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语文教材编选鲁迅作品之浅见
理性审视教材对于鲁迅作品的编选_顾之川
√√√√√√√8√√√√√√√9可以引起我们如下思考。
不同时期鲁迅作品入选语文教材数量不同。
最少的是1935年出版的。
现行教材(2001年版)9篇,年版相比也多了1篇。
“鲁迅作品‘大撤退’”“鲁现行语文教材中的鲁只是比1956年版略有减少。
所谓“大撤退”年代而言的,而20世纪年代语文教材编选鲁迅作品具有特殊时代背景。
1952年,中央成立以胡乔木为主任的“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决定把“实行中小学语文一门课程,分为语言和文学两种独立的学科进行教学”。
1956年教育部颁布的《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明确指出:“‘五四’以来,以鲁迅为首的进步作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教育下,创作了许多富有革命性的优秀作品。
……鲁迅的作品,在教学大纲规定的现代文学作品里占最大的分量。
教学大纲规定,初级中学学生从一年级起就学习鲁迅作品,以后逐年加多加深。
”对鲁迅作品的解读,当然也必须依照主流社会的观点。
1988年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第四册第二单元是议论文,曾把王蒙《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与鲁迅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同时编入,这在今天看来属于“比较阅读”,是教材编者的积极探索,应该受到鼓励,结果却受到严厉批判,到1991年版时就被删去了。
新时期语文教材在鲁迅作品的编选上则更显开放。
可见,语文教材编选鲁迅作品,反映的是时代主旋律,是特定历史时期时代精神的产物。
二、现行语文教材编选鲁迅作品的变化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编选有两个特点,一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不相同,二是在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也不一样。
就前者来说,民国时期,以文学作我们还应理性分析鲁迅作品在教材和教学有专家提出应当增加语然而,增加哪些篇、增加年代的分量是否可重视不等于选文越多越选文要充分照顾学生要适合不同学段的认知水平。
”[10]现在(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固然不足为信,但目前语文教材和确实需要我们认真反思。
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鲁迅被“神化”和使中小学生对鲁迅作品产生畏难情绪。
论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鲁迅作品的教学基于鲁迅作品的文章学价值分析
文章学价值分析
01 引言
03 参考内容
目录
02 分析篇
引言
引言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学价值, 也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意义。在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鲁迅的作品占有一定比重, 对于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提高文学鉴材中鲁迅作品的教学。
参考内容二
内容摘要
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名家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对学生语言文字的 锻炼,更是对他们精神世界的熏陶。其中,鲁迅的作品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然而, 对于初中生来说,鲁迅的作品往往显得深奥、难以理解。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 鲁迅作品的教学,成为了初中语文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
内容摘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鲁迅作品的教学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文学 知识,更是为了引导他们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理解鲁迅的思想和情感,从而培 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避免过 于注重对作品的表面解读,而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意义。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 文学鉴赏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鲁迅作品的语言风格独特,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在初中语文教 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让学生通过阅读和鉴 赏鲁迅作品,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人民生活和文化氛围。例如,在《祝福》 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祥林嫂的命运变迁,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教 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鉴赏这篇小说,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小说所表达的 社会意义。
内容摘要
最后,我们应该注意到,鲁迅的作品虽然深奥,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 力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作品的全 面解读,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作品,从而更好地发挥作品的教育价值。
对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浅见
二 规 范 鲁 迅 作 品 中 的 语言 文 字
的揭露和抨击 , 对论 敌进行 了有力 的挖苦和讽 刺。 几 十年潮起潮 落 , 斗转星移。今 天的我们 , 恐怕应该要
用 新 的 眼光 来 评 价 鲁 迅 的 论 敌 , 即鲁 迅 作 品 中 的一 些名人了。 比如 , 鲁 迅 论 敌 中 的最 后 一 位 作 古 者 梁 实秋 , 他 是我国现代 文学史上很有影响的一个散文 家 、 学者, 1 9 4 9 年移居 台湾后 , 长期执 教于台湾师大 , 在教 学 、
例( 1 ) 中的“ 那里” 应该写作 “ 哪里 ” , 因为只有后 者可以用 于反 问句 , 表示 意在否定。至于例( 2 ) 中的 “ 怜俐 ” , 恐怕所有的学生不需要 翻工具书 , 就能知道 它应该写作“ 伶俐” 。 2 . 标点符号不规范。例如 : ( 3 ) “ 实在 , 我说不清……。” ( 《 祝福》 ) ( 4 ) 她就正告我 , “ 先生还是写一点吧 ; 刘和珍生 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 ( 《 记念刘和珍君》 ) 例( 3 ) 中的句号属多余 , 因为省略号 的使用有个 原则 :省略号前应该用什么标点符号就用什么标点 符号 ( 如果是顿号 、 逗号 , 也可 以不用 ) , 省略号后不 必再用标点符号 ( 问号 、 感叹号除外 ) 。 例( 4 ) 中“ 她就 正告我” 后 面 的 逗 号 应 该 改 为 冒号 , 因 为后 面 的 内容 是“ 她” 说 的完 完 整 整 的话 。 3 . 语法不规 范。例如 : ( 5 ) 它的事业 , 只是以伶俐 的皮 毛 , 获得 贵人 的 豢养 ……( 《 论“ 费厄泼赖” 应该缓行》 ) ( 6 )定 眼再 看 ,却 也看 不 出什 么 别 的奇 怪 。 ( 《 药》 ) 例( 5 ) 中的“ 伶 俐” 是 聪明 、 灵 活的意思 , 怎么能 修饰 “ 皮毛 ” 呢?例 ( 6 ) 显然缺乏宾语 中心词 , 应该在 “ 奇怪 ” 后加“ 现象” 一词方可通顺 。 当然 , 鲁迅 的作 品 , 写于现代 白话文兴起 之初 , 语言文字 尚未规范 , 是一种特定时期 的现象 , 本 不应 该苛求于他。 但作为语文教师 , 应 当向学生指出这些 不规范的地方 ,并且应 当向学生讲清这是特定 时期 的现象 , 不必学 习和模仿 。
