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书道与中国书法的渊源及区别
浅谈日本书道
浅谈日本书道作者:孙梓钧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20年第07期摘要:作为东方传统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书法、绘画、俳句、茶道等艺术形式在内的日本传统艺术,在接受中国文学艺术影响与浸润的同时,也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这些特色一以贯之,日趋鲜明,一直保留在现代艺术中。
本文从历史角度出发,浅析日本书道起源及其发展与影响。
关键词:日本书道:唐代:书法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21-0056-01日本本无固有文字,男女老少都靠口耳相传,相互交流,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上代①末期汉字的传入。
古坟时代,日本与朝鲜半岛交往频繁,并希冀朝鲜把先进的中国文化带到日本。
汉字传入日本,早在公元五七年汉光武帝就曾为日本使节颁发过“汉倭奴国王”金印。
但金石文的历史并无法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两周时期的钟鼎文、春秋战国时代的石鼓文、以及秦代的李斯小篆、两汉的隶书、简帛书等等进行对比,其历史短暂,是与中国开始交往的时代的文字同步进行的,即以飞鸟时代以来的六朝书风占据着主流。
影响日本文化最为深刻且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中国式的佛教文化,佛教的传播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形成与艺术的发展,僧侣之间的文化往来更促进了日本书道的形成。
写经在日本书道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存在,通过写经,日本书道技艺始波及全国。
圣德太子笃信佛教,作为统一国家而确立了律令制度,并在宪法十七条中明确规定崇尚“佛家三宝”,即佛、法、僧。
并身体力行地撰写有关佛教研究的伟大著述——《法华义疏》,字里行间洋溢着六朝书风的遗韵,也是年代最古且书写在纸上的代表性遗墨。
公元七九四年,恒古天皇迁都平安,开启了平安时代。
平安时代前期,大量的遣唐使赴唐学习,日本此时书法主要取法于晋唐书法。
被称为“三笔”的空海、嵯峨天皇、橘逸势以及最澄,代表了平安初期书法的成就。
嵯峨天皇的《李桥杂咏残卷》取法于欧阳询,空海的《风信帖》和橘逸势的《伊都内亲王愿文》则接近于王羲之的书风。
“日本三道”系列——留学日本-领略书道的精神
“日本三道”系列——留学日本,领略书道的精神不知不觉,“日本三道”系列进入收官之作,相信大家对日本的花道、茶道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
那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介绍一下日本三道的最后一道——“书道”,领略日本书道的精神内涵。
古代日本人称书法叫「入木道」或「笔道」,直到江户时代(十七世纪),才出现「书道」这个名词。
在日本,用毛笔写汉字而盛行书法,应当是在佛教传入之后。
僧侣和佛教徒模仿中国,用毛笔抄录经书,中国的书法也随之在日本展开。
圣德太子抄录的「法华经义疏」,就是受中国六朝时代书法风格影响的代表作。
日本天台宗始祖最澄和尚从中国返国时,带回了东晋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并将之推广。
大约在公元3世纪,汉人渡日,将汉字传入日本。
后随着儒学和佛教在日本的流传,汉字在日本逐渐普及,书法也随之得到发展。
公元754年,中国僧人鉴真东渡日本,带去王羲之、王献之书法真迹,使“二王”书法在日本盛行。
17世纪中叶,中国高僧隐元东渡日本,传入苏东坡、文征明等墨迹,日本又掀起了“唐样”热。
到了清末,清朝公使馆官员、金石学家杨守敬携带六朝碑帖赴日,于是日本人又兴起了临摹,学习六朝北魏拓本的热潮……纵观日本书法发展史,其不但与中国书法隶属同源,也长期深受中国的影响。
然而时至今日,中日书法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观。
中国书法把传统放在第一位,使用“书法”来定义概念,体现了对法度的高度重视。
“法”是规则,是一切表现的基础,凡是从事此道者必须遵守规则。
中国人认为,技术因素决定艺术表现的高度。
这就造就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特点:技术水准始终占据高位。
日本书法则不同。
日本将书写艺术冠以“书道”之名。
若说“法”是基础,那么“道”则有点哲学意味,要通过艺术参悟,把书写艺术升华到更高的层面。
日本现代的书法家们认为,作为艺术品来说意境是主要的。
他们不受传统的束缚,对传统文字进行再创造,让你去领悟书者的心情和内涵。
艺术构思是是日本书家的首要考虑,他们常常以传统为基础,注入自己的个性,运用想象,突出自我对传统的独特见解、意境与风格。
中日现当代书法艺术之比较
是 一些 上 了年 纪 的人 ,汉 字都 写得 很 漂亮 。 ”平 心而 论 ,这方 面 日本 确 实做 得要 比中 国好 ,其 对传 统文 化 的尊 重和 珍 惜是 值得 我
们 学 习 的地 方 。当 然 ,我 国对 书法 的重视 也在 迅速 加 强 ,前些 日 子 国务 院还 颁 发 了文件 规 定全 国的 中小学 必须 开设 书法 课 并配 以 专职 的 书法 教 师 ,这些 点 点滴 滴都 会对 我 们发 扬 书法 这一 传统 的 国粹 艺术 产 生积极 作用 和 巨大 的推动 力 。 近 些 年来 ,我 国对 日本 书 法艺 术 的关 注度 正 在 不断 地 增强 , 2 . 国外影 响 比较 对 其 各方 面 的研 究 也正 在 不断 深入 。然而 尽 管如 此 ,现 当代 活 跃 提到 书法 艺 术在 全 球 的影 响力 , 日本 自然 是不 能 与 中国相 提 在 日本 的书道 任 然 并不 为 中 国的大 部 分 书法 爱好 者 所真 正 了解 。 并论 的 ,这 不 仅是 因为 我 国五 千年 辉煌 灿 烂文 明史 ,更是 因 为书 因此 ,将 其 与 中国 现 当代 书法 作一 个 专题 性 的 比较研 究 或 许可 以 获 得更 加直 观 明 了的结 果 。 平 行 比较 1 . 2 0 世 纪 五六 十年代 战败 之后 是 日本 书 法继 明治维 新 中后 期 的又 一 次高 峰 ,对 于
、
