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肺病诊断标准

合集下载

职业尘肺病的鉴定标准

职业尘肺病的鉴定标准

职业尘肺病的鉴定标准
1. 职业暴露史,患者是否有长期从事粉尘作业的职业暴露史,
包括工作时间、工作环境、接触粉尘的种类和浓度等。

2. 临床表现,患者是否出现与尘肺病相关的临床症状,如咳嗽、气促、胸闷、胸痛等,以及肺部体征的检查结果,如肺部啰音、杵
状指(或称“肺性心脏病”)、呼吸困难等。

3. 影像学检查,患者的X线胸片、CT等影像学检查结果是否
符合职业尘肺病的特征,如肺部斑片状、结节状、磨玻璃影、肺气
肿等。

4. 肺功能检查,患者的肺功能是否存在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弥散功能障碍等特征性异常。

5. 病理学检查,对于需要进行病理学检查的患者,病理学检查
结果是否符合职业尘肺病的病理特征,如尘肺结节、纤维化灶等。

以上是一般情况下对职业尘肺病进行鉴定时的主要考量因素。

在具体的鉴定过程中,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个人病史、职业史、家族
史等综合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同时,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会有不同的标准和流程,需要根据当地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进行具体操作。

尘肺病诊断标准GBZ李德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重点护理课件

尘肺病诊断标准GBZ李德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重点护理课件

教育培训
李德鸿教授致力于职业病 防治知识的普及和教育, 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职业病 防治专业人才。
0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 重点护理课件
职业病防护知识普及
职业病防护知识
介绍尘肺病的定义、分类、发病 机制和临床表现,提高劳动者对 尘肺病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职业病防护措施
重点讲授如何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如佩戴口罩、手套、护目镜等个 人防护用品,改良工作环境,减少 粉尘暴露等。
的健康状况。
建立健康档案
02
为每位员工建立职业健康档案,记录其职业病防护与健康状况
时采取干预措施,进行治疗,
防止病情恶化。
04
李德鸿教授介绍
教育背景与学术经历
教育背景
李德鸿教授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学术经历
他曾在哈佛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并在多个国际知名学术机构担负客座教授和研 究员。
研究领域与成果
研究领域
李德鸿教授专注于尘肺病和职业病的研究,致力于揭示其发 病机制和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
研究成果
他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其中多篇被国际期刊收录,并获 得了多项国内外科研奖项。
对我国职业病防治的贡献
政策建议
李德鸿教授为我国职业病 防治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 的科学根据和建议。
临床实践
他积极参与尘肺病临床治 疗工作,提高了尘肺病患 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防治中的责任和义务。
职业病防治监管
介绍职业病防治监管的方式和手 段,包括监督检查、行政处罚等 方面的内容,强调政府对职业病
防治工作的重视和监管力度。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诊断分级
一期尘肺
有X线胸片或胸部CT检查证实的肺部 阴影或结节状改变,但无呼吸困难或 咳嗽等症状。

尘肺病诊断标准GBZ702002李德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职重点

尘肺病诊断标准GBZ702002李德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职重点


附录A规定:在特殊情况下,如确有把握能够排除其它疾病,或有病
特殊情况:各种原因,没有系统地健康监护资料和既往的X射线胸片
理检查结果,亦可考虑作出尘肺病的诊断。
资料,只有一张胸片可提供,也无法要求病人再做进一步的检查。这种情
况下,如果是一张质量合格的胸片,可考虑作为尘肺病诊断的资料
14
诊 断 原 则-
4、研 制 了 尘 肺 诊 断 标 准 片
6
86 年 标 准 回 顾(2)
• 问题
1、某 些 分 期 基 线 较 高;二 期 较 63年 标 准 提 高较 大 2、影 像 学 术 语 不 规 范, 如 斑 片 条、发 白 区
3、随 着 X 射 线 影 像 学 技 术 的 发 展, 应 用 新 的技术对过去 X射线平片的一些 影像有 了新的认识 4、 86 年 研 制 的 诊 断 标 准 片 因 未 采 用 高 千 伏技术已落后于国际水平
质量下降,寿命减少
♦ 终身赔偿性职业病,个人、企业、国
家利益
3
我国尘肺病诊断标准的回顾
♦ 1963标准 ♦ 1986标准 GB 5906-86 ♦ 2002标准 GBZ 70-2002
4
1963年 标 准 • 贡献:确定了我国尘肺病三期分期的基本框架
• 问题:对尘肺病X线形态学的改变缺乏明确的认

必须是后前位胸片,其它任何形式的胸部摄影都不能作为
尘肺病诊断的依据。
13
诊 断 原 则-


参考-动态观察资料及尘肺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连续性的健康监护资料和胸片资料,可以提供病变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对于病变性质的认识和确定有很大的帮助,附录F中规定“只有一张胸片

中国尘肺病国家诊断标准

中国尘肺病国家诊断标准

中国尘肺病国家诊断标准
中国的尘肺病国家诊断标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更新,以反映医疗和科技的发展,以及对于尘肺病认识的深化。

