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重构:让课堂走向生活化——地方教材《金陵文化》教学手记

合集下载

文本解读:追问·重构·去蔽

文本解读:追问·重构·去蔽

文本解读:追问·重构·去蔽作者:蒋玲慧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9年第6期蒋玲慧文本解读是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准确把握作者意图,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的基础,文本解读的过程既是对文本的解构过程,又是在对文本不断追问的基础上再创造——“重构”的过程,更是一个从惯常的阅读定势中跳出的过程。

文本解读的深度和宽度,决定了教学构思的高度。

如何还原文本隐藏的创作意图,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如何摆脱惯常的阅读定势,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笔者将以《云南冬天的树林》为例加以剖析。

一、追问,让文本解读走得更远《云南冬天的树林》选编在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文字绘出的图画”这一专题中,高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有关自然风景的散文、诗词的学习经验,掌握了大量的写景手法,在教学时依然仅仅定位于一篇描绘自然的写景散文是否合适?作者的意图是否仅仅只是表达对自然的崇敬与礼赞?在阅读《云南冬天的树林》时,笔者关注到这样一些深感困惑的文字:“实际上,死亡并不存在,生命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一片叶子,或是由‘叶子’这个词所指示的那一事物,它脱离了树和天空的时间,进入了另一种时间。

在那儿具有叶子这种外形的事物并不呈现为绿色,并不需要水分、阳光和鸟群。

它是另一个时间中的另一种事物。

”还有:“‘落叶’是什么?没有落叶,只有这一片深红的或那一片褐黑的……”为什么作者不愿意轻易地将这种事物称为“叶子”?为什么作者要说“在云南,有几片叶子在12月31日下午4点10分51秒落下”?于是笔者从云南的这片落叶开始寻找突破口。

细致推敲文本后发现,作者在这里所表现出的并不仅仅是对叶子描写的兴趣,而更是对“叶子”这个现成说法的排斥,对抹杀叶子个性的统一说法的排斥。

那么作者又为什么要排斥这样一种我们习以为常的说法呢?结合作者在前文中对有别于北方的云南冬天的描述和对云南落叶不同于传统意蕴的审美诠释,会发现作者在努力摆脱世俗、传统、文化、言说赋予事物的既有意义,意在去除这种“阻隔”和“遮蔽”,还原事物的本真和个性,看到世界的丰富,从而富有创造性地进行写作。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课十里秦淮金陵地|苏少版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课十里秦淮金陵地|苏少版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课十里秦淮金陵地|苏少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秦淮河的历史背景,学会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表达秦淮河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环节,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美术表现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美景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和民间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教学内容1. 秦淮河的历史背景:介绍秦淮河的历史、文化、地理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和人物。

2. 秦淮河的自然风光:观察秦淮河的自然景观,如河流、桥梁、建筑等,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

3. 秦淮河的人文景观:了解秦淮河周边的历史建筑、文化遗址等,引导学生关注人文景观。

4. 美术表现方法:教授学生如何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秦淮河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感受秦淮河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学会运用美术语言进行表现。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秦淮河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秦淮河的图片、视频资料,美术作品欣赏资料,PPT课件等。

2. 学具:纸张、铅笔、彩色铅笔、水彩笔、画布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秦淮河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观察与讨论:组织学生观察秦淮河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进行讨论和分享。

3. 实践与指导:教授学生如何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秦淮河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进行实践操作,教师进行指导。

板书设计1. 十里秦淮金陵地2. 内容:秦淮河的历史背景秦淮河的自然风光秦淮河的人文景观美术表现方法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结合本课所学,选择秦淮河的一个场景进行绘画表现。

2. 作业要求:要求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出秦淮河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注重细节和创意。

“读城记”:基于地域文化的项目化学习实践

“读城记”:基于地域文化的项目化学习实践

The Horizon of Education71怀海特认为,“教育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

学生学习的最终结果应是突破固有认知,打破学科边界,灵活运用自己的知识。

江苏省南京市考棚小学建于南宋明道书院旧址、明清江南贡院的考棚,距离目前全世界保存最完好的明代瓮城——中华门城堡只有几百米之遥。

自2017年,学校以深化“文化育人”为主旨,立足南京本土地域文化,开展“读城记”项目化学习实践。

一、挖掘文化内涵,围绕“四城”设计学习任务学校深入挖掘金陵文化内涵,设定“历史之城”“自然之城”“非遗之城”“创想之城”四个项目主题,据此设计系列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分步开展项目化学习。

(一)读 “历史之城”南京,有着 6000 多年的文明史和 2400 多年的建城史,素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都”的美誉。

着眼南京的历史文化底蕴,“历史之城”项目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

一是探寻一个南京景点,找一个与之相关的有趣的历史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录制视频,生成二维码,贴在任务单上。

二是探寻一个南京景点,选择一位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查阅书籍、影视资料,为他/她制作一张人物卡片。

三是探寻一个南京景点,阅读一篇或多篇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现阅读体会。

(二)读 “自然之城”桨声灯影秦准河,碧水悠悠白鹭洲。

南京是“读城记”:基于地域文化的项目化学习实践*马 伟 袁 塞江苏省南京市考棚小学立足地域文化,开展“读城记”项目化学习实践,促使学生在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的互通中,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素养的生成。

