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译中的变译——以《小评论:林语堂双语文集》为个案

合集下载

林语堂翻译大师谈英语

林语堂翻译大师谈英语

口译论剑(转)(2009-04-17 22:08:27)标签:jacky辜鸿铭林语堂口译英语圣经浮士德莎士比亚背诵杂谈分类:英语学习——学英语二十四年的感悟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我开始学英语,那年我11岁。

2008年,我35岁,学英语已然二十四年了。

这中间固然是断断续续,但是所投入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还是相当可观的。

令人遗憾的是,我学英语的产出与投入很不成比例。

长期以来,我是“听起来云里雾里,说起来一塌糊涂,读起来磕磕碰碰,写起来缩手缩脚,译起来一瘸一拐”,整个就是一“英国病人”。

不过,“久病成良医”,二十四年来我一直“以身试药”,近乎狂热地尝试了各种英语学习方法,终于有所感悟。

2007年夏天,我有幸得到高人指点。

经过三个多月的准备,我在11月通过了国家人事部口译二级(交替传译)的考试。

我很清楚,考过口译二级并不意味着英语已经学好了,只能说明我所学到和领悟的英语学习方法是蛮有效的。

而后面的路还很长很艰苦,因为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只有真的下工夫,才能练出真功夫。

我愿意把我的感悟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沿着英语大师们的足迹前进,而不要走我走过的弯路。

首先,我会给大家介绍几位大师的英语学习方法。

然后,我会总结一下大师们的经验,并分享我的感悟。

最后,我会给大家一个学英语的建议。

开始之前,我想说明一下:我不是英语专业,也不是教育专业。

我本科和硕士都是工科,现在做金融。

所以,我在这里真的是抛砖引玉了。

只要引出来的不全是砖头,我就很高兴了。

好,“英语大师之华山论剑”开始啦!此次“论剑”的目的不在于确定谁是“天下第一”,因为我们知道他是谁;我们的目的是探讨英语学习的有效方法。

所以,“论剑”的规则如下:一、君子动口不动手,禁止肢体接触;二、只谈英语不谈政治,不涉及个人生活;三、提倡“惺惺相惜”,拒绝“文人相轻”。

按出生年月的顺序,第一位隆重出场的是:一代怪杰辜鸿铭,辜老先生!!!辜老先生学贯中西,精通英、德、法、拉丁、希腊、意大利语等多种语言。

从林语堂的“文化变译”看文学翻译中的改写

从林语堂的“文化变译”看文学翻译中的改写

意识形态和所处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 以及对他一生起关键作用但到最后又彻底决裂的赛珍珠的影响。 2 世纪 7 年代起 , O 0 翻译研究开始走向更为宏观的视角, 即文化转向。该学派由 J霍姆斯创立 , . 并经

卞建华在 《 林 语 堂 “ 化 变 译 ” 对 文 的再 思 考 》《 海 翻译 》0 5年第 1 ) 文 中指 出, 照雅 格 布逊 ( o a (上 20 期 一 按 Rm n Jkbo)语 内 翻译 ” i r i ulrnli ) “ 际翻 译” i e i ulrnli ) 符 际 翻译 ” i e e i i ao sn“ ( t lg a t s t n 、语 n an a a o ( t n a t s t n 和“ n d g a ao ( t smo c nr t t nl i ) r s t n的分类和曼塔利 (ut H lMat r 对“ a ao J s o nt i 翻译行 为” a z a) 的界定 , 堂“ 林语 根据特 定条件下 特定读者 的特殊 要 求, 采用增 、 、 、 、 、 、 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 内容 的翻译活动”就是一 种特殊形式 的文 化翻译活动—— 减 编 述 缩 并 改 , “ 文化变译 ” 。本文借用这一术语 进行 论述 。
林语堂并不以翻译作品著称 , 但他用英文创作 了大量 的作 品, 中包含很 多的节译或编译 例如 其 MyC u t dMyP pe( o nr a e l ( yn o (吾国吾民》 、 h otne f i (生活的艺术 》 、 metnP kn )T e mpr c f ( I a o L e( )Mo n ei i g (京华烟云》 , 《 )并翻译了沈复的《 浮生六记》S hp r o a l t g i)编译了 T e so of- (i C at s f o i r , x e F an L e h dm o C nu Wi f d S《 u(孔子的智慧》 、 h so o Los(老子的智慧》等。 )T e dm at ( Wi f e ) 林语堂在文学历史 中扮演的是一个文化译 介的角色。他在向西方译介中国文化时, 为何选择此文本而非彼文本 , 选用此策略而非彼策略, 是受他个人

文学翻译中的自译研究——以林语堂《啼笑皆非》为个案

文学翻译中的自译研究——以林语堂《啼笑皆非》为个案

l关 于 自译
标准。
表 I《 啼笑皆非》 1 章的 高频词 前 1
a 顾名思义 , c译 , 即作者翻译 自己的作品 , 对于 “ 忠实” 标准 , 他提 出有 四义 : 须传神 ; 非绝对 ; 须通顺。 关于传 译 者 即作 者 本 人 。 今 为止 , 至 自译 有 以下 几种 解 非字译 ; 释 :法 国学 者 莱 恩 尼 尔 ・ 鲁 特 曼 ( a i 神 , 格 Rie nr 林语堂对“ 字神”从语 言学和心理学 , G um n 认 为 , rta ) 自译是指翻 译自己作 品的行 为 理 论 两 个 角度 做 了很科 学 的阐 述 “ h tn l a t — r n lt n n s l ta sa in T e el s u o ta sai a d e - r n lto o f 关 于 “ 顺 ” 准 , 是 从 心 理 学 通 标 他 r fr t t e c o rnsai g n ’ o wrt 上角度指 出:须以句为本 位,译者必将 ee s o h a t f ta lt o es wn n i — “ i g o t e rs l f u h n u d ra i g’ 原 文全局 意义详细准确 的体会 出来 , n s r h e u t s c a n et k n . o ’ 吸 (rta,2 0 l) 时 , rt n 认 为 , 译可 收心中 ,然后将此 全句意义依中文语 法 Gum n 04:7同 Guma 自 ; “ 以指 翻 译过 程 也 可以指 翻 译 的后 果 ,并 且 暗示 译 出” 须完全根据中文心理 ,译 者心 中 自译常常用于文学翻译 。斯洛伐克学者波波维 非 先将 原文思想译成有 意义之 中国话 , 似中国话 实非 中国话 , 似通 奇( ooi) Ppvc则认为 自译是作者本人将原来的文 则据字直译 , 本翻译 成另一种语言的翻译。(o oi17 :9 而 不通 , 不 能 达 到通 顺 结 果 ” ( 新 Ppv , 61) c9 决 。 罗 这两种解 释都指出是作者本人充 了翻译者这 璋 ,944 8) 18 :1 个角色的。 关 于 “ 的标准 , 美” 林语 堂认 为理 国外学者对 自译 的研究已有 相当悠久 的 想 的翻译 家应 当将其工作 做一种 艺术。 历 史 , 以上 的 引 文 可见 一斑 。根 据 格鲁 特 曼 , 以爱艺术之心爱它 ,以对艺术谨慎不苟 从 在1 6世纪 , 欧洲的很多诗人流行翻译 自己的拉 之心对它 , 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 使 尤其 更 不 丁文作品,存 12 9 4年到 16 9 9年间 ,自泽很盛 是 翻 译 文 学 作 品 。 “ 可不 注 意 于文 字 行 。近 代也有 著名 自译家 ,如 贝克特 a e l 之 美 的 问题 ” ( 秉 钦 , 0 4 18 m u 。 王 2 0 :7 ) B cet 纳博科夫(l i i N o) 他们不 ekt、 ) Va mr ao v d t k 等。 22翻译 文化 观 . 仅 仅 做 自译 , 对 自译 有 一 定 的 研 究 f 建 还 、 郭 林 语堂在其 4 O岁时 , 要求 自己“ 两 中 ,0 02 7 20 :5) 脚踏中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 ,他深 相 比国 外 的研 究 , 闰学 者 对 自译 的关 注 受 中西方文化熏陶, 中 西方文化 、 中国传统 则显得寥寥无几 , 尽管我们国家有相当多的自 儒家道家佛家在他的结 合下 ,形成他独 译家 , 如张爱玲 、 萧乾 、 白先勇 、 林语堂等 , 且他 有 的中 西 融 合论 。 对 于 翻 译 , 同样 提 而 他 们 自身都是作 家和翻译家. .林语堂便 是其 中一 倡要翻译文化。如林语堂在《 啼笑皆非》 位。事实上 , 中国好几位翻译家 , 如许渊冲 、 傅 中译本序 里,从 中国角度谈到的文化的 雷 、 等 都认 为 自译 是最 理 想 的 翻 译 。 茅盾 世 界 主 义 , 以看 作 是 “ 可 中西 融 合 ” 的概 述 : 论 不 2 林 语 堂 翻译 思 想 仅要求中西文化通过学习借鉴来完善 自己 , 更 我 们知道译者 的翻 译思想往往决定 着译 要求中西文化打破民族界限 ,以现代化的世界 者的翻译策略,我们在选取林语堂作品做个案 文化为最终 目标 而林语堂 的翻译中 , 多种翻译 分析之前 , 有必要先理清林语堂的译学思想 , 大 策略都得 到 _恰当的运用 , 『 在这个角度来看 , 为 致可分为i个部分 : 翻译标 准论 、 翻译文化观 、 了更好的传递文化信息 ,林语堂是很倾向翻译 翻 译伦 理 观 。 文化观的。 21 . 翻译标准论 23翻 泽伦理 观 - 林语堂提 出“ 讨论翻译须研究其文字及心 林语 堂的翻译 三大标准从 另一角度 可以 理 问题 ”换 言 之 , “ 译 的 问题 . 可 以 说 是 说是译者的 二大责任:第一是译者对原著者的 , 即 翻 就 三 “ 语 言文 字 及心 理 的 问题 ” 町以说 , 语 堂 是 中 责任, 。 林 第二是译者对 中国读者的责任 , 第三是译 国译学史上第…个最明确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 者对艺术的责任 样 的责任心备 , 然后 可以谓 学作为翻译理论的“ 学理剖析” 的基础的 。而也 具有真正译家的资格” 。 新璋 ,9 4 4 8 18 :11 正 是在 这 两 个基 础 上 ,他 集 成 了前 人 译 论 的 精 在 《 翻译 》 文 的 开 头 , 语 堂将 翻 译 看 论 一 林 华, 提出了翻译 的三大标准 : 实 、 忠 通顺 和美的 成是一门艺术 ,而译者的修养则需要具备以下

