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30例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针刺与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刺与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分析 [ J ]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2 0 0 7 , 2 3 ( 3 ) : 1 6 6 .
[ 7 ] 杨 明飞 , 张强. 颅脑 损 伤去骨瓣 减压 术后并 发症 时间窗分 析
[ J ]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2 0 1 2 , 2 8 ( 2 ) : 1 7 4 - 1 7 5 .
中 图分 类 号 : R 2 4 4 . 1  ̄ R 2 4 6 文献标识码 i B 文章编 号 : 1 0 0 1 — 7 5 8 5 ( 2 0 1 3 ) 1 5 — 2 0 1 2 — 0 2
颈性眩晕 , 是 临床常见病 , 中医称之为项痹 , 有痹 阻不通 之意 。临床症状一般有 颈项部 的疼痛 和僵 硬、 头晕 、 恶心 、 呕 吐、 耳鸣、 视物模糊等 , 其形成多是由于患者体 内的颈椎 供血
外伤等 因素导致的眩晕。
2 治 疗 方 法
以患者耐受为度 ; 梳 理督 脉、 膀胱经与胆经 的头部 腧穴 , 按 揉
以酸胀感为宜 , 以缓 解头痛、 头 昏症状 。 2 . 3 . 4 颈部扳法 : 通 常采用坐位 或后仰位 扳法 。此法须 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患者颈肩部肌 肉放松 后进 行 , 对 于过度 紧张 或年龄 超过 7 O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0 5 — 0 2
( 编辑
羽飞)
针 刺与推拿治疗颈性眩晕 的临床疗效观察
肖 丽 山东省青 岛市第九人 民医院针灸科 2 6 6 0 0 2 摘要 目的 ; 通过针刺与推拿 的治疗 , 观察其对颈性 眩晕 的临床疗效 。方法 : 采用针灸 、 推拿等方法对 5 8例患者进行 针对性治疗。结果 : 总有效率 9 1 , 该方法 疗效 可靠。结论 : 针 刺结合推 拿对 于颈性 眩晕 的治 疗效果 明显 , 针对性 强, 治疗过程安全 , 疗效确切而且持久。 关键词 眩晕 颈椎病 针灸 推拿

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的眩晕45例

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的眩晕45例

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的眩晕45例【关键词】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的一种常见类型,是由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狭窄、折曲而造成以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为主要症状的症候群。

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占颈椎病发病率的20%-30%,且逐年增高,呈低龄化趋势,最为常见的表现为眩晕,几乎每个病人都有轻重不一的眩晕感觉,多伴有复视、眼震、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等症状。

发作时,病人感到头重脚轻,站立不稳,好像自身和周围景物都沿着一定方向旋转;也有的病人感到自身和地面有移动、倾斜及摇摆感。

常在头部活动,如头向上仰、突然转头或反复左右转头时发生眩晕或眩晕加重,严重者可发生晕厥或昏迷。

有的病人只能向一侧转头,头一向对侧转动就易导致发作,再转向对侧则又可使症状减轻,总之,头颈部活动和姿势改变诱发或加重眩晕是本病的一个重要特点。

猝倒是本型特有的症状,另外也可见头痛,复视,耳鸣耳聋,面部、口周、舌体、四肢或半身麻木,语言不清,吞咽障碍等症状。

笔者从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以针刺疗法治疗颈性眩晕45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45例患者全部为住院病人,其中男患28例,女患17例;年龄最小者26岁,最大者65岁;病程最短10天,最长15年。

1.2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确诊:①颈部有慢性劳损或有外伤史,在患者后颈部触诊检查,可发现部分患者上颈椎或其它患椎移位,相应的关节囊部肿胀、压痛。

部分病人在患侧锁骨上部可听到椎动脉血流受阻的杂音。

发病时颈部功能活动受限。

②中年以上的病人,常由于头颈部体位改变引起眩晕、恶心、头痛,或视力减退、耳鸣、耳聋、舌活动障碍、血压异常。

如长期供血不足,可出现小脑及大脑枕叶损害的症状(脑性轻瘫、共济失调、眼球震颤等复杂的中枢神经损害症状)。

互动式针刺法配合针刺风池天柱治疗颈性眩晕30例疗效观察

互动式针刺法配合针刺风池天柱治疗颈性眩晕30例疗效观察
摘 要: 目的 : 察 互 动 式 针 刺 法 配 合 针 刺 风 池 、 柱 治 观 天
2 2近部取穴 选穴 : . 风池 、 天柱 。操 作 : 患者取 坐位 , 毒后 , 消
疗颈性眩 晕的疗效 。方 法: 刺后 溪、 针 阳谷等远端 穴位 的同时
要 求 患 者 适 度 做 颈 部 前 屈 、 伸 、 右 侧 弯 运 动 运 针 1 n 后 左 0mi
针刺对于治疗颈 性眩晕 具有其 独特 的疗效 , 互动 式针 而 刺法 , 将医生与患者有机 的联 系在 一起 , 通过适度 的颈部活 动
最小 4 6岁 , 最大 7 岁 ; O 病程最短 6d 最长 4a , 。
12 诊 断标 准 .
参 照 19 9 2年 1 O月全 国第二 届颈 椎病专 题
血综 合征等 。本病在发 展过程中 , 出现 了颈椎 骨质增生 、 节 椎 不稳的病理情况 , 使椎动脉弯 曲、 受压或椎 动脉神经丛受刺 激
造成血管舒缩功能失调 而导致 椎 一基底 动脉缺 血 , 最终 出现
例 , 1 . ; 占 0 o 好转 1例 , 3 3 ; 占 . 总有效率 10 。 0
4 体会 颈性眩晕多 由于长期伏案工作 , 头部过度旋 转 , 颈椎 过度
眩晕 、 头痛 、 耳鸣 、 视力 障碍 、 猝倒等症状 , 中医学 “ 属 眩晕” 眩 “
冒” 等病症 的范 畴。笔者采用互动式 针刺法配合 针刺风池 、 天 柱治疗颈性眩晕 3 例 , O 取得满意疗效 。
1 临床资料
3 1 疗效标准『 临床治 愈 : . 1 ] 眩晕等症 状消 失 , 复 正常 工 恢
作和生活 , 随访 半年无 复发 ; 效 : 显 头晕症状 基本消 失或 明显 减轻 , 不影 响正常工作和生活 , 劳累后偶有 发作 ; 好转 : 头晕 症 状基本 消失或 减轻 , 时影响正 常工作 和生 活 ; 有 无效 : 治疗 2

针刺结合颈椎整复手法治疗颈性眩晕30例

针刺结合颈椎整复手法治疗颈性眩晕30例

生活 ;显效 : 大 部 分 症 状 和体 征 消失 , 残 留症 状 较 以
前 明显减 轻 , 基 本 能 够 进 行 日常 活 动 ;有 效 :少 数 症
1 . 4 排 除标 准 颅 内器 质性 病变 如脑 肿瘤 、 脑 血管 意
外等 ; 其 它 原发 性疾 病 可 能 出现 椎 动 脉 血 流速 度 异 常 者; 虽 有 眩晕 , 但 影像学及 T C D检查无异 常者 ; 耳 源 性、 眼 源性 眩晕 及感 染 、 中毒 、 外 伤等 引起 的眩晕 ; 颈椎 有 骨折 、 脱位、 急 性椎 间盘突 出 、 结核 、 肿瘤 、 感染 等 ; 合 并有 心脑 血 管 、 肝、 肾 和造 血 系统 等 严 重 原 发 性 疾 病 , 孕、 产妇 、 精 神病 等患 者 。
1 . 1 一般 资料
年 l 0月 就诊 于 襄 阳市 中医 医 院筋 伤 科 门诊 的颈 性 眩 晕 患者 , 随机 分 为治 疗 组 和 对 照组 。治 疗 组 3 0例 : 男 1 2例 , 女 1 8例 ; 年龄 1 8~6 6岁 , 平均年龄 ( 4 3 . 1 2± 4 . 2 6 ) 岁; 病程 3月 ~ 5年 , 平 均病 程 ( 2 . 3 5±1 . 8 2 ) 年。 对照组 3 0例 : 男l 4例 , 女l 6例 ; 年龄 2 0~ 6 8岁 , 平 均 年龄 ( 4 4 . 3 2±4 . 6 5 ) 岁; 病 程 1月 ~4年 , 平 均 病 程 ( 2 . 1 2±1 . 3 6 ) 年 。2组 患 者 的性 别 、 年龄 、 病程 、 症 状 体 征等 相 比, 差 异无统计 学意义 ( P >0 . 0 5 ) , 具 有 可
例 作 对照 , 取 得较 好疗 效 , 现报告 如 下 。

推拿手法为主治疗颈性眩晕30例临床观察

推拿手法为主治疗颈性眩晕30例临床观察
1 9 1 9 7: .
郁 , ;i 理气 J俞为足太 阳膀胱 经 的腧 穴 , l  ̄ 配肝 俞 , 以泻 实祛
邪, 镇惊 宁神 , 消肿止痛 ; 中为气会 , 膻 可调 气行 瘀 , 配任脉
经穴 气海 , 畅气 机 , 调 行气通 络。《 问 ・ 素 针解 》 : 菀陈 说 “
则 除之者 , 出恶 血也 。 王冰 注 云 : 菀 , 是 ” “ 积也 ; , 也 ; 陈 久
④坐位颈椎旋 转微调手法 。上颈 椎整 复 : 患者 坐位 , 医者
站其后 , 一手拇指顶住患者偏歪棘 突的对侧后 凸之关节 突
内下侧 , 另一手掌托住 患侧下 颌支及 颞枕 骨下 缘 , 将 颈 先 部 向上提托并 引导颈部向患侧 旋转 1 。再 突然加 大颈部 O,
旋 转 幅度 3~ 。 拇 指 同时 向 上 , 外 推 冲 关 节 突 , 可 整 5, 向 即
作者简介 : 志洪 (9 8 ), , 主任 医师 , 士。从事 推拿 临 罗 16 一 男 副 学 床工作 。研究方向 : 脊柱相关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⑤按揉法 、 抹法 。按 揉印堂 、 头维 ( 双侧 ) 攒竹 ( 、 双侧 ) 鱼 、
腰( 双侧 ) 丝竹 空( 、 双侧 ) 太阳( 、 双侧 ) 等穴 , 抹前额 、 眼眶
可表 现为发作性的剧烈 眩晕 , 有精 神萎靡 、 力 、 睡 、 伴 乏 嗜 恶心 呕吐 、 耳鸣 、 耳聋 、 视力减退等 症 ; 颈椎活动 度减少 , 体 检发 现存 在错 位和失稳 的体征 , 如棘突 、 节突、 突偏凸 关 横
和压 痛 , 枕下肌群痉挛等 ; 颈椎 侧位 x线 摄片示 有颈椎 生 理 曲度 改变 、 间隙变窄 、 椎 骨赘增生 , 变节段所在水平 韧 病 带 出现钙 化 , 正位 X线摄 片示 有 椎 间孔 的形 态改 变及 孔 径缩小 ; 有条件者可进一步做 颈椎 C T扫 描检查横 突孔 的 形态 、 大小 , 有无孑 内骨赘以判定椎动脉横 突孔段是 否存 L

