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16、《草原》教学设计8(苏教版六年级上)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16 草原|苏教版
《草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真正掌握并理解本课的生字词“高歌、绿毯、柔美、渲染、勾勒、低吟、奇丽、回味、洒脱、迂回、疾驰、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天涯、热乎乎、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去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风景如画的草原风光与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由此,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有感情朗读,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风情。
难点: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学生分析农村学生接触外界的机会很少,几乎没有人见过真正的草原是什么样子,通过播放有关草原的歌曲和视频,让大家对草原有初步的了解,并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有相当的阅读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愿意主动去探索新事物。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草原的风光,资料,图片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1.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草原》。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围绕草原写了哪两部分内容?(草原景色美,草原的人情美)2.播放大草原风光师:草原独特的风光,孕育了具有独特性格的蒙古族人民。
现在我们就走入草原,走进蒙古包,去了解那里的民族风情。
二、品读课文,感受草原之“大”1.作者初入草原欣赏了草原美丽的风光,还感受到了草原另一个特点,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并说说你是从哪个句子、哪个词中体会到的?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发表见解。
2.品读重点句子。
幻灯片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6 草原教案
16 草原教案教学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重点:感受草原之美和民族的团结互助。
难点:通过课文的描述体会“蒙汉情深”。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有关草原的风光、资料;收集其他表现民族团结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师准备:有关草原的歌曲。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放腾格尔以草原为主题的歌曲,将学生引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课文,一块儿登上安徽黄山,欣赏黄山奇石;走进北国,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来到四川松潘,看到了神奇的五彩池;飞向宝岛台湾,见到了阿里山和日月潭……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画家,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美丽壮观、神奇的画卷。
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先生去领略一碧千里的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关于草原,你了解多少,能将你收集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吗?(学生交流资料)课下,有些同学告诉老师说:我以读过好多遍课文了,还用再读吗?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看看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学生读书──提问题。
(根据所提问题来决定回答方式)。
三、精读课文1.读完课文,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美)既然是美景,那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去参观这美丽的大草原吧,你可以找自己的学习伙伴,自由组成参观团,参观完了再汇报,听好参观任务:你们发现了哪些景物?2.你们觉得哪些景物美?为什么?3.你想怎样汇报你的参观结果?教师引导:要完成参观任务,先怎么办?(自己读,自己划,有了意见、想法再和同学交流。
)当完成参观任务后,你打算用怎样的方式向所有的参观队员汇报你们的所得?(可以朗读,展示图片、画画,编成诗歌、儿歌的方法。
)明白任务后,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任务进入到你最喜欢的草原参观吧。
1.学生边读边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课文的理解,谈体会,汇报感受到的美。
可重点引导以下几处地方:“羊群……大花”写出了草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变化之美!“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流入云际”,一个“流”字将草原那具有鲜活生命力,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而“流入云际”则写出了草原无边无际的壮观之美,这种境界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自己读──指名读。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6草原_苏教版
草原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4.背诵1、2 自然段。
学习重点: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激发学生的热爱西部之情和珍爱蒙的民族感情。
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初读课文三遍,完成练习1、理解下列词语渲染:一碧千里:翠色欲流:勾勒:2、读了课文,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3、了解陈巴尔虎旗的情况。
4、理清课文脉络,课文都写了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语句。
二、品读课文(一)导读第一自然段1、草原上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画出景色美的语句这是( )的草原。
_______________2、想象感受:老舍先生初入草原看见这样的情景“总想高歌一曲”,同学们要是见到这种美景会不会有类似的感受呢?3、感情朗读第一段。
加上自己的感受,读得轻松愉快!(二)探讨学习第2-5自然段1、默读,小组讨论。
出示:这是( )的草原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学生自学、汇报,用文中的句子加以说明并朗读3、你们看到这样的草原,这样的草原人,想做点什么?出示:看到( )的草原。
看到( )的草原人。
