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吆喝

合集下载

18、吆喝

18、吆喝
课题
18、吆喝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学习
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积累词语,了解作者及对吆喝的品位分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及赏析语言的能力。
3、情感目标:品位日常生活中的动人底蕴,培养学生热爱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
学习
重点
分析把握文章结构,体会语言方面的特点。
学习
难点
体验作者在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解疑合探
“各抒己见质真疑,齐心协力探真理”。
请同学们把思考的成果在小组内交流,组长负责,基本达成共识,注意做好笔记。3分钟后出示展示分工表和评价分工表。
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问题
1
2
3
书面展示要求:
书写迅速,字迹工整,答题规范。
评价要求:
1、声音洪亮,条理清晰,突出重点,语言简练
提示:(1)浓郁的地方特色
(2)幽默特点




(一)根据本节学习内容,学生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请你来当小老师,编一道题,考考大家!
(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每人编写一道习题,写在小黑板上。比比看谁编的好。)
(二)根据学生自编习题的练习情况,教师有选择的出示习题供学生练习。
为了巩固本节知识,加强知识的运用拓展,老师也给大家设计了一些习题,检测一下大家对本节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请看:
二、全班合探。
1、学生展示与评价;
2、教师点拨或精讲。




(“质疑是启迪智慧的钥匙,探究是孕育创性的法宝”)
请同学们梳理一下本节课探讨的问题

18课---吆喝

18课---吆喝
吆喝
萧乾
预习:
1、给红色的字注音;
局囿 yòu
招徕 lái
饽饽 bóbó
秫秸 shùjiē
荸荠 bíqí隔阂 hé来自商贩 fàn 蘸 zhàn
钹 bó
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 招揽。
随机应变: 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 灵活应付。
油嘴滑舌: 说话油滑,善于狡辩。
隔阂: 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念 、 回 忆


吆喝的内容 吆喝的声调
吆喝的音韵节奏

作业: 1、把课本152页的“读一读, 写一写”的词语解释写在作 业本上. 2、完成全品练习的18课
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
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 吆喝声的具体内容,吆喝的声调及音韵节奏等。
2、这些吆喝声是按什么顺序组织起来的? 时间顺序
3、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引入——介绍叙述——评论
问题探讨,质疑:
为什么作者要大量运用“京白”口语? 罗列了这么多的吆喝声,是不是繁冗了 些?
北京街头卖东西的有很多,为什么作者 只介绍了其中的几种吆喝,其余的只简 单说他们卖什么?
括号里的词语或句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运用“京白”口语,一是因为他对北京家乡 的热爱,二是因为写的“吆喝声”都是当地 的口语,用当地语言来写更真实,更有表现 力.
吆喝声实在太多,没必要一一描述,只写几 种有代表性的就可以了,做到有重点、有目 的地介绍,主题更突出.
解释方言和补充说明
你觉得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 怀着怎样的感情?
作者对老北京街头的吆喝声的娓娓 介绍中,包含着怀念之情,包含着 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 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遗 憾惋惜

18.吆喝

18.吆喝

• 6、五人一组,无规律地进行不同品种的吆 喝,重现北京街头的热闹场景。
• 走进社会、收集资料——写“吆喝”
1、朗读课文,识记重点词语,了解文章的内
容。
•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
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 ”时的内 在情感。 • 3、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 文化的魅力。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 蘸( zhàn) 招徕( lái )
• 铁铉(xuàn )
• 隔阂( hé )
小金鱼:仨大一条啊
【吆喝】
买一大小 呃小金鱼儿 来呀哎 唔哎嗨 大小 呃小金鱼儿来呦 哎 仨大一条啊 俩大一条啊 您别拿我们当卖 黄瓜的呃 我们是卖 大小呃 小金鱼儿来呦呃
从早到晚 吆喝 一年四季
追忆往 昔生活
三读课文,探究美点——赏吆喝
• 1、早、晚、四季各写了哪些吆喝?重点写 的是什么?
早晨:大米粥、油炸果的、卖青菜、卖花儿的、 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 重点是写晚上:卖馄饨的、卖硬面饽饽的、唱 话匣子的(没吆喝)、算卦的、乞丐。 四季:蛤蟆骨朵儿、雪花酪、秋海棠、柿子、

