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孔子与《论语》3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论语第三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三章原文及翻译论语第三章原文及翻译论语第三章《八佾》篇包括26章。
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第三章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翻译:孔子谈到季氏时说:“用天子的礼乐(八佾舞)在他家的庭院中祭祀祖先(越礼),对于季氏这样的事情都可以容忍,还哪些事情不可以容忍呢?”2、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翻译:孟孙、叔孙、季孙三家卿大夫,祭祀祖先时,按照天子的礼制唱着《雍》来撤除祭品。
孔子说:“《诗经》上说,‘天子祭祀宗庙,天下各路诸侯都来助祭,天子庄重肃穆地主祭。
’这两句话用在三家祭祀的庙堂之上,天下哪一个诸侯会来陪祭呢?”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翻译:孔子说:“一个人没有真诚的心意,能用礼做什么呢?一个人没有真诚的心意,能用乐做什么呢?”4、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翻译:林放向孔子请教礼的根本道理。
孔子说:“你提的真是大问题啊!一般的礼与其辅张奢侈,宁可简约朴素;至于丧礼,与其仪式周全,不如心中哀戚。
”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翻译:孔子说:“夷狄(中原之外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君主,不像诸夏(中原各国)这些国家没有君主(因为时代很乱,弑父弑君的事情时常发生)。
”不如:不像。
6、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翻译:季氏要去祭祀泰山(违背了礼)。
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当时冉有为季氏家臣)。
”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懂礼吗?(或:难道说泰山之神能够接受季氏这种不合礼的祭祀吗?)”7、子曰:“君子无所争。
《论语》3章新解
《论语》3章新解摘要:以王阳明对《论语》“孰愈”章的见解为依据,对《论语》“孰愈”章做了新的断句、注释和白话文翻译;认为《论语》“色斯举矣”章应分为二章,分别言孔子“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处世之道和“三嗅而饮”的饮酒方法;认为《论语》“民可使由之”章的意思是“君爱民则民愿效力,君不仁则民不服”。
此外,对《论语》解读中之“质疑旧说”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论语》孔子孰愈色斯举民可使由之笔者于《论语》“孰愈”章、“色斯举矣”章、“民可使由之”章之涵义,以及治《论语》之道略有新见,请方家指教。
一、“孰愈”章《论语?公冶长》曰:子谓子贡曰:“女?c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朱熹注曰:“愈,胜也。
一,数之始。
十,数之终。
二者,一之对也。
颜子明睿所照,即始而见终;子贡推测而知,因此而识彼。
‘无所不悦,告知之来’,是其验矣。
与,许也。
”(《四书章句集注》)钱穆翻译说:“先生对子贡说:‘你和颜回哪一个强些?’子贡对道:‘赐呀!哪敢望回呢?回呀!听得一件,知道十件。
赐呀!听了一件,只知两件。
’先生说:‘你诚然不如他,连我也一样不如他。
’”[1]按照朱熹、钱穆等人的理解,孔子若认为自己和子贡一样,“不如”颜回,焉可为颜回之师?从《论语》中的记载看,颜回对老师的敬仰溢于言表,如“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以之对照,朱熹、钱穆之解读显然有可商榷之处。
《传习录?薛侃录》载:黄诚甫问“汝与回也孰愈”章。
先生曰:“子贡多学而识,在闻见上用力,颜子在心地上用功,故圣人问以启之。
而子贡所对,又只在知见上,故圣人叹惜之。
非许之也。
”笔者赞同王阳明先生的解释。
所谓“闻见”,所闻所见,即“知识”;所谓“心地”,道德、心性之谓。
论语第三-八佾
八佾篇第三【本篇引语】《八佾》篇包括26章。
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原文】3.1孔子谓季氏,⑴“八佾yì⑵舞于庭,是可忍⑶也,孰不可忍也?”【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注释】(1)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2)八佾:行列的意思。
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
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3)可忍:可以忍心。
一说可以容忍。
一般人把它解为“容忍”、“忍耐”,不好;因为孔子当时并没有讨伐季氏的条件和意志,而且季平子削弱鲁公室,鲁昭公不能忍,出走到齐,又到晋,终于死在晋国之干侯。
这可能就是孔子所“孰不可忍”的事。
【评析】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
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
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原文】3.2三家⑴者以《雍》⑵彻(撤)。
子曰:“‘相xiàng⑶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译文】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当他们祭祀祖先时候,[也用天子的礼,]唱着雍这篇诗来撤除祭品。
孔子说:“[《雍》诗上有这样的话]‘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儿主祭。
’这两句话,用在三家祭祖的大厅上在意义上取它哪一点呢?”【注释】⑴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卿。
⑵《雍》——也写作“雝”,《诗经?周颂》的一篇。
⑶相——去声,音向,助祭者。
【评析】本章与前章都是谈鲁国当政者违“礼”的事件。
对于这些越礼犯上的举动,孔子表现得极为愤慨,天子有天子之礼,诸侯有诸侯之礼,各守各的礼,才可以使天下安定。
有关孔子与《论语》的101个趣味问题
