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杜甫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月夜忆舍弟(杜甫)成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6.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_______、______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渲染气氛。
我们学过的杜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异曲同工之妙。
(4分)17.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来为人们称道,请从打情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4分)答16.视觉、听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一空1分)17. 这两句诗运用融情于景(寄情于景、移情于景、间接抒情)的手法(1分),国人阳全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更融人了感情(1分)。
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今晚(白露)以后霜更白了;本来到处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是故乡最为明亮(1分)。
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入了浓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景随情变,让人动容,因而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1分)。
(意近即可)【解答】(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的意思是: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这两句诗与杜甫的《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有异曲同工之妙。
(1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意思是: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作者运用融情于景(寄情于景、移情于景、间接抒情)的手法,国诗句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更融人了感情。
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今晚(白露)以后霜更白了;本来到处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是故乡最为明亮。
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入了浓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景随情变,让人动容,因而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古诗文《月夜忆舍弟》赏析
古诗文《月夜忆舍弟》赏析月夜忆舍弟唐朝: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译文及注释【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月夜忆舍弟创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月夜忆舍弟历史评价梁启超在“诗圣杜甫”一文里曾这么写道:“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
他的表情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深处,能将他全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
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杜甫,其实也没什么错,他是多情,但他的多情却是极宽广、极深厚的那种,是「人民爱物」的人道精神,所以,他的诗篇能写的好,能像电气一样的振荡人心不无道理。
杜甫《月夜忆舍弟》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
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杏无音信,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语句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作品原文月夜忆舍弟1戍鼓2断人行3,边秋4一雁5声。
露从今夜白6,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7问死生。
寄书长8不达9,况乃10未休兵11。
词语注释舍弟:家弟。
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一雁:孤雁。
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长:一直,老是。
不达:收不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作品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露水从今夜起显得更凉更白,月亮永远是家乡的最亮最明。
虽有兄弟但都在战乱中离散,个个离家漂泊无法打听音讯。
捎出去的家书常常不能收到,何况战争打了多年至今未停。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文学赏析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唐诗三百首之《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月夜忆舍弟》唐代·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及注释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诗词13.月夜忆舍弟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 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 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 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 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 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 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 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 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 分外矫健有力。
夏满芒夏暑相连。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处露秋寒霜降,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思考与练习 1.首联从______觉和______觉两个角度表现边塞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特点。
答案 视;听;凄凉
横戌xū点戍shù戊wù中空,十字交叉便是戎róng。
修辞手法:移情 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作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 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 做移情。 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反过来又用 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好地表达人 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愚 用于自称的谦称。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 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小 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 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 的女儿;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
月夜忆舍弟(杜甫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唐代: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标签秋天、唐诗三百首、思乡、怀人、边塞、月夜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九年级上册语文杜甫:月夜忆舍弟
杜甫简介(2)
•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 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 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大李杜”,杜甫也常被 称为“老杜”。虽然杜甫 在当朝不为世人所知,但 经过后世的研究,他的作 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 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 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 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 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对提问思考学生激励性语言(收藏打印版,此页右键可以删除) 1、你的眼睛真亮,发现这么多问题! 2、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 3、会提问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 4、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可以共同研究一下! 5、这种想法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请再说一遍好吗? 6、多么好的想法啊,你真是一个会想的孩子! 7、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 8、没关系,大声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知道你能行! 9、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 10、你又想出新方法了,真会动脑筋,能不能讲给大家听一听? 11、你的想法很独特,老师都佩服你! 12、你特别爱动脑筋,常常一鸣惊人,让大家禁不住要为你鼓掌喝彩! 13、你的发言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真谢谢你! 14、瞧瞧,谁是火眼金睛,发现得最多、最快? 15、你发现了这么重要的方法,老师为你感到骄傲! 16、你真爱动脑筋,老师就喜欢你思考的样子! 17、你的回答真是与众不同啊,很有创造性,老师特欣赏你这点! 18、××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同学! 19、你的思维很独特,你能具体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20、这么好的想法,为什么不大声地、自信地表达出来呢?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教师课堂用语辑录(收藏打印版,此页右键可以删除)
