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建史参考书单
了解中国城市的书籍
了解中国城市的书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她拥有着数不胜数的城市,这些城市拥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风俗、人文景观等,令人目不暇接。
如果你想要了解中国城市,不妨从各类书籍入手。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适合了解中国城市的书籍。
一、《中国历史性城市保护》这本书由何乐昌等人编撰而成,全书分五卷,共计2500多页。
该书从城市保护的角度,详细介绍了中国40个历史性城市的历史、文化、地理、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知识。
书中有大量的图片和插图,让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这40座城市的建筑特色和历史变迁。
二、《中国城市文化发展初探》本书由李志峰撰写,是一本系统介绍中国城市文化发展历史的专业著作。
该书分为七章,重点讲述了中国城市文化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过程,以及文化与城市形态的相互影响等。
该书既有学术性的分析,又带有浓郁的人文情怀,语言简洁明了,是了解中国城市文化的不二之选之一。
三、《城市启示录》本书是作者王小波的一部小说,它通过主人公邵飞在北京的生活点滴,来反映中国城市的现实状况和问题。
该书采用幽默风趣的手法,以小人物的视角刻画了现代城市人的心理和生存状态。
尤其是对于所面临的住房问题,王小波洋洋洒洒地描述出来,再现了现代城市中的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和城市文化等社会问题。
四、《中国古都》该书是由孙宝祥等人合作编写的《走近中国》系列丛书之一。
该书以古都北京、西安、洛阳、南京等城市为代表,介绍了中国古都的历史沿革、城市规划、名胜古迹、文化特色等方面的内容。
该书图文并茂,内容详实易懂,是了解中国古都的入门读物。
五、《深度游上海》该书是一本涵盖了上海当代文化、历史、人文及建筑等各方面内容的非虚构作品。
作者韩燕采用了采访、调查、观察等多种手段,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呈现上海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等各方面内容。
该书不仅适合于旅游者,也适合于对上海文化、历史和城市规划有兴趣的读者。
以上这些书籍都各有特色,无论你是对中国城市文化感兴趣,还是对中国历史和人文景观感兴趣,都会为你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收获。
中国古建筑相关书籍
中国古建筑相关书籍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古建筑的相关书籍推荐:
1. 《中国古建筑史》- 郭沫若
这是一本系统全面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经典之作,包括建筑的起源、发展过程、基本构造、建筑风格等内容。
2. 《中国古建筑寻根》- 梁思成
这本书是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代表作之一,以他多年的研究经验,详细解读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背景、构造特点以及地域风格。
3. 《中国建筑史》- 余秋雨
这本书主要从文化背景、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等方面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适合初学者阅读。
4.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朱信凯
这本书重点阐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点,通过插图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古代建筑。
5. 《中国宫殿建筑》- 祁新元
这本书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特点和发展过程,包括秦、汉、唐、宋等不同时期的宫殿建筑样式和细节。
除了以上书籍,还可以参考一些相关的专著、研究报告和学位论文等,如《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研究》、《唐代建筑研究》等。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
二、夏朝后期城市形成实例 三、商朝城市(公元前16— 11世纪) • 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 展的时期,政治、经济、文 化较夏朝又向前跨进一步。在商朝,我国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青铜工艺已达到相当纯熟的程度,手工业专业化分工已很明显, 城市也因之而发展。 1.偃师尸乡沟商城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
17
2.郑州商城 3.殷墟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
18
第四节 西周城市的发展与城建制度的出现
一、西周城市的发展
• 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制度更为发展和健全的朝代,也是我国城市得到 较快发展、形成历史上第一次建设高潮的朝代。
• 促成西周城市发展较快的原因主要是分封诸候。“分诸候,建蕃卫”。 这是建立在宗法血缘与政治相结合基础上的一种统治方法。据史书记 载,周初先后共封七十一国。所谓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 姓独居五十三人。”最重要的有齐、鲁、宋、卫、晋、燕等六国。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
10
第三节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
• 从学习欧美--学习前苏联---学习欧美。 • 十年动乱时期城市规划陷入停滞。 • 现代城市规划20年,实现了巨大的跳跃式发展。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
11