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
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
术。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
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
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
特色的叫卖声等等。
整体感知、感受特色——说吆喝
• 1、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 八门,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遵循了什么样的顺 序(或思路)呢?
3、这些吆喝,吆喝出了老北京人什么样的精 神和生活状态?
• 吆喝出了老北京人的幽默、智慧、情趣,还有 他们的喜怒哀乐、人生百态,是老北京人过去 生活的缩影,更是一道靓丽的传统文化风景线。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8、《吆喝》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8、《吆喝》

乞丐的吆喝声,作者的评价是哪四个 字? 凄动人
在那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飘荡 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 含着深厚的喜爱之情,也包含着对老北京民 俗风情和对无忧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同 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 惋惜。
三 听吆喝,欣赏老北京人的 生活交响曲
吆喝
-----萧乾《北京城杂忆

一 走进吆喝,感知内容
1.快速 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提到 的各种叫卖物品。
2 .本文写了很多吆喝声,却不显得散乱,你知 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把它们组织起来的?
时间顺序 1.先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介绍: 大清早……白天……到了夜晚…… 2.再按“一年四季”顺序介绍: 春、夏、秋、冬。
读吆喝,就是读生活,读市井风情。
听吆喝,如同欣赏声乐艺术。
在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进行介绍时,如 何才能做到有条有理,秩序井然?
1.将事物分类(或分为若干方面)
2.按一定的内在联系安排顺序
3.对材料加工剪裁 4.使用具有概括作用的总起句和上下连 接的过渡句
二.赏吆喝,品味京白语言的特色
文中写的最具体生动的是哪一种吆喝? 怎样吆喝?
• 是乞丐。 • 他几乎全部用颤音。先挑高了嗓子喊 “行好的——老爷——太(哎)太”, 过好一会儿,(好像饿得接不上气儿 啦。)才接下去用低音喊:“有那剩 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18《吆喝》邓杨梅

18《吆喝》邓杨梅
作者:萧乾
关于吆喝
• 吆喝,说穿了就是大声叫卖,是一种 极具地方特色的市井文化。据说,老 北京的吆喝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不 过,现在北京城里会吆喝的人已经不 多了。
磨剪子、磨刀:磨剪子嘞 戗菜刀喂 卖青菜:香菜哎 辣青椒喂 黄瓜哎 大苤蓝来哟
芦嘞 洋白菜耶 夏冬瓜 胡萝卜 扁萝卜哈 腌疙瘩头哎
西红柿哎 蒜来嘿 韭菜 西葫
掌握字音:
商贩(fàn) 招徕(Iáі) 钳形(qіán) 铁铉(xuàn) 囿于(yòu) 隔阂(hé) 馄饨(hún)(tun) 剃头(tì ) 佐料(zuŏ) 饽饽(bō) 吹嘘(xū) 小钹(bó) 乞丐(gài) 蛤蟆(há)(má) 雪花酪(Iào) 海棠(táng) 蘸(zhàn) 兜里(dōu) 秫秸杆(shú)(jiē) 卤煮(Iŭ) 山楂(zhā) 荸荠(bí )(qí ) 荞麦(qiáo) 马趴(pā) 两捆(kŭn) 嘞(Iei)
商贩 囿于 佐料 丐 蘸 山楂 两捆
招徕 钳形 铁铉 隔阂 馄饨 剃头 饽饽 吹嘘 小钹 蛤蟆 雪花酪 海棠 兜里 秫秸杆 卤煮 荸荠 荞麦 马趴 嘞
听读课文,圈画出文中 提到的吆喝声。
商贩: 1.“馄饨喂——开锅!” 2.“硬面——饽饽” 3.“树熟的秋海棠” 4.“喝了蜜的大柿子” 5.“葫芦儿——刚蘸得” 6.“烤白薯哇真热乎” 7.“小玩艺儿赛活的” 8.“蒸而又炸呀……蒸而又炸 ” 9.“卤煮喂,炸豆腐哟” 10.“栗子味的白薯” 11.“萝卜赛过梨” 12.“葫芦儿,冰塔儿” 13.“就剩两挂啦” 14.“一包糖来,荷叶糕” 15.“哟,荞麦皮哟” 16.“冰棍儿——三分嘞” 17. “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算命盲人:“算灵卦” 乞丐: 1.“行好的——老爷……赏我点吃吧!” 2.“老太太(那个)真行好……没有饽饽赏碗饭。”