针刀配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性眩晕50例

针刀配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性眩晕50例

善 脑 部 血 循 环 , 解 头晕 症 状 ; 可 纠 正颈 椎 病 所 致 椎 动 脉 血 流 缓 并

1 2・ 5
中 国 中医急 症 2 1 年 1月 第 2 01 O卷 第 1期 J T M. a . 0 1 V 1 2 N . E C Jn 2 1 , o. 0, o 1
动力 学紊 乱 , 整 毛 细 血 管 通 透 性 , 善 血 流 速 度 . 高 脑 血 流 调 改 提
中 国 中医 急症 2 1 0 1年 1月第 2 0卷 第 1 期 J T M.a . 0 1 V 12 N E C Jn 2 1 , o. 0. o1
针刀配合手法复位治疗 颈性 眩晕 5 例 O
彭勋 超 黎 娟
重 庆 市 永 J 区 中医 院 ( 庆 4 2 6 ) r f 重 0 10
方 发 出 的脊 神 经 后 支 及 伴 行 的 动 、 脉 分 支 , 刺可 直 接 刺 激 脊 静 针 神 经 后 支 , 进 局 部 l 循 环 , 除病 变 局 部 神 经 肿 胀 , 而 改 促 衄液 消 从
侧. 由右 向左 推 动棘 突 , 以拨 正其 向右 偏 歪 的棘 突 。 双人 操 作 时 ,
完成 治 疗 过 程 者 。 随机 分 为 两 组 。 疗 组 5 治 0例 , 男性 3 3例 , 性 女 1 7例 ; 龄 2 ~ 5岁 , 年 77 中位 年 龄 5 1岁 ; 程 05 7年 , 均 35 病 .~ 平 .0
八 字 掌 贴 在 患者 后 颈 部 , 患者 头 部 在屈 曲位 向内 侧旋 转 至 有 明 将
龄 5 0岁 ; 程 06 ~ .0年 , 均 34 病 .0 65 平 .0年 。 两 组 性 别 、 龄 、 年 病 程 、 状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症 P>00 ) 具 有 可 比性 。 .5 , 1 _ 治疗 疗 法 ( ) 刀 治疗 组 : 用 “ ” 针 刀 松解 治 疗 。患 者 2 1针 采 T型

针刺配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分析

针刺配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分析

针刺配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针刺配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0例颈性眩晕患者的资料,按照患者的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应用针刺治疗及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中医推拿手法治疗,随访6个月,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椎-基底动脉血流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情况。

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及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针刺;推拿手法;颈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临床疗效颈源性眩晕是由于颈部劳损致椎动脉受压引起脑供血不足出现的综合症状群。

颈椎骨关节、椎间盘及周围组织在慢性炎症刺激下,发生脊柱小关节错位、韧带钙化、骨质增生[1]、脊柱周围软组织肿胀等,直接或间接刺激椎动脉及交感神经,患者多表现为胸闷、失眠、眩晕等临床症状。

颈椎间盘突出、狭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均可引起本病,本文介绍我院应用针刺联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8月~2011年7月收治的90例颈性眩晕患者的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年龄在35~73岁之间,平均54.4±5.2岁,男性12例,女性33例,病程在1个月~8年之间,平均3.5±2.2年;对照组年龄在37~75岁之间,平均55.4±5.7岁,男性15例,女性30例,病程在2个月~9年之间,平均4.2±2.5年。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均应用针刺治疗及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中医推拿手法治疗,两组患者均应用中药半夏白术汤加减辩证施治,半夏12g、白术12g、天麻15g、钩藤15g、陈皮10g、泽泻15g、夜交藤12g,呕吐者加旋覆花10g、头胀者加川芎、蔓荆子各12g,四肢乏力、少气懒言者加党参20g、升麻6g,水煎服,每天1剂,14d为1个疗程,针刺取穴风池、百会、天柱、颈3~7脊穴,阿是穴,操作应用0.3×40mm毫针,天柱、风池穴进针0.8寸,顺时针旋转得气,使针感向上传导,合谷、百会应用逆时针平补平泄,针刺治疗隔日1次,6次为1个疗程。

针刺联合推拿治疗颈椎病急性眩晕临床观察

针刺联合推拿治疗颈椎病急性眩晕临床观察

【 摘 要】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 推拿 治疗颈椎病急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颈性眩晕患者 6 2例随机分为对照
组和观察组各 3 1 例, 均 采用 针 刺 风 池 、 百会 、 颈夹背穴位治疗 : 观 察 组 在 此 基 础 上 辅 以推 拿 治疗 。 观察 两 组 患 者 的 临 床 总 疗 效 以 及 治疗 前 后 两 组 患 者 的临 床 症 状 改 善 情 况 。 结 果 观察 组 总有 效 率 为 8 7 . 1 0 %, 高 于 对 照 组 的6 4 . 5 2 %; 观 察 组 功 能 与 症 状 改善 优 于对 照 组 ( 均 P< 0 . 0 5 ) 。结 论 针 刺 联 合 推 拿 治 疗 颈 椎 病 急性 眩晕 , 能 够 显 著 改善 患者 的 临床 症 状 和 体 征 。 并 且 临床 效 果 优 于单 一 的针 刺 治 疗 。
1 资 料 与 方 法
头晕 、 颈部 痛 等症 状 消失 , 颈部 功 能 活动 正 常 , 能 参 加
正 常工 作 和 劳 动 , 改善率 9 0 %以上 : 显 效 为 临 床症 状 消失 或 明显 减 轻 , 体 征 明显 好转 , 功 能基 本恢 复 正常 , 改善 率 7 5 %~ 9 0 %; 有 效为 临床 症状 、 体征 减轻 , 但 仍 遗
中 图分 类 号 : R 2 4 6 文献标志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4 — 7 4 5 X ( 2 0 1 4 ) 0 3 — 0 5 4 3 — 0 2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4 - 7 4 5 X . 2 0 1 4 . 0 3 . 0 8 1
与 对 照 组 比较 , △ P <0 . 0 5 。下 同 。

评价针药结合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效果

评价针药结合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效果

评价针药结合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效果[摘要]目的:分析针药结合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我院内接受治疗的颈源性眩晕患者进行遴选,共计70例患者作为实验样本,选择时间区间介于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范围,经由双盲法原则完成分组,产生对照组(35例,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和观察组(35例,针药结合治疗),就两组的治疗有效率、颈椎活动度(ROM)展开比较。

结果:经分组区别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同比于对照组更高,且观察组患者的颈椎活动度较对照组更高(P<0.05)。

结论:对颈源性眩晕患者实施针药结合治疗效果显著,能够发挥更高的治疗效果,恢复患者颈椎活动度,帮助患者疾病康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关键词:针药结合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效果眩晕是人体产生的一种空间定向障碍错觉,颈源性眩晕大多是由于颈椎病关联神经和脊髓受压而引起的眩晕综合症,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常见疾病。

颈源性眩晕患者常出现发作性剧烈眩晕、恶心呕吐、视力衰减、肌力下降等症状,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中医学研究表示,颈源性眩晕是与患者痰浊上扰、气血经络不畅相关的,因此对患者实施针药结合治疗,便可从根源治疗疾病,促进身体康复[1]。

本文即是我院对部分颈源性眩晕患者实施针药结合治疗的效果探究,现将数据汇总并示以下文: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我院内接受治疗的颈源性眩晕患者进行遴选,共计70例患者作为实验样本,选择时间区间介于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范围,经由双盲法原则完成分组,产生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

对照组的35例中,男性和女性的占比分配情况为20:15,年龄区间分布于39~76岁范围,均值测评数值为(57.23±1.31)岁;观察组的35例中,男性和女性的占比分配情况为18:17,年龄区间分布于40~78岁范围,均值测评数值为(57.67±1.58)岁。

