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变译理论

合集下载

《2024年变译理论下口译变通手段研究》范文

《2024年变译理论下口译变通手段研究》范文

《变译理论下口译变通手段研究》篇一一、引言口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变译理论的指导下,口译的变通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变译理论下口译的变通手段,分析其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操作指导。

二、变译理论概述变译理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语境、文化背景等因素进行灵活变通。

口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形式,同样需要遵循这一原则。

口译员需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运用各种变通手段,以达到准确、流畅地传达信息的目的。

三、口译变通手段的必要性口译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语境等因素的差异,往往会出现信息不对称、语义模糊等情况。

此时,口译员需要运用变通手段,如转换表达方式、调整语言风格等,以克服这些障碍。

此外,口译员还需要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运用各种辅助手段,如肢体语言、表情等,以增强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四、口译变通手段的种类及运用(一)语言变通手段语言变通手段主要包括转换表达方式、调整语言风格等。

在口译过程中,当原文语义模糊或与目标语文化背景不符时,口译员需要运用语言变通手段,使译文更加准确、流畅。

例如,通过增减词汇、改变句式结构等方式,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

(二)非语言变通手段非语言变通手段包括肢体语言、表情等。

在口译过程中,这些手段可以帮助口译员更好地传达信息,增强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例如,通过肢体语言和表情等辅助手段,使听众更容易理解口译员的翻译内容。

五、实例分析以一次国际会议的口译为例,口译员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多个难点。

如某些专业术语在目标语中无对应表达,或者原文语义模糊不清。

针对这些情况,口译员灵活运用了变通手段。

如将专业术语进行解释性翻译,或通过调整语言风格、增减词汇等方式使译文更加准确、流畅。

同时,口译员还运用了非语言变通手段,如肢体语言和表情等辅助传达信息。

通过这些变通手段的运用,口译员成功地克服了沟通障碍,使会议得以顺利进行。

变译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索

变译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索

变译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索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科技英语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科技英语翻译涉及到技术性和专业性问题,不同于普通的语言翻译,需要翻译人员掌握专业知识,具备多项技能和能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变译理论被应用于科技英语翻译中。

本文将探讨变译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以及这种应用对提高翻译质量和准确性的作用。

变译理论的基本概念变译理论是由德国语言学家约瑟夫·尼达谱尔(Joseph Nida)提出的。

在翻译界,变译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类型的翻译任务,包括科技英语翻译。

变译理论认为,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替换,而是需要对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和重构,以使其更好地适应目标语言和目标文化的交际需要。

在变译理论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即动态等效和意志等效。

动态等效指的是翻译者应根据目标语言和目标文化的特点,重新组织原始语言的内容。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翻译的文本能够被本地的读者所接受和理解。

意志等效则是指翻译者需要在考虑源语言的同时,应该将目标语言和目标文化的交际需要放在首位。

这种方法能够避免过多的注重原始语言的细节,而忽略了目标语言和目标文化的交际要求。

由于科技英语翻译涉及到专业性和技术性问题,翻译人员需要掌握相应领域的知识,并根据目标语言和目标文化的交际需求,进行内容的重新组织和重构。

变译理论能够帮助翻译人员在科技英语翻译中实现动态等效和意志等效。

在动态等效方面,翻译人员需要将原始语言的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和重构,以适应目标文化和目标语言的交际需求。

例如,在翻译科技文档时,需要避免使用太多的专业术语和缩略语,以免阅读者和用户难以理解。

因此,翻译人员需要动态等效地重新组织和重构内容,以便更好地适应目标文化和目标语言的交际需求。

变译理论的应用对提高翻译质量和准确性的作用变译理论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和准确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变译理论能够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并重新组织和重构内容,以适应目标文化和目标语言的交际需求。

《2024年变译理论下口译变通手段研究》范文

《2024年变译理论下口译变通手段研究》范文

《变译理论下口译变通手段研究》篇一一、引言口译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交际活动,不仅需要精准的语言表达,更需要灵活变通的应对策略。

在变译理论的指导下,口译过程中的变通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变译理论下口译变通手段的内涵、特点及其应用,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二、变译理论的概述变译理论是一种以语言变换为核心的翻译理论,它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语境、语体和语用需求,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技巧,以达到准确传达信息、有效沟通的目的。

在口译领域,变译理论为口译员提供了灵活变通的指导原则,使其能够在复杂多变的交际环境中,迅速作出反应,有效应对各种挑战。

三、口译变通手段的内涵与特点口译变通手段是指在口译过程中,口译员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方法,以应对口译中的难点和挑战。

这些变通手段包括但不限于语言转换、文化背景的阐释、意群划分、增删译法等。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灵活性:口译变通手段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能够根据不同的语境和需求,迅速作出调整。

2. 实用性:口译变通手段紧密结合实际,能够有效地解决口译中的难点和问题。

3. 创新性:口译变通手段要求口译员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

四、口译变通手段在实践中的应用1. 语言转换:在口译过程中,口译员需要灵活运用各种语言转换技巧,如词义引申、同义替换等,以使译文更加地道、自然。

2. 文化背景的阐释:口译员需要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文化背景进行阐释和解释,以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原文含义。

3. 意群划分与句子重组:口译员需要根据原文的语义和逻辑关系,合理划分意群,并进行句子重组,以使译文更加流畅、连贯。

4. 增删译法:在保证信息准确传达的前提下,口译员可以适当运用增删译法,对原文进行适当的增补或删减,以使译文更加精炼、易懂。

五、案例分析以一次国际会议的口译实践为例,口译员在面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与会者时,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变通手段。

