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与李翱的道统与人性
韩愈、李翱的道统说和性情论
韩愈 和李 翱 生 活 在 “ 史 之 乱 ” 以后 的 中 安
唐 。唐代前期,我国封建社会经历了一百多年的 繁荣发展 ,以 “ 安史之乱”为转折点,唐王朝开 始逐步走向衰落。中央政权与地方藩镇之间、中 央政权 内部官僚集团与宦官之间、世俗地主与僧 侣地主之间,矛盾冲突异常尖锐 。封建社会的基 本矛盾迅速激化起来 ,土地兼并严重 ,农民流离 失所,封建王朝面临着覆亡的危险。与此 同时, 地 主 阶级 中一些 有识 之士进行 了深 入 的思考 ,从 不同角度提出挽救的方案。韩愈和李翱的道统说 和性情论即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他和柳宗元等人 以 “ 文以载道”为口号 ,倡导的古文运动对后世 产生了较 大的影 响。他对伦理学也有深刻 的研 究 ,主要观点在其 《 原道 》 《 、 原性》 《 、 原人 》 、 《 原毁》等文章 中体现出来 。李翱是韩愈的学生 , 受韩愈的影响很深。在伦理思想方面 ,李翱继承 和发展了韩愈排斥佛教 、恢复儒家道统 的路线 ,
韩愈认为先陈寅恪在论韩愈一文中认为韩愈奠定宋代新儒学的基础其手段是天竺为体华夏为用似有因袭道统说是仿照佛教祖统模拟建立儒家道统夸大了佛教世系对道统说建立的影响忽视了儒家先王谱系所说的先王即是唐代之前儒家的统称指的是一个儒家谱系
21 0 0年第 2 期
No 2 2 1 . 0 0
四川大 学学报 ( 学社 会科 学版 ) 哲
企 图用 恢复 儒家仁 义道 德的正 统地位来 排斥佛 老 的 ,“ 一个基 于 固有 的传 统 而 自觉进 行儒 家伦 是
出, 佛法传人 中国之前 ,“ 天下太平 ,百姓安乐 寿考” ,传 人之后 ,则 “ 乱亡相 继,运祚不长 。 宋 、齐 、梁 、陈 、元 魏 以下 ,佛事 渐谨 ,年代 尤 促” 。而迷信最深、三度舍身施佛 的梁武帝 ,最 后竟被逼 “ 饿死 台城 ,国亦 寻灭” 。由此观之 , “ 事佛 求 福 ,乃 更 得 祸 ” “ 不 足 事 ,亦 可 知 , 佛 矣” 。韩愈告诫统治者 ,信佛对他们是不利 的。 《 迎佛 骨表 》最 根 本 的 思想 ,是 指 出 了佛 谏 教不合 民族传统和先王礼法。表中说 :“ 夫佛本 夷狄之人 ,与中国言语不通 ,衣服殊制。口不言 先 王之 法 言 ,身 不 服 先 王 之 法 服 。不 知 君 臣 之 义 ,父子之情。 ”从维持 民族文化传统 的角度来 反 对佛教 ,前人 已经提 出过 ,如南北 朝时顾 欢 的
韩愈的道统论与李翱的复性思想,是否解释了宋明理学发展道路?