经检查确认,患者均无明显身体指标差异,对试验结果不产生影响。

从阴引阳针刺为主治疗颈性眩晕30例临床疗效观察

从阴引阳针刺为主治疗颈性眩晕30例临床疗效观察
( ) 阳上 亢 型 : 以双太 冲 、 阴交 悬 钟 , 泻 法 ; 4 肝 肾 阴 应 的 刺激 区 , 治 眩 晕 、 鸣 、 力 降 低 等 症 .对 肝 阳上 亢 导 3肝 配 三 用 () 主 耳 听 虚 型 ; 以 肾俞 、 溪 、 俞 、 阴 交 , 用 补 法 ; 5 气 血 亏 虚 致 眩 晕者 , 取相 对位 置 的足 太 阴 经 穴 三 阴 交 透 向足 少 阳 经 配 太 肝 三 采 () 可
中医中 药
【 图 分类 号] 2 5 中 R 4
堡 煮 o- i e t g 2 . 2 篓 am d Ob l o  ̄ u a 0 r l a i 1 c N t s M t o h r z - an 0 o 1 e e e 0 1
特 点 为 体位 性 眩 晕 。 临床 以非 手 术 治 疗 为 主 , 中 又 以针 灸 , 经 络 、 腑 、 里 、 血 之 阴 阳 , 下 、 右 部 位 之 阴 阳 等 。 由 其 脏 表 气 上 左 中西 药 和手 法 及 物 理疗 法 较 为 常 用 。 笔 者 采 用 从 阴 引 阳针 刺 此 引 申 到针 灸 临 床 应 用 主 要包 括 俞 募 配 穴 , 经 缪 刺 , 阳 或 交 以 为 主 治疗 颈 性 眩 晕 病 3 例 , 0 取得 明显 疗 效 , 告如 下 。 报 阴经 之 穴 , 治疗 阴或 阳 经 之 病 ; 置 相 对 的 二 穴 透 刺 ; 病 取 位 上 1 资 料 与 方 法 下 , 病取 上 等 五 种 口 运 用 手 法 。 下 11 一 般 资 料 :o例 均 为 本 院 针 灸 科 门 诊 及 住 院 部 患 _ 3 颈 性 眩晕 疾 病 的 主 要 病 位 在颈 部 , 中 医 阴 阳理 论 , 发 据 其 者 , 中男 1 例 , 1 其 8 女 2例 , 龄 3  ̄ 5 年 0 5岁 , 均 4 . 平 2 5岁 ; 程 病 机 理 在 于 阴 阳失 衡 , 治疗 就 在 于 平 衡 阴 阳 , 正 是 《 问 病 其 这 素 5天 ~l 0年 , 均 1年 。 平 至 真要 大 论 》 说 “ 察 阴 阳 所 在 而 调 之 , 平 为 期 ”的原 所 谨 以 1 2 诊 断 标 准 : 照《 医病 证 诊 断疗 效 标 准 》】及第 2 则 体 现 。从 经 络 循 行 来 看 , 膀 胱 经 和督 脉 所 行 , 阳经 , . 参 中 [ ] 是 为 是 届 颈 椎 病 专 题 座 谈 会 关 于颈 性 眩 晕 的 最 新 诊 断 标 准 拟 定 。 颈 部活 动 之 枢 机 , “ 脉 所 过 , 治 所 及 ” 则 , 部 穴 位 针 据 经 主 原 项 () 眩晕 、 1以 头痛 为 主 症 , 有 颈 部 疼 痛 不 适 , 动 受 限 ; 有 感 强 烈 , 伴 活 可 因其 定 位 在 头 项 部 , 有 近 治作 用 , 有 调 节 局 部 经 故 具 恶 心 、 吐 物 模 糊 、 至 跌 倒 。 ( ) 科 检 查 可 见 颈 椎 旋 络 之 效 ; 池 为 足少 用经 与 阳维 之 会 , 祛 风止 眩 , 脑 开 窍 、 呕 视 甚 2专 风 可 醒 转 及 屈 伸 活 动 或 有 受 限 , 椎 棘 突 上 或 椎 体 两 侧 旁 压 痛 感 及 调 达 阳 经 之气 ; 于 风 寒 型 眩 晕 , 病 侧 风 池 行 泻 法 , 侧 行 颈 对 取 对 椎 间孔 压 缩 实 验 呈 阳 性 。 ( ) 3 X线 摄 片 ; 椎 退 行 性 变 ; 见 补法 , 颈 可 以泻实补虚 , 平衡 阴阳, 同时配合泻远端病侧合谷, 陆池 颈 椎 正 常 生理 弧度 消失 。节 段 性 不稳 定 或 钩 椎 关 节 增 生 等 以 引 邪外 出 , “ 在 左 , 之 右 , 在 右 , 之 左 ” 意 。百 会 即 病 取 病 取 之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 号 ]R246.153 [文献标 识码 ]B [文章编 号 ]1004-2814(2013)09—750—02
[摘 要 ]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15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 69例和对照组 74例 ,治
疗组用针刺治疗 ,对照组 口服 丁咯地 尔,1周为一疗程。结果 :治疗 2个疗程后 ,总有效率治疗组 91.51%,对 照组
性变化所引起 的眩晕 ,亦称 BaⅡe—Lieon综合征 。为 颈椎退行性病变产生骨赘 ,特别是钩椎关节增生,直接 或 间接 刺 激椎 动 脉及 管 壁神 经 末梢 ,或颈 椎 间盘 出现退 行性病变 ,厚度变薄而致椎体排列不稳 ,两侧椎动脉扭 曲变形 ,而致椎 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 ¨ 。发病机制 为 机械 压迫 因素 和颈 椎交 感 神经 功能 亢进 。颈性 眩晕 患者血管的搏动指数高于正常,血流峰速低于正常 ,从 而使组织处于缺血 、缺氧状态 。
流速度异常,颈椎有骨折 、脱位 、急性颈椎 间盘突出、 结 核 、肿 瘤 、感 染 等 ,颈 椎先 天 畸形 、胸廓 上 口综合 征
及 颈部 外伤 所致 颈性 眩晕 ,合并 有 严重 心 、脑 、肾疾病 、 高血压 、精神病 以及妊娠哺乳期妇女 ,不能坚持治疗 。 2 治疗 方法
治疗组 :取 四神聪 、颈夹脊穴 (c2—4)、肩外腧、 列缺、风池 、百会 、天柱 ,痰浊中阻型加丰隆、阳陵泉 , 肝 阳上亢型加太冲 、太溪 ,气血亏虚型加三阴交 、足三里 , 心 脾两 虚 型加神 门 、血海 。用 1寸针灸 针 常规消 毒后 针刺 , 平补平泻法 ,留针 30min,每 日 1次 ,1周为一疗程 ,连 用 2个 疗程 。
慢性起病逐渐加重者 ,或急性起病 ,或反复发作。颈椎 正 侧位 片示 颈椎 骨 质增 生 ,彩 色多普 勒超 声 (TCD)示椎 一 基 底 动脉供 血不 足 。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30例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30例

数字表按病人就诊先后顺序将他们 随机分 为两组 ,每组 各 3 0例 。 治疗组 中男 1 例 ,女 1 例 ; 2 8 年龄 3 -6 岁 , 6 9 平均年龄 5 ±1 4岁 ;病程最 短 6天 ,最长 9 O . 4 6月,平
均 2 .7 82 04 ±2 .0月 。
社会适应 4分 ,全表满分 3 分 。每项均分为 5 0 个等级 。
P < O 0 , “ P < O01 .5 。

233 两组临床疗效 比较 ._
见表 3 。

表 3 两组 疗效 比较
1 观察 指标 和方 法 对 两组治疗 前后症状 与功 能评 . 5 分 的变化及椎. 基底动脉 平均流速 和两组 总体疗效进 行
6 例病 例均 来 自我 院针灸 中风 专科 0
眩晕 1 6分 ( 眩晕程度 8分, 频度 4分, 持续时间 4分 ) ,
颈 肩 痛 4分 ,头 痛 2分 , 日常 生活 及 工 作 4分 ,心 理及
1 一 般 资料 . 1
20 0 8年 4月 至 2 0 0 9年 4月 门诊和 住 院患 者 ,采 用 随机
视物旋转为主要表现 ,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 颤、耳 呜 耳聋等 ;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 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 颈椎正侧位片或 C 提示颈椎骨质增生,或彩色多普勒 T 超声 ( C T D)检查提示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
组 明显优 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 P<O 1 。 见表 1 . ) O 。
颈性眩晕是指椎动脉 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 的影 响导 致血流 障碍引起 的眩晕综合征, 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 椎动脉缺 血综合征 ,颈后交感 神经综合征等 。颈性眩晕 常见于中老年人 ,随着颈椎 的左右转动 ,患者出现明显 的眩晕 ,颈部恢复中立后眩晕消失 ,其发病原因可能与 颈椎骨质增生 、椎动脉痉挛 、颈反射异 常等有关 。近 ] 年来 ,作者采用针刺颈夹脊配合天麻素穴位注射 治疗颈 性眩晕 3 0例,并设对照组 3 0例单用针刺颈夹脊 治疗 , 临床效果 比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针刺治疗颈性眩晕35例临床观察

针刺治疗颈性眩晕35例临床观察
物模 糊 , 甚 至猝 倒 。 ( 2 ) 经颅多普勒超声 ( T C D ) 检 查 示 不 同程
增大 , 越来越多 的人 出现颈椎不适甚 至颈椎病 , 从 而刺激或压
迫椎动脉 , 使之扭 曲或变窄 , 或刺激椎动 脉旁交感 神经丛而 反
射性引起椎动脉痉挛 , 造成椎动脉 供血不足 , 出现 以眩晕为 主
清降浊 、 调气和血 、 使阳经气血上荣 于脑 、 以濡 养髓 海而 止眩 ;
神庭为督脉之穴 , 督 脉 的上 行 之 气 在 此 聚 集 , 故 针 此 穴 可 宁 神 醒脑 ; 印 堂穴 是 经外 奇穴 之一 , 位 于 两 眉 头 连 线 的 中 点 可 清 头
明 目; 合谷为大肠经原穴 , 宣泄气 中之热 , 升清降浊 , 宣通气 血 之功 ,
5 6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2 0 1 3 年第 3 4 卷第 5 期
针刺治疗颈性眩晕 3 5例 临床 观 察
覃 丽
( 广西贵 港 市 中西 医结合 骨科 医院 ,广 西 贵 港 5 3 7 1 O 0 )
摘 要: 目的: 观 察 针 灸 治 疗 颈 性 眩 晕 的 临 床 疗 效 。 方 处为度 ; 神庭穴平刺 0 . 5 寸, 捻转得气 , 平补平泻 ; 印 堂穴提捏
法: 将 7 0例 颈 椎 病 性 眩 晕 的 患 者 随 机 分 成 2 组, 治 疗组 3 5例
采 用针 灸 疗 法 , 对照 组 3 5例 予 静 脉 输 液 血 塞 通 注 射 液 。 结
进针 , 平补平泻 ; 太 阳穴 直刺 0 . 5寸 ~0 . 8寸 , 捻转 得气 , 平补
平泻 ; 予体穴均为直刺 0 . 8 ~1 . 2寸 , 提插捻 转 , 平 补 平 泻 。 每 日1 次, 2 周 1 疗程 ,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发布时间:2022-12-22T05:18:16.792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25期作者:邵慧峰[导读] 分析研究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在多种治疗下的临床效果。

