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东外史》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

合集下载

留学生小说中的文化姿态——以《留东外史》和《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为例

留学生小说中的文化姿态——以《留东外史》和《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为例
而言 ,O 2 世纪 8 年代 似乎没有晚清那 么重大 的意义 , 0 其实 不然 。据 披露, 改革 开放后大 陆第一批公 派留学生仅 为 5 人 , O 这一数 字在 国 家开放 自费 留学后 激增到数万口 人 们面对出 国经历 了抗拒 、 I 。 羡慕等
阶段 后重归理性 。站在改革开放 3 0年后的今天 回望 , 开放之初井喷
到民 国的留洋潮 ,另一 次是上 世纪 8 O年代 开放 自费 留学导致 的 留
战场上 的赢 弱和惨 败 , 在小说 中化为种种 比武 的形 式 , 中 国 以“
功 夫” 的胜利 来达到 心态的平衡 。就像近几 年走红 的《 霍元 甲》 之类 电影 : 武学宗 师们大 战外 国挑战 者最终取胜 , 扬我 中华 大国之威 , 着 实让 观众热血 了一把 。《 留东外 史》 的黄文汉 于此颇有些相似 。第 中 2章, 3 黄文汉和 日 本人先 后 比试剑术 、 拳击 、 射箭 , 大获全胜 。 实际上 他 的获胜仰赖 的是规 则和招数 的不 同 , 但作 者并不理 会“ 胜利 ” 的 中 水分 反倒 对他的 “ 胆识 ” 有几分欣赏 。而正是这样一个 总在 个人武力 角逐 中大 获全胜 的黄文 汉 , 卫着 个人 和 民族 的尊严 , 捍 大约正 因如
此, 才会更得 作者 的偏 爱而浓墨 重彩 。官场 的腐败 、 国家的积 弱 , 作 者 一腔 民族情绪 的不平 之气 , 只有 寄予 在个体 身上 , 每次 中国人 以 个人 之力在 与 日本人 的对抗 中获胜 , 仿佛都 意味着对 甲午 中 日战争
失败 的颠覆及其耻辱 的洗刷 。 黄文汉诸 人 , 每胜利一次 , 国家的失 对 望也 就加深 一层 , 也满 足了一次 中国人在绝 对力量上 的幻想 。联系 前 文提到 的在吊膀子 的行为 中获得 主宰 的快感 , 中国的留 日 生们 学

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留日派与留欧美派之争

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留日派与留欧美派之争
1922年胡适与创造社由翻译引起的一场笔战1923年胡适与鲁迅等整理国故的争论1925年梁实秋对现代中国文学浪漫趋势的批判1925年语丝现代评论派的磨擦1923年郭沫若与徐志摩由泪浪滔滔引发的冲突1928年创造与新月派的冲突1928年鲁迅郁达夫就卢梭问题对梁实秋的批判1934夫张资平的抨击1929年鲁迅与梁实秋关于文学阶级性的笔战1949年郭沫若对朱乾的批判时过境迁现在可以看得比较清楚留跳跃和破旧立新的强烈冲动留欧美作家在对西方文化的多元选择中看重理智清明的现实主义更多地表现了循序渐进的理性精神
解 :在 “ 个人 主义 ” 两性 解放 ” 的原产地 ,中国学子 不仅 没有放 纵 ,反而变 得保 守严 谨起 来 。 、“
l9 2
追究起 来 ,西方理性 精神 的熏 陶固然不可 忽略 ,而 中西 文化差 异所造 成 的障碍 ,更 是一个潜 在性
的 因素 。这一扬 一抑 ,造成 了中国学子 的 “ 道学气 ” 。
学子共同努力的结果。提起 留日学子,人们脑子里涌现的 ,是邹容 、陈天华 、陈独秀这样的革命
家和鲁迅 、郭 沫若那样 的文学家 ;提起 留欧美学 子 ,人 们首 先想 到的 ,是 严 复 、胡适 这样 的思想
家和詹天佑 、丁文江这 样 的科学 家 。两 拨人 马 ,在 风 云 际会 的 2 纪 中国历 史 上 ,发挥 着不 同 O世
者 更 符 合人 性 解放 的 需要 。
[ 关键 词 ] 东风 西风 激进 保守 颓废 理念化
[ 中图分类号 ]I 67 [ 2 . 文献标 识码 ]A [ 章编 号 ]1o l4 (OO 3 02 — 9 0 文 00一 1X 2L)0 — 1 0 9
中国现代 的文 化思想 ,是 清末 民初 的留学 生从西 方拿来 的 ,具 体说 来 ,是 留 日学子 与 留欧 美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1.2 郁达夫的东瀛之恋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1.2 郁达夫的东瀛之恋

郁达夫的东瀛之恋郁达夫留日十年,,最终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与性苦闷的刺激有极大的关系。

作者写于东瀛的若干短篇小说,无一不与这个主题有关:《银灰色的死》写男主人公与小酒店女子静子无望的恋情;《沉沦》写男主人公的不可遏止的“性”的压抑与“爱”的焦虑;《南迁》写伊人被日本妇人玩弄后难以平复的创伤;《胃病》里写到一位中国留学生对偶然相遇的日本少女一厢情愿的痴迷;《风铃》写质夫与日本妙龄少女在温泉疗养地颇具传奇色彩的一夜共眠……这些浪漫故事,都是以失败而告终,而且结局往往很悲惨,主人公不是酗酒后冻毙街头,就是绝望中投海自杀,或者病魔缠身,生死难卜失败的过程也大同小异,往往是这样的“三步曲”:一见钟情——辄尝即挫——仓皇逃亡。

郁达夫的笔下的主人公感情丰富,动不动就爱上日本女人,爱上之后,就魂不守舍,对方的一举一动都使自己神魂颠倒,寝食不宁。

然而,爱得容易,泄得也快,郁达夫的这些浪漫故事都是“短平快”,往往还没有正式开场,就挂下了帷幕。

《银灰色的死》中,主人公得知静子有了男人,“就同伤弓的野兽一般,匆匆地走了”;《沉沦》的主人公窥视房东少女洗澡被察觉后,就一逃了之,搬到偏僻的山顶上隐居起来;《风铃》的质夫,见了妙龄少女的表哥,发现其品貌学校年龄都在自己之上,便怀着“败劣的悲哀”,提前离开了汤山温泉;其中最典型的,是《南迁》中的伊人与房东女M的那场露水恋爱。