学校立足金陵文化,围绕“历史之城”“自然之城”“非遗之城”“创想之城”四个项目主题设计学习任务,通过“体验式”“思辨式”“探究式”“生成式”等学习方式来多样态实施研究项目,整合知识、能力与价值目标,贯通探究、合作与展示活动,融通学科、生活与社会实践,落实项目化学习的综合育人价值。

文化育人;“读城记”;项目化学习;综合实践*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第十五期教学研究课题“童蒙造物:基于学习可见的综合实践多模态教学研究”(编号:2023JY15-L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南京市地方课程金陵文化

南京市地方课程金陵文化

南京市地方课程《金陵文化》江北明珠——浦口设计者:浦口区江浦实验小学韩玉琴活动目标:带领学生走进江北明珠——浦口,领略江北明珠的风采,让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活动准备:1、搜集有关老山、林散之等图片资料,拍摄实景录象。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一、走进江北明珠——浦口1、同学们我们从小就生长在南京,对我们的家乡一定非常了解,请看——欣赏《金陵节拍》。

2、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3、同学们请看,这是这是南京第三大桥,一座充满了现代化气息的大桥,它把南京市区和老师的家乡浦口连接了起来。

4、听说过浦口吗?那是一个被誉为江北明珠的地方。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江北明珠——浦口吧。

出示课题:江北明珠——浦口二、天然氧吧——老山师:浦口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这儿有一座国家级森林——老山,素有“天然氧吧”之美誉。

出示小标题:天然氧吧——老山师:听说过老山吗?想了解老山吗?请同学们打开书12页,自己先读一读。

师:通过对这段文字的阅读,现在你对老山有了哪些了解?1、走进龙洞和开井洞(老师相机提供图片)2、兜率寺(师补充这个景区的兜率寺,着重介绍兜率寺里的壁画和文字对联均出自圆霖大师之手,以及兜率寺在东南亚一带的影响。

)师:我们班有没有同学去过老山?看到了什么,玩过什么地方?师:(如果没人去过老山)刚才我们对老山的了解都是从书本上知道的,老师作为来自老山脚下的人,给你们推荐几个好去处怎么样?手,以及兜率寺在东南亚一带的影响。

)3、老山森林公园(着重介绍白鹭园、蛇园、金陵第一鼓、状元坟以及许多适合同学们游玩的好去处)4、珍珠泉师:俗话说“好山有好水”,老山脚下就有两处名泉,下面首先让我们去“江北第一游观之所”的珍珠泉去看一看。

师:去过珍珠泉的同学举个手。

师:这么多的同学去过珍珠泉,你们知道珍珠泉名字的由来吗?师:珍珠泉的一泉三景你们知道吗?师:你们在珍珠泉游玩了哪些地方?(学生说的同时,教师提供图片)5、十里温泉师:下面再让我们去老山脚下的另外一处名泉——汤泉温泉。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金陵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红楼梦》里关于黛玉的诗,还有很多,这篇文章里不可能一一细说,但七十六回的“冷月葬诗魂”,却不能不说。

此句庚辰本作“冷月葬死魂”,“死”字点去,原笔旁改为“诗”字,全句为“冷月葬诗魂”。

作“诗魂”者,还有程甲本、甲辰本、列藏本。

作“冷月葬花魂”的有戚序本系统的三个本子,即戚序本、蒙府本、南京图书馆藏本,还有杨本。

实际上戚序本系统的三个本子是一个来源,其数据是虚的,且戚本和杨本的时间都是乾隆末年,而庚辰本其底本是乾隆二十五年,现存的抄本至晚也是乾隆三十二、三十三年左右,程甲本刊印的时间是乾隆五十六年,但其底本也当是乾隆中期的抄本,甲辰本是乾隆四十九年的抄本,列藏本约是乾隆末或嘉庆初年的本子,而以后者的可能性较大。

所以从抄本的角度看,作“诗魂”的四个本子,有三个是乾隆中期的,一个是嘉庆初期的,而作“花魂”的本子,都是乾隆末年的,特别是戚本是经人整理过的本子,其可信的程度是有限的。

认为是“花魂”的同志,认为“死”字与“花”字形近,是形近而误。

其实这是不足为据的。

“死”字起笔是一平划,与“花”字起笔的两竖笔,无论如何不能混淆,可知“形近而误”是一种想当然的想法。

而庚辰本上“死”字点改为“诗”字,是原抄者的改笔。

当时一人念,一人抄,易致音近而误。

就在本回,音近而误的还可举出:如第 1876 页倒数第 4行“海棠诗四手”,实是“海棠诗四首”,因“首”“手”音近而误;如 1877 页第 3 行末“黛玉笑道:‘正是故人常说’”,实是“古人常说”,因“古”“故”音近而误。

下面再从“诗魂”和“花魂”这两个词的内涵方面作一些分析。

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诸人抽象牙花名签子,宝钗伸手掣出一根,大家一看,只见签上画着一枝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

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又注着:“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众人看了都笑说:“巧得很,你也原配牡丹花。

