能存在于应然的理想中,而不能存在于现实中㊂更为重要的是,康德所讲的理性本身就是启蒙时代的产物,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也不像其所说的那样绝对纯粹㊁绝对自由,这也就是加达默尔所批评的, 消除一切前见这一启蒙运动的总要求本身被证明是一种前见,61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6卷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包尔生:‘伦理学体系“,何怀宏㊁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385-401页㊂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99-451页㊂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第3页㊂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第30页㊂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第49㊁38-39页㊂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第76-77页㊂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第70页㊂这一前见不仅统治了我们人类本性,而且同样支配了我们的历史意识 ①㊂既然 纯粹理性 并不 纯粹 ,建立在纯粹理性基础上的 本体论意义上的意志自由 只能是一个 假设 ,那么,我们就不应该执着于 本体论意义上的意志自由 ,而要转向承认现实影响作用的 心理学意义上的意志自由 ㊂ 心理学意义上的意志自由 不是从抽象的道德原则出发,而是承认人的现实性,意志是在特定社会现实当中形成的,既受到社会现实的影响,也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在面对具体道德情境时可以进行自由选择,避免了 本体论意义上的意志自由 并不稳固的 假设 基础,因而更加具有现实性㊁真实性㊂如果以 心理学意义上的意志自由 为标准来考察儒家思想学说,我们就会发现,儒家虽然强调人受到社会现实的决定,但又认为人仍然可以进行自由选择,因此在儒学中确实存在 心理学意义上的意志自由 ㊂儒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人的现实性,反对将人从现实中剥离出来㊂在儒家那里,最具有超越性的人当数圣人㊂虽然圣人超凡入圣,但没有超凡入神,圣人并没有进入与现实隔绝的另外一个世界,仍然是现实中的人,不能脱离经验世界而存在㊂一方面,与普通人相比,圣人虽然具有常人无法企及的优胜之处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但是圣人毕竟还是人,与所有人同属一类 圣人之于民,亦类也 ②,仍然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另一方面,儒家的圣人本身就是虚悬一格的,虽然成圣是所有儒家学者的梦想,但是圣人在人们的心目中却是高不可攀的,几乎没有人认为自己已经成圣㊂虽然当时和后世都公认孔子已经进入圣域,已经成圣,但是孔子却从来不以圣人自居,认为自己与圣人相差甚远㊂时人就曾许孔子以 天纵之圣 之名,其根据就是孔子博学多能,但是孔子则说这一方面是小时候家贫所致,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③,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没有官职 不试 ,因此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学习 学而不厌 ④㊂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孔子不仅反对将自己看作圣人,而且反对将自己从现实当中超拔出来,认为自己的德性才能都能在现实中找到根据,从而将自身放入因果必然性之中,承认自己受制于现实㊂这个现实既包括社会的现实状况,也包括个人的现实处境,自己的言行举止要与现实保持一致㊂就社会现状而言,身处清明盛世,放言高论㊁行为乖张或许无妨,一旦身处腐败乱世,就会引来杀身之祸,因此在乱世之中就要谨言慎行㊂就个人现实处境而言,个人的言行举止不仅要与自身的社会地位保持一致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思不出位 ,同时也要符合特定的社会规范 不踰矩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⑤㊂从孔子强调人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现实㊁社会规范出发,我们完全可以得出孔子缺乏 本体论意义上的意志自由 的结论,因为这与康德所持的道德形而上学是背道而驰的㊂不过问题在于:虽然孔子强调人受制于社会现实㊁社会规范,但是他并不认为人只能被动地服从于社会现实㊁社会规范,相反,孔子高度重视人的积极性㊁主动性㊁人的意志自由㊂就像孔子生活的时代礼崩乐坏,而孔子并没有被社会现实所绑架,跟在现实后面破坏礼仪制度,而是不顾世人的冷嘲热讽,为复兴周礼的梦想而坚持不懈,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⑥,可见,面对社会现实,孔子保持了意志自由㊂同时,礼是一种社会规范,不是个人制定的规则规范,只有圣王才能为人民百姓制礼作乐,因而礼作为社会规范是一种外在的约束,像康德就认为规范是对于人的意志自由的褫夺,反对将道德奠基在道德规范的基础之上,因为这样的行为仅仅是 合乎责任 ,而非 出于责任 ㊂不过,孔子并没有将礼教条化,而是强调礼要奠基在仁心之上,孔子并不是要求人们去 行仁义 ,而是要求人们 由仁义行 ,也就是强调道德必须从仁心善性出发(仁心善性类似于康德所讲的善良意志);如果不从仁心出发,礼只是徒具仪文形式,没有任何实际价值 人而不仁,如礼何? ⑦这与康德 出于责任 的思想具有71第1期儒家有意志自由吗?①②③④⑤⑥⑦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第354页㊂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64页㊂程树德:‘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83页㊂程树德:‘论语集释“,第436页㊂程树德:‘论语集释“,第1008㊁76㊁821页㊂杨伯峻:‘孟子译注“,第61页㊂高度的一致性㊂因此,在儒家那里,对于道德规范的遵守并没有阻碍人们的意志自由,遵守规范本身就是出自人的仁心善性的自由选择,这也就是孔子面对宰我要改三年之丧为一年之丧时,答以 女安,则为之 的原因①㊂社会现实的限制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说法,更准确地说,对一个人最直接的限制就是社会地位㊂俗话说,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就是强调卑微的社会地位不仅使人们失去了选择的自由,甚至使人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尊严,卑躬屈膝地接受在上者的安排指令,就像二战时期的 艾希曼 们一样㊂不过在儒家看来,社会地位虽然影响制约人们的言行举止,但是人们是否完全接受其影响制约则是可以由自我自由决定的:如果这种影响符合仁义道德,是 可欲 的,是我所欲的,那么,我就接受其影响制约;如果它不符合仁义道德,不符合我的欲望,那么,我就可以 从心所欲 ,拒绝接受其影响制约㊂按照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在下者对于在上者要绝对忠诚,要严格执行在上者的意志㊂在儒家看来,这是有条件的,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②,否则,在下者是否忠诚就可以自由选择㊂孟子就曾指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的社会地位并不对其构成严格的限制,即使他身处下位,也不会对于在上者卑躬屈膝,绝对顺从,而是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坚守自己的大丈夫人格,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③㊂因此,对于儒家而言,到底该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最根本的不是从社会现实出发,也不是从道德规范出发,而是从心出发,要 从心所欲 ,所以,其选择是高度自由的㊂综上所述,虽然儒家强调人作为现实中的人必然会受到社会现实的制约,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只是社会现实的提线木偶,完全受社会现实的支配,实际上,人在面临选择时,可以 从心所欲 ,具有高度的意志自由,由此可见,儒家完全具有 心理学意义上的意志自由 ㊂二㊁性善论是否构成意志自由的障碍?