本 的政 治 敌对 态 度 ,书 法交 流 少之 又 少 ,N5 o 年代 中后 期开 始才 逐 渐 出现 一些 所 谓 的 “ 书法 外 交 ” ,而这 些 “ 书 法外 交 ”恰 恰 表 现 出 了作 为 书法 母体 的中 国 向 日本 逆 向学 习 的状 况 。对 日本 书 法 的 学 习确 实为 我 国 的书法 艺术汲 取 了不少 营养 。但 是 , 如果 把这 种 学 习当 做是 一 味 的模拟 的话 也 同样会 带 来严 重 的副 作用 ,八 十
中日汉字的异同与魅力
中日汉字的异同与魅力
中日两种汉字的异同与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汉字形态的异同:
中日汉字在形态上存在一些差异。
中文汉字注重横写,笔画比较直线,形状相对规整;而日文汉字注重纵写,笔画相对细腻,形状稍显圆润。
此外,日文汉字还有一些独特的偏旁部首,例如“氵”(水之意)和“⺍”(肉之意)等,使得日文汉字在视觉
上更加丰富多样。
2. 汉字用法的异同:
中文和日文对于汉字的使用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文大量使用汉字来表达词汇和语法结构,而日文则使用汉字、平假名(片假名)和片假名来表达不同的含义、读音和语法结构。
这使得日文具有更高的表达灵活性和多样性。
3. 汉字的魅力: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日本文化的精粹。
它们不仅是文字,更是艺术。
汉字的造形美和艺术感赋予了它们独特的魅力。
通过描绘事物的形象和象征意义,汉字能够传递一种感觉和情感,同时也反映了中日两种文化的历史与哲学。
总的来说,中日汉字的异同与魅力体现在形态、用法和文化层面上。
通过比较和交流,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两种汉字的美和独特之处。
从日本假名书法谈到中日书法关系(翁泽文)
从日本假名书法谈到中日书法关系翁泽文关于日本假名书法2004年,我赴日本德岛从事书法研究工作,有幸结识日本著名书法家东南光和东弥生伉俪,并曾跟随东弥生老师学习假名书法。
德岛是日本书法巨匠小坂奇石的故乡。
东南光是小坂奇石的弟子,是汉字书法家;东弥生则是另一位日本书法巨匠日比野五凤之子日比野光凤的弟子,是假名书法家。
他们两位均有不少弟子,而且两位总在一起授徒传道,但他们的弟子是分开的,各学各的内容。
日本书法可分为三大类:汉字书法、假名书法、调和体书法。
汉字书法采用的是中国汉字,文辞内容多为中国古代诗文,形式与内容均与中国汉字书法无异;假名书法采用的是平假名和变体假名,不用片假名,文辞内容多为日本古代的和歌与俳句。
调和体书法乃汉字与假名的结合,文辞内容多为日本近现代诗文。
假名是日文的“字母”。
现代日文的假名分为片假名和平假名两种不同写法,相当于英文字母的大写和小写。
而在古代,还有一种变体假名。
变体假名是片假名和平假名定型之前,借用汉字记录日语发音的一种符号。
在世界各国历史上,总是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日本也不例外。
不过,日本的文字不是“土生土长”的,而是从中国“引进”的。
在古坟时代(相当于中国的魏晋时期),汉字、汉字书法和汉语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
在传入之初,汉字只用于记录汉语,日语依然停留在口头上。
为了记录日语,日本学者想出了假借汉字的办法,这就是假名。
假名的“假”就是“假借”的意思。
最初出现的假名因大量使用在日本最早的和歌集——《万叶集》当中,因此被称为“万叶假名”。
由于万叶假名使用不便,其后又参照汉字草书写法加以简化。
到了平安时代(相当于中国的五代北宋时期),逐渐演变成平假名。
就像汉字在产生之初常出现同义异字(即异体字)现象一样,万叶假名和早期平假名中存在着同音异字(相当于异体字)现象。
明治维新时期,对平假名进行整理,同音异字者仅保留一种标准写法,而原来那些与标准写法不同的字形则被称为变体假名。
从表面上看,变体假名的楷体跟汉字楷体外形一样。
日本文化——书道
日本文化之书道姓名:阎旭龙学号:121064108班级:12级装潢设计一班内容摘要:书道的含义基本等同于书法,但它不单纯强调书写的技法,也包括修身、养生、悟道等方面的含义。
在唐以前,人们称书法艺术为书道,后因唐人尚法,为强调法度以利于文字规范和传播,所以改称书法。
但到了当代,实用性逐渐剥离,书法的主要目的更多的是修身、养生、悟道,更多的是艺术性的诉求,所以时代要求我们更重于修道,而不是更重于学法,那么还延续书法的称谓就有些狭隘了。
所以书道逐渐成为中国当代书家对书写运动的一种更贴切的称谓。
另外,由于对外文化传播在唐朝显著的原因,日本学习中国书法源于唐代,书道一词也沿用至今一直是日本对书法的称谓。
关键字:书道、意境、开笔试毫、三笔、三迹、唐、宋、等等在唐以前,人们称书写的创作过程叫做书道,于是传到日本后,只言书道,不言书法。
后因唐人尚法,书写更多的是研究技法、笔法,所以就称书法了。
但到了当代,书写特别是毛笔的书写的主要目的已经不是记录文字的实用作用了,成熟的书者更多的是追求身心合一的修为,所以侧重于作书悟道,而不是一味着眼于临摹求法,所以还延续书法的称谓就有些狭隘了,于是书道又回到了主流社会的视野。
因为书写的轨迹更直接的体现了道家的阴阳合谐,天人合一的思想,所以书法练习的高级阶段叫做书道更为合适。
因此总体看来,书道的意思基本等同于书法,但它不光包括书写的技法,也包括修身、养生、悟道等方面的含义。
所以书道逐渐成为当代注重书学理论研究的书家对书写运动的一种更贴切的称谓。
日本书道是日本书法的综合艺术,它追求意境、情操和艺术美。
日本书法分两类,一类是汉字书法,另一类是假名书法。
7世纪时,日本引进中国的表意文字,称为汉字。
中国书法传入日本后,上层人物首先效仿。
圣德太子亲自抄写的《法华义疏》,成为日本最早的墨迹。
日本书道史上的三笔三迹被日本人尊为书法圣人。
三笔指空海、嵯峨天皇、橘逸势。
其中最出色的首推空海和尚。
世界各国的书法艺术
世界各国的书法艺术书法艺术是人类文化传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都有着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和传统。
从东方的中国和日本,到西方的阿拉伯和拉丁美洲,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字和书写方式。
本文将以不同国家为主题,探讨各国的书法艺术。
一、中国的书法艺术中国是书法的发源地,拥有悠久的书法艺术传统。
中国的书法主要分为楷书、行书、草书和隶书等四种基本书体。
楷书以庄重、端正的形态为特点,行书则相对流畅自然,草书则追求笔势的奔放和凝练,而隶书则以刚劲有力的笔画为主。
中国的书法素有“以意驭笔”之说,包含了丰富的意境和哲学思考。
在书法艺术中,力求通过墨迹的神韵和笔画的构造传递出作者的情感和哲学观念。
中国的书法艺术也经常与绘画、国画等艺术形式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人画”风格。
