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地质灾害的监测与治理技术

合集下载

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方案

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方案

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方案
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监测预警: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定期对地质灾
害隐患点进行监测和评估。

通过设立警报器和宣传栏等方式,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周边居民在灾害发生前采取应对措
施。

2.工程治理: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工程
治理措施。

包括加固滑坡、挡土墙等,以防止灾害发生或减轻灾害损失。

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隐患点,需要进行搬迁或避
让。

3.生态治理:通过植树种草、恢复植被等方式,改善地质灾害隐
患点的生态环境。

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从而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

4.培训宣传: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培训和宣传,提高周边居
民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和救援演练,提高居民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

5.建立档案: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建档管理,记录隐患点的位
置、规模、危害程度等信息。

为后续的监测预警、治理工作提供依据。

在制定治理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具体情况、周边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治理措施。

同时,需要加强监管和评估,确保治理方案的实施效果。

以上是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方案的一些主要内容。

地质灾害监测与治理技术研究及其应用分析

地质灾害监测与治理技术研究及其应用分析

地质灾害监测与治理技术研究及其应用分析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地质过程或人类活动引发的地质现象,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十分巨大。

为了防范和减轻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的损失,各地方政府和科研机构不断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的概念出发,系统评述地质灾害监测与治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现状。

1. 地质灾害的概念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地质过程或人类活动引发的、在地表或地下空间发生的、引起财产损失、人员伤亡、建筑物或其他工程设施破坏以及其他一系列不良后果的地质现象。

地质灾害具有不可预测性、突发性、广泛性和毁灭性等特征,对于当地的经济、环境和社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2.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研究及其应用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是指通过对地质体进行观测和测量,获取地质体运动变化的信息,以及对地质灾害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及地质条件进行调查和分析,了解潜在灾害危险性的技术。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是减轻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影响的重要手段。

2.1 监测手段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研究的核心是采用传感器、遥感技术、图像分析等手段,实时和动态监测地质体运动变化,发现潜在灾害隐患,掌握地质灾害的动态过程,为灾害预警和防范提供依据。

2.2 监测内容地质灾害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地质体的运动状态和变化、水文地质环境变化、地下水位变化、地面沉降等。

不同的监测目标需要使用不同的监测手段和技术手段。

2.3 监测指标地质灾害监测的指标包括地形高差、地表位移、地下水位、地下水压力、滑坡体稳定性分析指标、地震活动参数等。

这些指标的综合分析和评价能够有效地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为灾害的防范和治理提供支持。

3. 地质灾害治理技术研究及其应用地质灾害治理技术是指在地质灾害发生后对灾害进行防治的技术措施。

地质灾害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能够在发生灾害时加强防治措施,有效减轻地质灾害给社会和经济带来的巨大损失。

3.1 预防手段预防是地质灾害治理的基本措施,可通过改善地质环境、质量检测、警示标志、加强管理等方式进行。

地质灾害点治理方案

地质灾害点治理方案

地质灾害点治理方案
地质灾害是自然界在地表或地下发生的由地质、气象等因素作用引起的破坏性
事件,给人类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威胁。

在我国,地质灾害频发且具有一定规模,在山区地势较高、地质构造较复杂等地区特别突出。

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对地质灾害点进行治理至关重要。

1. 多元化的遥感监测技术
地质灾害点的监测是预防与治理的第一步。

利用航空航天技术,结合遥感和地
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地质灾害点的实时监测和分析。

这种多元化的监测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隐患,有效防范灾害的发生。

2. 防治策略的科学制定
根据地质灾害点的具体特点,科学制定防治策略,包括对危险源的识别和评估、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防治。

例如,可以通过加固和改善地质灾害点周围环境,增加抗灾能力,降低地质灾害的风险。

3. 社会宣传与教育
通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在灾害点周边建立灾害防治示范基地,向当地居民普及灾害知识,增强居民的自救互救能力。

4. 定期巡检与维护管理
建立地质灾害点定期巡检和维护管理机制,加强对地质灾害点的日常管理与维护,确保灾害点能够长期稳定地运行。

同时,及时修复破损设施,防止地质灾害点发生灾害。

结语
地质灾害点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达到预防和治理地
质灾害的目的。

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和全面的管理,我国地质灾害点治理工作将取得更大的成效,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

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

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和自然力量等因素导致的地质现象引发的灾害事件。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规模大、破坏力强等特点,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威胁。

为了减轻地质灾害对社会造成的损失,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地质灾害技术管理制度,以提高国家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一、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管理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因此监测和预警是防治地质灾害的基础工作。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设备,及时获取地质灾害发生的信息,并进行科学准确的预警。

1. 加强监测设备的建设和投入为了做好地质灾害监测工作,各级政府应加大对监测设备的投入,并通过购买、更新设备的方式不断提升监测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监测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其正常运行。

2. 加强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应用监测数据是进行地质灾害预警的重要依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和分析系统,及时收集、整理和分析监测数据,并将其应用于地质灾害的预警和防治工作。

3. 加强地质灾害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预警是减轻地质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预警机制,并加强预警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和受影响地区,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二、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和修复1. 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和修复的组织和领导地质灾害治理和修复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需要有一个统一的组织和领导机构来协调和推动工作。

各级政府和地质灾害治理和修复部门应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协作和沟通。

2. 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和修复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地质灾害治理和修复需要依赖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各级政府和科研机构应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和修复技术的研发力度,推广应用成熟的技术,并建立技术标准和评估体系,确保治理和修复效果。

3. 加强地质灾害安全防护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安全防护工程是预防地质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我国滑坡地质灾害监测治理技术

