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科知识教学中化育学生的人文精神——以思想政治课教学为例
思想政治课不可忽视人文精神教育
思想政治课不可忽视人文精神教育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他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学生具有正确的思想观念,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于事物的探究意识,并且能加强学生的办事效率。
然而消极的心态不但不能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还容易使学生养成懈怠、懒惰的毛病,使其做事缺乏责任心。
因此,正确思想观念的树立,对于初中生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当今的教育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不断融入人文精神的培养,能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策略1.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
对于初中生思想道德的建设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采用理论的方法,另一种是采用实践的方法。
其过程中不断的教育培训能够提升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并且通过工作从而提升学生实践的能力。
在教育过程中,初中生的思想水平存在差异的问题,老师应在教育过程中一视同仁,并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育,对思想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专门培养,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提升学生人文精神教育过程中的趣味性。
并可以结合教师自身的经历作为教学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杰出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并将教学目标定为提升社会需求的高级人才。
2.针对初中生心理特征展开教学。
初中生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是由于初中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为使初中生能够有效地接受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需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找到最适合、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初中生人文精神培养目标是使初中生成为优秀新青年,使其具有互相团结并且勇于表达自己的良好品质。
教师在此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特征,对其心理思想进行分析,并且及时对于问题展开交流。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1. 引言1.1 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中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文字知识,更是传递文化、传播思想、培养情感、塑造人格的过程。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接触到各种文学作品,通过阅读和思考,不仅可以感受到文字之美,更能理解其中所包含的哲理和思想,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思政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而语文教学作为学生日常学习的一部分,具有天然的思想渗透优势。
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文课堂也是一个培养学生情感、品德的重要场所,学生在接受语文教育的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
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可以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将思政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语文所传达的情感、价值和内涵,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修养。
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沉淀、人类的智慧和文化的传承,从而在心灵深处接受思想的熏陶和教育,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
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它将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供重要支持和保障。
2. 正文2.1 加强思政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引导加强思政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引导,是当前语文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思政教育理念的引导,首先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思政教育素养,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教育理念,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并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做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
加强思政教育理念的引导还需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实践。
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文学名著、名篇、名词等经典作品,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品德,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和方案范文
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和方案范文思政课作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如何构建有效的思政课程体系,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已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思政课程思路和方案两方面入手,探讨如何构建具有特色和鲜明院校特点的思政课程。
一、思政课程思路1. 基于人文精神的思政课程思路人文精神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传统和软实力所在,思政课程应该以人文精神为基础,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
例如,我们可以引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历史事件等内容,让学生在接受现代知识的同时,培养起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2. 面向未来的思政课程思路面向未来的思政课程思路,要重视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和学生的成长特点。
例如,我们可以引入一些与创新创业、科技发展和社会问题密切相关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综合素质教育的思政课程思路综合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思政课程应该与其他课程相互融合,形成一体化的培养体系。
例如,我们可以将艺术、体育、课外社团等元素纳入思政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思政课程方案1. 优化课程设置优化思政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例如,可以设置一些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背景选择不同的课程内容。
2. 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
例如,可以采用案例教学、讨论研究、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强化实践教学思政课程应该注重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和生活的真实情况。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到企业参观实习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4. 多元评估机制建立多元评估机制,全面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
例如,可以采用学生自我评估、教师评估、同学互评等方式,多角度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思政教育则是当前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仅掌握语言文字知识,更能够培养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是广大语文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政教育,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思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教学作为学生接触语言文字的主要课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十分重要。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爱国主义题材的优秀篇目,通过对这些篇目的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对国家、民族有更深刻的认识,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比如《小兵张嘎》《雷锋的故事》等经典文章,通过对这些文章的诵读、分析、讨论,学生可以感受到英雄人物的爱国情怀,激励他们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
