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渊明的思想
陶渊明的人生态度
陶渊明的人生态度陶渊明,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田园诗派创始人、代表作《陶渊明集》,其人生态度:一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保持自己人格的高洁,二是安贫乐道,躬耕自食,虽贫贱而自得其乐,保持自己精神上的高贵。
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
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
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
他不言教化、俭约浅浮雕,著重情感的民主自由抒写,著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就是一种非常低的境界。
然而,无论是倡导艺术真实,还是尊崇文学的自然,都就是为了磅礴淋离地整体表现人生。
这就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
陶渊明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因而他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
当他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时,尽管也彷徨过,动摇过,但最终还是没有向现实屈服,宁固穷终生也要坚守清节。
据传郡官派督邮来见到他,县吏就叫做他穿好衣冠迎。
他感叹说道:“我岂可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奈何!”从此,不为五斗米折腰误为尽如人意谈论。
陶渊明喜欢喝酒,“寄酒为迹”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表现出诗人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也正是因为如此它的作品才虽平淡质朴却诗意盎然。
陶诗文共一百四十几篇,提及《列子》、《庄子》典故多达七十次之多,不能不说道对老庄思想拒绝接受甚深。
陶渊明崇尚老庄的自然美学观,同时又就是生活劳动在田园之中,很自然地,田园生活竟成了他的审美对象化,也因此成就了中国田园诗歌的光辉。
陶渊明以自然为美,以真为美的诗美思想,闪耀在诗情上,便是照亮了人物个性,使读者强烈感受到诗人傲岸不屈,追求自由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内容上,则是把田园生活引进了诗坛,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扩散在艺术上,则就是产生了真朴淡远的艺术境界和消磨自然的美学风格。
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
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1、生平: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私谥靖节;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其生平大体上可分三个时期:二十九岁以前为居家读书时期;二十九岁至四十一岁为时仕时隐时期;四十一岁至六十三岁为归隐时期;有陶渊明集;2、思想:东晋末年的思想学术是以老庄思想为主体的玄学盛行,佛教、道教亦广泛流播,传统的儒家思想虽受到冲击,但并未完全泯灭;陶渊明的思想既有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有道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的济世救民的入世精神、道德人格修养、安贫乐道的心态,在他的思想中均有所体现;而道家的追求个体自由和超脱世俗的出世精神,以及崇尚自然、追求反朴归真的思想,又深深地嵌入了他的灵魂之中;整个魏晋南北朝最杰出的文学家是陶渊明;一、陶渊明的诗歌1、思想内容:陶渊明的诗歌从题材上划分主要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其次还有行役诗、赠答诗等;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田园诗:描写了自然恬静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纯朴的田园生活;这是被诗人理想化、艺术化了的一种境界;反映了诗人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和悠然自得的超脱心境,同时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和官场丑恶的一种否定;如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野外罕人事、饮酒结庐在人境、和郭主簿等;抒写了对躬耕生活的体验和对劳动的热爱,并体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深情厚谊;如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描写自己生活的困顿和农村的凋敝,反映了诗人的理想化境界之外的现实世界;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乞食等;咏怀诗和咏史诗:陶渊明的咏怀诗和咏史诗内容相近,咏史亦是咏怀,它继承了阮籍咏怀和左思咏史的诗歌传统;诗的主要内容是抒发个人思想、情怀和志节;有的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矛盾;有的忧患生命价值的实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有的反映了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坚守个人志节的高尚品格;也有的以“金刚怒目式”的方式抒发着激愤的情怀;如饮酒、拟古、杂诗、咏贫士、咏荆轲、读山海经等多属这一类;其它:陶渊明的行役诗是其宦游其间的作品,多是写行役之苦和厌倦仕宦思慕归隐的内容;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等;赠答诗多是写朋友之间的友情;如答庞参军、与殷晋安别等;此外陶渊明还有一些哲理诗;如形影神等;2、艺术成就:恬淡自然、醇厚隽永的艺术风格;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和内容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诗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习见常闻的事物,而且是直写其事,不假雕琢,不尚辞采,陶渊明田园诗深厚的意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托出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然平淡之中见神奇,朴素之中见绮丽;朱熹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朱子语类苏轼说他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又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上卷评韩柳诗元好问说他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三十首陶诗除了这种基本风格外,还有一些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的诗歌;朱熹也曾谈到他豪放的一面:“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朱子语类高远拔俗、天然浑成的艺术境界;陶渊明的诗歌意象看似平淡无奇,然却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境界;其诗的主旨在于写意,在于表达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而写景、叙事只是为意造境;陶诗的许多作品达到了物我合—、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统一;天然本色、精练传神的语言;陶渊明的诗歌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语化;作品赏析1、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一组着名的田园诗,共五首,约写于诗人辞去彭泽令归田的第二年406;本篇是其中的第一首,诗歌抒发了辞官归隐的志向,并通过对恬美幽静的田园风光的描写,表达了归田后恬淡闲适的愉悦心情;全诗可分为三层:前八句为第一层,叙写自己的禀性志向及误落尘世的懊悔和最终归隐田园;以下八句为第二层,描写了宁静恬美的田园风光与田园生活的乐趣;最后四句为第三层,抒写了清净闲适的生活情趣和脱离尘俗、返归自然的欣喜心情;本诗典型地体现了陶渊明田园诗平淡自然、恬静优美、醇厚隽永的艺术风格;作品采用了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相结合的表现方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对景物的描写则采用了白描手法,精练传神地勾勒出生动如画的艺术形象,创造了恬淡宁静、淳朴自然、闲适安乐的艺术境界,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情感、生活情趣和人生理想;并且把平淡自然的田园生活与“尘网”、“樊笼”的官场生活相比衬,突出了他的爱憎情感,同时“尘网”、“樊笼”也是象征手法的使用;此外“羁鸟”、“池鱼”句也是比兴的运用;此诗语言平淡自然,不假雕饰,但却以平淡的“田家语”创造出了生动的艺术形象和优美拔俗的