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教科版(2)
科学《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案(二篇)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有四部分组成,分别是“会变味的米饭,米饭、淀粉和碘酒,淀粉的踪迹,制作神秘的信件”。
会变味的米饭,平常吃饭的时候感觉不到甜味,只有细细品尝才会感觉到米饭产生了甜味,用这样日常生活中经历却不大注意到的活动,导入这一课的内容。
米饭、淀粉和碘酒,让学生利用感官对淀粉进行观察,在淀粉上滴上碘酒进行实验,对其产生的现象,教科书进行了明确的告知。
淀粉的踪迹,利用淀粉与碘酒的颜色变化,可以来检验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制作神秘的信件,是一个有趣的活动,是寻找淀粉的踪迹活动的延续。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研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以及知识基础,对于米饭非常熟悉,对其味道了如指掌,有一部分的学生还有这样的经验,咀嚼米饭的时间长了,口腔内的米饭还会出现甜味,甚至于有些课外知识丰富的学生知道米饭里有淀粉,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色;并且学生已经熟悉了充分利用各种感官器官进行细致观察的探究方式。
再加上本课的活动内容生动有趣,所以我认为只要教师组织合理,整堂课里学生自始至终会在比较轻松的情形之下进行学习。
【设计意图】本课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通过他们身边的一些物体进行科学的探究,使学生从自己的生活走近课堂,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设计尽量体现《科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充分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用心体验、用心感受、用心观察,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变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二、过程与方法1、用细心体验、用心感受、用心观察、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2、通过实验检验日常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课方案以下是我念书以后的再设计,此次更着重学生的活动,教师不过学生供给资料,指引学生研究资料之间的关系,在踊跃的研究中发现物质之间的联系,认识物质的组成,理解化学变化的特色。
试图打破过去的教课方法(即教师演示学生模拟),努力实现让学生主动去研究—商讨,得出结论。
教课目的:1、经过研究,发现我们常吃的米饭能够滴入碘酒后,变为了蓝黑色。
进一步研究淀粉,遇到碘酒也变为蓝色。
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明确淀粉碰到碘酒变为了蓝色。
并将这一成功运用到实践中,检测其余食品能否含有淀粉。
2、正确使用滴管3、认识化学变化的特色,产生新物质。
4、使学生明确学习化学变化,能够帮助我们研究身旁的物质世界。
进而,激发孩子研究科学研究科学的兴趣。
教课准备:分组:米饭、淀粉、碘酒、滴管、培育皿、几种常有的食品(学生自备)教课过程 :课前准备,提早一天通知各组同学带食品若干,带饭勺一把(或筷子一副)每组发一个蒸发皿,一张表格(共十个组)出示今日要用到的东西,谈谈,今日我们要研究什么?好,下边我们就开始研究1、品味米饭今日大家都带来了许多食品,老师也给带来了大家熟习的一种食品——米饭。
请组长给各位同学发米饭,一勺品味 1 分钟,老师计时,另一勺放在蒸发皿里,等候研究。
谈谈,你的品味感觉。
念书30 页。
谈谈米饭变甜的原由,里面有一种叫做淀粉的东西,在咀嚼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有甜味了。
2、碘酒有什么用?下边老师说一下,这个小瓶中的药液,是碘酒。
这个特别的玻璃管,叫做滴管。
怎样使用滴管呢?①使用时胶头在上 , 管口在下(防备液体试剂进入胶头而使胶头受腐化或将胶头里的杂质带进试液②滴管管口不可以伸入受滴容器(防备滴管沾上其余试剂)③用事后应立刻清洗干净并插在干净的试管内, 未经清洗的滴管禁止汲取其余试剂④滴瓶上的滴管一定与滴瓶配套使用请各组同学依据老师的介绍,开始研究米饭和碘酒之间的关系。
(小组活动)报告小组活动结果:米饭碰到碘酒(或许说碘酒滴到了米饭上,米饭变为了蓝色,很蓝,甚至看起来像黑色了。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是教科版六年级下次第二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即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血药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
本科通过两个实验,让学生知道米粉里含有淀粉,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发生变化,生成的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
这属于化学变化。
二、教学目标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蓝紫色的新物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2.会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的方法获得结论,并能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米饭、淀粉与碘酒发生化学变化产生蓝紫色新物质。
四、教学难点思考米饭出现淡淡甜味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谈论法、演示法六、教学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药匙、盘、喷瓶、适量淀粉溶液、烧杯、粉笔灰、常见食物若干、记录表、简易课件。
七、教学过程(一)兴趣引入这是一封密信,你能看懂内容吗?喷碘酒后显示,读一读。
学习了这节课,大家就能知道其中的奥妙,也能这样来当特工、写密信了,想学吗?(二)会变味的米饭1.品尝米饭:我们先来做一件既简单又难的事——品尝米饭。
我想先采访一下同学们,请说说你印象中米饭的有什么味道。
但这次吃饭可非同寻常,我有几个任务。
(课件出示)仔细品尝,注意米饭在不同时间的味道变化:(1)刚品尝时的味道。
(2)咀嚼一分钟后的味道(等有甜味了再吞下去)。
(3)小组猜测变味的原因?(4)作好记录(作业本第16页)。
师:大家明白要求了吗?每人都来品尝一下吧!小组内可以一边品尝一边交流感觉,并完成记录表。