在作文教学中也可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一些爱国主义主题的作文,如《我爱我的国家》《我和我的祖国》等。
通过作文的写作,学生可以在语言文字中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当前思政教育的重点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选篇,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比如可以选用一些题材广泛、思想深刻、价值观积极的优秀课文,如《茅盾文选》中的《春》《秋》等,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闻报道、科普读物等,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身边发生的一些正能量、积极向上的事迹和事物,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道德素养”是思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课文分析、朗读训练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在语文课堂上教授一些蕴含道德情感的文学名著,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通过对这些文学名著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物的品行和道德情感,从而感悟出正确的道德观念。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1. 引言1.1 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关系意义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关系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语文教学作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文学、修辞等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思想品德的重要平台。
思政教育则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将思政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感受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修养。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文化和思想,开阔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思政教育也可以通过语文教学的形式,深入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世界、看待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在当今社会,将思政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2. 正文2.1 思政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式来渗透思政教育。
在选择文学作品时,可以选择那些具有思想性和社会性强的作品,通过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人性、社会等重要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研究语言文字的美感和表达方式,加深学生对人文精神、审美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欣赏古代诗词、名家散文等经典作品,学生可以领略到优美的语言文字之美,感受到人文精神的博大和深邃,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培养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辩论、讨论等活动,促进学生团结协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讨论时事问题、文学作品中的争议性话题等,学生可以学会尊重他人不同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思政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丰富多样,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来渗透教育内容,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情怀。
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研究一、引言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文化人以文育人,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研究,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意义、方法和途径。
二、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劳动观念、集体主义观念和个人主义观念,锻造学生的坚定社会主义信仰,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法治观念。
文化人以文育人,就是通过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化”不仅是文化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文化,即人的思想、情感和品格的培养。
当文化人以文育人成为教育的核心价值时,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具有深刻意义的。
1.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化人以文育人,是为了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只有通过文化的渗透,才能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文化的渗透使学生全面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文化人以文育人,是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只有将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文化的引领,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道德和法律规范,明晰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仰和追求,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行为习惯。
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加具有实效性,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方法和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努力,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
人文与思政优秀案例
人文与思政优秀案例
人文与思政优秀案例:
案例一:历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某中学在历史课上,除了教授历史知识外,还注重将历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例如,在讲到抗日战争时期,老师不仅讲述了战争的经过和历史意义,还通过展示抗日英雄的事迹和抗战时期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还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案例二:文化传承与价值观教育相结合
某小学在语文课上,注重将文化传承与价值观教育相结合。
例如,在讲到传统民俗文化时,老师不仅介绍了民俗文化的特点和意义,还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民俗活动和制作民俗手工艺品,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老师还强调尊重传统文化和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观。
案例三:社会实践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某大学在思政课上,注重将社会实践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例如,在讲到环境保护时,老师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志愿活动,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同时,老师还通过讲解环保知识和道德规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和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以上案例均体现了人文与思政的有机结合,通过将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课程思政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
课程思政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发布时间:2021-03-15T15:21:17.58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3期作者:郑琰[导读]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郑琰福建省福清融城中学 350300一、案例背景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党的十八大首次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抓住了教育的本质,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使命,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
高中语文是高中学科一个基础性内容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本身也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就是明确在高中语文教学目标中要设定有思政的目标。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将思想政治内容融入其中,老师所采取的模式大都是理论讲解,这样的模式会让学生产生抵触。