韩愈的道统论与李翱的复性思想,是否解释了宋明理学发展道路?各派在关于谁是至孟子而中绝的儒家道统的正宗继承者的问题上各执己见,但是,在将孟子视为先贤道统传承的关键性枢纽这一点上,各家各派的观点却是一致的。
可以说,以孔孟思想为宗,这是宋明理学内部各家各派的共识。
所以后来在程朱理学提出自己的道统论思想之后,其他学派如陆王心学的学者就因为不满意程朱理学对道统范围的划定而宣称才自己是孔孟之学的正宗嫡传。
比如王阳明在评价北宋心学思想家陆九渊的学术思想时就说:“象山陆氏,虽其纯粹和平若不逮于二子,而简易直截,真有以接孟子之传。
其议论开阖,时有异者,乃其气质意见之殊,而要其学之必求诸心,则一而已。
故吾尝断以陆氏之学,孟氏之学也。
”这就直接将陆九渊认定为是在宋明理学阶段接替孟子而中绝的先秦道统思想的正宗传人,而陆九渊自己也具有接替孟子而中绝的儒家道统的这样一种意识自觉,他说:“窃不自揆,区区之学自谓孟子之后,至是而始一明也。
”此外,韩愈还引入了原本在儒家学者那里并未受到足够重视的《大学》中的“正心”、“诚意”、“明明德”等思想内容来阐明儒学的“有为”之道,并视《大学》为与《孟子》、《易经》同等重要的经书,这一点,为此后二程、朱熹、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以《大学》作为依托对象来各自阐释他们的学术思想也都具有启发作用和重要影响,而《大学》中所涉及到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诸条目以及相互关系的问题则更是成为宋明理学家争论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
李翱则在阐述自己的复性思想时凸显了《中庸》中所蕴含的儒家文化的精神义理,特别是《中庸》首章中的相关内容,更是成为李翱阐发自己的复性论思想的重要文化资源。
在他所著的《复性书》中,他对《中庸》首章中所提及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的相互关系以及思想内涵进行了阐发并特别强调和推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中和之道”中所蕴含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第六章 韩愈、李翱心性哲学与反佛思想
2018/7/25
28
秽之余,岂宜以入宫禁!孔子曰:“敬 鬼神而远之。”古之诸侯,行吊于国, 尚令巫祝先以桃符,拔除不祥,然后进吊.今 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符 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 之。(《旧唐书· 韩愈传》)
曰:何也?曰:性之品有上、中、下三, 上焉者善焉而已矣。其所以为性者五,曰仁,
2018/7/25 8
曰礼,曰信,曰义,曰智。上焉者之于五也, 主于一而行于四;中焉者之于五也,一不少有
焉,则少反焉,其于四也混;下焉者之于五也,
反于一而悖于四。性之于情,视其品。情之品
有上、中、下三,其所以为情者七,曰喜、曰
2018/7/25 29
2、佛教消耗民财
故其徒也,不蚕而衣裳具,弗耨而饮食充, 安居不作,役物以养己者,至于几千百万人。
推是而冻馁者几何人可知矣。于是筑楼殿宫阁
以事之,饰土木铜铁以形之,髡良人男女以居 之,虽璇室象廊,倾宫鹿台,章华阿房弗加也。 是岂不出乎百姓之财力欤?(《去佛斋》)
2018/7/25
回避,执政虽重视其 才学,因不满意其 “激讦”的作风,故 久而不予升迁。
2018/7/25 14
1、性善情恶
李翱著《复性书》,详言性情关系。他说: 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
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
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
之过也,七者循环而交来,故性不能充也。水
2018/7/25
18
三、“道统说”与韩、李 辟佛言论之得失
2018/7/25
儒学史话:李翱复性去情
儒学史话:李翱复性去情唐代思想家李翱在他的《复性书》一书里阐述了性善情恶的人性论及成为圣人的修养方法。
李翱是陇西(今甘肃)人,唐代的思想家、文学家。
贞元进土。
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官至检校户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使。
他与韩愈交谊甚密,从韩愈学古文,并助之推进古文运动,在政治、思想、理论上受其影响很深。
他尊儒反佛,然又汲取佛理,丰富儒家性命之学的内容,以增强儒家同佛教斗争的理论力量。
著《复性书》,发挥《中庸》学说,提出性善情恶论。
其著作汇集为《李文公集》十八卷,又与韩愈合著有《论语笔解》二卷。
李翱继承了思孟学派的唯心主义传统,与韩愈相呼应,形成了一套以《中庸》为理论根据的"道统"。
他认为,至孟子死,儒家的道统便中断了。
