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最新人教版PEP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优秀教案
最新人教版PEP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优秀教案一、教案名称:天然资源和人力资源1. 教学目标:- 了解天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概念;- 理解天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能够举例不同的天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2. 教学内容:- 天然资源的分类和例子;- 人力资源的分类和例子;- 天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对人类生活的作用。
3. 教学重点:- 掌握天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理解人力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4. 教学难点:- 了解天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对人类生活的作用。
5. 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讲解天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概念及例子,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实例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天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作用。
6. 教学准备:- 课本《最新人教版PEP五年级科学下册》;- PPT或教具:用于呈现天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分类和例子。
7. 教学流程:- Step 1:导入(5分钟)- 通过简单的问答方式复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内容。
- Step 2:讲解天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概念及分类(10分钟)- 使用PPT或教具,讲解天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定义和分类,帮助学生理解。
- Step 3:举例介绍不同的天然资源和人力资源(15分钟)- 使用PPT或教具,列举不同的天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例子,并请学生参与讨论。
- Step 4:小组合作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天然资源或人力资源,讨论该资源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并展示给全班。
- Step 5:总结归纳(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强调天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对人类生活的作用。
8. 教学延伸:- 邀请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来进行讲座,介绍天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情况,增加学生的实际了解。
9. 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题。
二、教案名称:环境保护(以下内容省略)(继续编写其他教案内容)。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最新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第一课:力与运动- 研究目标:了解力的作用和运动的原因,掌握力的单位和测量方法。
- 教学步骤:- 导入:通过举例子引入本课的主题。
- 呈现:向学生介绍力的概念,展示力的作用。
- 实验: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力的影响。
- 引导: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单位和测量方法,并进行讨论。
- 总结:归纳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力的重要性。
第二课:声音- 研究目标: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掌握量测声音的方法。
- 教学步骤:- 导入:观察周围的声音现象,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 呈现:向学生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展示声音的特点。
- 实验: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探究声音的性质。
- 引导:引导学生探讨量测声音大小的方法,并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 总结: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保护听力的重要性。
第三课:光的传播- 研究目标:了解光的传播原理和光的反射,掌握光的直线传播特点。
- 教学步骤:- 导入:观察光的现象,并问学生有关光的问题。
- 呈现:向学生介绍光的传播原理和光的反射现象,展示光的特点。
- 实验: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探究光的传播规律。
- 引导:引导学生思考光的直线传播特点,并进行分组讨论。
- 总结:总结本课的要点,强调光的重要性和应用。
(以下内容省略)......第六十课:人类呼吸和健康- 研究目标:了解呼吸作用和保护呼吸系统的方法,增加健康意识。
- 教学步骤:- 导入:介绍呼吸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健康的思考。
- 呈现:向学生介绍呼吸作用和呼吸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 分析:通过图表和实例,分析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和预防方法。
- 引导: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健康呼吸系统,并进行小组讨论。
- 总结:归纳本课的内容,强调保护呼吸系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关键词:力、运动、声音、光、呼吸、健康以上是最新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的内容概要。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册人教版五年级下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整体概述: 1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
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单元简析:(1)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
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2023春)人教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2023春)人教版科学教育在小学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趣和好奇心,还为他们提供了发展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机会。
本文将以《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2023春)人教版》为任务名称,探讨该教案的内容需求并给出相应的回复。
一、任务简介根据任务名称所给的信息,我们需要撰写一个关于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的文章。
在回复内容时,我们应简要介绍教案的教学目标、内容安排以及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观察和实验能力等方面。
通过学习这个教案,学生将能够:1. 掌握物质的三态和相互转化的基本特征;2. 理解空气、水、土壤等环境的重要性并学会保护环境;3. 了解一些基本的植物和动物的特征、分类和习性;4. 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学会预防常见的疾病;5. 发展观察和实验能力,理解科学实验的目的和过程。
三、教学内容根据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大纲,教案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物质的三态和相互转化:教学重点是介绍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这些现象。
2. 环境与生态保护:教学重点是介绍环境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通过讨论和实践活动,学生将了解到保护环境的方法和原则。
3. 植物和动物的特征与分类: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植物和动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分类和习性。
通过观察和实践,学生将培养对自然世界的兴趣和好奇心。
