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含城市化进程六大战略和避免三种倾向)
城市化的发展路径和战略
城市化的发展路径和战略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的人口规模和密度不断增加,城市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城市化具有很多优势,如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等。
但城市化也存在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如城市化不均衡、环境恶化等。
本文将从城市化的发展路径和战略两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的发展路径城市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的过程。
城市化发展的路径有以下几个阶段:1.初期阶段这个阶段基本上是农民向城市迁移的阶段,城市形态还比较原始,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水平都不高。
城市经济主要以小商贸和手工业为主,居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也比较落后,通常只有一些必要的设备和服务。
2.快速扩张阶段这个阶段是城市化的快速增长阶段,城市经济迅猛发展,工业、商业和服务业得到了空前的迅速扩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化速度越快,城市化阶段也就越短,这个阶段通常有5到10年的时间。
快速扩张阶段的城市,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户籍管理混乱等。
3.调整阶段这个阶段的城市,已经完成了城市化的扩张期,开始进入了调整期。
调整期的城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发展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新领域。
这个阶段的城市,有较强的政府规划和管理能力,能够维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成熟阶段这个阶段的城市,已经成为大城市,城市经济繁荣、人口密集、城市规模庞大。
城市作为国家的行政、文化和购物中心,服务、教育、健康等领域的配套设施齐全,居住和生活环境稳定、舒适、安全。
这个阶段的城市不仅有较高水平的公共服务设施,同时城市管理也相对得到不断改善。
二、城市化的战略城市化的战略对于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化的战略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优化城市化结构当前,城市化进程不平衡,其中一个问题是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城市散布不均也会影响其发展能力。
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态势
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态势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
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态势,包括城市规模增大、城市发展方式转变、人口流动趋势明显等。
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新态势是城市规模的增大。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城市规模急剧扩大。
据统计,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达61.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60%。
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人口数量已经过亿,成为世界级大都市。
城市规模的增大既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发展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基础。
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另一个新态势是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
过去,我国城市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源的开发和劳动力的集聚,导致出现了许多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
而现在,我国正在推动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注重以人为中心、生态宜居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建设智慧城市、发展创新产业等方式,使城市发展更加可持续和环境友好。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还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还一个新态势是人口流动的趋势明显。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变得更加繁荣和活力。
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源流入。
这种人口流动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带动城市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
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包括城市拥堵、住房问题、社会治安等。
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促进人口流动的良性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协调。
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呈现出了城市规模增大、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和人口流动趋势明显等新态势。
这些新态势既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规划和管理,加大环保和资源利用的力度,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与思考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与思考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从总体上看, 我国城市化进程呈现出不断加快发展的基本态势, 当然也有过不少和不小的挫折, 纵观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1.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缓慢起步阶段(1949年—1978年)新中国成立初城市化水平只有10.64%,经历了三年恢复和“一五”时期平稳发展、大起大落的大跃进与调整时期以及“文革”三线建设的停滞发展等阶段,到1978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只提高到17.92% ,设市城市由l32个增至193个,仅增加61个,这与我国选择的重化工业化道路急于求成的政策以及城镇化水平起点低等因素有关。
这一时期重点建设城市“一五”时期除北京外有工业建设重点城市如太原、包头、西安、武汉、大同、成都和洛阳等7座,重点扩建城市如鞍山、沈阳、吉林、长春、哈尔滨等20多座,局部扩建城市如南京、济南、杭州、昆明、唐山等15座左右。
三线的建设时期有十堰、成都、兰州、宝鸡、西宁、汉中等。
2 .改革开放以来到20世纪末的加速发展阶段(1978--2000年)。
1978--2000年城市化水平由17.92%上升到36.2%,年均增加0.83个百分点,设市城市由193个增至663个,增加迅速。
这一时期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首先是因为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作重心的转变, 其次是将我国工业化战略由重化工业化转变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以轻纺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战略, 再次是大力实施了“城市中心带动区域发展战略以及向沿海倾斜的区域发展战略”沿海大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同时沿海地区还涌现出众多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典型代表有石狮、东莞、昆山等。