截至2023,最新的尘肺病诊断标准是2015年颁布的《GBZ 70-2015 职业性尘肺病诊断标准》。

该标准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尘肺病的诊断:
1. 可靠的生产性粉尘接触史:诊断尘肺病需有确切的粉尘暴露历史,这通常通过工作记录和健康监护资料来确认。

2. 胸部影像学表现:尘肺病的诊断主要依据X射线胸片或CT扫描的结果。

影像学表现包括小阴影、大阴影等,根据其密度和分布范围进行分期。

3. 现场职业卫生学资料:包括工作场所的粉尘浓度、接触时间等,这些数据有助于评估粉尘暴露的水平。

4. 尘肺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在进行尘肺病诊断时,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有助于了解疾病的流行情况和风险因素。

5. 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作为诊断的辅助依据。

根据《GBZ 70-2015》,尘肺病被分为几个不同的期别,包括一期、二期和三期,每期的诊断标准都有详细的规定。

此外,标准还提到了观察对象,即那些在健康检查中发现有不能确定的尘肺样影像学改变,需要进行动态观察的粉尘作业人员。

值得注意的是,尘肺病的诊断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应由具
有职业病诊断资格的医生在具备职业病诊断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需要综合各种资料和信息,遵循国家标准进行诊断。

尘肺病诊断标准GBZ70-2002李德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

尘肺病诊断标准GBZ70-2002李德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
尘肺病诊断标准
GBZ70-2002
李 德 鸿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
1
尘肺病诊断标准
♦尘肺病诊断标准的重要性 ♦ 尘 肺 病 诊 断 标 准 的 回顾
♦诊断标准释义 ♦ 综合诊断及诊断评析
2
尘 肺 病 诊 断 标 准的重要性
♦ 我国最主要的职业病,患病人数最多,
危害最广
♦ 危害最严重,致劳动能力丧失,生活


排除-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出,排除 其它肺部类似疾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排除即鉴别诊断,是任何疾病诊断的必由思路 尘肺病X射线胸片表现的非特异性 尘肺病相对的低发病率和个体差异

临床资料的重要性: 健康监护和医学检查中临床检查和必要的实验 室检查的重要性 15
诊 断 原 则-



对照-对照尘肺诊断标准片作出尘肺病的诊断 和X射线分期
♦ 分三期,即一期、二期、三期,分别用代号 I、II 、III ♦ 关于各期的“+”:不是单独的尘肺分期,只是为了医学 监护、观察病情 关于无尘肺(0): 作为健康监护和医学检查的结果,无尘肺放在了X射线 分期中,但0+仍然是无尘肺,是否是可疑职业病??
17

尘 肺 X 射 线 表 现 分 期(2)
根据可靠的职业史、现场劳 动卫生学调查资料,以技术 质量合格的X射线后前位胸 片表现作为主要依据,参考 动态观察资料及尘肺流行病 学调查情况,结合临床表现 和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肺 部类似疾病后,对照尘肺诊 断标准片作出尘肺病的诊断 和X射线分期。
11



则-根

根据:可靠的生产性粉尘接触史和现场劳动卫生学

GBZ 25—2014

GBZ 25—2014

1 拼音GBZ 25—2014 zhí yè xìng chén fèi bìng de bìng lǐ zhěn duàn 2 英文参考Pathological diagnosis criteria of pneumoconiosesICS 13.100C 6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25—2014《职业性尘肺病的病理诊断》(Pathological diagnosis criteria of pneumoconioses)代替GBZ 25—2002,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 14年10月13日发布,自2015年03月01日起实施。

3 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Z 25—2002《尘肺病理诊断标准》,与GBZ 25—200 2相比,主要修改如下:——标准名称由《尘肺病理诊断标准》修改为《职业性尘肺病的病理诊断》;一一增加第2章“术语和定义”;——删除了原标准3.1 无尘肺;——原标准3.2 Ⅰ期尘肺c)“全肺尘斑-气肿面积占50%及以上”改为4.1c)“全肺尘斑-气肿面积大于等于30%,小于75%”;——尘肺壹期和尘肺贰期中新增了结节、尘斑、弥漫性肺纤维化综合评分法[见4.1d)、4.2d)];——新增附录C“结节、尘斑、弥漫性肺纤维化综合评分法”;肺组织中出现肺间质呈不同程度纤维性增厚,可见局限性蜂房样变。

2.3尘斑 dust macule肺组织中出现胶原纤维成分不足50%的粉尘灶,可伴有灶周肺气肿。

6 3 诊断原则根据可靠的职业活动中粉尘接触史,按本标准要求的规范化检查方法得出的病理检查结果为依据,参考受检者历次X线胸片、病历摘要、死亡志,并排除其他原因可能导致的相似病理改变,方可作出尘肺病的病理诊断。

职业病尘肺认定标准

职业病尘肺认定标准

职业病尘肺认定标准一、诊断原则尘肺诊断应当依据职业史、粉尘暴露史、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测和病理学检查等信息,按照国家有关职业病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二、粉尘接触史1. 患者有明确的长期职业粉尘接触史,如矿山开采、金属冶炼、机械制造、陶瓷生产等;2. 详细了解工种、工龄、接触粉尘的性质及粉尘浓度等。