4. 健康与预防疾病: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通过讲解和实践活动,学生将学会预防一些常见的疾病。
5. 科学实验: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目的、过程和方法。
通过简单的实验活动,学生将培养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案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 讲授与演示: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新的知识和概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走进大自然课题1:我们身边的科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能够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科学现象。
-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培养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 学会简单的科学实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亲近自然的情感。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科学现象。
- 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简单的科学实验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实验器材。
-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实验记录本。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究活动-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3. 分享与交流-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4. 总结与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反思探究过程。
课后作业- 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总结课堂内容。
课题2:生物与非生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能够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 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 学会通过比较,分析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 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 举例说明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教学难点- 学会通过比较,分析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实物。
-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观察记录本。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引入生物和非生物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观察活动-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分类,分析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3. 分享与交流-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分类结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4. 总结与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反思探究过程。
课后作业- 学生完成观察报告,总结课堂内容。
课题3:生物的多样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能够描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人民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人民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
册)
本文档主要为人民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提供全册教学指导及教学建议。
包括以下内容:
1. 教学目标
- 明确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目标
- 涵盖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物质的组成与性质、能量、光、声、电等科学知识
2. 教学内容
- 详细介绍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 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知识点、实验、实例、小结等
3. 教学方法与策略
- 提供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 鼓励学生实践、探究和思辨,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4. 评价与反馈
- 对每个单元的研究目标和效果进行评价
- 提供评价和反馈的具体方法和标准,以促进学生的研究动力和提升
5. 教学资源
- 提供相关的教学资源和参考资料,包括教材、练册等
6. 教学计划
- 设计详细的教学计划,安排每个单元的教学进度和活动安排
通过本文档,教师和学生能够清晰了解人民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的全册内容,从而有效开展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研究成绩。
请注意,本文档是基于人民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编写的,内容及指导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度调整和优化。
人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章第3课《卵石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章第3课《卵石的形成》教案一. 教材分析《卵石的形成》是人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三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卵石的形成过程,以及不同地质时期的环境特点。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从身边的自然环境中发现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自然界的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在前两章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地球的构造和地形地貌,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但学生在观察和实验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说出卵石的形成过程,了解不同地质时期的环境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身边的环境变化。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卵石的形成过程,不同地质时期的环境特点。
难点: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卵石的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卵石的形成过程,收集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了解地形地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两章的内容,让学生说说地球的构造和地形地貌。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卵石是如何形成的吗?”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不同地质时期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地质时期的环境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地质时期的环境变化对卵石形成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卵石的形成过程。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尝试解释卵石形成的原因。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卵石是如何形成的?不同地质时期的环境特点对卵石形成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卵石,还有哪些地质现象是我们可以观察到的?”学生举例说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计划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本教学计划将包括以下内容:1. 