第一章 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第一节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及其特征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 人类居住的形式由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到固定的居民点,其间经历了 数十万年的岁月。 穴居、巢居。 • 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广大地区都已进入氏族社会。农 业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的 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较为可靠的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的先民 们便开始聚族而居,修建房屋,从而形成固定的居民聚居点——村落。 二、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建筑历史参考书目
中国建筑历史参考书目:1. 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 (第六版) 全国统编教材建工 200908 59.002. 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天大 200505 100.00(简装)3. 李乾朗:《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广西师大 200910 110.004. 侯幼彬、李婉贞:《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建工 200211 38.005. 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第三版) 建工 200302 55.006.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建工 198406 42.507. 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601 40.008.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辞典》中国书店 199212 16.009. 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插图珍藏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09 68.0010. 计成:《园冶》(陈植注释本) (名字《园冶注释》) 建工 198805 14.0011.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建工 199912 50.0012.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05 58.0013. 陈从周:《说园》13. 沈复:《浮生六记》14. 李渔:《闲情偶寄》15.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16. 张家骥:《中国建筑论》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309 290.0017. 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清华 200604 56.0018.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建工 199909 120.0019. 沈福煦:《建筑历史》同济 200511 25.0020. 汉宝德:《中国建筑文化讲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01/200810 21.50/30.0021. 刘叙杰、傅熹年、郭黛姮等:《中国古代建筑史》(五卷集)建工22. 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科学出版社 2000310 110.0023. 赵广超:《不只中国古建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68.00外国建筑历史参考书目:1.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第四版)建工 201001 46.002. 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二版)建工 200408 39.003. 罗小未、蔡琬英:《外国建筑历史图说》同济198601 14.004. (美)K.弗兰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03 46.005. (英)P.柯林斯:《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第二版) 建工 200308 48.006. 陈志华:《外国古建筑二十讲》(插图珍藏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09 69.007. 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建工 200108 70.008. (英)尼古拉斯.佩夫斯纳:《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建工 200410 38.009. (德)汉诺—沃尔特·克鲁夫特:《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建工 200509 108.0010. K. Michael Hays:《Architecture Theory since 1968》The MIT Press; Reprint edition (February,2000) $27.7211. Kate Nesbitt:《Theoriz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 : An Anthology of Architectural Theory 1965-1995》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2 edition (December,1997) $24.7512. Alan Colquhoun:《Modern Architecture》(Oxford History of Ar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uly,2002) $14.6213. [意]曼弗雷多.塔夫里/弗朗切斯科.达尔科:《现代建筑》建工 200006 107.0014. 弗莱彻建筑史知识产权 201103 680.00。
中国城建史—第一章
穴居: 建筑分为横穴和竖
穴两大类,横穴后来发展为 窑洞;竖穴发展为半穴居和
地面建筑
巢居:树上建巢的原始居 住方式,多出现于长江流 域以南的河姆渡等原始文 明,后发展为架空的干栏 式建筑。
半穴居:为黄河 中上游地区的主 要居住形式,进 入室内的斜坡道 由人字形屋顶覆 盖,居住面四周 的壁面以木骨泥 墙的方式构成向 内倾斜的壁体。 室内以木柱构成
❖ 张京祥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东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阐述、总结西方城 市规划思想史的著作。按照西方城市规划 思想发展的重大历史时期,在概要介绍各 个时代西方社会总体发展背景与社会主体 思潮的基础上,系统而简要地阐明了西方 城市规划二千五百多年来所形成、演替的 基本思想与主流精神,并对城市规划思想 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原始居民点代表