三、临床症状1. 咳嗽:尘肺患者常有咳嗽症状,多数为干咳,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少许黏痰;2. 咳痰:尘肺患者常有咳痰症状,多为白色黏痰;3. 胸痛:尘肺患者可能出现胸痛症状,可表现为隐痛、刺痛等;4. 呼吸困难:随着病情发展,尘肺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症状,活动后更为明显。

四、影像学检查1. X线胸片:可观察肺部纤维化程度和病灶形态;2. CT检查:可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纤维化程度和病灶形态,以及判断有无合并肺气肿、肺大疱等并发症。

五、实验室检测1. 血常规:了解有无贫血、感染等情况;2. 血气分析:了解肺功能情况,判断有无缺氧及程度;3. 生化检查:了解肝肾功能等全身情况。

六、病理学检查1. 支气管镜检查:观察气道内有无肿瘤等病变;2. 经皮肺活检:可获取肺部病灶的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诊断;3. 开胸活检:在必要时进行,可获取更为详细的病理信息。

七、鉴别诊断1. 与其他肺部疾病进行鉴别,如肺结核、肺癌等;2. 与其他全身性疾病进行鉴别,如风湿性疾病等。

八、诊断分级根据尘肺病变程度和肺功能状况,对尘肺进行诊断分级。

具体的诊断分级标准可参考国家有关职业病诊断标准。

九、复查和随访对尘肺患者需要进行定期复查和随访,以监测病情变化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复查和随访的具体要求可参考国家有关职业病诊断标准。

尘肺病诊断标准

尘肺病诊断标准

尘肺病诊断标准前言本标准的第5.1条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标准GB5906—1997与本标准不一致的,以本标准为准。

尘肺病是我国最主要的职业病,不仅患病人数多,而且危害大,是严重致劳动能力降低、致残和影响寿命的疾病,也是国家和企业赔偿的主要职业病。

因此,尘肺诊断是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1986年颁布的《尘肺的X线诊断》(GB5906—1986)是本标准的第一版本。

标准执行10多年来对我国尘肺防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如某些分期基线较高;有些影象学术语不规范;随着X射线影象学技术的发展,应用新的技术对过去X射线平片的一些影像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对标准片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86年研制的诊断标准片在表达内容上不够准确,在技术上已落后于国际上普遍采用的高仟伏技术。

1997年6月16日发布的GB5906—1997版本仅对1986年版本的附录B和附录D作了修订,删去了附录C。

没有对标准进行全面修订。

因此,根据有关标准修订的规定,对本标准提出修订。

修订的主要内容是:a)标准名称改为“尘肺病诊断标准”b)密集度分级和ILO分类接轨,采用四大级和十二小级分级(附录A);c)在附录A中提出了总体密集度的判定方法;d)附录A中增加了小阴影形态和大小的记录方法;e)在附录A中删除了“斑片条”、“发白区”f)在附录A中对胸膜斑有更明确的规定;g)增写了附录E(标准的附录)《尘肺诊断读片要求》;h)研制了尘肺诊断高仟伏标准片,增加了表达小阴影标准密集度的组合片。

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附录B、C、D、E、F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负责起草,参加起草单位有上海市职业病医院、辽宁省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鞍山钢铁公司劳动卫生研究所、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北京医院、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尘肺病诊断标准(精)

尘肺病诊断标准(精)

b)片号、日期及其它标志应分别臵于两肩上方,排列整 齐,清晰可见,不与肺野重叠; c)照片无伪影、漏光、污染、划痕、水溃及体外物影像。 C.1.2 解剖标志显示 a)两侧肺纹理清晰、边缘锐利,并延伸到肺野外带。 b)心缘及横膈面成像锐利。 c)两侧侧胸壁从肺尖至肋膈角显示良好。 d)气管、隆突及两侧主支气管轮廓可见,并可显示胸椎 轮廓。 e)心后区肺纹理可以显示。 f)右侧膈顶一般位于第十后肋水平。
B.2.2.1 四大级分级密集度可简单划分为四级: 0、1、2、3级。 0级:无小阴影或甚少,不足1级的下限。 1级:有一定量的小阴影。 2级:有多量的小阴影。 3级:有很多量的小阴影。 B.2.2.2 十二小级分级 小阴影密集度是一个连续的渐变的过程,为客观地反 映这种改变,在四大级的基础上再把每级划分为三小级, 即0/-,0/0,0/1,1/0,1/1,1/2; 2/1,2/2,2/3;3/2,3/3,3/+,目 的在于提供更多的信息,更细致地反映病变情况,进行流 行病学研究和医学监护。
读片及记录方法如下:将胸片与标准片比较,先 按规定的四大级判定分级,若其小阴影密集度与 标准片基本相同,记录为1/1,2/2,3/ 3。若其小阴影密集度和标准片比较,认为较高 一级或较低一级也应认真考虑,则同时记录下来, 例如2/1或2/3,前者含义是密集度属2级, 但1级也要认真考虑;后者含义是密集度属2级, 但3级也要认真考虑。
B.2.2.3 分布范围及总体密集度判定方法
A)判定肺区密集度要求小阴影分布至少占该区面积的三 分之二; b)小阴影分布范围是指出现有1级密集度(含1级)以 上的小阴影的肺区数。 c)总体密集度是指全肺内密集度最高的肺区的密集度。 B.3 大阴影 指肺野内直径或宽度大于10mm以上的阴影。 B.4 小阴影聚集 指局部小阴影明显增多聚集,但尚未形成大阴影。

