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荡秋千》设计和反思
荡秋千教案及反思
荡秋千教案及反思荡秋千教案及反思1《荡秋千》是四年级数学综合实践课,要求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分析和推理,得出“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质量无关,与绳长有关”的结论。
由于是实验课,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是工具的准备,我在实验室借来了铁架台、钩码,为实验的进行打好了基础。
在实验前我还有些顾虑,因为实验肯定有误差,所以在第一个环节,我本看来是想让两个同学和我一起来荡钩码,结果由于用力不一样,实验失败。
于是我调整为自己荡,把绳子抬高,轻轻撒手,这样力度一样,所以第一步成功,但在数荡的次数时,由于绳子摆的幅度不一样,有些同学数错,但大部分同学数的还可以,因此第一个实验绳长15厘米,钩码为10克、20克、30克,荡的次数都是16次左右,都相同。
第二个实验是钩码相同,绳长不同,经过试验,绳子最长的荡的次数最少,绳子最短的荡的次数最少最多。
为了保证实验的有效性,这两次试验,都是进行了六次,通过两个实验得出了结论: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质量无关,与绳长有关,绳子越长,荡起的次数越少,绳子越短,荡起的次数越多。
通过这节课,我知道了,只有老师的准备,才会有学生对课堂的精彩发现。
荡秋千教案及反思2【活动目标】1、感知AB两段不同的音乐,感应AB曲式。
2、尝试乐器演奏,学会正确的演奏方式。
3、通过肢体律动,感应固定拍。
4、初步学习用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活动准备】1、道具准备:彩色沙巾若干、手摇铃人手一个、配套音乐和挂图。
2、情感经验准备:有观察云的经验。
【活动过程】一、故事导入。
教师播放音乐,同时讲诉白云在天上一会一个样,一会儿变成什么,一会儿变成什么和白云乘着风在天上飘动的故事,让幼儿感知音乐。
二、音乐律动。
1、个别体验:A、教师带着幼儿坐下或跳跃,空手抓白云的动作。
B、跟着音乐,前后、左右摇摆。
2、两人一组牵手。
在听到A段音乐是请幼儿到处逍遥的走动,当听到B段音乐的时候就请幼儿面对面或背靠背坐着,左右摇晃三、造型游戏,感知音乐。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第5课《荡秋千》教案
设计意图:通过欢快、活泼的音乐和简单有趣的动作,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了浓浓的音乐气氛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对歌曲的旋律有一个初步的印象。鼓励学生自己识谱,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仫佬族儿歌《荡秋千》,又领略了仡佬族的风土人情。同学们,让我们伴着歌谣走出教室!
教学目标
1、在聆听、表演等音乐活动中,感受歌曲情绪,并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对音乐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2、能用愉快的情绪,自然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荡秋千》,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
教学重点
感受音乐的舞蹈性,随音乐快乐地表演。
教学方法
体验参与、情境诱发、自组合作。
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机、歌曲磁带、钢琴。
《荡秋千》
教学理念及设计意图
《荡秋千》是一首曲调活泼跳跃,节奏明快,反映仡佬族儿童生活情景的童谣。它反映了仡佬族儿童在秋千上陶醉地、自由地飞荡时的情景!本课教学以“秋千”为线索,以仡佬族的民族风情和“荡秋千”的乐趣为教学的链来贯穿整堂课。把教学的内容有序的整合在这条线上,让学生在和谐、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感受和表现音乐。同时,体会仡佬族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情境教学是本课的主要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声音和音乐,画面、氛围等全方位地感受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引导学生用体验式学习音乐。
2、教师范唱《荡秋千》,学生律动,并加入语言节奏。
如:嘎吱嘎吱……
3、有感情地读歌词。
4、师生合作。
用接龙的方式演唱歌曲。(提示八分休止符的演唱)
5、生生合作。
实践活动——荡秋千
实践活动——荡秋千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4 页教学目标1.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操作,分析研究得出“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的质量无关,与绳长有关。
”教学难点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认真操作实验,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学具准备铁架台、质量不同的砝码、长短不同的绳子、秒表一块。
教学过程一、交流谈话,引入课题1.谈话:同学们,你荡过秋千吗?好玩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就和荡秋千有关.(板书课题:荡秋千)感兴趣吗?荡秋千时有什么感受?2.学生谈荡秋千的感受:“很快乐,有飞起来的感觉,很刺激等等”3.教师适时提醒::老师能感觉到你们荡秋千的快乐和惬意,但是在荡秋千是一定要注意安全。
4.出示课本54页插图从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5.学生回答:“有三个小孩在荡秋千;第一个比较瘦,中间那个比胖不瘦,第三个比较胖;第一个的绳子短,中间的绳长,第三个不长不短。