那就六人小组开始用餐吧!记录表一(作业本第16页):“品尝米饭”2.交流展示:哪组愿意先来说说品尝后的感受?唾液(学生交流时板书:米饭淡而无味→略微的甜)3.思考:①米饭是甜的吗?②米饭在嘴里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③使米饭变甜的可能因素有哪些呢?④怎么设计实验探究呢?其实,米饭变甜是因为米饭中含有一种叫“淀粉”的物质。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物质变化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教材简析:本课有四部分组成,分别是“会变味的米饭,米饭、淀粉和碘酒,淀粉的踪迹,制作神秘的信件”。
会变味的米饭,平常吃饭的时候感觉不到甜味,只有细细品尝才会感觉到米饭产生了甜味,用这样日常生活中经历却不大注意到的活动,导入这一课的内容。
米饭、淀粉和碘酒,让学生利用感官对淀粉进行观察,在淀粉上滴上碘酒进行实验,对其产生的现象,教科书进行了明确的告知。
淀粉的踪迹,利用淀粉与碘酒的颜色变化,可以来检验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制作神秘的信件,是一个有趣的活动,是寻找淀粉的踪迹活动的延续。
二、教学背景:学生对米饭太熟悉了,对米饭的味道了如指掌。
或许有一部分学生还有这样的经验,咀嚼米饭的时间长了,口腔内的米饭会出现甜味,这是怎么回事?本课就从这个现象开始,引导学生探索与米饭、淀粉有关的化学变化。
米饭的成分主要是淀粉,碰到碘酒会产生色合,在这里,我们并不要求学生去掌握反应机理,而是观察米饭、淀粉与碘酒反应时出现的现象,认识到这种颜色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一种形式。
利用碘酒与淀粉的特性反应,可以鉴别含有淀粉的食物。
小学阶段,对物质化学反应的认识,一般都停留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上,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机理。
同时,一般学生对化学变化产生的现象都是很感兴趣的,这有助于他们进行有限度的科学探索。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科学词汇:化学反应新的物质(二)过程与方法:.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2.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科学方法:体验推理验证(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核心价值观:培养探索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米饭和淀粉与碘酒发生了反应。
教科版科学六下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米饭和淀粉的关系,以及碘酒与淀粉的反应。
教科书提供了实验材料和步骤,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使学生初步认识淀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对生活中的食物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淀粉的概念和作用还不够清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加深对淀粉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米饭和淀粉的关系,掌握碘酒与淀粉的反应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关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实验操作步骤的掌握,淀粉遇碘变蓝色的现象。
2.难点:对淀粉概念和作用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2.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米饭、碘酒、滴管、培养皿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食物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和工具,向学生介绍实验目的和步骤,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操作规范,观察实验现象。
4.巩固(10分钟)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淀粉遇碘变蓝色的原因。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淀粉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食品安全、医疗等。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教科版
一、教材剖析《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是教科版六年级下次序二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陪伴的现象中找寻化学变化的实质 : 即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如何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血药学生学会找寻足够多的凭证,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照。
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初步认识了化学变化的主要特点。
本科经过两个实验,让学生知道米粉里含有淀粉,淀粉碰到碘酒,颜色会发生变化,生成的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一样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
这属于化学变化。
二、教课目的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蓝紫色的新物质,利用这一特征能够查验食品中能否含有淀粉。
2.会用仔细体验、剖析推理的方法获取结论,并能经过实验查验一些食品中能否含有淀粉。
3.培育研究新事物的兴趣。
三、教课要点米饭、淀粉与碘酒发生化学变化产生蓝紫色新物质。
四、教课难点思虑米饭出现淡淡甜味的原由。
五、教课方法讨论法、演示法六、教课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药匙、盘、喷瓶、适当淀粉溶液、烧杯、粉笔灰、常有食品若干、记录表、简略课件。
七、教课过程(一)兴趣引入这是一封密信,你能看懂内容吗?喷碘酒后显示,读一读。
学习了这节课,大家就能知道此中的奇妙,也能这样来当特工、写密信了,想学吗?(二)会变味的米饭1.品味米饭:我们先来做一件既简单又难的事——品味米饭。
我想先采访一下同学们,请谈谈你印象中米饭的有什么滋味。
