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研究活动及反思_4
教研活动记录课后反思(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于近日开展了一次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题,旨在通过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教学研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二、活动内容1. 主题讲座: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分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和策略。
2. 课例展示:各教研组展示一节优秀课例,分享教学经验。
3. 教学研讨:围绕优秀课例,教师们展开热烈讨论,分析教学亮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4. 互动交流:教师们就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互动交流,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三、活动反思1. 主题讲座本次讲座内容丰富,专家针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和策略进行了详细讲解。
通过讲座,我们认识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认真学习讲座内容,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课例展示本次教研活动中,各教研组展示的优秀课例各具特色,充分展示了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智慧。
通过观摩这些优秀课例,我们学习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借鉴优秀课例中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打造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3. 教学研讨在教学研讨环节,教师们围绕优秀课例展开热烈讨论,分析了教学亮点和不足,提出了改进措施。
这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积极参与教学研讨,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 互动交流在互动交流环节,教师们就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共同寻找解决方法。
这有助于我们拓宽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主动与同事交流,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提高。
四、改进措施1. 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
通过阅读教育教学书籍、参加培训等方式,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
教师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实施方案
教师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实施方案引言教师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实施方案是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可以不断改进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本文将重点探讨教师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的实施方案。
第一部分:反思教学实践的必要性教师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入、客观和全面的思考与反省。
它有助于教师从不同角度全面了解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行为。
反思教学实践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反思也是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第二部分:反思教学的方法反思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个人反思、同行观摩、教学案例分析等。
在个人反思中,教师可以通过回顾自己的教学过程、分析教学结果和学生反馈等,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同行观摩是指教师相互之间观摩和学习,借鉴他人的优秀教学经验。
教学案例分析则是通过研究和分析各种教学案例,总结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第三部分:教师行动研究的意义教师行动研究是教师反思与实践的延伸,它是通过实际行动、主动探索和实践中发展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教师行动研究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循证研究的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改革的创新。
第四部分:行动研究的步骤教师行动研究可以分为明确问题、设计行动、实施行动、总结反思和改进实践五个步骤。
首先,教师需要明确研究的问题,选择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主题。
然后,根据问题的要求,设计行动方案并进行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观察和记录,收集数据和信息。
实施结束后,教师要对行动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得出实践的结论和改进的方向。
第五部分:行动研究中的数据收集方法教师行动研究离不开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包括观察、访谈、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等。
观察是通过观察教学过程和学生反应来获取信息。
访谈则是通过与学生、家长或同事进行交流来收集数据。
问卷调查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意见。
案例分析教研活动反思(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质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我校开展了以“案例分析”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师对教学案例的分析能力,从而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二、活动过程1. 案例选取与准备本次教研活动选取了以下几个教学案例:小学语文《荷花》、小学数学《分数的加减法》、初中英语《Unit 3 Our School Life》等。
在活动前,教师们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和学科特点,对案例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并制作了相应的教学课件。
2. 案例分享与讨论活动当天,各学科教师分别就所选案例进行了分享,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在分享过程中,教师们积极提问、发表观点,对案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深入探讨。
3. 案例分析与反思针对所选案例,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反思:(1)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达成在案例分析中,教师们发现,部分案例的教学目标设定不够明确,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们提出要注重教学目标的设定,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2)教学策略的运用与创新教师们在案例分析中发现,部分案例的教学策略较为单一,缺乏创新。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们建议要关注教学策略的多样化,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3)教学评价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在案例分析中,教师们指出,部分案例的教学评价方式单一,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们提出要注重教学评价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4. 活动总结与展望在活动总结环节,教师们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了回顾和反思,认为本次教研活动对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教师们也对今后的教研工作提出了以下展望:(1)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研究活动及反思