本身要进行语文学科的学习,在融入了课堂思政,这样学生们会认为是增加了自己的学习负担。
除此之外,在传统应试模式影响下,大多数的高中生和教师们都认为,高中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了高考做准备,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都被各种考试所占据,缺乏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落实,就是以上这些导致了课程思政融入高中语文课堂面临很多困难。
二、案例分析(一)立足实际情况,深入挖掘德育内容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合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从教材中挖掘德育内容,这样能够潜移默化的推动课程思政与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机结合。
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老师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有效地进行引导。
比如在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中就有很多与思政相关的内容,首当其冲的就是《沁园春点·长沙》,它以情为经线,以景为纬线,相交而成,不仅让学生们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秋景的艺术之美,也能够让我们从中感受到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
教学思政案例
教学思政案例教学思政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核心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学中,通过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民族精神和创新意识等。
下面,我将以一些具体案例为例,介绍教学思政的实际应用和效果。
案例一:《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文化自信”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讲解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联系和发展,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互动交流”等,使学生在交流中积极思考、互相启迪,最终达到了预期效果。
案例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信息安全意识”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通过讲解网络安全、密码学、信息保密等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并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在教学中,我还组织了实验教学和课外活动,如网络安全实验、信息安全知识竞赛等,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掌握知识,最终达到了预期效果。
案例三:《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就业创业能力”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通过讲解职业规划、就业政策、创业经验等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就业创业的机遇和挑战,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在教学中,我还组织了实践教学和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如企业实习、创业项目培训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就业创业技能和经验,最终达到了预期效果。
以上三个案例,是我在教学中运用教学思政的实际应用和效果,它们不仅使学生在知识上获得了提升,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得到了启迪和引导,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民族精神和创新意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了坚实基础。
课程思政理念如何融入学科教育心得
课程思政理念如何融入学科教育心得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理念,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相结合,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将围绕课程思政理念如何融入学科教育心得,结合实际教学实践,探讨具体方法和途径。
一、充分挖掘学科教育资源要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学科教育,首先要充分挖掘学科本身的思政教育资源。
每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和人文精神。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可通过经典文学作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在历史教学中,通过阐述历史发展规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1.案例教学:结合学科内容,选取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培养其思辨能力和道德素养。
2.对话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教师、同学进行思想碰撞,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注重教师队伍建设1.提高教师的思政素养: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实施者,应具备较高的思政素养。
高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
2.强化教师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让教师了解课程思政的理念、方法和要求,提高教师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能力。
四、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践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思政素养。
2.终结性评价:结合期末考试、毕业论文等,评价学生在学科知识和思政素养方面的综合表现。
3.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促进自我成长。
五、营造良好教育环境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网络平台,传播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案例范文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案例范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案例: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引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旨在通过课程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本文将以某中学的思政教学改革案例为例,探讨如何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案例背景:某中学位于一个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学生家庭背景较为复杂,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全面的发展。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决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
改革目标:1.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
2.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通过课程教学,增强学生的科学文化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
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增强学生的体质和抵抗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改革实施:1.优化思政课教学内容。
在思政课中增加相关的道德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开展校园文明活动,强调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等价值观。
2.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
在思政课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感受社会、锻炼实践能力。
3.加强学生身心健康教育。
在体育课和班级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健康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同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问题。
改革成果: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学校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1.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升。
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备了较高的道德水平和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
将“文史哲”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以“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为例
中爹过跆教学参考E-m ail:zhongzhengcan8197@ l教学新视|编者按:《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
