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上两联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出自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全文赏析意境全文赏析
在古典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
月夜忆舍弟古诗词鉴赏
月夜忆舍弟古诗词鉴赏月夜忆舍弟古诗词鉴赏1《月夜忆舍弟》杜甫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解】:1、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3、长:一直,老是。
【韵译】: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评析】: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
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月夜忆舍弟古诗词鉴赏2月夜忆舍弟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翻译: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月夜忆舍弟》古诗原文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古诗原文及赏析【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出处】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译注1】露水从今夜变白,月亮虽很明亮,但总觉得没有往日在故乡时那样明亮。
露从今夜白:适逢白露节,故觉露水变白。
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此联的意思是:白露节的夜晚清露满地,使人顿生寒意,孤身在外的游子愈加感到故乡的月是最亮的。
后用来表达在异乡的游子月夜怀乡、思亲之情。
【译注2】从白露这一夜起,清露就变成寒凉的白露了;在异乡望明月,觉得还是故乡的月儿明亮啊。
语出唐·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用以表达月夜游子怀乡思亲之情,或单用“月是故乡明”表达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和赞颂。
◇多年没回家乡了,看着那圆圆的月亮,真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之感。
(谌容《真真假假》)【译注3】【鉴赏】今晚是白露节,月亮却是故乡的最亮。
“露从今夜白”一句中,“白露”原为节令,却被诗人拆开讲,情致顿显。
“月是故乡明”一句中,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感情融入所写之景中:普天之下共有一轮明月,本无差别,诗人却说故乡的月亮最明。
这种写作手法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两句诗歌正常语序应为“今夜露白”,“故乡月明”。
诗人将词序调换,使得诗歌意趣横生。
后人常引此句表达思乡之情。
【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故乡的月夜清凉宜人,月光明亮。
[例]“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当故乡的“凉月子”照着东海边的渔村农家,照着我家竹篱边那棵桂花树时,在淡淡的.桂子香气里,母亲的那辆纺车,也许又在“嘤嘤嘤”地吟唱,摇出一圈又一圈白花花的海浪吧。
(秦文玉《西海情》)二、用以形容月夜的思乡之情。
[例]特别是中秋节,素来称为团圆节,这是最易引起人们思乡之情的一天。
他和妻子王承书,总要默默地在月下坐到夜半,望着天宇上,云纱笼罩着银盘般的皎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诗句油然注上心头。
(韩静霆《祖国呵,在你的怀抱里》)【全诗】[唐].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诗词13.月夜忆舍弟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 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 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 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 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 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 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 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 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 分外矫健有力。
夏满芒夏暑相连。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处露秋寒霜降,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思考与练习 1.首联从______觉和______觉两个角度表现边塞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特点。
答案 视;听;凄凉
横戌xū点戍shù戊wù中空,十字交叉便是戎róng。
修辞手法:移情 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作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 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 做移情。 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反过来又用 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好地表达人 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愚 用于自称的谦称。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 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小 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 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 的女儿;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
