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整合篇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仿真高考”过关练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高频命题点课件模块一中国古代篇模块通史贯通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
• 请输入您的内容
02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历程
CHAPTER
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铁犁牛耕的推广
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提高了 农业生产力水平。
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水利设施的兴建
古代中国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如都 江堰、郑国渠等,为农业生产提供了 便利条件。
通过改进耕作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 量,实现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古代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地位
古代中国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对周 边地区及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 ,四大发明等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发 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交往日益 频繁,如丝绸之路的开辟、郑和下西 洋等,增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和友 谊。
重要战争及和平交往事件
重要战争
古代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要战争,如牧野之战、长平之战、赤壁之战等,这些战争对当时政治、经济格局产 生了深远影响。
手工业与商业繁荣
01
手工业的发展
古代中国手工业种类繁多,如冶 金、制瓷、纺织等,技术水平高 超。
商业的繁荣
02
03
货币与金融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 商业贸易逐渐繁荣起来,形成了 许多著名的商业城市和商帮。
古代中国出现了最早的纸币—— 交子,以及钱庄、票号等金融机 构,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海外贸易与对外交流
熟悉常见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如选择题中的排除法、材料解析题中的信息提取法等,熟悉这些题 型和解题技巧可以帮助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多读历史书籍、多写历史小论文等方式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 力和表达能力,提高解答主观题的能力。
谢谢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1编中国古代史板块2专题纵向贯通专题1沿革
3.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特点
特点
具体表现
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 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
削弱
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 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特点
具体表现
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 由实位到虚位反映出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
转向虚位
6. (2022·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模拟)元朝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 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分开”,打破了山川形便,采取犬牙交 错的行政划分方式。这有助于( B )
A.强化行省对地方有效管辖 B.增强对国家政治认同感 C.推动政治文化格局的演变 D.促进民族大交融的趋势
【解析】 元朝统治者打破了山川形便,采取犬牙交错的行政划分 方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这就等于增强对国家统一的政治认同感, 故选B项;题干仅涉及行省的划分原则,不涉及具体行省对地方的有效 管辖,排除A项;元朝统治者的行政划分方式主要是有助于其政治统 治,而不是政治文化格局的演变,排除C项;元朝统治者的行政划分方 式主要是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促进民族交融是其客观影响,排除D 项。
1.商周治国思想从“神本”向“民本”的转移 (1)殷商尊神敬祖重巫,有着强烈的“神本”文化特征。殷人迷信上 天的权威具有绝对性,对天命只能顺从,一切唯神,一切在卜,在政治 生活中,神权专制统治得到进一步加强。
(2)西周治国思想体现出对人事的重视,逐渐向“民本”思想转变。 ①将重视神与人事结合起来。西周祖先神的地位大大提高,即先祖 受命于天的天人合一思想。人王的地位大大提高,宣扬“天子”显示人 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具有民本思想的统治者将“天命”和“民情”联系 在一起,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大禹)、“敬天保民”(周公“德 政”)等思想。
2020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版)文档:模块01中国古代史(通史跟踪活页练)Word版含解析
通史跟踪活页练模块一综合中国古代史(时间:70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
每题2分,共50分)1. (2017 •阳质检)周襄王即位不久,他的弟弟王子带就联合戎、狄赶走了周襄王。
后来晋文公诛王子带,迎周襄王复位。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 .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的地位衰落B .诸侯维护天子权威,中央集权得以强化C.诸侯势力发生分化,分封制度遭到破坏D .礼乐制度趋于瓦解,诸侯僭越天子职权解析:材料中"他的弟弟王子带就联合戎、狄赶走了周襄王”表明宗法秩序受到冲击,材料中“晋文公诛王子带,迎周襄王复位”表明周天子的地位衰落,故A项正确;到秦朝才确立中央集权制,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是王室内部矛盾,而非诸侯势力发生分化,故C 项错误;诸侯僭越天子,与材料中“晋文公诛王子带,迎周襄王复位”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2. (2017武汉重点中学联考)秦国丞相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又说:“一则治,异则乱”,于是集合门客们编撰成《吕氏春秋》。