应当说,这是郁达夫的浪漫故事中最有实质性内容,也是输得最惨的一个。

伊人高等学校毕业,从N市迁到东京,即将成为帝国大学的学生,此时的他,颇有几分春风得意的劲头儿,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名誉、金钱都有了,“第三个条件就是女人了”。

然而就是这“女人”,使他变得一无所有。

在应租房子时,伊人遇见了房东N的养女,年轻妖冶的M太太,立即像喝了迷魂汤一样。

M略施小计,就俘虏了他(哪有不俘虏的道理!),随后让他当冤大头,请她父女到箱根温泉胜地游玩了一通,途中还与他同眠共枕。

回到东京时,伊人没料到,一个身体健壮、酒肉气十足的男人W(当然是日本人),正在旅馆等待他们,见了这位老房客,M显出一种久别后的欢喜;伊人更没想到,到了深夜,M钻进W的房间,肆无忌惮地寻欢作乐起来,那熟悉的声音,使他饱受摧残和折磨。

流传学流传中变异

流传学流传中变异

流传学及其流传中的变异(一)文学流传的五种形态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流传学研究,是影响研究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也是最受学者关注与支持的一支。

如果是单纯地研究某一作家在国外的流传,那是具体的考察,意义重大。

但我们也有必要从总体上认识文学流传中产生过哪些方式,形成了哪些形态。

从已经形成的历史来看,文学流传主要存在以下五种形态:1、从个体到个体:单向流传形态。

讨论一:沈从文《湘行散记》受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猎人笔记》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在人物和景物的处理上,受者与传者都十分喜爱和追求将人、事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境界。

所以两者都成为世界一流散文作品,受到高度评价。

讨论二:狄更斯的小说影响到老舍的一系列小说作品,成为“中国的狄更斯”:老舍在英留学时读过狄,并在《二马》、《骆驼祥子》等早期小说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注重对底层人民生活的描写,关注人物形象种种因素中的社会因素,对自然风景的简洁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简单勾勒。

这种单向度的流传,在世界文学交流史上大量存在。

一个作家在接受他国文学作品时,总是有着自己的偏好,往往特别欣赏一个作家及其作品;在其创作中产生影响的,往往就只有一个特别突出。

研究者只要将两个作家的相关资料找到,看作为放送者的作家在作为接受者的作家身上产生了什么样的印痕,并如何有机地将那些因素融入到了作品中,有什么样的承传,有什么样的变异。

2、从个体到群体:多向流传形态。

讨论一:在60年代的美国最受欢迎的寒山诗,对美国一群诗人产生了重要影响,年轻诗人们“反大众”、“逆潮流”而行,其所主张的“幻觉”和“感悟”的艺术理念,决定了他们对寒山诗的倾心。

正如史德在寒山诗集的“前言”中所说的:“他们的卷轴、扫帚、乱发、狂笑—成为后来禅宗画家特别喜欢描绘的对象。

他们已成为不朽人物。

”这是许多中国学者所没有料到的,因为寒山在中国唐诗里面没有什么重要的地位。

甚至一般的人都没有读过他的诗,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位唐代诗人。

在个体对群体的流传中为什么在不同的作家身上有不同结果:第一,可能是由于放送者本身就有多面性;第二,可能是接受者不同的个性与气质所决定的;第三,可能是各个时段的历史语境的不同所造成的。

中国古代文学的外国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的外国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的外国影响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

然而,很少有人意识到,中国古代文学也受到了外国文化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学的外国影响,并了解其如何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

首先,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化的交流。

丝绸之路是中国与西方之间的重要贸易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通过这条通道,中国古代文学与印度、希腊、罗马等文明相互渗透,产生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

例如,佛教的传入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和艺术元素。

佛教的到来,使得中国文学中出现了许多与佛教相关的作品,如《法华经》、《楞严经》等。

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题材,还为中国文学注入了一种宏大的宗教氛围。

其次,外国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还体现在文学创作的技巧和艺术风格上。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与外国文学相似的创作技巧和艺术风格。

例如,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对联和西方文学中的押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对联是一种以平仄、音韵为基础的创作方式,而押韵则是西方文学中常见的手法。

这种相似性表明中国古代文学在创作技巧和艺术风格上受到了外国文学的一定影响。

此外,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些作品也受到了外国文学作品的启发。

例如,中国古代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些情节和人物形象与西方文学中的作品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形象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罗密欧和朱丽叶有着相似的遭遇和命运。

这种相似性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也体现了人类文学创作中普遍存在的共通性。

最后,外国文学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还体现在文学批评和理论的传播上。

中国古代文学的批评和理论主要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但也受到了外国文学批评理论的一定影响。

例如,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传入为中国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这种外国文学批评理论的传播,不仅拓宽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视野,还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与交流。

留日学生文学与留欧美学生文学异同

留日学生文学与留欧美学生文学异同

留日学生文学与留欧美学生文学异同吴建华(长沙理工大学中文系,湖南长沙410076)摘要: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留日学生作家和留欧美学生作家这两个特殊的群体。

留美学生作家在文学理论创新上先声夺人,而留日学生作家则在创作上显示了新文学创作的实绩。

他们虽然存在着差异性,但其最初的指向性是一致的。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留日学生作家;留欧美学生作家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313(2005)01-0066-04作者简介:吴建华(1955—),男,湖南汉寿人,副教授,文学硕士,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无论是它的诞生,还是它的发展变化,从头到尾都离不开留日学生和留欧美学生的重大影响。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特殊的作家群体(实际上,这两个群体对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也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拟对这两个作家群体作一粗浅的分析。

一中国现代文学产生的最深刻的背景是封建王朝的彻底没落和几千年的古典文学的式微。

世界文学发展史告诉我们,文学的变革和发展一般有四条路径:(1)以复兴古代文学的旗帜为号召来实现对当代文学的革新;(2)引进清新的民间文学的新风,革除文人文学的颓靡之风;(3)以新的哲学、美学学说,自创新的文学原则;(4)借异域文学的榜样,实现对本民族文学传统的革新[1]。