如何继承这个道统呢?那就是依赖子思写的道统的"真经"--《中庸》。
因此,李翱作于贞元十五年(799)的《复性书》,可以说是对《中庸》的注脚和发挥。
李翱在《复性书》中,发展了韩愈的性三品说,阐述了性善情恶的人性论。
他认为人性本是善的,而情则是恶的。
也就是说,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性之所以迷惑不清,是因为人的情欲是恶的。
同时,他又认为性情是不可分的,情是性所派生的,性是情的基础,性与情是互相依存、互相作用而存在的。
因此,要恢复人本来的善性,就必须做到去情。
复性去情的性情一元论,是李翱人性论的理论基础。
既然性是善的,情是恶的,性情又是不可分的,那么,性情善恶如何统一于一身呢?李翱认为,人性虽然皆善,但情却因圣凡而不同。
也就是说,性是天赋与人的聪明才智和道德品质,情是后天环境引起的嗜欲好恶。
这种天赋人性,在圣人身上能始终保持性的本然,在凡人身上则因其终身沉溺于情而始终不能自觉其本性。
所以,圣人虽然有情却等于没有情,凡人虽然有性而不能见其性。
圣人是李翱的道德理想,是人们修养的楷模。
他认为凡人只有消除情欲,无思无虑,才能循礼而动,成为道德高尚的圣人。
韩愈道统说的主要内容
韩愈道统说的主要内容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韩愈道统论的背景和目的
2.韩愈道统论的主要内容
3.韩愈道统论的政治内容和实质
4.韩愈道统论的影响和意义
正文
韩愈道统论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其《原道》一文中提出的一种思想,旨在强化儒学的真理性,为儒家学说在唐代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韩愈道统论的主要内容是从理论上去纠正儒学,提出了道的传承系统的问题,并虚构了一个道的代代相传的系统,即道统。
道统的思维方式来自佛教,借鉴了佛教禅宗的传法系统,即祖统。
韩愈认为,儒家学说也需要这样一个传承系统,以保证其真理性的传承和发展。
韩愈道统论的政治内容和实质是为强化儒学的真理性而提出的学说。
他认为,只有明确道的传承关系,才能保证儒家学说的纯正性和权威性。
在唐代,儒家学说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韩愈提出道统论,旨在重振儒学的地位,确保儒家学说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
韩愈道统论的影响和意义深远。
首先,它为儒家学说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后世儒学家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其次,它促进了唐代儒学的繁荣,使儒家学说在唐代重新焕发生机。
最后,它对后世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后世哲学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
第1页共1页。
韩愈的道统哲学思想
韩愈的道统哲学思想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也是一个对宋明理学有着重大影响的哲学家。
韩愈年幼时生活在新禅学学说浓厚的环境中,深受其影响,韩愈为了抵御、压倒佛道两派,继承和发展了前贤的人性论学说,提出了自己的性三品论并建立自己的一套‘道统’理论体系。
一、以仁义为核心内容的道统传承谱系韩愈道统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原道》一文中,“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
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他的道统思想是以仁义为核心内容的,脱离了仁义而宣扬的道和德则是小人之德,“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韩愈的思想继承了孔孟等先秦儒学家的“仁义”思想,他指出,儒家的仁义思想是天下大爱,是合乎理义的行动,区别于其他学派所讲的仁义之说。
韩愈的道统论区别于前人所创道统思想之处,关键在于韩愈提出了完整的道统传承谱系,“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因此,从韩愈的说辞,我们不难看出,道统思想起之远古圣神,传之于孔孟,孔孟之后再无真正意义上的儒学家继承孔孟的道统思想,直到韩愈的出现。
韩愈的道统论时以仁义为核心内容的道统传承谱系,继承孔孟的儒家思想,在中唐统治者信佛、尊佛、崇佛的环境中,志于宣传儒家思想,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同时用儒家思想指导自身的行为,这是韩愈穷其一生所做的事。