材料表明吕不韦意图()A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B •兼容糅合诸子思想C.保存凸显诸子思想 D •控制思想巩固统一解析:材料“一则治,异则乱”反映出吕不韦认识到思想统一的重要性,而非君权问题,故A项错误;战国末年各派思想融合趋势不断增强,吕不韦编订《吕氏春秋》是杂家融合各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故B项正确;吕不韦非诸子思想的继承者,而是为创立统一思想而努力,故C项错误;此时秦国未实现全国的统一,故D项错误。
答案:B3. (2017长沙模拟)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国君往往有许多儿子,理论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然而国君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
这实质上()A •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B •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C.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王权至上 D •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解析:“理论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反映出它的合法性并没有被否定,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君改变嫡长子继承制带来的危害,故B项错误;王位嫡长子继承制的改变是因为“国君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王权至上,故C项正确;即使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嫡长子继承制也能解决王位继承问题,根源不在此,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题 专题一第1讲仿真预测知能闯关
"《优化方案》2013年高考二轮复习训练题:专题一第1讲仿真预测知能闯关 "1.(2011·高考上海单科卷)历史是复杂的。
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
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看法的是( )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解析:选A。
秦二世而亡,汉高祖刘邦错误地认为是秦朝废分封行郡县造成的,从而大封同姓王,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随着势力的增长而形成对中央政权的严重威胁,形成了新的问题,故A项符合题意。
汉启用布衣将相扩大了统治基础,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出现了清明的政治局面,唐实行宽简舒缓的法令缓和了社会矛盾,都是吸收前朝灭亡教训而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故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2.(2010·高考课标全国卷)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解析:选C。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西周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分封制。
西周的封国有燕、齐、鲁、卫、晋、宋、楚等。
A项河南的简称是豫,河北的简称是冀;B项湖南的简称是湘,湖北的简称是鄂;D项广东的简称是粤,广西的简称是桂。
其简称都不是源自西周封国国名。
C项山东的简称是鲁,山西的简称是晋,其简称都是源自西周封国国名。
3.(2010·高考安徽文综卷)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解析:选C。
材料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郡县制在秦汉时期的积极作用。
秦朝亡于暴政,而非郡县制;西汉有王国叛乱,而无郡县叛乱,“秦制之得亦明矣”,说明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中国古代史模块综合训练
中国古代史模块综合训练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2·泰安市高三三模)位于浙江余杭的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核心。
在遗址中心的莫角山,考古人员发现了30公顷的人工地基,经过部分试发掘,证明其上曾建有宫殿。
近年来,又在良渚遗址的西北发现了绵延四五公里的土垒,据推测可能是城墙或堤防。
据此可以推知良渚文化时我国( B )A.初步确立了君主政治B.已有了初始的文明C.部落之间的纷争不断D.阶级分化十分明晰【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良渚文化发掘出宫殿、城墙或堤防,而宫殿、城墙是早期文明的象征,这说明当时我国已有了初始的文明,故选B项;君主政治形成于夏朝,排除A 项;材料设立城坊是出于防御的需要,并不能说明部落之间纷争不断,排除C项;材料信息能反映出阶级分化,但“十分”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
2.(2022·吉林市高三二模文综)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其经营和产品主要为贵族统治者服务的“工商食官”制度逐渐解体,私营手工业和私营商业应运而生。
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领域的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A )A.工商业形成了多元发展的新格局B.官营工商业的经营范围缩小C.社会经济中自然经济的比重下降D.工商业的发展实现了独立化【解析】根据所学,西周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由官府垄断经营。
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局面被打破,私营手工业发展较快,官营和民间手工业竞相发展,A项正确;私营工商业的发展无法撼动官营工商业的垄断地位,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自然经济也在发展,C项错误;中国古代工商业始终是在官府主宰和控制下,D项的“独立化”表述错误。
3.(2022·黄山市二模)汉武帝时期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负责地方监察事宜。
东汉时期的刺史,已不再如西汉时一般平时巡行、岁末进京,而在州内拥有了常驻治所,皇帝也时常诏令刺史参与平乱、水利等事务。
