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月夜忆舍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夜忆舍弟
诗 文 者 翻 简 译 介 诗 文 朗 读 析 赏 文 诗 杜甫 作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文翻译
• • • • 戍楼的更鼓响过,禁止通行。 边境的秋天,只听见孤雁的叫声。 今夜恰逢白露节,明月像故乡的一样明亮。 有兄弟都已离散,故乡无家,无从知道亲 人是死是活。 • 书信寄出去常常收不到,何况现在还没有 停止战争。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 • • • • • 1. ①断:使……阻断。 ②皆:都、舍 ③书:信 ④休:停止 2. B (虚写) 3. 示例:两句采用“移情”手法。在自然景物描 写中融注主观感受,绪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 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此外,将“今夜露白”、“故乡月明”的词序稍 作变换,语气矫健有力,意亦深稳、化平板为神 奇,因此成为千古流传的诗句。
诗文赏析(2)
• 此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思乡之作。 • 首联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断人行”交代背景, 表明战事频繁;“秋边一雁声”从视觉、听觉的 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为“月夜”渲染一种压抑 气氛。 • 颔联交代时令,点明主旨。“露从今夜白”交代 时令,即“白露节”,表明天气渐凉,地面水气 凝结,使人顿生凄凉之感。“月是故乡明”融入 诗人主观想象,点明主旨,突出诗人深切的思乡 之情。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本来一样洁白 的霜露,可在今晚更加苍白;本来一样明亮的月 亮,可偏在故乡最为明亮,这完全是诗人在自然 景物描写中融注的主观想象,是诗人思念家乡和 亲人情感的自然流露。
杜甫相关链接
• • • • • • • 杜甫生平 杜甫死因 杜甫思想 杜甫年谱 杜甫著作 杜甫草堂 个人影响
诗文朗读
来自百度文库
诗文赏析(1)
•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 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 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 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 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 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在古典 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 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 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 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的思念之情。 的思念之情。 • C.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里的上句是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里的上句是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 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两句写得伤心折肠,表现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 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两句写得伤心折肠, 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 D. 全诗处处照应,如“未休兵”照应“断人行”;望“月”照应“忆舍 全诗处处照应, 未休兵”照应“断人行” 照应“ 弟”;“无家”照应“寄书不达”;人“分散”照应“死生”不明,一 无家”照应“寄书不达” 分散”照应“死生”不明, 句一转,一气呵成。 句一转,一气呵成。 • 3. 请用自己的话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作简要赏析。 请用自己的话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作简要赏析。
实战演练
• • • • • • • • 1. 解释下列加括号词的含义。 解释下列加括号词的含义。 ①戍鼓(断)人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行: ②有弟(皆)分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散: ③寄 书(长)不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达: ④况乃未(休)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指出对此诗理解不当的一项 ( ) A. 诗人从边塞凄凉的秋景写起,是为“月夜”渲染悲凉气氛。 诗人从边塞凄凉的秋景写起,是为“月夜”渲染悲凉气氛。 B. 颔联写客观实景,“见寒露”、“望明月”无不间接表现诗人对亲人 颔联写客观实景, 见寒露” 望明月”
作者简介(1)
•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世 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 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 “诗圣”。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有《杜 工部集》传世,纪念地有杜甫草堂、杜甫 墓、杜公祠、杜甫公园、杜陵桥、杜陵书 院等。
杜甫简介(2)
•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 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 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大李杜”,杜甫也常被 称为“老杜”。虽然杜甫 在当朝不为世人所知,但 经过后世的研究,他的作 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 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 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 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 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
诗 文 者 翻 简 译 介 诗 文 朗 读 析 赏 文 诗 杜甫 作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文翻译
• • • • 戍楼的更鼓响过,禁止通行。 边境的秋天,只听见孤雁的叫声。 今夜恰逢白露节,明月像故乡的一样明亮。 有兄弟都已离散,故乡无家,无从知道亲 人是死是活。 • 书信寄出去常常收不到,何况现在还没有 停止战争。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 • • • • • 1. ①断:使……阻断。 ②皆:都、舍 ③书:信 ④休:停止 2. B (虚写) 3. 示例:两句采用“移情”手法。在自然景物描 写中融注主观感受,绪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 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此外,将“今夜露白”、“故乡月明”的词序稍 作变换,语气矫健有力,意亦深稳、化平板为神 奇,因此成为千古流传的诗句。
诗文赏析(2)
• 此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思乡之作。 • 首联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断人行”交代背景, 表明战事频繁;“秋边一雁声”从视觉、听觉的 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为“月夜”渲染一种压抑 气氛。 • 颔联交代时令,点明主旨。“露从今夜白”交代 时令,即“白露节”,表明天气渐凉,地面水气 凝结,使人顿生凄凉之感。“月是故乡明”融入 诗人主观想象,点明主旨,突出诗人深切的思乡 之情。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本来一样洁白 的霜露,可在今晚更加苍白;本来一样明亮的月 亮,可偏在故乡最为明亮,这完全是诗人在自然 景物描写中融注的主观想象,是诗人思念家乡和 亲人情感的自然流露。
杜甫相关链接
• • • • • • • 杜甫生平 杜甫死因 杜甫思想 杜甫年谱 杜甫著作 杜甫草堂 个人影响
诗文朗读
来自百度文库
诗文赏析(1)
•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 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 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 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 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 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在古典 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 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 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 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的思念之情。 的思念之情。 • C.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里的上句是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里的上句是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 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两句写得伤心折肠,表现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 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两句写得伤心折肠, 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 D. 全诗处处照应,如“未休兵”照应“断人行”;望“月”照应“忆舍 全诗处处照应, 未休兵”照应“断人行” 照应“ 弟”;“无家”照应“寄书不达”;人“分散”照应“死生”不明,一 无家”照应“寄书不达” 分散”照应“死生”不明, 句一转,一气呵成。 句一转,一气呵成。 • 3. 请用自己的话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作简要赏析。 请用自己的话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作简要赏析。
实战演练
• • • • • • • • 1. 解释下列加括号词的含义。 解释下列加括号词的含义。 ①戍鼓(断)人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行: ②有弟(皆)分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散: ③寄 书(长)不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达: ④况乃未(休)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指出对此诗理解不当的一项 ( ) A. 诗人从边塞凄凉的秋景写起,是为“月夜”渲染悲凉气氛。 诗人从边塞凄凉的秋景写起,是为“月夜”渲染悲凉气氛。 B. 颔联写客观实景,“见寒露”、“望明月”无不间接表现诗人对亲人 颔联写客观实景, 见寒露” 望明月”
作者简介(1)
•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世 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 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 “诗圣”。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有《杜 工部集》传世,纪念地有杜甫草堂、杜甫 墓、杜公祠、杜甫公园、杜陵桥、杜陵书 院等。
杜甫简介(2)
•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 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 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大李杜”,杜甫也常被 称为“老杜”。虽然杜甫 在当朝不为世人所知,但 经过后世的研究,他的作 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 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 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 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 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