我国滑坡地质灾害监测治理技术

我国滑坡地质灾害监测治理技术摘要:现阶段,伴随社会的变迁,国内自然环境也屡遭破坏,并且时有出现自然灾害。

其中的滑坡作为很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会严重危及广大民众的人身财产安全。

所以,相关部门急需采取有效的治理技术措施,来从滑坡出发及时升级防治专业技术。

此外,还应建立科学的监测预警系统制,以防出现滑坡,并以此来维护正常的生活生产乃至社会的发展。

基于此,本文探讨了我国滑坡成因,并分析常用监测及治理技术,然后,研究了深圳某地区的成功治理案例,仅供参考。

关键词:治理技术;灾害监测;滑坡地质众所周知,中国幅员辽阔,存在很复杂的地质情况,经常会出现严重类型自然灾害[1]。

其中的滑坡地质灾害则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特别是在国内南部地区,滑坡常常会带来不容忽视的经济损失。

而在山体特大滑坡严重灾害中,甚至还会出现死亡情况,而带给社会极大的威胁。

但是,地质灾害却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发生转移,很难提前准确预知,所以只好针对极易出现滑坡的地段,强化监测技术工作,并科学提出对应的防护、治理技术方案。

一、我国滑坡成因一旦滑坡灾害出现,就会严重影响到市政建设工程,甚至致使水利工程起不到应用的作用。

当前的滑坡成因主要涉及内、外这两种因素。

其中内因主要就是边坡岩、地质条件、土体性质等。

而外因则主要就是水的侵蚀、风化、震动、人类活动、所覆植被等[2]。

1、内因分析在山体滑坡中,地层地质属于主要的诱因之一。

当前,滑坡易发生的地层有:硬质软弱夹层岩、黏土层、软质易软化及易风化岩层、膨胀土层等。

在以上地层,如果呈现出隔水弱结构面或不良的聚水条件,就极易引发滑坡现象。

而地质诱因则一般都表现为整体地质结构体系脆弱而带来的滑坡。

一般在软弱结构层,会包括连通节理面、未整合面、层理面、断层交接面、两翼褶曲倾斜面等。

因为软弱结构面往往承载力不够好,经受水流的不利侵蚀、扰动等时,就极易诱发出滑坡现象[3]。

2、外因分析在滑坡灾害中,地下、地表水属于主要的外在诱因。

地质灾害专项治理方案

地质灾害专项治理方案

地质灾害专项治理方案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震等。

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地质灾害的专项治理非常必要。

本文将从立法、预防、监测和应急救援四个方面提出地质灾害专项治理方案。

一、立法方面1.规划管理:要求各级政府制定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并包括在城乡规划中,确保安全规划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2.土地利用:禁止在易发地质灾害区进行建设,对已建成的重大工程,如水库、高速公路等进行评估改造,尽量减少地质灾害潜在风险。

3.防治措施:要求各级政府建立地质灾害早期预警系统,配备必要的监测设备,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监测机制:要求各级政府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通过地质灾害监测网络、遥感技术等手段,实时监测地质灾害风险,提前采取措施。

二、预防方面地质灾害的预防是关键,应加强对易发地质灾害区的监测和管理,降低发生概率和减轻灾害损失。

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及时发现隐患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坡顶加固、导流减压等。

2.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包括现场观测、遥感监测、无人机巡检等,提高对地质灾害的感知能力。

3.完善地质调查体系,收集地质资料,建立地质灾害数据库,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方面地质灾害的监测是防治工作的基础,可采取以下措施:1.完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布设现场观测点,并通过传感器实现实时数据采集,保障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2.利用遥感技术对地质灾害进行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区域,并通过各种手段,如摄像监控、无人机巡检等,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及预警。

3.加强对地震的监测,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减少地震灾害的危害。

四、应急救援方面地质灾害发生后需要迅速启动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应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包括地质灾害防治专家、救援人员等,确保能够在短时间内到达灾害现场进行救援。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措施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措施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措施地质灾害是指在地质环境中,由于自然力的作用,地质体发生破坏、滑动、倾斜、崩塌、涌流等现象,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威胁的现象。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损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措施。

一、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是地质灾害治理的第一步,通过对潜在地质灾害点的调查、监测和评价,了解地质灾害的分布、规模和危险性,为后续的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调查评价包括对地质灾害点的地质勘查、地质工程测量和地质灾害模拟预测等技术手段的运用。

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是指通过现场监测设备和遥感技术等手段,对地质灾害隐患区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迹象,提前预警,为灾害的防治提供依据。

监测预警手段包括地下水位监测、地面变形监测、地震监测等技术手段的应用。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通过工程手段,改变地质环境,减轻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常见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包括护坡、挡土墙、加固堤坝、建设拦洪闸等。

这些工程措施可以减少地质体的滑坡、崩塌、漫滩等现象,保护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地质灾害治理技术地质灾害治理技术是指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改变地质环境,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常见的地质灾害治理技术包括植被恢复、地下水调控、地质体加固等。

这些技术手段可以增加地质体的稳定性,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五、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是指在地质灾害发生时,组织人员和物资,及时采取救援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包括灾害预警、疏散转移、救援救助等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这些预案能够提高地质灾害应对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措施是通过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工程、治理技术和应急预案等手段,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这些措施的实施需要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地质灾害治理的效果。

同时,也需要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提高地质灾害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地质灾害监测与灾害防治技术创新

地质灾害监测与灾害防治技术创新

地质灾害监测与灾害防治技术创新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过程引起的、对人民群众、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和危害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的高发性、随机性和破坏性使其成为人们生活和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了及时预警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危害,监测和防治地质灾害的技术不断在创新中提升。

地质灾害监测是及时掌握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的关键。

与传统的手工监测方法相比,现代的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在准确性和实效性方面有了极大的提升。