州从西汉初置时的监察区,最终演变为郡之上的一级行政区。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高考仿真练1 ---精校解析 Word版
高考仿真练(一)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先秦时期同类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各国按士农工商划分阶层B.商鞅重视发展商品经济C.魏国李悝变法的影响最大D.国家重视对经济的管理答案 D解析《管子》代表了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思想,强调了对士农工商的管理;《商君书》反映了对农业粮食的管理规定;第三则材料体现了政府对市场的管理;第四则材料强调在灾年重视物资的流通。
综上,四则材料均反映先秦时期国家对经济领域的管理,故D项正确。
题干中只有第一则材料涉及“士农工商”,不能代表“各国”,排除A项;根据材料和所学,商鞅变法时注重发展农业,提倡重农抑商,排除B项;四则材料只有李悝变法涉及影响,无法比较,C项错误。
25.西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
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
这说明()A.法家思想成为魏晋时期主流观念B.儒学对法律的影响得到了强化C.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巩固D.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答案 B解析西汉时期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属于儒家经典,以儒家经典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增加体现儒家理念的法律条文,说明从汉代到西晋时期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得到强化,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不能保证司法公正,故D项错误。
26.《唐律疏议》规定商人有“行滥短狭者(指假冒伪劣商品)而卖者,杖六十”,“得利赃重者”按盗窃论处;宋代《太平广记》中多有“卖油条者在油中掺杂鱼膏以图厚利,终被暴雷击死,商人背信弃义而家遭火灾”等记载。
这些记载说明唐宋时期()A.严格推行重农抑商B.获取重利遭到严惩C.注重规范商业行为D.商人笃信因果之说答案 C解析据材料中对出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商人的处罚和对卖油条者油中掺假被雷击以及商人背信弃义家遭火灾等信息可以得出,唐宋两代反对商人出售假冒伪劣产品、背信弃义等,说明当时政府比较重视规范商业行为,故C项正确。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知识整合篇 第二板块 中国近现代史“仿真高考”过关练
中国近现代史“仿真高考”过关练(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840年后,中国信西教之徒在农村往往是舆论所鄙视的社会下层人物,缙绅之流几乎以异类观之,而城市教徒却常有社会上层分子,知识分子也常以平和之气作些记述。
此现象说明( )A.西方宗教对农村影响超过城市B.宗教信仰与民众经济状况相关C.市民思想开放对西方宗教宽容D.传统观念受冲击程度存在差异解析:选D 近代以来,沿海城市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要早,思想开放,而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依然处于保守和封闭状态,故D项正确。
2.下图是19世纪60至80年代中国进口棉纱、棉布数量变化图。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纺织业飞速发展B.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大量输出商品C.洋务企业客观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D.中国成为英国纺织品最大的海外市场解析:选B 19世纪60至8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由图中信息可知中国进口棉纱、棉布数量基本呈现增长趋势,这与工业革命有关,故B项正确。
3.1883年,《字林沪报》报道:“凡开矿公司如长乐、鹤峰、池州、金州、荆门、承德、徐州等处,一经禀准招商集股,无不争先恐后,数十万巨款,一旦可齐。
”这一报道反映了( )A.近代企业分布日益合理B.近代企业规模逐渐扩大C.兴办实业热潮迅速掀起D.近代企业竞争渐趋激烈解析:选B “数十万巨款”体现了近代企业规模逐渐扩大,故B项正确。
4.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核心是强调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又不得不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臣民的权利。
此外,还规定了议院、选举方面的内容。
可见,《钦定宪法大纲》( )A.是“中体西用”理论的具体实践B.含有资产阶级宪政的性质C.是民主和科学思想传播的结果D.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解析:选B 材料中“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臣民的权利。
此外,还规定了议院、选举方面的内容”表明《钦定宪法大纲》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度,虽然极力维护君主专制,但也含有资产阶级宪政的性质,故B项正确。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高考仿真练
备考策略及注意事项
备考策略
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扩展,加强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和创 新意识的训练,关注时事热点和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联系,多做真题和模拟题进行 实战演练。
注意事项
注意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避免碎片化记忆;注意历史知识的准确性和严 谨性,避免张冠李戴和主观臆断;注意历史知识的灵活性和创新性,避免死记硬 背和生搬硬套。
01
高考历史概述与命题趋势
高考历史考试内容与要求
考查范围
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等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 文化、科技等内容。
考查要求
要求考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理解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科技等的背景、 过程、影响和意义,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问 题。
20XX-01-30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高考仿 真练
