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新闻教育培养目标之比较

合集下载

比较中美两国的媒体自由度。

比较中美两国的媒体自由度。

比较中美两国的媒体自由度。

比较中美两国的媒体自由度媒体自由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在人民的关注下已经成为了人权、社会治理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其中,中美两国的媒体自由度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本文旨在比较中美两国的媒体自由度,从政策法规、政府审查和新闻报道等各个角度进行探讨,展现两国媒体自由度的现状及差异。

1.政策法规中美两国关于媒体自由的政策法规对比如下:中国:中国《宪法》第35条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任何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中国的《出版法》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出版工作必须坚决贯彻党的新闻出版方针,维护国家统一、实行审查制度。

”中国的媒体监管法规包括《新闻出版广电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1年)》、《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相关法规。

美国: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任何限制言论和媒体自由的法律或法规。

”美国的媒体监管法规包括《美国电视广播法》、《美国互联网出版法》和《美国通信法》等相关法规。

可见,中美两个国家在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上有所差异。

虽然两国的宪法都授权了言论和媒体的自由,但是中国的出版法规定了审查制度和党的新闻出版方针的贯彻,同意或者否决一切新闻信息发表。

而美国宪法一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任何限制言论和媒体自由的法律或法规”,从法律层面上保护了媒体的自由。

2.政府审查中美两国的新闻报道都受到了政府审查。

但是,两国的审查标准和程度差别较大。

中国: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接收并审核发布新闻的申报,政府可以在新闻发表之前进行一定的审核和审批。

除此之外,中国政府还有监督新闻内容和谴责误导群众的权力。

中国的网民需要经过实名认证才能在网络发言,这也就意味着,网民在网上的发言需要受到政府的审查。

美国:美国的政府审查相对较少。

美国政府唯一权力就是要求新闻媒体不能泄露不应该公开的国家机密。

因此,美国的新闻媒体通常能够自由高效的新闻报道总体来看,中美两国的新闻报道均受到政府审查,不论是政府审批还是执法监督等都给新闻的发表带来了一定的限制。

从深度报道的理论阐释看中美新闻理念的差异

从深度报道的理论阐释看中美新闻理念的差异

从深度报道的理论阐释看中美新闻理念的差异李薇(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系 08网络班学号:0808010084)[摘要]本文从深度报道理论的诞生及发展史入手探索中美新闻观念差异的根源,并简单的分析中美两国在深度理论实践上的异同。

[关键词]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新闻理念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是综合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

要了解深度报道,首先就要搞清楚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三者之间的关系。

深度报道包括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典型报道、连续报道等报道方式,而深度报道的前身就是解释性报道。

以下是中美两国对于深度报道发展史和理论实践上的一些差异分析。

一、中美深度报道理论诞生及发展深度报道理论在美国和中国的产生和勃兴的时间分别是20世纪初和20世纪80年代,两者都是社会转型的关键期。

而产生的背景,虽然同样面临着社会阶层加速变化、社会结构不断调整、社会问题急剧增多等问题,但在政治模式、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上,两者的情况是迥然不同的。

当然,社会发育和发达程度就更是有距离了。

深度报道是美国继政党报纸新闻、客观报道之后的第三种主流的报道新闻的形式。

在西方新闻界,调查性报道和解释性报道是深度报道的两种最重要的报道形式,它们的出现,是根植于当时社会的现实土壤。

调查性报道出现的标志性事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扒粪运动”,为争取市场、赢得读者,美国报纸对世纪之交社会中的诸多问题进行调查和揭露,包括政府丑闻、企业舞弊、官员腐败、犯罪活动等,其中,政府的腐败行为和企业的违法交易更是调查性报道关注的焦点。

调查性报道大行其道,最大的成就就是20世纪70年代,《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的报道直接导致尼克松总统下台,标志着这种报道形式发展的巅峰。

1985年,“普利策新闻奖”更是设立了调查性新闻奖。

中美启蒙教育区别

中美启蒙教育区别

中美启蒙教育区别
中美两国的启蒙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着一些明显
的差异。

本文将就中美启蒙教育的区别进行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了解和思考。

首先,中美启蒙教育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差异。

在中国,启蒙教育注重学生的基
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考试成绩。

而在美国,启蒙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中美启蒙教育也存在明显的区别。

在中国,启蒙教育以
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学生则以接受知识为主。

而在美国,启蒙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采用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此外,中美启蒙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启蒙教育的课程设置
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基础学科,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而在美国,启蒙教育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学科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总的来说,中美启蒙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着一些
明显的差异。

中美两国的启蒙教育各有其特点和优势,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思考和借鉴。

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启发,促使我们对启蒙教育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中西方新闻写作比较案例

中西方新闻写作比较案例

以中美主流媒体报道金正日逝世为例,从新闻稿件写作业务上比较中美新闻的差异通过对CNN中文网克里斯蒂安的《朝鲜领导人金正日逝世》的报道和新华社发的特稿《朝鲜领导人逝世,不接受外国代表团的吊唁》的报道中分析比较,我得以下一些结论。

克里斯蒂安的报道短短不足三百字和新华社的六百字报道,大致的有着相同的内容。

基本主体都是报道金正日逝世,以及葬礼安排的相关情况。

但在这个主题下,各自说话的角度很不一样,在内容的组织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仔细揣摩就会发现里面大有文章,既是意识形态的不同这个大前提下决定,更是中美新闻观念不同所结出的果实。

1、CNN的新闻报道可读性相比中方新闻报道更强中方的报道继承了一贯的新闻消息的叙事方式,消息标题点名主要事件,导语部分介绍主要事实,然后依据倒金字塔结构,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等。

这些耳熟能详更可以说是千遍一律的新闻写作手法,虽然新闻很好的完成了新闻告知的任务,但我觉得新闻写做“以人为本”方面还很有欠缺,即使是中国主流媒体的新闻稿件。

从《朝鲜领导人逝世,不接受外国代表团的吊唁》的新闻中我们所了解到的信息都是基本的告知功能,读完后的感觉是:朝鲜死了一个领导人叫金正日。

至于这个金正日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特点、他的死会给朝鲜或是世界会有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至于文章中大肆写的什么领导人讲了什么话,葬礼是怎么安排的都不是我所关心的。

这是一篇中国时政新闻中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稿件,一样的严肃叙事方式,固定的写作模式,严肃冰冷的信息编码,这对于感性的或是对政治不是那么敏感的受众是毒药,绝对不会引起他们强烈的关注兴趣。

CNN的华尔街报道文体这种“故事化”“人性化”“贴近性”“强大的信息释放”相比中国新闻界的时政报道而言,更具可读性美方的新闻《朝鲜领导人金正日逝世》的消息,内容简短却信息量丰富,更为重要的是它所提供的信息正是受众感兴趣,也是能唤起受众注意的编码。

文中第一句是这样表述的: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逝世,从而确保这个贫穷却拥有核武装的国家稳定的责任,压在了他经验不足的小儿子身上。