由于封建社会和封建机制已彻底丧失了生命的活力,传统的主体性已不再呈强势,因此,以异域文学为榜样,变革文学成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留学日本、欧美学生中涌现出来的作家群体,显示了独特的、重大的作用和影响。

历史往往是耐人寻味的。

我们注意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家们,其最初的志向大多并非是要以文学为终身事业的。

鲁迅、郭沫若最初是学医的,而胡适是学农的,郁达夫、徐志摩学经济,张资平学地质,冰心学教育……这样的名单,我们可以列出一长串来。

这些未来的作家最初所抱定的并非“文学救国”的理想,而是“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理想。

近代留日小说中的东京镜像——以向恺然《留东外史》为代表

近代留日小说中的东京镜像——以向恺然《留东外史》为代表

韵 琴 ) 及张序 ( 张冥飞 ) 留东外 史》 以辛辣 的文 笔 ,讽 刺揭 露 了部分 中国 留 日学 生 、政治 流 。《
亡 者或 游历 官员 的种种 丑行劣 迹 , “ 牺牲 个 人 道 德 ,续 著 《 宁 留东 外 史 》 ,以与 恶 德 党宣 战 ” ②。
小 说付梓 印行 后 ,风行一 时 ,销路甚 广 ,成为 近现代 文 学史上 颇有 影响 的现代 小说 。向氏遂延 续 《 留东外史 》 的谴责 小说 风格 ,又作 《 留东 新史 》 及 《 留东 外史 补》 《 。 留东 新 史 》 凡 三十 六 章 ,
事情 节 ,成 为反 映 民国初年 在 日华人众 生相 的集 大成者 。
向恺然 ( 8 0—1 5 ) 祖籍 湖南平 江 ,早年 曾两 次 负笈 东 游 。1 1 19 97 9 4年 始 ,向恺 然 以 “ 肖 不 生 ” 的笔名 开始 其 留东 系列 小说 的创作 。《 留东外 史 》 署 不 肖生著 ,跛 子 批 点 ,全 书十 集一 百 六十 章 ,由民权 出版部 陆续 刊行 于 民国五年 至十 一年 间 ,第 一集 首有 陈序 ( 陈荣 广 ) 、刘 序 ( 刘
l 8 7
社会科学
21 0 0年 第 3期
Hale Waihona Puke 施晔 :近 代 留 日小 说 中的 东 京 镜 像
行 为有声 有 色 ,且 人 物性 格 突 出 ,遂 为 “ 四前最 有号 召力 一个 小 说作 家一 种作 品” 五 ①。《留东艳
史》 凡三 十 章 ,标 “ 艳 小说 ” 香 ,首有 大错 叙 ,民国十八 年 四月 亚洲 书 局 出 版 。是 书 为 向氏 留东
收稿 日期 :20 .11 091 -9 本 文 得 到 上 海 市 重 点学 科 “ 中国 古 代 文 学 ” 专 项 项 目 ( 目批 准 号 :¥0 0 ) 和 上 海 市 教 委 创 新 项 目 ( 目批 准 号 项 34 3 项

《留东外史》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

《留东外史》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

《留东外史》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作者:卓欣欣来源:《牡丹》2018年第06期《留东外史》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是必须要研究的问题。

一是厘清作品中所写留学运动的规模与历史真实的关系,即小说中所写的留学规模是否符合历史史实;二是厘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中留学人物的关系,即通过对小说中主要人物留日生活的解读,明晰人物形象,进而分析出这些人物形象与历史中留学人物之间的关系。

一、小说中留学规模与历史真实的关系《留东外史》开篇指出:“原来我国的人,现在日本的,虽有一万多,然除了公使馆各职员,及各省经理员外,大约可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公费或自费在这里实心求学的;第二种是将着资本在这里经商的;第三种是使着国家公费,在这里也不经商,也不求学,专一讲嫖经,读食谱的;第四种是二次革命失败,亡命来的。

”作者在小说中指出的四种类型及留日人数,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当时在日本的中国人很多。

第一种即在日本“实心求学的”留学生,包括留日学生中的公费生和自费生,如汪精卫、吴稚晖、秋瑾、沈钧儒、陈独秀、李大钊、刘师培等,这是多数。

第二种,“将着资本在这里经商的”应该是指华侨和广东、福建沿海从事中日贸易的人,不应该视为留学生。

在这里,作者没有把在日本的不同中国人区分开来,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三种,即留日学生中的消极分子。

应该承认,在上万个留日青年中,层次不同的人都是客观存在的。

这类人是作者责难的主要对象,但他们不是留日学生中的多数,更不是主流。

但由于作者恨其不争,所以书中所描画的大多是这类人物。

对此,人们在阅读分析此部作品时必须高度注意,严格区别,不能把这类留学生作为留日学生的主流,遮蔽留日学生和整个留学生群体的爱国主义主流。

第四种,“二次革命”后亡命日本的,是指黄兴、李根源、李烈钧、章士钊、廖仲恺、王柏龄、林伯渠等人,他们当时都是同盟会中反清革命的激烈分子。

这也是真实的。

由上可见,《留东外史》所写实际上远不止留日学生,向恺然是把他自己当时在日本所见到的多色中国人都收之于笔下,并把他所见所闻的不良人之不良言行记于心、形于笔,予以批评谴责,而真正的广大留日学生之正面形象并不是他书写的重心。

海外文学史观对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影响

海外文学史观对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影响

海外文学史观对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影响作者:刘佳来源:《中州学刊》2020年第03期摘要:《剑桥中国文学史》呈现出与传统中国文学史显著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叙述体例的革新、经典的解构和重构、对物质文化的重视以及语言风格四个层面。

《剑桥中国文学史》是西方“文学文化史”观及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在文学史编撰中的有效实践。

“文学文化史”观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书写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国“重写文学史”的主张一定程度上即是对西方文学史观的呼应。

中国本土文学史尤其是现当代文学史的书写,开始从“文学文化史”的视角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史进行改革、创新、解构和重构。

关键词:《剑桥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文学文化史;重写文学史;后现代主义中图分类号:I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20)03-0159-072010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剑桥中国文学史》英文版本。

该部文学史由海外知名汉学家、哈佛大学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教授,耶鲁大学孙康宜(Kang-i Sun Chang)教授主编,汇集了对中国文学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十多位英美学者、教授联合编写,是海外中国文学史类书籍中的集大成之作。