月夜忆舍弟赏析
月夜忆舍弟赏析月夜忆舍弟[唐] 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注诗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简析诗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全诗出处、作者及赏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全诗出处、作者及赏析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年代:唐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赏析: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军鼓。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秋边:一作“边秋”,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戍楼上更鼓咚咚响,道路上行人无影踪。
边城荒芜秋风凉,只听见孤雁哀鸣。
今夜霜露格外白,仍是故乡的亲切,月亮也是故乡的明亮。
兄弟离散各一方,家已残破,生死消息何处寻?书信久已不能抵,何况战火还没有停息。
这首诗的第一句“戍鼓断人行”,在一开始就点出了“深夜”和“战时”那种戒备森严、冷清的样子。
第二句的“边秋”和“雁声”则更加说明了他在怀念他的手足时候的季节和地点。
当时的季节正好是秋天,花草树木都开始凋谢,而自己又是身处在边境,再加上孤雁凄惨的哀叫声,就更令人觉得空虚寂寞了。
“露从今夜白”这一句,则是写出了当时的节气,而白露又可以和下一句的明月相互呼应,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由“白色”这个颜色来感受出当时那种冷清的样子。
最后四句,杜甫则是在描写他思念兄弟的情怀。
因为战争的关系,他和自己的弟弟们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第六句的“无家”则让人更觉得悲哀,因为他不仅和亲人分离,连老家也都因为战争的关系而破坏了。
最后两句,他则描写出因为战争的关系,又收不到家书,因此对大家的安危感到十分忧心的心情;特别是第八句的“未休兵”三个字,又可以和第一句互相呼应,整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非常的完整。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杜甫 月夜忆舍弟
杜甫月夜忆舍弟月夜忆舍弟唐代/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露从今夜白的下一句是什么
露从今夜白的下一句是什么“露从今夜白”的下一句是:月是故乡明。
出处: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原文: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赏析: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
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
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
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
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意思和情感 -回复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意思和情感 -回复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意思是指在今夜的月光下,露水清澈明亮,就像是故乡的明亮一样。
这句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句诗以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通过月光和露水的形象,将诗人的思绪引向故乡的明亮。
诗中的“露”指的是夜晚的露水,象征着清澈明亮;“白月”则是指明亮的月光。
在今夜的月光下,露水清澈明亮,给人一种宁静和安详的感觉。
这种清澈明亮的感觉让诗人联想到故乡,使他对故乡的思念更加强烈。
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
首先,故乡是一个人成长的地方,是一个与自己有着深厚情感的地方。
诗人离开故乡已经很久了,但他对故乡的怀念却如同月光下的露水一样清澈明亮。
其次,故乡是一个诗人创作灵感的源泉。
诗人在异乡生活,对故乡的思念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使他能够通过诗歌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再次,故乡是一个人心灵的寄托,是一个回归的归宿。
无论诗人身在何处,他的心灵总是与故乡紧密相连,他希望能够回到故乡,回到那个熟悉的地方,与亲人朋友相聚。
这句诗的情感是深情和思乡之情。
深情是指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感情,他在异乡的岁月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愈发浓烈。
在他的诗句中,故乡如同明亮的月光一样照亮了他的思绪,使他更加思念故乡。
思乡之情是指诗人在异乡的生活中,对故乡的渴望和向往。
他希望能够回到故乡,与亲人朋友团聚,感受故乡的温暖和熟悉。
诗人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真情实感、咏史抒怀而著称。
他的《月夜忆舍弟》一诗通过对月光和露水的描绘,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表达,展现了诗人深情和思乡之情。
这首诗歌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给人以深深的感动和共鸣。
