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区域的基本含义(导学案)

合集下载

1.1区域发展的基本含义

1.1区域发展的基本含义

区域类型
农业区域
工业区域 城市区域
景观
人口
产业活动
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工业生产活动为主 非农产业活动为主
有大片农田分布 分布分散
厂房林立
高楼大厦
相对密集
非常密集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旅游区有自然景 观和文化景观 特色。
中心商务区有 商业和服务功 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区域的主要特征
课堂总结:
有的模糊 内部 相似性和连续性 区域间 优势、特色和功能
联 系 密 切
差 异 显 著
界线
有的明确
课堂总结:
社会经 济活动 自然地 理条件 人口 状况 城市 化 区域开 放程度 对外 联系
区域空 间结构
各区域 要素
相对位 置关系
空间分 布形式
课堂巩固:
读图(图中400mm、800mm为年等降水量线)回答1~2 题。
东 部 季 风 区
热带沙漠
撒哈拉沙漠
亚马孙平原
热带草原
喜玛拉雅山
热带沙漠
干燥、炎热;耐旱植物;骆驼
热带雨林
高温多雨;河流径流量大;植被 茂密 ,高大乔木为主
热带草原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干旱少雨;大型动物 生存:狮子、长颈鹿、羚羊(季节性迁移)
干湿季及动物迁徙图
喜玛拉雅山
干燥,大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 温较低,人烟稀少
B. 江苏省与临近省区的界线不很明确 C. 江苏省南部与北部属于不同的自然带和温度带 D. 上海市的经贸发展对江苏省的影响不明显
5、下列关于区域空间分布的形式的说法正 确的是( A )
①农业表现为面状
②交通运输线表现为线状和网状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 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 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 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 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区域产业是如何划分的?其地位和作用如何?
一个地区的产业,根据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可 划分为三大类,其地位和作用总结如下:


农业 生产活动 非农业

思考: 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 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交通 方式单一,线 运输 状为主,没有
形成网络
出现了铁路, 线路变得密集
形成了网络,四通 八达,深入到区域 各地
总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线状发展成网络状
第二产业指工 业和建筑业
我国 三次产业 的划分
第三产业指除第 一、二产业以外 的其他各业
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 流通部门, 包括交通输业、
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 仓储业。
第二层次: 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 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 、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咨询服务业和 综合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水利 服务业和水利业,公路、内河(湖)航道 养护业等。
湘教版必修三第一章
热带沙漠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高山地区
热带沙漠

炎热干燥, 降水稀少, 河流短缺, 植被缺少, 沙漠广布, 沙丘连绵。
热带雨林

终年高温多雨, 热量降水充足, 树木高大茂密, 生物种类繁多, 四季常绿。
热带草原

高山地区

分干、湿两 季,湿季草木 葱茏,干季枯 黄衰败,动 物随季迁徙。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的基本含义

5、下列关于区域空间分布的形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①农业表现为面状 ②交通运输线表现为线状和网状 ③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④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点状 A ① ② ③ B ② ③ ④ C ① ③ ④ D ① ② ④
6、关于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 城镇地域的范围通常比乡村地域大 B 城镇地域是乡村地域发展的依托 C 乡村地域对城镇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 D 乡村地域与城镇地域的生产活动差别很大
2.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 经济发展水平 资源配置情况 劳动力素质
产业 结构
1、区域产业结构差异的表现
主要表现在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 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二、三、一
60 50 40 30
20 10 0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浙江 杭州
2、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空间差异)
区域空间结构是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 社会综合体
2、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
人口状况
城市化水平
区域空 间结构社会经济源自动对外联系 区域开放程度探究: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该 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出现铁路,交 交通网络密集 通运输线密集 线路四通八达 社会经济的发展 该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原因 主要动力:生产力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乡村地域减少 乡村地域广 农业用地减少 城市区域扩大
C

13、中国经济具有活力的 长江三角洲,成为中国第 一大城市群。杭州湾跨海 大桥、洋山港、沪崇苏通 道三大工程的相继启动, “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 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1)“长三角”地区的 杭州 、 核心城市是_______ 南京 、_________ 上海 。 _______ (2) “长三角”城市群 的空间分布形式是 岛状 ,交通线表现为 ______ 网络状 。 线状 ______ 和_______

高中地理 1-1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案 湘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 1-1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案 湘教版必修3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教材分析:“区域”是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其历史与地理学的历史一样久远。

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这一部分,不是讲述具体的某一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而是从“区域”的含义,区域间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同一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概括区域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并为学生学习第二部分内容打下基础。

探究目标•了解区域的含义。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时安排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2课时)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2课时)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4课时)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4课时)备课笔记:教学内容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举例说出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通过相关资料,说明区域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1、读图分析法,阅读和分析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区域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等相关概念。