第一单元:稻作生产技术2. 第二单元:动植物的性别与生殖3. 第三单元:水资源的重要性和利用4. 第四单元:固体的特性和变化5. 第五单元:生物多样性保护6. 第六单元:人类的呼吸和健康7. 第七单元: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8. 第八单元:电的传导和电路9. 第九单元:运动的速度和运动的变化10. 第十单元:健康与环境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通过清晰明了的课堂讲解,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和概念;2. 实验观察:通过科学实验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3. 讨论与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5. 视频示范:通过播放相关科学实验和现象的视频,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评价方法1. 笔试: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对学生的科学知识进行考核;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参与科学实验并提交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3.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4. 小组合作评价:通过小组内互相评价和合作研究的方式,评估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准备为了有效开展教学,下列资源将被准备:1. 教科书和课件:使用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配合课件展示相关科学知识;2. 实验器材和材料:根据教学内容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和材料;3. 视频资源:寻找相关科学实验和现象的视频资源。
六、教学计划安排本课程将按以下计划进行教学:1. 单元一:稻作生产技术(2周)2. 单元二:动植物的性别与生殖(2周)3. 单元三:水资源的重要性和利用(2周)4. 单元四:固体的特性和变化(2周)5. 单元五:生物多样性保护(2周)6. 单元六:人类的呼吸和健康(2周)7. 单元七: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2周)8. 单元八:电的传导和电路(2周)9. 单元九:运动的速度和运动的变化(2周)10. 单元十:健康与环境(2周)七、补充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的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与反思
第1课地球教学目的: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基本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知道地球表面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教具准备:地球仪、小船模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看到船只进港出港。
为什么从远处驶来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而出港向远方驶去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线下?出现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与地球的形状有关吗?二、新课(一)地球的形状实验:模拟实验:将小船模形贴着地球仪表面来回移动,从另一侧观察小船模型。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一个圆形的球体。
月食的时候地球的阴影是条曲线。
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指导阅读p4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程》简介麦哲伦环绕地球的航行第二课时一、复习地球是什么形状?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二、新课(一)地球有多大?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千米(二)海洋和陆地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情况,估算海洋和陆地的面积,使学生对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情况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0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10(三)拓展平原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多少?平原面积占陆地面积的1/4(四)地球内部有什么(a )、介绍地球内部概况(b )、指导阅读p8的“地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三、作业:1、查找、收集人类近代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和数据。
2、查找资料,了解更多有关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的知识。
板书设计:第1课地球一、地球的形状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麦哲伦环绕地球的航行二、地球有多大?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千米三、海洋和陆地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7/10平原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4陆地约占地球表面的3/10其他地形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3/4四、地球内部有什么教学反思:本课通过让学生了解地球形状、大小,从中知道地球表面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学内容: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有关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知识。
2.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 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2. 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
3. 自然资源的分类和利用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教具。
2. 板书工具和教学素材。
3. 录音机、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用图片或录音放映视频,引入本课的话题: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2. 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二、呈现与讲解(15分钟)1. 教师用课件和图片讲解生态环境的概念、种类和重要性。
2. 教师用实例和图片讲解自然资源的分类和利用方法。
三、探究与实践(20分钟)1. 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实例和图片,进行小组讨论。
2. 学生观察身边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的重点知识和思考问题。
2. 学生总结课上学到的知识,拓展相关内容。
五、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提出可改进的方面。
并布置相关作业和阅读材料。
六、课后作业1. 阅读与本课相关的文章或书籍,并写出心得体会。
2. 观察周围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写一篇观察报告。
以上为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的内容,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和变动。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教案第一课时课题:植物的基本特征教学目标:1. 知道植物的基本特征,能够简单描述植物的生长过程。
2. 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1. 植物的基本特征2. 植物的生长过程3. 植物的实际应用教学重点:1. 植物的基本特征2. 植物的生长过程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观察法3. 实验法教学资源:1. 教师准备的幻灯片及实物2. 学生实验用具及材料教学过程:1. 热身:学生看图片并讲述不同的植物的形态特征。
2. 讲授: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实物,向学生讲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长过程。
3. 观察:学生观察实物,发现植物各部分的形态特征和功能。
4. 实验:学生进行植物的实验,探究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
5. 总结:学生总结植物的特点和应用。
达成评价:1. 学生能够简单描述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长过程。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得到培养。