教师课堂用语在学科专业方面重在进行“引”与“导”,通过点拨、搭桥等方式让学生豁然开朗,得出结论,而不是和盘托 出,灌输告知。一般可分为:启发类、赏识类、表扬类、提醒类、劝诫类、鼓励类、反思类。 一、启发类 1. 集体力量是强大的,你们小组合作了吗?你能将这个原理应用于生活吗?你的探究目标制定好了吗? 2. 自学结束,请带着疑问与同伴交流。 3. 学习要善于观察,你从这道题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4. 请把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一下,好吗? 5. 你说的办法很好,还有其他办法吗?看谁想出的解法多? 二、赏识类 1. 说得太好了,老师佩服你,为你感到骄傲! 2. 你的设计(方案、观点)富有想象力,极具创造性。 3. 我非常欣赏你的想法,请说具体点,好吗? 4. 某某同学的解题方法非常新颖,连老师都没想到,真厉害! 5. 让我们一起为某某喝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敢于猜想,善于猜想,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三、表扬类 1. 你真让人感动,老师喜欢你的敢想、敢说、敢问和敢辩,希望你继续保持下去。 2. 这么难的题你能回答得很完整,真是了不起!你是我们班的小爱因斯坦。 3. 你预习的可真全面,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强,课下把你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好不好? 4. 哎呀,你的见识可真广,懂得这么多的知识,好像一样,同学们以后有问题要就找你帮忙。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天宝六 杜甫 载,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月夜忆舍弟》详解
《月夜忆舍弟》详解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的主题是思念自己的弟弟和妹妹,并感叹战乱带来的灾难和家庭团聚的困难。
首联“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描绘了边塞秋夜的凄凉景象,更鼓声断绝了人行,孤雁哀鸣,表达了作者对战乱和家庭团聚的深深忧虑。
颔联“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点明了白露节气的夜晚,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怀念。
颈联“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揭示了作者与弟弟妹妹们分散各地,家园无存,无法得知彼此死生的情况,进一步加深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尾联“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表达了作者对家书的期待和失望,同时再次强调了战乱的影响,进一步强调了家人的团聚和安全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月夜忆舍弟》表达了杜甫对弟弟妹妹的深深思念之情和
对战乱的深深忧虑。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一首非常优秀的诗篇。
杜甫月夜忆舍弟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
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杏无音信,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语句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作品原文月夜忆舍弟1戍鼓2断人行3,边秋4一雁5声。
露从今夜白6,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7问死生。
寄书长8不达9,况乃10未休兵11。
词语注释舍弟:家弟。
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州。
一雁:孤雁。
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无家:杜甫在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长:一直,老是。
不达:收不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光弼激战。
作品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露水从今夜起显得更凉更白,月亮永远是家乡的最亮最明。
虽有兄弟但都在战乱中离散,个个离家漂泊无法打听音讯。
捎出去的家书常常不能收到,何况战争打了多年至今未停。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州所作。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文学赏析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完整原诗、写作背景、中心思想、部分注释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散处河南、山东等地。
中心思想:
诗人从听觉、视觉两个方面写边地秋夜,诗句流利婉转,特别是在“有”“无”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对兄弟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部分注释:
舍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
断人行: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
露从今夜白:意思是恰逢白露时节。
况乃:何况,况且。
《月夜忆舍弟杜甫》全文带拼音
《月夜忆舍弟杜甫》全文带拼音yue4 ye4 yi4 she4 di4 du4 fu3
床前明月光,
Chuáng qián míng yuè guāng,
疑是地上霜。
Yí shì dì shàng shuāng。
举头望明月,
Jǔ tóu wàng míng yuè,
低头思故乡。
Dī tóu sī gù xiāng。
解析: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月夜里对于已故的舍弟的思念之情。
首句“床前明月光”是诗人在清寂的夜晚,看到床前明亮的月光,感觉就像地上洒满了霜一样,给人以幽静、清凉的感觉。
接着,诗人抬头望着明亮的月亮,思念着故乡和已故的舍弟,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舍弟的怀念之情。
整首诗通过描绘月光和自然景物,以及诗人内心的思绪交织在一起,情感真挚而深刻。
同时,诗人通过写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这种将自然景物与情感融为一体的表达方式,是唐诗的一个重要特点。
杜甫诗词《月夜忆舍弟》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月夜忆舍弟》的诗意赏析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
一生坎坷。
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
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
注释:
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杜甫有弟四人:杜颖、杜观、杜丰、杜占。
战乱时分散于河南、山东等地。
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长:一直,老是。
赏析:
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
在思乡人的眼里,故乡的月色格外明亮;兄弟们因离乱也久已没有得到他们的音讯,连想要写卦信去都没办法,怀念之情一层一层递进。
《月夜忆舍弟》赏析(人教九上)
(人教九上)《月夜忆舍弟》唐代: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赏析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写所见所闻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月夜忆舍弟_诗词赏析_唐_杜甫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
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从今夜就进入 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 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往洛阳城的家书 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 止。
赏析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 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 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 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 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 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 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 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 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 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 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 将词序这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
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 “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 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思想感情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 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 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 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 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 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 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 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 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 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注释
