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修复技术 第一章

合集下载

《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课程类别:必修课适用专业:环境生态工程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32 学时 2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以国内外生态修复基础理论为依据,以河流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土壤污染生态修复、城市生态修复及城市修补为基本内容。

通过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生态修复技术前沿动态、理解生态修复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典型生态环境问题生态修复技术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

二、课程教学要求了解国内外生态修复技术前沿动态、理解生态修复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典型生态环境问题生态修复技术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具备生态修复工程设计的基本能力。

三、先修课程生态学基础恢复生态学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土壤污染生态修复、城市生态修复及城市修补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土壤污染生态修复、城市生态修复及城市修补的基本技术方法。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通过阅读主要参考书目、网上查询、资料整理和专题分析讨论。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内容(1)生态修复的定义与特点;(2)生态修复的基本原理;(4)生态修复的主要技术方法;2.重、难点提示(1)生态修复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河流生态系统修复(4学时)1.教学内容(1)河流生态系统评价;(2)河流生态系统修复原理及目标;(3)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与方法;(4)小流域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与方法;(5)河流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实例。

2.重、难点提示(1)河流生态系统修复原理及目标;(2)河流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与方法。

第三章湿地生态系统修复(4学时)1.教学内容(1)湿地的概念与类型;(2)湿地的结构与功能;(3)湿地生态修复原理及目标;(4)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与方法;(5)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检测与评价;(6)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实例。

环境污染修复原理与技术第1章 绪论

环境污染修复原理与技术第1章 绪论

变;

重建 (reconstruction) :是指使完全丧失功能的对象恢复至原 初水平;

改建(renewal):则是指使部分受损的对象进行改善,增加人
类所期望的“人造”特点,减小人类不希望的自然特点。
1.3.1 环境修复的概念
环境修复(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就是研究对被污染的
据传,上世纪90年代,一支9人科学考察小组进入切尔诺贝利 时,曾遭遇一群巨鼠袭击,只有一人生还,最后当局集结大量 军队、轻重型武器,将所有能发现的”。
1.3 环境修复
1.3.1 环境修复概念 1.3.2 环境修复的对象和任务 1.3.3 环境修复类型
2)环境问题的发展恶化阶段
●时间段: 19世纪工业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
●主要特点: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后,大工业日益发展,生产力有了 很大的提高,环境问题也随之发展并逐步恶化。 例如:从1873年-1892年间的冬季英国伦敦多次发生有 毒烟雾事件 ●影响: A.环境问题,尤其污染问题集中在工业发达国家 B.环境质量开始恶化,但未引起重视
处理。因此 ,对水环境进行修复是我国迫切的需要。
⑴污染水体的环境修复

在水环境修复领域,所修复的水体对象是环境的一部分,不可
能建造能将整个修复对象包容进去的处理系统。如果采用传统 治理净化技术,即使对于局部小系统的修复,其运行费用也将 是天文数字。
环境修复≠环境净化

环境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污染因子进入环境中,并非一定会 产生污染,而是只有当环境污染因子的载荷量超过了环境净 化容量时才导致污染。
环境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净化机制 如稀释、扩散、沉降、挥发等物理机制,氧化还原、中和 分解、化合、吸附解吸、离子交换等化学 ( 含物理化学 ) 机制, 有机生命体新陈代谢等生物学机制。这些机制共同作用于环境 致使污染物的数量或性质向有利于环境安全的方向发生改变。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手册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手册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手册第一章:引言环境污染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了保护地球和人类健康,我们迫切需要有效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

本手册旨在提供详细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以帮助相关从业人员和机构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应对环境污染。

第二章:大气污染治理技术2.1 袋式除尘技术:介绍袋式除尘器的原理、结构和应用领域,以及如何安装和维护袋式除尘器,实现大气污染治理。

2.2 烟气脱硫技术:阐述湿法烟气脱硫和干法烟气脱硫两种常用技术的原理和适用情况,并提供操作指南和运维要点。

第三章:水污染治理技术3.1 生物法处理技术:介绍自然降解和微生物处理的原理,探讨生物滤池、生物膜等常见生物法处理设备的应用和效果。

3.2 化学法处理技术:探讨化学沉淀、絮凝、吸附等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重点介绍活性炭吸附、聚合物絮凝等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第四章:土壤污染治理技术4.1 修复技术概述:概述常见的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包括热解吸附、化学还原、生物修复等方法的原理和适用条件。

4.2 土壤固化技术:详细介绍土壤固化剂的种类、性能以及施工方法,以及如何控制土壤固化效果并保护环境。

第五章:噪声污染治理技术5.1 隔声技术:介绍常见的隔声材料和隔声结构的选用原则,以及隔声墙、隔声窗等设施的设计和施工要点。

5.2 吸声技术:详述吸声材料的分类和性能指标,阐述如何选择和使用吸音材料以达到噪声污染治理的目的。

第六章:固体废弃物治理技术6.1 分类与回收技术:介绍固体废弃物分类和回收的意义,详细介绍不同类型废弃物的分类方法,以及回收工艺和设备的选择。

6.2 垃圾焚烧与填埋技术:探讨垃圾焚烧和填埋两种主要处理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并强调对焚烧废气和填埋液的处理要求。