浅谈中美新闻教育的源流关系——以密苏里模式对中国新闻教育的影响为例

浅谈中美新闻教育的源流关系——以密苏里模式对中国新闻教育的影响为例

浅谈中美新闻教育的源流关系———以“密苏里模式”对中国新闻教育的影响为例叶艳芳,张 鸿(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北 十堰 442000) [摘 要]在密苏里新闻学院首任院长沃尔特·威廉和一批密苏里毕业生的倡导下,“在做中学”的新闻教育模式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移植到中国,形成了中国新闻教育的繁荣。

然而,中国新闻教育在借鉴美国新闻教育模式时,必须考虑到本国国情、本国新闻事业的发展程度、实践平台建设、就业环境等具体问题,才能让新闻人才的培养更有意义。

[关键词]密苏里模式;新闻教育;在做中学 [doi]10.3969/j.issn.1008-6072.2016.02.012 [中图分类号]G2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72(2016)02—0047—04 美国新闻教育起步较早。

19世纪末,新闻学课程就出现在美国大学里,如1869年华盛顿和李大学(Washington and Lee University)是最早开设新闻课程的大学,继而密苏里大学、爱荷华州立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堪萨斯大学、密歇根大学、康奈尔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伊利诺伊大学相继开设了新闻课程[1]。

190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独立的新闻学院,标志着世界近代新闻教育事业的发端。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首任院长沃尔特·威廉创立了独特的“密苏里模式”,即“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新闻教学方式,主张“学习新闻和广告最好的方法是通过实践(the best way to learn about journalism andadvertising is to practice them)”,强调动手做和职业取向,一百多年来得到了世界新闻学界和业界的广泛认可。

中国新闻教育事业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1918年,北京大学引进新闻学课程,同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这一事件标志这我国开始将新闻学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也是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2]。

北京教师资格幼儿教育学试卷及答案

北京教师资格幼儿教育学试卷及答案

北京教师资格幼儿教育学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请把正确选项填在括号内.1、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这一理论观点的教育家是().A.卢梭B.蒙台梭利C.马斯洛D.杜威2、“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一个由我自己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无论他们祖宗的才干、爱好、倾向、能力和种族如何,我保证能把他们其中任何一个训练成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美术家、大商人以至于乞丐或是强盗”体现了的儿童观是().A.儿童是“小大人”B.儿童是“白板”C.儿童是“花草树木”D.儿童是“未来的资源”3、“一切为了孩子”是哪次大会上提出的().A.1959年联合国大会________B.1989年第44届联合国大会C.1990年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D.联合国大会儿童问题特别会议4、幼儿数学教育中最重要的是().A.认识生活中的圆形、三角形等基本形状B.让幼儿发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C.建立初步的数概念D.培养数学思维5、《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是().A.合作者、引导者、支持者B.合作者、教育者、支持者C.引导者、合作者、训练者D.引导者、教育者、合作者6、以下不属于潜在的学前教育课程的是().A.雨后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观察蜗牛B.教师在表演区投放了麦克风和铃鼓C.教师将睡眠室粉刷成宁静的淡蓝色D.入园时教师给每个幼儿一个拥抱7、对幼儿社会化的特点描述最准确的是().A.能动性、强制性、自发性B.强制性、连续性、能动性C.自发性、多元性、能动性D.强制性、多元性、能动性8、几名幼儿围坐在桌子旁插积塑,他们从桌子中央的玩具筐里取积塑插片,有的插了一个变形金刚,有的插了一辆汽车,有的插成了房子.他们的游戏属于().A.独立游戏B.平行游戏C.合作游戏D.联合游戏9、幼儿园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的根本目的是().A.提高家长的素质教育B.争取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配合C.规范家长的教育行为D.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10、下列对幼儿同伴关系描述错误的是().A.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会影响其同伴交往水平B.同伴是幼儿的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之一C.同伴关系是一种教育资源,因此应该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加以利用D.同伴冲突是幼儿社会交往的障碍,因此应该取消同伴冲突11、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的创办人().A.陶行知B.蔡元培C.陈鹤琴D.张雪门12、教师需要照顾到语言能力弱的幼儿,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对能力强的幼儿提出更高的要求,这说明幼儿的学习具有()特点.A.可逆性B.过程性C.模糊性D.个别性13、几个幼儿正在玩“银行”的游戏.“取款员”要求“储户”刷卡取钱,但只能取“1元”“2元”“5元”.大家很感兴趣,游戏进行的也很顺利.这时,教室走过来扮演“顾客”,要求取“9元”.这使得“取款员”紧张起来,想了好一会,她才拿出一个“5元”,两个“2元”给了“顾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以()身份参与了幼儿的活动.A.引导者B.支持者C.合作者D.干预者14、社会的要求与()是制定学前教育目标的主要依据.________________A幼儿身心发展特征和规律B教育机构C学前教育专家D家长15、学前阶段对幼儿美的启蒙重在培养().A美学的知识B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C表现美的技能D审美动机16、人本位儿童观认为().A.儿童是家庭繁衍的工具B.儿童的父母的私有财产C.儿童是国家的财富D.儿童享有生存权、发展权、教育权17、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是().A.领导关系B.伙伴关系C.从属关系D.指导关系18、()是指某些家长代表反映幼儿家长们的意见和建议,以参与幼儿园监督、协助幼儿园管理等形式,架起家庭与幼儿园的桥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家长学校B.家长委员会C.家访D.家长参与19、一位幼儿园教师具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又有一门钻研较深的专业知识,这属于()类型的知识结构.A.“Ⅰ”型知识结构B.“一”型知识结构C.“H”型知识结构D.“T”型知识结构20、孔子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表达的教育观点类似于().A.父母决定论B.教师决定论C.环境决定论D.遗传决定论二、填空题:每空格1分,共11分21、学前教育是对胎儿至________的儿童所进行的教育、组织的活动和施加的影响.22、在学前教育课程的评价过程中,教师评价儿童时需要注意尽量用________评价,少进行________评价,教师应用多种形式来评价儿童.23、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要以《________》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提出的目标为指导,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来确定.24、世界上第一本图书并茂的儿童读物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著的《________》25、著名学前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为儿童提供两方面的活动:即________和感官练习活动.26、学前教育的儿童化主要体现在内容的选择和________两个方面.27、非正规的学前社会教育活动,具有潜在性和________的特点.28、法国思想家、教育家________,著有《爱弥尔》,强调教育要回归自然,按照儿童发展的自然历程来进行教育.29、从教师的指导上分,游戏可以分为幼儿________游戏和________游戏两类.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30、观察法31、儿童观32、幼儿社会化四、判断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33、我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是在1989年正式实施的.().34、个案研究法是教师利用观察法、调查法、作品解析法等方法对班级个别儿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目的是掌握个别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35、学前教育课程的内容要适宜,对幼儿来说,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又不至于怎么努力也完不成.().36、北京的故宫和鸟巢等建筑都可以成为幼儿园课程的组成部分.().37、在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幼儿提高艺术表现技能上().38、训练儿童行为的课程方案强调幼儿的发动和教师的反应.().39、幼儿园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和幼儿家长都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40、尊重幼儿的合法权利是指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意愿安排教育教学活动().41、积极的特性分类是指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时,教师能从正面看待幼儿,对幼儿做出肯定的评价,因此积极的特性分类将对幼儿的行为产生正面的影响().42、小组活动中,幼儿更容易与同伴交谈,更有选择的权利,有利于幼儿的个性化发展.().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43、7月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关于科学领域的目标.44、请简要论述福禄贝尔的学前教育思想.45、什么样的儿童游戏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46、举例说明影响儿童成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六、解析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47、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理论,举例解析如何在设计幼儿园课程时依幼儿的学习特点,有策略地设计学前教育课程?48、阅读下面新闻,结合你对中外学前教育目标异同的理解与我国幼儿园教育现状谈谈你对此事的看法.新闻链接:蔡美儿,英文名AmgLynnChua,华裔,女,哈佛大学文学学士、法学博士,现任耶鲁大学教授.从学前阶段开始就用高压方式,成功地教育女儿,并因此登上了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从而引起了中美两国媒体的广泛关注.其制定的十条家规中包括诸如:不准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不准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不准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是小提琴等.在接受采访时,蔡美儿表示:西式教育过去强调“创意”,排斥纪律、刻苦钻研等旨在培养毅力的东西,中国教育却过于强调后者而忽视前者.现实中,双方都把这个关系摆成了“要么/或”的关系,其实,这是一个“既或和”的关系,两种教育方式应达到一个理想的平衡状态,孩子才会长成我们期待的那样.参照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D2、B3、C4、B5、A6、A7、B8、B9、C10、D11、A12、D13、A14、A15、B16、D17、B18、B19、D20、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1分.21、进入小学前22、纵向、横向23、幼儿园工作规程24、世界图解25、生活活动26、方法应用27、非预期性28、卢梭29、自发、规则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30、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所要研究的对象或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的一种方法.31、儿童观: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它涉及儿童的特点与能力、地位与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原因、教育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32、幼儿社会化: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幼儿逐渐了解社会关系(如亲子关系、师幼关系、同伴关系、长幼关系)、获得社会经验、掌握社会规范而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即从自然的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四、判断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33、×34、×35、√________36、√________37、38、×39、√40、×41、×________42、√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43、答:(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3)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5)爱好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44、答:(1)他指出学前教育是很重要的,它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2)他指出学前教育要全面;(3)他指出学前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4)他指出学前教育要注意游戏化;(5)他指出要加强对学前儿童的指导.45、答: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游戏应具备以下基本因素和主要特征:游戏是儿童个体发起的活动;游戏是令儿童愉快的、有趣的活动;游戏没有外在目的,其动机来自儿童内部;游戏是儿童自发自愿的活动,没有强制性;游戏产生于儿童熟悉的事物;儿童能够修改游戏规则;游戏需要游戏者主动地参与.46、答:影响儿童成长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有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类,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制约着儿童的成长.(1)生物因素主要遗传素质,它是儿童父母身上获得的各种基因,为儿童后天发展成为正常的人提供了生理基础和物质条件.儿童在遗传素质上是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使儿童发展上也出现了差异.有研究者指出,婴儿说话的迟早同基因有关.遗传素质不仅与儿童心理发展水平有关,而且还对儿童的身体健康有影响.研究表明,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生和遗传因素有直接关系.(2)社会因素指的是环境,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后天环境和教育等因素对儿童的影响是很大的.生活环境不同,儿童的发展水平也不同.教育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儿童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六、解析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47、参照答案要点:设计幼儿园课程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学习特点.儿童的学习是其好奇心的表现,是积极、主动、持续的过程,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第一,操作.这是儿童学习的重要形式;第二,游戏.这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形式;第三,模仿.这是儿童学习的基本形式;第四,交往.这是儿童学习的积极形式.根据儿童的学习特点和需要,寻求适合儿童发展的最佳策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为不同状况的儿童创造不同的学习环境,更好地激发儿童的兴趣,反应儿童的学习状况,适应儿童的发展水平,促进儿童个体的成长发展;第二,要为儿童不断提供新的学习机会,鼓励儿童自发活动、自由游戏,充分利用周围环境自我发展;第三,要为儿童提供多种多样的活动和材料,发展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积极的自我意识,提高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培养儿童体育运动技能、自我保护技能和社会交往技能;第四,要鼓励儿童参集体活动,同时也尊重每个儿童的个性发展,给他们自由活动的机会、条件和权利;第五,还要兼顾特殊儿童的需要,施予不同的课程策略;第六,课程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与生活、游戏之中.48、参照答案要点:中外学前教育目标的异同:首先,各国都很重视都很重视使儿童在体力、认知、情感、社会性、语言、审美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儿童.其次,我国幼儿教育较为关注丰富儿童的知识,培养儿童的能力;国外则更为关注培养儿童的各种兴趣和积极态度.再次,我国较为注重形成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而国外却更为注重发展儿童的主动性、独立性.最后,我国较为注重儿童的优良性格;国外却更为注重培养儿童读写算的初步技能,为儿童进去小学做好准备.《幼儿教育指导纲要》反映了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融合了中外学前教育的新认识,自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幼儿园教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对纲要精神的理解还有待深入,传统的教育思想与做法在不同层面还有所存在,对新观念新做法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蔡美儿的教育案例对我们有重要启示意义.全球化背景下,共同的社会发展需要导致东西方对教育目标的认识差异呈缩小趋势,共同呈扩大趋势;作为华裔的蔡美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正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形成的,但中外目标和方法的融合既不是“要么或”/的简单的取舍关系,也不仅仅是表面上“既/和”的并列平衡关系.正确的教育目标和方法应基于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我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为幼儿一生发展打下基础;应该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中美启蒙教育

