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设计书(修改版)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设计(修改版)

《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设计(修改版)

《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上科司南版)八年级第五章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

设计理念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

体现了新课程中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通过介绍磁悬浮列车、气垫船等,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摩擦力”这样一个富有感性认识的现象,在学习了力的概念、重力与弹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摩擦力,已经具备了如何分析力的一般方法。

为了让学生能从较深层次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和产生,并通过探究活动掌握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教学中应注重知识梯度,适时指点学生。

教学手段采用电脑多媒体、数码相机等辅助教学的手段,增加教学容量。

利用学生自备与实验室提供相结合的方式准备了教学过程中可能使用到的教具学具,较好的解决了实验资源的筹备压力。

教学设计思路结合本校实际,拟定了如下的教学思路:第一、通过出示图片、播放视频短片等方式,再现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场景,并通过现场小实验,让学生感受摩擦力的存在,从而引出“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话题,学生分小组讨论,提出各自的猜想与假设并进行交流。

第二、根据各小组桌面上已有的实验器材,结合选定的探究方向,引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设计实验。

教师应往返于各小组间,参与讨论,适宜点拔,不过多干预,以体现实验的多样性。

第三、根据既定方案进行实验,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第四、各小组根据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尝试得出结论。

教师提取一些较有典型意义的数据,引导全体学生共同分析并总结相应规律。

第五、分析摩擦的利与弊,认识事物的多面性,掌握分析事物的科学方法。

第六、运用多媒体展示国内先进的磁悬浮列车,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科学实验课教案撰写范例

小学科学实验课教案撰写范例

小学科学实验课教案撰写范例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为了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我们需要撰写一份完整的科学实验教案。

本文将以实验探究的方法为主,从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实验目的实验目的是明确实验的目标和意义,指导学生开展实验。

通常可以分为基本目的和拓展目的两个方面。

基本目的是指实验的核心内容,拓展目的是指通过实验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

二、实验材料实验材料是指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实验器材、物质和设备。

根据实验的内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实验。

同时,要注意实验材料的安全性和易获取性。

三、实验步骤实验步骤是指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

在编写实验步骤时,需要清晰地描述每个步骤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同时,要注意操作的顺序和流程,使学生能够按照步骤进行实验。

四、实验记录实验记录是指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结果。

学生可以通过绘图、记录数据等方式记录实验过程中的重要信息。

实验记录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实验结果,并有助于后续的讨论和分析。

五、实验分析实验分析是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学生可以根据实验记录和实验目的,分析实验结果是否符合预期,有何规律和特点。

同时,还可以探讨实验结果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

六、实验总结实验总结是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归纳和总结。

学生可以通过回顾实验的目的、材料、步骤和结果,总结实验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同时,还可以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促进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七、实验延伸实验延伸是指在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

可以通过提出新问题、深入分析实验结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

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实验设计和实施。

八、实验应用实验应用是指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生活或其他领域的探究。

学生可以思考实验结果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增强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关注。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_教学设计_教案[修改版]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_教学设计_教案[修改版]