其中,传感器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监测手段。

通过布设在地质灾害敏感区域的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地下水位、地表运动和地震活动等因素,从而对地质灾害进行预警和监测。

此外,遥感技术也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卫星和航空拍摄获取的高分辨率影像,可以快速、准确地掌握地表、地貌和植被的动态变化情况,判定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和演变趋势。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创新是降低地质灾害危害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抗震设防、规划控制等,以减少地震、滑坡和崩塌等地质灾害对人和财产的破坏。

管理措施主要包括灾害风险评估、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等,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整体效率和效果。

然而,传统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法存在设备成本高、施工周期长、有效性不稳定等问题。

因此,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创新成为了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效果的关键。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对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防。

通过对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和演化规律的研究,可以确定地质灾害的潜在危险区域,并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

例如,对于滑坡灾害,研究人员通过对地形、降雨和地下水位等因素的监测和分析,开发了一系列的滑坡预警系统,提前预测滑坡的发生风险,为相关部门和群众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另一个重要的技术创新方向是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智能化。

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监测与预警系统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逐渐增多。

智能监测与预警系统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技术,可以将传感器获取的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进行分析和处理,提供准确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

测绘技术中的地质灾害调查与治理要点

测绘技术中的地质灾害调查与治理要点

测绘技术中的地质灾害调查与治理要点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发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在我国的山区和高地地区十分常见,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对地质灾害的调查和治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测绘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与治理中的要点和应用。

第一部分: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手段和要点地质灾害调查是指通过对潜在地质灾害隐患区的实地勘查和数据分析,来确定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和危险性等。

在这一过程中,测绘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无人机遥感技术无人机遥感技术是一种高效、精确的数据采集手段。

通过无人机的航拍,可以获取高分辨率的地形图、遥感图像等信息,从而全面了解目标区域的地质环境。

在地质灾害调查中,无人机遥感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大量的影像数据,帮助识别灾害隐患区域和潜在危险因素,为灾害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地面激光扫描技术地面激光扫描技术又称为LiDAR技术。

它是一种通过激光器发射激光束,并利用传感器接收受到反射的光来测量地物空间位置和形态的方法。

地面激光扫描技术可以高精度地获取地形地貌数据,对地质灾害调查非常有帮助。

通过对灾害区域进行激光扫描,可以获取高精度的地形模型和三维地貌数据,从而分析地质灾害的规模和影响范围。

3.卫星遥感技术卫星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卫星传感器获取目标区域地表信息的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中。

卫星遥感图像能够提供大范围、多时相、连续观测和同步数据的优势,对于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卫星遥感图像的分析,可以识别灾害区域的类型和特征,为灾害治理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

第二部分:地质灾害治理的技术手段和要点地质灾害治理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和技术手段,减轻和消除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威胁。

在地质灾害治理中,测绘技术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数字地形模型数字地形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简称DEM)是通过对地形图、遥感图像和激光扫描数据等进行处理,生成地理空间的数字模型。

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防治

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防治

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防治地质灾害是指由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异常、气候变化等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

它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威胁,还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防治成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防治的方法和措施,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思路与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的方法1.地质勘察方法:地质勘察是地质灾害监测的一项重要手段。

通过对地质环境的调查研究,可以了解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影响范围和发展趋势。

地质勘察主要包括地质剖面观测、岩土采样与测试、地下水勘测和地形测量等。

2.遥感监测方法:遥感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大范围地区的监测。

卫星遥感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影像,用于发现地质灾害的迹象,如地面裂缝、滑坡体和变形带等。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获取地表的高程数据,帮助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

3.地下水监测方法:地下水位的变化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地下水位的连续监测,可以发现地下水位的异常升降情况,并及时预警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下水监测主要采用水位计和测井技术。

二、地质灾害防治的措施1.工程防治措施:工程防治是指通过工程手段来减轻和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

比如,在山体滑坡的高危区域开展治理工程,如挡土墙、梯田和护坡等。

此外,对于临近断裂带和地震带的建筑物,也应该采取加固措施,使其能够抵御地震等地质灾害的袭击。

2.规划管理措施:地质灾害的防治也需要通过区域规划和土地管理来实施。

比如,在城市规划中,要避免在地质灾害高发区域建设重要的基础设施和人口密集区。

此外,要加强土地使用管理,严禁在地震带和滑坡带等危险区域进行违法建设。

3.应急救援措施:地质灾害的发生通常是突发性的,因此要加强应急救援能力。

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应急预警体系,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组织人员疏散和紧急救援。

同时,要培训专业救援队伍和提高灾害应对的能力。

三、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的挑战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防治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我们持续探索和创新。

地质环境与地裂缝灾害的监测与治理

地质环境与地裂缝灾害的监测与治理

地质环境与地裂缝灾害的监测与治理地质环境是指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壳、岩石、土壤、水体等要素的相互作用。

地裂缝灾害是由于地质运动和构造活动引起的地表断裂现象,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预防和避免地裂缝灾害的发生,对地质环境进行监测和灾害治理是至关重要的。

一、地质环境监测1. 监测设备和技术地质环境的监测需要使用一系列专业设备和技术,如地震仪、地电仪、地磁仪、GPS测量仪等。

这些设备能够测量地质要素的变化情况,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2. 数据处理与分析监测设备所采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和分析,以便得出相应的结论。

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方法有很多,可以使用统计学方法、图像处理技术等来提取有效信息。

3. 监测结果的传达与应用监测结果需要及时传达给相关部门和人员,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传达监测结果时,应使用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比如制作地质环境监测报告、发布监测信息等。

