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动旛动

合集下载

山谷诗禅源抉微

山谷诗禅源抉微
②“亦嚼横陈蜡”:指修行人情欲已断。“横陈”, 指“玉体横陈”。《楞严经》云:“我无欲心应汝行事, 于横陈时味如嚼蜡。”
之六 万里唯将我,回观更有谁? 初无卓锥地,今日更无锥①。 ①《景德传灯录·袁州仰山慧寂禅师》:师问 香严:“师弟近日见处如何?”严曰:“某甲卒说不 得。”乃有偈曰:“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 贫。去年无卓锥之地,今年锥也无。”师曰:“汝只 得如来禅,未得祖师禅。” 按:佛家说“空”,但反对“顽空”,不仅要“空”, 而且连“空”的念头也要空掉。
《五灯会元·天台德韶国师》:问:“三世诸佛 不知有,狸奴白牯却知有。既是三世诸佛,为甚么 却不知有?”师曰:“却是你知有。”曰:“狸奴白牯 为甚么却知有?“师曰:“你甚么处见三世诸佛。”
按:“狸奴白牯”为黄鼠狼,此处泛指一切兽类。 禅宗认为佛性遍在,却又难知难言,非拟议可知。
⑤“笊篱”:《五灯会元·清平令遵禅师》:问: “如何是有漏?”师曰:“笊篱。”曰:“如何是无漏?” 师曰:“木杓。”
-2-
却屋,乘干刈却禾。早输王税了,鼓腹唱《巴歌》。” ④“吹毛剑”:极为锋利的剑,禅家多以比喻
锐利的机锋。《五灯会元·卷十一·涿州纸衣道者》: “人境两俱夺,从来正令行。不论佛与祖,哪说凡 圣情?拟犯吹毛剑,还如值木盲。进前求妙会,特 地斩情灵。”《惟则语录·卷九·宗乘要义》:“如吹 毛剑,寒光逼人,谁敢丝毫动着?动着即丧身失命。”
──────────
收稿日期:2002-02-26
作者简介:龙延(1966-),男,湖南隆回人,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古典文学与佛教文化研究。
-1-
第 24 卷第 6 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2 年第 6 期
不灭。不生不灭,故曰涅槃。”师曰:“这个是如来 涅槃,那个是法师涅槃?”曰:“涅槃之义,岂有二 邪?某甲只如此,未审禅师如何说涅槃?”师拈起 如意曰:“还见么?”曰:“见。”师曰:“见个甚么?” 曰:“见禅师手中如意。”师将如意掷于地曰:“见 么?”曰:“见。”师曰:“见个甚么?”曰:“见禅 师手中如意堕地。”师斥曰:“观公见解,未出常流, 何得名喧宇宙!”拂衣而去。其徒怀疑不已,乃追师 扣问:“我师说色空涅槃不契,未审禅师如何说色空 义?”师曰:“不道汝师说得不是,汝师只说得果上 色空,不会说得因中色空。”其徒曰:“如何是因中 色空?”师曰:“一微空故众微空,众微空故一微空。 一微空中无众微,众微空中无一微。”

风动幡动心动哲学理解

风动幡动心动哲学理解

风动幡动心动哲学理解风动,幡动,心动。

这是我们对于风中旗幡随风飘动的景象最直观的描绘。

然而,背后所蕴含的哲学理解却是如此深邃而动人。

风动幡动心动,是人们对于自然万物和内心世界的一种感悟和体验,它蕴含着人类对于宇宙和生命的思考与理解。

一、万物相生相克的哲学思考风动幡动,展示了风与幡的相互作用,正如“万物相生相克”的哲学原理。

在自然界的运行中,一切事物都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存在着深刻的相生相克之道。

风吹使得幡动,同时幡也通过与风的互动来感受着风的存在。

这种相互作用提醒着人们,只有在相互关联中,事物才能获得生命的动力和意义。

同样地,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遵循着相生相克的原理。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这个世界的整体。

我们需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不是盲目剥削和破坏。

正如风与幡的互动一样,我们应该通过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与自然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二、心动与内心世界的感悟风动幡动,不仅仅是风与幡的物理作用,更是一种内心世界的感悟和表达。

风的轻轻吹拂,幡的飘扬舞动,如同触动了人们内心的琴弦,唤起了心灵的共鸣。

每当我们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感受到风的吹拂,我们的心灵也随之舞动。

风动幡动心动,启示着人们对内心世界的独特理解。

风代表着外在的影响力和刺激,幡则代表着内心的反应和情感。

当风吹来时,我们的内心也会因为外界的变化而产生共鸣和波动。

这种心动使得我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自己真实的情感和需求。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我们往往容易迷失自己,而风动幡动心动则提醒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在世界,去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和平衡。

三、风动幡动心动对于人生的启示风动幡动心动给予了我们对于人生的深刻启示。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景和挑战,就像风吹与幡动一样。

在某些时刻,我们的内心也会随之波动和舞动。

人生如同一幅画卷,每个人都是画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在画布上倾注色彩。

风动幡动心动告诉我们,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幻,我们都应该坚守自己的内心,去追寻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意义。

究竟是风动,还是幡动?

究竟是风动,还是幡动?