第一篇: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_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经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能够进行有关的推理.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2.能够进行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3.能够根据30°、45°、60°的三角函数值说明相应的锐角的大小. (二)思维训练要求:1.经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的能力.2.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2.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2.能够进行含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3.比较锐角三角函数值的大小. 教学难点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 3. 教学用具课件4. 标签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教学过程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问题]为了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准备了如下测量工具:①含30°和60°两个锐角的三角尺;②皮尺.请你设计一个测量方案,能测出一棵大树的高度. (用多媒体演示上面的问题,并让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生]我们组设计的方案如下:让一位同学拿着三角尺站在一个适当的位置B处,使这位同学拿起三角尺,她的视线恰好和斜边重合且过树梢C点,30°的邻边和水平方向平行,用卷尺测出AB的长度,BE的长度,因为DE=AB,所以只需在Rt△CDA中求出CD的长度即可. [生]在Rt△ACD中,∠CAD=30°,AD=BE,BE是已知的,设BE=a米,则AD=a米,如何求CD呢? [生]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30°的角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即AC=2CD,根据勾股定理,(2CD)2=CD2+a2. CD= a.则树的高度即可求出. [师]我们前面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定义,如果一个角的大小确定,那么它的正切、正弦、余弦值也随之确定,如果能求出30°的正切值,在上图中,tan30°= ,则CD=atan30°,岂不简单. 你能求出30°角的三个三角函数值吗? Ⅱ.讲授新课1.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 [师]观察一副三角尺,其中有几个锐角?它们分别等于多少度? [生]一副三角尺中有四个锐角,它们分别是30°、60°、45°、45°. [师]sin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得到的?与同伴交流. [生]sin30°=(). sin30°表示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与直角三角形的大小无关.我们不妨设30°角所对的边为a(如图所示),根据“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则斜边等于2a.根据勾股定理,可知30°角的邻边为a,所以sin30°=. [师]cos30°等于多少?tan30°呢? [生]cos30°=(). tan30°=()[师]我们求出了30°角的三个三角函数值,还有两个特殊角——45°、60°,它们的三角函数值分别是多少?你是如何得到的? [生]求60°的三角函数值可以利用求30°角三角函数值的三角形.因为30°角的对边和邻边分别是60°角的邻边和对边.利用上图,很容易求得sin60°=(),cos60°=(),tan60°=(). [生]也可以利用上节课我们得出的结论:一锐角的正弦等于它余角的余弦,一锐角的余弦等于它余角的正弦.可知sin60°=cos(90°-60°)=cos30°= cos60°=sin(90°-60°)=sin30°= .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需熟记,另一方面,要能够根据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说出相应的锐角的大小. 为了帮助大家记忆,我们观察表格中函数值的特点.先看第一列30°、45°、60°角的正弦值,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呢? [生]30°、45°、60°角的正弦值分母都为2,分子从小到大分别为,随着角度的增大,正弦值在逐渐增大. [师]再来看第二列函数值,有何特点呢? [生]第二列是30°,45°、60°角的余弦值,它们的分母也都是2,而分子从大到小分别为,余弦值随角度的增大而减小. [师]第三列呢? [生]第三列是30°、45°、60°角的正切值,首先45°角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个锐角,所以tan45°=1比较特殊. [师]很好,掌握了上述规律,记忆就方便多了.下面同桌之间可互相检查一下对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记忆情况.相信同学们一定做得很棒. 2.例题讲解(多媒体演示) [例1]计算:(1)sin30°+cos45°;(2)sin260°+cos260°-tan45°. 分析:本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今后若无特别说明,用特殊角三角函数值进行计算时,一般不取近似值,另外sin260°表示(sin60°)2,cos260°表示(cos60°)2. 解:(1)sin30°+cos45°=(), (2)sin260°+cos260°-tan45°=( )2+( )2-1=()+()-1=0. [例2]一个小孩荡秋千,秋千链子的长度为2.5 m,当秋千向两边摆动时,摆角恰好为60°,且两边的摆动角度相同,求它摆至最高位置时与其摆至最低位置时的高度之差.(结果精确到0.01 m) 分析:引导学生自己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解:根据题意(如图) 可知,∠BOD=60°,OB=OA=OD=2.5 m,∠AOD=×60°=30°,∴OC=OD•cos30°=2.5×≈2.165(m). ∴AC=2.5-2.165≈0.34(m). 所以,最高位置与最低位置的高度约为0.34 m. Ⅲ.随堂练习多媒体演示1.计算:(1)sin60°-tan45°;(2)cos60°+tan60°;(3)sin45°+sin60°-2cos45°. 2.某商场有一自动扶梯,其倾斜角为30°.高为7 m,扶梯的长度是多少? 解:扶梯的长度为=14(m),所以扶梯的长度为14 m. Ⅳ.课时小结本节课总结如下:(1)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 sin30°=,sin45°=,sin60°=;cos30°=,cos45°=,cos60°=;tan30°= ,tan45°=1,tan60°= . (2)能进行含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 (3)能根据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说出相应锐角的大小. Ⅴ.课后作业习题1.3第1、2题课堂小结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后习题完成课后练习题。

大学物理教案实验设计

大学物理教案实验设计

大学物理教案实验设计。

在实验设计中,首先需要确定实验的目的,这个目的应该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

比如说,在电磁学中,可以通过测量不同形状的导体的电阻率来了解物质的导电特性;在光学实验中,可以通过测量普朗克常数来了解光子的本质。

其次是实验的过程设计,这个设计应该包括实验器材的选取、实验步骤的细节、实验数据的处理等等。

例如,在探究热传导现象时,可以通过使用导热板来观察热量传导的过程;在测定普朗克常数的实验中,可以使用光电效应实验装置,在控制光源、反射板位置等因素的条件下精确测定普朗克常数。

最后是实验结果的分析和结论,这个部分应该是基于实验数据的严密分析和理性推断得出的。

例如,在测量导体电阻率的实验中,可以根据不同导体形状的电阻率数据分析得出导体形状与其电阻率之间的关系;在分析光电效应时,可以根据测得普朗克常数与理论值的差距来评价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总而言之,大学物理教案实验设计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旨在通过实验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掌握,并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