但此次吃饭可非同平常,我有几个任务。
(课件出示)认真品味,注意米饭在不一样时间的滋味变化:(1)刚品味时的滋味。
(2)咀嚼一分钟后的滋味(等有甜味了再吞下去)。
(3)小组猜想变味的原由?( 4)作好记录(作业本第16 页)。
师:大家理解要求了吗?每人都来品味一下吧!小组内能够一边品味一边沟通感觉,并达成记录表。
那就六人小组开始用餐吧!记录表一(作业本第16 页):“品味米饭”刚品味时的滋味咀嚼一分钟后的滋味我们猜想变味的原由?注:小组内认真议论,实时作好记录。
教科版科学六下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淀粉的性质,以及碘酒与淀粉的反应。
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感受科学实验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关于食物中营养的知识,对淀粉有所了解。
但学生可能对碘酒与淀粉的反应,以及实验操作的过程和注意事项还不够清楚。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淀粉的性质。
2.让学生掌握碘酒与淀粉的反应。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淀粉的性质。
2.碘酒与淀粉的反应。
3.实验操作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观察、思考和探讨,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米饭、碘酒、滴管、玻璃片、实验桌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回顾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提问:你们知道淀粉吗?淀粉有什么性质?2.呈现(10分钟)展示实验材料,向学生介绍实验的目的和步骤,以及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不当的地方。
4.巩固(10分钟)实验结束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碘酒会与淀粉发生反应?这种反应有什么意义?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淀粉的性质和碘酒与淀粉的反应。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现象和结论。
8.板书(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实验步骤。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5分钟,巩固10分钟,拓展10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总计60分钟。
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分析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所创设的一种具有情感色彩的教学环境。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 -2.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科版 (2)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教材分析:《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
本课通过三个实验活动,让学生知道米饭里含有淀粉,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发生变化,生成的蓝色的物质,利用这一特性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学生身边的一些事物进行科学的探究,使学生从自己的生活走进课堂,获得知识。
◆学情分析: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他们对于自然事物与现象的把握是很具体的,只有便于体验和理解的内容在他们科学素养的形成过程中才有意义。
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实验时我选择了学生熟悉的食物,以便于他们以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为基础进行探究活动。
另外,我还考虑他们原有的前概念和具有适合他们心理活动的方式,选择以魔术表演导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接着在教学过程中让他们亲手做实验,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做中学”,以利于他们更好地感受和体验科学。
◆教学目标: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会发生化学变化。
2、利用淀粉与碘酒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教学重难点: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米饭甜味的原因。
◆教学实验器材:教师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
小组准备:常用食物、记录单。
◆预习任务:(阅读课文,实验思考)1、米饭在口腔里咀嚼一段时间后有什么味道?2、米饭、淀粉滴入碘酒发生什么变化?3、你知道哪些食物含有淀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1.师表演魔术。
A.出示白纸:同学们请看,这是一张白纸,不用手画,我只要用一种神奇的药水喷一喷,就可以变出一副漂亮的图画来,同学们信吗?谁来试一试?B.表演(将白纸贴在黑板上,再让一名学生用装着稀释后的碘酒喷一喷,观察白纸的变化):请同学们睁大雪亮的眼睛,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
物质变化主要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这个单元着重探究的是物质的化学变化。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这篇课文是学生学习了化学变化这一概念后,开始系统学习物质的化学变化的第一课。
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重点,在整个单元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为后面学习《小苏打的白醋的变化》、《铁生锈了》等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会变味的米饭,米饭、淀粉和碘酒,淀粉的踪迹,制作神秘的信件。