半坡村原始村落示意图
居民点的位置的选择 居民点的分区 居民点建筑的分布
第四节 城市的产生
1、城市产生的社会背景 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
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奴隶社会形成。
➢ “宀”甲骨文象房屋之形,是古代的一种房屋。 由宀字符构成的汉字,大都与居宅建筑有关,它们或代表
不同类型的建筑,如宫、室、家、牢等。
➢ “广”是依山建造的房屋或屋脊。 所指的建筑是比较简单的,或者主要不是供人住的,如
“庐”、“廊”、“庑”、府”、“库”等。
➢ 在简化字里,“广”旁有时简化为“厂”,如“厨 (房)”、“(马)厩”、“厕(所)”等。
5、原始居民点内的其他设施 壕沟、围墙:为了防御。
古代原始居民点的布局特点
(1)位置:地势高、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 向阳坡、靠近河湖水面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书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以下是几本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书籍,可以帮助您更深入地了解这一领域:
1.《中国古代建筑史》(作者:杨保华):该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过程、
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以及其文化背景和意义。
2.《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作者:屠守锷):这本书从建筑结构、布局、装饰等方面全面
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色,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关系。
3.《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作者:钱穆):该书重点讲述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历史背景、
设计理念、建筑风格和布局,涵盖了大量的图例和案例。
4.《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艺术》(作者:李向阳):这本书着重介绍了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
原则、构造技术、景观布局,以及园林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关系。
5.《中国古代建筑之美》(作者:陈从周):该书通过文字和图片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
壮丽景观,包括名胜古迹、寺庙、民居等,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古代建筑的魅力。
以上仅是一些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书籍,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
此外,还有许多学术论文、专业期刊、博物馆展览和网上资源可供您进一步深入研究。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版)
第一部分:{中国城市建设史}1、郑州商城,距今3500年左右,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
城垣长达7公里,包括城外郊区总面积为25平方公里。
在城市内外,有宫殿、平民住宅区,有铸铁、制骨、制陶等手工作坊,有农民居民点,有墓葬区。
2、《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影响:《周礼考工记》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
如西汉长安平面近方形,旁三门,北魏洛阳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隋唐长安的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宫城居中(但偏北)。
元大都比较全面的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布局,甚至可以说它的指导思想就是《周礼考工记》。
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的明北京城也都较多的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布局。
3、淹城位于常州市南面据说为季札的城,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保存下来的最古老、最完整的地面之上的世上独有的“三河三城”古城市。
4、曹魏邺城的规划影响:曹魏邺城采取了与西汉长安、东汉洛阳旧制不同的规划布局,废除“前朝后市”,将宫廷及附属用地与居民闾里和市严格分区,将园苑与宫室毗邻布局,强化中轴线,讲究风水。
其规划布局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影响深远:(1)分区明确。
利用东西干道,划全城为南北两大区,将统治阶级和平民严格区分开来,从而改变了汉代宫室与坊里相参,或为坊所包围的都城格局,开创了南北朝以至隋唐都城布局的先例。
(2)宫居城北中部,为全城的核心,正殿等一组主体建筑群布置在全城南北中轴线上,入宫门为一封闭性广场,经端门入大殿前的庭院,大殿居于正中,举行大典时用,殿前左右有钟楼及鼓楼。
左建宗庙,右置社稷。
宫廷建筑群按“前殿后寝”布局。
此外,官署的布局也很严整。
(3)开创了宫殿区和官署集中布局的先例。
5、隋唐长安城规划要点:隋唐长安是继魏邺城之后第一个平地而起的城市,继承了古代的优良传统,是按一定意图修建的古代城市规划工程的典范。