究竟是风动,还是幡动?当年六祖离开东禅寺以后,藏身于四会的山上达十五年。

十五年后他来到了位于广州的法性寺。

在广州法性寺,发生了一件被后世人津津乐道的事,这就是著名的风动幡动的公案。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坛经》中的公案,敦煌本《坛经》中只字未提,所以很可能是后人根据《曹溪大师别传》或者类似的文献补到《坛经》里面来的。

为什么要把这个公案补进来?因为这个公案既特别有代表性,又具有强烈的文学性。

一曰风动,一曰幡动,已初露禅机,而一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确非等闲能见,无怪结果“一众骇然”,六祖不小心暴露了自己的身份。

《坛经》中关于风动幡动的公案最早出现在惠昕本,其来源是《曹溪大师别传》或者类似的文献。

可是《曹溪大师别传》中这一段描述又是从哪来化出的呢?或者说如果六祖确实说过这段话,那么他的灵感是从哪来的呢?《五灯会元》卷一当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他时,闻风吹殿铃声,祖问曰:“铃鸣邪,风鸣邪?”舍多曰:“非风铃鸣,我心鸣耳。

”祖问:“心复谁乎?”舍多曰:“俱寂静故。

”禅宗在印度传到达摩共二十八祖,这一段记载是十七祖和十八祖之间的对话。

十八祖伽耶舍多跟十七祖僧伽难提学法,忽然听到有一阵风吹来,殿上的风铃被吹响了。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契机,所以,十七祖就问:“你听见铃声了吗?我问你,这是铃在响,还是风在响?”舍多说:“不是风响,不是铃响,是我的心在响。

”这不就是六祖说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吗?这两者的区别是一个是听觉版,一个是视觉版。

所以说,六祖的话常常有所本。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虽然禅宗一开始就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原本不识字的六祖却一直在学习,不然,《坛经》中也不可能出现这么多佛教的经典。

到这里,我们再回到印度,十七祖和十八祖之间的机锋对话还没有完。

舍多说:“是我的心在动。

”十七祖接着问:“那么心又是谁呢?”舍多回答:“俱寂静故。

风动幡动心动哲学理解

风动幡动心动哲学理解

风动幡动心动哲学理解风,是一种自然力量,具有无穷的能量和变幻无常的特性。

风能够驱动万物生长发展,也能够摧毁一切障碍。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风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在哲学中,风则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成为了一种心灵的象征。

风动幡动心动哲学理解,即是通过风动和幡动来理解心动的哲学含义。

幡是一种用来挡风遮阳的东西,也是佛教中常见的信仰物品。

幡动则象征人们的内心在风雨中波动,而风动则代表着自然力量的影响。

风动幡动,是一种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也是一种心灵的体验。

在哲学中,心灵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

它既包含了人的思想、情感和意识等方面,也涉及到了人的灵魂和精神等更深层次的存在。

心动,就是指人的内心在某种刺激下产生的强烈感觉和反应。

这种感觉可以是喜悦、兴奋、恐惧、紧张等等。

心动是一种非常主观的体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动瞬间。

风动幡动心动哲学理解,是通过风动和幡动来理解人的内心世界。

风动代表自然力量的影响,而幡动则象征人的内心波动。

当风吹动幡时,人的内心也会随之而动。

这种动态的交织,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自然与人文之间的关系,也更加深入地探究了人的内心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让我们心动的瞬间。

比如看到一幅美丽的画作、听到一首动人的音乐、看到一个令人惊叹的景象等等。

这些瞬间,都可以让我们的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感动。

而风动幡动,则是一种更加深刻的心动体验。

当我们面对自然的力量时,我们的内心也随之而动。

这种动态的交融,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风动幡动心动哲学理解,是一种非常深刻的思想体验。

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探究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这种理解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人文的温暖,也可以更加深入地探究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生命的价值。

风动,幡动与心动

风动,幡动与心动

风动,幡动与心动高中的哲学课上,有一个风动,幡动与心动的故事,两个僧侣在争论风动还是幡动,慧能和尚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

那时,对这个心动解释,颇不认同,明明就是幡在动,说风动也有道理,怎么就成了心动了呢?故弄虚玄。

而多年后的现在,回过头来,再品味下这个故事,觉得心动一说更为贴切。

如今人们生活在一个生活节奏飞快的时代,每个人像流水线中的机器一样,不停工作,或为了基本的生存,或为了追求物质的享受。

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多了,反而,越比以前缺少快乐了,这可能是很多人的体会。

反思,是什么左右着我们对快乐的感受。

是心灵。

或贫与富的差距、或职位高与低的差距、或欲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都会冲击躁动着人们的心灵,搅乱了人本真的宁静。

失去了心灵的宁静,快乐也就被搁置起来。

世间的烦恼,大多没有严重到让人不思茶饭、夜不能寐的地步,很多时候的烦恼,只是人们将一些虚无缥缈的困扰装着心中不肯释然。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心中多挂闲事,也就无法欣赏大好时节。

大自然的美景,需要我们静心体会;同样,生活中的快乐,需要我们去感悟。

若被琐事牵绊,也就无法静心感受春夏秋冬的好时节了。

去医院看望病人时,人们常说“什么也别想,安心养病”。

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很多疾病是由心神不宁引起的,心安了,自然也就康复的快了。