从叙事学视角浅析林语堂《英译重编传奇小说》中的变译现象

从叙事学视角浅析林语堂《英译重编传奇小说》中的变译现象

从叙事学视角浅析林语堂《英译重编传奇小说》中的变译现象吴海迪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
【年(卷),期】2013(000)005
【摘要】翻译作为一门跨学科研究,从不同的学科中吸取精华理论为之所用。

叙事学理论是文学批评的重要理论,它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空间。

该文应用叙事学原理来分析林语堂《英译重编传奇小说》中的变译现象。

通过该文研究显示从叙事学视角来看对原文进行叙事形式的改变是必要的。

同时本文也建议译者在翻译时把叙事因素也考虑在内,当译者更好的理解原文的叙事模式,他就能更好的再现原文,才能有更高的译文质量,译文也能更好的为译文读者所接受。

【总页数】3页(P182-183,193)
【作者】吴海迪
【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改写理论视角下林语堂《英译重编传奇小说》译本刍议 [J], 王伟
2.林语堂《英译重编传奇小说》改写研究 [J], 杜可文;张德让
3.林语堂《英译重编传奇小说》改写研究 [J], 杜可文;张德让;
4.改写理论视域下林语堂《英译重编传奇小说》探究 [J], 詹声斌
5.从叙事学视角浅析林语堂《英译重编传奇小说》中的变译现象 [J], 吴海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第一篇: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摘要:自古以来,对于翻译的标准,国内外许多翻译家都提出过自己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

比较著名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有: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宁信而不顺”;哲罗姆的“意译而非直译”等等。

本篇文章主要通过林语堂的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来分析其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忠实、通顺、美。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思想;忠实;通顺;美Abstract: From ancient times,many translators have their own translation ideology and translation theory about the criterion of translation.There are some famous translation ideologies and translation theories, for example: Yan Fu advocates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Lu Xun “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St.Jerome “transliteration rather than free translation” and so on.This passage will talk about Linyutang’s transl ation ideology and translation theory: faithfulness, fluency, and beauty.Keywords:林语堂,翻译思想,忠实,通顺,美引言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时代,翻译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各国各民族间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际手段和交往途径。

翻译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翻译在我们的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林语堂翻译作品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研究

林语堂翻译作品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研究

林语堂翻译作品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研究本文旨在探讨著名文学家林语堂的翻译作品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特点。

首先,通过对林语堂翻译作品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概念分析,明确了林语堂翻译作品中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之间的界限。

其次,本文以林语堂翻译作品中归化翻译策略为研究重点,以《四世同堂》为代表,分析了林语堂翻译作品中的归化翻译策略的特点,重点分析归化技术的使用,归化翻译中的文字特征,以及归化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

最后,以《丰乳肥臀》为例,分析了林语堂翻译作品中的异化翻译策略的特点,重点分析异化技术的使用,异化翻译中的文字特征,以及异化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

研究结果表明:在林语堂翻译作品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均占有重要地位,归化翻译策略有助于保留原著的文化特色,同时异化翻译策略则促进外语文本的忠实译介,进而更好地传达作品的文学性和内涵。

【引言】著名文学家林语堂曾担任中外文学翻译十余年,翻译出版了大量优秀作品,其中包括名著《四世同堂》、《丰乳肥臀》等。

这些翻译作品历经漫长岁月依然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甚至被搬上银幕,深受观众追捧,体现出林语堂翻译作品的持久力。

林语堂的翻译作品,不仅拥有持久的文化价值,而且也拥有深厚的翻译理论价值,其丰富的翻译策略对翻译理论的发展及文学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以林语堂翻译作品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特点,有助于深入了解林语堂的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并进一步拓展翻译理论研究。

【归化翻译策略】归化翻译策略是文学翻译中最常用的策略,它指一种试图把原作中文化特色完整地还原为译入语特色的翻译策略,旨在把译入语文本尽可能多地融入外语文本的文化特色,以此来达到文字表现上的生动感。

以《四世同堂》为例,林语堂使用以归化技术调和译入语文本,以汉语拟音来替代原文的外文拼音,例如“hui-wy(回威)”这一外文拼音,被改写成“辉威(huíwēi)”,在林语堂的翻译中,“辉威”既保留原文的音美,又有汉语文字表达的气势恢宏,从而使外元文本中的文学意蕴得到更有力的表达。

林语堂的翻译观

林语堂的翻译观

• 例如, 他译莎士比亚的《人生七记》, 其 “ 天地一剧场, 众生皆戏子,出将又人相, 净 丑相轮替… … ” 的风格颇有“ 打油” 的意 味。 • 海涅《哀歌叙言》, 林语堂译为: “ 运气是个 跑街婆, 他不愿常留一处, 他把你头额一摩, 就跑到别人家去。”其韵味颇似中国民谣。 • 毫不奇怪, 他会将印象派大师毕加索的画如 此幽它一默: “ 远看象根肠, 近看蛋花汤, 原 来是太太, 哎呀我的娘! ”
在谈话风格上林语堂刻意保留原语风格中具有素朴特质的语料而将古老的圣典中的精英风格整合出通俗化白话化歌谣化或闲淡化的特色悠然自得之处颇似日常闲谈或人间小品例如他译莎士比亚的人生七记天地一剧场众生皆戏子出将又人相的风格颇有打油海涅哀歌叙言林语堂译为
——美Leabharlann 译两 脚 踏 东 西 文 化
• 作为一名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一位享誉海内 外的作家、杰出的学者,林语堂都是当之无 愧的。他虽然很少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但却 把翻译难度很大的中国古典文学翻译成了英 文。并主要以英文写作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 社会和中国文化,提起林语堂,人们就会想 起他用英文写的《吾国与吾民》、《京华烟 云》等诸多作品,为促进中外文艺交流、向 国外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及哲学,作出了无与 伦比的贡献。
• “美的标准”,林氏说道:“翻译于用之外, 还有美一方面必须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 应当将其工作做一种艺术,以爱艺术之心 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 译成为美术之一种。”
1)词的 “句化美”
美译
2)语篇的 “复调美”
3) 文化的 “完形美”
• 词的“ 句化” 现象, 是指原语中单个的词 在译语中被转化为句子(含小句)的现象。我 们都知道,“ 单音节性” 是中国文学尤其 是古典文学的审美规范。而西方的阅读习 惯却不以词或片断为美, 西方人崇尚连贯性 很强的段落阅读,因此, 在汉译英的过程中, 汉语中许多具有凝练意义的单个词, 在林语 堂的笔下都被“ 句化” 了。

从林语堂作品看文学翻译的自译

从林语堂作品看文学翻译的自译

邢台学院学报JOURNAL%OF%XINGTAI%UNIVERSITY第32卷第2期2017年06月林语堂是公认的中国现代文学家、翻译家,能够一手中文、一手英文,带给读者汉英双语的佳文妙作,也是蜚声海内外,深受东西方读者共同喜爱的作家。

从林语堂的生活、文化教育背景来看,这样的背景使其十分擅长东西方文化之间的转译和自译。

一、林语堂文学翻译观王佐良曾提到:“研究文学翻译家,必须首先明确他译了多少书?原本为何?译文得失?翻译观如何?是否践行了自己的观念?中途是否修正?对翻译领域的影响?”笔者认为,在对林语堂作品自译进行研究时,总体上也应把握这样的思路来进行。

作为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林语堂早在1933年,就出版了首部作品———《语言学论丛》,并对翻译的本质进行了解读:“翻译是一门艺术,也无明文规定,译者能够自由发挥,但翻译并不是随心所欲,必须坚持三大责任,一是译者的修养,二是译文水平,三是明确翻译标准与方法。

”由此可见,林语堂的翻译标准与严复的“信、达、雅”基本一致,但是,愈发强调了译者必须承担起对原文作者、读者及原文艺术的责任。

只有肩负这三大责任,才担得起“翻译家”的称谓。

如今,我们研究林语堂翻译,必须明确其翻译观,探究对这一翻译观的践行、修正情况,并对其在翻译领域的影响进行研究。

除了“三大责任”,关于文学翻译,林语堂还提出了“三个标准”,即忠实、通顺、美。

“忠实”是对译者的要求,而非字字对译,应以句作为翻译单位,忠实还应“传神”,能够传达出文字逻辑意义以外的情感与情绪色彩。

在林语堂看来,绝对的忠实并不存在,无法将文字内涵、声、神、体、气之美同时译出,因此,通顺属于最基本的要求,译者必须从读者心理出发进行翻译,对读者负责。

当然,通顺的译文还需以句为单位来译,这点林语堂和鲁迅的态度不同,在鲁迅看来,为了最大化地保存原文的“洋气”,需要“硬译”,做到“宁信勿顺”,如此只能使读者硬着头皮来看。