艺术境界,正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与苏辙书;2、饮酒结庐在人境本篇是陶渊明饮酒组诗二十首之五,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篇,描写了诗人归隐后悠闲恬静的隐居生活和心境;本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前四句,写“心远地自偏”的道理;此四句可谓平中见奇,貌似实写,却是虚写,由虚处见意,实是写自己的心里感受和处世的哲理;第二层为中间四句,描写了幽静雅致的自然景物及悠然自得的心神情态,并以比兴的手法寄托了深厚的意蕴,创造了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第三层为最后两句,以含而不露的手法,提示“真意”,点题作结;本诗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写景、抒情、言理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譬如前四句,先写景后言理;中间四句写景的同时抒发了悠然自得的情怀,也寓托着倦而知还的道理;最后两句则是观照万物而体悟人生的哲理;诗歌创造了主客浑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无我之境”,“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即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妙融无痕,浑然天成;此诗的构思看似自然随意,实亦颇见匠心,吴淇六朝选诗定论言:“‘意’字从上文‘心’字生出,又加一‘真’字,更跨近一层;则‘心远’为一篇之骨,而‘真意’为一篇之髓;”诗歌语言看似朴素自然、平淡无奇,实则达到了精练传神、含蓄蕴藉的境地;二、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流传下来的并不多,但是其艺术成就和风格却能在当时独树一帜,其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散文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如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闲情赋;其散文语言简省洁净,叙述描写形象生动,在骈文盛行的时代能别具一格;其辞赋主以抒情,感情坦率真挚,语言流畅自然;桃花源记赏析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是一篇历来为广大读者传诵的名篇;桃花源记所描写的世外桃源是陶渊明的理想国,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在作品中,作者描绘了一幅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君主统治,没有战争动乱,人们共同劳动,相互平等,过着自给自足、丰衣足食、自由自在、和平安乐生活的社会图景;作品所描写的桃花源是一个乌托邦,是一个空想社会;这种空想的社会,是作为现实社会的对立物出现的,与现实生活中广大人民在封建统治阶级压榨下和军阀混战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惨情景恰相对照;这种描写是作者对现实社会政治黑暗的尖锐批判,也是对秦、汉、魏、晋以来君权统治的大胆否定;作品所描写的理想世界,虽然是幻想的产物,却有现实的依据;汉末以来,国内战乱不止,人们往往集结起来筑坞壁一种构筑在村落外围作为屏障的土堡以自保,在小小的地域中维持着安定的生活;这可能给作者以启发,作品中的桃花源也许是坞壁生活理想化的产物;但是作者理想的产生主要还是建立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是对于现实社会认识深化的结果;东晋末年和晋宋之交,社会动乱,战争频繁,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极端残酷,作者对现实社会黑暗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归隐以后又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对农村生活和农民有一定的了解,于是产生了一种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桃花源记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隐居生活的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剥削压迫,渴望过着自食其力和平安定生活的思想愿望;此外,儒家的“大同”和老子的“小国寡民”以及鲍敬言的“无君”的思想都可能给作者以影响;但是,这种世外桃源的理想,在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阶级社会里只不过是一种理想,一种幻想而已,是不可能实现的;它具有引导人们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桃花源记全篇以渔人发现桃源的始末为线索,在结构上自然分成如下几层:第一层开头至“豁然开朗”写渔人无意中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文章首先交代了时间、人物及其职业,从捕鱼活动中自然地把人物引进桃花林,桃花林奇异的景色又引起渔人的探求,从而把人物引入桃花源;文章铺叙委曲婉转,水到渠成;桃花林景色的描写宛如仙境,为后文描写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作了铺垫,暗中点明了桃花源名目的由来,同时也交代了桃花源与世隔绝的自然条件;第二层至“怡然自乐”写桃花源中的景象和人们的生活;文章先是从渔人的所见所闻描绘桃花源的自然景色:平旷的土地,整齐的房舍,肥沃的田野,优美的池塘,纵横的道路,邻近的村落,茂密的桑竹……;然后写人们的生活情景:往来交游、耕种劳作、衣服穿戴和生活乐趣;淡淡的几笔勾画出一幅恬静快乐的与世隔绝的田园风光;第三层至“不足为外人道也”写渔人和桃花源人的交往;从渔人和桃花源人的交谈往来中,表现了桃源民风的古朴淳厚,桃源人的知礼好客;说明了桃源人的来历及其与世隔绝的原因;他们的先世是为“避秦时乱”而“来此绝境”的,这里既没有帝王,也没有王朝的更迭,人们“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汉、魏、晋三朝的更替,所引起的只是叹惋而已;从而表现了对暴政战乱的厌弃憎恶和对君权王朝的大胆否定;最后一层写渔人离开桃源及桃源再次与世隔绝的过程;这一层描写进一步加强了世外桃源神秘气氛的渲染;尽管渔人去时“处处志之”,却“遂迷不复得路”,就连好游山泽的高士刘子骥也无缘一睹胜境,虽欲游而终未果,以至“后遂无问津者”,桃源遂又与世隔绝;末尾一段文字与开头寻得桃源的描写是相互照应的;开始是“忘路之远近”,结尾是“不复得路”;作者笔下的桃花源究竟在何处,不得而知;不仅读者不知,就连发现它的渔人也无从知道;文章气氛的渲染更突出了桃花源虚幻的乌托邦色彩,也流露出作者苦闷迷惘的心情;在艺术手法上,桃花源记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文章所描写的世外桃源,是作者理想的反映,是幻想的产物;作者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在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虚构了这一理想的世界;文章所描写的景象既有现实的影子,又是理想化了的;它既不同于神话传说,又具有一定的神话传说的色彩;其次,作者善于叙事写景状物;全文仅三、四百字就能把发现桃源的始末,桃源中的景物、环境、风土、民情、来历、交往描写得清清楚楚,历历在目,既有生活的对话,又有曲折的情节,写景明丽如画,叙事委婉得体,有较高的艺术技巧;最后,语言简洁洗练,朴素自然,流畅易懂,明白如话,没有典故的堆砌和字句的雕琢,形成一种新颖明快的风格;三、陶渊明的影响陶渊明对后代有多方面的影响;在南朝,他还主要被当作一个品行高洁的隐士来看待,对于他的文学创作,评价并不很高;而由于当时社会普遍推崇华丽的文风,陶渊明诗文那种朴素平淡的风格,也难以为一般作者所接受;入唐以后,情况有了改变;李白、杜甫等人,由于审美趣味不同,他们特别表示尊敬的文学前辈中,并不包括陶渊明;但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一派诗人,虽也不是经常提到陶渊明,他们的艺术风格,却明显受了陶诗的影响;在唐诗中,这是一个重要的流派;应该说,唐诗的主导风格,是修辞之美与激情的结合,这和陶诗的精神显然不同;所以,陶诗影响所及,范围不是很大;到了宋代,陶渊明开始受到普遍一致的推崇;这是因为宋代的社会气氛比起唐代有很大变化,诗歌的激情和浪漫精神开始减退,而转向对于理性意蕴的重视;北宋最着名的文学家苏轼评陶渊明说:“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与苏辙书特点抓得相当准,评价也格外的高;其他一些着名诗人和批评家对陶渊明也同样备加称扬;至此完全确立了陶渊明作为诗史上第一流诗人的地位;应该指出,虽然,陶渊明个人的人格无疑是高尚的,他对社会也绝非无所关心,但是,其文学创作的主导方面,却是渴望回避矛盾,力求超然物外而忘怀现实的痛苦;建安文学的进取精神,正始文学的悲剧意识,都是要求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实现人的意志自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单方面地说不失为一种深刻的哲学,但藉此他恰恰躲开了人在社会中的自由这个根本性问题;可以说,这同样是个体意识减弱的表现;所以,后代文人越是在受到社会的压迫而难以反抗时,就越容易想到陶渊明,用他的人生观来化解而不是冲破社会的压迫;这样,既满足了精神上、道德上的自我安慰,也避免了在冲突中容易遭到的危险;陶渊明在宋代比在唐代更受到文人的推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唐、宋社会环境的不同,以及两代文人精神状态的不同,至少也是决定性因素之一;附陶渊明饮酒赏析北京大学中文系程郁缀教授点评