3 .21 世纪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2001—2009年)2001--2009年我国城镇化正式制定了加速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战略,经历了小城镇规模扩张时期。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学概论》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282)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学概论》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282)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每题1分,共10分)1.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 )探讨了理性资本主义如何在西方基督教世界兴起的问题。
A.涂尔干 B.孔德C.韦伯 D.马克思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 )的表现。
A. 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3。
从( )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 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4.根据( )的标准,可以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
A. 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C.归属感 D.从属关系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
A.显功能 B.潜功能C.正功能 D.反功能6.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被称为( )。
A.城乡融合 B.城市贫民化C.城市化 D.城乡二元结构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这种变动称为( )。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8.在对越轨行为的研究中,有一种理论认为一个曾犯过罪的人,在出狱后因为被视为“潜在的犯罪人”,所以容易再次犯罪。
这种理论是( )。
A.拟剧论 B.标签理论C.文化传递理论 D.冲突理论9.“非典”初期,某些地方政府对病情未予公开,使人们对“非典”的传言更信以为真。
这实际上就是集群行为产生因素中的( )。
A.结构性助长 B.社会控制机制C.结构性紧张 D.诱发因素10.基于资本、技术等经济因素的向外扩张,是导致世界规模的统一市场和跨国公司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被称为( )。
A.狭义全球化 B.现代化C.开放型社会 D.广义全球化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11.以下属于角色失调现象的有( )。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趋势和特点一、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虽然我国城镇建设历史悠久,并且在古代很长时期,我国城市发展都居于所处时代的前列,而且出现过当时享有世界盛誉的大都市,但随着近代以来饱受外国入侵和殖民掠夺,我国社会发展严重滞后,近现代城镇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基本上被扼杀。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近现代史上真正意义的城镇化的开始。
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建国以来的城镇化进程简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见图1,2,3)。
1.城镇化起步发展阶段(1949~1957年)随着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逐渐得到恢复(1949~1952年)以及其后“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1953~1957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城镇化水平得到稳步提高。
这一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较快,具体表现为:新建了一批工矿业城市并且扩建和改造了一批重点城市,城市数量从1949年的136座增加到1957年176座,年均增加5座,城镇人口也增长较快,从5765万增加到9949万,城镇化水平由10.64%提高到15.39%,相当于年均提高0.59个百分点。
总体而言,这段时期的城镇发展及城镇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适应。
2.城镇化剧烈波动阶段(1958~1965年)由于对经济发展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我国经济发展在此后开始盲目追求高速度,受“大跃进”思想的影响,经济发展起伏波动大,城镇化发展也表现出大起大落。
其中,在1958~1960 年三年“大跃进”时期,由于受急于求成和主观随意性强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影响,我国工业化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在脱离了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高速推进,一大批工业项目盲目上马,致使农村人口大规模涌入城镇,3 年内城镇人口净增2352 万,年均约新增城市8座,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到19.75%(年均提高1.45个百分点)。
但这种由“跃进”式国民经济建设所导致的超越经济社会发展的“虚假城镇化”并不持续。
从1960年起我国国民经济进入困难时期,特别是国家在1961年对整个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后,我国城镇化进入了1961~1963年的三年调整时期,期间停建和缓建了一大批工业项目,政府动员大量城镇人口回农村,一部分新设市恢复到县级建制而一部分地级市则降级为县级市,3年间城市总数合计减少25座(1963年一年就撤销城市24座),城镇化水平也骤降2.46 个百分点为16.84%,出现了极不正常的“逆”城市化现象。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与趋势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与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8%逐步提高到现在的60%左右。
这个过程中,城市发展经历了许多转折和困境,也取得了斐然的成就。
本文将分别从城市化的历程和趋势两方面论述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情况。
一、历程1.城市化的初期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实施的非常规模式的城市化战略是向城市疏导,即增加农民的转移就业,逐步降低农村人口占整个人口的比例。
这个阶段注重农村转移劳动力向城市的集中,粗放性质十分明显。
2.城市化的高速增长期1990年开始,国家明确了有计划的城市化战略,城市化的非常规战略转为规划战略。
城市规模开始快速增加,城市化率开始迅速提高。
同时,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开始出现巨大的财富差距,大量农村人口接连涌向城市,成为城市化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
3.城市化的调整期2002年,局部地区开始出现城市化过度的现象,开始有声音呼吁应对城市化进行调整。
国家开始实施拆迁制度改革,加速城市化进程走向“可持续化发展”的道路。
4.城市化推向第三阶段自2008年底开始,全国城市化率超过了50%,城市化的快速增长趋于平缓。
中国需要更大力度的城市化进程来增强中产阶级的数量,维护国家治理稳定以及提高人均GDP。
这个阶段中国城市化的重心转向人口素质提高和城市质量提升。
二、趋势1.城市与乡村的融合中国政府提出城乡融合的目标,城市化不再是单纯的城市向乡村转移,而是城市与乡村产生分工合作,互相支持才有利于推动城乡综合发展。
2.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是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智慧城市的重点在于推动城市的创新发展,优化城市运营流程,提升城市服务水平。
3.低碳城市建设随着全球环保意识逐渐高涨,低碳城市已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
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意味着推进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降低城市的污染排放,保护城市环境。
