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思品公开课筑起血肉长城分析
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12.筑起血肉长城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12.筑起血肉长城教学设计12.筑起血肉长城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抗日战争的经过,知道抗日战争中发生的典型事件和人物;2.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3.明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鼓励学生为民族振兴而勤奋学习。
第1课时一、课前准备1.查阅有关抗战历史的资料。
2.搜集反映抗战内容的图片、抗战故事。
3.课件制作。
二、教学过程(一)祖国危难时刻1.课件:播放影片《屠城血证》交流:你们知道这一幕幕触目惊心的画面,记录的是哪段历史吗?(日本侵略者对南京人民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事件。
)2.同学们,看到影片中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你们的心中有什么感受?(注重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以更直观的影片形式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加强对这一段历史的认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使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3.让我们回顾这段屈辱的历史吧,日本侵略我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当时侵占了哪里?让我们一起去听听一个真实而又令人痛愤的故事。
(1)课件:歌词《松花江上》同学们,请认真地读一读这段内容,你读明白了什么,给全班同学说说。
我们现在去体会一下歌曲中表达的感情,边听边在脑海里想象当时的情景会是怎样的呢?(2)课件: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以音乐的形式从感官上刺激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感受日本侵华后我国东北人民背井离乡,生活过得的十分凄苦。
)离开了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开始了饥饿、凄凉的逃亡生活。
然而,日本侵略者并不满足现状,他们的侵略计划开始变本加厉。
同学们说说,后来的情况怎么样了?4.课件出示: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侵占了北平、天津,向中国发动了全面的疯狂进攻。
5.课件出示:《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形式图》(1)从图上看,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在哪一年?(1937年)这一年爆发了一个怎样的事件?(2)什么是“卢沟桥事变”?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我们知道,“卢沟桥事变”其实就是日本侵略者为对我国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所制造的一个借口而已。
筑起血肉长城(说课稿)
第12课筑起血肉长城(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筑起血肉长城》第一课时。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教学流程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设计进行说明,粗浅之处难免,望批评指正。
首先,我对本课教材作一个简要分析。
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筑起血肉长城》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走出深重的灾难(下)”中的第二篇课文。
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走出深重的灾难(上)”,知道鸦片战争后我们的祖国和人民备受欺凌,遭到无数次的侵略和掠夺,为本节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抗日战争,理解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为学习下一节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打下基础,真正懂得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始。
2.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依据《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情感与态度方面: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2)行为与习惯方面: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为民族振兴而自强不息。
(3)知识与能力方面:初步了解抗日战争的严峻形势和抗日战争中发生的典型事件和人物。
学习整合资料的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了解抗日战争的严峻形势和抗日战争中发生的典型事件和人物,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难点: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正确看待那段历史,懂得为民族振兴而自强不息。
下面,为了让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法选择、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讨论教学。
如:对日本侵略者“3个月内灭亡中国”野心的认识,就是建立在讨论“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形势图”的基础上的。
2.创设情境法。
通过《义勇军进行曲》音频、视频的播放及日军屠杀平民图片的出示,激发学生的愤慨之情和爱国之心,促使他们深层的思考。
苏教版小学品德五年级下册12.筑起血肉长城word教案(1)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筑起血肉长城》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鞠躬),我是xx号考生,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七大部分:分别是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以及谈谈我对教学设计的思考。