该书系统、完整,极富创新精神。

2013年,《剑桥中国文学史》中文译本由北京三联书店推出,引起文学史界专家、学者及学习者极大的研究和阅读兴趣。

一、《剑桥中国文学史》与传统中国文学史的差异《剑桥中国文学史》与传统中国文学史相比,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叙述体例中国传统文学史的书写发轫于20世纪初,以林传甲、黄人分别编著的《中国文学史》为标志,其后出现了四次文学史编撰高潮,涌现了数百部各类文学史著作。

这些文学史著作大都采取按历史朝代编年分述的叙述方式,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代文学”等。

这种严格按照朝代更迭记叙文学史的方式,人为地切割了文学史发展阶段,很大程度上肢解了文学的连续性和整体性,使文学史变成了“断代史”。

寒假预习 |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

寒假预习 |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

寒假预习 |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本视频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请留言删除1.遣唐使:唐朝时,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概况:十几批(次数多),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规模大),同行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人员类型多)。

贡献: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风俗习惯和一些节日)。

2.鉴真东渡(扬州大明寺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过程: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意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唐与新罗的关系:(文化交流,经济往来)①新罗派使节和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②新罗商人来华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③新罗仿唐政治制度,用科举制选拔官吏;④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⑤朝鲜音乐传入中国。

4.玄奘西行(贞观初年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贡献:①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②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③由其口述,其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带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原因:①国家安定统一;②经济文化繁荣;③对外开放政策;④对外交通发达。

启示:第一,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

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

第三,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知识链接】中日关系史(1)古代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有十多批遣唐使来唐朝: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设计了唐招提寺。

(2)明政府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寇(日本侵略者)。

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古代东方艺术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古代东方艺术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古代东方艺术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东西方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

古代的东方艺术在与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既有了对西方文化的借鉴,也有了对西方文化的挑战和批判,同时也传播了东方文化的卓越之处。

而今天当代艺术,则更加注重表现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交流。

本文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上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自古以来,东西方文化交流就并没有像现在这样频繁,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和地区,却发生了许多有意义的交流。

例如唐代的“丝绸之路”,东方文化被传向了西方;随着基督教传入中国,许多西方艺术品和技法也被引入到了东方;而在明清时期,大批西方耶稣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不仅在语言和文化上进行了交流,还传播了西方壁画、雕刻和绘画等艺术形式。

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朝时期的宣德瓷器。

欧洲的雕塑家和金属工匠被宣德瓷器的华丽所吸引,其中一位来自葡萄牙的匠人在回国后利用了宣德瓷器的细节,在其作品中展现了中国的影响。

二、现代艺术中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在当代艺术领域中,东西方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深入和复杂。

在现代艺术中,许多艺术家开始探讨和表现东方和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天安门》,这幅画由1989年爆发的中国学生运动中的一位美国画家所绘制。

这幅作品展现了一个充满反抗和希望的中国,也反映了一位西方人对中国和整个东方文化的理解和表达。

再例如尤瓦尔·哈拉特,他是一位以色列艺术家,他的创作不仅包含了基督教和希伯来教文化,还涵盖了许多东方文化,例如印度、佛教、道教等,作品充满了异域情调和神秘感。

还有像毕加索在他的《西班牙女人》系列中,运用了他旅居西班牙期间所接触到的西班牙文化,将其与传统的艺术形式结合,创造出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艺术家本身对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独特理解,也让观众从中感受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创造力和艺术价值。

三、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挑战和批判当然,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东方艺术在面对西方文化时也遭到了不少质疑和挑战。

唐宋文化对外传播及其当代启示

唐宋文化对外传播及其当代启示

唐宋文化对外传播及其当代启示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其对外传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唐宋文化对外传播主要通过外交关系、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等方式展开,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唐宋文化对外传播也给当代的中国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启示。

首先,唐宋时期通过外交关系推动了文化的互通。

唐朝时期,中国与众多周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通过外交使者的往来,交换文化、技术和经济等方面的信息。

例如,唐朝与日本的外交交往推动了两国文化的交流。

日本僧人如空海、最澄等多次前往中国学习佛法和文化,将中国的佛教和文化传入日本,并在日本形成了自己的佛教文化体系。

这种外交交往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也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其次,商贸往来也是唐宋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

唐宋时期,长安、洛阳、开封等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成为丝绸之路的要冲,吸引了来自中亚、西亚和东南亚等地的商人。

这些商人通过商贸往来,将自己国家的文化、宗教和习俗带到中国,并且将中国的文化传到他们的国家。

例如,波斯的火焰教和南洋的伊斯兰教在唐宋时期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佛教、道教等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此外,唐宋时期的文化交流也促进了艺术的繁荣。

唐朝时期,著名的诗人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作通过各种渠道传入日本,对日本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朝时期,宋徽宗擅长绘画,他的作品通过外交和贸易往来传到日本,对日本的画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宋时期的文人墨客和艺术家们的创作活动,不仅对中国的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可以看作是对外传播的一种方式。

从唐宋文化对外传播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当代文化交流的启示。

首先是双向交流。

唐宋时期的文化传播不仅仅是中国向外传播,也是外国文化传入中国的过程。

双向交流有助于沟通和理解,推动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其次是开放包容。

唐宋时期中国对外传播文化时表现出开放包容的态度,尊重他国的宗教、文化和习俗,以平等对待的态度与他国发展友好关系。

海外文学史观对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影响

海外文学史观对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影响

海外文学史观对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交流的日益频繁,海外文学史观对中国文学史的书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外文学史观对中国文学史的书写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海外文学史观丰富了中国文学史的研究方法和视角。

以前的中国文学史研究主要以国内文学为主,忽视了海外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而海外文学史观注重跨文化比较和交流,以全球视野审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将中国文学放入更广阔的脉络中探讨和分析。

海外文学史观通过对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互动关系,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海外文学史观拓展了中国文学史的研究领域和范围。

传统的中国文学史研究往往限于文坛名家和经典著作,而海外文学史观关注更多的是边缘文学、女性文学、民间文学等被忽视的文学领域。

通过对比研究和跨文化交流,海外文学史观开阔了中国文学史的研究领域,使那些被边缘化的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被重新重视和研究。