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研究活动及反思●张建华4月12日,盐城市三中数学组全体教师与市教科院的教研员一起开展了一次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学研究活动。
研究的问题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开展元概念的教学。
研究的程序和方法是:提出问题与设计方案—行动与观察—反思与同伴互助—固化成果—提出新问题。
研究活动按照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活动步骤一:问题解决方案说明以及观察分工一、问题解决的方案设计说明问题的主要研究者王连刚老师首先汇报了问题提出的背景及解决方案:今天我将以《全等图形》一节课为例,着重和大家一起探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开展元概念的教学?元概念是指当学生的学习进入一个新的知识板块时所涉及到的第一个初始概念。
1.问题提出的背景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数学大厦的坚固程度。
传统意义上元概念的教学由于学生缺少认知基础,所以教学的现状往往是教师注入,学生接受、机械模仿,带来的后果是由于内容陌生、抽象,所以学生接受困难,理解不透彻,掌握不牢固。
新课程教材体系发生了较大变化,它要求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思想上的飞跃,这种飞跃首先表现为接触和接受元概念,元概念教学正成为数学教学中的头等大事。
2.方案设计与说明《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因此在设计时,主要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感知全等图形的概念,历经对概念的感知、建构、感悟、初步运用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设计上,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①课堂引入,贴近生活。
组织学生欣赏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图形,目的在于使学生能自然地对课堂产生亲近感,让学生在生动的背景中充分感受什么是全等图形。
②形成概念,回归生活。
在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形成全等图形的初步概念,再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概念原型,促进学生主动内化概念。
课例研究心得体会(4篇)
课例研究心得体会近年来,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课例研究成为了教师们探索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积极参与课例研究并开展实践,通过深入研究其他教师的优秀课例,我不仅获得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也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在这篇心得体会中,我将分享我在课例研究中的收获和体会。
首先,课例研究让我重新认识到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学生。
在观摩和研究优秀课例的过程中,我发现优秀教师能够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因材施教。
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例如,在一堂数学课中,我观摩到一位优秀教师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互相讨论、协作解题,不仅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也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通过这个案例,我明白了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我也开始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课例研究给我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在研究优秀课例的过程中,我发现优秀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们注重设计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通过故事、游戏和实践活动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例如,在一堂语文课中,我观摩到一位优秀教师通过组织角色扮演的方式教授《红楼梦》。
学生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来理解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这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增加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受到这个课例的启发,我开始在自己的课堂中运用角色扮演和游戏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效果明显。
另外,课例研究也让我认识到课堂评价的重要性。
在观摩和研究优秀课例的过程中,我发现优秀教师注重形成性评价和价值引导,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和工具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考方式。
他们注重评价结果的多样性和客观性,不只是看重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更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一堂物理课中,我观摩到一位优秀教师通过实验和讨论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课例研究的实践与思考
2.能提升教师的反思水平,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师专业教学水平是否得到提升,教师的自我反思尤 其重要。课例研究强调自我批判性反思,并为教师提供了 空间平台。教师只有进行自我批判性反思,才有可能距离 专业教学标准越来越近。因为希望识别自身的缺点和不足, 虚心请求别人的批评,这是一种能力的表现,而不是一种 失败。课例研究的批评包括个体的批评和集体的批评,在 批评中,教师可以分享同伴的智慧和经验,批评既是一种 经验,也是一种课程,还是教师教学成长的手段。
这种循环上课的方式也称为“磨课”方 式,对于培养年轻教师,迅速提高他们分 析教材、处理教材、设计教学的技能和水 平,帮助他们解决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效 率低下等问题、效果十分显著。
同课异构互促式——是指同一课, 教研组(或备课组)里的教师有不 同构想、不同方法,大家在比较中 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
——这2个群是我创建的
73295890 青山湖小数教育
【快以课例为载体、 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学研修活 动的改革思路,简称“行动教育”。三要素:自我反思, 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原行为阶段 关注个人已有经 验的教学行为 更新理念 反思1:寻找自身 与他人的差距 新设计阶段 关注新理念、新 经验的课例设计 改善行为 反思2:寻找设计 与现实的差距 新行为阶段 关注学生获得的 行为调整
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典型课例谈论的事件是 自己亲历亲为,有话可说;课例所体现的意义正 是自己在教改中追求的,不但应该而且也能够表 达;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生的“教育事实”描述 教改成果,保证了教育科研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通过对这些课例进行分析,从个别到一般,透过 现象看本质来揭示某一侧面的教学规律。 更重要的是,老师们在这样的研究活动中 能学会教科研方法,体会到参与教科研的乐趣, 并能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研究。课 例研究成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大熔炉。