变译理论

变译理论

《变译理论》---兼与黄忠廉先生商榷变译,其实用周兆祥博士的话说就是:“明明是用B(译写、节译、编译、改写、改编、重述等)的方法办事,却在意识上坚持B不是翻译,只有A(逐句逐段全文照译)的才算是正确,但自称为翻译A的行业(周兆祥,2000:39)。

实际上,周博士所说的B译法就是黄先生新提出的“变译“。

这种译法,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就是没人能把它提出来。

黄先生今日之功功不可抹。

变译虽是个新颖的理论术语,但其操作方法却古已有之,从佛经翻译至近代科技、政经翻译,采用此法者不在少数。

时至今日,国内报纸、国际新闻报道、影视译制片等均采用变译手法,其中公认的代表人物有林琴南、严复等。

严复虽然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全译的三字标准---信、达、雅,而他本人在传译过程中,却仍以达旨术为纲。

纵观十部严译,浩瀚达190万字,其中包括他本人写的按语700多条,约19万字,占总量的比例惊人。

如《天演论〉,译文近6万字(不是全译文),含按语30条,1.7万字。

《原富》55万字,按语300余条约8万字。

除去概念解释,按语多半是原作精神的阐发及联系古今国情的发挥,从而,形成夹译夹议的样式(王建开,2000:286)。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变译理论给国际新闻、出访剧团的剧情介绍、科技资料等的摘译、缩译、编译、译述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

采用变译法,译者省时省力,出版者省版面,这是变译的优点之所在。

但是变译的使用一定要在特定的情况下方可。

变译理论虽说是译学领域的新生事物,丰富了中国的译学体系,为建立中国翻译学提供了又一理论依据。

然而,对新生事物而言,变译理论也不是完美的无懈可击。

这当中黄忠廉先生的《变译理论〉既给我们某种启示,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首先,书中对变译理论应用范围的界定不甚严格。

除法律条文、商业合同、招商引资政策、政治文献外,就是在可用变译理论的新闻翻译中,也不是所有稿件我们都能改编。

文件性的稿件,政治性很强,我们不能随意增删。

变译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索

变译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索

变译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索变译理论是一种翻译方法论,它通过将原文中的词语、句子甚至段落进行替换、改写,以适应目标语言和目标文化的特点,从而实现更加自然、准确的翻译效果。

在科技英语翻译中,变译理论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科技英语翻译通常涉及很多特定的术语和术语组合,这些术语在不同的领域中可能有不同的解释和用法。

使用变译理论可以帮助译者将这些术语翻译为目标语言中最贴切、准确的术语,并根据具体上下文选择合适的术语组合。

科技英语文本往往包含大量的专业知识和专有名词,这些专业知识和专有名词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很难理解。

通过变译理论,译者可以将专业知识和专有名词翻译为更通俗易懂的语言,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还可以结合目标文化的背景,对特定名词进行注释或解释,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科技英语翻译中经常涉及到复杂的句子结构和长句的处理。

在使用变译理论时,译者可以通过改变句子结构或者拆分长句,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在语法、语义和修辞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调整,使翻译更加流畅自然。

变译理论还可以用于对原文中的文化和背景知识进行调整。

科技英语翻译中,一些文化和背景知识可能会导致误解或难以理解。

通过变译理论,译者可以对这些文化和背景知识进行调整,使翻译更好地适应目标文化和目标受众的需求。

变译理论的应用可以提高科技英语翻译的质量和准确度。

通过合理地使用变译理论,译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并将其转化为适应目标语言和目标文化的翻译。

这种方法既能满足科技英语翻译的专业要求,又能传达文本的意义和信息。

变译理论对于科技英语翻译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探析变译理论在公司名称英译中的运用

探析变译理论在公司名称英译中的运用

探析变译理论在公司名称英译中的运用【摘要】这篇文章旨在探讨变译理论在公司名称英译中的应用。

首先介绍了变译理论的概念和基础原理,然后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了在公司名称英译中的具体运用和方法探究。

结合成功经验总结了变译理论对公司名称英译的启示,同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讨论,可以帮助公司更好地理解如何有效地进行英译,提升品牌形象和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变译理论、公司名称、英译、理论基础、实践案例、方法探究、成功经验、启示、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公司名称是企业的重要标识和形象,对于其在市场竞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向国际化,需要将公司名称进行英译,以便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

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直译往往不能完整、准确地表达公司名称所蕴含的内涵和特点,甚至可能出现误解或歧义。

适当地运用变译理论对公司名称进行英译,可以更好地传达企业形象和核心价值,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

变译理论作为翻译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强调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注重文化适应性和传播效果。

在公司名称英译中,运用变译理论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理解和认知需求,实现信息的准确而生动的传达。

研究变译理论在公司名称英译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深入探析变译理论的实质与方法,可以为跨文化传播提供新思路和方法,促进公司名称在国际市场中的有效传播和推广。

1.2 研究意义公司名称作为企业的门面和形象代表,对企业的品牌形象和竞争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全球化的今天,许多企业都在跨国经营,需要将自己的公司名称翻译成英文以便开展国际业务。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直译往往不能完全表达原文的含义,甚至会带来误解或不当之处。