主要通过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认识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之一——改变颜色【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探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以及知识基础,对于米饭非常熟悉,对其味道了如指掌,有一部分的学生还有这样的经验,咀嚼米饭的时间长了,口腔内的米饭还会出现甜味,并且学生已经熟悉了充分利用各种感官器官进行细致观察的探究方式。
再加上本课的活动内容生动有趣,所以我认为只要教师组织合理,整堂课里学生自始至终会在比较轻松的情形之下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二、过程与方法1、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2、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米饭、淀粉与碘酒发生化学变化的实验,并能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教学难点:探究米饭中淡淡甜味的原因。
【教学准备】每组一些米饭、一些淀粉、一小瓶碘酒、一支滴管、几种常见的食物(马铃薯、地瓜、花菜、胡萝卜、西红柿、洋葱)【教学过程】一、魔术导入,激发兴趣1、师表演魔术(出示一张白色纸条,喷上碘酒溶液,显示课题)2、揭题,读题,导入。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科版 (2)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让学生亲历,淀粉滴上碘酒会产生新物质,并检验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的探究过程。
培养学生勤于探究、乐于合作,善于交流的科学态度以及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的科学习惯。
2、让学生通过淀粉滴上碘酒会产生新物质,并检验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科学记录的能力。
3.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淀粉与碘酒能发生变色反应。
淀粉与唾液一起会生成新物质等科学知识。
4.培养学生探究新事物的兴趣。
学习重点:米饭、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
学习难点:米饭产生甜味的原因以及根据颜色的变化来判断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教学准备:分组:米饭、淀粉、碘酒、滴管、几种常见的食物,(学生自备)。
教师:用淀粉写过字的纸、白纸、碘酒、喷壶、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导出新课1、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前边学过的内容。
什么是物理变化?什么是化学变化?2、掌握的真不错。
今天这堂课老师再带你们一起去体验下物质变化的奇妙之处。
二、品味米饭首先让学生品尝米饭,在品尝时应注意,在嘴里要细细咀嚼,不要咽下去,体会味道有什么变化。
然后抛出下面这个问题:“米饭为什么有甜味?”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进行充分问题。
如果不能解决,那么就让学生阅读教材30页上的资料,帮助他们解决。
三、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实验(一)、实验前,指导学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让学生摸一摸淀粉,看看碘酒的颜色。
2、滴管正确的使用方法以及滴碘酒后等30秒再观察。
3、实验室里的东西不能轻易品尝。
4、取少量米饭、淀粉做实验。
(二)、分组实验,对比(1)实验一:在米饭上滴碘酒,观察到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米饭变成了蓝色,这时可能有学生概念里己有淀粉遇碘酒变蓝色的知识,所以一看到米饭变蓝色,就会喊“是淀粉的作用”,强调变蓝色一定是淀粉起的作用吗?这里应该是我们的猜测吧。
我这样做是为了先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假设,然后启发学生寻找证据,设法去证明。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科版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米饭与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
【教学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
【教学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自带常见食物【教学过程】一、谈生活经验:我们每天都吃的米饭,你是否知道它的味道?学生谈,激起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二、品味米饭:1、要求每位同学都品尝,马上请同学边品边答味道。
2~3分钟时间后,请同学说说。
2、思考:米饭是甜的么?说明了什么?刚吃的时候怎么不是,后来怎么又甜的呢?3、试尝馒头或面包1~2分钟,什么味道?你觉得它们的甜味与什么原因有关。
(一部分同学有这方面的知识)4、阅读课本30页资料。
认可淀粉的存在、唾液的作用。
三、淀粉实验:1、出示淀粉,观察感受淀粉。
2、实验感受淀粉特性:用滴管滴一滴碘酒,观察。
一定提醒学生滴管头不能碰到实验品。
3、用滴管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说明了什么?验证了我们的资料。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六年级科学下册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2教案 教科版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亲历找淀粉的探究过程, 培养学生勤于探究乐于合作, 于交流的科学态度以及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的科学习惯。
2. 让学生通过对淀粉踪迹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科学记录是能力。
3. 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淀粉与碘酒能发生变色反应, 粉与唾液一起会变新的东西等科学知识,培养了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 知道米饭和淀粉与碘酒发生了反应。
教学难点 : 分析米饭和淀粉与碘酒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
