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贫困政策

合集下载

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理论关系、战略转变与政策重点

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理论关系、战略转变与政策重点

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理论关系、战略转变与政策重点文/汪三贵刘明月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实施了一系列扶贫规划,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贫困治理之路.为消除绝对贫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了根基。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扶贫开发工作摆到了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作出了全面打贏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的合力攻坚下,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

2012-2019年,中国的贫困人口从9899万人减少到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o到2()20年年底,中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将实现全部脱贫、贫困县将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历史性消除。

然而,消除绝对贫困并不意味着中国将不存在贫困问题,也不意味着减贫工作的暂停.相对贫困问题还会长期存在,并将成为未来减贫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的目标任务.这意味着中国的贫困治理在2020年进入到相对贫困治理的新阶段。

目前学者们对相对贫困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相对贫困的理论、标准和长效机制方面.而有关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理论关系、贫困战略转变的探讨还不够深入。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有何不同?中国的扶贫战略如何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相对贫困治理阶段重点要关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了解中国扶贫的新形势,把握中国扶贫工作的未来走向,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理论关系(一)绝对贫困的内涵及测度绝对贫困的概念最早由Booth于1887年在伦敦东区开展的研究中提出。

他将每周收入少于18便士且拥有6个孩子的家庭定义为贫困家庭,同时还将收入之外的工作类型和生活条件纳入贫困的判定依据,如果个人没有工作且不存在酗酒、赌博等行为则被认定为贫困人口。

反贫困战略

反贫困战略

20世纪 贫困,“它意味着在物质、 50年代 保暖和衣着方面开支要少于 和60年 平均水平”; 代 医疗和教育的重要性不在于 20世纪 他们本身的意义,更重要的 70年代 是“改善人口质量的投资, 和80年 能显著提高穷人的经济前途 代 福利”;
贫困的根源不仅是人力资本 20世纪 的短缺,更重要的是消费水 90年代 平的不足;
争议
• 传统与宗教:保守的宗教人士,甚至警告妇女:如果加入格 莱珉(小额贷款银行)就将受到惩罚,死后不得以伊斯兰葬 礼安葬—对于一个一无所有的妇女来说,这是一个可怕的事。 • 世界银行:这些机构一致要求首先进行技能培训,而尤努斯 对这一点坚决反对。 他的观点是:所有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他称之 为“生存技能”,“穷人活着,这一事实就清楚地证明了他 们的能力,不需要我们来教,他们已经知道如何去做这件事 了。所以,我们不去浪费时间教给新的技能,而是努力去最 大限度地利用他们现有的技能。使穷人得到贷款,就是使他 们得以立即实践他们已经掌握的技能—纺织、脱粒、养牛、 拉人力车等。”
凸显治理结构和机制在反贫方面的作用,提 出超越经济行动的领域来治理贫困;
发达国家反贫困战略(美国)
战略及政策
1.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 制度 2.政府开展大规模的反贫困 运动 • 重视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 的开发和发展; • 重视教育和职业培训(结 构性失业); • 加强对少数族裔贫困人口 的赋权;
“少数族裔是贫困人口的集中营:其中拉丁美洲裔的劳 动者中穷人比例最高,有20.6%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黑人人 口的贫困比例为24.3%,而亚裔和非拉美裔白人的贫困比例 分别为10.3%和8.2%”(《经济导刊》2007年) • 积极实施工作福利制度; 将社会救助的权力与参加工作的义务结合起来,“无责 任无权的行为(包括家庭、工作)作为领取福利的一 个条件”。 • 注重发挥社会慈善的反贫困作用; 美国富豪,他们“不愿通过纳税而将自己的财富交由政府 来支配,他们认为政府是低效率的,将财富交给它会造成浪 费乃至腐败”,他们更愿自己亲自或自己信得过的“社会精 英”和组织来管理和分配自己的财富来反贫。