”二、发现问题,提出猜想1.为了便于区分,分别给他们标上号。
(是从左往右分别标上1、2、3号)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会与同伴比什么?2.学生回答:“比谁荡的高;比谁荡的快;比谁荡的远;比谁荡的次数多;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谁荡的次数多。
”3.教师总结:你们真会玩,但一节课的时间有限,那我们就比荡秋千的次数吧.(板书:荡秋千的次数)4.教师提问:“刚才有个学生说在什么前提下比荡秋千的次数?”学生回答:时间相同5.时间不相同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因为比赛要公平,所以时间必须相同。
6.那就让他们在相同的时间内比比荡秋千的次数吧。
(板书:在相同的时间内。
)再看画面,你认为几号会赢,请用手指的个数来表示你的选择。
(有三种选择)7.“数学讲究的是道理,请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学生回答:“一号的绳子比较短,所以他荡的次数多;一号的体重轻,所以他荡的次数多。
2019-2020年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荡秋千》教材分析
2019-2020年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荡秋千》教材分析一、活动目标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荡秋千过程,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活动中,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二、活动内容本次综合与实践的内容是“荡秋千”,即让学生在研究“荡秋千的次数与什么有关”的问题时,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在研究过程中体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本实践活动共设计了4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制订方案”,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在相同的时间内,谁荡的次数多呢?”引发猜想,制订研究计划。
第二个环节是“实验操作”,引导学生经历实验过程,做好记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第三环节是“总结交流”,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
第四环节是“回顾反思”,引导学生谈一谈参与实验研究的感想,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教材解读及学与教建议(一)教材解读本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是在学生具有初步的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后安排的。
通过该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探究经验,对今后探索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综合与实践特点是:1.选取学生经历的活动作为素材,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
荡秋千是学生都经历过的活动,但荡秋千的活动学生没有与数学联系起来。
因此,这样的实践活动,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渗透了科学研究的方法。
荡秋千是物理学中的单摆现象,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学生在研究“荡秋千的次数与什么有关”的问题时,需要经历“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过程,在研究过程中体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二)学与教建议1.组织学生参加荡秋千的活动,使学生获得初步体验。
虽然大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荡秋千的经历,但对荡秋千活动中的学问没有引起注意。
四年级数学上册《荡秋千》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讲解荡秋千的基本概念和运动规律,如:周期、频率、振幅等。
-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荡秋千的运动过程。
-结合课本,讲解相关数学公式,如:周期公式、速度公式等。
2.分析荡秋千过程中几何知识的应用,如:线段、角度的变化。
-以实例讲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几何知识分析荡秋千过程中的变化。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情境引入:展示公园里孩子们荡秋千的图片,让学生回忆自己荡秋千的经历,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玩过荡秋千吗?荡秋千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教师总结:荡秋千是一项有趣的运动,它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荡秋千的运动规律,提出问题:“荡秋千时,秋千是如何运动的?它的速度和方向是如何变化的?”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哪些知识?”
2.强调荡秋千与数学知识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荡秋千的现象?我们可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哪些问题?”
