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2)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阅读及答案

荷塘月色阅读及答案

《荷塘月色》阅读及答案(2)《荷塘月色》阅读及答案(2)文章来自:《荷塘月色》1.第四段中的三个比喻,分别写出了荷花怎样的美丽形象①明丽透亮;②闪烁点点光亮;③清新自然。

2.第四段文字具体写了哪几种景物荷花、荷叶、荷香、荷波、叶下的流水。

3.第五段文字中“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中的“这”指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这”指“不能朗照”。

作者的这种感觉,与他当时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相吻合。

4.四、五文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第六段抒发的情感与四、五段有什么不同前两段文字体现了作者暂得安宁时的喜悦之情,透出对恬淡生活的向往,也曲折地反映出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

但作者毕竟无法真正超然,所以第三段中写夜色的浓重,尤其是一听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猛地袭上心头,不禁发出感慨,“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宁静的心情重又纷然。

5.给第四段段文字加上一个标题。

(不超过6个字)月色下的荷塘。

6.本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而又充满诗情画意,让人产生遐想。

文中“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实际上写了两种不同姿态的荷花,一种是绽放的荷花,另一种是含苞待放的荷花。

7.“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此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写出了本体的什么特点通感。

写出了清香的若有若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的特点。

8.第五段文字中“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一句的意思是什么满月朗照是必要的,隔着淡淡的云也别有情趣。

9.在第五段段文字中,作者是在两个方面衬托月色的。

一是用叶、花衬托月色的朦胧、柔和;二是用树影衬托月光的轻盈。

10.四五两段文字所写景物有何不同(用一副对联概括两段文字描写的内容)前段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描绘了月光下荷塘的花叶之美;后段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勾勒了整个塘上月色的光影之美。

(月下荷塘花叶神韵夺魄,塘中月色光影妙律勾心)11.赏析“袅娜”“羞涩”的妙处。

运用拟人手法,把盛开的荷花比作成熟的女子袅娜的身影,把含苞待放的荷花比作害羞的少女的脸庞,形象地表现出月下荷花的楚楚动人,可谓形神兼备。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荷塘月色》名师课件2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荷塘月色》名师课件2

②“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似的。”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 感官感觉? 通感:是一种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 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 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 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 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 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 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 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 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 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所有的景物都是在 月色笼罩之下的,似乎无一处写月,其实处处体现了月色。
正如朱自清自己在《荷塘月色》中所说,“我爱热闹, 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尽管他现在被动地选 择了“冷静”“独处”的学者生涯,但他仍不能摆脱处 于时代中心的“热闹”的“群居”生活的蛊惑。
他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 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 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 图”两幅画图,在“冷”与“热”、“静”与“动”的 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 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其次,朱自清先生对剖开来的“月色下的荷塘”与“荷 塘上的月色”两部分作进一步的“精耕细作”,从视觉 (“弥望”、“不能见”等)、听觉(“渺茫的歌声”、 “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等)、嗅觉(“清香”等)等角 度去描写对象的形状、色彩、大小、数量、气味、声音, 以及它们的运动变化。这样,就把景物表现得非常细腻。
课时作业

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知识点

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知识点

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知识点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知识点词语解释1、闰儿:指朱闰生,朱自清第二子。

2、蓊蓊(wěng)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3、踱(duó):慢慢地走4、弥望:满眼。

弥,满。

5、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古乐府《江南曲》中有“莲叶何田田”之句。

6、袅娜(niǎo nuó):柔美的样子。

7、脉脉(mò):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饱含深情的样子。

8、风致:美的姿态。

9、梵婀玲:violin,小提琴的音译。

10、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11、妖童媛女:俊俏的少年和美丽的少女。

妖,艳丽。

媛,女子。

12、鷁首(yì shǒu):船头。

古代画鷁鸟于船头。

13、羽杯:古代饮酒用的耳杯。

又称羽觞、耳杯。

14、棹(zhào):船桨。

15、纤腰束素: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形容女子腰肢细柔16、迁延顾步:形容走走退退不住回视自己动作的样子,有顾影自怜之意。

17、敛裾(jū):这里是提着衣襟的意思。

裾,衣襟。

[2]写作背景《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_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心灵上的折射。

作品鉴赏手法鉴赏构思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

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

缜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设眼有致”。

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通感的修辞手法。

能力目标:1、揣摩品味文章准确、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特点成功绘景的妙处。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悟大自然的美。