海外文学史观也引入了文化研究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使中国文学史不再是一味地追求文学的艺术性,而是更加关注中国文学与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海外文学史观提高了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国际化水平。

由于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中国文学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学者独自研究的领域。

而随着海外文学史观的引入,国内学者开始与海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互相学习,积极参与到国际学术界的讨论与研究中。

这种跨国跨区域的合作不仅促进了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国际化,也使中国文学更好地为世界所熟知和认识。

海外文学史观让中国文学史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

以前的中国文学史书写常常只关注中国汉族的文学作品,忽视了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学创作。

而海外文学史观通过与其他文化的对话和交流,更好地体现了中国文学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海外文学史观关注西南少数民族文学、台湾文学等,使这些被忽视的文学领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为中国文学的多元性和多样性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平台。

外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史学史名词解释外国史学史是研究外国历史学发展过程、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在外国史学史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对一些常见的名词进行解释。

1. 历史学,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过去事件和行为的学科。

它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历史材料,以揭示过去的真相和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

2. 史学史,史学史是研究历史学发展过程的学科,它关注历史学的起源、演变和发展。

史学史研究历史学的理论、方法和学派,以及历史学家们的思想和贡献。

3. 学派,学派是指在特定历史时期或地区形成的、在某些理论和方法上有共同特点的历史学家群体。

不同的学派可能有不同的研究重点、方法和观点,代表着不同的历史学思潮和学术传统。

4.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历史问题的学派。

它强调历史的阶级性和经济基础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关注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的历史过程。

5. 客观性,客观性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之一,指历史研究应该客观、公正地对待历史事实,不受主观偏见和个人情感的影响。

历史学家应该根据可靠的证据和合理的推理,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

6. 主观性,主观性是指历史研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个人主观意识和观点的影响。

历史学家在选择研究课题、解释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人物时,难免会受到自己的价值观和思想倾向的影响。

7. 史料,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材料,指用来研究历史的各种文献、文物和其他可供参考的资料。

史料的种类包括史书、档案、纪实文献、考古遗物等,历史学家通过对史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还原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真实面貌。

8. 史学方法,史学方法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论,指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问题时所采用的一系列研究方法和技巧。

常见的史学方法包括文献研究、考古学、田野调查、比较研究、统计分析等,不同的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历史真相。

9. 史学理论,史学理论是指对历史学研究对象、目的、方法和规律进行系统总结和理论概括的学科体系。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海外题材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海外题材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海外题材创作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海外题材创作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对外交往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关注海外题材,通过文学作品来探索和表达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交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海外题材创作,并探讨其意义和影响。

一、海外题材的历史渊源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海外题材创作可以追溯到近代以来的文化交流和移民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许多中国人选择出国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这些移民在海外的生活经历和身份认同成为了他们创作的重要素材。

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中描绘了一个在海外华人社区中挣扎求存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在海外的困境和挣扎。

二、海外题材的文化碰撞与交流海外题材的创作不仅仅是对中国人在海外的经历的描绘,更是一种文化碰撞和交流的方式。

中国作家通过描写海外的风土人情、文化特色和社会现象,展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互动。

例如,钱钟书的《围城》通过讲述一个中国学者在美国留学的经历,既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又探讨了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三、海外题材的身份认同与归属感海外题材的创作也反映了中国作家对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思考。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作家不再局限于中国的国界,他们的创作和生活跨越了多个国家和地区。

海外题材的创作成为了他们思考自己身份的一种方式。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通过讲述一个中国农村家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命运,探讨了中国人在不同国家和时代中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

四、海外题材的文学创新与价值观反思海外题材的创作也带来了文学创新和价值观反思。

通过描写海外的故事和人物,中国作家能够突破传统的题材和叙事方式,创造出新的文学形式和风格。

同时,海外题材的创作也使得中国作家对自身的价值观进行反思和审视。

例如,余华的《活着》通过讲述一个中国农民在动荡的时代中的生存经历,反思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引发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中国叙事的批评与理论 浦安迪

中国叙事的批评与理论 浦安迪

中国叙事的批评与理论浦安迪一、早期历史与虚构叙事作品●叙事的本质——《左传》角度1.情节1)定义:一系列事件的安排●时间的流动●宇宙-循环型●历史-线性的水平的●存在-心理的垂直的●逻辑2)时间发生之事的设计安排3)线性为主,个体倒叙、前瞻4)编年体●传记●人物行为与反应的独立事件——逻辑重要次序不重要●旅程●重耳/晋文公流亡之路●人物&旅程●戏剧性故事●行动!势均力敌的双方危机的形成与解决2.人物1)人物类型(少言)2)人物刻画(Only 一例内心独白)●扁型人物●圆型人物3.视角1)第一人称极度缺乏●目击者我●参与情节“我”2)第三人称●传递其所知—全知存在●多局外人姿态,少全知少心理描写●少形容词副词——冷峻,不事雕琢,原始●生动戏剧性描绘与可信度;文本含糊,意义不清郑庄公3)叙事者与故事的关系问题“叙事文学的精髓”4.意义1)定义:文本中切实实现的作品的整体意图2)关系●作者&叙述者●叙述者&人物●作者&读者●人物&人物3)作者本人对历史意义的阐释●巴顿华滋生:道德因果论手册,预言体系●➡️借历史阐述道德,并非完美模式;一部具有道德倾向的史书●路易斯坎普只有当对事实地过分强调不再重要时,真正的历史关怀才会体现。