3.鼓励学生继续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将所学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荡秋千的运动规律,能运用数学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2.将所学的几何知识应用于荡秋千过程中,分析线段、角度的变化。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四年级音乐荡秋千教案
四年级音乐《荡秋千》教案一、教学目标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歌曲《荡秋千》,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舞蹈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提高音乐素养。
3. 知识与技能:学会演唱歌曲《荡秋千》,了解歌曲背景,掌握简单的音乐理论知识。
二、教学重点1. 学会演唱歌曲《荡秋千》。
2. 掌握简单的音乐理论知识。
三、教学难点1. 歌曲中节奏的变化。
2. 音乐理论知识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荡秋千的记忆,引导他们感受荡秋千带来的快乐。
2. 聆听:播放歌曲《荡秋千》,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氛围,引导他们关注歌曲中的节奏变化。
3. 学唱:教师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歌曲中的节奏和音准,帮助学生掌握歌曲。
4. 分析:讲解歌曲的结构,让学生了解歌曲的起承转合,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
5. 实践:分组进行舞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舞蹈中体验音乐的魅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以及音乐素养的提升。
2. 演唱能力:评估学生在学唱歌曲过程中的音准、节奏掌握情况。
3. 舞蹈表现:评价学生在舞蹈实践中的表现,鼓励创新和团队合作。
4. 音乐理论知识:考察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四年级音乐教程》2. 教学设备:音响设备、钢琴、秋千、舞蹈垫3. 教学素材:歌曲《荡秋千》曲谱、相关图片、视频七、教学步骤1. 热身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身体运动,如跳绳、捉迷藏等,让学生充分活动身体,调动课堂氛围。
2.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3. 聆听:播放歌曲《荡秋千》,让学生关注歌曲中的节奏和旋律。
4. 学唱:教师逐句教唱歌曲,引导学生跟唱,注意歌曲中的节奏和音准。
5. 分析:讲解歌曲的节奏变化,让学生了解音乐理论知识在歌曲中的应用。
6. 实践:分组进行舞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舞蹈中体验音乐的魅力。
《荡秋千》教学反思
《荡秋千》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小学数学教材《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章《图形的变化》中的第二节《旋转》。
具体内容包括:旋转的定义、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旋转的定义、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难点:如何确定旋转中心,如何计算旋转角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旋转演示仪、卡片。
学具:旋转卡片、直尺、量角器、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电风扇、电视等物品,了解它们是如何旋转的。
2. 新课导入:讲解旋转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旋转的概念。
3. 知识讲解:讲解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旋转的定义、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彩色笔绘制一个旋转后的图形,并标注出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
2. 作业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了解它们是如何旋转的。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讲解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旋转知识。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课后拓展延伸环节,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并尝试用旋转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观察自行车轮子的旋转,了解其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等。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旋转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需注意对旋转难点的讲解,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旋转知识。
荡 秋 千教学反思
《荡秋千》教学反思
一、注重教学过程,围绕主题,环环紧扣。
《荡秋千》这一课堂导入运用了谜语的一种意境,在这里我让学生自己来猜想,教师引导学生来勾勒夜晚的优美的,抒情的,温馨的气氛,尹能静演唱版的《荡秋千》,那优美的旋律使每一个人都沉浸在一种夜晚的气氛里,跟着音乐大家都动了起来,从歌词里让学生自己发现萤火虫的高尚的品质,从这里也启发了学生的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
二、合作的师生关系,指导、引领协调融洽。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也是新课改的精神之一,在《荡秋千》这一课上,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挖掘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也注意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在学习环节中,教师积极参与同学生一起学习,探讨;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简单的肢体的表演中,教师还起到合作者、引领者的作用。
在学生自行的交流时,能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分享快乐和成果,同时师生的距离也拉近了。