《金陵文化》教材使用的几点体会

《金陵文化》教材使用的几点体会
摘 要: 《 金陵文化》 教 材 是 由南 京 教 研 室 编 写 的 供 南 京 市所 有 小 学 高年 级 学 生使 用 的 地 方 教 材 。 由 于所 有 内容都 具 有 浓 厚 的 南京 地 方 特 色 .教 师 怎 样 才 能 使 教 学更 具 有 地 方 特
2 1 0 0 0 0 )
重 的 …… 二、 立足 目标 。 凸显 区域 性
关键词 : 地方教材
地方特 色
《 金 陵 文化 》
《 金 陵 文化 》 教 材 是 由 南 京 教 研 室 编 写 的 供 南 京 市 所 有 小 学 高 年 级 学 生 使 用 的地 方 教 材 。 说 到这 本 教 材 , 由 于 所 有 内 容 都 具 有 浓 厚 的南 京 地 方 特 色 。 因此 对 于南 京 师 生 来 说 , 是 很 熟 悉 的。 在使 用这 本 教 材 时 , 我跟许多老师一样 。 都有很多疑 问。 这 是 一 本 乡土 教 材 . 编 者 最 终 的 目的就 是通 过 学 习 教 材 , 了 解 南京 , 以南京为傲 . 最 终 激 起 孩 子 们 立 志 为 家 乡建 设 作 贡 献 的 情感 。 这正是这本教材的“ 根” , 怎样才能牢牢抓住根? 《 金 陵 文 化》 这本教 材 , 一 没有教参 , 二 没 有 现 成 的 教 学 资 源 可 供 老 师 上 课 时 甄 选 。靠 的是 教 师 对 文 本 的 解 读 和 对 教 材 中 “ 金 陵 文 化” 的挖掘。 那么 , 教 师 怎 样 才 能使 教学 更 具 有 地 方 特 色 呢 ? 下 面我 简 单 谈 谈 体 会 。 教师 要充分 解读 教材 。 找 出 教 材 中 进 行 师 生 对 话 的
色呢 ? 文 章 认 为 。 教 师要充分解读教材 , 找 出教 材 中进 行 师 生 对话 的“ 话 题” ; 立 足 目标 , 凸 显 区域 性 ; 在 活 动 中展 示 个 人 才

翻转课堂实践、思考与展望——专访原苏州市电教馆馆长金陵

翻转课堂实践、思考与展望——专访原苏州市电教馆馆长金陵

朗读 课 文、 口头语 言 与书面 表达 能力 、 社 会交 往的能 力都得
到了提高, 而且, 顺便把学习成绩也提高上去了。 本学期, 该 校把翻转课堂实验扩展到数学学科, 并且计划下个学期扩 展到科学与英语学科, 这反映出了翻转课堂在实验中发展的
趋势。 课 程 改革 多少 年过 去了, “ 最后 一公 里 ” 还 没有走 完 。
效。 人眭化学习改变了教师对学生潜能的认识。 江苏省苏卅 I 市
参 加实验的教 师惊 喜地 发现, 原来 以为学 生不会 自主学 习是
翻转课堂的最大问题, 现在发现, 学生都能够很好地自 主学习, 最大的挑战来自 教师要从“ 演” 完“ 剧本” 的讲授型教师, 转而
度而言, 转变观念易于转变行为。 长期以来, 教师在从事演剧
成为学 生自主 学习的指导 者、 帮助者 、 促 进者 , 即成 为导 演型
的、 能够点化学生智慧的导师 。
《 中国信息技 术教 育》 : 在目前教 育整 体偏 向功利化和灌 输式教学的情况下, 翻转 课堂能否在实践中真正推行下去呢?
识点” 就是“ 考点” 的转化形式, 强调的是支离破碎的“ 应试教
是不一样的。 亚里斯 多德说 , 最大的不平等就是把不同的学 生
改革需要一定的条件。 但是, “ 推广” 往往是无视各地、 各学校
的具体条件, 容易导致失败。
如果说 , 翻转 课堂在 美国这 个师生都 熟悉自主学习、 项目 学习的国家, 推广起来不会有很大的难度。 那么, 在中国只能通
专 题l t e a c h e r @ c h i n a i t e d u . c n
关系, 我们可以把这些 条状花 纹看作 是相互联 系的知识导 航 图谱 , 把一一间隔的底色看作掌握某 一项知识内容 ( 我并不认 为“ 知识 点” 是 一个 科 学概 念 , 稍加分 析 ,, 我们的教 师已经 熟悉了演 完自己的脚 本的教 学, 这是最简单 、 最 不负责任 、 因而最没有效率 的教学 。 马上让他们全部转 型, 即从演员型教师转向导演 型教师 , 是有 难度的,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现状。

回归生活,建构“生活化”语文课堂

回归生活,建构“生活化”语文课堂

回归生活,建构“生活化”语文课堂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太平实验小学 戈 佳【摘 要】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文本内容,可以链接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语文情境中解读文本内容,体会文本情感,感悟文本内涵,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所以,回归生活,建构“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是我们的追求。

【关键词】 小学语文;回归生活 ;生活化课堂杨再隋教授在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时这样写道:“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强,解读文本的能力也不够,而作为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深度解读,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学习,这样能够让学生正确解读文本,并且接受情感的熏陶,同时还能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一、走进生活,体悟文本情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读文本的时候感受文本的情感,接受文本情感的熏陶,这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也是新课标中对于情感教育的要求。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情感丰富的文章,而在学习这些文章的时候,教师就应该将文章的情感体验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学习,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爱如茉莉》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预设的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深沉的情感。

对于小学生来说,对于情感的把握既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文本中作者预设的情感体验,这样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我们学习过关于情感的文章,题目多种多样,那么,你认为这篇文章的题目有什么特别的含义?请大家展示自己的看法。

