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合集下载

中国十大传统美德

中国十大传统美德

中国十大传统美德一、仁爱孝悌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各种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

“仁”德的核心是爱人,即“仁者爱人”;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种浓烈的家庭亲情,对家庭的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孝悌之情扩展时“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社会风尚。

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爱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二、谦和好礼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她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处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

“谦受益、满招损”这是中国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谦德亦根源于仁德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

“和德”体现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气”,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而作为一种德性为“中和”,“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

三、诚信知报“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涵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

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如为人的诚实,待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

“信”是守信用、讲信义、她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

“报”即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这些也都是组成中国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成分,是中国道德质朴性的重要表现。

四、精忠报国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她作为一种“千万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爱亲人爱家的情感升华,由此也形成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

古代的五种伦理道德

古代的五种伦理道德

古代的五种伦理道德可以总结为:
1. 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

追求仁道是要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幸福和利益,并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为最高境界。

2. 礼:强调个人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包括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奉公守法等行为规范。

尊重传统礼节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

3. 义:强调公正和正义,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时要坚持道义和公平原则。

这一伦理观念主张诚实守信、扶危济困、公正无私等价值观。

4. 智:强调追求知识和智慧,培养个人的思辨能力和学习精神。

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提升自我修养,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5. 信:强调言行一致,保持信用和承诺的重要性。

信义在古代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美德,一个人的信用和声誉对于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具有重要影响。

这些伦理道德观念在古代中国社会中被广泛宣扬和践行,被认为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品德的基石。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章伦理道德与人文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章伦理道德与人文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章伦理道德与人文文化一、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伦理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遵循的规范和价值观。

伦理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被视为社会和谐的基石,它通过限制个体行为,维护社会秩序,构建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伦理道德不仅对个人的行为有着指导作用,还可以影响整个社会的运行。

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观1.仁爱:仁爱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强调关怀他人,尊重他人的生活和尊严,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共融。

2.和谐:和谐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理念。

它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追求社会稳定与和平。

3.忠诚:忠诚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要求个体遵守诺言,忠于自己的职责与责任,为人民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4.谦逊:谦逊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要求个体不骄傲自满,不自命不凡,与他人和平相处,虚怀若谷。

三、人文文化在伦理道德中的地位人文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伦理道德的理论基础。

人文文化注重人的自我完善、精神追求和智慧开拓,强调人的主体性和尊严。

只有通过人文文化的熏陶,人们才能在伦理道德中发现自己的人生意义和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标准。

四、伦理道德与现代社会的挑战伦理道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面临着现代社会的挑战。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多元化,一些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受到了冲击。

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逐渐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亲情关系受到了侵蚀。

因此,我们需要在保持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上,适时地进行和创新,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五、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在现代社会中,伦理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通过加强伦理道德教育,推动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培养,我们可以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提高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六、结语伦理道德与人文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与道德规范。

传统伦理道德

传统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一、传统伦理道德在古代社会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

二是家国一体。

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系统。

在以自然经济为主的社会里,在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里,社会生活的秩序的构建和人际关系的调节主要靠伦理道德,而不是依靠法律。

人们的服饰举止、社交礼仪,都被限定在传统的伦理道德范围之内。

孝亲敬祖、尊师崇古、修己务实、乐天安命等,是农业宗法社会环境下形成的社会心理和观念形态,渗透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血亲意识形成了独特的宗法制度,“六亲”、“九族”观念构成了社会意识的轴心。

“六亲”:父子、兄弟、夫妇。

“九族”:父族四层、母亲三层、妻族两层。

“六亲不认”和“不忠不孝”成为犯法的首恶。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可以说,正是传统的伦理道德才使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维持了几千年。

因此,传统伦理道德在传统社会里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二、传统伦理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一)古代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二)古代文学及艺术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

所谓“文以载道,美善合一”,强调文学对人的道德修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文人作家一贯坚持的原则。

(三)政治学、史学、教育均以道德提升为己任。

一、传统美德规范与传统美德(一)传统道德规范传统道德规范,又称德目,按其来源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伦理学概括出来,或者由统治阶级提倡或上升为理论规范(官方规范),另一种是民间在世俗生活中得到了广泛认同以奉行的习俗性规范(民间规范)。

下面介绍的是官方提倡的道德规范。

孔子构建起第一个完整的规范体系,即男女授受不亲,仁者爱人。

以后孟子、管仲又作了进一步完善。

到了宋代,董仲舒整理出“三纲五常”,成为宋元明清一直遵循的传统道德规范。

另外,“三从四德”也是封建社会对妇女伦理道德的最高要求。

“三从”即妇人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要求妇女讲贞节、修言辞、学温顺、治丝麻。

中国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内涵。

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含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还涵盖了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

伦理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人们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的基础。