我们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拓展假如我是( ),我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解读诗句,揭示主题“民族团结”1、愉快的相见,盛情的款待,尽情的联欢,让主客忘记了时间。
太阳已经偏西了,他们谁也不肯走,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2、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3、从文中找出表现蒙汉情深的句子读一读。
六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第16课《草原》苏教版
1.情景创设:本案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草原的美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草原的辽阔和壮丽。这种情景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问题导向:教师在教学中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通过问题导向,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
3.教师分析课文结构,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课文中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草原的美?请和小组成员分享。”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如草原的辽阔、壮丽,作者对草原的赞美等。
5.个性化指导:在本案例中,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这种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问题导向
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如“草原为什么被称为诗情画意的地方?”、“作者是如何描绘草原的?”等。
2.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小组合作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体会作者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2.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如“辽阔”、“壮丽”、“诗情画意”等,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草原的特点,如草原的宽广、草原上动物的生活等,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第16课《草原》苏教版
作业布置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不断提升自己。
-通过讲述老舍先生与草原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增加他们对课文背景的了解。
2.精讲精练,突破难点
-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3.合作探究,提升能力
-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合作精神。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生字、生词及修辞手法。
-指导学生通过课后练习题,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语文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
-鼓励学生在完成练习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善于总结,发现自身在学习中的不足,及时查漏补缺。
2.写一篇以“我心中的草原”为主题的作文,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字数在300-400字左右。
1.学生对草原的认知较为有限,大部分学生可能只在书本或影视作品中见过草原,缺乏实际体验。因此,教学中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对草原的直观感知。
2.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已经能够把握文章大意,但部分学生可能在细节理解、推理判断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写作实践,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情趣。
3.收集关于草原的资料,可以是图片、文章、诗歌等,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拓宽知识视野,增强对草原的了解。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草原》语文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草原》语文教案一、教材分析教材内容本篇课文名为《草原》,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
主要讲述了草原的自然景观、动植物、人文风情等方面的内容。
这篇课文通过文字描写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草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美好情感。
教材难点本篇课文主要涉及草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难点在于对一些生物和文化的解读和理解。
例如,生物方面需要学生了解草原上的动、植物名称、特征、习性等;文化方面需要学生了解哈萨克族的生活习俗、信仰等。
二、教学目标1.学习出版物《草原》内容;2.掌握一些在草原上生长的植物和常见的动物名称和性状;3.了解哈萨克族的文化特色;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美好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学习《草原》的自然景观、动植物和人文风情;2.掌握一些在草原上生长的植物和常见的动物名称和性状;3.了解哈萨克族的文化特色。
教学难点1.对一些生物和文化的解读和理解;2.能够灵活运用语言描述草原的美景、人文特色。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5分钟)分发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来认识“草原”、“马”、“羊”等素材,让学生自己谈谈自己对草原的印象和想象,为下面的课程展开铺垫。
2.学习《草原》(10分钟)首先教师对《草原》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文本内容,重点突出文中所涉及到的生态文化。
3.生物的认识(20分钟)针对学习到的生态知识,教师可以用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形式进行呈现,让同学们了解有关于草原上主要的羊、马等动物的特征,以及不同种类的草和树木等的特点和生态位。
4.文化的认识(20分钟)介绍草原的人文景观,让学生们感受哈萨克族的民族文化,包括哈萨克族的民歌、舞蹈、习俗等方面。
5.课堂练习(15分钟)在课堂上,教师会设计相应的课堂练习,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例如分类填空、选择题或是对文本的简述等。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一下课后的作业,可让同学们对文章的讲解立即性思考和反思。