汇报人:XX
contents
目录
• 高考历史概述与命题趋势 • 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 • 专题二: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潮流
及经济发展
contents
目录
• 专题三:世界近现代史重要事件、人物 及思想成果
• 专题四:历史选修内容重点突破 • 高考仿真模拟题训练与答题技巧指导
仿真练习题与解析
练习题三
比较秦朝与唐朝政治制度的异同点,并分析其影响。
解析
秦朝与唐朝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但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而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两者都加 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但唐朝的制度更加完善和成熟;其影响是巩固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文 化的发展。
03
专题二: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 主潮流及经济发展
新教材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一部分专题闯关练03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统一
专题闯关练03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统一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2024·山东淄博高三三模]北宋时期,宋真宗重用王钦若、丁谓等人,东封西祀,大营宫观。
在此背景下,位居宰相的王旦以“祖宗之法”为旗帜,对抗真宗等人越轨的政治行为。
由此可见,北宋的祖宗之法( )A.导致了中枢权力机构的异化B.有利于稳定政治格局C.为北宋的积贫积弱埋下隐患D.体现了分权制衡理念2.[2024·湖南长沙高三模拟预料]《宋史》载:“天圣中,及元昊反,即诏令陕西、河东等绝其互市,罢保安军榷场;后又禁令陕西并边主兵官与属羌交易。
久之,元昊请称臣,数遣使求复互市。
”由此可知( )A.榷场贸易是民族沟通的主要方式B.经济政策影响政治走向C.宋加强了对西夏有效管理D.区域经济发展受到爱护3.[2024·广东汕头高三三模]下表为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北宋·刘挚《忠肃集》“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盖自青苗之议起,而天下始有聚敛之疑。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其裂而不复合者,秦桧之罪也。
”晚清·梁启超《王荆公》“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王安石)庶足以当之矣。
”A.历史人物价值不断提升B.人物评价缺乏客观标准C.世人的历史认知被颠覆D.时代变迁影响人物评价4.[2024·江西南昌高三三模]宋徽宗时期,蔡京为相,“深受皇帝宠幸”。
御史中丞石公弼“劾京罪恶,章数十上”,侍御史毛注亦多次上疏“累论蔡京罪积恶大,天人交谴”。
最终,蔡京被迫罢相致仕。
材料反映宋代监察制度( )A.制约了皇帝最终决策权B.有助于政治风清气正C.导致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提高了中枢行政效率5.[2024·河北百万联考高三诊断]下图所示为辽朝的国家体制示意图。
由此可知,辽朝的国家体制( )A.促进了蕃汉一体化治理B.不利于强化君主政治权威C.体现了崇文抑武的政策D.源于农牧复合的经济形态6.[2024·湖南衡阳高三模拟]岳飞《满江红》中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视金人为“胡虏”。
(课标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高考仿真练(一)习题
高考仿真练(一)限时:6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9山东潍坊一模)先秦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
春秋时,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击退北狄、征伐楚国,成就霸业。
后来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
这一现象表明( )答案 C 根据材料“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可知,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化相对中原落后;根据材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可知,楚、吴、越等国认同中原文化,这说明华夏文化圈逐渐向外扩展,故C项正确。
周王室并未实现集权统治,故A项错误。
B项明显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
材料主要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战国时期才出现兼并统一战争,故D项错误。
2.(2019河南六市联考)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出处记载《通典·食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货二》《全唐诗补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逸》《唐大诏令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集》《全唐史》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侵吞,莫惧章程答案 B 材料“听卖永业田”“寺观广占田地”“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反映了土地兼并的现象,说明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故选B项。
根据材料“恣行侵吞,莫惧章程”可知,当时唐代法律尚不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排除A项。
题干只是反映土地的占田情况,而非社会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
材料中“恣行侵吞,莫惧章程”说明政府是限制土地兼并的,排除D项。
3.(2019江西上饶二模)两宋时期商人捐纳买官日益增多,对此一官员上奏称“一州一县无处无之,已仕者约以千计……是皆豪猾兼并之徒,屠酤市贩之辈”。
这从根本上反映了两宋时期( )答案 B 两宋时期出现了许多“捐纳买官”现象,说明随着商人经济实力的增长,其参与政治的愿望日趋强烈,但是一政府官员却称他们是“豪猾兼并之徒,屠酤市贩之辈”,这充分表明在两宋时期,商人从政以后,其社会地位并没有得到传统士大夫的认可,故选B项。
(老高考旧教材适用配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知识专项整合练(一)