“构建一种叙事”●W•B•贾力“初始或暂时性理论作为指导原则”●罗伯特斯科尔斯历史&幻想小说;《叙事的本质》貌似写实,实则虚构5.成品1)城濮之战●叙事风格●条理清晰,简洁明快●结构●关注具体,线索为人物性格●六朝志怪与小说的诞生1.志怪1)事实与虚构——史学与小说●起源●虚构——杜撰或想象之物作品形成过程而非内容●任何叙事文本都位于纯粹历史或虚构样本之间●历史感+正史地位从何而来●虚构作品经文化的长久保存、适宜外观●先秦词语需合乎经典篇章用法《谷梁传》●现存志怪&传统历史写作●冠志、记、传●早期汉代历史写作的结构●沿地理线山川●沿传记线●划分——虚构与历史的分道扬镳●放弃历史性、可信度,转向其文学特点、叙事成规、关注点、追求模式●六朝的划分是一个漫长过程●志怪是历史传统的一个分支●东晋在汉(安全)与六朝(混乱)之间相对安宁葛洪《抱朴子》●历史意识的再生,清谈时代社会担当的回归(模仿汉行政-制度面貌的愿望)●符合晋代史学精神●保存古代文献的迫切心情《洞冥记》序●私人写作、家族收藏《搜神记》干宝●超自然事件●素材●六朝早期,博学是衡量学养的首要标准跨文化能力●诗经之为小吏收藏,楚辞取于民间●东晋建于东吴废墟之上——建康(南京)●少数民族、华夏移民●来自南方的知识分子在晋朝与本土间起调和作用●朝廷里热衷超自然事件均来自南京干宝●《文赋》陆机●志怪是南方的产物●《搜神记》孙策&于吉”仪式性暴晒“ 楚辞巫史●大量民间素材以口传进入文学●志怪写作是用本土文化所陌生的工具和语境记录某种异质文化●转变(以干宝《搜神记》为例)●开篇结构、道德刻画●晋朝史观“保护为先”●干宝领国史,但自评对可靠性不负责●符合福斯戴克“虚构为史实”条件●信天人说●超自然素材在严肃文学的常见功用——以“五行”阐释预兆内涵●小说●志怪最晚在梁朝与“小说”相联系●六朝诗歌散文之成熟与小说志怪之滞后●目录学家●小说之定义参差●四部●经史子集●魏徵●“琐碎之言”、“浅识小道”●论述或格言性质文本●班固——“街谈巷议” 但为古人谈话录、仪式…➡️不愿录入●六朝志怪移出史学●➡️“类书”(百科全书)补遗作用●兴起●初唐史料标准提高否定志怪刘知几●类书认可、鼓励虚构作品●六朝晚期志怪、唐传奇突出特征●志怪借鉴传记,无限制串联故事能力➡️唐宋小说●佛教写作高僧传●品尝杏子:中国小说研究法欧阳祯1.中国传统小说的批评辩驳1)小说“琐屑的言语”●经典来自市井之地、凡夫之口●孔子诗经、荷马伊利亚特奥德赛●打破书面壁垒●口头文学对书面之贡献2)问题●情节的松散和荒芜(整体)●定义:连贯统一性●成为批评文学标准的有害的虚构所谓整体的《圣经》实为文集●说书基本关切:吸引读者●由相对独立的单元构成,单元成为时间整体●原创性缺乏●原创性在于更新活的传统,传统是活的、有机的艾略特“最具原创性的作家也是最传统的”《尤利西斯》●书面文本僵化、固定,分析性-强调现实的存在●口传叙事强调现实的生成,看重过程而非过程的记录●道德目的(受众)●读者是虚拟的观众●表音读者-意义与声音相联系●口传小说的“观众”是字面义3)例子●舜受继母虐待故事●缺乏偶然,水平向突进●重结构弹性,可以随意删减●观众需求●线性的,相对独立的,共存的●佛教圣徒目连监狱寻母两版本比较●裁去细节,压缩情节—叙事的谨慎●口传模式中绝对原创性与衍生性似是而非●观众?●现代对于作家孤独的印象●听众是口传故事的合作者●叙述者与听众交流是即时的昭君出塞故事的变文“地方型”二、明末与清初小说●《三国》与《水浒》的叙事模式1.《三国》的冲突—解决模式1)四阶段●冲突点●冲突各方对峙●公开冲突●冲突解决2)大争端中不断小冲突,大冲突未完全解决引入下一次2.《水浒》情节缀连结构1)首尾相连的相似故事他故事中有他2)八个故事套式,每个都有情节缀连系统●孱弱松散3)叙事套式中的超级结构●英雄聚义和造反的兴与亡●地理中心:梁山泊●象征:梁山泊石碣●赋予同一目标,相聚源自天命●回溯开头,直抵结尾4)其中的冲突-解决模式●具有正义感的逃犯&道德败坏、祸害百姓的朝廷●1-70回:漫长对峙,矛盾激烈,108好汉“决定性的量●大战爆发●75-80: 三败●82:宋江投降●反叛集团的变化三、清代中晚期小说●《西游记》与《红楼梦》中的寓言1.寓言?1)定义:“言此意彼”——圣伊西多尔●此义与隐喻的区别●隐喻是一种写作方式,试图利用叙事文本各结构模式的整体组合,来指涉某个层面上未明确呈现的同样复杂的表意模式。

从《上学记》与《东藏记》看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从《上学记》与《东藏记》看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从《上学记》与《东藏记》看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王雪莹
【期刊名称】《雨露风》
【年(卷),期】2022()6
【摘要】在借助历史创作文艺作品方面,学界一般有四种概念,即:实在的历史、记录的历史、陈述的历史、戏说的历史,这其中包含“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两大概念。

从接受美学领域看,这两大概念经常成为文艺作品必须处理好的矛盾辩证关系。

在“记录西南联大往事”的文学作品语境下,何兆武先生的口述传记《上学记》和宗璞先生的虚构小说《野葫芦引·东藏记》为我们从其他维度解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提供了新视野、新途径。

【总页数】3页(P00018-00020)
【作者】王雪莹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二十四城记》: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交织
2.试析记史性神话的历史真实与文化真实——以蚩尤神话的真实性为例
3.从《桃花扇》看历史剧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4.行走于想象与真实之间——以《东归英雄》为例解读艺术加工与真实历史的交相辉映
5.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从虚实统一看明清传奇的历史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文学的形象和主题与中国题材取舍的关系

日本文学的形象和主题与中国题材取舍的关系

日本文学的形象和主题与中国题材取舍的关系内容提要:利用中国题材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及其作品形成了日本文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然而这些作品绝不是对中国历史人物事件的再现或诠释,而是通过形象表现了日本文学自己的主题。

中岛敦取材于《左传》的代表作之一《牛人》,通过鲁国贵族叔孙豹的生平断面,表现了中岛文学的一贯主题。

本文通过考察原典材料、作品本身结构上的特色,凸显这部小说的创新之处:在形象塑造上,采用去善存恶的方法突出叔孙豹的自我中心和极端固执的性格特征、运用典型化的手法将阴险丑恶的竖牛描写成外部世界严酷恶意的象征;在作品构造上,五个段落、两个梦境的设置渲染了凝固的气氛、阴暗的影像。