尘肺病诊断标准

尘肺病诊断标准
贵 州 省 疾 病 预 防 控 制 中 心
Guizhou provinc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标准片标准片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 稿.ppt
贵 州 省 疾 病 预 防 控 制 中 心
Guizhou provinc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Guizhou provinc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观察对象 粉尘作业人员健康检查发现X射线 胸片有不能确定的尘肺样影像学改 变,其性质和程度需要在一定期限 内进行动态观察者。
贵 州 省 疾 病 预 防 控 制 中 心
Guizhou provinc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诊断原则
根据可靠的生产性粉尘接触史,以X射线后前 位胸片表现为主要依据,结合现场职业卫生 学、尘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健康监护资 料,参考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对照尘 肺病诊断标准片小阴影总体密集度至少达 到1级,分布至少达到2个肺区,方可作出 尘肺病的诊断。
贵 州 省 疾 病 预 防 控 制 中 心
尘肺病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GBZ70-2009代替GBZ70-2002,2009-03-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2009-11-01 实施。
贵 州 省 疾 病 预 防 控 制 中 心
Guizhou provinc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X射线胸片表现分期

尘肺病诊断标准

尘肺病诊断标准

附录E (规范性附录) 胸片X射线检查的技术要求 诊断尘肺病的X射线检查应使用高仟伏胸片摄影 技术。X射线高仟伏胸片摄影的设备及技术应满足以下要 求。 E.1 摄影器械设备 E.1.1 X射线机 最高管电压输出值不低于125KV,功率不小于2 0KW。 E.1.2 X射线球管及窗口过滤 a)旋转阳极; b)焦点不大于1.2mm; c)窗口总过滤2.5-3.5mm铝当量。
C.1.3 光密度 a)上中肺野最高密度应1.45—1.75之间; b )膈下光密度小于0.28; c )直接曝光区光密度大于2.50。
C.2 胸片质量分级 C.2.1 一级片(优片) 完全符合胸片质量要求。 C.2.2 二级片(良片) 不完全符合胸片质量要求,但尚未降到三级片。
C.2.3 三级(差片)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三级片,不能用于尘肺初诊。 a)不完全符合胸片基本要求,其缺陷影响诊断区面 积之和在半个肺区至一个肺区之间。 b)两侧肺纹理不够清晰锐利,或局部肺纹理模糊, 其影响诊断区面积之和在半个肺区至一个肺区之间。 c)两侧肺尖至肋膈角的侧胸壁显示不佳,气管轮廓 模糊,心后区肺纹难以辨认。 d)吸气不足,右侧膈顶位于第八后肋水平。 e)照片偏黑,上中肺区最高光密度在1.85- 1.90之间;或照片偏白,上中肺区最高光密度在 1.30-1.40之间;或灰雾度偏高,膈下光密度在 0.40-0.50之间;或直接曝光区光密度在2.2 0-2.30之间。
A.4 小阴影密集度的判定 本标准规定的尘肺病X射线分期中的小阴影的总体密 集度,是在对小阴影密集度分肺区判定的基础上对全肺小 阴影密集度的一个总体判定。判定方法是以最高肺区的密 集度作为总体密集度,以4大级分级表示。 根据需要,肺区小阴影密集度判定时可使用4大级分 级或12小级分级。 A.5 关于动态观察胸片 尘肺病X线影象学改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有动态系 列胸片可为诊断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因此两张及以上动 态胸片方可作出确诊。但特殊情况下,有可靠的生产性粉 尘接触史和职业卫生学调查资料支持,有典型的尘肺病X 射线胸片改变,并有明确的临床资料可排除其他疾病,亦 可考虑作出诊断。

尘肺职业病鉴定标准

尘肺职业病鉴定标准

尘肺职业病鉴定标准
1、诊断原则
根据可靠的生产性粉尘接触史,以X射线后前位胸片表现为主要依据,结
合现场职业卫生学、尘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健康监护资料,参考临床表现和
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肺部类似疾病后,对照尘肺病诊断标准片小阴影总体密
集度至少达到1级,分布范围至少达到2个肺区,方可作出尘肺病的诊断。

2、观察对象
粉尘作业人员健康检查发现X射线胸片有不能确定的尘肺样影像学改变,
其性质和程度需要在一定期限内进行动态观察者。

3、根据X射线胸片的检查结果判断
壹期尘肺是指有总体密集度1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至少达到2个肺区。

贰期尘肺是指有总体密集度2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个肺区;或有
总体密集度3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达到4个肺区。

叁期尘肺是指有下列三种表现之一者:有大阴影出现,其长径不小于20mm,短径不小于lOmm;有总体密集度3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个肺区并有小
阴影聚集;有总体密集度3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个肺区并有大阴影。