从前两条“忠实”、“通顺”两大标准来看,林语堂强调译文必须能够准确地以目的语言传达给读者,而“美”的标准就是更高层次的要求了。

林语堂英译古文小品有意误译研究——以《桃花源记》为例

林语堂英译古文小品有意误译研究——以《桃花源记》为例
一 一
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 。 ”
林 语 堂英 译古 文小 品 是文 学 翻译 中一种 客观必 然 的现 象 。 林 语 堂 醉 心 于 向西方 译 介 中华 文 化 , 并 取 得 了非 性 叛逆 ”,

翻 译 即创造 , 翻 译 即叛 逆 , 因此 , 有 意 误译 , 或“ 创 造
陈平原 曾表示 :“ 在现代作家 中, 大概没有人 比林语 “ 创造性叛逆 ” ( C r e a t i v e T r e a s o n ) 作为一个术语 , 堂更西洋化 , 也没有人 比林语堂更东方化 。” 林语 堂 最 早 是 由 法 国 文 学 社 会 学 家 埃 斯 卡 尔 皮 ( R o b e r t 用英文创作并 翻译了一系列经典作品 , 其在西方传播 E s c a r p i t ) 提出的。埃斯卡尔皮在 《 文学社会学 》 一书 了中国智慧 , 并对英语世界 , 尤其是美 国产生了巨大 中指 出 :“ 如 果 愿意 承认 翻译 始 终是 一种 创 造性 的背 影 响, 这 也 奠 定 了他 在 国 际文 坛 、 译 坛 的重 要 地 位 。 离, 那么 , 那 个使 人 大 为恼 火 的翻译 问题 也许 就 可 以 谢 天振 将 “ 创造 性叛 逆 ” 定义 为 :“ 文 学翻 世界知名报刊《 纽约时报 》 也 曾这样赞美林语堂 :“ 他 解 决 了。” 就是 反 映了 翻译过 程 中译 者为 了达 到某 向西方人士解释他的同胞和国家的风俗 , 想望 , 恐惧 译 中的叛逆 , 和思想的成就 , 没有人能比得上 。”
翻译 古 文小 品 。在 他看 来 , 古 文小 品体 现 了中 国文 人 原文的语言内涵、 表达方式等作了增补 、 省略和替换。
( 一) 增 补 法 乃至整个 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 与审美情趣。林语堂 1 9 6 0 年 出版发行的《 古文小品译英 》 就收录并翻译 了 为 了翻译出原文 中潜在 的信息 , 使译文读者得到 李渔、 郑燮 、 金圣 叹、 陶渊明 、 王维 、 苏轼等文人墨客 与原文大致相同的阅读感受 , 译者经常采取增补法 。 的小 品文 。 增 补 法是 指 根 据 目的语 的语 法 结 构 、 表 达 习惯 、 语 意

林语堂翻译作品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研究

林语堂翻译作品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研究

林语堂翻译作品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研究“林语堂”是中国新疆出生的新疆英文译者、新闻工作者,也是中国现代翻译学的先驱之一。

他出版的《林语堂译文》集合了他在汉英翻译的多年经验,在翻译实践中展示了他对翻译技巧的独特理解和实践。

本文将对林语堂在《林语堂译文集》中采取的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进行综合研究,以探讨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在林语堂翻译作品中的使用情况。

在林语堂的翻译作品中,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通常是结合的,而不是两个翻译方式之间的抉择。

一方面,林语堂经常采用归化策略,以适应中国人的写作审美习惯,使英译文更加流畅、自然,从而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

例如,林语堂翻译了袁世凯的《新闻报告》,他译成“old-fashioned rickshaws”,将中文原文中的“较旧式的拖拉机车”替换为更加贴切、熟悉的表达,从而使译文发出了更加生动的效果。

另一方面,在林语堂的翻译作品中,异化策略也是常见的。

这种策略常常是在进行文化转移时使用的,主要是为了使译文更加真实地传达出原文的文化内涵。

例如,林语堂为《红楼梦》的英文版翻译的“卖花的小贩”,他通过把“花贩”直译为“Flower Seller”来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买花卖花的现象,使英译文表达更加真实。

总而言之,林语堂在翻译作品中所使用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在提高翻译质量和兼顾读者体验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

归化翻译策略使译文更加流畅,可以适应读者习惯,从而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而异化翻译策略则能够有效地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以使译文更加真实。

因此,林语堂在《林语堂译文集》中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为后世翻译人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值得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林语堂在《林语堂译文集》中采用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在提高翻译质量和传播文化内涵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融合可以更好的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并可以有效的传播中国文化内涵,从而提升中文翻译作品的质量。

因此,林语堂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为现代的中英文翻译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值得深入研究。

