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月夜忆舍弟》拼音
中学语文古诗赏析—《月夜忆舍弟》
中学语文古诗赏析—《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
【唐代】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思想感情】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
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注释】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达:到。
8.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月夜忆舍弟》古诗原文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古诗原文及赏析【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出处】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译注1】露水从今夜变白,月亮虽很明亮,但总觉得没有往日在故乡时那样明亮。
露从今夜白:适逢白露节,故觉露水变白。
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此联的意思是:白露节的夜晚清露满地,使人顿生寒意,孤身在外的游子愈加感到故乡的月是最亮的。
后用来表达在异乡的游子月夜怀乡、思亲之情。
【译注2】从白露这一夜起,清露就变成寒凉的白露了;在异乡望明月,觉得还是故乡的月儿明亮啊。
语出唐·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用以表达月夜游子怀乡思亲之情,或单用“月是故乡明”表达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和赞颂。
◇多年没回家乡了,看着那圆圆的月亮,真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之感。
(谌容《真真假假》)【译注3】【鉴赏】今晚是白露节,月亮却是故乡的最亮。
“露从今夜白”一句中,“白露”原为节令,却被诗人拆开讲,情致顿显。
“月是故乡明”一句中,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感情融入所写之景中:普天之下共有一轮明月,本无差别,诗人却说故乡的月亮最明。
这种写作手法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两句诗歌正常语序应为“今夜露白”,“故乡月明”。
诗人将词序调换,使得诗歌意趣横生。
后人常引此句表达思乡之情。
【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故乡的月夜清凉宜人,月光明亮。
[例]“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当故乡的“凉月子”照着东海边的渔村农家,照着我家竹篱边那棵桂花树时,在淡淡的.桂子香气里,母亲的那辆纺车,也许又在“嘤嘤嘤”地吟唱,摇出一圈又一圈白花花的海浪吧。
(秦文玉《西海情》)二、用以形容月夜的思乡之情。
[例]特别是中秋节,素来称为团圆节,这是最易引起人们思乡之情的一天。
他和妻子王承书,总要默默地在月下坐到夜半,望着天宇上,云纱笼罩着银盘般的皎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诗句油然注上心头。
(韩静霆《祖国呵,在你的怀抱里》)【全诗】[唐].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月夜忆舍弟》拼音版
《yuè yè yì zhè dì》《月夜忆舍弟》zuò zhě:dù fǔ作者:杜甫xūɡǔ duàn rén xíng, qiū biān yī yàn shēnɡ。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lù cónɡ jīn yè bái, yuè shìɡùxiānɡ mín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yǒu dì jiē fēn sàn, wú jiā wèn sǐ shēnɡ。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jì shū chánɡ bù dá, kuànɡ nǎi wèi xiū bīnɡ。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①戌鼓: 戌楼上的更鼓。
②边秋: 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③长: 一直,老是。
【译文】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赏析】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
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
整首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唐诗三百首全集拼音版(现代汉语翻译带注释)
唐诗三百首全集拼音版(现代汉语翻译带注释)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唐诗三百首》的全集拼音版,配以现代汉语翻译和注释。
这些诗作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通过拼音版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这些经典之作。
该文档将按照《唐诗三百首》的顺序呈现,每首诗都包括以下内容:1. 诗名:列出诗作的名称。
2. 作者:指明诗作的作者。
3. 拼音版:提供诗作的拼音版本,方便读者阅读和发音。
4. 现代汉语翻译:将诗作翻译为现代汉语,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诗作的意境和表达。
5. 注释:对诗作中一些生僻、隐晦或有特殊含义的词句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作。
本文档的目标是为读者提供一份简明扼要但内容丰富的《唐诗三百首》全集拼音版,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些经典名篇。
希望这份文档能够带给读者愉悦和启发,同时对于研究汉语和中国古代文学也有所帮助。
请注意,本文档的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全面或权威的解读。
读者如果对于某些诗作有更深入的兴趣,建议进一步阅读相关的研究和评论,以获得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目录1. 李世民 - 《登金陵凤凰台》- 英文篇名:Ascend the Phoenix Terrace in Jinling- 拼音版:Dēng jīn líng fèng huáng tái- 现代汉语翻译:登上金陵凤凰台- 注释:凤凰台指的是位于南京的观音山,此诗以寓意深远的方式表达了李世民对帝位的渴望和意志坚定。
2. 杜甫 - 《月夜忆舍弟》- 英文篇名:Moonlit Night, Remembering My Brothers at Home- 拼音版:Yuè yè yì shě dì- 现代汉语翻译:月夜怀念舍弟- 注释:此诗是杜甫怀念已故弟弟,表达衷心思念之情的作品,通过描绘月夜的寂静和清朗,唤起了对亲情的思念。
(继续列出第3至第300首诗的内容)….(省略部分诗作)300. 王之涣 - 《登鹳雀楼》- 英文篇名:Ascending the Stork Tower- 拼音版:Dēng guàn què lóu- 现代汉语翻译:登上鹳雀楼- 注释:描绘了鹳雀楼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对仕途的无尽期许,展示出王之涣对自然景致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月夜忆舍弟》全文带拼音