如何有效地将公司名称进行英译,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变译理论在公司名称英译中的运用,通过对变译理论的概述、理论基础、实践案例、方法探究以及成功经验的分析,旨在为公司名称的英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变译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索

变译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索

变译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索一、变译理论概述变译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卡尔•杜肯(Carl Duin)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

该理论认为翻译并非简单的对原文的语言进行转换,而是通过译者自身的“灵感迹象”来表达原文的意思,以达到原文所呈现出的效果。

变译理论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原文的感受和理解,运用自己的语言、文化和思维观念进行再创作,使译文更加贴近译者所处的语境和受众,以获得更好的传达效果。

二、科技英语翻译的特点科技英语翻译具有一定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术语严谨性:科技英语翻译涉及到大量的专业术语,这些术语在翻译过程中必须精确、准确地表达出来,以保证译文的专业性和可读性。

2. 逻辑性强:科技文本通常具有严密的逻辑和严谨的思维方式,译者需在翻译过程中保证原文的逻辑结构和思维方式得以保留。

3. 文体规范:科技英语翻译要求译文文体规范、行文严谨、专业性强,以确保传达的信息准确而清晰。

4. 时效性要求:科技领域内容更新迅速,翻译需求大,因此科技英语翻译需要在保证翻译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翻译效率。

三、变译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在科技英语翻译中,变译理论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应用:1. 术语翻译科技英语翻译中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这些术语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保证准确性和一致性。

采用变译理论时,译者可以通过理解原文的意思和背景,结合自己的语言,找到一种更贴近目标语言和文化的表达方式,使得译文更加通顺、自然,并且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2. 适应目标受众科技英语翻译通常面向的受众是专业人士或者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受众的语言和文化背景进行调整。

采用变译理论时,译者可以根据受众的特点和需求,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和“灵感迹象”,使译文更贴近受众语境,提升译文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3. 保持原文逻辑科技英语翻译中的文本通常具有严密的逻辑和思维方式,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文的逻辑结构。

《2024年变译理论下汉英口译变通手段研究》范文

《2024年变译理论下汉英口译变通手段研究》范文

《变译理论下汉英口译变通手段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汉英口译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口译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差异,往往会出现信息传递的障碍。

为了克服这些障碍,变译理论应运而生。

本文旨在探讨变译理论下汉英口译的变通手段,以提升口译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变译理论概述变译理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变通。

在汉英口译中,变译理论主要体现在对语言、文化和信息的处理上。

口译员需根据不同语境、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灵活运用各种变通手段,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

三、汉英口译的变通手段1. 语言层面的变通(1)词汇选择:在汉英口译中,词汇的选择至关重要。

口译员需根据上下文和语境,选择恰当的词汇,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

同时,还需注意词汇的文化内涵,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误解。

(2)句式调整:由于汉语和英语在句式上存在差异,口译员需对原句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例如,将汉语的被动句转换为英语的主动句,或将复杂的汉语长句拆分为几个英语短句。

2. 文化层面的变通(1)文化背景知识:口译员需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包括价值观、习俗、宗教等。

在口译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灵活运用变通手段,以适应目标语文化环境。

(2)习惯用法:在口译中,有时需要遵循目标语的习惯用法,对原句进行适当的改动。

例如,将汉语中的敬语转换为英语中的谦辞。

3. 信息层面的变通(1)信息筛选:在口译过程中,口译员需根据实际情况,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概括,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对于无关紧要的信息,可进行省略或简化处理。

(2)意义传达:口译员应注重传达信息的意义,而非字面意思。

在保证信息准确的前提下,可灵活运用各种表达方式,以使信息更加生动、形象。

四、实例分析以一次汉英会议口译为例,口译员在翻译过程中需灵活运用变通手段。

如在遇到专业术语时,口译员可结合上下文进行解释或翻译;在遇到文化差异较大的表达时,可进行适当的调整或转换;在传达信息时,需注意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变译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索

变译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索

变译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索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科技英语翻译在国际间的交流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相较于一般文学或商务翻译,科技英语翻译需要更加准确、精细和专业。

在科技英语翻译中,变译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翻译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变译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分析其在提高翻译质量和准确性方面的作用和价值。

一、变译理论的概念和特点变译理论是由汉语翻译理论家胡壮麟提出的,该理论秉承着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观点。

变译理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对原文进行处理,以满足目的语言读者的全面理解。

具体地讲,变译理论主张在保证翻译准确性的应该注重对目的语言文化和语言习惯的尊重和照顾。

这种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变换的处理思路,使得翻译不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对文化、语境和语义的重新构建。

二、变译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1. 专业术语的变译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特别是涉及到专业术语和技术名词的翻译中,变译理论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科技领域术语的翻译通常需要援引目的语言的相关术语,但并不是所有的术语都有一一对应的翻译。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对原文术语进行推敲和变换,以便更好地将原文思想传达给目的语言读者。

变译理论提倡在翻译专业术语时,尤其需要结合语境和目的语的语言习惯,进行灵活处理,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2. 文化背景下的变译在科技英语翻译中,往往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

变译理论提倡在对文化有特定涵义的原文进行翻译时,需要根据目的语的文化习惯和语境,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在某些科技领域的原文中可能存在着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隐含意义,译者需要在保证翻译准确性的前提下,对文化背景下的涵义进行适当的变译。

这样可以更好地将原文的语义和情感传达给目的语言的读者,使得翻译更加贴切和自然。

3. 语义和语境的变译在科技英语翻译中,很多时候需要考虑到原文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变化。