这从新的视角启示思政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在 教学中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开展跨学科融合,进而达成跨学科教学的融合共生。
程老师以“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教学实践为例,在教学中巧妙融入历史史实内容、语文人文精神、哲学辩证思维,从而 有效培育科学精神、增强情感体验、提高思维厚度。
将文史哲学科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学这一跨学科融合教学方法犹如春天的阳光雨露,为思政课教学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使思政课教学更加有温度、有深度、有 效度!摘要: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是“综合性学科课程”,越是具有综合性的跨学科情境,越能提升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
思想政治学科和“文史哲”具有天然的联系。
教学中,可以通过融入历史史事内容、语文人文精神、哲学辩证思维等,将“文史哲”多学科内容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关键词:思想政治学科;融合教学;文史哲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是“综合性学科课程”,应该既有学科内的综合,又有与其他学科融合的综合。
从情境角度看,核心素养就是将所学内容用于真实情境的迁移能力,而越真实的情境越是跨学科的。
所 以,通过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在课堂中进行的有效跨学科融合教学,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综合性的客观要求。
本文以“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教学实践为例,将文、史、哲等学科内容融人课堂教学,探索培育综合素养的跨学科融合共生之路。
一、融入历史史实内容,培育科学精神历史学科教学注重以史料为依据,以 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史料深人解读、追溯神话传说是民间传说中不可思议或超自然故事的统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史学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在我国神话传说中,黄帝被尊为中华“人文始祖”。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析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析以课程思政教学为例,从历史理论角度出发,从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出发,分析如何将学术理念融入到课程思政教学中,实现“文化熔铸”,推动教学和学生发展,改善课程实施效果。
一、把握教师的历史责任,建立文化熔铸的新视角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是教师的历史责任,它不仅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同时,还要努力让学生更全面地领略历史的脉络,顺应时代的发展,实现情感教育的有效传承。
只有把握好教师的历史责任,才能达到这一要求,重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与真实历史文化元素的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文化认知视角,从而实现“文化熔铸”。
二、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理念和文明价值在文化熔铸的新视角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理念,深刻理解文明价值和历史文化的传承,不仅要认真学习历史,还要理解历史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建立历史认知,为实现文化熔铸奠定坚实基础。
三、关注学生参与,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学生参与意识到今天才是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
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表现力和生动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的思考,积极的参与,开拓思路,洞若观火,在历史理念把握中自由发挥,以保证课程思政教学的顺利进行。
四、推动教学和学生发展,提高课程实施效果以文化熔铸的理念指导课程思政教学,不仅能够推动教学和学生发展,更能够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
通过引导学生的思考,积极的参与,大胆的思考,让学生将历史理念与学科思维有机的结合,以更深厚的历史认识,更准确的文化理解,有效的推动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实施,从而改善课程实施效果。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教学与历史理论及社会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紧密相连,实现文化熔铸,推动教学和学生发展,更有效地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是新一代教师在思政教育中必须追求的理想之路。
欲谱写出符合要求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析文章,首先我们必须把握教师的历史责任,实现文化熔铸,改善课程实施效果。
其次,要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理念和文明价值,建立历史认知,提高学生参与意识,积极参与教学,重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以进一步提高课程实施效果。
结合所教学科设计一节课程思政课
一、课程设计背景在当前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课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任务。
结合所教学科设计一节课程思政课,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该学科的理解,还能够在学术学科之外,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之中,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如何将思政课与学科知识相结合,为学生打造一堂既有思想启发、又富有学科内涵的课程。
二、课程设计内容我们选择英语课作为结合思政课的对象。
在设计思政课时,我们可以选取与英语学科相关的社会热点话题或者跨文化交流等内容,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当下社会现实、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并结合英语学科知识进行讨论。
1. 案例1:跨文化交流在英语课中,我们可以选择以“跨文化交流”为主题,介绍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传统节日等,并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从而认识到尊重多样性的重要性。
2. 案例2:社会热点话题另我们也可以选取当前社会热点话题,比如环保、青少年教育等,以此为话题开展讨论,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辩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
结合多媒体、实例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互动,提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实效性。
四、个人观点和总结结合所教学科设计一节课程思政课,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样的教学模式,无疑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促进,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学的一次有益探索。
希望教育工作者能够加强对思政课程设计的重视,为学生打造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课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任务。
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外语课程,也具有促进跨文化理解和交流的作用。
将思政课与英语课相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英语学科的理解,还能够在学术学科之外,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之中,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高中语文课程思政案例
高中语文课程思政案例语文教学具有培养人、塑造人的独特优势。
实现高中语文与思想政治的融合教学,是新时代给高中语文教师提出的政治任务;而探索高中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内容,是实现二者有效融合教学的关键前提。
从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实现语文与思想政治的“融教学”,务实的选择即为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五观十六育”上融合教学。
一、世界观教育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表现出作家对社会、自然和历史的理解,在分析这些课文时,要注意做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在正确的世界观指导下,增进学生的智慧。
如《喜看稻菽千重浪》一课,有利于培养科学理性的科研态度。
这是一篇关于袁隆平的人物通讯,文本介绍袁隆平培育杂交稻的艰难历程,用事实解释了人们的一个普遍疑问:“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课文内容涵盖了袁隆平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是他遵循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
袁隆平选择的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攻关方向与公认的经典论断相冲突,但是他坚信自己直接观察到的杂交优势现象,而不是轻信传统理论推断。