自译与发挥译语优势——以林语堂自译为例

自译与发挥译语优势——以林语堂自译为例

㊀2018年10月第34卷第5期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Beijing(SocialSciencesEdition)Oct 2018Vol 34㊀No 5自译与发挥译语优势以林语堂自译为例武㊀敏(广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ꎬ广东广州510320)收稿时间 2018-06-25基金项目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林语堂自译研究 (编号为GD16XWW23)阶段性成果ꎮ 作者简介 武敏(1972-)ꎬ女ꎬ湖北枣阳人ꎬ广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ꎮ㊀㊀ 摘要 ㊀关于翻译中是否应提倡 发挥译语优势 一直富有争议ꎬ文章以对翻译具有示范价值的自译为例ꎬ从抽象 与 形象 严谨 与 简洁 紧凑 与 节律 平实 与 文采 四个方面比较分析了英汉各自的优势ꎬ列举了发挥译语优势的语言资源ꎬ提出通过 发挥译语优势 促进翻译与创作ꎬ促进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ꎬ促进文学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ꎮ关键词 ㊀发挥译语优势ꎻ自译ꎻ他译ꎻ忠实 中图分类号 H05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2689(2018)05-0007-07引言翻译中的 优势论 是许渊冲在大量翻译实践的基础上ꎬ本着学者的探索意识ꎬ于1981年明确提出的: 在原文高于译文的时候ꎬ应该尽可能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形式ꎬ发挥原文的语言优势ꎻ在译文高于原文的时候ꎬ也可以扬长避短ꎬ发挥译文的语言优势 [1](2)ꎮ这一提法又与原文㊁译文 竞赛 论密切相联ꎬ即把翻译看作两种语言㊁文化之间的竞赛ꎬ既为竞赛ꎬ自然要各显其能㊁力争在表达方式上更胜一筹ꎮ此后许老不断阐述和发展这一理论ꎬ于2000年在«新世纪的新译论»中他将音美㊁意美㊁形美作为译诗的本体论ꎬ知之㊁好之㊁乐之作为译诗的目的论ꎬ等化㊁浅化㊁深化作为译诗的方法论[2]ꎬ进一步深化了 发挥译语优势 的内涵ꎻ于2014年他结合 中国文化梦 的实现以大量例证再次论证 在中西互译的时候ꎬ应该避免劣势ꎬ争取均势ꎬ最好尽可能发挥译语的优势 [3](11)ꎮ优势论 一经提出ꎬ一石激起千层浪ꎬ余波不断ꎬ引发了中国译界持久而热烈的讨论ꎮ支持者大有人在ꎬ反对者也为数不少ꎮ支持者大多从实践层面入手ꎬ如:劳陇强调翻译中 意合 句法㊁成语和俗语的运用[4](74)ꎻ胡东平等从英汉衔接手段的角度论述了如何发挥译语优势[5]ꎻ杨清平探讨了四字格运用的标准[6]ꎻ有的则更进一步ꎬ将发挥译语优势落实在教材编写中ꎬ如杨士焯提出从四个方面展现翻译文采:(1)巧用中国古代诗文典籍词语㊁句法㊁章法ꎻ(2)巧用汉语四字格词语ꎻ(3)炼词用字ꎻ(4)巧译英语意美㊁音美㊁形美[7](225)ꎻ还有的从理论角度肯定其价值和意义ꎬ如:郑海凌肯定了许论的创新精神ꎬ认为许论 整体上是正确的㊁科学的ꎬ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ꎬ是 我国翻译理论研究的一大飞跃 [8](45)ꎮ然而ꎬ正如许老所言ꎬ 二十世纪的中国译坛还是反对 优势竞赛论 的人更多 «中国翻译»一年之内ꎬ就有三篇文章反对 发挥优势论 ꎬ反对 竞赛论 [2](6)ꎮ宋学智明确提出 忠实是译者的天职 ꎬ从语言学㊁文艺美学㊁翻译本质和文化交流等角度对 优势论 和 竞赛论 提出了质疑[9]ꎻ江枫批评 优势竞赛论 舍形而取神 [10](25)ꎬ但实际上语言形式与内容密不可分ꎬ改变了表达形式就会改变内容ꎮ我们认为ꎬ 优势竞赛论 走的是艺术路线ꎬ与现当代翻译研究中一度占据主导地位的 科学 途径背道而驰ꎬ遭到讨伐不足为奇ꎮ主观上ꎬ它也与许氏定义不够明确㊁措辞不够严谨㊁例证具有局限性与译论㊀8㊀㊀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2018年10月缺乏系统论证有关ꎮ其一ꎬ对于何谓 译语优势 ꎬ许论论述较为笼统ꎬ容易成为过度发挥的借口ꎻ其二ꎬ发挥 译语优势 ꎬ侧重语言和文学的竞争关系ꎬ忽略了其相互影响㊁相互促进的互补与合作关系ꎻ其三ꎬ许论多用诗歌翻译来进行例证ꎬ具有明显的局限性ꎬ而且诗歌翻译本身见仁见智ꎬ结论难以服众ꎻ其四ꎬ未能系统论证译语优势的具体表现ꎬ仅零星提及ꎬ指导作用有限ꎮ本文拟以一种新语料 可为翻译典范的优秀散文类作品自译为例ꎬ采用文献归纳法和比较分析法ꎬ借用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成果ꎬ尝试较为系统地从宏观上把握英汉各自的优势并论证其效果ꎬ从语言优势互补的角度阐述 发挥译语优势 的意义与价值ꎬ以期深化 优势论 的研究ꎮ一㊁自译 理想 的译文译者与原作者合一ꎬ是很多译家和研究者的梦想ꎮ许渊冲说ꎬ文学翻译作品 应该等于原作者用译语的创作 [2](5)ꎻ茅盾认为好的翻译 是把译者和原作者合而为一ꎬ好像原作者用另外一国文字写自己的作品 [11](575)ꎻ傅雷论述外译中时说: 不妨假定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 [12](624)ꎮ众所周知ꎬ 理解 与 表达 构成翻译的主要过程ꎬ译者若能同原作者合一ꎬ理解的障碍将不复存在ꎬ而原作者若又精通译语ꎬ并能直接用译语进行写作ꎬ表达亦不足为虑ꎬ完美的理解与表达ꎬ势必造就 理想 的译文ꎮ这样的翻译ꎬ看似遥不可及ꎬ然而ꎬ由作者本人将自己的作品译成外语或译回母语的现象 自译 却早已存在ꎻ而且ꎬ随着近现代以来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ꎬ世界各国ꎬ尤其是一些前殖民地国家ꎬ涌现出一批双语甚至多语作家ꎬ这些人游走于不同语言文化之间ꎬ同时以母语和外语进行创作ꎬ还出于各种目的时常自译本人作品ꎬ中国著名的自译作家包括林语堂㊁张爱玲㊁萧乾㊁卞之琳㊁白先勇㊁余光中㊁李彦等ꎬ国外尤其是西欧国家因其历史文化渊源ꎬ自译历史则更为悠久ꎬ人数众多ꎬ研究关注较多的包括贝克特(Beckett)㊁泰戈尔(Tagore)㊁纳博科夫(Nabokov)等ꎮ然而ꎬ有趣的是ꎬ虽然在理论上将自译视为 理想 翻译的论者不在少数ꎬ在实践中却鲜少如此ꎬ实际上ꎬ甚至连自译是否属于 翻译 都存有争议ꎮ究其原因ꎬ自译严重冲击了传统的忠实观ꎮ自译者的特殊主体身份ꎬ使其得以从翻译活动的 幕后 走到 台前 ꎬ直接与译语读者进行对话ꎬ并根据自译的目的㊁社会文化语境的差异㊁读者对象的改变等选择不忠实于自己原文的字面㊁内容乃至结构ꎬ而是将 忠诚 的天平向读者倾斜ꎬ基于读者的接受能力和审美需求ꎬ在翻译时进行增减重组甚至改写ꎮ这样一来ꎬ各翻译主体(作者㊁译者㊁读者㊁中间人)各得所求ꎬ貌似皆大欢喜ꎬ可是ꎬ 原作 与 译作 ㊁ 作者 与 译者 之间二元对立的消解却动摇了传统翻译观的基础:翻译活动应该遵循什么准则?评判译文的标准该如何界定?自由度该如何把握?等等ꎮ因此ꎬ尽管自译在实践上一直存在并于近年来不断扩大影响ꎬ但译界尚未做好正视自译的准备ꎬ对于这样一个令人尴尬的存在ꎬ将其排除在翻译研究的领域之外其实也是一个无奈的选择ꎮ另一方面ꎬ自译者群体相对于庞大的他译者(other ̄translator)群体来说ꎬ终究属于少数派ꎬ因此ꎬ尽管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ꎬ却不足以撼动传统的翻译形式与观念ꎮ自译是一种译者享有权威和特权的翻译活动ꎬ可以说ꎬ它解放了译者ꎬ使译者得以充分发挥创造性ꎬ尽管有人抱怨自译者过于自由ꎬ但自译者只是部分摆脱了原作者的 紧箍咒 ꎬ他们依然要对原文负责ꎬ对中间人和读者负责ꎬ对自译的目的负责ꎬ对跨文化沟通的效果负责ꎬ因此ꎬ尽管自译不像他译那样 忠实 于原文的局部和细节ꎬ从整体和宏观上来看ꎬ自译依然是 忠诚 的ꎬ而且质量往往高于他译ꎮ冯欣欣通过对林语堂自译和宋碧云他译的«啼笑皆非»的对比指出:自译的质量高于他译[13]ꎮ刘红华通过对自译与他译在意义㊁风格㊁文化三方面的对比ꎬ认为自译比他译功能对等的程度更高[14]ꎮ李平㊁程乐通过研究林语堂的自译ꎬ认为:作家自译过程中ꎬ似乎更关注整体的忠实值ꎬ而牺牲局部的忠实值ꎻ自译的整体忠实值与局部不忠实值比他译都要大ꎻ只有从整体出发ꎬ才能意识到自译可能是最忠实的翻译[15](89)ꎮ陈文伯通过比较自译和他译得出结论:作者自译的译文可以作为翻译的典范[16](7)ꎮ因此ꎬ与其无视其存在ꎬ不如通过自译来重新认识翻译过程ꎬ界定翻译标准ꎮ正是基于这一考虑ꎬ本研究利用英汉比较的一些代表性成果ꎬ以三获诺贝尔奖提名的著名双语作家林语堂的自译作品为例ꎬ尝试较为系统地验证并阐释如何发挥译语优势ꎮ本文的语料均来自«小评论:林语堂双语文集»(下简称«文集»)[17]ꎬ因其中收录的多㊀第34卷第5期㊀武㊀敏:自译与发挥译语优势㊀9㊀篇双语作品究竟孰为 作 ㊁孰为 译 存有争议ꎬ本文所引例句姑且按照«文集»的编排方式ꎬ英文在前ꎬ中文在后ꎬ而且涉及双语优势的发挥ꎬ也就是说:在忠实于原文总体意义的前提下ꎬ写作或译为英语时ꎬ则充分发挥英语的优势ꎬ写作或译为汉语时ꎬ则充分发挥汉语的优势ꎬ从而使得双语文本各有千秋ꎬ相得益彰ꎮ本文根据研究目的ꎬ仅挑选«文集»中基本对应的例句ꎬ以便通过对照充分彰显英文㊁中文各自之美ꎮ因«文集»以书信㊁演讲㊁散文和短篇小说为主ꎬ因此本文针对的是散文类作品的英汉㊁汉英互译ꎮ二㊁汉英各自之优势在林语堂自译中的发挥㊀㊀林语堂的语言功底是学界公认的ꎮ1936年前ꎬ就因其小品文写作而名声大噪ꎬ获封 幽默大师 