我国反贫困政策的建议

我国反贫困政策的建议

个 艰巨 而漫长 的任 务 ,要结 合党 中央 、国务院 的 积 极 的作用 。而 目前 在城 乡居 民之 间 、不 同收 入水 平 的居 相 关政 策 ,全 面 落实科 学发 展观 的思 想 ,实事 求是 ,与 时 民之 问 ,其 子女受 教育 机会 的差 异还 很 大 。因此 ,向全 体 俱进 地制 定 和开 展反 贫困政 策 。对此 ,对 我 国反贫 困政 策 少 年儿 童提 供更 加公 平的受 教育 机会 ,应 当成 为反 贫困 的 提 出以下建议 : 一项 重要措施 。在这 方面 ,有 以下一 些政策措 施可供 考虑 :
提供 更加公 平的教 育机会

o 84. 验证 明 ,教育 水平 对就 业和 居 民收入 有 非常 显著 的 报 2 o ()
响等I题 。 口 l J 5 、扩 大对 农村 劳 动者 的职 业 、技 能 、和劳 务输 出培训 对 农村 劳动 者进行 的农 业技 术培 训 、职 业培 训和 组织 劳务输 出 ,对于 增进农村 的人力 资本 , 高农村 居民收入 、 提 减少农 村 贫困 、促进 劳动 力转 移能 起到 很好 的作 用 。这 些 项 目的覆盖 范 围还 比较 小 ,今后应 该将 开发 农村 人力 资本 作为开 发式 扶贫 的一 项最 重要 内容 进行 推广 。具体 政 策建 议如下 : ()加强 农业技术 的普及 、示范和 推广工 作 ,扩 1 大对农 户 的农业 技术培 训 ,在 免费技 术培 训 项 目中实行 贫 困和低 收入 家庭优 先 的原 则 ,帮助 贫困和 低收 入农 户提 高 经 济效益和 增收能 力 。 ()扩 大对 农村劳动 者的职业培 训 2 和 组织 劳务 输 出的范 围 ,重点推 广将培 训 与劳 务输 出结 合 进 行 的项 目 ,在 今后 若干 年 中逐 步做 到使 有转 移就 业条 件 和意愿 的农村劳 动者都有接受培 训的机 会。

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加强全球反贫困合作的机制与措施

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加强全球反贫困合作的机制与措施

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加强全球反贫困合作的机制与措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减少贫困是国际组织共同面对的挑战和目标,而加强全球反贫困合作的机制和措施成为了各方共同努力的方向。

本文将探讨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加强全球反贫困合作的机制与措施。

一、国际组织的作用国际组织在全球反贫困合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例如,联合国是最具代表性的国际组织之一,其下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世界粮食计划署(WFP)等机构致力于推动全球减贫工作。

此外,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国际金融机构也在全球贫困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全球反贫困机制的建立为了加强全球反贫困合作,国际组织制定并推动了一系列机制。

首先,联合国通过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确立了消除贫困的目标,并鼓励各国采取有效措施。

其次,国际金融机构通过提供贷款和援助等方式支持发展中国家推进减贫工作。

此外,一些国际组织还进行政策沟通和资源整合,促进各国政策协调和经验分享。

三、全球反贫困的合作措施为了加强全球反贫困合作,国际组织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通过建立合作机制,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合作,共同推动贫困国家的发展。

其次,国际组织鼓励技术和知识转移,通过提供培训和技术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自身减贫能力。

同时,国际金融机构通过贷款和援助等方式,支持发展中国家改善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推动可持续发展。

此外,各国还可以通过加强南南合作和国际援助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四、全球反贫困合作的挑战与展望在推动全球反贫困合作的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影响着贫困的根本解决。