五、教学总结通过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草原》的教学,同学们不仅了解了草原的自然环境,而且认识到草原上的民族文化资源。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草原》语文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草原》语文教案一、基本信息1.教学年级:六年级2.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掌握《草原》的主要内容,了解草原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等方面。
(2)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了解和感受美好的自然风光。
(3)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初步的“探究能力”。
3.教学内容:《草原》二、教学过程1.导入1)讲解教师先利用图片展示“草原”的美丽景色,让学生了解草原的自然风景。
2)提问方式问学生:你们了解草原吗?草原有哪些特色?你们喜欢草原吗?为什么?2.阅读理解1)组织学生认真阅读《草原》,在阅读之后,让学生完成以下问题:A)阅读后,请给《草原》一个概括性的主旨大意。
B)阅读中,您认为最有意义的是哪些句子和段落?请解释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C)阅读后,你对草原有了哪些新的认识?2)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阅读内容,教师可以将草原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等方面的知识展开,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3.自由探究1)教师组织学生到图书馆、草原等地实地探究,让学生亲身感受草原的魅力。
2)为了更好的完成探究任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文献资料,以及借助互联网、多媒体等工具加深认识。
3)学生对自己探究的成果进行小结,让他们把发现和探究的收获展示出来。
4.总结1)教师引导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思考、总结,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草原相关的知识。
2)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包括自己学习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老师的教学方法、效果等方面。
5.作业参照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撰写一篇草原的读后感,表达对这座神奇的大自然的赞叹之情。
三、教学反思本课以《草原》为主题展开,重点在于让学生对草原这一主体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自由探究环节,应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探究途径,让学生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来探究问题,并将其它知识与之相结合。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生态、历史、文化、人文角度去认识草原,在综合判断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涵盖,从而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策略性地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素质。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草原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草原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并能运用草原作为蕴含情感的意象来写作文,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于生命的关怀。
2.能力目标: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民族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尊重与热爱,增强对于生命的关怀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草原这一意象,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写作的热情和对于自然的热爱。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并能运用抽象的意象来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三、教学策略1.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讲解、演示、分组讨论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通过教学案例和练习,引导学生理解草原意象,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3.在课堂上适时安排写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环节1.显示《草原》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草原的景象和自然风光。
2.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对草原的印象,如常年蓝天、令人心旷神怡的风和优美的自然风光。
第二节,讲解草原意象1.通过教材《草原》的学习,解释草原意象是什么,草原意象代表什么。
2.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草原意象的含义并运用这一意象来描述自己的印象和情感。
第三节,写作练习1.在课堂上讲解草原意象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并演示写作。
2.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尝试运用草原意象写作一篇小短文。
3.分享作品,教师评价作品,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
第四节,课堂总结1.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回顾在课堂上学到的草原意象,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2.对于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鼓励他们在课外继续运用草原意象来写作。
五、教学评价1.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教师适时提供课堂帮助,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草原意象。
2.在课堂上进行写作练习,教师会对于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并提供改进意见。
3.在课堂结束后,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估。
六、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草原意象的含义,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3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3篇)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教学设计篇1目标设计:积累品味优美句,体会其含义,理解课文:草原人美、景美。