尘肺病的分类:
1、由含游离二氧化硅为主的粉尘引起的矽肺。

2、由含硅酸盐为主的粉尘引起的硅酸盐尘肺,包括石棉肺、水泥尘肺、
滑石尘肺、云母尘肺和陶工尘肺等。

3、由煤尘及含碳为主的粉尘引起的尘肺,如煤工尘肺、石墨尘肺和碳黑
尘肺。

4、由金属粉尘引起的金属尘肺,如铝尘肺。

有些有机粉尘例如棉尘,虽
然也能引起肺部及呼吸道的改变(棉尘病),且属于职业病的范围,但其病变性
质与一般尘肺不同,故不属于尘肺病。

《尘肺的诊断标准》课件

《尘肺的诊断标准》课件

总结2
对于有长期接触粉尘职业 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健 康检查,及早发现和治疗 尘肺病。
总结3
加强职业卫生管理和个人 防护措施,减少粉尘暴露 是预防尘肺病的关键。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尘肺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 产性粉尘(灰尘),并在肺内潴留而 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瘢痕 )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尘肺的分类
根据吸入粉尘的种类不同,尘肺 可分为无机尘肺和有机尘肺两大
类。
无机尘肺包括煤工尘肺、石棉肺 、陶工尘肺等;有机尘肺包括农
民肺、蔗尘肺、棉尘肺等。
根据吸入粉尘的量不同,尘肺可 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等级
01
02
03
分析1
两个病例都有长期接触粉 尘的职业史,这是尘肺病 发生的重要因素。
分析2
临床症状表现多样,但咳 嗽、咳痰、气短等症状较 为常见。
分析3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尘肺病 的重要手段,X线胸片或 CT检查可发现肺部病变。
病例总结
总结1
尘肺病是一种由长期吸入 粉尘引起的职业病,预防 和治疗都非常重要。
02
病理学诊断标准包括观察肺组织 中粉尘颗粒的沉积情况,判断粉 尘暴露程度和类型,以及观察肺 组织纤维化的程度和范围。
尘肺的临床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标准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 、职业史、胸部X线检查结果等综合 判断是否存在尘肺病。
临床诊断标准包括咳嗽、咳痰、气短 、胸痛等症状,以及胸部X线检查显示 的肺部阴影和肺纹理紊乱等表现。
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特发性肺纤维化
特发性肺纤维化原因不明,表现为肺 部广泛纤维化,但无职业暴露史,可 与尘肺相鉴别。
肺癌

尘肺分级标准

尘肺分级标准

尘肺分级标准
尘肺分级标准是根据尘肺疾病的程度和临床表现来确定的。

分级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尘肺正常/无病变(级别0):该级别表示患者没有尘肺病变,肺部正常。

2. 尘肺病变轻微(级别1):该级别表示患者肺部有轻微病变,如一些小的尘肺结节或斑点病变。

3. 尘肺病变中度(级别2):该级别表示患者肺部有明显的尘肺病变,如细小病灶的增多或结节增大。

4. 尘肺病变重度(级别3):该级别表示患者肺部有严重的尘肺病变,如大的结节、空洞、纤维化等。

5. 尘肺病变晚期(级别4):该级别表示患者肺部尘肺病变已经晚期,纤维化严重,肺功能明显受限。

这些级别分类可以根据肺部CT检查结果和肺功能测定等方法来确定患者的尘肺病变程度。

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结合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史等信息对尘肺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然后确定最佳治疗方案和预后。

需要注意的是,尘肺分级标准可能会因医学研究和实践的进展而发生变化,因此在使用时应参考最新的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

尘肺病诊断标准PPT课件

尘肺病诊断标准PPT课件

22
C.1.3 光密度 a)上中肺野最高密度应1.45—1.75之间; b )膈下光密度小于0.28; c )直接曝光区光密度大于2.50。
C.2 胸片质量分级 C.2.1 一级片(优片) 完全符合胸片质量要求。 C.2.2 二级片(良片) 不完全符合胸片质量要求,但尚未降到三级片。
23
C.2.3 三级(差片)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三级片,不能用于尘肺初诊。 a)不完全符合胸片基本要求,其缺陷影响诊断区面 积之和在半个肺区至一个肺区之间。 b)两侧肺纹理不够清晰锐利,或局部肺纹理模糊, 其影响诊断区面积之和在半个肺区至一个肺区之间。 c)两侧肺尖至肋膈角的侧胸壁显示不佳,气管轮廓 模糊,心后区肺纹难以辨认。 d)吸气不足,右侧膈顶位于第八后肋水平。 e)照片偏黑,上中肺区最高光密度在1.85- 1.90之间;或照片偏白,上中肺区最高光密度在 1.30-1.40之间;或灰雾度偏高,膈下光密度在 0.40-0.50之间;或直接曝光区光密度在2.2 0-2.30之间。
21
b)片号、日期及其它标志应分别臵于两肩上方,排列整 齐,清晰可见,不与肺野重叠; c)照片无伪影、漏光、污染、划痕、水溃及体外物影像。 C.1.2 解剖标志显示 a)两侧肺纹理清晰、边缘锐利,并延伸到肺野外带。 b)心缘及横膈面成像锐利。 c)两侧侧胸壁从肺尖至肋膈角显示良好。 d)气管、隆突及两侧主支气管轮廓可见,并可显示胸椎 轮廓。 e)心后区肺纹理可以显示。 f)右侧膈顶一般位于第十后肋水平。
2
3 诊断原则 根据可靠的生产性粉尘接触史,以X射线后前位胸 片表现作为主要依据,结合现场职业卫生学、尘肺流行 病学调查资料和健康监护资料,参考临床表现和实验室 检查,排除其它肺部类似疾病后,对照尘肺病诊断标准 片小阴影总体密集度至少达到1级,分布范围至少达到2 个肺区,方可作出尘肺病的诊断。 4 观察对象 粉尘作业人员健康检查发现X射线胸片有不能确定 的尘肺样影像学改变,其性质和程度需要在一定期限内 进行动态观察者。

