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 1-1区域的基本含义活页规范训练(含解析) 湘教版必修3
高一地理 1-1《区域的基本含义》活页规范训练(含解析) 湘教版必修3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 )。
A.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B.边界有实有虚C.属不同层次的区域D.相互间的区域特征差异较大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图为非洲部分地区的植被分布图,图中四区域是以单一要素(植被)来划分的,属于同一层次的区域;四区域之间存在一定的过渡区,没有明确的边界;四区域内部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而区域间差异较大。
答案 D2.下列有关四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区域光照充足而热量不足B.乙区域降水少但季节变化大C.丙区域河流长而流量变化小D.丁区域土层厚但土壤肥力低解析甲区域为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光照和热量条件都非常充足;乙区域为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少且季节变化不大;丙区域有著名的尼日尔河,因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分明,故河流的流量变化明显;丁区域为热带雨林气候区,水热充足,土层发育深厚,但因流水的冲刷和淋失以及植物的吸收,土壤中养分含量较少,肥力较低。
答案 D3.读乌鲁木齐市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图,判断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B.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上升C.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D.第一、二产业比重持续下降解析从图中看出第一产业比重是在下降,但并非逐年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则是不断上升。
答案 C4.下列关于城镇与乡村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乡村景观复杂,城市景观简单②乡村功能多样,城市功能单一③乡村为城市居民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④城市为乡村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解析乡村景观简单,建筑物密度小,道路系统单一;城市景观复杂,建筑物密度大,交通线路纵横交错,甚至连地下也利用了起来。
乡村功能单一,以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一产业为主;城市功能多样,以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为主,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规范训练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规范训练题C.有明确的边界D.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深刻的影响【答案】1.D 2.C【解析】第1题,由题目材料可知,拥有地理标志商标的产品优于同类其他产品,主要在于其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
第2题,具有明显边界的往往是行政区,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区并无明确的边界。
(2019年北京怀柔区期末)读下图,完成第3~4题。
3.草原被破坏后,沙尘暴会影响到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这说明()A.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B.区域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功能C.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D.区域之间无界线可言4.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A.发展水平B.生活特点C.发展方向D.发展条件【答案】3.C 4.C【解析】第3题,当草原放牧区的草原植被遭破坏后,地面失去保护,在大风的作用下极易产生沙尘暴。
沙尘在强劲的偏北风吹动下会影响到邻近的地区,这说明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第4题,在不同的干湿地区,产生了不同的生产类型,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区域的发展方向,这正是我们研究区域和划分区域的根本目的所在。
(2019年浙江湖州质检)天津近、现代工业集聚地经历了由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处附近→市区海河两岸、铁路沿线→市区边缘→滨海地区、卫星城镇的变化过程。
结合下图回答第5~6题。
5.①~④表示的地理事物中,空间分布形式表现为点状的是()A.①B.②C.③D.④6.关于天津市空间结构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A.发展早期为乡村地域,农业用地面积大B.发展中期,乡村地域发展为城镇地域,农业用地面积变小C.发展晚期,城镇地域不断扩大,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D.导致变化的原动力是国家政策的调整【答案】5.B 6.D【解析】第5题,从空间分布形式看,城市表现为点状。
第6题,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城市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农业用地不断减少,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高一地理学案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学案(湘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的主要特征。
2.理解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
3.利用相关图表、数据资料,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以及空间结构的变化。