中国古代城市史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城市史参考书目索引:叶晓军:《中国都城研究文献索引》,兰州大学出版社1987年文献: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62年班固:《汉书·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含此后历代正史地理志、州郡志)班固:《两都赋》,萧统编《文选》第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张衡:《西京赋》,萧统编《文选》第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杨衒之撰、周祖谟校释:《洛阳伽蓝记校释》,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陈直:《三辅黄图校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何清谷:《三辅黄图校释》,中华书局2005年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程大昌撰、黄永年点校:《雍录》,中华书局2002年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中华书局1982年吴自牧:《梦梁录》,文海出版社1981年李濂撰,周宝珠、程民生点校:《汴京遗迹志》,中华书局1999年骆天骧撰、黄永年点校:《类编长安志》,中华书局1990年李泰等著、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中华书局1980年乐史:《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0年王存:《元丰九域志》,中华书局1985年顾炎武:《历代宅京记》,中华书局1984年徐松辑、高敏点校:《河南志》,中华书局1994年周城:《宋东京考》,中华书局1988年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5年王象之:《舆地纪胜》,中华书局2003年祝穆:《方舆胜览》,中华书局2003年王士性著、周振鹤点校:《广志绎》,中华书局2006年屈大均:《广东新语》(上、下),中华书局1985年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考释: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中华书局1985年胡渭:《禹贡锥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总论类: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顾朝林:《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1999年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商务印书馆1992年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叶晓军等:《城市论》,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美〕保罗·诺克斯等:《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柴彦威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贺业矩:《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美]芒福德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倪文彦、宋峻岭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曲英杰:《古代城市》,文物出版社2003年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皮名庥:《城市史研究略论》,《历史研究》1992年第3期张冠增:《城市史的研究——21世纪历史学的重要使命》,《神州学人》1994年第12期曲英杰:《谈对古代城市的复原研究》,《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3期杜瑜:《从现实出发,研究城市史》,《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3期何一民曾进:《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进展、存在问题与展望》,《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第4期。
中国建筑史学习参考书目
《中国建筑史》学习参考书目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2.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3.萧默《中国建筑艺术史》(买不起)4.李允(和)《华夏意匠》(天大曾出售过翻印本)第二章城市建设1.贺业(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2.郭湖生《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小史(专栏)》(《建筑师》连载)3.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找不到)4.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考天大的经典必读书目)第三章宫殿、坛庙、陵墓1.于倬云《紫禁城宫殿》(是香港出版的,找不到,列了也白列)2.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曲阜孔庙建筑》(据说天大也测过了,为什么自己不出一本?) 3.刘敦桢《易县清西陵》(《刘敦桢文集》有)4.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第2次出现)第四章宗教建筑1.梁思成《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梁思成文集》有)2.天津大学建筑系《承德古建筑》3.罗哲文《中国古塔》(其实类似的很多,这本真不好找)4.白化文《汉化佛教与寺院生活》(虽然不太好找,但今年还真是派上用场了!)第五章住宅1.刘敦桢《中国住宅概说》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各地民居专著(没法看了)3.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4.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第3次出现,足见其重要性所在)第六章园林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3.天津大学建筑系《清代御苑撷英》4.王毅《园林与中国文化》(很难找)第七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1.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买不起,如果熟读了也就不用考研了)2.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卷上)》(同上)3.陈明达《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战国--北宋)》(不好找,也太难)4.陈明达《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太专业了)第八章清式建筑做法1.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经典中的经典)2.王璞子《工程做法注释》(同样是太专业了)3.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据说天大学生人手一册,不知风水大师是否也拿回扣?)4. 刘大可《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古代建筑发展概况沈福煦《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史》。