下面将从五常道德、孝道、礼仪、忠诚、廉洁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强调五常道德。

五常道德即仁、义、礼、智、信。

仁即以仁爱为本,追求公正、和谐、关爱他人;义即遵循社会规范、尊重他人权益;礼即遵循礼仪,注重人际交往的礼貌和尊重;智即追求智慧和知识,弘扬文化传统,增强自身修养;信即坚守诚信,讲究信用和守信。

这五常道德体现了道德规范和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在人们的思想行为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其次,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孝道即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关爱和侍奉。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孝道被赋予了很高的价值。

孝道不仅体现在子女向父母表达感恩和尊敬,还体现在尊敬长辈、关心弱势群体、奉公守法等方面。

孝道可以说是伦理道德的核心之一,它代表了家庭价值观和社会关系的基础,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至关重要。

再次,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礼仪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体现了中国人对他人的尊重和自我约束的追求。

礼仪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了社会秩序、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

中国人讲究礼仪,从小就接受父母的教导,习得尊敬长辈、尊重他人和崇尚公共秩序的行为习惯。

礼仪不仅能够促进人际交往的和谐,还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

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伦理道德观念之一此外,忠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看作是一种美德。

忠诚即对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忠诚。

中国人讲究“忠诚”二字,强调对祖国和事业的忠诚,对朋友和家人的忠诚。

忠诚是一种情感,是一种对于道德的坚守。

忠诚能够培养人们高尚的品质和责任意识,是一种重要的伦理道德观念。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廉洁的重要性。

第七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第七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道德的本质: 道德的本质:道德是人的智慧生活方式
道德是人的智慧存在方式, 道德是人的智慧存在方式,这是对道德实质性 揭示。 揭示。 道德是人类对存在的反思性把握或评价性反应, 一,道德是人类对存在的反思性把握或评价性反应, 道德是人类对自身存在状况的主观反应。 道德是人类对自身存在状况的主观反应。这种反应 是主体有着鲜明的意向性,预测性。 是主体有着鲜明的意向性,预测性。 道德作为人的反思性把握方式, 二、道德作为人的反思性把握方式,本身就是表明 道德并不仅仅具有认识功能,更具有实践功能。 道德并不仅仅具有认识功能,更具有实践功能。这 就在于人类要求发挥其主体性功能, 就在于人类要求发挥其主体性功能,以应然的方式 能动的安排、协调与规范自己的日常生活, 能动的安排、协调与规范自己的日常生活,是人的 自我规范,道德规范的约束性是人的自我约束。 自我规范,道德规范的约束性是人的自我约束。
道德的含义
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 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 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 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 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是在昭示一切,德是在承载道的一切。大道无言无形, 道是在昭示一切,德是在承载道的一切。大道无言无形, 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 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德,是道的载 是道的体现,是可看、可感后所进行的行为。 体,是道的体现,是可看、可感后所进行的行为。所以如 果没有德,我们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这就是 果没有德,我们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 德与道的关系。 德与道的关系。
周人做事先要敬天,先要对天命的顺从。 周人做事先要敬天,先要对天命的顺从。但 天命靡常” 的情况下, 在 “天命靡常” 的情况下,敬天首要条件就 明德”即光明其德行, 是“明德”即光明其德行,要求君主具有个 人品质,进而将德引入个人品质行列中, 人道德伦理范围中。因此,敬德保民一方面 要求帝王小心翼翼地事天, 要求帝王小心翼翼地事天,以保住天对自己 的信任和支持;另一方面强调帝王个人品质在 的信任和支持 另一方面强调帝王个人品质在 敬天保民中的作用,要求君主“无逸” 敬天保民中的作用,要求君主“无逸”,节 制性情与欲望,使个人品质与时俱进, 制性情与欲望,使个人品质与时俱进,以合 乎道德;就统治术而言 它提出亲亲的原则, 就统治术而言, 乎道德 就统治术而言,它提出亲亲的原则, 以宗法制度发展孝的观念,以孝规范仁、 以宗法制度发展孝的观念,以孝规范仁、爱 的内容,从而以道德为器械进行政治统治。 的内容,从而以道德为器械进行政治统治。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核心内容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核心内容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数千年来形成的,它包含了许多核心内容,下面列举了一些重要的方面:
1. 仁爱: 仁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关爱他人、宽容仁慈、尊重他人的人格和尊严。

2. 孝顺: 孝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基石,强调尊敬父母、孝顺长辈、维护家庭和睦的道德准则。

3. 诚信: 诚信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原则,强调言行一致、信守承诺、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

4. 忠诚: 忠诚强调对国家、家庭、朋友和事业的忠诚和奉献精神。

5. 礼仪: 礼仪指的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规范和礼节,包括言谈举止、礼貌待人、尊重他人的行为准则。

6. 中庸: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强调遵循中道、克己奉公、取得平衡和和谐的思维方式。

7. 公正: 公正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原则,强调公平公正、不偏不倚、秉持正义的价值观。