探究点一区域的主要特征【探究材料】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北方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描述中国的不同地区。
而不同的省级行政单位或同一个省级行政单位内部的不同地区,其称谓也不同,如山东与山西,江苏省的“苏南”“苏北”,四川省的“川东”“川西”,这些都是区域概念的缩影。
1.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地区”这一说法,它与区域是同样的概念吗?2.所有区域都有明确的界线吗?3.如何理解区域的主要特征?【探究归纳】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1)图中划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致是:(2)确定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区域界线的基本依据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东部季风区具有受季风影响的________性。
由于本区域纬度的差异,区域内部的差异性也十分明显,其中________条件和________的变化是区域内部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探究点二区域空间结构【探究材料】读“某城市1968年、2010年的平面示意图”,比较两幅图探究有关问题。
1.比较2010年与1968年的城市平面示意图,简述该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特征。
2.2010年与1968年相比,郊区农业布局有何变化?3.从上述两图分析,未来城市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什么?4.城市人口和产业空间分布的变化给郊区农村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考例探究2】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天津近、现代工业集聚地经历了由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处附近→市区海河两岸、铁路沿线→市区边缘→滨海地区、卫星城镇的变化过程。
(1)①~④表示的地理事物中,空间分布形式表现为点状的是________。
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1-1区域的基本含义能力提升巩固 湘教版必修3
【成才之路】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1-1区域的基本含义能力提升巩固湘教版必修3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读图,完成第1~2题。
1.图示反映了区域的()A.整体性特征B.差异性特征C.开放性特征D.稳定性特征解析:图示两区域之间具有资金、信息、劳动力、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交流,反映了区域的开放性特征,故选C项。
答案:C2.图中区域发展水平产生差异的原因,不可能的是()A.地理位置差异B.气候、地貌差异C.人种分布差异D.矿产资源条件差异解析:要从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方面考虑,图示两区域存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主要原因,其中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土地、矿产资源条件等的差异,故选C项。
答案:C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读下图,回答3~4题。
3.上图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A.人口数量增多B.气候变化C.森林破坏D.围湖造田解析:根据图中的信息可以判断甲应当是森林破坏。
答案:C4.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综合性B.区域性C.整体性D.差异性解析:图中的信息表明,当地植被条件发生变化,使得土壤、径流、气温等要素随之发生重大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
答案:C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据此完成5~6题。
5.区域是()A.一定的地域空间B.人为划分的文化区C.经济活动类型的分布区D.国家、省、市等行政区域解析:注意选项A为区域的概念,而B、C、D三项仅是区域的不同类型。
答案:A6.关于区域的特征,叙述不正确的是()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与范围B.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C.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D.区域是独立存在发展变化的解析: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地区。
1.1区域的基本含义(中高级教师答辩简单教案和活动题答案)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学习目标:1 .了解区域的概念和理解区域的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3 .会总结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会分析变化动力 4. 掌握三次产业的划分及其影响因素重点难点:1.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2.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演进一、区域的主要特征1.区域的概念:区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特点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界线可以是明确(行政界线)的也可以是模糊(气候区、植被区、地形区、文化区)的。
区域异同:内部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如东部季风区内部很相似,南北气温、降水、地形等,甚至人文要素连续性变化,区域之间各要素差异很大。
)区域具有特色: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采矿区有矿产资源优势,中心商务区有商业和服务功能,旅游区有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特色)区域联系: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地区。