中美启蒙教育

中美启蒙教育
中美两国的启蒙教育在文化传统、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但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中美两国的启蒙教育中,教育者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中美启蒙教育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中国,启蒙教育强调学生
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而在美国,启蒙教育也非常重视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学校会为学生提供各种创新实践的机会,鼓励他们通过实践来培养创新精神。

其次,中美启蒙教育都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在中国,启蒙教育注重学生
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而在美国,启蒙教育也非常注重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学校会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培养他们对问题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最后,中美启蒙教育都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在中国,启蒙教育注重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学校会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在美国,启蒙教育也非常注重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学校会鼓励学生参与各种项目和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中美启蒙教育虽然在具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上有所不同,但都致力
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不仅是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所必需的,更是他们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因此,中美两国的启蒙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美新闻伦理比较

中美新闻伦理比较

第一节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新闻记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被称作社会的良知,公众对记者寄予很高的厚望,记者也通过不懈努力捍卫着这些荣誉。

但记者履行社会职责时,经常要面临新闻伦理方面的问题,要经受道德考验,并面临许多道德抉择。

这是新闻伦理研究之所以存在的部分原因。

新闻伦理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涉及采访、编辑制作、写作、广告等新闻业务方而,以及对新闻业务的管理和新闻传播制度等。

本文主要研究记者在新闻采写中所面临的新闻伦理问题。

在新闻采写中,记者在遵循新闻职业规律的同时,经常会由于利益的诱惑而违背新闻职业道德,有时还会面临许多新闻伦理方面的道德困惑一因此,需要从新闻伦理的角度加以研究,对什么是应该做的、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做出某种约束和规范。

美国最早对新闻伦理进行研究,而且积累了许多经验,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将以中美比较的方式进行探讨,希望为我国的新闻伦理研究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