二、地裂缝灾害治理1. 预警和预防措施通过对地质环境的监测,可以提前发现地裂缝灾害的迹象,采取预警措施,以减少灾害对人们的伤害。

预警措施包括发出警报、疏散人员等。

2. 技术手段和方法地裂缝灾害的治理需要运用一系列技术手段和方法。

例如,可以采用填充、加固、改道等方式来修复断裂地表,减少灾害带来的影响。

3. 治理效果评估治理后需要对治理效果进行评估,以验证各项措施的有效性。

评估结果可以帮助改进治理方法,提高治理效果。

三、地质环境与地裂缝灾害联动管理1. 系统的管理体系地质环境与地裂缝灾害应建立起联动的管理体系。

该体系应包括监测、预警、治理等环节,并协调各个环节的工作。

2. 跨部门合作与信息共享地质环境监测和地裂缝灾害治理需要各个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共享。

通过建立联络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数据的及时传递和信息的高效利用。

3. 持续改进与创新地质环境监测与地裂缝灾害治理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

持续改进技术手段和方法,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管理水平,是保障地质环境与地裂缝灾害联动管理的重要措施。

施工过程中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防范

施工过程中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防范

施工过程中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防范地质灾害对于施工工程来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风险因素。

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地质灾害得不到有效的监测与防范,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防范显得尤为重要。

1.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其危害地质灾害是指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危害的自然灾害。

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这些地质灾害在施工过程中可能给工地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例如,地震可能导致施工设备的倒塌和建筑物的损毁,滑坡可能造成施工现场被掩埋,泥石流可能冲毁施工工地。

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需要有相应的监测与防范措施。

2.地质灾害的监测手段地质灾害的监测是指通过一系列手段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及其演变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常用的地质灾害监测手段包括地震仪、倾斜仪、应变计等。

地震仪可以实时监测地震活动,倾斜仪可以监测地表的倾斜状况,应变计可以测量岩体的应变变化。

这些监测手段可以帮助工地及时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为采取防范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据。

3.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预警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预警是指根据地质灾害的前兆,利用地震学、地质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手段,对地质灾害的发生进行预测,并通过预警系统提前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

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预警可以有效避免灾害的发生,减少灾害对施工工程的影响。

同时,预测与预警也需要与灾害应急救援相结合,以确保施工工地的安全。

4.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是指对施工工地面临的地质灾害风险进行系统评估,从而确定相应的防范策略。

风险评估需要考虑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危害程度等因素,综合分析施工工地的地质环境和工程特点。

通过风险评估,可以帮助施工方制定合理的地质灾害防范措施,降低施工风险。

5.地质灾害的防范措施地质灾害的防范措施是指在施工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减少地质灾害对施工工地的影响。

常见的地质灾害防范措施包括抗震设计、防滑坡措施、抗泥石流措施等。

地质灾害中的地质灾害治理

地质灾害中的地质灾害治理

地质灾害中的地质灾害治理地质灾害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灾害形式,其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地质灾害治理成为一项关键工作。

本文将探讨地质灾害治理的重要性、常见的地质灾害治理方法以及应对策略。

一、地质灾害治理的重要性地质灾害治理是保护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

地质灾害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威胁,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小挑战。

通过地质灾害治理,可以减轻灾害造成的破坏程度,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常见的地质灾害治理方法1. 预防控制措施预防控制是地质灾害治理的基础措施。

其主要包括规划管理、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等方面。

在规划管理方面,应制定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开危险区域。

监测预警则是通过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及时掌握灾害形势,发出预警信号,使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做好应对准备。

此外,风险评估也是预防控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潜在风险的评估,可以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2. 工程防治措施工程防治是地质灾害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地质灾害治理中,常用的工程防治措施包括抢险工程和防护工程。

抢险工程通常是在发生灾害之后进行,目的是尽快消除灾害隐患,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防护工程则是在预防控制措施之外,通过修筑防护设施,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破坏程度。

例如,在山体滑坡灾害治理中,可以采取加固山体和建设挡土墙等工程手段,以减少滑坡可能造成的破坏。

3. 生态修复措施生态修复是地质灾害治理中的重要方面。

通过生态修复措施,可以改善受灾地区的生态环境,提升地区的抗灾能力。

常见的生态修复措施包括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等。

例如,在石漠化治理中,可以通过植树造林、草地恢复等方式,提高土壤的固结性和保水能力,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三、应对地质灾害的策略1. 加强科学研究地质灾害治理需要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提供有效的治理方法和策略。

地质灾害的防范与治理

地质灾害的防范与治理

地质灾害的防范与治理地质灾害是由地质因素引发的突发自然灾害,其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破坏和损失不言而喻。

为了保护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防范和治理地质灾害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地质灾害的防范与治理方法。

一、地质灾害的防范1. 加强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地质灾害的防范首先要依靠科学准确的监测预警体系。

这一体系包括地质灾害监测设备的安装和运行,地质灾害的预警系统的建设,以及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等。

只有通过监测预警,才能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迹象,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2.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和城市建设地质灾害的防范也需要从源头上着手,即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和城市建设。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区域地质特点和潜在的灾害风险,避免将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活跃的区域建设在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域。

同时,在城市建设中,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抗震设防、防滑措施等,增强城市的抗灾能力。

3. 加强科普宣传和教育地质灾害的防范还需要加强科普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向公众普及地质灾害的基本知识、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鼓励公众主动参与地质灾害的防范工作。

二、地质灾害的治理地质灾害的治理是指在地质灾害发生后,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灾害的影响和损失。

治理地质灾害包括应急救援、灾后重建和灾后监测等方面。

1. 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地质灾害发生后,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应急救援措施,是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

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包括建立专业化的救援队伍,提供必要的救援设备和物资,以及开展应急演练和培训等。