通史知识专项整合练(一)一、选择题1.(2022江西南昌二模)下表是《甲骨文合集》中关于农、牧和田猎的部分甲骨卜辞:据此,以下推断符合史实的是( )A.商周重视封建经济发展B.商代农业生产有所发展C.甲骨文卜辞以农业为主D.商代已经取消活人祭祀2.(2022陕西十校联考)西周初,周人认为,周主要效法文武之德,贵族要效法祖考之德,西周中期,周人已对祖先能否效法祖考之德提出了疑问。
春秋时期,德为祖先所独占的观念发生改变,认为自己可以直接有德。
这反映了( )A.祖先崇拜不复存在B.宗法秩序发生动摇C.道德政治成为主导D.礼崩乐坏权力失控3.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
孔子主张“仁”,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为政以德”。
两者思想都( )A.主张“无为而治”B.倡导战胜自然C.蕴含和谐理念D.提出“仁者爱人”4.(2022安徽马鞍山三模)汉文帝时,有人无意惊扰到文帝的乘舆马,廷尉张释之依法判决“此人犯跸,当罚金”,文帝认为判罚过轻,张释之据理力争:“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最终文帝也只能认可这个判罚。
这表明当时( )A.法律具有一定的独立性B.君主权力受到有效制约C.国家治理理念发生变化D.儒家民本思想得到贯彻5.(2022河南洛阳三模)屯田制是一种由政府提供土地,组织农民或士兵耕种,以解决军队给养或收取税粮的制度。
三国时期的东吴推行了大规模的屯田,将屯田与水利开发并举,屯田制度与东吴政权相始终。
东吴的屯田( )A.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B.奠定了国家统一的基础C.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D.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6.(2022云南昆明模拟)据《南史》记载,南朝女棋手娄逞“变服诈为丈夫,粗知围棋,解文义,遍游公卿,仕至扬州议曹从事”。
唐朝后宫设有寓教棋博士传授棋艺,史书上有安南国向皇后进贡“木牝象骨象棋盘一面”“象牙棋子一具”的记载。
据此可知,当时( )A.女性参与围棋活动得到社会认可B.围棋传播经历自下而上的过程C.政府支持推动女子围棋运动发展D.围棋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7.(2022四川德阳三模)下表为北魏至唐代有关均田制下奴婢和耕牛受田规定的变化表。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专题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专题1中国古代国家制度体系的建立
专题一中国古代国家制度体系的建立一、选择题1.(2023陕西咸阳二模)在距今4 000年前后,陕西神木地区进入繁盛期。
在当地的石峁遗址考古中发现了良渚遗址的玉琮,湖北天门石家河文化的玉鹰、玉人头等众多文物。
这说明当时( )A.阶级分化日趋明显B.各地迈入国家阶段C.玉器成为权力象征D.存在地域文化交流2.传说“虎啸能生飓风”。
下图是后母戊鼎的耳廓纹饰——虎噬人头纹,以表达商王与虎通灵,彰显权威,威吓民众。
虎纹在西周的兵器、礼器中广泛存在。
这种文化现象可以佐证商周时期( )A.血腥的奴隶制度B.先进的冶金技术C.神权与王权结合D.血缘是政治基础3.西周分封是一个长期过程,其中以周公辅政时最为典型。
周公的分封策略( )A.有效巩固并扩大了周朝统治B.稳固了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C.形成了商人残余势力的威胁D.强化了亲疏贵贱与尊卑关系4.(2023广东深圳二模)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称帝的同时追封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仿秦尊太公为“太上皇”,此后历代开国皇帝追封先父、先祖成为惯例。
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强化新王朝统治的合法性B.借助神权以稳定社会秩序C.宣扬孝道以强化道德教化D.团结皇族以避免权力纷争5.西汉初年,高帝令诸侯王“皆立太上皇庙于国都”,各诸侯国建立宗庙祭祀。
公元前40年,汉元帝下诏指出各诸侯国“久遵而不定,令疏远卑贱共承尊祀,殆非皇天祖宗之意,朕甚惧焉”,故罢郡国宗庙。
西汉郡国宗庙的兴废从本质上说明( )A.礼制兴革服务于现实政治的需要B.统治者通过祭祀神化家族权威C.政体稳定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D.西汉王国势力的扩张威胁中央6.下表反映了西汉诸侯国“相”履职重心的演变。
据此推断,西汉的“相”( )A.须拥有儒学家的身份B.职位的风险系数极高C.是地方政权的代言人D.渐成地方的军政长官7.(2023辽宁抚顺一模)北魏以法律的形式禁止士庶通婚。
北魏文成帝曾下令:皇族、师傅、王公侯伯及士民之家,不得与百工、伎巧、卑姓为婚,犯者加罪。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知识整合篇 第二板块 中国近现代史“仿真高考”过关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仿真高考”过关练(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840年后,中国信西教之徒在农村往往是舆论所鄙视的社会下层人物,缙绅之流几乎以异类观之,而城市教徒却常有社会上层分子,知识分子也常以平和之气作些记述。
此现象说明( )A.西方某某对农村影响超过城市B.某某信仰与民众经济状况相关C.市民思想开放对西方某某宽容D.传统观念受冲击程度存在差异解析:选D 近代以来,沿海城市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要早,思想开放,而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依然处于保守和封闭状态,故D项正确。
2.下图是19世纪60至80年代中国进口棉纱、棉布数量变化图。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纺织业飞速发展B.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大量输出商品C.洋务企业客观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D.中国成为英国纺织品最大的海外市场解析:选B 19世纪60至8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由图某某息可知中国进口棉纱、棉布数量基本呈现增长趋势,这与工业革命有关,故B项正确。
3.1883年,《字林沪报》报道:“凡开矿公司如长乐、鹤峰、池州、某某、某某、某某、某某等处,一经禀准招商集股,无不争先恐后,数十万巨款,一旦可齐。
”这一报道反映了( )A.近代企业分布日益合理B.近代企业规模逐渐扩大C.兴办实业热潮迅速掀起D.近代企业竞争渐趋激烈解析:选B “数十万巨款”体现了近代企业规模逐渐扩大,故B项正确。
4.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核心是强调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又不得不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臣民的权利。
此外,还规定了议院、选举方面的内容。
可见,《钦定宪法大纲》( )A.是“中体西用”理论的具体实践B.含有资产阶级宪政的性质C.是某某和科学思想传播的结果D.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解析:选B 材料中“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臣民的权利。