《月夜忆舍弟》全文带拼音yue4 ye4 yi4 she3 di4明月别枝惊鹊ming2 yue4 bie2 zhi1 jing1 que4清风卷地鸷鸟qing1 feng1 juan3 di4 zhi4 niao3留人间liu2 ren2 jian1落花含露铺香径luo4 hua1 han2 lu4 pu1 xiang1 jing4苦雨催春滋鲜草ku3 yu3 cui1 chun1 zi1 xian1 cao3羡离人xian4 li2 ren2青楼无数秋风夕qing1 lou2 wu2 shu4 qiu1 feng1 xi1一壶浊酒喜相逢yi1 hu2 zhuo2 jiu3 xi3 xiang4 feng2思故乡si1 gu3 xiang1解析:这首诗词名为《月夜忆舍弟》,全文通过描绘月夜中的景物和自己对舍弟的思念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首先,诗人用明月惊起鹊鸟的描写揭开了诗的序幕。
明月高挂枝头,鹊鸟受到惊扰,展现了一个寂静的夜晚被打破的场景,给人以惊喜和活力的感觉。
接着,诗人描绘了清风卷地鸷鸟的景象,清风翻过大地,带着一片鸟儿的歌声。
这一句是对大自然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然后,诗人表达了对舍弟的思念之情。
他说落花含露铺满了香径,苦雨催春使鲜草生长。
这里的落花含露和苦雨催春在意象上表达了诗人对舍弟离别的思念之情。
最后,诗人描述了青楼吹过秋风的景象,同时又描绘了一壶浊酒的场景,意味着诗人思念故乡和舍弟的心情。
整首诗描绘了月夜中的景物和诗人思念舍弟的情感,以诗人内心的感受和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相结合,展示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故乡的眷恋。
整体表达了一种孤寂寒夜中的温情和情感的抒发。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
青年时期曾漫游三晋、吴越、齐、赵等地,追求功名,应试不第。
天宝十载(751)正月,玄宗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乃于九载冬预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十四载,授河西尉,不就,旋改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杜甫困守长安期间,尝居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世因称“杜少陵”。
安史乱起,曾陷贼中。
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自长安奔赴凤翔行在,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旋因疏救房琯,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后弃官流寓陇、蜀、湖、湘等地,所谓“漂泊西南天地间”。
其间曾卜居成都浣花溪畔,人又称“杜浣花”。
因代宗广德二年(764)剑南节度使严武表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两《唐书》有传。
杜甫生当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向被誉为“诗史”。
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律切精深,沉郁顿挫,后世尊为“诗圣”。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盛赞其“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现存诗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工部集》行世。
【原文】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 [1] ,秋边一雁声 [2] 。
露从今夜白 [3]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4] 。
寄书长不达 [5] ,况乃未休兵 [6] 。
【注释】[1]戍鼓:戍楼夜时所击禁鼓。
断人行:谓宵禁戒严。
[2]秋边:一作“边秋”。
一雁:即孤雁。
古以雁行喻兄弟,说“一雁”,即暗喻自己孤独。
[3]“露从”句:谓今日适逢白露节。
[4]无家:时杜甫巩县(今河南巩义市)老家毁于安史之乱,已无人,故云。
《月夜忆舍弟》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
《月夜忆舍弟》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基础过关】1.《月夜忆舍弟》的作者是,(朝代)诗人,字,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
【答案】杜甫唐代子美现实主义李杜【解析】考查与杜甫及本诗相关的文学常识。
平时要注意积累。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①舍()弟②戍()鼓【答案】①shè②shù【解析】考查学生对拼音的掌握情况。
平时注意拼音的正确书写,注意积累。
3.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舍弟:(2)戍鼓:(3)断人行:(4)边秋:(5)况乃:【答案】(1)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
杜甫兄弟五人,他是长兄。
(2)边防驻军的鼓声。
(3)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5何况,况且。
【解析】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实词的理解。
平时学习时注意背记课下注释。
4.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答案】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理解。
结合诗文内容具体分析。
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国破家亡,诗人也在外漂泊,离家时所,处于对故乡的思念,在诗人眼中什么都是家乡的好,就连天上的那轮明月也是在故乡才更显得明亮。
【实战过关】一、理解性默写2、《月夜忆舍弟》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的诗句3、《月夜忆舍弟》中写弟兄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的诗句同时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深化主题。
5.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杜甫偏偏说:“”。
6.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月的诗句是:【答案】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4、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5、月是故乡明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解析】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
《月夜忆舍弟》全文与赏析