有关孔子与《论语》的101个趣味问题1.孔子的原名是什么?2.孔子的故乡在哪里?3.孔子的年龄是多少?4.孔子有多少个学生?5.《论语》一共有几篇章节?6.孔子在《论语》中的形象是怎样的?7.《论语》中最常用的字是什么?8.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多少个国家?9.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多少个人物?10.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多少个城市?11.孔子的说教有多少是关于人的?12.孔子在《论语》中最喜欢用的比喻是什么?13.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多少种品德?14.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多少种人生观?15.孔子对待弟子的方式是怎样的?16.孔子在《论语》中有多少条教条和格言?17.孔子认为什么样的学生最为优秀?18.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多少个学科?19.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多少个道德范畴?20.孔子认为哪种学问最为重要?21.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多少个礼节和规范?22.孔子在《论语》中提到过多少个历史事件?23.孔子认为人的天性是什么?24.孔子在《论语》中发表了多少篇弟子的赞美文章?25.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了哪些宗教信仰?26.孔子对于兵器和战争有何看法?27.孔子对于家庭、社会和政治有何看法?28.孔子对于妇女和儿童有何看法?29.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大丈夫?30.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小人?31.孔子是否认为自己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32.孔子认为什么样的功夫才是最难练习的?33.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了哪些特别有趣的故事?34.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哪些令人反思的观点?35.孔子是否表达过对于自己临终前的想法?36.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死亡和生命的看法?37.孔子对于财富和物质有何看法?38.孔子对于文学和艺术有何看法?39.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学什么样的技能?40.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了哪些关于自我修养的话题?41.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了哪些关于心态和个性的话题?42.孔子对于自律和纪律有何看法?43.孔子认为哪些品德和行为是大忌?44.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易经》中,有哪些内容?45.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了哪些经典?46.孔子对于禅宗和佛教有何看法?47.孔子对于宗教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有何看法?48.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一个好的领袖?49.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一个好的公务员?50.孔子对于博学和多才多艺的人有何看法?51.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朋友?52.孔子对于夫妻关系有何看法?53.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一个好的父亲或母亲?54.孔子是否探讨过人的福利和福利政策?55.孔子是否认为有必要慷慨解囊?56.孔子是否认为富裕和贫困是合理的现象?58.孔子是否对于人的心理学问题进行了探讨?59.孔子是否对于性格失调和人格障碍进行了探讨?60.孔子是否认为纪律和道德相互作用?61.孔子是否认为职业和品德具有一定的相关性?62.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统治和民主的看法?63.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战争和和平的看法?64.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爱和仁爱的看法?65.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忠诚和背叛的看法?66.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愚蠢和智慧的看法?67.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世俗和信仰的看法?68.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道德和法律的看法?69.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武功和经验的看法?70.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高兴和悲伤的看法?71.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信任和怀疑的看法?72.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革命和改良的看法?73.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宽容和狭隘的看法?74.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家庭和社会的看法?75.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历史和现代的看法?77.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人的灵性和精神的看法?78.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人的自由和命运的看法?79.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天命和天道的看法?80.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宿命和自由意志的看法?81.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志向和追求的看法?82.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智慧和怀疑的看法?83.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人性和人情的看法?84.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认知和真理的看法?85.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教育和启发的看法?86.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伦理和后勤的看法?87.