其次,一些国家面临内部政治和经济的困境,限制了其实施减贫政策的能力。

此外,全球贫困问题也受到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应对。

展望未来,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应继续加强全球反贫困合作的机制与措施。

第8章反贫困政策

第8章反贫困政策
2、童星、林闽钢:《我国农村贫困标准 线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1994 年第3期。
3、世界银行国别报告:《中国战胜农村 贫困》,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 版。
4、李彦昌:《城市贫困与社会救助研 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城市贫困程度比较严重,生活相当困难,主要 表现在:收入低下,恩格尔系数高,住房条件 差,消费水平低,家庭债物高另外,他们对贫 困有强烈的受挫情绪和严重的被剥夺感,心情 总是非常抑郁。而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处 于弱势的地位。
3、城镇贫困问题突显的原因分析:
(1)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城 市贫困的突显,首先是收入差距过于悬 殊的结果。
(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政策转 型
1、“八五”期间的区域开发扶贫战略
(1)区域开发式扶贫,克服了救济式扶 贫重救济无发展的制度缺陷,强调以区 域经济的发展为核心,以当地资源的开 发为依托带动扶贫工作,努力使贫困地 区的经济增长形成一个自我积累、自我 吸收、自我发展的能力。所以这次转变 被形象地称为从“输血机制”到“造血 机制”。
3、贫困还有客观贫困和主观贫困之分。 客观贫困是指按照某种划分贫困的标准, 某些人所处的贫困状态。主观贫困则是 指某些人根据主观判断,认定自己处于 贫困状态。
4、理解贫困时还要注意到区域贫困与个 体贫困的联系。
5、区分长期贫困和暂时贫困,
二、 贫困的测量
贫困有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之分,贫困的测量 也有绝对贫困的测量与相对贫困测量。
(2)下岗失业问题严重。城镇居民的收 入水平取决于就业状况。
(3)在职低收入也是导致城市贫困问滞后,也是城镇贫困 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改革以来我国城市反贫困工作发展 历程
1、从扶持企业到直接救助贫困人口。 2、从道义性扶贫到制度性扶贫 3、从救助制度分立到救助制度整合

反贫困理论与政策研究综述

反贫困理论与政策研究综述

文章编号 :0 64 1 (0 0)8 0 5 — 2 10 — 3 12 1 2 — 2 6 0
1 反 贫 困 的基 本 理 论研 究 展 经济 学 在 贫 困理 论 研 究领 域 所 取 得 的成 就 更 为 抢 眼。 反 贫 困理 论 构 建主 要 有 三个 来 源 :一 是 后 凯 恩斯 主 义 经 济 学 , 11后 凯恩 斯 主 义 经济 学 的 反贫 困理 论 综 述 美 国经 济 学 家拉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6・ 5
价值 工程
反贫困理论与政策研究综述
A s a c u m a ia i n o h t Po e t e r n o ii s Re e r h S m rz to n t e An i - v ry Th o y a d P l e c
陈昕 C e i h nX n
Ab t a t sr c :Wh ti t e p iti h e e rh o h h o y o o e t st e a s e b u h u si a s h on n te r sa c n te t e r fp v r i h n w ra o tt e q e t n “ h t St e p v r ? .A c r ig a h y o w a ’ h o et ” c o dn s te y
a s r we d sg h nio et oiisicu i gte d sg nt ePo ry Lie d niyn v ry p p lto n rd cin te n we , ein t ea t v ry p l e n ld n h e i o h ve — n ,ie tfigp e uain a d e u t h m.S , h e e r h p c n t o t o o o t er s ac

反贫困政策的实施与效果

反贫困政策的实施与效果

反贫困政策的实施与效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贫困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贫困问题的解决不仅是社会的责任,更是国家的责任。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也在积极采取措施解决贫困问题,推动着反贫困政策的实施。

那么,反贫困政策的实施与效果又是怎么样的呢?一、反贫困政策的实施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扶贫工作早已有了一段深厚的基础。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2014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了“十项扶贫行动计划”和“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旗帜鲜明地为全党全社会下决心打赢脱贫攻坚战定下了目标,制定了任务。

1. 完善扶贫政策在反贫困政策的实施中,完善扶贫政策是非常重要的。

政策的完善不仅包括了财政支持,还涵盖了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医疗救助等多方面的支持。

对于农村地区的人民来说,政策的完善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方便,激励他们脱贫致富的动力。

2. 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是反贫困政策中的重要一环。

在实施过程中,政府向贫困地区注入了大量的产业扶持资金,鼓励贫困地区发展适合本地区的特色产业供销,开展产品加工等活动,提高当地农产品的附加值。

3. 教育扶贫对于贫困家庭而言,子女受教育就是最好的富裕和希望。

教育是实现人力资本再造的关键一步,也是贫困家庭走上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在实施反贫困政策的过程中,教育扶贫也成为了一项重要内容。

4. 就业扶贫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为贫困家庭增收,改善其现有的生活水平。

因此,就业扶贫也是反贫困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 医疗救助贫困地区的医疗条件较差,医疗资源匮乏。

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政府对于贫困地区加大救助力度,实现对贫困人口的医疗保障。

二、反贫困政策的效果在反贫困政策的实施中,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效果的出现。

那么,反贫困政策的效果又是怎么样的呢?1. 贫困人口减少实施反贫困政策的过程中,贫困人口减少是最为明显的成果。

第16讲 反贫困政策..