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重点难点:体会句子的含义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生生交流自主探究体验触情教具:录音机VCD学具:留言卡课前准备:自制心形卡熟读课文收集草原资料课堂流程:一、诱趣引入: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和大家比试一下预习作业(展示草原资料)你们的诗你们的佳句、老师的VCD都展现辽阔壮美,我相信也很想亲自到草原去看看吧!今天就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那令人向往而又神秘的土地吧!二、课上求知:(一)师生互动学习第一段(草原美景)1、指名读段2、出示学习提示:找出能体现草原美的词、句,谈谈你的理解;理清层次。
3、老师走进学生中倾听和诱导提炼理解精华,学生汇报,4、自由读文体会景物的美[本段重点诱导:“一碧千里”“无边无际”这几个词你能看出什么?看出草原的辽阔,绿的美;平地绿、小丘绿对比的不鲜明,形成一体,美的那么柔;面对这种境界你的感受怎样?作者用骏马、大牛来衬托(情景交融法);修辞是一大亮点](二)生生交流学习第二段(迎客)1、自由读文小组合作学习并汇报2、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洒脱”“怎么走都可以”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结合“彩虹”“欢呼”体会主人的好客;结合汽车“飞”“走”不同的描写,动静结合把作者的激动心情灵活的展现出来。
(三)自主学习第三、四段(相见款待)1、默读自学质疑汇报2、解疑点拨:如何体会蒙汗两族人民的深情厚意蒙古不但景美人更美,我们目睹了草原人民接人待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了民族团结之情,就让我们一起唱起来吧!放录音《骑着马儿巡逻去》(四)齐读第五段理解“蒙汗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进一步点明了让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是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之美你们看此情此景你想怎么表达你的心情呢?用歌、用诗、用画……三、触景体验1、把你的话写在你的心形卡上贴在黑板,进行爱国教育。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6草原 苏教版
16、《草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自学本课生字,会写这六个生字。
2、抓重点词句,感受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有关草原的图片、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重、难点:重点:抓重点词句,感受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难点: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过程:一、直观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你有什么感受?出示有关草原的图像,激发学生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
1、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笔下,感受草原的独特之美。
请同学生们打开书,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画出来先自己想办法解决。
2、指导学生学习重点生字词。
3、通过刚才的读,草原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大意。
三、品读课文,体会美景1、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呢?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请自读画出有关句子,想想自己怎么从中具体感受到美的。
2、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草原的美呢?怎么感受的?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若学生谈出从“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表示我的愉快”中感受到草原的美时,引导学生通过原句和“空气清鲜,天空明朗”对比,体会两个“那么”对草原空气和天气清鲜、明朗程度的描写,并指导读出这种开阔明丽的感觉。
若学生谈“在天底下,一碧千里,并不茫茫……”一句时,可相机点拨“一碧千里、茫茫和并不茫茫”的意思,指导读出草原一片碧绿,广阔无垠的美。
在老舍笔下草原无边无际,而作者为什么说它并不茫茫呢?引导学生在继续感受中体会。
3、作者初见草原就一下子被草原的天和草原的天底下一碧千里,广阔无垠的美所吸引,让我们轻轻的读,感受草原的美。
引导学生整体感受、朗读。
4、想不想去草原看看,亲自领略一下草原独特的风光呢?播放有关草原的录像,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美景。
5、在这碧绿无垠的大草原上,作者产生了什么感受呢?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感受。
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设计(精选11篇)
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设计(精选11篇)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认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能正确读写“渲染、勾勒、一碧千里、回味、襟飘带舞、拘束、羞涩”等词语。
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意,激发学生对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1.搜集草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内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
2.歌曲《天堂》,描写草原生活的乐曲一首。
【教学重点】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交流说话,激情导入1.齐读课题。
你去过(见过)草原吗?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草原的?(生可以通过唱歌、讲述等形式来交流和表达。
如歌曲《天堂》《草原之歌》,也可以就自己在电视、电影、网络上看到的草原进行描述。
)2.“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的草原的美。
大家想不想听一听?播放歌曲《天堂》。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去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通过文字去体会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指名认读生词。
2.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指名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两个)4.每一个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结合学生回答适时板书:风光美人情美5.请你找出这两个部分的内容,自己大声地读一读。
三、领略草原风光美1.谁能把描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其他同学边听边把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画下来。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师生适当点评。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16 草原|苏教版 (8)