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人的道德性和理性的看法?88.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职业和人性的看法?89.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人本主义和宗教主义的看法?90.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女性和男性平等的看法?91.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文化和民族性的看法?92.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人权和人道主义的看法?93.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习惯和规律的看法?94.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技术和知识的看法?95.孔子对于人类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有何看法?96.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人的困境和精神压力的看法?97.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人的理想和追求的看法?98.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生活和健康的看法?99.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美德和美学的看法?100.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讲义气和友情的看法?101.孔子是否谈论过对于自由和平等的看法?。
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导语:《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供各位阅读和借鉴。
《论语》全文及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孔子与《论语》导读
2013-8-4
1974年1月18日 毛泽东发动“批林批孔”运动
2013-8-4
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开的批林批孔大会
名著导读《论语》
22
于丹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心得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 的自信。 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 容易迷惑。 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 定力去对抗外界。 耳顺就是悲天悯人理解 与包容。 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 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 2013-8-4 命的张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013-8-4
名著导读《论语》
32
译名句:孔子论学习
1.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2.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 犯而不校。 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 复也。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 也。 7.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8.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9.不学诗,无以言。 2013-8-4 33 名著导读《论语》
名著导读《论语》 13
2013-8-4
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处 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 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 道理。 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 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 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 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 “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 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于 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 2013-8-4 名著导读《论语》 才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与《论语》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曲阜师范大学
孔子与《论语》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曲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绪论单元测试1.《论语》是由孔子及其弟子所著述的阐述修己安人之道的儒家经典。
()答案:错2.《论语》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因为()。
答案:孔子的教诲在今天依然有着强烈的现代意义;;《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典籍,极具文化价值;;读《论语》是修己安人的重要途径;第一章测试1.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类思维范式的四大奠立者是:()答案:孔子、佛陀、耶和华、苏格拉底2.《论语》与()()()合称四书答案:《大学》、《孟子》、《中庸》3.东汉赵岐赞《论语》为:();唐代薛放赞《论语》曰:();明代杨宗吾认为《论语》:()近代梁启超先生指出《论语》:()答案: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也、六经之菁华、六经譬则山海,《论语》其泛海之航,上山之阶乎、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4.孔子与《论语》对中华文化精神的塑造,大体可以概括为()()()()答案:“以人为本”“崇伦尚德”“经世致用”“守中贵和”5.“以人为本”是孔子儒学的基本主张,这种主张在政治上就是“仁政”“民本”思想。