ꎻ1936年因MyCountryandMyPeople«中国心»在美国大卖ꎬ他应邀携家赴美专事英文写作ꎬ直至1967年回台湾定居ꎬ31年间出版了30余本英文著作ꎬ大部分都跻身畅销书之列ꎬ成功成为世界舞台上中国文化的代言人ꎮ林语堂双语文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机ꎬ欣赏林先生的如花妙笔ꎬ探讨他如何以其高超的语言技巧和敏锐的文化意识在双语的世界中自由游走ꎬ从而为英汉㊁汉英翻译实践提供借鉴ꎬ为翻译理论建设提供新语料ꎬ启发新思路ꎮ林先生在双语创作时能各取其长ꎬ首先基于他深厚的语言㊁文学和文化功底ꎬ其次也得益于林先生作为一个语言学家对两种语言的深入思考和深刻认识ꎮ他在«中国人»中指出ꎬ中国话和中国语法 显示出思考上之极端简性ꎬ拟想之具体性ꎬ和章句法之关联关系之经济 [18](62)ꎮ这种认识直接体现在他英文作品的抽象与准确ꎬ以及对应中文的形象和精炼ꎮ根据这一认识本文结合实例归纳出英汉 抽象之美对形象之美 严谨之美对简洁之美 ꎮ庄绎传指出英汉在遣词造句方面有一个突出的不同ꎬ 英语体现一个 紧 字ꎬ汉语体现一个 松 字 [19](81)ꎮ这是本文提出的第三组优势对比:紧凑之美对节律之美ꎮ高健在 语言个性与翻译 一文中ꎬ总结了汉语的22条个性ꎬ其中多条指向汉语重 文采 的特性:仍然极易形成并偏爱使用对偶排比结构ꎻ与此相连的四字结构仍然出现频率较高ꎻ求雅的意识强ꎻ词藻的观念也仍然很强[20](58)ꎮ与此相对的则是英语的 平实 达意为主ꎬ不追求辞藻的堆砌ꎮ这是本文归纳的第四对特点:平实之美对文采之美ꎮ以上四个特点互有关联ꎬ概括了英汉语言的相对优势ꎮ(一) 抽象 之美对 形象 之美林语堂在«中国人»中指出ꎬ中式思维的具体性体现在抽象词句的性质㊁俗语和比喻上ꎬ 一个抽象的意识ꎬ她往往用两个具体的品性组合而表达之 ꎬ如用 大小 长短 宽窄 表示 体积 长度 和 宽度 [18](62)ꎮ与之相对的ꎬ则是英语的抽象思维ꎬ看看那些由后缀 ̄nessꎬ ̄ability等构成的名词便可知一二ꎮ以下例句选自«摩登女子辩»:例1a:Thereareanynumberofsuchsweetyoungsoulswhowouldslaveandsavefortheirmenandgivetheiraffectionforaloyalheartinreturn.(p.351)例1b:而这世上确有许多这样女子ꎬ只要换得男子一点真情ꎬ赴汤蹈火粗衣陋食皆所不顾ꎮ(p.356)英语句的slaveandsave简单直接且押头韵ꎬ令人过目难忘ꎻ汉语中则化为两个生动形象的四字成语 赴汤蹈火 和 粗衣陋食 ꎬ英汉字面用语不同而深层含义一致ꎬ在语言表达上各取所长ꎬ各有特色ꎮ林先生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确实令人称奇ꎮ(二) 严谨 之美对 简洁 之美TheEnglishareproudoftheprecisenessoftheirlanguageꎬwhileweChineseareproudoftheconcisenessofourmothertongue (英国人以英语之严谨为傲ꎬ中国人以汉语之简洁为傲 笔者译)[19](81)ꎬ这句话道出了英汉各自的优点:英文严谨而汉语简洁ꎮ连淑能也有类似的表述:英语注重形合ꎬ注重结构㊁形式ꎬ常常借助各种连接手段ꎬ因而比较严谨ꎻ汉语注重意合ꎬ注重功能㊁意义ꎬ常常不用或少用连接手段ꎬ因而比较简洁[21](81)ꎮ英语是形合的语言ꎬ句中有各种关系词ꎬ如介词㊁连词㊁关系代词㊁关系副词等ꎬ可以将相关的内容紧凑地衔接在一起ꎬ行文严谨ꎬ表意准确ꎬ形成主干结构突出㊁枝叶茂盛的大树ꎻ汉语是意合的语言ꎬ句子结构比较灵活ꎬ少用介词㊁连词ꎬ没有关系代词㊁关系副词ꎬ又常省略较为明显的主语和代词ꎬ因此句子短小ꎬ不蔓㊀10㊀㊀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2018年10月不枝ꎬ呈典型的 竹状 结构ꎮ例2a:NowwehaveneverheardaShanghaiEuropeanpraisingChinesefoodorChinesedressorChinesebuildingsorChinesewomenꎬorifIper ̄sonallyhaveꎬtheChinesepublicasawholeisunawareofit.(p.263)例2b:盖向来上海西人未闻有称赞中国人之衣食宫室或中国女子者ꎬ即使有之ꎬ亦不刊之报章ꎮ(p.267)英文四个orꎬ中文只留其一ꎬ代词we和I在汉语中省略处理ꎬ五个重复的限定词Chinese汉语仅留其两ꎬ相形之下ꎬ英语逻辑严密而汉语措辞简练ꎬ尤其是 衣食宫室 四字ꎬ简约之至ꎬ汉语中大量依然通用的文言字词与表达无疑为这种简约的表达提供了丰富的语言资源ꎮ(三) 紧凑 之美对 节律 之美此处的 紧凑 不同于上一小节的 简洁 ꎮ 紧凑 对应compactnessꎬ指的是英语可以调用各种形式手段将多重信息压缩在一个句子之内ꎬ因而句子结构紧凑㊁逻辑严密㊁层次分明ꎻ而 简洁 对应concisenessꎬ指采用意合的方式联结小句ꎬ省略不必要的形式衔接手段ꎬ辞简而义丰ꎮ总的来看ꎬ英语句子环环紧扣㊁主次分明ꎬ长于说理与论辩ꎬ而汉语的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㊁富有节奏感ꎬ长于抒情与描写ꎮ例3a:Brieflyꎬthefourmovementsare:(1)Meteorolo ̄gyꎬ(2)Historyꎬ(3)Politicsꎬand(4)whatthefellowreallywants.(p.192)例3b:这四段是这样的:(一)谈寒暄ꎬ评气候ꎬ(二)叙往事ꎬ追旧谊ꎬ(三)谈时事ꎬ发感慨ꎬ(四)所要奉托之 小事 ꎮ(p.196)本句是对文化人讲话艺术的讽刺ꎮ英文句子有四个并列的表语ꎬ其中前三个都是单个名词ꎬ含蓄而幽默ꎻ第四个突然变为从句ꎬ前后对照ꎬ登门拜访的目的至此方明确ꎮ汉语中ꎬ每个名词都分化为两个三字动宾词组ꎬ对仗而工整ꎬ富有节奏感ꎻ第四部分结构也突然变化ꎬ 奉托 和 小事 二词调侃意味浓厚ꎮ英文尽显静态之美㊁含蓄之美ꎬ而中文充满动态之美㊁讽刺之美ꎮ(四) 平实 之美对 文采 之美上文例句已可看出英语的平实之美和汉语的文采之美ꎮ鲁迅曾引用汉学家高本汉的话ꎬ将西洋文字比作朴实无华但却方便实用的女仆ꎬ中国文字则像一个美丽优雅但却奢侈无用的贵妇[22](76)ꎮ这话在当时白话运动的背景下虽有偏激之处ꎬ但 朴实 与 华美 确实概括了英汉之间的一个重要差异ꎮ双语作家李彦则结合自己的自译实践表述得更加透彻: 当我想表达对生命更深层次上最真切的心灵体验时ꎬ似乎用只有26个字母的英文来得更顺畅自然ꎬ更能任思绪自由驰骋ꎬ不太受文字表象的干扰ꎮ而当我想追寻辞藻㊁韵律ꎬ或者视觉上带来的愉悦和享受时ꎬ中文因其文字本身的魅力ꎬ无疑更胜一筹 [23](78)ꎮ这在林语堂的双语文本中同样不乏例证ꎮ例4a:FromthatmomentonꎬIforgotwhathappinesswasꎬandIstartedwithaheavyheartꎬonathree ̄yearvoyageofdiscoveryforthescientifictoothbrushꎬfromwhichIhavejustcomebackꎬempty ̄handed.(p.145)例4b:从此以后ꎬ我便不复知平安快乐日子了ꎬ而从此我便开始研究最适宜最科学最文明最卫生的牙刷了ꎮ荏苒于今ꎬ已历三载ꎬ到了今日ꎬ才一无所得ꎬ空手回来ꎮ(p.149-150)此例叙述作者受到误导ꎬ以为牙刷主导口腔健康ꎬ因而不懈努力誓要买到最好的牙刷ꎬ其文风轻松幽默ꎮ英语是一个并列句ꎬ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一清二楚ꎬ意思点到即止ꎻ而汉语按照时间顺序安排ꎬ非但要把话说清楚ꎬ而且要说得生动有趣ꎬ于是简单的scien ̄tific一变为四ꎬ成了 最适宜最科学最文明最卫生 ꎬ强化了表达效果ꎻthree ̄year一词拆分出来ꎬ与前后相呼应ꎬ变为 荏苒于今ꎬ已历三载ꎬ到了今日 ꎬ以强调经历之曲折ꎬ比之英文显然有所 深化 ꎬ但增词未增意ꎻempty ̄handed不仅是 空手回来 ꎬ前面又加上 一无所得 ꎬ使得前后对比突出ꎬ强化了幽默效果ꎮ这两句ꎬ一个简单诙谐ꎬ一个夸张风趣ꎬ各得其长而相映生姿ꎮ三㊁发挥优势之语言资源英汉表意各有其手段㊁特色与魅力ꎬ英汉互译的根本前提是掌握并充分利用两种语言各自丰富的词㊀第34卷第5期㊀武㊀敏:自译与发挥译语优势㊀11㊀汇㊁语法和修辞资源ꎬ这要求译员不仅要有广博扎实的语言基础ꎬ而且还要通过大量的翻译和写作实践ꎬ灵活调用各种语言资源来为我所用ꎮ与汉语相比ꎬ英语的资源优势在于各种前缀后缀辅助下灵活的词形㊁词性变化ꎻ丰富灵活的介词㊁连词㊁各种关系代词㊁关系副词ꎻ大量的外来词㊁同义词ꎬ以表达各种不同的语气㊁文体ꎻ大量源于宗教㊁神话㊁文学经典的习语㊁典故ꎬ源于民间的谚语ꎬ等等ꎮ就汉语而言ꎬ其特色在于:大量的四字格和叠词ꎻ诸多简洁明了的文言字词㊁成语㊁谚语㊁典故ꎻ对偶㊁排比㊁重复㊁对照等以意统形的语言结构ꎻ紧缩句ꎬ等等ꎮ其中ꎬ汉语四字格的使用最富争议ꎬ有人大力提倡ꎬ有人担心弄巧成拙㊁以辞害意ꎮ但是ꎬ正如杨清平所总结的ꎬ包括四字成语和普通四字词组在内的四字格虽常被误用ꎬ但四字格 是汉语的独特优势之一 ꎬ一个很平淡的英语句子ꎬ用四字格来翻译ꎬ则显得简洁有力ꎬ文采斐然ꎬ琅琅上口ꎬ分外精神 [6](149)ꎬ这方面的佳译数不胜数ꎬ不胜枚举ꎬ上文例句已有所反映ꎮ四字格为广大中国读者所喜闻乐见ꎬ只要使用恰当得体ꎬ是为译文增色的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ꎮ例5a:PassingalongtheSutiꎬwegotamostwonderfulviewofthelakeꎬnewlybathedintheAprilshowers.Magicislandscoveredwithtallꎬgreentreesseemtospringoutofthewaterꎬandcastreflectionsasstillasthemselves.