【扩展阅读:每日经典十句话之读书篇】1、骄傲来自浅薄,狂妄出于无知。

骄傲是失败的开头,自满是智慧的尽头。

2、把一页书好好地消化,胜过匆匆地阅读一本书。

3、抛弃今天的人,不会有明天;而昨天,不过是行往流水。

4、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5、好高骛远的一无所得,埋头苦干的获得知识。

百艺通,不如一艺精。

6、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7、书籍具有不朽的能力。

它是人类活动的最长久的果实。

8、正当利用时间!你要理解什么,不要舍近求远。

风动幡动仁者心动的哲学道理

风动幡动仁者心动的哲学道理

风动幡动仁者心动的哲学道理风动幡动仁者心动的哲学道理尽是含义深远,涉及众多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一道理,并以1200字左右的篇幅概括。

首先,风动幡动所传递的哲学道理是变化不息的客观现实。

风是自然界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它不断地吹动,导致附在其上的幡也会动摇。

这种变化之常态可以被比作人生中的起伏和转变。

人类无法逃避变化,只能通过适应和理解来应对。

因此,幡动的风象征人生中的变迁,风动幡动仁者心动的道理提示着我们需要积极面对变化,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

其次,风动幡动仁者心动的道理还涉及到思考和内省的重要性。

在风动幡动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意义。

每当风吹动幡时,仁者的心开始动摇。

这种心动激发了人们的思考和内省意识。

仁者是一个内心强大而善良的人,他们不断研究和探索变化的原因与影响。

这一道理提示我们需要保持警觉和敏感的心态,通过反思和思考,以理解变化背后的真实含义。

此外,风动幡动仁者心动的道理还指出了勇敢面对挑战的重要性。

风动幡动本身并没有什么可怕之处,但它的含义在于应对这种变化所需要的勇气。

仁者心动正是为了迎接挑战和困境,而不是逃避和回避。

面对变幻莫测的人生,仁者能够以勇敢和乐观的心态迎接各种困难,从而实现个人成长和提高。

进一步地,风动幡动仁者心动的道理还启示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仁者心动的过程涉及他与环境中其他元素的相互作用。

仁者需要与他人建立稳固的人际关系,以共同应对风动幡动所带来的变化和挑战。

只有通过与他人合作和协作,仁者的心态才能真正动起来,从而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最后,风动幡动仁者心动的道理提示了仁者应对变化的方法和策略。

当风动摇幡时,仁者需要保持平静和冷静的心态,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仁者借助于心灵的力量,以灵活的应对方式来应对外界的问题和压力。

对于仁者而言,风动幡动并不是威胁或困扰,而是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总结而言,风动幡动仁者心动的哲学道理融合了对人生变化的理解、思考和接受,强调了勇气、人际关系和适应力等方面的重要性。

心动幡动风动诡辩论

心动幡动风动诡辩论

心动幡动风动诡辩论
风动、幡动还是心动?佛说明心才能见性
1.风动、幡动还是心动?
《坛经》中云:“时有风吹幡动。

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

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风吹幡动,动的是你的心。

所谓一切从心起,心不起则一切不起,故说心动,亦为悟语。

心即动,坦然承之。

2.王阳明说,“汝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

汝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

便知此花不在汝之心外。


我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我们常常感到忧虑,烦恼,悲伤,伤你最深的可能不是这件事本身,还有你对事情的看法。

心已动,则当不久困于心,不反复纠结,有直面本心的勇气。

心即理,勇敢面对。

3.人生尔尔,确实没有那么多来日方长。

立足当下,静观本心,随心而行,想爱的人就去爱,想见的人就去见,想做的事就去做!
我心果敢,亦复何求。

如此,却是对人生最大的不辜负。

五灯会元白话文译文

五灯会元白话文译文

五灯会元——六祖慧能大鉴禅师篇译文六祖慧能大鉴禅师六祖慧能大师者,俗姓卢氏,其先范阳人。

父行瑫,武德中左官于南海之新州,遂占籍焉。

三岁丧父,其母守志。

鞠养及长,家尤贫篓,师樵采以给。

一日负薪至市中,闻客读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所感悟,而问客曰:“此何法也?得于何人?”客曰:“此名金刚经,得于黄梅忍大师。

”六祖慧能大鉴禅,东方第六佛祖慧能大师,俗姓卢,祖上是范阳人。

父亲叫行瑫,唐武德年间做了南海新州郡的属官,于是就占了新州户籍.慧能三岁死了父亲,母亲守节没改嫁。

慧能长大了,家里十分贫穷,他就打柴维持家用.一天,他把柴背到市上,听见一个外地人在读《金刚经》,读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有所感悟,就问那人:“这是什么法呀?从谁那儿得到的?”外地人说:“这叫《金刚经,从黄梅县弘忍大师那儿得到的.”祖遽告其母以为法寻师之意。

直抵韶州,遇高行士刘志略,结为交友。

尼无尽藏者,即志略之姑也。

常读槃经,师暂听之,即为解说其义,尼遂执卷问字。

祖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

”尼曰:“字尚不识,曷能会义?”祖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尼惊异之,告乡里耆艾曰:“能是有道之人,宜请供养。