教研活动过程效果及反思(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开展了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课例展示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活动过程1. 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开始前,各教研组进行了集体备课。
各教研组成员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共同制定了教学计划。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特长,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和策略,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2. 教学研讨备课结束后,各教研组开展了教学研讨活动。
教师们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分享了各自的教学经验和心得。
通过研讨,教师们对教学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3. 课例展示在教研活动中,部分教师进行了课例展示。
展示过程中,教师们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后,听课教师对展示课进行了点评,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为教师们提供了宝贵的成长机会。
4. 教学反思教研活动结束后,教师们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反思。
他们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管理等方面,分析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借鉴。
三、活动效果1.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教师们对教学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管理水平得到了提高。
教师们纷纷表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 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教研活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让他们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中共同成长。
教师们纷纷表示,通过本次教研活动,他们收获颇丰,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3. 提升了教学质量本次教研活动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为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略论教师行动研究与教学反思
略论教师行动研究与教学反思1 课题的提出行动研究的不同理论背景使得行动研究有了许多模式,由于每一种模式理论上的假设不同,关注的问题也就不同,在实施行动研究的步骤上也有一些差异,但在基本操作方面却是一致的。
它遵循着一个问题研究的程序,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基本过程,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个基本阶段。
行动研究是以课例为载体,教师在行动研究中成长的模式,图例如下:它包括教师的三个关注: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原行为阶段;关注新理念之下课例的新设计阶段;关注学生获得新行为阶段。
连接这三个关注的是两次有专业引领的合作反思:反思已有行为与先进理念、先进经验的差距、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反思理想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
2 行动研究案例分析案例:当差距产生之后一个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同时兼任两个或两个以上班的教学任务是常见的,并且在教学中也经常发现这样的问题:同样的教学、同样的教师,这些班的成绩就是不一样,有的班成绩好,有的班成绩差。
作为教师,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差距在哪,为什么会有差距?我在教学中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在上学期期末杭州市统考中,所教的两个平行班成绩差距很大。
为什么分班成绩几乎是同样的两个班,我同样地教学,却会出现如此大的差距?十一班如我期望的,成绩越来越好,而十三班却让我感到自己的教学是一种失败。
当时我想:“我是不是需要改变或调整十三班的教学改革,或者说在十三班的教学改革我是否需要放一放?”。
改革是一项尝试性的工作,谁也不能保证它完全成功。
当我在教学中碰到困难的时候,最初的感觉是要停下来,而不是换一种方式,或换一个角度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在我与其他老师合作进行的研究中,我对这个问题尤其关心,用着急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这与我们中小学教师的角色是分不开的。
行动研究之所以能在中小学教师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就在于行动研究是一种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是行动研究的生命力之所在。
数学课例教研活动反思
一、活动背景为了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我校数学教研组于近日开展了一次数学课例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题,通过观摩优秀课例、交流教学心得、反思教学问题等方式,旨在推动数学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二、活动过程1. 观摩优秀课例活动当天,数学教研组邀请了两位优秀教师进行了课堂教学展示。
第一位教师执教的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第二位教师执教的是《圆的面积》一课,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圆的面积计算方法。
2. 交流教学心得观摩课后,数学教研组成员围绕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大家一致认为,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合理,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课堂气氛活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大家也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如: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提高课堂效率;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
3. 反思教学问题在交流教学心得的基础上,数学教研组成员针对自身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大家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目标不明确,导致教学内容偏离重点。
(2)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度不高。
(3)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不够,导致部分学生成绩不佳。
(4)评价方式单一,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活动反思1. 提高教学目标意识本次活动让我们认识到,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研究教材,把握教学重难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2. 丰富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尝试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3. 加强个别辅导针对部分学生成绩不佳的问题,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辅导方案,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成绩。
数学课例教研活动反思