邵慧峰长春市南关区中医院,吉林长春130000【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在多种治疗下的临床效果。

方法:以我院收治的患者在自愿的前提下对其用:针刺疗法;针灸疗法;推拿手法结合针刺;针药结合及其他疗法。

结果:针灸治疗方式要比单一用药治愈率高。

结论:颈性眩晕患者实施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针灸疗法;颈性眩晕;临床研究引言:颈性眩晕症患者又称颈后椎动脉慢性压迫疼痛综合征、椎动脉慢性缺血压迫综合征、颈后交感神经压迫综合征等,常见于中老年人,以其头颈部有位置性的眩昏症状为其特点,发病率相对较高,约占颈椎疾病40%。

现代医学普遍认为颈性眩昏主要原因是颈椎疾病引起的一种继续复发性颈部眩晕,是由于双侧颈椎肌肉增生、生理上的弯折运动方向发生改变、椎管狭窄等原因所致的脑血管痉挛或动脉扭曲,使得双侧颈动脉的供血不够导致了供给脑部的血流量下降造成了眩昏。

针灸治疗术是预防和治疗颈性眩晕的主要手段之一,近年来通过针灸诊断治疗该病已经取得一定程度的疗效,现将相关临床试验资料整理如下:1.针刺疗法A组把60例颈性眩晕的临床病人随机试验后将其划分为组成临床治疗组与临床对照组各30例。

治疗试验组分别给予中药针灸治疗风池、完骨、天柱、百会、颈椎和夹脊穴;临床对照组分别给予盐酸尼莫地平或者氢氟乙酸桂利嗪盐水口服,丁咯地尔或其他舒血宁静点以利于提高患者大脑的正常供血。

治疗两周。

结果:药物治疗对照组临床患者的总临床有效率96.7%,对照组临床患者的总临床有效率70.0%。

两组的临床比较性医学差异均认为具有临床统计学的重要意义(P<0.05)。

本文研究表明针对采用现代针灸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的肩颈性头痛和头晕眩昏,疗效准确。