只有通过有效的应急救援,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2. 进行灾后重建和防治地质灾害发生后,需要进行相应的灾后重建和防治工作。

这包括对受灾地区进行安全评估,采取必要的修复和加固措施,恢复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同时,还要进行灾后防治工作,即根据灾害的特点和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减少地质灾害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地质灾害监测解决方案

地质灾害监测解决方案

地质灾害监测解决方案地质灾害是指地球表面或内部发生的、由于地质因素造成的、对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危害的自然现象。

地质灾害种类繁多,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地质灾害监测解决方案进行探讨。

首先,地质灾害监测需要依托先进的技术手段。

目前,卫星遥感技术、地面监测技术、无人机技术等已经成为地质灾害监测的重要手段。

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地表形变的实时监测,地面监测技术可以对地下水位、地下应力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无人机技术可以实现对地质灾害隐患区域的高精度勘察。

这些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地质灾害监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其次,地质灾害监测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

监测网络是地质灾害监测的基础,只有建立了完善的监测网络,才能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全面监测。

监测网络应该涵盖城乡各个地区,包括地震监测站、滑坡监测站、泥石流监测站等,以及地下水位监测点、地表位移监测点等。

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才能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及时监测和预警。

最后,地质灾害监测需要实现监测数据的共享和交换。

地质灾害监测工作通常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监测数据的共享和交换是确保监测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

只有通过建立统一的监测数据平台,实现监测数据的共享和交换,各个部门和单位才能及时获取到最新的监测数据,从而更好地开展地质灾害监测工作。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监测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依托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实现监测数据的共享和交换。

只有通过这些措施的全面落实,才能更好地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的危害。

希望各地相关部门和单位能够高度重视地质灾害监测工作,共同努力,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如何利用测绘技术进行地质灾害隐患点检测与治理工作

如何利用测绘技术进行地质灾害隐患点检测与治理工作

如何利用测绘技术进行地质灾害隐患点检测与治理工作利用测绘技术进行地质灾害隐患点检测与治理工作地质灾害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安全和财产的自然灾害,在我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为了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利用测绘技术进行地质灾害隐患点检测与治理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测绘技术来发现并处理地质灾害隐患点。

首先,测绘技术在地质灾害隐患点检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测绘技术通过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高精度测量,可以获得准确的地质信息,比如地形、地貌等等。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专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从而更好地了解隐患点的情况和特征。

其次,测绘技术还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快速的识别和监测。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可以提供详细的地貌变化和植被状况,这些都是判断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有效地发现并识别出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

此外,利用测绘技术进行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作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测绘技术可以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

通过3D地图和数字地形模型,可以更好地了解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地形、地貌特征和空间分布。

这些数据对于制定科学的治理方案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中,利用测绘技术进行地貌平整和防护也是关键步骤。

利用数字高程模型分析地形的起伏情况,可以预测和避免不平整地貌可能带来的隐患。

同时,利用测绘技术也可以提供地质材料的详细信息,有助于选择合适的防护措施并确保其有效性。

此外,传感器技术在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中也有广泛应用。

通过利用各类传感器采集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实时数据,可以迅速反应地质灾害发生的情况,为灾害应急和预警提供重要依据。

在治理工作中,传感器技术可以监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变化和动态,确保治理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利用测绘技术进行地质灾害隐患点检测与治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测绘技术能够提供准确的地理信息,在发现隐患点和制定治理方案时起到关键的作用。

地质灾害防治和监测管理制度

地质灾害防治和监测管理制度

地质灾害防治和监测管理制度地质灾害是指地壳活动导致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滑坡等。

由于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破坏性,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威胁。

为了防止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以及更好地监测和管理地质灾害,各国都建立了一系列地质灾害防治和监测管理制度。

本文将对地质灾害防治和监测管理制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地质灾害防治制度地质灾害防治制度包括预防、减灾和恢复三个方面。

1. 预防地质灾害预防地质灾害的主要手段是科学评估和规划。

通过地质灾害风险评估,能够及早识别潜在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

此外,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并加强对重点区域的监测,能够有效地提前制定应对策略,减少灾害的发生。

2. 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灾后救援工作。

建设抗震设施、泥石流防护设施等,能够在地质灾害发生时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

同时,要加强灾后救援工作,确保迅速高效地进行抢救和救助。

3. 地质灾害恢复工作地质灾害发生后,必须进行灾后的恢复工作。

包括清理灾区、修复基础设施、重建房屋等。

同时,为了减少灾后人员的伤亡和财产损失,还要加强灾后的救助和重建工作。

二、地质灾害监测管理制度地质灾害监测管理制度是指通过监测手段对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轻灾害的影响。

1. 监测手段地质灾害监测手段主要包括遥感监测、地下水位监测、地震监测等。

通过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及时获取地质灾害危险区的信息,对潜在灾害进行实时监测。

地下水位监测可以帮助预测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地震监测是对地震进行实时监测,为地震预警和人员疏散提供依据。

2. 管理措施地质灾害监测管理制度还包括管理措施的制定和执行。

通过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可以对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的监测和报警,提醒有关部门和居民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此外,还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三、地质灾害防治与监测管理制度的优化为了更好地防治和监测地质灾害,制度的优化是至关重要的。

地质灾害的监测与治理技术

地质灾害的监测与治理技术

地质灾害的监测与治理技术【2008-05-16 来源:地调局科外部】? 地质灾害监测的主要工作内容为监测地质灾害在时空域的变形破坏信息(包括形变、地球物理场、化学场等)和诱发因素动态信息。