二、教学重点:揣摩品味文章准确、优美的语言三、教学难点:揣摩品味文章准确、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关于月亮的诗文: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思念)2、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照初人?(人生的短暂,岁月的无情)4、明月松见照,清泉石上流。

(高洁)关于荷花的诗文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正直)2、故乡梦,何日去?……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思乡)3、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赏景愉悦)月亮与荷花文人自古咏之,但情感却各有不同,当荷花遇上月亮又会是什么样一番情景呢,今天让我们随着散文家朱自清一起走进他的荷塘月色,去感受另一份独有的心情。

(二)、过程1、学生配乐朗诵4、5、6段。

(要求其他学生思考,这三段分别写什么内容,划出喜欢的语句2、明确这三段分别写得内容。

(4——月色下的荷塘5----荷塘上的月色6----荷塘四周)3、结合4段中你喜欢的语句体会作者笔下的荷塘的特点?说说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出来的?4、结合5段中你喜欢的语句体会作者笔下的月色的特点?说说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引导通感、比喻、博喻、叠词,视学生回答的情况而定)第3、4问开始的设计是提问学生“你最喜欢的文句是什么,为什么喜欢?”然后引出抓景物特点写景①赏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⑤⑥②通感:作为一种文学描写手法是钱钟书先生首先提出来的,(见《文学评论》1962年第11期),以后被一些修辞学家定为一种辞格,也有人把它称之为“移觉”。

《第二单元 二 荷塘月色》作业设计方案

《第二单元 二  荷塘月色》作业设计方案

《荷塘月色》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阅读理解:学生需要仔细阅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请简要描述课文中荷塘的景色。

(2)作者在描述荷塘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手法对表达作者的情感有何作用?(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的场景,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 文学鉴赏:学生需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课文中的某一处景色或情感表达进行赏析,字数不少于200字。

3. 创作任务:学生可以尝试模仿课文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写一篇短文,描述一处你心目中的美景,字数不少于300字。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应在课堂上完成,并由教师进行批改和讲解。

2. 学生应认真阅读课文,独立完成作业,不得抄袭。

3. 鼓励学生在创作任务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可能地展现自己的独特视角和感受。

4. 作业完成后,学生应将答案和自己的理解写在作业本上,以便教师进行批改和评价。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和作业质量进行评价,包括阅读理解题的正确率、文学鉴赏题的赏析是否准确、创作任务的风格是否符合要求等。

2.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将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扬,以激励他们继续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3. 对于作业完成情况不佳的学生,教师将给予指导和帮助,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应认真听取教师的讲解和评价,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以便更好地完成后续的学习任务。

2. 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业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从而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和方案。

3.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通过这个作业设计方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荷塘月色》,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

荷塘月色划分层次

荷塘月色划分层次

荷塘月色划分层次
荷塘月色应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1段)交代夜游荷塘的缘由。

第二部分(2~6段)写夜游荷塘的心绪和见闻。

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行踪顺序,又可分做三个层次。

第一层(2~3段),写去荷塘的路上,介绍荷塘的环境和临塘而立时的心境。

第二层(4~5段),集中描摹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

第三层(6段),写荷塘四周(中景、远景)。

第三部分(7~8段),赏餍(yàn 满足)月色,转回家门,抒发不满现实的感慨。

中心思想
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

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作者时而缓步前行,时而停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荷塘、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扩展资料
文章还用了大量叠词,强化了语言的音乐美。

朱自清先生是语言艺术家,他用语言塑造了美的人生,尤其是叠词的运用,更是他文章的一个闪光点。

《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正是创造意境的典范之作。

作者不满于社会现实,对前途感到苦闷、彷徨,“不宁静”的情绪使他去游荷塘观月色,求得暂时的解脱。

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缘情造境,又即景孕情,顺着“一路行来,伫立凝思”这条线索,用饱蘸感情的笔锋描绘了小路、荷塘、月色,展现出一幅幅幽美、恬静的图景。