4.绿色城市建设绿色城市建设强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注重城市的生态系统,使城市与自然环境更为和谐。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及新趋势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及新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城镇化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民生工程。
从经济角度来看,城镇化不仅可以提升国民经济水平,也可以促进城市和农村的互动和交流。
但是,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城市规划不合理、城镇人口流动不畅等。
目前,中国城镇化建设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人口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从2011年起,中国开始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提高人口城镇化率,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
2019年底,中国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6%,比2011年提高了14.2个百分点。
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不断提高。
一方面,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比如城市道路、供水、供电、供气等方面;另一方面,城镇居民的生活品质也得到了大幅提升,比如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医疗保障、教育资源等方面。
三、城镇规划不断优化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城市规划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中国城市规划不断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建设进入了以耗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低水平阶段,转向了节约能源、环境友好型的资源节俭型城市建设;二是城市规划不再是简单的空间布局问题,而是要注重宜居性、文化和人文素质。
然而,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着一些新挑战和新问题:一、城市发展不平衡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少地区都出现了城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一方面,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不断提高城市综合实力,而一些中小城市则陷入了发展不畅的状况;另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也在逐渐扩大。
二、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重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一直没有根本性解决。
城市排放的废气、废水、噪音等污染问题,都给城市居民的健康带来很大威胁,也影响到城市持续健康发展。
三、居民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问题当前中国的户籍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亟需改革。
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居民迁移等问题,制约了城市的人口流动和城镇化进程。
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态势
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态势新型城镇化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战略方向之一,也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举措之一。
在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态势。
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点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
过去几十年,我国城镇化进程相对较快,城镇人口数量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
这种数量扩张背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城市规模不合理、城市发展不协调等。
在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点从数量扩张转向了质量提升。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是建设宜居城市、宜业城市和宜商城市,注重提高城市的人居环境、发展城市产业和改善城市商业环境。
这既能够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能够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方式从单一模式转变为多元化模式。
过去,城镇化发展主要以中心城市为核心,通过城市扩张和农地征用来推动城镇化进程。
这种单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等问题的出现。
在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方式呈现出多元化模式。
一方面,通过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农村向城镇转移的农民能够在城市就业和创业,实现农民工和农村居民的城镇化。
通过发展小城镇和新型城镇化模式,可以有效分流中心城市的人口,促进城镇化的平衡发展。
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心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过去几十年,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相对较快,形成了一系列大城市群和特大城市。
东部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饱和的状态,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堵、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
在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心正在逐渐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中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资源、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良好的发展潜力,可以通过新型城镇化来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态势,包括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从单一模式转变为多元化模式、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等。
这些新态势将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
•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绿色低碳发展
• 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经济
• 加强节能减排,降低城市碳排放
05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未来展望与建议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机遇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未来发展趋势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未来机遇
• 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人口持续增长
• 城乡一体化发展仍面临较大挑战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应对策略
• 提高城市资源利用效率,减轻资源与环境压力
• 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对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的若干建议与展望