二、批佛排佛,传扬儒家思想韩愈尊崇道统学说,宣扬儒家思想,在现实和行动中积极地排佛、批佛。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唐宪宗从凤翔迎接佛骨到京师,京师之内上至王公贵族,下达黎民百姓、僧尼信徒,奔走相告,一时出现了万人空巷的景象。
韩愈对这一社会现象非常的反感,向朝廷敬呈《论佛骨表》一文,这该文中指出了国家大肆佞佛的危害,这一行为也同样触怒了对佛教具有高涨热情的宪宗,韩愈至此被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道统的名词解释
韩愈道统的名词解释韩愈,唐代杰出的文学家与政治家,也是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许多人都对于当时的政治状况感到失望和迷茫。
为了彻底改变社会的不公平,韩愈创造了一个名为“道统”的概念,试图通过道德与文化的复兴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道统是韩愈对于传统文化的一种理解与扩展。
在韩愈看来,传统文化是中国的根本,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石。
然而,在唐代晚期,由于外族入侵、王朝衰退以及政治腐败等种种原因,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与侵蚀。
社会道德沦丧,人心不古,文化传统岌岌可危。
韩愈认为,要想挽救这一危机,就需要复兴传统文化,并将之发扬光大。
他提出:“道统”这一概念,强调通过道德塑造人的品格,通过文化传承优秀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他认为,只有恢复传统思想道德的尊严,才能使社会回归正常的轨道。
道统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道德和文化。
韩愈认为,道德是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的基础,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
他提倡“以德治国”,强调君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倡导人们恪守道德规范与伦理原则。
同时,文化也是韩愈道统理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主张传统经典的学习与推广,认为经典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他提倡通过学习经典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个人素质和社会价值。
他相信,只有通过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才能够培养德才兼备的精英人才,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道统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韩愈积极推动道统的实践,亲自倡导并践行道统思想。
他担任过政府职务,努力整顿政风廉政,倡导儒家道德的实践。
他在文学创作中也积极宣扬道统的理念,使之成为他文化思想的核心。
然而,虽然韩愈为推动道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的理想并未能在他的时代得到充分的实现。
道统思想受到了一些当时权贵的排斥与批判。
但韩愈的思想并未在他逝世后淡化和消失,相反,韩愈的道统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以来的文化复兴运动,尤其是五四运动时期,对韩愈的道统思想作出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
韩愈的道统哲学思想
韩愈的道统哲学思想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也是一个对宋明理学有着重大影响的哲学家。
韩愈年幼时生活在新禅学学说浓厚的环境中,深受其影响,韩愈为了抵御、压倒佛道两派,继承和发展了前贤的人性论学说,提出了自己的性三品论并建立自己的一套‘道统’理论体系。
一、以仁义为核心内容的道统传承谱系韩愈道统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原道》一文中,“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
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他的道统思想是以仁义为核心内容的,脱离了仁义而宣扬的道和德则是小人之德,“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韩愈的思想继承了孔孟等先秦儒学家的“仁义”思想,他指出,儒家的仁义思想是天下大爱,是合乎理义的行动,区别于其他学派所讲的仁义之说。