2、角色扮演法,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等的旅行,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说出到上述地区旅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空间结构及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演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区域的主要特征知识引导:过去我们在初中学过国家和地区、各种地形区和气候区、农业区和工业区等等,这些区域形形色色,大小不一,那么,什么是区域,区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1、概念师生讨论:区域的基本类型有哪些?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国家、行政区自然区域: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人文区域: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牧业区结论: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区域的基本含义》 讲义

《区域的基本含义》 讲义

《区域的基本含义》讲义一、什么是区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区域”这个词经常被提及。

从地理学到经济学,从社会学到人文学科,区域的概念无处不在。

那么,究竟什么是区域呢?简单来说,区域是一个具有特定边界和特征的地理空间范围。

它可以是大到一个国家、一个大洲,也可以小到一个城市、一个街区甚至一个房间。

区域的划分可以基于多种因素,比如自然地理条件,像山脉、河流、海洋等;也可以基于人文社会因素,如语言、宗教、民族、经济活动等。

例如,我国的东北地区,就是基于地理和经济等因素划分出来的一个区域。

它有着独特的气候条件、自然资源和产业结构。

而在一个城市中,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的划分,也是基于不同的功能和活动形成的区域。

区域不仅仅是一个空间上的概念,还包含了在这个空间范围内所发生的各种人类活动和相互关系。

比如,在一个农业区域,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形成了相应的农业产业体系和社会关系;在一个工业区域,工厂密布,工业生产是主要的经济活动,也产生了与之相关的工人、技术人员等群体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区域的特征(一)区域的整体性区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部的各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比如,在一个生态区域中,植物、动物、土壤、气候等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如果其中的某个要素发生了变化,比如气候变暖导致植物生长周期改变,那么可能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同样,在一个经济区域中,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相互依存。

一个环节的变动,可能会引发整个经济链条的连锁反应。

(二)区域的差异性不同的区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可以表现在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等多个方面。

以我国为例,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条件等方面就有很大的不同。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交通便利,产业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而西部内陆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不便,产业以资源开发和农业为主。

这种差异性是由于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政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1区域的含义

1、1区域的含义

域城 镇 地
农业 生产活动 非农业 基础和依托
带动作用
3、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 交通运输 城市和工业 城市群和工业区
点状 线状和网络状
面状 岛状
四、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 及其内部的 比例关系响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 资源配置状况 劳 动力素质等。
5、产业结构时间差异
课堂巩固
1. 关于区域内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 区域都是按一定的指标来划分的 B. 同一级别的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 C. 区域的分布位置都是非常明确的 D.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2. 下列区域中有明显界线的是( A ) A. 行政区域 B. 文化区域 C. 植被区域 D. 气候区域
知识点导航
3. 在一个区域的内部往往表现出( B ) A. 显著的差异性 B. 明显的相似性 C. 基本的不连续性 D. 完全的相同性
4. 长城是中国的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下列哪 些现象的分布以此为界( A ) A. 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 B. 大陆性气候与季风气候 C. 小麦与水稻 D. 内流区与外流区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经济联系、地理环境的联系等等
三、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 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由区域核心、网络系统和外围空间共同组成
(按经济活动类型分) 2、区域空间结构类型: 乡村地域
城镇地域
域乡 村 地

地域范围 小
知识点导航
5. 我国实行的对外开放的政策体现了区域 特征的( C ) A. 整体性 B. 差异性 C. 开放性 D. 综合性

11区域的基本含义学案

11区域的基本含义学案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的主要特征。

2.理解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

3.利用相关图表、数据资料,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以及空间结构的变化。

【课前准备】一、区域的主要特征1.区域的概念:通常指一定的 。

2.主要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 。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 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 。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 。

(4)区域之间是相互 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二、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 关系和 形式。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 、人口状况、 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 等。

3.区域空间结构分类(1)从总体上看,一个区域可划分为 地域和 地域。

(2)从空间分布形式看,区域是汇集 、 、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三、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产业结构指 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第一产业指⑰农业 包括⎩⎪⎨⎪⎧种植业⑱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指⑲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如 ⑳服务业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 、资源配置状况、 等。

3.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指三次产业占 的比重,三次产业的 比重以及 等。

【课堂活动】探究点一 区域的主要特征 【探究材料】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北方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描述中国的不同地区。

而不同的省级行政单位或同一个省级行政单位内部的不同地区,其称谓也不同,如山东与山西,江苏省的“苏南”“苏北”,四川省的“川东”“川西”,这些都是区域概念的缩影。

1.所有区域都有明确的界线吗?2.如何理解区域的主要特征? 【探究归纳】1.区域的概念:通常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从“界线、异同、特色、联系”四个方面理解。