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组诗共二十二首,此为第三首;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这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陶诗的一大特色就是朴厚,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他常常用“忘言”“忘怀”等词语阻断对情理规律的探索和揭示,这或者就是诗歌回归自然的一种表现;主持人陶渊明幽居于田园之中,不问世事的隐士,竟然能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甚至成为后世士大夫的精神归宿,您能谈一谈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吗程郁缀陶渊明在我们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是非常突出的,他的120多首诗歌可以说每一首诗歌都是非常非常好的;我们可以这样说唐代以前很多题材的诗歌,唐代的时候才登上它的高峰;比如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惟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田园诗是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我们说唐代有很多田园诗人,比如说王维、孟浩然,宋代有些田园诗人,像范成大、杨万里;唐宋这么多的田园诗人应该说他们所创作的田园诗都是在陶渊明田园诗的浓荫笼盖之下,可以说是没有超过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所以说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是我们中国文学史上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他生在公元365年去世在427年;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29岁以前主要是读书的时期,从29岁到41岁他是一会儿出来做官、一会儿又要归隐,是仕隐反复的时期;他在彭泽当县令时有一次上级来检查工作,他的这些下级的书吏们就说,你赶紧把衣服穿好了帽子戴好了再去迎接吧;他喟然长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就挂冠而去;这种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正是我们中国知识分子的傲骨,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像李白,他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的;那么他挂冠归隐以后就隐居到田园中去,他的晚年是在田园中度过的;他跟乡亲们的关系非常好,自己有酒的时候就让隔壁邻居的老人们一起来喝酒,他自己没酒喝的时候就去敲人家的门说你家有没有酒,所以这个是非常率真的;而且他还亲自参加体力劳动,他有首诗歌写“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个“愿”一般人理解为回归自然之愿,但是我觉得除了这个以外还可以有一种解释,那就是这个愿望就是丰收的愿望;我认为只要能够丰收,那么衣服打湿了没有什么关系,这样理解可能更接近于普通的老百姓,而且这一点也不影响陶渊明形象的伟大;陶渊明性格方面是非常率真的,他自己说“少无适俗运,性本爱丘山;”他很喜欢自然、很喜欢率真,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他这个人不会弹琴,可是他自己家里老是放着一把无弦琴,就是没有琴弦的那个琴,高兴起来的时候就把琴拿着拨喇拨喇,没有琴弦肯定没有声音的,没有声音不要这个声音;“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音;”就是说只要有琴动的意趣就不需要有子弦的声音,这是非常有趣的;他的一生最喜欢的一个是美酒,一个是菊花,这两点都非常突出,这两点在饮酒其五中都有生动的体现;主持人请您给我们评析一下陶渊明这首饮酒;程郁缀这首诗是非常好的一首诗,他开头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把自己的房子建筑在人世间,可是听不到车马的喧闹,那么“在人境”一定会有“车马喧”,为什么没有“车马喧”呢他自己自问,说“问君何能尔”,就是我问你是什么原因能够达到这样的地步呢下面他答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非常有名的咏菊的诗歌,“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那秀丽的南山就是庐山,他家乡的庐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所以这个“见”字用得非常好,苏东坡曾经说:如果把这个“见”南山改成“望”南山,则一片神气都索然矣;下面他就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就是说山里面自然的景观早晨和晚上都非常好,在傍晚时分飞鸟呼朋唤侣结伴而归,大自然是在这个很自然的气氛中飞鸟就回到鸟巢中去了;然后从这样一种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中,陶渊明感受到人生的某一种境地;但是这样一种非常微妙的境地,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欲辩已忘言”了;主持人这首诗对我们今天的意义何在程郁缀这首诗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诗歌,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特别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就是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之一赏析原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归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是一首着名的田园诗,是作者辞官回乡后的次年写下的;诗的开篇说,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误落尘网中”,很有些自责追悔的意味;以“尘网”比官场,见出诗人对污浊官场的鄙夷和厌恶;“羁鸟”、“池鱼”都是失去自由的动物,陶渊明用来自喻,表明他正像鸟恋归林、鱼思故渊一样地思恋美好的大自然,回到自然,也即重获自由;那么生计如何维持呢“开荒南野际”就可以弥补以前的过失,得以“守拙归园田”了;接下来描述恬淡自然、清静安谧的田园风光;虽然陶渊明从小生活在庐山脚下,这里的丘山、村落原本十分熟悉,但这次是挣脱官场羁绊,从樊笼尘网中永远回到自由天地,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喜悦之情和清新之感;他后顾前瞻,远眺近观,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以至深巷狗吠、桑颠鸡鸣、无不是田园实景,又无一不构成诗人胸中的真趣;“暖暖”,远景模糊;“依依”,轻烟袅袅;在这冲淡静谧之中,加几声鸡鸣狗吠,越发点染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幽闲;。
陶渊明的思想性格
陶渊明的思想性格陶渊明的思想性格陶渊明熟谙儒家学说,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仅《论语》就有,,处。
他有儒家的入世精神,也像儒家那样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不拘守儒家经典的章句,显得通脱而不拘泥。
他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五柳先生传》)这与汉儒的态度很不相同。
他赞扬孔子,但又有点将孔子道家化的倾向。
他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在诗文中有,,篇用了《老》、《庄》的典故,共,,处之多;魏晋玄学对他也有影响。
但人并不沉溺于老庄和玄谈,他是一个很实际的、脚踏实地的人,做县吏就有劝农之举,做隐士又坚持力耕,与虚谈废务浮文妨要的玄学家很不同。
他住在庐山脚下,距离慧远的东林寺很近,他的朋友刘遗民与慧远关系密切;陶渊明的诗中偶尔也可见到类似佛教的词语,但他决非佛教徒,并且与慧远保持着距离。
佛教是对人生的一种参悟,陶渊明参悟人生而与佛教暗合的情形是有的,但他是从现实的人生中寻找乐趣,不相信来世,这与佛教迥异。
在不惧怕死亡这一点上,他和一些高僧虽然近似,但思想底蕴仍有很大的差异。
他是抱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形影神》)的态度对等死亡,与佛教之间向往极乐世界大相径庭。
他所思考的都是有关宇宙、历史、人生的重大问题,如什么才是真实的,历史上的贤良为什么往往没有好的结果,人生的价值何在,怎样的生活才完美,如何对待死亡,等等。
他的思想既融会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又来自个人的生活实践,具有独特的视点、方式和结论;而思考的结论又付诸实践身体力行。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
他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
如“匪道曷依,匪善奚敦”(《荣木》)。
“好爵吾不萦,厚馈吾不酬。
……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咏贫士》其四)。
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
陶渊明的诗人形象和文学思想
陶渊明的诗人形象和文学思想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文学家,是东晋时代的重要人物。