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加大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力度
• 完善新型城镇化政策体系,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
•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
• 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市承载能力不断提高
• 人才培养与引进,提高城市创新能力
• 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竞争力不断提高
• 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未来挑战与应对策略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未来挑战
• 城镇化进程中的资源与环境压力较大
•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住房供应不足
•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02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核心内容与目标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主要任务与措施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主要任务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措施
•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 制定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与路径
•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
现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变革
现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变革在当今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变革已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趋势,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现象,更是一个人类社会向着更高层次、更高目标发展的标志。
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不仅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全方面的改变,而且也影响着人们的生存环境、意识形态、社会关系和文化传承等方面。
因此,我们要认真思考和探讨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变革对社会和个体产生的影响。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巨大变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城市化率只有20%左右,到了2015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50%以上。
这是一种巨大的变化,意味着中国的经济、文化、社会以及政治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城市化的变化在于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将目光从耕作土地移向发展城市,在城市中寻求新的机遇和实现自身价值的空间。
同时,城市的建设不断加强,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城市化带动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
除此之外,城市化进程也在改变着不同人群的生活和行为方式。
打一对比,农村与城市有明显的文化差异,城市在新的文化背景下给社会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促进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例如,多元化的饮食文化、时尚的服装文化、多样化的娱乐文化等。
城市化进程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前往城市寻找更高的教育、职业与娱乐,这种趋势也在改变着家庭、婚姻、子女教育和人际关系等方面。
二、中国城市化变革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化变革带来的巨大经济效应和文化价值同样影响着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在经济方面,城市化使得城市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因此,城镇之间的发展差异,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同时也使得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分化更加突出。
城市化进程还会引发出许多关于资源分配的问题,例如土地可持续利用、公共服务设施等等。
在文化方面,城市化进程给社会文化带来了新的特征,社会文化多元化、社会关系的流动以及性别差异等等。
新时期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探讨
新时期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探讨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城镇化的加速,城市化成为了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话题。
新时期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了国家战略之一,对于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改变人民生活、提升国家国际地位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需要探讨新时期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问题。
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现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经历了近数十年的快速发展,目前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8.52%。
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新的机遇和变革。
可以说,新时期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进步。
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明确、政策引导明确、三大经济带的规划完善,让我国城市化进程更加有序和规范。
然而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城市化进程中仍存在城市建设规划和房地产市场的矛盾,城市贫困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不完善,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来解决。
新时期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目标新时期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目标是构建人民满意的城市生活,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我国现代化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
这一目标既考虑了消费者的居住需求和生活品质,也考虑了产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更加注重长远的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打造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同时,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让城市和农村的发展相互融合和提升,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体制。