三、声音的美——贯穿始终
音乐是一种美,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
一堂优秀的音乐课始终贯穿着美、体现着美,充满着许多具有审美价值的内容,尤以声音最为突出。
一是教师的语言美,采用轻
声教学可以提高音乐课的审美价值,促进音乐课的优化和艺术化,给学生最好的教育。
包括课堂中的师生问好、鼓励、过渡、情绪渲染等。
教学语言应贯穿于整堂音乐课,使学生一直沉醉于音乐气氛中,增强学习的兴趣,潜移默化地感受和欣赏音乐。
二是学生的歌曲美,流畅自然优美的声音在教师指导下贯穿整个课堂。
不足之处,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稍弱些,不能及时的因时而异,改变教学方法,今后将注意这方面的磨练!。
荡秋千教学反思
荡秋千教课反省篇一 :荡秋千教课反省今日我们学习《荡秋千》。
些读本是一个能够配合手部动作的儿歌 ,图画阅读过程中 ,猴子和鳄鱼的表情、以及猴子在数目上的变化是阅读的要点。
此外 ,读本对各样形象的细节刻画充公。
为了更好的展开本次活动 ,我预先做了一些课前经验准备工作让 ,让少儿认识猴子一些生活习惯和一些比较凶狠的动物。
这为我教课做了一些铺垫,可能的少儿没有玩过荡秋千。
我就在导入活动中出示我们小朋友在荡秋千时高兴的照片。
让孩子知道为何猴子荡秋千时其实不是高兴,进而引出下边的故事。
第一课时里我让孩子们自己主动的去察看 ,去研究 ,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
每一页的察看都为下一页的出示留下问题,所以他们各个都对下一页的画面上是什么充满兴趣。
我在指引少儿阅读大书的时候问题关于小班来说有点过多 ,孩子回答下列问题并无我想获得的答案时 ,我就忽视他的想法。
在整个活动中,我发现孩子都很快乐,也都能够踊跃的回应我。
我对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应从少儿的兴趣点下手 ,依据本班孩子的性格特色以及喜好选择活动方式。
每页图画阅读后我又从头把读本创编成故事时我是用自己的话 ,假如加入书籍里的语句少儿就好多学会这首儿歌。
最后我做一个手偶 4 只猴子手偶一只鳄鱼手偶 ,配合这些手偶念了一遍儿歌 ,结束我今日的教课。
活动结束了 ,但孩子们却意犹未尽 ,并遗留了一些问题。
我在对待这些问题时应慎重一些 ,由于这些问题很可能反响了少儿的一些疑惑 ,或是从头生成的新问题。
活动展开的能否成功 , 不是由老师说的算的。
真实意义上的成功应当是孩子有兴趣 ,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踊跃的响应。
篇二 :荡秋千教课反省平移和旋转是生活中常有的物体运动的两种不一样方式 ,对学生来说这类物体运动的现象是察看获得 ,体悟获得的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有了初步认识。
所以在教课《荡秋千》一课时我在此基础上从数学化的角度对这节课进行设计,整节课数学味更浓一些,并且比较生活化。
目的是帮助学生将生活现象数学化 ,将无心认识存心化 ,无序思想有序化。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上册伴奏《荡秋千》(原调慢速)教学设计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上册伴奏《荡秋千》(原调慢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荡秋千》(原调慢速)是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的一首伴奏曲。
这首歌曲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孩子们在荡秋千时的快乐场景,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富有生活气息。
歌曲共四乐句,结构简单,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唱这首歌曲,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音乐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慢速音乐的表现力有所欠缺,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此外,学生们的歌唱技巧和音乐表现力各有差异,需要在教学中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荡秋千》的旋律和歌词。
2.培养学生对慢速音乐的表现力和审美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的快乐氛围,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熟练地唱出《荡秋千》的旋律和歌词。
2.难点:培养学生对慢速音乐的表现力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荡秋千的快乐氛围。
2.示范法:老师或学生代表示范演唱,引导其他学生跟唱。
3.分组练习法:学生分组演唱,互相观摩、学习,提高歌唱技巧。
4.音乐欣赏法:让学生聆听不同版本的《荡秋千》,培养音乐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荡秋千》的图片、歌词、乐谱等。
2.音响设备:播放歌曲《荡秋千》。
3.荡秋千道具:用于营造教学情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故事引入课题,讲述孩子们在荡秋千时的快乐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展示《荡秋千》的乐谱,让学生初步感受旋律的优美。
3.操练(10分钟)老师或学生代表示范演唱,其他学生跟唱。
跟唱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注意音准、节奏。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演唱,互相观摩、学习。
老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姿势等问题。
5.拓展(5分钟)让学生聆听不同版本的《荡秋千》,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的美妙。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上册范唱《荡秋千》说课稿
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上册范唱《荡秋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荡秋千》是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孩子们荡秋千的快乐场景,歌词简单易懂,旋律优美动听。
歌曲采用了2/4拍,节奏明快,富有活力。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们可以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培养对音乐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等方面的感知能力逐渐提高。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通过小组合作、互动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们对快乐的场景充满向往,希望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