第16讲 反贫困政策..
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农村的绝对贫困因经济的发展和扶贫工作的 推进将逐渐消失,反贫困工作将自然转向采用新标准解决新的贫困问题 从现实来看,农村相对贫困因社会不平等的增加而客观存在
20
中国现阶段的城市贫困问题

城市贫困的规模
1997年,国家统计局确定1995年我国城镇居民的
贫困线为人均收入1800元,贫困人口2428万,城 镇贫困人口发生率为8.6%;绝对贫困线为年人均 收入1500元,绝对贫困人口1242万人。 2001年,城市人口贫困人数为2000万,比重为 40%;贫困发生率为7%—10%
21
中国现阶段的城市贫困问题

城市贫困的构成


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沉淀于社会的职工,主要是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 自谋职业的职工,国有破产、亏损、停产和半停产企业的无再就业 能力的职工及其家属 对物价上涨缺乏抵御能力的低收入者,包括离退休的职工 竞争力较差而在劳动市场被淘汰的人,主要是被辞退、解聘或辞职 的人,以及难以被录用的待业者 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如经营破产的个体户 由偶发因素而致残或丧失劳动能力和收入来源 部分无业人员 进城务工无着或被辞退、无经济收入、生活极端贫困的农民工

促进就业与提供救助相结合的原则


17
反贫困政策的基本原则

确定救助对象 确定合理的救助水平:
– –


要能够维持最低生活标准 低水平救助原则,即贫困者所得不能高于劳动者最 低工资所得,以免损害社会成员的工作意愿 补充原则,指贫困救济应该先考虑救助对象的资产、 工作能力、扶养义务后,再决定是否给予救济,以 及救济到什么程度 家庭单位原则,指贫困救济原则应该考虑家庭结构 等因素,以家庭为救济单位

中国的反贫困政策与减贫战略

中国的反贫困政策与减贫战略

中国的反贫困政策与减贫战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减贫问题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中国的反贫困政策与减贫战略,也成为了国际社会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对中国的反贫困政策和减贫战略进行探讨。

中国反贫困政策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多种反贫困措施。

首先,加强了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加大对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方面贫困地区的支持。

其次,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施产业扶贫、搬迁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等多种扶贫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三,加强扶贫资金和统计数据的监管,严格遵守财政预算制度和财政拨付规定,防止资金的滥用和浪费。

第四,建立了扶贫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对扶贫工作实施全面、科学、严格的考核和评价,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中国减贫战略解析2015年,联合国成员国通过可持续发展目标议程,确定了国际减贫目标:到2030年全球消除极端贫困和饥饿。

中国政府积极响应成为其中一个积极参与者,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扶贫开发法》、《关于深化改革加强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国家脱贫攻坚战略与行动计划(2016-2020年)》等系列文件,提出了“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战略思路。

所谓“精准扶贫”,就是针对贫困人口的身份、家庭条件、致贫原因等,进行精准分类识别,制定个性化帮扶措施。

这种方法,突破了以往扶贫的简单模式,避免了资源和资金的浪费。

通过精准扶贫,将贫困人口逐一纳入扶贫政策,帮助他们改变困境,让他们建立起自立的能力,最终实现脱贫致富。

另外,中国还注重了贫困地区的产业扶贫。

从多个角度开展扶贫行动,重点关注贫困家庭的增收。

针对不同的贫困地区,采用不同的扶贫模式,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使贫困户实现持续增收,在实现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

中国反贫困政策的成效在中国近年来反贫困战略的实施下,减贫成果显著。

据中国官方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9年末,全国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至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至0.6%。