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我校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数学教研组于近日组织了一次数学课例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以“探索有效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主题,旨在通过观摩优秀课例、研讨教学问题、分享教学经验等方式,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提升教学能力。
二、活动过程1. 观摩优秀课例本次活动首先观摩了两位优秀教师的数学课例。
在观摩过程中,教师们认真记录、思考,对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剖析。
两位教师分别展示了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参考。
2. 研讨教学问题观摩课例后,教师们针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大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享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解决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等方面的经验。
3. 分享教学经验在分享环节,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享了以下教学经验:(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2)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游戏、故事、实际问题等多种形式,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等数学思维能力。
(4)加强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形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4. 总结反思在总结反思环节,教研组长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以下要求:(1)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关注教育教学动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教师要注重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教师要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观摩、研讨、分享等方式,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研活动记录动反思
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
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我校开展了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经验交流等形式,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成长。
二、活动过程1. 集体备课活动开始,各教研组进行了集体备课。
各学科组长带领组内教师共同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并针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讨论。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们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教学观摩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本次活动安排了教学观摩环节。
各教研组选派优秀教师进行公开课展示,其他教师观摩学习。
在观摩过程中,教师们认真记录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为后续的评课交流做好准备。
3. 经验交流观摩课后,各教研组进行了评课交流。
教师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观摩课进行了点评,并分享了各自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
在交流过程中,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探讨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 总结反思活动最后,各教研组进行了总结反思。
教师们结合本次活动,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认真剖析,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三、活动反思1. 集体备课的重要性通过本次活动,我们深刻认识到集体备课的重要性。
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教师们可以共同分析教材、探讨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同时,集体备课还能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
2. 教学观摩的价值教学观摩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师们可以学习到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为自己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此外,教学观摩还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促进教师不断进步。
3. 经验交流的意义经验交流是教师成长的重要环节。
通过交流,教师们可以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同时,经验交流还能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
课例实践的教学反思(3篇)
第1篇一、引言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本节课例以小学语文为例,通过实践和反思,旨在探讨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学背景本节课例是在我国某小学三年级进行的,教学内容为《咏柳》。
课前,教师进行了充分的备课,包括了解学生学情、分析教材、设计教学活动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咏柳》歌曲,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诗歌,为新课的导入做好铺垫。
2. 朗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然后,组织学生分组朗读,指导学生注意停顿、语气、语调等,提高朗读水平。
3. 理解课文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在理解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4. 课堂练习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练习题包括填空、选择题、简答题等,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5.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朗读水平有所提高,语文素养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
2. 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导入、小组合作、课堂练习等。
这些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内容,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
3. 教学过程中的不足(1)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
在课堂练习环节,部分学生未能完成练习,导致课堂时间紧张。
(2)对学生个体差异关注不足。
教研活动记录课后反思
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于近日开展了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主题,旨在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方式,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二、活动过程1. 集体备课在活动开始前,我们组内进行了集体备课。
首先,我们明确了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和目标,即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然后,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共同探讨了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问题。