可以说这种氛围和影像与命运充满恶意的观念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岛文学创作的认识论根源之一。

关键词:原典资料去善存恶去恶存善《春秋左氏传》暗黑《牛人》作者简介:李俄宪,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日本近代文学和中日文学比较研究。

Title: Relations between Images and Themes in Japanese Literature and Choices of Chinese Subjects: A Case Stud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Nakajima’s Ox-man and ZuozhuanAbstract: The literary works which borrow Chinese subjects and their creators become the unique phenomenon in Japanese literature. However, these works are not mere representat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Chinese historical characters and events, but manifestations of Japanese literary themes and aesthetic pursuit through those images. Ox-man, one of Naka jima’s masterpieces, drawing material from the story of Zuozhuan, reflects the persistent theme of Nakajima’s literature by describing the life story of Shu Sunbao, a noble of Lu Dynasty. The paper intends to illustrate the innovation of the novel by using data of original allusion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are not referred to in previousstudies. In the creation of characters, Nakajima highlights Shu Sunbao’s egotism and extreme stubbornness by using the method of eliminating good to be evil, and characterizes Shuniu as a symbol ofevil in the external world by using typification technique. In structure-building, the plot evolves around by five paragraphs’ centering on Shuniu and the setting of two dreams strengthens the somber and still atmosphere, deepening thedark and gray image. It can be said that this kind of atmosphere and image is combined with evil ideas of fate, which forms one of epistemological roots in Nakajima’s literary creation.Key words: data of original allusion eliminate good to be evil eliminate evil to be good ChunQiu ZuoShi Zhuan darkness Ox-manAuthor: Li E’xian is professor and Ph. D. supervisor of the Japanese Department at th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 China), mainly engaged in the study of Modern Japanese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studies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literature. Email: wuhanexian@一、问题的提起日本作家中,像森鸥外、幸田露伴、武者小路实笃、中岛敦、武田泰淳①等取材于中国古典,并依据自己的创作思想取舍素材,构筑自己文学世界的为数不少,以至于可以形成一部《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②。

东西方美术史比较研究

东西方美术史比较研究

东西方美术史比较研究东西方美术史比较研究作者:祁昊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12期摘要:东西方美术史的差异,在于二者所处社会环境及文化背景不同。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各国间日益频繁的交流也变得更加广泛,人们的眼界也随之开阔,中西方带有自身特色的传统思想文化必然会相互间产生冲撞与影响。

关键词:美术史;影响;联系;文化艺术不同的文化传统产生于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这种不同文化下艺术家的文化思想和作品理念、艺术表现也是不同的。

在历史长河中,世界不同地区的人类在不同的状态下发展向前。

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影响着美术史的发展,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美术史文明。

东西方文化由于所在地域、政治体制等文化背景的不同,在美术作品中风格体现也不尽相同的。

东西方美术分别是指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美术和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美术,在人类美术发展史上,东西方美术以各自美学追求和艺术规律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东西方的美术发展的差异体现在,西方美术以写实为主。

在美术发展史上,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产生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艺术流派。

这些风格流派对事物的认识理念的不同决定它们艺术表现和特点的不同。

东西方不同的思想文化差异,造就了艺术家们创作出了本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各国间日益频繁的交流也变得更加广泛,人们的眼界也随之开阔,东西方带有自身特色的传统思想文化必然会相互间产生冲撞与影响。

例如中国圆明园就是结合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风格和西方巴洛克建筑风格,是东西方艺术结合的体现。

而中国的陶瓷艺术和丝绸对西方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促成和影响了法国洛克克艺术。

同样题材的艺术作品表现形式也存在差别,东西方绘画的审美特征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中国画的审美特点主要是“神韵”“意味”西方绘画的主要审美特点是客观“再现”“宗教性”。

所以决定中国和外国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不同。

注重规范化、科学化,东方美术则以写意为主,讲求“形神兼备,天人合一”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东外史》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是必须要研究的问题。

一是厘清作品中所写留学运动的规模与历史真实的关系,即小说中所写的留学规模是否符合历史史实;二是厘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中留学人物的关系,即通过对小说中主要人物留日生活的解读,明晰人物形象,进而分析出这些人物形象与历史
中留学人物之间的关系。

一、小说中留学规模与历史真实的关系
《留东外史》开篇指出:“原来我国的人,现在日本的,虽有一万多,然除了公使馆各职员,及各省经理员外,大约可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公费或自费在这里实心求学的;第二种是将着资本在这里经商的;第三种是使着国家公费,在这里也不经商,也不求学,专一讲嫖经,读食谱的;第四种是二次革命失败,亡命来的。

”作者在小说中指出的四种类型及留日人数,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当时在日本的中国人很多。

第一种即在日本“实心求学的”留学生,包括留日学生中的公费生和自费生,如汪精卫、吴稚晖、秋瑾、沈钧儒、陈独秀、李大钊、刘师培等,这是多数。

第二种,“将着资本在这里经商的”应该是指华侨和广东、福建沿海从事中日贸易的人,不应该视为留学生。

在这里,作者没有把在日本的不同中国人区分开来,这也是
可以理解的。

第三种,即留日学生中的消极分子。

应该承认,在上万个留日青年中,层次不同的人都是客观存在的。

这类人是作者责难的主要对象,但他们不是留日学生中的多数,更不是主流。

但由于作者恨其不争,所以书中所描画的大多是这类人物。

对此,人们在阅读分析此部作品时必须高度注意,严格区别,不能把这
类留学生作为留日学生的主流,遮蔽留日学生和整个留学生群体的爱国主义主流。

第四种,“二次革命”后亡命日本的,是指黄兴、李根源、李烈钧、章士钊、廖仲恺、王柏龄、林伯渠等人,他们当时都是同盟会中反清革命的激烈分子。

这也是真实的。

由上可见,《留东外史》所写实际上远不止留日学生,向恺然是把他自己当时在日本所见到的多色中国人都收之于笔下,并把他所见所闻的不良人之不良言行记于心、形于笔,予以批评谴责,而真正的广大留日学生之正面形象并不是他书写的重心。