教学方法 : 发现法、谈话法、讨论、预测、实验等。
教学准备 : 每组一些米饭, 一些淀粉, 一些碘酒, 一支滴管, 几种常见的食物。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1.谈话 : 老师给大家玩一个魔术, 看谁能最快猜出其中的秘密。
2. 演示实验 : 把碘酒溶液迅速喷射在用淀粉溶液写的字的纸上。
3.引入新课 : 对了. 这个秘密一个喷壶里一个在纸条上, 字条上涂有淀粉溶液, 当碘酒溶液喷射在淀粉上, 他们就会发生反应变成蓝色, “淀粉”2个字就显现出来了.板书 : 淀粉+碘酒--------变蓝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二、学习新课1. 会变味的米饭(1) 出示预习题 : 老师来检查预习题完成的情况。
(2) 交流汇报预习中的发现。
板书:米饭+唾液--------变甜2. 米饭、淀粉和碘酒。
过渡 : 下面我们把米饭上滴一滴, 你们猜它会出现什么现象呢?(1)实验验证 : 每组一套实验材料(米饭、碘酒、记录单)(2)交流汇报。
(3)提问 :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什么?3. 寻找淀粉的踪迹。
(!) 先来猜测一下同学们自带的食物是否含有淀粉。
(2) 实验验证。
(3) 汇报交流。
小结 : 大米、小麦、玉米等主要成分都是淀粉, 淀粉可以给我们提供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
三、课外拓展.。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科版 (2)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1、用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等方法获取新知识,并能得出结论。
2、能够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重难点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教学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烧杯、培养皿、几种常见食物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制作神秘礼物,设置悬念。
2、揭晓礼物,根据空气残留气味引出碘酒,进入新课。
二、活动活动一、认识碘酒学生观察、推测、探究得出碘酒特性(红褐色的液体)、有刺鼻的气味。
(注意闻味道的时候要用手扇着闻,不能直接用鼻子闻)用途:用于消毒等活动二、认识淀粉1、学生品尝米饭,探究米饭经过咀嚼为什么会变甜,引出淀粉及与唾液发生化学变化形成新物质麦芽糖。
2、学生观察淀粉,总结特性。
(白色粉末状,无味)活动三、米饭和碘酒的变化1、结合碘酒可用来消毒的特性,让学生试验前对手指进行消毒。
2、用消了毒的手指捏取米饭,观察米饭的变化。
活动四、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结合米饭和遇到碘酒发生颜色的变化,探究其原因。
2、结合米饭变甜的实验,推测米饭变色是因为米饭中的淀粉和碘酒反应。
3、教师和学生一起做淀粉和碘酒的实验,观察结果。
(淀粉变蓝)4、得出淀粉和碘酒发生化学变化,形成蓝色的新物质。
可利用这一原理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活动五、寻找淀粉的足迹1、结合前面活动,学生总结实验步骤。
2、老师出示温馨提示(可见展示)3、四人一小组,分组实验,检验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哪些不含有淀粉,并做好实验记录4、展示实验结果。
三、学生总结实验收获四、教师小结a淀粉遇碘酒会变蓝b淀粉遇碘酒变蓝现象是发生了化学变化c可利用淀粉遇碘酒变蓝现象来判断物质是否含有淀粉五、课外探究回复神秘信件六、板书设计:淀粉碘酒蓝色物质-------(化学反应实验步骤。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word教案(2)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米饭与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
【教学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
【教学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自带常见食物【教学过程】一、谈生活经验:我们每天都吃的米饭,你是否知道它的味道?学生谈,激起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二、品味米饭:1.要求每位同学都品尝,马上请同学边品边答味道。
2-3分钟时间后,请同学说说。
2.思考:米饭是甜的么?说明了什么?刚吃的时候怎么不是,后来怎么又甜了呢?3.试尝馒头或面包1-2分钟,什么味道?你觉得它们的甜味与什么原因有关。
(一部分同学有这方面的知识)4.阅读课本30页资料。
认可淀粉的存在、唾液的作用。
三、淀粉实验:1.出示淀粉,观察感受淀粉。
2.实验感受淀粉特性:用滴管滴一滴碘酒,观察。
一定提醒学生滴管头不能碰到实验品。
3.用滴管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说明了什么?验证了我们的资料。
4.思考:蓝色的物质是我们的米饭和淀粉吗?是一种新物质吗?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四、食物淀粉鉴别:活动:我们有了碘酒可以鉴别淀粉的法宝,我们就可以鉴别许多的食物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了。
推测并验证你们的食物吧,记录在31页表格上。
五、激趣拓延:神秘信件活动:在革命时期,需要要写一封无字密信传递信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密信),谁能帮我们解读?课外活动:制作神秘无字信件。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科版 (2)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材分析:《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教学单元第三课的内容。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
物质变化主要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这个单元着重探究的是物质的化学变化。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化学变化这一概念后,开始系统学习物质的化学变化的第一课,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重点,在整个单元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为后面学习《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铁生锈了》、《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等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三年系统科学知识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上来看,学生对未知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基本能主动开展探究实践活动。