第四章 尘肺病诊断标准

第四章  尘肺病诊断标准
各分为三种。小阴影的形态及大小以标准片所示为准。
B.2.1.1 圆形小阴影以字母p、q、r表示: p:直径最大不超过1.5mm; q:直径大于1.5mm,不超过3mm; r:直径大于3mm,不超过10mm。
B. 2.1.2 不规则形小阴影以字母s、t、u表示:
s:宽度最大不超过1.5mm;
t:宽度大于1.5mm,不超过3mm;
B.2.2.3 分布范围及总体密集度判定方法
A)判定肺区密集度要求小阴影分布至少占该区面积的三 分之二;
b)小阴影分布范围是指出现有1级密集度(含1级)以 上的小阴影的肺区数。
c)总体密集度是指全肺内密集度最高的肺区的密集度。
B.3 大阴影 指肺野内直径或宽度大于10mm以上的阴影。 B.4 小阴影聚集 指局部小阴影明显增多聚集,但尚未形成大阴影。
用方便。
D.3 标准片的组成和内容 标准片由7张组合片和16张全肺大片组成,组合片分
别表达不同形态、大小的小阴影的密集度及不同部位的胸 膜斑。小阴影的密集度按各级密集度的中点编制,即0/ 0、1/1、2/2、3/3。全肺大片主要示范尘肺病 各期小阴影密集度和分布范围之间的关系及大阴影。
D.4 标准片的应用 在阅读X射线胸片进行尘肺诊断和分期时,尤其是在
模糊,心后区肺纹难以辨认。 d)吸气不足,右侧膈顶位于第八后肋水平。 e)照片偏黑,上中肺区最高光密度在1.85-
1.90之间;或照片偏白,上中肺区最高光密度在 1.30-1.40之间;或灰雾度偏高,膈下光密度在 0.40-0.50之间;或直接曝光区光密度在2.2 0-2.30之间。
C.2.4 四级片(废片) 胸片质量达不到三级片者为四级片,不能用于尘肺病
粉尘作业人员健康检查发现X射线胸片有不能确定 的尘肺样影像学改变,其性质和程度需要在一定期限内 进行动态观察者。

尘肺诊断标准

尘肺诊断标准

前言本标准的第5.1条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标准GB5906—1997与本标准不一致的,以本标准为准。

尘肺病是我国最主要的职业病,不仅患病人数多,而且危害大,是严重致劳动能力降低、致残和影响寿命的疾病,也是国家和企业赔偿的主要职业病。

因此,尘肺诊断是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1986年颁布的《尘肺的X线诊断》(GB5906—1986)是本标准的第一版本。

标准执行10多年来对我国尘肺防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如某些分期基线较高;有些影象学术语不规范;随着X射线影象学技术的发展,应用新的技术对过去X射线平片的一些影像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对标准片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86年研制的诊断标准片在表达内容上不够准确,在技术上已落后于国际上普遍采用的高仟伏技术。

1997年6月16日发布的GB5906—1997版本仅对1986年版本的附录B和附录D作了修订,删去了附录C。

没有对标准进行全面修订。

因此,根据有关标准修订的规定,对本标准提出修订。

修订的主要内容是:a)标准名称改为“尘肺病诊断标准”b)密集度分级和ILO分类接轨,采用四大级和十二小级分级(附录B);c)在附录B中提出了总体密集度的判定方法;d)附录B中增加了小阴影形态和大小的记录方法;e)在附录B中删除了“斑片条”、“发白区”f)在附录B中对胸膜斑有更明确的规定;g)增写了附录F(标准的附录)《尘肺诊断读片要求》;h)研制了尘肺诊断高仟伏标准片,增加了表达小阴影标准密集度的组合片。

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附录B、C、D、E、F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负责起草,参加起草单位有上海市职业病医院、辽宁省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鞍山钢铁公司劳动卫生研究所、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北京医院、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本标准的第5.1条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标准GB5906—1997与本标准不一致的,以本标准为准。

尘肺病是我国最主要的职业病,不仅患病人数多,而且危害大,是严重致劳动能力降低、致残和影响寿命的疾病,也是国家和企业赔偿的主要职业病。

因此,尘肺诊断是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1986年颁布的《尘肺的X线诊断》(GB5906—1986)是本标准的第一版本。