此外,还规定了议院、选举方面的内容”表明《钦定宪法大纲》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度,虽然极力维护君主专制,但也含有资产阶级宪政的性质,故B项正确。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第三环节中外关联__铺网成面模块仿真训练1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第三环节中外关联__铺网成面模块仿真训练1(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美)伊佩霞所著《剑桥插图史》中有这样的叙述,周初是最早由文献流传于后世的时期,《书经》是儒家经典的一种,书中包含了自建周以来的文献,这些文献把周克商描述为正义、高尚的武士对荒淫无道的君主及其谄媚之臣的胜利。
该叙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 A.周人对历史的真实看法B.儒家经典在周初已经成熟C.儒家学者否定了周克商是历史的进步D.周人注重寻找权利合法化的依据解析:选D。
《书经》对西周灭商的评价,反映西周统治者的意志,并不代表所有周人的真实看法,故A项错误;《书经》是儒家经典的一种,无法推断其在周初已经成熟,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儒家学者肯定了周克商是历史的进步,故C项错误;周初文献记录儒家学者的这一评价,实际上是周人论证了西周政权权利的合法化,故D项正确。
25.2016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罗布泊地区发掘清理的一批古墓,出土了锦、绢、刺绣、铜镜、漆器、圆形方孔五铢钱,还有木简、纸质文书等珍贵遗物,以及具有中亚、西亚风格的玻璃制品和织造工艺精美的毛织品。
这批古墓埋葬的朝代最早应为( )A.西周B.秦朝C.汉朝 D.清朝解析:选C。
“五铢钱、纸质文书”均为汉代独有的历史现象,出土文物并没有清代独有的物品,出土文物朝代最早应该是汉朝,故答案为C。
26.对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间,有人认为在明清时期,有人认为在元代,有人认为在宋代,有人认为在唐代,甚至有人认为战国秦汉时期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下列史料观点最确切的是( )A.抓紧考古发掘,力争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B.支持战国秦汉说,以证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C.支持明清说,因与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时间吻合D.应该首先界定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念和定义解析:选D。
材料中“各方都提供了很多史料。
(老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模块 中国古代史检测
第一模块专题总结中国古代史检测一、单选题1.(2022·山西)在黄河流域,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华县泉护村等遗址中,都发现了粟的皮壳。
在半坡遗址中还发现了白菜和芥菜的籽种。
在长江中下游,青莲岗、屈家岭、良渚等地的氏族部落已普遍栽种水稻。
据此可知( D )A.我国是最早具备完整农业生产能力的国家B.我国在原始社会时期已普遍开始种植水稻C.长江中下游是我国原始社会主要粮食产区D.我国原始农业发展呈现出种植区域化特征【解析】根据考古发现可知,我国黄河流域以种植粟为主,长江流域以种植水稻为主,说明我国原始农业发展呈现出种植区域化的特征,D项正确;“最早具备完整农业生产能力”说法由材料无法体现,过于夸张,排除A项;我国在不同区域种植不同的农作物,而非普遍种植水稻,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长江中下游是主要粮食产区,排除C 项。
故选D项。
2.(2022·山东)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有学者认为,夏朝使中国的早期国家形态由邦国转变为王国。
王国的王权,不但支配着王邦(王直接统治的地区),还支配着从属于王邦的属邦。
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夏朝时( D )A.诸侯国君权力得到巩固B.血缘纽带关系不断增强C.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族邦联盟变为天下共主【解析】依据材料“夏朝使中国的早期国家形态由邦国转变为王国。
王国的王权,不但支配着王邦(王直接统治的地区),还支配着从属于王邦的属邦”并结合所学可知,夏朝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奴隶制国家,通过建立王国间接管理地方,以维系统治,这说明夏朝时由族邦联盟变为天下共主,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夏朝通过建立王国间接管理地方,维护天下共主的地位,不能体现王国国君权力得到巩固,而且分封诸侯是西周分封制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不是强调血缘关系的增强,排除B项;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夏朝时通过建立王国间接管理地方,王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排除C项。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仿真测专题演练测试含解析 (2)
综合仿真测二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5·湖北联考)陈康祺在《邮潜纪闻》中记述了“(江苏)昆山徐氏科名之盛”“三世四翰林”“四世翰林”“(安徽)桐城张氏六代翰林”的故事。
与此相关最密切的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察举制D.郡县制【答案】 B【解析】翰林是皇帝身边的文学侍从官,与科举制有关,排除A、C、D三项。
从材料中“徐氏科名之盛”“三世四翰林”“四世翰林”“张氏六代翰林”可知材料中作者推崇的并非是翰林和科举,而是一个姓氏甚至是一家之中接连产生翰林的事情,体现了宗法制中的家族观念,所以选B。
2.(2015·潍坊)右图是宋代马远的《山径春行图》,它反映出()A.马远最擅长人物画创作B.南北对峙促成艺术繁荣C.理学已发展到心学阶段D.马远此作重视意境表达【答案】 D【解析】《山径春行图》属于文人画,不是人物画,故A项错误;南北对峙促成艺术繁荣不是材料反映主要信息,故B项错误;理学已发展到心学阶段是明朝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山径春行图》是文人内在修养和心理活动的生动写照,体现作者重视意境特点,故D项正确。