二、日本的书法艺术日本的书法艺术受到中国的影响,但也发展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日本的书法艺术注重笔墨的平衡和节奏感,强调空白的运用。
日本的书法作品通常以简约、清秀而脱俗的风格为主,注重传达作者内心的静谧与思考。
日本书法作品在装饰和艺术性方面更为注重,常常将字体与背景、色彩相结合,形成和谐的整体。
与中国书法不同,日本的书法作品更加注重现场的表现力和氛围的营造,经常在寺庙或茶道等场所进行书法表演。
三、阿拉伯国家的书法艺术阿拉伯国家的书法艺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也是一种独特的书法风格。
阿拉伯国家的书法艺术以其流畅的曲线和装饰性的笔画而著称,常常被运用在建筑物的装饰和宗教文化艺术中。
阿拉伯书法艺术致力于将文字与装饰相结合,强调字体的美感和装饰效果。
阿拉伯国家的书法艺术家在绘制字体时,经常使用金属笔或者羊毛笔,通过细致的线条勾勒出复杂精美的装饰效果。
四、拉丁美洲国家的书法艺术拉丁美洲国家的书法艺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主要以拉丁字母为基础,书写方式和欧洲的书法相似。
在拉丁美洲国家,书法艺术在古老的建筑装饰、艺术品制作以及广告设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拉丁美洲国家的书法艺术强调字体的可读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注重字母之间的空间关系和整体效果。
日本书道.doc
日本书道1.简介:提起书法,相信不少人会认为它是中国独有的一门艺术。
其实,书法在日本不仅盛行,更是人们修行养性的方式之一。
古代日本人称书法叫「入木道」或「笔道」,直到江户时代(十七世纪),才出现「书道」这个名词。
在日本,用毛笔写汉字而盛行书法,应当是在佛教传入之后。
僧侣和佛教徒模仿中国,用毛笔抄录经书,中国的书法也随之在日本展开。
圣德太子抄录的「法华经义疏」,就是受中国六朝时代书法风格影响的代表作。
日本天台宗始祖最澄和尚从中国返国时,带回了东晋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并将之推广。
唐太宗曾下令收藏王羲之的作品,一时间使王羲之作品身价百倍,遣唐僧和遣唐使回国时带回了大批王羲之的手迹。
现今的「东大寺献物帐」内收藏的二十卷书法集中,大部分是王羲之的真迹。
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孙过庭的「书谱」也有入木之术。
古代日本人尊王羲之为书圣,故将书法称作「入木道」。
日本人喜爱王羲之书法风格现于言表,他们亲热地称王羲之为大王,称其第七子王献之叫小王。
承继了二王骨风的,是平安朝的真言宗创始人空海和尚。
他与嵯峨天皇、橘逸势三人被称为平安「三笔」,空海的「聋瞽指归」二卷更被指定为国宝。
平安中期,日本废除了遣唐使,随着假名(日本文字)的出现,书法也开始和化(日本化),书法界又出现了小野道风、藤原佐理和藤原行成,世人称之为「三迹」,「三迹」的书法成了后世书法的规范,并由此产生了多种书法流派。
和化书风创始人藤原行成创立了「世尊寺流」,历经七世,由于墨守成规,而失去吸引力,留于形式,书法也从以贵族为中心而转向武士阶层。
书法不仅要求雄浑有力,也要求速度要快。
于是出现了以藤原忠通为代表的「法性寺流」,其势压倒了「世尊寺流」。
其后,后京极良经承继忠通的风格,创立了「后京极流」。
到了镰仓时代又出现了寂莲、藤原俊成、藤原定家等书法大家。
日本把「世尊寺流」、「法性寺流」等总称为「上代风格」,而将武士社会盛行的书法风格称之为「武家风格」,其代表者是源赖朝、源义经、北条时政等将军。
日本书道
花道并非植物或花型本身,而是一种 表达情感的创造。因此任何植物, 任 何容器都可用来插花,任何人都可能 漂亮地完成插花。
花道通过线条、颜色、形态和质感的 和谐统一来追求“静、雅、美、真、 和”的意境。
类型:日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不同的插花类型,
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的有:
立花 生花 投入花 盛花
平安时代前期,日本学习中国书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开始转变阶段,出现 了与“三笔”齐名的 “三迹”:小野道风、藤原佐理、藤原形成。这一时期,王羲 之的字体以其端庄温雅仍然受到时人的追捧。从“三迹”书法作品的特征来看,其 风格虽然是建立在对前人继承的基础上,然而都逐渐开始具备日本民族风格特色, 推动了平安后期和样书道的发展。
★ 日本茶道思想是茶与禅的融会贯通。茶中有 禅理,禅理又在品茶中深刻体会到。
返回
日本花道
12英语2班 姚欢
花道
“花道”又称“华道”,“华”乃“莲华”之简称。古人在 佛前供奉人工制“莲华” 称“供华”,“花道”就是从" 供华"演变而成。
日本花道最早来源于中国唐朝的佛堂供花。随着佛教从中 国传入日本,与佛教相关的仪式及装饰美术,也同时传入 日本。花道大约始于奈良时代(公元8世纪)。但真正发 展,应该是在平安时代(公元12世纪)。
嵯峨天皇之所 以能够以一国之君 于书法史上占有重 要的地位,这不仅 仅是因为其对书法 技法的研练,更重 要的是得力于他在 佛教、诗词、文学 等方面的全面修养, 更重要的是其政治 思想的开明。最具 代表性的有《李峤 百咏断简》、《光 定戒牒》、《般若 心经》、《哭澄上 人诗》等。
橘逸势流传于世的书法 遗迹很少,只有《兴福寺南 圆堂铜灯台铭》(816年)和 《伊都内亲王愿文》(833年) 两件作品被后世学者广泛认 同。
“书道”之道——日本书法和中国书法的渊源关系
、
日本和铜 3 ( 1) 年 70 ,日本迁都 奈良 ( 平城京 ) ,此时正值盛唐
时期,日本许多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等渡海来唐学习佛经、诗 [ 关键词] 道 道 中 书 ; 源 书; :国 法渊 词,使得两国之问的往来与文化的输入与年俱增。唐朝文化对日本 灿烂的古代中国文化,曾经广泛地影响和传播于周围各国,对 的学术和艺术普及与发展贡献甚大。从书法方面说,自 东晋、南北 于促进这些国家的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起过积极作用。与中国 “ 一 朝完成书法艺术大变革以后, 在风格上一变汉魏以来古朴雄强之态, 衣带水”的日本,在这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乃至有 “ 同文同种” 使尚韵、秀逸、流便的书风成为主流。由于唐太宗爱慕王羲之的书 之称 。 古代,日本人学 习汉 字,并在借鉴汉字创造 了 自己的文字 。 法等原因,唐朝流行的晋、唐书体,特别是王羲之的书法便随着两 在 同时 ,他 们在学 习和移 植中国书法 时,也发展创造 了本民族 的书写 国频繁的文化往来代替六朝书体在日本流行起来,这一事实可从日 艺术—— 日本书道。 