针刺天柱Ⅱ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经验

针刺天柱Ⅱ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经验

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J u l.2023,V o l.31N o.13活络,用于治疗上肢不遂㊁肘臂疼痛㊁挛急;臂臑㊁肩髃属手阳明大肠经,可通经络,缓解肩臂疼痛;新极泉属手少阴心经,可通经活络㊁舒筋散结;大杼属足太阳膀胱经,可祛邪强筋骨;颈百劳属经脉奇穴,可调节脏腑功能㊁疏经活络㊂研究显示,电针给予穴位刺激,结合脉冲电及针刺效果,可加速得气,加大刺激量,增加临床疗效[11];所用密波可降低神经应激功能,从而抑制感觉神经,产生镇痛作用[12];电针中电流产生的电场可促进神经细胞产生极化效应,刺激神经纤维主动运动,增强神经细胞内物质活动能力,加速轴突运输速率,改善机体代谢,有利于脊髓㊁神经组织再生,促进臂丛神经修复[13]㊂本研究结果表明,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C MA P情况优于参照组,说明电针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可改善臂丛神经损伤患儿神经电生理指标;联合组股动脉及腋动脉血流峰值高于参照组,说明电针联合生物反馈可改善臂丛神经损伤患儿股动脉及腋动脉血流速度;联合组P D M SF M㊁GM F C S中A区及C区评分高于参照组,F M F M中B区㊁C区㊁D区评分高于参照组,说明电针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可促进臂丛神经损伤患儿运动发育,改善患儿肢体功能㊂熊英等[14]采用电针辅助作业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小儿,患儿正中神经㊁腋神经传导速度等电生理指标得到改善,上肢活动度㊁运动功能得到提升㊂综上所述,电针联合生物反馈可改善臂丛神经损伤患儿神经电生理指标㊁股动脉及腋动脉血流速度,促进患儿运动发育,改善患儿肢体功能,值得临床推广㊂参考文献[1]麻永华,伊飞.刃针配合康复疗法治疗臂丛神经损伤36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18,26(4):44-45. [2]赵孝甫.8字绷带固定致双臂丛神经损伤1例治疗体会[J].罕少疾病杂志,2001,8(4):56-57.[3]陈定章,丛锐,郝纪锟,等.高频超声在臂丛神经损伤诊断中的价值分析[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11届全国腹部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6:491-492. [4]李凤岩,朱爽,王佳楠.作业疗法结合B o b a t h疗法对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上肢能力的对照研究[J].康颐,2022(1):19-21.[5]C H U N GKC,Y A N GL J S,M C G I L L I C U D D YJ E.臂丛神经损伤临床诊疗与康复[M].赵睿,丛锐,译.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246-248.[6]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41,143. [7]戴万亭.诊断学基础[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284.[8]栗娜,李秋玲,常靓,等.非巨大儿肩难产发生的高危因素及其临床预测[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5,50(1)17-21. [9]张健,赵澎.电针配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小儿臂丛神经损伤18例临床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17,13(4):61-64.[10]许会梅,尚清.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康复运动治疗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9,31(5): 108-110.[11]高维斌.针刺十绝:神经病针刺新疗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22,25,26.[12]尚艳杰,喻燕鸣,田絜天.电针结合康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21,28(4):610-612.[13]唐启华,马建,郭容经.电针㊁推拿对周围神经损伤肌肉酶组织化学改变的影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7, 23(3):59-64.[14]熊英,阳伟红,欧阳云,等.电针辅助作业疗法治疗小儿臂丛神经损伤40例临床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21, 17(6):84-88.(收稿日期:2022-03-25)通信作者:于金栋,E-m a i l:878650511@q q.c o m第一作者:侯金雨,E-m a i l:h j y878658511@163.c o m针刺天柱Ⅱ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经验侯金雨1于金栋2(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1617;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300150)ʌ摘要ɔ颈性眩晕是一种由颈部病变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症候群㊂天柱Ⅱ穴是于金栋主任治疗颈性眩晕的经验选穴㊂该文简要说明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的主流观点㊁中医对眩晕的认识㊁颈性眩晕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总结分析天柱Ⅱ穴的解剖位置㊁作用及可能发挥的作用机制,并附医案1则㊂ʌ关键词ɔ颈性眩晕;天柱Ⅱ穴;针灸;于金栋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AD O I:10.19621/j.c n k i.11-3555/r.2023.1319颈性眩晕(c e r v i c a l v e r t i g o,C V)主要是由于颈部66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3期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u l .2023,V o l .31N o .13肌肉损伤㊁颈椎间盘突出㊁颈椎小关节紊乱㊁颈椎椎体增生㊁颈部受到外部损伤等,引起挤压㊁压迫交感神经或椎动脉,进而出现以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系列症状[1],常伴有恶心㊁呕吐㊁头项及肩背部痛㊁耳鸣㊁视物模糊㊁心律异常等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症状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及工作模式发生改变,颈性眩晕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因此对于颈性眩晕的探讨和研究越发必要㊂本文介绍针刺天柱Ⅱ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经验㊂1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目前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还不明确,但主流观点主要包含椎-基底动脉学说㊁交感神经学说㊁神经体液因子学说及本体感受器学说㊂其中椎-基底动脉学说主张各种原因压迫椎动脉,进而导致后循环一过性缺血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但随着研究深入,该学说逐渐被淘汰,椎动脉受压㊁狭窄和迂曲等只是眩晕的致病危险因素,在眩晕发作的同时需伴有其他病因[2]㊂交感神经学说则主张包绕椎动脉的交感神经丛受到颈椎病变的机械刺激,使椎-基底动脉反射性收缩,迷路缺血并引起相关症状㊂研究表明,颈性眩晕交感神经学说比椎-基底动脉学说更具相关性[3]㊂神经体液因子学说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某些具有较强收缩血管作用的体液因子异常升高,使椎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眩晕㊂研究认为,内皮素(E T )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 G R P )这一对内源性血管因子可保持后循环血管的舒缩平衡,此平衡打破则会引发血供异常[4]㊂在本体感受器学说中,颈部存在较多的本体感受器,有研究认为颈性眩晕可能与椎间盘内的鲁菲尼小体升高有关,并且与颈椎挥鞭样损伤有较高的相关性[5]㊂这几种学说之间相互交叉,但又各有不同,目前仍处于争论与探讨研究中㊂2 中医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对眩晕的记载可追溯到‘黄帝内经“,称其为 眩 眩冒 ㊂‘素问㊃至真要大论“中提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提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还将眩晕的病因归为髓海不足㊁邪中㊁血虚㊁气郁等㊂另外,‘灵枢㊃大惑论“中提出 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 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表明眩晕与颈项部的病变关系密切㊂张仲景提出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认为痰饮也是致病因素之一,以泽泻汤治疗㊂孙思邈在前人基础上加入痰㊁热㊁风的致病因素,如‘备急千金要方“中 痰热相感而风动,风心相乱则瞀,故谓之风眩 ㊂宋㊃严用和认为六淫和七情内伤也可使人眩晕,‘济生方㊃眩晕门“记载: 所谓眩晕者 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㊂ 至金元时期,对眩晕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更加完善,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 补土派 李东垣认为脾胃气虚所致的虚痰可引起眩晕;与李东垣认为的 虚痰 不同, 攻下派 张子和认为实痰致眩,并用瓜蒌散以吐法论治; 寒凉派 刘完素则提出风火相搏而致眩晕; 养阴派 朱丹溪认为 痰夹气虚并火 ,主张 治痰为先 ㊂明清时期,各大医家对眩晕又有了新的认识㊂张介宾认为 无虚不作眩 当以治虚 ㊂虞抟首创瘀血致眩理论,并在‘医学正传“中提到 眩晕者,中风之渐也 ,表明当时已认识到眩晕与中风的密切联系㊂至今,中医对眩晕的认识已经较为完善,并将眩晕的主要病因归为情志不遂㊁年老体弱㊁饮食不节㊁久病劳倦㊁跌仆损伤及外感六淫,病机则概括为风㊁痰㊁瘀㊁虚,以内伤为主,内生的风㊁痰㊁瘀㊁虚引起肝风内动㊁清阳不升㊁清窍不宁而表现出眩晕症状㊂眩晕多反复发作,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临床上常相兼为病㊂3 颈性眩晕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颈性眩晕以发作性眩晕为主症,常伴有耳鸣㊁视物模糊㊁心悸㊁恶心呕吐㊁肩颈部疼痛等症状,其发作往往有一定的诱发体位,如转头㊁起卧床㊁抬头或仰头等颈椎活动[6]㊂患者往往会出现颈部棘突或椎旁压痛㊁肩颈部肌肉挛痛等㊂颈椎运动负荷试验是诊断颈性眩晕的重要参考指标,也可作为与非颈性眩晕鉴别的重要方法之一[7]㊂辅助检查方面,可通过X 线㊁C T ㊁M R I㊁血管造影㊁彩色多普勒等帮助诊断㊂颈性眩晕通常需要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㊁梅尼埃病㊁前庭神经炎㊁神经内科相关疾病㊁更年期综合征相鉴别㊂其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易与颈性眩晕相混淆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病机制主要为卵圆囊斑内的碳酸颗粒脱落后进入半规管,因此眩晕的发作往往伴有体位变化,持续时间较为短暂,通常为几秒到几十秒[8],最长不会超过60s ,而颈性眩晕发作时间短至几秒,长可达两周以上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症状也具有疲劳性,不伴有耳鸣,而颈性眩晕可伴有耳鸣㊁肩颈部或肩背部痉挛㊁僵硬或疼痛,D i x H a l l p i k e 试验㊁S i d e -l y i n g 试验及滚转试验可协助诊断[9]㊂梅尼埃病主要表现为发作性76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3期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J u l.2023,V o l.31N o.13眩晕㊁波动性听力下降㊁耳鸣和/或耳闷胀感㊂眩晕持续时间较长,多为20m i n至12h,无特殊诱发体位,并且出现波动性听力下降㊂听力学检查证实患耳有低到中频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10],可与颈性眩晕相鉴别㊂前庭神经炎眩晕持续时间较长,多为1~3d,部分患者可达3周,无耳鸣㊁耳聋,发作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甩头试验㊁冷热试验等可帮助鉴别[8]㊂神经内科相关疾病所表现的眩晕一般与体位变换无关,由于存在器质性病变,查体多有阳性表现,影像学检查可见异常㊂更年期综合征是妇女在绝经期及绝经期后,由于卵巢功能减退㊁雌激素水平下降而引起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常表现为烦躁易怒㊁失眠㊁盗汗㊁眩晕㊁心悸等症状,其眩晕与体位变化无关,且无眩晕时也可发生其他症状,第二性征可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卵泡刺激素(F S H)及促黄体生成素明显升高,雌激素水平降低(低于卵泡早期的水平)[6,11],由此可与颈性眩晕相鉴别㊂4天柱Ⅱ穴4.1天柱Ⅱ穴的解剖位置天柱Ⅱ穴是吾师于金栋主任医师的临床经验选穴,吾师从医30余年,通过临床实践与观察,发现此穴治疗颈性眩晕有较好的疗效㊂天柱Ⅱ穴位于膀胱经,后正中线旁开1.3寸,天柱穴直下约0.6寸(同身寸),其下有枕大神经穿出于头下斜肌与枢椎弓板之间,同时也有椎动脉穿出枢椎横突孔,是椎动脉第2段和第3段的交接部位[12]㊂4.2针刺天柱Ⅱ穴可能的作用机制该穴下为枢椎,与椎动脉穿出枢椎横突孔位置十分接近,此处为椎动脉走行第2段与第3段的分界,而临床多以第2㊁3段发病率较高[13]㊂受寰椎横突长度影响,其横突孔也最靠外,所以椎动脉出枢椎横突孔后必然会出现较明显的弯曲,因此枢椎成为应力中心㊂而颈部的旋转及50%的屈伸功能主要由寰枢关节完成[14],寰枢关节作为连接头颈部的重要枢纽,承担颈椎40%以上的活动功能[15]㊂特殊的结构与功能致使寰枢关节易发生紊乱,关节的紊乱及位置的变化则会使椎动脉受到压迫㊂星状神经节㊁椎神经交感神经丛㊁颈中神经节与椎动脉相伴行,因此受到刺激后也会使椎动脉发生痉挛,导致颈性眩晕[16]㊂另外,天柱Ⅱ穴为多数此类患者都存在的一个扳机点㊂扳机点位于骨骼肌紧张带上,包括激活扳机点和潜伏扳机点,在受到刺激后可产生疼痛,从而减少肌肉活动㊂而颈部存在大量本体感受器,颈椎关节突关节处有最密集的神经支[17]㊂研究显示,通过测定颈椎关节位置误差,指出本体感觉障碍可存在于颈痛患者中[18-19]㊂颈部肌肉退变或受损后可触发扳机点,进而使位于肌肉中的本体感受器受到影响[20],引起眩晕㊂针灸对于扳机点的作用效果明显且优越,通过针刺扳机点能降低扳机点的活性,缓解肌肉及筋膜痉挛,改善本体感受器紊乱情况,缓解眩晕㊂有研究将针刺扳机点的作用机制归纳如下:破坏非正常运动神经终板区;通过针刺导致周围组织及毛细血管的微小损伤,以达到缓解肌肉痉挛㊁促进血液循环㊁镇痛等目的;阻断疼痛信号传导,缓解疼痛[21-22]㊂5验案举隅患者,女,55岁,2021年1月25日初诊㊂主诉:头晕伴右侧颈项部疼痛10余天,加重3d㊂患者自诉10余天前劳累受寒后出现头晕伴右侧颈项部疼痛,未进行治疗,3d前颈部活动后头晕及颈项部疼痛加重,其间有反复且无规律的头晕发作,持续时间一般为几分钟,头晕发作时不能行走,视物旋转,体位变化时症状加重,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科㊂既往否认高血压病㊁糖尿病㊁冠心病等病史㊂入院症见:头晕伴颈项部疼痛,体位变化时加重,视物旋转,偶有恶心,无呕吐,无胸闷㊁心慌㊁耳鸣㊁视物模糊,纳差,寐差,二便可,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涩㊂体格检查:血压:109/ 66mm H g(1mm H gʈ0.133k P a),心率77次/分,双侧颈部存在散在压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霍夫曼征(ʃ),旋颈试验(+),颈椎运动负荷试验(+),四肢腱反射及肌力正常,四肢感觉正常㊂X线检查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狭窄,颈韧带钙化㊂颈部彩超示:双侧颈动脉内膜粗糙伴左侧斑块形成,双侧椎动脉管径不对称,双侧锁骨下动脉内膜粗糙㊂西医诊断:颈性眩晕㊂中医诊断:眩晕-气滞血瘀证㊂治疗:针刺百会㊁风池(双)㊁内关(双)㊁太冲(双)㊁天柱Ⅱ穴(双),以天柱Ⅱ穴(双)为主穴,30m i n内行滞针雀啄手法3次,即针刺得气后向外侧捻转针柄达到滞针效果,使针感向以刺入点为圆心的半径3c m范围辐射,再行雀啄针法3次,余穴行平补平泻法,以得气为度㊂每日1次,每次30m i n,连续治疗5d为1个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㊂嘱患者注意肩颈部保暖,减少低头伏案及过度劳累,平素按摩风池穴保健㊂首次治疗后患者自觉颈项部疼痛减轻,头晕症状较前缓解㊂治疗两个疗程后,患者头晕86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3期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u l .2023,V o l .31N o .13未再发作㊂按语:该患者颈项部劳损较重,加之突然劳累受寒,使颈部肌肉紧张痉挛,患者先天椎动脉条件较差,后期颈部韧带钙化,关节失稳,从而经络不通,气血不畅,发为眩晕㊂针刺百会㊁风池㊁内关㊁太冲㊁天柱Ⅱ穴以舒筋通络,行气活血,缓解肌肉痉挛,改善椎动脉供血㊂另外,滞针法可以松解局部组织粘连,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从而有利于损伤组织的修复[23];雀啄法通过快速提插,增加刺激量,扩散针感[24],满足应用扳机点治疗应反复刺激,以肌肉跳动为度的特点[25]㊂嘱患者按摩风池穴,由于此穴下分布有枕动脉㊁枕静脉及椎动脉,按摩此穴,可加快椎动脉血流速度[26],舒张血管,提高交感神经兴奋性,改善椎动脉㊁基底动脉血供[27]㊂嘱患者平时注意保健,避免再发㊂6 小结随着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临床中颈性眩晕患者逐渐增多,发作时患者较为痛苦,影响工作和生活,针刺天柱Ⅱ穴为主的治疗手段可缓解颈性眩晕患者的症状,希望为临床治疗颈性眩晕提供新的思路㊂参考文献[1]吴志强,郁金岗.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㊁诊断与中医治疗进展[J ].内蒙古中医药,2020,39(11):162-165.[2]李剑峰,唐福宇.颈椎病性眩晕发病机制新进展[J ].颈腰痛杂志,2020,41(1):112-114.[3]L I U H ,Y O S H I HA R U K .A n t e r i o r c e r v i c a l d i s c e c t o m y a n d f u s i o n t o t r e a t c e r v i c a l s p o n d y l o s i sw i t hs y m p a t h e t i cs y m p-t o m s [J ].JS p i n a lD i s o r dT e c h ,2011,24(1):11-14.[4]L IY ,Z HA N G H P ,L I A N G Y ,e t a l .E f f e c t so fh y p e r b a r i c o x y ge no n v a s c u l a r e n d o t h e l i a lf u n c t i o n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 s l o w c o r o n a r y fl o w [J ].C a r d i o l J ,2018,25(1):106-112.[5]Y A N GL ,Y A N GC ,P A N GXD ,e t a l .M e c h a n o -r e c e p t o r s i n d i s e a s e dc e r v i c a l i n t e r v e r t e b r a ld i s ca n dv e r t i g o [J ].S p i n e ,2017,42(8):540-546.[6]赵鑫,李中实.颈性眩晕的诊断及鉴别诊断[J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6,30(2):109-111.[7]李中实,石东平,刘成刚,等.颈椎运动负荷试验对颈性眩晕的诊断意义[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4,24(10):8-10.[8]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7,50(11):805-812.[9]拉贵,舒大青,何宗国,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误诊为颈性眩晕的个案分析[J ].西藏医药,2020,41(6):143-144.[10]梅尼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C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病专业委员会第2次学术大会暨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病专业委员会第3次学术大会暨眩晕高峰论坛论文汇编.北京: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17:111-117.[11]倪青,郭赫.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诊断与中医药治疗策略[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8,46(11):1266-1268.[12]瞿东滨,钟世镇.椎动脉分段的临床解剖学观点[J ].中国局解手术学杂志,1999,8(1):33-34.[13]范炳华,许丽,林敏,等.椎基底动脉三维C T 血管造影对颈性眩晕椎动脉寰枕段形态学改变的观察[J ].中国骨伤,2015,28(1):39-42.[14]郎伯旭,刘斯尧,方震宇,等.椎动脉分段观点在颈性眩晕发病机理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0,18(3):61-62.[15]徐明国.寰枢椎骨性血管结构与椎动脉一致性观察研究[D ].郑州:郑州大学,2019.[16]白晓东,叶启彬,邢更彦,等.颈性眩晕患者的寰枢椎影像学特征[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2):160-161,201.[17]W Y K EB .C e r v i c a l a r t i c u l a r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 t o p o s t u r e a n d g a i t:t h e i rr e l a t i o nt o s e n i l e d i s e q u i l i b r i u m [J ].A g e A g e i n g ,1979,8(4):251-258.[18]G I L L K P ,C A L L A G H A N MJ .T h em e a s u r e m e n to f l u m b a rp r o p r i o c e p t i o ni ni n d i v i d u a l s w i t ha n d w i t h o u tl o w b a c k p a i n [J ].S pi n e ,1998,23(3):371-377.[19]R E V E L M ,A N D R E -D E S HA Y SC ,M I N G U E T M .C e r v i -c o e e p h a l i ek i n e s t h e t i cs e n s i b i l i l t y i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c e r v i c a l p a i n [J ].A r c hP h y s M e dR e h a b i l ,1991,72(5):288-291.[20]王岩松,姚猛.肌筋膜扳机点的研究进展[J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1,35(3):230-231.[21]S I M O N S DG ,M E N S ES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an dm e a s u r e -m e n t o f m u s c l e t o n e a s r e l a t e d t o c l i n i c a lm u s c l e p a i n [J ].P a i n ,1998,75(1):1-17.[22]G U N N C C ,M I L B R A N D T W E ,L I T T L E A S ,e t a l .D r yn e e d l i n g o fm u s c l em o t o r p o i n t s f o r c h r o n i c l o w -b a c k pa i n :a r a n d o m i z e d c l i n i c a lt r i a l w i t h l o n g -t e r m f o l l o w -u p [J ].S pi n e ,1980,5(3):279-291.[23]王尚臣,单文哲,孙淑芬.滞针术[J ].中国针灸,2011,96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3期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u l .2023,V o l .31N o .1331(3):227-231.[24]张智龙.雀啄术初探[J ].中国针灸,1998,18(8):53-55.[25]王列,马铁明,曹锐,等.阿是穴与激痛点浅议[J ].中医药导报,2016,22(20):12-14.[26]赵焕军,贾红玲.风池穴古今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探析[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23(8):87-91.[27]贺思,赵晓峰,文妍,等.不同针刺手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20例随机双盲对照试验[J ].中医杂志,2015,56(6):478-482.(收稿日期:2022-04-10)作者:刘小刚,E -m a i l :l i u x i a o g a n g202204@163.c o m 超声引导下小针刀与传统小针刀治疗老年肩周炎的临床观察刘小刚(山西省中医院,山西太原030012)ʌ摘要ɔ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小针刀与传统小针刀治疗老年肩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㊂方法:选取70例老年肩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5例㊂对照组采用传统小针刀治疗,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小针刀治疗㊂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 A S )㊁肩关节功能评分(C o n s t a n t -M u r l e y )及临床疗效㊂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2㊁6周,两组患者V A 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㊁6㊁12㊁18周,两组患者V A 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治疗12㊁18周后V A 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治疗前,两组患者C o n s t a n t -M u r l e y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 o n s t a n t -M u r l e y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结论:针对老年肩周炎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小针刀治疗相比传统小针刀治疗效果更好,有助于减轻患者疼痛,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㊂ʌ关键词ɔ 老年肩周炎;痹证;小针刀;超声引导;疼痛;肩关节功能中图分类号:R 245.31 文献标识码:A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3.1320肩周炎是老年群体的常见关节疾病,由关节退变㊁外伤㊁劳损等因素引起肩关节囊及其邻近软组织慢性炎症所致,主要表现为肩周疼痛㊁关节活动受限等,直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1]㊂小针刀是治疗肩周炎的常用方法,使用针刀松解病变结点,使用手法破坏肩关节软组织粘连㊁挛缩等病理结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㊂然而,大部分小针刀手术以传统盲法操作为主,在整个操作期间不借助其他医学辅助手段,凭借术者的操作经验与患者的反馈等进行操作,导致疗效欠佳㊂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及进步,超声逐渐被应用于各项手术治疗中,尤其是在关节疾病中疗效显著㊂本研究对老年肩周炎患者分别应用超声引导下小针刀与传统小针刀的临床疗效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㊂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取山西省中医院骨关节科在2019年2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70例老年肩周炎患者,按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5例㊂对照组男13例,女22例;年龄60~81岁,平均(69.85ʃ2.74)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5年,平均(1.15ʃ0.24)年㊂研究组男17例,女18例;年龄60~80岁,平均(70.21ʃ2.64)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5年,平均(1.20ʃ0.35)年㊂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㊂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2]中临床伦理学原则㊂1.2 诊断标准 ①中医诊断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肩周炎的诊断标准:肩部自觉沉重,肩部窜痛,遇劳累㊁风寒疼痛加重,舌质淡或暗,舌苔白腻,脉弦浮涩[3]㊂②西医诊断符合‘肩关节疾病针刀治疗与康复“中肩周炎的诊断标准:肩周疼痛明显,夜间更甚,且无法安静入睡;因劳累㊁天气改变而诱发或加重;做外旋㊁外展㊁上举和内收等动作时肩关节有明显活动障碍表现;肩部惧冷,局部有萎缩㊁痉挛[4]㊂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结合X 线检查与临床体征表现,符合针刀手术治疗指征;年龄60~85岁;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晓同意,且能接受随访㊂1.4 排除标准 合并关节脱位㊁骨折者;合并肩部肿瘤或风湿性关节炎者;患血液系统疾病者;合并肺部感染者;合并传染性疾病者;存在生命体征不稳定者;存07 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3期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电针刺配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颈性眩晕90例