最大程度获取连续的空间变形破坏信息和时间域的连续变形破坏信息,侧重于时间域动态信息的获取。

应用于地质灾害的稳定性评价、预测预报和防治工程效果评估。

地质灾害监测的主要目的是:查明灾害体的变形特征,为防治工程设计提供依据;施工安全监测,保障施工安全;防治工程效果监测;对不宜处理或十分危险的灾害体,监测其动态,及时报警,防止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

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技术方法?? 所谓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是指专业技术人员在专业调查的基础上借助于专业仪器设备和专业技术,对地质灾害变形动态进行监测、分析和预测预报等一系列专业技术的综合应用。

?1、?崩塌、滑坡监测技术方法1)地表变形监测①?地表相对位移监测主要方法有机械测缝法、伸缩计法、遥测式位移计监测法和地表倾斜监测法。

②?地表绝对位移监测主要方法有大地形变测量法、近景摄影测量法、激光微小位移测量法、地表位移GPS测量法、激光扫描法、遥感(RS)测量法和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法。

2)深部位移监测主要方法有测缝法、钻孔倾斜测量法和钻孔位移计监测法。

3)地下水动态监测主要监测法为地下水位监测法、孔隙水压力监测法和水质监测法。

4)相关因素监测主要方法有地声监测法、应力监测法、应变监测法、放射性气体测量法和气象监测法(雨量计、融雪计、湿度计和气温计)。

2、?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泥石流监测方法主要有地声监测法、龙头高度监测法、泥位监测法、倾斜仪棒监测法、流速监测法、孔隙水压力监测法和降雨量监测法。

??二、地质灾害简易监测技术方法??? 所谓地质灾害简易监测,是指借助于简单的测量工具、仪器装置和量测方法,监测灾害体、房屋或构筑物裂缝位移变化的监测方法。

该类监测方法具有投入快、操作简便、数据直观等特点,即可以由专业技术人员作为辅助方法使用,也可由非专业技术人员在经培训后使用,是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中常用的监测方法。

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地质灾害治理方案地质灾害治理是指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有效地预防、减少和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工作。

下面是一个地质灾害治理方案的详细描述,包括预防、减灾和应急救援三个方面。

一、预防措施:1.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多个灾害类型,实时监测灾害点的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做出预警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强化地质调查:通过对潜在灾害点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测和调查研究,了解地质特征和潜在危险性,为制定灾害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媒体、学校、社区等途径,普及地质灾害知识,提高社会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培养人们的预防意识和科学素质。

4.改进土地利用规划: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在易发地质灾害区域建设重要的人口聚集区、重要基础设施等,并加强对已有建设项目的调整和改造,减少潜在灾害风险。

二、减灾措施:1.加强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在易引发地质灾害的区域,建立及时防灾减灾的设施和工程,如防洪堤防、防滑坡、防泥石流等,加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的建设和维护。

2.加强抗震设防建设:根据地震烈度区划,在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对重要建筑物和基础设施进行抗震设防设计,提高其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3.植被恢复与治理:通过植被的恢复和治理,加强土壤的保持和稳定,减少因雨水冲刷而引发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

4.监测预警系统的完善: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和维护,通过精确的预测和预警,提高对地质灾害的应对能力和减灾效果。

三、应急救援措施:1.建立完善的灾害应急救援机制:建立健全的灾害应急救援机构和体系,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的职责和任务,做好各类灾害应急救援工作。

2.加强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救援人员的应对技能和工作效率,测试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加强信息共享和协调配合:建立健全的信息共享和协调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工作合作,形成多部门的联动机制,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和准确性。

地灾工程治理方案

地灾工程治理方案

地灾工程治理方案一、前言地灾工程是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地下水、土壤滑动等自然灾害,给工程建设和运营带来危害的事故。

地灾工程治理是在预防地灾发生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对地质灾害进行治理和修复,确保工程安全运营。

本文将从地质、地下水和土壤滑动三个主要方面,探讨地灾工程治理的相关方案。

二、地质灾害治理方案1. 防灾减灾措施(1)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利用遥感技术、地震监测、地下水位监测等手段,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2)加强地质灾害危险区域的规划管控,禁止在高危险区设置重要基础设施和人口密集区域。

(3)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预测,制定灾害应急预案,提前准备应急救援措施和物资。

2. 治理修复方案(1)对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进行治理修复,采取加固措施、填埋处理等方法,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2)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进行防范性加固,采取垫层加固、护岸加固、排水降温等措施,减少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

三、地下水治理方案1. 预防措施(1)科学合理地开采地下水资源,控制地下水开采总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的速度。

(2)建立地下水位监测网,掌握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预测可能引发的地下水灾害,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灾害的发生。

(3)推广水资源再生利用技术,通过人工补水、地下水补给等方式,提高地下水位。

2. 治理修复方案(1)对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的地面沉降、地基沉陷等问题进行治理,采取注水技术、地基补强等方法,修复地表的变形和破坏。

(2)对发生地下水灾害的地区进行补水处理,通过地下水抽水设备、排水系统等减缓或避免灾害的发生。

四、土壤滑动治理方案1. 预防措施(1)通过植被覆盖、中小型河流的修复和治理、坡面和土体的防护植物覆盖等措施,控制土壤的侵蚀和流失;加强土壤侵蚀监测,及时发现土壤滑动的迹象。

(2)在地质灾害敏感区,在工程建设前进行土壤稳定性评价和识别,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减少土壤滑动的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的监测与治理技术【2008-05-16 来源:地调局科外部】地质灾害监测的主要工作内容为监测地质灾害在时空域的变形破坏信息(包括形变、地球物理场、化学场等)和诱发因素动态信息。

