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 高考讲座(一) 1 高考非选择题
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_先秦第3讲先秦
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一先秦时期的思想——“百家争鸣”2.流派及主张(1)儒家时期人物主张春秋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①核心是“05仁”,即“爱人”②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③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06礼乐制度④首创私人讲学,主张“07有教无类”战国孟子①发展孔子的“仁”,主张实行“08仁政”②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③伦理观上,主张“09性本善”④倡导“养浩然之气”⑤“天道”与“人道”统一荀子①主张施政用“10仁义”和“王道”,杂以霸道,礼法并施②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断③伦理观上,提出“人之性恶”④提出“天行有常”“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2)道家时期人物主张春秋老子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11道”,强调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道家学派 创始人)知足寡欲 ②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是运动的,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③提出“12 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战国庄子“齐物”“逍遥”: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自由“13 逍遥”(4)墨家:创始人是战国初期的墨翟,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3.影响(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15 思想解放运动。
(2)逐步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 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 1.科技(1)战国时期出现最早的指南仪器——“01 司南”。
(2)商周时期在冶金中广泛使用木炭,春秋战国时期使用硫磺和硝石,这为火药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3)夏朝出现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汉字的起源(1)刻画在早期陶器上的简单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2)商朝出现的02 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3.绘画艺术(1)远古时代,代表作是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2)战国时期,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2021版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2部分 高考讲座(二) 2 高考非选择题(12分开放探究题)规范答题讲练
提炼观点型开放试题,一般是命题者出示一则或数则说明观点的材料,要求考生提炼观点或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支持或反对意见,并论证自己所选观点的合理性。
这类试题考查学生在灵活掌握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历史事物间的纵横联系,关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结合,强调的是一种探究能力,同时又重视探究过程和方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阅读材料,你侧重于哪一观点?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
2.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证。
3.“评析或论证材料中的某种观点”等,即先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再进行论证。
解答提炼观点型试题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观点明确。
提炼观点也好,选择观点也好,判断观点也好,评价观点也好,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论证对象,也就是说观点一定要明确。
第二,多角度逻辑论证。
可以按先对内后对外、先主要后次要、先材料后教材等顺序进行,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层次进行,也可以从事物本身的背景、内容、过程、影响等方面进行,还可以从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但无论如何都应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体现出思维的过程。
第三,史论结合。
应最大限度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即体现“历史”性,不管论据还是观点都应与“历史”有关,都应有具体的事件、人物或历史现象,抛开材料与具体知识而随意发挥是不可取的。
第四,语言通顺准确、抓住关键,高度概括、层次分明并与主题一致。
[例3](2018·全国卷Ⅱ)(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
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
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
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
2021高考江苏专用历史一轮点复习教师用书:模块1 第1单元 第1讲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
第1讲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古代政治制度的准备——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天下归周)1.含义: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
2.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
3.概况4.封建及封建制度“封建制度”在今天一般指封建社会的基本社会制度,而在古代汉语中“封建”的原意是“封邦建国”的意思,一般用来指分封制,和秦汉以来的“郡县制”相对应。
这与我们今天常用的“封建社会”的“封建”有很大的不同。
二、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天下归宗)1.含义:利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内容: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4.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家国合一,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
5.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宗法制与宗法观念图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1)宗法制:制度体系的核心。
(2)分封制: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3)世卿世禄制: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
三、礼乐制度——权力认同制度(天下归心)1.目的: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2.含义:周礼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防止低等级对高等级的“僭越”行为。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史料一不过应该注意到,周天子当时并没有真正的统治权,周初万邦并立,周不过只是其中之一邦……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