标准执行10多年来对我国尘肺防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如某些分期基线较高;有些影象学术语不规范;随着X射线影象学技术的发展,应用新的技术对过去X射线平片的一些影像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对标准片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86年研制的诊断标准片在表达内容上不够准确,在技术上已落后于国际上普遍采用的高仟伏技术。

1997年6月16日发布的GB5906—1997版本仅对1986年版本的附录B和附录D作了修订,删去了附录C。

没有对标准进行全面修订。

因此,根据有关标准修订的规定,对本标准提出修订。

修订的主要内容是:a)标准名称改为“尘肺病诊断标准”b)密集度分级和ILO分类接轨,采用四大级和十二小级分级(附录B);c)在附录B中提出了总体密集度的判定方法;d)附录B中增加了小阴影形态和大小的记录方法;e)在附录B中删除了“斑片条”、“发白区”f)在附录B中对胸膜斑有更明确的规定;g)增写了附录F(标准的附录)《尘肺诊断读片要求》;h)研制了尘肺诊断高仟伏标准片,增加了表达小阴影标准密集度的组合片。

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附录B、C、D、E、F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负责起草,参加起草单位有上海市职业病医院、辽宁省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鞍山钢铁公司劳动卫生研究所、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北京医院、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负责解释。

尘肺病诊断标准Diagnostic Criteria of PnemoconiosesGBZ70-2002尘肺病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尘肺病的诊断原则和尘肺病的X射线分期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现行职业病名单中规定的各种尘肺病。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6180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3 诊断原则根据可靠的生产性粉尘接触史、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资料,以技术质量合格的X射线后前位胸片表现作为主要依据,参考动态观察资料及尘肺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排除其它肺部类似疾病后,对照尘肺诊断标准片作出尘肺病的诊断和X射线分期。

4 X射线胸片表现分期4.1 无尘肺(0)a)0:X射线胸片无尘肺表现。

b)0+:胸片表现尚不够诊断为I者。

4.2 一期尘肺(Ⅰ)a)Ⅰ:有总体密集度1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至少达到两个肺区。

b)Ⅰ+:有总体密集度1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个肺区或有总体密集度2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达到4个肺区。

4.3 二期尘肺(Ⅱ)a)Ⅱ:有总体密集度2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个肺区;或有总体密集度3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达到四个肺区。

b)Ⅱ+:有总体密集度3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个肺区;或有小阴影聚集;或有大阴影,但尚不够诊断为Ⅲ者。

4.4 三期尘肺(Ⅲ)a)Ⅲ:有大阴影出现,其长径不小于20mm,短径不小于10mm。

b)Ⅲ+:单个大阴影的面积或多个大阴影面积的总和超过右上肺区面积者。

5 处理原则5.1 治疗原则尘肺病人应及时调离粉尘作业,并根据病情需要进行综合治疗,积极预防和治疗肺结核及其它并发症,以期减轻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病人寿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5.2 其他处理根据尘肺X射线分期及肺功能代偿情况,需要进行致残能力鉴定的依照GB/T16180处理。

6 正确使用本标准的说明见附录A(资料性附录),见附录B、C、D、E、F(规范性附录)附录A(资料性附录)正确使用本标准的说明A.1 本标准的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1987年11月5日卫防字第60号《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中所列的12种尘肺,即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炭黑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

A.2 诊断原则尘肺诊断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有确切的职业性粉尘接触史。

尘肺病人虽可有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统症状和体征及某些实验室检查的异常,但均不具有明确的特异性,因此只能作为尘肺诊断的参考。

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重点是排除其它肺部疾病,如肺结核、肺癌及其它各种弥漫性肺纤维化、结节病、含铁血红素沉着症等。

A.3 尘肺X射线分期根据X射线胸片影象学改变的程度,将尘肺分为:一期尘肺(Ⅰ)、二期尘肺(Ⅱ)、三期尘肺(Ⅲ),“0”为无尘肺。

各期内分别增加的0+、Ⅰ+、Ⅱ+、Ⅲ+只是为更好地进行动态观察和健康监护,不是独立的一个期别。

A.4 小阴影密集度的判定本标准规定的尘肺X射线分期中的小阴影的总体密集度,是在对小阴影密集度分肺区判定的基础上对全肺小阴影密集度的一个总体判定。

判定方法是以最高肺区的密集度作为总体密集度,以4大级分级表示。

根据需要,肺区小阴影密集度判定时可使用4大级分级或12小级分级。

A.5 关于动态观察胸片尘肺X线影象学改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有动态系列胸片可为诊断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因此规定只有一张胸片不宜作出确诊。