8. 忍让: 忍让强调宽容、忍耐和退让的美德,倡导避免冲突、和睦相处的道德准则。

9. 敬老尊师: 敬老尊师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观念,强调尊敬老人、尊师重道、学习师长的智慧和经验。

10. 和谐: 和谐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这些核心内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深深扎根并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准
则和价值观念。

尽管现代社会价值观有所改变,但这些传统伦理道德的精神仍然在中国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中国传统文化之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之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之伦理道德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影响着全世界的社会发展。


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体现着悠久历史背景下人们对社会风尚的完善,是中华民族在生活中的行为准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以“仁义礼智信”五大道德自上古时期就有了明
确界定,这五大道德构成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体现
了对道德的渊源、周密设计、清晰了的定义,是关于人的行为、关系和义务,以及如何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一系列指导纲领。

仁者见仁,义者见义,仁义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

“仁”是指无私地亲近他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为他人着想,以及正确、礼貌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义”是指保持诚实、守信、尊重上级的
原则,并且有能力实现自己的诺言。

礼则是指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以礼貌待人的习惯,这在
中国文化中被认为是重中之重,这样可以增加人们之间的信任,也减少一
些诸如妒忌、嫉妒等问题带来的不良影响。

智则是指聪明、智慧的态度,智慧被视为待人处事、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有效方法。

智慧可以帮助人们虚心征求意见,不断思考、分析、研究,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信则是指不贪污,不贪财权。

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传统伦理道德标准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关于人类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的规范。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1. 仁爱:仁爱是指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是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之一。

它要求人们尊重他人的生命、尊严和权利,关心他人的痛苦和困难,并愿意帮助他们。

2. 诚信:诚信是指诚实守信,言行一致,是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标准之一。

它要求人们遵守诺言,不说谎、不欺骗,保持诚实和正直。

3. 孝道:孝道是指尊敬和孝顺父母,是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之一。

它要求人们尊敬父母,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健康,尽孝道之责。

4. 尊师重道:尊师重道是指尊重师长,重视道德规范,是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标准之一。

它要求人们尊重老师的教诲,遵守道德规范,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5. 义勇:义勇是指勇敢正义,见义勇为,是传统伦理道德的高尚品质之一。

它要求人们在面对不公正和邪恶时,勇于挺身而出,维护正义和公正。

这些传统伦理道德标准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于维护社会和谐、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2.五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周易》3.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4.道德经、史记中华传统伦理道德内容1.仁爱孝悌“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孔子说“仁者爱人”。

既然中国的伦理道德体现的是一种家族宗法关系,这“爱人”主要就体现在“孝”和“悌”两个方面,所以孔子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孝”是人子对父母、晚辈对长辈要尽孝道。

中国古代有“二十四孝图”,为元代郭巨敬辑录古代所传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又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

注:舜1,孝得天下;陈侃2,五世同堂;子路8,百里负米;王祥10,卧冰得鱼;董永12,卖身葬父;潘岳14,弃官事母;缇萦22,上书救父;沈云英24,忠孝双全。

(郭巨埋子,老莱子娱亲)悌,敬爱兄长。

宗法制有嫡长子继承制,决定了兄长的地位。

“融四岁,能让梨”。

古代家国一体,孝悌则必能忠君爱国,在人际交往中,也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故《孝经》(儒家经典之一)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2.谦和好礼礼有两个意思,一,礼是对人身份地位行为的规范,即所谓“礼制”,它是和西方的“法制”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礼记·礼运》认为,上古天下为公,是为大同,这时候是不需要“礼”的;后世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为了确定君君臣臣的关系,这才需要“礼”。

制定了礼并且能够执行,天下恢复秩序,这就是小康。

所以制定“礼制”和制定“法制”目的是相同的,区别在于“法制”采用强制的手段,而“礼制”则更强调自觉,由此引申出“礼”的第二层意思,即立身之“礼”。

《礼记·冠义》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今天我们所说的“礼貌”“礼节”“礼让”等都属于这层意思。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这些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也深刻影响了现代中国社会的形态和文化认同。

本文将就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进行探讨。

一、仁爱之道仁爱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注重家庭和谐,强调亲情、友情和社会公德。

孔子提倡的仁爱之道是中国道德伦理观念中最重要的一种。

仁爱之道要求人们慈爱他人,待人宽容和善良。

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社会管理,都以仁爱为核心。

二、忠诚与孝道忠诚和孝道是中国历史上另外两个重要的道德伦理观念。

忠诚强调对国家和组织的忠诚。

在中国古代,忠诚被视为一种美德,忠诚于家族、国家和君主是至高无上的责任和义务。

孝道则是强调对父母和祖先的孝敬和尊重。

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被视为伦理体系的核心,被普遍认同和实践。

三、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强调平衡和中和,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特色。