【首先,我将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1.教材分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选自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走出深重的灾难(下)”的第二课《筑起血肉长城》。
【板书课题】本课由“危难时刻”“吼声的力量”“记住他们的名字”“抗日歌曲大联唱”四块内容组成。
主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军民的抗日活动、英雄人物的事迹、抗日歌曲等内容引导学生了解那段艰辛的历史,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接下来,我想说说新课程理念对本课的指导作用,它对教学提出了基本要求,因此对其进行了解是十分必要的。
】2.新课程理念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丰富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健全人格,能够了解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从而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有责任感有理想的社会公民。
【根据对教材地位与作用的分析,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并结合五年级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3、教学目标(1)、情感与态度: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懂得国家的兴亡,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前途和命运。
(2)、行为与习惯: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了强国,为了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勤奋学习。
(3)、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抗日战争的经过和抗日战争中发生的典型事件和人物,学习查找资料和整合历史资料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了解抗日战争以及抗日战争中涌现的典型事件和人物。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意识,立志为强大祖国、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下《筑起血肉长城》WORD教案
12、筑起血肉长城永嘉县岩头镇蓬溪小学谢银芬教学目标:1、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行为与习惯: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了强国,为了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勤奋学习。
3、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抗日战争的经过和抗日战争中发生的典型事件和人物。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了解抗日战争以及抗日战争中涌现的典型事件和人物,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教学准备:1、阅读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资料2、收集大量的历史图片、文字、音像等资料。
3、制成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一听国歌,感受危难时刻1、有一首歌,我们如此熟悉,——(播放国歌)听,它响起来了,让我们一起来静静地聆听。
2、同学们,这振奋人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原名是《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
歌词中有这样一句话:(屏显、用力甩手)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我们到底处于一种怎样的危难时刻呢?1、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大屏幕上:1895年11月,日军占领台湾全岛1931年9月辽宁、吉林没了1932年2月黑龙江没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之后狂妄的日本侵略者扬言: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同年7月北京没了、天津、河北没了10月内蒙古没了11月山西没了12月上海、南京没了、江苏没了浙江、山东也没了。
(1)同学们,如果继续下去,我们的中国将会怎样?(2)是的,咱们泱泱中华面临灭亡,中国人民将沦为亡国奴(屏显:亡国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板贴)2、同学们,更令人愤慨的事情还在后头呢!日本侵略军毫无人性,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侵略军一路南下、西进,所到之处,犯下了滔天罪行,课前我们已经搜集了这方面的资料,谁来说一说日军在中国的土地上都做了些什么?(指名全班交流,师相机点评,南京大屠杀说感受,731部队视频说感受)听了这些,看了这些,我知道你们的心里充满了仇恨。
苏教版-政治-五年级下册--12筑起血肉长城 教案
筑起血肉长城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历史,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了强国,为了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勤奋学习。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了解抗日战争以及抗日战争中涌现的典型事件和人物,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意识,立志为强大祖国、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
难点: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意识,立志为强大祖国、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
教学过程:活动一:抗日英雄故事会1、导入:同学们,抗日战争胜利了。
可是,我们知道这是来之不易的。
为什么呢?(无数英雄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对!我们应该记住他们的名字和事迹。
像他们那样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祖国做贡献。