(p.219)例5b:路过苏堤ꎬ两面湖光潋滟ꎬ绿洲葱翠ꎬ宛如由水中浮出ꎬ倒影明如照镜ꎮ(p.223)英文中bathe和spring两个词生动活泼ꎬ极具描写效果ꎬalong㊁of㊁in㊁with㊁outof和as等介词把句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交待得清清楚楚ꎻ而汉语四字结构 湖光潋滟ꎬ绿洲葱翠ꎬ明如照镜 使得译文简练优美ꎬ寥寥数语便勾勒出西湖的秀美风光ꎮ作为具有悠久文学传统的两种语言ꎬ英语和汉语都典故众多ꎬ很多几乎家喻户晓ꎬ可以使行文意境深远㊁妙趣横生ꎮ例6a:IfIweretodetailmyspiritualOdysseyduringthosethreeweeksbydayandbynightꎬintheJoyceanmannerꎬIamsureitwillfillthreethou ̄sandgoodHomericlinesinverseꎬorahundredfiftycloselyprintedpagesinprose.(p.61-62)例6b:若把此三星期中之心理历程细细叙述起来ꎬ真是罄竹难书ꎮ(p.66)㊀㊀此句文字中英都幽默ꎬ然而针对不同的读者对象ꎬ作者采用了分属英汉的不同典故ꎬ英文表达夸张(threethousandꎬahundredfifty)且富有艺术性(Odys ̄seyꎬJoyceanꎬHomeric)ꎬ而中文相对简洁明了(心理历程ꎬ细细叙述ꎬ罄竹难书)ꎬ但对于各自的读者来说ꎬ都有极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ꎮ修辞的应用ꎬ英汉也是各有特色ꎬ翻译时若不便直译ꎬ也可失于此而得于彼ꎬ利用其它优势来补足效果ꎮ例7a:Supposewesimplifythematteralittleꎬandimag ̄inethatꎬinadistinguishedgatheringofChineseandforeignfriendsatthehomeofaChinesehost ̄essꎬabed ̄bugshouldchoosetomakeitssocialdebutbycrawlingslowlybutconspicuouslyacrossthespecklesslywhitesofacover.(p.93)例7b:为避免空论起见ꎬ假定在某高等华人寓中的中西士女宴会席上ꎬ忽有一只臭虫ꎬ明目张胆地ꎬ由雪白洁亮的沙发套出席ꎮ(p.98)㊀㊀此例英文中makeitssocialdebut为拟人用法ꎬ汉语的 出席 也是拟人ꎬ但含义不如英语词组丰富ꎬ属于许渊冲所谓 浅化 的译法ꎬ但汉语却如神来之笔ꎬ将英语conspicuously译成了 明目张胆 ꎬ以此 深化 来弥补debut之损失ꎮ因此ꎬ只要始终秉持 发挥译语优势 的理念并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积累不断优化译语资源ꎬ就能在 忠实 的前提下改进表达的艺术效果ꎮ关于词汇和修辞资源ꎬ不胜枚举ꎬ全在乎译者的个人修为ꎬ且深无止境ꎮ本文限于篇幅ꎬ仅举几例ꎬ权当抛砖引玉ꎮ四㊁结语:兼收并蓄ꎬ相得益彰大千世界ꎬ千种语言ꎬ各得其所ꎬ各有所长ꎬ充分利用母语和外语的丰富资源以获得最佳的表达效果ꎬ不但能提升翻译能力和创作能力ꎬ而且两种语言还可互相碰撞㊁交融ꎬ造就具有更开阔思维㊁更广阔视角和更深层艺术境界的双语作家和双语作品ꎬ有助于实现 中国文化走出去 的宏大目标ꎮ林语堂就是一个范例ꎬ在1930年至1936年主持㊀12㊀㊀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2018年10月英文 小评论 专栏期间ꎬ林氏有时把汉语文章自译成英语在上面发表ꎬ有时又把英语文章自译成汉语在中文刊物发表ꎬ在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切换自如ꎬ英文写作技巧伴随着英汉互译日臻纯熟ꎬ最终因其文笔和妙思得到赛珍珠的赏识ꎬ并获推荐写作英文作品«中国人»ꎬ一炮而红ꎬ从此开启了专注英文写作㊁传播中国文化的异族语创作生涯ꎮ通过六年的写作和自译经历ꎬ林语堂将两种语言的优点融为一炉ꎬ 归化 异化 适度ꎬ收放自如ꎬ最终两种语言你中有我㊁我中有你ꎬ从而突破了单语的局限性ꎬ不断拓展语言表达的疆界ꎬ为 世界文化名人 林语堂的横空出世奠定了基础ꎮ当代华裔双语作家李彦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范例ꎮ她的创作始于长篇英文小说DaughtersoftheRedLandꎬ1995年该书在加拿大出版后广受赞誉ꎬ之后李彦又创作出LilyintheSnow(2009)ꎬ并将两本小说自译为中文«红浮萍»(2010)和«海底»(2013)ꎮ加拿大读者评论说 李彦的写作风格十分独特ꎮ同时使用英文和中文两种语言写作ꎬ产生了一种神奇的炼丹术般的效果ꎬ极大地丰富了书中的意象群和节奏韵感 [24](77)ꎻ李彦自己也坦承 海外教学的经历加深了我对英汉两种语言文字特性的感知与理解ꎮ使我能够站在其他语言的角度ꎬ重新审视自己的母语ꎬ在创作中最大限度地享用汉语的美感特性 [24](77)ꎬ这种 享用 ꎬ不仅体现在其英文创作中ꎬ也体现在其中文译写过程中ꎬ使其中英文作品的语言风格都十分鲜明ꎮ批评家贺绍俊认为李彦的译写被低估ꎬ李彦在语言方面的突破给当代文学提供了重要启示:必须注意到现代汉语思维的优长和局限ꎬ从而在语言上有一种自觉ꎬ逐渐把现代汉语铸造成一种典雅性的语言ꎬ只有建立在典雅性语言基础上的文学ꎬ才会有世界性[25](20)ꎮ同为成功的双语作家ꎬ林语堂和李彦在翻译与写作的过程中ꎬ均有意发挥英汉语言的各自优势并能将不同语言的优势融为一炉ꎬ为我所用ꎬ因此ꎬ 优势竞赛论 倡导的不是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对立与对抗ꎬ而是充分利用语言内部和外部的优势资源来滋养当代语言与文学ꎬ这无论是对于翻译与创作ꎬ对于各国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ꎬ还是对于文学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ꎬ都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ꎮ参考文献[1]㊀许渊冲.翻译的标准[J].翻译通讯ꎬ1981ꎬ(1):1-4. [2]㊀许渊冲.新世纪的新译论[J].中国翻译ꎬ2000ꎬ(3):2-6.[3]㊀许渊冲.文学翻译与中国文化梦[J].中国外语ꎬ2014ꎬ(5):11-18.[4]㊀劳陇.怎样发挥译文的语言优势[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ꎬ1983ꎬ(1):74-77.[5]㊀胡东平ꎬ杨思慧ꎬ余喜林.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08ꎬ(6):154-156.[6]㊀杨清平.发挥译语优势与四字格运用之是非[J].山东社会科学ꎬ2007ꎬ(8):149-152.[7]㊀杨士焯.英汉翻译写作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ꎬ2012:225.[8]㊀郑海凌.解读 优势竞赛论 [J].外语与外语教学ꎬ2002ꎬ(8):42-45.[9]㊀宋学智.忠实是译者的天职 兼评 新世纪的新译论 [J].中国翻译ꎬ2000ꎬ(6):49-53.[10]㊀江枫. 新世纪的新译论 点评[J].中国翻译ꎬ2001ꎬ(3):21-26.[11]㊀茅盾.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A].见罗新璋ꎬ陈应年编.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ꎬ2009:564-582.[12]㊀傅雷.«高老头»重译本序[A].见罗新璋ꎬ陈应年编.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ꎬ2009:623-624. [13]㊀冯欣欣.林语堂«啼笑皆非»自译研究 林语堂译本与宋碧云译本的比较研究[J].安徽文学ꎬ2013ꎬ(1):27-28.[14]㊀刘红华.自译和他译的功能对等 以«台北人»为研究个案[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ꎬ2010.[15]㊀李平ꎬ程乐.从自译视角看忠实的幅度:以林语堂为例[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ꎬ2012ꎬ(5):86-90.[16]㊀陈文伯.译艺:英汉双向笔译[M].北京:群言出版社ꎬ2008.7.[17]㊀钱锁桥.小评论:林语堂双语文集[M].北京:九州出版社ꎬ2012.[18]㊀林语堂.中国人[M].黄嘉德译.北京:群言出版社ꎬ2009. [19]㊀杨全红.高级翻译十二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ꎬ2009.[20]㊀高健.语言个性与翻译[J].外国语ꎬ1999ꎬ(4):57-62. [21]㊀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增订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ꎬ2010.[22]㊀鲁迅.中国文与中国人[A].鲁迅作品集 鲁迅杂文全集[C].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ꎬ1994.[23]㊀赵庆庆.风起于«红浮萍» 访加拿大双语作家㊁滑铁卢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李彦[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ꎬ2010ꎬ(1):75-79.[24]㊀李彦.双语创作的一些感悟[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ꎬ2015ꎬ(1):76-79.[25]㊀贺绍俊.从思想碰撞到语言碰撞 以严歌苓㊁李彦为例谈当代文学的世界性[J].文艺研究ꎬ2011ꎬ(2):14-20.(责任编辑:高生文)。