所以我们可以说,周代存在着主权分割现象,却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思考]史料一反映出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有何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解读]史料一中“用盟约维持关系”“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是最关键的信息,说明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松散,诸侯有较大的独立性。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高考讲座(一) 2 高考非选择题(12分开放探究题)规范答题讲练课件
技巧二
多维化洞悉开放探究型试题的命题特 色
1.从能力要求上看 试题注重考查考生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 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项基本的能力要求。 2.从考查目标上看 近几年文综第 42 题以社会重大时事热点、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 和学术争论为载体,以学科知识为依托,突出历史学科的价值导向 功能。
【解题思路】 案例选取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
认知 人物及相应等级,要求提取有关人物评价的相应等级,并予
案例 以说明 《汉书·古今人表》对历史人物的等级划分未必客观公平,
透析 带有浓厚的思想倾向,但客观上反映了作者提倡的和那个时
案例 代普遍流行的思想观念
解答本题时,考生要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围绕材料主旨—— 东汉史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拟订论题,可以从东汉史学受社 践行 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或东汉史学所反映的社会政 案例 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等角度拟订论题;说明要围绕论题, 以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为依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从 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雇佣 3 万余名工人。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
的“一条鞭法”改革。
说”。
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
16 世纪
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
传入中国。
学知识。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
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
《哈姆雷特》。
3.(2013·全国卷Ⅱ)(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一 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
图二 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 10 号(右), 自 18 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与政治关系的角度 进行中英比较。(12 分)
2021版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第2单元第3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2021版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第2单元第3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589年)[时空坐标·单元概览[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奠定了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加强,江南经济发展,文学艺术成就突出,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
[时空坐标][整体感知]政治—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汉承秦制并加强中央集权;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的状态,士族制度盛行。
经济—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了较大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商品经济水平低;江南经济进一步开发,对外贸易不逊前代。
文化—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与世界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
第3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朝统一(1)条件①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②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也渴望统一;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概况①统一六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②北固边疆: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筑长城和“直道”。
③统一岭南: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并设郡。
④平定西南: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地区,开辟“五尺道”,并设官吏。
(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特点表现皇位世袭嬴政自称“始皇帝”,由子孙传承皇权,不可转移皇权至上秦始皇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皇帝独尊皇帝有一系列专用称号: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等秦朝皇帝制度的特征(2)三公九卿制度官职职责议政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部分高考讲座(一)1高考非选择题(25分材料问答题)规范答题讲练教学案
高考讲座(一) 中国古代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大家都知道高考评阅非选择题是网上阅卷。
为了有效应对高考网上阅卷,解答非选择题要注意“一个前提,两个原则”。
1.“一个前提”(1)答案要准确规范,书写要工整,要答在规定的答题框内。
(2)每年高考中都会有一些试卷,因卷面字迹潦草,序号乱置,模糊不清,答题空间安排不合理,使阅卷老师找不到要点。
2.“两个原则”(1)答案“点要多、面要全、话要短”。
回答非选择题要注意答案要多角度,要点多而全,回答直接,尽量使用历史专用词句,太简洁易漏知识点,影响得高分,可适当采取“多多益善”的办法,但要注意“多”是答案的点多,是追求“广度”,而“深度”要适可而止,解释“话要短”,不要重复、啰唆。
(2)尽量把答案得分的“关键词”写前面。
要紧扣设问,把要求回答的要点,以最简洁的语句按①②③分别写来,每个小要点后,用冒号进行解释,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你回答的要点。
这样做容易得高分,最起码能少失分。
[例1] (2018·全国卷Ⅰ)(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
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
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
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
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
2021版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1单元
一、先秦时期文明传承的表现1.文字沿革甲骨文、青铜铭文等逐渐演化为今天的汉字,成为记载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三代文明对后世的突出贡献。
2.宗法观念分封思想在封建社会时有出现;宗法思想影响至今,对民族的延续起到积极作用。
3.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三代萌芽,影响整个封建社会;郡县制影响至今。