如下表:特征作用区域具有一定的进行划分,确定的基本依据。

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有的区域界线是模糊的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显著发展经济,开发区域优势的依据区域具有一定的、和功能区域确定的依据区域之间是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综合考虑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正确发展对其他区域的影响【考例探究1】读“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区域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培养学生对区域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区域的发展和变化。

二、教学内容1. 区域的概念:自然区域、经济区域、行政区域等。

2. 区域的特征:具有一定的范围、特定的属性、相互联系等。

3. 区域的发展和变化: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可持续发展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区域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发展变化。

2. 教学难点:区域的认知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区域的发展和变化。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提问“什么是区域?”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 讲解区域的概念和特征:讲解自然区域、经济区域、行政区域等概念,阐述区域的特征。

3. 分析区域的发展和变化:介绍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讲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区域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发展和变化的原因。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区域的认知方法和分析技巧。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活动1. 让学生通过地图和图片,识别不同类型的区域。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分析区域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3. 开展区域比较研究,让学生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和联系。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区域概念和特征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合作意识。

八、教学资源1. 地图和图片:用于展示不同类型的区域。

2. 案例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区域的发展和变化。

3. 实地考察工具:如测量工具、记录表格等。

九、教学建议1. 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从周围环境中发现和分析区域问题。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教案标题: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区域的基本含义;2. 学会描述和解释不同类型的区域;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或白板;2. 世界地图和地理图表;3. 学生练习册或作业本。

教学过程:引入:1.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们知道区域是什么意思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区域的概念?2. 展示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并简单描述不同的地区。

引导他们认识到地理上划分的区域。

探究:1. 使用幻灯片或白板介绍区域的基本概念。

解释区域是指地理上某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可以根据地理、社会、经济等因素来划分。

2.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并让他们讨论并列出划分该地区的可能因素。

3. 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他们选择地区的划分因素,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比较。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划分因素的共同点和差异。

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关于区域划分的更深层次问题,如影响区域划分的文化、历史和政治因素等。

2. 学生个人思考并写下他们所在地区的划分因素,并与同学分享。

巩固:1. 分发学生练习册或作业本,让学生通过填空、选择题等形式复习和巩固所学的区域划分知识。

2. 教师检查和评估学生的练习册,给予及时的反馈。

总结:1.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课堂的学习内容,强调区域在地理学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更多的区域划分,并与同学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

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行政区域或特定的区域,并让他们观察和体验该地区的特征和划分。

2. 学生自主研究某个特定区域的文化、经济和地理特征,并进行报告和讨论。

教学反思:这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了他们对区域划分的兴趣。

通过小组活动和交流,学生不仅掌握了区域的基本概念,还锻炼了他们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延伸活动的设置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区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的基本含义学案(湘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的主要特征。

2.理解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

3.利用相关图表、数据资料,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以及空间结构的变化。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1.区域的概念:通常指一定的①地域空间。

2.主要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②界线。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③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④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⑤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⑥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二、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⑦相对位置关系和⑧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⑨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⑩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⑪对外联系等。

3.区域空间结构分类(1)从总体上看,一个区域可划分为⑫乡村地域和⑬城镇地域。

(2)从空间分布形式看,区域是汇集⑭工业、⑮农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三、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产业结构指⑯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第一产业指⑰农业包括种植业⑱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指⑲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如⑳服务业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21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22劳动力素质等。

3.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指三次产业占○23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24就业比重以及○25内部构成等。

探究点一区域的主要特征【探究材料】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北方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描述中国的不同地区。

而不同的省级行政单位或同一个省级行政单位内部的不同地区,其称谓也不同,如山东与山西,江苏省的“苏南”“苏北”,四川省的“川东”“川西”,这些都是区域概念的缩影。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区域的基本含义和特征;2. 掌握区域的划分标准和方法;3. 能够分析和解释不同区域的形成和演变。

二、教学内容1. 区域的基本含义2. 区域的划分标准和方法3. 区域的形成和演变三、教学过程1. 导入(15分钟)教师通过给学生展示一张地理图,让学生观察和思考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并引导学生讨论地理区域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20分钟)教师讲解区域的基本含义,包括物质区域和功能区域两个方面。

物质区域是指一定范围内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地理、自然、经济、文化等特征的地区,例如行政区域、自然地理区域;功能区域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由于其特殊功能或特定活动的集中而形成的区域,例如城市经济圈、农牧交错区等。

同时,讲解区域的划分标准和方法,包括地理条件、经济条件、文化条件、行政区域等。

3. 案例分析(30分钟)教师给学生提供几个典型的区域案例,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例如北京市和上海市的区域特征和经济发展;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区域差异和发展现状;西部大开发和东部地区的区域差距如何缩小等。

学生可自由发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分析。

4. 总结(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强调区域的定义、划分标准和方法以及区域的形成和演变的重要性和影响。

四、板书设计区域的基本含义和特征:- 物质区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地理、自然、经济、文化等特征的地区;- 功能区域:由于特殊功能或特定活动的集中而形成的区域。