3.(2015·天津滨海新区)1912年2月12日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该诏书()A.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C.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结束D.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答案】 A【解析】材料“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说明清帝退位时没有发生重大流血事件,属于和平方式,故A项正确;“共和立宪国体”指的是辛亥革命后的共和体制,故B项错误;封建制度的结束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故C项错误;中华民国成立是1912年1月1日,时间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仿真高考”过关练(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汉初)吴王濞招天下亡命之徒铸钱,淮南王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逃亡者,江都王非亦招揽四方豪杰……赵王彭祖,让商人独买商品以专其利,收入多于国家租税,而贵族与商人,声千互通,相为消长。
这一现象反映了( )A.重农抑商政策受到冲击B.商人低下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变C.封国制严重威胁中央集权D.商品专卖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解析:选C 题目中“吴王”、“淮南王”、“赵王”的所作所为扰乱了国家的正常的经济秩序和法度,威胁了中央的集权,故C项正确。
2.唐代,皇帝诏书由中书省详拟定稿,皇帝批览后降出奉行。
宋初,则先草拟,送交皇帝后再照其意见正式拟旨。
这一变化使得( )A.决策机制更加完善B.政务处理更为快捷C.皇帝权威有所加强 D.官僚机构急剧膨胀解析:选C 据材料“唐代,皇帝诏书由中书省详拟定稿,皇帝批览后降出奉行。
宋初,则先草拟,送交皇帝后再照其意见正式拟旨”可知皇帝权威有所加强,故C项正确。
3.明朝万历皇帝时期,由于在朝会上以内阁大臣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他争辩,给万历皇帝上书进行无端谩骂的官员更是络绎不绝。
于是,他干脆长期不上朝了。
这表明( ) A.君主专制权力受到一些约束B.内阁制是一种集体领导体制C.君主专制的观念越来越淡化D.内阁体制是朝政混乱的根源解析:选A 题干中“由于在朝会上以内阁大臣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他争辩,给万历皇帝上书进行无端谩骂的官员更是络绎不绝。
于是,他干脆长期不上朝了”说明明代皇帝的权力受到了一定的约束,故A项正确。
4.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
这一演变反映了( )A.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C.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D.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解析:选B 三省六部制解决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完整相权被一分为三,故B项正确。
5.唐代后期盐铁使刘晏推行新盐法,只在产盐区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纵其所之”;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
这一改革( ) A.取消了政府对盐政的监管B.导致了商人任意抬高盐价C.形成了官商分利经营机制D.增加了盐政机构行政成本解析:选C 题干中提到“在产盐区设置盐官”“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说明政府依然对盐政实行了监管,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说明商人不能任意抬高盐价,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政府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纵其所之”,说明政府与商人都在经营盐的过程中获得利益,故C 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涉及增加盐政机构成本的描述,故D项错误。
6.太平兴国七年(982年)闰十二月诏:“诸路(应作道)州民户,或有能勤稼穑而乏子种与土田者,或有土田而少男丁与牛力者,令农师与本乡里正村耆相度,且述土地所宜,及某家见有种子,某户见有缺丁(男),某人见有剩牛,然后分给旷土,召集余夫,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
”此诏的颁布( ) A.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B.消除了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C.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D.促使小农经济逐步走向瓦解解析:选 C 题目中“或有能勤稼穑而乏子种与土田者”“或有土田而少男丁与牛力者”,与剩余劳动力无关,故A项错误;人地矛盾一般指土地兼并严重造成自耕农无地耕种的现象,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明立要契”“举借粮种”体现了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故C项正确;北宋初期利用契约规范租佃关系,目的是保护自耕农和小农经济,故D项错误。
7.“城市”是当今人们所熟知的名词。
实际上,今天人们眼中的“城市”与古人眼中的“城市”并不完全相同。
《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
”“市,买卖之所也。
”这表明,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A.政治经济地位不同 B.占地范围与规模不同C.古今城市功能不同 D.城市的繁荣程度不同解析:选C 当今城市的含义是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通常是周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主要以经济职能为主,而古代的城市更突出城,市从属于城,以政治职能为主,故C项正确。
8.明清时期,晋商既经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又经营金融业。
二者的结合,出现了山西商人经营的早期金融资本形式——依靠自有资本放债的典当、印局和在经营存放款业务中起中介作用的钱庄。
这反映了山西商人( )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商业资本进入到生产领域C.商品经济在全国领先 D.金融业从商业中逐步分离解析:选D 从“晋商既经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又经营金融业。
二者的结合,出现了山西商人经营的早期金融资本形式”可知,反映出金融业逐渐成为独立行业,故D项正确。
9.宋代对外贸易中,从东南亚等地进口香料、药材、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从日本进口硫磺、水银、沙金及扇子等工艺品,从高丽进口人参、绫布、文具等。