()答案:对6.《礼记·礼运》中引用孔子的话中出现“十义”的说法:“父慈、子孝、兄善、弟弟(悌)、夫义、妇贤、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
”()答案:错7.“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表达了孔子致力于“出仕”以安天下的经世致用之情怀。
()答案:错8.中庸被孔子称为“至德”。
孔子之所以如此重视“中庸”,就在于“中庸之道”蕴含着人类的伟大智慧,是一种极其理性、辩证的思维方式。
()答案:对9.“五伦”即《中庸》引孔子的话说:“()也,()也,()也,()也,()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答案: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10.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曰:“敢问死。
”子曰:()答案:“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11.南怀瑾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释道,佛教就像(),道家则像(),而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是中国人生存的主要依赖。
孔子与《论语》
孔子与《论语》一、孔子及其贡献1、孔子的生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中国的孔子,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意大利的阿奎那,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培根、牛顿、达尔文,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康德)之首。
他的主要思想是“仁”,他被后人誉为“万世师表”、“至圣”、“圣人”。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
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
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
”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
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
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
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
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
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
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
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与《论语》
B.学、思、习、行
C.闻、行、忠、信 D.知、情、意、行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教育经典与名著导读》
孔子与《论语》
教师教育学院 沈建民
2018年9月28日
目 录
一、《论语》简介
1. 孔子的生平 2.《论语》简赏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1. 教育的作用和对象 2. 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3. 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练习
1.孔子的生平
◆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 表”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孔子、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 培根、阿奎那、伏尔泰、康德)之首。
一、《论语》简介
2.《论语》简赏
《论语》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一部语 录体的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 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政 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 则等,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课堂练习
8. 孔子‚三十而立‛,开始收徒讲学,如颜路、
曾点、子路、子贡、颜渊等。连鲁大夫孟僖子其
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也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 声名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 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普及。 A.学在官府 C.苏湖教法 B.因材施教 D.士族垄断
A
)‛的传
课后作业
1 .阅读《论语》原文,找出你
作业
一、《论语》简介
1.孔子的生平
孔 子 ( 公 元 前 551 年 —
公 元 前 479 年 ) , 中 国 古
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古代
私学的开创者。
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
“仁”。
一、《论语》简介
1.孔子的生平
◆15岁立志求学,通过私人传授,博 习《诗》、《书》、《礼》、《乐》。 ◆30岁左右,创办私学,开始私人讲 学。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 ◆51岁,任鲁国的‚中都宰‛,不久 又升为‚大司冠‛。实行自己以礼治国 的施政理想。
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
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导语:《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供各位阅读和借鉴。
《论语》全文及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与孔子介绍