对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录鲁迅作品的几点建议
迅 书信大多坦诚率 真 、 素平 易 、 朴
言 约 旨丰 、 言 大义 、 雅洗 练 、 微 儒
适 当选 录 。《 故事新 编》 是鲁迅从
古 代 取 材 写 作 而 成 ,所 取 的 多 是
妙语 连珠 。鲁迅 书信有很 多思想 价值 极 高 的篇 幅 , 两 地书 》 如《 第 集 中 的 信 ,是 对 于 人 生 道 路 和
(01 )( 2 1 版 》 以下 简 称 “ 课 标 ” 新 )
在 教 材 编 写 建 议 中 提 出 : 要 重 视 “
学都在 《 野草》 中。教材可选择《 过 客》 这 篇作品是鲁迅 对 自己生命 ,
哲 学 的 一 个 归 纳 ,可 让 学 生 真 正 了 解 到 鲁 迅 的 灵 魂 深 处 ,理 解 鲁 迅 的 精 神 实 质 。 当我 们 看 到 这个 在 旷 野 中 匆 匆 而 过 的 “ 客 ” 象 过 形 时 不 由得 联 想 到 鲁 迅 本 人 ,他 不 停 步 地 前 进 着 ,无 论 是 恳 挚 的 劝
现在 以及 未 来 。
得一读 。《 自题小像》 中有对 祖 国
挚 烈 的爱 慕 , 切 的 忧 思 , 有 决 深 也
心 为祖 国献 身 的伟大 誓 言 。《自 嘲》 中鲁 迅先生 向老朋 友郁 达夫
抒 写 了 自己 当 时 的 恶 劣 处 境 和 自
己矢 志 不 渝 的 崇 高 理 想 : 横 眉 冷 “ 对 千 夫 指 , 首 甘 为 孺 子 牛 ” 鲁 俯 是
每个 读 过 中学 的人 , 鲁 迅 笔 对 下 的 人 物 , 孔 乙 己 、 土 、 二 如 闰 杨
人 。在 这 些 诙 谐 幽 默 的 故 事 背 后
中学语文教材鲁迅作品选目分析
刘丹(广州鲁迅纪念馆,广东广州 510110)近年来,每当新学期伊始,或有新版中学语文教材出版,总会有关于鲁迅作品选目的爆炸性新闻和热烈讨论,题目和焦点总是充斥着吸引眼球且有摧毁性的“大撤退”、“过时”、“滚出”等字眼,这些争论的论据似乎很充足,其一,鲁迅作品的重点篇目比如《阿Q正传》被删了;其二,鲁迅作品的总体数量在减少。
从这些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于鲁迅作品的敏感与关注?鲁迅作品真的面临“过时”危机,要“大撤退”了吗?本文就这个问题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为依据,梳理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选目,总结其变化规律并尝试分析原因,以期还原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巾发展更替的全过程,为近年来对鲁迅作品的讨论提供一些借鉴。
一、梳理与回顾作为白话文创作的典范,早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的作品就开始被选人当时的诸多国文类课本。
目前所知最早收入鲁迅作品的是20年代初北京孔德学校编印的《初中国文选读》,其中收录了《风波》《故乡》《鸭的喜剧》《社戏》《兔和猫》和《论雷峰塔的倒掉>6篇作品。
之后的近20年中,在已出版的73种国文课本中,有近50余种收录有鲁迅作品。
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叶绍钧等主编,1923-1924年初版的《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教科书》,其中选人《鱼的悲哀》《鸭的喜剧》《故乡》《孔乙己》4篇作品;傅东华主编,1933~1935年初版的《复兴初级巾学同文教科书》,收录《秋夜》《风筝》《马上日记》《鸭的喜剧》《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维新与守』日》6篇作品;夏丐尊、叶绍钧合编,1935~1938年初版的《国文百八课》,收录《秋夜》《风筝》《孔乙己》《鸭的喜剧》4篇作品.进入40年代,在曰前所见的通行于国统区、解放区和沦陷区的22套国文教科书巾,有20套都选人了相当数量的鲁迅作品。
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统一编写中小学教材,供全国中学使用。
1951年,在解放区语文课本基础上修订出版的第一套初级、高级中学语文课本在全同正式使用,共选人鲁迅作品9篇;1956年,文学、汉语分科教学,新编的中学文学、汉语课本增至14篇;1958年,人教社重编综合性语文课本,1959、1960年均有修订,鲁迅作品篇日增至20篇;1964年新编的十二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回落至15篇。
浅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
浅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会昌中学刘青高三语文谈起鲁迅,很多人心生崇敬之情,鲁迅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不可撼动,他创造了一部又一部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用他手中的笔刻画出他眼中时代,其思想之深邃,创作之丰厚给每一个读者带来震撼。
作为中学生,也理所当然地去接受鲁迅作品的熏染,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用了鲁迅的颇多文章,鲁迅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并不陌生。
可是,当真正地提起鲁迅,提起鲁迅的作品,中学生们难免皱眉,尤其是在鲁迅所生存的五四时代离当下的青少年渐行渐远之际,更难以让中学生群体热情地去读鲁迅。
中学语文课堂中鲁迅的教学局面愈来愈尴尬,不仅是学生,就连教师也对寻求一种正确有效的鲁迅作品的教学方式感到困惑。
对于鲁迅作品该不该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曾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热议,鲁迅作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鲁迅的作品被放置于风口浪尖之际,庆幸的是依然有一部分群体热情地去呼吁鲁迅作品在当下存在的必要性。
即使五四时代已成历史,可是鲁迅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有理由让它萌芽滋长,生长到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
正如郑振铎先生说:“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鲁迅已逝,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让这位最真挚最勇敢最热忱的朋友的情怀和精神不死。
一、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当下面临的挑战尽管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依然避免不了严峻的挑战。
很多人认为鲁迅作品应当退出中学语文教学中,原因是鲁迅所生活的年代与当下中学生所处的时代不同,加之半文言半白话的语言,让学生们对他的作品有着难以逾越的思想鸿沟,另外其作品折射的思想内容已经渐渐远离当下的主导思想,并且其思想的深刻与深邃,内容的晦涩不能被中学生很好地消化吸收。
中学语文中被大家用戏谑之语说出来的那句“学生有三惧,一惧文言文,二惧写作文,三惧鲁迅文”,也有趣地反映了中学生们对鲁迅作品的抵制情绪。
在日益商业化的今天,鲁迅的作品面对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伴随时代而产生的尴尬现状大致归于四个因素: 第一:鲁迅作品生根萌芽以及繁茂葱郁的历史岁月中,鲁迅的作品被打上了深重的时代烙印,被特定的历史打上了政治的符号,人们的心里仿佛清晰地闪现着他紧握手中的笔杆,锋利尖锐地直指社会和人心最为脆弱不堪的一面,呼吁新的社会,剔除国民劣根性。
浅析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作品教学
浅析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作品教学鲁迅先生的作品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其具有语言简练、意蕴深刻的特点。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入选许多鲁迅先生的作品,初中语文教师要深刻的重视对教材中鲁迅先生作品的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的了解学习,提高这些作品的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学生们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效果。