第七章: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7.1 循环经济模式:介绍循环经济的理念和特点,探讨其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包括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技术。

7.2 绿色技术创新:关注绿色技术创新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推动作用,包括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等技术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机遇。

恢复生态环境学复习资料题

恢复生态环境学复习资料题

恢复生态学第一章绪论1.生态恢复国际恢复生态学会(Society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先后提出三个定义生态恢复是修复被人类损害的原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动态的过程(1994);生态恢复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及更新的过程(1995);生态恢复是帮助研究生态整合性的恢复和管理过程的科学,生态整合性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和结构、区域及历史情况、可持续的社会实践等广泛的范围(1995)。

2.1985年,国际恢复生态学会成立。

3.近几届恢复生态学大会所关注的热点和趋势:强调生态恢复的实践性恢复生态学应以解决社会实践为目的,应该通过理论创新推进生态恢复的实践.强调以跨越边界的生态恢复。

跨越行政边界,是跨学科的综合交叉性领域强调以生态系统为基点,在景观尺度上表达。

认为生态恢复具有工程设计的属性,强调景观设计。

强调全球变化中的生态恢复第二章恢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和原理1.群落的性质(争论):1)有机体观点organism viewpoint):强调组成群落的各个种是高度结合的、相互依存的,一个群落从其先锋阶段(pioneer stage)到稳定的顶极阶囹climax stage)和有机体一样有其出生、生长、成熟、繁殖和死亡。

在其特征方面群落这个生活史和植物个体生活史一样。

(建立了群落单元顶极理论monoclimax theory)(接力植物区系演替机制)(群落是间断性的)2 )个体性m点(individualistic viewpoint):成群落的种群具有“独立”性,即各个种都是单独地对外界因素起反应,并作为独立的一员进入群落,它们在不同的群落之间往往互相交织,而以不同的比例出现在不同的群落中。

梯度分析理论认为:种是按照环境梯度分布的,每一个种都有各自的分布范围,没有两个种的分布范围是完全一样的,由于生态因素的多样性和种群分布的非均匀性,种并不组成明显的集群,因此,群落不可能是整齐的、均匀的、而是连续存在的。

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管理制度

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管理制度

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管理行为,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治理工程的管理和监督。

第三条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应遵循科学、合理、可行的原则,确保修复治理工程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第四条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管理应遵循生态保护的优先原则,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

第五条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管理应推动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共同责任。

第六条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管理应注重法律法规的遵守,加强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

第七条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的管理机构应当依法履行管理职责,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操作流程。

第八条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的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第二章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管理机构第九条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管理机构是指依法履行对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工程进行管理和监督的机构。

第十条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管理机构应当包括以下部门:工程规划部门、工程设计部门、工程施工部门、工程监理部门、工程评估部门等。

第十一条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管理机构的领导人员应当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确保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十二条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保障工程管理活动的规范性和有序性。

第十三条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管理机构应当建立技术交流和经验分享的平台,促进不同单位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第十四条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工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十五条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责任追究制度,对管理中的不当行为进行追究和处理。

第三章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工作程序第十六条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工作程序应当包括以下步骤:立项阶段、规划设计阶段、施工实施阶段、监督检查阶段、评估验收阶段。

第十七条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工作程序和操作流程,并据此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规范。

环境生态修复课件44页PPT

环境生态修复课件44页PPT

第一节 基本概念
治理:是指采用一些措施使受污染的环境
不再对系统中生物或其周围环境产 生负面影响。
修复: 是在使污染环境得到治理后,虽然
可能会在结构上发生某些变化,但 最终还能够恢复未污染之前的功能 ,使污染环境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 力而被重新使用。。
修复
生物修复 物理修复
微生物修复 植物修复
化学修复
2020/6/14
18
(2)生物通气法(bioventing)。
• 生物注气法修复工作原理示意图
2020/6/14
19
2)易位生物修复(ex situ bioremediation) ——污
染的土壤从污染环境挖出,通过采用固相法或泥浆反应器 处理。
• 此法主要适应污染程度较高时,单纯采用原位生物修复往 往达不到预定的要求采用。
2020/6/14
21
1、植物修复技术的类型
▪ ⑴植物萃取技术

指植物将土壤中的金属萃取出来,富集并搬运到植物
根部可收割部分和植物地上纸条部位的技术。
▪ 如:芸苔属植 物、油菜、工 业用大麻,可 超量富集砷。
2020/6/14
22
⑵ 植物根际过滤技术
• 指利用植物发达丰富的根系从污水、土壤中吸收、 沉淀和富集有毒重金属的技术。
如:向日葵及 各种水生植物 如宽叶香蒲等。
2020/6/14
23
⑶植物固定技术
• 指利用植物吸附降低金属活性,减少重金属被淋 洗到地下或通过空气载体扩散进一步污染环境的 可能性的技术。
2020/6/14

有目的地采取措施,使受到损害的生态系统结构
和功能得以恢复和完善,实现生产力高、生物多样性
丰富、系统趋于稳定的目标。

(最新)退化防护林修复技术规定(试行)

(最新)退化防护林修复技术规定(试行)