电针刺配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颈性眩晕90例

电针刺配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颈性眩晕 90 例
尚正兰 曹 静 续雅芳 杜 鹃 曹西军3 陕西省榆林市医科所针灸科 (719000) 摘 要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颈得治药物离子导入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 方法: 180 例随机分为治 疗组 90 例 , 针刺选择相应夹脊穴和双侧风池穴, 再根据辨证分型配以不同的穴位及中药 离子导入用自似处方颈得治; 对照组仅用针刺治疗。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 , 分别 依次为 90% 和 66% ( P < 0. 05) 。 提示: 本方电针与药物并用 , 可缓解椎动脉痉挛 , 改善脑 部微循环, 活血化瘀, 疏通经络。 主题词 眩晕�针灸疗法 眩晕 �中医药疗法 电针仪 穴 , 风府 穴 , 合谷 临床资料 180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 90 例 , 其中男 36 例, 女 54 例; 年龄 18~ 65 岁, 平均 45. 2 岁; 病程 2 个月 ~ 3 年 , 平均 1. 3 年; 对照组 90 例 , 性别、 年龄、 病 ( ) 程与治疗组比较具有可比性 P > 0. 05 。 全部患者均
214 例, 6 36 例 , 7 20 例; 白细胞少许 40 例 , + 28 例。 134 例用单盲对照法随机分为治疗组 50 例 , 对照组 84 例 , 统计学处理, 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P > 0. 05) 。 治疗方法 治疗组: 补脾经和运板门 100 次 , 推三 关、 退六腑、 清天河水各 50 次 , 揉脐、 按揉足三里、 揉龟 尾逆时针各 50 次 , 推上七节骨 30 次 , 捏脊 2 次, 自尾 骶部开始, 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 每捏 3 次提 1 下, 每 日 1 次 , 5 次为 1 疗程。对照组: 静脉输液左氧氟沙星、 病毒唑, 口服复方苯已哌啶、 整肠生, 5d 为 1 疗程。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 《中医 病症诊断疗程标准》 进行评价。 治愈: 大便成形, 全身症 状消失, 大便镜检无异常 , 病原学检查阴性; 好转: 大便 次数及水分减少, 全身症状改善, 大便镜检 脂肪球或 红、 白细胞偶见; 无效: 大便次数及水分未改善, 诸症未 消失 , 或症状加重。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 1 疗程后按上述标准评定疗 效。结果见表 1。 表 1 两组疗效比较表

颈三针结合夹脊穴治疗颈性眩晕30例论文

颈三针结合夹脊穴治疗颈性眩晕30例论文

颈三针结合夹脊穴治疗颈性眩晕30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颈三针结合夹脊穴治疗颈性眩晕疗效。

方法:门诊自2010年1月-10月期间,收集符合颈性眩晕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

治疗组给予颈三针结合夹脊穴针灸治疗,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30mg(每日3次口服),颈复康颗粒5g (每日2次冲服)。

结果:治疗组显效18例,好转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显效7例,好转1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3.33%。

结论:颈三针结合夹脊穴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关键词:颈三针结合夹脊穴;颈性眩晕【中图分类号】r25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000-00颈性眩晕是指颈椎间盘病变、颈椎退行性病变、椎管狭窄,以及相关软组织病变,刺激和压迫了临近的血管、神经、脊髓,致头部供血不足并引起头晕、恶心、呕吐,以及手麻、耳鸣、耳聋、心慌胸闷甚则平衡失调、猝倒等一系列表现的疾病。