否定儒家具有意志自由的学者所持的一个重要论点就是儒家讲性善论,既然人性本善,那么,人就只能被动地选择行善,没有选择作恶的自由;康德的意志自由之所以是真正的意志自由,就是因为康德并没有规定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行善还是作恶都是人们自由选择的结果㊂这样一种观点虽然乍看之下很有道理,但是细加推究,则问题重重㊂康德是西方理性主义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康德作为启蒙运动的重要成员,号召人们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④㊂康德像亚里士多德等理性主义者一样,把理性看成了人的本质属性,认为人只有运用自己的理性才实现了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性,才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㊂因此,对于康德而言,理性以及道德规律实际上被当成了人的先天禀赋, 在应用于人的时候,它一点也不须借用关于人的知识(人学),而是把他当作有理性的东西,先天地赋予其规律 ⑤㊂先天的理性与意志相关,它将会作用于意志,影响意志的选择, 理性在实践法则中直接决定意志 ⑥㊂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影响不是任意性的㊁随机性的,而是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我们终究被赋予了理性,作为实践能力,亦即作为一种能够给予意志以影响的能力,所以它的真正使命,并不是去产生完成其他意图的工具,而是去产生在其自身就是善良的意志 ⑦㊂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康德实际上是从人的理性禀赋出发规定了人的善良意志,他把树立人的善良意志看作理性的实践使命,这也就意味着人在运用理性选择时只能选择善,因此,以理性为基础的自由意志的最终走向只能是善良意志, 道德法则直接地决定意志 , 意志是彻头彻尾善良的,绝不会是恶 ⑧㊂在康德看来,意志有一种对于道德法则天生的尊重81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6卷①②③④⑤⑥⑦⑧程树德:‘论语集释“,第1236页㊂程树德:‘论语集释“,第197页㊂杨伯峻:‘孟子译注“,第141页㊂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22页㊂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第4页㊂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4页㊂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第11页㊂情感,这种情感偏向构成了人遵守道德法则的内在动力㊂康德讲人具有三种禀赋,而且它们都是善的和向善的,不过我们这里所讲的禀赋是一种 人格性的禀赋 ,正是这种禀赋使得人们 易于接受对道德法则的敬重㊁把道德法则当做人性的自身充分的动机 ①㊂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康德同样也讲人性问题,也讲禀赋问题,同样要将其道德形而上学建立在先天人性的基础之上㊂当然,我们可能会遭受反驳道:康德虽然讲人性,讲禀赋,但是康德还讲根本恶,康德并没有因此而否定选择作恶的意志自由㊂笔者以为,这是对康德的误解,如果说意志是以理性为根据的,人按照理性的指引而选择作恶,那显然是一个非常矛盾的说法㊂导致这种矛盾的是我们对康德意志概念的误解㊂实际上,在康德那里, 意志 是用两个不同的词语[Wille(意志)和Willkür(意力)]来表示的,而我们在使用的时候往往将其混而为一㊂当我们说意志自由的时候实际上是针对Willkür(意力)而言的, 意力是意愿能力的一个方面,我们通过它来做出自由选择 , 我们有能力选择善恶准则 ②㊂这也就是康德所说的,我们既可以将感性的动机纳入自己的行为准则,也可以把道德法则作为动机纳入自己的准则,并且可以在二者之间任意地加以价值排序:如果将道德法则置于优先地位,我们就是善的;如果将感性的动机置于优先地位,那么我们就是恶的㊂因此,我们所讲的意志自由实际上是意力的自由,而意志则并没有选择为恶的自由㊂因为 意志(Wille)本身(在狭隘的专门意义上)是实践理性;他是道德法则,最高的道德规范 ③,这就决定了意志必然是善良意志,意志一定会向善避恶㊂意力之所以会选择为恶,这是因为意力不是立法的意志,而是一种选择能力,它未必能够准确地把握意志所立的法则,从而有可能颠倒非道德法则和道德法则的价值排序,进而做出错误的选择㊂因此,如果从人的实践理性出发,从人的意志或实践理性出发,那么,我们的选择并不是任意性的,我们只能选择为善㊂从上文对康德思想的论述来看,康德讲人性㊁讲先天禀赋,同样没有妨碍他讲意志自由,那么,儒家讲人性㊁讲禀赋,更不会与意志自由相冲突㊂更为重要的问题在于,儒家的性善论并不意味着儒家认为人只能选择善而不能选择恶,我们并不能因为儒家讲性善论,就否定儒家缺乏意志自由,因为性善论并不意味着人生下来就是善的,人生下来就是道德高尚的人,人的言行举止就必须是道德的㊂由于孔子很少谈论人性问题,人们据以判断孔子主张性善论的也只有‘论语㊃述而“中的 天生德于予 一语,因此有关儒家人性理论在孔子那里还是处于比较模糊的状态,后来孟子对于人性问题展开了比较详尽的论述,因此我们主要以孟子的人性理论为主,结合其他儒家学者的观念,对此问题展开论述㊂由于‘孟子㊃滕文公章句上“中有 孟子道性善 一语,因此人们以性善论来概括儒家的人性理论,以为儒家肯定人性是先天本善的,儒家认为人只能顺从自己的人性选择为善而不能选择为恶㊂笔者以为,对于性善论的这样一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的本来面目,是对儒家人性论的严重歪曲㊂对于儒家来说, 性 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性,性善论是指人的本质规定性应该是善的,也就是说,人应该是道德的,像孔子说 仁者,人也 ④,孟子说 仁也者,人也 ⑤,都是把仁义道德看作人的本质规定性㊂正因如此, 仁 与 人 在孔子和孟子那里往往可以替代使用㊂不过儒家并不认为人性之善是一种自然的禀赋,是与生俱来的,并不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一个道德高尚之人㊂孟子就坚决地反对告子 生之谓性 和时人 以故论性 ,反对将成熟的人性混同于人初生时的自然禀赋,反对将应然当成实然㊂在孟子看来,人在刚出生的时候与动物之间的差异非常细微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⑥,而这种 几希 的差异就在于人具有对于他人仁慈恻隐等 不忍之心 ,也正是这一点仁心善性为人们提供了成为道德之人的倾向和潜能,成了人们成为道德高尚之人的基础㊂我们需要注意的91第1期儒家有意志自由吗?①②③④⑤⑥康德:‘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李秋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22页㊂理查德㊃J 伯恩斯坦:‘根本恶“,王钦㊁朱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年,第46页㊂理查德㊃J 伯恩斯坦:‘根本恶“,第46页㊂程树德:‘论语集释“,第784页㊂杨伯峻:‘孟子译注“,第329页㊂。