《月夜忆舍弟》全文与赏析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是一首饱含深情、意境深沉的诗作,全诗如下: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诗的开篇描绘了一幅荒凉冷落的边塞秋景。
戍楼上的更鼓阻断了人们的行路,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这两句营造出一种压抑、寂静的氛围,“断人行”三个字,生动地写出了战争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人们生活的艰难。
而那一声孤雁的鸣叫,更是增添了凄凉之感,仿佛在诉说着离别的痛苦和思乡的愁绪。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两句是千古名句,细腻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在这清冷的月夜,诗人触景生情,觉得眼前的露水都因今夜而变得格外洁白,而那高悬天空的明月,也只有故乡的才最为明亮。
其实,露水哪里有不同,明月又哪里有分别,只是因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使得他在心理上产生了这样的错觉。
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极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他对故乡的无限思念。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痛苦和忧虑。
兄弟们分散在各地,家园也已不复存在,无法打听他们的生死存亡。
战争让亲人离散,生死未卜,这种不确定性和担忧让诗人倍感煎熬。
这里的“无家”不仅仅是指房屋的毁坏,更是指心灵失去了归宿,那种漂泊无依的感觉愈发强烈。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人想要给弟弟们寄去书信,却常常无法送达,更何况战乱还没有停止。
这反映了当时通信的艰难和战争的残酷,也让诗人的思念和牵挂无处寄托。
在这兵荒马乱的岁月里,亲人间的联系被无情地切断,诗人的无奈和痛苦达到了极点。
整首诗以景衬情,通过对边塞秋景的描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凄凉和对亲人的深深思念。
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灾难,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杜甫没有用华丽的词藻,而是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直抒胸臆,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的痛苦和思念。
杜甫《月夜忆舍弟》(带拼音、注释、译文)
杜甫《月夜忆舍弟》(带拼音、注释、译文)《月yuè夜yè忆yì舍shè弟dì》作zuò者zhě:杜dù甫fǔ戍shù鼓gǔ断duàn人rén行háng,边biān秋qiū一yī雁yàn声shēng。
露lù从cóng今jīn夜yè白bái,月yuè是shì故gù乡xiāng明míng。
有yǒu弟dì皆jiē分fēn散sàn,无wú家jiā问wèn死sǐ生shēng。
寄jì书shū长cháng不bù达dá,况kuàng乃nǎi未wèi休xiū兵bīng。
作者介绍: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秋边:一作“边秋”,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译文:戌楼响起了更鼓声,路上已经无人行走,秋天的边塞传来了孤雁的哀鸣。
今夜已经是白露,只有故乡的月亮最明亮。
我虽然有兄弟,但是因为战乱已经失散多年了,无处打听他们的下落。
寄出的书信常常无法到达,更何况是战事一直没停。
《月夜忆舍弟》全文与赏析
《月夜忆舍弟》全文与赏析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忧思的诗作,全诗如下: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开篇描绘了一幅边地秋夜的荒凉景象。
“戍鼓断人行”,戍楼上的更鼓响起,宣告着宵禁的开始,道路上不再有行人的身影,渲染出一种紧张、寂静的氛围。
“边秋一雁声”,在这深秋的边塞,一只孤雁的鸣叫划破了夜空,更增添了孤寂和凄凉之感。
这两句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描写,烘托出战争时期边地的紧张与冷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可诗人却觉得还是故乡的月亮更加明亮。
其实,并非他乡的月色不如故乡,而是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让他在心理上产生了这样的感受。
这两句以景衬情,将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诗人感慨自己的弟弟们都分散在各地,由于战乱,连他们是生是死都无从知晓。
这里体现了诗人对亲人安危的牵挂和担忧,也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灾难。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想要给弟弟们寄封书信,却常常无法送达,何况如今战争还没有停止。
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与亲人之间的联系被阻断,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渴望。
整首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诗人在诗中既描写了边地的荒凉景象,又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战争的谴责,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语言朴实,毫无雕琢之感,却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弦。
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如“戍鼓”“边秋”“露”“月”等,烘托出浓郁的情感氛围。
同时,运用对比的手法,如“月是故乡明”,将故乡的月与他乡的月相对比,突出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的忧思层层递进。
从对边地环境的描写,到对兄弟分散、生死未卜的牵挂,再到对书信不达、战争未休的无奈和痛恨,情感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忧虑。
此外,这首诗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赏析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赏析1、《月夜忆舍弟》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1 诗歌背景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当时正值安史之乱,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
杜甫与自己的弟弟们分散在各地,音信不通,他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下了这首饱含思念与忧虑的诗篇。