本现存的最古诗歌集 《 万叶集》中得到证明。虽然在这期间也出现 日本书法的确立 具有日本人 自己风格的书法,然只是始露端倪,并没有脱离中国书 中国书法艺术深受日本民众的欢迎和喜爱,在日本国,人们把 法晋、唐时期这一大环境的母体。有学者指出,日本人在向文化先 它称为 “ 书道 ”。公元 8世纪的盛唐 ( 日本奈 良时代和平安时代初 进的国家学习时 “ 总是有计划、有选择的,力争学人所长,为我所 期) 即出现了 , 著名的 书法大家嵯峨天皇、 空海、 橘逸势等, 始创了 用,从而形成 日本式的多元文化”。因此,随着日本国人对中国书 日本的 “ 唐式”书风。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日本书法艺术不仅形 法的谙习,发展出日本特色的书艺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成了具有 自己民族风格和艺术气质的 “ 和式”书法艺术,而且还出 二、日本早期的几位书法大家
日本书道资料
日本书道日本书道,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传统,早在几个世纪前就在日本形成并繁荣发展。
书道不仅仅是书法的技术表现,更是一种内化了精神、哲学和审美理念的艺术实践。
在日本,书道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通过练字来陶冶情操、提升修养。
日本书道具有独特的审美标准和流派,不同的书家通过他们的作品展现出不同的风格和传统。
历史渊源日本书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
最早的书法形式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书法,随着文化和艺术的交流,书法艺术逐渐传入日本并与当地文化相融合。
在日本书道的发展过程中,各时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都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本书道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氛围和思潮。
艺术特点日本书道追求“以心写意”的境界,讲究“一画一意”,注重笔画的生动、姿态的优美和情感的表达。
书道作品常常融入了诗词、经典或者名言警句,通过笔墨展现出文字的优美和内涵。
在笔墨运用上,日本书道注重用笔的轻重、干湿、顿挫,追求在纸面上呈现出动静相宜、变化有致的效果。
流派及代表人物在日本书道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派别。
其中,横笔书、直笔书、行书等流派都有其独特的风貌。
代表性人物如和仁爱、关泽丁藏等,他们的作品代表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传统,对于日本书道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书家通过他们的作品和教学,传承和弘扬了日本书道的优秀传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当代发展如今,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书道艺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些书法家尝试将书道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作出富有现代气息的作品。
同时,书道艺术也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追求。
在当代社会,日本书道的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展现出新的文化魅力和艺术价值。
结语日本书道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传统,不仅展现了日本人对于文字、艺术和生活的独特理解,更体现了他们对于修身养性、追求美好的精神追求。
通过深入了解日本书道,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内涵,体验到其中蕴含的文化智慧和审美情趣,从而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日本这个东方古国的文化精髓和传统底蕴。
中国书法对日本书道起源及历代发展的影响
中国书法对日本书道起源及历代发展的影响作者:李树一来源:《人文天下》2019年第16期中國书法自古以来一直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媒介,影响至深。
自中国书法传入日本后,中国书法对日本的文化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虽说日本书法源自于中国书法,但两者又有着些许差别。
可以说,中国书法作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因此,研究中日两国书法不仅对书法继承、还是中日两国文化传承都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从历史角度出发,浅析中国书法对日本书道起源及历代发展的影响。
一、日本书道的起源日本最早接受的中国文明是由百济国(今韩国)传入的书法,那时名为“书艺”,从那时起,汉字和儒学就开始渗透到日本的贵族社会中。
日本开始普及中国汉字,是源于圣德太子倾心于佛教,在传播佛教的同时,中国汉字也随之传入。
据记载,圣德太子书写的《法华义疏》中用笔多为偏为圆形的扁平字体结构,顺畅自然。
众多专家认为这极有可能是受到六朝北魏写经体的影响。
这时通过佛教文化传入的中国书法,开启了中日书法的文化交流先河。
同时,在中国书法的影响下,日本也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书法家。
现如今,日本也日益重视书法教育,日本不仅建立了众多书道组织及日本书道艺术院,还建立了四所本科四年制专业书法教育大学,另其他专业学校也设有专业的书法课,日本的学生也多次留学中国与中国学生进行书法学术交流。
可见,书法作为中日邦交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起到了纽带作用,把两国关系更加紧密地接起来。
二、中国书法对日本书道历代发展影响早在公元前3世纪,中国的农耕技术、金属冶炼等技术传入了日本,同时随之传入日本的,还有中国的汉字,当时的日本几乎无人通晓汉字。