三. 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荡秋千》,理解歌曲的主题和情感。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旋律、节奏的感知能力,提高音乐表现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歌曲,让学生感受到荡秋千的快乐,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地演唱《荡秋千》,把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2.教学难点:歌曲中的跳进音程和附点节奏的准确表现。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欣赏法、模仿法、分组合作法、游戏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音乐素养。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钢琴、秋千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带领学生做简单的身体运动,活跃课堂气氛。
然后,通过展示图片和播放歌曲《荡秋千》,引导学生进入快乐的主题。
2.学唱歌曲:教师范唱《荡秋千》,学生跟随哼唱。
在此过程中,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把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3.分组练习: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歌曲接龙、合唱等形式的练习,提高演唱能力。
4.歌曲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旋律特点,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
5.创意表现:学生自由发挥,用动作、歌声等多种形式表现歌曲,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6.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歌曲的主题和情感。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可以用音乐来表达?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主要包括歌曲名称《荡秋千》、歌曲结构、旋律特点、情感表达等内容。
《荡秋千》音乐教学反思
《荡秋千》音乐教学反思引言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审美能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的重要一环。
在音乐教学中,除了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并通过音乐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本文将以《荡秋千》音乐教学为例,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
背景介绍《荡秋千》是一首著名的儿童歌曲,旋律欢快、轻快,非常适合用来进行儿童音乐教学。
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唱歌、舞蹈和秋千的动作,全面感受音乐的魅力,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过程本次音乐教学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共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 引导讨论在教学开始前,老师先向学生介绍《荡秋千》这首歌曲的背景和意义。
然后,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一些与秋千相关的问题,如“你们小时候有玩过秋千吗?有哪些感受?”这样的讨论可以增加学生对歌曲的兴趣,并为后续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2. 听歌感受接下来,老师播放《荡秋千》的音乐录音,让学生仔细倾听歌曲。
在听歌过程中,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这首歌有哪些乐器的声音?”“你们觉得这首歌的节奏怎么样?”这样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并加深他们对音乐的感受。
3. 学习歌曲和舞蹈动作在学生对歌曲有一定了解后,老师开始教授歌曲的歌词和舞蹈动作。
老师可以分别进行歌词教学和舞蹈教学,让学生先跟着录音学唱歌词,然后通过示范和练习的方式教导学生舞蹈动作。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节奏和动作。
4. 小组合作演练当学生掌握了歌曲和舞蹈动作后,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演练。
在小组合作演练中,每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进行表演,可以加入一些道具和装饰,增加表演的趣味性。
同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相互协作,互相帮助,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反思本次音乐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唱歌、舞蹈和秋千的动作,全面感受了音乐的美,并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公开课《荡秋千》教学反思
公开课《荡秋千》教学反思《荡秋千》教学反思在本次公开课中,我选择了《荡秋千》这一主题进行教学。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和体会。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教学设计中,我明确了以下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荡秋千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帮助学生掌握荡秋千的基本技巧和安全注意事项。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实际表现,我认为以上教学目标基本得到了实现。
学生们对荡秋千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荡秋千的基本技巧和安全注意事项,并且在团队合作和竞争中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
同时,通过荡秋千的活动,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荡秋千是一种常见的户外活动,学生们对它比较熟悉,容易产生兴趣。