而本课的难点是鉴别食物中的淀粉,相对来说食物孩子还是比较熟悉的,因此又降低了科学认知的难度。
但要想让学生用较专业的科学术语来总结自己的实践发现还是比较困难的,合作研究学习的能力与意识还是比较薄弱。
因此科学课的教学要极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积极地发展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科学素养。
板书设计:3.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化学变化淀粉+碘酒————→蓝紫色(新物质)教学评价设计: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学生是否充满了对科学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科学素养是否在提高,须具有大胆想象、小心求证、尊重事实、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学科学的情感;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科学素养方面的发展,而且要了解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需求。
设计特色简述:让学生经历“品尝质疑——解惑认识——猜测实践——实践寻找——生活妙用”科学学习的过程。
在“寻找”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能做出有根据的推测。
猜测、实践操作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也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
附实验记录单:寻找食物中的淀粉实验记录表小组成员签名:。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科版 (2)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1、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2、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米饭、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
[教学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材料:米饭、勺子、淀粉、碘酒、滴管、食物切片盘、研究记录表。
教师材料:装有碘酒的喷壶、一张用淀粉液写过字的白纸、碘酒、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游戏: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玩个小魔术。
这是一张白纸,我能让它变出蓝色的字来,你相信吗?请两个同学上来帮老师。
现在让我们一起见证奇迹的时刻。
(把碘酒溶液迅速喷射在用淀粉液写的“米饭”的贴纸上,白纸上出现了“米饭”这两个字。
)(生引起了探索的兴趣)师:看了这个魔术,你们有什么想法?你们想知道这其中的秘密吗?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大家一定能揭开这其中的秘密。
(板书课题: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1、品尝米饭:师:(出示米饭)同学们,老师手里端的是什么?这是我们每天必吃的主食之一。
谁来说说你印象中得米饭是什么味道?生说。
师:今天我们要在课堂上品尝米饭,但这次品尝可与平时不同哦,我们是带着任务品尝的。
(出示小黑板)仔细品尝,米饭在不同时间的味道变化:1、刚放入口中时的味道。
2、咀嚼一到两分钟后的味道。
3、我们猜测变味的原因?4、作好记录。
师:现在请同学们先夹一口米饭,先不要嚼,想想是什么味道?味道可分为酸甜苦辣咸淡,是哪一味?现在开始慢慢嚼,味道是不是有发生一些变化?变成什么味?感觉到味道变了,请你咽下,并做好记录。
学生探究、教师参与学生探究。
2、交流展示:师:哪个小组愿意来说说你的发现?生说。
师:你们的发现和他们一样么?对,就是这个变化。
猜测一下,米饭中有什么物质才会产生这样的变化?3、分析交流:(如果有学生说是“糖”,解释:如果是含有糖,那一放入口里,就马上感觉到甜,但事实是不是这样呢?那是糖在起作用么?)师:桌上有糖,请你夹几颗放入口中,比较下。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科版 (2)
六年级科学《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探究,发现我们常吃的米饭可以滴入碘酒后,变成了蓝紫色。
进一步研究淀粉,遇到碘酒也变成蓝色。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明确淀粉遇到碘酒变成了蓝色。
并将这一成功运用到实践中,检测其他食物是否含有淀粉。
2、正确使用滴管。
3、了解化学变化的特点,产生新物质。
过程与方法: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明确学习化学变化,可以帮助我们研究身边的物质世界。
从而,激发孩子探索科学研究科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淀粉和碘酒反应时颜色会发生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淀粉和碘酒反应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性,检验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教学准备】米饭、淀粉、碘酒、胶头滴管、培养皿、几种常见的食物(学生自备)【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提前一天通知各组同学带食物若干,带饭勺一把(或筷子一副)每组发一个蒸发皿,一张表格(共十个组)一、谈话引入出示今天要用到的东西师:说说,今天我们要研究什么?下面我们就开始研究吧。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种熟悉的食物——米饭。
请组长给各位同学发米饭,同学们品尝一口米饭,说说米饭是什么味道的?师:再咀嚼一会儿,有什么感觉?生:有点甜了。
师:米饭为什么会出现甜味呢?(自学P30——米饭是甜的吗?)(学生先自学,再抽同学说说米饭变甜的原因)生:米饭变甜是因为米饭里面有一种叫做淀粉的东西,在咀嚼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变得有甜味了。