新时期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路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时期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路径和措施。
其中,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几个。
一、加强规划和城市建设的管理。
通过规划和管理的协调,加强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土地管理、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发展和监管,确保城市的自治、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平衡。
二、提高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
创新城市产业发展模式和城市群规划,加强城市交通、能源、资源的统筹规划和建设,实现城市和城市群之间的互补和发展,形成具有较高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城市集群。
现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现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现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指中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城市人口比例逐渐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出现了快速发展的趋势,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一、城市化的背景和原因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与以下几个主要因素密不可分:1. 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消费需求。
2. 农业转移人口:农村地区的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农业转移人口的增加也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3. 政府政策支持: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城市化政策,推动城市化进程。
例如,城市扩张、建设大规模基础设施等政策都促进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二、城市化带来的变化和挑战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变化和挑战:1. 经济增长:城市化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成为了消费和生产的中心,为国家提供了更大的经济增长潜力。
2. 社会结构变动:城市化进程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农村地区的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城市人口增加。
这对社会安全、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3. 城市环境问题: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垃圾处理等。
这些问题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4. 城市规划和管理:城市化进程需要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
城市发展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公平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相关政策和管理机制的完善是城市化进程的关键。
三、现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策略为了应对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变化和挑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发展策略:1. 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合理布局城市和农村用地,控制城市扩张的速度和规模,避免过度拥挤和资源过度消耗。
2. 建设生态城市:推进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
我国城镇化战略的六大方向
我国城镇化战略的六大方向一、“城市中国”和“乡土中国”同步推动战略下一个文明时代,人们的需求将一步多元化、生态化、立体化,城市为人们提供了工作机会,也提供了一个对创造未来的场所。
同时人们在内心有种逃离城市,去感受大自然、感受过去的文明和回归诗酒的强烈诉求。
激进的城镇化要不得,偏面的城镇化率不应该是刻意追求的目标。
未来的城镇化应该是让城市更加高效和便利,让乡村更加美丽。
今后一段时间对古镇、古村落的保护和活化工作将更加重要。
二、城市群的优化战略城市群战略是我国未来的新型城镇化的正确选择,其既起到了规模经济的效果,又避免了规模不经济的影响。
未来的城市群在空间策略上应该更多地采用“双核或多核驱动”,避免出现单一的“单极巨核驱动”。
而对现有的一些“单极巨核驱动”的城市群应该对大城市逐渐实行优化。
三、多元化城镇化战略单一的工业化驱动的城镇化,将被更多的驱动形式所代替。
未来应该更多的研究和探索高新产业驱动、商贸驱动、旅游驱动、现代农业驱动及其他特色产业业态驱动的新型城镇化路径。
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在其远近不同的位置,布局各种功能相互联系的中小城镇和美丽乡村。
四、文化引领战略千城一面的局面,是我国三十年的发展形态决定的,是发展必然的结果和具象表现。
中国制造的载体必然是个“广义的工厂”,对此应该用更加宽容的角度来看待。
但下一个时代是个性时代、也是一个内需的时代,在“世界是平”的全球化趋势中,唯一能保持自己特色的就是文化。
每个城镇都应该通过提炼当地的文化资源、重构自己的文化体系,并把文化注入到城镇建设、产业特色中,实现相对优势。
五、大健康战略未来几十年,我国面临环境危机、老龄化危机、健康食品危机、信仰危机等四大危机的,及早构建一个大的健康社会系统迫在眉睫。
除了积极推动健康产业和养老产业的同时,更应该考虑“人口红利消失”的冲击下的整体的产业转型方向。
同时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新型建材产业,更新我们的城镇建筑,使之成为健康、色的发展载体。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成为了城市化发展的主体。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规模城市化启动期(1978年~1990年)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城市化程度低,主要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镇规模和城市化比例均不高。
这时期,国家提出了“削尖门槛、引进外资、改革住房制度、扩大就业规模”的城市化发展战略。
同时,土地供应机制也得到了改革,迅速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城市建设用地。
城市在这个时期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
第二阶段:城市化持续推进期(1990年~2010年)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城市化程度快速提高,规模效应明显,城市人口持续增长。
这时,国家出台了《城市规划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条例》等法规文件,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障等方面的工作。
同时,城镇化发展政策也得到了全面落实,为城市化建设提供了坚实力量。
城市化发展步入了快速、规模化阶段。
第三阶段:城市化新发展时期(2010年至今)这个阶段是城市化质量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时期,国家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并提出了“推动城镇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品质化、人文化”等五大发展战略,意在实现城市化的高质量发展。
同时,城镇化政策也不断改进完善,为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总体而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充满了奋斗、收获、反思与蜕变,并在不同阶段展示了不同的城市化特点和发展方向,但城市化总体发展的目标是提升城市化质量、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助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的城市化质量 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中国的城市化质量]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中国城市化率已接近50%,在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全面转型和变迁过程中,作为城市化核心的人口城市化,不仅仅是人口的聚集、地域间的流淌以及就业结构变动的表象,更重要的是人的内在本质的现代化,是全体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