八年级下册《18吆喝》课文

八年级下册《18吆喝》课文

八年级下册《18.吆喝》课文18.吆喝萧乾二十年代一位在北京作寓公的英国诗人奥斯伯特・斯提维尔写过一篇《北京的声与色》,把当时走街串巷的小贩用以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形容成街头管弦乐队,并还分别列举了哪是管乐、弦乐和打击乐器。

他特别喜欢听串街的理发师(“剃头的”)手里那把钳形铁铉。

用铁板从中间一抽,就会“刺啦”一声发出带点颤巍的金属声响,认为很像西洋乐师们用的定音叉。

此外,布贩子手里的拨啷鼓和珠宝玉石收购商打的小鼓,也都给他以快感。

当然还有磨剪子磨刀的吹的长号。

他惊奇的是,每一乐器,各代表一种行当。

而坐在家里的主妇一听,就准知道街上过的什么商贩。

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

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听过相声《卖布头》或《改行》的,都不免会佩服当年那些叫卖者的本事。

得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

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

大清早过卖早点的:大米粥呀,油炸果(鬼)的。

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儿的,讲究把挑子上的货品一样不漏地都唱出来,用一副好嗓子招徕顾客。

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

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

“馄饨喂――开锅!”这是特别给开夜车的或赌家们备下的夜宵,就像南方的汤圆。

在北京,都说“剃头的挑子,一头热。

”其实,馄饨挑子也一样。

一头儿是一串小抽屉,里头放着各种半制成的原料:皮儿、馅儿和佐料儿,另一头是一口汤锅。

火门一打,锅里的水就沸腾起来。

馄饨不但当面煮,还讲究现吃现包。

讲究皮要薄,馅儿要大。

从吆喝来说,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

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还有唱话匣子的。

大冷天,背了一具沉甸甸的留声机和半箱唱片。

唱的多半是京剧或大鼓。

我也听过一张不说不唱的叫“洋人哈哈笑”,一张片子从头笑到尾。

18《吆喝》

18《吆喝》

A 文章的吆喝声林林总总,多而复杂,但作者却介绍得有条有理, 总的来说,文章写了作者在北京听到的大多吆喝声,从“我小时侯, 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中可以得 知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首先从早到晚介绍了“大清早卖早 点的-----到了晚上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其次按“一年四季”的 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吆喝声。
作者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所代表 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主 要内容、声调变化及音韵节奏等。
在介绍这些吆喝声时作者充满 着深厚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也包含 着对老北京民俗风情和对无忧的童 年生活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 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 间。Fra bibliotek北京四合院
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
① “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 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 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② “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 ③ “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 ④ “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
萧炳乾 萧乾,蒙古族,北京人,原名_____ 。 记者 、______ 作家 、 文学翻译家 著名_____ _________,他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唯一的战地
记者。在战火纷飞的欧洲战场采访,写
下了《银风筝下的伦敦》、《矛盾交响
曲》等描写欧洲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大
量通讯和特写。 1995年中国作家协会 抗战胜利者作家纪念碑 本 授予他“___________________”, 《北京城杂忆》 文选自 _________
品读吆喝,体味吆喝, 感受老北京特色的民风 民俗 。
检测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i ) 招徕( 1á
n ) 囿于( yòu ) 铁铉( xuà