(全球环境问题、生产全球化、国际经济联系)。
总结:简单说区域有整体性、差异性和开放性,所以要有综合性、因地制宜和要加强合作,促进协同发展。
合作探究一、活动:读图热带沙漠、热带雨林、热带草原、高山地区,模拟奔赴四地旅游,描述能观察到的景观,说出旅行需要携带的主要生活物品。
比较图1-1、1-2、1-3、1-4所示四个自然区域的差异小组讨论各地区景观和旅行需要携带的物品。
小组长主持,充分交流形成统一的答案,写在草纸上,然后展示。
小结:区域的活动必须了解自然、顺应当地环境特点。
合作探究二、观察三幅图,说明在地理景观、人口分布和产业活动等方面,这三个区域有哪些差异?二、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社会经济活动、对外联系、区域开放程度。
3.区域空间结构类型:(1)按经济活动类型分: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二者在范围和生产活动不同。
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活页规范训练 1-2 Word版含解析
(时间:30分钟满分:100分)考查知识点及角度难度及题号基础中档稍难自转速度、周期1、2自转的地理意义 3 8 10晨昏线的判读4、5时差6、7、9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48分)1.地球同步卫星的绕地公转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自转速度比较,它们的() A.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B.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同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同D.角速度不同,线速度相同解析:同一纬度,海拔越高,地球自转线速度越快。
地球同步卫星相当于高处与低处的地点相比,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同步卫星大于地面上对应的地点。
答案:C昼夜更替,潮起潮落,地球自转运动产生了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
据此回答2~3题。
2.在下列现象中,可以成为地球自转证据的是() A.日月升落B.极昼极夜C.月相变化D.四季转换3.以太阳为参照点,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为() A.23小时56分B.24小时零4分C.24小时56分D.24小时解析:第2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观察到每天太阳是东升西落的,夜空如果能观察到月亮(月球),也是东升西落的,这些现象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证据。
第3题,以太阳为参照点,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为一个太阳日,24小时。
答案:2.A 3.D读下面四幅图,完成4~5题。
4.图中四点处于黄昏的是() A.①B.②C.③D.④5.图中四点所在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的是() 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顺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到夜半球的是昏线,由夜半球到昼半球的是晨线。
所有的晨昏线都与太阳光线垂直。
答案:4.B 5.D下图是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的示意图,阴影部分为黑夜,非阴影部分为白昼,读图回答6~7题。
6.甲地的地方时为() A.15时B.9时C.8时D.16时7.若此时北京时间为12时,则“今天”与“昨天”的范围之比是() A.2∶1 B.1∶2C.1∶1 D.3∶1解析:第6题,由北极点判断地球为逆时针方向自转,若阴影区为黑夜,则阴影区与非阴影区的界线为晨昏线,由自转方向确定OB为晨线,OA为昏线,OB地方时为6时,OA地方时为18时,而甲在晨线以东45°,则甲地地方时为9时。
1-1活页规范训练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据此完成1~3题。
1.区域是() A.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或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B.人为划分的文化区C.经济活动类型的分布区D.国家、省、市等行政区域2.关于区域内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与范围B.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C.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D.区域是独立存在发展变化的3.下列关于我国区域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南北方的界线是黄河B.四川盆地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C.松辽平原是松嫩平原的一部分D.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的涵义。
第1题,注意选项A为区域的概念,而B、C、D三项仅是区域的不同类型。
第2题,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地区。
第3题,我国南、北方的划分通常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松辽平原包括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东北地区主要包括黑、吉、辽三省。
答案:1.A 2.D 3.B下图中1、2、3线是按照不同标准划分的同一种地理界线,据此完成4~5题。
4.该地理界线最有可能是() A.橡胶种植北界B.1 6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C.30 ℃等温线D.热带和亚热带分界线5.同一界线可以划分出若干条,这说明地理区域具有() A.不确定性B.差异性C.过渡性D.整体性解析:第4题,A、B、C三项均为单一指标,分别以积温、降水量和温度为指标。
第5 题,同一界线有多条,说明界线所处的区域地理特征不典型,在两区域间扮演了过渡角色。
答案:4.D 5.C人类活动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
结合下图完成6~8题。