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在言行举止中保持平和和谐,在处理事务中坚守中立。

整个社会都受到中庸之道的影响,追求平衡、稳定与和谐。

四、礼制与尚德礼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社会伦理规范,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尚德也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指的是人们应当追求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并以此为行为准则。

五、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崇尚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念,强调君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社会和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六、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另一大派别。

道家崇尚自然和平和,强调不与自然违背,提倡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印象。

道家思想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七、佛教思想佛教思想是中国历史上从印度传入的一种主要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

佛教强调生命的无常和苦难,并倡导修炼内心的善念和慈悲心。

佛教文化对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伦理道德一直被视为人们行为准则的重要指南,对塑造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秩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的特点以及其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儒家伦理道德儒家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理念。

儒家以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为代表,提出了仁爱、礼治、尊卑有序、孝道、廉洁等伦理原则。

儒家伦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主张十分重视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仁爱为中心,强调“以人为本”,愿意助人为乐,关注他人的痛苦和困扰,提倡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师徒之谊。

二、道德经典《大学中庸》除了儒家伦理,道家思想也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学中庸》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经典之一,它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中庸之道”。

中庸指的是为人处世要“诚心正意”、“恭俭让”、“和同世界”等。

这些道德原则强调个体的修养和自律,追求人的内心和外在的和谐。

三、伦理道德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在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伦理道德可以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

伦理道德强调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友善待人等,这些价值观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伦理道德可以培养个体的道德素质和道德修养。

遵循伦理道德准则,个体能够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我修养,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

再次,伦理道德可以影响社会风气和社会道德观念。

通过广泛传播伦理道德的理念和原则,可以引导社会大众形成良好的风气和道德意识,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减少不良行为和道德失范。

最后,伦理道德可以帮助建立社会规范和法治意识。

伦理道德强调秩序、尊卑有序、公平正义等,这些都与社会规范和法治原则相契合,可以引导人们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在当代社会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内容: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内容: 形声,从心,中声。本义是“尽己” 忠:形声,从心,中声。本义是“尽己”,自内向外的高 尚情操、品德和行为。忠贞、忠诚、忠实,为人竭心尽力, 尚情操、品德和行为。忠贞、忠诚、忠实,为人竭心尽力,诚 实负责的态度,是儒家重要的伦理道德原则。 实负责的态度,是儒家重要的伦理道德原则。 旧时尊长死后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 孝:旧时尊长死后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孝,一是指 善事父母,二是对已去世父母、先祖的追孝。 善事父母,二是对已去世父母、先祖的追孝。孝是儒家文化的 根本,是维系家族内部人际关系秩序的伦理准则。几千年来, 根本,是维系家族内部人际关系秩序的伦理准则。几千年来, 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人区别于禽兽的标志。 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人区别于禽兽的标志。
勤劳节俭 节约、勤劳、戒奢、朴 艰苦奋斗 节约、勤劳、戒奢、 教育 素 见利思义 利益、义然后利、义利 义利教育 利益、义然后利、 并重 鞠躬尽瘁、 敬业尽责 鞠躬尽瘁、一饭三吐哺 敬业教育 清正廉洁 廉、忘私、正直 忘私、 反腐教育
爱国爱民 仁、忠、爱人、保民、 爱国主义 爱人、保民、 利民、利国、治国 利民、利国、 教育 天下为公 义、公、老吾老、幼吾 共生(为 共生( 老吾老、 公)教育 幼、平天下
节:形声,从竹。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古称 形声,从竹。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司节、 后引申为做人的气节和操守, 富贵不能淫、 司节、竹节 。后引申为做人的气节和操守,“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屈、威武不能移” 注意小节,恪守做人的根本, 贫贱不能屈、威武不能移”,注意小节,恪守做人的根本,重 贞操。 贞操。 公正的道理,正直的行为。正义、道义、情义。 义:公正的道理,正直的行为。正义、道义、情义。义同 又可引申为善,具体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 宜,又可引申为善,具体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杀身 成仁”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成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渊源于宗教仪式,后成为一种具有一定程序的制度。 礼:渊源于宗教仪式,后成为一种具有一定程序的制度。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既是社会政治制 度的体现, 度的体现,又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 尚书》 满招损 谦受益,时乃天道。 满招损, 谦虚:《尚书》“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不夸耀 自己,也不贬低别人, 优点和长处。知之为知之, 自己,也不贬低别人,承认别人的 优点和长处。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论语》 君子泰而不骄 君子泰而不骄, 不知为不知。《论语》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 勤劳节俭:成由勤俭破由奢,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勤劳节俭:成由勤俭破由奢,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养心莫善于寡欲,克勤克俭,勤俭不匮。诸葛亮《诫子书》 养心莫善于寡欲,克勤克俭,勤俭不匮。诸葛亮《诫子书》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静以修身,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慎独:最先见于《礼记.中庸 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 中庸》 莫见乎隐, 慎独:最先见于《礼记 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 君子慎其独也” 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即使独自一人, 君子慎其独也”。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即使独自一人,无 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小心谨慎,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 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小心谨慎,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 立志: 左传》 志以发言 言以出信,信以立志, 志以发言, 立志:《左传》“志以发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参以 定之。 依志立身处事,夫志当存高远、穷且益坚, 定之。”依志立身处事,夫志当存高远、穷且益坚,不坠青 云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为修身之首。 云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为修身之首。