(最新)退化防护林修复技术规定(试⾏)退化防护林修复技术规定(试⾏)⽬录第⼀章总则第⼆章标准与等级第三章修复⽅式与技术要求第四章⽣境保护第五章作业设计第六章档案管理第七章质量评价第⼋章附则附录 A附录 B第⼀章总则第⼀条为规范退化防护林修复技术,科学指导退化防护林修复⼯作,提⾼退化防护林修复成效,恢复退化防护林整体功能,特制定本规定。

第⼆条本规定适⽤于全国范围内、⼈⼯起源退化防护林的修复活动。

天然次⽣严重退化防护林的修复可参照执⾏。

本规定不适⽤于原始林、《⽣态公益林建设导则》(GB/T 18337.1)规定的特殊保护地区的退化防护林。

第三条术语和定义。

本术语和定义仅适⽤于本规定。

(⼀)退化防护林因环境变化、造林和经营不当、遭受⾃然灾害、林业有害⽣物危害等因素影响,林分提前或加速进⼊⽣理衰退阶段,出现林⽊枯死、濒死、⽣长不良等现象,稳定性降低,⽣态防护功能退化甚⾄丧失,难以通过⾃然能⼒更新恢复的防护林。

(⼆)退化防护林修复对退化防护林采取⼈⼯⼲预措施,改善林分结构和⽣境,提⾼林分质量,恢复和提升⽣态防护功能的过程。

(三)枯死⽊树体整体死亡的林⽊。

(四)濒死⽊2/3 以上的树冠或树⼲枯死,或整株萎靡⽽濒临死亡的林⽊。

(五)⽣长不良⽊⽣长发育⽔平达不到正常⽣长状态,明显偏低或处于基本停滞状态的林⽊。

第四条退化防护林修复应严格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尊重⾃然规律,因地制宜科学修复。

遵循森林发展演替、林⽊⽣长、树种分布等规律,合理确定修复⽅式,科学设定林分密度,优先选择乡⼟树种,并配置形成混交林,优化林分结构,促进林分健康稳定。

(⼆)坚持严格⽣境保护,维护⽣物多样性。

将⽣境保护理念贯穿于退化防护林修复全过程,合理确定采伐⽅式,采取低扰动整地、预留缓冲带、保留珍稀植物等保护措施,加强对修复林地⽣态和⽣物多样性的保护,避免对⽣态系统形成不可逆的影响。

(三)坚持先急后缓,突出改造重点。

按照退化程度,先易后难开展修复活动。

生态修复汇总

生态修复汇总

第一章:绪论1. 修复:借助外界作用力使受损的特定对象部分或全部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

恢复:使受损对象向原初状态发生改变重建:使完全丧失功能的对象恢复至原初水平改建:使部分受损的对象进行改善,增加人类期望的特点,减小人类不希望的自然特点区别关系图2.环境修复:对被污染的环境采取物理、化学与生物学技术措施,使存在于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减少或毒性降低或完全无害化。

类型(按对象):土壤环境修复、水体环境修复、大气环境修复、固体废物环境修复土壤环境修复:对污染的土壤实施修复,以阻断污染物进入食物链,防止随生物造成危害,促进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水体环境修复:利用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生态的方法减少水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或使其完全无害化,使污染了的水环境能部分或完全恢复到原始状态的过程。

水体污染(eg 电池,一粒纽扣电池能使60万升水污染)大气环境修复:采取一定的措施,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来减少大气环境中的有毒有害化合物。

固体废弃物环境修复:利用化学、物理或生物的方法对污染环境的固体废弃物进行处理,以达到减少污染的无害化处理。

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废弃矿山、采矿场复垦、生活垃圾固废处理、污水处理厂污泥后续处理原位修复:对污染物就地处理,使之得以降解和减毒。

需建设昂贵的地面环境工程基建和运输,操作维护简单,可对深层次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但缓慢,且有一定风险。

异位修复:挖掘后通过其它手段或技术进行处理。

时间短,代价较高,但环境风险较低,系统处理的可预测性较高。

4.环境修复技术(按方法):工程技术(机械技术)、物理技术、化学技术、生物技术四类基本技术基本作用在于改变自然界的运动形式和状态环境物理修复技术:借助物理手段将污染物从环境中提取分离出来的技术特点:工艺简单、费用低。