区域的划分标准和方法:- 地理条件;- 经济条件;- 文化条件;- 行政区域。

区域的形成和演变:- 物质区域的形成和演变;- 功能区域的形成和演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讲解和案例分析等不同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区域的基本含义和特征,了解了区域的划分标准和方法,并学会分析和解释不同区域的形成和演变。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实际问题中,培养了他们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

2022-2021学年人教版地理一师一优课必修三导学案: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4

2022-2021学年人教版地理一师一优课必修三导学案: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4

《地理环境对区域进展的影响》导学案[学习目标定位]1.了解区域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2.通过对不同区域的比较,学会区域的分析方法,树立因地制宜的区域进展观.3.以某区域为例,理解区域不同进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自主学习区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①空间单位,是人们在②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肯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1)具有肯定的③区位特征,以及肯定的面积、外形和边界.(2)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④地理环境条件,并对⑤区域进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思维活动】1.区域之间的界线都是明确的吗?试举例说明.答案不肯定.区域之间的界线往往是进行区域划分、确定具体区域的基本依据.但其位置不肯定是明确的.诸如国家、行政区等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之间的界线是格外明确的,但诸如气候区、植被区等区域的界线是模糊的,具有过渡性的特点.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进展的影响1.区域差异产生的缘由2.区域地理环境的主要差异(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比较为例)区域因素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位置经纬度30°N四周43°N~48°N海陆位置我国⑧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地处我国⑨东北地区中部气候类型⑩亚热带季风气候⑪温带季风气候共性特征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⑫水热条件组合好差异热量⑬丰富,降水多,水热组合好热量⑭少,降水少,生长期短土地地形平原平原耕地比较分散,人均耕地面积⑮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土壤肥沃的⑰水稻土,红壤酸性强、有机质少、黏重肥沃的黑土矿产贫乏丰富的石油等3.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进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比较为例)区域经济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农业类型⑱水田耕作业、水产养殖业⑲旱地耕作业、畜牧业作物经济作物⑳油菜、棉花○21大豆、甜菜粮食作物水稻○22玉米、春小麦耕作制度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商业贸易沿海航线中枢,长江入海门户,交通位置优越,商业贸易发达深居内陆,对外联系不便,商业贸易落后工业依托农业进展○23轻工业,运入矿产资源进展重工业,形成综合性工业基地利用资源进展重化工业,形成○24重化工业基地【思维活动】2.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松嫩平原作为我国商品粮基地之一,其形成的有利条件有哪些?答案与长江三角洲相比较,松嫩平原虽然水热条件欠佳,但也属于季风气候,夏季雨热同期,有利于作物的生长成熟;加之地广人稀,人均粮食占有量高,余粮多,商品率高,故成为我国商品粮基地之一.三、区域不同进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力量低下,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耕作业落后中期农业生产得到较快进展,成为鱼米之乡晚期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25削减,耕地被河网切割裂开,农业生产规模○26小,不利于○27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28低,粮棉生产在全国的地位下降【思维活动】3.哪些地理因素的变化促使了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进展?答案劳动力(人口)增加、农业技术的进展、土壤改良等.互动探究题探究点一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进展的影响【探究活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____,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缘由分别是什么?(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答案(1)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纬度较低,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年平均气温高;松嫩平原纬度较高,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少,年平均气温低(2)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年降水量从南向北递减,主要是由于该地南部距夏季风的源地近,受夏季风的影响大,降水丰富,而北部有所削减;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从东向西递减,是由于该地从东向西距海越来越远,受海洋的影响越来越小,降水也越来越少.(3)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度大,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也较低;而松嫩平原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高.【名师点拨】区域差异的分析思路区域差异既包括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也包括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区域地理环境是区域进展的重要基础,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深刻影响着区域的进展,具体表现如下:探究点二区域不同进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探究活动】读下图,回答问题.(1)当时该地的地理环境有何特点?限制当时该地经济进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当时该地区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缘由是什么?(3)“苏湖熟,天下足”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曾经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区,主要缘由是什么?(4)在农业生产走向规范化、专业化、机械化的今日,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全国粮仓”地位已经下降.