他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其文学思想也深刻影响了后世文坛。
本文将从陶渊明的生平事迹、诗人形象以及文学思想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生平事迹陶渊明出生于今浙江绍兴的临安靖安杨家山,祖籍山西运城。
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化人物,早年曾出任雁塔郎,后进仕为太尉属官。
但他因不满于官场的污浊,于是选择隐居田园,在自家种植竹子,写作诗文,并写有《桃花源记》等著名佳作,被誉为“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二、诗人形象陶渊明的诗人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
他是一位孤高、自由、豁达、不羁的诗人,具有浓郁的田园情调和独特的文化气息。
他笔下的山水田园、花鸟虫鱼,展现着纯美、恬淡、自由、温馨、恬静的生活情趣。
他的诗歌承载了他强烈的民族情感和情怀,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陶渊明的诗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被后人誉为“田园诗神”。
三、文学思想陶渊明的美学思想贯穿在他的诗歌中。
他的诗歌不仅有感性的表现,同时也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和理论。
他深入探讨了诗歌创造的内在规律和审美原则,提倡致力于表达真实感和深层情感,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他秉持着“山水自得一容与”、“物我两忘”的创作态度,主张深入自然、沉浸其中,发现美,表达真实感情。
他的诗歌注重表现情感的纯美,主张“情不尚文赋,性非类巧言”,崇尚情感和灵魂的自由,提倡良知和真诚的表达。
结语: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洋溢着浓郁的田园气息和深刻的文化底蕴,展现了自由、豁达、不羁的诗人形象。
他的文学思想深入理性探讨了诗歌创作的内在规律和审美原则,具有深刻的启迪和现实意义。
陶渊明的传世诗文,不仅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也对后人的文化精神和文学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思想研究述评
陶渊明思想研究述评陶渊明(365427),号陶潜,山东济南平阴人,西晋末期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和哲学家,金陵四大才子之一,代表了当时的思想家的精神中心。
陶渊明的思想是一种综合的思想,涉及传统的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等,其主张的“以心似物”的思想理念,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陶渊明及其思想陶渊明受到了许多古代思想家的影响,但他也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陶渊明“以心似物”的思想体系可以概括为:把心作为主体,认为心可以说是一切现实世界的来源,以及对内在现实的完整认识。
这一思想体系与古代传统的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灵活融合,形成了陶渊明独具一格的新思想。
1、陶渊明的“以心似物”思想陶渊明的“以心似物”思想,指的是心同外在现实相似,都由矛盾、微妙、孤独和变化组成,受到来自外界的影响,但本质上是不变的。
这一思想体系认为,人的心是宇宙的一部分。
他们的心中存在一种本性,这种本性可以看作是宇宙的总体和一体。
这种本性暗示着人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宇宙的真相,从而获得真知的可能性。
2、陶渊明的“游目骋怀”思想陶渊明的“游目骋怀”思想,指的是陶渊明重新定义人的本性,他把人的本性定义为一种旅行者,奔走于各种各样经历和体验之中,让自己时常享受着新鲜感。
这一思想体系也强调了人们要发展自己的精神意识,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从而获得一种超越自我,把自我融合到宇宙中的可能性。
二、陶渊明思想的现实意义陶渊明的思想是一种深刻反思,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的思想把传统的思想和现代的思想融合到一起,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1、探索宇宙的真相陶渊明的“以心似物”思想表明,人的心是宇宙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不断地去探索宇宙的真相,发展出一种能够在宇宙中寻求新的理解的思维方式,从而获得真知的可能性。
2、发展精神意识陶渊明的“游目骋怀”思想,强调人们要发展自己的精神意识,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从而获得一种超越自我,把自我融合到宇宙的的思考方式。
陶渊明的思想体系
陶渊明的思想体系陶渊明的思想体系陶渊明素有“田园诗人”的称号,从小到大,我们读到过好一些陶渊明的诗文,一直认为陶渊明就是专门写农家乐田园派诗人,从来没有真正地去理会他诗文中包含的抽象义理和哲学思想。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陶渊明的思想体系,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儒家思想奠其基陶渊明出自显宦之家,书香门弟,虽然家道中衰,但家中藏书丰富,又受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养成陶渊明爱好读书的习惯。
对於儒家诗书,六经之类的书籍,自少年时代起就有所偏好。
如温柔敦厚的诗教,给予他人格、性情的影响很深。
他的诗句引用论语的地方颇多,古直、陶靖节诗笺注,曾统计过渊明用论语典故的地方,共有三十七次之多。
由於他先受儒家思想的薰陶与奠基,虽处於乱世,始终固守峻洁傲霜的气节,未曾随波逐流,难怪梁启超说他是一位极严正—道德责任心极重的人。
道家思想启其知朱熹说:渊明之辞甚高,其旨出於老庄。
渊明虽不像孔子那样,但他自己尽其在我,抱扑含真,确保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本色,这是我们首先探讨渊明的意识里,为何没有走上儒家路线的原因。
陶渊明后来转而接受他一意不变的接受全部儒家思想外,当时的政治环境,社会风气与学术思潮,也是原因之一。
在如此大的动乱中,老庄哲学思想,便乘机而来,应运而兴。
研究老庄,既成一股风气,影响所及,陶渊明亦必有所涉猎,在儒家思想方面所无法解决的,所不能满意的,陶渊明必定想在老庄哲学中求得解决,求得满足。
他吸取老庄哲学中的精华,排斥其中的糟粕,这也是由於渊明的识见超拔不同凡俗,有以致之。
庄子养生重在去欲致静,养神所以致虚静,养形所以去物欲,都是合乎自然而泯於私智的良方。
而其处世态度,却是崇尚自由平等。
至於老庄哲学中的政治哲学和生死论,对於渊明的影响,则是在他归隐以后,才有较明显的表现,这是他思想转变的重要关键。
释家思想助其成南北朝时,中国思想界又有大变动。
盖於是时,佛教思想有系统的输入,而中国人对它亦能了解。
高僧传说:慧远能引庄子义为连类,於是惑者晓然。
浅谈陶渊明的思想
萧统在《陶渊明传》里写道:“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史职,少 借鉴,但他的田园诗中那种隐士的潇洒与闲淡,绝不同于《诗经》中的
日自解归。”后来又于晋元兴三年为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次年又为建威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身”的民间呼号。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
作者简介:高小淇,南京晓庄学院 2005 级中文系。
体,为古代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园生活和其他隐士们的隐居山林不同。陶渊明隐居的本身就是对黑
有人认为“陶渊明的思想,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 暗显示不同流合污的一种反抗,反映了他对现实的不满。这和逃避现
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哲学而魏晋时盛行之“玄学”,其本 实不一样。这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反映,如《饮酒》中的“结庐在人境”;
变,有了他们,历史却会格外动人。因为其中有勇者的呼声,也有隐者 太常卿,见他生活困苦,遂加引荐,于是被任为小县令。那时正值战
的心鸣。从历史来看,隐士不胜枚举,伯夷,叔齐,庄子,东方朔,阮籍, 乱,他害怕到远处去任职,而彭泽县离家不远,俸禄又足够他酿酒,他
陶渊明,林和靖……他们之中,有人“大隐隐于朝”,有人“中隐隐于 就在彭泽县任职。年底,郡督邮来县巡查,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
324
Legal System And Society
200 9.1(中)
·教育文化·
说它是田园生活的写照,不如说在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
四、从其阅读喜好方面来看
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痛苦世界中的一
中国的历史发展到魏晋南北朝,进入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其
座精神避难所。田园诗是陶渊明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陶 间政权更替频繁,国家分裂,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这一切的一切都给