通常没有高度的选择性,多用作初步的分选。

一般说来,物理分离技术没有充分达到环境修复的要求。

环境化学修复技术:发展较早也相对成熟。

环境工程施工课本目录

环境工程施工课本目录

环境工程施工课本目录目录第一章环境工程施工概述1.1 环境工程施工的基本概念1.2 环境工程施工的发展历程1.3 环境工程施工的意义和作用1.4 环境工程施工的发展趋势第二章环境工程施工的主要内容2.1 环境保护工程2.1.1 大气污染治理工程2.1.2 水污染治理工程2.1.3 土壤污染治理工程2.1.4 噪音污染治理工程2.2 生态修复工程2.2.1 湿地修复工程2.2.2 森林修复工程2.2.3 河流湖泊修复工程2.3 废弃物处理工程2.3.1 固体废弃物处理工程2.3.2 液体废弃物处理工程2.3.3 气体废弃物处理工程第三章环境工程施工的技术要求3.1 环境监测技术要求3.1.1 大气环境监测技术要求3.1.2 水体环境监测技术要求3.1.3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要求3.1.4 噪声环境监测技术要求3.2 污染治理技术要求3.2.1 大气污染治理技术要求3.2.2 水污染治理技术要求3.2.3 土壤污染治理技术要求3.2.4 噪声污染治理技术要求3.3 生态修复技术要求3.3.1 湿地修复技术要求3.3.2 森林修复技术要求3.3.3 河流湖泊修复技术要求3.4 废弃物处理技术要求3.4.1 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要求 3.4.2 液体废弃物处理技术要求 3.4.3 气体废弃物处理技术要求第四章环境工程施工的管理与控制4.1 环境工程施工的组织管理4.1.1 项目管理4.1.2 资源管理4.1.3 质量管理4.1.4 安全管理4.2 环境工程施工的监督检查4.2.1 环境监测与评估4.2.2 污染治理效果评估4.2.3 生态修复效果评估4.2.4 废弃物处理效果评估第五章环境工程施工案例分析5.1 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案例分析5.1.1 烟气脱硫脱硝工程案例5.1.2 烟气脱尘工程案例5.2 水污染治理工程案例分析5.2.1 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案例5.2.2 河流水质改善工程案例5.3 土壤污染治理工程案例分析5.3.1 土壤修复工程案例5.3.2 土地复垦工程案例5.4 噪音污染治理工程案例分析5.4.1 高速公路噪音治理工程案例5.4.2 市区繁华地段噪音治理工程案例第六章环境工程施工的展望与挑战6.1 环境工程施工的未来发展趋势6.2 环境工程施工的重大挑战与解决策略结语参考文献附录:环境工程施工相关法律法规以上是《环境工程施工》课本的目录,主要包括环境工程施工的概述、主要内容、技术要求、管理与控制、案例分析、展望与挑战等内容。

放射性核素污染土壤的环境修复技术

放射性核素污染土壤的环境修复技术

放射性核素污染土壤的环境修复技术第一章:引言放射性核素污染土壤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环境问题。

放射性核素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土壤中,例如核能事故、核武器测试、医学应用等。

这些放射性核素对于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非常大。

因此,环境修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放射性核素污染土壤的环境修复技术。

第二章:放射性核素污染土壤的危害和影响放射性核素可以通过多个途径进入人体,例如呼吸、食品摄取等,这些都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

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非常长,可能会在环境中持续存在数十年甚至数百年。

这不仅会影响土壤中生物的生长,还可能会进一步扩散到水源,影响全球范围内的健康和环境安全。

第三章:环境修复技术3.1 土壤重构土壤重构是一种处理放射性核素污染土壤的有效方式。

这种方法会搅拌土壤并将其和新的和有机物质混合在一起,以减少污染土壤中放射性核素的浓度。

这种方法的缺点是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并且有可能会破坏土壤的物理结构和生态系统。

3.2 土壤增强剂土壤增强剂可以减缓污染土壤的不良影响。

这种方法会将添加固体物质、有机物质、氮、磷等元素,使土壤的生态系统更加健康,以增强土壤的自我修复能力。

这是一种经济高效的方法,尤其是对于规模较小的土壤污染。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精确的控制添加的化学物质,以保证添加物质的质量和效果。

3.3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污染土壤修复的一种有效、可持续的方法。

该方法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来吸收、转化和去除污染物。

植物的根系可以使土壤稳定,并将放射性核素转移到根的部位来分解和稳定放射性核素。

微生物可以通过污染物的代谢和分解去除污染物。

第四章:特定情况下的环境修复技术4.1 核能事故环境修复技术当发生核能事故时,辐射物质可能会释放到土壤中,造成严重和长效的污染。

此时土壤的环境修复需要采取更为复杂的技术。

常规的土壤修复技术可能无法彻底去除放射性核素,此时需要采取更先进的技术,例如植物搭配微生物修复技术等。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第一章: 引言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一直是全球环保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对全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研究和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进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当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第二章: 海洋生态环境的现状和问题海洋生态环境面临多重挑战和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洋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等,对海洋生态系统和物种造成了严重破坏。

此外,过度的渔业捕捞、海洋垃圾污染、海洋油污染等也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威胁到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第三章: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技术1.海洋保护区管理技术设立海洋保护区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海洋保护区,实施资源保护、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能够有效地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水域污染治理技术海洋污染是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采取有效的污染治理技术,如沉降污染物的沉积剂、生物修复等方法,可以减少海洋污染物的释放,修复已受损的海洋环境。

3.海洋生态系统修复技术针对受损的海洋生态系统,需要进行修复和恢复。

海洋植被重建和人工鱼礁建设等技术可以提供适宜的生境,有助于恢复受破坏的海洋生态系统。

第四章: 海洋生态环境修复技术案例1.修复海洋生态系统的人工鱼礁技术人工鱼礁是一种修复海洋生态系统的有效方法。

通过在海底设立人造结构来提供适宜的生境,吸引和增加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的数量,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修复。

2.海底沉积物的生物修复技术在受到污染的海底沉积物中引入特定生物,利用其生物学作用来分解、降解污染物,以实现海洋底泥的修复与恢复。

3.海洋植被重建技术通过种植海洋植物,例如海藻和珊瑚等,来修复受损的海洋生态系统。

这些植物能够提供合适的养分和遮蔽,为其他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

第五章: 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生态修复与环境监测技术

生态修复与环境监测技术

生态修复与环境监测技术生态修复与环境监测技术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修复和环境监测技术成为了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关键手段。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生态修复与环境监测技术在保护和改善环境中的应用,以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第一章:生态修复技术概述本章将介绍什么是生态修复技术以及其发展历程。