这些物品的进口( )A.推动了国内民间贸易的发展B.反映了政府垄断对外贸易的特征C.满足了特定人群的消费需求D.促进了传统自然经济的松动解析:选C 材料涉及宋代的对外贸易,并不能说明推动了国内民间贸易的发展,故A 项错误;材料涉及对外贸易进口的商品种类,无法体现政府垄断对外贸易的特征,故B项错误;据材料“从东南亚等地进口香料、药材、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从日本进口硫磺、水银、沙金及扇子等工艺品,从高丽进口人参、绫布、文具等”可知满足了特定人群的消费需求,故C项正确;材料涉及宋代对外贸易进口的商品种类,并不能说明促进了传统自然经济的松动,故D项错误。
10.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其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该思想是( )A.经世致用思想 B.君民共主思想C.自由平等思想 D.重农抑商思想解析:选A 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明清之际思想家的经世致用的主张符合其要求。
11.周太王(周族始祖)长子泰伯为让位给弟弟季历而出走,《论语》称赞泰伯品德高尚,而朱熹却称泰伯出走是因为不赞成太王的翦商意图。
由此可见,朱熹( )A.重视君臣之义 B.重视心性修养C.强调知先行后 D.认同宗法秩序解析:选A 朱熹认为“泰伯出走是因为不赞成太王的翦商意图”,即认为周翦商有违君臣之道,体现了朱熹重视君臣之义,与宗法秩序无关,故A项正确,D项错误;重视心性是心学的主张,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故B项错误;朱熹强调格物致知,C项不是朱熹的主张,故C项错误;“宗法秩序”指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形成的一种政治秩序,而朱熹认为“泰伯出走是因为不赞成太王的翦商意图”,体现了他重视君臣之义,与宗法秩序无关,故D 项错误。
12.《四库全书总目》评述:“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
国朝节取(朝廷部分采用)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矣。
”由此可见当时清朝官方对西学的态度是( )A.全盘接受 B.仅学技艺C.去粗取精 D.全面否定解析:选B 题干中“国朝节取(朝廷部分采用)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说明其仅学技艺,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农政全书》共60卷,约70余万字,分成12目:农本(经史典故、诸家杂论、国朝重农考);田制(井田考和《王祯农书》中各种田制图);农事(营治、开垦、授时、占候,以屯垦为中心);水利(水利工程、农田水利、《泰西水法》);农器;树艺(名物、蔬菜、果树);蚕桑;蚕桑广(木棉、苎麻);种植(经济作物);牧养;制造(食品、房屋);荒政(备荒、附《救荒本草》和《野菜谱》)。
——摘编自麦群忠等《中国古代科技要籍简介》材料二《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全书共五部分:首先是“定义”,这一部分给出了物质的量、时间、空间、向心力等的定义。
第二部分是“公理或运动的定律”,包括著名的运动三定律。
接下来的内容分为三卷。
前两卷的标题一样,都是“论物体的运动”。
第一卷研究在无阻力的自由空间中物体的运动,许多命题涉及已知力解定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轨道、速度、运动时间等),以及由物体的运动状态确定所受的力。
第二卷研究在阻力给定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流体力学以及波动理论。
压卷之作的第三卷标题是“论宇宙的系统”。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部著作问世的历史背景。
(10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部著作在内容上的不同并说明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15分)解析:第(1)问,《农政全书》的背景,结合中国农业经济模式及思想角度作答;《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结合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从思想、经济以及科技的角度回答。
第(2)问,《农政全书》从经验总结以及继承性特点说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从物理学为核心以及实验观察等特点去概括回答;从科技发展以及社会等角度回答共同历史价值所在。
答案:(1)背景:“农本”思想的影响;小农经济的统治地位;思想专制的加强;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前人的成果。
“重商主义”的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兴起;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近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形成。
(2)不同:前者是传统农业、手工业经验、技术的总结,后者是以物理学为核心的近代自然科学的集大成之作;前者体现了传承性、系统性、全面性的特点,后者则体现了创新性、实验性、理论性的特点。
价值:都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都是人类历史上的宝贵遗产。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帝国初期,执政者为了解决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对地方治理的困境,其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中央政府经常性地派出特使巡省天下,以便监察州县”。
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唐中宗发布政令“分天下为二十四都督府,察刺以下善恶”,这等于在州县之上另置一级机构,朝廷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最后以权重难制为理由取消上述改革,依然设置十道巡察使。
“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改为按察采访处置使,至四年又罢,八年复置,十年又罢……这样置而旋罢、罢而复置的举措,充分说明了唐王朝既惧怕地方事权过重,又无力直接控制千百个郡县的矛盾心理”。
——陆贽《集权与分权的相对平衡》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唐代的治国方略。
结合史实,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12分) 解析:分析材料总结核心内容作为观点,结合从秦到清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论述,要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答案:示例:观点: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古代统治者不断调整对地方的行政管理政策。
论述:中国古代大多数王朝都是因为地方权力过大,导致地方势力割据一方,最终演变为战争,因而历朝统治者大都非常重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