2、故事会:师:我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你知道有哪些抗日英雄吗?(杨靖宇、马老太太、王二小等)3、你们知道他们的事迹吗?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他们的事迹,开个抗日英雄故事会好吗?4、说一说英雄杨靖宇的故事(1)安排一位同学说说。
(要请讲演比较好的同学讲给大家听,要有感染力)(2)同时将杨靖宇照片播放在投影屏幕上。
(3)听了杨靖宇的故事,你觉得什么地方使你最受感动?(4)请大家看杨靖宇写的诗,放投影屏幕P105诗。
(5)是什么力量使英雄如此坚强呢?(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5、再请一位同学说一说马老太太的故事。
(1)你从哪里看出马老太太身上的英雄本色(英雄品质)(2)马老太太为什么要绝食,她的行为为抗日战争做出了什么贡献?(3)你觉得她身上具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值得你学习?6、再请一位同学说一说王二小的故事。
(1)为什么说王二小是位英雄?(或为抗日做出什么贡献)(2)如果你是王二小会怎样?(播放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7、你们还知道什么故事吗(举例说一说,把收集到的照片贴在书上。
)8、播放《八女投江》和《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
(1)从故事中,你有什么感受?(2)他们为什么这么做?9、像这些英雄还有无数,甚至有更多的无名英雄,人民是不会忘记他们的,今天,人们是如何纪念他们的呢?(1)你能说说这方面的事例吗?(2)把你所了解的用抗日英雄名字命名的地区和建筑写在书上。
五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筑起血肉长城苏教版
五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筑起血肉长城苏教版《筑起血肉长城》是《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出深重的灾难(下)”中的教学内容。
这一教学内容分为三课时完成。
在这一课中如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意识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上出“情味”,而不是知识的堆垒,这是关键。
因此,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立足于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看、听、讲、演、颂、唱中体验。
教材中抗日战争的那一段历史离学生现实是遥远的。
当今的孩子对日军侵略中国的民族耻辱是没有体会的,对当年无数中华儿女为什么不惜用生命来保卫国家也是不能完全理解的。
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体悟,从而通过课程内容激发起强烈的爱国情,增强民族意识是教学的一大重点、也是难点。
在设计教学时我在这方面作了一定思考。
并且结合学校品德课题“实施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针对这样历史题材的教材,围绕“优化课堂教学评价的环境”这一方面作了初步的尝试。
教学中,采用看、听、讲、演、颂、唱等多种形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与历史事件及人物对话,感受抗日军民的英勇顽强与不屈。
本课教学设计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对教材进行了重组,既注重知识的积累,更关注学生情感的激发,以军队的抗战----游击队的抗战----人民大众的抗战为史料,通过录像、图片、照片、示意图、表格、音乐、文字、表演、歌唱等形式,最大化地呈现了抗日英雄的丰功伟绩,引领学生体会血肉是如何筑起长城的,在精彩的历史细节中,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和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意识,立志为祖国的强大、民族的振兴而勤奋学习。
另外,在教学中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尝试着从历史故事中提炼历史信息,从访谈身边老人等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调查访谈能力。
整个教学活动以“情”贯穿始终,使“知”的传授、“情”的提升和“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构成了真实的课堂。
五年级品社下册《筑起血肉长城》教案1苏教版
[教材简解]《筑起血肉长城》是《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出深重的灾难”第12课的内容。
教材以筑起血肉长城为题,能够孩子们充分展示了全民族英勇抗战的壮丽诗篇,充分反映了国难当头、大敌当前的严峻形式面前,全中华儿女不惜用自己的青春和鲜血筑起保家卫国的坚固“长城”。
这是一幅震撼人心、唤醒民族精神的悲壮画卷。
全文分为“危难时刻”、“吼声的力量”、“记住他们的名字”、“抗日歌曲大联唱”四大版块。
[目标预设]1、情感目标:初步形成强烈的民族意识,激发爱国情感,让伟大的抗战精神深度激荡学生的内心世界。
2、能力目标: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的方法,初步培养根据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关头的事实以及抗日战争中几起典型战役,初步了解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事迹。
[重点]初步了解抗日战争中重大的历史事件与人物事迹,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意识。
[难点]激发同学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意识,立志为强大祖国、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
[设计理念]本课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丰富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健全人格,能够了解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从而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有责任感有理想的社会公民[设计思路]在教法选择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讨论教学。
通过创设情境法用《义勇军进行曲》音频、视频的播放及日军屠杀平民图片的出示,激发学生的愤慨之情和爱国之心,促使他们深层的思考。
在学法指导上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归纳各界人士抗日爱国行动。
同桌之间在自主、合作的方式下,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国歌》导入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歌。