韩愈的道统论区别于前人所创道统思想之处,关键在于韩愈提出了完整的道统传承谱系,“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因此,从韩愈的说辞,我们不难看出,道统思想起之远古圣神,传之于孔孟,孔孟之后再无真正意义上的儒学家继承孔孟的道统思想,直到韩愈的出现。
韩愈的道统论时以仁义为核心内容的道统传承谱系,继承孔孟的儒家思想,在中唐统治者信佛、尊佛、崇佛的环境中,志于宣传儒家思想,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同时用儒家思想指导自身的行为,这是韩愈穷其一生所做的事。
二、批佛排佛,传扬儒家思想韩愈尊崇道统学说,宣扬儒家思想,在现实和行动中积极地排佛、批佛。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唐宪宗从凤翔迎接佛骨到京师,京师之内上至王公贵族,下达黎民百姓、僧尼信徒,奔走相告,一时出现了万人空巷的景象。
韩愈对这一社会现象非常的反感,向朝廷敬呈《论佛骨表》一文,这该文中指出了国家大肆佞佛的危害,这一行为也同样触怒了对佛教具有高涨热情的宪宗,韩愈至此被贬为潮州刺史。
论韩愈_李翱之_论语笔解_
论韩愈、李翱之《论语笔解》唐明贵[摘要]《论语笔解》并非伪作,它成于韩愈、李翱之手,曾与韩愈《论语注)并行于世。
后《论语注》渐佚,而《论语笔解》独存。
在《论语笔解》中,韩愈、李翱冲破“疏不破注”的解经戒律,大胆指斥前儒在《论语》字词训诂、文意解读方面的失察之处。
主张越汉儒而直承孔孟,舍汉魏旧注而直究经文本义。
为此,他们不惜改易经文、颠倒经文次序,所以,如果从忠实于文本的角度看,《论语笔解》自然被目为师心自用,标新立异,但如果从《论语》学史的发展角度看,《论语笔解》作为一家之言,在《论语》学从汉学系统转向新的宋学系统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亦不容抹杀。
[关键词]韩愈 李翱 《论语笔解》 纠绳汉儒 疑注改经[中图分类号]B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627(2005)06-098-09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先世曾居昌黎(今辽宁义县),故亦称韩昌黎。
唐代著名儒家学者、文学家、思想家。
他自幼勤奋好学,自谓:“性本好文学,因困厄悲愁,无所告语,遂得穷究于经、传、史记、百家之说,沉潜乎训义,反复乎句读,砻磨乎事业,而奋发乎文章。
”(《韩昌黎集》卷十五《上兵部李侍郎书》)在崇尚古文和尊奉儒学两方面,“欲自振于一代”(《旧唐书・韩愈传》)。
他提出了儒家道统说,提高了孟子的地位,主张排佛抑道,这些新的思想内容,多为后来的理学家所吸收并发挥。
李翱(772—841),字习之,唐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一说为赵郡(今河北赵县)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他一生崇儒排佛,认为孔子是“圣人之大者也”(《李文公集・帝王所尚问》),并以《中庸》、《易传》为理论根据,试图构建儒家的心性理论,其《复性书》三篇开宋儒谈心论性之先河。
由于李翱曾从韩愈学古文,协助韩愈推进古文运动,故两人关系在师友之间。
他们曾共同撰成《论语笔解》二卷,在《论语》学史上,成为疑注改经的代表作。
作者简介:唐明贵(1971— ),男,山东临清人,聊城大学哲学研究所副教授,史学博士。
论“韩李”之学与理学萌芽
论“韩李”之学与理学萌芽论“韩李”之学与理学萌芽摘要:宋明理学的产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大事件,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然其源头可追溯到唐中叶的韩愈和李翱。
韩愈站在时代的高度,痛斥佛老,力图重振儒学,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道统”论和“性三品”说,其道统思想上承孔孟、下启程朱,开宋代理学道统论之先河,是承前启后,联结两端的中间环节。
与韩愈亦师亦友的李翱修正了老师韩愈的“性三品”说,提出了“性善情恶”的“复性”说,这不仅开启了理学心性论的先河,也为宋代理学融合三教做出了表率。
由此可见,以韩愈和李翱为代表的儒学复兴运动,确乎是宋代理学的先导。
而正是由于韩愈、李翱师生两人对理学形成的先导性贡献,有学者常以“韩李”并称。
关键词:韩愈;“道统”论;李翱;“性三品”说;“复性”说从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来看,到了中唐,中国文化再一次发生了转折。
众所周知,“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唐自安史之乱后,政局日趋混乱,至于衰亡”。
[1] (p.197)其实“安史之乱”不仅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史的转折点。