陶渊明的思想特色
陶渊明的思想特色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相当重要的代表性作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他为人爽宣,安贫乐道;他的作品淳美平淡,物我丰融。
他的诗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他农村生活的情景,开创了田园体,为古代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陶渊明的思想是儒家、道家,还是他家?千百年来众口不一。
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一个人,尤其是陶渊明这样一位哲学家、诗人兼具的杰出人物简单化。
品读陶渊明的作品,我们发现,陶渊明的思想是复杂的,儒道是他思想的主要支柱,玄佛墨是其不可缺少的补充。
具体分析如下:一、陶渊明的出世与其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自然的理性化思想:生活俭朴、思想天真、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秉要执本、清虚自守。
这一切与陶渊明的自然观恰恰不谋而合,他的为人处世与诗歌作品,可谓把道家发挥到极致。
他的“自然”首先表现在他的诗歌作品的语言上:“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锄禾归。
牧童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无一语不天然,清新如甘泉。
陶渊明的自然本性不是矫揉造作,而是情真意切的。
缕缕炊烟,萋萋芳草,浓浓香醇,涓涓细流都成为他情不自禁的理由。
陶渊明的自然人格更可贵的还在于他豪放旷达的生死观。
被认为是其绝笔的《自祭文》、《与子俨等疏》与其中年时拟做的《挽歌诗》无不流露作者的洒脱的生死观。
在几首诗中,它反复强调“天地赋命,有生必死”这种新陈代谢的人生观点,甚至认为天地把自己生出,让自己成人而不是成牛成马,是自己的大幸。
死只不过是一个人生于大块又溶于大块而已,何悲之有?更何况“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亦悲,他人亦已歌”呢。
所以他对死的看法是“死去何所道。
托体同山阿。
”总之,陶渊明无论其归于自然及放达的人生观,还是似乎信手拈来不事锤炼的诗歌语言,都闪耀着其道家思想天然本色自由的光芒。
二、陶渊明的入世与其儒家思想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做过大官,他的祖父和父亲也都曾做过宫。
身处于这样一个仕宦之家,奠定了他儒家思想的坚实基础。
陶渊明生于晋宋易代之际,从小受“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思想的熏陶。
陶渊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陶渊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陶渊明是中国东晋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温和宁静:陶渊明主张追求宁静的生活态度,将慢活、闲适视为人生的最高追求。
他崇尚田园生活,认为远离尘嚣、亲近自然是人们获得真正幸福的途径。
2. 自由独立:陶渊明倡导个人独立和自由,他追求心灵的自由解放,主张摆脱社会、政治的约束。
他反对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主张远离权谋之地,以保持精神的纯洁。
3. 忠诚和廉洁:陶渊明注重道德伦理,崇尚忠诚正直的行为准则。
他在政治生涯中一直坚守原则,尽心竭力为人民服务,反对贪污腐败现象,提倡廉洁奉公的价值观。
4. 自省与修身:陶渊明注重个人修养和自省,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认为个人的修炼和道德的养成对整个社会的安宁和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5. 爱国主义:陶渊明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感始终贯穿于他的一生。
他虽然多次被贬为官,但从未放弃对国家的忠诚。
他对祖国的痛惜和对人民的期望表现在他的作品中,强调人民幸福是国家兴旺的基石。
总结陶渊明的思想
总结陶渊明的思想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晋代文学家,又称“陶隐居”、“陶山人”,出身于南阳富平(今河南吉县)。
他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和对自然的热爱,他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
陶渊明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归园田居》。
这篇诗歌以描绘农村生活为主题,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对回归田园生活的向往。
他认为人们应该抛弃功名利禄、衣锦还乡的生活方式,回归自然,过简朴的生活。
他将自己比喻为“访余亦足以自娱”,倡导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
陶渊明的思想中融入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他认为,人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不应伤害他人的利益。
他在《归园田居》中写道:“延陵游侠多士,敢问路傍人。
山僧空翠幕,渔父负纡绮。
”表达了他对乡亲和微末之人的关爱,对社会不平等的不满。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相待,关心弱势群体,推动社会公正。
此外,陶渊明在抒发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时,也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喜欢游山玩水,钟爱田园景色,崇尚自然。
他在《归园田居》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表达了他与自然融合的愉悦和对人生的深思。
他认为自然是人类的朋友,能够给予人们慰藉和启示。
他通过描绘自然和人生的交融,传达了对人性和真理的思考。
陶渊明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作品启迪了许多文人墨客,成为了后来田园诗的重要代表。
他的思想对后世文化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创作方式,独特而个性化的表达风格,都对后世文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陶渊明思想是一种热爱自然、追求内心自由和安宁、崇尚仁爱和平等的思想体系。
他在作品中表达的对自然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仁爱和平等的追求,构成了他独特的思想风格。
他的思想不仅对当时社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后世也影响了许多文人墨客,并对文化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的思想,以其朴实真切的表达方式和人性化的理念,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光辉的瑰宝。
结合作品,谈谈陶渊明的思想与人格特点。
结合作品,谈谈陶渊明的思想与人格特点。
陶渊明(陶潜,365-427年)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和思想展现了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对他的思想和人格特点的简要分析:1.归隐思想:陶渊明的主要思想之一是归隐思想。
他强调返璞归真,远离尘嚣和权谋的激烈竞争,重拾田园生活的宁静和纯粹。
他在《归园田居》中表达了对隐居退避世俗的向往,抒发了对自然、宁静和纯真生活的欣喜之情。
2.自然与人道的和谐:陶渊明的作品中体现了对自然与人道的和谐统一的思考。
他重视自然和人的相互关系,主张人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守护生态环境,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慰藉和启发。
他的诗作中常常以自然景观和自然事物为主题,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对人性和人道的思考。
3.忧国忧民的情怀:陶渊明的作品中也流露出对国家和民众的关心和忧虑。
他深感时代的动荡和政治腐败,对国家社会的状况进行了思考和批评。
他的作品中包含了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关爱,呼吁社会和政治的改革,表达了对国家安定和人民幸福的祝愿。
人格特点:1.温和宽厚:陶渊明以温和宽厚的人格著称,他待人和善,乐于助人。
他倡导以和为贵,主张不争不抢,与人为善,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爱。
2.清高洁白:陶渊明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原则,追求心灵的明净和思想的清高。
他以傲然自持的姿态,不受外在的诱惑和压力,保持自己清白的人格。
3.审美情趣:陶渊明鉴赏力极高,对自然美和人文美有着敏锐的感受。
他的作品展示了对诗歌和文学的执着追求,呈现了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艺术诉求。