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经验,对教材中鲁迅先生作品的教学进行简要分析。
鲁迅先生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引导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的且有极大成就的大作家。
他的作品都被奉为了经典,他本人也具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值得广大学生学习,就有很深的教育价值。
一直以来,这些作品都被人们传承和研究,初中生对于这些作品的学习却不能尽如人意,教师在教学中也会存在一些畏难情绪,所以笔者就当前初中语文中鲁迅作品的教学提出了几点看法。
1、分析了解鲁迅先生要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就不得不去了解亲近鲁迅本人,鲁迅的作品都是来源于他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
鲁迅前期的作品就是对自己生活经历的描写。
如《从百草园到三位书屋》中就讲述了自己的童年经历,通过这样的作品阅读学习,就能够了解到鲁迅先生本人。
可以发现,鲁迅先生并不像学生心目中那样“高高在上”的圣人大文豪,他的童年也和大多数的儿童一样,先换玩乐,喜欢自由,他也会偷偷的逃课去玩,也会在课堂上做一些大多数儿童都会做的小动作,也会时不时的有一些恶作剧。
通过这样的了解后,学生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鲁迅先生,感到鲁迅其实和自己很亲近,在学习其他的鲁迅作品时就能够把自己代入到鲁迅当时的位置,更加简单深入的了解到文中包含的思想和意蕴。
接着,就是鲁迅后来生活经历的了解,本来鲁迅的童年是很快乐的,但是,家庭的变故,父亲重病,一下子就把他推到了与生活抗争的前沿。
这时,就体现出来鲁迅本人坚韧的心智和勇于抗争的勇气。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故,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复杂,又促使他认识到了社会的黑暗和政府的腐败,激发了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思想的思考,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和他的文学成就。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研究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研究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研究。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作为经典教材被广泛使用。
本篇文章将围绕鲁迅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教学策略展开研究。
一、鲁迅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鲁迅的作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不仅因为他的作品既具有文学价值,又有思想价值;而且因为他的作品涉及广泛,适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
鲁迅的著作中几乎囊括了现代中国的各个方面,既有关于民生的抨击,也有关于思想启迪的示范。
例如,《药》、《故事新编》、《阿Q正传》等,都是中学生接触到的鲁迅的重要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中国近代历史、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还能引导学生思考个体面对民族的角色和尊严问题。
二、鲁迅作品的教学策略(一)注重语言和文学形式的解读鲁迅的作品语言简练、有力,这需要老师在教学中重点讲解其语言的魅力。
另外,鲁迅还采用了一些特殊的文学形式,如白话小说、小品文等,需要给予学生相应的解析。
(二)注重情感教育鲁迅的作品有很强的情感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十分有益。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分析鲁迅作品中的情感,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
(三)注重思想启迪鲁迅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不容小觑,因此,在进行教学时,需要重点讲解其思想内涵。
学生的思想和世界观也可以从中得到启迪和熏陶。
(四)注重情境解读鲁迅作品的背景是社会现象、文化变迁等,学生应该把作品放入情境中,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究其内涵。
例如《阿Q正传》中的阿Q,是当时特定时代下的产物,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阿Q的生活环境、民族问题等背景信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读作品。
总之,在教学鲁迅作品时,老师们应该注重启示性、思考性、启发性和魅力性,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教育目的。
新课标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研究与思考
新课标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研究与思考摘要:在整个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文章在教材中占有绝对比重。
至新世纪,鲁迅作品收录情况在语文教材中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选编特点,以及如何进行鲁迅作品教学值得梳理与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语文教材;鲁迅作品教学一、新课标中学语文鲁迅作品的收录情况建国以来,鲁迅作品具有很强现实性的,故成为语文教材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从1951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我国第一套语文教材起,其中编写鲁迅作品最少的为1958年版选编了6篇,最多则为1963年版本为14篇,其余版本多为9篇左右。
[1]2001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语文教科书也随之改变,教材进入多元化时代。
笔者在此选取全国使用较为广泛的内地三套教材:人教版、语文版、苏教版进行统计分析。
在初中阶段,新课标编选的鲁迅作品共10篇,其中人教版六册书共编选鲁迅作品9篇,编选数量是三个版本中最多的。
从选篇内容上看,《社戏》、《孔乙己》这两篇文章在三个版本的教材中全部出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藤野先生》这几篇文章,在三个版本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这三篇文章选择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适合学生学习。
《鲁迅自传》记录了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有助于广大师生更全面地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在新世纪,几个版本不约而同的舍弃了战斗性较强的杂文,将更具文学性、趣味性与审美性的散文和小说选入教材,文学性与思想性的作品日益凸显出来。
教材提示与教参解读理念也日益表现出它的人性化方面,体现了新课标“教科书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要求。
到了高中阶段,新课标编选的鲁迅作品共6篇,通过三个版本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几个版本的鲁迅作品高度重合。
散文《记念刘和珍君》情绪极具感染力,杂文《拿来主义》、《春末闲谈》文字深入浅出、耐人寻味。