4.民族观念三代萌生的民族观念,使中华民族存在至今,成为世界上唯一文明没有间断的民族。
5.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产生并发展,吸收其他学派思想,最终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针对训练]1.(2019·泸州二模)西周青铜器上的金文“华”字,形如一朵绽放的花朵,取义为美。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中也说:“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这表明()A.“礼”成为“华夷之辨”的主要内容B.文字的变化折射出民族交融C.西周时期华夏民族已经基本定型D.周人对礼乐文化发展的自信D[根据材料可知,周朝金文及《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中关于“华夏”一词的解释即源于中原地区服饰华美、疆域广阔、文明道德兴盛的景象,反映了在礼乐文化下,周人本身的文化自信,故D项正确。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2.(2019·南充一模)晋侯封桓叔于曲沃,桓叔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以至于曲沃封邑大于晋国国都。
之后,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于“尽并晋地而有之”。
这说明了()A.诸侯争霸导致社会转型B.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C.德治思想深入宗族内部D.贵族政治已完全瓦解B[从材料可以看出曲沃是晋国卿大夫的封地,之后曲沃三代封君攻伐晋侯,终于“尽并晋地而有之”,说明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应该从经济方面寻找根源,故排除A项;不能根据“桓叔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等信息得出宗族内部实行德治,故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开始瓦解,不能说贵族政治已完全瓦解,故排除D项。
(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具体表现总体上政治(1)夏商时期,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商代政治表现为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
(3)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衰落,官僚政治兴起,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地方分权转向中央集权。
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经济(1)生产方式——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向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方式转变。
(2)经营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自耕农的发展过程,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3)土地制度——经历了由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过程,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
(4)手工业和商业——“工商食官”限制被打破,私营工商业得到发展,抑商政策确立。
思想文化(1)儒、法、墨、道各家学派纷纷登场,提出各种治国方案和思想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2)具有浓厚农耕文明特色的实用科技得到发展。
(3)商代出现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浪漫而古拙。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权承袭:实行01王位世袭制,传承方式是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2.政治特点:通过02占卜决定国家大事,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1)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2)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权力的分配制度——分封制1.前提: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王室强大。
2.目的:维护周天子的有效统治。
3.对象:01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4.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等。
5.核心:周天子将王畿以外的02土地和03人民分封给诸侯。
6.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7.诸侯权力: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04武装、征派赋役等。
2021版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1单元 第2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第2讲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先秦思想文化[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1.春秋时期的大变革(1)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周王室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2)春秋争霸: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战国时期的大变革(1)国君公室的衰微:国君称“王”,卿大夫强宗崛起,并夺位政变。
(2)变法运动的兴起: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期,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民族融合不断;井田制日益瓦解,封建生产关系逐渐产生;宗法制、分封制趋于崩溃,大国兼并小国,奴隶社会日益瓦解,封建社会逐渐确立,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早期儒学(1)孔子①主张:政治上提出了“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上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②地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强调“天行有常”,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其他学派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内容影响道家老子“道”是世界的本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有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庄子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法家韩非子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术”“势”合一,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了重大作用;汉代以来,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墨家墨子“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汉代以后逐渐湮没[教材拓展]__儒家学派的历史观(1)“春秋笔法”:儒家思想只重视政治变迁而忽略社会经济基础。
(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3单元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
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主干梳理 巧点妙拨一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1)生产工具: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01 曲辕犁,安装了犁评,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2)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田实行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采用耕耙技术。