理性的尊严——浅析卢梭对康德思想的影响

理性的尊严——浅析卢梭对康德思想的影响

理性的尊严——浅析卢梭对康德思想的影响麻莉【摘要】康德曾经在《什么是启蒙》中详细地揭示了理性在其运用领域中的尴尬境地:人类在需要运用自己理性的领域里却不得不接受别人的权威;而启蒙要求人们必须依靠自己的理性而不求助和屈服于任何权威.康德试图解决这一悖论,而卢梭的《爱弥尔》恰好给了他很大的启示,从整部《纯粹理性批判》的立意中,都可以看出康德始终未曾离开过这个启示所设定的线索.通过对《爱弥儿》和《纯粹理性批判批》导言的分析,可以看到卢梭与康德思想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期刊名称】《科学·经济·社会》【年(卷),期】2012(030)003【总页数】3页(P90-92)【关键词】理性;爱弥儿;经验;秩序【作者】麻莉【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上海2002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03众所周知,康德一生作息规律,唯一一次取消午后的散步,就是因为阅读《爱弥尔》。

该书成书于1762年,卢梭在其中构建了一个理想的教育过程,而爱弥尔为我们展示了人性乃至整个社会的发生发展的线索以及脉络。

在书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卢梭对于所谓的多余欲望的精辟和细致的分析。

此外,卢梭的社会契约实际上也是在为现代社会的合理化寻找一个最能够协调好各方面关系的临界点。

由这点出发,社会的各个权力机构,每一个阶层都能够最大限度地被给予充分的自由,这一界限的确定将给出自由、权力、欲望和意志的最合理空间,只有在这样的空间和限度内,社会中的人才拥有最真实最合理的自由和心灵的平和。

但是卢梭也只有在《爱弥尔》中才以最直接最明朗的口吻说出:“协调必须通过教育来完成。

”[1]“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部要由教育赐予我们。

”[2]这里教育所能够赐予我们的最宝贵的东西,并不是实际存在的物或者生存的本领和技巧等一系列的东西,而是把握“需要”与“赐予”之间关系的一种道德尺度和准则,是一种划分界限的心理能力。