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文及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文及赏析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以深沉、慷慨激昂的情感而闻名于世。
其中一首著名的作品是《月夜忆舍弟》。
这首诗是杜甫写给他已故的弟弟的一首悼词,表达了他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现在,我们来一起欣赏并赏析这首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中,杜甫回忆起了与弟弟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表达了对弟弟的深深思念。
以下是《月夜忆舍弟》的译文及赏析。
忆舍弟白乐天元稹改编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以平淡的散文体诗句,咏唱了他对已故弟弟的思念之情。
首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以戍鼓的声音断裂了人们最后一丝的渴望为开头,表达了边塞军人长年戍守的辛劳和艰难。
接着的“边秋一雁声”中的秋意和离别之声交织在一起显得更加凄凉。
通过这两句平淡的描述,杜甫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悲伤的氛围中。
接下来的两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通过夜晚的景象,突出了杜甫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夜露清澈、月光明亮,构成了一幅如故乡般安详温馨的画面。
这种对回忆的渴望和故乡的眷恋,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杜甫的思念之情。
诗的最后两句“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表达了杜甫在世事变迁中对弟弟的牵挂。
时光流转,亲人相隔,弟弟们也因战争而分散。
杜甫心中的担忧和挂念,溢于言表。
紧接着的“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更是点燃了杜甫内心的焦虑。
他曾多次寄书给弟弟们,却始终没有回音。
这使他对弟弟们的安危更加忧虑不安,同时也对战乱的结束心存期待。
整首诗以平淡的语调,流露出杜甫深沉的思念之情。
通过对家族团聚、不安和牵挂的描绘,杜甫表达了自己对弟弟的思恋之情和对乱世的忧虑。
他的诗句简洁明了,行云流水,使人不禁陷入沉思之中。
通过对《月夜忆舍弟》的赏析,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诗歌中承载的深情和深思熟虑。
他以简洁的语言传递着对弟弟的思念和对乱世的担忧,抒发出坚毅而又激情澎湃的情感。
这首诗不仅揭示了杜甫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也折射出了时代的困惑和人民的疾苦。
杜甫《月夜忆舍弟》全诗原文我爱古诗词
杜甫《月夜忆舍弟》全诗原文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注释: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又称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
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
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作品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月夜忆舍弟》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月夜忆舍弟》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月夜忆舍弟》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月夜忆舍弟》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思念之情。 的思念之情。 • C.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里的上句是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里的上句是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 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两句写得伤心折肠,表现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 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两句写得伤心折肠, 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 D. 全诗处处照应,如“未休兵”照应“断人行”;望“月”照应“忆舍 全诗处处照应, 未休兵”照应“断人行” 照应“ 弟”;“无家”照应“寄书不达”;人“分散”照应“死生”不明,一 无家”照应“寄书不达” 分散”照应“死生”不明, 句一转,一气呵成。 句一转,一气呵成。 • 3. 请用自己的话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作简要赏析。 请用自己的话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作简要赏析。
月夜忆舍弟
诗 文 者 翻 简 译 介 诗 文 朗 读 析 赏 文 诗 杜甫 作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文翻译
• • • • 戍楼的更鼓响过,禁止通行。 边境的秋天,只听见孤雁的叫声。 今夜恰逢白露节,明月像故乡的一样明亮。 有兄弟都已离散,故乡无家,无从知道亲 人是死是活。 • 书信寄出去常常收不到,何况现在还没有 停止战争。
诗文朗读
诗文赏析(1)
•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 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 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 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 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 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在古典 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 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 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 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实战演练
• • • • • • • • 1. 解释下列加括号词的含义。 解释下列加括号词的含义。 ①戍鼓(断)人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行: ②有弟(皆)分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散: ③寄 书(长)不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达: ④况乃未(休)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指出对此诗理解不当的一项 ( ) A. 诗人从边塞凄凉的秋景写起,是为“月夜”渲染悲凉气氛。 诗人从边塞凄凉的秋景写起,是为“月夜”渲染悲凉气氛。 B. 颔联写客观实景,“见寒露”、“望明月”无不间接表现诗人对亲人 颔联写客观实景, 见寒露” 望明月”
杜甫相关链接
• • • • • • • 杜甫生平 杜甫死因 杜甫思想 杜甫年谱 杜甫著作 杜甫草堂 个人影响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 • • • • • 1. ①断:使……阻断。 ②皆:都、舍 ③书:信 ④休:停止 2. B (虚写) 3. 示例:两句采用“移情”手法。在自然景物描 写中融注主观感受,绪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 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此外,将“今夜露白”、“故乡月明”的词序稍 作变换,语气矫健有力,意亦深稳、化平板为神 奇,因此成为千古流传的诗句。
诗文赏析(பைடு நூலகம்)
• 此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思乡之作。 • 首联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断人行”交代背景, 表明战事频繁;“秋边一雁声”从视觉、听觉的 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为“月夜”渲染一种压抑 气氛。 • 颔联交代时令,点明主旨。“露从今夜白”交代 时令,即“白露节”,表明天气渐凉,地面水气 凝结,使人顿生凄凉之感。“月是故乡明”融入 诗人主观想象,点明主旨,突出诗人深切的思乡 之情。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本来一样洁白 的霜露,可在今晚更加苍白;本来一样明亮的月 亮,可偏在故乡最为明亮,这完全是诗人在自然 景物描写中融注的主观想象,是诗人思念家乡和 亲人情感的自然流露。
作者简介(1)
•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世 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 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 “诗圣”。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有《杜 工部集》传世,纪念地有杜甫草堂、杜甫 墓、杜公祠、杜甫公园、杜陵桥、杜陵书 院等。
杜甫简介(2)
•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 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 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大李杜”,杜甫也常被 称为“老杜”。虽然杜甫 在当朝不为世人所知,但 经过后世的研究,他的作 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 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 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 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 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