中国古代城市史研究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城市史研究参考书目里面绝大部分是中国大陆出版的,只有极少的几本书是只有台湾才有的。
也没有收录外文的资料(有一本是在日本以中文出版的),较便利于大家查找与研读。
索引:叶晓军:《中国都城研究文献索引》,兰州大学出版社1987年文献: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62年班固:《汉书?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含此后历代正史地理志、州郡志)班固:《两都赋》,萧统编《文选》第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张衡:《西京赋》,萧统编《文选》第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杨?之撰、周祖谟校释:《洛阳伽蓝记校释》,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陈直:《三辅黄图校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何清谷:《三辅黄图校释》,中华书局2005年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程大昌撰、黄永年点校:《雍录》,中华书局2002年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中华书局1982年吴自牧:《梦梁录》,文海出版社1981年李濂撰,周宝珠、程民生点校:《汴京遗迹志》,中华书局1999年骆天骧撰、黄永年点校:《类编长安志》,中华书局1990年李泰等著、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中华书局1980年乐史:《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0年王存:《元丰九域志》,中华书局1985年顾炎武:《历代宅京记》,中华书局1984年徐松辑、高敏点校:《河南志》,中华书局1994年周城:《宋东京考》,中华书局1988年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5年王象之:《舆地纪胜》,中华书局2003年祝穆:《方舆胜览》,中华书局2003年王士性著、周振鹤点校:《广志绎》,中华书局2006年屈大均:《广东新语》(上、下),中华书局1985年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考释: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中华书局1985年胡渭:《禹贡锥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总论类: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顾朝林:《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1999年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商务印书馆1992年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叶晓军等:《城市论》,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美〕保罗?诺克斯等:《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柴彦威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贺业矩:《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美]芒福德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倪文彦、宋峻岭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曲英杰:《古代城市》,文物出版社2003年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皮名庥:《城市史研究略论》,《历史研究》1992年第3期张冠增:《城市史的研究??21世纪历史学的重要使命》,《神州学人》1994年第12期曲英杰:《谈对古代城市的复原研究》,《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3期杜瑜:《从现实出发,研究城市史》,《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3期何一民曾进:《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进展、存在问题与展望》,《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第4期。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版)
第一部分:{中国城市建设史}1、郑州商城,距今3500年左右,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
城垣长达7公里,包括城外郊区总面积为25平方公里。
在城市内外,有宫殿、平民住宅区,有铸铁、制骨、制陶等手工作坊,有农民居民点,有墓葬区。
2、《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影响:《周礼考工记》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
如西汉长安平面近方形,旁三门,北魏洛阳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隋唐长安的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宫城居中(但偏北)。
元大都比较全面的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布局,甚至可以说它的指导思想就是《周礼考工记》。
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的明北京城也都较多的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布局。
3、淹城位于常州市南面据说为季札的城,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保存下来的最古老、最完整的地面之上的世上独有的“三河三城”古城市。
4、曹魏邺城的规划影响:曹魏邺城采取了与西汉长安、东汉洛阳旧制不同的规划布局,废除“前朝后市”,将宫廷及附属用地与居民闾里和市严格分区,将园苑与宫室毗邻布局,强化中轴线,讲究风水。