正如叶燮在《己哇集·百家唐诗序》中所说:“贞元、元和之际,后人称诗,谓为中唐。
不知此‘中’也者,乃古今百代之中,而非有唐之所独,后千百年无不从是以为断”。
故有学者论断说“不独诗史如此,放大至整个文化史,中唐也可视作‘古今百代之中’,即以此为界标,有一前后判然相别的阶段性区分。
”[2](p.144)西方学者谢和耐注意到唐中叶至宋代的巨变,他指出:“在公元8世纪的唐朝,中国有过最辉煌的岁月,而到了公元12—13世纪,情势就有了令人瞩目的扭转。
在这4世纪中,发生过急剧的变化。
一个尚武、好战、坚固和组织严明的社会,已经为另一个活泼、重商、享乐和腐化的社会取代了。
”[3](p.2)与社会经济的巨变相适应,文化史也显露变迁轨迹。
此以唐中叶的文化领军人物“韩李”为旗帜。
陈寅恪先生曾以六端盛赞韩愈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特殊地位,包括“一曰:建立道统,证明传授之渊源”;“二曰:直指人伦,扫除章句之繁琐”;“三曰:排斥佛老,匡救政俗之弊害”;“四曰:呵诋释迦,申明夷夏之大防”;“五曰:改进文体,广收宣传之效用”;“六曰:奖掖后进,期望学说之流传”。
历史趣谈:李翱和韩愈是和关系?李翱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李翱和韩愈是和关系?李翱的哲学思想是什么导语:唐朝李翱是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曾在唐德宗年间担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等职位。
唐朝李翱是甘肃秦安东人,为西凉王李暠的后人。
唐代年间,唐朝李翱是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曾在唐德宗年间担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等职位。
唐朝李翱是甘肃秦安东人,为西凉王李暠的后人。
唐代年间,韩愈发起了古文运动,李翱跟随韩愈共同推进了古文运动的发展。
所以,韩愈不仅是李翱的弟子,俩人还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李翱非常推崇儒家思想,所以也是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发展者。
李翱25岁时,在汴州认识了韩愈,李翱聪明好学,一直追随韩愈。
韩愈认为李翱是位有志之士,便将侄女嫁给了李翱。
公元798年,李翱参加科举考试一举夺得进士第,担任授书郎一职。
唐宪宗年间,李翱担任国子博士等职,他主张“指事载功,则贤不肖易见”等吏治观点。
公元820年,李翱担任考功员外郎等职位。
李翱性格正直,敢于向统治者直谏,因此也得罪了很多在朝人士。
所以,李翱遭遇到朝中官员报复,被贬谪至朗州担任刺史一职。
后来,李翱再次被召回朝廷任用,担任礼部郎中一职。
李翱对政事有很大的见解,但是统治者并不采纳李翱的奏章。
李翱愤懑不平,认为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他前往去拜见宰相李逢吉,指责李逢吉的过失。
李翱在庐州担任刺史期间,恰逢旱灾非常严重,庐州百姓大多逃亡,官吏们乘机抢购百姓的良田和屋舍,致使很多百姓都无家可归。
这些无家可归的百姓们依然要肩负起沉重的赋税。
李翱见此情况后,将乡绅官吏抢夺的财产,全都返还给了百姓。
唐文宗年间,唐代李翱再次被招入朝廷担任谏议大夫等职。
李翱是唐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李翱的哲学思想受到世人推崇。
生活常识分享。
韩愈道统说的主要内容
韩愈的道统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他将“道”视为最高永恒的存在,体现在天地人中,除了精神价值,还包含一整套具体
的内容。
2.他以孟子之说为基础,将儒家的传承统绪进一步明晰化和完整化,用以代表儒家的精神
价值。
3.他解释“道”为依着仁义的要求去做,而“德”则是指仁义本来具足于人的本性之中。
因此,道德应以仁、义为内容,二者应该是合一的。
4.他认为,以仁义为内容的“道”就体现于礼乐教化与刑政施设之中,体现于君臣、父子、
夫妇的日常交往之中,体现于士农工商贾的日常生活方式之中。
所以,韩愈的道统说主要强调了仁义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基础,将儒家思想明晰化和完整化,强调其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
浅论韩愈与李翱排佛思想的不同
浅 论 韩 愈 与李 翱 排 佛 思 想 的不 同
巨利 宁
摘 要: 佛教在唐代走向鼎盛 , 在理论上得到 空前发展 , 而作为 中国正统思想代表 的儒 学 虽然表 面兴盛 , 但 实际上处于一种 衰落状 态。面对儒 学衰微 , 、 韩愈 李翱挺 身而 出, 重振儒 学的大旗 , 举起 直面佛 老挑战 。韩 愈 与李翱 关 系介 于师友之 间, 李翱 继承 了韩愈排 佛精 神 , 与 韩愈 的排 佛 思想特 别是心性 论 思想相 比较而 但 言, 却存在很大不 同。因此对两者的排佛 思想进 行分 析比较 , 有利于加深对唐代儒 家排佛 的认识 。 关键词 : 韩愈 ; 李翱 ; 排佛 ; 人性论 ; 道统