缘由是什么?答案(1)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开垦困难. 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发困难,耕作农业进展缓慢.(2)①在开发早期,人们只能制造简洁的生产工具(木棒、石器等)从事农业活动.黄河中下游地区土质疏松,利于简洁工具的耕作;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土质黏重,开垦困难.②黄河流域气候比较干燥,人们可以利用较早把握的浇灌技术进展农业;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湖沼泽较多,排水难度大.③黄河流域平原宽敞,利于进展交通运输;长江中下游平原稠密的水网,成为交通的阻隔.(3)雨热条件好,粮食种植历史悠久,劳动力资源充分.(4)①稠密的水网使耕地裂开,因此农业生产规模小,机械化难推广;②建设用地增加,人均耕地削减;③农业结构的调整.【反思归纳】分析区域进展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思路分析区域进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需要从两个方向进行:横向和纵向.横向即是区域间不同地理环境对区域进展水平、进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纵向即动态的社会经济条件的进展变化对区域进展产生的重要影响.例如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两个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进展水平和进展方向.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自我检测区对应训练一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进展的影响读下图,回答1~3题. 1.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缘由是 ( )A.土壤不同B.热量不同C.降水量不同 D.地形不同2.甲图中P平原区域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充分发挥( )A.气候资源优势B.生物资源优势C.劳动力资源优势 D.土地资源优势3.下列能够正确体现乙图所示区域特征的是( )①有广泛分布的黑土②雨热同期,大陆性气候稍强③水稻土④水田⑤水稻种植业⑥综合性工业基地⑦重工业基地⑧旱地耕作业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⑤⑥⑦⑧D.②⑦⑧答案 1.B 2.D 3.B解析第1题,由甲、乙两地的农作物熟制及两地经纬度位置,可推知造成两地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缘由是热量.第2题,由甲图推断出P平原是松嫩平原,从而确定该区域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发挥土地资源优势.第3题,①②⑦⑧是甲图所示区域特征.对应训练二区域不同进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的进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进展阶段.结合下图,回答4~5题.4.在区域进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其次产业所占的比重快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进展的趋势B.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C.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5.下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进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进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挨次是( )A.A—B—C B.B—C—AC.C—A—B D.B—A—C答案 4.B 5.C解析第4题,在区域进展的初期阶段,区域经济进展刚刚开头,其次、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小,人地关系基本上是协调的.第5题,A点其次产业比重最大,B点第三产业比重最大,C点第一产业比重最大,可得出正确挨次.综合提升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中国经济网2021年7月22日电: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到2 638亿斤,比2022年增加39亿斤,增幅1.5%.这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夏粮连续增产9年之后的第10个增产年头.材料二我国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示意图(1)比较甲、乙、丙三个商品粮基地,完成下表.地区优势条件限制性因素甲乙夏季阳光充分、昼夜温差大丙旱涝灾难频繁(2)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的地位在下降,试分析其缘由.(3)简要说明“中粮西运”对西部地区的乐观意义.答案(1)见下表地区优势条件限制性因素甲人均耕地多热量不足乙水源不足丙光、热、水充分(2)自然缘由:地块小、土质黏重,河网密布.社会缘由:人口稠密,城市化占用土地,农业结构调整.(3)为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供应粮食保证,减轻西部地区生态压力;缓解粮食紧急的压力,有利于西部地区调整农业结构,发挥地区优势.解析第(1)题,主要分析比较影响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气候条件和水资源等状况.第(2)题,自然缘由主要有河流多、地块小、土质黏重;社会缘由主要有人多地少,城市和工业进展占用大量土地,进展经济作物占用大片耕地.第(3)题,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中粮西运”有利于西部地区爱护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基础过关]地理标志是指标志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且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特性,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打算的.地理标志已成为区域形象名片.比如,浙江绍兴市——绍兴黄酒,吉林延边州——延边苹果梨,宁夏中宁县——中宁枸杞,安徽黄山市——黄山毛峰茶等.据此完成1~2题.1.黄山毛峰茶以其独特的色、香、味、形,被誉为茶中精品,定为国家礼品茶.黄山毛峰味道醇甘、香气如兰、韵味深长等特有品质主要得益于黄山独特的( )A.市场优势B.历史悠久的文化优势C.科技优势D.地理环境优势2.关于黄山毛峰产地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具有肯定的区位特征B.有肯定的面积和外形C.有肯定明确的界线D.地理环境对区域进展有深刻的影响答案 1.D 2.C解析第1题,黄山毛峰茶品质优良主要是由其优越的自然环境打算的.第2题,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如行政区界;有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黄山毛峰茶产地没有明确界线.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但是地理环境存在显著的差异,区域进展方向也不同.据此完成3~4题.3.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海陆分布B.地形C.距冬季风源地的远近D.纬度位置和距冬季风源地的远近4.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耕地多为水田,适宜大规模机械化作业,集约化程度高B.温带季风气候,优越的水热条件,农作物能够一年两熟至三熟C.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广,水产业较发达D.