”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一下子陷入沉思,大家好像不能具体表述出什么内容,很多学生也仅仅说出题目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分析体会:“同学们,你们看见过茉莉花吧?在你的印象中,茉莉花是什么样的?你喜欢茉莉花的什么特点?”这样让学生将分析题目和生活联系在一起。

文本细读,建构精彩小学语文课堂

文本细读,建构精彩小学语文课堂

文本细读,建构精彩小学语文课堂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小学部) 乔逸玲【摘 要】 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新课改对当今语文课堂提出的要求。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重视对文本资源的挖掘和处理,而细读文本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文本的精髓所在,有助于学生的深度理解。

【关键词】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挖掘语文味当今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同样语文课堂教学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样才能让学生的知识增长以及素养提升,紧随时代的步伐。

在传统的教学中,应试教育的味道充斥课堂,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不受重视。

而新课改的进行,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重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语文味的挖掘,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文本细读,可以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抓住文本的精髓品味分析,更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度理解,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细读课题,初步感知深度阅读的基础是对文本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梳理,作为语文教师,要训练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内容的能力。

这样的教学内容可以从多方面入手,而课文的题目是我们对文本内容进行初步感知的重要角度。

在题目中,有的交代时间、地点和事件,还有的交代人物关系等,而抓住文本的题目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有一个基本的感受,有助于学生下一步的深入理解,促进课堂的有效进行。

小学语文《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课,这篇课文的题目非常有意思,而教师就从课文的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去学习。

在课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讨论文本题目的作用:“同学们,在你们写作的时候,首先需要确定的是什么?”同学们积极发言:“首先应该明确写什么内容,确定立意,然后就是确定题目,列提纲。

”教师就在这样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本题目的意义,让学生讨论文本题目的设计角度,这样的过程让学生意识到一篇文章中题目的重要性。

于是,教师为学生布置了读文本题目、初步感知文本内容的学习任务。

当教师将《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个题目板书在黑板上的时候,学生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综合大家的意见,主要形成了几方面的共识:(1)这篇课文应该是写春游的内容,而且抒发的应该是沉醉于大自然春光中的情感;(2)这篇课文的语言表达应该是非常生动的,作者的文笔很好,在题目中就使用了拟人的手法;(3)这篇课文激发了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让我们也有兴趣自己写一写心中最喜欢的大自然景色。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文言文课堂的建构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文言文课堂的建构

【摘要】现在中学语文教学课堂内容琐碎、同质化、思维培养浅表,尤其体现在文言文的教学之中。

本文以生本课堂为基本理念,拟以苏轼《赤壁赋》的教学尝试为例,试图营构一个基于学情,以生为本,有常规落实可能的课堂。

【关键词】中学语文;生本课堂;文言文教学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文言文课堂的建构王大江【金陵中学河西分校,江苏南京210001】语文教研教学案例费尼克斯说:教育的正当目的就是要促进意义的生长。

而我们现在的古典文学教学却常常陷入了不问意义不解惑,而只论句读的困境。

一篇文言文教学,老师细致地咀嚼大量的文言字词知识,却忘记了深层次地欣赏文言自身的美丽和背后的世道人心。

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像是某些英语课,某些政治课,某些历史课,而非语文课。

一堂文言文的课,和另外一堂文言文的课,除了内容有区别,真是一个模子里套出来的产品,冷冰冰的产品,没有温度。

这就是碎片化,同质化,也是浅表化的课堂。

这样的课堂里的问题设置,也常是因循故旧,了无趣味和生命力。

这样的课,没有语文味儿,没有了语文的本真、本色,是假语文。

假语文的课堂,只关注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却常常忽略了语文学科的终极指向。

以苏轼的《赤壁赋》为例,就文论文,常常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这样好的文章,也很容易就当作一个套路上完了。

分析文言知识,理解结构,理解情感。

然后背诵默写。

一篇课文上下来,路数纯熟,又碎又浅。

苏轼在哪里?宋朝在哪里?那么苏轼的《赤壁赋》应该如何上呢?陈佑清在《建构学习中心课堂》一文中列述近些年来的各种关于课堂教学的中外研究成果,和国内教学的以讲授为中心的课堂的弊端,提出要建立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课堂。

这样的理念,也就是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的理念。

这样的理念下,“生本课堂”于现今的教学中,基本已成共识。

而就本次课堂教学而言,就要揣摩学生学情和教材文本。

学生是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可以进行专题系统的教学安排。

学生是现代人,对古人的生活和语言较为隔膜。

文本开发与重构:让学生成为主角

文本开发与重构:让学生成为主角

文本开发与重构:让学生成为主角作者:陶文静来源:《新课程·小学》2018年第06期摘要:《金陵文化》教材是由南京市教研室编写供全市所有小学高年级学生使用的地方教材。

课堂缘起学生学习《金陵文化》一书时对生活中的南京城市现象产生的疑问,执教者有效地捕捉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基于学情挖掘素材、整合素材、善用素材,对文本进行开发和重构。

这一过程,不是教师一意孤行地思考与实施,而应该是学生绽放思维之花,行动之光的成长过程,让学生成为主角,课堂才会愈加灵动。

关键词:文本开发与重构;挖掘素材;整合素材;以生为主南京作为六朝古都,人杰地灵,历史悠悠,文韵浓厚。

《金陵文化》教材正是由南京市教研室编写供全市所有小学高年级学生使用的地方教材。

因为此教材中的教学资源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有效地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孩子们在熟悉的氛围中感受到浓浓的故乡情。