何谓新闻伦理?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有何异同?这是首先要讨论的问题。

一、伦理与道德在我国,“伦理”一词最早见于《礼记·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

”《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伦,从人,辈,明道也;理,从玉,治玉也。

”这里,伦即人伦,指人的血缘辈分关系;伦理,即调整人伦关系的条理、道德、原则,也即伦类的道理。

道德是由一1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称。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将“伦理”和“道德”两个概念作为相互指称的词来使用,有时甚至连在一起,用“伦理道德”来指称“道德现象”。

造成这种混淆的原因,一是在词源学上,两者的涵义是相同的。

在西方,道德一词渊源于古拉丁文“mores”,伦理学…词渊源于古希腊文“ethos”,两者的涵义都是风俗、习惯、性格等。

在中国古代,道德和伦理的含义也是相近的。

二者作为概念也有相互交错的部分。

国外新闻传播学教育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特点及启示

国外新闻传播学教育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特点及启示
9 9年 至2 0 0 9年收 录在 中国学术 1 7 9 9年 至 1 9 9 6年 , 国内 以此 为研究主题 的文章 较少 , 年 每 19 19 9 7年 至 期 刊 全 文 数据 库 内 的 有 关 研 究 国 外 新 闻传 播 学 教 育 的 1 1 不超 过 5篇 ,9 1年 、9 2年 文 章数 量 为 零 。 1 9 5 20 0 3年 出现第一 次研 究高峰 ,9 8年 此类文章达 到 1 19 1篇。 篇 文章 。 20 0 4年 至 2 0 0 9年 出现 第二 次研究 高峰 ,0 6年研 究 国外 20 ( ) 一 研究对象来源 6篇( 图一 ) 如 。文章研 究所涉 及 本文研 究对象 的来 源是 中国学术期 刊全 文数据库 中 的 新闻传 播教育 的文章达 到 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世纪期刊 ) 。中 的国 家有 美 国、 国 、 国 、 英 法 日本 、 罗斯 ( 联 )德 国 ( 俄 苏 、 西 国期刊全 文数据库是 目前世界 上最 大的连续 动态更 新的 中 德 )韩 国、 大利亚 、 拿大、 、 澳 加 墨西哥 、 及、 埃 罗马尼 亚、 牙 匈 3个 国 家 。 此 外 还 有 以 西 方 和 世 界 的新 闻传 播 学 教育 为 国期刊全 文数据库。中国期刊 全文数据库 ( 世纪期干 ) U 收录了 利 1 17 9 9年至 1 9 9 3年( 部分刊物 回溯至创刊 ) 4 9 的 1 5种过刊 引 研 究对象的文章。以单一 国家 的新 闻传播学教育为研 究对象 2 占总体 的 8 %。而这 1 6篇文章又 以研 究 4 2 文 数 据 较 高 的 刊 物 。 两 者 是 目前 国 内 较 为权 威 的文 献 数 据 的文章有 1 6篇 , 美国、 国、 英 日本 、 罗斯 ( 俄 苏联 ) 四国的新 闻传播学教育 为主 库。 体, 占总体 的 8 % 。其 中 , 1 以美国 的新 闻传 播教育 为研 究对 ( ) 二 研究对象 的抽取 6篇 , 超过一半 , 5 %。此外 , 究涉 占 1 研 本文的研究对 象的抽取 分为三个步骤 : 首先 , 入“ 闻 象的文章数量达 到 6 键 新 及 2个或 以上 国家或地 区的文章有 1 9篇,主要为中国与其 教育” 为检 索词 , 先后 以“ 全文 ” “ 、 主题 ” “ 名” 、题 为检 索项 , 进

中美高校新闻教育资源比较研究(下)

中美高校新闻教育资源比较研究(下)
。【 收稿 日期】05 2 8 20一l—2 作者简介】 邹琼(92 )男 , 1 一 8 , 湖北黄石人 , 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学生 。 华
维普资讯

4 ・ O
邹琼 :中美 高校 新 闻教 育 资源 比较研 究 ( ) 下
第 2期
播电视及其他新闻、 宣传部门, 从事编辑、 采访、 目主持与管理等工作的新 闻传播高级专门人才 。新 闻 节 学专业( 网络传播方向) 本科培养 目 标为 : 培养具备系统的网络传播理论知识与技能 、 宽广的文化与科学
知识 , 网络传播的基本道德与法规 , 熟悉 能在政府部门、 新闻与出版机关 、 学校 、 大型企事业单位 、 网络媒
的社会属性与责任型。前者 以武汉大学为例 , 该校新 闻与传播学院为本院的四个专业方向设置 了不同 的培养 方案 , 播 电视新 闻学专业 本科 培养 目标 为 : 广 培养 具备 广播 电视新 闻学基本 理 论 和较 宽广 的文 化 科学知识 , 熟悉我国新闻、 宣传政策与法规 , 素质高 、 能力强并富有创新精神 、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 能在广
的新 闻人才 , 造就了美 国新 闻业今天的地 位。本文从高校新 闻教育资源 的角度选取 了一些 具有典型性和代表
性 的指标 和数据 , 对中美两 国高校新闻教育各个 层面的资源进行对 比 , 并就两 国高校在 新 闻教 育 中的 差异和 产生这 种差异 的原 因进行说明和分析。本文还就如何加强 和完善 中国高校新 闻教育 资源提 出了一些 自己 的
观点。
[ 关键词】 中美高校; 新闻教育; 资源; 对比 [ 中图分类号]20 ( 1 ;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61 72(060 — 09 0 17 — 4220)2 03 — 5

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异同点对比

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异同点对比

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异同点对⽐ 美国教育和中国教育有什么异同点呢?双⽅可能从哪些⽅⾯进⾏交流借鉴呢?美国教育部主管⾼等教育的副部长爱德华多奥乔亚表⽰,中美两国有各⾃的教育传统,应该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交流、相互学习。

促进更多美国学⽣来中国留学。

推动更多美国学⽣留学中国 随着⾼层互访的⽇益频繁,特别是中美⼈⽂交流⾼层磋商的启动,中美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增多,⽆论深度和⼴度,都⽐以往有了长⾜进步。

但双向交流中的不平衡显⽽易见。

据统计,中国每年赴美留学⼈数已接近13万,是美国前往中国留学⼈数的10倍。

这种不平衡在中美两国都引发了不同程度的担忧。

2009年11⽉,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期间宣布将启动“10万⼈留学计划”,即在4年⾥将赴华留学⽣⼈数增加到每年2.5万。

奥乔亚说,教育部和很多⾼校已经在为此付出努⼒,这个计划符合美国的长远利益。

“毫⽆疑问,中国在全球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美之间不可避免要在各个领域打交道。

我们的学⽣需要更加了解中国社会,拥有更强的中⽂语⾔沟通能⼒,才能在全球化形势下更加具有竞争⼒,”奥乔亚说。

近年来,中美⾼校间合作越来越多,形式和内容也更加丰富,“单向输送”正逐渐向“双向互动”转变。

最近颇受关注的⼀则新闻,是纽约⼤学和华东师范⼤学合作,在上海浦东陆家嘴建⽴上海纽约⼤学。

华东师范⼤学校长俞⽴中教授曾表⽰,这⼀合作将给中国教育改⾰以及⾼校国际化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这是中国第⼀所中美合作的国际化⼤学,也是纽约⼤学⾛向国际化⼤学路径中的重要⼀步,”奥乔亚说。