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
语出《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 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 以自为方。” 也说“内贤外王”。意思是指一个人只有具有 圣人的才德,对外才能施行王道。 “内圣”指个人的道德目标,通过修身养性将 自己的道德人格提高到理想的境界,从而成为 道德的楷模。 “外王”指个人的社会政治目标,即成为君子 之后,应该参与到经邦济世的活动中,让自己 的道德风范惠及全社会。
1、古代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 2、古代文学及艺术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 3、政治学,史学、教育、科学技术均以道德提升为己任。
ϒ “六亲”:父子、兄弟、夫妇。
(六亲不认) ϒ “九族”:父族四层、母族三层、妻族两层。 (诛灭九族) 父族四:指自己一族。 1、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 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 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 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 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 姨母及其儿子。 姨母及其儿子。 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三、传统美德与典范道德人格 中国传统处事之道(良莠并存) 四、中国传统处事之道(良莠并存) 宽、恕、忠(中)诚、信、和、忍、让、 防、藏、园、报 五、传统伦理道德的积极效用和负面影响
第三节 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 及其历史发展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两个基本特点: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两个基本特点:
ϒ 一,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是中华民族各种文化精神交
宋元明清—— ——中国伦理思想 3. 宋元明清——中国伦理思想 的辩证综合阶段。 的辩证综合阶段。
ϒ 宋明理学 :以承续儒家道统为帜志,充分吸收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抱火哥
• 今年1月3日,武昌区铁机路一茶餐厅发生火灾,起火源为3 个正在冒火的煤气罐。紧急关头,他冒着爆炸的危险,抱 起着火的煤气罐就冲出火场。谁也不知道,它是否会爆炸 !网友说他是拿命在赌,他却说:“因为我是消防兵!” 。家里除了妹妹,却没人知道他是抱火哥,隐瞒是怕家人
担心。他说,消防员不苦是假,但很有成就感,因为总在 救人。
诚信老爹
恩将仇报、忘恩负义
• 农夫与蛇的故事 • 中山狼 • 2012年7月3日晚,27岁的邓锦杰为了营救溺水的一家三口,奋不顾身跳入 河中救人。不幸的是,因体力不支他被湍急的河水吞噬。而让人心寒 的是,当邓锦杰遇险生死不明时,被救的一家三口不但没积极施救, 也没留下来关注事情的进展,而是漠然地选择了驱车离开……旁边的 人拦住车说“还有人没出来”,被救的却说了一句丧尽天良的话“关 我什么事” • 彭宇案
十、勇毅力行
• 孔子以“知、仁、勇”为三达德,其中仁是核心,知所以知仁,勇所以行仁 • 孟子把勇分为三种①凭力气的血气之勇 ②凭意志的意气之勇 ③理直气壮、恪守坚定的道德信念的“大勇” • “毅”即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下去的毅力,以及在遵循道德准则方面的毅力 • 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 • “毅”的美德的突出体现是养气守节,固守高尚的情操
实质: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
文以载道、美善合一
•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特点:
强调真、美、善统一,以善为核心
•确定人的地位建立秩序的三要求:
尊卑、长幼、德行“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 ,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 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 《孟子•公孙丑下》)
• 宋明理学 :以承续儒家道统为帜志,充分吸收了佛教与道教思 想的营养,建立起以儒家为主体,充分吸收其他各家的积极因 素的思想体系。又称 “新儒学”。 • 程朱理学:奠基于宋代程颢、程颐两兄弟,集大成于朱熹。 • 陆王心学:创始于明代陆九渊,完成于王守仁。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课件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课件

学习交流PPT
11
勤俭廉正
为人处世“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 廉者,清不滥浊也。——《周礼》
笃实宽厚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勇毅力行
可近而不可道,可杀而不可辱。——《礼记》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学习交流PPT
“想、莫独说立的九人族格而,殉十道的族不何少。妨方孝孺就是为主张、为信仰,
为他的思想而杀身成仁的一个人。方孝孺在燕王进入南京后,
!”因拒绝起草即位诏被杀了十族。当时姚广孝曾劝明成祖给读书
人留个种子,明成祖不听,终于把他灭九族,灭十族。甚至留
有治燕方思孝想贼孺。篡片纸位只字也是有罪的,这是明成祖要毁灭方孝孺的政
仁爱孝悌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下》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
谦和好礼
仁而无礼,胡不遄死贵。——《论语·学而》
诚信知报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学习交流PPT
10
在整个西方,孔子备受推崇,西方出版的“100个历史上 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中,孔子排行第五,美国人尊孔子为十 大思想家之首。
学习交流PPT
15
第三节 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发展
中国伦理思想发展三阶段 中国伦理学的结构和基本原理
学习交流PPT
16
中国伦理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先秦——孕育展开阶段 汉唐——抽象发展和大一统、封建化阶段 宋元明清——辩证综合阶段
学习交流PPT
17
先秦——孕育展开阶段
汉唐——抽象发展和大一统、封建化阶段 宋元明清——辩证综合阶段