中国的“半人口城市化”现象从人口城市化的定义看,是指居住在乡村地区的农业人口转变为居住在城镇地区的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人口城市化水平则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因此,大量进城从事非农产业的原农村人口被作为统计意义上的城市人口,就大大提高了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
然而在城乡二元格局下,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虽然实现了大批量、远距离、跨区域的就业流淌,但其城乡双重属性却没有转变:他们要么长期停留城市,却无限期拉长迁移过程而无法实现彻底转移,要么最终选择回流农村;他们虽然实现了职业的转变和地域的转移(或不完全转移),但重要的是缺乏身份的转变、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他们由于无法获得城市户籍以及与此相关联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利益而被称为“就业型流淌人口”、“农夫工”、“外来务工人员”,从享受城市文明、从满意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及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角度看,这一群体只是表面被城市化了,或只是表面被市民化了。
这种“半城市化”所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其一,不仅不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也不利于缩小城市的贫富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运行的重大问题;其二,不利于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和国内市场的扩大,并最终影响到经济的内涵式增长和可持续进展;其三,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的不完全转移,从而不利于扩大农地的规模经营,影响农村现代化的建设;其四,引发诸多社会性问题,每个农夫工背后连着一个家庭,不完全城市化必定带来家庭的不完全城市化,由此产生一系列的家庭社会问题;其五,带来“城市乡村化”,农村传统落后的文化习俗、散漫的生活行为方式等随着大批“半城市化”的人口带入城市,聚集一起形成一种常态,城市中“某某村”的消失,则是“城市乡村化”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城乡之间的巨大落差。
中国城市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中国城市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1.城市化加速: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超过60%,未来仍将持续增加。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人口的需求也将日益增长,如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
2.智能化建设: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智能城市建设成为一种主要的发展趋势。
未来城市将实现数字化、智能化、高效化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建设。
3.产业升级: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是逐渐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高端产业转变,如科技创新、文化创意、高端制造业、金融服务等。
4.可持续发展: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未来城市将更加注重节能减排、环保等问题,以便更好地保护环境。
5.多元化发展:城市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发展,未来城市将更加注重人文、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以创造更丰富的城市生活。
6.城市协同发展:未来城市发展将更加注重城市间的协同发展,以发挥城市群的综合效益,实现全国的均衡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将进一步拉近各城市之间的联系,共同推进城市的发展。
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态势
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态势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城镇化趋势,我国正处在新时代城镇化发展的新态势之中。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变化,这些新的特点和变化将为我国城镇化进程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新城镇化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和差异化的特点。
在过去,我国城镇化主要是指人口向县级城市、地级城市和省会城市的转移,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的形式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现在,城镇化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扩张,还包括城市群的形成、新型城镇化的推进等多种形式。
各地的城镇化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而一些落后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则较低。
我国新城镇化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和差异化的特点,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新时代我国新城镇化发展具有智慧化和信息化的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城市智能化的推进,城镇化发展也呈现出智慧化和信息化的特点。
智慧城市建设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环境保护等领域都在不断应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普及,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也发生了改变,智慧化和信息化成为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
我国新城镇化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在过去,我国城镇化发展主要以经济建设为主,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并不重视,导致了一些城市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城市发展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可持续发展成为新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原则。
城市的环境质量、资源利用效率、生活品质等方面都成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考量因素,需要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和社会公平等方面的问题。
新时代我国新城镇化发展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多,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也呈现出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开始引入国外的经验和技术,借鉴国外的先进模式和理念。
中国城镇化的战略选择及其实施路径