短片小说《祝福》情节简单却意味深刻,中篇小说《阿Q正传》语言幽默带着讽刺,历史小说《铸剑》极具想象力,奇异之极,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分析
2021年5 期 总第 610 期新一代New Generation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分析王博(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 吉林 延吉 133002)摘要:鲁迅的作品教学难度较大,学生难以理解文章内涵,但是鲁迅的作品在语文教材中比例一直很大,此次更是有七篇作品入选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本文就将主要以这七篇文章为例,详细分析其内容与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鲁迅作品;人文素养鲁迅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革命家,也是反抗封建旧思想的文学家。
鲁迅作品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文学方面,更是在思想方面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他的作品很受欢迎,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作品最多的作家,足有七篇文章。
一、入选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内容分析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收录的鲁迅作品七篇文章是:七年级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阿长与山海经》、八年级的《藤野先生》与《社戏》、九年级的《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与《孔乙己》。
这七篇作品由浅入深,前后勾连,有针对性的构建学习层次,使学生可以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文就将主要以这七篇文章为例进行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阿长与山海经》,都是作者回忆童年、少年生活的回忆体散文。
前者描写了鲁迅先生的童年求学生活,通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的对比衬托关系,表现了一个适合儿童身心发展,另一个妨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从而对封建旧教育进行批判。
后者是作者怀念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的一篇文章,刻画了即封建愚昧又善良朴实的长妈妈,同时表达了成年后的作者对长妈妈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恩又思念的复杂情感。
在《藤野先生》中,记述了鲁迅先生在日本求学的具体经历,阐述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情感变动,蕴含着着浓厚的爱国之心,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于藤野先生的思念之情,对他为人正直、不狭隘、没有民族偏见的崇高品格的敬佩之情。
《社戏》叙述了“我”十一二岁时同伙伴们看社戏的经历,塑造了乡村人民性格淳朴、善良好客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乡村之中自由欢乐的画卷,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童年生活的怀念。
鲁迅作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选编和使用
摘要鲁迅作品向来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49至今,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选文虽几经变迁,但都毫无例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国民。
近年来随着教材改革的深化,有些教材删减了部分鲁迅作品,由此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和争议。
本论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初中语文鲁迅作品教学,就初中教材中的鲁迅作品的选编和使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论文概括论证了鲁迅作品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结合教材编写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鲁迅作品数量及篇目进行了考量,在肯定现行教材的同时,提出了通过各种形式增加鲁迅作品的阅读量,并入选除小说散文外的其它体裁作品等观点。
在此基础上还对鲁迅作品的编排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并就教材使用中的几个常见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鲁迅作品初中语文教材选编使用AbstractLu Xun's works has always been a secondary language an important part of teaching, from 1949 to now, secondary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in the text of Lu Xun's election despite the changes several times, but all without exception, affecting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of Chinese nationals.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some materials cut some of Lu Xun's works, thus aroused great concern and controversy.This paper from the student's actual conditions, combined with Lu Xun's works of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textbooks on the works of Lu Xun's Selected and use put forward their own views. Summary paper demonstrates the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Lu Xun's works selected for the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 combined with teaching students in the preparation of standards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n the number of Lu Xun's works and the table of contents had to consider, in the doubt that the present materials at the same time, raised through a variety of forms of increasing the amount of reading Lu Xun's works, and selected among other genres, short stories and prose works, etc. outside the point of view. On this basis, the arrangement of Lu Xun's works are also made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on the use of several common materials put forward a solution·Keywords:Lu Xun's Works;Junior Language;Textbook;Selected;forthputting。