首先,我们将探讨生态修复技术是如何通过恢复、改善或重建受损或破坏的生态系统来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

其次,我们将回顾一些成功案例,如三峡工程后对长江流域进行的湿地恢复工作。

最后,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生态修复方法,如植被恢复、土壤改良和水体净化等。

第二章:环境监测技术概述本章将介绍什么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将探讨环境监测技术是如何通过收集、分析和解释环境数据来评估环境质量和监测环境变化的。

其次,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环境监测方法,如大气、水体和土壤监测等。

最后,我们将讨论一些新兴的监测技术,如遥感和传感器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第三章:生态修复与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本章将探讨生态修复与环境监测技术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我们将以城市生态系统为例,介绍如何通过生态修复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水质和土壤质量等问题。

同时,我们还将探讨如何利用环境监测技术来评估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第四章:生态修复与环境监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本章将分析生态修复与环境监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首先,我们将探讨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生态修复可以提供更多的生态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其次,我们将分析环境监测技术在工业生产和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如及时监测和预警可以减少环境事故和资源浪费。

最后,我们将讨论生态修复与环境监测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如提供更好的旅游环境和保护自然景观等。

第五章:挑战与展望本章将讨论当前生态修复与环境监测技术面临的挑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生态修复规章制度汇编范本

生态修复规章制度汇编范本

生态修复规章制度汇编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生态修复工作,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我国境内的生态修复工作。

第三条生态修复工作应当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综合治理、长效管理的原则,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条生态修复工作应当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生态修复工作的领导,将生态修复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障生态修复工作的资金投入。

第二章生态修复规划和计划第六条生态修复工作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制定生态修复规划和计划。

第七条生态修复规划应当包括生态修复的目标、任务、重点区域、措施、时间表等内容。

第八条生态修复计划应当根据生态修复规划制定,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资金来源、实施期限等。

第三章生态修复资金和项目第九条生态修复资金可以通过政府投资、企业投资、社会资本等多种渠道筹集。

第十条生态修复项目应当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申报、评审和实施。

第十一条生态修复项目实施单位应当具备相应的技术和管理能力,确保生态修复工程的质量、安全和进度。

第四章生态修复技术和方法第十二条生态修复工作应当采用先进、适用、可靠的生态修复技术和方法。

第十三条生态修复技术和方法的选择应当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土壤、水资源、植被等自然条件,以及气候、人类活动等因素。

第十四条生态修复工作应当注重科技创新,加强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

第五章生态修复监管和管理第十五条生态修复工作应当建立健全监管和管理制度,确保生态修复工程的顺利进行。

第十六条生态修复工作应当加强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修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十七条生态修复工作应当加强执法和监督检查,对违反本规定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进行查处。

第六章法律责任第十八条违反本规定的,由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微生物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第一章:引言微生物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了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等领域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在环境中,微生物具有吸附、降解、转化等重要功能,可以对各种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进行分解和清除,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探讨微生物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一是土壤环境的修复,二是水环境的修复。

第二章: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土壤是支撑整个生态系统的基础,如果土壤受到了污染,那么它不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对人类造成极大的生命危害。

土壤污染物通常可以分为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两大类。

这些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降解较慢,且能够积累,会给人们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威胁。

生物修复可以将污染物转化为形式更简单的物质,从而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

微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微生物菌剂添加、土壤修复及微生物漏斗三种方式。

微生物菌剂添加是将适于生长的微生物添加到污染土壤中,通过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土壤污染物得到了有效降解。

同时还有环境利用微生物菌种的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中,微生物漏斗技术是比较常采取的一种方法,主要利用通气性好的地下生物反应器,将微生物添加进入,通过反应器生长与降解环节,可以有效的修复土壤污染,净化环境。

其次,岩土微生物算是一种以当前研究的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通过对岩土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代谢活性以及生长发育等方面的研究,可以为生物修复提供更多的依据和策略。

第三章:水环境修复技术水污染是世界面临的重要环保问题之一。

水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物、无机物、细菌、重金属等,能够对水产养殖、人畜健康及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影响。

微生物修复技术在水污染的控制和治理领域中有很大的潜力。

微生物治理水体污染的方法主要有人工增强微生物分解、细菌介导的水体分解和吸附材料等。

人工增强微生物分解,一般是在受污染的水体中添加一些特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能够降解水体中的污染有机物质。

细菌介导的水体分解技术,则是通过添加某些细菌,促进废水中有机物的分解,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生态修复方案

生态修复方案

琅樋江山项目生态修复方案目录第一章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1)第二章保护重点 (1)第三章生态恢复的范围和期限 (1)3.1.范围 (1)3.2.整合改造项目的生态恢复规划 (1)第四章整合改造项目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的具体措滋 (2)4.1.建设期环境保护对策 (2)4.2.运营期环境保护对策 (4)第五章保障措施 (5)5. 1.组织领导 (5)5.2.资金保障 (5)5. 3.技术支持 (5)5.4.宣传教育 (5)第一章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生态环境保护依据国家和省市有关环保法律法规、产业政策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定,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清洁生产、全过程控制”的现代环境管理思想和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体现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坚持突出污染防治,完善基础设施;明确目标任务,分步落实措施;坚持全面推进,实现重点突破的基本原则,彻底解决项目建设带来的环境问题。