在实验的设计及实施过程中,需要有严密的思路和具体的操作细节,才能够让实验取得较为准确和可靠的结果。

因此,对于物理教师和学生来说,实验设计和实施的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第 1 页共 1 页。

gkh教学设计教案(推荐5篇[修改版]

gkh教学设计教案(推荐5篇[修改版]

gkh教学设计教案(推荐5篇[修改版]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物理教材,第11章第2节“动能和势能”。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以及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知道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

难点: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以及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物理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滚摆上升和下降的过程,篮球投篮的过程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中涉及到哪些物理知识。

2. 知识讲解:介绍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解释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如质量、速度、高度等。

3. 实验演示:进行动能和势能的转换实验,如滚摆上升和下降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有关动能和势能的计算题,如“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从高度h=10m的地方自由落下,求物体落地时的动能。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道类似的题目,检验学生对动能和势能的理解和运用。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动能和势能1.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3. 影响因素:质量、速度、高度等。

4.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滚摆上升和下降的过程。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一个质量为3kg的物体,从高度h=15m的地方自由落下,求物体落地时的动能。

2. 一个小球从地面弹起,最高可达到2m高,求小球弹起时的势能。

答案:1. 动能 = 1/2 质量速度^2 = 1/2 3kg (20m/s)^2 = 600J2. 势能 = 质量重力加速度高度 = 3kg 10m/s^2 2m = 60J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教学设计(可打印修改)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教学设计(可打印修改)

2、加热氯酸钾
3、加热高锰酸钾
【过渡】
下面我们来具体学习一
下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
气的方法
【实验】
演示【实验 2-5】、【实
认真的看实验
验 2-6】
操作,仔细的观察
实验现象
【投影归
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
学生通过小组
纳】
能缓慢分解成水和氧气,若 内交流后,归纳实
加入了二氧化锰加速了反应 验现象,总结实验
记忆概念
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
物质的反应。
【小结】
通过本课你收获了什么
汇报收获,小
结本课所学
加强学 生的记忆
巩固分 解反应的概 念
回顾本 课,对所学 内容作总结, 学生再回忆
一遍,加深 印象
十、课后反思 1、这节课可说是上得非常活跃。因为事先预习的比较充分,不同的学生都 能很好的回答问题。 2、本堂课中的学生动手实验基本上做到人人参与,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很 大的提高,尽管实验过程中有些问题,但是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3、本堂课内容一般,由于学生实验时间过长问题,有些讨论的地方并没有 预设的深入。其中需要完善的还有一些细节问题。
让学生 体验制取的 方法
(分离液态空气法)
【过渡】
那我们在实验室里,常
回答:分解过
采用什么方法制取氧气? 氧化氢溶液、加热
氯酸钾或加热高锰
酸钾
【投影】
实验室里,常采用分解
识记并体会制
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 取氧气的方法和原
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 理
氧气
【板书】
二、实验室制取氧气:
1、分解过氧化氢溶液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体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结合给出的药品 和条件,进行实验装置的设计。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药品 选择、仪器组装、气体收集和检验、验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实验课教案设计

实验课教案设计

实验课教案设计。

一、设计原则实验课教案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明确实验目的。

实验教学必须针对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在教案中明确实验目的,以指导学生的实验行动,并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完成学习任务。

2.体现实验思想。

实验思想是指实验课程设计中的理论基础、实验方法、工具选型、实验条件等。

在教案设计中,应该充分体现实验思想,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养成科学研究思维。

3.具有教学逻辑性。

逻辑性是指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教学步骤组织,让学生能够逐步理解实验内容。

在教案设计中,应该合理地布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使学生有序地学习,探究问题,最终达到目标。

4.注重实验过程。

教师应该注重实验环节,充分考虑实验流程和实验步骤安排,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

合理的实验操作过程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充分体现实验探究性。

在教案设计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学习体验,让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实验设备的调整,实验操作和现场探讨等。

二、考虑到学生的特点1.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作为实验课的核心,实践能力不仅包括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更需要学生对实验数据的独立处理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判定等综合能力。

因此,在实验课教案设计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在实验课程中的实践能力,加强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能力。

2.考虑课程的难度。

每个课程的难度不同,不同层次的课程对实验的要求也不一样。

教师应该注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实验课程,设置合理的实验内容和难度要求,让学生在实验中巩固和拓展基本知识,并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考虑实验设备。