这首歌我会唱,你们会唱,在场的老师也会唱,应该说是中国人都会唱!这就是——(播放国歌)让我们一起来聆听。
全体起立!2、请坐!身为一个中国人,当雄壮的国歌声在你耳畔响起时,你的感受如何?3、同学们,这振奋人心的歌曲,你们知道它的原名是什么?又是谁创作的呢?是的,(屏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原名是《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
《12 筑起血肉长城》教学总体评价与反思
《12 筑起血肉长城》教学总体评价与反思: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
参与活动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身的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活动中学习知识,能力的训练,获得情感体验。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课堂教学必须围绕这一目标安排教学内容。
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初步了解抗日战争的经过,知道抗日战争中发生的典型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明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鼓励学生为民族振兴而勤奋学习。
教学这一课要紧扣主题——积极抗日保家卫国。
实际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创设情境,给学生以情感体验有时,我们真的应该让学生多从生活的角度出发,不能让学习过于死板地沉于在读与讲的模式。
孩子在与课本真真切切的畅谈中,获得的是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通过感悟进入角色,走进真实的感情世界,通过体验进入现实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不应过于拘于课本,还要将生活与课本联系起来,让每位学生真真切切地由课本体验生活。
二、要善于解决学生“生成”的新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与答会生成一些新的问题。
这些“生成”出的新问题,有的似乎与课文的学习关系并不密切,有的表面看来甚至有饽于课文所要阐明的道理。
但他们都是学生积极思维闪现出的灵感。
教师若是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并能及时捕捉其思维的闪光点,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特别是当我们有时提出问题,学生的回答不一定是那么“到位”,这时候不能心急,要点拨诱导,自然地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即消除了学生对回答“错误”时的紧张情绪,又使其个性得到锻炼,增强了对学习的信心。
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有时更倾向于综合性学习。
因此,实际的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对问题思考的余地,切不可盲目地替代孩子的内心想法。
有时,问题的生成往往会提升孩子对问题的认识。
五下思品公开课筑起血肉长城
日本侵略军无恶不作
军 犬 撕 咬 烧 杀 抢 掠
活 埋
日本侵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 作。他们妄想以残酷的战争迫使中国人民 屈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面对处 在危难之中的祖国,面对侵略军的暴行, 中华儿女没有屈服,开始了保家卫国的英 勇斗争,全民族抗战由此展开。抗日战争 时期,为了支持抗日,全国各地成立了许 多抗日组织。大批爱国青年踊跃报名参站, 有全校师生一切前来的,有整个机关、团 体集体报名的,也有祖孙三代同时报名参 站的。有一个抗日军团刚成立,主动报名 参站的人排起了长队,不到几天,就达到 5000多人。大批爱国青年唱着《义勇军进 行曲》奔赴抗日前线,大家只有一个心愿: 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宁死不屈的马老太太
• 敌人的威胁再一次遭到了马老太太的藐视。敌人 拔出战刀,狠狠地拍在桌子上,马老太太从人的 站起来说:“来吧,朝这儿砍,你这个禽兽,杀 人的魔王!”由于气愤之极,老太太口吐鲜血, 昏迷过去。马老太太的身体越来越糟糕,可敌人 任然不放过他。最后,马老太太以绝食语的人斗 争了三天。三天后,马老太太永远闭上了眼睛。 他留给乡亲们最后一句话是:“让本斋狠狠地打 日本鬼子,替乡亲们报仇。” • 马老太太为了乡亲们,宁愿跟日本鬼子回军营; 为了抗日,她说什么也不写信给马本斋,他顽强 地与敌人斗争,宁愿自己去死,也不供出共产党。 正如朱德所写:“壮志难移,汉回各族模范;大 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
地雷战
1945.8.15.日本宣布投降; 1945.9.9.在南京举行签字投降仪式 。
消灭敌人
毙伤俘 接受投降 (万人) (万人) 155 128
我方损失
人员(万人) 人民 军队 经济(亿美元) 直接 间接
3120
380
1000
筑起血肉长城
五
课 题
筑起血肉长城
主备 教师
孙妙玲
周 次
12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懂得国家的兴亡,直接影响 着每个人的前途和命运。
2、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了强国,为了振兴中华 民族而努力奋斗,勤奋学习。
了解抗日战争以及抗日战争中涌现的典型事件和人物,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意识,立志为国争光
流 3、为什么说“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新的长城”?(不惜用鲜血和生 命抗击日本侵略者)(这是呐喊)
程 4、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要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呢?(鼓 舞、激励人们为祖国而奋斗)
二、吼声的力量
出示表格,请同学边听边记住,再说说。
战役名称 平型关大 台儿捷庄战
时间
地点
部队
主要人 物
结果(或意 义)
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抗日英雄故事会
师:我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你知道有哪些抗日英雄吗? 教
讨论:通过今天的故事会,你觉得应该向这些英雄学习什么呢(小组
讨论再大组交流)
学 老师小结:学习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和生命。 人活着为祖国而活,人活着就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祖国和人民。
活动二:抗日歌曲大联唱 流 让我们来举行“抗日歌曲大联唱”比赛,看看哪个组能唱出豪迈的抗
斗!