(3)灌溉工具:曹魏时出现02 翻车、唐朝时发明03 筒车。
(4)土地制度:魏晋南北朝和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主张均田、限田,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促进农业的发展。
(5)经济重心: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手工业(1)魏晋南北朝:出现04 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2)隋唐⎩⎨⎧ ①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05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②陶制品“□06唐三彩”风靡一时。
(3)纺织业①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②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
3.商业(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外,还有扬州;地区经济中心杭州、湖州也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
二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1.思想(1)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道教也广为传播,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2)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形成“01 三教合一”的局面。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科技(1)雕版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雕版印刷术。
唐代《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2)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3)药学: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编写《千金方》。
(4)农学: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3.文学艺术(1)文学①魏晋南北朝:出现《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②隋唐时期,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同时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传奇产生。
a.李白(盛唐):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后称“02诗仙”,是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03浪漫主义诗人。
2021版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 高考讲座(一) 1 高考非选择题(25分材料问答题)规范答题讲练
高考讲座(一)中国古代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大家都知道高考评阅非选择题是网上阅卷。
为了有效应对高考网上阅卷,解答非选择题要注意“一个前提,两个原则”。
1.“一个前提”(1)答案要准确规范,书写要工整,要答在规定的答题框内。
(2)每年高考中都会有一些试卷,因卷面字迹潦草,序号乱置,模糊不清,答题空间安排不合理,使阅卷老师找不到要点。
2.“两个原则”(1)答案“点要多、面要全、话要短”。
回答非选择题要注意答案要多角度,要点多而全,回答直接,尽量使用历史专用词句,太简洁易漏知识点,影响得高分,可适当采取“多多益善”的办法,但要注意“多”是答案的点多,是追求“广度”,而“深度”要适可而止,解释“话要短”,不要重复、啰唆。
(2)尽量把答案得分的“关键词”写前面。
要紧扣设问,把要求回答的要点,以最简洁的语句按①②③分别写来,每个小要点后,用冒号进行解释,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你回答的要点。
这样做容易得高分,最起码能少失分。
[例1](2018·全国卷Ⅰ)(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
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
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
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
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高考讲座(二) 经济发展历程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含解析
高考讲座(二)经济发展历程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环节一“高考第40 题” 规范答题讲评材料要“三读”:第一遍“速读”,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和题干大意,明确主题;第二遍“细读”,结合材料出处的说明(时间、国别、背景、会议、著作、人物等),完整准确地掌握题干的内涵和考查意图,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第三遍“精读”,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可在相关文字下作标注,并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
要点要“三找”:“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材料的中心论点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二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要点一个也不要丢;“三找”关联点,即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联点、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联点以及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
[高考示例][例](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
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
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
“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掳有禁”。
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
“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
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等材料二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
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
2021版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2单元
一、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政治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1)秦朝时期:完成国家统一;确立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加强中央集权,地方实行郡县制度。
(2)西汉时期: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汉武帝采用察举制选官,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3)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权,对中央集权构成潜在威胁。
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
2.经济方面: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