111 诗句解读“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的哀鸣。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夜的荒凉景象,烘托出了战争时期的紧张氛围和人们的不安。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诗人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融入了自己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这体现了诗人对兄弟命运的担忧和无奈。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进一步强调了通信的困难和战争的残酷。
12 诗歌翻译戍楼上的更鼓阻断了人们的行路,秋夜的边塞传来一只孤雁的叫声。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为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分散各处,已经无法打听他们的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达,何况战乱频繁还未停止。
121 翻译技巧与难点在翻译这首诗时,需要准确传达出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例如,“戍鼓”“边秋”“露”“月”等词汇要翻译得恰当,同时要注意保留原诗的韵律和节奏。
难点在于如何将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和对兄弟的牵挂在翻译中充分体现出来。
13 诗歌赏析131 情感表达这首诗情感真挚深沉,充满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战争的痛恨。
诗人在颠沛流离中,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边塞的秋景和自己与兄弟的离散,表达了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132 艺术特色诗歌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用朴素的语言道出了人人心中都有的对故乡的深情。
《月夜忆舍弟杜甫》全文带拼音
《月夜忆舍弟杜甫》全文带拼音yue4 ye4 yi4 she4 di4 du4 fu3
床前明月光,
Chuáng qián míng yuè guāng,
疑是地上霜。
Yí shì dì shàng shuāng。
举头望明月,
Jǔ tóu wàng míng yuè,
低头思故乡。
Dī tóu sī gù xiāng。
解析: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月夜里对于已故的舍弟的思念之情。
首句“床前明月光”是诗人在清寂的夜晚,看到床前明亮的月光,感觉就像地上洒满了霜一样,给人以幽静、清凉的感觉。
接着,诗人抬头望着明亮的月亮,思念着故乡和已故的舍弟,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舍弟的怀念之情。
整首诗通过描绘月光和自然景物,以及诗人内心的思绪交织在一起,情感真挚而深刻。
同时,诗人通过写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这种将自然景物与情感融为一体的表达方式,是唐诗的一个重要特点。
《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月夜忆舍弟唐·杜甫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注释:舍弟:家弟。
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一雁:孤雁。
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分散:一作“羁旅”。
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长:一直,老是。
不达:收不到。
达,一作“避”。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赏析: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月夜忆舍弟》 知识清单
《月夜忆舍弟》知识清单《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经典诗作之一。
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在战乱时期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这首诗的相关知识。
一、诗歌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二、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当时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
杜甫颠沛流离,四处漂泊,与自己的弟弟们分散在各地,音信不通。
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在一个月夜,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饱含深情的诗作。
三、诗句赏析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战争背景下的凄凉景象。
戍楼上的更鼓阻断了人们的行路,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断人行”突出了战争造成的寂静和紧张气氛,“一雁声”则更增添了孤独和凄凉之感。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千古名句。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诗人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巧妙地融入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白露的清冷和明月的光辉,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亲人的牵挂。
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诗人感慨自己的弟弟们都分散在各地,由于战乱,连他们是生是死都无从得知。
这种对亲人安危的担忧,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4、“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想要寄书信回家,却常常无法送达,更何况战乱还没有停止。
进一步强调了通信的困难和局势的动荡不安,也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无奈和愁苦。
四、诗歌主题这首诗的主题是思乡怀亲。
在战乱的背景下,诗人通过对月夜景色的描写和对兄弟分散的感慨,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灾难。
五、艺术特色1、以景抒情诗人通过对月夜、白露、孤雁等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2、对仗工整全诗在语言上对仗工整,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等,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一年级唐诗三百首节选带拼音