最后,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教学方案,并分配了教学任务。
2. 听课在备课的基础上,我们组内成员分别进行了听课。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认真观察了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课堂管理、师生互动等方面,并详细记录了听课笔记。
3. 评课听课结束后,我们进行了评课。
首先,授课教师进行了自我反思,总结了自己的教学亮点和不足。
然后,我们组内成员针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进行了客观评价,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在评课过程中,我们注重以下方面:(1)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2)教学内容是否合理,是否体现了学科特点;(3)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4)课堂管理是否到位,是否保证了教学秩序;(5)师生互动是否充分,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4. 教研总结最后,我们进行了教研总结。
在总结中,我们肯定了授课教师的优点,同时也指出了不足之处。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1)加强教学理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3)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4)加强课堂管理,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5)注重师生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课后反思1. 集体备课的重要性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我深刻认识到集体备课的重要性。
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我们能够集思广益,共同探讨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集体备课还有助于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成长。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心得体会(精选5篇)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心得体会(精选5篇)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篇1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课例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研究人员、上课教师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
校本教研是“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简称,校本教研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着眼于在真实的学校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推动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这是一种“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教学研究。
校本教研的核心三要素:“自我反思”——教师个体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同伴互助”——教师集体在教学研究中的平等交流、经验分享和学术互助;“专业引领”——专业研究人员对校本教研的专业指导和支持。
课例研究完全具有这三要素,是校本教研的一种形式,目标指向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我校在认真学习外地经验的同时,在课例研究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以下两种研讨形式:1.一人同课多轮2.同课异构我们在“同课异构”的课例研究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
该校采取的方式是:分年级商定出相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构思、不同的切入点、侧重点进行设计,各自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听完课后集体进行分析研讨,通过这样的活动旨在引导教师不要“唯教材、唯教参”,要把主要精力用在课程设计、分析学生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学生的真正需要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教师适度指导、学生主动参与。
第一轮的听课、评课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一轮课下来,在教学同一篇课文的过程中,不同的教师虽然教学风格各异,教学特点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在课后的研讨中,老师们通过比较、分析、肯定、否定,不断思考自己和他人的教学,从而扬长避短,各取所需。
同时也提出值得关注、探讨的问题,例如:“怎样做到关注、尊重每一个学生?”“识字教学的游戏活动很多,但什么样的游戏策略更有效?”老师们在这样的基础上出谋划策,尤其是研究人中同提供有效的策略,为第二轮听课、评课夯实了基础。
语文教学案例研究与反思
语文教学案例研究与反思一、引言语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综合能力的一门重要科目。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注重案例研究与反思,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展开深入的思考,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
本文将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注重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但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分析、判断和创造能力。
例如,在教授一篇诗歌时,我们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词句、形象描写等,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材选择语文教学中,教材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年级、兴趣和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的教材。
例如,对于小学生而言,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内容生动、富有互动性的故事书作为教材,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而对于高中生而言,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四、教学方法语文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不能一成不变。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适时运用讲授、讨论、实践等多种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讲授一篇文章时,我们可以先进行简短的讲解,然后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最后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例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古文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在竞争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我们可以通过案例研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现代和传统的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
例如,在教授一篇古文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和时代背景,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内涵。