作业 布置
课后 回顾
审批 意见
教法设计 学法设计 教具准备
讲授法、讨论法 讨论法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危难时刻
1、上一课,我们了解了日本侵略军在侵华战争中对中国人民犯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五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筑起血肉长城_苏教版
五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筑起血肉长城苏教版执教了《筑起血肉长城》一课,有得有失。
虽说前后研讨多次,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一直期待知道大家怎么看这堂课,近日阅读了江苏教研网上大家的评课后,希望能从听课者和执教者的不同立场深度反思这节课。
观点一:第三节课《筑起血肉长城》,老师对这段抗战史的教学深入细致,但在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上还欠一把火。
我认为,把当下中日钓鱼岛之争引入课堂,谈自己的感受,并适时把这一问题延伸到课外,以调查访问的方式,了解周围的人对中日钓鱼岛之争的看法。
这不仅体现我们课程特点,落实“用教材”的这一理念,更是以真实的生活,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达到育人育心的目标。
反思:对于钓鱼岛事件是否可以作为本堂课的教学资源,是存在争议的。
首先,本课谈的是中华民族面对外来侵略,团结一心,同仇敌忾,保家卫国,最终获得了民族的解放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大事件”,而钓鱼岛事件仅仅只是中日两国之间的争端,谈不上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与菲律宾、印度等国的领土争端属于同一类事件,钓鱼岛要提,其他要不要提呢?抗日战争,恰好是日本侵略,如果换做其他国家侵略中国,我们也一定能把侵略者赶回老家去,那中日的钓鱼岛事件还要提吗?而当前,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是团结一心,共同奋斗,勤劳勇敢,共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民族振兴”的“中国梦”。
这需要我们全中国人民“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由此可见,教学资源的把握,不仅仅是跟课文相关联就够了,还得跟课文有一脉相承的、彼此印证的、能反映核心价值的资源。
此外,钓鱼岛事件情况复杂,一时要辩个明白,成年人尚且困难,让小学生来思考清楚这么一个国家难题,那中学生干什么呢?因为,阅读了八年级的历史教材,就会觉得小学里学习这段历史,真的只要“了解、知道”就够了。
观点二:观摩的第三节课是庄荷娟老师执教的《筑起血肉长城》,应该说,整节课一气呵成。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说课稿《筑起血肉长城》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说课稿《筑起血肉长城》
筑起血肉长城说课案
一、说教材:
《筑起血肉长城》是《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出深重的灾难”第12课的内容。
教材以筑起血肉长城为题,能够孩子们充分展示了全民族英勇抗战的壮丽诗篇,充分反映了国难当头、大敌当前的严峻形式面前,全中华儿女不惜用自己的青春和鲜血筑起保家卫国的坚固“长城”。
这是一幅震撼人心、唤醒民族精神的悲壮画卷。
全文分为“危难时刻”、“吼声的力量”、“记住他们的名字”、“抗日歌曲大联唱”四大版块。
根据对教材的解读,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及重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抗日战争的经过和抗日战争中发生的典型事件。
学习查找资料和整合历史资料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了强国、为了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勤奋学习。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懂得国家的兴亡,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前途与命运。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了解抗日战争以及抗日战争中涌现的典型事件。
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意识,立志为强大祖国、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
四、教学难点:
恰当、有效地运用多媒体学件,了解那段历史记忆,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下《筑起血肉长城》教学设计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下《筑起血肉长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筑起血肉长城》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筑起了一道血肉长城,保卫家园的故事。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感受到中国人民英勇抗敌的精神风貌,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抗日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战争的具体情况和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可能了解不深。