综合而言,陶渊明的思想强调归隐理想、自然与人道的和谐,以及对国家和民众的忧愁;他的人格特点包括温和宽厚、清高洁白和审美情趣。
这些思想和人格特点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备受赞誉的文学家和道德楷模。
总结陶渊明思想的深层内涵
总结陶渊明思想的深层内涵陶渊明(365-427年),字元亮,是中国东晋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作品以田园诗著称,被誉为田园诗的创始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田园派代表之一。
陶渊明的思想深刻而广泛,涉及诗歌、哲学、政治和人生价值等方方面面,其深层内涵可以概括为追求自由与宁静、崇尚自然与真实、反抗社会世俗的束缚以及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超越。
首先,陶渊明思想的核心是追求自由与宁静。
他笔下的田园生活被视为世俗纷扰之外的庇护所,是追寻内心自由和安宁的理想之地。
对他而言,自由并不是个体的无约束状态,而是心灵的解放和境界的自由。
他对田园生活的描写常常流露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远离的态度,追求的是内心的安宁和精神境界的净化。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表达了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更凝聚着对自由和宁静的美好向往。
其次,陶渊明思想强调对自然和真实的崇尚。
他以自然为师,认为自然是真实和纯粹的,可以使人得到心灵的滋养和启迪。
在他笔下的田园中,自然和人类和谐共处,生生不息。
陶渊明通过描绘四季变化、山水风景和花草树木等自然元素,表达了自然界的神奇和美妙。
同时,他也通过对事物的真实描写,尤其是对人性、社会丑恶现象的揭示,呼吁人们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第三,陶渊明思想反抗社会世俗的束缚。
他对政治现实的失望以及自己的政治理想未能实现,使他对朝廷和社会的腐败现象产生了强烈的反感。
陶渊明在田园诗中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借代田园社会来映射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丑陋。
他以神仙、隐士和禽兽等形象进行讽刺和批评,呼吁人们不受世俗的拘束和侵蚀,追求内心的纯净和自由。
最后,陶渊明思想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超越。
对陶渊明而言,人的内心是一个纯洁而美好的象征,他追求的是心灵的清静和超脱。
他表达了对人性善良和道德修养的追求,主张通过修身养性、冥思默想来提升心性。
陶渊明通过诗歌创作将个体的心灵感悟和对宇宙的关怀融于一体,寄托了对人生价值的思索和追求。
总而言之,陶渊明思想的深层内涵体现在其追求自由与宁静、崇尚自然与真实、反抗社会世俗的束缚以及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超越上。
论陶渊明作品中“为己之学”的思想体现
论陶渊明作品中“为己之学”的思想体现陶渊明被誉为“东篱乐府”的代表,他的作品以田园诗为主,平淡素雅、朴实自然,含有丰富的人文哲理。
其中“为己之学”的思想体现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崇尚自由陶渊明的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自由的热情和追求。
他认为“无羁自在者,才之福也”,崇尚自由与自在的状态。
在他看来,追求自由,不受拘束,是天然的本性,是人类追求幸福的必由之路。
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描绘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这里没有官府的约束,也没有人民的疾苦,人们各自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被陶渊明所崇尚和追求,他将之视为一种理想状态。
二、重视个性陶渊明作品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重视个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应该在追求自我完善和独立性的基础上,去发掘自己的才华和天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写到:“俗人无谓,故名曰俗;高者自适,故名曰高。
”他认为,只有能够自在地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才会真正得到幸福,而那些只会被外部规范拖累、追随时尚的人,则注定会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失败。
三、强调独立思考陶渊明作品中反复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真正做出明智的决策和把握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杂诗》中,陶渊明写到:“不以学问,闲沉岁月,自叹心情驳。
”他认为,重要的不是学历,而是独立思考的能力。
只有靠自己的思考,才能真正找到自己所追求的价值和真理,才能摆脱一切束缚和限制,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四、主张环保意识陶渊明作品中还体现了对环保意识的主张。
认为环境的恶化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危害,应该积极保护自然环境,减少对自然的破坏。
在《归去来辞》中,陶渊明写到:“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心来。
”他认为,人们必须与自然相处,并始终保持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总之,陶渊明的作品中体现出大量的“为己之学”思想,既主张自由和个性,又强调独立思考和环保意识,这些观点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评价陶渊明的人生态度
评价陶渊明的人生态度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农学家,他的人生态度深受后人的赞赏和推崇。
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可以用四个关键词来概括:追求自由、追求宁静、追求真理和追求和谐。
陶渊明追求自由。
在他的作品中,经常表现出对世俗权威的反抗,他倡导自由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意味着他希望能够摆脱尘世的繁琐和束缚,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他追求自由的人生态度在当时是非常突出和前卫的。
陶渊明追求宁静。
他喜欢田园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宁静和美好。
在他的作品中,经常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在《归田赋》中写道:“临水而居,能养儿女,能事亲亲,能饮酒酒,能乐夫乐”。
这句诗表达了他希望能够在宁静的环境中享受家庭的温暖和快乐的心态。
第三,陶渊明追求真理。
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使他对真理的追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陶渊明在《归田赋》中写道:“古者言之不出,出言不远,远而不返,返而不存”。
这句诗意味着他希望能够通过思考和探索,找到人生真理的归宿。
他的这种追求真理的人生态度使他的作品更加深入人心。
陶渊明追求和谐。
他在作品中常常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他在《归园田居》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表达了他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
他的和谐人生态度体现了他对社会和谐的追求。
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可以用追求自由、追求宁静、追求真理和追求和谐来概括。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由、宁静、真理和和谐的追求,也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的人生态度鼓舞着人们追求自由、追求宁静、追求真理和追求和谐的生活方式,是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明代陶渊明的人生观和哲学思想
明代陶渊明的人生观和哲学思想明代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化史上一位重要的文学家、思想家、文化人物,他开创了山水田园诗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哲学、艺术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的人生观和哲学思想是他的鲜明特点,具有很高的思想意义和文化价值。
一、陶渊明的人生观陶渊明的人生观是浓郁的田园情怀和理想主义信仰的体现。
他对自然、人生、社会、道德等问题有着独特的看法。
1.自然陶渊明非常热爱自然,他认为自然是最美的艺术品,是造物主赐予人类最宝贵的礼物。
他在《归园田居》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表达了他对自然的追求、感悟和欣赏。
他喜欢在山水之间游玩、思考人生,这也是他寻求内心宁静和安定的一种方式。
2.人生陶渊明对人生的看法,与他的田园思想密不可分。