荷塘月色二重奏简谱

荷塘月色二重奏简谱

荷塘月色二重奏简谱
荷塘月色是一首非常经典的二重奏曲,由著名钢琴家谭盾创作,曲风优美动人,倍受钢琴爱好者的喜爱。

以下是荷塘月色的简谱及其演奏方式:
一、简谱
1.右手第一段:G5-G5-A5-B5-C6-D6-E6-C6
2.右手第二段:B5-C6-D6-E6-F6-E6-D6-C6
3.右手第三段:E6-D6-E6-F6-E6-D6-C6-B5
4.右手第四段:C6-D6-E6-F6-G6-F6-E6-D6
5.左手伴奏:G2-D3-E3-G3-E3-D3-C3
6.左手第一段:G2-D3-E3-G3-E3-D3-C3
7.左手第二段:G2-D3-E3-G3-E3-D3-C3
8.左手第三段:C3-G2-D3-C3-G2-D3-C3
9.左手第四段:C3-G2-D3-C3-G2-D3-C3
二、演奏技巧
1.右手演奏时,要注意按照简谱上的音符顺序进行演奏,音符要清晰明了。

2.右手第一段和第三段的音符琶音演奏,注意按照正确的节奏演奏。

3.右手第二段和第四段的音符弹奏,注意掌握好每个音符的强弱变化,体现出曲子的情感表达。

4.左手伴奏和左手的主旋律要实现良好的协调,注意调整好手指的位置和弹奏力度。

荷塘月色是一首旋律动人的钢琴曲,演奏时要注意捕捉住曲子的情感,以准确的演奏技巧和良好的配合,为听众营造出一种浪漫的氛围。

读荷花美文品人生之韵——朱自清《荷塘月色》与季羡林《清塘荷韵》对比赏析

读荷花美文品人生之韵——朱自清《荷塘月色》与季羡林《清塘荷韵》对比赏析

读荷花美文品人生之韵——朱自清《荷塘月色》与季羡林《清塘荷韵》对比赏析摘要:一、引言二、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1.作品背景2.文学价值3.艺术特色4.主题思想三、季羡林《清塘荷韵》赏析1.作品背景2.文学价值3.艺术特色4.主题思想四、两篇文章的对比分析1.写作风格对比2.情感表达对比3.审美取向对比4.人文关怀对比五、结论正文:一、引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季羡林的《清塘荷韵》都是描绘荷花的美文。

这两篇文章分别发表于不同时期,但却有着相似的题材和主题。

本文将对这两篇文章进行对比赏析,分析它们的艺术特色、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二、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1.作品背景《荷塘月色》发表于1927年,是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所写。

这篇文章描绘了作者在一个夏夜的荷塘边,欣赏荷花、月色和蛙声的美好景象。

2.文学价值《荷塘月色》作为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这篇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3.艺术特色《荷塘月色》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对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情感的真挚表达。

作者通过对荷花、荷叶、月光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荷塘的独特魅力。

同时,文章情感真挚,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喜悦和忧伤。

4.主题思想《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是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作者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发现美丽的事物,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三、季羡林《清塘荷韵》赏析1.作品背景《清塘荷韵》发表于1978年,是季羡林在晚年所写。

这篇文章回忆了作者童年时在故乡的荷塘边度过的美好时光,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文学价值《清塘荷韵》作为季羡林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这篇文章通过对童年时光的回忆,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3.艺术特色《清塘荷韵》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情感的抒发。

作者通过对童年时光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的生活环境和人物形象。

《荷塘月色》教案4篇荷塘月色教案优秀教案第一课时

《荷塘月色》教案4篇荷塘月色教案优秀教案第一课时

《荷塘月色》教案4篇荷塘月色教案优秀教案第一课时下面是我收集的《荷塘月色》教案4篇荷塘月色教案优秀教案第一课时,欢迎参阅。

《荷塘月色》教案1设计说明:许多读者都认为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主要描绘了他眼中的月下荷塘,笔者以为言其眼中的莫若道其耳中的《荷塘月色》全篇一共1407字,涉及声音的近400字而且对声音的描写多与体现情思的句子共生,可以说是文章的主线。

《荷塘月色》若无声音,其境界全无乐音隐喻着和谐,噪音隐喻着自由和谐与自由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家园,荷塘夜游可以说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还乡之旅。

中国文人常常喜欢静观万物,特殊的时候避世静听万籁,甚或闭目塞听,以保持心灵的宁静本课意在引导学生品味以声写静的特色,在品味语文味的同时,感受中国文人“幽”雅的情趣并探究其复杂的原因,陶冶性情。

教学设计不能以法害意,解读的思路应尽量天然,循着文章自然的脉络,发现天成的妙处荷塘“听”月便是尊重文本的方法。

课堂情境构想:1、潜意识与感觉。

教师先引导学生确立荷塘“听”月的潜在意图,这一点可以通过预习作业或“导入新课”来实现,明确告知学生读此文可另辟蹊径。

学生默读全篇,通过直面文本,建立真实、真切的感觉。

2、倾情的朗读与感知。

教师或朗诵家朗读(不配乐)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与他人在文章理解上的异同,因之存疑或确认对文章的初步理解。