总的来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意思是指在今夜的月光下,露水清澈明亮,就像是故乡的明亮一样。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了深情和思乡之情。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表达,使诗歌充满了情感和思考。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翻译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翻译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翻译: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月夜忆舍弟原文
作者:杜甫
全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月夜忆舍弟古诗赏析
月夜忆舍弟古诗赏析:月夜忆舍弟朝代:唐朝|作者: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翻译/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可以让人探问亲属生死的家。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
”(《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
月是故乡明 人教版
月是故乡明人教版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的杜甫所作。
全文如下: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信,生死未卜。
正值白露时节,在戍楼鼓声和孤雁哀鸣的映衬之下,诗人对兄弟的忧虑和思念之情愈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此诗前两联侧重写景,后两联侧重抒情,情景交融,结构严谨,首尾呼应。
颔联用语平易而意味新警,将“露”“月”前提、“白”“明”殿后,倒装的句式顿收奇崛之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的月诗赏析作者:林承鸿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
这些诗词虽然写的是同一个物象——月亮,但是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其象征意义是各不相同的。
作为一代诗圣的杜甫也有很多咏月的诗篇,这些诗篇伴随着诗人坎坷悲壮的一生,诉说着诗人绵绵不尽的悲情。
本文将从杜甫的诗歌中摭取几首写月诗,分析其意象特征,并从中揭示杜甫的思想变化与月的关系。
杜甫一生历经坎坷,饱尝生活的磨难,体味人世的悲辛。
在杜甫的诗作中,有许多描写月的诗句,据不完全统计,杜甫的咏月诗有一百多首,有很多妙语佳句,传诵千古。
在一向“沉郁顿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老杜笔下,那是一个天地肃穆、日昏月暗的月亮世界,一个情谊淳厚、绵绵不尽的瑶池仙境,一个悲怆掩泣、雄心不泯的夜空精灵。
其中有“枫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的恬静优美,也有“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的战争悲愤;有“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的拳拳忠心,也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悠悠深情。
杜甫的咏月诗,是杜甫一生经历的反映,折射出那个特定时代的种种风貌,体现了一代诗哲的情感波澜。
一、“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边塞苦寒苍凉悲壮杜甫的月诗有很多是反映战争,关注“安史之乱”的,揭示了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杜甫的《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及〈北征〉等都是这类的代表作。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后出塞五首〉其二)在那空旷寂寥的边塞,明月高悬的深夜,本应是人马安歇,进入甜美梦乡之时。
事实却否,在胡笳的悲鸣声中,在寂寥高挂的明月之下,在军令严肃的氛围里,士卒不敢放肆,不能懈怠,只能默然惨然,听凭战争的摆布,没有丝毫的自由可享。
这样低沉雄浑,意境疏阔的场景,使人如临关塞,飒然一振。
《北征》可以说是杜甫“史诗”的典型代表。
全诗篇幅宏大,一百四十句,七百字,为杜甫五言古诗最长的一首;安史之乱、国破家亡、时代变换、个人命运尽收诗中;全诗感情丰富复杂,思往昔、叹现实、想未来,驰骋宏阔,被人称为千古绝唱。
其中“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诗人深夜经过嘶杀拼夺的战场,在一弯凄清的寒月映照下,那累累白骨,正在诉说着一幕幕让人心痛的悲剧,控诉着安史之乱带给人民的不尽的灾难。
笔调朴实而深沉,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情思,怀抱着国家复兴的愿望,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从而表达了普通人民的愤懑情绪。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宿江边阁》)杜甫始终关心着国家的兴衰、人民的安危,他写过许多不同情态下的不眠之夜,透过不眠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抒发了他关心时事,关怀民生的壮阔情怀。
那翻腾在波浪中的一片孤月,在鹳鹤争飞、豺狼争食的混战中,更显得凄寒,与末二句在不眠之际,诗人忧思重重,却又无力回转乾坤的悲怆之感相呼应,因此孤月不仅是单纯的水月之景,同时也是诗人悲凉心境的写照。
如上述反映凄凉边塞的诗篇还有很多,“水静楼阴直,山昏塞月斜。
夜来归鸟尽,啼杀后栖鸦。
”(《遣怀》)清人仇兆鳌在《杜诗详注》说:“句句是咏景,句句是言情,说到酸心渗骨处,读之令人欲涕。
”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怀乡思亲情深意切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经常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对于自己的家乡、亲人他是思念情切,刻骨铭心。
这方面的代表作是《月夜》和《月夜忆舍弟》。