二是他充分发挥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现实的饥饿威胁让袁隆平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坚定意识,他心系百姓生计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连梦中也会渴望水稻长得高大。
这种极具夸张的梦想促使他不断实践。
三是能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由果溯因。
在第一代天然饱满的稻种并没能产生同样饱满的下一代后,袁隆平意识到这种分离是因为第一代稻种并非纯种,从而产生应用杂种优势的想法。
他通过自觉的努力,使因果关系运动朝着有利于人的发展的方向运行,以达到所需要的有利结果。
四是清楚质量关系,相信量变过程中包含着质变。
事物可以性质未变而其中的局部发生了性质变化,袁隆平相信在中国漫长的水稻种植的量变过程中,产生了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其中极有可能出现局部性部分质变,即他所需要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
二、人生观教育1.人生理想教育阅读他人的人生,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人生寻找启示,人生理想的教育是阅读文本天然具备的铸魂育人价值。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课程思政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课程思政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它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核心,通过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从语文教材的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以及教师的角色定位等方面探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课程思政。
一、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语文教材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媒介,它的选材应注重思政教育的导向。
在选择文言文时,可以注重选取具有思想性的经典作品,如《红楼梦》、《论语》等,通过学习这些作品,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借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选择现代文时,可以注重选取思想性、艺术性兼具的作品,如鲁迅的小说、当代作家的小说等,通过学习这些作品,使学生对社会现实有更深入的认识,并塑造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方法的应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可以采用解读、背诵等方式,通过教师的解读和学生的感悟,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和道德的力量。
对于现代文的教学,可以采用讨论、写作等方式,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此外,还可以运用案例教学、互动教学等方法,使学生在教学中体验到思想的冲击和成长的喜悦。
三、教师的角色定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思政教育的主导者和引领者。
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高尚的师德修养,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探索中成长,在实践中提高。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课程思政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通过选取合适的教材内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发挥良好的角色定位,可以有效地实施课程思政。
这样的语文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培养了他们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本质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本质、核心概念、核心问题的理解2015-10-20作为人文学科的思想政治课,我认为,它的学科本质就是满足学生需要的人文精神教育,它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起着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性作用。
人文精神在人全面发展的素质结构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集中表现。
人文精神的培养旨在激发学生对人、事、物的关心,对社会、国家的责任。
政治课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它在学生德育中的突出地位,政治课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引导中对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社会道德意识的养成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以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为例,重新梳理高中政治课的知识逻辑,我们不难发现,人文精神教育的切入点随处可见。
高中经济生活中:(1)以人文本、全面协调可支持的科学发展观,注重可持续发展。
(2)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富、维护社会公平。
(3)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生产的数量和质量,所以要重教育。
(4)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增强维权意识。
(5)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保护环境、绿色消费,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
(6)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7)依法诚信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8)社会财富分配中要注重协调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突出社会公平。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关注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等弱势群体。
(9)市场经济平等、竞争、开放、有序的特征,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和道德经济。
(10)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等。
在以上框题中,科学发展观念、平等诚信意识、公平正义理念、社会责任等经济伦理观、道德观得到很好的落实。
政治生活中:(1)我国国家性质的特点和优越性,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人大代表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
(3)我国政府的建设目标,要求政治体制改革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性转变。
(4)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语文 课程思政
语文课程思政
语文课程思政是一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语文课程不仅承担着传授语言文字和文学知识的任务,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任务。
语文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文章解析、文学创作、口语交际和阅读等。
例如,在讲解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深入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领悟这些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语文课程思政的目标是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接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这种方式,语文课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和文学素养,还能够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在实施语文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一些原则和方法。
首先,要注重思想性和语文性的统一,既要注重传授语文知识,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其次,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最后,要加强自身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思政教育的水平。
总之,语文课程思政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语文课程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精 神 。学科知识 的载体 主要是 各种书本媒体 . 获取学科 知识可凭 借视 听 , 以从 课堂上 、 可 媒体 中 获取 ; 文精神 的载体在 人 自身 , 人 人文精 神 的获得 必 须 经过 学科 知识 的 内化 、 合 而变成 主 体 的意 整 识 、 想、 思 情感 等生命体验和善行 。 学科 知识 一定要 经过 内化 转变为精神素养 , 为 自己的意识 、 变 思想 、
[ ]严丽杰. 1 长春 市绿 园 区中小 学生音 乐兴趣
爱好调 查分析 与对策研 究[ . D] 东北师范大 学硕 士
论 文 .0 5 20.
[ ] 晓兰, 芳. 园集体舞对 小学生人 际交 5 屈 袁 校
往 的影响的调查研 究[] 湖 南第一 师范 学报 ,0 0 J. 2 1
() 3.
通过做 的过程 来体现人文精神 , 从而使学科 知识真 正 内化为学生 的素质 。 实践体验教学 ” “ 就是一种体
现 活 动 式 学 习 的重 要 且 有 效 的教 学 方 式 。 在 以往 的思 想 政 治课 教 学 中 ,实 践 体 验 教 学 ” “
同学 生对学科 知识所 隐含人文 精神 的理解 。 同时 .