”于是居人竞来瞻礼。

近有宝林古寺旧地,众议营缉,俾祖居之。

四众雾集,俄成宝坊。

祖一日忽自念曰:“我求大法,岂可中道而止。

”明日遂行,至乐昌县西山石室间遇智远禅师。

祖遂请益。

远曰:“观子神姿爽拔,殆非常人。

吾闻西域菩提达磨传心印于黄梅,汝当往彼参决。

”祖辞去,直造黄梅之东山,即唐咸亨二年也。

慧能赶紧告诉他的母亲,他有了为法求师的念头.他径直赶到韶州,遇到志行高洁的士人刘志略,同他交上了朋友.有个尼姑叫无尽藏,是志略的姑姑,经常诵读《涅槃经》.慧能听了不多久,就为她解说经义.无尽藏就拿着书向他问字。

慧能说:“字是不识,意义可以问。

”无尽藏说:“字都不识,怎么能懂得意义?”慧能说:“诸佛的妙理,与文字无关."这位尼姑大为惊异,对乡里父老说:“慧能是个有道的人,请把他供养起来.”于是居民们争相来拜见他.附近有一座宝林古寺,人们常聚集在那里议事,让慧能住了进去.四方民众云集此地,不久这里就成了宝坊。

是风动还是幡动

是风动还是幡动

是风动还是幡动
既不是风动,也是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

出自唐代慧能大师的《坛经》。

原句为:时有风吹幡动。

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

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意思为:当时有风吹幡动。

一僧说风动,一僧说幡动。

诤论不已。

惠能上前说:你们辩论不休的原因不是风动,幡动,而是你们作为修行人的心在躁动,心不清净啊。

关于《坛经》的争论
传统上,《坛经》一直被认为慧能所说、法海所记。

20世纪初,于敦煌文献中发现了慧能的《坛经》及其弟子神会的语录,《坛经》研究有新的发展。

1964年日本关口真大撰《禅宗思想史》,认为《坛经》代表了神会的思想。

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到底是什么意思?

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到底是什么意思?

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

到底是什么意思?风吹幡动,这故事,是当年六祖慧能刚得了五祖衣钵,去往南方,在过广州法性寺时,众僧正参话头儿,争论“风吹幡动”这件事,有说是风动的,有说是幡动的,还有说风吹幡动的…,六祖一言道破,说是“仁者心动”。

一语清心响振,惊醒梦中人…六祖当时一说,那几个争论着的僧人马上就明白了,是因为他们已学悟到了一定程度,就差捅破那一层窗户纸了,所以,经六祖一点即透…。

而现在的人就不同了,如果不往细处说,不结合着人的实在感受,做些具体的解析与开示,只顾说几句不着边际的话,又落不到实处,永远都是一脑子浆糊,又有什么用呢…一些所谓的大师,一说“事儿”,总爱吱吱唔唔地,不然就打哑迷玩手语的,一句“言语道断”,让他们做足了高深的功夫。

难道佛理真就高深得无以言说了吗?人类语言在慈悲的佛面前,真就陷入了困境?…也许是无以说,把那个“言”给他字去喽,或是,说者并未真解…于此,笔者试着用最直白的的语言,从物理与佛学二个维度,对“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这句话,进行一下横向理析,与断面剖解。

首先,从视觉感受上说,风吹幡动了吗?回答是,动了,也没动,说动是假象,没动的,也已寂灭。

为什么呢?因为人眼是个照相机,人只要睁着眼,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照相。

假设每一个刹那(一个小到不可再分的时间单位),眼睛只能照到幡的一个唯一的图像,那,这个图像在那个刹那间是静止的。

眼睛把无数个刹那间拍到的静止的图像连续不停地播放进在脑里,就好像放电影,眼睛照的像连成一长条“胶片”,一长条“胶片”样的像,在脑子里一连播,幡就好像是在动着的了。

所以说,你每时每刻看到的幡,其实都是静的,感觉幡在动,是因为把眼睛拍到的那些图片不断地输进脑里连播成了“电影”~~从量子传输上说,出发即是到达,出发里包含着到达,到达即在出发的途中,到达与出发是同时实现的,也就是,一个信息量子可以同时出现在A与B二个不同的位置,这二个位量可以相隔任意远。

智慧涟漪系列引导:风动幡动和菩提心两则聊天记录

智慧涟漪系列引导:风动幡动和菩提心两则聊天记录

智慧涟漪系列引导:风动幡动和菩提心两则聊天记录一、风动幡动最近,我和一位朋友进行了一次关于禅宗的讨论。

在谈话中,我向他提及了一则禅宗故事,名为“风动幡动”,该故事描述了一位禅宗大师应对学生疑问的智慧和觉悟。

我和朋友就这个故事展开了一场精彩的讨论。

故事中,一位学生问禅宗大师:“风动幡动,是风动还是幡动?”大师回答:“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乃是心动。

”这段对话充分展现了禅宗思想中的“心境”理念。

我们在讨论中深入探讨了这一理念的内涵和外延,并引伸至对于人生境遇和内心修养的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推敲禅宗的智慧,共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并对相互之间的看法进行了交流。

在谈话中,我被朋友提出的一些问题深深触动。

他问到:“如果风动幡动表征内心,那么我们如何应对外在的波动和变化?”这一问题引发了我对禅宗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应用的深入思考。