最大程度获取连续的空间变形破坏信息和时间域的连续变形破坏信息,侧重于时间域动态信息的获取。

应用于地质灾害的稳定性评价、预测预报和防治工程效果评估。

地质灾害监测的主要目的是:查明灾害体的变形特征,为防治工程设计提供依据;施工安全监测,保障施工安全;防治工程效果监测;对不宜处理或十分危险的灾害体,监测其动态,及时报警,防止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

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技术方法所谓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是指专业技术人员在专业调查的基础上借助于专业仪器设备和专业技术,对地质灾害变形动态进行监测、分析和预测预报等一系列专业技术的综合应用。

1、崩塌、滑坡监测技术方法1)地表变形监测①地表相对位移监测主要方法有机械测缝法、伸缩计法、遥测式位移计监测法和地表倾斜监测法。

②地表绝对位移监测主要方法有大地形变测量法、近景摄影测量法、激光微小位移测量法、地表位移GPS测量法、激光扫描法、遥感(RS)测量法和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法。

2)深部位移监测主要方法有测缝法、钻孔倾斜测量法和钻孔位移计监测法。

3)地下水动态监测主要监测法为地下水位监测法、孔隙水压力监测法和水质监测法。

4)相关因素监测主要方法有地声监测法、应力监测法、应变监测法、放射性气体测量法和气象监测法(雨量计、融雪计、湿度计和气温计)。

2、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泥石流监测方法主要有地声监测法、龙头高度监测法、泥位监测法、倾斜仪棒监测法、流速监测法、孔隙水压力监测法和降雨量监测法。

二、地质灾害简易监测技术方法所谓地质灾害简易监测,是指借助于简单的测量工具、仪器装置和量测方法,监测灾害体、房屋或构筑物裂缝位移变化的监测方法。

该类监测方法具有投入快、操作简便、数据直观等特点,即可以由专业技术人员作为辅助方法使用,也可由非专业技术人员在经培训后使用,是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中常用的监测方法。

该类监测一般常用监测方法有:1)埋桩法埋桩法适合对崩塌、滑坡体上发生的裂缝进行观测。

在斜坡上横跨裂缝两侧埋桩,用钢卷尺测量桩之间的距离,可以了解滑坡变形滑动过程。

对于土体裂缝,埋桩不能离裂缝太近。

2)埋钉法在建筑物裂缝两侧各钉一颗钉子,通过测量两侧两颗钉子之间的距离变化来判断滑坡的变形滑动。

这种方法对于临灾前兆的判断是非常有效的。

3)上漆法在建筑物裂缝的两侧用油漆各画上一道标记,与埋钉法原理是相同的,通过测量两侧标记之间的距离来判断裂缝是否存在扩大。

4)贴片法横跨建筑物裂缝粘贴水泥砂浆片或纸片,如果砂浆片或纸片被拉断,说明滑坡发生了明显变形,须严加防范。

与上面三种方法相比,这种方法不能获得具体数据,但是,可以非常直接地判断滑坡的突然变化情况。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方法除了采用埋桩法、贴片法和灾害前兆观查等简单方法外,还可以借助简易、快捷、实用、易于掌握的位移、地声、雨量等群测群防预警装置和简单的声、光、电警报信号发生装置,来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临灾的快速反应能力。

对于滑坡、崩塌灾害群测群防监测,可以使用裂缝报警器、滑坡预警伸缩仪(量程大、阀值报警,适用于各种滑坡裂缝监测)、简易裂缝位移计(精度高、阀值报警、多通道,适用于岩质滑坡和建筑物裂缝监测)、简易超声波位移计(量程大、非接触、阀值报警,使用于各种滑坡裂缝监测)和简易雨量计进行监测预警。

对于泥石流灾害群测群防监测,可以使用简易地声监测仪(多通道、阀值报警)、泥石流视频预警仪(震动或视频变化触发工作)和简易雨量计进行监测预警。

三、地质灾害宏观地质观测法所谓宏观地质观测法,是用常规地质调查方法,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体的宏观变形迹象和与其有关的各种异常现象进行定期的观测、记录,以便随时掌握崩塌、滑坡的变形动态及发展趋势,达到科学预报的目的。

该方法具有直观性、动态性、适应性、实用性强的特点,不仅适用于各种类型崩滑体不同变形阶段的监测,而且监测内容比较丰富、面广,获取的前兆信息直观可靠,可信度高。

其方法简易经济,便于掌握和普及推广应用。

宏观地质观测法可提供崩塌滑坡短临预报的可靠信息,即使是采用先进的仪表观测及自动遥测方法监测崩滑体的变形,该方法仍然是不可缺少的。

一般情况下,突发性灾害很难捕捉到斜坡体上的短暂瞬时宏观变形形迹和其它异变现象;而累进性灾害在一定时段内斜坡体上均有明显的宏观变形形迹及其他异变现象,这些宏观变形形迹及异变现象称之为灾害前兆信息。

准确捕捉这些信息并进行动态综合分析这些前兆信息,对灾害的防治和预测预报,减灾防灾有重要的意义。

地质灾害的发生通常具有综合前兆,单一由个别前兆来判别灾害可能会造成误判,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

因此,发现某一前兆时,必须尽快查看,迅速作出综合的判定。

若同时出现多个前兆时,必须迅速疏散人员,并尽快报告当地主管部门。

防灾常识一、滑坡1)如果你住在斜坡坡附近能做些什么?①暴风雨来临之前——在居住地附近的斜坡上观察雨水的排泄方式,要特别注意雨水径流汇合,以及越来越多的流水流过土壤覆盖的斜坡的地方。

观察居住地附近山坡地面运动的任何迹象,比如小的滑坡或者逐渐倾斜的树木。

——熟悉居住地周围的土地环境。

通过联系当地有关机构,了解所在地区是否曾经发生过滑坡。

那些包含着已知滑坡体的斜坡将来有可能再次滑动。

——支持当地政府大力开展和强迫执行土地使用和建筑条例,这些法规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地域内的建设行为进行管制。