反贫困社会政策

反贫困社会政策

三、确定合理救助水平的原则
(1)要能够维持最低生活的标准 (2)低水平救助原则,即贫困者所得不能高于劳动者最低工资所得,以免 损害社会成 员的工作意愿 (3)贫困救助应该先考虑救助对象的资产、工作能力、抚养义务后再决定是否给予救助, 以及救助到什么程度。 (4)家庭单位原则,贫困救助应该考虑家庭结构等因素,以家庭为救助单位。
反贫困社会政策
反贫困政策的含义 反贫困政策的基本原则 反贫困行动模式及政策体系 我国农村反贫困政策
反贫困政策的含义
• 狭义上:反贫困政策是根据政府设定的贫 困线,给那些 •
生活在贫困线一下的家庭提供社会救济。 广义上:反贫困政策包括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积极促进就 业而降低贫 困发生率,通过社会保险等措施预防贫困, 以及通过为贫困者提供教育培训和医疗卫生服务而提升其 能力等多方面的行动内容。 反贫困政策的核心是,国家承担责任,建立起社会福利制 度安排,以资源再分配的方式救济贫困者

反贫困政策的基本原则
一、促进就业与提供救助相结合的原则
对于有工作的和由劳动能力的贫困者,反贫困政策的重点在于帮助他们就业,促使他们 自力更生解决贫困问题,而不是依赖社会福利、因此反贫困政策主要采取社会救助政 策和就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的结合、
二、低决定的,因此确定救助范围的 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划定贫困线的问题。而世界各国有各种各样的划 定方法(详见课本393页) 定方法(详见课本393页)
我国农村反贫困行动的概况
• 我国农村扶贫行动可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到1985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 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到1985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大幅提高了农产品的价格,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全国农村处于温饱线以下的贫困人口平均每年减少176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 全国农村处于温饱线以下的贫困人口平均每年减少176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 30.7%下降到了14.8%. 30.7%下降到了14.8%. 第二阶段是从1986年到1993年。反贫困政策由以往主要靠单纯的社会救助, 第二阶段是从1986年到1993年。反贫困政策由以往主要靠单纯的社会救助, 变为以增强贫困地区人口自身生产能力的开发援助为核心;反贫困的组织和 传递系统也从以民政机为主构转为以专设的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 组及其下属机构为主,形成了有27个国家部委参加的广泛的反贫困组织结构。 组及其下属机构为主,形成了有27个国家部委参加的广泛的反贫困组织结构。 到1993年底,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品均每年减少640万,贫困 1993年底,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品均每年减少640万,贫困 发生率由14.8%下降到8.87%. 发生率由14.8%下降到8.87%. 第三阶段是以1994年 第三阶段是以1994年3月<<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公布实施为标志。该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公布实施为标志。该 计划明确要求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8000万 计划明确要求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8000万 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由此中国的扶贫开发进入了最为艰难的阶段

贫困陷阱理论与反贫困政策

贫困陷阱理论与反贫困政策

贫困陷阱理论与反贫困政策【摘要】贫困陷阱理论认为贫困是一个恶性循环,贫困家庭难以摆脱贫困状态。

本文首先介绍了贫困陷阱的定义和特点,深入分析了贫困陷阱理论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因素。

接着讨论了反贫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国家的反贫困政策的成效。

本文给出了贫困陷阱理论的启示,探讨了未来反贫困政策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贫困陷阱理论和反贫困政策的综合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贫困问题的本质,并为实现贫困减少和社会公平做出贡献。

【关键词】贫困陷阱、反贫困政策、贫困陷阱理论、历史背景、影响因素、制定、实施、案例分析、启示、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贫困陷阱理论与反贫困政策贫困陷阱理论是指一种导致个体和家庭在一代又一代之间无法摆脱贫困状态的情况。

贫困陷阱不仅影响到个体和家庭的生活质量,也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在贫困陷阱中,穷人往往处于恶性循环中。

由于缺乏教育、无法获得良好的医疗服务、缺乏就业机会等原因,他们很难脱离贫困状态。

这种情况不仅对个人造成了伤害,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为了打破贫困陷阱,各国纷纷制定了反贫困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提供教育补助、提供就业机会、改善医疗服务等措施。