教师应该根据实验设备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法,使学生能够熟悉、掌握实验设备,并能够将实验设备的具体运行和自己的实验结果联系起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三、教案设计要点实验课教案设计关键在于设计要点。

在实验课教案设计中,应该体现以下四个要点:1.前导性说明。

在实验教学前,教师应该对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和操作方法等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对实验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修改版]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修改版]

第一篇:《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4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操作中感受、体验、探索图形的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

2.在实际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圆形的钟面卡片,国旗的卡片,蝴蝶标本等。

学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标准五角星、圆形的卡片等。

【教学过程】一、巧用“周”字,引导探索“周长”的含义(一)谈话引入课始,教师采用机动灵活的方式引入“周”字,并板书:周。

师:大家知道这个“周”字是什么意思吗?学生的回答有:一星期、一周;周围、一圈儿;人的姓氏;等等。

(二)揭示课题师: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知识就与这个“周”字密切相关。

(教师把树叶、国旗卡片、钟面卡片、蝴蝶标本及三角形、正方形、菱形、标准五角星形的卡片贴于黑板)揭题:我们要研究的就是这些图形的“周长”。

补充板书:长(完善课题“周长”)。

[巧妙的引入,唤醒了“周长”在学生大脑中的第一认知经验,激发了学生在此基础上的大胆猜测,推理和实践的主动探索的愿望,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三)猜测,探索师:猜猜看,这些图形的周长有可能会跟“周”字的哪种意思有关?生推测:与“周围”“一圈儿”这种意思有关。

师:那么,照大家的这种理解,树叶的周长应该是指它的……?请学生在实物上指出。

(四)归纳认识师:这些图形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自己的周长。

那么,“周长”究竟是指这些图形的什么?能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试一试!生1:比如三角形的周长就是它三条边的长度。

生2:周长是一个图形所有边的长加起来。

生3:像圆形,没有直直的边,它的周长就是它一周的长度。

……看书对比课本上对周长的描述,在交流中理解“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实验设计策划方案

实验设计策划方案

实验设计策划方案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其中一种新药对其中一种疾病的治疗效果,并评估其安全性和副作用。

二、实验设计1.实验对象本实验的对象是患有该疾病的实验动物,如小鼠、大鼠等。

2.实验组与对照组随机将实验动物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接受新药的治疗,而对照组接受安慰剂或常规治疗。

3.实验方案(1)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记录治疗前的基线数据。

(2)根据实验设计,确定新药的剂量和给药途径。

可以通过逐渐递增剂量或一次性给予一定剂量的方式进行。

(3)根据实验动物的具体情况,制定新药的给药频率和给药周期。

(4)定期记录实验动物的体重、症状、行为等变化,评估新药的治疗效果。

(5)观察新药对实验动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4.控制变量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

控制变量包括:实验动物的品系、年龄、性别和体重;实验动物的饮食和环境条件;实验室设备的校准和标准操作程序等。

5.数据处理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根据实验目的提取关键数据,进行图表展示和结果解读。

三、安全风险评估1.潜在风险新药的剂量和给药途径可能对实验动物产生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

例如,一些药物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器官损伤或肠道反应。

2.安全措施(1)提前进行毒性试验,确定最大耐受剂量,以保证实验动物的生命安全。

(2)选用健康状态良好的实验动物,避免患病动物的参与。

(3)监测实验动物的行为、食欲和体重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4)遵循实验操作规范,做好动物的麻醉、固定和采样。

(5)保证实验条件的清洁卫生,防止交叉感染。

四、伦理评估在进行动物实验时,应符合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

确保实验动物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不受到痛苦和伤害,并且实验设计必须具有科学价值和合理性。

五、预期结果通过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预计可以得到新药对该疾病的治疗效果的量化评估。

同时,也将评估新药的安全性和副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六、实验时间表本实验预计持续6个月,具体时间表如下:第1-2个月:实验动物筛选和分组、毒性试验和安全评估。

《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减)》教学设计[修改版]

《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减)》教学设计[修改版]

第一篇:《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减)》教学设计《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2--53页。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计算方法的过程,能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学会减法的验算方法,并培养良好的验算习惯。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的态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探索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抽象出计算方法并理解算理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咱们学校的图书室里有许许多多同学喜欢看的书,大家看(出示例题图画)这是图书室的一角,你从中能了解那些数学信息?题目要求我们解决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计算?板书:335-123=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探索335-123的算法。

(1)比较不同,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三位数减三位数)尝试计算,交流算法(2)重点交流竖式计算(3)小结:我们在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2、探讨的335-123的验算方法。