从自译小品文窥视林语堂之翻译观

从自译小品文窥视林语堂之翻译观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是著名作家、语言学家和翻译家,他的英汉双语散文传播中国智慧,融合中西文化,受到中外读者的喜爱。

林语堂所著的《论翻译》一文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他的翻译观和翻译标准。

近年来对林语堂翻译思想的研究较多,但是从自译的角度探讨林语堂的翻译活动,挖掘其对自己独特翻译理论的实践,却鲜有人关注。

欧阳昱认为自译是指具有双语能力的作者,把自己的文字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文学活动[1]。

根据Whyte 把“与源文本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视为自译作品的基本特征的判断[2],林语堂多篇双语散文的中英文本在主题与内容上存在不同程度对应,表现出自译特征。

陈文伯认为作者若熟谙两种语言,则是最理想的译者,其自译作品应成为他译者的效仿典范[3]。

从自译的视角看林语堂的翻译活动,比较分析其双语散文的源语与译语对语言,内容和风格等的处理,窥一斑而知全貌,能正确解读其翻译观并获得有益的启示。

一、林语堂翻译观概括林语堂的译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万余字长篇论文《论翻译》中。

《论翻译》发表于1933年,曾收进他的《语言学论丛》一书中。

林语堂在文章的开端提出“翻译是一种艺术”的观点,紧接着提出翻译的三个标准,即忠实(faithfulness )、通顺(coherence)和美(beauty)。

有学者提出《论翻译》一文的价值在于林语堂在阐释这三条标准的说理过程中对于翻译美学涉及的几个重要方面所阐发的精辟见解[4]。

林语堂用了较大的篇幅来讨论忠实的问题,将忠实的程度分为四等:直译,死译,意译和胡译。

他主张忠实要做到达意且传神,但是绝对的忠实是不可能的;通顺的标准以“句义为先,字义为后”;翻译须兼顾美。

他认为艺术文翻译即文学翻译中美的体现,应注意到原文风格,文字体裁的问题。

他认为真正的翻译家要负起对原著作者、中国读者和艺术的三个责任。

林语堂既是把翻译当作艺术的代表人物,亦是国内将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立论根基的第一人,他提出“翻译的问题就可以说明语言文字及心理的问题,倘是我们要于此问题得比较客观的解决,自当以语言文字心理的剖析为立论根基。

“洋泾浜”与主体性:林语堂的双语“小评论”

“洋泾浜”与主体性:林语堂的双语“小评论”

“洋泾浜”与主体性:林语堂的双语“小评论”作者:李成城来源:《汉语言文学研究》2022年第03期摘要:写作者既是原创者也是译者,“双语书写”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形态可以帮助我们走出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的固有框架。

夹在中西之间,林语堂在《小评论》的双语书写中对“西崽”和“洋泾浜英语”的复杂态度,展现出林语堂寻找其个人及劣势语言的主体性的努力。

“洋泾浜”的态度也由此超越语言层面而成为林语堂的跨语际实践的注解。

将直译与意译当作一种跨语际策略而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更能把握住历史中的灵活个体。

关键词:林语堂;小评论;双语书写;洋泾浜;主体性一1933年,林语堂发表了《论翻译》。

这篇文章作为序言收录在吴曙天编的《翻译论》里,随后又收录在林语堂同年自编的《语言学论丛》中{1},经由后续的翻译研究选集多次收录{2},逐渐经典化。

吴曙天自述编《翻译论》得到了赵景深的帮助,同时又吹捧林语堂此篇“代序”“已将翻译当注意的事项全说尽”③。

与之相对,作为翻译论选集,吴编未收鲁迅一篇文章。

联想到赵景深和鲁迅此时在翻译上的口角,林语堂这篇“代序”也就染上了文人意气或是意识形态之爭的色彩。

从这个角度进入《论翻译》,可以发现许多对于“字译”者的讽刺。

与鲁迅译得不好总比没有强的立场不同,林语堂认为译得不好不如不译。

展开说去,这背后牵涉到鲁迅与林语堂从翻译观、文化观到政治立场,再到写作身份等各方面的不同,比如是否熟练掌握外语写作。

翻译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关注点之一,其翻译论在各个关键命题上的判断,可以为翻译论者画出各自的光谱。

具体到这篇《论翻译》,林语堂也为各个命题给出了自己的判断,此处不备述。

我关注的是林语堂的论述中存在的一处矛盾。

林语堂试图抛弃“直译”和“意译”的概念,转而用“字译”和“句译”这对概念来给翻译分类,进而倡导“句译”而贬斥“字译”。

回溯此文所引用的《译书感言》,在傅斯年那里,“字译”和“句译”其实都在“直译”的范畴之内{4},林语堂继承了傅斯年对“意译”的排斥,并更进一步直接将“意译”排除在讨论之外。

林语堂佚文二则译介

林语堂佚文二则译介

2021年第1期闽台文化研究 No.1.2021 (总第 65 期)FU JIAN-TA IW AN CU LTU RA L R ESEA R C H General Serial.No.65林语堂佚文二则译介林语堂著郭蕾杨伟忠译当林语堂还是一位籍籍无名的热血青年之时,曾力主提倡文学改良的白话文运动,可是在 成名之后,人到中年的林语堂却转而鼓噪语录体写作,与白话文背道而驰。

若要探明清楚中间 的转变关节,必须充分把握和了解林语堂的个人思想,尤其是早年有关白话文运动的系统论 述。

我们注意到,学界有关早期林语堂白话文运动相关思想的研究,主要材料依据集中在当时 林语堂公开发表的中文资料,以及和挚友胡适之间的私人通信。

这部分材料自有其重要价值,但总体上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

事实上,林语堂早年曾在《中国留美学生月报》(The Chinese Student’Monthly)发表两篇英文论文《文学革命与什么是文学》(The Literary Revolution and What is Literature)和《文学革命、爱国主义与民主偏见KLiterary Revolution,Patriotism,and The Democratic Bias),系统地阐述了自己有关白话文运动的主要思想。

[1]以下笔者就分别将两篇 论文全文翻译,以飨广大中文读者。

《文学革命和什么是文学》(荣获十一月月度征文赛一等奖。

)自从胡适博士在1917年发表其短论《文学改良刍议》后,文言文早己宣布了它的破产。

两 年以来,公众对此的讨论从未停止,文学革命己经发展为一全国性的重要运动。

而所有的迹象 表明,白话文己经在中国社会取得了永久性的地位。

[21文学革命所取得的成功远超预期,寄寓 了中国文明未来发展的最高期望,民众为之振奋。

这一迅速的变革可以藉由以下事实得知:五 年前被标榜为全国最先进的商业媒体如今却被贴上了保守的标签。

中国就像破茧而出的蝴蝶 苏醒了过来。

识解理论视角下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以林语堂《兰亭集序》译文为例

识解理论视角下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以林语堂《兰亭集序》译文为例

第19卷 第2期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9 No.22019年03月Journal of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Mar.2019收稿日期:2018-12-11 修回日期:2018-12-19作者简介:郝越(1994-),女,河北廊坊人,华北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刘亚楼(1975-),男,河北张家口人,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英语教育。

文章编号:2095-2708(2019)02-0138-05识解理论视角下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以林语堂《兰亭集序》译文为例郝越,刘亚楼(华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唐山063210)关键词:认知;识解;忠实;创造性摘 要:以林语堂《兰亭集序》的译文为研究对象,分析此译文在识解理论下体现的译者创造性叛逆活动。

从而得出译者应选取适当角度重构识解方式,在忠实原文与创造性翻译之间保持平衡,这样才能创造出优秀的译文。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语言是人类内心活动的一种外在表达,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其实质是心理活动的翻译转化。

狭义的翻译是将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而广义的翻译是一项复杂多变的科学。

依据狭义理论,透视翻译活动,可以将其内化为输入、转换、输出等确定性步骤,译者在该活动中扮演转化这个关键环节。

输入时,译者作为读者首先要好好地阅读原文本,必要时需站在原作者的角度去揣摩其心境或思维方式;转换时,译者作为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桥梁,以其自身文化底蕴,创造性地肩负起弱化因语言差异引起的文化差异;输出时,译者作为第二作者给予原文本第二次生命,努力给予目的语读者更好的阅读体验,使译文读者尽可能达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阅读效果。

因此,译者的创造性决定翻译质量,以林语堂《兰亭集序》译文为例,识解理论视角下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以提供翻译新视角,服务相关译者。

翻译伦理视角下林语堂自译与他译的对比研究

翻译伦理视角下林语堂自译与他译的对比研究

翻译伦理视角下林语堂自译与他译的对比研究作者:连伟璘,崔巧林来源:《文学教育》 2017年第16期连伟璘崔巧林内容摘要:翻译作为一种跨语际跨文化的社会性活动,具有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伦理。

本文从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模式出发,探究林语堂在自译和他译(翻译他人作品)时,其遵循的翻译伦理有怎样的异同:自译者作为原文本理想的解读者,能够更加精确的传达原文的内涵,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能够从事自译的人凤毛麟角,但翻译者可以借鉴自译者的翻译策略,并对译者翻译权限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伦理自译他译一、引言翻译伦理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安托瓦纳·贝尔曼(Antoine Berman)提出的。

在此之后,安东尼·皮姆(Anthony Pym)提出了“文化间性”这一概念,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了“异化”的主张等。

在众多主张理论中,影响最大的当属芬兰学者切斯特曼提出的的五大翻译伦理模式。

然而,不论是贝尔曼还是切斯特曼等人,在提出他们关于翻译伦理的看法时,都是针对他译这一行为的。

正如Faqi所言,自译者有着让人“难以接受的自由”,成为了这一过程的“独裁者”(Faiq,1997)。

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关于自译的翻译伦理的研究。

大部分是针对某一作家的某部作品的个例研究。

如胡晴文(2007)分析了张爱玲的《金锁记》,认为,张爱玲在自译时,并未将五种翻译伦理的模式并重,而是根据自己的意图,做出选择,灵活运用。

范丽(2010)则认为,自译并不是翻译,而是改写。

出于为读者考虑的目的,自译者会首先遵循基于规范的伦理。

李平、程乐(2012)则从翻译伦理中“忠实”的这一角度,通过研究林语堂的自译,对“忠实”一词作出了新的阐释。

然而,对于同一个译者,在翻译自己的作品和在翻译他人的作品时,会采取怎样的方法,遵循怎样的伦理则尚未获得足够的关注。

鉴于此,本文将以林语堂的双语小品和他翻译的古文小品为例,从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模式的角度,对自译和他译进行对比研究,进而思考翻译者在从事翻译时的权限问题。

从目的论看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中的“变译”现象的开题报告

从目的论看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中的“变译”现象的开题报告

从目的论看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中的“变译”现象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林语堂的《浮生六记》是一部中国经典文学作品,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之一。

该作品在中国文学界和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被广泛翻译成多种语言。

其中,英语版本的翻译是国际上最受关注的版本之一。

然而,在林语堂《浮生六记》的英译本中,存在着一些“变译”现象,即某些原文中的内容在翻译过程中被改变或省略。

这些变化可能会影响读者对原著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进而影响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学的理解。