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兴趣,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
例如,对于学生中的文艺特长生,我们可以组织文学创作比赛、书法比赛等活动,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
中班课例教研总结反思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日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中班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学校开展了中班课例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以《中班主题活动——动物乐园》为例,旨在通过课例分析,探讨中班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总结经验,反思不足,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教研过程1. 课例展示本次教研活动首先由中班教师展示了一节主题活动课——《动物乐园》。
课堂上,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动物,并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课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简要的说明。
2. 课例分析课后,教研组全体成员对这节课进行了深入分析。
大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以下观点:(1)教学目标明确,符合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
(2)教学内容丰富,贴近幼儿生活,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3)教学方法多样,注重幼儿的参与和体验。
(4)教学效果良好,幼儿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3. 总结经验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我们总结出以下经验:(1)关注幼儿的兴趣,设计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教学活动。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3)注重幼儿的参与和体验,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4)关注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反思与改进在本次教研活动中,我们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1)部分教师对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把握不够准确,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
(2)教学内容过于单一,缺乏创新。
(3)教学方法运用不够灵活,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4)教师对教学效果的反思不够深入,不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改进措施针对以上不足,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措施:(1)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中班幼儿认知特点的认识。
(2)鼓励教师创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
(3)提高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能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4)加强教师对教学效果的反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教研活动实录反思(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于近日开展了一次以“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由我校语文教研组组织,邀请了校内外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并组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观摩和研讨。
以下是对本次教研活动的实录反思。
二、活动过程1. 专家讲座活动伊始,我们邀请了校内外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
专家们结合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从教学设计、课堂管理、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讲座中,专家们还结合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课堂教学观摩随后,我校教师进行了课堂教学观摩。
观摩过程中,教师们认真聆听、记录,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观摩结束后,教研组长组织教师进行了集体研讨。
3. 课堂研讨在课堂研讨环节,教师们针对观摩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大家各抒己见,共同探讨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以下是研讨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1)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3)如何合理运用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4)如何加强课堂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4. 总结与反思在研讨结束后,教研组长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
他指出,本次教研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教师们在活动中受益匪浅。
同时,他还对教师们提出以下要求:(1)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自身专业素养;(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4)加强团队合作,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三、活动反思1. 专家讲座对教师的教学理念产生了积极影响本次教研活动中,专家的讲座使教师们对课堂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教学理念产生了积极影响。
教师们纷纷表示,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2. 课堂教学观摩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课堂教学观摩,教师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水平。
同时,教师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进一步加强,为今后的教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教研活动_研究反思(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以“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为主题,旨在通过集体研讨、实践探索,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活动过程1. 集体研讨活动伊始,各教研组针对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首先,各教研组对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阅读能力不足、课堂气氛不活跃等。
接着,针对这些问题,各教研组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如优化教学方法、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
2. 课堂实践在研讨的基础上,各教研组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课程进行实践。
实践过程中,教师们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们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3. 交流分享实践结束后,各教研组进行了交流分享。