3、问题交流教师通过预设或相机生成的问题引领学生建立感知。

小声朗读,品味(讨论)、想象、联想,构建作者笔下、自己(读者)心中的“荷塘”。

这三步可构建自然、真实、开阔并且情感指向明确的课堂情境。

教学目标:1、体味借声传情的手法。

2、感受中国文人“幽”雅的情趣并探究其复杂的原因,陶冶性情。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借声传情的手法。

2、难点:培养学生远离尘嚣、观照自我心灵的幽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默读、朗读,情思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色是要饱览的,但有才情的文人会有另类的佳作,比如辛弃疾的《听月诗》:“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还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荷塘月色》传统的解读并非侧重于“听”,但我们可以试着从“听”的角度赏读,请同学们试一试。

荷塘月色原文

荷塘月色原文

荷塘月色原文荷塘月色是一篇由宋代文学家林则徐所作的散文,描绘了夏天晚上一个荷塘的美丽景色。

这篇文章通过详细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下面将为大家呈现荷塘月色的原文。

原文我家洒扫庭除,净无一物。

但闻草木之香,如闻仙人之饭馔。

何况庭中明月,将照离人。

人在都市,诚愿留心,去揽榜芙蓉。

然不能日久,何如短儿寸纸。

其奈人事忽隔如世,与回音断?我飘然动身,遂先驻居于是。

开坛招隐,食请公士,听其言,观其行。

园屋累年,改旧增新,败瓦殂砾,损我时财。

然风雨共存者,忧何所生?虽世浊如洗,人心竞至,贞观之风未起。

吾所见者,固谨择良地居之,以息我心。

自号功含之矣。

苟知好住而后退者,与林上人之用意同矣。

余子盘石,晨出而工,昏归于暇。

所寓在乎东门之邨朱家村者,有居者訾邻尽为家焉而闾里又相亲焉。

凡事劝成器物之美者,我不踵其迹,岂以此欤?余亦处草木之间,僮僮孑立,不第弄丸轡,亦遂察焉。

然则地势之压顶,天子之流涕,世界之纷乱,宇宙之经年,不得干净如洗者究竟何故也?相去掉弃,则知所絜矣。

吾歌德之功,未效劳者,又可思观物,何必访佛?是时,草湖之上,小舟四起。

舟上男女,多有轻歌曼舞之态。

小舟驶向荷塘中央。

远远望之似没有明亮之月,却也微微泛着月色。

渐渐行近,远近比照无异杂樱。

然巧借山下水映,水借天上月明,在此借花繁香。

便如是空际千里,地上分明,还有方塘之区,断不可见斩桃源之若干。

然境界之外更有境界,依还璧湛湛之不次,更无以易其肺腑。

仁者辗转于中,先知随以方解方为聘。

不限花开看时无,顾歌但取人来自。

顺其所逐,我君赴见安溪文宗,以赏诸家学士。

未几归庐,元冬气次起。

余携杖逳去,冒雨晴晓。

晚归,夜风穿堂,明月流擎,坐复南亭上出所繁霜。

经事如同坐拈光,一麾徒焉。

明日,再与文宗麾行未息。

荷塘月色,原与西波那比山泊所自见交比。

云南为东西之重山,泸水波三湾,每于夏日月之晦,东西彼此交映,芦花苇苔,莼鹅草池,代代相传。

《荷塘月色》二疑及其教学启示

《荷塘月色》二疑及其教学启示

《荷塘月色》二疑及其教学启示《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篇著名的散文,由鲁迅所著,作于1919年,发表于1923年的《新青年》杂志上。

这篇散文以其深刻的抒情描写和发人深省的内涵,成为了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荷塘月色》中的二疑入手,分析其教学启示。

我们要明确《荷塘月色》的二疑是指文中所提出的两个疑问,分别是作者对于心灵深处的疑惑,以及对于中国社会现实的疑问。

这两个疑问在文中得到了深刻的探讨和分析,也贯穿了整篇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作者在文中透露出对于内心的疑惑和迷茫,他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表现出了一个人追求内心美好的热望。

这种疑惑和渴望,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现代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人们往往陷入物欲和功利的迷途,忽略了内心的善良和美好。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对内心美好的追求和热爱。