师:同学们真棒!那你们想一想,米饭出现甜味,说明了什么?师:其实在我们的唾液里有一种唾液淀粉酶,它能催化米饭中的淀粉迅速分解出一种新的物质——麦芽糖。
那淀粉究竟是什么东西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二、学习新知1、观察淀粉看一看:白色的粉末摸一摸:很光滑闻一闻:没有什么特殊气味2、实验探究实验一:在米饭上滴一滴碘酒,观察出现的现象实验二:在淀粉上滴一滴碘酒,观察出现的现象小组汇报: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都发生了变化,都产生了一种蓝色的物质,这种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3课时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与反思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3课时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米饭与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
【教学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
【教学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自带常见食物【教学过程】一、谈生活经验:我们每天都吃的米饭,你是否知道它的味道?学生谈,激起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二、品味米饭:1、要求每位同学都品尝,马上请同学边品边答味道。
2~3分钟时间后,请同学说说。
2、思考:米饭是甜的么?说明了什么?刚吃的时候怎么不是,后来怎么又甜的呢?3、试尝馒头或面包1~2分钟,什么味道?你觉得它们的甜味与什么原因有关。
(一部分同学有这方面的知识)4、阅读课本30页资料。
认可淀粉的存在、唾液的作用。
三、淀粉实验:1、出示淀粉,观察感受淀粉。
2、实验感受淀粉特性:用滴管滴一滴碘酒,观察。
一定提醒学生滴管头不能碰到实验品。
3、用滴管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说明了什么?验证了我们的资料。
4、思考:蓝色的物质还我们的米饭和淀粉么?是一种新物质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四、食物淀粉鉴别:活动:我们有了碘酒可以鉴别淀粉的法宝,我们就可以鉴别许多的食物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了。
推测并验证你们的食物吧,记录在31页表格上。
五、激趣拓延:神秘信件活动:在革命时期,需要写一封无字密信传递信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密信),谁能帮我们解读?课外活动:制作神秘无字信件【素材积累】司马迁写《史记》汉朝司马迁继承父业,立志著述史书。
他游历各地,阅读了大量书籍。
不料正在他着手编写《史记》时,遭到了李陵之祸的株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是教科版六年级下次第二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即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血药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
本科通过两个实验,让学生知道米粉里含有淀粉,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发生变化,生成的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
这属于化学变化。
二、教学目标
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蓝紫色的新物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2.会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的方法获得结论,并能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米饭、淀粉与碘酒发生化学变化产生蓝紫色新物质。
四、教学难点
思考米饭出现淡淡甜味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
谈论法、演示法
六、教学准备
米饭、淀粉、碘酒、滴管、药匙、盘、喷瓶、适量淀粉溶液、烧杯、粉笔灰、常见食物若干、记录表、简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兴趣引入
这是一封密信,你能看懂内容吗?喷碘酒后显示,读一读。
学习了这节课,大家就能知道其中的奥妙,也能这样来当特工、写密信了,想学吗?
(二)会变味的米饭
1.品尝米饭:
我们先来做一件既简单又难的事——品尝米饭。
我想先采访一下同学们,请说说你印象中米饭的有什么味道。
但这次吃饭可非同寻常,我有几个任务。
(课件出示)
仔细品尝,注意米饭在不同时间的味道变化:
(1)刚品尝时的味道。
(2)咀嚼一分钟后的味道(等有甜味了再吞下去)。
(3)小组猜测变味的原因?
(4)作好记录(作业本第16页)。
师:大家明白要求了吗?每人都来品尝一下吧!小组内可以一边品尝一边交流感觉,并完成记录表。
那就六人小组开始用餐吧!
记录表一(作业本第16页):“品尝米饭”
注:小组内认真讨论,及时作好记录。
2.交流展示:哪组愿意先来说说品尝后的感受?
唾液
(学生交流时板书:米饭淡而无味→略微的甜)
3.思考:①米饭是甜的吗?
②米饭在嘴里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③使米饭变甜的可能因素有哪些呢?
④怎么设计实验探究呢?
其实,米饭变甜是因为米饭中含有一种叫“淀粉”的物质。
请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米饭变甜的原因”(课文第30页)。
米饭是甜的吗?
把糖放进嘴里,能立即尝到甜味,时间长了,反而觉得不怎么甜了。
如果米饭是甜的,也应该一开始就尝到甜味,但它得经过一段时间的咀嚼,才出现甜味,而且还慢慢地甜起来。
原来,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变得有甜味了。
所以原本并不甜的米饭,渐渐地出现了甜味儿。
4.复习提升:这种“甜味”是米饭经过咀嚼后产生的一种新物质麦芽糖产生的。
唾液
(板书:淀粉→麦芽糖)
读了资料后你认为米饭在口腔里的变化是什么变化呢?
(三)米饭、淀粉和碘酒
1.认识淀粉
(1)导语:淀粉又名生粉,是家庭厨房的一种烹调用品,你看到过淀粉吗?(评价: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只要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下面我们将通过手、眼、鼻等器官近距离地来认识一下淀粉。
想想说说淀粉有哪些特征?