本项目环保计划的总体目标如下:1、整个场地植被覆盖度不低于建设前的植被覆盖度;2、场地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95%以上。

3、扰动土地治理率98%以上。

第二章保护重点对于大气、水、固废以及噪声的环境保护措施都是“三同时”工程,必须同时设计、同时动工、同时投入使用。

因此本次环境保护计划将重点对该项目场地的综合整治及生态恢复措施作出计划。

第三章生态恢复的范围和期限3.1.范围生态恢复的范围包括整个项目场地及临时用地、地面防排水防治区、供排水管线、施工便道、施工区、供电线路防治区以及运输道路等,并考虑对周边草地的保护。

3. 2.整合改造项目的生态恢复规划由于该项目的场地尚处于整合改造阶段,工业场地建设的同时就可以陆续对项目场地进行原貌恢复,实现''三同时”工程。

自项目开工起,项目场地就应该与周边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得以保护。

第四章整合改造项目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的具体措施整合改造项目的环保计划主要分为施工期、运营期和退役期三个阶段。

生态修复工程安全管理制度

生态修复工程安全管理制度

生态修复工程安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生态修复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保障生态环境的稳定和持续改善,提高生态修复工程的质量和效益,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安全管理制度。

第二条生态修复工程安全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参与生态修复工程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生态修复工程安全管理工作应当以预防为主,综合施策,保障工程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

第四条生态修复工程安全管理应当坚持科学施策、民主决策、依法管理和综合治理的原则。

第二章组织机构和职责第五条生态修复工程安全管理的组织机构包括生态修复工程安全管理委员会、生态修复工程安全管理部门、生态修复工程安全管理小组等。

第六条生态修复工程安全管理委员会是生态修复工程安全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制定生态修复工程安全管理的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

第七条生态修复工程安全管理部门是生态修复工程安全管理的执行机构,负责具体的安全管理工作。

第八条生态修复工程安全管理小组是生态修复工程安全管理部门的派出机构,负责对生态修复工程的安全管理进行实际监督和管理。

第九条生态修复工程安全管理委员会由相关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组成,具体成员由相关单位自行确定。

第十条生态修复工程安全管理部门要配备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工作人员,保证生态修复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三章安全管理制度第十一条生态修复工程施工单位应当配备专职安全员,负责生态修复工程安全管理的日常工作,并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和考核。

第十二条生态修复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压实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安全生产责任,确保工程施工过程中各项安全措施的有效实施。

第十三条生态修复工程施工单位应当编制《生态修复工程安全生产方案》,明确施工计划、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等内容,并向相关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生态修复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对存在的安全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

第十五条生态修复工程施工单位应当按照规定配备足够数量和种类的安全防护设备,确保员工的人身安全。

生态修复工程管理制度范本

生态修复工程管理制度范本

生态修复工程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生态修复工程管理,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生态修复工程管理工作。

第三条生态修复工程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二)坚持保护与修复相结合,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三)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四)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五)坚持法治保障、改革创新、持续推进。

第四条国家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生态修复工程的管理工作。

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生态修复工程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规划与实施方案第五条生态修复工程应编制规划,明确修复目标、范围、任务、措施、期限等。

第六条生态修复工程规划应依据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生态环境保护红线、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结果等编制,充分考虑区域生态特点、资源禀赋、人文景观等因素。

第七条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方案应具体明确修复工程的具体任务、实施主体、资金来源、技术路线、质量标准、进度安排、监管措施等。

第八条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方案应征求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公众和社会组织的意见,进行科学论证,确保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第三章实施与监管第九条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应按照实施方案进行,确保工程质量、进度和安全。

第十条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主体应具备相应的技术、资金和施工能力,并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和安全保障制度。

第十一条生态修复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加强施工现场监管,确保工程按实施方案顺利进行。

第十二条生态修复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定期对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十三条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完毕后,应进行验收评估,验收合格后,工程成果向社会公开。

第四章资金与政策支持第十四条生态修复工程资金来源包括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社会资本、企业自筹等。

第十五条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应优先保障生态修复工程,加大对重点区域、关键领域的支持力度。

生态修复工程设计规范研究

生态修复工程设计规范研究

生态修复工程设计规范研究第一章:绪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而生态修复工程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的推进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制定生态修复工程设计规范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旨在研究生态修复工程设计规范,分析其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第二章:生态修复工程设计规范概述生态修复工程是从已经受损的生态系统入手,通过合理设计和施工的手段,尽可能弥补或减轻生态环境受损的现状,使生态系统恢复到原有的或者接近原有的状态的活动过程。

生态修复工程的设计规范是指在建立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前,制定合理的工程设计方案,明确施工标准和质量控制等各项要求的一套标准化规范。

现在生态修复工程设计规范已被广泛应用于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的设计与施工中。

第三章:应用现状和问题分析生态修复工程设计规范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1、标准化不够,适用范围不广。