作者在文章中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批判,他说:“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表现出对于中国旧社会的种种不快和无奈。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疑问和反思,在当代的教育实践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审视社会现实,关注社会矛盾和问题,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担当的人才。

通过对《荷塘月色》中的二疑进行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获得许多关于教学启示的宝贵经验。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追求内心的美好,关注社会现实,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担当的人才。

相信在这样的教育实践中,我们的学生必将成为有理想、有情怀、有担当的优秀公民。

朱自清《荷塘月色》阅读理解(二)

朱自清《荷塘月色》阅读理解(二)

朱自清《荷塘月色》阅读理解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的叶子中间,()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地开着的,有()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1.下列四组词语中,依次填入第一段括号内最为恰当的一组是()A.密密零乱婀娜羞愧B.层层零星袅娜羞涩C.层层零乱袅娜羞愧D.密密零星婀娜羞涩2.分别概括这三段的主要内容。

(每点不超过8个字)3.第一段是按照怎么的顺序写的?4.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两个方面衬托了月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1)月光下的荷塘(2)荷塘上的月光(3)荷塘四周的景物3.由静态写到动态,由近写到远。

荷塘月色_六年级作文_2

荷塘月色_六年级作文_2

荷塘月色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中映现出了,西湖的风景美不胜收,实在令人夸赞,赞赏不绝,河边荷花朵朵,都映现在河畔河边。

写出了诗人眼里的美丽风景---西湖啊。

在星空中,繁星颗颗点缀着,乌黑的星空,使乌黑的星空点缀上了,颗颗的繁星,池畔中朵朵荷花,映照在宽大无比,碧绿的荷叶上。

朵朵荷花的露珠:闪闪发光,晶莹剔透的荷花上凝露着。

还迎来了数不胜数的游人:赞赏不绝,赞赏河畔的荷叶,荷花,莲花的不染纤尘。

到了夜晚,池畔中的荷叶、荷花、睡莲,竟然,已沉在夜晚的沉寂中了,悄无声息的睡着了,迎来了主人们的,悉心关照,皎洁的月色,呼应在池畔塘中。

河畔,柳树的碧绿,映现在了湛蓝的天空上,河畔莲花朵朵映现在了蔚蓝色的天空上,引来了无数,游人的赞赏与不绝。

西湖风光景色好,不仅景色美,而且还赢得了,数不胜数的游人在一旁赞赏。

真不愧是美丽风景---西湖啊,引来了数不胜数的赞赏声。

白天西湖中,池中的各种花朵,尽情绽放,尽迎来了无数游人的夸赞,赞赏荷塘中的月色,粉红的荷花苞,粉中透着白色,真叫人说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一个漂亮。

湛蓝的天空映现出了:池畔中的各个花苞,五彩斑斓,色彩鲜丽,迎来了游客们:赞赏与夸奖。

赢得了游客的喜欢与赞赏。

真不愧是美丽景色——西湖啊。

这里,真不愧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啊”,荷塘月色般的。

既然得到了,游客们的赞赏,喜欢与赞赏不绝。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荷塘月色》荷塘月色原文

《荷塘月色》荷塘月色原文

2、综合、归纳。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 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前三段,写夜赏的缘 由。7、8两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 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月下遐思”(情)
5、“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 又突然写到歌声了?
6、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 “这”是指什么?
“这”指流水。前面写“只不见些流水的影子, 是不行的”。怎么又想到流水的呢?由《西洲曲》里 的“莲子清如水”而来。这是一首情歌。“莲子清如 水”’就是“怜子情如水”的谐音。


灯光

蝉声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相关图片
1978年秋,清华大学纪念朱自清逝世三十周年时, 将原清华园内的古亭命名为“自清亭”,以示纪念。
清华园中的荷塘
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
问题探究
1、怎样理解“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 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 基调。所谓“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 古人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片首,或在片中,或在片 末。”散文有“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 隐现。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 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 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 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 安在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朱自清与家 人,自1903年定 居扬州后,曾居 住过多处。开始 住天宁门街,后 迁居弥陀巷、南 皮市街、东关街、 仁丰里等。现在 保全下来的为安 乐巷27号故居。 图为故居门口。

高一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重难点解析

高一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重难点解析

高一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重难点解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一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重难点解析本店铺整理《高一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重难点解析》,供高考考生参考,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2020高中语文 第01课 荷塘月色(第0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2020高中语文 第01课 荷塘月色(第0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01课荷塘月色(第02课时)1.文体知识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