普遍性原则与自由原则: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理念探源

普遍性原则与自由原则: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理念探源

第31卷第4期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1No.4 2014年7月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 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 gy(Social Science)Jul y2014普遍性原则与自由原则: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理念探源*王腾(苏州科技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15009)摘要: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来源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㊂一般认为,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有两个来源:一是休谟;二是卢梭㊂康德在对休谟的 因果大原理 分析与批判的基础上明确区分了 自然 与 自由 ,从而为 道德 提供 地盘 ;卢梭社会契约论展现出来的 普遍性原则 和 自由原则 促成了康德对先验纯粹的 道德法则 与 意志自律 原则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建构㊂除了休谟和卢梭,莱布尼茨也是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重要来源,其理性灵魂单子的 自发性 与 自决性 思想开启了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 自由 理论 先验自由 与 实践的自由 ㊂关键词: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普遍性原则;自由原则中图分类号:B51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695(2014)04-0001-10一㊁引言在学术界,一般认为,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理念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休谟;二是卢梭㊂这也是黑格尔的看法㊂ 休谟和卢梭是德国哲学的两个出发点㊂ [1]237罗素也指出了休谟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渊源关系㊂ 把康德从 独断的睡梦 中唤醒过来的就是这本书(‘人类理智研究“ 引者);康德好像并不知道‘人性论“㊂ [2]196-197但如果仅把卢梭和休谟看作康德哲学的两个主要来源,这似乎并不足以说明康德哲学的来源问题㊂基于康德文本和前康德文本的比较分析,除了卢梭和休谟之外,莱布尼茨哲学也是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重要来源㊂康德在建构批判哲学之前一直受到 莱布尼茨-沃尔夫 形而上学哲学的深刻影响㊂在认识论上,康德一方面受到休谟经验论哲学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莱布尼茨-沃尔夫形而上学哲学的深刻影响㊂文德尔班指出: 莱布尼茨著作的另一种影响,不是别的思想家而是康德㊂[3]644-645从沃尔夫学派形而上学中成长起来的康德对莱布尼茨形而上学并不满意,但他吸取了莱布尼茨形而上学关于 永恒真理 或 潜在的先天性原则 的有益成分作为建构形而上学的主观思维原则㊂他在知识的形式与知识的内容相区分的新的基础上重建形而上学㊂正如黑格尔所说, 康德又反对沃尔夫的形而上学,去掉了他的形而上学范畴的客观意义,并且指出这些范畴如何只应该划给主观的思维 [1]260-261㊂因此,可以断定,康德哲学主要有三个重要来源:一是休谟;二是卢梭;三是莱布尼茨㊂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建构遵循的不是 拿来主义 ,而是在批判和继承前人有益的哲学探索成果基础上开辟一种崭新的道德形而上学形态㊂休谟的 因果大原理 的 星星之火 点燃了康德哲学范式和道德形而上学范式的 哥白尼 革命㊂休谟否认了一切物象中存在因果关系的普遍必然性,康德将普遍必1*收稿日期:2014-04-01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 西方道德形而上学形态的历史演进研究 (13ZXD019);苏州科技学院校科研基金一般项目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法权与德性的共同体系 (XKR201303)作者简介:王腾,男,苏州科技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西方道德哲学研究㊂然性置放于人的理性意识结构中,从而为其建构先验批判哲学体系提供了方法论基础㊂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基础上,康德明确区分了 自然 与 自由 ,为道德形而上学理论建构打开了新的空间和场域㊂尽管休谟的通俗道德形而上学对康德先验道德形而上学建构提供了反思批判镜像 ,但相较起来, 因果大原理 对于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建构更具有本源意义㊂卢梭作为法国启蒙哲学的代表,他的 反感觉主义 ㊁ 心灵独立自主的实体性和反应能力 ( 人的心灵的活动可以决定一切 )㊁ 有神论 和 社会契约论 等诸多思想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建构有着深刻的影响,但社会契约论中所展现出来的普遍性原则和自由原则对康德先验道德形而上学建构更为重要㊂德国启蒙时代的莱布尼茨所创建的形而上学影响了康德早期哲学,但从‘纯粹理性批判“和‘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等文本来看,康德似乎有意无意地避开莱布尼茨,但无论如何,在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建构中,莱布尼茨哲学的影响不可抹杀,尤其是 单子论 中的 理性灵魂单子 的 自发性 ㊁ 自动性 和 自决性 ,开启了康德道德形而上学 自由 理论㊂笔者试图从道德形而上学视域阐明休谟㊁卢梭和莱布尼茨三者的哲学思想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建构的影响,指出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建构的间接的或直接的理论渊源㊂二㊁从休谟的 因果大原理到康德的 自然 与 自由康德先验道德形而上学与休谟通俗道德形而上学之间具有一种对抗性关系㊂从文本来看,‘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和‘实践理性批判“等文本是在对休谟通俗道德形而上学缺陷批判的基础上进行先天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演绎的㊂康德先验道德形而上学建构与其对休谟通俗道德形而上学批判直接相关联,在这个意义上,休谟通俗道德形而上学理应成为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来源㊂但是,相较起来,休谟的 因果大原理 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建构更为本源㊂ 因果大原理 将康德从 独断的睡梦 中唤醒过来,由此,康德走上了先验批判哲学之路㊂经验主义哲学主要是以培根㊁霍布斯㊁洛克和休谟为代表㊂休谟经验主义哲学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㊂无论是培根㊁霍布斯,还是洛克,他们尽管认识到或触碰到了理性形而上学哲学的根本缺陷,但在反形而上学哲学的道路上并不彻底㊂休谟哲学是以反理性形而上学体系的姿态出场的㊂他主张,在经验和观察的基础上借助于健全常识的推论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和消除笼罩在人类心灵上的理性形而上学哲学的魔咒㊂ 