“只要你是纽约⼤学的学⽣,不管你是中国上海,还是在全球哪个纽约⼤学校区,都将接受同样的教育。

” 谈及中美教育合作的现状,奥乔亚⽤“越来越容易”来形容。

他认为,中国政府在加强国际教育合作⽅⾯持⽐以往更加开放和积极的态度,问题是⾼校之间如何找到最合适的⽅式开展合作。

“也许⽬前美国经济的不景⽓影响了双⽅合作的⼒度,但我们更着眼于为未来的长远合作打下扎实基础。

中美高校新闻教育资源比较研究(上)

中美高校新闻教育资源比较研究(上)
比如拥有博总人数拥有学士学位的人数拥有硕士学位的人数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博士数占总人数比例人民大学新闻学院4011181127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91327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26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7111451佛罗里达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0144676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25加州伯克大学新闻学院16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5士学位老师比例最高的佛罗里达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就是一所综合实力较强的全国性院校它的比例这么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有一个电子信息传播系这是一般的新闻学院不会开设的这个系的学生出来并不是当记者而是为记者主要是电视台提供技术支持的他们所研究的很多内容在国内大学里通常是由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单单是这一个系就容纳了很多博士所以这个新闻学院的博士比例特别高对以上现象分析说明
的论著 即使有, 也大多以其它研究方 向和命题存在 , 鲜有或难以搜集到新 闻教育资源研究的专著 、 论文。 因而对有关新 闻教育资源的信息进行搜集 、 整理 、 比、 对 分析也就越发显得有必要。在作者查阅、 搜集文
献资料的过程中 , 涉及到新闻教育的论著或文献有 :
哥伦比亚大学新 闻学院教授卡莱 ( m s .a y在《 J e w Cr ) 新闻教育错在何处? 一文中提 出 自己的观点 : a e 》 认为新闻教育本应该属于人文学科或有人文昧的社会学科 , 而不是科技 , 因为新闻主要的对象是人和其
20 06年 3月
中美高校新闻教育资源比较研究 ( ) 上
邹 琼
( 华中科技大学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 湖北 武汉 4C7) 304
【 摘要] 中国开设新闻院系或新闻专业的高等院校已不下百余所, 作为培养新闻记者 、 编辑、 媒体经营管理
者的主要力量 , 这些高校新闻 院系的毕业生广泛分布在 中国各个层 次 、 个地 区 、 种形式 的媒 体中 , 们 的 各 各 他

中美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比较——以2030-2039年《新闻与传播研究》和(Jounal of Communication》为例

中美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比较——以2030-2039年《新闻与传播研究》和(Jounal of Communication》为例
统、 科学 的哲 学社会 科 学研 究 方 法训 练 、 握 了科 掌
二是调查研究程序或技术。本文的 研究对象为后者, 即传播学研究中调查研究程序或技术的运用。 目前国内学界关于新 闻传播学研究方法的探 讨 , 如下特点 :) 有 1 以研 究 方 法 为 主 体 的论 文 较 少, 大多是 对研 究 主题 、 内容 以及 研究 方 法作 综 合
方法上的差异 。研究发现 , 国的新 闻传播 学研究在采用定量研 究方法方面有待加 强, 我 且在数 据的精确性 和研
究的规 范性上有待 改进 。
[ 关键词 ] 传播 学; 究方 法; 研 内容分析 ;新 闻与传播研究》Jua oCm ui tn 中美比较研 究 《 ; nlf o m n ao ; o ci
研究 法
表 1 20-20 年《 00-09 新闻与传播 研究》 Ju ao - 和(or l f n
C m u i t n 研究方法 的交互列联表 ( o m n ai ) c o n=1 1 ) 0 1
定性研 新闻与传播研究 ora f o u iao Junl mm nct n oC i 究方法
观 察 法
待言 ; 学院研究机构尽管尽力保持原来 的学术 专 长, 但也积极 从事服 务 于社 会 的实用课题 研究。 此外 , 为了保证研究 的科学性 , 尽量减少误差 , 美 国大众 传播 研究 十分 注 重确 保 研 究成 功 的技术 措 施 即可 靠性 与有 效性 ( 度与效 度 ) l 信 。6
下, 媒介行业竞争激烈 , 争夺 受众 成为竞争焦点 , 这种社会化 的规模 需求对研究 有 导 向和调整作
新 闻与传 播 1 7 2
用; 二是研 究 资 金 的来 源 与 研 究 的 实用 性 之 间 有 着 紧密 的关 联 , 立 研 究 机 构 的 实用 性 导 向 自不 私

当代中美国际新闻报道比较研究

当代中美国际新闻报道比较研究

四、结论与启示
当代中美国际新闻报道在风格、内容及受众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中国国际新 闻报道以官方发布为主,强调权威性和公信力;而美国国际新闻报道则更加多元 化和市场化,注重客观性和真实性。在内容上,中国国际新闻报道以政治、经济 为主,国家形象和利益的维护;而美国国际新闻报道涵盖更广泛的内容,全球热 点问题和普世价值。受众方面,中国国际新闻报道主要面向国内民众和海外华人 华侨;而美国国际新闻报道则面向全球受众。
三、受众特点
中国国际新闻报道的受众主要是国内民众和海外华人华侨,以及对中国感兴 趣的外国人士。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中国媒体在对外传播中面临一定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中国媒体正在努力提高国际化程度,增加外语 报道和本土化内容。
美国国际新闻报道的受众则面向全球。美国媒体具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和传 播效果,其报道往往能够影响全球舆论。为了吸引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受众,美国 媒体在报道中注重本土化策略的实施,当地文化和事件,以增强与受众的关联性 和共鸣。
当代中美国际新闻报道比较研 究
01 一、报道风格
目录
02 二、报道内容
03 三、受众特点
04 四、结论与启示
05 参考内容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新闻报道在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中扮演着越来 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和美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其国际 新闻报道风格和特点各异,对两国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 次演示旨在探讨当代中美国际新闻报道的异同,以期为两国间的相互理解和国际 传播提供参考。
3、报道时效性有待提高。在某些国际突发事件中,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往 往不能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导致错失报道先机。
二、面临的挑战
1、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对国际新闻报道提出更高要求。随着全球政治、经 济格局的不断变化,国际新闻报道的难度和压力也在逐步加大。如何在纷繁复杂 的国际形势下准确、客观地传递信息,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面临的一大挑战。