《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

物色三动,心亦摇焉。

”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2.解释下列词语。

幽僻:蓊蓊郁郁:弥望:袅娜:脉脉:风致:一例:斑驳:丰姿: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弥望:满眼。

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一例:一律。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1.课文第7段至结尾主要写故乡江南的古人采莲的活动,你觉得这些内容与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有关系吗?为什么?有关系。

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往往想家,想起以往的快乐。

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游荷塘时得到了一定的释放,而由荷塘、荷花忆起故乡古代的采莲盛况,则表达了作者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怀念,而这些内容也可以进一步缓解现实造成的苦闷彷徨的心情。

2.作者为什么引《采莲赋》和《西洲曲》?《采莲赋》是写采莲女的爱情生活,是十分美好的,文中的“嬉游和“有趣”就说明作者的态度——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西洲曲》写采莲女则为的是思恋自己的情人的痛苦的,因而,放在这里,与前面的情景形成对比,借此引出“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自然将思绪拉回到现实。

总之,末两节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从而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气的环境的不满之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在思乡的哀愁中结束全文。

3.作者描写的荷塘美景中寄寓着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1课荷塘月色
佩弦。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
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
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 民主战士。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 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 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仔细视察-用心体会-广泛联想
手法:拟人
调动视、听感官,运用动静结合,写出了微风过处荷叶妩 媚姿态、叶花颤动的情状,表现出荷塘富有生气的 风姿,创设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 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 风致了。”
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 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 塘水在茂盛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 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 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立足点:荷塘边
月色下的荷塘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荷韵
田田 亭亭的舞女的裙
袅娜 羞涩 明珠 星星 美人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闪电 凝碧
脉脉
•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句 子 赏 析 :
手法:比喻
作用:写出了荷叶 的雅致风姿,自然 灵动,更突出其具 有的动态美。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整体把握
1、学生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 XXX”) 去荷塘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 荷塘 第4段 荷塘美丽的风景。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视察、感受到的) 第7-9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10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荷塘月色葫芦丝第二句指法

荷塘月色葫芦丝第二句指法

荷塘月色葫芦丝第二句指法引言荷塘月色葫芦丝曲目是一首非常经典的曲子,受到了很多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其中第二句指法是整首曲目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通过学习和掌握第二句的指法,可以提升演奏的技巧和表现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荷塘月色葫芦丝第二句的指法技巧和演奏要领,希望对学习葫芦丝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第二句简介荷塘月色葫芦丝曲目的第二句是整首曲子的转折点,也是演奏技巧要求相对较高的部分。

这一句的指法主要以连续吹奏多个音符为主,要求演奏者具备一定的技巧和灵活性。

第二句指法要点为了演奏出流畅和谐的第二句,在学习指法时需要注意以下要点:1. 手指的位置和姿势在演奏第二句时,手指的位置和姿势至关重要。

正确的手指位置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力量消耗,并帮助演奏者更好地控制音符的音质和音准。

建议使用中指、无名指和食指来按住葫芦丝的音孔,拇指用于稳定葫芦丝的位置。

2. 吹奏技巧第二句中存在许多连续吹奏的音符,因此需要掌握良好的吹奏技巧。

在吹奏音符时,要注意保持气息的稳定,通过控制呼气的速度和力度来控制音符的长短和音量。

同时,要注意吹奏的节奏和力度的变化,以准确地表达曲目中的动态和情感。

3. 指法和换气的配合第二句中的音符需要快速切换和连续吹奏,这就要求演奏者掌握好指法和换气的配合。

指法的切换需要迅速准确,而换气的时机和方式也需要考虑到曲目的节奏和音乐性。

练习时可以通过反复练习和慢速练习来提高指法和换气的配合能力。

4. 音符连贯性的表达第二句是整首曲目的转折点,音符的连贯性对于表达曲目的情感和技巧非常重要。

在演奏时,要注意音符之间的连接和过渡,避免断裂和杂音。

通过掌握好指法和换气的配合,可以有效地表达音符的连贯性,使演奏更加流畅和自然。

第二句指法的练习方法为了更好地掌握荷塘月色葫芦丝的第二句指法,下面介绍一些练习方法供参考:1.逐节练习:将第二句分段进行练习,分别熟练掌握每个小节的指法和演奏要领。