他之出发点是重在批评谴责,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特点。

这是必须指出的。

因此,以往关于此书是“嫖经”之类的说法,是对该书之误解、误读。

据此推算,那时到日本留学的人应是主体,包括公费留日学生和自费留日学生,应该占了书中所谓“一万多中国人”的大多数。

从留学规模来看,这个数量的留日学生已经算得上是规模较大的留学生群体。

2012年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中指出:“1912年中华民国刚刚建立,留学生在政界、实业界和教育界的地位举足轻重。

同时,受新文化运动的推动,1914年掀起了第二次留日高潮,仅1914年留日学生就达到5000多人。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是由中国与全

卓欣欣

留东外史》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
球化智库(CCG)研究编写的国际人才蓝皮书,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这些是纯粹的留日人数,而《留东外史》所写除了留日学生外,还有其他人等。

因此,《留东外史》中关于1914年留学人数的记述,与中国留学史所描述是相近的。

所以《留东外史》所描述的留学规模符合一定的历史真实。

二、小说中人物形象与历史中留学人物的关系
在《留东外史》中,作者在开头便点明他所要描写的对象,如上面所引,主要是以后两种人物为生活原型,揭露和讽刺那些在动荡不安的时局下玩乐的部分留学生和其他在日中国人之众生相。

小说中出现最多的是妓院、酒馆、旅馆等,书中人物也基本在这些地方出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也围绕着吊膀子、与日本人较量等活动重复进行,学校在小说中处于缺失的状态。

向恺然写作《留东外史》的态度是“绌善而崇恶”,他在小说中将在日中国留学生和亡命客的各种复杂形态全无保留地揭露出来,写出了中国近代留学史上另一种留学生形象。

(一)从日常生活分析留学生形象与历史中留学人物的关系在《留东外史》中,留学生等在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有两种主要模式,第一即是吊膀子、赌博、游玩。

留学生大多是青少年,他们身处异国他乡,生理和心理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压抑和苦闷。

他们吊日本女性的膀子含有一种
报复的心理,他们的颓废可以说
是对日本一种幼稚的反击,他们
所表现出来的激烈爱国情怀,在
小说中一览无余。

小说中的留学
生以激烈甚至是偏颇的实际行动
维护了国家的自尊心,方式可能
会显得偏激,但也算是一种情感
的表达和宣泄,是暴风雨式的闪
击,与“西崽型”等其他类型留
学生相比,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爱
国气度和魄力还是值得肯定的。

留日学生还有一项比较重要
的活动就是比武,并且总是以胜
利而告终。

黄文汉是“流氓+英雄”
的典型,但偏偏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有侠肝义胆,面对日本人的挑衅,
他能够维护国家的尊严。

作者在
书中一再地让黄文汉以中国功夫
战胜日本人和西方人,象征着国
家文化的优越和胜利。

而黄文汉
好酒嗜色等行为也因在和日本人
的对抗中减弱了道德谴责的意味。

黄文汉并非一个个体,而是代表
了一种留学生,他对抗日本人的
胜利,寄予了作者希望颠覆中国
战败国地位(甲午战争失败后,
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的愿望。

作者笔下的留日学生,
既有放荡的一面,又有正直的一
面,这也显示出作者的矛盾心态,
一方面谴责留日学生的道德堕落,
另一方面又极力贬低日本,无形
中削弱了对留学生的谴责意味。

书中还有很多类似黄文汉这样的
报国英雄如霍元甲、萧熙寿等,
作者在这些人身上寄托了强烈的
愿望,也体现了其尚武精神。

“武
术救国”是作者一直坚持的思想。

这与当时中国的对日观念有关,
“日本传统文化中的尚武精神的
强大力量和救亡祖国的急切心情,
使留日学生将明治维新简单地归
功于日本武士暴力推翻幕府而使
维新迅速成功”,中国武术理所
当然地成为留日学生心中的救国
良方。

(二)从政治活动分析小说
中与历史上留学人物的关系
日本学者实藤惠秀曾指出:
“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一方面是
近代中国的文化史,另一方面又
是近代中国的政治史。

”小说中
留日学生时常关注国内动态,参
加组织集会,发表演说。

例如,
在东京神田的教育会馆召开抗议
暗杀宋教仁的集会。

此外,留日
学生非常拥戴当时一些反清革命
的人物,并邀请他们到日本演讲,
同时热烈响应他们的革命号召。

吴大銮刺杀袁世凯走狗蒋四
立也是小说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作者以黄文汉的视角着重赞扬吴
大銮,这与其政治观念不无关系。

作者是承认中华民国的,如他在写
黄文汉驳斥日本军人中村清八时,
首先承认的就是中华民国。

吴大
銮的人物原型即汪精卫。

1910年
1月,汪精卫与黄复生等人在北京
暗中策划,准备刺杀摄政王载沣,
事情败露后被捕。

在监狱中,他
下定决心以死明志,并赋诗“引
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被当时人广泛传诵。

只可惜,他最终沦为汉奸。

各样的政治参与方式都表明了留日学生的爱国情怀,可能其中不乏因个人利益而浑水摸鱼的。

但总的来说,当时大部分的留日学生都是怀着爱国热情寻求救国良方。

向恺然的《留东外史》是一部奇书,但是它至今还被误读,必须正本清源:首先,该书是一部以民国初年留日学生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但书中所写并不都是留日学生,还包括当时
在日的多种类型的中国人。

第二,
作者所描写、批评的,不是留日学
生和其他在日中国人的主流,而
是少数消极颓废的留日学生和其
他中国人的病态反映。

作者的态
度是恨其不争,意在通过这种方
式激发少数颓废的中国人振作起
来,认真学习以务正业,爱国报国。

第三,作者的艺术书写是成功的,
他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首次把留
学生活写入小说中,而且表达了
谴责的态度,《留东外史》是一
部有价值的开创了新的留学生题
材和章回体体裁的“留学生小说”。

第四,由于作者愤激的心情所致,
《留东外史》的艺术真实与历史
真实之间有一定的不和谐,留日
学生一心向学的主流和爱国主义
本质,他是清楚的,在总结四种
人物类型时也注意到了。

但是,
作者的写作重心太过偏重于对少
数留日学生和中国人颓废行为的
批评,而对留日学生的主流和爱
国本质太过忽略,造成一些误读
和误解。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