到了公元285年,百济国(今韩国)的阿直歧和王仁带着中国的《论语》和《千字文》东渡日本,他们还向日本的皇太子讲授汉籍、传授书艺,这使汉字真正渗透到日本,自此以后,汉字在日本也越来越广泛地使用起来。
(一)飞鸟时代(公元593——710年)公元593—710年的飞鸟时代,佛教在圣德太子的支持推广下传入日本。
日本书法概论
日本书法书法,是东方艺术最美丽的瑰宝之一。
它源于中国,又逐渐流传到汉字文化圈的各个国家。
回顾日本的书法史可以看到,中国各个朝代书法的变革,不断给日本书法以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只是在平安时代后期,日本特有的假名书法兴起,形成了与中国书法不同的“和样”系统。
因此,要谈日本的书法,可以从“和样”与中国书法、即后来称作“唐样”的两大系统加以考察。
但是,日本书法从上古直至现代,显然一直是在中国书法的刺激下发展起来的。
其间虽然也产生了日本独具的书法艺术,但其背景仍然是中国文化。
日本书法和中国文化的紧密关系,是不可能切断的。
下面对日本书法的历史,从其与中国书法的关联着眼,分为各个不同的阶段,来看看日本书法是怎样吸收、消化中国书法,并在这种学习、仿效的过程中,发展、创造出日本独特的书法艺术的。
同时通过对两国书法的比较,来认识日本书法的独特风格。
书法,是东方艺术最美丽的瑰宝之一。
它源于中国,又逐渐流传到汉字文化圈的各个国家。
回顾日本的书法史可以看到,中国各个朝代书法的变革,不断给日本书法以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只是在平安时代后期,日本特有的假名书法兴起,形成了与中国书法不同的“和样”系统。
因此,要谈日本的书法,可以从“和样”与中国书法、即后来称作“唐样”的两大系统加以考察。
但是,日本书法从上古直至现代,显然一直是在中国书法的刺激下发展起来的。
其间虽然也产生了日本独具的书法艺术,但其背景仍然是中国文化。
日本书法和中国文化的紧密关系,是不可能切断的。
下面对日本书法的历史,从其与中国书法的关联着眼,分为各个不同的阶段,来看看日本书法是怎样吸收、消化中国书法,并在这种学习、仿效的过程中,发展、创造出日本独特的书法艺术的。
同时通过对两国书法的比较,来认识日本书法的独特风格。
一、大和时代的百济书法中国的书法已有三千年的历史。
而日本的书法大约是从大和时代、即公元5世纪初百济的阿直岐和王仁来日,传来该国的文物、制度时才开始的。
在历史悠久这一点上,和中国没法相比。
跨文化视角下的书法艺术交流
跨文化视角下的书法艺术交流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而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流对于推广和发展中国书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跨文化的角度来探讨书法艺术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影响。
一、书法艺术在中国的地位书法被誉为“东方的艺术之母”,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位。
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和传承。
中国的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笔墨韵味、意境和艺术价值闻名于世。
中国书法师们注重笔画的气韵生动,注重字体的结构美与意境表达,追求以极简的线条勾勒出深厚的意境。
二、书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与影响1. 亚洲地区的书法交流亚洲地区具有与中国相似的书法传统,如日本的“书道”和韩国的“书法”。
日本的书道受中国书法的影响非常深远,但同时也发展出了独特的风格和形式。
韩国的汉字书法则经过了与中国书法的长期交流和学习,形成了韩国自己的书法文化。
2. 西方地区的书法交流在西方,虽然没有像东方那样发展出独特的汉字书法艺术,但在中文学习和东方文化研究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开始关注和学习中国书法。
一些西方艺术家也尝试将书法与西方绘画融合,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使得西方人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书法艺术。
3. 其他地区的书法交流除了亚洲和西方地区,书法艺术也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影响。
例如,阿拉伯国家的伊斯兰艺术中,大量采用了书法的元素,并形成了独特的阿拉伯字体艺术。
此外,一些非洲国家也开始将书法与自己的传统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
三、跨文化的书法艺术交流的意义和挑战跨文化的书法艺术交流对于推广和发展中国书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跨文化交流使得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人们能够相互了解和欣赏彼此的艺术传统,促进了文化的交融与互鉴。
其次,通过书法艺术的交流,可以增进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友谊与合作。
然而,跨文化交流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语言和文化差异、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等,需要更多的努力和理解来解决这些问题。
日本“书道”与中国“书法”的不同之处
日本“书道”与中国“书法”的不同之处中国人称“书法”,而日本人称“书道”。
古代日本人称书法叫「入木道」或「笔道」,直到江户时代(十七世纪),才出现「书道」这个名词。
在日本,用毛笔写汉字而盛行书法,应当是在佛教传入之后。
僧侣和佛教徒模仿中国,用毛笔抄录经书,中国的书法也随之在日本展开。
圣德太子抄录的「法华经义疏」,就是受中国六朝时代书法风格影响的代表作。
日本天台宗始祖最澄和尚从中国返国时,带回了东晋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并将之推广。
从表面看,“书道”应比“书法”包含的内容更广泛、深刻。
日本将饮茶、赏花与书法都视为提高人的修养、从而达到一种更高境界的手段,它是理性的、哲学式的艺术观,作为手段可以被抛弃掉,而留下的是一个完美的人格。
书法在这里成了哲学、道德、伦理的附庸。
▲日本藤原行成墨迹藤原行成,天禄3年(972年) - 万寿4年12月4日(1028年1月3日))是平安时代中期的朝臣。