第二课时课题: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变化教学目标:1. 知道日常生活中化学变化的现象及其原因,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和发现化学变化现象。
2.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及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1. 化学变化的现象和原因2. 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变化3. 化学变化与环保教学重点:1. 化学变化的现象和原因2. 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变化教学难点:1. 化学变化与环保。
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实验法教学资源:1. 教师准备的幻灯片及实物2. 学生实验用具及材料教学过程:1. 热身:回顾学过的化学知识,提出一个问题: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化学变化的现象?2. 讲授: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实物,向学生讲解化学变化的现象和原因,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和发现化学变化现象。
3. 实验: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探究化学变化的实现过程。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版指导思想:本教学计划坚持“健康第一”和“育人第一”的指导思想,以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注重教书育人的精神,积极开展探究为主的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研究和生活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1.经历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的过程和体验,初步体会到科学观察需要细致、讲求方法,获得自信。
2.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调查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
3.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基本的观察活动过程,提出问题、发现更多观察内容,解决问题并尝试改进观察方法。
4.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综合运用感官感知事物。
5.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与同学交流、相互评价观察结果。
6.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的问题。
7.在观察、研究的各种活动中,学生能够注重事实、留心观察、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同时通过对水的观察,保持和发展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教学措施:为了完成本学期的教学目标,本教学计划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并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2.运用新课程理念,认真钻研教材、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运用多种评价手段,以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
4.充分运用教具、挂图、音像教材进行直观教学,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特别是要组织好每一个观察认识活动,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每一个活动。
5、为了促进学生的研究,每个班级都建立了科学研究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共同成长。
6、课堂常规有序,学生需要准备好课本和笔记本,按时上下课,遵守课堂纪律,不互相干扰。
7、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提问和发表观点,这些都会被记录并及时评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表现和进步。
2023年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昼夜与四季1.白天与黑夜【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通过模拟实验能说出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自转一周大约是24小时。
[科学探究]1.能根据昼夜交替相关的自然现象,提出日地之间运动关系的猜想。
2.能通过建立模型和模拟实验收集证据,并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发展模型思维能力。
[科学态度]在探究过程中积极与同伴交流,认识到有依据的解释很重要,形成对天文学的研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学生基于生活体验,了解人类通过认识地球运动规律来解释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学生基于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观察,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教学难点】根据实验的情况和从资料中获取的信息,修正自己的解释。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清晨,随着旭日东升,黑夜逐渐退去,白天就来临了!傍晩,太阳西下,黑夜重新降临。
白天,黑夜,白天……日复一日,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有规律的昼夜交替现象,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年复一年,岁岁如此,四季又是怎样形成的?让我们开启《昼夜与四季》学习之旅吧!比较两张照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建筑物一样不同:左图是白天(昼),右图是黑天(夜)。
每天伴我们醒来的第一缕阳光和每天哄我们入睡的茫茫夜色,似乎是上了发条的时钟生生不息,永不停歇。
随着太阳东升西落,我们迎来一个个白天和夜晚,看到周而复始的昼夜交替现象。
那么,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边阅读边思考二、讲授新课一、科学实践: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的奥秘1、白天与黑夜(1)指一指:地球上哪些地方是白天?哪些地方是黑夜?(2)辨一辨:白天和黑夜的根本区别是什么?白天有阳光照射,黑夜没有阳光照射。
2、昼夜交替现象在昼夜交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哪些有规律的变化?(1)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和温度变化早上的气温较低,影子较长;中午的气温较高,影子较短。
推测一下:一天中,傍晚物体影子和温度有怎样的变化?傍晚的气温较低,影子较长。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全册(人教版)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全册(人教版)单元一:生命起源- 课时一:生命的起源- 课时二:什么是基因- 课时三:基因传递的方式- 课时四:生命的多样性单元二:身体机械- 课时一:运动物体的特征- 课时二:机械结构与功能- 课时三: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时四:建筑中的支撑结构单元三: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时一:什么是声音- 课时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时三:声音的大小与高低- 课时四:科学小实验:制作水杯响片单元四:物体的浮力- 课时一:什么是浮力- 课时二:浮力的原理- 课时三:物体沉浮状况的判断- 课时四:浮力的应用单元五:自然与科技- 课时一:科技对自然的影响- 课时二:科技与环境的关系- 课时三:可持续发展- 课时四:科技创新单元六:地球与太阳系- 课时一:银河系与太阳系- 课时二:地球与月亮- 课时三:地球的运动- 课时四:日食、月食和日月食单元七:资源利用- 课时一:世界资源总量及分布- 课时二:资源的保护与节约- 课时三:再生资源- 课时四:可持续利用资源单元八:光的传播及光谱分析- 课时一:什么是光- 课时二:光的传播- 课时三:光的折射、反射和色散- 课时四:科学小实验:制作反光镜单元九:电的传输及电路- 课时一:电的产生- 课时二:电的传输- 课时三:简单电路- 课时四:科学小实验:制作电磁铁单元十:化学变化- 课时一:什么是化学反应- 课时二:常见化学反应- 课时三:物质的净化及分类- 课时四:科学探究:制作发泡胶以上为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课程教案全册,包括十个单元,共40节课,涵盖了科学教育的基础知识和科学实验探究等内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科学、认识生活、提高思维能力。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目录第一单元第1课《水的变化》 (2)第一单元第2课《热胀冷缩》 (5)第一单元第3课《溶解与分离》 (10)第一单元第4课《燃烧与灭火》 (14)第一单元第5课《奇妙的变化》 (19)第二单元第1课《植物的生长变化》 (24)第二单元第2课《动物的生长变化》 (26)第二单元第3课《我们的生长变化》 (29)第二单元第4课《遗传与变异》 (31)第三单元第1课《多样的地表形态》 (35)第三单元第2课《自然因素对地表的作用》 (38)第三单元第3课《卵石的形成》 (40)第三单元第4课《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43)第四单元第1课《地球的内部构造》 (46)第四单元第2课《地震》 (49)第四单元第3课《火山》 (54)第四单元第4课《一切都在变化》 (60)第四单元第5课《词汇表》 (64)第一单元第1课《水的变化》1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尝试自主设计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观察实验活动。