只有精确的和正直的推论是唯一的万应的良药,它可以适合于一切人,一切性格;只有它可以推翻那个深奥的哲学和玄学的妄语㊂ [4]15在休谟看来,哲学的最坚实㊁实在的基础在于经验而不是超越经验的先验理性㊂休谟将知识类型划分为 观念关系的知识 和 实际事情的知识 ㊂ 实际事情的知识 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 因果性知识 ㊂ 因果之被人发现不是凭借于理性,乃是凭借于经验㊂人们如果记得有一次他们完全不熟悉某些事物,则在那些事物方面他们很容易承认我这个命题㊂ [4]28他接着又说, 我们离了观察和经验的帮助,那我们便不能妄来决定任何一件事情,妄来推论任何原因或结果 [4]30㊂休谟认为,因果必然性观念的生起在于人的心灵在其所意识到的真实存在的基础上进行推断㊂它包含两个环节:一是真实的存在,即在自然作用下相似的各种物象 恒常会合 在一起;二是心灵的推断,即人的心灵依照心灵养成的习惯从一个物象推断出另一个物象的存在㊂休谟认为,在物象的恒常会合的印象基础之上,人的心灵才能依照养成的习惯在 恒常会合 的印象基础上进行推断㊂因此,通过经验所发现的物象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物象自身具有的先验性因果必然联系,它只不过是一些相似例证中某些物象的 恒常会合 ,只是由于想象力和习惯的作用㊂ 理性并没有能力即使一般地去思维这样的连结,否则它的诸概念就会纯粹是一些虚构,而它的一切所谓先天知识就都不过是一些打上错误烙印的普通经验了,这就等于说没有,也不可能有形而上学这样的东西㊂ [5]6休谟对因果关系推论的哲学洞察深刻地揭示了独断论的虚妄性质㊂由此,形而上学独断论哲学受到了休谟哲学的重创㊂一方面,康德肯定和赞赏了休谟经验论2哲学洞察㊂ 休谟并没有给这一类知识带来什么光明,不过他却打出来一颗火星,如果这颗火星遇到一个易燃的火捻,而这个星星之火又得到小心翼翼地护养并且让它着起来的话,从这个火星星能得出光明来的㊂ [5]5-6进一步说,康德称赞休谟的因果关系原理, 休谟特别讨论因果大原理,而且很确切看到它的真实性,甚至一般有效的原因的概念之客观有效性,并不是根据于什么洞见㊂ 从我们理性之不能在任何超越经验的方式上利用这原理,他推论说,理性之超过经验的种种冒充,都是等于零 [5]79-80㊂另一方面,休谟的哲学洞见深刻地启发了康德㊂至今除了休谟的怀疑所能给的启发以外,没有什么现成的东西能够对它有用㊂ [5]12对照休谟,康德所关心的是,客观的普遍必然性既然不存在于经验之中,它能否被人的理性先天地思维㊂ 问题不在于因果概念是否正确㊁有用,以及对整个自然知识说来是否必不可少(因为在这方面休谟从来没有怀疑过),而是在于这个概念是否能先天地被理性所思维,是否具有一种独立于一切经验的内在真理,从而是否具有一种更为广泛的㊁不为经验的对象所局限的使用价值:这才是休谟所期待要解决的问题㊂这仅仅是概念的根源问题,而不是它的必不可少的使用问题㊂ [5]8康德主张客观的普遍必然性存在于人的理性之中㊂他将客观的普遍必然性的因果关系原理移置到人的自我意识结构中㊂它是独立于一切经验的内在真理,是人的理性固有的精神装置㊂ 由于必然性和普遍性不存在于外界事物内,则它们必然是先天的,这就是说,存在于理性本身内,存在于作为自我意识到的理性那样的理性之内;换言之,它们是属于思维的㊂ [1]260由此,康德有效地摆脱了形而上学独断论的巢臼㊂①在分析㊁研究和批判休谟哲学的过程中,康德阐明了休谟经验论对旧形而上学独断论的致命打击,同时,他高度赞赏了休谟 因果大原理 的哲学洞见,并将它置放在人的理性之中,这是康德对休谟哲学颠覆性的哲学创见,他突出强调了主体对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向度,从而实现了哲学范式从 主体围绕客体(符合论) 旋转到 客体围绕主体(建构论) 旋转的 哥白尼革命 ,它是康德先验哲学体系建构的根本前提㊂康德先验哲学体系建构的首要工作是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基础上清理形而上学的地基,从而在新的地基上重新建构形而上学㊂而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根本指向是对 自然 与 自由 未作区分的一切旧形而上学,从而为建构一种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奠定基础㊂在这个意义上,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严格区分了 自然 领域和 自由 领域,创造性地开辟了 道德地盘 自由 领域,宣告了它们各自所遵循的规律㊂前者遵循自然的因果必然性规律(自然律);后者遵循超自然的自由因果必然性规律(道德律)㊂由此,康德将形而上学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为 自然 立法的 自然形而上学 ,即纯粹理性的 自然 运用部分㊂在康德看来,由于纯粹理性的求知本性,纯粹理性的超验运用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但其产生的先验的辩证幻相恰是不可原谅和不可容忍的,它染指其根本没有作用能力的界限范围 自由 领域㊂纯粹理性批判旨在防止纯粹理性的超验运用㊂ 人类理性既然由于其自然倾向而是辩证的,它将永远也不可能没有这样一门加以约束的科学,而这门科学将会通过一种科学性的和完全明白易懂的自我知识来防止某种无法无天的思辩理性肯定会在道德和宗教中造成的种种破坏㊂ [6]640第二部分是纯粹理性的实践应用 为 自由 立法的 道德形而上学 ㊂依照康德的观点,形而上学的第一部分只是整个形而上学的预备,它只具有工具价值㊂形而上学第二部分才是康德哲学的最终目的 超越可能经验界限而达到 物自身 ㊂ 从我们先天认识能力的这一演绎中,在形而上学的第一部分里,却得出一个令人感到奇怪的㊁对于第二部分所探讨的形而上学的整个目的就一切迹象来看非常不利的结果,即我们不能凭借这种能力超越可能经验的界限,而这恰恰是这门科学最本3①这似乎表明,康德哲学是对理性形而上学唯理论哲学和经验论哲学所做的一种调和㊂关于这一点,李秋零教授认为,将康德哲学诠释为一种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折中和调和的断言简单化了康德哲学,毋宁说,康德自己开辟了一条新的哲学道路㊂质的事务㊂ [7]12在此,康德预设了一个前提,纯粹理性蕴含着两个层次,一个是纯粹理论理性;另一个是纯粹实践理性㊂前者指向为 自然 立法的 理论哲学 自然形而上学 ;后者指向为 自由 立法的 实践哲学 道德形而上学 ㊂康德对纯粹理论理性能力界限的严格限制为纯粹实践理性创造了地盘和空间㊂ 在否认了思辨理性在这个超感性事物领域里的一切进展之后,始终还给我们剩下的是进行一番尝试,看在它的实践知识中是否有一些材料,来规定无条件者那个超验的理性概念,并以这样的方式按照形而上学的愿望,凭借我们惟有在实践方面才可能的先天知识来超出一切可能经验的界限㊂而就这样一种方法而言,思辨理性却总是至少为我们作出这样的扩展创造了地盘,尽管它必然让这地盘闲置着;因此,在我们可能的情况下用思辨理性的实践素材去充实这一地盘,依然是听便于我们的,我们甚至还受到了思辨理性的敦促㊂ [7]13-14根据康德的观点,纯粹实践理性在哲学中的地位要高于纯粹理论理性㊂ 与知性在显象领域能够学到的一切相比,我们认为这种研究的重要性要优越得多,其最终目的也要崇高得多,我们在这方面甚至冒着出错的危险宁可做一切,也不愿出自某种顾虑的理由或者出自蔑视和漠视而放弃如此令人关注的研究㊂纯粹理性自身的这些不可回避的课题就是上帝㊁自由和不死㊂但是,其最终目的及其所有准备都本来只是为了解决这些课题的科学,就叫做形而上学㊂ [7]29由此可知,康德形而上学的最终目的是建构作为一种科学出现的道德形而上学㊂超越现象界达到超验界的物自身才是康德一直眷注的事情本身㊂在‘纯粹理性批判“(第2版)的导言和结尾部分,康德已经触及了形而上学的最终目的问题,但他并没有明确提出㊂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康德明确提出建构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的哲学任务㊂三、从卢梭的普遍性原则和自由原则到康德的纯粹意志和道德法则受洛克哲学的影响,卢梭用 情感 (senti-ment)概念将 感觉主义 与 心灵独立自主的实体性和反应能力 