名词解释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名词解释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名词解释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一般来说,是指以古代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传统道德思想的精华。

在2000多年的历史过程中,儒、墨、道、法各家伦理思想及佛学中的心性之说,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伦理传统。

包括道德和伦理的含义、范畴、道德与伦理的异同;应用伦理学及其分类;中西方论理渊源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中国古代重整体的观念以及对人的社会性的深刻认识,势必引出重秩序的观念。

这是因为,一定的秩序是群体赖以存在、稳定的前提和保证。

在中国古代等级制社会,社会秩序就是等级秩序,而维护等级秩序的则是礼。

因此,重礼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又一基本精神。

中华文化的伦理道德

中华文化的伦理道德

中华文化的伦理道德一、引言伦理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为灿烂的文化之一,其伦理道德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民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和佛教三个方面探讨中华文化的伦理道德。

二、儒家伦理道德1. 仁爱之心儒家思想以“仁爱”为核心,认为人性本善,所以要发扬人性中的善良品质。

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要做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

这种“仁爱”之心贯穿于儒家思想中,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2. 孝顺之道孝顺是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认为孝顺父母是每个子女应该履行的义务。

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顺之道不仅体现了家庭伦理,也是社会伦理的基础。

3. 礼仪之道儒家思想强调礼仪,认为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强调待客之道。

他还提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观点,强调君子应该待人诚恳、坦诚。

三、道家伦理道德1. 自然之道道家思想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里的“不仁”指的是没有偏袒和偏见。

因此,人们应该学习自然界的无私无我精神,追求内心平静和宁静。

2. 无为而治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即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生。

这种思想在政治上体现为“非攻、非争、非抗”,在个人生活中则表现为“随缘”。

3. 清静之心清静之心是道家思想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强调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道家认为,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才能使人们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四、佛教伦理道德1. 慈悲之心佛教思想以“慈悲”为核心,认为所有生命都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

佛教徒应该具有慈悲之心,关爱他人,帮助他人。

2. 无我之境佛教思想认为,“生老病死皆苦”,因此要追求“涅槃”,即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