草原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4、背诵1、2 自然段。
教学重点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激发学生的热爱西部之情和珍爱蒙汉的民族感情。
教学准备1、课前要求同学们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美丽辽阔草原歌曲。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2、刚才的歌怎么样?再来看看这图呢?是呀,在歌手腾格尔的心中,草原就是天堂,那么在大作家老舍心中呢?(出示作者简介)几十年前,老舍爷爷跟随着访问团,第一次来到了大草原,那一碧千里的草地,洁白的羊群,热情的蒙古族同胞都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此他也为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文章——《草原》。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老舍爷爷一起到草原去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
1、分不同形式读课文。
随机归纳课文内容。
⑴指名读,评价,归纳⑵同桌互读,觉得同桌读的流利的同学举手,把你觉得读的最好的一句展示给大家。
那么你有什么不理解的词吗?相机教学“迂”的写法。
归纳⑶自由读,提醒“蒙”的读音⑷看同学们读的这么认真,老师也想读一读,听了老师的朗读,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来说说这节讲了什么⑸齐读,归纳三、感悟草原之美1、老舍爷爷初到草原感受是独特的,你再来读一读第一小节,说说草原之美美在哪儿?学生自读课文。
2、交流第一板块:天空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⑴你能说说我们这里的天空怎么样?如果你的爷爷奶奶来到这样的草原,会怎么样?⑵你们看老师把那么那么去掉,行不行?为什么?你们看同样的空气与天空,加上那么就变得特别清新与明朗,你也能用那么那么说一句话吗?第二板块:天底下(随机说)你能联系句子说具体点吗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原》教学设计之八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学本课生字,会写这六个生字。
2、抓重点词句,感受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有关草原的图片、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重、难点:
抓重点词句,感受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过程:
一、直观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你有什么感受?出示有关草原的图像,激发学生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
1、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笔下,感受草原的独特之美。
请同学生们打开书,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画出来先自己想办法解决。
2、指导学生学习重点生字词。
3、通过刚才的读,草原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大意。
三、品读课文,体会美景
1、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呢?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请自读画出有关句子,想想自己怎么从中具体感受到美的。
2、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草原的美呢?怎么感受的?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若学生谈出从“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表示我的愉快”中感受到草原的美时,引导学生通过原句和“空气清鲜,天空明朗”对比,体会两个“那么”对草原空气和天气清鲜、明朗程度的描写,并指导读出这种开阔明丽的感觉。
若学生谈“在天底下,一碧千里,并不茫茫……”一句时,可相机点拨“一碧千里、茫茫和并不茫茫”的意思,指导读出草原一片碧绿,广阔无垠的美。
在老舍笔下草原无边无际,而作者为什么说它并不茫茫呢?引导学生在继续感受中体会。
若学生谈出从“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中感受到草原美时,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历画国画,体会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所带给人的饱满、润泽、青翠之美,并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3、作者初见草原就一下子被草原的天和草原的天底下一碧千里,广阔无垠的美所吸引,让我们轻轻的读,感受草原的美。
引导学生整体感受、朗读。
4、想不想去草原看看,亲自领略一下草原独特的风光呢?播放有关草原的录像,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美景。
5、在这碧绿无垠的大草原上,作者产生了什么感受呢?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感受。
6、如果此时你是作者,你想说什么?做什么呢?请用简练的语言写出,并交流。
四、自主阅读,感受人美
1、如果说草原的美已深深地留在作者的脑海,那么草原的人又是怎样的热情好客呢?请同学们自读下文,想下文中每个自然段各写什么内容?再用准确的词语概括。
引导学生练习给每段加小标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草原人民热情好客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理出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的内容。
3、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个方面?多读读,想想为什么自己感受深?
当学生谈到欢迎远客时,可引导学生读初入草原时,“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望见河时的惊喜。
通过重点语句“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等想象主人欢迎远客的情景,读出迎客的热闹场面,体会蒙古人的热情纯朴。
当学生谈到亲切见面时,可引导学生拓展想象主客相互握手时,会说些什么?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当学生谈到热情款待时,可引导学生讲讲蒙古族人的风土人情,感受主人欢迎客人的隆重场面,并相机指名朗读。
对于联欢话别一段的学习,可重点抓住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进一步感受美丽、宽广、充满生机的草原,养育了勤劳、纯朴、热情好客的人民,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谊。
并相机指导朗读。
五、指导写字、积累词句
1、仔细观察文中的生字,和同桌说说自己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2、在刚才的复习生字中,你觉得那些字比较难写呢?引导学生搞清难写字的书写要点,范字后指导学生练习写字。
3、《草原》一文,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把你认为生动形象,印象深刻的词句找出来和同桌交流后,抄写在好词好句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