而作为乡土教材,编者最终的目的也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教材,了解南京,以南京为傲,最终激起孩子们热爱家乡、立志为家乡建设作贡献的情感,这正是这本教材的“根”。

一、文本开发——以疑促学一次课间,学生若有所思地找到我:“老师,本学期学习了《金陵文化》,我更加喜欢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了,我觉得书本上的很多素材就在我的身边,特别有亲近感。

但是最近在上学的路上我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北京东路上有座小学叫北京东路小学,中央路上有座小学叫中央路小学,为什么咱们学校在太平北路上却不叫太平北路小学而叫成贤街小学呢?成贤街到底与我们学校有什么联系呢?”学生的质疑让我又惊又喜,下班走在路上,思绪油然而生:行走在南京,仿佛就像品读一本厚厚的藏书,那一条条道路便是这页页书中的字符。

感慨于此,我想:为什么不能和孩子们一起去探讨南京的路呢?于是我大胆地做出决定:和学生一起开发并重构身边的素材!既然主题缘起学生质疑,那么就应该以此为突破口,解决学生心中疑惑。

二、挖掘素材——施于躬行(一)寻访成贤街一个学生的个性问题随后成为班级全体学生的共性问题,在充分激发学生解决疑问的兴趣下,随后,我带领孩子们一起走进了距离校园不远处的成贤街。

金陵文化(课本)

金陵文化(课本)

金陵文化(课本)金陵文化1,南京梅花山被誉为“天下第一梅山”。

中国的四大赏梅佳地:南京,苏州,杭州,成都。

,南京的市花,2、金陵莫美于后湖是指玄武湖。

钱塘莫美于西湖。

2,《江南昡》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four hundred andeighty)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玄武湖原是一块沼泽地,三国时吴王孙权引水入湖,玄武湖才刜具湖泊的形态。

五洲为:环洲,樱洲,菱洲,翠洲和梁洲4,昡牛首,山,,秋栖霞,山,,陆羽、乾隆、孙中山,;桂子山石柱林位于六合,属于地质山;扫叴楼,龚贤画家,。

5,长江流域的三大火炉为:南京,重庆,武汉;为什么南京有“火炉“之称?,内有诸多流域水网纵横交错,周围有茅山及老山山脉,梅雨过后,日照强烈,此地形却不易散热,故十分炎热。

详见P9,6,梅花节,昡,,江心洲葡萄节,夏,,栖霞山红枫艺术节,秋, 7,诸葛亮曾用“钟阜龙蟠,石城虎踞”来形容南京市山川形势的险要。

“龙蟠”指的是紫金山,“虎踞”指的是清凉山。

8,汤山镇,汤泉、南京猿人,。

8,南京市市徽——辟邪。

帝陵前的石兽有角,石兽双角为天禄,独角为麒麟,都刻有双翼。

王公陵前的石兽头上无角,叫做辟邪,是神化了的狮形动物。

19,“六朝”为孙吴,东晋,宋,齐,梁,陇。

10,南京作为六朝建都之地,留下的佛教文物有栖霞山的千佛岩石窟,南京唯一的一处六朝佛教石刻遗迹,被称为“江南于冈”,,栖霞寺的五代舍利塔。

11,国内现存的最重要的石窟寺: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于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古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12,南京明孝陵前的神道石兽,大多是距今3亿年前的古生物化石。

有藻类,珊瑚类,腹足类,海百合茎等5大化石。

13,翁仲路是通往明孝陵的必经之路。

明孝陵的古翁仲,通高3.18米,据说是最高大的石翁仲了。

14,四川省安岳县被称为“中国民间石刻艺术之乡”。

15,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筑越城,为南京建城之始。

,勾践“卧薪尝胆”,16,南京明城墙,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古代砖城墙。

培智学校语文课程生活化教学的问题探究

培智学校语文课程生活化教学的问题探究

培智学校语文课程生活化教学的问题探究摘要:新课标的课程理念提出生活语文课程应注重在以生活为核心的基础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达到语文素养提高和潜能开发的目的。

生活化教学作为培智学校语文课堂积极使用的教学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以及合理运用语文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教师在生活化教学的具体实施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通过对所发现的问题分析归因,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并应用于语文课程的生活化教学,以此将课标中的生活化教育理念落到实处,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享受生活。

关键词:语文课程;生活化教学;教师;课堂教学中图分类号:G7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3)04-0070-03(金陵科技学院江苏南京210000)一、前言生活语文作为培智学校的基础性课程,在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文化水平和社会交往能力,以及使其具备基本生活技能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促进培智学生的身心发展,新课标进一步提出与课程相适应的生活化教学要求,明确了要以“生活”为核心,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

[1]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生活经验和生活场景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将课程标准的理念贯彻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2]虽然生活化教学策略在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充实了语文课堂教学活动。

然而,在生活化教学的具体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时,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出现“泛生活化倾向”等问题。

基于此,通过发现生活化策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对问题的解决策略进行探讨,以期通过对生活化教学的改进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及生活经验。

[3]二、语文课程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客观因素影响教学质量。

江苏省中小学生地方课程教材金陵文化

江苏省中小学生地方课程教材金陵文化

江苏省中小学生地方课程教材金陵文化江苏省中小学生地方课程教材《金陵文化》南京市上元小学钟海燕了解春天的金陵到处充满春的气息,感受美景多、历史久,知道人们用多种方式抒发对“春满金陵”的赞美;探究春景背后的文化,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了?(春)板书:“春”。