18.吆喝

18.吆喝
“还剩”二字,说明很多的吆喝
已在现代都市的滚滚红尘中淹 没,只剩下一种吆喝还在孤独 地回响,表现作者对逝去的叫 卖艺术的无限惋惜与深沉的隐
痛。“可见这种带戏剧性的叫
卖艺术并没失传”一句,只不
过是故作轻松或是安慰语罢了。
二、语言赏析
• 1.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
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几例,
萧 乾
1.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 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
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
独特的魅力。
作者档案
字词积累 疑难探究
请打开
P48~49
萧 乾
一、整体感知 1.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 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仔细品读, 体会其中的意味。
【吆喝】
“馄饨喂———开锅!” “剃头的挑子,一头热”
“硬面———饽饽”
介绍夜晚的吆喝
“行好的———老爷———太(哎)太” “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夜里乞丐的吆喝声
【吆喝】
卤煮喂,炸豆腐哟
葫芦儿 ——冰塔儿 冰棍儿 ——三分嘞
冰 糖 葫 芦
吆喝是一种口头广告
• 第三部分(11~14):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
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二、内容赏析
• 1.课文中的这些吆喝,吆喝出了老北京人什么 样的精神和生活状态?
吆喝出了老北京人的幽默、智慧、 情趣,还有他们的喜怒哀乐、人生
百态,是老北京人过去生活的缩影,
更是一道靓丽的传统文化风景。
2.请读最后一段,看看作者除了表达对老北京 吆喝的愉悦与怀念之外,还有什么感触?

18、吆喝

18、吆喝

18、吆喝萧乾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学习重、难点: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设计:(约10分钟)一、导人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

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1ai2) 铁铉(xuan4) 囿于(you4) 隔阂(he2) 饽饽(bo1) 秫秸(shu2jie1)商贩(fan4) 吹嘘(xu1) 吆喝(yao1·he) 小钹(bo1) 荸荠(bi2 qi2)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招揽。

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3、作者简介: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

北京人。

作家、记者、翻译家。

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

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

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课堂学习设计:(约20分钟)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

18.吆喝

18.吆喝
萧乾原名萧秉乾。 蒙古族,北京人。现代著名 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其中主要作品有: 短篇小说集《篱下集》,长篇小说《梦之谷》, 散文特写集《人生采访》,译著《好兵帅克》 (捷),以及《八十自省》、《未带地图的旅 人——萧乾回忆录》等。
1、作者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了北京哪几种吆 喝?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2、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哪些内容? “吆喝”的内容方式 “吆喝”的声调变化 “吆喝”的韵律节奏
你认为文中哪一句吆喝最有趣?因为
(可从语言生动性、声调的变化、音韵节 奏方面谈理由)

1、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写的,富 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你能用自己的朗 读展现其中的“京味儿”吗? 2、如今,京味的吆喝声很难再走进现代 人的耳膜,只有在零星庙会的时候听 得几分真切。四合院也逐渐为林立的 高楼代替,胡同口变成了停车场,这 些传统的京味文化已经在人们的生活 中渐渐淡出了。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 受与想法呢?
按时间顺序:从早到晚,一年四季 早
卖早点的 卖青菜的和卖花儿的

春 夏 秋 冬
卖馄饨的 卖硬面饽饽的 唱话匣子的 算卦的 行乞的
卖金鱼的 卖雪花酪的 卖秋海棠的 卖柿子的 卖糖葫芦的 烤白薯的
喜爱怀念、 对老北京 民俗风情 和无忧的 童年生活 的美好回 忆、对口 头文化遗 产的逐渐 消失而感 到惋惜