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学习及心理健康。

该病多发中老年人,随着大众饮食结构以及工作生活方式的变化,该病逐年呈上升趋势及向低龄化发展。

2010年1月-10月期间,笔者采用颈三针结合夹脊穴治疗颈性眩晕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10月与我院门诊就诊的颈性眩晕患者60例。

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42岁;对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最大71岁,最小40岁。

两组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治疗标准》[1]:(1)有头痛、头晕、耳鸣等症状,变换体位时加重,颈部旋转和后伸出现一过性眩晕、恶心、呕吐、甚至突然昏倒;(2)椎间孔压迫实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颈椎椎体压痛,排列不整齐;(3)颈椎x线片或ct 示有颈椎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有时可见椎骨移位及颈区异常(40脑血流图或经颅多普勒彩超检查示椎动脉供血不足。

头针配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30例

头针配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30例

晕 昕 区加颈椎 牵 引治疗 该病 3 0例 , 疗效 满 意 , 现
报道 如下 。 I 临床资料 本组 3 O例 中 6例为 住院病 人 , 4 2 例 为门诊病人 ; 9 , 2 男 例 女 1例 ; 年龄 最小 3 4岁 ; 最大 7 0岁 ; 程最 短 ] d 最长 2 病 8, 0年 。均 经 颈椎 片或 C 及经颅多 普勒 ( D) T TC 确诊 。
( 收稿 2 0 - 9l ) 0 i0 一 0
盯使脑 动 脉血管充血 , 使脑 循环 障碍得 到改善 。
3 中医认 为 脑血 管疾 病 是 由于 脏 腑功 能失 婀, 气血 逆乱 离经 . 壅滞于 脉损伤脑 络 而产生一 血 系列症状 。故早 期应 活血化瘀 , 平肝潜 阳, 化痰开 窍, 醒脑 。 但进 入恢复期 , 虚证 多 于实证 , 以气虚 尤
以 疏 通经 络 , 复 经 气 运行 , 而 使人 体 阴 阳 平 恢 从 衡, 气血 调顺 , 肢体 功能逐 渐恢 复
4 治疗脑 血管疾 病恢 复期 , 必须配台积 极 的 体 能锻炼 。加 大上 下肢 的运动量 和 日常生 活 动作 的训 练 , 强 患 者听 觉 , 言刺 激训 练 , 步使 患 加 语 逐 者 语言 功能 , 体功 能 和体 质得 康复 肢
椎 增 生 。 D 示 : ~基 底 动 脉 供 血 不 足 。诊 断 : TC 椎
仰卧位 。坐位时 头稍前倾 1 ~2 。重量从 4 g始 5 O, k 逐渐 增加 , 以有效 而病人 耐受量 为度 。 次 1 ri 每 5 n a

颈性 眩晕 。 采用 上 法 1次治 疗后症状 基本 消失 , 复 治 1 痊愈 , 访一年无 复发 。 次 随 讨 论 颈 椎 病 多见 于中老 年 人, 近些年 但 来有 年 轻化 趋 势 , 颈性 眩 晕 常表 现为 头痛 、 昏 , 头 发 作性 眩晕 , 恶心 或猝倒 , 视物 不清 而影 响工作 生 括 。病 因为 颈椎 增生或 椎 间盘突 出等 引起椎 一基 底 动 脉受 压或 受 刺 激 而痉 挛 , 造成 瞬 间或 长期血 管 腔变窄 致供 血 不足而发病 本 法 中牵引 能使椎

针刺结合颈椎整脊法对颈性眩晕患者血浆中NPY、ET-1、CGRP表达水平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针刺结合颈椎整脊法对颈性眩晕患者血浆中NPY、ET-1、CGRP表达水平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 基 金 项 目 :安 徽 中 医 药 大 学 自 然 重 点 课 题 ,编 号 :20l 8zrzd24
作 者 简 介 :郭 庆 军 (1984-),男 ,硕 士 ,主 治 医 师 ,研 究 方 向 :脊 柱 相 关 疾 病 的 针 灸 推 拿 治 疗 。 a通 讯 作 者 :蒋 涛 (1965-),男 ,本 科 ,主 任 中 医 师 、硕 士 生 导 师 ,研 宄 方 向 :脊 柱 及 内 科 相 关 疾 病 的 整 脊 推 拿 治 疗 。
表 1 两 组 临 床 疗 效 比 较 ( / , 及 ,_P )
组别 观察组 对照组
例数 43 16
未愈 2 7
R
总 有 效 率 (%)
0.4408①
95.0®
0.5592
82.5
注 : 与 对 照 组 比 较 ,① /><〇. 05
2 . 2 生 理 曲 度 治 疗 前 ,两组颈椎生理曲度差异无统
第 1 1 期 郭 庆 军 等 针 刺 结 合 颈 椎 整 脊 法 对 颈 性 眩 晕 患 者 血 浆 中 NPY、ET- 1 、CGRP表 达 水 平 的 影 响 及 机 制 研 宄 . 1 1 .
进 行 肌 肉 放 松 5min,缓 解 肌 肉 痉 挛 。第 二 步 ,用拇 指点按双侧风池、天 柱 、风 府 、颈 夹 脊 各 30s,以出现 酸胀 感 为 度 ;再 用 拿 法 ,即以大拇指和其余四指相 对 用 力 ,对 上 述 穴 位 进 行 拿 揉 5min。第 三 步 ,术者 一 手 大 拇 指 顶 住 患 侧 横 突 进 行 固 定 ,另一手肘关节 卡 住 患 者 下 颂 部 ,手 掌 置 于 患 者 面 部 ,两手反方向 用 力 ,以恢复 颈 椎 错 位 ,改 变 对椎动脉的压迫。第 四步 ,患 者 双 手 十 指 交 叉 抱 头 ,术者用膝盖顶住患 者 胸 椎 (T5~T7),双 手 握 住 患 者 肘 关 节 ,在患者呼气 末 时 两 者 反 方 向 用 力 进 行 开 胸 廓 ,最后空 心 掌 拍 打 患 者 肩 背 部 ,结 束 手 法 。 1 . 5 观察指标 1.5.1生 理 曲 度 颈 椎 生 理 曲 度 通 过 Borden氏法[3进 行 测 量 ,即从第二颈突后上缘画一直线到第七颈椎 后下缘为A 线 ,再画一弧线即颈椎椎体后缘之间的 连 线 为 B 线 ,从两条线最宽中间处画一条与两线垂 直的一条横线线为C 线 ,即为颈椎生理曲度值。 1.5.2实 验 室 指 标 检 测 血 浆 中 NPY、ET-1、 CGRP的 表达水平:在治疗开始前和治疗2 个疗程后,清晨空 腹 采 取 3m L静 脉 血 ,把 1 0 % 乙 二 胺 四 乙 酸 二 钠 (EDTA-2Na)3〇nL及 含 400U/mL抑 肽 酶 40卟 加 入 、 摇 匀 ,将 其 置 于 3000r/min、 4 °C进 行 离 心 1Omin, 将 血清放入新管中在-80°C冰箱冻 存 备 用 。检测时先 在 冰 上 复 溶 ,然 后 再 次 离 心 (方 法 同 上 ),把血清取 出 进 行 测 定 。通 过 酶 联 免 疫 法 (ELISA)检测血浆中 NPY、ET-1、 CGRP的表达水平。 1.5.3疗效标准141治 愈 :治疗后颈性眩晕临床症状 和 体 征 消 失 ,肌 力 正 常 ,颈 、肢 体 功 能 恢 复 正 常 ,能 参 加 正 常 劳 动 和 工 作 ;好 转 :治疗后颈性眩晕临床 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颈 、肢体功能改善,能基本坚 持工作或工作部分受影响;未 愈 :与治疗前相比,治 疗 后 颈 性 眩 晕 临 床 症 状 和 体 征 无 改 善 。总 有 效 率 = (治愈+ 好转)/总例数。 1 . 6 统计方法 采 用 SPSS 19.0软 件 进 行 数 据 分 析 。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i ± :s )表 示 ,两组间均 值 比 较 采 用 两 独 立 样 本 价 检 验 ,治疗前后比较采用 配 对 f检验。无序计数资料以频数(/)、构成比(P )表 示 ,采用f 检 验 。两 样 本 等 级 资 料 比 较 ,采用见沿r 分 析 ,由DPS 7.05进行数据处理。以户<0.05为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临床疗效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95.0%和 82.5%,观 察 组 总 有 效 率 高 于 对 照 组 ,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P<〇.〇5),见 表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行。
1 纳入 标 准 ( ) 合颈 性 眩晕诊 断 标 准 ;2 年 估 , - 3 1符 () 治疗 前及 治疗 4周后 均 评估 1次 。测 评 由专 人
1 排 除 标 准 ( ) 龄 小 于 1 . 4 1年 6岁 或 大 于 7 0岁 ; 32 颈 椎 X 线 侧 位 片 观 察 测 量 颈 椎 曲 度 方 法 采 .
34 治 疗 结 果 .
平 衡 , 复颈 椎 内源性 稳定 ; 恢 并通 过 改善 颈 椎 曲度 , 见 表 1 。
341 2组 患者症 状 与功 能评 分 比较 ..
3 . 治 疗前后 颈 曲值 比较 .2 4
矫 正 颈 椎 反 屈 . 头 颅 重 力距 减 小 . 应 降低 颈 椎 使 相
组 。治疗组 3 O例 : 1 男 3例 , 1 女 7例 : 龄 l ~ 9 不 足 型 加 足 三里 ; 年 6 6 肾精 不 足型 加 太 溪 ; 痰瘀 交 阻型
岁 , 均年 龄 ( 22 _ .9 岁 ; 程 01 平 4 .6 45 ) 病 + . 8年 , 平均 病 加 丰隆 ; 头痛 加 太 阳 ; 肩 痛加 阿是 穴 、 谷 、 溪 。 颈 合 后
的3 0例 作对 照 , 得较 好疗效 , 取 现报告 如 下 。
1 临床 资料
患者依从性差 , 或应 用 其 他 药 物 、 行 其 他 治 疗 影 进
响结果 判定 者 。 予 常规针 刺 治疗 。取 穴 : 百会 . 池 , 风
11 一 般 资 料 6 . 0例 均 来 自于 2 0 0 7年 2月 至 2 治 疗方 法 21 0 0年 9月 就 诊 于上 海 市 嘉定 区 中 医 医院 针 灸 推 21 对 照组 . 拿 科 门诊 的颈性 眩 晕患 者 , 随机分 为 治 疗组 和对 照 天柱 , 骨 , 椎夹 脊穴 。肝 阳上 扰 型加 太 冲 ; 完 颈 气血
程 (.3 1 4 年 。对 照组 3 4 _. ) 0+ 6 0例 : 1 男 2例 , 1 ; 操 作 方 法 :患者 取俯 卧位 ,穴 位 局部 常 规消 毒 . 女 8例 用
年 龄 2 一 0岁 , 均年 龄 ( 41 _ . ) : 程 04 03 mmx O o7 平 4 .3 50 岁 病 + 7 .~ . 0 4 mm华 佗牌一 次性 针灸 针 ,进针 得气 后 . 1 0年 , 均病程 ( . _ . ) 。2组患 者 的性别 、 平 47 + 7 年 517 年 留针 3 ri , 周治疗 3次 , 0 n每 a 共治 疗 4周 。 龄、 程、 病 症状 体 征 积 分 ( 表 1 等 相 比 , 异 无 统 2 治 疗 组 在 对 照 组 治疗 基 础 上 加 用 脊 柱微 调 见 ) 差 . 2
近年来 , 笔者 运 用 常规 针 刺结 合 脊 柱微 调 手 法 ( ) 枢椎 半 脱 位 者 ; 3 合 并 有 心脑 血 管 、 肾等 2寰 () 肝 治 疗 颈性 眩 晕 3 0例 ,并 与单 纯采 用 常 规 针刺 治 疗 严 重危 及 生 命 的原 发 性 疾 病 以及 精 神 病 患 者 ;4 ()
肉痉 挛 、 硬 疼痛 、 动 受 限 、 痛 , 时 出现 上 肢 部 ,另 一手 掌 拇 指 按 压 于 其 上 或 下一 椎 体 关 节 突 僵 活 压 有 麻痛 , 牵拉 试验 阳性 ;3 伴有 自主神 经 功 能紊 乱 症 上 , 根部 托 住 患 者 枕 项 部 , 将 患 者 头 颈 纵 向拔 () 掌 先 状: 心, 恶 呕吐 , 出汗 , 闷 , 胸 心悸 ;4 严 重 者 可 出现 伸 片刻 , 患 者椎 间 隙拉 开后 , 手拇 指 协 调 , () 待 两 以轻 发作 性 猝倒 , 一般 在 头后 仰 、 屈或 旋 转 时发 生 , 侧 倒 巧 的动 作 , 前后 剪 切 推 移 病 变 节 段 , 纠正 其 矢 状 面
曩 兰璺 竺 苎塑 口 苎 堂 !
. 药 f r 医
叠誊 獬 量 誊蓦 薹 号