目前生态修复工程设计规范虽然已被广泛应用,但其标准化程度不够,适用范围有限。

2、增量不足,创新不够。

现有的生态修复工程设计规范无法满足新型生态修复工程的需求,增量不足,创新不够。

3、管理不规范,效果不佳。

不少的生态修复工程设计规范在应用过程中管理不规范,质量效果不佳,导致生态环境在修复过程中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和保护。

第四章:生态修复工程设计规范的改进措施为真正推进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标准化和普及。

制定更为标准化的生态修复工程设计规范,并将其普及到更为广泛的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中。

2、剧增量和创新。

适时推出新型生态修复工程的设计规范,并积极推进其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成功,剧增生态修复工程设计规范的增量,提高创新能力。

3、规范管理和优化措施。

采用更为规范的生态修复工程管理模式,对项目进行有效的质量管理和评估,制定优化措施来提高修复工作的效果。

第五章:结论生态修复工程是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手段之一,而规范化的生态修复工程设计规范是推进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必要的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修复
环境意义上的修复是指对被污染的环境采取物 理、化学与生物学技术措施,使存在于环境中的污 染物质浓度减少或毒性降低或完全无害化。 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环境修复,有必要从下 面三方面进行理解。
环境修复
首先要界定污染环境与健康环境
众所周知,所谓环境污染(contaminated environment),是指 任何物质或能量因子的过分集中,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从而对环 境表现出有害的现象。环境污染的实质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所引起的 环境质量的下降和环境功能的衰退。根据这—实质,不难将污染环境 定义为任何物质过度聚集而产生的质量下降、功能衰退了的环境。 与污染环境相对应的是健康环境(sound environment)。最健康 的环境当然是具有原始背景值的环境,但当今地球上似乎再也难找到 一块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净土”,即使人类足迹鲜至的南极、珠穆 朗玛峰也可检测到农药的存在。因此健康环境只是相对的,特指存在 于其中的各种物质或能量都低于有关环境质量标准。 众所周知,环境质量标准是环境质量的反映,而环境价值又是环 境质量与人类需要之间客观存在的一种特定关系(肯定或否定关系), 它受到道德准则的制约和影响。比如说某区域环境质量对一部分人来 说可能满足其需要,而对另一部分人来说则可能相反。从这个意义上 讲,健康环境体现了人类的价值取向。
环境修复
污染物是引起环境恶化的最根本原因之一,解决环境 问题的关键是对污染物的控制与处理。污染预防工程着眼 于从源头上遏制排放;传统的环境工程(即“三废”治理 工程)则侧重于将污染物通过转化或再利用的方法进行消 减。以上两种方法在污染控制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对 于已经遭受污染的环境却无能为力。实际上,工业污染物 大多具有严重的毒性,且不易降解,在环境中性质稳定, 毒性持久并具有累积效应。对污染环境的治理,同预防与 遏制一样重要。环境修复工程正是针对这方面的需求发展 起来的。污染预防工程、传统的环境工程和污染环境的修 复工程分别属于污染物控制的产前、产中和产后三个环节, 三者共同构成污染物控制的全过程体系,是可持续发展在 环境方面的重要体现。
环境修复
1.3.2 环境修复的类型
1)依照环境修复的对象分:
环境修复
2) 按照环境修复的方法来分类:
物理方法 化学方法 生物方法
其中生物修复方法已成为环境保护技术的 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修复
环境修复技术
指人类修复环境时所采用的手段。环境修复的对象 是自然界,相应的 技术作用对象也是自然界。技术的基本作用在于改变自然界的运动形式和状 态,由此形成了工程技术、物理技术、化学技术与生物技术等四类基本技术。
环境修复
2)环境问题的发展恶化阶段
●时间段: 19世纪工业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 ●主要特点: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后,大工业日益发展,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环境 问题也随之发展并逐步恶化。 例如:从1873年-1892年间的冬季英国伦敦多次发生有毒烟雾事件 ●影响: A.环境问题,尤其污染问题集中在工业发达国家 B.环境质量开始恶化,但未引起重视
环境修复