通过本次谈话,我对于禅宗智慧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进一步反思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内心修养。

这段对话成为我思考禅宗智慧与现实生活通联的重要契机。

二、菩提心另一次聊天中,我与一位佛学爱好者探讨了菩提心的概念。

在佛教中,菩提心是指一种发自内心的菩萨慈悲心,愿意为了众生的利益而放下个人利益,甚至愿意担负众生的痛苦。

我们就这一概念展开了一场深刻的探讨。

在这次谈话中,我们讨论了菩提心在佛教教义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在实践中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从佛经、佛教文化和个人修行经验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探讨和领悟。

在谈话中,我在朋友的帮助下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菩提心。

他向我共享了自己在修行中的感悟,以及对菩提心的理解和实践。

通过这些真实的经历和认识,我对菩提心有了更为清晰和深刻的认识,并在自己的修行道路上有了更多的启发和帮助。

通过这次精彩的对话,我进一步坚定了自己对佛教智慧的信仰和追求。

我也意识到,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实践佛教教义,共同探讨和领悟菩提心的真实内涵。

结语以上两则对话记录,展现了我在探讨禅宗和佛教智慧中的体验与收获。

哲学基本问题改

哲学基本问题改

结论一: 从生活实践看
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 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结论二: 从哲学研究看
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 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 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 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思维决定存在,还是存在决定思维
2.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都会面对处理工作计
划与工作实际的关系,这在哲学上就是处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C.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B
D.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 B.对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这一问题的回答 C.对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问题的回答 D.对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回答
是风动、幡动、仁者的心动,谁先动?
是唯物主义
风动 幡动
然后 然后
是唯心主义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2.1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 (是什么)
2.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 学的基本问题 (为什么)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可知论
肯定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
不可知论
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 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1)何为第一性(本原) (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
存在决定思维 思维决定存在

风动

风动

风动、幡动,还是心动禅宗里有一则故事,说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因二僧论风幡义,一曰风动,一曰幡动,议论不止,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一众骇然。

好一个仁者心动,此禅宗思想,其隐含真义,放之当今世界亦然。

冰桶挑战,究其本为一公益游戏,却引得部分国人心理焦虑,为何?莫非此游戏患上水土不服之症,南橘北枳,非要变了原来的味道,成了名利场上的鸡肋,让人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如此心态,深究其因,值得玩味。

我以为是他们的“心动”了。

冰桶挑战,游戏本身并无多少歪歪道道,沟沟壑壑,关键是想实施挑战的人出了问题,此所变冰桶无害,人自扰之。

为何扰之?因为冰桶后面,参加者想到的是如果参加可能对已有损:挑战对象不来折了面子,折了面子就伤了里子,身份名誉可能受损,影响以后的钱途。

故这些人焦虑、扭捏,素养好的借口没有时间参加,素养差的摆谱,表示不屑一顾,甚至对游戏本身诋之毁之,划清界限,以示清高,实难掩其私心杂念作祟之本质。

有这种本质,更无从谈做真正的慈善,即便做了也是假慈善,至多为一种以自己之“利”为中心的顺带慈善。

顺带慈善当然也能利于他人,也是一种慈善,看似无可厚非。

但这种慈善因非其本心的为义而“心动”,所以虚伪,因此脆弱,不能长久。

如果都以此为目的去做慈善,对彰明乐善好施的社会风气根本无益处,受之人感受其为施舍而已,看之人也冷眼观之,听之任之,这种游戏真是不要也罢。

所以我们要提倡真慈善,不需顺带慈善,不要假慈善,更不能不慈善!风动不行,幡动不心,要的是仁者心动!佛家讲顿悟成佛,明心见性。

照搬过来,慈善也应讲顿悟成仁,明心见义。

佛家思想应是无念为宗,无想为体,无住为本。

从做慈善来讲,就是无念无眼非私杂想,就中人有我为他人的仁义之心。

此仁义之心,你就不会为任何不利于已之事而担心。

此仁义之心大行其道,社会就不再有医闹、拆迁闹、改制闹、安全事故闹。

马路老者摔倒才会有人扶,街上真行乞者才有人助。

风清气正,品性纯良的社会风气才会大行其道,我们的公务员队伍也能淡泊名利、克已奉公。

哲学

哲学

我理解的唯物&唯心主义让我先来说一个故事:广州法性寺寺外竖了一杆旗杆,旗杆上挂了一面长幡,风吹幡动。

这一现象,引起了两个和尚对缘起究竟的争辩。

一个说:“看!风在飘动!”另一个却说:“咄!这不是风飘动,是幡在飘动!”“是风动!没有风,幡又怎会飘?幡因风而显,主因是风,所以是风动!”“不,不,是幡动,”另一个争辩道,“没有幡动,又怎知有风?风因幡而显,幡是主因,应是幡动!”这时,慧能大师乔恰恰经过,他断然一喝:“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这是一则佛经故事,它的含义,往往意在言外,话里深藏机锋,注重人事上的破解,点化,顿悟。

我认为,佛经是一种清清明明的人生哲学,这也正是我喜欢的原因。

我们再来说哲学。

哲学上有各种各样的派别和学说,哲学的基本问题归结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即它们之间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凡是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反之,则属于唯心主义。