自古以来,月亮是最基本的母性情结,寄托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诚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杜甫把妻儿家室安置在鄜州,八月太子在灵武即位,消息传来,杜甫一人从鄜州奔向灵武,希望投奔新帝有所作为,半途中却被安史叛军俘虏,押解到长安。
诗人身居已经沦陷的长安,心中牵挂鄜州的妻子。
在一个秋天的月夜里,杜甫写下了这首真挚感人的思亲之作。
此诗的突出特点在于诗人本意是要表达自己对妻子深切的思念,但却用曲笔从妻子对自己的思念来写,让思念从彼岸飞来,愈见得杜甫的思念之深切。
诚如明代诗评家王嗣奭所言“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已进一层。
至念及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
鬓湿臂寒,看月之久也。
月愈好而苦愈增,语丽情悲。
末又想到聚首时,对月舒愁之状,词旨婉切,见此老钟情之至。
”(《杜臆》)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朦胧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使读者不觉之间与之同悲共泣。
绵长的深情、时空的转移和卓越的艺术构思使这首诗成为杜甫五律中最杰出的代表,也使得这首诗成为千年以来望月怀人的典范。
杜甫不仅对妻儿思念情切,对自己的弟妹也关爱倍至。
动荡的时局,艰难的生活,更加激起他对亲人的无限深情。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同在战乱威胁之下,杜甫牵系诸弟,在白露节之夜的月光之下与孤雁声中写了以上诗句。
天下本是同一轮明月,但因时、地、心情的不同,月明程度也有差异,兄弟离散的孤寂使秦州月自然无法比拟手足相聚的温暖的故乡月,露与月的夜景中蕴蓄着无限深情。
全诗以清新的语言抒发了诗人处在国破家亡遭遇中的痛苦之情,表达了他与诸弟深挚纯洁的友情,可谓是字字传情,句句达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此外,杜甫还有一些怀念友人的咏月名句名篇,如“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梦李白二首》其一)表达诗人对老友李白的前途、生死的关切,念念不忘的深情。
三、“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怀才不遇悲情绵绵杜甫一生不管处在什么样的艰难困苦条件下,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人格理想和“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远大抱负。
尽管他长期受到压抑而无法施展,但他时时不忘。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抒怀》)在一个凄清的月夜,诗人孤独一人,面对茫茫皓月,俯视滔滔江水,思绪难以平静:此时,诗人已又老又病,但他的休官却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因为被排挤,所以他才会说“官应老病休”,其实也是在讽刺,在抒发内心的不平之气。
自己就象一只孤独的沙鸥一样,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局中漂泊、无助,从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这种思想在《江汉》一诗中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和积极报国思图重用的情思。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写景又写人,片云飘天际,永夜月为伴,是写景,而杜甫形同片云漂泊天涯独身如月孤守长夜,又是写人,情景交融,极具羁旅漂泊的孤寂之意。
整首诗让人可触摸到杜甫的那颗跳动的心,可感受到诗人那种不被重用的抑郁之情,千载之下的我们不禁为大诗人而扼腕叹息。
四、“入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冷冷残月匆匆行旅杜甫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他是一位夜行者,孤独、凄凉。
惟有那苍穹的月亮陪伴着诗人度过无数个不眠之夜,月是他的精神伴侣和理想寄托。
在幽静朦胧的月色中,诗人敞开心扉,倾诉他的孤寂和苦闷,寄托他的思念和希望。
可以说月是诗人坎坷岁月、匆匆行旅、悲情一生的见证者。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谁好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宿府》)诗人在江城暮秋之夜,自己独宿幕府,庭中梧桐落叶,面前蜡烛已残,寂寥悲凉之意袭来。
长夜漫漫,清角悲鸣,时断时续。
好似自语;再看中天,明月朗照,如此佳境,却无心欣赏。
借景物反衬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忧愁。
那是因为连年战乱,风尘连绵,家书已绝,关塞萧条,前途渺茫,这样的伶俜生活自己已忍受十年之久,现在又别无他途,面对此情此景,怎能不心事重重呢?“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入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丈友生。
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客夜》)诗人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彻夜难眠图,残月映帘,更深夜阑,诗人不曾入睡,只听见江声依依。
不眠原因何在?一方面自己拙于生计、命途多舛、依靠友朋接济,另一方面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正是这身世之叹和思念之情萦绕诗人心中脑际,使得诗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独听江声的不眠之夜。
残月凄冷,映射了诗人天涯作客的羁旅愁绪。
综上,杜甫笔下的月是有情有意的,是与诗哲一生休戚相关的,他的月亮陪伴着诗人度过了激情悲壮的一生,那些多情多彩的月亮成就了诗人的伟大,诚如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
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传诵杜甫的诗句就是因他胸襟开阔,思想深邃,境界高远,他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以“再使风俗淳”为旨归,他的那些诗作就象一直悬挂在苍穹中的明月一般,将成为永恒的光芒照耀着万千后生,激励着我们不停地为人类的幸福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