变译基本理论

变译基本理论

十一种变译方法




一、摘译 根据读者需求选取原文主要内容或译文读者感兴趣的部分内容的变 译活动。摘译大致包括句中删词译、句群中摘句译、段中摘句译、篇中摘段 译、章中摘节译、书中摘章译。 二、编译 分微观和宏观两种方法,微观编译方法指常用的编辑方法有加工、 摘取、合叙、概括、理顺、转述等;宏观编译方法有段内编译、段际编译、 篇内编译、篇际编译。 三、译述 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转述原作主要内容或部分内容的变译活动,译 述不带主观情绪和个人偏好,客观地反映原文内容,而不拘泥于原作的内容 和形式,该译则译,该述则述,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四、缩译 是浓缩性的变译,采用浓缩性的语言传达原作重要的和主要的内容, 保证原作的逻辑性,将内容缩小。缩译、译述和编译的区别在于缩译的概括 功夫最强,译述次之,编译最小,译述可以是译和述的结合,而缩译只可能 是内容与形式的缩小,在篇幅上,编译基本上可译原话,只是加以编辑,筛 选,缩译则要大大压缩篇幅,基本上不要原话,而是对原作的浓缩叙述。 五、综述 即综合叙述,是对某一时期的众多外文文献加以汇总,进行分析, 并阐述其研究进展情况的综合陈述,它侧重资料的归纳整理,将事实进行排 比,并加以必要的分析,使人们对所述对象具有综合的、全面的、系统的了 解和认识,它还侧重动态,旨在表述所述对象的发展,使人们通晓过去,了 解现在,进而展望未来。





六、述评 是对众多原作进行综述进而加以评价的变译活动,是全面而系 统的总结某一专题的进展,并给予分析评价,提出明确的建议的一种变 译活动。 七、译评 是指将原作翻译之后再结合其内容展开评论的一种变译活动, 译评可加深对原作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促进文化交流。译评包括译 和评以及二者结合的方法。 八、改译 是根据特定要求改变原作形式或部分内容乃至原作风格一种变 译活动。它是归化处理手段,是为了满足特定层次特定读者的变译方式。 九、阐释 是在译文中对原作内容直接加以阐释并与之浑然融合的变译活 动,它在译的基础上,对原作中的词、句乃至篇进行阐释,以便读者理 解。阐释的内容不是译者的个人观点或主张,而是未显现的原作内涵, 其功能在于再现原作的文化价值,将原作中压缩的文化信息释放出来。 十、译写 是翻译原作全部、部分或主要内容并加以评论、阐释和拓展的 变译活动。它涵盖前面谈过的译评、述评和阐释。译写根据特定读者的 要求,增加与原作相关的内容,除了阐发和评论外,它还包括添加、补 充和拓展性创作。 十一、参译 是独撰作品时采用全译和变译(如摘译、编译、译述、缩译 等)方法,直接摄取原作主要内容或部分内容以供参考的变译活动。

浅谈“变译”理论在汉英翻译中的应用——以杨译《红楼梦》为例

浅谈“变译”理论在汉英翻译中的应用——以杨译《红楼梦》为例

172020年1月 (总第111期 )浅谈“变译”理论在汉英翻译中的应用——以杨译《红楼梦》为例□ 刘 瑶[摘 要] 随着翻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提出了本土翻译理论。

变译思想历经梁秋实先生的“豪杰译”和严复先生的“达旨术”。

黄忠廉先生基于此,提出并总结了七种变译手段和十一种变译方法。

本文通过具体实例,以“变译”理论为指导原则,分析了杨译《红楼梦》——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中所体现的变译思想,主要涵盖增、减、编和述四种手段以及阐译、摘译、编译和译述等变译方法。

[关键词] “变译”理论;《红楼梦》;英文翻译[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167(2020)03-0017-02收稿日期:2019-12-6如今,我国提倡中国文化走出去,增强文化软实力。

文化传播的必经之路非翻译莫属。

实践总是依赖于一定的理论指导,翻译也不例外。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从历史角度而言,它描绘了贾府由盛到衰的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弊端。

从文化角度来看,它包含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建立不同文化间的桥梁时,译者需要灵活变通。

黄忠廉先生曾在《翻译变体研究》一书中提出:“事物形状、样式等的变化,叫变体。

就翻译而言,除了传统的视为正宗的全译之外,也有变体。

”(黄忠廉,2002) “变译”理论2000年,黄忠廉先生在《翻译变体研究》中详细阐述了“变译”理论。

变体即“翻译变体”,简称“变译”。

变译思想萌芽于梁秋实先生的“豪杰译”,经严复先生的“达旨术”进一步深化。

黄忠廉先生认为变译的本质就是译者在一定条件的限制下,从读者群体出发,采用各种变通手段进行翻译的过程。

本文主要根据杨译《红楼梦》中的翻译特点,选取了四种变通手段“增、减、编、述”和四种相应的变译方法“阐译、摘译、编译和译述”。

阐译是在译文之中阐述原文中晦涩难懂的内容,具体解释某词或某句的内在含义。

摘译是指先对原作进行取舍,再加以翻译。

《变译理论下汉英口译变通手段研究》范文

《变译理论下汉英口译变通手段研究》范文

《变译理论下汉英口译变通手段研究》篇一一、引言口译作为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际工具,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

特别是在汉英口译过程中,由于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变译理论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变译理论下汉英口译的变通手段,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及效果,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操作指导。