此外,学生可能对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英勇事迹感兴趣,但可能缺乏对战争整体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抗日战争,感受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知道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的英勇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分析战争中的英勇事迹,提炼出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感受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2.难点:引导学生从战争中的英勇事迹中提炼出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战争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争的残酷和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战争事迹,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英勇精神。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感悟,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战争时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用于创设战争情境。
2.准备战争中的英勇事迹案例,用于分析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3.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分享感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战争时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战争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在战争中,最重要的是什么?”让学生思考。
2.呈现(10分钟)呈现战争中的英勇事迹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英勇精神。
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12筑起血肉长城教学设计
12.筑起血肉长城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抗日战争的经过,知道抗日战争中发生的典型事件和人物;2.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3.明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鼓励学生为民族振兴而勤奋学习。
第1课时一、课前准备1.查阅有关抗战历史的资料。
2.搜集反映抗战内容的图片、抗战故事。
3.课件制作。
二、教学过程(一)祖国危难时刻1.课件:播放影片《屠城血证》片段。
交流:你们知道这一幕幕触目惊心的画面,记录的是哪段历史吗?(日本侵略者对南京人民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事件。
)2.同学们,看到影片中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你们的心中有什么感受?(注重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以更直观的影片形式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加强对这一段历史的认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使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3.让我们回顾这段屈辱的历史吧,日本侵略我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当时侵占了哪里?让我们一起去听听一个真实而又令人痛愤的故事。
(1)课件:歌词《松花江上》我们现在去体会一下歌曲中表达的感情,边听边在脑海里想象当时的情景会是怎样的呢?(2)课件: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以音乐的形式从感官上刺激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感受日本侵华后我国东北人民背井离乡,生活过得的十分凄苦。
)始了饥饿、凄凉的逃亡生活。
然而,日本侵略者并不满足现状,他们的侵略计划开始变本加厉。
同学们说说,后来的情况怎么样了?4.课件出示: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侵占了北平、天津,向中国发动了全面的疯狂进攻。
5.课件出示:《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形式图》(1)从图上看,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在哪一年?(1937年)这一年爆发了一个怎样的事件?(2)什么是“卢沟桥事变”?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我们知道,“卢沟桥事变”其实就是日本侵略者为对我国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所制造的一个借口而已。
(3)指名学生按图上标出的时间顺序说说日本疯狂进攻的情况。
(4)为了尽快达到他们的目的,日本人侵略者对中国人民都采用了那些残酷的手段?6.课件:南京大屠杀的图片,配以背景音乐。
《筑起血肉长城》评课稿
《筑起血肉长城》评课稿《筑起血肉长城》评课稿「篇一」观课主题用细节成就历史课堂的情与趣主要亮点1、注重了对课标的研读,对本课的主干知识及教学重难点把握准确。
2、教学流程明晰。
存在的不足及改进建议教师通过设计表格引导学生梳理了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的相关知识要素,落实了知识目标和方法目标,但在此基础上缺乏生动诱人的历史细节的运用,难以让学生感受历史鲜活的生命力和震撼心灵的魅力。