4、西周:始祖弃;周原;周文王姬昌“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 殷”;牧野之战, 武王克商;“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西 周制度、文化对后世的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与周公“制礼作乐” 密不可分。
周代三大制度:
一是宗法制度;血缘关系;嫡长子继承制;与分封制度互为表里。 “血而优则仕”、“世族世官”“世卿世禄”; “宗统”; 二是分封(封建)制度:周王自上而下分封诸侯,建立中央与地方 的隶属关系;同姓诸侯、异姓诸侯,而同姓诸侯居多;卫国、鲁国、 齐国、宋国、燕国、晋国、郑国等等; “君统”。
(二)孔子的生平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
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 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 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 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 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庙、孔林、孔府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集 中体现在它所保存的文物上。300多座、1300 多间金、元、明、清古建筑反映了各个时期的 建筑规制和特点;1000多件汉画像石、孔子圣 迹图、石仪、龙柱等反映了石刻艺术的变化和 发展;5000我多块西汉以来的历代碑刻既是中 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 思想、经济、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料;10余万 座历代墓葬是研究墓葬制度的重要实物,17000 余株古树名木是研究古代物候学、气象学、生 态学的活文物。10余万件馆藏文物中,以元明 衣冠、孔子画像、衍圣公及夫人肖像,祭祀礼 器最为著名;其中元明衣冠是中国罕有的传世 同类文物,对于研究古代服饰、纺织艺术具有 重要价值。30万件孔府明清文书档案是中国为 丰富的私家档案,是研究明清历史尤其是经济 史的重要资料。“三孔”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故事
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故事
摘要:
1.故事背景
- 三人行必有我师
- 出自《论语》
2.故事内容
- 孔子与弟子们的对话
- 孔子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观点
- 弟子们的不同反应
3.故事寓意
- 谦虚好学
- 择善而从
- 学无常师
4.故事启示
- 无论身处何处,都可以从他人身上学到知识
- 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虚心学习
- 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不断进步
正文:
《论语》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那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个故事发生在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之间,展示了谦虚好学、择善而从、学无常师的精神。
故事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传播儒家思想的时期。
有一天,孔子与几位弟
子一起行走,他们边走边讨论学问。
孔子突然提出一个观点:“三人行必有我师。
”意思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总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知识和道理。
听到孔子的这番话,弟子们的反应各不相同。
有的弟子表示赞同,认为这是一个非常谦虚的观点,表示愿意在任何场合都保持一颗学习的心态。
而有的弟子则表示怀疑,他们认为孔子本身就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大师,很难想象还能从普通人身上学到什么。
对于弟子们的不同反应,孔子耐心地解释道:“谦虚好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身处何处,都可以从他人身上学到知识。
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虚心学习。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时刻保持谦虚好学的心态,不要觉得自己已经足够优秀而停止进步。
无论身处何处,我们都可以从他人身上学到知识和道理。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及其对后世影响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及其对后世影响引言孔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作为一位伟大而智慧的人,他的思想被载入了《论语》,这是一部记录了他与弟子们的对话和言论的经典。
本文将详细探讨《论语》中孔子的思想,并讨论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1. 孔子思想的背景和起源1.1 孔子生平及其经历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字叫做孔丘,字仲尼,晚号老子。
他出生于鲁国,是一位知识渊博且精通经典的学者。
孔子的思想深受当时礼仪、音乐、政治等方面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周代朴素的道德观念的影响。
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致力于推动社会的秩序和道德的发展。
1.2 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时期末期和战国时期初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动荡不安、战乱频发的时期。
在这个时代,许多诸侯国争霸,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困苦。
孔子的思想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他希望通过推崇儒家的价值观念来重建社会秩序,提升人民的道德水平。
2. 孔子思想的核心理念2.1 仁爱孔子的思想的核心是“仁”,这是一种广泛的爱和关心他人的道德观念。
他认为人应该互相关爱,以和谐共处的方式生活。
在《论语》中,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表达了他的仁爱观念,意思是不要做自己不愿意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