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荡秋千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力量,对学生们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荡秋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实际表现,我认为以上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比较合理的。
学生们对荡秋千的活动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不断挑战自己。
同时,通过团队合作和竞争,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讲解示范法。
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们了解荡秋千的基本技巧和安全注意事项。
练习法。
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不断练习,掌握荡秋千的技巧。
比赛法。
通过组织比赛,激发学生们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小组合作法。
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1. 2. 3. 4. 1. 2. 3. 1. 2. 3. 4.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实际表现,我认为以上教学方法的运用是比较有效的。
四年级上音乐教案+反思-荡秋千-人音版简谙2023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荡秋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歌曲情感的表达: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歌曲中的情感变化,如何通过声音的强弱、快慢来表达。
-音乐创编的实践:学生可能缺乏创编经验,不知道如何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难点突破方法:
-对于复杂节奏,教师可以采用拍手、敲击乐器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和练习。
-在表达情感方面,教师可以举例说明,通过模仿或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歌曲中的情感。
2.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在学唱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适当的表情、动作和声音表现歌曲,提升他们的音乐表现力。
3.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与尊重:通过了解荡秋千的民间习俗和民族文化,使学生尊重并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4.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合唱和音乐创编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荡秋千》这首歌曲的基本概念。它是一首描绘童年快乐时光的歌曲,融合了丰富的民族音乐元素,体现了我国民间音乐的特色。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聆听和学唱这首歌曲,来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歌曲的旋律和节奏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复杂节奏的掌握,我会通过拍手、敲击乐器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四年级《荡秋千》设计和反思
《荡秋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聆听|,表演等音乐活动中感受歌曲情绪,并在亲身尝试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对音乐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2.能用愉快的情绪、自然甜美得声音演唱。
3.掌握八分音符符点和音的高低起伏。
4.能熟练的演唱歌曲的旋律。
教学难点:1. 掌握八分音符符点和音的高低起伏。
3.能熟练的演唱歌曲的旋律。
教学准备:课件、钢琴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草原上》师:“让我们随着音乐动起来”。
生跟老师舞蹈。
“你知道这首曲子是哪个民族的吗?”生回答。
师:“对,蒙古族,我国有56个民族,在贵州有一个神奇而古老的民族——仡佬族,你们不知道吧?让我们去看看。
(荡秋千伴奏)让我们随着音乐动起来。
师小结:多么美得音乐,这是一首仡佬族的童谣,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刚才我们的动作像是在玩什么游戏?生回答。
小结:对,感受到了快乐,我们上下起伏的动作感受到了音的高低起伏,像是在玩荡秋千。
荡秋千是我国的一项体育运动也是一项休闲运动,今天让我们和仡佬族的小朋友一起在音乐中荡秋千。
二.新授歌曲1.师:“看、听他们是怎么玩的?”(听音乐)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们的心情怎样,有什么感受?(板书:欢快、活泼)2.老师也想参与进去跟他们一起玩,你们帮老师打节奏。
(师范唱)3.你们想在音乐中玩荡秋千吗?一起来吧,用啦来轻声演唱。
4.加入歌词轻声唱。
5.看这一句谁来唱(多媒体展示)注意音的高低起伏,其中这两个音的跨度很大。
全班一起唱这一句。
用手势来表示音的高低。
这一句在这首歌出现过几次?唱一唱。
6.在看这一句。
(多媒体展示)讲解八分休止符。
7.哪一句让我们感受到荡秋千真开心,唱一唱。
开心的表情是这样的?(板书图)8.玩的开心的同学站起来一起唱。
9.让我们带着欢快、活泼的情绪甜美的声音来演唱。
10.歌词接龙游戏(分组和男女来演唱)11.在歌词中我们感受到了荡秋千,让我们在曲调中感受荡秋千,同学们轻声唱旋律。
12.会唱的同学请站起来一起演唱。
人音版 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5 《荡秋千》
《荡秋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荡秋千》是一首曲调活泼跳跃、节奏轻快,反映仡佬族儿童生活情境的童谣,展现了仡佬族儿童在秋千上自由飞荡的欢乐情景。
歌曲为2/4拍、由六个乐句组成的二段体结构,速度稍快,调式为D 宫五声调式,旋律朗朗上口,歌词富有趣味性。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上的音乐基础知识,在课堂上的接受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荡秋千》在富有趣味性的同时在演唱上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合理的活动即情境、游戏、打击乐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1.通过节奏训练,解决歌曲中十六分音符、八分袖休止符等节奏重点和难点。