其规划布局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影响深远:(1)分区明确。
利用东西干道,划全城为南北两大区,将统治阶级和平民严格区分开来,从而改变了汉代宫室与坊里相参,或为坊所包围的都城格局,开创了南北朝以至隋唐都城布局的先例。
(2)宫居城北中部,为全城的核心,正殿等一组主体建筑群布置在全城南北中轴线上,入宫门为一封闭性广场,经端门入大殿前的庭院,大殿居于正中,举行大典时用,殿前左右有钟楼及鼓楼。
左建宗庙,右置社稷。
宫廷建筑群按“前殿后寝”布局。
此外,官署的布局也很严整。
(3)开创了宫殿区和官署集中布局的先例。
5、隋唐长安城规划要点:隋唐长安是继魏邺城之后第一个平地而起的城市,继承了古代的优良传统,是按一定意图修建的古代城市规划工程的典范。
城市建设相关书籍
城市建设相关书籍以下是一些与城市建设相关的书籍:《城市规划原理(第五版)》,作者:吴志强。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五版)》,作者:董鉴泓。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第五版)》,作者:戴慎志。
《城市设计(第三版)》,作者:王建国。
《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第三版)》,作者:耿慧志。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第四版)》,作者:戴慎志。
《详细规划(第二版)》,作者:阳建强。
《城乡社会综合调查(第二版)》,作者:范凌云、杨新海。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作者:彭震伟。
《空间句法教程(第二版)》,作者:段进。
《山地人居环境学》,作者:赵万民。
《城市生态规划方法与应用(第二版)》,作者:石铁矛。
《城市学》,作者:陆明。
《控制性详细规划(第二版)》,作者:田宝江。
《城市经济学(第二版)》,作者:栾峰。
《外国城市建设史(第二版)》,作者:沈玉麟、运迎霞。
《规划思维基础》,作者:段德罡、白宁、田达睿。
《中国城市规划史(第二版)》,作者:武廷海。
《社会综合实践调查》,作者:汪芳。
《城市规划概论(第二版)》,作者:陈锦富等。
《城市地理学》,作者:于涛方。
《乡村规划与建设》,作者:李郇。
《乡村规划原理(第二版)》,作者:李京生、栾峰。
《走向新建筑》,勒·柯布西耶著,本书被称为“一本奇书”、“一本极重要的书”、“一本永远不会磨灭的书”,表达了勒·柯布西耶的技术和美学理论,对工业和大规模生产的观点,经济学,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一切。
这些主题中的每一个都共同倡导和探索了当时蓬勃发展的现代建筑概念。
走向新建筑的书中,画有200多幅线条图以及柯布西耶认为重要的作品和建筑照片。
这本书后来被称为是探索独特建筑方式不可或缺的灵感来源。
以上书籍仅供参考,建议根据自身需求和兴趣选择阅读,也可以咨询相关行业专家或学者获取更专业的意见。
中国城市建设史
(10)城市规划仍采用井田制,但基本单位已由“夫”扩大到“井” (即方一里)。就洛都城市规划用地比例论,经济性分区占地比例大, 政治性分区占地比例小。 (11)采用传统的经纬涂制道路网。 (12)发展传统的井田方格网系统规划方法。除扩大基本网格为一“井” 外,并运用网格系统布置各种分区,合理控制城市用地,以及协调城 市主要部分的比例关系。 总的来说,北魏洛都规划是我国封建社会规划史,继秦咸阳规划之后又 一个具有继往开来作用的关键性规划。
中国古都的选址与规划布局受到多种思想的影响。《周礼.考工 记》记载的西周都城营建制度,以尊卑等级、礼治秩序为特 征,符合当时宗法分封的政体。但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城市 经济的发展突破了《周礼》的种种限制,而倾向于因地制宜。 汉以后,随着儒家思想作为治国安民的正统思想,《周礼》 都城营建制度又渐渐受到重视,最终发展成为完善的封建都 城营建制度。所以《周礼.考工记》是影响中国古代都城规划 布局的一条主线索。中国古都讲究秩序、等级、方正规整都 和儒家思想有关。
(4)改变了旧的城市分区规划。首先取消了不适应城市发展的旧分 区,如集中市场区;增加若干新的分区,如各种性质的商业区、 仓储区、码头区等。其次是引起了城市分区结构上的变化。在扩 大经济性分区的比重的同时,更改善了他们的规划位置,如中心 综合商业区于御街中段,即可见经济要求在规划上的地位。从此, 由以往礼治为主、经济为辅的规划秩序,演变为以经济要求为主、 礼治为辅的新规划秩序。 (5)城市规划结构仍保持“前朝后市”的传统格局。因此,便以贯 穿宫城的南北中轴线为全盘规划的主轴线,主干道――御街即沿 此轴线修筑。 (6)为了适应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形势要求,临安城规划采取积 极经营郊区卫星市镇的办法,合理地解决了城市的扩张问题。因 此,临安城市总体布局,成为以城为中心,结合周围一系列大小 卫星市镇而组成的新的规划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 氏族已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出现了聚居的原始村落。 1.1选址原则。开始注重对村落的位置与周围地理环境进行有意识地选 择。 (1)择高而居。村落必须位于台地或高岗等地势较高之处。如在山坡 时,一般在向阳坡。主要便于军事防御和防御洪水。 (2)临近自然水源。大多位于小河流岸边或洼地、湖泊附近,有的紧 邻泉水。这不仅因为饮水不可缺少,也因靠近水面的地带有利于农业 及渔牧业。居民点沿河发展,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点多靠近河流的较 高台地上,在长江中下游由于地势地下,水道纵横,居民点多在靠近 水的墩上。国外亦如此,如尼罗河两岸及巴比伦的两河流域。 (3)村落周围必须有一定范围的适宜农业生产的平原或小盆地。
了解中国城市历史文化的书籍
了解中国城市历史文化的书籍1.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各个历史名城的起源、发展和文化内涵,如北京、西安、南京等。
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城市历史文化的读者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2.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导读》- 这本书汇集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导读,为读者提供了各个城市的历史背景、名胜古迹和文化特色,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城市的历史文化。
3. 《中国历史古迹名称解释》- 本书对中国各个历史古迹的名称进行解释和解读,揭示了这些古迹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对于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人士来说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籍。