2、看到“春”字,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变暖;春雨滋润万物;柳枝抽出了嫩芽;金黄的迎春花……)3、看到“春”我想到了一首诗,谁来跟我对一对。

师: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生:――-4、关于春天的诗,还有谁知道?小结:从刚才的诗中,我们感到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春”也悄悄地来到了我们南京,南京的春天哪里最美呢?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学生可以手持春游时的照片给大家介绍)过渡:春天的南京真美。

刚才有的同学说春天的梅花山最美。

?1、还有哪些同学去过梅花山?2、这么多同学去过梅花山啊,你知道梅花山在哪儿吗?不知道的同学可以看看书。

你能在南京市公园分布图中找到梅花山吗?3、春到梅花山,你觉得春天的梅花山美在哪儿呢?同学们可以带上自己拍的照片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学生介绍)小结过渡:梅花山的梅花颜色美、气味香、让人们看了还想看。

(出示课件:多种梅花图)4、梅花山的梅花不仅美,品种还很多呢?那梅花山的梅花到底有多少品种,多少株梅花呢?(同学们可以打开书看看)出示:梅花山的梅花约有()个品种,()株梅花。

为了满足人们赏梅的需要,梅花山旁边又新辟了梅花谷,植梅面积增加到1533亩,相当于五十几个上元小学这么大。

出示:植梅面积增加到(1533)亩。

梅花的品种也由――出示:梅花山赏梅区的梅花有(350)品种,梅花(15000)株。

)其中有114个品种拥有“国际商标”,也就是说在国际上这114种梅花的原产地就是南京梅花山。

看到这些数字你有什么感受?所以梅花山有一个美称——(出示:“天下第一梅山”的美誉。

)5、春天的南京,除了梅花山,还可以在哪里看到梅花呢?我还知道南京还有其它观梅点,你们知道是哪儿吗?(出示幻灯片:古林公园、珍珠泉风景区、溧水付家边)6、每到春天,来此赏梅的人络绎不绝,说到赏梅,南京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赏梅的呢?请看――7、(出示:徐渭《钟山梅花图》),这幅《钟山梅花图》绘出了“龙潘胜地,春风十里梅花”的景观。

南京市《金陵文化》赛课实录

南京市《金陵文化》赛课实录

南京市《金陵文化》赛课实录春满金陵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沈小贤一、谈话导入。

1、了解南京的别名——金陵。

师:同学们,咱们桌上都放着一本教材,它是——(金陵文化)(学生边说老师边写,黑板上板书:金陵)师:金陵指的是哪个城市?(南京)对,南京的简称“宁”。

别名叫金陵。

师:为什么南京成为金陵呢?(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又在南京清凉山(又叫石头山)筑城,称为“金陵邑”,这也是南京又称“金陵”、“石头城”的来历。

)师:南京在历史上又称为——?(南京之名始于明代初年,之前有越城(又名范蠡城)、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白下、升州、江宁、集庆、应天等名。

)2、了解南京的市树市花——雪松、梅花。

师:南京风景秀丽,是一个美丽的古城。

作为南京人,你们一定对南京很了解吧。

你们知道南京市的市树、市花是什么?(雪松、梅花,并相应图片出示。

)(学生如若答不出市树,教师引导:中山陵就有很多雪松,大家可以去看看。

) 3、探究梅花为市花的原因。

师:说到梅花,老师不由得想到了赞美梅花的诗句。

(幻灯片出示句子: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唐·黄檗bò万花敢向雪中开,一树独先天下春。

元代杨维祯)师引读:唐代黄檗bò禅师说——(齐读)元代杨维祯这样赞美梅花——(齐读)从这些诗句中,我们看到了梅花具有什么精神?(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师:说得多好啊,所以南京人非常喜欢梅花。

它的坚忍不拔的精神,感染着我们每一个南京人。

你们还知道吗?梅花与牡丹齐名,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

所以,南京在1982年把梅花定为——(市花)4、市树、市花都是“岁寒三友”中的成员。

师:在中国,梅与竹、松并称为“岁寒三友”,我们南京的市树、市花就占了两个成员,作为南京人骄不骄傲?二、梅花山介绍。

1、赏梅花山美景。

师:我们南京的哪个地方梅花最多?(梅花山)去过吗?那你能描述一下春天的梅花山是怎样一番美景?(学生自由畅谈。

五年级《金陵文化》课程计划

五年级《金陵文化》课程计划

《金陵文化》课程实施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结合我校具体情况,突出教学质量这一工作中心,切实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进一步更新教育思想,强化新的课程标准意识,努力探索课堂教学高效的途径与方法,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提高品德学科教学的实效性,促进教师学科专业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优质、高效地完成教育教学教研工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教材分析本书分为“南京的春夏秋冬”“南京的名胜古迹”“杰出的南京名人”“淳朴的百姓人家”“迷人的都市风采”五个单元。