(1)谈话:虽然已经计算出结果了,要想知道得数是否正确,可以怎么办?我们应该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再把这题验算一遍。

那么要怎样验算减法呢?(2)根据学生的描述结合数量关系让孩子们明白验算的方法。

小结:用差加减数的方法进行验算。

(3)学生独立验算,指名上台板演,集体订正。

3、回顾小结用竖式计算的注意点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拓展练一练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生活实践)(1)看图分析图意(2)学生们看图解决问题,注意:要求学生要根据问题选择必要的信息去解决。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先了解一下有什么信息。

《C程序设计》实验教案[共五篇][修改版]

《C程序设计》实验教案[共五篇][修改版]

第一篇:《C程序设计》实验教案《C程序设计》实验教案一、实验的目的与任务:《C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对课堂讲授的概念、语法、算法、编程技术的理解;熟悉C程序设计的开发环境;掌握程序设计和调试的基本技能。

并通过实践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通过8个实验,使学生经过一定数量的上机训练,了解和掌握C程序设计的环境、程序的数据表示、程序的执行流程控制、程序的整体结构等C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技术。

二、实验项目与要求实验一:C程序的运行环境和运行一个C程序的方法(2学时)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所用的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学会独立使用该系统。

2.了解在该系统上如何编辑、编译、连接和运行一个C程序。

3.通过运行简单的C程序,初步了解C源程序的特点。

二、实验内容1.调用编辑程序,输入教材第一章习题1.1程序,并进行编译和运行。

应了解所用的系统是用什么命令进行编译和连接运行的。

编译和连接后所得到的目标程序的后缀是什么形式的?2.输入并运行教材第一章中习题1.4。

3.输入并运行教材第一章中习题1.9,了解如何在运行时向程序变量输入数据。

实验二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2学时)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C语言数据类型,熟悉如何定义一个整型、字符型、实型变量,以及对它们赋值的方法,了解以上类型数据输出时所用格式转换符。

2.学会使用C的有关算术运算符,以及包含这些运算符的表达式,特别是自加(++)1 和自减(--)运算符的使用。

3.进一步熟悉C程序的编辑、编译、连接和运行的过程。

二、实验内容1.输入并运行教材第三章例3.6.即:#include void main(){char c1,c2;c1=97;c2=98;printf(“%c %c\n”,c1,c2);printf(“%d %d\n”,c1,c2);} 在此基础上①将第二行改为:int c1,c2; 再使之运行,分析结果。

小学科学实验设计教案

小学科学实验设计教案

小学科学实验设计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设计一堂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案,帮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记录的方式,提高他们的科学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将学习如何设计并进行简单的实验,并进一步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2. 学会设计和执行简单的科学实验;3. 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观察记录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纸杯、水、盐、温度计、纸巾等;2. 实验设备:热源、计时器等;3. 教师准备:教学投影仪或黑板、粉笔等;4.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平板电脑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实验导入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并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上节课内容的理解和疑问;3. 教师梳理学生的疑问,引出本次实验的主题。

第二步:实验设计和步骤介绍1.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次实验的目的和意义;2. 教师分享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步骤,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实验;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确定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并设计实验步骤。

第三步:实验操作和记录1. 学生按照实验设计的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关键信息;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在笔记本上记录所观察到的结果;3. 学生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中的温度变化、溶解速度等要素,并记录相关数据。

第四步:结果分析和讨论1. 学生将实验记录和数据整理出来,进行结果分析;2. 学生按照实验设计的要求,进行实验结果的讨论和解释;3.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了解和掌握实验中相关原理和概念。

第五步:实验总结和归纳1. 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总结,重点强调实验中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2. 学生进行小组分享,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和感悟;3. 教师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指导。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科学实验,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2.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扩展相关知识,拓宽他们的科学视野;3. 推荐与实验主题相关的科普书籍、杂志或网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实验设计(DOE)》教学大纲

《实验设计(DOE)》教学大纲

SQTC DG-C-05-03.1 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实验设计(DOE)制定日期:2007年7月上海质量教育培训中心《实验设计(DOE)》教学大纲一、课程的目的和任务实验设计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数量,解决多因素试验问题,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是利用正交表来安排多因素试验,利用统计数学原理来进行数据分析的一种科学方法。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让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了解正交试验设计和参数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理解参数设计中的稳健设计和灵敏度分析,掌握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及统计分析方法。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了解试验为什么要设计。