中图分类号 :9 8 B 4 文献标识码 : A
东晋南北朝 以后 , 教 、 佛 道教处 于逐渐 兴盛 状态 , 儒 家则几乎 没有 多少 发展 。唐代 实行 三教 并 重 的文化 政 策 , 家虽 有《 儒 五经 正义 》 的修撰 , 这仅仅 是一 种文 献 但 整理工作 , 思想上少 有创 建。相 比而言 , 佛教 的唯 心主义 说教 比传统 的天命论 、 天人感应 、 神观念 更为 精妙 , 鬼 更 具吸引力 , 能满足普 通人 的精神需 要。这使 佛教势 力 更 不断膨胀 , 不仅俘虏 了大批王公贵族 , 而且俘虏 了大批知 识分子 。面对儒学的式微 , 作为儒家知识分 子的韩愈 、 李 翱举起 了重振儒学的大旗 , 面佛教 的挑战 。 直 唐初 , 管有傅 奕 、 尽 吕才等 人挺身 而 出 , 极力 批判 佛 教 。但 他们 的排佛 , 主要是却 没有发起 冲击 。与他 对 们不同的是 , 韩愈 、 李翱开始从儒 家 自身 资源 中寻 找内在 根据 , 梳理并重建儒 家 的心性论 , 从理 论上 与佛 教对抗 。 韩愈是唐朝古文运动 的领袖 , 也是 思想 界的重 要代表 人 物 。他在批判佛 教时 , L , 尊孑 孟 斥佛 老 , 出道统学说 , 提 构 建性三 品说的人性论 体 系。李 翱 与韩 愈交 往甚 密 , 师 亦 亦友 , 在政 治上 和思想 上深受 韩愈影 响。但仔 细 比较 起 来 , 的排佛思想特别是心性论 , 在很大不 同。本 两人 却存 文尝试就两人的排佛思 想 , 特别是 心性论 思想 加 以比较
韩愈道统说的主要内容
韩愈道统说的主要内容
摘要:
I.引言
- 介绍韩愈道统说的背景和意义
II.韩愈道统说的主要内容
- 道统的概念
- 道统的传承
- 道统与儒学的关系
III.韩愈道统说的影响
- 对后世儒学的影响
- 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IV.结论
- 总结韩愈道统说的主要观点和影响
正文:
韩愈道统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儒学家韩愈提出的关于儒学道统理论的主要内容。
道统说是韩愈为了强化儒学的真理性而提出的学说,主张儒学道统的传承是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等历代圣贤一脉相承,不断发扬光大的。
韩愈的道统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道统的概念。
道统是指儒学所传承的一种文化传统,是一种包括思想、道德、礼仪、政治等方面的理论体系。
韩愈认为道统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必须加以继承和发扬。
其次,道统的传承。
韩愈认为道统的传承是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等历代圣贤一脉相承的。
这些圣贤通过他们的言行、教诲、著述等途径,将道统传授给后世。
韩愈强调,道统的传承不仅仅是儒家学术的传承,更是道德、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传承。
最后,道统与儒学的关系。
韩愈认为,道统是儒学的核心和灵魂,儒学是道统的具体表现。
道统为儒学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儒学则将道统发扬光大,使其更加完善。
道统说对后世儒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许多儒学家都继承和发展了韩愈的道统说,使其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韩愈道统说是对儒学道统理论的重要阐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名词解释韩愈道统论
名词解释韩愈道统论摘要:一、韩愈简介二、道统论概念三、韩愈道统论的主要内容四、韩愈道统论的影响五、总结正文:一、韩愈简介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被尊奉为“文宗”,与柳宗元齐名,合称“韩柳”。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哲学、文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道统论概念道统论是韩愈提出的一种思想观念,主张儒家学说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强调儒家道德观念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韩愈认为,道统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是维护社会秩序、弘扬道德风尚的基石。