分析水的各种状态之间变化的过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观测数据(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初步建立物质不灭的观点。
2学情分析水的三态变化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如水结成冰又融化;寒冷的冬天,放在室外的湿衣服结了冰也会变干等。
因此,学生们对这些现象司空见惯,不用刻意的观察,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加上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蒸发、沸腾、凝结”等知识,这是学生探究水的三态变化规律的重要基础。
但是,由于受知识、能力和习惯的局限,真正有目的、有计划的去观察这些现象并进行深入探究的学生却很少。
2022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精选10篇)
2022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精选10篇)2022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2022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精选10篇)光阴如水,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有新的目标,写一份教学计划,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准备吧!怎样写教学计划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022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精选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1一、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人体内部的秘密》、《我们怎么看到物体》、《生物的生长与繁殖》、《春夏星空》、《生活中的机械》、《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
本册教科书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体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重点落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内容。
各单元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切入到基础性的、规范的科学探究活动之中。
评价活动显示出整体性、连续性。
本册教科书每单元设置一个“单元评价页”,以“单元探究主题”为评价依据,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开展评价活动,保证了内容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评价指标设计细致明确,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趋势,评价方式可操作性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教科书的评价是以“单元评价”的形式设置的,并不意味着课时教学中就可以忽略或者省略评价活动。
教科书之所以设计成“单元评价”,学生已奠定了“课时评价”的基础,本着“由扶到放”的原则,设计成“单元评价”后,有利于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自己的科学学习进行反思。
但是,“单元评价”的落实,要靠每一个探究活动的积累。
因此,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应更加强调过程性的评价,这是做好评价的保证。
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方法和已有知识,解决生活中具有简单联系的具体问题。
人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章第1课《植物的生长变化》教案
人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章第1课《植物的生长变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章第1课《植物的生长变化》。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以及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对于身边的植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观察植物生长变化方面,可能缺乏系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动手,从而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掌握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动手,从而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法:通过实地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过程。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道具和实验材料。
2.学生准备:带上一盆自己种植的植物,了解其生长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颗种子发芽的过程,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吗?它们在生长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变化?”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植物,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
同时,教师通过PPT展示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对植物的生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植物在光照、水分、土壤等方面的生长变化。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教材: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课题:植物的生长与发育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生长与发育过程。
2. 掌握植物的种子结构和发芽的条件。
3. 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4.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植物的生长与发育过程。
2. 植物种子结构和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1.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理解。
2.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好教材和教具,包括植物种子、显微镜、实验器材等。
2. 学生准备好笔记本和铅笔。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1. 通过展示一张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过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有没有想过植物是如何生长和发育的呢?”Step 2 探究植物的生长与发育1. 向学生介绍植物的生长与发育的过程和各个阶段,包括播种、发芽、生长、开花和结果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不同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发现植物的不同。
Step 3 认识植物种子1. 给学生提供不同种类的植物种子,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它们的外观和大小。
2. 引导学生思考种子的作用和特点,并进行讨论。
Step 4 探究植物的发芽条件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条件下种子容易发芽,为什么有的种子发芽困难。
2. 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并进行种子发芽实验,观察实验结果。