长江三角洲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甜菜和棉花答案 3.D 4.C解析第3题,松嫩平原比长江三角洲的纬度位置高,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少,再加上距冬季风的源地近,故年平均气温较低.第4题,长江三角洲地区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水田,且较为分散;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种植水稻、棉花、油菜等作物.我国反映地理学问的诗词、谚语众多,如①“清明季节雨纷纷”、②“黄梅季节家家雨”、③“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④“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⑤“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等.据此完成5~6题.5.①②③④依次反映的是我国哪几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A.青藏高原黄土高原黄淮海平原西北地区B.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平原青藏高原C.东南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平原西北地区D.江淮地区华北平原西北地区四川盆地6.属于谚语⑤所示地区南部区域特征的有( ) ①地带性土壤肥力较高②河流众多③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④水热条件优越,盛产甜菜、油菜⑤有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A.①②③ B.④⑤ C.①③④ D.②⑤答案 5.C 6.D解析第5题,①②③④⑤分别表示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雨季开头得早)、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华北地区(春旱)、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秦岭山脉.第6题,秦岭以南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河流众多,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地带性土壤为红壤,肥力较低,有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甜菜喜温凉,是我国北方的经济作物.人类社会不同的历史阶段,生产力水平不一样,因此地理环境对区域进展影响很大.据此回答7~8题. 7.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开发早期的限制性因素转变为现在的有利因素的是( )A.稠密的水系 B.黏重的土壤C.便利的交通 D.平坦的地形8.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其他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长江三角洲的轻工业进展依托于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B.长江三角洲进展重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C.松嫩平原进展重化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四周地区的煤、铁等资源D.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充分利用了当地丰富的煤、铁资源答案7.A 8.B9.图甲、图乙为“世界两个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甲、乙两个地区面积较大的是__________,推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2)比较甲、乙两地区自然条件.相同点不同点甲地乙地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3)比较甲、乙两地区进展中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相同点不同点甲地乙地地区开发的有利条件①________②________答案(1)乙乙所跨经纬度大(2)相同点不同点甲地乙地地理位置都濒临海洋濒临太平洋濒临大西洋地形均以平原为主地处长江三角洲西欧平原和中欧平原气候均为潮湿的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河流河网稠密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径流平稳(3)相同点不同点甲地乙地地区开发的有利条件①交通便利②市场宽敞劳动力充分资源丰富、技术发达[力量提升]读图,甲、乙为我国两个盆地,回答10~12题. 10.甲、乙两盆地中的河流( )A.①河水源主要来自冰雪融水B.①河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C.②河初春有凌汛现象消灭D.②河的汛期短于①河的汛期11.甲、乙两盆地进展工业的有利条件都是( )A.水运便利B.劳动力充分C.油气资源丰富D.气候适宜12.甲盆地的小麦品质好于乙盆地,主要是甲盆地( )A.地形平坦B.温差大,光照足C.土壤肥沃D.水源充分答案10.A 11.C 12.B解析第10题,结合经纬网知甲、乙两盆地分别为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两盆地中的河流分别为塔里木河和长江,结合两河流水文特征即可推断出答案.第11题,两盆地都是我国油气资源丰富地区,为工业进展供应了有利条件.第12题,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燥,温差大,光照足,小麦品质优良.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读图完成13~14题.13.有关图中从阶段Ⅰ到阶段Ⅲ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②图中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乡村人口比重削减③图示区域消灭了逆城市化现象④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小,冬季流量增大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4.从阶段Ⅲ到阶段Ⅳ的进展过程中,影响图中农业生产空间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政策B.交通运输C.劳动力 D.市场答案13.A 14.D解析第13题,从阶段Ⅰ到阶段Ⅲ,林地面积削减,森林涵养水源的力量变差,河流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聚落由小城镇进展为中等城市,说明城市人口增加.第14题,从阶段Ⅲ到阶段Ⅳ,靠近城市的农业用地由耕地变为花卉、蔬菜用地,是城市人口增加、市场扩大的结果.15.读“我国东北某流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造成流域内区域差异(分为A、B两区域)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2)结合图示分析区域的特点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A、B两区域进展的优势及其进展方向分别是:A区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区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地形地貌(2)①区域具有肯定的面积、外形、范围或界线②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全都,并有别于其他同等级的区域③区域具有明显的区位特征(3)处于山地丘陵,林业资源较丰富,可进展林果业等处于平原地区,耕地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有充分的水资源和便利的水运条件,适宜进展耕作业解析第(1)题,依据图例,A区域以山地为主,B区域以平原为主,两区域主要存在地形差异.第(2)题,结合图示两区域及区域的三个特点,得出结论.第(3)题,A地以山地为主,主要应以林业为主;B地以平原为主,主要以耕作业为主.。