中国城镇化的战略选择及其实施路径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化已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城市化不仅是中国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中国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现已进入全面推进城市化的新阶段。
这一阶段的城镇化发展需要更加精准的战略选择以及实施路径。
一、战略选择城市化的战略选择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即城市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城市规划的战略选择。
城市发展的总体战略应注重绿色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需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
应充分利用现代生态理念,发展低碳经济,推动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城市资源的合理利用。
发展能源、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使城市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生活所需。
城市规划的战略选择应注重人居环境的改善。
城市是人们活动的场所,城市建设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要提高城市规划的人民性和现代化水平,合理设置城市用地、交通道路等,建立高品质的生态人居环境。
二、实施路径城镇化实施路径包括政策导向、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等。
政策导向是城镇化实施路径的“第一步”。
科学合理地制定城市化规划,针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推动城市化的规划、管理和建设,已成为目前全面推进城市化的重要政策措施。
要坚持“政府引导、多元主体、市场激发、公众参与”的原则,提高城市化质量,让城市化更具有前瞻性、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感。
城市规划是城镇化实施路径的“第二步”。
科学、严格的规划是城镇化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建立科学、人性化、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体系,培养高素质的城市规划师和城市设计师队伍,提高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的智力支撑水平,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保障。
城市建设是城镇化实施路径的“第三步”。
城镇化建设需要增加投资,但要全面考虑建设成本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
建设城市也需要综合考虑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和舒适。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高质量的建筑设计和施工。
结论:城市化已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城市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城市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郑新立:中国城市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应避三种倾向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提出,目前城市化滞后工业化的矛盾十分突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城市群体,郊区城市化、城市郊区化等六大战略,力避三种倾向。
中国经济时报消息:前不久在上海举行的“21世纪中国城市化发展·长江沿岸城市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上,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在发表演讲时认为,目前城市化滞后工业化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但随着十六大的召开,中国城市化建设正进入新阶段,他提出采取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城市群体,郊区城市化、城市郊区化等六大战略来推动城市化进程。
□当前城市化水准滞后工业化约10个百分点郑新立说,当前城市化水准滞后工业化约10个百分点,工业建筑业占GDP的比重占到%,但城市化水准只有%,其中5个百分点由外来务工者提供。
这一水准比发达国家低很多,比许多工业化程度相近的发展中国家也要低10个百分点以上。
由此,低城市化率愈发显现出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
郑新立认为城乡二元结构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其大大制约了农民收入增长和农村市场规模的扩大,在人地矛盾突出的情况下,使农村劳动力出现剩余,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占全国69%的人口对GDP的贡献只有1/5多一点。
同时,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使城市大量工业消费品生产能力过剩,制约了第三产业发展,因而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他说,现在应把城市化水准过低的问题着力加以解决,目前加快城市化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
20世纪50-70年代,30年计划经济体制提出限制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化水准缓慢提高;80-90年代,提出农民离土不离乡,结果“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认识上的局限制约了乡镇企业发展拉动三产和城市化的机遇。
90年代至今,乡镇企业开始向开发区、工业区集中,鼓励人口流动,城市化开始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初三地理关于中 国城市化进程的知识点
初三地理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知识点城市化,简单来说,就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的过程。
对于我们国家而言,城市化进程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起步相对较晚。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城市数量少,规模小。
但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
改革开放政策为城市化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沿海地区率先设立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企业入驻,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
这些地区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起到了关键作用。
从最初以农业为主,逐渐发展到工业占据重要地位,再到如今服务业的比重不断上升。
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使得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进入城市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配套服务,促进了城市的扩张。
而服务业的兴起,如金融、物流、信息技术等,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功能的多样化和完善。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方面。
道路、桥梁、水电供应、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宽阔的马路、便捷的公共交通、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让城市的运转更加顺畅。
与此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比如城市人口的过度集中,导致了交通拥堵、住房紧张、资源短缺等问题。
在一些大城市,上下班高峰期的交通拥堵成为常态,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路上。
住房需求的增加使得房价居高不下,许多人面临着购房的压力。
水资源、能源等资源的供应也面临着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城市规划变得至关重要。