二、变译理论概述变译理论是指根据不同的语境和交际需求,灵活地运用翻译策略和技巧,以达到最佳交际效果的理论。

在汉英口译中,变译理论要求口译员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文信息进行适当的调整、删减、增补或重组,以适应不同的语境和听众需求。

三、汉英口译的变通手段1. 词汇层面的变通在汉英口译中,由于两种语言词汇的差异,口译员需要灵活运用词汇变通手段。

这包括近义词替换、词义引申、文化词汇的翻译等。

例如,当原句中的某个词汇在英文中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表达时,口译员可以借助近义词或词义引申来表达原意,同时保留原句的文化特色。

2. 句法层面的变通句法层面的变通主要是指在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上进行调整。

由于汉语和英语在句法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口译员需要在对句子进行拆分、合并、语序调整等方面进行灵活处理。

例如,将长句拆分为短句,或根据英文表达习惯重新组织句子结构等。

3. 文化背景的变通文化背景的变通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

口译员需要了解中英文化背景的异同,以便在翻译过程中对文化信息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解释。

例如,对于一些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成语、典故等,口译员需要结合语境进行解释或意译,以帮助听众理解。

四、实践应用及效果分析1. 实践应用在汉英口译实践中,变通手段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口译中,口译员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和交际需求,灵活运用词汇、句法和文化背景的变通手段。

此外,在实际操作中,口译员还需要注意语速、语气等非语言因素的处理,以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

2. 效果分析通过大量的实践应用发现,灵活运用变通手段可以有效提高汉英口译的质量和效果。

浅谈“变译理论”之“变”

浅谈“变译理论”之“变”

浅谈“变译理论”之“变”胡艳引言在既往百余年中国翻译研究史上,黄忠廉教授首次在重释以严复为代表的中国固有翻译思想的基础上创建了变译理论(吴自选,2018)。

变译理论是从变译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反映变译本质和规律的科学原理和思想体系,它研究变译过程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寻求适于一切变译方法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是关于变译的本质、特性、必然联系或操作规律的理性认识。

(黄忠廉,陈元飞,2016)。

所以,要理解和运用变译理论,就必须先从变译说起。

变译是相对于全译而言的。

全译是人或/和机器用乙语转化甲语文化信息以求信息量极似的智能活动和符际活动;变译是指人或/和机器用乙语摄取甲语文化信息以满足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的智能活动和符际活动(黄忠廉,2012)。

从定义可以看出,“化”是全译转换的精髓;“变”是变译摄取的精髓(余承法,2014)。

具体而言,“变”即“变通”,是一种手段,由译者来变、因读者而变、对原作施变(黄忠廉,2002)。

本文将从这三个“变”入手,具体分析“变译”的原因、手段和要求。

一、“变译”的原因“因读者而变”中的“变”表达了为何要变译。

从变译的定义来看,变译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读者,以满足其特定需求。

但依作者而见,除了根据读者的需求,译者还会根据语言的差异和体裁文本的特点和风格而变。

(一)根据读者需求而变读者的需求具有多样性,主要体现在横向和纵向两方面:横向的多样性是指不同的读者基于不同的阅读目的而对文献有着不同的需求,纵向的多样性是指同一读者由于自身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对文献表现出的不同需求(李东鑫,2019)。

具体而言,不同的读者,认知水平会存在差异。

如学者、专家和普通读者在专业知识的认知领域就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译者应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变译。

读者一般希望所获取的信息是有用、高效、且易读的。

基于此,译者也应结合时代的特点,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和变译,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高效性,优化信息的传播。

变译论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

变译论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

变译论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
:
1、理论贡献:改变译论把科学研究、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结合起来,
从多元视角阐释翻译现象,这使得翻译研究不仅能够更加全面和系统
地考察翻译现象,而且能够深入挖掘文化背景下的文本特质内容。


对于以往的翻译理论,改变译论实现了翻译的前所未有的研究,为翻
译的本质、运作形式及其研究提供了新的框架。

2、实践意义:改变译论提出了“同化”和“兼容”的翻译立场。

相对于先
前的翻译理论,改变译论把重心放到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进行对比和
对接上,构建出一种能够保护源语文化、又兼容译语文化的翻译方式,从而在“兼容”和“同化”之间寻求平衡,从而为翻译工作者指出更完善、更严谨的翻译作业方式。

《变译理论下口译变通手段研究》范文

《变译理论下口译变通手段研究》范文

《变译理论下口译变通手段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口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口译实践中,变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为口译员提供了灵活多变的翻译策略。

本文旨在探讨变译理论下口译变通手段的应用,分析其在实际口译活动中的重要性及运用方式。

二、变译理论概述变译理论是指在不改变原文信息内容的前提下,通过调整语言形式、文化背景和语境等手段,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语言的文化和语言习惯。

在口译领域,变译理论为口译员提供了灵活的翻译策略,使其能够在保持原文信息准确传达的同时,根据不同的语境和目标语言的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口译变通手段的必要性口译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语境等多方面的差异,往往会出现信息传递的障碍。

为了克服这些障碍,口译员需要采用变通手段,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

这些变通手段包括但不限于语言转换、文化背景的调整、语境的适应等。

通过运用这些变通手段,口译员可以更好地传达信息,确保交流的顺利进行。

四、口译变通手段在变译理论下的应用1. 语言转换:在口译过程中,口译员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表达习惯,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