2.通过创设情境以及声势律动、体态律动,让学生在愉悦的过程中感受歌曲、演唱歌曲以及表演歌曲。
3.了解仡佬族歌曲欢快的曲调,表现充满朝气、欢乐的童心世界。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歌曲中的典型节奏型,熟悉歌曲旋律。
难点:十六分音符、附点四分音符及八分休止符;两处大跳音程的音准。
教学过程导入:播放《荡秋千》伴奏音乐,一思考:这段音乐表现了下列三幅图中哪一幅的情景?(ppt展示上课、睡觉、荡秋千的图片)。
【设计意图】培养音乐想象力。
联想荡秋千的情景,播放歌曲《荡秋千》,跟随音乐进行体态律动。
【设计意图】通过体态律动感受荡秋千的情景的同时熟悉歌曲。
引入课题《荡秋千》,简要介绍仡佬族的相关背景知识。
【设计意图】了解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
新授:1.聆听歌曲,思考:(1)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并选出符合歌曲情绪的形容词。
(ppt 展示关于歌曲情绪的形容词)(2)歌曲一共有几个乐句?能找出重复的乐句吗?【设计意图】感知歌曲情绪,引导学生学会划分乐句。
2.用碰铃、摇铃以及双响筒为歌曲伴奏。
【设计意图】通过为歌曲伴奏加深对歌曲节奏、旋律的印象,感受2/4拍的动律感。
3.节奏练习:创设“节奏列车”情景,对歌曲中的主要节奏型进行朗读和划拍。
4.“打招呼”:播放“仡佬族小朋友”打招呼的录音,并按照同样的节奏向仡佬族小朋友打招呼(分男生组和女生组进行练习),师用鼓进行伴奏。
荡秋千教学反思
荡秋千教学反思荡秋千教学反思1《荡秋千》教学的目的是通过阅读感受荡秋千时的愉快心情,感受语言的魅力,学会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色彩缤纷的图画是低年级小学生最喜欢的,因为他能比文字更形象地直接作用与儿童的感官,符合低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
因而“图文结合〞成了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常用的一种手段。
不管是利用插图或是简笔画,甚至多媒体课件,都只是一种简单的形式输入过程,学生只能被动的看,缺乏交流和表达。
而低年级的孩子是多么希望表达啊!这是一首现代儿童诗歌,作者以轻快的笔法描绘了儿童荡秋千的情景,语言非常优美,因此,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中蕴含的画面,语言中蕴含的情感呢?教学本文时,我是这样做的:一、创设情境,奠定情感。
读好课文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孩子们说一说,你荡秋千时是怎样的。
接着让孩子们走进文本,围绕“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了小女孩荡秋千的快乐心情〞,引导孩子们通过朗读感受文本,感受荡秋千的快乐,体会童年生活的幸福。
文章第一小节,要注重语言韵律,形成明快的节奏。
比喻句“好似一只飞翔的彩蝶〞,把飘飞的花裙比喻成飞翔的彩蝶,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荡秋千的飘逸灵动,也能表达出孩子心中的轻松愉快。
第二小节运用夸张、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描写荡秋千的情景,夸张句“差点儿就和天边的青山握手〞表现秋千越荡越高,荡到最高点时的惊喜,并且将青山人格化,连他也欢送“我〞,迎接“我〞,为“我〞喝彩。
比喻句中以“一堆一堆〞写出了绿野的广阔,“波浪〞写出了“我〞荡秋千时看原野上的植物仿佛是起伏的,是动态的。
这段写差点儿和青山握手、脚下波浪似的绿野,一方面可以看出“我〞秋千荡的很高;另一方面可以体会出荡秋千时那种快乐心情,有勇敢和自豪在其中。
第三小节用“汗流满面〞反衬游戏的欢乐。
用清风的鼓励来表达自己努力向上,力争上游的理想。
二、超越教材,积累运用。
1、让学生用虽然……但……说一句话,设计了一个仿说仿写的训练,让学生仿照第三小节中的最后一句话进行试说。
荡秋千教学反思
荡秋千教学反思荡秋千是一项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活动,将其融入教学中不仅能够增添乐趣,还能培养孩子们的多种能力。
在进行了荡秋千的教学之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和总结。
首先,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来看,本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荡秋千的基本原理,掌握正确的荡秋千姿势和技巧,并通过实践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荡秋千是通过利用重力和惯性来实现摆动的原理,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掌握了正确的坐姿和发力方式。
然而,仍有少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身体过于僵硬、无法协调地发力等,这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个体差异的关注还不够,没有充分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采用了讲解、示范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先通过简单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荡秋千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然后进行示范,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正确的动作和姿势。
最后让学生亲自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例如,在讲解和示范的过程中,可能由于速度过快或者表述不够清晰,导致部分学生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讲解的细致程度和示范的规范性,同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提问。
在教学组织方面,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练习,以互相帮助和监督。
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意识,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有些小组的成员之间配合不够默契,个别学生过于依赖他人的帮助,而没有积极主动地去尝试和改进。
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小组的分工和协作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时也要加强对个别学生的关注和引导。
对于教学资源的利用,我准备了足够数量的秋千设备,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练习机会。