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许多人成功摆脱了贫困状态,社会也实现了更加平等和可持续的发展。

在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深化反贫困政策,不断探索适合当下社会发展的新措施。

只有通过不懈努力,我们才能实现贫困陷阱的彻底打破,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和和谐的社会。

2. 正文2.1 贫困陷阱的定义和特点贫困陷阱是指一个家庭或个人由于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而难以摆脱的困境。

这种困境具有以下特点:1. 循环性贫困:贫困陷阱常常呈现出循环性的特点,即贫困在一代又一代之间延续传递。

贫困家庭的子女往往也会面临贫困的困境,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2. 缺乏机会:贫困陷阱的另一个特点是缺乏机会。

贫困家庭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医疗等资源,进而影响他们的发展和提升社会地位的机会。

中国反贫困政策历史背景

中国反贫困政策历史背景

中国反贫困政策历史背景建国初期,我国曾一度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也曾一度是我国政府的首要问题。

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绝对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8年的不足1500万,可以说我国在反贫困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巨大,当前我国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西北部的农村。

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绝对贫困的逐渐消灭,由于贫富差距产生的相对贫困日益成为贫困的主要方面,也成为我国当前的主要社会问题。

在2006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中就显示,2000年到2005年的五年间,中国居民最高10%收入组与最低10%收入组收入比从4.6倍上升到9.2倍,而且收入越高者收入增长也越快,形成了典型的“马太效应”。

党的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就要求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分配格局,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因此,当前我国的贫困是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绝对贫困逐渐得到解决,相对贫困越来越突出的局面。

(一)建国初期我国的反贫困政策的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时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走上了新的征途。

然而,中国刚刚解放,百废待兴,中国的各个方面都面临着来自不同方向的压力。

当时的中国工业基础太薄弱、农业粮食供应紧张物价暴涨,中国的状况可以用一贫如洗来形容。

面对这样的形势,党和国家领导人意识到反贫困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基于此,建国初,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恢复生产的政策,这些政策不能算作实质意义上的反贫困政策,但却为后期的反贫困政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1949-1978) :以平均主义福利模式为基础、物质资本投资为主导的反贫困政策。

1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认为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在于所有制,因而对所有制的改造就成为消除贫困的主要途径。

建国后,通过土地改革运动和对工业、农业、资本主义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劳动热情,生活水平在极短的时间内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大面积地消除了贫困。

(社会政策概论课件)第十四章 反贫困与社会救助政策

(社会政策概论课件)第十四章 反贫困与社会救助政策
(社会政策概论课件)第十四章 反贫困与社会救助政策
第一节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对象: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 线”的居民
• 功能:社会安全阀,保障居民生活的最后 一道防线
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1)保障对象四类人: • 1、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
或抚养人的; • 2、失业保险期满未能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
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 3、家中有在职人员,但领取工资或最低工资、
退休金后,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 保障标准的; • 4、因天灾人祸造成暂时生活困难的。
(2)救助标准
• 由当地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统计、物价等 部门制定。
• (3)管理机构与资金来源
(4)申请、审批与发放程序
• 初审: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镇人民政府 初审;
• 功能:社会控制。 • 1960s,文革中遣送对象扩大,地富反坏右,
(伪军、警、宪、政、特人员,资本家、小业 主、房产主等人员) • 功能:阶级斗争、专政工具 • 1979,平反。 • 1982,《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 • 功能:救济、安置、维护城市形象。
• 1992,《关于收容遣送工作改革问题的意 见》。对象扩大到“三无”人员—>暂住证制 度。
• 送审: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审批 表》
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1、对象 • 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农村居民:老、病、
残、丧失劳动能力、生存条件恶劣。 • 2、救助标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 • 每月二三百块钱。
《Hello!树先生》
3、农村低保的管理
• (1)申请、审核、审批——贫困户向乡镇政 府申请;民政局的下级部门低保局委托村委会 审核期低保资格;召开村民大会,通过审核; 再报上一级审批。