一年级唐诗三百首节选带拼音1. 夜泊牛渚怀古 - yè bó niú zhǔ huái gǔ2. 江雪 - jiāng xuě3. 静夜思 - jìng yè sī4. 长恨歌 - cháng hèn gē5. 小雅·采薇 - xiǎo yǎ · cǎi wēi6. 登鹳雀楼 - dēng guàn què lóu7. 小池 - xiǎo chí8. 赋得古原草送别 - fù dé gǔ yuán cǎo sòng bié9. 春晓 - chūn xiǎo10. 杜甫·月夜忆舍弟 - dù fǔ · yuè yè yì shě dì夜泊牛渚怀古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不可强理,女谁忍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杜甫《月夜忆舍弟》古诗词鉴赏
杜甫《月夜忆舍弟》古诗词鉴赏
杜甫《月夜忆舍弟》古诗词鉴赏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解】:
1、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3、长:一直,老是。
【韵译】:
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
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评析】:
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
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初中语文九年级(初三)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拼音版
初中语文九年级(初三)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拼音版月夜忆舍弟唐代: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月夜忆舍弟全文拼音版(注音版):shùgǔduàn rén xíng,biān qiūyīyàn shēng 。
lùcóng jīn yèbái ,yuèshìgùxiāng míng 。
yǒu dìjiēfēn sàn ,wújiāwèn sǐshēng 。
jìshūcháng búdá,kuàng nǎi wèi xiūbīng 。
《月夜忆舍弟》教案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本首诗的意思。
2、通过层层诵读方法的指导,初步感受诗人望月思弟的情感。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讲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咏月诗词大比拼(出示一轮明月图片)各位同学,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秋佳节,良辰美景,让我们对月怀远,望月诉情。
《月夜忆舍弟》(杜甫)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1.《月夜忆舍弟》中,诗人通过对声音的描摹带来凄凉之感的诗句是:2.《月夜忆舍弟》中,“, "可知“月”能抒发思乡怀亲之情。
3.《月夜忆舍弟》中,用色彩的强烈对比浸润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月夜忆舍弟》中,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4.《月夜忆舍弟》中,描绘了诗人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的诗句是:5.《月夜忆舍弟》中,以沉痛的语气,书写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的诗句:,O.《月夜忆舍弟》中,点明时令是秋天的诗句是:,o6.《月夜忆舍弟》中,作者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的句子是:, o.《月夜忆舍弟》中,“, ”两句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7.《月夜忆舍弟》中,“, ”概括四处流散,家书难至,生死难预料的现状。
8.《月夜忆舍弟》中,点明社会环境,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的诗句是:,1.《月夜忆舍弟》中,诗人通过对声音的描摹带来凄凉之感的诗句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2.《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可知“月”能抒发思乡怀亲之情。
3.《月夜忆舍弟》中,用色彩的强烈对比浸润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露从今友白,月是故乡明”o.《月夜忆舍弟》中,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4.《月夜忆舍弟》中,描绘了诗人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的诗句是: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6..《月夜忆舍弟》中,以沉痛的语气,书写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的诗句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7.《月夜忆舍弟》中,点明时令是秋天的诗句是:露从今被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中,作者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的句子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8.《月夜忆舍弟》中,“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两句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9.《月夜忆舍弟》中,“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概括四处流散,家书难至,生死难预料的现状。
《月夜忆舍弟》的古诗 意思
《月夜忆舍弟》的古诗意思
月夜忆舍弟意思:在有月亮的晚上思念自己的弟弟。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原文如下: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
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评析
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yuè yè yì shě dì
月夜忆舍弟
zuòzhě:dùfǔ
作者:杜甫
sh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gǔduàn rén xíng,qiūbiān yīyàn shēng。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lùcóng jīn yèbái,yuèshìgùxiāng míng。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yǒu dìjiēfèn sàn,wújiāwèn sǐshēng。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jìshūchángbùdá,kuàng nǎi wèi xiūbīng。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解
1、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3、长:一直,老是。
韵译
戍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