6.判断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①土壤水增多②库区蒸发量增大③蒸腾加强④植被覆盖率增大A.①③②④B.②④①③C.①④②③D.①④③②7.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特征B.区域性特征C.差异性特征D.不稳定性特征8.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对尼罗河河口地带产生的负面影响有()①土壤肥力下降②产生土壤盐碱化③洪涝灾害加剧④渔业产量下降⑤三角洲面积扩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②④解析:第6题,修建水库一方面导致土壤水增多,给植被生长提供更多水分,植被覆盖率增大,进一步导致蒸腾加强,水库周围降水增多;另一方面导致库区蒸发量增大,水库周围降水增多。
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1-1区域的基本含义活页规范训练(含解析)湘教版必修3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考查知识点基础中档稍难区域的主要特点 1 2、7、8、9、16(1)(2) 17(1)(2)区域空间结构 4 5、6、14、15、16(3)区域产业结构 3 10、11、12、13 17(3)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 )。
A.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B.边界有实有虚C.属不同层次的区域D.相互间的区域特征差异较大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图为非洲部分地区的植被分布图,图中四区域是以单一要素(植被)来划分的,属于同一层次的区域;四区域之间存在一定的过渡区,没有明确的边界;四区域内部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而区域间差异较大。
答案 D2.下列有关四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区域光照充足而热量不足B.乙区域降水少但季节变化大C.丙区域河流长而流量变化小D.丁区域土层厚但土壤肥力低解析甲区域为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光照和热量条件都非常充足;乙区域为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少且季节变化不大;丙区域有著名的尼日尔河,因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分明,故河流的流量变化明显;丁区域为热带雨林气候区,水热充足,土层发育深厚,但因流水的冲刷和淋失以及植物的吸收,土壤中养分含量较少,肥力较低。
答案 D3.读乌鲁木齐市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图,判断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B.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上升C.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D.第一、二产业比重持续下降解析从图中看出第一产业比重是在下降,但并非逐年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则是不断上升。
答案 C4.下列关于城镇与乡村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乡村景观复杂,城市景观简单②乡村功能多样,城市功能单一③乡村为城市居民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④城市为乡村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解析乡村景观简单,建筑物密度小,道路系统单一;城市景观复杂,建筑物密度大,交通线路纵横交错,甚至连地下也利用了起来。
高中地理 第1章 第1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课后知能检测 湘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课后知能检测湘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读我国某种类型的区域划分图,完成下列1~2题。
1.这种类型的区域划分,最有可能是( )A.地形区B.自然带C.行政区D.工业区2.与③地差异最小的地方是( )A.① B.②C.④ D.⑤【解析】第1题,图中的区域划分,反映了我国北部地区从东向西的地域分异,所以最有可能是自然带。
第2题,③与④处于同一个区域,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
【答案】 1.B 2.C下图表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产品、服务联系及其两者的差别,读图完成3~4题。
3.关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乡村景观复杂,城市景观简单B.乡村功能多样,城市功能单一C.乡村为城市居民提供日常生活用品D.城市为乡村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4.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其主要原因是( )A.第二、三产业不断衰退B.大城市经济发展缓慢,生活水平下降C.大城市环境恶化以及老城区地价上涨D.乡村地域对城镇地域产生带动作用【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乡村为城市提供粮食、蔬菜、工业原料,城市为乡村提供日用品、工业品和多项服务。
第4题,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大城市环境恶化以及老城区地价上涨等原因,发达国家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答案】 3.D 4.C读我国某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图,回答5~6题。
5.该省可能是( )A.辽宁省B.江苏省C.台湾省D.云南省6.从该省的产业结构变化来看( )A.区域经济已达到较高的水平B.第二产业的产值不断下降C.农业产值一路下滑D.产业比重波动太大,对经济发展不利【解析】图中省区呈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说明区域经济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应该是台湾省。
【答案】 5.C 6.A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下图为我国某省区的产业结构变化图。
【优化指导】 高考地理总复习 区域可持续发展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发展阶段 湘教版-经典通用