美国反贫困政策及对中国扶贫工作的借鉴和启示

美国反贫困政策及对中国扶贫工作的借鉴和启示

美国反贫困政策及对中国扶贫工作的借鉴和启示【摘要】美国和中国都在致力于消除贫困,美国反贫困政策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美国通过社会福利制度和就业机会改善了贫困情况,对中国扶贫工作有着积极的影响。

中国扶贫工作也有着自己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包括精准扶贫和产业扶贫等政策措施。

美国反贫困政策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的扶贫工作具有借鉴意义,如加强社会保障和促进就业创业。

国际合作是消除贫困的重要途径,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可以提升中国扶贫工作的效率。

通过合作和学习,美国和中国可以共同致力于实现消除贫困的目标。

【关键词】美国反贫困政策,中国扶贫工作,借鉴,启示,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国际合作,消除贫困,经验,效率。

1. 引言1.1 美国反贫困政策的重要性美国反贫困政策的重要性在于其在推动社会公平与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贫困不仅影响着个人及家庭的生活质量,还会对整个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美国反贫困政策的实施能够帮助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状况,提升其获得教育、医疗和就业机会的机会,从而逐步消除社会贫困现象。

通过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还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扩大中产阶级的规模,增加社会的稳定性和和谐度。

美国反贫困政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状况,更在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2 中国扶贫工作的现状中国扶贫工作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扶贫政策和计划,大力推动扶贫工作的开展。

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制定具体措施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中国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贫事业,形成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的扶贫格局,确保扶贫工作的全面推进。

中国扶贫工作注重发展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多种手段,全面提升贫困地区的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

中国还不断推动扶贫工作与乡村振兴、生态建设等工作相结合,实现全面脱贫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中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国家脱贫攻坚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世界扶贫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社会工作在城市反贫困中的作用及政策建议

社会工作在城市反贫困中的作用及政策建议

社会工作在城市反贫困中的作用及政策建议在城市反贫困中,社会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开展社区服务、提供援助和支持、发起社会行动等方式,帮助贫困人口改善生活。

下面是具体的作用和政策建议:1. 社会工作可以提供直接的援助和支持,帮助贫困人口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

这包括提供食品、住房、医疗、教育和就业机会等资源,以缓解他们的贫困状况。

政策建议:政府应该加强社会救助制度建设,提高社会救助的覆盖面和标准。

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到贫困人口的援助和支持工作中。

2. 社会工作可以通过社区服务和社会行动,帮助贫困人口增强社会参与和获得感。

社会工作者可以组织社区活动、开展社区服务、培训技能、提高意识等,鼓励贫困人口参与到社会生活和社区建设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自我价值感。

政策建议: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开展社区服务和社会行动,提高贫困人口的社会参与度和获得感。

同时,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

3. 社会工作可以通过倡导和推动政策改革,促进贫困人口的社会和经济权益。

社会工作者可以参与到政策制定和实施中,为贫困人口争取更多的政策资源和福利保障。

政策建议:政府应该建立多元化的政策体系,包括税收、金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为贫困人口提供全方位的援助和保障。

同时,加强政策宣传和参与透明度,提高公众对政策的理解和信任度。

总之,社会工作在城市反贫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应该加强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为社会工作者开展工作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到反贫困工作中,共同建设更加公正、和谐、富裕的城市社会。

城市反贫困:政策比较与中国关怀

城市反贫困:政策比较与中国关怀

城市反贫困院政策比较与中国关怀王倩【摘要】随着农村贫困人口的空间转换,城市未来将成为贫困问题凸显的集中地,为完成城市减贫目标,必须回到城市反贫困的政策之中。

当前中国在城市反贫困政策上存在定位偏差、目标偏差和执行偏差的情况,救助政策侧重于消极保护,救助对象范围较小,政策之间难以衔接。

为解决这些问题,须结合国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反贫困实践的经验,从定位转型、目标扩展和政策衔接三个方面入手,建设以积极支持为主要内容、以城市居民和新贫困群体为主要对象、“网式”服务的反贫困政策体系。

【关键词】城市贫困;反贫困;政策;贫困治理;社会福利【中图分类号】D669【文件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26[2020]03-0118-01310.13553/ki.llygg.2020.03.011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特大城市贫困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9BZZ085,主持人:姚尚建)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倩(1993-),女(汉),安徽安庆人,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城市治理。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贫困始终与人类前行的路线相交织。