4.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利用》-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利用情况,从政策、法规、保护技术等角度展示了中国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关注城市保护和文化遗产的读者来说是一本宝贵的参考书。
5. 《中国古都文明遗产》- 这本书探讨了中国古都的文明遗产,包括北京、西安、南京、洛阳等城市的历史变迁、文化传承和保护现状,对于研究中国古都文化的读者来说是一本难得的资料。
6. 《中国城市历史文化导读》- 本书按照地理区域的划分,详细介绍了中国各个城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中国城市历史文化的参考指南。
7. 《中国历史名城遗产保护》- 这本书重点介绍了中国历史名城的遗产保护工作,包括政府方面的政策、法规和保护机制,以及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努力,对于了解中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读者来说是一本重要的参考书。
8. 《中国古城探秘》- 本书通过对中国各大古城的深度探访,展示了这些城市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解读了古城背后的故事和传承,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城市历史文化图景。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书籍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书籍
中国传统建筑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有许多经典的书籍涵盖了传统建筑的设计、理论、历史和文化。
以下是一些值得阅读的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书籍:
* 《古建筑构件》(朱季明著):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各种构件,包括檐、楼阁、亭台、廊庑等。
对于建筑师和设计师来说,是一本非常详尽的参考书。
* 《中国建筑结构史》(李祖原著):讲述了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演变过程,涵盖了从木结构到砖瓦结构的发展。
* 《中国建筑史》(李祖原著):介绍了中国建筑的历史演变,从古代到近现代都有涵盖,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很好的解释。
* 《中国古代建筑技艺大观》(朱志英著):着重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各种技艺,包括木工、石雕、瓦当等方面。
*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经典案例》(徐京著):通过案例分析,介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原理和实际应用。
* 《古代建筑学》(梁思成、刘述先著):是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由著名建筑师梁思成和刘述先合作完成,系统阐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构造和设计。
* 《中国古建筑图典》系列(罗森著):系列图典分为不同的地域和时期,详细记录了中国各地的古代建筑风格,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和设计的好资料。
这些书籍覆盖了从建筑结构到设计风格的多个方面,对于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原理和文化内涵都有很好的帮助。
中国古代城市史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城市史参考书目索引:叶晓军:《中国都城研究文献索引》,兰州大学出版社1987年文献: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62年班固:《汉书·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含此后历代正史地理志、州郡志)班固:《两都赋》,萧统编《文选》第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张衡:《西京赋》,萧统编《文选》第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杨衒之撰、周祖谟校释:《洛阳伽蓝记校释》,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陈直:《三辅黄图校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何清谷:《三辅黄图校释》,中华书局2005年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程大昌撰、黄永年点校:《雍录》,中华书局2002年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中华书局1982年吴自牧:《梦梁录》,文海出版社1981年李濂撰,周宝珠、程民生点校:《汴京遗迹志》,中华书局1999年骆天骧撰、黄永年点校:《类编长安志》,中华书局1990年李泰等著、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中华书局1980年乐史:《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0年王存:《元丰九域志》,中华书局1985年顾炎武:《历代宅京记》,中华书局1984年徐松辑、高敏点校:《河南志》,中华书局1994年周城:《宋东京考》,中华书局1988年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5年王象之:《舆地纪胜》,中华书局2003年祝穆:《方舆胜览》,中华书局2003年王士性著、周振鹤点校:《广志绎》,中华书局2006年屈大均:《广东新语》(上、下),中华书局1985年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考释: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中华书局1985年胡渭:《禹贡锥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总论类: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顾朝林:《中国城市地理》,商务印书馆1999年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商务印书馆1992年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叶晓军等:《城市论》,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美〕保罗·诺克斯等:《