因此,对这些“变译”现象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发现和解决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助于增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和理解。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将以目的论为研究视角,对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中的“变译”现象展开深入研究。

具体来说,将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1. “变译”现象的类型和特点。

通过对比原文和英译本,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省略、改动、增加等“变译”现象,并探讨其类型和特点。

2. “变译”现象的成因和原因。

探讨“变译”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原因。

将深入探讨这些变化是由于文化差异、语言难度、翻译技巧还是其他因素引起的。

3. “变译”现象对原著作品的影响和意义。

分析“变译”现象对原著作品的文化内涵、艺术特点、风格特色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其对读者的理解和评价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法、调查法和比较法。

通过文本分析法,对原文和英译本进行对比和分析;通过调查法,了解译者的背景和翻译情况;通过比较法,比较不同版本的翻译,以发现并分析“变译”现象的成因和影响。

三、研究预期成果通过对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中的“变译”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预计可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1. 揭示和分析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中的“变译”现象,以发现其成因和原因。

2. 研究“变译”现象对原著作品的影响和意义,为读者正确理解该作品提供参考。

3. 提出针对“变译”现象的翻译建议,以更好地传达原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

从林语堂诗歌翻译浅谈其文化变译思想

从林语堂诗歌翻译浅谈其文化变译思想

从林语堂诗歌翻译浅谈其文化变译思想符晓晓【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年(卷),期】2013(000)004【摘要】Lin Yutang is one of the masters of culture exchange through translation. Thirty years’experience in the west coun⁃tries enriched his knowledge on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helping him to build his great reputaiton in the world litera⁃ture area. This paper researches on his poem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theory. The author finds his translation theory could help with the global sprea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maintaining 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 during translation.% 林语堂是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的一代大师。

30多年的国外学习生活经历赋予他深厚的中、西方文化底蕴,造就了他在文学界及翻译界稳固的国际地位。

该文以其生前翻译的诗歌为例,分析其创作后期所持的文化变译思想,结合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现状,指出文化变译理论能有效指导中国文化对外译介,让外国读者能真正了解中国文化内涵,保存译本的“中国腔”。

【总页数】2页(P225-226)【作者】符晓晓【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安徽阜阳 236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相关文献】1.从生态翻译学来看林语堂《中国传奇》之变译 [J], 范丽2.从林语堂的“文化变译”看文学翻译中的改写 [J], 王友琴3.超越文化普遍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浅析翻译家林语堂的文化思想轨迹 [J], 陈凯军;赵迎春4.论林语堂的文化间性观及其古典诗歌翻译 [J], 陈奕曼5.从林语堂诗歌翻译浅谈其文化变译思想 [J], 符晓晓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谈翻译基本技巧在林语堂译作中之体现

谈翻译基本技巧在林语堂译作中之体现

谈翻译基本技巧在林语堂译作中之体现
杨蓓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13(000)024
【摘要】林语堂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曾为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做出过巨大贡献。

该文通过对林语堂先生代表性译作的研究、分析,从意译法、增译与省译、转译法等多个角度探讨翻译基本技巧在其译作中的运用,以求一窥大师的翻译风采,激励自己和更多的人来学习研究大师的翻译艺术。

【总页数】2页(P173-174)
【作者】杨蓓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文化补偿策略在汉英翻译中的应用——以林语堂英译作品为例 [J], 高笑梅;王晓蕾;夏梅花
2.林语堂翻译作品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研究 [J], 韩德英
3.林语堂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林语堂译作《浮生六记》研究 [J], 曹丽莉;王凌云
4.谈翻译基本技巧在林语堂译作中之体现 [J], 杨蓓
5.《声声慢》英译中“三美”论的体现——许渊冲与林语堂译作分析 [J], 王淑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 论 坛
2 0 1 7 年 第2 期
自译 中的变译
— —
以《 小评 论 : 林语 堂双语 文集》 为个案
卞建华 张 欣
( 青岛大学 外语学院,山东 青岛 2 6 6 0 7 1 )

要 :林 语 堂在 自译 中, 未拘 泥 于原 文 结构 和行 文模 式 , 而是 针 对原 文与 译 文不 同的预 期读 者 , 采 用 变译 方
越重要的位置 , 到2 0 世纪以后的第三阶段, 由于受 到美洲语言的冲击 , 自译方向基本倾 向于把英语作 为 目的语。这一时期杰出的自 译家有印度的泰戈尔 ( T a g o r e ) 、 俄国的纳博科夫( B e a u j o u r ) 、 英国的贝克特 ( S a m e u l B e c k e t ) 等。 2 0 世纪 8 0 年代, 自 译现象开始引起国内学者关 注。一般认为, 中国的自 译作家有张爱玲、 萧乾、 林语 堂、 白先勇、 余光 中、 卞之琳、 叶君健等。关于 自译理 论的探讨, 杨仕章认为, 文学 自译虽然包括许多创造 性成分, 但仍属于翻译的范畴。[ 6 1 桑仲刚通过对国外
周刊》 创刊于 1 9 2 8 年, 一直延续到 1 9 4 5 年, 是现代 中国唯一一份 由一批受 过西式教育 的 中国专业 知识
分子 自己运营 的英语周刊 , 其读者群主要是 中国的英 语读者 , 当然也包括在华外 国人士 。研读林语堂的双
是作者本人将原作译成另一种语言, 自 译不应看作是 源文本的变异 , 而是真正的翻译 。[ 4 ] ” ’ 西方在 1 9 6 1 年开始 自译研究。霍肯森和曼森 ( H o k e n s o n& M u n s o n) 对西 方 欧洲 自译 史进 行 了 理
论和实践两方 面的梳理和思考 , 认为 “ 双语文本 即是
语作品不难发现 , 其中文体相当特别 , 也就是说, 我们 可以把这些创 作于英文 小 品文之 后 的中文小 品文看
作是林语 堂的 自译作 品。由于发表 的时间不 同 , 两种 版本不是 完全对 照翻译 。有些 中文几乎是英 文 的全 译, 有些几乎是 重写 , 主要意思 大致相 同 ( P 8 6 - 9 0 ) o林
基金项 目 :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 项 目 “ 林语堂作品的 中国文化 变译策略研 究”( 1 4 B Y Y0 1 2 ) ; 山东省社会科 学规划研 究项 目 “ 全球化背景下 的 中国文化传译 策略研 究—— 以林语 堂编译写策略为个案”( 1 1 C WX J O 3 )
作者简介 : 卞建华( 1 9 6 9 一) , 女, 山东 德 州人 , 博士 , 青 岛大学外语学 院教授 ; 张欣( 1 9 9 3 -) , 女, 山东平度人 , 青 岛大学外语 学院研 究生。
语堂对 “ 翻译” 作为一种跨文化行为有着 自己独特的 体会, “ 翻译绝不是把一种语言里的词汇搬到另一种 语言那么简单 , 译者在翻译行文中总是扮演积极的角 色” 口 ( P 3 2 ) o林语堂以 “ 双语作家创作双语作品” 这一
收 稿 日期 : 2 0 1 7 一 叭一 2 0
自译研 究 的梳 理和述评 , 指 出 目前在 “ 自译 ” 是否 是
会更加得心应手, 更加游刃有余。文学翻译并非逐字 逐句的 “ 对译” 或“ 对等” , 译者通过接触和消化作者 的语言和用 目的语 对原 文进 行 二 次 阐述 。从 林语 堂 的 自译效 果看 , “ 忠 实性 ” 与 “ 创 造性 ” 可 以并行 不悖 , 忠 实是 再 创造 的
基础 , 再创造是忠实的表现手段 。 关键词 : 《 小评论 :林语堂双语文集》 ;自译;变译 ;忠实;创造
中 图分 类号 :1 0 4 6 文献标 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 0 0 5 — 7 1 1 0( 2 0 1 7 ) 0 2 — 0 0 9 0 - 0 6
自 译文本 , 其作者即是能用不同语言创作 , 并把 自己 文本译成另一种语言的作者” 。两位 学者把西方 自译 史分成三个阶段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 、 l 9 世纪 近代时期、 2 0 世纪以来的现当代时期, 三个阶段的自 译发展 史伴 随着语言 的变迁 。l 5 第一 阶段 语言集 中 在 拉丁语 和 法语 之间 , 第 二 阶段法 语逐 渐 占据越 来

自译概念及相关研 究
自译 ( s e l f - t r a n s l a t i o n / a u t o — t r ns a l a i t o n) 作 为一种 特 殊 形式的翻译 , 已有几 千年的历史 。莱恩尼 尔 ・ 格鲁 特 曼( R a i n i e r G r u t m a n ) 认为, 自译是指 翻译 自己作 品 的行为或 结果 [ 3 ] ( P I 7 ) o波 波维奇( P o p o v i c ) 认为, 自译
引 言
现象 在 中国文 学 、 乃至世 界文学 中独树 一帜 , 值得 批 评界特殊关 注。本文以 《 小评论 :林语 堂双语 文集 》 为个 案 , 分析林语 堂 自译 作品 中的变译 方法 , 进 而对 翻译 的忠实性和及创造性之 间的关 系提出新 的认识 。

香港学者钱锁桥编著的《 小评论 : 林语堂双语文 集》 e I d n l e C r i t i c : T h e B i h n ' g u a l E s s a y s o f l d n Y u t a n g ) 辑集了林语堂整个文学生涯中的5 0 篇双语作品。这 些作品创作于 2 0 世纪 3 0 年代, 绝大部分是先有英文 作品, 后有中文作品, 而且大部分英文作 品都先后发 表于《 中国评论周刊》“ 小评论” 专栏 , 而《 中国评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