部编版初中语文鲁迅小说浅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鲁迅小说浅析鲁迅先生小说的深刻性不在于他采用哪种形式、为它规定了什么样的主题,而是他利用这些作品为我们开辟了异常广阔的想象空间,容纳了异常丰富的及至连鲁迅先生自己也未曾经历过的人生过程和体验。
为了能更清晰深入的了解鲁迅先生的小说,我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孔乙己》和《故乡》两篇小说为例来作具体分析。
一个古代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和一个冷漠的社会——小说《孔乙己》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笔下,有过许多悲剧人物,像阿Q、祥林嫂、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中孔乙己是众多人物形象中最具震撼力的一个,他的形象以小说的形式展现在中学语文课本“人物画廊”单元。
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小说去感悟,谛听作者以此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与控诉。
《孔乙己》的故事发生在鲁镇,这是一个清朝末期的中国农村小镇,也是旧中国社会现实的缩影。
小说写的是一群酒客,这群酒客由不同的等级组成:一类是以出卖劳力为生站着喝酒的短衣帮;一类是以地主、有钱人为主的坐着喝酒的长衫客。
小镇的咸亨酒店是孔乙己常来的地方,可他是唯一一个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人。
在这个社会群体里,孔乙己既不是短衣帮,也不属于长衫客,是个多余的人。
而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和精神麻木,造成了他的双重悲剧性,这些正是中国当时“病态社会”及其“不幸的人们”的象征。
这是小说人物孔乙己活动的社会背景。
《孔乙己》的主人公孔乙己在咸亨酒店里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唯一的人”,这揭示了他的身份和地位,也决定了他双重性悲剧:一方面代表着中国旧社会读书人的悲惨遭遇;另一方面也是旧中国底层社会被压迫被侮辱者的悲剧。
他的出场只会给别人增加笑料,以此反映了他在小镇里微不足道的地位和人们对他的蔑视,也暗示了他悲剧的一生:科场失意,穷困潦倒,受尽欺凌,悲惨死去。
这位被残酷抛弃在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黑暗社会所吞噬的读书人,他那可怜又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的结局,既是就中国广大下层读书人及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封建传统“吃人”本质的具体体现。
浅论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现实意义
浅论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现实意义浅论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现实意义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关于鲁迅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发生了一些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概括起来就是鲁迅作品与时代不合适宜了,不能与时俱进了,艰涩难懂,远离时代等等…并且要逐步淡出鲁迅作品。
在网络上甚至对鲁迅进行诽谤攻击。
从表象上看,是入选作品的取舍,实质上是思想文化战线在新时期的激烈交锋。
笔者认为,我们这个时代,不是鲁迅思想需要我们来弘扬,而是我们的民族需要鲁迅精神来支撑。
民族文化有两个传统。
一个是古代文化传统,一个是五四以来的优秀文化传统。
而鲁迅正是五四以来现代文化传统最杰出的代表,要继承五四以来的文化传统,中学语文教材是最重要的载体,应给与足够的重视。
鲁迅又是现代民族文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在“五四”文化运动转型时期,是独树一帜,他对传统文化思想的整体反思。
对民族命运的焦虑、关注。
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这是毋庸置疑的。
鲁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表征。
“鲁迅是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个楷模而存在,而被我们所接受。
”中学语文课堂是传承鲁迅精神这一宝贵民族遗产的主要渠道。
学习鲁迅精神就要从青少年抓起。
中学生应从整体上去感悟把握鲁迅精神。
与文化大师进行对话,是对民族血脉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是培养民族性格的奠基工程。
鲁迅对世事的洞察力、想象力、幽默感、语言艺术、对问题的深刻分析对中学生来说都是经典的语文教育资源。
在现阶段,鲁迅作品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对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能力的提升,鲁迅作品仍然是目前最好的范本,体现着鲜明的立场和是非标准。
他的想象力,创造力,对语言精益求精的追求等等,对一个渴望成长的中学生来说有助于养成探索求真的品格,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创新意识、韧性的战斗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是一部不可多的教材。
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教授认为,鲁迅作品在中学课本中不仅不能动摇,还应该有一定地位和加强,应成为重点和基本教材。
论新时期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选编及其解读
论新时期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选编及其解读东莞中学语文科张兰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后中学语文教材鲁迅作品选录及其读解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其变化与进步主要表现为政治性的逐渐淡弱和人文性的增强,尤其是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影响强有力的注入,彻底改变了十七年与文革时期对鲁迅文本的革命化阐释。
本文旨在梳理新时期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选编及其解读的历史状况,,并对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实践提出建议。
关键词:鲁迅作品;中学语文教材;反思20世纪20年代初,鲁迅作品几乎是作为第一批现代白话文学作品的典范进入中学语文课本的。
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尝试新文学创作仅仅两三年时间后,国内各书局和各省教育厅及一些著名学校,就开始在他们各自编写的国文或者国语类课本中,选编已经发表出来的鲁迅作品。
建国以后,鲁迅作品的选编在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明显呈上升的趋势,甚至有很多作品得到国共两党的政权的共同认可,就是在政治矛盾十分敏锐的文革时期,鲁迅的作品也大受选编者欢迎。
当然这一时期鲁迅的作品同其他许多文学作品一样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选编者扭曲地读解其中的精髓,造成这一时期文学界和教育界的重大损失。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和日趋健全,在中学语文选编过程中对鲁迅作品仍表现出特别的偏爱。
在科学删减的基础上,又新选了不少篇目,体现了选编者的时代意识和文学眼光,在保证鲁迅经典性作品基础上,又考虑到广大师生的接受难易程度。
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教材改革显示,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选编数量已经减少。