建筑物应该远离陡峭斜坡、溪流、间歇性河流通道、山道口。

——联系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了解所在地区的应急预案和疏散计划,并且制定个人应急预案。

②强降雨期间——提高警觉,保持清醒!人们睡觉的时候,发生过许多因泥石流而丧生的事故,所以要注意收听电台的暴雨预告。

要知道短暂而又强烈的暴雨可能是特别危险的,尤其是强降雨和潮湿天气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

——如果所在地区很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假如离开是安全的,考虑离开那里。

请记住在暴风雨中驾驶是很危险的。

——注意聆听那些异常的声音,例如树木断裂和石块互相碰撞。

这些声音可能表明有泥石流在移动。

流动或坠落的泥浆或碎屑细流可能是更大泥石流的预兆。

如果你位于河流或河道附近,请警惕水流的突然增长或减少以及水质从清晰到混浊的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表明上游有泥石流活跃现象出现。

所以,准备好快速撤离。

不要拖延!拯救生命,而不是抢救你的财产。

——开车时一定要特别小心,路旁的堤坝特别容易塌方,注意路上塌陷的公路、泥浆、坠落的石块以及其它预示可能发生泥石流的现象。

③大雨过后―当危险体转为缓慢滑坡时易发生滑坡的部位——老滑坡体上部或其以上部位。

——斜坡上部或底部。

——小型排水洼地内或底部。

——回填土边坡顶部或者底部。

——陡峭的路堑边坡底部或顶部。

——发育的山坡。

2)预示潜在滑坡的特征——不潮湿区域出现泉水和渗漏。

——地面、街道、公路或人行道上出现新的裂缝或异常凸起。

——土壤与地基分离。

——平台和庭院等附属建筑物倾斜或相对主建筑移动。

——房屋的混凝土地面和地基出现裂缝或倾斜。

——供水管道及其它地下设施破裂。

——电线杆、树木、挡土墙或篱笆倾斜。

——围栏线偏移。

——路基沉降或下陷。

——河水位快速上涨,水看上去比平常黯淡或者污浊。

——在下雨或刚刚停止的情况下,河水位突然下降。

——门、窗卡住,并且在侧板和框架四周出现间隙,表明它们偏离了铅垂线。

3)如果你觉察到临近的滑坡危险要做些什么?——请马上离开!——联系当地的消防、治安或公共建设工程部门。

——通知受到影响的邻居。

二崩塌1)识别崩塌灾害危险性崩塌发生在危岩体或危险土体区,通常具有一定特征:——坡度大于45°,且高差较大,或坡体呈孤立山嘴,或为凹型陡坡。

——坡体内部裂隙发育,尤其产生垂直或平行斜坡方向的陡裂缝,并且切割坡体的裂隙、裂缝即将贯通,使之与母体(山体)形成了分离趋势。

——坡体前部存在临空空间,或有崩塌物发育,这说明发生过崩塌,今后还可能再次发生崩塌。

——降雨、地震、地表水的冲刷浸泡以及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均可诱发崩塌。

2)应急建议——汛期,居住于陡崖下的居民应注意清除或加固陡崖上部的活动块体。

——强降雨期间或降雨之后,应注意观察有无掉块、滚石或裂缝的变化,如有异常应到安全地带避险。

——在山区活动时,突于大雨,应到安全地带躲避,切忌在陡崖下停留或避雨,防止崩塌造成伤害。

——行车途中应注意崩塌路段提示标志或前方陡崖情况,如果遭遇崩塌发生,应保持冷静,并迅速离开危险路段。

——大雨后或连绵阴雨天,尽量不进入山区沟谷,更不能擅自进入或通过有警示标志的崩塌危险区。

——如遭遇崩塌灾害,应及时进行自救,撤离危险地带等待救援,并通过可能的方式通知相关人员、单位。

三、泥石流1)强暴风雨来临之前——熟悉周围环境。

把住宅区地貌背景与灾害区进行比较。

了解所居住地区是否发生过泥石流事件;以前发生过泥石流的斜坡,在将来很有可能再次发生泥石流事件。

——在雨季,留意住宅区附近山坡所有的地面运动征兆,例如变宽的缝纹和裂缝、小规模泥石流,或者逐渐倾斜的树木和电线杆。

如果对此(泥石流)很关注,可以向工程地质学家或者岩土工程师咨询。

——留意住宅区附近山坡雨水排水沟的类型。

山坡上从淤塞排水沟或者其它支流汇集地表径流水的位置,最易发生滑坡灾害。

——在暴凤雨来临之前,清理排水渠和其它排水系统中的碎屑,但是,在暴凤雨期间,清理严重堵塞的排水渠是非常危险的!2)强暴风雨期间——保持清醒和警惕!许多造成伤亡的泥石流事件都是在人们睡着时发生的。

收听气象广播来了解住宅区附近区域山洪的监测或预警信息。

注意:突发的强暴凤雨是非常危险的。

——避开上述的严重灾害区。

如果身处危险区,务必在安全的前提下尽快离开。

在强暴风雨期间开车本身就是很危险的。

——注意任何可能由碎屑移动带来的不正常声响,例如树木破裂或者砾石相互撞击的声音。

少量的碎屑或泥浆能够先于大规模滑坡运动。

如果居住区位于河流或者河道附近区域,注意水流流量的突然增减以及水质由清到浊的变化。

准备尽快转移!——开车时尤其要保持警惕。

路边的护坡最易发生滑坡事件。

注意道路上崩塌的路面、泥浆、掉落的碎石以及其他碎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