比如关于台儿庄战役,教师可以通过故事讲述、亲历者回忆、影视资源播放等方式,给学生呈现中国军队是如何与日寇殊死搏斗的,生动的细节方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战争的惨烈,才能体会中国军民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也才能真正领会血肉筑长城的含义,否则,学完此内容后,学生只是单纯地记住了一个“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在抗战以来取得的重大胜利”的结论,不仅三维目标未能有效达成,历史课堂应有的情、趣也体现不足,时间一久,历史课堂就会离学生越来越遥远,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和好感会逐渐消退,历史课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也就会事倍功半。
《筑起血肉长城》评课稿「篇二」听了陈墨贤老师的这堂课,却是让我刮目相看,惊讶于一位才从教一年的教师,竟然能有这么高的教学水平,真是让我这位从教几年的老师自惭形秽。
下面我就本堂课谈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第一、追求独立的阅读体验。
课堂伊始,陈老师就列出了几位世界名人对长城的评价,请学生进行朗读,无形中就奠定了课文的基调。
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孩子,他们想要追求自己的个人阅读空间,陈老师抓住了这点,请学生自己来通过阅读课文,来体会长城的独特魅力。
这样无疑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第二、多媒体为教学服务,帮助了解长城特点。
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陈老师抓住了长城的长和长城的独特构造来学习。
在学生找到了长城的长的特点时,我们其实不清楚一万三年多里到底有多长,这时候陈老师通过作比较的方法,说,如果能要走完长城,日夜不停地走,需要走五百多天,相当于我们绕着黄屿操场跑三万多圈,通过这样的解释,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长城的长的特点,还为语文园地五的相关练习做了铺垫。
以案为鉴:《血肉筑长城》教案案例研究与评析
作为一部反映教育体制和社会弊病的电视剧,《血肉筑长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从中深刻反思和总结教学经验,让自己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下面,我将以本剧教案案例为例,一同来探讨如何以案为鉴,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一、案例研究《血肉筑长城》教案案例基于以下几个方面:1.观察性思维的培养在本剧中,卫东和李总沉迷于权力游戏和个人利益,忽略了学校的教育使命和学生的成长。
而谢桥却不仅在教育中扮演了学生的引路人,同时通过观察和分析,深刻理解学生的需求,并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帮助。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一案例,引导学生发展观察性思维,关注自己周围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剧中,李总为了争取更多的项目,不仅将老师辞退,而且还伪造了学生的考试分数,导致学生无法得到公正的教育。
这样的行为不仅违反了教育法规,更是对学生健康成长的侵害。
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剧情背后的问题,分析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并借鉴历史经验,让学生有了从多视角、多维度考虑问题的能力。
3.探讨质量教育的实现在《血肉筑长城》里,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质和处事方式。
无论是卫东的极端野心、谢桥的认真负责还是李总的利益至上,都有着对教育事业的影响。
因此,教案中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教育的真正意义和信念,以及如何在教育工作的实践中,落实和实现质量教育。
二、评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出现以下几种偏差:1.纯你们考试成绩论英雄在一些地区和学校中,一心一意追求高考成绩和升学率已经成为教学的唯一目标。
这种教育思路忽视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质,也让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实质性帮助。
2.为了得到脸面下跪一些教育工作者为了得到更多的面子和利益,不惜牺牲学生的权益和教育质量。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职业道德,更是对学生健康成长的侵害。
3.不注重教育实践一些教育工作者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技能和职场技能的培养。
这样的老师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价值,同时也让学生错过了很多重要的成长机会。
血肉筑长城
《血肉筑长城》教学反思:
学习本课涉及到众多的战役,面对战役的学习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结合本课教学进行如下总结:
1.学习战役的方法。
首先,学习一个战役要掌握战役发生的时间,地点。
其次,了解这个战役发生的原因,经过。
这可以充分利用地图,使用地图时,注意要先阅读图例。
最后,根据战役发生的原因和经过分析战役的意义。
如何掌握众多的战役呢?
可以利用列表的方法。
表头可以包括这样几项内容:战役名称,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原因,简单经过,意义等知识。
2.要学习三个战役,学生可以选择给大家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学习。
3.在学习战役的时候,多次遇到使用地图的问题。
如何使用地图?
首先是识图。
二是利用图例了解各种设计符号的意思,识别有关史实空间分布的特点。
其次是运用地图,方法是将获取的历史地理信息与特定的历史阶段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例如,把台儿庄战役放在日本全面侵华开始后的这一历史背景下,可以看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日军南下、打通津浦线的进程,说明国民党在抗战初期的抗日还是比较积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