然而,在场地的安排上还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导致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相互干扰,影响了教学效果。
此外,对于一些辅助教学工具,如视频资料和图片等的运用还不够充分,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荡秋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聆听|,表演等音乐活动中感受歌曲情绪,并在亲身尝试参与音乐活动的
过程中增强对音乐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2.能用愉快的情绪、自然甜美得声音演唱。
3.掌握八分音符符点和音的高低起伏。
4.能熟练的演唱歌曲的旋律。
教学难点:
1. 掌握八分音符符点和音的高低起伏。
3.能熟练的演唱歌曲的旋律。
教学准备:
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草原上》
师:“让我们随着音乐动起来”。
生跟老师舞蹈。
“你知道这首曲子是哪个民族的吗?”生回答。
师:“对,蒙古族,我国有56个民族,在贵州有一个神奇而古老的民族——仡佬族,你们不知道吧?让我们去看看。
(荡秋千伴奏)让我们随着音乐动起来。
师小结:多么美得音乐,这是一首仡佬族的童谣,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刚才我们的动作像是在玩什么游戏?生回答。
小结:对,感受到了快乐,我们上下起伏的动作感受到了音的高低起伏,像是在玩荡秋千。
荡秋千是我国的一项体育运动也是一项休闲运动,今天让我们和仡佬族的小朋友一起在音乐中荡秋千。
二.新授歌曲
1.师:“看、听他们是怎么玩的?”(听音乐)
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们的心情怎样,有什么感受?(板书:欢快、活泼)
2.老师也想参与进去跟他们一起玩,你们帮老师打节奏。
(师范唱)
3.你们想在音乐中玩荡秋千吗?一起来吧,用啦来轻声演唱。
4.加入歌词轻声唱。
5.看这一句谁来唱(多媒体展示)注意音的高低起伏,其中这两个音的跨度很大。
全班一起唱这一句。
用手势来表示音的高低。
这一句在这首歌出现过几次?唱一唱。
6.在看这一句。
(多媒体展示)讲解八分休止符。
7.哪一句让我们感受到荡秋千真开心,唱一唱。
开心的表情是这样的?(板书图)
8.玩的开心的同学站起来一起唱。
9.让我们带着欢快、活泼的情绪甜美的声音来演唱。
10.歌词接龙游戏(分组和男女来演唱)
11.在歌词中我们感受到了荡秋千,让我们在曲调中感受荡秋千,同学们轻声唱旋律。
12.会唱的同学请站起来一起演唱。
13.游戏(曲调接龙)
三.拓展
1.同学们唱的多么美,但这首歌没有前奏没有结尾还不够完美,试着给这首歌加入前奏和结尾,请看题。
(多媒体展示)
听哪一句更适合,为什么?加入前奏和结尾在来演唱歌曲。
2.在仡佬族除了有优美动听的童谣,还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文化——戏曲文化的活化石地戏。
地戏一般在元旦或春节的时候演出,剧目一般取材于《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在饰演中加入了许多青目獠雅的人物以加强驱邪崇尚的气氛,人们在看戏时也是在看人的戏脸子(面具)现在让我们走进地戏去看看。
(多媒体展示地戏片段)
3.独特的艺术文化让我们陶醉,让我们在仡佬族民歌《太阳起了望乡台》中去看看他们的风土人情。
(多媒体展示)
小结:今天我们了解了仡佬族,在以后我们还会走进其他的民族。
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下节课再见。
《荡秋千》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荡秋千》是小学四年级的一首演唱歌曲。
因为四年级涉及的音乐元素已很多,那么就决不应该以游戏化的方式来组织教学了。
我们音乐老师就有必要遵照《纲要》精神,让学生从音乐的本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开始,通过音乐本体的积累,更理性的来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
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非常注重对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与优化。
主要体现为在节奏的练习中巩固了前后十六分钟音符和附点四分音符及休止符的拍法;在歌曲学唱的过程中,是以“字—乐句—乐段—歌曲”的方式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用漂亮的音色来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我想一堂有效的音乐唱歌课应是学生在学了这首歌曲后能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
这也正是我本堂课的最终目标。
让学生在音乐唱歌课中“唱”起来,那是上好课的关键所在。
在学唱曲子时,要给学生创造一切“唱”的机会。
在初次聆听时的轻轻哼唱,在对难点乐句时的反复吟唱,在对整首歌曲时的有感情演唱,让他们用自己的歌声来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
在《荡秋千》这堂课的歌曲教学环节中,我用“四唱”来解决唱的重难点,以达到预期效果。
首先,我让学生从圆滑线中得到启发,单独并重复演唱几个一字多音的字,如“呀”、“响”、“欢”,唱得圆润,唱得舒畅。
从而引申到句子“秋千荡得嘎嘎吱响哎呀”,把休止符在这个地方的作用唱出来,把句子唱得轻盈活泼。
继而到唱准句子“上下来回荡呀荡呀”
的七度跨音,同时要唱出荡秋千的感觉来。
接着从第一乐段的教师范唱入手,进行歌曲的艺术处理,让学生由此及彼地处理第二乐段的演唱,达到能用漂亮的音色来有感情地演唱。
以歌声为载体抒发自己内心的喜悦情感。
学生在完成了这三“唱”之后,对歌曲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最后一“唱”——“完整的唱”时也就有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音乐唱歌课不单单只是唱唱。
在有了一定基础之上要把“唱”的教学空间拓展到“创”的空间上。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理论转化为实践,那就要动脑想一想,动手做一做。
在《荡秋千》最后的一个环节,我就让学生根据第一乐段的模式来创编歌词。
在5分钟的时间里,很多学生就能创编出不错的作品。
如“朋友们呀来玩碰碰车,前后左右碰呀碰呀,车子碰得嘟嘟嘟响哎呀”。
学生不仅能编,还能把自己的编的唱得有滋有味。
这让我想到了其实我们的音乐课堂它是学生学习的中转站,“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
《荡秋千》这堂课从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各项教学目标都已达成,学生学习也颇有兴趣。
但是我们的教育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可能十全十美,在课堂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还有一些令人不满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