Step 5 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1. 引导学生回顾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定义和过程。
2. 展示实验现象、动画或视频等,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Step 6 小结与作业布置1. 综合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将本节课学到的内容整理并写在笔记本上。
以上是一节五年级下册科学的教案,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学习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学习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学习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
2023年最新人教版(新起点)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3年最新人教版(新起点)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五年级学生全面研究和掌握2023年最新人教版(新起点)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的知识。
教学内容本教案包括以下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物质的存在形式2. 第二单元:水的变化3. 第三单元:空气和运动4. 第四单元:动物的生活和外部特征5. 第五单元: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学生将能够:1. 了解物质的存在形式,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2. 掌握水的三种存在形式,包括液态、固态和气态;3. 了解空气的组成和特性,并了解运动的种类;4. 了解动物的生活和外部特征,包括鸟类、昆虫、哺乳动物等;5. 了解光的传播路径和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实验、观察和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研究效果。
教学流程1. 课前准备: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兴趣,并准备相关实验和教具;2.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问题或实验,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3. 教学展开: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示范实验等;4. 练巩固:通过练题和小组讨论,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5.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6. 课后作业:布置相应的作业,巩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练、作业和实验观察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估,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并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
参考资料1. 2023年最新人教版(新起点)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材2. 相关实验和教具以上为2023年最新人教版(新起点)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的概要,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详细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
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说明: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的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
而且选择的7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如胡萝卜、蜡烛头等,这样的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补充: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6、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8、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板书设计: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砖块沉木块浮塑料块浮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材料收集:用小袋子把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装好,并补充大小轻重相近的萝卜、橡皮各一,以便下节课各组实验使用。
教学后记: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小组实验一: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小组实验二: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
小组实验三:水槽(与实验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
【教材处理】本课活动内容较多,考虑到探究时间限制,故把制作潜水艇的活动略去,但本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是很有意义的,可作为课外科技活动落实。
另把“小瓶子实验”中的装液体改为装沙子,更方便操作。
【教学过程】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说明:两次排列,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契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
)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
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
2、出示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建议:为了减少教师准备材料的辛苦,此活动也可以只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套材料,分小球类和立方体类,在完成自己组的实验后可以跟其他小组进行交换,既可提高活动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报告单第()小组实验一: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的沉浮(从重到轻排列)实验二: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的沉浮(从小到大排列)3、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
4、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第一层次: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第二层次;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第三层次: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5、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提醒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认识到变量控制实验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
2、提供实验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
小瓶子沉浮实验报告单第()小组说明:沙子数量可用无、一点点、较多、装满来表述,也可以用占瓶子体积的大致分数来说明。
最后一列给学有余力的小组作其他状态研究,比如教材第6面的中间“浮在水中”(即悬浮)状态。
3、组织讨论: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改变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
)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第6面的灰色文字: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
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5、建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
板书设计: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小球的沉浮物体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立方体的沉浮控制变量小瓶子的沉浮体积大质量小易浮,体积小质量大易沉潜水艇应用沉浮原理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