《区域的基本含义》 讲义

《区域的基本含义》 讲义

《区域的基本含义》讲义一、什么是区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区域”这个词经常被提及。

那么,区域到底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区域是一个具有特定空间范围、独特特征和功能的地理空间。

它可以是大到一个国家、一个大洲,也可以小到一个城市、一个社区,甚至是一个房间。

比如,亚洲是一个区域,北京市也是一个区域,而您家所在的小区同样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区域。

区域具有相对明确的边界。

这些边界可能是自然形成的,比如山脉、河流;也可能是人为划定的,比如国界、省界。

但有时候,区域的边界并不是那么清晰,可能存在过渡地带。

区域还具有独特的特征。

这些特征可以包括自然特征,比如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也可以包括人文特征,比如人口、民族、语言、宗教、经济活动等。

以我国的东北地区为例,它有着寒冷的气候、广袤的平原等自然特征,同时也有着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特征,以及豪爽热情的人文特征。

二、区域的类型区域的类型多种多样,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一)按自然特征划分可以分为山地区域、平原区域、河流区域、海洋区域等。

山地区域通常地势起伏较大,气候和生态环境也较为独特;平原区域地势平坦,适合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河流区域水资源丰富,对周边的生态和人类活动有着重要影响;海洋区域有着广阔的水域和丰富的资源。

(二)按人文特征划分可分为城市区域、农村区域、工业区域、农业区域等。

城市区域人口密集,经济活动以服务业和工业为主,基础设施完善;农村区域则以农业生产为主,人口相对分散,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三)按综合特征划分综合考虑自然和人文因素,有经济区域、文化区域、政治区域等。

经济区域如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它们以特定的经济联系和发展模式为特点;文化区域如闽南文化区、岭南文化区,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政治区域如行政区,是为了便于行政管理而划分的。

三、区域的特性(一)整体性区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部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比如,在一个农业区域中,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要素会影响农作物的种植种类和产量,而农业生产方式又会影响当地的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过程设计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过程设计

新安江水库 ( 岛湖 ,坝址在建德境 内),淹没了大量 千
土地 ,搬 迁 了大 量居 民 ,为 经济发 达地 区提 供 了大量 电
力。
同学会将淳安千岛湖误认为是天然湖泊,教师需加以说
明。
2 .提 问 :两 区域 除 了上 述 差异 以外 ,地 理环 境 还
6 .总结 :请 同学根据刚才的分析 ,谈谈区域的主 要特征有哪些?
区、萧山区和淳安县为例 ( 同学 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
相结 合 )。
以及 演 变对 同学而 言比较抽 象和 深 奥 ,在教 学 中笔 者进
千 岛湖 ,湖 区群 山失 高 ,峰 峦成 岛 ,有 17 个 岛屿 。千 08
5 .观点碰撞 :在山海协作工程 中萧山区与淳安县 结成帮扶对子 ;每年省市政府还给淳安县数千万元的 生态补偿费用。你认为有这个必要吗?请说说理由。
此 设 计 主要 考察 学 生 的价 值 选 择 是 否 与 可持 续 发
态环保 转 移 支付 资金 共6 元 ,其 中淳安 县 获 奖励 数 额 亿
最 多 ,达 5 8 万元 。 42
【 思考 问题 】 请说说材料 中哪些 词语或描述属 于
区域 的概 念?
结束时引用李之仪 《I筚子 》,并改为 “ 、 _ 君主钱 江头,
我住 钱 江尾 。 日日思君 不见君 ,共饮钱 江水 ” ,以此说 明 区域 间是 紧密联 系的 。
这 一 主要特 征做 铺 垫 。考虑 到在 教 学 中可 能部分 同学对
“ 对帮扶 ” 和 “ 态补偿 ”持 不 赞 同观 点 ,或 者认 为 结 生
作 工 程 ,其 中杭 州 市 萧 山 区与 淳安 县 结对 开展 山海 协 作 。此后 不 久 ,浙江 省又 率先在 全 国实施 水 系源 头所在

必修3第1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学案

必修3第1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学案

必修3第1章第1节区域的基本含义学案【课标要求】了解区域的含义。

【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4.知道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学习重点】1.区域的主要特征。

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

3.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

4.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演进。

【学习流程】课前:1、回顾旧知,预习新课2、课前朗读,订正学案课堂:1、新课导入,明确目标(5min)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0min)3、分组展示,相互纠错(10min)4、相互评价,归纳总结(15min)5、当堂检测,巩固训练(10min)【自主学习】1.什么是区域?区域有什么主要特征?2.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是什么?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哪些?3.乡村地域与城镇地域的区别和联系?4.从空间分布的形式来看,各种产业活动都有什么特点?5.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6.我国三次产业是怎样划分的?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的主要表现有哪些?7.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合作探究】1.分析图1—8,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济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哪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说明判断的理由是什么?【巩固训练】读下图,回答1~2题。

1.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A.发展水平B.生活特点C.发展方向D.发展条件城市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发展演变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读“某城市空间分布不同阶段的发展演变模式图”,回答3~4题。