这样,就把各种哲学学说分为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而唯心主义哲学又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书上说,唯心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有三:第一,社会历史根源在于生产力低下和科学不发展,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片面夸大了精神的作用,这是唯心主义产生的前提条件。

第二,阶级根源是在阶级社会中,唯心主义哲学总是受到社会没落反动阶级的拥护和利用,使其得以保存和广泛流传。

第三,认识论根源在于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

主观性、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是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认识论根源。

我则不完全同意其观点,就像上则佛经故事,两个和尚争论的究竟:风动?幡动?如果没有风,幡何以飘动?而若没有幡,又怎知风动?而慧能大师的这一声喝,却推倒了知识上的东墙西墙,见到了自性的青天,断开了人生彷徨徘徊的迷障。

这一理论,可以为我们自身所用。

比如说,当你工作苦闷,认定某人可憎可恶,被人骗钱骗物时,不要颓丧,让慧能大师为你破解吧:不是他害你(风动),不是你被他害(幡动),是你胸襟气度狭窄,忍不下容不得他啊!(心动)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而意识是主观能动的,唯心主义的某些思想,理论,在某些特定时刻,还是可以为我们所用的。

心为何动

心为何动

心为何动——为什么要曲解传销?风动幡动心动,这是关于佛教中国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一个故事,说的是高宗仪凤元年(676),六祖慧能至法性寺,(今称为光孝寺),正遇印宗法师讲涅盘经,时有二僧争论风动或幡动,慧能谓,非风动,亦非幡动,乃尔等心动。

对于心动说,思考了很久不得悟,还是写出来大家探讨。

我觉得心动是唯物和唯心的统一。

没有单纯的唯心,也没有独自的唯物,更不会有无名的心动。

无唯物亦无唯心,无唯心唯物何表?唯心来自于唯物,事实是一个理解各不同,没有事实存在也没有各种理解,虽有各种理解事实始终唯一。

唯物论者强调事物是物质的、运动的,并不等于证明唯心论者就是静止的、想象的,唯物论者承认认知是变化的、发展的,就已经肯定了唯心的合理性。

唯心论者强调事物必须感知才成立,也等于承认了物质存在才是感知的前提。

风动幡动都是事实,幡扬只缘风起,风显却因幡扬。

但认为是哪个动却取决于自心和学识。

见仁见智何为仁智?为何见仁?为何见智?小学生看1+1=2,认为数学大师真搞笑,怎么连幼儿园大班的问题都不会?这个认识一点也不错。

相反,这个小学生要是觉得1+1不等于2,那到要看看这个孩子是否有智力问题。

看到“china”,英文会理解成“瓷器”、“中国”,但是,汉语拼音理解成“吃拿”,“痴衲”,“斥呐”……你能说不对吗?横看成岭侧成峰,是岭是峰?全看个人远近高低的观察,和对观察到的现象感知认识程度。

汉语翻译的“直销”、“传销”在英文里是一个词, 源自“Direct selling”或“Direct Sale”。

英文还有更细的分别,Uni-level marketing(单层销售);Multi-level marketing(多层销售)或Network marketing(网络销售);所以中文词组“直销”、“传销”原本是相同的概念。

可见,“传销”或者“直销”只是翻译的问题。

这个商业模式最先进入中国因为人传人的显著特征,所以“传销”这个译法得到了更广泛的运用,而且确实形象直观容易理解。

幡动、风动、心动人生哲理

幡动、风动、心动人生哲理

幡动、风动、心动人生哲理人对事物的认知有三个境界。

要想提升生活的境界,就要先提升认知的境界。

桂琛禅师去参访玄沙禅师。

玄沙问:“三界唯心,你是怎么体会的?”桂琛指着椅子,问:“你叫这个是什么?”玄沙回答:“椅子。

”桂琛说:“那你还没有领会三界唯心的真义。

”玄沙于是改口说:“我叫它为竹木,那你叫它什么?”桂琛说:“我也叫它竹木。

”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最初仅止于表象或名相,譬如说那是“椅子”或“床铺”,这是第一境界。

但椅子和床铺即使外观、功能有别,却都是“竹木”所造,能看出事物表象背后的共通本质,是认知的第二个境界。

六祖慧能在抵达法印寺时,正值黄昏时分。

晚风习习,吹动着寺里的一刹幡。

他听到两个和尚在争论:一个和尚说是“幡在动”,另一个说是“风在动”,彼此争论不休。

慧能说:“能不能让我这个俗人参加两位的高论?我觉得这既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

”风吹幡动,说“幡在动”,这是只看到表象,是认知的第一境界。

但不只幡动,附近的柳枝也在动,说“风在动”,点出它们共通的原因,是认知的第二境界。

但归根究底,看到幡动、柳枝动,知道风在动,都来自心的观照,也就是“心在动”,这是认知的第三境界,也是认知的最终本质,所谓“三界唯心”是也。

不同的认知境界,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更进而左右我们的应对和处理方式。

当你觉得不对劲,而想要有所改变时,如果你认为那是“幡在动”,那你就会想去改变幡;如果你认为那是“风在动”,那你就会尝试去改变风向;如果你认为那是“心在动”,那你就必须去改变你的心。