2.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认为,人首先应该修身养性,使自己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然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再进而治理好国家,最终达到天下太平的境界。
他在《论语》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句话表达了他认为修身是实现其他目标的基础。
2.3 学习和教育孔子非常重视学习和教育,并且认为它们是实现个人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他强调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重要性,意思是学习应该是持续不断的,而且应该是一种乐趣。
此外,他还提出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君子和有道德的人。
3.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的具体表现3.1 关于政治孔子对政治问题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趣说孔子与《论语》3新高考新国学2011-09-04 08575cc149a20102drzb趣说孔子与《论语》331、如何理解《论语》中的“仁”?“仁”是贯穿《论语》全书最主要的内容,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
《论语》中涉及仁的内容的有16篇54章,共出现大约109次;从第一篇第二章提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开始,直到未尾篇的“虽有周亲,不如仁人”。
真正是一以贯之地传播仁。
在《论语》中,“仁”与义、道、德、礼、政等字词相互联系使用。
孔子极力推崇仁政,主要是针对当时诸侯国不服从周王朝的统一领导,互相攻略,天下大乱。
孔子认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篇》)。
这是孔子的政治主张和立场,孔子希望诸侯国维护周王朝的礼制,让社会安稳发展与生存。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篇》)。
从这个意义去看,“仁”是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思想核心。
当然,在《论语》中,“仁”被孔子理想化,并提到至高无上的位臵,有走极端之嫌!“仁”的核心和外延,体现的是孔子以人为本的思想。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延伸到爱怜一切生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对于鱼鸟的生命都能珍惜,更不用说人的生命了!当有人告诉孔子马厩发生了火灾时,他老人家第一句是问伤了人没有,不问马。
“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篇》)。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述而篇》)。
孔子和一个有丧事的人一起吃饭,从没有吃饱过。
孔子在那天哭了,就不唱歌!这是真正的哀心与行为。
从这些内容可看出,“仁”是孔子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核心是爱人,爱人类文明事业。
什么叫“仁”?甲骨文已有“仁”这个字,可见最迟在殷代(公元前1600——1028)就有这个字。
“仁”就是“人”与“二”,无论父子、主从、旅途邂逅的陌生旅伴,只要两个人相见,他们之间就会产生必须相互遵循的道德规范,二者相辅相成,这就是仁的原始用义。
发展到今天,所谓“仁”,就是为了让全人类幸福地生活所必要的人与人的关系。
“诚实”、“真心”、“人道”、“守信”、“践诺”……叫法可以各种各样,其中心就是要人们互相关心、互相照顾、互相帮助,使大家都觉得活在世上有意义。
这就是孔子“仁”的思想的演义,演变为人类的博爱思想而能共同践行。
孔子讲的“仁”,分为体与用两方面的区别。
即人是实施“仁”的载体,又是接受仁爱的主体。
讲载体,是指人的内心修养要达到行仁义道德,培养人性光辉的爱这种高境界。
用至爱至情去爱人,“泛爱众,而亲仁”(《学而篇》)。
仁的用,有推己及人的精神,胸怀宽大,包容万象,能感化别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
这是仁的用。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贯穿在仁的体与用的全过程的主线,没有超出这条界线,你无论什么身份,你的所想、所行、所为就算符合仁的标准了。
以上是总体上对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和论说作一个粗糙的介绍。
32、如何从大的方面理解“仁”的内容?孔子在《论语》中谈论的仁涉及的内容很广泛,为了有利于大家学习与讨论,这里把孔子论仁的内容作“大仁”和“小仁”两项来讨论。
或说从大的方面和小的方面去把握。
孔子论述仁在大的方面是指国家政治稳定、国内人民安居乐业享太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要求各诸侯国坚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原则,维护和实践周朝的礼制。
当他的弟子或某国君向孔子问仁时,他就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篇》)。
并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篇》)。
“克己”的对象当然是奉劝各诸侯国君克制自己的权欲与贪欲。
“复礼”,就是要恢复与维护原周天子分封的局面,诸侯国之间不得互相侵略和扩大自己的权势与国土。
一旦恢复了周朝的礼制,政局稳定,天下太平,各国之间和平共处,老百姓安居乐业,这就是统治者施予的最大的仁爱之举。
在《宪问篇》中,孔子多次高度评价管仲辅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在孔子看来,管仲能以礼制匡正齐国的政治,对外不以军事威胁取胜,更不发动战争,对内全国不动干戈,政局稳定,从而让人民享受了生命的幸福,这就是管仲最大的仁德。
虽然管仲自身也有缺点,比较起用仁爱建立起的功德就不算什么了。
孔子认为,作为治国的君臣,最大的仁德之举是克服残暴,去除杀伐。
他说“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子路篇》)。
而“胜残去杀”的前提就是维护恢复周朝礼制,实现政治上的稳定。
(二)孔子主张在日常政务中实行仁政与德治。
孔子流亡到卫国时,有了经济来源,过了比较安稳的生活。
但当卫灵公向孔子问布阵作战的事时,孔子不仅不认真回答,而且第二天就率弟子们离开了卫国。
“卫灵公问阵于孔子。
孔子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卫录公篇》)是不是孔子真的不愿讲或不懂军政方面的知识呢?肯定不是!只是当时的战争和战事太频繁,给人民带来巨大痛苦。
“春秋无义战”,这些战事都是诸侯国的争权略地行为,毫无正义可言。
这对于推崇仁政德治的孔子来说,当然还是避而不谈为好。
因为孔子在鲁国主政时,就领导过军事行动,并以武备配合鲁齐两国国君会盟而挫败齐国阴谋。