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选编史和我们中学语文教育的走向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本文旨在梳理新时期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选编及其解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鲁迅作品的选编和教学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语文教学开始有了自己的体系,在教材选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鲁迅作品也渐渐摆脱了政治任务的“枷锁”,向人文教育迈进,并在实践中开辟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领域。
关于鲁迅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几点思考
关于鲁迅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几点思考关于鲁迅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几点思考从上世纪20年代初北京孔德学校编印的《初中国文选读》开始,中学语文课本中收入鲁迅作品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虽然入选的数量和篇目不断发生变化,但不争的事实是,鲁迅的作品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而从2001年实施高中新课改,对鲁迅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争议之声又多了起来,特别是近几年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大撤退成为学界与教育界的一个热点话题。
那么,如何看待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变迁,在教学实践中讲授鲁迅作品应坚持怎样的立场,如何处理鲁迅作品的时代性与超越性问题呢?一、勿将鲁迅作品的价值与其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数量简单挂钩衡量一个作家作品的价值,有很多的标准与原则,并且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会有不同的具体的甚至巨大的差异。
远的不说,仅就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而言,中国文学创作的主流曾发生多次变迁,从启蒙到救亡,从人的文学到工农兵的大众的文学,对作家、对作品的评价标准大相径庭。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文学作品价值的评定是无法把握、漂浮不定的,如真是那样,又何来那些流传千古的经典名篇。
事实上,穿透历史、时代的尘埃,衡量文学作品最终的依据还是作品本身是否能传达出先进、深邃的思想,是否具有富于创造力的、优美的语言形式,是否能够打动、震撼作品的接受者。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真正经典优秀的作品正是依靠这些超越时空的特质在读者与批评者中源远流传的。
回到我们的问题上来,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及入选作品数量多少能否成为衡量鲁迅作品价值依据呢?当然不能。
一国之中学语文教育事关国民素质与思想政治导向之基,其教材选择当然要慎之又慎,但其标准却与文学作品流传的价值标准并不相同,而是一种基于教育功利性基础上的决定,即要服从于教育的政治目的、思想标准并考虑到教育手段的落实(便于教育)。
因而,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品应该是兼顾上述原则的典范例文,而若以文学的价值标准去衡量,入选文章也不一定是真正最好的文章,换言之,入选的作品不一定比未入选的作品优秀。
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选篇分析以及对于作品重新解读的思考
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选篇分析以及对于作品重新解读的思考作者:邹阳来源:《东方教育》2018年第25期摘要:鲁迅的作品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邃的思想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了一代代中学生,对于他们提升思想认识水平,培养语言与写作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初中语文部编本教材中收录鲁迅作品情况的分析以及对于教材中鲁迅作品重新解读的思考这两个方面展开,对于鲁迅作品的最新调整做一个较为深入的分析,进而对教材中鲁迅作品的重新解读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鲁迅作品;初中语文教材;作品选录;作品解读1 初中语文部编本教材收录鲁迅作品情况的分析新编初中语文教材坚持以“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方式编排教材内容,“语文素养”重在听、说、读、写基本知识和能力,“人文精神”重在选文的思想性,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以文化人。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录鲁迅作品也贯彻了这两点,选取了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以及文中富涵人文精神的作品。
接下来将对于最新的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的选录情况做一个较为深入的分析。
图1.1 2017年前后人教版初中与部编本教材收录鲁迅作品篇目的情况从2017年9月开始,全国中小学统一使用“部编本教材”,即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
从图1.1可以看出,鲁迅作品的收录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风筝》和《雪》被删除,同时作品的年级分布情况也发生了变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以前的七下被移到了七上,《阿长与》从原来的八上被移到了七下,《藤野先生》从之前的八下被移到了八上,《社戏》从开始的七下被移到了八下。
如何选录鲁迅作品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编著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因为每一次调整,社会与大众都有会自己的解读与意见,承受着很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选录要考虑到作品的适宜性。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鲁迅作品进出中学语文教材的课程论审视
鲁迅作品进出中学语文教材的课程论审视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作品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和社会思潮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加入鲁迅的作品,可以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感知现代文学的发展,以及深入思考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以下是对鲁迅作品进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课程论审视的一些观点:
1. 文学经典的传承与价值:鲁迅的作品被广泛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
将鲁迅的作品引入中学语文教材,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让学生接触到经典作品,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2. 社会现实与人文关怀:鲁迅的作品通常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反映现实问题和社会矛盾。