一条帝时代四纳言之一。
右少将藤原义孝的儿子,藤原伊尹之孙。
▲日本小野道风墨迹小野道风(Onono Michikaze,894-966),日本平安中期的书法家。
小野篁之孙,官至内藏权头。
在摹仿我国王羲之字体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秀气”风格,为“和(日)样”书法的创始人,在日本书法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日本书道史的发展受到中国书法强力的影响,从产生日本第一件书迹的飞鸟时代开始直到近代,中国书法的影响力明显地交替递衍推进着,一代又一代都未曾断绝。
中田勇次郎指出“从四、五世纪的大和时代到现在约一千五百年间。
本(日本)国从大陆输入书法,从而学习进而创作了本国独特的书道艺术。
”而中国,虽重视书法艺术,但主要把它看成形式,通过书法表达主体的感情,它是抒情达意的,感性的,将书法视为终点,而不仅仅是手段。
中国书法从未构成一个“道”。
中日两国面对一种艺术,思考的角度各有侧重,但在不同处却又有相同之点。
中国可以将“法”与“道”巧妙地统一在一起,并赋于同样的含义。
与日本的书法展览交流
与日本的书法展览交流与古代中国书法提携日本书法的发展进程稍有不同,现代中日书法关系史表明:中国与日本书法家之间的相互促动应该更有利于中国书法的发展。
一个简单的证据,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投降以来,日本书法一直以持续稳定的步伐健康发展。
特别是因为西方文化的强行介人,使书法家们在强烈震荡之余对自身实行了痛切的反思,它导致日本书法走向多元发展的格局,又使书法观点在某种水准上获得了更新。
而中国自建国以来的书法虽然起步时间并不太晚,但经过了一段时间(因为政治原因)的沉寂,直到1955年以后才开始走向苏醒。
这样,在时间方面,中国书法的现代化步伐显见是落后了。
因为是落后了,就有了个重新迎头赶上的心愿,于是就有了互相交流并取长补短的必要。
即使在早期,书法家们刚刚被组织起来,还未来得及以清醒的头脑去反省交流的意义,但这种势在必然却造成了一种和谐的交流气氛。
带着中日战争引起的创伤和仍然十分浓郁的民族隔Ill,书法家们勇敢地迈出了文化交流的和平步伐。
因为有了这种种积极的或消极的背景,最早时候的书法交流,负有明显的外交方面的使命—也即是说,书法是依附于中日两国和平目标的一个文化媒介,书法家自己的主体意识并不强。
这并不是说日本书法家是被动的。
事实上,侵华战争和战败国的立场,又是在战后完全依附于当时作为中国敌人的美国占领军,使中日两国之间不可能有正常的邦交.这意味着直接的外交渠道并不畅通,书法交流也只能通过民间渠道来实行。
官方的不干预使书法家们对交流展览仍然能够拥有主动权,再加上中国政府的热情支持与鼓励,建国以后的中日书法交流展览几乎成为两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都十分重视的工作。
1957年,中国书法展览首次在日本东京展出,揭开了20世纪中叶中日书法交流的帷幕。
由日本书道文化联合会、每日新闻社、日本书道联盟、日本中国文化交流协会四个团体主办的这次展览,显示出日本文化交流、新闻报刊与书法范围的级诚意。
11月5日,展览在东京高岛屋开幕。
中国书画的演变史
中国书画的演变史书法在中国是一门艺术,是中国特有的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
这种艺术在日本称书道,在韩国称书艺。
虽然名称不同,但含义大致一样。
这是由于汉字古时传入日本和朝鲜,书法也伴随生长起来。
本来书写是一种实用技能,主要是用文字记录人的思想内容。
然而,由于汉字的特殊性,逐步形成了书法艺术。
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经过了几千年。
我们对书法的注重往往在字体本身的形成演化上,而经常忽视其形成的历史根源。
这无论是对书法的研究、学习和传承都是不足的。
这里将以历史和科学的角度对书法艺术进行探求,以揭开书法艺术更深层的内容。
甲骨文还不能划入书法艺术书法表现的首先是文字,不然就是绘画艺术或其他艺术了。
因此,文字是书法的母体。
在远古没有文字时,人们开始以绳记数,以画记事。
大约四千多年前(商代时)出现了甲骨文,将记数和记事用象形文字刻画在龟甲或是兽骨上,这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三个要素:“文字、书写工具和文字载体”。
在这之后的汉字字体再如何的演化,直到形成专门的书法艺术,仍然离不开这三个要素。
简单的讲就是“字、笔和纸”。
当然还有墨,大多书法家对墨的选择运用是很讲究的。
不过,墨在汉字书写演变过程中本身演化并不大。
今天研究书法的人,注意力往往在书写的字形和书写的技巧上,这当然不错。
不过忽略了另外两个要素对书法演化过程的影响就容易偏差。
虽然很多书法家在书法中非常注意纸和笔的运用,但是这里的纸笔同古人的纸笔有很大不同。
再远看一些,根本不是今天的笔和纸。
上面提到了甲骨文是象形文字刻画在龟甲或是兽骨上,这当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纸和笔。
现代有的书家有把甲骨文引入当代书法,想法不错,但做法值得商权。
首先书法不是画,写得再好谁认得?其次甲骨文是刻的,这与用毛笔写在纸上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虽然历来有“书画相通”之说,那是指书画间有一些共同的地方和相互之间进行借鉴,书是书,画还是画。
秦代小篆代表着象形文字转化为符号文字的巨变甲骨文后出现了金文,金文是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
和风书道昭和黑龙简繁
和风书道昭和黑龙简繁简介和风书道昭和黑龙简繁是一种书法字体,融合了日本昭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中国传统书法的精髓。
它以其独特的笔画形式和优雅的布局而闻名,被广泛应用于日本的文化艺术领域。
本文将深入探讨和风书道昭和黑龙简繁的起源、特点以及其在文化艺术中的应用。
起源日本昭和时期的书法艺术在日本昭和时期(1926年-1989年),书法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昭和时期是日本现代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日本文化艺术繁荣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日本的书法艺术不仅受到中国传统书法的影响,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中日书法文化的交流中日两国在书法艺术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自古以来,中国的书法艺术就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昭和时期,中日两国的书法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学习,这进一步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特点笔画形式和风书道昭和黑龙简繁的笔画形式独特而优雅。