合理规划城市的功能分区,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进行科学布局,有助于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
发展公共交通,鼓励绿色出行,能够缓解交通拥堵。
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保障居民的基本住房需求。
教育和医疗资源在城市化进程中也需要不断优化配置。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对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立:中国城市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2002-12-04
杨良敏
中经网江苏中心采编
内容摘要: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认为,目前城市化滞后工业化的矛盾仍十分突出,但随着十六大的召开,中国城市化建设正进入新阶段,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可达到48%-50%。
他提出采取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城市群体,郊区城市化、城市郊区化等六大战略来推动城市化进程。
同时,要力避几种倾向:一是大批农民进城形成大量贫民窟,但可通过培训,建廉租房,提供农民工子女教育,搞好社区管理;二是防止建设中形成新的泡沫;三是避免产业结构雷同,没有特色。
前不久在上海举行的“21世纪中国城市化发展·长江沿岸城市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上,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在发表演讲时认为,目前城市化滞后工业化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但随着十六大的召开,中国城市化建设正进入新阶段,他提出采取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城市群体,郊区城市化、城市郊区化等六大战略来推动城市化进程。
当前城市化水平滞后工业化约10个百分点
郑新立说,当前城市化水平滞后工业化约10个百分点,工业建筑业占GDP的比重占到51.1%,但城市化水平只有36.2%,其中5个百分点由外来务工者提供。
这一水平比发达国家低很多,比许多工业化程度相近的发展中国家也要低10个百分点以上。
由此,低城市化率愈发显现出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
郑新立认为城乡二元结构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其大大制约了农民收入增长和农村市场规模的扩大,在人地矛盾突出的情况下,使农村劳动力出现剩余,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占全国69%的人口对GDP的贡献只有1/5多一点。
同时,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使城市大量工业消费品生产能力过剩,制约了第三
产业发展,因而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他说,现在应把城市化水平过低的问题着力加以解决,目前加快城市化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
20世纪50-70年代,30年计划经济体制提出限制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化水平缓慢提高;80-90年代,提出农民离土不离乡,结果“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认识上的局限制约了乡镇企业发展拉动三产和城市化的机遇。
90年代至今,乡镇企业开始向开发区、工业区集中,鼓励人口流动,城市化开始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而以十六大为界,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一个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郑新立援引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的著名论断:21世纪影响世界进程和改变世界面貌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二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可达到48%-50%
十六大提出,今后18年比2000年GDP翻两番,中国基本实现工业化。
2000年中国人均GDP800美元,按照目标,2020年将达到3500美元。
郑新立说,根据各国经验,人均GDP1000-3000美元这一阶段,是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经济将进入高速增长期。
今后18年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将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他说,如果政策对头,一年可以使城市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拉动GDP1-2个百分点,湖北襄樊这两年的实践就证明了这一结论。
他推算,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可达到48%-50%,与工业化率大体相近。
郑新立说,城市化是涉及几亿人口,甚至全社会人口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通盘考虑,作出长远规划,他建议以人大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用法律来约束政府一届接着一届持续实施下去,至少是20年不变。
坚持六大战略和避免三种倾向
郑新立提出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坚持六大战略:第一,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这是核心的最重要的战略。
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这一思路。
他认为,以后真正能够吸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和外地人口的还是沿海城市。
尽管人们认为沿海城市的人口密度已经足够大,发展下去会使得基础设施难以承受,出现大城市病,
但郑新立不同意这一观点,他认为在中国还没有一个城市群的人口密度达到东京圈、韩国和我国的台湾地区的人口密度。
在郑新立看来,有时城市小了,难以形成集聚效应,难以形成城市经济发展的氛围。
中小城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改造,形成10-20万城市人口的容纳能力,吸纳农村劳动力,而不必新建一个10-20万人口的城市,否则投入太大。
他认为,县城和建制镇应该是今后城市化的重点。
第二,城乡一体化战略。
郑新立说,从着眼城市竞争力角度,首先要放开户籍制度,把能人吸引到城市里来,这样能够带动很多就业,而担心放开导致城市膨胀没有必要,石家庄就是明证。
第三,郊区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战略。
他提出通过改善交通条件,实行郊区个人轿车与轨道交通相配合,尽量把市区和郊区界限模糊,这样市区房价可以降下来。
第四,城市群体战略。
郑新立认为城市越密集,越能使城市的功能发挥出来。
中国分别以上海、广州和北京为中心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等三大经济圈,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最好,影响最大的城市经济群体。
他说,生产要素聚集,文明聚集,对国民经济能起到突破性带动作用。
以苏锡常城市圈为例,该圈内的苏州GDP已经超过南京,也将超过天津。
第五,城市要成为经济增长极战略。
要依托特色产业,形成生产要素聚集,增强带动能力。
怎样成为增长极?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一大批明星城市各有独特经验。
深圳、珠海依靠开放形成特区,长三角的苏锡常,通过接受大城市辐射配套,吸引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等等。
他说,经济上的增长极对周边城乡的发展起到带动作用,关键是研究自己的特色,不要亦步亦趋。
第六,以人为本的建设战略。
他认为,城市建设规划应以居民工作生活方便为重点,提高城市环境和文化品位,建设最适合人居的城市。
就此,郑新立提醒在城市化中需要力求避免的几个倾向:一
是大批农民进城形成大量贫民窟,形成“孟买现象”、“墨西哥现象”,但郑新立认为,可以通过培训,建廉租房,提供农民工子女教育,搞好社区管理。
二是防止建设中形成新的泡沫。
他说,1993年全国房地产泡沫还没有消化掉,海南三亚、广东珠海还在处理中。
他建议以销定产,力避过热和积压。
“不能再吃亏了”,郑新立特别强调,小城镇不能遍地开花盲目发展,如无二、三产业支撑,最终就会出现空壳化。
三是避免产业结构雷同,没有自己的特色。
他认为,一个地区能把1-2个优势产业做大形成支柱产业就行,在分工中互有侧重就能优势互补,这样区域经济就有前途。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