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农业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出现犁壁,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兴修水利(漕渠、白渠、王景治理黄河、新疆坎儿井);耕作技术进步(代田法);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经济手工业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西汉政府在长安设东西织室(官办);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东汉烧出成熟青瓷;开辟丝绸之路,产品外销商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形成坊市制确立为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秦汉时期,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
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文化成就辉煌。
[针对训练]1.刘邦认为,秦始皇全面实行郡县制,不分封子弟为王是失策,致有“孤立之败”。
他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大封子弟为“诸侯王”。
此做法带来的后果是()A.强化了君主专制B.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C.地方诸侯国叛乱D.此举导致藩镇割据C[汉初实行封王,在地方形成了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地方势力,不能体现强化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诸侯王在所辖地区具有独立性,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错误;西汉建立诸侯国,导致后来的七国之乱,影响汉朝统治,故C项正确;藩镇割据是唐朝设立节度使带来的影响,故D项错误。
2021版新高考历史教师用书:模块3 第14单元 高考讲座(三) 文化发展历程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高考讲座(三)文化发展历程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1)主题材料类非选择题就是以某一个主题为中心,运用文字材料,设置问题,考查学生对主题所涉及的历史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和学科理论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试题具有“小切口、小跨度”或“大跨度、深分析”的特点,其设问具有围绕一个中心主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层层发问、逐次诱导的特点。
(2)主题材料类非选择题,导向明确,命题形式新颖,能指引中学历史教学的方向和对历史某一问题的思考,较好地考查学生微观和宏观认识问题的能力,也是近年高考命题较多的题型。
(1)紧扣主题,注意递进式材料解析题每个设问之间的递进关系。
解题时要特别注意其逐步递进的关系,设问与设问之间是有秩序地推进,设问之间的答案互相关联着,前一问对后一问有直接的影响,甚至下一个设问就是上一个设问的直接或间接的答案。
把握了设问之间的这层微妙关系,可以引导自己正确的思维方向。
(2)注意解答顺序和思维逻辑顺序。
解答这类题目,答好第一问是关键。
解答第一问时要注意对材料进行多角度思考,发掘材料的显性和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两方面。
同时,要注意思维的逻辑程序,先答什么,后答什么,都要想清楚。
如果是一材料多问的题目,对解题思路的要求则更高,因此要重视解题思路的培养。
(2015·全国Ⅰ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材料二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
通史版2021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5单元第1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含解析
第五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前)具体表现总体上政治(1)明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强化皇权,实行厂卫特务统治,采用八股取士;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2)清朝通过增设军机处等,将决策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这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专制集权制度已不适应时代潮流,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完成改土归流,设立理藩院等,强化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繁盛与危机并存的时期)经济(1)农产品商品化发展迅速。
(2)私营手工业得到发展,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要地位。
(3)商业繁荣,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区域经济间的长途贸易盛行;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城市;农村市镇兴起。
(4)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对外贸易萎缩。
思想文化(1)理学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反封建专制的、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产生。
(2)科技停滞,出现了总结性的科技著作;西学东渐,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因素。
(3)文学艺术繁荣,适合市民文化的小说、戏剧层出不穷。
第1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一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1.议政王大臣会议:由01满洲贵族组成,是清初的最高权力机构,军国机要由其定夺,使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4.密折制(1)增添皇权的神秘感。
(2)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三明清时期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1.明代:废行省,设三司。
2.清代对边疆地区的管理(1)设理藩院(地位与六部相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
(2)确立金瓶掣签制度,同时确立驻藏大臣制度,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3)“改土归流”。
从明朝开始,已经出现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做法。
清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
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
改土归流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以上做法因地制宜,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
2021版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4部分 高考讲座(三)
高考讲座(三)世界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1.材料要“三读”第一遍“速读”,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和题干大意,明确主题。
第二遍“细读”,结合材料出处的说明(时间、国别、背景、会议、著作、人物等),完整准确地掌握题干的内涵和考查意图,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
第三遍“精读”,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可在相关文字下作标注,并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
2.要点要“三找”“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即材料的第一句,或材料的最后一句。
“二找”材料的层次和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系教材,列出提纲,材料涉及要点完整全面。
“三找”关联点,即寻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联点、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联点、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