它采用了粗细相间的笔画,使字体看起来更加饱满和有力。
这种笔画形式给人一种稳重而庄重的感觉,与昭和时期的文化氛围相得益彰。
布局和风书道昭和黑龙简繁的布局精美而富有艺术感。
它注重整体的平衡和谐,通过合理的字形排列和间距调整,使整个作品呈现出一种美感。
这种布局方式充分展现了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简繁结合和风书道昭和黑龙简繁将简体字和繁体字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书法风格。
简体字和繁体字在形态上有所区别,但它们都具有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通过将简体字和繁体字相互融合,和风书道昭和黑龙简繁展现了两种不同字体的优点,使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应用日本传统文化和风书道昭和黑龙简繁在日本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常常被用于书法作品、书籍封面、印章和装饰品等方面。
这种字体的独特风格与日本传统文化相契合,能够为作品增添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文化艺术展览和风书道昭和黑龙简繁也常常在文化艺术展览中展示。
它作为一种独特的书法字体,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并引发他们对书法艺术的思考和欣赏。
通过展览,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风书道昭和黑龙简繁的魅力和意义。
日本名人汉字书法
日本名人汉字书法
日本名人汉字书法是指日本著名的书法家所书写的汉字。
日本的书法文化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著名的书法家,他们的作品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日本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是在日本人的演变过程中也受到了
日本本土文化的影响,因此日本书法在艺术形式和风格上与中国书法有所不同。
日本名人汉字书法的代表人物有许多,其中包括松阪物郎、白井俊、今井德高、东海
岸哲夫等。
这些人都是日本书法界的杰出人物,他们的书法作品深受世人喜爱。
松阪物郎是日本汉字书法界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日本文
化气息。
他的书法风格清秀俊秀,笔力清劲有力,每一笔都表现出了他对细节的追求
和对书法艺术的热爱。
白井俊是日本书法界的另一位著名人物,他的书法作品简洁大方,笔力轻灵,富有层
次感。
他的书法颇具特色,被认为是日本书法界的杰出代表。
今井德高是日本今井德高是日本书法界的又一位著名人物,他的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
风格而闻名。
他的书法风格浑厚大气,笔力粗犷有力,每一笔都能感受到他对书法艺
术的深厚热爱。
东海岸哲夫是日本书法界的又一位著名人物,他的书法作品风格独特,富有个人特色。
他的书法风格柔和优美,笔力轻柔,每一笔都能感受到他对书法艺术的高超技巧。
日本名人汉字书法的代表人物有许多,这里只是介绍了其中的几位。
这些人都是日本
书法界的杰出人物,他们的书法作品都充满了浓郁的日本文化气息,并且具有鲜明的
个人风格,深受世人喜爱。
(本文部分内容搜集自网络,仅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交 流 史 。本研 究从 历史 角 度 出发 , 讨 1本 书道 与 1本 书法艺 术 因受唐 文化 的影 响 而有 了较 大 的发 展 。 探 3 3
中国书 法 的渊源 。
一
在 这 个 时期 , 本 国 内佛 教 盛 行 , 们仿 照 中 国书 法 3 1 他 的样式 书写 佛经 , 建造 佛像 , 在 佛像 背 面 刻上 记 录 , 并
格 ” 世尊 寺 流” “ 的“ 和 法性 寺 流 ” 以及 以源赖 朝 、 义 和发 扬 书 道艺 术 价 值 的名 僧 寂严 、 源 良宽及 慈 云 等 , 这
经、 北条时政等将军为代表的“ 武家风格” 等流派 。 ]
法 的渊源 关系 , 日本 书法家 在 吸 收 中国 书法 精髓 的 同 时, 创造 了 日本 书 法 特有 的书 风 , 到 承前 启 后 的 作 起
日本 自古 以来 与 中国保 持着 密 切 的 交 流 , 文 化 圣 德太 子 为 了吸取 中 国文 化 , 在 派遣 小 野妹 子 等 人 到 中
方 面尤 其突 出 , 本 书道 的发 展 也有 力 的证 明 了这 一 国学 习并带 回中 国文 化 ; 后 又先 后数 次 派 遣唐 使 学 3 1 之 点。 1 3本书 道 的 发 展 历 史 可 以视 为 一 部 与 中 国书 法 习唐文 化 。从 奈 良时 期 开 始 , 国的 接 触 逐 渐 频 繁 , 两
具有 明显 北魏 书风 的《 治桥 断碑》 。 宇 ] 日本 带 去 了系统 的汉 字和 汉 文典 籍 , 字 和儒 学 在 1 本 最早 刻石 、 汉 3 本 贵族 社 会 中得 到缓慢 的传播 。此后 , 随着 佛 教 在 日 另外 , 本在 这一 时期还 出现 临摹 王 羲之 书 体 的 3 1 本 的盛行 及佛 教 文化典 籍 的 大量 传人 , 字在 1本 开 热潮 。王羲 之在 1本被 称为 “ 汉 3 3 书圣 ”, 天 台宗 始祖 日本
上 的第 一块 里程 碑 。可 以说 , 教 的传 播 为 中 1书法 本 书 法 的影 响 之深 。 佛 3 交 流创 造 了 良好 的条件 , 本 书道 从此 进 入 萌 芽 发展 3 1
时期 。
( ) 二 平安 时期
平安初 期 是 1本 民族 开始 觉 醒 的 时代 , 本艺 术 3 3 1
向 中 国派遣 使 者 , 日文 化 交 流 出现 了暂 时 的 中 断。 川 家康 的军 事政权 时期 , 时 日本 社会 的封 建制 度 基 中 此 日本 的书 法 也从 中 国的 晋 、 书风 中逐 渐脱 离 , 成 本 形成 , 唐 形 社会 相对稳 定 ,书道 ” “ 就产 生于这 一 时期 , 并