这种境界需要达到“无我”的境界,即不再被个人利益所驱动。

3. 戒律之道佛教思想强调戒律之道,认为通过遵守戒律可以净化内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宋元明清第三个阶段
宋元明清,是中国伦理思想的辩证综合阶段。这个阶段占 统治地位的是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既不是孔孟的古典儒学, 又不是董仲舒的官方儒学,而是融合了道学与佛学,又以 儒学为主的“新儒学”。因此我们称宋明理学为辩证综合 的中国伦理学。它形成于北宋,完成于南宋。元、明、清 三朝上升为官方意识形态(包括伦理道德),是中国封建 社会后期(约六七百年)占统治地位的伦理道德思想。 理学以承续儒家道统为旗帜,但又充分吸收了佛教与道 教思想的营养,建立起以儒家为主,充分吸收其他各家的 积极因素的思想体系,因此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 新儒学(理学)内部有许多派别。传统的说法有洛学(二 程)、关学(张载)、闽学(朱熹)以及陆王心学(陆九 渊)、王学(王守仁)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学派是程朱理 学和陆王心学。
一、传统美德规范与传统美德 (一)传统道德规范 传统道德规范,又称德目,按其来源可分为 两种:一种是由伦理学概括出来,或者由统 治阶级提倡或上升为理论规范(官方规范), 另一种是民间在世俗生活中得到了广泛认同 以奉行的习俗性规范(民间规范)。下面介 绍的是官方提倡的道德规范。
孔子构建起第一个完整的规范体系,即男 女授受不亲,仁者爱人。以后孟子、管仲 又作了进一步完善。到了宋代,董仲舒整 理出“三纲五常”,成为宋元明清一直遵 循的传统道德规范。另外,“三从四德” 也是封建社会对妇女伦理道德的最高要求。 “三从”即妇人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 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 功。要求妇女讲贞节、修言辞、学温顺、 治丝麻。大家可以听出来,传统道德规范 是良莠并存的。
二、中国伦理学的结构和基本原理
中国伦理思想体系主要由三个方面内容构成:人伦关系原 理,道德主体品格要求,人性的认同,概括地说,就是人 伦、人道、人性。“礼”的人伦法则,“仁”的人道原理, “善”的人性修养,构成中国伦理体系的基本结构要素。 (一)人伦:中国人伦秩序与人伦原理的最集中的体现和 概括就是“礼”。中国伦理的秩序就是“礼”的秩序。历 朝历代虽然对“礼”有不同的解释,但他们都把人伦关系 固定在“礼”的框架之上。 (二)人道:这是对道德主体品格的要求。“人道”就是 讲仁义道德,讲仁义道德不但是为人之道、待人之道,而 且是治人之道。 (三)人性:人性论是中国伦理思想体系的基础。性善论 (人之初,性本善)始终是中国人性论的主流,因为人的 本性是善的,因此每个人只要加强修养都有道德高尚的可 能,也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有的学者认为人性中有恶的 可能,如荀子的性恶论,但只要修身养性,克制自已的欲 望,克已修身,照样可以成为道德高尚的人。总之,人伦、 人道、人性是中国伦理思想体系的三大构成要素。
8.勤俭廉正:即勤劳节俭、廉明正直。对于普通平民来 说,主要是勤劳节俭,不要奢侈浪费。对于为官者来说, 强调的是廉洁、正直。如北宋的包拯、明朝的海端,为 官清正廉明,执法严峻、不避权贵、不循私情。包拯信 奉“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的信条。明朝 于谦信奉“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百姓说长短”的信条。 9.笃实宽厚:笃实:忠诚老实。宽厚:待人宽宏大量。 笃实宽厚是在为人处事方面的道德品质。它要求人们尊 重客观事实,襟怀坦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10.勇毅力行:勇毅就是做事有胆量、有勇气、有毅力、 不怕困难、不怕危险。宋代欧阳修说:“遇事无难易, 而勇于敢为。”“力行”就是身体力行,为了有价值的 目的大胆实战,最终成圣成仁。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十分 推崇勇毅力行,他说“你若失去了财产——你只失去了 一点儿,你若失去了荣誉—你就丢掉了许多,你若失掉 了勇敢——你就把一切都丢掉了。”照此推理,你若拥 有勇毅力行的品质,你就会拥有一切。在改革开放的年 代里,千千万万的改革先锋应该说都是勇毅力行的典范。
(二)汉唐第二个阶段 从汉到唐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抽象发展和大一统封 建化阶段。大致有三种伦理思想分别占据统治地 位。汉代是儒家。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全面推行董仲舒的 “三纲五常”。 魏晋时期,玄学伦理占据主导地位,魏晋玄学伦 理实质上是道家思想的复兴。他们以《周易》、 《老子》、《庄子》为主要依据,企图用道家学 说调整失衡的社会关系和伦理关系.其中心是“贵 无”,崇尚“自然”。在玄学伦理的熏染之下,老庄 之学“轻人事、任自然”的价值观以前所未有的 规模渗透到人们的心灵,铸造了中国士人玄、远、 清、虚的生活情趣,同时也形成了某些人苟且偷 安、纵欲混世的生活态度。
3.诚信知报:“诚”就是真实无妄,诚于自己的本性, 待人诚恳。“信”就是言必行,行必果,说到做到。“知 报”就是知恩必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因此, 在中国人眼里,恩将仇报,忘恩负义的人都是被谴责的对 象。 4.精忠报国:精忠在古代就是忠于皇帝,忠于皇帝也是 爱国的表现,因为在古代中国是家天下,皇帝是国家的代 表,忠君的背后,是一种强烈的爱国意识。中华民族曾出 现过杨家将、抗金名将岳飞、抗倭名将戚继光、收复台湾 的郑成功。这些人都是“舍身取义”、“杀身成仁”的志 士仁人。 5.克已奉公:克已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奉公就是服从 于整体。克己奉公并非毫不利已,专门利人,其本质是先 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利。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出了克 已奉公的精神境界。