2.理解多因素试验问题及试验要求。

3.掌握正交试验设计的直观和方差分析法。

4.掌握正交表的选用和表头设计。

5.了解三次设计的思想。

6.理解参数设计的基本思想。

7.理解稳健设计和理解灵敏度分析的方法。

三、课程内容(一)实验设计概述内容:单因素和多因素试验;多因素试验的试验设计要求:了解多因素试验为什么要设计重点:多因素试验问题(二)正交试验设计内容:正交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和应用步骤;正交试验的统计分析;正交表的选用和表头设计要求:理解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和应用步骤;掌握正交试验设计的直观和方差分析法;掌握正交表的选用和表头设计重点:正交试验设计的方差分析法和正交表的选用和表头设计(三)参数设计内容:田口的三次设计;参数设计的基本思想;稳健设计和灵敏分析要求:了解参数设计的基本思想,理解稳健设计和灵敏度分析的方法重点:稳健设计和灵敏度分析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学员在学习本课程前,应掌握数理统计的基本知识,本课程可作为质量管理中常用统计技术的系列课程,也可作为学习6SIGMA管理课程提供基础知识。

六、教材及参考书1.《质量体系中的统计技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培训中心自编DOE讲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原理与目的】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有三个重要的环节:一是钙离子促进神经轴突中的囊泡膜与接头前膜发生融合而破裂;二是囊泡中的乙酰胆碱释放到神经肌肉接头间隙;三是乙酰胆碱与接头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终板电位。

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是连接每个运动神经元和骨骼肌之间的信使。

如果ACh的传递受阻,肌肉就不能收缩。

箭毒是美印第安人在猎箭头部涂抹的一种毒药,它能够占用并阻塞ACh 受体的位置,能竞争性阻断ACh 的去极化作用致使神经递质不能影响肌肉。

能与ACh 竞争神经肌接头处的nm胆碱能受体,但不激动受体,因而使骨骼肌松弛。

抗胆碱酯酶药可拮抗其肌肉松弛作用,新斯的明是胆碱酯酶抑制剂,可通过抑制胆碱酯酶增减乙酰胆碱在肌接头间隙的浓度。

故筒箭毒过量可用适量新斯的明解救。

筒箭毒与乙酰胆碱竞争性结合乙酰胆碱受体,注射新斯的明后使突触间隙内的乙酰胆碱浓度升高而使竞争性增强,故乙酰胆碱与受体接触增多,从而使肌无力症状减弱。

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索筒箭毒对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影响极其相关机制;观察筒箭毒的肌松作用,分析其作用点;了解新斯的明对抗筒箭毒的作用。

【实验对象】大白鼠,体重250g以上。

【实验器材和药品】Powerlab 一套(主机,刺激器,张力换能器),手术器械一套,小动物人工呼吸机,气管插管,棉线,大头针,铁架台,注射器0.001g%筒箭毒碱,0.005g%新斯的明,25%乌拉坦,1.5%普鲁卡因,生理盐水【实验方法】1.大鼠称重,麻醉;25%乌拉坦腹腔注射0.5ml/100g麻醉。

然后仰卧固定于鼠手术床上,分离气管及颈外静脉,分别插入气管插管和静脉插管,准备好人工呼吸机。

数分钟后翻正反射消失,即可进行实验;2.分离坐骨神经;在髋关节后,坐骨结节内凹陷处切开皮肤,钝性分离肌肉,暴露一段坐骨神经,用浸有1.5%普鲁卡因的棉线围绕坐骨神经打一个结,在坐骨神经干上做传导阻滞麻醉,排除下行干扰;3.分离腓神经;在外侧剪开皮肤,钝性分离肌肉组织,分离腓神经,神经穿线备用;4.分离胫前肌;将大鼠两前肢固定在手术台(仰卧),从后置踝关节正前方向剪开小腿皮肤,剪断踝关节前部韧带,分离胫前肌肌腱,沿胫骨分离胫前肌(注意不要损伤血管),在踝部的胫前肌肌腱处扎线,与结扎线远端切断肌腱;5.安装并设定powerlab记录肌张力的chart设定文件;调定刺激器有关参数;6.连接仪器;手术操作完成后,将胫前肌与powerlab的张力换能器向连接,腓神经处安放刺激电极。

最适负荷设定为10g 左右。

稳定一段时间后,于给药前记录一段正常的肌肉收缩曲线;7.缓慢静脉注射0.001%筒箭毒碱0.1ml/100g,从仪器上观察肌肉收缩曲线的变化情况;8.待肌肉收缩曲线再次稳定或完全消失后,停止刺激,同时缓慢静脉注射0.005%新斯的明0.15ml/100g,观察肌肉收缩曲线的变化情况。