但特殊情况下,如确有把握能够排除其它疾病,或有病理检查结果,亦可考虑作出诊断。

附录B(规范性附录)尘肺诊断标准名词及判定方法B.1 肺区划分方法将肺尖至膈顶的垂直距离等分为三,用等分点的水平线把每侧肺野各分为上、中、下三个肺区。

B.2 小阴影指肺野内直径或宽度不超过10mm的阴影。

B.2.1 形态和大小小阴影的形态可分为圆形和不规则形两类,按其大小各分为三种。

小阴影的形态及大小以标准片所示为准。

B.2.1.1 圆形小阴影以字母p、q、r表示:p:直径最大不超过1.5mm;q:直径大于1.5mm,不超过3mm;r:直径大于3mm,不超过10mm。

B.2.1.2 不规则形小阴影以字母s、t、u表示:s:宽度最大不超过1.5mm;t:宽度大于1.5mm,不超过3mm;u:宽度大于3mm,不超过10mm。

B.2.1.3 记录方法阅读胸片时应记录小阴影的形态和大小。

胸片上的小阴影几乎全部为同一形态和大小时,将其字母符号分别写在斜线的上面和下面,例如:p/p、s/s等;胸片上出现两种以上形态和大小的小阴影时,将主要的小阴影的字母符号写在斜线上面,次要的且有相当数量的另一种写在斜线下面,例如:p/q,s/p,q/t 等。

B.2.2 密集度指一定范围内小阴影的数量。

小阴影密集度的判定应以标准片为准,文字部分只起说明作用。

读片时应首先判定各肺区的密集度,然后确定全肺的总体密集度。

B.2.2.1 四大级分级密集度可简单地划分为四级:0、1、2、3级。

0级:无小阴影或甚少,不足1级的下限。

1级:有一定量的小阴影。

2级:有多量的小阴影。

3级:有很多量的小阴影。

B.2.2.2 十二小级分级小阴影密集度是一个连续的渐变的过程,为客观地反映这种改变,在四大级的基础上再把每级划分为三小级,即0/-,0/0,0/l;1/0,1/1,1/2;2/1,2/2,2/3;3/2,3/3,3/+,目的在于提供更多的信息,更细致地反映病变情况,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和医学监护。

读片及记录方法如下:将胸片与标准片比较,先按规定的四大级判定分级,若其小阴影密集度与标准片基本相同,先记录为1/1,2/2,3/3。

若其小阴影密集度和标准片比较,认为较高一级或较低一级也应认真考虑,则同时记录下来,例如2/1或2/3,前者含义是密集度属2级,但1级也要认真考虑;后者含义是密集度属2级,但3级也要认真考虑。

B.2.2.3 分布范围及总体密集度判定方法a)判定肺区密集度要求小阴影分布至少占该区面积的三分之二;b)小阴影分布范围是指出现有1级密集度(含1级)以上的小阴影的肺区数。

c)总体密集度是指全肺内密集度最高的肺区的密集度。

B.3 大阴影指肺野内直径或宽度大于10mm以上的阴影。

B.4 小阴影聚集指局部小阴影明显增多聚集,但尚未形成大阴影。

B.5 胸膜斑长期接触石棉粉尘可引起胸膜改变,如弥漫性胸膜增厚、局限性胸膜斑。

胸膜斑系指除肺尖部和肋膈角区以外的厚度大于5mm的局限性胸膜增厚,或局限性钙化胸膜斑块。

接触石棉粉尘,胸片表现为0+者,如出现胸膜斑,可诊断为Ⅰ期;胸片表现为Ⅰ+者,如胸膜斑已累及部分心缘或膈面,可诊断为Ⅱ期;胸片表现为Ⅱ+者,如单个或两侧多个胸膜斑长度之和超过单侧胸壁长度的二分之一,或累及心缘使其部分显示蓬乱,可诊断为Ⅲ期。

B.6 附加符号a)bu肺大泡b)ca肺癌和胸膜间皮瘤c)cn小阴影钙化d)cp肺心病e)cv空洞f)ef胸腔积液g)em肺气肿h)es淋巴结蛋壳样钙化i)ho蜂窝肺j)pc胸膜钙化k)pt胸膜增厚l)px气胸m)rp类风湿性尘肺n)tb活动性肺结核附录C(规范性附录)胸片质量与质量评定C.1 胸片质量C.1.1 基本要求a)必须包括两侧肺尖和肋膈角,胸锁关节基本对称,肩胛骨阴影不与肺野重叠;b)片号、日期及其它标志应分别置于两肩上方,排列整齐,清晰可见,不与肺野重叠;c)照片无伪影、漏光、污染、划痕、水溃及体外物影像。

C.1.2 解剖标志显示a)两侧肺纹理清晰、边缘锐利,并延伸到肺野外带。

b)心缘及横膈面成像锐利。

c)两侧侧胸壁从肺尖至肋膈角显示良好。

d)气管、隆突及两侧主支气管轮廓可见,并可显示胸椎轮廓。

e)心后区肺纹理可以显示。

f)右侧膈顶一般位于第十后肋水平。

C.1.3 光密度a)上中肺野最高密度应在1.45—1.75之间;b)膈下光密度小于0.28;c)直接曝光区光密度大于2.50。

C.2 胸片质量分级C.2.1 一级片(优片)完全符合胸片质量要求。

C.2.2 二级片(良片)不完全符合胸片质量要求,但尚未降到三级片。

C.2.3 三级片(差片)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三级片,不能用于尘肺初诊。

a)不完全符合胸片基本要求,其缺陷影响诊断区面积之和在半个肺区至一个肺区之间。

b)两侧肺纹理不够清晰锐利,或局部肺纹理模糊,其影响诊断区面积之和在半个肺区至一个肺区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