例如,将长句拆分为短句,使用更加地道的表达方式等。

这样可以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流畅性,使目标语言更加符合语言习惯。

2. 文化背景的调整:由于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口译员需要对原文中的文化背景进行适当的调整。

这包括对文化词汇的解释、对文化习俗的介绍等。

通过调整文化背景,口译员可以消除文化障碍,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

3. 语境的适应:语境是影响口译的重要因素之一。

口译员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

例如,在正式场合中,口译员需要使用更加正式的语言;在非正式场合中,则可以使用更加随意的语言。

此外,口译员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场景和需求,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技巧。

五、实例分析以一次国际会议的口译为例,口译员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多个挑战。

首先,由于与会人员的母语不同,口译员需要对语言进行适当的转换。

变译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索

变译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索

变译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索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进,科技英语翻译的需求愈发巨大。

而要想维
护科技翻译的质量,需要采用符合科技翻译规律的翻译理论。

本文将从变译理论的角度探
讨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一、变译理论简介
变译理论是源于汉语翻译学界,在对《红楼梦》的翻译中依据汉语特点而提出的一种
翻译方法论。

其主旨是“既要恰如其分地传递原文意义,又要合乎译语特色、情境背景及
受众接受程度,使译文如同原文那样自然流畅,表达同样的文化内涵”。

因此,变译理论
被重视并且逐渐成为科技英语翻译中一种较为常用的策略,其所提倡的原则也能很好地解
决科技翻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追求精准和自然的平衡
2.译本具有当前性和实用性
科技翻译之所以难度较高,是因为其内容非常专业且时刻更新。

如果对科技译文过度
注重术语精度,在实践中可能会导致好的术语译文但达不到客户的实际需求,难以实现客
户的要求并得到认可。

这就需要采用变译理论,使译文在符合译语特色和实用性的基础上,不断更新、修订,从而达到更高的实用效果。

3.把握上下文语境
在变译理论中,尤其强调的是对上下文语境的把握。

因此,在科技翻译中,对原文进
行考证和研究,确定其所处语境和使用环境,才能更好地进行变译。

在进行词汇表述时,
要思考整个句子和段落的语义、语法,以便把握语境,并且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三、结论。

《2024年变译理论下汉英口译变通手段研究》范文

《2024年变译理论下汉英口译变通手段研究》范文

《变译理论下汉英口译变通手段研究》篇一一、引言口译作为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沟通桥梁,在全球化背景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变译理论作为口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指导口译实践,特别是汉英口译的变通手段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变译理论下汉英口译的变通手段,以期为口译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变译理论概述变译理论是口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在口译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以达成准确、流畅的翻译。

变译理论的核心在于“变”,即根据不同的语境、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等因素,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以实现翻译的目的。

三、汉英口译的变通手段1. 语义变通语义变通是汉英口译中常用的变通手段之一。

由于汉语和英语在语义上存在差异,有时直接翻译会导致意义模糊或歧义。

因此,在口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对原文语义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通,以使译文更加准确、流畅。

2. 语态变通语态变通是指根据英语语言表达的习惯,灵活运用不同语态进行翻译。

汉语和英语在语态上存在差异,汉语多使用主动语态,而英语则常用被动语态。

因此,在汉英口译中,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同语态,以使译文更加地道、自然。

3. 文化背景变通文化背景变通是汉英口译中不可忽视的变通手段。

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一些汉语表达可能在英语中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词汇或表达方式。

因此,在口译过程中,译者需要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原文进行适当的文化背景变通,以使译文更加贴近英语国家的文化习惯。

四、案例分析以一篇汉英口译实践为例,分析变译理论下汉英口译的变通手段。

在本次实践中,译者遇到了多个需要灵活运用语义变通、语态变通和文化背景变通的场景。

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变译理论在指导口译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五、结论本文通过对变译理论下汉英口译的变通手段进行研究,发现语义变通、语态变通和文化背景变通是汉英口译中常用的变通手段。

这些变通手段可以帮助译者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以实现翻译的目的。

浅谈变译理论

浅谈变译理论

浅谈变译理论摘要:本文对变译理论体系及其研究状况进行了分析,然后从变译理论与建立中国特色译论、范式转换视角下的变译理论进行了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变译理论;科学翻译;范式一、变译理论体系及其研究状况“变译”一词早有翻译学者使用,但所指并非黄忠廉所说的理论体系。

胡庚申是在论述英语即席口译时如何处理汉语口语中常见的词语重复现象时提出“变译”的,与“简译”相对,同时提出的还有“省译” 、“对译”等术语。

赵俊华在探讨文言文翻译为白话文的问题时也用到了“变译”这个词,是作为“引变翻译”的缩略语使用的。

作为系统理论的变译理论,其提出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目前也还在发展完善中。

主要见于黄忠廉的论文及著作。

该理论的提出,首先是来源于翻译实践,具体说就是科技翻译实践(国外信息开发),同时与文化转向及功能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相吻合。

出生于六十年代中期的黄忠廉教授无疑属于“青年翻译理论家”,这使他既有新的视野(除苏联外的更多外国译论在二十世纪后二十年被大量介绍到中国),又有旺盛的创新能力。

从他的著作可以看出,黄忠廉曾做过大量的科技翻译工作(国外信息开发),这使他可以从非文学翻译的角度来审视翻译理论问题,而非文学翻译。

最早是在1999年的几篇论文中,黄忠廉呼吁重视变译的研究。

在几次翻译研究会上(如1997年北外国际翻译学术研讨会,2001年青岛全国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2003年武汉全国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研讨会等)介绍了自己的理论构想,受到了杨自俭等老一辈学者的鼓励(当然也有很多反对意见)。