18《吆喝》

18《吆喝》

卖白薯
卖槟榔
卖花
吹糖人
吹肥皂泡
作者通过一 根怎样的神 线将纷纭复 杂的吆喝声 变得井然有 序?
卖小玩意儿
•答案:从“我小时侯,一年 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 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中 可以得知是按时间顺序来安 排材料的。
卖 馄 饨
•在那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 漂荡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在对旧北京街市吆 喝声的娓娓介绍中,流露出 作者的愉悦和怀念,同时对 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 失而感到丝丝惋惜
吆 喝 萧 乾
1910.1.27―1999.2 .10原名萧秉乾,生 于北京,蒙古族。世界 闻名的记者,卓有成 就的翻译家、作家。 主要著译作有《梦之 谷》、《人生百味》、 《莎士比亚戏剧故事 集》、《尤利西斯》 等。
萧乾
掌握字的读音: 招徕Iáі 钳形qіán 铁铉xuàn 囿于yòu 隔阂hé 馄饨tún 饽饽bō 吹嘘xū 小钹bó 乞丐gài
从文中 找出各 种叫卖 声
卖馄饨 : 馄饨喂--------开锅! 卖饽饽: 硬面-----------饽饽
卖柿子: 喝了蜜的大柿子!
卖糖葫芦: 葫芦儿---刚蘸得
卖烤白薯:烤白薯哇真热乎
卖秸秆玩具: 小玩艺儿赛活的
卖吃食: 卤煮喂,炸豆腐吆
卖萝卜: 又不糠来又不辣, 两捆萝卜一个大 卖冰棍儿: 冰棍儿-------三分嘞
• 有这么一群艺术家, 他们是沿街串巷的 贩夫走卒,他们艺 术表现得很实际, 为了将货物成功贩 卖,他们用曲艺清 唱或口技形式韵味 十足的吆喝着,请 听,那悠远的生活 交响曲渐渐在我们 耳边响起……
例: 一个卖药糖的是这样吆 喝的:“卖药糖啊!吃块糖消愁 解闷儿,一块就有味儿。吃块药 糖心里顺,含着药糖你不困。吃 块药糖精神爽,胜似去吃便宜坊。 吃块药糖你快乐,比吃包子还解 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楂( zhā ) 荸荠( bí )( qi ) 马趴( pā ) 嘞( lei )
2、感知文意
思考 : 文中介绍到的吆喝 声有哪些?
街上小商贩如此之多,吆喝之声不绝于耳。 请问: 作者是如何有条不紊地把它们一一描绘 出来的?(即: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的?文中 哪句里从早到晚叫卖声 没个停。
冰糖葫芦 烤白薯 卖花 卖金鱼 硬面饽饽 卖柿子
这篇文章给我们的生 活带来什么启示?
从早到晚
一年四季
二、赏吆喝、品语言
你认为文中哪一句吆喝最有趣?为 什么?
用“我认为 最有趣, 因为 。” 这一句式说一句话。
(可从语言的生动性、声调的变化、 音韵节奏等方面谈理由。)
三、悟吆喝、说感情
样想 文 请 的想 中 大 感在 直 家 情字 接 寻 ?里 体 读 行现课 间作文 流者, 露感用 了情横 作的线 者句划 怎子出 ,
资料补白:
萧乾语:“《北京城杂忆》 不是知识性的。我是站在今 天和昨天,新和旧的北京之 间,以抚今追惜的心情,来 书写我的一些怀念和感触。”
情感:
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 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怀念之情,包
含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
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
到惋惜。
四、学吆喝、再体验
模仿课文中的吆喝,体验民俗内涵.
萧乾
一、读《吆喝》知内容
用 你 喜 欢 的 方 式 初 读 课 文 。
1、读准字音:
u) n) 囿于( yò 招徕( lá і ) 钳形(qіá n ) 铁铉(xuà n)( tun) 隔阂( hé ) 馄饨( hú o )海棠( tá 饽饽( bō ) 小钹( bó) 雪花酪( là ) ng 蘸(zhà n) 兜里( dōu) 秫秸杆( shú )( jiē ) 卤煮( lǔ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