【优化指点】2013高考地理总复习区域可持续发展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阶段湘教版读图,完成1~3题。
1.图示反映出区域的次要特点是( )A.区域内部的类似性和连续性B.具有必然的优势特点和功能C.区域之间彼此联系D.区域具有明显的界线解析:选C。
由图中可知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输出资金、技术和产品,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输出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两个区域之间彼此联系,彼此影响。
2.图中关于甲、乙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特点叙说正确的是( )A.甲城市空间结构比乙城市复杂B.甲区域城市呈岛状C.甲区域第一产业发展程度高于乙区域D.乙区域第三产业比严重于甲区域解析:选D。
乙区域经济发达,城市结构复杂,城市呈岛状,第三产业比严重于甲区域。
3.图中区域发展程度差异的缘由可能是( )A.两区域的地理环境差异B.两区域的气候差异C.两区域的人种分布差异D.两区域的领导人差异解析:选A。
区域发展程度受地理环境影响。
(2012渭南模拟)上面甲图表示我国某省2009年各年龄阶段人口数量构成,乙图表示该省三大产业的比例变化。
据图完成4~5题。
4.关于该省人口的叙说,正确的是( )A.劳动力不足B.自然出生率过高C.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40%D.老龄化成绩逐渐突出解析:选D。
该省15~64岁年龄段人口比严重,劳动力丰富;据甲图没法看出当年自然出生率的大小;从甲图中可以看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60%,所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40%以下;由于该省15~64岁年龄段人口比严重,其人口老龄化成绩将逐渐突出。
5.1990~2009年,该省( )A.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最快B.第一产业比重降落,粮食产量大幅度减小C.第二产业成为主导产业D.经济快速发展,三大产业同步增长解析:选C。
读乙图可知,该省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且逐渐变大。
我国某地区2009年人均GDP打破1万美元,平均预期寿命81岁。
下图表示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表示图,读图回答6~7 题。
湖南省湘潭凤凰中学高中地理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学考复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3
2018年4月社区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精选范文敬爱的党组织:做为一名党员积极分子,经过一段时间社区基层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在社区党支部及其他党员同志的帮助下,我对入党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我感到做为一名积极分子一定要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以一名党员的条件严格要求自己,在周围同事当中要体现出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有资格加入这个光荣而先进的组织。
现就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向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一、通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科学的理论体系,进一步提高了我对党指导思想的认识,深刻的领会了将“三个代表”作为指导思想的重要意义。
从中我体会到作为一名社区基层工作者要有强烈的责仸意识。
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要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尽力摆正党和人民的利益同个人利益的关系,逐步培养和树立起甘愿“吃亏”、不怕“吃苦”、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生价值观;知道服务的主体主要是社区的全体居民,潜意识里尤其要有奉献精神。
如果不能以一种良好的心态去做事,没有一点奉献的精神,得不到居民的认可,同时要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乐意吃苦、乐意为人、无私奉献精神,要有崇高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仸感,始终不能忘记自己的职责,始终不能忘记做好本职工作,从小事入手,从小事做起,树好自身形象,增强自身责仸,才能把凝聚党心,民心的工作做好。
二、在工作中小编必须尽心尽力,忘我工作,了解社情民意,讲究方法、讲究技巧、讲究艺术,从点滴做好、做实每件事,赢得社区居民的认同和爱戴。
如开展落实“三项制度”工作中,要多听多看多走访,将自身融入到社区群众这个大环境中去,通过了解民情、畅通民意、化解民怨、贴近民心。
随着政府和各部门各项工作逐步深入社区,居民与社区的联系也越来越多,政策、法律咨询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作为社区工作者要不断学习新政策、新方法,理解新政策、新法规,提高政策和法律水平,要吃透政策、熟悉程序、规范操作、了解情况、掌握动态、措施到位,以便更好地对政府、对居民负责,努力保证与党的要求保持一致。
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三同步训练1-1区域的基本含义含答案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基础过关]1.区域通常是指( ) A.一定历史时期的组合B.一定的地域空间C.完全按自然条件划分的地域D.完全按人文要素划分的地域2.我国东部季风区大致可以划分为北方旱地农业区和南方水田农业区,这种划分是()A.根据地形特征划分的B.根据降水空间分布特点划分的C.按照自然要素的相似性划分的D.按照人文要素的差异性划分的3.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从空间分布形式来看,通常情况下,区域空间结构中表现为岛状的是()A.农业B.城市和工业C.城市群和工业区D.交通运输线4.与乡村地域相比,城镇地域的特点是()A.范围较大B.以工业生产活动为主C.对乡村地域有广泛的带动作用D.是乡村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5.从经济活动的角度看,区域空间结构的组成不包括( )A.区域核心B.网络系统C.外围空间D.人口状况6.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哪几个方面( )①三次产业的结构比重②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③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④三次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重新分配.回答7~8题。