¨『
在 学科 知 识 教 学 中 化 育 学生白 人 文精神 勺
— —
以思 想 政 治 课教 学 为例 口 姜 根 华
( 江师 范大 学教 师 教 育 学 院 , 江金 华 浙 浙
3 10 ) 20 4
思 想 政 治 课 的学 科 知 识 主要 是 人 文 知 识 。 过 通
意识对客观事物 的反映等学科知识 . 也要让学 生明 白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 不等 于人们 的意识
情 感 乃 至行 动 。
一
素的制约 , 使得对 同一对象 , 同的人 在反映速度 、 不
程 度 、 平 方 面 都 有 差 别 , 至 会 得 出相 反 的结 论 . 水 甚
即所谓 “ 者见仁 , 仁 智者见 智” 教 师要让学 生学会 。 在 生活中明辨什么是正确 的意识 、 什么是错误 的意 识。 所以 , 教师在备课时 , 不仅要备那些学科 知识的
受 各 方 面 的磨 炼 , 累 生 活 经 验 。 悟 生 活 中 的“ 积 领 游
在 思 想 政 治 学 科 知 识 的教 学 中 , 生 对 学 科 知 学 识 的 内化 及 其 良好 道 德 品质 的形 成 , 多 是 在 教 师 大
戏规则” 。在教学 中,我们可 以让学生进行 岗位体 验, 即赋 予学生 一定 的实 践 岗位 , 让他 们在 为集体 工作和为他人服务 的实践 中 , 感受 义务 , 学习服务 , 体验责 任 ; 也可 以采取角 色扮演 体验 , 引导学 生在 家庭 、 校 、 学 社会 和大 自然中 , 演一个 角色 , 开 扮 并 展与角色相吻合 的实践活 动 . 中体 验这一角色所 从 需的基 本素质 、 本规范 和基本 能力 , 做一个 合 基 学
教 法 , 且 要 备 那 些 人 文 精 神 的 教 法 ; 仅 要 备 如 而 不
、
挖 掘 人 文 知识 。 化 人 文精 神 显
( ) 一 在教学设计时 , 充分挖掘思想政治学科知
识 中隐含 的人 文精 神 思 想 性 和 人 文性 是 思 想 政 治 课 的显 著 特 征 , 因
何使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掌握学 科知识 , 而且要备如何使学生 的学
念 , 而 把 教 学 的 过 程 变 为 对 文 化 的 摄 取 和 人 生 从
识有更 为深刻 的理解 和应用 。 这种教学是依 附于课
堂 教 学 的 , 看 成 是 课 堂 教 学 的 延 伸 和 补 充 。 种 被 这
价值定 位在很 大程度上 影 响了实践 体验式 教学 的 进行 , 更是 与思想政 治课教学要求提高学生道德素
应 具 备 的基 本 能 力 和 基 本 素 养 ; 以 让 学 生 置 身 于 可
一
定 的情 境 中, 直接感受情 境 的冲击力 , 发 和唤 诱
去发现哲学 道理 , 并结 合生活体验去领悟 生活中的
哲 学 。 师要积极强 调学生 自己去思 考 、 教 感受和 发 现, 自己去体 会人生 道理和文 化价值 ; 强调 人的 自
发展潜能 ; 要鼓励 学生 自己求知 , 自己探索 , 自己去
传 统 的教 育评价 过多地 重视 对知识 目标 的衡 量 和对结果 的衡量 , 而对学生 的精神素养和过程性 评 价却很难见 到 。 这种 教学在 强化 知识 的同时 , 失 去 了对学生整 体发展 的关怀 。 其原 因就在于教学 的 首要 目标就是 帮助学 生掌握科学知识 , 实现对知识
的占有 , 知识本身被 当做是一种 目的 , 而人 的情感 、
澄清 、 判断价 值 , 从探 索和澄 清 中获得 知识 和成 就
感。 这不仅有 利于学 生 自我意 识 的完 善 , 而且有 利 于学生与他人的有效交流和合 作。
二 、注重 精 神 体 验 。 现 育 人 根 本 体
学科知 识 向人 文精神 转化 的有效 途径是 开展
人文知识的教育可 以丰润学生 的人 文精神。 但是人
文知 识 本 身并 非 人 文 精神 , 文 知 识属 于学 科 知 识 。 人 课 堂 教 学 的 主 要 任 务 就 是 要 将 其 学 科 知 识 转 化 为
都是一样的 。 人们在实践过程 中总是根据 当前 的需
要 , 外 界 事 物 的一 部 分 比较 关 注 . 一 部 分 则 被 对 另 忽 视 ; 事 物 的某 些 特 征 比 较 关 注 . 外 的 特 征 则 对 另 被 忽 视 。 识 的这 种 选 择 性 。 上 一 些 主 观 客 观 因 意 加