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柴彦威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贺业矩:《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美]芒福德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倪文彦、宋峻岭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曲英杰:《古代城市》,文物出版社2003年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皮名庥:《城市史研究略论》,《历史研究》1992年第3期张冠增:《城市史的研究——21世纪历史学的重要使命》,《神州学人》1994年第12期曲英杰:《谈对古代城市的复原研究》,《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3期杜瑜:《从现实出发,研究城市史》,《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3期何一民曾进:《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进展、存在问题与展望》,《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第4期。
城建史之 一二、概述
3、城市形成的评价标准 1)城市具有一定规模 2)具有永久性大型建筑,如宫殿、宗庙、祭祀建筑----行 使一定的政治文化职能。 3)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功能----以体现城 市经济中心的职能。 4)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给排水设施、供防 卫用的城墙、壕沟等。 5)有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用以上几点标准来衡量,我国夏朝中期出现的城市规模 较小还不具备一般城市拥有的基本的物质要素。
二、原始居住形式
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四类。
三、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1、位置:背山石水高爽地带,土壤肥沃松软地带 2、规模 原始居民点规模大小不等,一般范围较大的居民点,分 布、居住比较密集,如甘肃渭河台地沿岸70公里范围内发 现村落69处,最大遗址20多万平方米。 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 由于全国各地南北气候、地形、材料不同,建筑房屋方 式也多种多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2种方式: 1)木骨城组成,即“城” 和“郭”并呈现多种组合形式。
●大小两城的组合形式: (1)小城在大城一角,如齐临淄, (2)内外两重城,如鲁国曲阜, (3)小城与大城并列,如燕下都、郑韩故城, (4)小城独立,如赵邯郸, ●城市形态: 大多很不规整,城墙和道路并不很直,根据地形、河 流等自然条件灵活掌握,因地制宜。
思考题: 思考题: 1、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2、试述我国城市是如何产生的? 3、城市形成的评价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
•
•汤道烈、任云英,《中国建筑艺术全集·古代城镇》,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张冠增,《西方城市建设史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赵立瀛、刘临安,《中国建筑艺术全集·古代陵墓》,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朱士光,《古都西安》,西安:西安出版社,2003
•XIAN- an ancient city in a modern world-Evolution of the Urban form 1949-2000(现代世界中的古老城市:
•西安城市形态的演进1949-2000,Editions Recherches/Ipraus (ISBN9978-2-8622-060-4),2007
•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贺业钜,《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叶骁军,《中国都城发展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汪德华,《中国城市规划史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张驭寰,《中国城池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贾鸿雁,《中国历史名城通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葛剑雄,《体国经野-历代城市行政区划》,长春出版社,2004
•张松,《城市历史保护学导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齐康,《对立与统一——城市发展历史逻辑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刘易斯·芒福德[美]著,倪文彦、宋俊岭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1850~1928)[英]著,金经元译《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 of T o-morrow)
•(英)霍尔,童明译,《明日之城》,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美)哈维著,黄煜文译,《巴黎城记:现代性制之都的诞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埃德蒙·N·培根[美]著,黄富厢、朱琪译,《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张京祥著,《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斯皮罗Poisson,《·科斯托夫[美]著,单皓译,《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意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Michel 模式和城市The Monuments of PARIS》, I.B.T AURIS,1999
•米歇尔·科恩[法]著,刘凡、谷光曙译,《消失的建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派屈克·纳特金斯[英]著,杨惠君等译,《建筑的故事》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