通过学习鲁迅的作品,学生可以了解社会现实,深入思考社会问题和人文关怀,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关怀他人的意识。
3. 思辨精神与批判思维:鲁迅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辨精神和批判思维,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剖析和分析,鼓励人们反思传统观念、权威思维和社会制度。
通过学习鲁迅的作品,学生可以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的能力,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想境界。
4. 文学与历史联系:鲁迅的作品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紧密相关,呈现了一个动荡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变迁。
通过学习鲁迅的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历史背景和社会变革,将文学作品与历史相联系,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和把握。
然而,选择鲁迅作品进入中学语文教材也面临一些挑战和考虑:
1. 文学作品的复杂性:鲁迅的作品常常涉及复杂的主题和概念,例如自由意志、社会阶级、人性。
浅酌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意味
品其味咂其意感其情——浅酌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意味在我的感觉里,鲁迅先生本身就是一部大书,一部历史,也许每一个中国人倾其一生的心血和智慧都读不完、读不懂。
其实,鲁迅先生的作品也只有真正读懂鲁迅的人才能参透其内蕴、品出其意味、咂出其情感。
作为钟情于鲁迅的我,当然也钟情于他的作品。
曾经听过好多老师讲鲁迅作品,但遗憾的是,我常常发现一些我不愿听到和不想看到的教学场景——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听到主题的探究仅仅是对“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束缚”的批判;听《风筝》,看到的是“一根恶毒的箭刺进一颗血淋淋的心”的板书;听《孔乙己》,看到的是我们的学生也充当了“看客”,孔乙己也成了学生的“笑料”,课堂内一片嬉笑哗声,好不活泼热闹,感觉丝毫没有一点沉重,一点压抑,一点悲哀,一点愤懑……不禁要问:假如鲁迅先生也来充当一回学生,是否会哭笑不得呢?鲁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共选录鲁迅先生作品八篇,分别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故乡》、《社戏》、《阿长与<山海经>》、《风筝》、《雪》和《孔乙己》。
我们应该如何品读这些作品,咂出其中真正的意味呢?下面选取其中的六篇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如浴清泉——读出其“趣”这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应有的意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完全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是“纷扰”中寻到的一点“闲静”,“芜杂”中觅到的一点馨香,犹如鲁迅书桌上那盆“水横枝”: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
也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朝花夕拾》是案头的一朵“小花”,是“心灵的慰藉’。
读《朝花夕拾》,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们仿佛看到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与斑蝥嬉戏,调皮地采摘着野花野果;在三味书屋,虽然有老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然透着一股孩子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中学语文教材《教学与管理》2010年6月1日筅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谢丽旋博尔赫斯说过:“命中注定要不朽的作品”,就是那些最伟大的作品啊,“可以穿过书写的错误,近似文本、漠不关心的阅读、不理解的火墙,不朽作品的灵魂经得起烈焰的考验”。
在中国,能够经得起这种考验的作家其实真的不是很多,在很多人眼中,首屈一指的就是鲁迅。
20世纪20年代初,鲁迅作品几乎是作为第一批现代白话文学作品进入中学语文课本的。
此后,几乎所有各套中学语文课本都入选相当数量的鲁迅作品。
如果问不读或很少读课外书的学生:谁的作品你读得最多?答案当然是鲁迅。
如果再问:你认为最伟大的作家是谁?答案大多还是鲁迅。
可以说,古今中外的所有作家,没有谁能够像鲁迅这样,受到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和中学生的如此关注。
一、鲁迅作品在中学教材中的“尊”位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前身)编辑出版第一套初、高中语文教材起,至90年代后期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50年间人教版初、高中语文教科书的各个版本共收录鲁迅作品40余篇。
其数量不仅为古今中外作家作品之冠,甚至超过革命领袖的文章的数量。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大致就是通过这些作品以及编者的解读来学习、认识、感知鲁迅的。
今天,鲁迅作品仍拥有广大读者,仍畅销不衰,教材的奠基之功固不可没。
鲁迅作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显著的地位。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6册中,鲁迅作品共入选8篇,占整个初中语文作品的4.4%,占现当代作品的9.4%。
入选的8篇文章,都是所选单元的首篇,充分说明了鲁迅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从数量上看,现行的七种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鲁迅作品入选数量平均为6.57篇。
其中人教版最多,录入9篇,语文版最少,为5篇,共涉及鲁迅作品15篇。
高中六个版本的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鲁迅作品入选数量平均为3篇,明显少于传统教材。
其中最多的是沪教版,为5篇,最少的是鲁教版和语文版,各有2篇。
共涉及作品11篇。
从作品的体裁上看,几乎涉及鲁迅创作的所有方面,但初、高中各有侧重。
初中入选作品以散文为主(6篇),其次是小说(4篇),还有杂文、诗歌等。
高中主要是选入鲁迅的小说(5篇)、杂文(4篇),散文较少(2篇)。
从新旧篇目比较看,传统经典作品仍受重视,但新入选作品涉及更多。
如初中7个版本的教材中入选版本最多的作品依次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6版本),《孔乙己》、《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5版本);新入选的作品有《阿长与〈山海经〉》、《风筝》、《雪》(3版本),《自嘲》、《鲁迅自传》(2版本),《风波》、《自题小像》、《读书杂谈》(1版本)。
高中涉及的11篇作品中,新入选的4篇:《非攻》、《白莽作〈孩儿塔〉序》、《铸剑》、《春末闲谈》,分别只有一个版本选入教材,其余都是传统篇目,但入选频率并不太高。
其中《拿来主义》、《阿Q正传》最高,也只有3个版本录入。
《为了忘却的记念》、《祝福》、《记念刘和珍君》各有两个版本录入,而《药》只有粤教版收入教材。
从数量上算起来,我国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平均有鲁迅的文章近10篇。
其中,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最多,共有12篇。
也就是说,一个少年,在中学6年里,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学得最多的就属鲁迅作品了。
其他著名作家,能选这个数字的零头都可以说是很多了。
更令人奇编选鲁迅作品之浅见44··怪的是所选篇目又多集中在《呐喊》这本小说集里。