每个单元都配有相同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南京风情,增强对南京的热爱。

第一单元中设有课程《春满金陵》《夏日绿荫》《金秋红叶》《冬日恋歌》和《山水与文化》综合实践活动。

意在展示金陵四季中具有代表性的风景佳地,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景。

第二单元中设有课程《南京的石刻艺术》《南京的明城墙》《南京的陵寝文化》《南京的民国建筑》《南京的博物馆》《南京的教育纪念馆》和《红五月——踏着烈士的足迹前进》。

意在展示金陵的相关历史古韵,增加学生对金陵历史的了解。

第三单元设有课程《杰出的政治人物》《著名的文化大师》《卓越的科技巨匠》《可敬的革命烈士》《南京人的骄傲》和《我心目中的十位南京名人》。

意在展示金陵各界的著名历史人物,在了解学习人物精神的同时体会金陵文化的深厚底蕴。

第四单元设有课程《金陵美食名扬天下》《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快乐的儿童天地》《读书求知好去处》和《南京的_____真棒》。

意在从学生的视角发现有意思的地方,把学生当作学习探索金陵文化的主人公。

第五单元设有课程《休闲舒适的市民广场》《人流如潮的商业街》《四通八达的南京交通》和《我为南京而骄傲》。

意在全方面多角度展现现代的南京城市风貌,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实在的体验感。

三、活动目标1、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升语文能力。

金陵文化课程设计

金陵文化课程设计

金陵文化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金陵文化的历史背景,掌握其发展脉络;2. 学生能够了解金陵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事迹及代表性文化成果;3. 学生能够掌握金陵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金陵文化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深入挖掘金陵文化的内涵;3. 学生能够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展示金陵文化的特色,提升表达与展示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金陵文化,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 学生能够尊重、理解和传承金陵文化,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3. 学生在了解金陵文化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增强民族凝聚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方文化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金陵文化,培养其文化素养和民族认同感。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地方文化有一定了解,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的认识。

教学要求: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金陵文化,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文化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合作精神和表达展示能力,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金陵文化概述- 金陵文化的历史沿革- 金陵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2. 金陵文化的重要人物与事迹- 古代金陵名人及其贡献- 近现代金陵名人及其影响3. 金陵文化的代表性成果- 诗词、书画等艺术成就- 建筑风格与非物质文化遗产4. 金陵文化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 历史变迁对金陵文化的影响- 地理、经济、政治等因素的作用5. 金陵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当代金陵文化的发展现状- 如何弘扬金陵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金陵文化概述第二课时:金陵文化的重要人物与事迹第三课时:金陵文化的代表性成果第四课时:金陵文化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第五课时:金陵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本教学内容参考教材相关章节,结合课程目标进行筛选和组织,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话题教学,让课堂生动起来

话题教学,让课堂生动起来

话题教学,让课堂生动起来
杨友红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新课程的课堂本质是对话,但如何对话,新课程至今没有作出明确而有
意义的回答。

但作为教学实践中问题解决策略的话题教学,在对话理论的建构、话题实质的回答、话题操作的策略以及话题操作的案例等方面,却已经形成了自己较为全面的体系,对新课程的本质要求作出了自己卓有成效的探索。

【总页数】5页(P28-32)
【作者】杨友红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 21003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语文课堂“双有效”教学的体会 [J], 郝清华
2.以“五学”优化课堂用激励促进“五学”——“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的教学体会 [J], 陈仙章
3.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小学语文课堂活动化的教学实践 [J], 刘付华
4.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J],
周士航
5.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 李志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科学与人文并重共性与个性共存——关于南京金陵中学校本课程改革实践的思考

科学与人文并重共性与个性共存——关于南京金陵中学校本课程改革实践的思考

科学与人文并重共性与个性共存——关于南京金陵中学校本
课程改革实践的思考
丁强
【期刊名称】《江苏教育研究》
【年(卷),期】2002(000)009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中学课程的设置偏重知识的传授,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单一。

单一的课程结构既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又不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我们的教育过分强调统一性、划一性,最终导致学校办学少特色、教师教学少特点、学生发展少特长。

【总页数】2页(P50-51)
【作者】丁强
【作者单位】南京金陵中学校长,210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2.3
【相关文献】
1.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实践与思考——以南京市财经学校会计专业课改为例 [J], 周会林
2.学生有差异课程无边界r——南京市金陵中学高品质课程的思考与实践 [J], 孙夕礼
3.战略和战术并重善教与乐学共存——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践
与思考 [J], 陈茂钦;
4.实现校本教研核心价值的探索--以南京市金陵中学物理教研组为例谈校本教研的开展 [J], 徐锐
5.为教师的“生长”开掘活水源头——南京市金陵中学教师“分级分类”培养路径的探索与思考 [J], 孙夕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教学重现 】
师: 我 们 的 家 乡 南 京是 一 座 历 史 名 城 , 在 漫长的岁 月中 它有 很 别 称 , 你 知 道哪 些?