3.答案要“三界定”一要对应设问,界定好设问的“限定语”“中心语”“提示语”,不要漏掉问题(如“是否”“变化”“有无”等)。
二要对应好题目和设问,界定好材料、设问和教材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而选取相关知识作答。
三要界定好设问答案来源,设问一般有四种限制情况,即“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和没有对答题依据做出明确规定的。
在阅读设问时,应注意某一设问是要求怎样回答的,同时要看清设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有什么限制性条件,在审题时最好把限制条件用笔画上记号,以防答题时出现遗漏和疏忽。
[例1](2018·全国卷Ⅱ)(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
《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
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2021版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3单元 单元高效整合
一、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1.政治制度(1)三省六部制完善了封建官僚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2)科举制抑制了门阀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政局。
(3)唐代道制改革是一种以中央集权、分级管理为制度取向的综合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唐中后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在改革过程中发生变化,逐渐由州、府—县两级制向道—州、府—县三级制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转变。
2.经济制度(1)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
(2)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巩固了府兵制。
(3)两税法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3.军事制度(1)府兵制有利于巩固边防和加强中央集权。
(2)募兵制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针对训练]1.(2019·湖南长郡中学模拟)下表为唐代过所与公验制度的比较。
据此可知,唐代()凭证文书格式勘发机构行用范围发展趋势过所民众出行的凭证,内含申请人及随从的姓名、身份、年龄、籍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隶属刑部与各州府的户按规定路线前往目的地公验与过所在唐代并行使用,到五代时期过——据《唐代过所研究》等A.工商业的兴旺繁荣B.路证勘查权责不明C.人身控制较为严格D.藩镇割据愈演愈烈C[材料中过所与公验制度是民众出行的凭证,与工商业是否兴旺繁荣无关,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勘发机构信息来看,过所由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隶属刑部与各州府的户曹勘发,公验勘发权只属于地方各级官府,说明路证勘察权责明确,故B项错误;材料中过所与公验制度是民众出行的凭证,说明政府对人身控制较为严格,故C项正确;材料中政府发放过所与公验与藩镇割据无关,故D项错误。
2021版浙江新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考点考纲内容考核要求备考指南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b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c 秦的统一b 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b 汉朝州刺史的设置b 唐朝三省六部制b 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b 元朝行省制度b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d 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c 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d 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b 清朝军机处c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c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清朝的边疆政策c1.高频考点依然不会回避: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明朝内阁。
2.围绕热点“权力运行的监督与制约”,可能要关注以下知识点:(1)中央:三公九卿—三省六部—二府三司—六部、内阁。
(2)地方:分封制—郡县制—行省。
(3)历代监察机制、选官机制变迁等。
3.围绕长效热点“民族团结”问题需关注:秦的统一、清朝的边疆政策。
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考点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b)1.分封制(1)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2)内容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诸侯权利在封国内拥有世袭统治权诸侯义务向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初期封国齐、鲁、燕、卫、宋、晋等(3)维护工具:礼乐制度。
(4)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西周的疆域。
(5)局限:诸侯国拥有较大的独立性,诸侯权力过大,容易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
到西周后期,诸侯国之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受到削弱。
封建制不等于封建社会西周分封制下的“封建”是指国家结构,即西周的“封诸侯、建藩卫”的简称,今称“分土封侯制”或简称“分封制”。
“封建社会”中的“封建”是指社会形态,即以地主剥削农民为经济基础的封建社会。
2.宗法制渊源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一种制度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影响①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②在广大范围内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内涵仍体现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嫡长子不一定是长子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讲座(一)中国古代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大家都知道高考评阅非选择题是网上阅卷。
为了有效应对高考网上阅卷,解答非选择题要注意“一个前提,两个原则”。
1.“一个前提”(1)答案要准确规范,书写要工整,要答在规定的答题框内。
(2)每年高考中都会有一些试卷,因卷面字迹潦草,序号乱置,模糊不清,答题空间安排不合理,使阅卷老师找不到要点。
2.“两个原则”(1)答案“点要多、面要全、话要短”。
回答非选择题要注意答案要多角度,要点多而全,回答直接,尽量使用历史专用词句,太简洁易漏知识点,影响得高分,可适当采取“多多益善”的办法,但要注意“多”是答案的点多,是追求“广度”,而“深度”要适可而止,解释“话要短”,不要重复、啰唆。
(2)尽量把答案得分的“关键词”写前面。
要紧扣设问,把要求回答的要点,以最简洁的语句按①②③分别写来,每个小要点后,用冒号进行解释,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你回答的要点。
这样做容易得高分,最起码能少失分。
[例1](2018·全国卷Ⅰ)(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
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
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
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
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