7.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 )A.第一产业将逐渐增多B.第二产业先增后降C.第三产业将稳步减少D.第二、三产业将稳步增加8.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A.第一产业比重较大B.第二产业比重较大C.第三产业比重较大D.第一、二、三产业比重相当9.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天津近、现代工业集聚地经历了由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处附近市区海河两岸、铁路沿线市区边缘滨海地区、卫星城镇的变化过程。
(1)①~④表示的地理事物中,空间分布形式表现为点状的是________。
(2)从总体上看,区域①和区域②有何区别和联系?(3)请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描述出天津市空间结构的变化,该变化的原动力是什么?[能力提升]读下图,回答10~11题。
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三活页规范训练 1章末检测B含解析
章末检测(B)(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1.下列关于区域划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整体性基础上进行划分的B.区域是人们根据区域间的相互联系,在其开放性的基础上进行划分的C.区域是由人们进行划分的,主观性很强,无论按什么指标划分,其结果大致相同D.人们划分区域是为了了解各区域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解析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性基础上划分的,划分指标不一,其结果不同。
答案D读我国局部地区图及四地年降水量(单位:毫米)统计资料,回答2~3题.2.形成东西方向年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拔高度B.距海远近C.气温高低D.地表植被3.关于a河段水文特征及其成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灌溉面积扩大,河水水量显著减少B.工农业用水较少C.地势平坦,水流平缓D.下游纬度高,有凌汛现象解析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差异,同一个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
区域的差异既体现在自然方面,也体现在社会经济方面。
自然因素要从气候、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考虑。
第2题,中纬度地区由于距海远近的不同,造成降水差异明显。
第3题,要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综合分析。
a河段位于黄河上游地区,气候干旱,沿河地区城镇人口较多,生产生活用水量大。
答案 2.B 3.B区域的发展有的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结合下图,回答4~5题。
4.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高中地理 33活页规范训练(含解析) 鲁教版必修1
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活页规范训练 3-3(含解析)(时间:30分钟满分:100分)考查知识点及角度难度及题号基础中档稍难喀斯特地貌的成因1、2、3 10喀斯特地貌的类型4、5、9 6、7喀斯特地貌与生产生活的关系8读图,回答1~3题。
1.影响图中地形发育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冰川侵蚀D.流水沉积2.甲地的主要岩石类型为( ) A.花岗岩B.石灰岩C.大理岩D.片麻岩3.关于甲地区地貌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地质运动活跃,岩石裂隙发育广泛B.该地地表水缺乏,利于该地貌的形成C.该地生物生长旺盛,不利于该地貌的发育D.该地地处亚热带,高温有利于地下地貌的形成,不利于地表地貌的发育解析:图中反映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情况。
该地貌是由于流水侵蚀可溶性岩石形成的。
形成喀斯特地貌最主要的可溶性岩石是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
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越强,喀斯特地貌越典型,影响岩石透水性的主要是岩石的孔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水对碳酸盐类岩石的溶蚀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水中CO2、有机酸和无机酸的含量,以及水的流动性。
答案:1.A 2.B 3.A“中国南方喀斯特”是我国第6个世界自然遗产,其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读图,完成4~5题。
4.关于图中各部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A.5为地下河,因断层面被侵蚀而成B.6和7两小地貌均为侵蚀作用而成C.1和4两小地貌均为流水溶蚀而成D.2和3之间是断层,为地壳运动而成5.“中国南方喀斯特”常见的地貌景观是( ) A.角峰B.沙丘C.峰林D.风蚀蘑菇解析:第4题,由岩层状态可知,该处并没有断层发生,故A、D两项错。
1为峰林、4为溶洞,由流水溶蚀而成;6为石钟乳、7为石笋,为流水淀积而成。
第5题,该区常见地貌为峰林,如路南石林,桂林山水。
答案:4.C 5. C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下图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几座“天生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 )。