注意学生在学 习过程 中的生成和体 验 , 体现 课程的过程
价值 , 才能促进学生道德认知 的有效获得 。好的品德是为有 生 1 : 金陵。 意 义 的社 会 生 活 存 在 的 , 人 们 品德 形 成 的一 切 条 件 只 存 在 于 社会生活 中。教学前 , 教师需要围绕主题 , 指导学生进行课前 生 2 : 建康。 调查 、 访 问、 参观 、 搜集资料 , 让学 生带着对 生活 的初 步感受 生3 : 我从 书上 看到 , 越王 勾践灭 吴后 , 令 范蠡修 筑“ 越 城” . 那 时候 南 京 叫越 城 。 和在生活中发现 的问题走进课 堂。通过展示和交流 , 提高学
生 4 : 只是坐一下. 不 能算 是 破 坏 吧 。
生 3: 这 些 石 兽 已经 6 0 0年 了 , 需要我 们的保护 , 我 们 不 学 生的心 灵 , 才能给学生 留下久远 的记忆 。在学 习任何 主题 就 觉 得 自 己也 可 以 爬 , 相反 , 我 们 应 该 劝 阻爬 的时候 , 儿童都不是 一张没有描 画过 的白纸 , 对任何事 物他 能 因 为 别人 爬 . 们 都 有 着 自己 的理 解 和 认 识 , 这 些 已 知 的 经 验 对 他 们 后 来 的 到石 兽 上 照 相 的人 。 学 习有 着 重 要 作 用 。 ‘ 师 :看 来 此 次 活 动 让 同 学 们 对 文 物 保 护 有 了更 多 的 认
织学生去参观 明孝陵 , 课 堂以学生小组活动汇报为主要形式。
二、 课 堂设 计
生2 : 那 些 石 兽 并 没 有 用栏 杆 围起 来 , 去 参 观 的人 都爬 到
石兽的背上。
生 3: 那是文物, 不 能破 坏 。
( 一) 课 前 导 入 设 计
只有基 于生活 的课堂 , 才能打 动学生 的心灵 ; 只有打 动
南京地 处长江下游 , 城北有 玄武湖、 莫愁湖 , 四周 群 山 环 绕 , 首尾相连 , 犹 如 蟠 龙 伏虎 。 地 形极 其 罕见 。 三 国 时诸 葛 亮 在察

【 教学重现 】
课前 的参观让学生 对明孝陵陵寝文化有 了一定的 了解 , 教 师 要 求 学 生就 自己 最 关 注 的 一 个 明 孝 陵 建 筑 在 小 组 里 进
个作为重点? 孙 权墓 在 语 文 学科 的某 篇 课 文 中 已经 涉及 , 中 山陵 可 以 行交流分 享。短暂 的小组交流结 束后 , 第三小组 主动要求在 与五年级《 品德 与社会》 中的《 中山陵前》 一课整合。明孝陵是 全班 交流对石像路 的探 索发现。此时 , 一个教学生成产生了。
师: 所 谓 金 陵 王 气 指 的 是 南 京 的风 水特 征 。 ( 出示地图)
生对生活的认识 , 萌发进一步发现 、 探究生活 的热情和愿 望。
面 对 非 预 设性 的 生成 ,教 师 要 保 护 好 孩 子 热 爱 探 究 的 心 , 多 鼓励 , 少指责。
三、 课 后 反 思
陵寝 的知识 , 让学生初步感 知陵寝在建筑 上 的巧与美 , 激发 的活动丰 富经验 , 通过经验促进发展。” 课堂内外处处蕴含着
学生的学习兴趣 , 弘扬传承金陵文化。
教 育 的契 机 , 需 要 教 师 具 有 一双 慧眼 去 发现 。
第二点 : 怎样教 ?面对众多的帝王陵墓 , 是每座都要详细 介绍 , 还是选取一个代表作为典型?如果要选取代表 , 选择哪
师: 你 真 博 学 。 南 京之 名 始 于 明 代 初 年 , 它 还 有 很 多别
称. 其 中 最 响 亮 的 莫过 于金 陵 了 , 直 到 今 天 金 陵 依 然 是 南 京
最雅 致 的别 称 . 关 于这 个 名 字 , 是 有 由来 的 。 ( 学 生 阅读 相 关 资料 )
学校的人文素养教育基地 , 与笔者所在 的学校步行距离较近 , 师: 首 先 让 我 们 用 掌 声 感谢 这 些 同学 给 我 们 带来 的精 彩 教学时可以将课 内学 习延伸 到课外参观活动中,提高教学的 分 享 , 请 大 家再 仔 细 看看 , 此 次参 观 有 什 么 不妥 的地 方 吗 ? 实效性。笔者思考后 , 确定如下教学流程 : 利 用校本课时间组 生 1 : 我发现 了. 他 们 是 坐在 那 些石 兽 上 照 相 的 。
文 本 重构 : 让 课 堂 走 向 生 活 化 百数育
— —
地方教材《 金陵文化 》 教学手记
⑧ 娄龙雁


课 前 思 考
生熟悉的城市 , 课 堂 教 学 重 视 了儿 童 的 生 活 经 验 , 通 过 自 然
《 悠 久的陵寝文化 》 是 南京地方教 材《 金陵 文化 》 中的一 贴 切 的 导 入 , 经过“ 介 绍 别 称 一 了 解 别 称 一 认 识 金 陵 一 提 高 课。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 , 需要恰 当地将《 金 陵文化》 进 认识一揭题 ” 的过程 , 学生根据 自己的以往 经验 进行反馈 , 原 行文本重构、 有机整合后实施教学。“ 为什么教?怎样教?” 这 有知识基础得 以提升 。此导入过 程具 有较 强的可操作性 , 从 些都是实施教学之前教师需要思考的 问题。 文化入手 , 引导学生构建 对南京 的整体 认识 , 从 而顺利地 进 第一点 : 为什 么教?《 悠久的陵寝文化》 介 绍了孙权墓、 明 入 了学 习状 态 。 孝陵等众 多的古代帝王陵墓 , 这些帝王陵墓在南 京形成 了独 ( 二) 引领 课 堂 生成 特 的陵寝文化。通过教学活动 , 引导学生 了解有关 南京著 名 美国著名教育 家杜威提 出 : “ 在做 中通过儿 童充分 自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