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9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4分)为了保证高考阅卷的公平公正,各阅卷点除有标准答案外,阅卷细则即“补充说明”,详细说明阅卷的采分点,下面是2018年全国卷Ⅰ第41题的评分细则:第(1)问:变化标准答案: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3分);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3分)。
补充说明:如果学生答出“乡约组织从个别地方扩展到全国”“由一些地方到广泛建立”,体现出范围的扩大。
也可以给3分。
即答出任意两点,都可以得6分。
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2分);有利于发展生产(2分);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2分)。
补充说明:第一点答出维护封建统治、巩固政权等意思即可得2分;第二点答出有利于经济发展、农业发展等意思即可得2分;第三点答出促进儒家文化或传统道德传播等意思即可得2分。
第(2)问:历史背景标准答案:内忧外患(3分);西方民主思想传播(3分);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3分)。
补充说明:第一点答出社会矛盾激化、统治危机、农民起义不断等内忧的意思,或者民族危机严重、列强入侵等外患严重的意思,或者内忧外患的一些具体表现(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等),即可得3分;第二点答出西方民主思想、启蒙思想、西方民主制度之一,即可得3分;第三点答出清末新政、清末预备立宪、政治改革之一,即可得3分。
第(3)问:意义标准答案: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2分);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分);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2分)。
补充说明:注意:本问总分共4分,第一点和第三点同为“治理”问题,答出任意一点给2分,不重复赋分,第二点的关键在“基层民主”。
如果能够从乡村治理和基层民主建设两个层面答题,表述准确,即可得4分。
1.高考阅卷老师寄语每位考生(1)避免粗心,平时解答非选择题应严格按照“一个前提”“两个原则”训练。
(2)强化对主干知识与重要概念的准确理解识记。
(3)科学审题是方法,规范解答得分是目的,而准确掌握基础知识是一切的前提,应下苦功。
2.阅卷教师希望看到的是能够减轻阅读量的卷面(1)卷面清洁,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2)书写工整,字迹清晰。
(3)在规定的答题区域答题,否则就是做无用功。
(4)表述是要根据分值思考要点,尽量细分,用分号或①②③④等符号清楚表述。
(5)语言要简洁,切中要害。
(6)语言表述要规范,尽量用专业术语。
如果卷面做到了以上6点,在“可给分可不给分的情况,从宽给分”的高考评分原则下,将无形中增加了多得分的砝码。
1.(2017·全国卷Ⅲ)(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
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
”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
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
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
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1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10分)解析:解答本题应注意运用“以一个前提”“两个原则”规范答题应对网上阅卷,本题考查西方国家早期殖民扩张之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之郑成功收复台湾等,意在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材料、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第(1)问,第一小问“历史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一中的时间信息“1602年”“1608年”“1621年”分析,可知当时中国正处于明末时期,社会动乱,明政府为应付复杂的社会矛盾,无暇他顾;同时结合此时国际背景进行分析,这一时期处于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结合材料一中信息“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可以得出背景之一是荷兰海外贸易的发展,以及与东方贸易可以获取优厚的利润。
第二小问“目的”结合材料一中“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可以概括为建立殖民据点;结合材料“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可以概括为扩大对中国的殖民贸易,攫取高额利润;结合材料“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可以概括为与西班牙进行殖民贸易竞争。
第(2)问,根据材料“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可以得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根据材料“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等可以分析得出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并且进一步证明收复台湾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根据材料“大量移民涌入”分析得出接受移民,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联系。
答案:(1)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荷兰海外贸易快速发展;与东方的贸易利润巨大;明末战乱之际,中央政府无暇他顾。
(8分) 目的:建立殖民据点;扩大对中国的殖民贸易,攫取高额利润;与西班牙进行殖民贸易竞争。
(7分)(2)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接受移民,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联系;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
(10分)1.命题形式一般是2个材料、2个设问,每问分值在10分以上,一般每问包含两小问。
2.考查知识以纵向或者横向命题为主,以当前社会热点及学术热点等切入,考查学生纵向综合及横向对比的能力。
3.考查能力以概括、比较等设问方式呈现,考查学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和归纳信息、对比分析的能力。
1.整体分析要逐段逐句逐层概括。
依据材料长文分段;短文分句;分号并列;省略号两头不可省等进行概括,同类要概括,进行逐层概括,能够结合所学知识的要根据对应知识进行概括。
同时概括时要注意从现象到本质;从个体到整体;由此及彼。
2.归纳比较首先明确比较对象,要依据材料和问题明确比较的是哪几类历史事物或者比较哪些历史人物。
其次明确比较方向,要确定需要比较的是二者的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或者既比较相同点又比较不同点。
最后找准比较角度,即找准比较点,这是解题的关键步骤。
事物(历史事件)类的比较可以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积极作用、历史局限性、影响等方面考虑,人物类的比较可以从其历史活动的目的、内容、影响等角度去考虑。
3.学科术语答案用语要求使用学科语言,尽量使用所学知识,尤其要注意教材中结论性语言,不能表述过于口头化也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
4.看分值答题问题的分值既是答案详略的提示,也往往是答案要点个数、角度的暗示。
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答案,一般是2分一个要点,也有3分一个要点的。
[例2](2019·全国卷Ⅲ)(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
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
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
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 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
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
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材料二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