在熟练掌握每个小节之后,逐渐增加节奏和速度,将各个小节连贯起来。

《荷塘月色》ppt课件42张

《荷塘月色》ppt课件42张


杨柳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树梢


树缝
树上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清 幽
远山
灯光

蝉声

水里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由上到下
荷塘四周
(1)四面的树,由远及近----杨柳最多(远),将一片河塘重重 围住(近) (2)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 (3)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是写景,实则点名 心境,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 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我”虽然完全沉 浸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当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 (二)运用了绘画技巧来描写荷塘的环境,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 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②浮——以动景写静景,写出了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 慢慢扩散弥漫的情状,描绘雾的轻盈飘逸之态。
③洗——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洁白纯净的 状态。
3、此段写景特点是什么?(提示: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 月色荷花漂浮的姿态,创造了一种摄人心魄的意 境。
塘上月色
(月光 )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月影 )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塘上月色
2.作者用了哪些动词描绘月光形象,试举例分析。 ①泻——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 一泻千里的动感,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感。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实,求得短暂的安宁。可是 现实并不允许他去实现自己的这么一丁点儿的愿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页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 字佩弦,号秋实。现代散文家、诗人、学 者、民主战士。祖籍浙江绍兴。1923 年 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诗坛,1929 年出版诗文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 学中文系教授,开始研究古典文学,并致 力于散文创作。代表作《背影》《桨声灯 影里的秦淮河》《春》《匆匆》《荷塘月 色》《温州的踪迹》《绿》等,其散文写 景委婉细腻,语言清新秀丽,感情真挚朴 实,富有艺术感染力。有《朱自清文集》。
2、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首页
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是指什么都可以想, 什么都可以不想,比较自由。说明作者 出了门独处时的心态。
问 题 解 答
情感变化分析: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且”字表现出作者极欲逃脱现实,但 又明知只是暂时解脱、不得已而为之的 复杂心态。
4、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披 文 入 情
• 第1段:写去荷塘缘由。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 第2段:漫步小路。描写去荷塘的 小路 (曲折、幽僻、寂寞 ) • 第3段:漫步小路——抒情: (像超出平常的自己\觉是个 自由的人 \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
披 文 入 情
• 第4段:月色下的荷塘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 • 第5段:荷塘上的月色 正面描写(月光)\侧面烘托 (月影) • 第6段:月光下的荷塘四周 由静到动
时代背景: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 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民 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还没有掌 握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作者既对现实 不满,又无法理解这样复杂的斗争形 势, 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于是“心 里颇不宁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忽然 想到荷塘去,找一个幽静的环境平息自 己心中的不平静。
特殊比喻句
博喻:用一连串的喻体,从不同的角度, 多方面地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 例如:1.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密密地斜织着. -朱自清《春》 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 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朱自清《荷塘月色》
重 点 赏 析
重点欣赏第5段:
2、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运用了哪些技巧?
月光如流水一般 实写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灌木的黑影、杨柳的倩影 虚写 衬托 手法 光影 交错 叶子和花……轻纱的梦 月光——青雾浮起、轻纱的梦 参差、斑驳 树木的影子—— 黑影、倩影
虚实 结合
首页
请找出本段使用的三个动词
以“流水”喻“月光”,用“泻” 而不用照,写出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 的景象,化静为动,有动感美。 用“浮”不用“升”,像“梦”,分 别表现了雾的轻飘柔美的的姿态,有状 态美。 叶子与花在“牛乳中洗过”,写出了 叶和花洁白而鲜艳,有色彩美。
首页
“但”字效果强烈,热闹的蝉鸣蛙叫反 衬周围环境的寂静和作者内心的寂寞.作 者在受用了荷香月色之后,心里又不宁 静。“什么也没有”极写内心的失落与 空虚。
问 题 解 答
5、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 福消受了。 古代江南采莲习俗的热闹、风流、有趣, 反衬现实生活的死寂、冷酷、无趣. • “无福消受”暗示重新面对现实时作者的 无奈和悲哀。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颇不宁静 寻求宁静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暂得宁静 4、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5、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 失去宁静 早已无福消受了。
首页
6、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问 题 解 答
情感变化分析: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它不但是夜游荷塘的缘由,而且奠定了 全篇的感情基调。“颇”字表明不宁静 的程度之深。作者不宁静的心绪笼罩全 篇。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主题:
本文通过对荷 塘月色迷人景色的 描写,委婉而曲折 的表达了作者不满 现实、幻想超脱现 实,难得偷来片刻 自由的淡淡喜悦和 终究无法摆脱现实 的隐隐哀愁。
重 点 赏 析
重点欣赏第6段:
3、作者写荷塘四周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 景物?它们有怎样的特点? 写了树色、远山、灯光、蝉声、蛙声。 写景的立足点是写树,描绘了淡月下 树木繁多蓊郁,树色阴暗迷蒙的特点。
首页
重 点 赏 析
重点欣赏第6段:
4、本段的写景手法,有哪些特色? 浓淡相间
重重围住、树色、烟雾 ——浓墨渲染 远山、路灯光、蝉声、蛙声——淡彩勾勒
为下列红色的字注:
xiâ
煤屑 弥望
幽僻