3.图中四个阶段按时间的发展演变顺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③①④D.①④③②4.图中发展阶段表明A.①阶段以农业为主体,中心城市辐射作用明显B.②阶段区域以小城镇为主,内部经济差异比较小C.③阶段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已经形成D.④阶段区域内部差异继续加大,区域处于不平衡状态5.关于区域产业结构差异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般来说,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B.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小,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C.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D.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为由第二产业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6.2008年末发生的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此事件说明了区域的发展变化明显受A.区域空间特征的影响B.区域结构的影响C.区域竞争的影响D.区域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图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次产业的就业构成。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教案: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目标:1.理解区域的基本概念和含义,并能区分不同类型的区域。

2.了解区域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3.掌握区域划分的方法和工具,能够进行简单的区域划分和研究。

教学内容:1.区域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区域的类型和特征3.区域的划分和研究方法4.区域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和意义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即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提问:你们对地理学中的“区域”一词有什么了解?请举例说明。

二、概念解释和讲解(20分钟)1.讲解区域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区域是指地理空间中具有一定特征的一块地区。

-区域可以根据不同的特征进行划分,比如地理特征、人文特征等。

2.介绍区域的类型和特征。

-功能区域:以其中一中心点为核心,辐射特定功能的地区,如市中心商业区、港口区等。

-自然区域:以自然特征为依据划分的区域,如气候带、植被带等。

-文化区域:以人文特征为依据划分的区域,如语言区、宗教区等。

-经济区域:以经济特征为依据划分的区域,如工业区、农业区等。

-行政区域:以行政管理为依据划分的区域,如市、县、省等。

三、划分和研究方法(30分钟)1.介绍区域的划分方法。

-形态划分:根据区域特征的空间分布形态进行划分,如界线划分、格网划分等。

-功能划分:根据区域内不同功能需求的差异进行划分,如农业区、工业区、居民区等。

-层次划分:根据区域内不同等级的特征进行划分,如城市等级划分、行政区域划分等。

2.讲解区域研究的方法。

-实地调查:通过走访和观察的方式获得地理信息。

-数据分析:通过收集和处理相关数据进行区域研究。

-模拟实验: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研究区域的变化规律和可能的结果。

四、区域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和意义(20分钟)1.介绍区域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为地理研究提供基本单位和研究对象。

-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区域规划和管理依据。

-为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基础。

2.引导学生思考区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1区域的基本含义》(导学案)
版本:湘教版必修:3 第1页——第7页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掌握区域的主要特征,并理解区域的含义。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通过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掌握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区域的主要特征及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的特点。

难点: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化。

【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尝试新知。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区域的概念:通常是指一定的。

2、主要特征:①区域具有一定_____________;②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_ _______,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______ ;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_______________;④区域之间是相互________,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__________。

二、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和。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人口状况、、区域开放程度和等。

3、区域划分:一个区域大致上可划分为和。

4、区域的空间分布形式:区域是汇集、、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三、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产业结构指。

2、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指______包括。

第二产业指。

第三产业指。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资源配置状况、等。

4、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 ,,等。

5、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区域发展的前期:产业结构为“一、三、二”(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比重最小)。

区域发展的中期:产业结构为“_____ 、_____ 、_____ ”。

区域发展的后期:产业结构为:“_____ 、_____ 、_____ ”。

【合作探究】——提升能力,透析重、难点。

1、“北麦南稻”是我国粮食作物分布的总体特点,但我国北方许多地区也产水稻,而“秦岭----
淮河”以南也存在旱地耕种,这说明了区域的什么特点?
2、认真阅读教材P2---P3中的图片,观察四个地点的景观特点,然后分析与当地的差异。

地点景观特点
热带沙漠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高山地区水热条件随海拔而变化,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明显。

3、分析教材P4图1--8,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4、读下表,回答问题。

地区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人均国内生产
总值(元)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A 5 408.8 1.6 47.4 51.0 40 627
B 11 674.4 8.8 50.2 41.0 14 908
C 4 340.9 19.5 40.0 40.5 6 565
D 1 180.0 23.8 40.2 36.0 3 140
(1)在表中的四个地区中,哪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哪两个地区工业相对发达?哪两个地区农业经济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哪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说明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2)在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三次产业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
【当堂训练】——技能应用,收获快乐。

1、下列区域有明显界限的是()
A、行政区域
B、文化区域
C、植被区域
D、气候区域
2、在不同的区域间存在有()
A、显著的差异性
B、明显的连续性
C、基本的相似性
D、相同的特色
3、下列传统民居各对应的分布地域不正确的是()
A、蒙古包——呼伦贝尔草原
B、架空之撑的房屋——青藏高原
C、平顶屋——塔里木盆
D、白色墙壁的房屋——撒哈拉沙漠
4、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区域经济中产业转化趋势正确的是()
A、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B、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
C、第一产业超过第二产业
D、第一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5、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经历的阶段顺序大体是()
①一、二、三②二、一、三③二、三、一④三、二、一
A、①③②④
B、④③②①
C、②③④①
D、①②③④
【课堂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