(2)学生观察:
观察淀粉要求:
①取一小勺放于玻璃器皿中。
②运用“看、摸、闻”等方法近距离观察淀粉,说说它的特征。
(3)小结板书:白色、粉末状、无气味、滑滑的物质。
(4)课外知识:关于淀粉,老师还有一些信息想让同学们来了解。
请自由地阅读一下。
淀粉小知识
淀粉又名生粉,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中,特别在种子(如大米、麦、玉米)和块根(如甘薯、芋头)中含量丰富。
淀粉是家庭厨房常用的烹调用品,是经加工而成的粉末状物质,色泽洁白,气味纯正,被食品、医药、化工等行业广泛应用。
淀粉是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咀嚼米饭时感到有些甜味,这是因为唾液中的淀粉酶将淀粉水解成了糖----麦芽糖。
2.认识碘酒
认识碘酒:读了上面的资料,我们明白了淀粉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那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能既快又方便地来验证淀粉的存在呢?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鉴别淀粉有一样秘密武器——碘酒,这种东西在医院里经常能见到它的踪影。
它是一种棕色的液体,具有一定的刺激性,还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像科学家那样来鉴别一下淀粉吧:(板书碘酒:棕色液体、刺激性、杀菌消毒)3.淀粉与碘酒实验
(1)学生实验
淀粉与碘酒的反应:
①取二滴碘酒滴在淀粉上面,仔细观察,淀粉发生了什么变化?
②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思考这种变化属于什么变化?
(2)交流:①看看它们混合后,淀粉发生了什么变化?(淀粉的颜色变成了蓝紫色,产生了蓝紫色的物质)(板书:混合后产生蓝紫色的新物质)②这种变化属于什么变化?
(3)插入环节:老师这里也有几份白色粉末状的物质,你能猜测它们是什么物质吗?我们可以怎么来证明呢?(教师一份一份的出示白色粉末状物质,让生上实物展示台来演示实验,从与碘酒混合后出不出现蓝紫色来判断它们是不是淀粉。
这时候教师才告知其分别是“滑石粉”和“粉笔灰”。
)(4)实验小结: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4.米饭与碘酒的反应
(1)导语:刚才书上说米饭里含有淀粉,那将碘酒滴在米饭上会产生什么现象呢?实践试一试,你的猜想是否正确?
(2)与前面“淀粉与碘酒”的实验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我还发现颜色有深浅,有时候是蓝黑色,因为淀粉的含量有多少)
(3)实验小结:米饭、淀粉遇到碘酒产生蓝紫色的新物质,它们都发生了化学变化。
(四)寻找淀粉的踪迹
1.导语:我们有了可以鉴别淀粉的法宝——碘酒,咱们就可以用碘酒来鉴别许多食物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
下面我们就来找找一些常见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吧。
今天要鉴别的食物有8中,分别是………(屏幕出示各类食物照片)
2.实验要求:
(1)实验前先预测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2)实验中要安静、快速、正确。
(3)合作完成并填好记录表。
(4)争取上台展示的机会。
3.实验预测:根据照片,小组中先来讨论预测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预测要有科学的思考,可以从哪些食物是米饭制成的或者与米饭类似的来判断是否含有淀粉。
4.实验:完成记录表。
“寻找食物中淀粉的踪迹”
注:含有的画“△”,不含的画“○”。
5.汇报交流:学生上台投影汇报,并猜测哪些类别的食物含有淀粉
6.小结:提出生活中含淀粉的食物主要有四大类(课件出示含淀粉的主要物质)谷类、面类:米饭、米粉、汤圆、年糕、麦片、面包、馒头、包子、水饺皮、馄饨皮、面条、烙饼、玉米、蛋糕、饼干……
根茎类蔬菜:马铃薯、芋头、地瓜,南瓜、莲藕、山药、番薯……
豆类蔬菜:碗豆、绿豆、红豆……
水果类食物:香蕉、苹果、枣、桃子……
(五)制作神秘的信件
1.分析原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猜测神秘信件显示出蓝紫色的秘密应该是什么呢?
淀粉与碘酒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蓝紫色的新物质。
2.神秘信件:这种特性往往被用在“制作神秘信件”中。
那么如何制作的呢?(屏幕出示制作步骤)课外利用家里的材料也去制作一封无字信件,能不?
制作神秘信件步骤:
(1)取一白色信纸。
(2)调制好淀粉液,并搅拌均匀。
(3)用毛笔蘸着淀粉液把内容写在信纸上。
(4)等信纸上字迹干后,无字信件就完成了。
七、板书设计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唾液
米饭:淡而无味→略微的甜
唾液
淀粉→麦芽糖
淀粉:白色、粉末状、无气味、滑滑的物质
碘酒:棕色液体、刺激性、杀菌消毒
八、作业设计
(一)课堂作业
作业本第16页课堂练习的5道判断题(二)课外作业
尝试制作神秘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