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在《桃花源记》中,他写到“去年三月,与人初见,语及桃花。
今年二月,寻芳田邨,又值桃花,遂进入花林,茂盛的芳草萋萋,可爱的桃花满头,十分清新宜人。
”他通过对桃花的描写,表达了对隐居生活追求的渴望和向往。
3.社会陶渊明对社会的反思和批判,是他田园思想的深层次体现。
他认为社会的丑陋和不公,使人失去了本真的自我和内心的平衡。
在《归去来兮辞》中,他对当时的乱世和政治腐败深感忧虑:“恐非仁圣之邦,悲乎吾人之异于彼也!虽然,百年之后,孰知道非?陶渊明之人情,尽于此语矣。
”4.道德陶渊明的道德观念,主张崇尚真、善、美之道,反对权力和物质的诱惑,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升华。
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吾观自古,贤达人大抵皆以私心为主,岂有不然者哉!然而私者,庸人自难已之,而况君子矣!”这表达了他对私欲、权谋的厌倦和道德上的坚守。
二、陶渊明的哲学思想陶渊明并非从事学术研究的专业哲学家,但他的田园思想天然包含了大量的哲学思考。
他的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道德哲学、政治哲学和美学哲学三个方面。
1.道德哲学陶渊明的道德哲学主要强调精神上的自由和升华,背离权力和物质的诱惑。
思想汇报:陶渊明思想
思想汇报:陶渊明思想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家,他的思想深受广大文化爱好者的崇拜,并且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以下是陶渊明的思想所涉及到的一些内容:
1. 爱国主义:在陶渊明的作品中经常能看到他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他在《归去来辞》中写道:“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
难为听。
”可见他对于中华文化的深刻了解与醉心爱慕。
陶渊
明还在其作品中谴责当时的君主政府,写下了反对强权专制的思想,以及爱护自然与民生的主张。
2. 精神独立:陶渊明在一生中历经了种种艰辛,但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与信仰,这体现了他的精神独立性。
他在《桃花源记》中写道:“不愿至城市,冀以小隐养大。
远约自适,游方外以
避忧。
世事洛阳多薄命,乱离纷扰谁曾度?清川带长薄,芳草成古道。
”陶渊明的这些诗歌同时表达了他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
3. 民主主义:陶渊明反对强权专制,并倡导民主思想,期盼人民有更多的自由。
他在《归去来辞》中写:“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以此表明
他反对专制,期待人民有更多的话语权。
4. 自由主义:陶渊明追求自由,反对约束。
他在《归去来辞》中写道:“临别赠言捷径兮,长亭送别无嫌礼。
自树双璧还照池,游鱼何惜乐与哀。
左右流之兮,窈窕以入之。
凉风吹之兮,羞娥稍逝之。
”表现了他对自由的绝对追求。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涉及到爱国主义、精神独立、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等多个方面,他所表达的这些思想不仅为文学界贡献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而且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陶渊明的思想理念_陶渊明性格特点
陶渊明的思想理念_陶渊明性格特点陶渊明受到不同思想文化的影响,对它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糅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特有的玄学思想理念。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陶渊明的思想理念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陶渊明的思想理念陶渊明的思想以玄学为主,其核心是崇尚自然。
以老庄思想为主体的玄学在陶渊明生活的东晋年代盛行,除此之外,还有道家和佛教的思想也在迅速崛起。
传统的儒家思想虽然受到不同文化的冲击,但仍然存在。
陶渊明受到不同思想文化的影响,对它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糅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特有的玄学思想。
陶渊明的玄学思想中,对他影响至深的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
这些思想确定了陶渊明前进的方向和对未来的追求。
在他的一生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陶渊明受到儒家仁学思想,有着救世济民的入世精神、对自身人格品质道德的修养要求和追求安逸知足生活的心态。
这些在他的诗歌中均有体现。
如《荣木》:“匪道……奚敦”,体现了陶渊明对个人准则的要求,注重品德节操;《咏贫士》:“好爵吾不萦……夕死复何求”,体现陶渊明对自身品德的保持,不与官场黑暗同流合污,既要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向往归园田居的质朴生活、追求自由和超尘脱俗的精神,这些都深深的嵌入陶渊明的思想之中。
陶渊明归隐田居生活期间,就创作了很多表达此类心境的诗歌。
如《采菊》:“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表明了陶渊明向往的恬静淳朴的田园生活。
南宋陶渊明资料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被世人成为靖节先生,家乡位于浔阳柴桑。
他是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颇为著名的伟大诗人、辞赋家,拥有众多优秀作品流传于世。
陶渊明曾踏入仕途,先后出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等官职,最后一次出仕担任的是彭泽县令这一官职,上任八十几天后就辞官离开,就此归隐田园。
陶渊明的家境最初并不差,毕竟从关于他父亲拥有小妾的历史记载来看,他的家境不会差到哪里去,而自他父亲去世后,他们家才逐步走向没落。
从陶渊明的诗作中可以发现到了他二十岁的时候,他们家的生活已经相当贫寒了。
对陶渊明的看法和感悟
对陶渊明的看法和感悟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政治家和辞章家,他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田园诗派”的代表。
他的作品以咏史抒怀为主题,具有深厚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对于陶渊明的看法,我认为他是一个深思熟虑、洞察人性的文学家。
他关注人性的善恶和社会的不公,通过田园诗的形式以真挚自然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揭示了官场黑暗、社会贫困的现实,呼吁人们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陶渊明的作品中融入了许多哲理和寓言,他经常通过描写田园生活来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强调人的修养和心灵的净化。
他以自己的文学才情,以田园为背景,展现了宁静、淡泊、自然的生活理念,给人带来了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感。
陶渊明的作品给我们带来的感悟是追求简单、真诚和纯粹的生活。
他通过倾诉心声,呼吁人们远离功利主义和物质追求,回归本真的自我,体验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他以一种深邃的目光审视人生的价值,启迪了读者发掘自己内心深处的美好,寻找真正的幸福。
总的来说,陶渊明是一个思想深刻、感慨万千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给人们带来了道德与精神的滋养。
他的作品常常引发人们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追求更高尚、真实的人生境界。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隐逸派诗人,他生活在东晋末年至南北朝时期,以其独特的隐逸思想和清新的诗风享有盛名。
他的诗作中体现了隐逸思想,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自然隐逸生活的向往。
本文将从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方面进行论述。
陶渊明的诗作中常常抒发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之情。
他以自己亲身经历的政治流离和残酷战乱为背景,写出了许多感慨世事的诗篇。
例如《桃花源记》中写道:“至今事重悲咨嗟,管仲居然流汉家。
”他通过描绘桃花源中的安乐境地,表达了对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不满,渴望远离尘世束缚、过上自由自在的隐逸生活。
陶渊明的诗作中常常表达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以诗人自身的情感体验,写出了许多关于自然的描写与抒发。
例如《归园田居》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陶渊明对大自然美景的直接描摹,展现了他对自然世界的向往之情,希望在恬静宜人的自然环境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陶渊明的诗作中还充满了对宁静和自由生活的追求。