中美新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中美新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 培养目标 , 是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要求 , 是人才培养模
育 制度 、 才培 养 目标 、 才 培养 方 式 ) 制 度 和现 象 的理 式构 建 的核 心 , 人 人 、 对人 才 培养 活 动具 有 调控 、 范 、 向作 规 导 ” 为整 个人 才 培 解、 看法、 观点和价值选择的总称。教育理念不是教育行 用 。 … 它规定 了人 才培养 活动 的预期 结果 , 为、 运行 要素 、 育 制度 等 概 念本 身 , 是 隐 藏 于行 为 、 教 而 制 动所 尊崇 的教育 观念 和原则 , 定 着人 才培养 活 动 的性 它规 养活动确 定发展方 向 , 同时 也是 教育 理念 的具 体 化 。没 有 教育 度和想象背后的看法、 观念 以及价值追求 , 是人才培养活 培养 目标 , 理念 只能是纸 上谈兵 。
摘要 : 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 究事 关人 才培养 大计 , 为高校 发展 过程 中一 个重要 的课 题。 中美新 闻 学专 业 成
本科人 才培 养在教 育理念 、 培养 目标、 培养过程和培养 师资上都存在 一定的差别 , 通过对 比发 现 , 国新 闻学专业 本 我
科人 才培养 方面取得 了较 大进 。由于培养理念 中比较 强调 学术研究 , 在人才培养 中存在 一个很 重要 的问题就是 实践
美 国的新闻专业教育认为, 闻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学 方 向划分 , 新 进行 区别 性教育 。 育、 职业道德和伦理教育 . 重视学生基本技能和技巧 的学 科教育提出了“ 一专多能” 的发展目标 , 既重视服务社会大
收稿 日期 :0 1—0 21 9—1 5
基金项 目: 本文系湖南工业大学教改立项项 目 中外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课题编号: 1D6 的研究成果。 《 ( 2 05) 0

国际比较教育研究——美国部分

国际比较教育研究——美国部分

国际教育比较研究——美国部分本文主要探究和回答以下问题: 美国的管理体制、教育体制、学制情况。

中小学课程的标准由谁制定? 美国中小学现开设哪些课程? 美国中小学如何开发校本课程? 美国中小学课程是如何进行管理及质量评估的?(一)美国中小学整体概况1. 管理体制:每个州管理在本州范围内的教育,联邦政府指导政府的教育投入以及某些计划,总体来讲每个州自己做出决定。

美国的教育体制是地方分权制和公私并举制,联邦政府行使确定国家教育框架、协调和服务的功能,各州政府拥有对本州教育事业制定规划、组织实施、具体指导的权利。

我们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确保每一个接受平等的教育各个州教育的发展参差不齐。

至于经费投入,学校的教育经费各州不一,经费主要来自财产税。

美国中小教育经费大部分来自于各地方学区,因此美国中小学教育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学区为单位建立起来的。

美国由地方控制和管理的教育体制,可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各地按照其具体情况,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教育体系。

每个学区均有自己的学校体系,且各自都有所不同。

多种教育体制并存、各州差异明显,是当代美国教育状况的显著特色。

2. 教育体制美国的教育是以全民为对象、为人人而办,涉及到每个家庭和个人的未来。

教育不仅是国家的事情,更是各州和地方政府及社会团体的大事。

各阶层多方面办教育,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实施“三全”(全民、全面、全程)教育,这是美国教育体制的另一特征。

美国众多的社会团体、教育基金会和教育协会等对推动美国的教育改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推动教育科研和改革、设立新学科和新专业、提出教育宗旨与政策建议),其影响力和潜能有时甚至超过政府部门。

市场化社会化是美国的教育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效率和效果。

每个州都有自己的教学标准,这些标准与全国的各个学校的教学标准相吻合。

美国中小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每个孩子的个性和才能,培养他们的生存和生活能力。

不但要求学生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且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中美新闻教育的差异性

中美新闻教育的差异性

美 国新 闻学 院的课程 设计非 常
者 ,偏重理 论研究 。在美 国 ,新闻 门 ,由学生 自由选择 。未来有 意从 灵活 。2 0 年恰 逢选举年 ,学 院即 04 研究生 院则 把实践能力放 在重要 位 事经济报道 的学 生会 选择上经 济报 相应 开设 了 “ 总统 大选 ”、 “ 04 20 置 ,因为许 多学生都是非新 闻专业 道课 ,未来有 意从 事政治报道 的会 年美 国大 选与 他 国选举 ” 的课 程 。 的本科 毕业生 ,磨练其新 闻素养仍 有意识选择 去听如何报道市政 厅新 2 0 年春季学 期 ,学 院的 “ 05 亚洲 报 然非常必要 。 闻 的课或 者去听选举报道或 白宫报 道 ”课 主要 关注 中 日关 系 ,而 到秋 但 是 ,它与 国内新 闻本科 教育 道等课 ,希望将 来去亚洲从 事新闻 季学期 , “ 亚洲报道 ”课则将 主讲 仍有很 大的不 同。它并 不局限于培 工作 的学生 会选修一些介绍 亚洲社 朝 鲜问题 。据 这 门课 的教 授介 绍 , 养学生 的采编能 力 ,同时也提供大 会方 面的课 。到第二 年 ,学生才会 朝 鲜核武器 问题 是当前热点 ,学 生
量 的、有实践价 值的其他学科 的理 确定 自己正式偏重的专业 。
论知识学 习,也 就是所谓的背景课 程 。这种教育模式 培养的记者恰好 5 课程设 置展现教授个性。 .
毕 业后去媒体工作很 可能涉 及这个
报 道题 目,而美 国学生缺乏 对朝鲜
因为 只有 两门必 修 课是 面 向 的了解 ,所 以校 方专门开设 一门介
其 中一 部分学生还拥有地 方媒 体的 就对 自己将来 会从事哪个领域 的报 认为该课 目对你有没有 帮助 ?教授
工作经 历 ,就生源质量 而言 ,要 比 道有一个 大致的规划 ,他们会 根据 的讲解有 没有 价值 ?教授 介绍 的课

中美新闻传播学学术传统比较研究兼谈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

中美新闻传播学学术传统比较研究兼谈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

中美新闻传播学学术传统比较研究兼谈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比较中美两国新闻传播学的学术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路径与未来方向。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新闻传播学领域的重要力量,各自拥有独特的学术传统和研究特色。

通过对比分析两国的新闻传播学学术传统,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两国新闻传播学发展历程的理解,也有助于我国新闻传播学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自身的创新发展。

本文将首先回顾中美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历程,梳理各自的学术传统和核心特点。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从研究方法、理论构建、实践应用等多个维度对两国新闻传播学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揭示它们之间的异同与互补性。

接着,文章将重点探讨我国新闻传播学在当前全球化、数字化、智能化背景下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通过深入分析我国新闻传播学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文章将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发展策略,以期推动我国新闻传播学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实现创新发展。

文章将总结中美新闻传播学学术传统比较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并展望我国新闻传播学的未来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推动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国际化、专业化、现代化进程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美国新闻传播学学术传统概述美国的新闻传播学学术传统,源于其独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逐渐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路径和方法论。

美国的新闻传播学教育起步较早,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有一些大学开始设立新闻学课程,这些课程主要以实用主义为导向,强调新闻采写、编辑等实践技能的培养。

在学术研究方面,美国新闻传播学强调实证研究,注重量化分析和统计学方法的应用。

这种研究传统使得美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同时也为其在全球新闻传播学界的影响力奠定了基础。

美国新闻传播学也注重跨学科的研究。

他们不仅关注新闻传播学自身的问题,还将其置于更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中进行研究,从而揭示了新闻传播现象与社会环境的复杂关系。