结合于自身之内形成心灵的自然 统一性 ㊂他反对将人的内部精神生活理解为机械地受外界事物刺激的感觉主义,他强调人的心灵在感觉经验基础上的积极综合作用㊂卢梭主张,人的心灵的活动可以决定一切㊂在法国启蒙运动哲学语境下,卢梭是以一个叛逆者的姿态呈现出来的㊂卢梭所展现出来的自然状态 和 社会契约 理论在法国思想界影响最大㊂而卢梭 社会契约论 所呈现出来的 普遍性 原理和 自由 ①理念深刻地影响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建构㊂霍布斯社会契约论是以 自保 ㊁ 私利 或 自爱 动机为基础,其出发点是 个人利益 ㊂它有两点缺陷:一是过分强调私人利益的满足,公共事务被严重忽略;二是人自愿地将自身的天赋权利 自由 毫无保留地出让给掌权者 利维坦 ,它是建立在 暴力 基础之上的㊂与霍布斯不同,洛克的 自然状态 不是 战争状态 ,而是一种 和平状态 ,洛克社会契约论是为了保护社会成员的自由和自然权利不受侵犯㊂但洛克的有限政府作为公共意志的普遍性并不能得到保证㊂为了纠正洛克,休谟在其正义论中提出具有普遍性的 公共利益意识 概念㊂但由于 公共利益意识 的经验性质,其 普遍性 仍然得不到保证㊂在洛克的 自由 ②和休谟的 公共利益意识 思想的启发下,卢梭试图去解决这两个问题:一是自由问题;二是普遍4①②在西方哲学史上, 自由 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 lib-ert y ;二是 freedom ㊂ libert y 意指 权利 ,即个人财产的独立性和不受侵犯性; freedom 意指行为的 自发性 和 自决性 ,即行为的根据在于自身意志而不在外在于自身的任何其他意志㊂从古希腊到康德, freedom 有诸多形态㊂康德哲学的 自由 处于最高形态,它包含两种形态:一是 先验的自由 (transcendental freedom);二是 实践的自由 (p ractical free-dom), 先验的自由 是 实践的自由 的基础㊂与霍布斯将 自由 界定为 外界障碍不存在的状态 不同,洛克在‘政府论“中阐明了 自由 概念㊂他认为,自由 并非人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而是 在他所受约束的法律许可范围内,随心所欲地处置或安排他的人身㊁行动㊁财富和他的全部财产 , 在这个范围内他不受另一个人的任意意志的支配,而是可以自由地遵循他自己的意志 ㊂参见[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㊁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35-36页㊂洛克的自由学说旨在为意志的行为设置一个有效性界限,它只有在国家范围内才具有实在性㊂性问题㊂他非常强调人的 自由 ㊂ 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就是放弃人类的权利,甚至就是放弃自己的义务㊂对于一个放弃了一切的人,是无法加以任何补偿的㊂这样一种放弃是不合人性的;而且取消了自己意志的一切自由,也就是取消了自己行为的一切道德性㊂ [8]18因此,卢梭所做的一切工作就在于试图恢复人的天赋自由权利㊂唯一的办法和途径就是要寻找一种新的结合形式㊂① 要寻找出一种结合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护卫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前一样自由㊂ [8]23卢梭思考的根本问题在于如何处理单一性和普遍性的关系并从这种关系中寻求和恢复 自由 ㊂在卢梭看来,组成政治社会最好的结合方式是通过全体社会成员订立社会公约或契约,其目的在于建立一种 约定的自由 而扬弃 天然的自由 ㊂在卢梭看来,自由的本质内涵在于它的 约定性 ㊂而 约定性 在于通过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社会公约才能实现㊂通过约定的方式将 天然的自由 的缺陷扬弃掉,所剩下来的是一种真正的 社会自由 ㊂ 自由不仅在于实现自己的意志,而尤其在于不屈服于别人的意志㊂自由还在于不使别人的意志屈服于我们的意志;如果屈服了,那就不是服从公约的法律了㊂ [8]19现在的问题是,要想实现 约定的自由 ,建立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公约或法律应当具备什么条件㊂卢梭认为,订立契约的一个总的原则在于 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集体 [8]19㊂理解契约总原则所关涉的三个概念 集体 ㊁ 结合者 ㊁ 权利转让 对于理解卢梭契约论所蕴含的 自由 和 普遍性 原理具有重要意义㊂ 集体 即 国家 ,它是由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共同构成的一个 公共人格 ㊂国家要想维持其自身的 统一性 就必须有普遍性的具有强制性绝对权力保证 公意 (公共意志)㊂所谓 公意 就是每个单一意志中的公共的㊁彼此通约的一致同意的意志部分,它是对特殊性或个别性的扬弃㊂惟此, 公民 在普遍性的 公意 指导之下行动才能获得 自由 ㊂ 结合者 意指扬弃了个别性的具有普遍性的 公民 ,它是通过转让自身的权利给国家而实现的㊂ 权利转让 的范围并不是 结合者 的所有权利,而是指 仅仅是全部之中其用途对于集体有重要关系的那部分 [8]38㊂ 结合者 将自身权利转让给集体, 结合者 与 集体 (包括 结合者 之间)就形成一种严格的契约关系㊂ 公意 的本质是扬弃了 个别性 特殊利益的 公共利益 ㊂ 使意志得以公意化的与其说是投票的数目,倒不如说是把人们结合在一起的共同利益㊂ [8]40 结合者 在 公意 的制约下服从 集体 或 国家 ;同时,结合者也在服从 公意 基础上与自身之外的结合者和谐共存㊂ 每个人都必然地要服从他所加之于别人的条件㊂ [8]40在 公意 理论基础上,卢梭在 结合者 与 结合者 和 结合者 与 国家 之间建构了一个双重 自由 体系㊂按卢梭设想,为了恢复自由而结成社会,每个结合者必须放弃自身的单一性意志而上升到普遍性 公意 ,因此而获得国家的 立法者 的资格㊂ 立法者 同时又是自身所立之法律的 守法者 ,它具有自足性,自己决定自己㊂ 只要臣民遵守的是这样的约定,他们就不是在服从任何别人,而只是在服从他们自己的意志㊂ [8]40卢梭社会契约论有三个互联的问题需要理解:一是普遍性 公意 的性质问题;二是 自由 的性质问题;三是参与立法的 结合者 的主体性问题㊂如前所述,卢梭社会契约论的 公意 指向 公共利益 ,在 公意 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双重自由体系也是为了实现每个结合者的 公共利益 ㊂因此,无论是 公意 还是 自由 , 权利 和 利益 的价值指向决定了卢梭社会契约论的 幸福论 旨趣㊂而建立在幸福论之上的 公意 原则和 自由 原则自身具有条件性,因而它不具有绝对的普遍性㊂ 公意 和 自由 有其经验基础而具有 经验性 和 质料性 ,它们还没有达到 纯粹形式 的高度㊂卢梭所谓的结合者 服从自己的意志 也只能是服从自己的利益偏好或兴趣,而不可能是服从源自于结合者自身的理性意志㊂立法者自己决定自己的意志5①在‘日内瓦手稿“中,卢梭指出,将人聚集起来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将人结合在一起的方式只有一种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卢梭和康德意志自由学说的关系张仕颖Résumé:Rousseau et Kant ont proposéune libertéde conscience en identifiant la libertéde conscienceàla libertémorale.L′auteur de cet article essaie de montrer que Rousseau a pris le sens moral pour la loi morale,et que Kant aélaboréune pure loi morale enéliminant la couleur sentimentale rousseauiste.Mots2clés:liberte,sens moral,Loi morale.卢梭和康德提出自由学说的目的是要拯救自由,启蒙运动百科全书派哲人普遍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物质界受必然性规律支配,人的理性一旦获得对必然性规律的认识,就能获得自由。