教师们分享了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以及取得的成果。
通过交流,教师们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活动反思1. 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本次教研活动暴露出教师专业素养不足的问题。
部分教师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掌握不够,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因此,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使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
2. 教学方法需不断创新在教研活动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需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3. 教师合作意识需加强教研活动要求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因此,学校应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案例分析教研活动感想与收获
案例分析教研活动感想与收获在教育教学领域,教研活动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参与案例分析教研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了其独特价值,并从中获益良多。
在参与案例分析教研活动的过程中,我发现这种形式的交流和讨论大大拓展了我的教学视野。
通过分析不同案例,我能够接触到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了解到不同老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这种跨学科、跨年级的案例讨论,给了我更多启发,让我不断思考如何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此外,案例分析教研活动还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在小组讨论中,我与同事们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也从他们那里汲取了宝贵的教学经验。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我不仅深化了对案例的理解,还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教学实践中的种种问题。
最重要的是,通过案例分析教研活动,我不仅学到了具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我学会了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源,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
这种批判性思维能力不仅促进了我在教学中的创新能力,更让我更加自信地面对教育教学中的挑战。
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参与案例分析教研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带来更好的教育体验。
案例分析教研活动不仅是一种继续教育的机会,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良好途径。
我相信通过不懈地学习和实践,我能够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教育者。
在总结求索的过程中,案例分析教研活动带给我丰富的感想与收获。
我将努力将所学所悟转化为实际行动,持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为培养更多优秀学生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案例分析教研活动越办越好,为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学习、交流的平台,共同促进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研究活动及反思●张建华4月12日,盐城市三中数学组全体教师与市教科院的教研员一起开展了一次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学研究活动。
研究的问题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开展元概念的教学。
研究的程序和方法是:提出问题与设计方案—行动与观察—反思与同伴互助—固化成果—提出新问题。
研究活动按照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活动步骤一:问题解决方案说明以及观察分工一、问题解决的方案设计说明问题的主要研究者王连刚老师首先汇报了问题提出的背景及解决方案:今天我将以《全等图形》一节课为例,着重和大家一起探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开展元概念的教学?元概念是指当学生的学习进入一个新的知识板块时所涉及到的第一个初始概念。
1.问题提出的背景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数学大厦的坚固程度。
传统意义上元概念的教学由于学生缺少认知基础,所以教学的现状往往是教师注入,学生接受、机械模仿,带来的后果是由于内容陌生、抽象,所以学生接受困难,理解不透彻,掌握不牢固。
新课程教材体系发生了较大变化,它要求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思想上的飞跃,这种飞跃首先表现为接触和接受元概念,元概念教学正成为数学教学中的头等大事。
2.方案设计与说明《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因此在设计时,主要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感知全等图形的概念,历经对概念的感知、建构、感悟、初步运用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设计上,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①课堂引入,贴近生活。
组织学生欣赏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图形,目的在于使学生能自然地对课堂产生亲近感,让学生在生动的背景中充分感受什么是全等图形。
②形成概念,回归生活。
在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形成全等图形的初步概念,再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概念原型,促进学生主动内化概念。
③小组讨论,探索概念特征。
设计“议一议”环节,让学生产生思维碰撞,激发学生产生探究概念特征的欲望。
学生通过探究,逐步认识全等图形的特征,即形状与大小都相同。
④利用概念认识、寻找全等。
让学生练习寻找全等图形,目的是让学生对已形成的概念认知进行初步的运用,进一步认识到全等图形只跟它们的大小与形状有关,而与它们的位置、颜色等因素无关,并逐步渗透图形变换的数学思想。
⑤画全等图形,感悟变换思想。
设计此环节,目的是把初步形成的知识纳入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通过做一做,学生不但复习了已有知识,而且还体会到图形经过变换,得到的图形与原图形是全等图形,积累对全等图形的体验,感受图形变换思想。
⑥创新设计,灵活运用。
让学生将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图形,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⑦欣赏美图,体会数学价值。
让学生在欣赏艺术家利用全等图形创作的美术作品,感受图形美,数学美,促进学生认识全等图形的数学价值,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⑧同伴互说,分享收获。
通过学生之口,说出本节课的收获,不仅可以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分享收获的喜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同伴的观察分工张建华老师负责任务分工,并对活动结果作出总结(策划者);王连刚老师负责问题的主要研究、设计与行动(执行者);同备课组的陈佩新、袁香老师参与研究并考察实际效果与设计理想的一致程度(参与者);马如鸿、朱明华老师负责比较新、旧课程理念下元概念教学的异同与优缺点(比较者);戴卫林老师负责考察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学生观察者);董兰、孙瑞国老师负责考察和监督新课程理念的执行情况(成熟实践者);杨素芹老师负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指导(理论研究者)。
活动步骤二:问题解决的行动实验与课堂观察实验内容:《全等图形》。
实验教师:王连刚。
实验班级:市三中初一(1)班。