中美公共新闻的发展及其比较

中美公共新闻的发展及其比较
生 “ 共 新 闻 ” 西方 国家 公 共 领 域 的 出 现 由来 已 久 , 从 公 。 但
那就是媒体与权 力或 金钱 联姻 。公共 领域 的这 种权力 化
转 型 , 志 着 其 原 有 的 政 治 批 判 与 监 督 功 能 的 丧 失 , 公 标 其 共 性 也 成 为 披 着 合 法 外 衣 的 伪 公 共 性 。 由 此 , 氏提 出 必 哈 须 把公 共性 原 则 推 广 到 各 种 社 会 组 织 中 去 , 新 树 立 公 众 重
“ 公共新 闻” 又被称 为 “ 民新 闻” 其理 念是 让公 民 公 , 积极参与报道重要公共事 务 , 与社会 政治生 活。如何 实 参 现这一新 闻实践?公共领域 的构建 至关重要 , 因为其能 为 公 民自由形成公共意见 、 极参 与公共事 务提供平 台和 渠 积 道 。公共领域指公共舆论领 域 , 它是公 民 自由讨 论公共 事 务 、 与政 治的活动 空 间 , 公共 领域 的出现并 不必 然 产 参 但
应急产物 。与之相反 , 中国的公共 新闻却是 伴随着 公 民社
会 的形 成 、 共 领 域 的 出 现 而 逐 步 发 展 成 熟 的 。 中 美 公 共 公 新 闻 的发 展 有 着 各 自深 刻 的 社 会 、 论 根源 。 理


公 共新 闻在 美 国 的发 展
追求新 闻 自由的过程 。新 闻 自由所涉及 的并 不仅 是媒 体
林 德布洛姆认为 的那 样 , 媒体 从经 济属 性来讲 属 于企业 , 其 目标 就是追求 利润最 大化 , 从 政治 属性来 讲 , 但 它是 民
主 的 一 部 分 。西 方 资 产 阶 级 国 家 的 新 闻 发 展 史 是 一 部 媒
的领域 , 公众舆论性 和理 性批判 精神是 其突 出特点 。该 理

中美新闻周刊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美新闻周刊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美新闻周刊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中美新闻周刊的比较研究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美两国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的互动越来越密切。

新闻媒体在此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传递信息、交流意见的重要平台。

而中美两国的新闻周刊,则是两国新闻媒体中的代表性刊物,它们在报道新闻、分析评论、文化传播等方面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因此,对两国新闻周刊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中美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认识,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两国新闻媒体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研究内容:1. 中美新闻周刊的历史与发展:对中美两国新闻周刊的历史、发展背景进行梳理和比较,重点考察其受众、内容、发行量等方面的变化。

2. 中美新闻周刊的报道风格与价值取向:对两国新闻周刊的报道风格、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和价值差异。

3. 中美新闻周刊的内容特点与影响力:针对两国新闻周刊的报道内容、影响范围等方面进行比较和解析,探究其在两国社会和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地位。

研究方法:1. 文献调查:对中美两国新闻周刊的相关文献、报纸、杂志等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类。

2. 采访法:通过对中美两国新闻周刊的编辑、记者等相关人员进行采访,了解其报道的具体情况、采访方式、价值取向等信息。

3. 问卷调查:通过开展问卷调查,了解两国读者对于新闻周刊的评价、需求等方面的看法和态度,从而更好地了解两国读者对于新闻的认知和接受度。

预期成果:1. 描述中美两国新闻周刊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状况,比较分析其受众、内容、发行量等基本情况。

2. 分析和比较中美两国新闻周刊的报道风格、价值取向和文化差异,探究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3. 探究中美两国新闻周刊在社会和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地位,分析其内容特点、价值取向和未来发展趋势。

4. 为进一步探究中美两国新闻媒体的差异和相似性,在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传媒等方面提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新闻教育培养目标之比较申 凡 李 蓓内容摘要! 本文分三个阶段对近一个世纪的中美新闻教育的异同做了梳理与分析。

通过比较研究,总结出我国新闻教育所存在的∀通识教育#缺乏、∀多元化#培养目标缺失的现状。

关键词! 新闻教育;培养目标;比较美国是世界近代新闻教育的第一个发源地,其正规的新闻教育始于上世纪初,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

相比较而言,以1918年北京大学设置新闻学课程为开端,我国的高等新闻教育起步并不算晚,至今也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

我国的新闻教育开办之初是以美国新闻教育为蓝本的,从办学模式到培养目标都与之大体相近,但是在以后多年的发展中,由于经济状况、政治制度及文化传统的不同,中美新闻教育呈现了不同的面貌和特色,其中人才培养目标也出现了较大的差异。

这里我们进行一个比较,可以发现一些令人思考的问题。

一美国新闻教育始于1903年堪萨斯大学开设的新闻学课程∃,此后1904年伊利诺斯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初创了四年制的新闻教学体系。

当时的新闻教育大体上是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从事报纸工作的技能为主要目标。

比如美国报业大亨、美国早期新闻教育的著名支持者普利策就认为∀新闻学校,其目标是培养若干较好的新闻记者,他们将制作较好的报纸,这些报纸将更好地服务社会。

#这一思想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这个时期的新闻教学往往由报人主持,教授的内容主要是印刷史、新闻人员传记及由他们所办期刊的记述等。

%美国这一时期新闻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主要是基于以下的原因:首先,这是媒介自身的单一性和新闻研究范围的狭窄所决定的。

19世纪到20世纪初,美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与此相适应作为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报业也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进入大规模发展的阶段。

当时广播电视等媒体尚未诞生,报纸成为大众传播媒介独盛一只的花朵。

报业的繁荣与发达,使得上世纪初美国的新闻教学基本上集中于报学上,研究也局限于新闻采集、写作和编辑的范围。

因而当时人们就认为新闻教育的任务是为报社输送在这些方面业务过硬的专业人才。

其次,是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影响。

美国的高等教育兴办之初完全继承了欧洲的传统,比如注意学术性,以古典课程为主。

但是19世纪中叶,在美国全面走上了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历程以后,生产发展急需大批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这种强烈的要求影响了美国的教育,渐渐地,实用主义在美国教育中就成为了占主导地位的指导思想。

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高等教育哲学思想使美国的传统大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们开始面向市场,面向实业界,在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都以∀有用性#为前提。

这样,这个时期的高等教育重视实践中有用的内容,轻视基础知识,这就形成了所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中国的新闻教育也是在上世纪初,晚于美国10年后起步的。

在我国新闻教育的初创时期,从课程设置到师资队伍都较多地受到了美国的影响,创办新闻教育的骨干力量也多是留美回来的学者,如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徐宝璜,毕业于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汪英宾等,因而初办的新闻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沿袭了美国新闻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实务型的新闻人才为目标。

比如1920年创建的上海圣约翰大学新闻系是复旦新闻系的前身,它就是以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为蓝本,聘&密勒氏评论报∋主笔柏德生担任系主任,它的培养目标是∀养成本国报纸编辑人才与经营人才#。