禅,直指本心,告诉我们应该认识什么、知道什么。

哲理:情随意起,相由心生。

2023年中国古代哲理故事

2023年中国古代哲理故事

2023年中国古代哲理故事2023年中国古代哲理故事1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中国古代哲理小故事。

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

鲁君准行。

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

老子见孔丘(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

)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

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

逗留数日。

孔丘向老子辞行。

老子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

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

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

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

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

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

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

”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仁者心动——记NDT《狩猎我心》

仁者心动——记NDT《狩猎我心》

仁者⼼动——记NDT《狩猎我⼼》现代舞的魅⼒,在于能⽤具象描绘抽象。

《藏⾝之处》,开始于暗场的三位⿊⾐舞者,或许这是西⽅宗教的“三位⼀体”,也或许是我们的“三⽣万物”,继⽽,⼀根⽩⾊的“⽴柱”,将舞台分为左右两半,是分天地,还是别阴阳,⼀切都留给观众⽆限遐想。

随着“⽴柱”逐渐开始转动,观众这才看清那原来是⼀堵巨⼤的墙,在墙的前、后、左、右,各种奇异的变化相继出现,⿊⾐舞者消失了,⽩⾐舞者横空出世,是光明,亦或“天道”?有的⼈站在墙外,像超然世外的神明,有的⼈奔波墙内,犹如世间芸芸众⽣。

最后,墙体慢慢减速旋转,⿊⾐舞者褪去外套,⿊与⽩似乎已交融⼀体,幕落,⼀切⼜恢复⾄⿊暗如初。

《藏⾝之处》,也许只是在说⼈们寻找庇护的⼀种⼼情,但将它理解为阴阳互易,轮回⽣死倒也未尝不可,现代舞,投射什么样的感受进去,都能反馈出⾃⾝⼼底的共鸣,舞者们⽤肢体语⾔搭了⼀座特殊的“舞台”,⽽这座舞台有多“⼤”,则取决于观众的⼼灵。

于是,现代舞的美,⼜在于它从不具象。

区别于古典芭蕾的程式,区别于民族舞的个性,现代舞,框架仅仅是个框架。

它的调度追逐⼼灵,它的舞步宣泄情感,停顿之间,特别容易在“⽆声胜有声”的境界⾥获得观众的最⼤共鸣。

从中⽂译名上,我们其实容易投下特定的认知,现代舞,其实不适合带有某种既定情节去玩味作品,因为,现代舞中,舞者,应当是任何东西,观舞实则观⼼,“风动旛动,是仁者⼼动”。

《挥别》(IN THE EVENT)是⼀部相当⼯整的作品,让⼈不由得想起⾳乐中的奏鸣曲式,有消息称,作者的原意,确有亲友离世的哀伤,于是,我们看到,在呈⽰部中,主部像是⼀群⼈围观⼀个⼈做着抢救,⽽连接部中,海浪⼀般起伏连续的动作似乎在表达强烈的情绪,多媒体呈现的“闪电”导引进⼊副部中的双⼈舞和单⼈舞。

展开部⼜紧接呈⽰部⽽来,各种独舞、双⼈舞和群舞仿佛在描绘天国与⼈间,这似乎与呈⽰部主题已然割裂,却⼜在暗地⾥留着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后,再现部⼜出现抢救的画⾯,随着围观的⼈渐渐淡出,只留当事⼈继续着苦苦追寻,不愿意接受。

2023年古代哲理故事

2023年古代哲理故事

2023年古代哲理故事2023年古代哲理故事1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

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

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

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

它写得轻灵飘渺,常为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引用。

《庄子·蝶梦》中有一段妙语:“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清人张潮写的《幽梦影》,可称得上是一副供燥热的现代人服用的清凉散。

禅不可说,清言不可译。

《幽梦影》中有这么一句妙语,可谓是点出了庄子哲学的精髓:“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

”不是吗?庄周化为蝴蝶,从喧嚣的人生走向逍遥之境,是庄周的大幸;而蝴蝶梦为庄周,从逍遥之境步入喧嚣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

道理:庄周梦蝶是庄子提出的一个哲学论点,认为人不可能确切地区分真实和虚幻。

庄子以故事的形式对此进行了如下阐述:“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选自《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 ]其大意就是庄子一天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梦醒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庄子,于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梦到庄子的蝴蝶呢,还是梦到蝴蝶的庄子。

在这里,庄子提出一个哲学问题——人如何认识真实。

如果梦足够真实,人没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

2023年古代哲理故事2北宋学者丁谓拿着诗文去拜访王禹偁。

王禹偁很欣赏他,认为其文采与才子孙何不相上下,可与韩愈、柳宗元相提并论,赋诗一首:“五百年来文不振,直从韩柳到孙丁。

如今便可令修史,二子__似六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玛纳斯县城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结构图纸几点问题的建议
一:本工程图纸日期为2011年3月,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应采用2010版,不应采用2008版。