【预期结果】注射筒箭毒后肌肉收缩曲线幅度变小甚至消失,即肌肉处于肌无力状态,注射新斯的明后肌肉收缩曲线又基本恢复正常,即肌肉恢复正常收缩状态;【结果分析】从神经传来的兴奋,通过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给肌纤维膜,是以化学递质乙酰胆碱为中介进行的,其全过程可分为:(1)接头前过程.(2)神经递质在间隙的扩散.(3)接头后过程。

如果是筒箭毒作用于突触前膜,即不能释放乙酰胆碱,那么无论是否有新斯的明,后膜中均无乙酰胆碱,所以在注射新斯的明后仍然是肌无力状态,即不会出现预期结果;如果是筒箭毒作用于突触间隙,即与突触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结合,抑制其发挥作用,那么无论是否有新斯的明,后膜中均无可发挥作用的乙酰胆碱,所以在注射新斯的明后仍然是肌无力状态,即不会出现预期结果;而如果是筒箭毒作用于突触后膜,即与乙酰胆碱竞争性结合乙酰胆碱受体,注射新斯的明后使突触间隙内的乙酰胆碱浓度升高而使其竞争性增强,使乙酰胆碱与受体接触增多,从而使肌无力症状减弱,使肌肉收缩曲线幅度增强,即会出现预期结果;综上所述,假设成立。

【注意事项】1.在静脉注射筒箭毒和新斯的明时推射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动物呼吸麻痹而导致其死亡,影响实验结果;当其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2.分离神经时只能用玻璃分针,不可用金属器械或手触摸;3.分离神经时切勿伤及神经干及其分支,避免过度牵拉和其他不良刺激。

【实验流程图】【后注】翻正反射righting reflex 亦称复位反射。

一般指动物体处于异常体位时所产生的恢复正常体位的反射。

这在高等脊椎动物的猫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而且也进行了很多研究工作。

动物首先是头部恢复正常位置,这是由于迷路感受而引起的,反射中枢在中脑。

这时躯干如果依然处于不正位置时,就发生颈肌扭曲,于是其肌梭的刺激就发出使躯干部恢复正位的第二反射(中枢分布在中脑或胸部脊髓中)。

此外,一般也与体肌肌梭感受引起反射(中枢在中脑),或与视觉性反射有关,也受皮肤的接触刺激影响。

在去大脑僵直时,这些反射全都消失。

在各种无脊椎动物中,已知许多的翻正运动是单纯的反射行为,例如在海星的翻身中,由于失去了对管足的接触刺激,便发出全管足的试探运动,这样便偶然地使最初与底面接触的腕成为先导腕,从而逐渐地完成反转。

这时与重力感觉无关,但食道神经环对各独立腕的反应具有协调的作用。

与此相反,水母类、蜗虫类、卷贝类等的平衡胞,昆虫类等的足肌牵张感受器被认为是与发出翻正反应有关。

翻正反射可用于检验麻醉程度,若翻正反射消失则证明麻醉成功。

【参考文献】[1]朱大年主编.生理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9-41[2]项辉等主编.生理学实验指南.科学出版社2008.3:177-178[3]唐四元主编.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28-30[4]樊小力等.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26-28[5]陈克敏主编.实验生理科学教程.科学出版社2007.6:145-147[6]高兴亚等主编.实验生理科学教程机能实验学(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10.9:178-180[7]孙以方等主编.医学实验动物学教程.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2:221-224【相关材料】1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结构在神经末梢中含有大量直径约50nm的囊泡,称为接头小泡,一个囊泡内约含有1万个乙酰胆碱分子。

骨骼肌的神经-肌肉接头是由接头前膜、接头间隙、接头后膜(运动终板)三部分组成。

接头前膜是运动神经末梢嵌入肌细胞膜的部位,因此,接头前膜是神经轴突的细胞膜;接头后膜,又称终板膜,是与接头前膜相对应的肌细胞膜。

它较一般的细胞膜厚,并有规律地向细胞内凹陷,形成很多皱褶,增加与接头前膜的接触,有利于兴奋的传递。

在接头后膜上有与ACh特异结合的N2型乙酰胆碱受体,它们集中分布与皱褶开口处,是化学门控通道的一部分,属于阳离子通道耦联受体。

在终板膜表面还分布有胆碱酯酶,它可将ACh分解为胆碱和乙酸;接头前膜与后膜之间并不直接接触,而是被充满了细胞外液的接头间隙隔开,间隔约50nm,其中尚含成分不明的基质。