(此时成立新闻专业的厦门大学、杭州之江大学、北京平民大学等也都与圣约翰大学大同小异,培养实务型的新闻人才。

这一时期中国新闻教育中这种培养目标的确定,一是由于当时社会媒介只有单一的报纸,二是与在没有路子的情况下单纯地模仿美国有关。

二尽管在新闻教育产生之初,中美两国的培养目标大体相同,但在接下来几十年的发展中,两国新闻教育却走上不同的道路,培养目标也产生了很大的差别。

其中美国的新闻教育向通识教育靠拢,教学以广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以培养通用型人才为目标;而中国则在原来的基础上强化了政治素质的培养。

如前所述,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为了适应经济快速发申 凡 李 蓓:中美新闻教育培养目标之比较 传媒教育 现代传播双月刊2005年第5期(总第136期)89展的需要,美国的教育方向向实用主义发展,但是过度单一的职业教育在满足快速出人才的要求同时也导致了大学生适应面窄,后劲不足,甚至使学生缺乏理想,目光短浅,所以很多教育界的有识之士重提中世纪大学的教育理念。

1829年,帕科德就在&北美评论∋上发表文章,首次提出∀通识教育#一词,从此掀起了第一次通识教育运动。

此后,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美国社会所需求的各类专门人才基本饱和,职业教育的弊端进一步显露出来了,学生过早专业化,毕业后难以适应复杂变化的社会,不利于自身的发展。

于是以哈佛大学的劳威尔校长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家掀起了第二次通识教育运动,他们提出美国高等教育首先要克服过分专门化的倾向,应该加强培养学生学习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遗产的兴趣,培养学生具备各科知识、能力、信念和修养,使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与此同时,美国的大众传播媒介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一次大战后,美国出现了无线电广播。

二战后,声画兼备的电视逐步得到普及。

这些媒介的发展也向原有的美国新闻教学提出了新课题,促使其教学内容拓宽。

在这样的形势下美国的新闻教育就不能再仅仅满足于技术与技能的训练了,它开始向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发展,在教学中开始要求学生有广博的知识,开设课程的重点也转向了人文与科学知识。

这个改变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各学校都努力将反映新闻工作技术性层面内容的课程减少,而增加反映新闻事业社会层面、伦理层面、文化层面内容的课程。

经过数年的努力,大多数四年制新闻院系中专业课程占总学时的比重压缩到了25%-30%,其余时间学生多用来选修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课程。

如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大众传播系对新闻、广告专业学生人文课程的学习作出了严格要求,要求学生必须修65学分的人文课程,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历史、国际关系、经济学、戏剧艺术、宗教、讲演等;而堪萨斯大学则规定在文理学院修完两年或得到其他文学院认可的学生方可进入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就读三年级。

∗宾西法尼亚大学传播系就认为:∀我们的毕业生应该有良好的人文学科基础,我们训练他们能够探求文化、技术、伦理、文艺以及政治事务,并能深刻理解大众传媒对公众的作用、权利和责任。

#一些学者开始强调新闻教育要走学术路线,降低技术的份量,从建立新闻学学术地位的立场来改造新闻教育与新闻人才的培养。

学生浸润于文理贯通的博雅教育中,这样的培养就使之成为更适合社会需求的∀通才#了。

这样,美国新闻人才培养目标就由过专、过单一的∀应用型#演变为∀通用型#了。

我国的新闻教育仍然学习着美国,但是以比美国慢十几年的速度发展着。

在经过了初创时期以后,也同美国一样对新闻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一些文史类的课程。

但是,并没有彻底地向∀通识#方向走,在培养目标上仍然一直按着美国原来的新闻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实务型人才。

到了50年代全国高等教育又学习苏联经验,进行院校调整,使专业划分得很细、很专,这就不仅不可能走∀通才#化的道路,是进一步强化了∀专才#培养的方向。

不过不同的是,此后的几十年中,我国的新闻教育偏重政治理论,要求新闻专业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熟悉党的方针政策,有较强的政治敏感,以培养政治素质过硬的专才为目标。

根据这个目标,我国新闻教育对于课程设置优先考虑的是政治理论类与新闻类课程,尤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重。

也就是说我国新闻教育发展成为了以政治理论为导向的特色教育,以培养政治素养过硬的新闻专门人才为目标。

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以下原因有关:首先,是苏联的报刊宣传理论与我党的新闻思想的影响。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接受了前苏联的报刊宣传理论,形成了党报是党的喉舌的新闻思想。

1930年,党的扩大的六届三中全会决议案中写道:∀必须使全体党员了解,党报是党的喉舌。

#中国共产党根据列宁的办报方针,主张报纸应该成为党的∀集体宣传者与集体组织者#。

建国后,我国的新闻教育在新闻理论上,开始系统地学习列宁、斯大林的办报思想和实践,注重学生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的培养,以此作为未来合格新闻记者的重要标准。

其次,是中国政治家办报传统的影响。

众所周知,多年以来,我国就有政治家办报的传统,建国后政治家办报,重新被毛泽东提出。

1959年6月,毛泽东同吴冷西谈话说:∀新闻工作,要看是政治家办,还是书生办#,提出∀要政治家办报#。

1957年5-6月间,毛泽东说:∀写文章尤其是社论,一定要在政治上总揽全局,紧密结合政治形势#。

+实现政治家办报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政治家的素养,必须与社会有密切联系,所以我国新闻教育培养∀政治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的目标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三第三个阶段的美国新闻教育可以用培养目标多元化来概括。

从上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新闻教育已经开始了对新闻学硕士、博士的培养。

1935年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提供一年的课程给已获得学士学位的人,1934年密苏里大学授予了第一个新闻学博士学位,到1960年已有9所大学的新闻学院可以授予博士学位了。

值得一提的是, 1944年明尼苏达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在该校成立研究所, 1947年伊利诺大学成立传播研究所等等。

这一阶段的新闻教育对不同培养目标的人才开始实施教育分流:对本科生中有研究能力的学生继续作为硕士或博士培养,没有研究能力或没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则以选科的形式进行实务训练,同时也开设了许多主要是培养新闻实务人才的专科学院,这样既照顾到了新闻媒介对实务人才的需求,也培养了有学术水准的研究人才,美国的新闻教育达到了分层培养的目的。

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此时的美国教育出现了总体的分层趋向,即专科、本科、硕士、博士,以此来适应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要求。

这样,本科教育就出现了专业后移的现象,,,在前期多以通识课为主,在教学的最传媒教育 申 凡 李 蓓:中美新闻教育培养目标之比较90期(总第136)后阶段才上专业课。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从上个世纪初兴起的传播学,一直研究着大众媒介传播的效果、传播的过程、传播的控制以及与此相关的课题,在社会上与学术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许多大学陆续建立起了这种学术性强的研究所,开展传播学研究,到1963年已有35所大学设立了研究所。

这就给美国新闻教育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分流的研究生教育由研究所负责,其他仍由系来管理,这为分层教育带来了组织的基础。

二是随着传播学的发展,新闻教育与传播教育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大部分新闻院系改名成传播系、大众传播系或新闻与传播系,此时这些院系已不仅仅是培养能够从事新闻工作的采写、编辑业务的人才了,而是以传播学的口径培养的具有比较深厚的文史、经济或科技知识基础,并且具备各种技能的采编、广告、影视、媒介管理、文化传播等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