他认为国防战备非常重要,但不主张轻易用兵。
他说“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子路篇》)。
意思是说,懂军事的人对民众做多年的培训后,也能够从军打仗;如果用未经教练的民众作战,这叫做抛弃民众。
当弟子原宪向孔子请教“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孔子回答“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宪问篇》)。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虽然没有逞强、自夸、怨恨、贪欲这些缺点,是难能可贵的了,但是不是仁人则还要观察。
观察什么呢?观察这个人是否“克己复礼”。
“复礼”,用周朝的礼制去治国,实现社会的大稳定才是最大的仁爱之举,才算真正的仁人。
33、如何从小的方面理解“仁”的内容?孔子与弟子们对仁的讨论,主要体现在用仁义道德修养自己,这部分内容占绝大多数。
可分为如何择家、择邻与择友;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仁爱之心;做到言与行相一致;并对仁者的品格作概括。
在孔子看来,仁又是人的一种心态或精神状态。
有仁爱之心的人才能安居乐业,增进学问。
他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篇》)。
意思是说,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处于安乐的环境中,有仁德心的人就能安居乐业,并用智慧去增长学问与仁爱之心。
如何培养个人以仁为核心的精神境界,孔子根据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人作了议论和发挥。
一是要选择民风淳朴的环境居住,有利于培养仁德之心。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篇》)。
意思是说住家,以选择有仁爱风气的地方为妥,远离不仁的环境;做人不选择仁,这就不算聪明人。
又说“居是帮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篇》)。
意思是与贤能的官员共事,择有仁德的人交往,从而提高自我应对为人处世的能力,成为一个有高尚道德之人,从而“德不孤,必有邻”(《里仁篇》)。
自己不会孤独,会有人来作邻居。
以上说明居住环境影响人的成长和身心健康,因为环境条件主要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精神方面又包括与人交往共事等因素,所以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告诉人们要选择好的外部条件,造成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选居住环境自然还包括选择友善的邻居这一重要内容。
当然,自己也必须坚持与邻居为善的原则方能和平共处。
二是着重引导弟子在言与行相一致方面培养仁德之心和善举。
在孔子看来“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篇》)。
先做后说,多行动少怨言。
如弟子司马牛是直性子,平时说话急躁,当他向孔子问仁时,孔子回答说仁就是话不轻易说出来,不然行动起来就难了!“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谓之仁己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颜渊篇》)。
又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篇》)。
古人把话说出口而行动跟不上感到羞耻,另外还会惹上“巧言令色鲜矣仁”(《阳货篇》)的嫌言。
因为说话巧妙,脸色好看着,仁德之心就少了。
当另一弟子仲弓向孔子问仁时,孔子回答说出了大门,对人要恭谨,对老百姓的使用要敬重。
凡是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不要强加到人家身上。
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不要使人怨恨。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帮无怨,在家无怨”(《颜渊篇》)。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事业与学问的成功贵在坚持不懈的行动,仁德之心与善举的培养也是贵在行动。
当有人评价冉雍有仁德而无口才时,孔子引导说“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公冶长篇》)。
意思是说口才好,用歪了就遭人憎恶。
不知道仁德的人只会说有什么用。
况且“巧言令色鲜矣仁”。
在孔子的思想里,仁的用才是目的,“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雍也篇》),意思是说,能够就身边取一些已经明白是合乎仁德的事去做,就可以说是仁人的行动方针了,强调弟子们应从身边的事去行仁德之举。
三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个人的仁德精神境界。
当弟子问孔子如何培养个人的仁德之心时,孔子回答,“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子路篇》)。
确实,能做到恭谨、宽厚、诚信、勤快、惠爱这五样事情,一个人就具备了仁德这一精神境界,在为人处世时就不会招来侮辱,能得到部下拥护,能得到上下一致信任,容易促成事业的成功,是可放心地使用的人才。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篇》),在日常生活中要恭敬、办事要认真,对人忠诚,即使在文明不发达的偏僻地区,也不要丢掉这些品德。
有了这种仁德精神境界,人就能适应不同的环境。
主观适应客观情况,人的学问与事业才有长进!这正是孔子培养弟子建树仁德精神境界的目的所在。
四是孔子对仁德之人的品格特点作了高度的概括。
“刚、毅、木、讷、近仁”(《子路篇》),意思是刚强、果决、质直、说话不轻易出口,有这四种品格就接近仁德了。
这是孔子对仁德之人的理想化,因为具备这四种个性的人几乎是完美的人。
其实,任何人具备其中一点,也都算是仁德的人物了。
总之,孔子以仁为核心,向弟子传授着个人道德修养的条件、标准、方法、内容等。
重点是“能近取譬”,即贵在行动,从身边的事做起。
最高境界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扼守道德的底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这些思想观念,对今天人们的道德修养仍有十分积极的借鉴意义。
34、如何理解杀身以成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篇》)。
意思是说有志之士,仁德之人,不要因为求生就损害了仁德,只有牺牲自己来成全仁德。
“不成功便成仁”就源于此话,这句话出现最多的在各类文艺作品。
作品中不同的角色说这句话时所要表达的心意和目的是一样的即以死相拼,不达目的誓不休!表现的思想精神境界则截然不同!如为反动黑暗势力效力的人说要杀身成仁时,说明他是反动透顶的顽固分子,虽然也表明了某种决心,但显然有不自量力、孤注一掷的消极心态,因而更让人鄙视其行为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