A.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B.边界有实有虚C.属不同层次的区域D.相互间的区域特征差异较大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图为非洲部分地区的植被分布图,图中四区域是以单一要素(植被)来划分的,属于同一层次的区域;四区域之间存在一定的过渡区,没有明确的边界;四区域内部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而区域间差异较大。
答案 D2.下列有关四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区域光照充足而热量不足B.乙区域降水少但季节变化大C.丙区域河流长而流量变化小D.丁区域土层厚但土壤肥力低解析甲区域为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光照和热量条件都非常充足;乙区域为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少且季节变化不大;丙区域有著名的尼日尔河,因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分明,故河流的流量变化明显;丁区域为热带雨林气候区,水热充足,土层发育深厚,但因流水的冲刷和淋失以及植物的吸收,土壤中养分含量较少,肥力较低。
答案 D3.读乌鲁木齐市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图,判断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B.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上升C.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D.第一、二产业比重持续下降解析从图中看出第一产业比重是在下降,但并非逐年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则是不断上升。
答案 C4.下列关于城镇与乡村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乡村景观复杂,城市景观简单②乡村功能多样,城市功能单一③乡村为城市居民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④城市为乡村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解析乡村景观简单,建筑物密度小,道路系统单一;城市景观复杂,建筑物密度大,交通线路纵横交错,甚至连地下也利用了起来。
乡村功能单一,以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一产业为主;城市功能多样,以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为主,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乡村为城市居民提供粮食、蔬菜、鲜鱼、牛奶、家禽家畜、水果等基本生活资料;城镇为乡村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包括教育、娱乐、医疗、通信、金融和保险等。
城市还通过多种传播媒体向乡村扩散文化。
答案 C(2012·福建文综,5~6)气候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
下图示意中国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
读图完成5~6题。
5.影响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C.地形因素D.海陆分布6.在中国东北地区,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指标是( )。
A.≥10 ℃积温B.日照时数C.太阳辐射量D.年降水量解析第5题,甲地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等值线向北凸出,表明甲地数值比同纬度大,主要是因为甲地是平原,其东西两侧是长白山和大兴安岭,故C项正确。
受纬度影响的等值线主要呈东西走向分布,故A错误;甲地和两侧所受气压带和风带相同,且都是季风区,故B项错误;受海陆分布影响的等值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故D项错误。
第6题,A 选项积温大小反映热量多少。
东北地区跨纬度较广,热量总体由南向北递减,受地形因素(三面环山,中间是平原)的影响,与同纬度地区相比,中部平原地带的热量条件好于东西两侧的山地,即中部热量等值线向北凸出。
综上可知A选项正确。
答案 5.C 6.A读下图,回答7~9题。
7.关于图示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有储量丰富的煤炭、石油等能源矿产B.主要灾害性天气与亚洲高压的控制有关C.是低山丘陵广泛分布的地区D.土质疏松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8.该地区是我国酸雨危害较严重的地区,其形成原因和减轻酸雨危害的主要措施有 ( )。
①气候湿润②地形以盆地为主③有色冶金工业发展④汽车尾气排放量大⑤限制使用汽车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水电A.②④⑤ B.①③⑥ C.①④⑤ D.①③⑤9.造成该区域与青藏高原的农业类型有明显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市场因素B.城市因素C.人口因素D.自然因素解析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确定好区域,图示区域是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再联系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来解题。
答案7.C 8.B 9.D读图,回答10~11题。
10.根据上图推断出的结论判断,关于第一产业表述错误的是( )。
A.我国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远远高于其产值比重,说明我国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较低B.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会导致第一产业劳动力剩余C.日、韩两国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比我国的低得多D.日、韩两国第一产业在产值和就业结构中比重都较低,说明其第一产业发展落后11.根据上图推断出的结论判断,关于第三产业表述错误的是( )。
A.日、韩两国第三产业的比重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B.日、韩两国的第三产业成为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C.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来自第一产业D.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下岗职工解析该组题目的判断,首先应读准题干的要求,题干要求选择“错误”的选项,和常规要求不同。