以此为基础,环境修复可分为工程修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 生物修复等四大类型。 环境物理修复技术是一项借助物理手段污染物从环境中提取分离出来 的技术,工艺简单,费用低。这些分离方式没有高度的选择性。通常 情况下,物理分离技术被作为初步的分选。一般来说,物理分离技术 未能充分达到环境修复的要求。 环境化学修复技术相对于其他修复技术来讲发展较早,也相对成熟。 目前,化学修复技术主要涵盖化学淋洗、溶剂浸提、化学氧化修复和 化学还原与还原脱氯修复几方面的技术类型。 相比较而言,化学氧化技术是一种快捷、积极,对污染物类型和浓度 不是很敏感的修复方式;尤其对于土壤修复中,化学还原和还原脱氯 法则作用于分散在地表下较大、较深范围内的氯化物等对还原反应敏 感的化学物质,将其还原、降解;原位化学淋洗技术对去除低溶解度 和吸附力较强的污染物更加有效。 环境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减少存于环境中有毒有害物 质的浓度或使其完全无害化,使污染了的环境能部分或完全恢复到原 始状态的过程。
环境修复
1.3.4环境修复的对象和任务
环境修复的对象是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因为环境污染和破坏等带 来的环境问题,使得环境能够部分或者全部的恢复到原始状态。因此, 环境修复的对象就是各种需要修复的环境要素。环境污染的对象主要 可以划分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几个大类。相应的, 环境修复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任务也就可以分为污染土壤的环境修复、 污染水体的环境修复、污染大气的环境修复以及固体废物污染的环境 修复等几个主要的大类
聚落是人类 聚居的地方与活 动的中心,聚落 环境也就是人类 聚居场所的环境。 聚落环境根据其 性质、功能和规 模可分为院落环 境、村落环境和 城市环境。
地理环境位于 地球的表层,即 岩石圈、水圈、 上圈、大气圈和 生物圈相互制约、 相互渗透、相互 转化的交错带上, 其厚度约10 ~ 30Km。
简单地说,地 质环境是指地理环 境中除生物圈以外 的其余部分。地质 环境为人类提供大 量的生产资料—— 丰富的矿物资源, 它对人类社会的影 响也将随着生产的 发展而与日俱增。
环境修复
4)环境问题的第二次高潮
●时间段: 20世纪80年代至今 ●主要特点: A.开始共同关注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环境问题。 B.全球性大气污染 例如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 C.大面积生态破坏 大面积森林破坏、草场退化、沙漠化等 D.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影响: 全球性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环境修复
1.3 环境修复
1.3.1 环境修复的概念
修复(remediation)本来是工程上的一个概念,顾名思 义,它是指借助外界作用力使某个受损的特定对象部分或 全部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严格说来,修复包括恢复、 重建、改建等三个方面的活动。恢复(restoration)是指使 部分受损的对象向原初状态发生改变;重建 (reconstruction)是指使完全丧失功能的对象恢复至原初水 平;改建(renewal)则是指使部分受损的对象进行改善,增 加人类所期望的“人造”特点,减小人类不希望的自然特 点。它们三者的关系见图1-2所示。
环境修复
1.3.3环境修复的产生与发展
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使人们在享受工业 文明创造的丰硕果实的同时,也遭受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 坏的危害。 尽管环境污染日益加剧,污染状态更加复杂,但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 求却越来越高。 我国污染环境的修复工程应采取生物修复为主、物理化学修复为辅的 策略。 生物修复工程是环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其出现时间不长, 但发展非常迅速,已经成为环境保护领域技术发展的重要生长点。
1.2.1环境问题概念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不恰当的生产 活动引起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质量的恶化,出现 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环境修复
1.2.2环境问题的分类
环境修复
1.2.3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1)环境问题萌芽阶段
时间段: 从人类出现直到工业革命前夕 主要特点: 主要表现为生态环境破坏。 如大量砍伐森林、破坏草原、盲目开荒等,往往引起的严重 水土流失,水旱灾频繁和沙漠化问题。 影响: 主要对小区域范围的生态影响。影响力度增长缓慢
环境修复
环境修复与环境净化之间既有共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它 们两者的目的都是使进入环境中的污染因子的总量减少或强度降低或 毒性下降。但环境净化强调的是环境中内源因子对污染物质或能量的 清除过程,是一种自然的、被动的过程;而环境修复则强调人类有意 识的外源活动对污染物质或能量的清除过程,是一种人为的、主动的 过程。
工程技术(engineering technology)是指广义的机械技术,是一个人工 的机械自然过程,被用来改变自然界的机械运动状态和自然物的形态; 物理技术(physical technology),是一个人工的物理自然过程,被用 来改变自然物的物理性质; 化学技术(chemical technology)是一个人工的 化学自然过程,被用来 改变自然界物质的化学组成; 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是一个人工的生命运动过程,被用来改变生 命体 的运动状态与性质。
环境科学中宇 宙环境是指地球大 气圈以外的环境, 又称星际环境。不 过,此处所指宇宙 环境,仅限于人类 进入空间活动的年 代以后,人和飞行 器(人造卫星、探测 器、航天飞机等)在 太阳系内飞行触及 到的环境。
环境修复
1.1.3环境基本特性
整体性
灾害放大性
基本特性
不可逆性
隐显性
环境修复
1.1 环境问题
环境修复人类的ຫໍສະໝຸດ 境社会环境指人们生活的社会经 济制度和上层建筑, 它是人类在从事物质 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过 程中,由于共同进行 生产劳动、求取生存 和发展而建立起来的 生产关系的总和。
自然环境
指环绕于我们周围的 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 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 条件。
环境修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 “本法所称环境, 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 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 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 和乡村等”。
环境修复
再次要界定环境修复与“三废”治理
传统“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治理是环境工程的核心内容,强调的是 点源治理,即工厂排污口的治理,需要建造成套的处理设施,在最短的时间 内,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低的成本,将污染物净化去除。而环境修复是最近几 十年才发展起来的环境工程技术,它强调的是面源治理,即对人类活动的环 境进行治理,它不可能建造把整个修复对象包容进去的处理系统。如采用传 统治理净化技术,即使对于局部小系统的修复,其运行费用也将是天文数字。 环境修复和“三废”处理都是控制环境污染,只不过“三废”处理属于环境 污染的产中控制,环境修复属于产后控制,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污染预防则应 该属于产前控制,他们三者共同构成污染控制的全过程体系,是可持续发展 在环境中的重要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