程朱理学的奠基是北宋的程颢、程颐两兄弟,集大成者是 朱熹。程朱理学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 “天理”是以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他们提出 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目的是维护封建秩序的长 治久安。 陆王心学创始于明代陆九渊,完成于王守仁,所以称陆王 心学。陆王心学以心作为最高范畴和思想核心。其主要观 点是: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王守仁的一个朋友 问:“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相关?”他说: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 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既 然心外无物,那么“心”与“理”是一个东西,社会伦理 与主观道德观念都根源于人心。因此加强人的道德修养, 关键就是将天理良心加以推及,恢复和显露即可。由此可 见,陆王心学强调的是人的天理良心和人的道德境界的提 升。
二、 传统伦理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的地位:
(一)古代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 (二)古代文学及艺术是以“善”为价值取 向的。所谓“文以载道,美善合一”,强调 文学对人的道德修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是文人作家一贯坚持的原则。 (三)政治学、史学、教育均以道德提升为 己任。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四、中国传统处事之道(良莠并存) 道德主要是为了协调人际关系,因此处世之 道就成为传统道德的核心。中国传统处世之 道包含的人生智慧可提炼出十二个范畴: “宽、恕、诚、信、中、和、忍、让、防、 藏、圆、报。”
四、传统伦理道德的积极效用和负面影响: 传统伦理道德,自有其正面的积极作用。在中国 传统文化中,强调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如孟子 说:“人皆可以为尧舜,”王阳明说:“满街都 是圣人”都是肯定凡夫俗子也可以通过道德修养 达到最高境界。与此同时,传统伦理道德对包括 君王在内的统治者也可以形成道德制约和严格要 求,自周朝开始,帝王死后有谥号,群臣根据先 王德行政绩加一概括,如“成”“康”是褒义, “历”是贬义。这种人格评判式的道德制约,在 缺乏监督的古代中国,所发挥的社会调节功能不 可低估。 传统伦理道德还能鼓舞人们自觉维护正义,忠于 国家民族,抵御外来侵略,保持高风亮节。千百 年来,无数“舍先取义”、“杀身成仁”的志仁 人,如文天祥、岳飞,都从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中 汲取营养,立德、立言、立功、修身、以至千古 流芳。
传统伦理道德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它将伦 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了。以至在某种程 度上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的理论之源。 如:三从四德、“三纲五常”、“贞节牌 坊”,残害了无数妇女。 总之,我们要对传统伦理道德进行具体分 析,批判地继承其中优秀的文化遗产,剔 除其糟粕,创造性地建设中国特色的新的 伦理道德规范。在道德伦丧,人欲横流的 社会,需要重建道德伦理纲常。
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发展
一、中国伦理思想发展三个阶段 (一)先秦第一个阶段 先秦,是中国伦理精神孕育展开阶段。其中最重 要的是孔子对春秋以前的中国文化成果进行了总 结,并对当时的社会秩序进行了批判性的思考, 提出了一整套严密的关于人伦道德的思想体系, 如君礼臣忠、父慈子孝、夫妇和顺、兄弟友爱、 朋友忠信等,其中心思想是“仁者,爱人”。孔 子之后的孟子对儒家伦理进行深化、完善,提出 了“四端之说”。此外,老子、庄子的道家也构 建了自已的伦理体系。儒道两家对中国伦理精神 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传统美德 传统道德规范不等于传统美德。传统美德 是传统道德规范中的精华,这些精华是现 代仍应弘扬的,如仁、义、礼、智、信。 而传统道德规范当中包含着许多现在应该 抛弃的东西,如“三纲五常”、“三从四 德”等。
二、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1.仁爱孝悌:仁爱就是对人有同情心,关心他人,处处 为他人着想。孝悌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子恭,就是孝心 献给父母,兄弟朋友亲如手足。这种美德不仅在家庭内 适用,也适用于整个社会。 2.谦和好礼:谦和就是谦让,谦虚、和气、和为贵。好 礼就是注重礼仪、礼节,讲礼貌。如尧舜禅让帝位,尧 在位70年,最后经多方面考察,让位给舜。后来舜也以 同样的方式让位给禹。尧舜在退位时不传位给自己的儿 子,而是征询众人的意见“选贤任能”这就是谦和的典 范。说道好礼,古代礼法是十分严格的,如《周礼》记 载:臣下参见皇上要九拜:(1)稽首(2)顿首(3)空 首(4)振动(5)吉拜(6)凶拜(7)齐拜(8)褒拜 (9)肃拜。就是首要在拜见皇上是要完成九个动作。现 代社会也有诸多礼仪规范,仪表、言谈、体态、社交、 婚嫁、丧葬、书信都要适时得体。
6.修已慎独:修已就是自我修身,加强自我修养最关键的是“慎 独”。所谓慎独就是在自我独处时也要严于律已。只有能够战胜自 已的人,才能无敌于天下。1975年湖北睡虎地11号汉墓出土的秦简 中有《为吏之道》一文,此文的开篇首句就是“欲赦其身,止欲去 恶”。意思是作为官吏,首先要是严格管好自已,克制自已的欲望, 去掉自已身上的恶习。实际上这就是加强自身修养的首要原则。 7.见利思义:关于“义”,在中国古代有不同的理解,从大处说, “义”是指一切正义的事业;从小处说,是指所有公正、合理而应 该做的事情,有时也指义气。所谓利,就是利益、好处、经济效益。 关于义和利的关系,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对此的说法也不尽一致。总 的来看,先义后利,见利思义是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和合理内核。 提倡“舍身取义”,反对“见利忘义”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 南宋文天祥,在他47岁被杀害时,他在衣带上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只有达到了高峰,才能招致仁的到来。 读圣贤之书,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从今以后,我不感到羞愧了”。 文天祥为孔孟之“仁义”而死,舍生取义,死而无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