我国第一产业——农业就业比重大,但劳动生产率低。
由于我国农业人口众多,有8亿多农民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随着我国生产水平的提高会导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剩余。
我国目前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来源十分广泛,不仅仅限于第一产业。
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下岗职工。
从图中可以看出,日本、韩国第三产业的比重大,第三产业成为两国的经济支柱,日本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国家之一,韩国也是发展中国家中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是一致的。
答案10.D 11.C近年来A、B两国加强了能源合作。
结合下图,回答12~13题。
12.据图判断A、B两国之间所调配的资源可能是( )。
A.水资源B.木材C.石油D.煤炭13.对A、B两国进行能源合作的优势条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国油气资源丰富B.B国的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新能源缺乏,对A国依赖性大C.陆上邻国,可利用管道运输D.是我国的建交国,有政治基础解析第12题,A国为俄罗斯,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而B国(中国)近年由于经济发展,在国际范围内寻求石油资源,因此A、B两国间所调配的资源可能是石油。
第13题,我国新能源并不缺乏,与A国合作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策略之一。
答案12.C 13.B读“我国江苏省某城市发展过程图”。
完成14~15题。
14.该地城市化过程中( )。
①土地由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②支柱产业由工业变为第三产业③工业布局由集聚走向分散④交通运输网由单一趋向综合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15.促进图示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 )。
①政策②科技③交通④工业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解析从图中可看出,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交通运输网络化不断加强,呈综合化趋势;交通和工业的发展带动城市规模的扩大,相应地原来城郊的部分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答案14.C 15.C二、综合题(共40分)16.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20分)材料一第四届海峡论坛于2012年6月16日~22日在福建举办。
论坛继续坚持以“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为主题,以基层民众为主角,突出民间、立足基层、受益民众。
材料二(1)图中,气候类型Ⅰ为________气候,Ⅱ为________气候。
两种气候类型的界线向南弯曲,主要是受________影响的缘故。
与同纬度大陆相比,台湾岛的气候具有较显著的海洋性特征,气温年较差________,降水丰沛。
(2)台湾产品种类多、技术含量高,在出口贸易中占重要地位的工业部门是________;在海峡两岸经贸合作中,岛内的主要优势是(双选)( )。
A.资金 B.技术 C.市场 D.劳动力(3)结合相关知识,从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等方面谈谈台湾的发展特点。
解析本题以海峡论坛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了台湾的区域各要素特点、区域发展特点。
第(1)题,台湾以北回归线为界,以南是热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以北是亚热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分界线向南弯曲,是因为台湾中部是台湾山脉,地势高,热量较少。
气候的海洋性特征显著,则气温年较差小。
第(2)题,台湾制造业发达,在对外贸易中比重较高的是工业制成品,尤其是科技含量高的电子信息工业产品。
两岸合作中,大陆的优势是市场和劳动力,台湾的优势是资金和技术。
第(3)题,台湾应处于区域再生发展阶段。
答案(1)亚热带季风热带季风地形小(2)电子信息工业AB (3)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高;第三产业比重大,产业结构合理;城市众多,形成了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区域空间结构复杂。
17.(创新性研究)某中学地理奥赛小组为学习不同尺度的区域地理,针对我国某一区域进行学习和研究。
该区域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气候干旱;三山夹两盆,风力作用大;河流稀少,冰雪孕育;山地牧场,繁花似锦,黄沙漫漫,驼铃叮当。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20分)(1)据材料可判断,该区域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该区域的优势与不足。
(3)试判断该区域的产业结构特征。
解析本题可以训练思维能力、迁移知识的能力,同时,通过学习和研究不同尺度的区域地理,认识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
从题干知识可确定该区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然后据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即可解答。
答案(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优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石油、天然气、太阳能、草场资源丰富等。
不足:水资源匮乏,沙漠化严重。
(3)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大,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