这本小说集,包括《〈呐喊〉自序》共有15篇作品,而现在选入的就有5篇,占了整个集子的1/3。
鲁迅俨然成了我国中学教育中的“神”,其作品对于中学生的影响之深远是其他作家所远不能及的。
二、鲁迅作品对中学生的积极影响很多人都认为,中学生对于鲁迅精神的学习不但不过时,反而更是一种时代的需要。
鲁迅作品作为民族精神的资源,在新时代仍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的确,鲁迅作品蕴含着一种深情而热切的希望与召唤———对青年人、对民族未来的希望,对青春生命、对创造精神的呼唤。
在周海婴眼里,鲁迅有四大“真精神”:一是“立人为本”;二是独立思考;三是“拿来主义”;四是韧性的坚守。
笔者认为,鲁迅作品中体现的积极精神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坚韧的战斗精神鲁迅主张坚韧的战斗。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汪晖教授认为,鲁迅的思想和文学中有一种深刻的颠覆性和激进性,但他的讽刺和批判包含了一种“真正的革命”、“永远的革命”的精神内蕴。
茅盾、叶圣陶、郑振铎、老舍等人也都给予了鲁迅极高的评价,毛泽东也曾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过:“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作品,曾呼唤过“精神界之战士”的出现,曾经为疗救“看客”的麻木而呐喊,也曾为激发“民魂”而斗争。
在当今社会,我们未必需要每个人都像鲁迅那样,做不妥协的战士,但是对平等的向往,对于民生的悲悯情怀,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应当是青年一代的精神追求。
2.爱国主义精神鲁迅从青年时代起,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宏伟志向。
他对敌人毫不留情,对祖国和人民怀着真挚的爱。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广为传诵的名句,正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人格的生动写照。
为了使祖国摆脱凌辱、人民得到解放,他一生毫不懈怠地进行战斗,集中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崇高气节和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
3.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鲁迅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者,而且是致力于创新的改革家。
他用犀利的笔,坚决反对国粹主义和故步自封,和全盘西化的倾向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大力主张广泛吸取世界各国的一切长处,赞赏“汉唐气魄”,提倡“拿来主义”。
在他的全部文化遗产中,翻译作品约占1/3,都是一些外国的优秀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
作为伟大的文学家,他博采古今中外之所长,加以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根据表现新的生活的需要,创造出许多富有新意和独特个性的艺术形象。
这种精神不但适用于文艺创作,推而广之,也适用于其他领域。
此外,鲁迅在文体、语言等诸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贡献。
鲁迅的作品一直是青年人的精神食粮,接触鲁迅,读鲁迅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学习他的直面现实的精神、民族忧患意识、自强意识。
三、鲁迅过于尖锐的作品对中学生的消极影响鲁迅固然是伟大的,其作品也有其宝贵的价值,他在我国是理所当然的“尊者”,但我们也要理性地、全面地看待他的作品。
鲁迅的很多作品,有一些“不适合选做中学语文教材”。
这里应该是指他的那些过于尖刻、偏激的作品。
据资料显示,港台中学语文课本中选编的鲁迅作品很少,台湾在最近出版的国文教科书中,只有《风筝》入选。
笔者认为,中学生应少读鲁迅过于尖锐、偏激的作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存在极端、偏激之弊很多人只知道鲁迅的作品中充满了战斗精神,而对其中的极端、偏激之弊却甚少有人觉察。
在他的那些尖锐的文章中,有很多片面的、偏激的、夸大的成分,在文章中对某些对象的讽刺和批判,也显得不那么公允。
例如,中国国民性或者说中华民族的民族性被鲁迅概括为两个字:奴性。
中国文化则被鲁迅概括为“侍奉主子的文化”,当然也就是奴隶的文化或奴性的文化。
中国人在《边城》中透发的淳朴、本真、宽容、智慧的一面在鲁迅的笔下鲜为人知。
在他眼里,中国的所有根性都是恶之源、劣之本。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仅以“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这一句话,就不该选入中学课本。
教材的影响力是不容小看的,大量阅读鲁迅这些尖锐、偏激作品,学生在接受鲁迅作品影响的潜移默化之中就会形成一种“惯性”。
鲁迅的那些作品带着极端的批判和讽刺,充满了战斗气息,它们教学生要痛打落水狗,教学生一个也不能宽恕,教学生要以牙还牙,教学生做斗士,教学生极端,教学生要抛弃传统。
这些,并不适宜在今天的基础教育中教育学生。
2.缺少时代感鲁迅的一些文章严重脱离了中学生的生活与实际。
从其作品中看,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就讲一个吃人的故事,使学生们看得一头雾水;接着又学了《药》,又是一个杀人吃血的故事,学生们看得莫名其妙,最终还是一个悲剧,这些与他们的现实生活的距离实在太遥远了。
也许,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由于身临其境,确实身处水深火热,他们能理解鲁迅的用意并为之一振。
但是,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们,他们生活在这个发展迅速的和平幸福时代,他们如何会明白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一直强调的鲁迅的言下之意、鲁迅的一片救国救民的良苦用心和深刻用意?这样脱离学生的实际而要求学生去理解鲁迅的45··作品,似乎太强人所难了。
3.晦涩难懂,可感性不强在很多中学生看来,鲁迅的很多文章实在可谓是文笔不畅,难以琢磨。
的确,鲁迅很多作品对学生而言确实“可感性”不强。
他的作品中有一句话:“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学生认为,这实在是说废话,但老师在讲评时,却千言万语把这句话说成是意蕴深长的绝句,这令学生弄不懂。
可能鲁迅这句话确实含有一定的意味,但对于中学生着实是无法理解的。
鲁迅的伟大太深邃了,没有一定的知识准备、文化积淀和生活阅历,缺少对事理的逻辑推理能力,要解读鲁迅似乎有些强人所难。
而当今中学阶段的教育还是以较基础的、感性的内容为主,如果要他们一如成人一般地把握伟大人物的精神品质,咀嚼隐藏在平常语句中的微言大义,洞察文章各部分精妙的谋篇布局……试问,就普遍意义而言,青少年思维的平台有这么大吗?北京师范大学的王富仁教授曾就“如何看待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这一问题接受了《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记者的采访。
王富仁教授认为,鲁迅作品恰恰是好懂的,“因为鲁迅的作品里,充满着人性的语言,是与人的最内在的感受结合在一起的,这样的内在感受与儿童感受事物的方式,与普通人感受事物的方式最接近”。
王富仁教授以孩子对月亮的“理解”是在一生的过程中逐渐丰富化为比喻,认为,鲁迅作品可能个别词语甚至个别段落看不明白,但不要紧,通过学习,通过讲解,通过与全文的联系,学生就能够感觉到它们,感受到它们,比如《阿Q正传》写的是阿Q和他一生的命运,学了就会有感受,就会记住这个人物,至于它们内在还有什么更深刻的含义,是可以随着学生人生观察和体验的不断增加、随着学生社会知识和历史知识的逐渐丰富而不断深化的。
王教授的说法有其合理之处,但中学教材应站在学生的角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来编写。
4.能憎,却缺少爱鲁迅在其那些尖锐、偏激的作品中,做很多事情的推论时,都是把仇恨和怨恨放大。
用南京传播学院潘知常教授的话说,鲁迅是“能憎”却未必“能爱”的“巨毒”鲁迅。
的确,鲁迅在那些作品中透视出来的,是一种信仰维度的缺失,这就使得他在思考个体与终极关怀问题时欠缺了一种必不可少的超越精神,欠缺了一种必不可少的关于人性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