习近平指出:“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

”[1]在我国,党和政府始终走在农村脱贫攻坚工作的第一线,作出了一系列的重大战略部署致力于消除农村贫困问题,并将2020年列为消除农村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年。

然而,农村绝对贫困的消除并不能释放“全民脱贫”的信号。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2020年以后贫困治理的主场将由农村变为城市,治理重点将由绝对贫困变为相对贫困。

后小康时代如何完善城市减贫的政策体系、统筹城乡反贫困实践将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城市贫困与城市反贫困城市贫困是城市化发展的产物,较之于农村贫困而言,其内涵更为复杂,且会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结构和空间布局的调整而不断动态演化。

经济学中的救助制度和反贫困政策

经济学中的救助制度和反贫困政策

经济学中的救助制度和反贫困政策在现代经济学中,救助制度和反贫困政策是非常重要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些政策的执行变得越来越必要。

然而,这些政策实施起来却不可避免地面临种种挑战,如经济性、效率性和公平性等。

一、救助制度救助制度是为那些遭受贫困的人提供经济援助的制度。

它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度过经济困难期,让他们保持基本的生活质量和尊严。

但是,救助制度所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如何制定出一个灵活的、有效的、经济实惠的政策。

这通常需要考虑到贫穷程度,收入水平和家庭规模等因素。

政策必须足够全面,以便覆盖尽可能多的贫困人口。

另一个挑战是如何确保救助制度不会鼓励人们放弃工作和赖救济。

因此,政府必须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个因素,并采取措施确保救助政策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二、反贫困政策反贫困政策包括通过各种渠道消除和减轻贫困状况的整套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促进经济增长、提供教育和培训、改善医疗保健、建立社会保障网络和提供经济援助等。

然而,反贫困政策的实施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例如,政府可能无法充分理解那些受到贫困影响的人们的需求和问题,导致政策不够精准。

此外,政府推出的反贫困政策可能会影响市场经济的运作,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例如,某些国家实行的最低工资政策,使得雇主更加谨慎地雇佣员工,而失业率随之上升。

这种现象通常是政策实施过度的结果。

三、政策更完善需要的努力为了克服政策的这些挑战,政府需要制定具体、灵活和经济实用的政策,以解决贫困问题。

这一点尤为重要:政府必须精确地了解问题,并避免将消耗资金的预算用于无法真正帮助到有需要的人们的地方。

政府也应该鼓励其他组织和个人参与反贫困工作。

例如,NGO 可以提供志愿者服务或为有需要的人们提供教育和技能培训。

同时,政策实施过程中需要定期收集数据和反馈,不断改进政策的执行和效果。

最后,减少贫困的唯一途径是创造就业机会和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从而加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各种政策和计划的成功在最终分析中取决于政府、私营部门、民间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协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凯 恩 斯
85年前,伟大的英国经济学家约翰· 梅纳德· 凯恩斯 (John Maynard Keynes)仔细考察了大萧条所 造成的可怕后果。1930年写了《我们子孙后代的 经济可能性》一书。在那个威胁与苦难的时刻,凯 恩斯设想在20世纪末,也即他的子孙所处的时代, 英国和其他工业化国家的贫困现象能够终结。凯恩 斯强调了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以及技术进步以加速 度促进经济增长的能力,而充分的经济增长事实上 能够解决困扰人类的世纪“经济问题”,即人们有 足够的食物以及满足其他基本需要所需的收入。凯 恩斯当然是对的——当前极端贫困在富国中已经不 复存在,而且在中等收入国家中也逐渐消失。
反贫困政策
政府扶贫
中国贫困人口分布图
反贫困概论
使用公共资源对不幸 者施以救助的过程
反贫困
理论 技术
有效的反贫困政策
贫困的 风险因素
反贫困 政策工具
选择
生命周期
指在现代社会中一 个人从出生到死亡 的全部生命历程中 所经历的具有明显 不同的经济和社会 特征阶段,如按照 年龄划分可以分为 儿童期、成年期和 老年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