按照新规范,玛纳斯的抗震设防为8度,0.2.g,第三组。

二:由于场地土、水的腐蚀性为强腐蚀性,框架结构内、外墙的基础采用砖基础欠妥,考虑耐久性,建议填充墙材料采用毛石砼基础或平毛石基础。

三:本工程框架结构的填充墙采用粘土多空砖,而新疆一般框架填充墙材料,采用轻质陶粒空心砌块或加气砼砌块。

四:本工程所有雨篷均为自由排水,新疆对雨篷做法一般三面上翻,采用集中排水。

五:本工程大部分雨篷的抗倾覆均不满足要求,应采取在门洞两边增设构造柱或将雨篷梁两端锚入框架柱中的措施,来保证雨篷的安全性。

六:关于水磨石轨道和水面标高的问题:
根据设备工艺图,化学除磷池中水磨石轨道面标高为 1.5m,水面标高为1.7m;二沉池中水磨石轨道标高为1.9m,水面标高为2m。

轨道轮确实在水中。

七:建筑物屋顶排水线做法:新疆一般采用从最高点直接向屋面雨水口做坡度的方法,不采用两次做坡度的方法。

八:在辅助用房,和鼓风机房均设有电动单梁悬挂起重机,起吊
重量=5T。

在结构布置中应设置轨道吊车砼梁
九:根据地质报告,本工程地基土冻胀类别为冻胀,冻胀等级为:Ⅲ级。

根据基础规范的要求,回填土采用非冻胀性的中沙或粗砂。

十:根据基础规范的防冻胀措施:当独立基础联系梁下有冻土时,应在梁下留有冻胀量的空隙,以防止因土的冻胀将梁拱裂,而本工程DL的做法欠妥,建议将DL取消
十一:结构说明三(2)2条,房屋建筑0.3m标高以下采用C40砼。

框架柱在0.3m标高处砼强度等级降低3个等级,而且在此处产生施工缝,对框架柱的安全有不利影响。

建议将C40砼框架柱延伸至上一层梁底标高处。

一:生活水泵房
1:边框架梁定位尺寸未标注。

看图是与柱外边平齐
2:雨篷抗倾覆不满足要求
3:可取消DL-1,外墙基础均按照一砖墙基础施工
二:锅炉房
1:拉梁设置宜沿两个方向均设置,为何有些Y向不设置?
2:雨篷抗倾覆均不满足要求
三:鼓风机房、变配电间
1:建议DL-1取消
2:6.00标高框架柱配筋应同4.5m柱配筋①~④
3:板厚未标注
4:雨篷抗倾覆均不满足要求
5:电动单梁悬挂起重机,T=5T
四;辅助用房
1:③、④轴框架柱应按照6.7m高配筋
2:DL-1可以取消
3:①~②轴之间污泥堆棚建筑图中板顶标高为4.7m,而结构为4.2m,两个矛盾
4:电动单梁悬挂起重机,T=5T
五:污泥泵房
1:W1,W3配筋大样图中,应为W1,W2,与基础平面才能相
符。

2:建筑雨篷板顶为2.9m,而结构雨篷板顶为3.2m相差0.3m,应以哪个为准。

3:W1,W3挡墙内侧加腋对排水沟宽度有影响
六:污泥储池
1:由于污泥储池,底部用砼做漏斗状,填充用砼强度等级未说明,池壁计算高度为4m,经验算池壁配筋满足要求。

2:为保证池壁质量,建议楼梯改为钢梯
七:标准排放口
1:建议找坡材料用素砼(C25),用M5水泥砂浆不合适,应厚度达到225mm,保证耐久性
八:改良型A/A/O池
1:伸缩缝的位置
2:顶面结构图中L-1的界面和配筋没有
九:细格栅间,旋流沉砂池
1:A~B在①轴上载2.7m标高处应设框架梁,否则在2.7m 标高处的板没有支座。

2:在2.7m标高处建议在A和B轴上设置框架梁。

建筑剖面图(3,4,5,)中都有600高的梁,而结构中没有。

3:渠道壁墙凹槽处配筋补强大样:凹槽竖筋应有水平弯钩,切应有水平筋
4:KL(1)由于楼梯的关系,梁顶标高应改为2.670m
5:雨篷的抗倾覆均不满足要求
十一:粗格栅间、提升泵房
1:在④~⑤屋中设置有2T的吊葫芦,在④~⑤之间应设置导轨砼梁,用于安装吊葫芦的轨道
2:考虑挖方换填的影响,J-1的底标高应同①~②地板的标高为-2.6m,这样施工方便
3:雨篷的抗倾覆均不满足要求
1:根据地质报告,场地土和场地水对砼结构具强腐蚀性,对砼结构中的钢筋具中等腐蚀性。

根据《工业建筑防腐设计规范》(GB50046-2008),第4.2.5条,基础、地下室外墙及底板的砼保护层厚度应为50mm
2:季节性冻土区,标准冻结深度为 1.50m,地基土冻胀类为冻胀,冻胀等级为Ⅲ级。

根据基础规范,第5.1.9条采取下列防冻害措施:1》回填土应采用非冻胀性的中砂或粗砂。

2》当独立基础联系梁下游冻土时,应在梁下留有冻胀量的空隙,以防止因土的冻胀将梁拱裂。

3:冻胀区应对回填土的的材料有相应的要求。

4:埋在土中的砌体结构表面应先用1:2水泥砂浆抹面,然后再做防腐涂层。

5:墙体材料:框架结构土0.0以上外墙:土0.0以下 240普通烧结砖 240厚粘土多孔砖内墙:土0.0以下 240普通烧结砖 240厚粘土多孔砖
采用砖?新疆一般采用陶粒砌块或加气砼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