wěnɡ
蓊郁 霎时 参差
沾裳
duï
踱着 颤动 乍看
敛裾

niǎo nuï shà
袅娜 酣眠
纤腰
chàn
zhà

首页
脉脉
媛女
hān
cēn cī
yuàn
xiān
chánɡ

披 文 入 情
• 这篇文章在写什么? • 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 每段在写什么?
关于荷花的诗文: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 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周敦颐 《爱莲说》)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关于月亮的诗文: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 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娟 。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 夜郎西。
画 面 是 —美丽的 气 氛 是 —宁静的
美 静 雅
格 调 是 —雅致的
淡淡的喜悦
荷塘的周围
写树
多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
密 重重围住、一例阴阴
写山 远 隐隐约约,只有大意
写灯光 暗 一两点,没精打采
写蛙声 热闹 热闹是他们的
淡 淡 的 哀 愁
写自己
寂寞
我什么也没有
课 文 分 析
请快速找出文中能表现出作者情感变化 的语句。
6、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句话表明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 无奈,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首页
课 文 分 析
文章结构小结: 求宁静
小径
不 宁 静
小径
得 宁 静
失宁静
首页

文章 明线:空间变化 圆形 线索 暗线:情感变化 结构
课 文 分 析
首页
• 你最喜爱的段落
重 点 赏 析
重点欣赏第4段:
1.分析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运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
披 文 入 情
• 第7、8段: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 采莲风俗 • 第9段:联想到《西洲曲》 • 第10段:回到现实,一切照旧。
理清行文思路
心里颇不宁静 淡淡的喜悦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淡淡的哀愁 依旧不宁静
去荷塘
观赏 荷塘 月色 四周
联想 采莲 西洲曲
回到家中

一切景语皆情语 情景交融

荷 塘 月 色
本体
喻体
相似点
叶子 亭亭的舞女的裙 圆形、舒展、形态相似 白花 一粒粒的明珠 碧天里的星星
首页
晶莹剔透 忽隐忽现 纤尘不染
刚出浴的美人
清香
渺茫的歌声
若有若无,轻淡缥缈
月光下的荷塘
荷叶 荷 花
荷香 荷波
舞裙
明珠 星星 出浴美人 羞涩 袅娜 渺茫的歌声 凝碧 (比喻)
(比喻)
(拟人)
(比喻)
脉脉
(拟人)
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 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 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 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 举例:(1)她笑得很甜。 (视觉转为味觉) (2)他说的话听起来象蜜糖一样甜! 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歌声,像煞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 烂。 (听觉转为视觉)
重 点 赏 析
拟人
•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到打着朵儿的…… • “袅娜”“羞涩”本来都是描摹女子的姿态、
神情的,这里用来写荷花,绘出了荷花的
神韵,倾注着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
首页
读者的想像,
文眼:
就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旨 趣的关键语句。文眼有时出现在篇首, 那么后面必有照应;有时出现在篇末, 卒章显志,那么前面必有伏笔;出现在 篇中,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文眼一般 在议论、抒情的语句里。
量词运用较好
一片荷塘、一团烟雾、一带远山、一两点 路灯光——起到了丰富形象以及渲染诗情 画意的作用。
首页
重 点 赏 析
比喻
本体 喻体 流水 相似点 动态相似 朦胧,恬静,柔美 悠扬,温馨,和谐
月光
叶子和花 笼着轻纱的梦 光与影
梵婀玲上奏着
的名曲
首页
树色
一团烟雾
迷茫,朦胧
灯光
渴睡人的眼
昏暗,没有精神
荷塘月色
题解:
荷塘: 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 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 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 月光。点明了时间 , 是一个有月 亮的夜晚。
走 近 作 者
朱自清像
在清华大学任 教时的朱自清
走 近 作 者
清华大学校园 里的“自清亭”
扬 州 的 朱 自 清 故 居
走 近 作 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