之后出版了《翻译变体研究》一书,由于种种原因并未使用“变译”这一术语。

之后在2002年,黄忠廉集中发表了大量论文,在各个外语类核心刊物上明确提出变译理论并大力推介。

该年还出版了《变译理论》一书。

此后黄忠廉对于变译理论的思考和完善补充一直没有停止,并于近年总结提炼出了“翻译变化论”的观点。

同时,各青年学者及研究生对变译理论的研究也大量增加。

变译基本理论

变译基本理论

[A] Wangshi Garden, in Suzhou, was a private residence of a Southern Song dynasty official. [B] Not large in size, it was designed to provide a feeling of serenity and seclusion with changing scenes every few steps. [C] It was typical southern style gardening exerting far-reaching influence for the following centuries. [D] Zhuozheng Garden, like Wangshi Garden, was built even earlier in the Tang dynasty.
二、编译 分微观和宏观两种方法,微观编译方法指常用的编辑方法有加工、 摘取、合叙、概括、理顺、转述等;宏观编译方法有段内编译、段际编译、篇 内编译、篇际编译。
三、译述 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转述原作主要内容或部分内容的变译活动,译 述不带主观情绪和个人偏好,客观地反映原文内容,而不拘泥于原作的内容和 形式,该译则译,该述则述,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1] 网狮园——位于江苏苏州市。 [2]原为南宋史正志万卷堂故址,号称渔隐。[3]此 园住宅以花园结合贯穿紧密,建筑的木结构与门窗隔扇都有精细的雕刻。[4]园中有小 山、池水、石桥、长廊等。[5]此园虽占地面积不大,但亭台轩榭与池水相互映衬,路 径处处贯通,曲折自然,精巧幽深。
拙政园——位于江苏苏州市。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明正德年间御史王献臣 辞职回乡,买下寺产,改建成宅园。后又经过多次整修。除正宅外,园内有31景,面积 60亩,水面约占五分之三,建筑群多临水。此园设计、布局别致而清秀,远看重廊重 阁,山径起伏,近看雕梁画栋,七彩辉映,真乃江南特色的典型园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变译理论
摘要:本文对变译理论体系及其研究状况进行了分析,然后从变译理论与建立中国特色译论、范式转换视角下的变译理论进行了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变译理论;科学翻译;范式
一、变译理论体系及其研究状况
“变译”一词早有翻译学者使用,但所指并非黄忠廉所说的理论体系。

胡庚申是在论述英语即席口译时如何处理汉语口语中常见的词语重复现象时提出“变译”的,与“简译”相对,同时提出的还有“省译” 、“对译”等术语。

赵俊华在探讨文言文翻译为白话文的问题时也用到了“变译”这个词,是作为“引变翻译”的缩略语使用的。

作为系统理论的变译理论,其提出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目前也还在发展完善中。

主要见于黄忠廉的论文及著作。

该理论的提出,首先是来源于翻译实践,具体说就是科技翻译实践(国外信息开发),同时与文化转向及功能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相吻合。

出生于六十年代中期的黄忠廉教授无疑属于“青年翻译理论家”,这使他既有新的视野(除苏联外的更多外国译论在二十世纪后二十年被大量介绍到中国),又有旺盛的创新能力。

从他的著作可以看出,黄忠廉曾做过大量的科技翻译工作(国外信息开发),这使他可以从非文学翻译的角度来审视翻译理论问题,而非文学翻译。

最早是在1999年的几篇论文中,黄忠廉呼吁重视变译的研究。

在几次翻译研究会上(如1997年北外国际翻译学术研讨会,2001年青岛全国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2003年武汉全国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研讨会等)介绍了自己的理论构想,受到了杨自俭等老一辈学者的鼓励(当然也有很多反对意见)。

之后出版了《翻译变体研究》一书,由于种种原因并未使用“变译”这一术语。

之后在2002年,黄忠廉集中发表了大量论文,在各个外语类核心刊物上明确提出变译理论并大力推介。

该年还出版了《变译理论》一书。

此后黄忠廉对于变译理论的思考和完善补充一直没有停止,并于近年总结提炼出了“翻译变化论”的观点。

同时,各青年学者及研究生对变译理论的研究也大量增加。

从关联理论、功能翻译理论、描写学派、目的论、信息论、语言适应论、哲学阐释学、女性主义、新闻传播学、口译、翻译教学、文学变译、文化变译、诗歌翻译、实用文体翻译、旅游翻译、影视翻译、广告翻译、新闻翻译、菜单翻译等各个角度探讨变译理论的特点及应用,对变译的忠实性、规定性、译者主体性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但同时,对变译理论的质疑之声一直不断,除了在学术会议上的反对声音(“全译还没学好,学什么变译!”外,还有多位学者以论文的形式提出了不同意见。