用 B re od n氏法 [ 正 常 颈 曲值 为 ( 2 5 fm, 于 3 1 。 1 + )l 小 _ i
脊 柱 微调 手 法 以节 段微 调代 替 解剖 整 复 , 法 手
无 7 mm 为 生 理 曲 度 变 小 ,大 于 1 m 为 生 理 曲度 变 的力 直 接作 用在 病 变 节段 , 须 通 过上 下 椎 体依 次 7m 准 大 , 曲值 为 0时 为 生 理 曲度 变 直 , 曲值 为 负 数 传 递 。 确作 用 于 目标 节段 以减 少对 正 常 椎 体 的干 颈 颈
组 别 症状与功能评分
建 , 经 、 髓 的血 供 也 得 以改 神 脊 善 ,间接 达 到 了缓 解 神经 和 血
管 的周 围压 迫 、促 进 其局 部 血
液循 环 、 轻 炎性 反 应 、 减 促进 炎
性 因子 吸收 的 目的 . 决 了颈 解
注 : 与本 组 治 疗 前 比较 , < .5 ★ 与对 照 组 比较 , < . 。 P0 ; 0 P 00 5
椎 一 底 动脉 供 血 不 足 的症 状 : 如 头 痛 、 晕 、 基 诸 头 视 揉 法等 手法 放 松患 者颈 肩 部软 组 织后 . 一手 拇 指 按
觉 障碍 、 鸣 , 耳 转颈 试 验 阳性 ;2 颈 部症 状 : 部 肌 压 于病 变节 段前 凸之横 突 前结 节 , 根托 住 其 下颌 () 颈 掌
计 学 意义 ( > . )具有 可 比性 。 P 00 。 5
手法 治疗 。首先行 脊柱 微调 手法 , 患者 取侧 卧位 . 颈
1 诊 断 标 准Ⅲ ( ) . 2 1 与头 颈 部 活 动相 关 的发 作 性 部 自然放 松 , 者 采用 一 指 禅 推 法 、 医 拿法 、 拨 法 、 弹
关节 两 侧 不对 称 , 体棘 突 偏歪 , 体 增 生 , 间 隙 31 症 状及 功能 评估 方法 依据 《 性 眩晕 症状 与 椎 椎 椎 . 颈 变窄, 钩椎 关 节变形 , 带钙化 , 桥形成 等 。 韧 骨 龄在 1 ~ O岁之 间 ;3 征得 患者 知情 同意 。 67 () 功 能评 估 量表 》 对 患者 的各种 症状 及 功 能进 行 评 圆
刺结合脊柱微调手法组( 治疗 组 ) 常 规 针 刺 组 ( 照 组 ) 3 和 对 各 0例 , 察 、 观 比较 治疗 前 后 2组 的 症 状评 分 及 颈 椎 曲度 改 善
程 度 。 结 果 : 患者 治疗 后 症 状 体 征 均 明 显 改善 , 疗组 明显 优 于对 照 组 ; 颈椎 曲度 改善 程 度 上 。 疗 组 亦优 于对 照 2组 治 在 治
地时一般无意识丧失 , 因体 位 改 变 , 随着 颈 部 位 置 移 位 ; 者再 取 仰 卧位 , 者采 用 双 手 托 颈 拔 伸 轻 患 医 的 复位 而缓 解 ;5 伴 发症 状 : 同时伴 有 一 系列 脑 摇 法轻轻 放松 颈部 。每周 治疗 3次 , 治疗 4周 。 () 可 共 干缺 血 的症状 和体 征 ;6 X线 表 现 : 见寰 枢 、 () 常 寰齿 3 疗效 观察
组 。 结论 : 刺 结合 脊 柱 微 调 手 法 治 疗 颈性 眩 晕较 单 纯针 刺 治疗 能 够 更好 地 改善 临床 症 状 和 颈椎 曲度 针
关键 词 颈性眩晕 针 刺疗法 脊 柱 微调 手 法 文 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 号 17 — 9 X(0 2 0 — 0 4 0 6 2 3 7 2 1 )9 0 5— 2 中 图分 类 号 R 8 . 05 6 1 5. 5
注:与本组治疗 前比较, O 5★★与 P . ; 『对照组比较, O 1 <0 P .。 <O 4 讨 论
加作 用
颈 性 眩晕 是 常 见 病 、 发 病 , 重 影 响人 们 的 [ 冯 世庆 . 眩 晕. 国现代神 经 疾病 杂 志 ,0 555 :1 多 严 1 】 颈性 中 2 0 ,()3 3 生活 质 量 。该 病 常发 生 在 颈椎 运 动 的 一 瞬 间 , 常见 [】 王 楚 怀 , 大宏 . 性 眩 晕 患者 症 状 与 功 能评 估 的 初 步 研 2 卓 颈
伸 肌 群 的 持 续 收 缩 , 低 颈椎 负荷 , 善 颈 椎 伸 肌 降 改
群 的劳 损 .巩 固颈 椎外 源 性 稳 定 。 因颈椎 动 静 力 平衡 得 以重
见表 2 。
表 1 治 疗 组 、 照 组 患 者 治 疗 前后 症 状 与 功 能评 估 量 袁 评 分 值 比较 ( s 对 艇: )
椎 不 稳 及 颈 部软 组 织损 伤 的问
表 2 治疗组、 对照组 患者 治疗前后颈 曲值 比较 (+) 分 ; 』
题 , 而 缓解 症状 或达 到 临床治 愈 。 从 脊 柱微 调 手 法结 合针 刺 治 疗 , 者 可 以疏 通筋 前 脉 , 于 针刺 得气 , 便 后者 有 助 于巩 固手 法 效 果 , 使颈 椎 微 调 后 不 易 再偏 歪 , 者 相 辅 相 成 。 到疗 效 叠 二 起
于 睡高 枕 或落 枕 及迅 速 转 头 而突 然 发 病 , 现 为 眩 表
属 中 医学 “ 晕 ” 畴 ,灵 枢 ・ 气》 上 虚 则 眩 ” 眩 范 《 卫 日“ ,
究. 国康 复 医 学杂 志 ,9 8 1 ( ) 2 6 中 1 9 。3 6 :4
李 王 四 晕 、 心、 恶 呕吐 、 视物 模糊 、 汗淋 漓等 。“ 大 颈性 眩晕 ” 【] 李 军朋 , 义 凯 , 志宏 . 种 颈 椎 曲度 测 量 方 法 的 可 靠 3
时 为生 理 曲度反 张 。
扰 。操 作 过 程 中力 求 以最 小 的手 法 动力 、 小 的脊 最
33 统 计 学 方 法 使 用 S S 1 . 件对 数 据 进 行 柱 被 动 运 动 幅度 来 调 整 病 变 节 段 椎 体 及 关 节 的异 . PS3 0软 重 改 统 计 分 析 , 量 资 料采 用 (± ) 示 , 计 s表 治疗 前 后 计 量 常 位 置 , 点 纠 正 颈 椎 矢 状 面 移位 和 失稳 , 善 和 使 资料 比较采 用 配对 t 验 , 间 比较采 用 方差 分析 , 恢 复颈 椎 生 理弧 度 , 病变 节 段 前后 柱 应 力分 布 得 检 组 以重 新 分 配 , 少 前 柱 压 应 力 , 而 重 建 颈 椎 静 力 减 从 等 级 资料采 用 x 检 验和 秩和 检验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