了宛转 自如 的 E式 书 风 , 时 假 名 书法 开 始 大 量 出 成 为 日本 固有 艺 道 的代 表 。 当时 的政 府 通 过 导 入 儒 t 同 现 。在 这一 时期 , 日本 书 坛 上 出 现 了被 后 人 誉 为 “ 三 教 政 策 、 奖励 汉文 化 等 方 法 寻找 治 国 的途 径 , 此 影 受 迹” 的三位 划 时 代 书 法 大 家—— 小 野 道 风 、 原 佐 理 响 , 诗 文 逐 渐 盛行 , 藤 汉 日本 的书 法也 随 之 出 现进 一 步 和藤 原行 成 。三 位 大 家虽 与平 安 前 期 一 样倾 倒 于 王 的发展 。 氏端庄 文雅 的 书风 , 与 “ 但 三笔 ” 比, 三 迹 ” 相 “ 的作 品 江户初 期 出现 了被 世 人称 为 “ 宽永 三 笔 ” 的三 名 有 了更 强 烈 的 自主倾 向 ; 们 不仅 精 通 汉 字 书法 , 他 同 奇才 , 即近 卫信 尹 、 阿弥 光 悦 、 花 堂 昭 乘 , 们 各 木 松 他 时创 造 了假名 书法及 汉字假 名 混 同 的书 法形 式 , 当 成 一 家 , 拘 泥 于俗 套 , 烈 的 表现 出极 具 个性 的思 使 不 强
始逐 渐普 及 , 汉字 书法 也 随之得 到发 展 ¨ 。
最 澄和 尚从 中 国返 国时 , 早带 回了东 晋 王羲 之 的 书 最
佛 教 传人 1本 之 后 , 于写 经 的 需 要 , 侣 和 佛 法作 品 , 将 之推广 。 1本圣 武 天 皇 的天 平文 化 兴盛 3 由 僧 并 3 教徒 开始 模仿 中国书法 用 毛笔 抄 录经 书 , 国书 法 随 期 正是 中 国的盛唐 时期 , 中 由于 当时唐 朝 朝 野崇 尚东晋
第2 8卷 第 5期
Vo J 8 l2 No. 5
兰 州教 育 学 院学报
J URNAL OF L O ANZ HOU I T T T UC I NS I U E OF ED AT ON
21 02年 8月
Au g.2 2 01
浅 析 日本 书 道 与 中 国 书 法 的 渊 源 及 区 别
李 静
( 庆学院 外 国语学 院 , 肇 广东 肇庆 566 ) 2 0 1
[ 摘
要]书道是追 求意境、 情操和 艺术美的一 门综合 艺术 。 日本书道 源于 中国, 中国文化 的影 响颇深 , 受 其发展 史可
以视 为一部 中日文化 交流 史; 与此相对 , 书道在 其数百年的发展过程 中, 出现 了与我 国书法本质上的 区别。本 文主要 又 就 日本 书道 与 中国书法 的渊 源Y =者在本 质上的 区别加以论述 , L. - 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 了解 日本 书道及其 与中国书法的
发展 , 别是 日本 的书道 出现 了模 仿 、 收 、 新 中 国 本 书法 逐渐 开 始 在 吸取 中 国 书法 特 点 的 同时 加 入 具 特 吸 创 书法 的新 态 势 。按 时间顺 序 , 本研 究 简 单 分析 中 国书 有 自身特 色 的 书风 , 现 出大 批 书法 家 , 中 比较 著 涌 其 法对 1本各 历史 时期 书道 的影 响 。 3
异 同。
[ 关键 词 ] 日本 书道 ; 国 书 法 ; 源 ; 别 中 渊 区
[ 中图分类号 ]J9 [ 2 3 文献标 志码 ]A [ 文章编号 ]10 —83 2 1 )50 8 -3 [ 0 85 2 (0 2 0 -0 1 收稿 日期 ]2 1 o 2 0 0 2一 4— 0
此 后 的数百 年 间 , 着 中 日两 国社 会 的发 展 , 随 文 出现 了蓬勃 兴 旺 的发 展 。 1本 书法 在 这 个 时 期 处 在 3
化交 流 逐渐 深入 , 国在 书 法方 面 的交 流 得 到进 一 步 从 中国风 向 日本 风过 渡 的转折 阶段 。在 这个 阶段 , 两 3 1
用, 开创 了 E本 书坛 唐样 书道 与 和样 书道 并 驾 齐驱 的 取 西方文 明 的维新运 动 , 国文化所 产 生 的影 响 日渐 t 中 局 面 。另 外 , 在平安 时期 , 日本 人 在认 真 吸 收 、 整理 唐 衰 落 。在文 化 方 面 , 日本 政 府提 出文 化 开 化 政 策 , 绘 文化 的基 础上 , 创造 了 E本 的假 名文 字 。随 着假 名 的 画 和雕刻方 面模 仿 中 国的旧秩 序虽 然 近 于崩 溃 , 法 t 书
[ 作者 简介 ]李静 (9 4一) 女 , 18 , 河北石 家庄人 , 助教 , 士, 究方 向为 日本 文化 、 硕 研 日本教育。
8 2
兰 州教 育 学院 学报
第2 卷 8
合 日本 民族 情 趣 , 造 出 日本 风 味 的书 体 , 作 品 中 同样产 成 了极大影 响 。 创 其 初露 日本 书风 的端倪 , 风靡 整个平 安 时期 。 ( 四) 江户 时代 3 1本文 化 在平 安 中期 发 展 很 快 。随着 日本 停 止 中 国明末至 清 代 中期 约 20余 年 间正 是 日本 德 6
之 在 1本 兴 起 。推 古 天 皇在 位 期 间 的圣 德 太 子 倾 心 王羲 之 的书 法 , 3 随着 唐 文化 的传 入 , 本 贵 族 之 间也 3 1
佛 教 , 传 播 佛 教 的 同时 , 中 国书 法 产 生 了浓 厚 的 开始争相临摹其书体。当时身居正仓 院的光 明皇后 在 对 兴 趣 , 曾亲 自抄 写 佛 经 《 他 法华 义 疏》( 1 6 5年 ) 该 作 所临摹的王羲之的《 , 乐毅论》 一直被后人视为书法精 品受 中 国六朝 时代 的 书法 风格 影 响极 深 , 为 现 存 日 成 品; 另外 , 日本东 大寺献 给圣 武 天 皇 的诸 帖 中 , 有 在 也 本 最早 期 的书 法 墨迹 , 1本 书法 界 称 为 1本 书 道史 王羲 之 的《 被3 3 丧乱 帖》、九 月 十 七 1帖 》 , 《 3 等 可见 其对 1 3
形 成和完 善 以及平 安后期 撰 写 和歌 的盛 行 , 日本 的假 却 大部分 保持 了江户 末期 的状 态 , 至在 政府 公 文 中 甚
名 书法也 得 到 了极 大 的发 展 。
( ) 三 镰仓 、 南北朝 、 室町 、 山时代 桃
一
出现 了用 中国书法代 替 日本 原有 “ 挡家 流 ” 的规定 。 18 80年 , 称 为 “日本 近代 书法 之 父 ” 清朝 金 被 的
( ) 良时期 一 奈
名 的就是 被 日本 书法史 称 为“ 笔 ” 三 的空 海 、 峨天 皇 嵯
和 桔逸 势 , 空海 是 其 中 的领 袖 人 物 , 取 法 王 羲 之 他
中国和 1本 的大 规模 交往 始 于 隋代 , 3 信奉 佛 教 的 书 风 , 蓄 中唐 书法 家徐浩 、 真卿 新 意 的基 础 上 , 兼 颜 结
方面 , 在镰仓 、 町时 代 , 室 日本 的 贵族 阶层 日益 石 学家杨 守敬 赴 日, 日本人 前所 未见 的一 万三 多 册 将
、
日本 书道 与 中 国书法 的渊 源
文字 的产 生 和 应 用 是 人 类 社 会 从 蒙 昧走 向 文 明 中国 书法对 日本 的影 响逐 渐加 深 。在 此 时期 , 日本 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