主要有徐朝友的《“变译理论”的两大问题》一文,对此黄忠廉予以了回应和解释。

此外王克友反对将编译、变译、阐释等归结为翻译,认为应严格分开。

方梦之则认为“变译理论”将本来分散的译文形式串成了有机的整体。

总的来说,变译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三个特定、一对范畴、七种手段、变与化等。

三特定是指变译的定义: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

一对范畴指全译与变译。

七种手段即指变译定义提到的七种。

变化观是结合变译理论与钱钟书“化”的理念研究出来的“变”与“化”的共存观,包括以变通为核心的变译观和以转化为核心的全译观。

二、变译理论与建立中国特色译论
在中国译坛,一直不乏反思中外译论关系的观点。

从上文中青年学者对变译理论的研究现状也可以看出:国外译论充斥。

但凡进行研究,往往首先要从国外搬来一个理论,拿来一个主义。

至于其是否完全有道理、是否适合汉语翻译的实际、研究是否有意义,则一概不论。

有鉴于此,不断有学者呼吁建立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

对此,有很多学者予以回应:外国译论不是引介的太多,而是太少。

笔者认为,中国特色译论与西方译论应该是并行不悖的关系。

但应该有重点的转移。

应该给中国学者提出自己的译论提供土壤,而变译理论即是这样的植根于汉语翻译实践、由中国学者提出的原创性研究。

事实上,关注科技翻译的变译理论填补了一大空白,因为文学、学术翻译外其他题材的翻译一直未得到足够重视(廖七一),有也多停留在技巧和文字的经验总结层面,缺乏理论性和系统性。

而变译理论是中国译论发展新迈出的一大步。

从佛经翻译的“案本求信”、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传神”、钱钟书的“化境”说、张今的“真善美”、刘重德的“信达切”、许渊冲的“优化论”(竞赛论)等,中国译论硕果累累。

不过从历史来看,中国译论的成果以经验居多,系统、完整的理论性贡献乏善可陈。

自董秋斯50年代时提出建立中国的翻译学以来,理论成果层出不穷。

除大量围绕“信达雅”展开的深入研究外,刘宓庆的《当代翻译理论》和黄忠廉的《变译理论》是中国译论在系统理论层面上最重大的两项研究成果。

二者虽然都有缺陷,但通过详细的研究论证,提出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西方翻译理论异彩纷呈并被大量译介到中国的同时,这两本著作也绽放出了中国特色译论的奇葩。

其实,类似的还有很多,比如杨自俭在中国译论的构建上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框架(基本都为论文形式)。

三、范式转换视角下的变译理论
译界的主流观点是翻译理论在20世纪之后先后发生了文艺学派到语言学转向,到文化转向,再及哲学模式和其他。

以此为参照系对变译理论作评价,它便因无法归入一类而不入流了。

甚至科学翻译也根本未被纳入翻译理论主流中。

这时中国译论界文学翻译研究和非文学翻译研究之间比例失衡的一个缩影。

据《中国新时期翻译研究考察:1981-2003》一书统计,20余年间的2万多篇翻译论文中有关文学翻译的占一半,专著占近30%。

比例远高于其他方面。

但对于范式转换这一说法,国内外都有学者提出了反思。

认为应注意范式转换(paradigmturn)与视角转换(shiftingviewpoint)的区别。

事实上,经历了20世纪几次大的范式转换后,如今新的范式的大转换已不可期,但视角转换则应该百花齐放,而且已经进入了这样的群芳争艳的阶段。

变译理论即为其中一朵。

四、总结
变译理论力求转变译者的思路,脱去枷锁来跳舞。

对上个世纪以来人们“忠实第一、求全责备”的翻译标准提出了反思。

变译理论就如同作文考试中的诗歌,但远未达到“诗歌除外”的高度--作文写作,诗歌除外的原因一来是不好评判,难以制定明确的评判标准,二来是不能保证作者的才能在有限的篇幅里完全发挥出来。

因此作文考试要注上“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变译理论与此很类似。

变译的好坏也不易评判,不容易制定操作性强的明确标准,而且受材料领域等因素影响,译者的能力也不一定能完全发挥,因此在翻译实践中,翻译考试中,变译并不是参考答案之一。

但翻译中的变译还达不到写作中的诗歌除外那个高度———“变译除外”都不用写在试卷上,因为大家都知道变译是除外的。

变译理论是对传统译论的一种解构,指出五四之前的翻译活动大部分都属于变译。

五四之后,开眼看世界的国人大增,英文水平高的人也大量增加,人们开始追求全译,翻译不准确的地方很容易就成为众矢之的。

变译理论的核心在于解构全译理论的主流地位,质疑其合理性,具体地说是解构“信”“、忠实”、“等值”“、等效”。

变译可谓译界的火柴与菜刀:烧掉全译的霸主地位,砍掉全译黑社会的老大。

它认为,21世纪信息量剧增的现状要求我们回归变译,再一味追求全译已不现实,因为全译难以应对多种翻译需求。

但总的来说,变译理论对传统译论的这种解构更多的是一种思路上的贡献,而不可能成为译论的主流。

对于变译研究成为与全译平等甚至高于全译(时代的要求)这种倡议,不可能实现。

不过,这并不是说变译没有发展前途。

变译在成为传统译论的补充这方面有极强的意义,填补了一大空白。

变译理论若将自己放在全译理论的参照下,将会得到更多的认同和响应。

不能将变译放在与全译完全相对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胡庚申“.变译”与“简译”:重复词语的口译方法[J].上海科技翻译,1989(4).
[2]赵俊华.古文变译推敲[J].东吴教学,1989(6).
[3]黄忠廉.翻译变体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4]黄忠廉.变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5]黄忠廉.翻译变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6]田传茂.加强变译理论的研究和宣传[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