师生活动过程如下:①学生欣赏生活中若干组互相重合的图片(国旗、剪纸、邮票等),并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在老师的引导下初步建构全等图形的概念;②学生寻找生活中全等图形的实例,并与同伴分享各自的发现;③观察几组几何图形,判断它们是否全等,并通过观察、判断、思考最终归纳出全等图形的特征;④在三组较为复杂的背景图形中寻找全等图形,感悟全等只与它们的形状、大小有关,而与它们的位置、颜色等无关,同时感悟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全等;⑤利用上述三种变换画出与原图形全等的图形;⑥将一正方形分割设计成四块全等的图形并交流设计的想法;⑦欣赏艺术家利用全等图形创作的美术作品,感悟全等图形的价值;⑧全班同学交流学习活动之后的收获。
活动步骤三:行动反思及同伴互助主持人(张建华):如何克服原课程概念教学中的不足,如何化抽象为直观、化机械训练为主动感悟,如何在概念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进而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开展本次研究活动。
今天我们以“全等图形”一节课为载体,研究“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开展元概念的教学?”。
下面,请老师们按照分工进行集中教学反思并作出评价与建议。
王连刚老师: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有三点体会:①新理念下元概念教学大致要经过四个过程:观察背景材料,建构数学概念;判断给予材料,探究概念特征;解决数学问题,提高概念认识;开展实践活动,体现概念价值。
我们暂称之为“四步发现法”。
②为了使学生建构完整的数学概念,要设计一定量的学生探究活动。
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活动能揭示数学知识产生的现实背景和形成过程;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活动设计要注重质与量的平衡,保证学生在活动中有充足活动体验。
③数学概念的建构需经多次反复。
通过这节课,我还感到转变师生角色,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
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成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从接受者转变成发现者、探究者。
陈佩新老师: 1.教材研究。
“全等图形”是全等三角形起始课,单独安排一课时,很有必要。
全等三角形是初中几何的一项重要内容,后面的许多知识都要通过全等加以解决。
学好了全等图形的知识,理解了全等图形的实质,对全章乃至后续内容的学习至关重要。
2.教学效果达到了预设的理想要求。
①教学环节循序渐进,概念建构深入人心。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等多种手段,强化了全等概念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
如,本节课中有两次图片欣赏,一是情景导入中的图片欣赏,另一次是小结前的美图欣赏,虽然都是图片欣赏,但学生的认识层次完全不一样。
如果说学生看情景导入中的图片是外行看热闹的话,那么在学习了全等图形的知识以后,再进行美图欣赏就是内行看门道了,学生已经能够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待、思考这些图片中提供的信息了。
②学生个性得到了充分张扬,达到了“做中学”的要求。
《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即引导学生通过“做数学”探索知识和结论,在“做”中主动获取数学知识、感受数学概念。
本节课不但安排学生看、找全等图形,还安排学生画、设计全等图形,学生通过感受、体验和探索,不仅完成了对概念的建构,而且其语言表达、实践等能力也得到培养与训练。
3.困惑:如何处理大量素材与课堂教学中有限的时空之间的矛盾,以便更加高效地搞好概念教学?元概念的教学这样做效果很好,后续的概念教学中又应该如何呢?袁香老师:一点思考:今天提供的背景材料基本上都是生活中的图形,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缺点是概念建构的过程更长。
如果在背景材料中再增加一些学生熟悉的几何图形可能会更加提高概念建构的效率。
马如鸿老师:今天这节课展示了“元”概念教学的新模式,与旧版教材相比发生了极其明显的变化。
①教师角色发生了明显变化。
在旧模式中,教师是知识权威的化身,对学生原有认知基础关心较少,今天教师已从知识权威化身变成了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
②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
传统课堂教学,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
本节课教师把学生领进了真实的生活情景之中,学生将具备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都变成了解决问题的工具,藉此得出自己的推测--全等形的概念。
老师仅作为问题的提供者,并将发言权交给学生,教学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完成,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③评价形式发生变化。
评价形式多样,显得自然活泼,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思维参与度更高了,效果十分明显。
朱明华老师:本人就对比角度补充一点看法。
本节课在完成知识与过程目标的同时,较好地渗透了美育。
本节课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主要体现在:首先,在引入概念前,演示了大量的图片,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适时向学生渗透了审美教育。
其次,通过学生作品设计与展示活动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第三,结束前,又安排了美术作品欣赏。
戴卫林老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下面我从学生三维目标的发展角度来谈谈看法。
1.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中,学生高效地理解和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看一看”,学生对全等形的概念有了初步的感知。
通过“说一说”,学生生动地理解了全等形的概念和特征。
在“做一做”、“小小设计师”的环节中,学生学会了如何去画全等形,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真正理解和领悟到本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
2.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较好地掌握了元概念学习的一般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过程,感受了全等形概念建构的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从生活现象中归纳,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
同时学生主动参与概念的建构过程,较好地掌握元概念学习的一般方法。
3.在学习概念和方法的同时,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充分感受到了数学价值和数学的美。
董兰老师:我从新课程的实践角度谈一谈看法:1.内容选取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有意义的数学应该是现实的”这一理念。
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呈现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
本节课中王老师不仅注意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还注意到数学最终将服务于生活。
比如,运用全等图形知识为我校设计正方形花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了数学,运用了数学,同时也发展了数学。
2.教学过程基于学生积极的主体活动,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
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教学中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和活动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在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操作实践,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
3.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比如,对全等图形的判断,没有局限在图形全等这一点上,而是放在图形变换的角度来看,及时地复习和渗透了图形变换的思想。
4.“四步发现法”课堂模式适用于大多数元概念的教学,具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