启蒙思想家斯宾诺莎认为世界是唯一永恒的实体,又称为神或自然,世界万物是自然运动变化的产物,服从铁一般的自然律的支配,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偶然无因生成的,而是严整有序的自然的一个环节,自由就等于对必然规律的认识。

这些学说实质上是将意志自由理解为对外在于自身的必然规律的认识,最终人的自由变成了对绝对必然性的无条件服从,意志丧失了自由选择的能力而沦为宿命。

拉美特利提出“人是机器”这一命题,将人的思想归结为有机物质的特性,这种典型机械唯物论否定了思想意识的能动性,从而也就否定了意志自由。

卢梭和康德都将自由看作是意志的一种因果性,并把意志和规律性联结起来,自由是意志的自发性活动,但是这种自发性并非・・18是没有范型的任意性活动,意志凭藉自身的规律成为活动的首发原因。

因而康德与卢梭自由观的核心问题是意志凭什么而自由,或者说是自由的原则问题。

一卢梭首先区分了运动和活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有生命物质的运动称为活动。

接着卢梭提出了他的原理:“总之,所有一切不是因为另外一个运动而产生的运动,是只能来自一个自发的、自由的动作的;没有生命的物体虽在运动,但不是在活动,没有哪一个真正的活动是没有意志的。

”①任何行动都有一个本原的发端意志存在,若是某种行动或结果,不是由某种能动的本原产生的,那么原因必定处于无休止的因果链条中丧失了自身。

“总之,凡是真正的意志便不能不具有自由。

因此,人在他的行动中是自由的,而且在自由行动中是受到一种无形的实体的刺激的,这是我的第三个信条。

”②卢梭将意志自由以信条的方式确立起来,而康德却将意志自由作为实践理性的一个悬设,他虽没有以信仰的方式确保意志自由,但他认为意志自由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意志是属于理性生命的一种因果性,而自由则是这种因果性的固有属性,它能独立于外来因素的决定而有效地起作用。

”③意志具有因果性。

这说明,意志是一系列事件结果的创始因,是因果系列的首项,同时,一系列活动结果都是意志自身的产物,因而意志的因果性是自由性质的。

意志的因果性表明意志自身有规律性,这种规律性是有别于自然规律的特殊规律,即自由的规律性。

意志的规律性意味着自由,所以,自由意志与合乎道德律的意志是一件事。

然而,对康德这样崇尚严密逻辑推理的哲学家来说,意志自由仍是・901・①②③康德:《康德文集》,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108页。

同上,第401页。

卢梭:《爱弥儿》,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89页。

一件未加以理论证明的事情,由于不能充分地证明一切有理性的意志都是自由的,又由于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因此用来说明人的意志自由的任何理由都是不充分的,必须预先假定自由是一切有理性者的意志的特性。

“我采用这种方法,只把自由看做理性存在物在其活动中假定的一种观念,也是为了避免在理论方面证明它的必要性。

前者对于我的目的是足够的;因为即使不做出思辩的证明,一个只能在自由观念下行动的存在物也要受约束真正自由的存在物的相同规律的束缚。

这样我们就能够摆脱加在理论上的重担。

”①康德坦白承认意志自由在理论上无法得到证明,但出于实践的考虑,必须承认具有意志的每个理性存在物也具有自由观念,并且完全在此观念的支配下行动。

卢梭和康德都承诺了意志自由。

意志既然具有自由属性,那么意志是凭何自由的呢?在卢梭看来,意志受感官对象影响,当意志受各种欲念、诱惑的支配时,意志就处于受缚状态,不能自主。

然而意志有选择的能力,它既可以赞同,也可反对,既可以屈服也可以战胜,意志完全有能力摆脱感官欲念支配。

卢梭认为人有这种意志能力,却不能时刻都有贯彻意志的能力,这就是人的局限所在。

“当我迷惑于各种引诱的时候,我就按照外界事物对我的刺激行事。

当我责备我这个弱点的时候,我所服从的是我的意志;我之所以成为奴隶,是由于我的罪恶,我之所以自由,是由于我的良心的忏悔;只有在我自甘堕落,最后阻碍了灵魂的声音战胜肉体的本能倾向的时候,我心中才会消失这种自由的感觉。

”②自由就在于意志是否选择了善和正义,意志如果选择了邪恶就处于不自由状态。

意志要获得自由就必须做出正确的抉择,也即做出正确的判断,决定意志的原因在于智力,在此卢梭已经触及到了理性是意志立法者的思想,但他所说的智力包含情感因素在内,因而他思想里・011・①②卢梭:《爱弥儿》,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00页。