他反对官僚主义和权贵阶级的压迫,嘲讽附庸风雅的文人,强调个体人格的独立与追求。
例如《归去来兮辞》写道:“归去来兮汉无事,挥手自兹去。
”这是陶渊明表达对尘世繁杂的厌恶和对自由隐逸的渴望,他希望能够摆脱现实的枷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陶渊明的诗作中还反映了他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他深入反思人生的真谛和意义,批判功利主义和权力欲的追求。
例如《读山海经》中写道:“阅之沉潜,错时终天。
”这是陶渊明对人生追寻的深思,他认为人生应该以追寻真理、探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为重,而不是追逐权力和名利。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丰富的隐逸思想。
他以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自然的热爱为出发点,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他呼唤人们远离尘嚣,寻求新的生活方式,提倡隐逸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陶渊明的作品对后世诗人和文人的影响深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文化符号。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以清新淡雅、自然质朴而著称。
陶渊明的诗作中融入了丰富的隐逸思想,这体现在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对世俗功名的厌弃以及对自然境界的赞美等方面。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主要体现在追求心灵的内在安宁和追求与自然生活的和谐相处。
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写道:“落日双阙门,微凉入小园”,表达了他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返璞归真的愿望。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写作材料,抒发自己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理想乡村,表达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对于理想生活的不懈追求。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对世俗功名的厌弃。
他深知世俗功名的虚妄和权势的腐败,因此对世俗功名持有深深的厌倦之情。
在《归园田居》中,他写道:“推窗当案,琴尊金尽”,表明他将自己的生活重心放在了宁静平和、远离功名利禄的田园生活中。
他在《归去来辞》中写道:“聊以娱小儿,我饮无由”,表达了自己对于功名利禄的不屑和对自由自在的追求。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他对功名利禄的反思和对于自由心灵的追求。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对自然境界的赞美。
他善于以自然景色来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在其中寻找灵感和慰藉。
在《读山海经四十首》中,陶渊明用诗歌形式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例如“野曲”中写到:“蓬莱山下,青山出水,绕炉铛。
”他用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景仰和向往之情。
在他的诗作中,经常可以看到他以自然为写作素材,赞美自然的美丽与伟大。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丰富的隐逸思想。
他追求着理想生活,对于世俗功名持有厌弃之情,并以自然景色来赞美世界的壮丽。
陶渊明的诗作引领人们回归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的源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拟古》 中的“ 少时壮且厉” 《 : 读山海经》 中的“ 精卫衔微水” 《 ; 杂诗》 巾 的“ 白日沦西阿” 等等 , 对仕途的厌恶之情溢于青表 由官而 民, 由县衙而乡村, 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都发生
历史车轮是滚滚向前的, 在这洪流 中, 有人力挽狂澜 , 他们是悲壮 的: 也有人悄然隐退 , 他们是寂寞的 。没有他们, 历史的方 向不会改
变 , 了他 们 , 史 却 会 格 外动 人 。 为其 中有 勇 者 的 呼 声 , 有 隐 者 有 历 因 也
孩子多, 生活没有办法。亲戚和朋友郇劝说他出去做官, 他的叔父任 太常卿, 见他生活 困苫 , 遂加引荐 , 于是被任为小l 令。那时正值 战 县
从陶渊 明 2 岁为州祭酒至辞官彭泽总共 l , 。他 看不惯 当时 9 3f
政 治 的腐 败 , 而 结 束 了他 的仕 途 生涯 , 渊 明 最后 的 这 2 从 陶 O余 年 的 叫
体, 为古代诗歌开辟 了一个新的境 界。
有人认为“ 陶渊 明的思想, 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 对儒、 两家取 道 舍 凋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 自然’ 哲学而魏晋 时盛行之“ 玄学”其本 , 质为道家 , 同时有糅合了儒家经义和佛学成分 。相较而言, 我认为陶 渊明之“ 自然” 哲学 出玄学而高于玄学, 盖因取其“ 崇尚 自然平等, 道德
对 这 一 切有 了 更为 深 刻 的 感 受 这样 一 米 , 氏 田园 诗 的 产 生 也 就 是 陶 很 自然 而然 的事 情 了
L g l y t m dS c t e a s e An o l y S e
2 0 .(中 ) 0 91
{占 l 缸金 } I
浅谈陶渊明 的思想
高小淇
摘 要 陶渊 明是 中国文 学史上 杰 出的诗人 , 的诗歌 以 田 园生活 为题 材 , 他 开创 了田 园诗歌 新 的艺术境 界 , 田 园诗歌在 唐 使 宋 以后成 为诗歌 的重要 内容 。 陶渊明 的诗 沿袭 了魏 晋诗歌 的古朴诗 风 而进 入 更纯 熟的境 地 , 成功地 将 自然提 升 为一种 美 他
返 顾 的选 择 和 追 随 了 它 所 谓 的“ ” 他 们 走 开 的 淡 然 . 清 。 如名 画 中最 蹩 脚 的一 笔 , 不 起 眼 ,却 留 下 了无 穷 的底 蕴 。陶 渊 明 一 身 清风 傲 骨 , 虽
就在彭泽县任职 。 年底 , 郡督邮来 县巡查 , 县吏告诉他, 应该穿戴得 整 整齐齐地去恭迎 。陶渊明叹息说 :“ 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 n乡里 小
了 重 大 的转 变 , 二者 的 合 力 加 速 了陶 渊 明 田园 诗 的 诞 生 。 一 方 面 , 这
田园诗》陶渊明有句话 自评曰:质性 自然 , ) “ 非矫厉所得 。( 归去来兮 ”《
辞 序》 )
隐居乡村的生活方式让他直接参与了农业生产 , 田园生活有了更为 对 直接的了解 ; 另一方面 , 便更加贴近 社会下层人 民的人生态度使得他
乱 , 害 怕 到远 处 去 任 职 , 彭泽 县离 家 不 远 , 禄 又 足 够他 酿 酒 , 他 而 俸 他
的心呜 。 从历史来看 , 隐士不胜枚举, 伯夷 , 叔齐 , 庄子, 东方朔 , 阮籍。
陶渊 明, 林和靖……他们之 中, 有人 “ 大隐隐于朝” 有人 “ , 中隐隐于 市” 还有人“ , 小隐隐于野” 无论隐士身在何地 , 他们的心 , 是寂静 都 的, 也是孤寂的。因为他们执意要在清与浊之间划一条 界线 , 也义无
“ 他和我们一般人一样, 有许多矛盾和冲突: 但他终于达到 了调和 ‘ 静 穆 ’”( 朱光潜《 论 ・陶渊明》 诗 ) 陶渊 明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相 当重要的代表性作家, 具有里 程 碑的意义 。 他为人爽直, 安贫乐道 ; 的作品淳美平淡, 他 物我相融。 他 的诗多描写 自然景色及 其他农村 生活的情景,开创 了田园诗
的至境, 他创造了中国诗歌中一种新的, 美的类型, 一种意韵极为醇厚 而叉朴实无华的冲淡美。 这一切的取得与陶渊明丰富
的人 生体 验是 分 不开 的, 果没有 田园生活 的体验 也 写不 出这 些 广为传诵 的 田 园诗 , 而使他 的诗在 中国文 学史上 奠定 了 如 从
不朽 的地 位 。
儿 !” 日 去职 后 来 , 写 了《 即 他 归去 来 兮 辞 》 篇 传 世 之 作 。 诗人 在 这
序里交代了写作原因 这 就是说 , 宁可饿肚子, 也不愿违心地逢迎上
司 而 混迹 官 场 了。 中 叙 说 了他 辞官 的 决心 和 心 情 : 归 去来 兮 , 园 辞 “ 田 将 芜 胡 不归 !既 自 以心 为 形役 。 惆 怅 而 独 悲 ?悟 已 往 之 不 谏 , 来 奚 知 者 之 可追 。实 迷 途 其 末远 , 今 是 而 昨 非 。 陶 渊 明 辞 官 归 隐 , 对 黑 觉 ” 足 暗 显 示 的有 力 反 抗 。
完 善” 己用 , 为 反映 在 作 品 上 , 如 江 盈科 所 云 :陶 渊 明 超 然尘 外 , 正 “ 独 辟 一 家 , 人 非 六 朝 之 人 , 诗 亦 非六 朝之 诗 。(怎 样 评 价 陶渊 明的 盖 故 ”《
园生活和其他隐士们的隐居山林不 同。陶渊明隐居的本身就是对 黑 暗显示不同流合污的一种反抗, 反映 了他对现实诗歌 自然 中图分 类号 : 0 16 2
养真
隐士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号 :09O 9(O 9O一2 —2 ]0 .5220 )l 40 3
将 军刘 敬宣 参 军 , 心 不 悦 回 了家 。 因 回家 后 , 植 不 足 以 自给 , 耕 再加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