一
“ 做校 长 当然好 . 在群众 中威信 高 、 受人尊敬 。
喜 , 得这项活动的倡议者用心 良苦 , 觉 思想 深邃 。
现在 的校长权 力很大 : 效考核 , 绩 决定 谁 的奖 金高
低; 高职低聘 , 决定谁 的命运 。 因此 , 谁都 巴结校长 。 他们有权 力又有地位 . 这样 的风光谁不希 望啊 !K ” 老师直 言不讳 。 K老 师这 么认为 的人不在 少数 , 像 许 多老 师把 做校 长作 为教 师职 业 生涯 的最 高 峰 。 “ 做到校长 . 能 至少说 明 自己在 当地 的教 育 圈子里 算是做到最好 了。 ”一位师范大学 的准 教师这么认
养 的 目标 相 矛 盾 。
的体 验 过程 , 学生 在对 学科 知识 理 解 的过程 中 让 陶冶 自己 的人格 和灵魂 , 唤醒 人 的精 神和 生命 的
活力 。 ( )注 重 与 生活 的联 系 , 理 论 联 系 实 际 中领 三 在
悟 人 文 精 神
对学 生人文 精神 的教育 。应 该通过 知识 的掌 握、 情感态度价值观 的形 成 、 能力的锻炼 、 习惯 的养 成等环 节 , 每一个环节 都离不 开实践 体验 。 中 而 对 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促 使学生能与 自己对话 、 与 自己的心灵对话 , 学生在丰富多彩 的体验 中接 让
由 、 严 和人 格 , 视 学 习者 的 自发 性 和 主 动 性 及 尊 重
醒 其道德体 验 , 培养 人文精 神 : 以让学 生进行探 可 究 体验 , 引导他们 带着种种 问题去 调研 . 弄清事 实
真 相 , 求 解 决 办 法 , 出其 中的 道 理 。 探 悟
三 、注 重 整 合 评 价 。 凸显 人 文 目标
精神 , 以便 在传授学科知识的时候让学生领会 到人 文 精神 。 如 , 高 中《 例 在 生活 与哲 学》 “ 的 生命 的色 彩——意识 能够 正确 反映客观事物 ” 这一 内容 的教
学 中 , 让 学 生 明确 什 么 是 意识 、 识 的 机 能 以 及 要 意
在课 堂对话 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 不仅 自己要 先于 学 生深入 与文本对话 , 把握教 学 内容 的特点 , 其 将
口
,
展 同 伴 之 间 的 对 话 。 思 想 政 治 课 有 大 量 的 显 性 人 文 知 识 , 有 丰 富 的 隐 性 人 文 知 识 , 师 生 或 者 生 也 在 生 之 间 真 诚 、 由 的对 话 过 程 中 . 生 不 能 固 守 教 自 师
活 动式学 习。 所谓 活动式学 习 , 具体包括 两个方 它 面: 第一 , 学科 知识必须具体化到行动和实践 中 , 通
本 方 法 , 是 将 学 科 知 识 转 化 为 人 文 精 神 的 主 要 途 也 径 。 此 , 师 应 该 加 强 书本 世 界 与 学 生 生 活 世 界 因 教
格 的社 会人 。 例如 , 在高一《 济生 活》 经 的教学 中, 可
以 让 学 生 扮 演 一 个 投 资 者 , 验 在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体
指导下通过语言材料 的学 习和实践 体验中习得 的0 学生 在这一过程 中, 不仅接触 到经过教 育专家或教
师精 心 选 定 的话 语 材 料 , 且 接 触 了 各 种 形 式 的 实 而
践训 练。 思想政治课 的学科知识 与学生的生活有着 直接 的联系 , 理论联 系实 际是思想 政治课 学习的根
的沟通 , 激活学生的思维 , 突出实 践活动体验 , 使学 生所 学到的知识富有生命 的活力 , 体验 到知识 所隐 含 的精神魅 力 。 教学《 活与哲 学》 教师就要 精 如 生 , 心选择 生活 中的典型事例 , 引导学生从 日常生活 中
济条件下作为一个投 资者所 应遵循 的基本 规范 、 所
科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 。
( )要 实现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的 真 正 民 主 平 等 二
对 话
此, 教师 在教学 准备过程 中 , 不仅 要理解 教材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