康德:《康德文集》,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110页。

的浪漫主义因素使他不可能把严峻冰冷的理性视作意志的决定者,而是将任意的自然情感即良心认作意志的裁决者。

意志的决定原因在于人自身,原因既非外在感官对象,亦非基督教传统观念中的上帝。

卢梭在此猛烈抨击了基督教伦理道德学说,天主教会认为人的道德行为的根据在于上帝,人的行为的道德价值在于听从上帝的诫命,施行各项圣事圣功,发自内心地热爱上帝并做一只温柔的羔羊。

著名神学家奥古斯丁认为人类最大的恶(伦理之恶)起源于人的自由意志,再加上人类祖先亚当和夏娃所犯下的“原罪”,人凭自己意志的选择已无力为善,只有抛弃自己的自由意志,信主、望主和爱主,才能获得拯救和恩典,免除所有的罪恶。

奥古斯丁这种过分强调“原罪”和“恩典”,贬抑意志自由的做法,使人在道德实践面前显得无所适从。

人既然生下来就有罪,靠自身的力量此世也无法获救,绝望之余又陡然生出些欣喜之情,一切都仰仗上帝,人就无须为自己行为后果负责,于是人自己赦免了自己的罪恶。

卢梭特别强调了人的自由意志的主动性,人既然是行为后果的肇始者,就该担负起责任,没有理由推御责任,推诿给上帝或其它外部客观因素。

“既然人是主动的和自由的,他就能按他自己的意愿行事;他一切的自由行为都不能算作是上帝有系统地安排的,不能由上帝替他担负责任。

上帝绝不希望人滥用他赋予人的自由去做坏事,但是他并不阻止人去做坏事,其原因或者是由于这样柔弱的人所做的坏事在他看来算不得什么,或者是由于他要阻止的话,就不能不妨碍人的自由,就不能不因为损害人的天性而做出更大的坏事。

上帝使人自由,以便使人通过选择而为善弃恶。

”①自由是上帝赋予人的权利,人世间的一切善恶都是人自己的作为,无须将善功、美德归之于上帝,也无须将罪恶诿之于他人,人如果受罪行的折磨、良心的惩罚而内疚,也无须埋怨、仇恨他人,自由意志要求人自觉地担负起责任来。

当然,这种责任是自己・111・①卢梭:《爱弥儿》,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01页。

施加给自己的道德责任。

“唯有道德的自由才使人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因为仅只有嗜欲的冲动便是奴隶状态,而唯有服从人们自已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

”①自由的实质在于意志服从自己的法则,做自己的主人,卢梭认为道德法律内在于人的天性之中,只有通过人性内部的区分才能将本有的道德律揭示出来。

他首先研究了人性的自然状态,天然状态下人受自然规则的支配,这条法则是自然人所具有的天然情感———怜悯和自爱。

自爱并非自私,自爱心倾向于自我保存,免除一切难以预料的侵害,但自爱心发展到极端地步就变成了自私,损人利已。

怜悯心正好调节了人的自爱心的过度膨胀,自然人对同类的疾苦深有同感,“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不忍心轻意冒犯他人。

怜悯心促使人类得以延续,自爱与怜悯这两种相互冲突的情感在和谐的大自然中水乳交融,没有抵触,作为一种本能支配着自然人的意志,使自然人的行为天然地良善。

卢梭进一步将人性划分为灵魂和肉体两个部分,肉体是人性中较粗鄙、沉重的部分,是人性中一切丑陋、邪恶和缺点的诞生地,意志受感官对象、外界诱惑的迷惑很容易丧失能力。

灵魂是人性中精致、高贵的部分,也是人的诸认识能力中最纯粹的部分,是人性中一切正义和善良的诞生地。

灵魂和肉体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实体,卢梭坚持灵魂不朽论,认为灵肉结合在一起时,猛烈地互相冲突,分离的时候,各自返回所属的天然状态。

人的肉体消失后,灵魂依然存在,并且人只有等到肉体死亡时候,他才开始过灵魂的生活。

卢梭这种严格的的二元论是导致他在道德伦理观点上持唯动机论的重要原因,灵魂无形,人只能通过感觉和思想而认识它,当卢梭把灵魂比喻为内在的声音时,就使灵魂披上了一件神秘的外・211・①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0页。

衣。

①最后,卢梭提出了人性的两个本原:良心和欲念。

良心和欲念这两个性质截然相反的本原决定了行为的善恶性质,发端于良心的意志行为自然而然地具有道德价值,而出于欲念的意志行为必是邪恶的罪行。

意志面临两种抉择,要么听从灵魂、良心的指导,弃恶从善;要么受肉体、欲念的支配,在罪恶的渊薮中接受良心的惩罚,使心灵深处于内疚之中。

意志只有听命于良心和灵魂的呼唤,才是纯粹善良的意志,良心成了行为价值的判断标准。

“在我们的灵魂深处生来就有一种正义和道德的原则;尽管我们有自己的准则,但我们在判断我们和他人的行为是好是坏的时候,都要以这个原则为依据,我们把这个原则称为良心。

”②良心即道德律,是人本性具有又时时被遮蔽着的自然准则,卢梭把它称为“内在光明”、“圣洁本能”与“天国永不消逝的声音”。

卢梭认为良心作为道德律具有普遍性,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反躬内省,人人都能觉察到自己天性里存在着某种向善的情感。

但良心却缺乏客观实在性,其实在性靠人的主观体验来确证,然而并非所有的人都能体会到良心的存在,且不同的人对良心的理解和解释也不尽相同,恶人也可以将恶行说成是出于自己的良心。

卢梭对人性的以上区分,揭示了影响意志的三种性质相反的要素,自爱导致自私,怜悯导致慈爱。

肉体和欲念是使人受束缚奴役的因素,灵魂和良心是使人摆脱束缚,获得自由的重要原因,最终卢梭得出道德律即良心的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