2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从神经传来的兴奋,通过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给肌纤维膜,是以化学递质乙酰胆碱为中介进行的,其全过程可分为:(1)接头前过程.(2)神经递质在间隙的扩散.(3)接头后过程。

2.1接头前过程2.1.1乙酰胆碱的合成与贮存这是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的前提。

乙酰胆碱在神经末梢中由胆碱和乙酰辅酶A在胆碱乙酰化酶的作用下合成的。

乙酰辅酶A主要来自神经末梢内的线粒体,胆碱则是靠膜上的特殊载体转运到神经末梢内的,其中50%是释放入接头间隙中的乙酰胆碱水解产物,被再摄取回来重复利用的。

合成与摄取回来的乙酰胆碱,均以囊泡形式包装贮存,以备释放。

2.1.2乙酰胆碱的释放Ca2+内流是诱发乙酰胆碱释放的必要环节。

当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时,接头前膜的去极化使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大量Ca2+由胞外进入到突触前末梢内,这些Ca2+不仅是一种电荷携带者,可抵消神经末梢内的负电位,而且本身就是一种信使物质,可以触发囊泡中的乙酰胆碱以胞吐的形式释放到接头间隙中。

一次动作电位引起的Ca2+内流,可导致200-300个囊泡几乎同步地完全释放出乙酰胆碱分子。

由于每个囊泡中所含的乙酰胆碱分子数相等,约5000-10000个,故这种以囊泡为单位的倾囊释放,被称为量子释放。

如果降低细胞外Ca2+浓度或用Mg2+阻断Ca2+内流,动作电位到达时并不能引起乙酰胆碱释放,说明Ca2+在前膜的兴奋和乙酰胆碱递质释放过程中起偶联和触发作用。

这里Ca2+的进入量也决定囊泡释放的数量。

2.2乙酰胆碱在接头间隙的扩散乙酰胆碱在接头间隙后,经扩散与终板膜上的胆碱能受体特异性结合,触发接头后过程。

2.3接头后过程2.3.1乙酰胆碱受体及终板电位在终板膜上的N型乙酰胆碱受体,是集受体与通道为一体的一个蛋白大分子结构。

当乙酰胆碱分子与受体结合后,使受体-通道分子构象改变,通道开放,允许Na+、K+甚至少量的Ca2+通过。

由于这几种离子在细胞内外分布特点,故主要是使Na+内流,少量K+外流,结果是终板膜原有静息电位负值减少,向零电位靠近即出现终板膜的去极化,终板膜这种去极化电位为终板电位。

一次动作电位所引起到200~300个囊泡释放的乙酰胆碱,足以在终板膜上产生约60mV、持续1~2ms的终板电位。

而每一个囊泡释放的乙酰胆碱所引起的终板膜0.1~1mV的去极化电位,称微终板电位。

2.3.2乙酰胆碱从接头间隙的清除乙酰胆碱发挥作用后可通过3方式清除,即扩散、酶降解和再摄取。

由于多个囊泡几乎是同步释放乙酰胆碱至接头间隙,乙酰胆碱的浓度突然升高,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可引起大量化学门控通道打开,出现很快Na+、K+跨膜移动,故终板电位升高很快。

但接头间隙中的乙酰胆碱很快被突触后膜上的胆碱酯酶水解,乙酰胆碱浓度降低,递质门控通道关闭,终板电位下降,保证下次到来的神经冲动效应,被水解的产物被动地再摄取到轴突末梢,可作为再合成乙酰胆碱的原料。

2.3.3终板电位的特征及肌膜动作电位的引起终板电位属于局部电位,具有局部电位的特征,即没有“全或无”现象,其电位的大小与乙酰胆碱释放量成正相关;呈电紧张性扩布,约在距终板膜2nm处基本消失;无不应期,有总和现象等。

一般记录到终板电位就是众多微终电位的总和。

由于在终板膜以外的肌膜上有电压门控Na+、K+通道的分布,当终板电位扩布到邻近的肌膜上,引起邻近肌膜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时,便爆发肌膜上的动作电位,表现为肌细胞的兴奋。

正常情况下,一次动作电位传至运动神经末梢所释放的乙酰胆碱所引起的终板电位刺激邻近肌细胞膜,其刺激强度大约超过引起肌细胞动作电位所需阈值地3-4倍,故有很高的安全系数,即运动神经每一次神经冲动到达末梢,都能可靠地使肌细胞兴奋而诱发一次收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