三、韩愈道统论的主要内容1.儒家学说为正统:韩愈认为,儒家学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他提倡回归经典,发扬儒家伦理道德,以挽救世道人心。
2.排斥佛道:韩愈反对佛教和道教,认为这两种宗教思想会导致社会道德沦丧。
他主张恢复儒家道统,摒弃佛道的影响,重塑社会风气。
3.强调道德修养:韩愈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
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道德在政治、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作用。
4.倡导实学:韩愈主张求实、务实,提倡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
他认为,儒家学说应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韩愈道统论的影响1.思想影响:韩愈道统论在唐代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促使儒家学说重新成为社会主流。
2.文学影响:韩愈的道统论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使得文学作品更加注重道德教化作用。
3.社会影响:道统论的提倡有助于弘扬儒家道德观念,整顿社会风气,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五、总结韩愈道统论是一种强调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文化观念,主张儒家道德观念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道统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韩愈的思想观念,以及其在我国古代文化、哲学、文学等领域的重要地位。
韩愈_李翱的经学思想透析
Ξ韩愈、李翱的经学思想透析王宏海1,曹清林2(1.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2.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河北保定 071002)摘 要:《论语笔解》是韩愈、李翱对《论语》的新解,今人研究甚少,忽视了其在经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韩、李以心解经、神化孔子和改动经文的经学思想标志着真正开启了宋学,也表明了中国解释学的转向。
二者的经学思想的建构对今天理论上的综合创新,复兴民族文化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论语笔解》;韩愈;李翱;经学中图分类号:B 24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Ο5587(2005)02Ο0035Ο04 韩愈、李翱是唐代中晚期著名的儒学家、古文运动家,合著《论语笔解》[1],开宋学先河,冯契先生誉之为理学先驱。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清人储欣将李翱收为“唐宋十大家”。
宋晁公武引苏舜钦语,曰“唐之文章称韩柳,翱文虽辞不迨韩,而理过于柳”[2]。
欧阳修在《读李翱文》中言:“恨翱不生于今,不得与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时,与翱上下其论也”[3]。
近人陈寅恪、钱穆等大师均认为研究宋明理学必自唐代始,亦有自韩愈、李翱始之意。
尽管如此,过去人们仍多研究韩愈的文学思想和“五原”等文章中的心性论;亦多考察李翱的《复性书》。
鲜有研究二者合著的《论语笔解》,使人觉得韩愈、李翱在经学史上的地位似难确断。
然如仔细研究《论语笔解》,就不难发现他们在经学史上的地位决不次于“宋初三先生”的开山之功。
因此,研究韩、李的经学思想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
“宋学”是相对“汉学”而言的,汉代儒学家的学术倾向侧重训诂、考据,对经文释义较少附以己意。
至宋代时,儒学家一反汉儒家法,他们侧重以“理”解经,以“心”解经,附以己意,甚至窜改经文,对经文随意增减,对先儒之注疏,根据己谓之“圣道”而修改,就内容而言,宋儒解经时侧重“心性”、“人心”、“道心”和“道”统等方面的研究。
韩愈、李翱是汉学向宋学转变的关键人物,《论语笔解》真正表明了经学的转折,宋学的开启。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李翱简介,曾从韩愈学古文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李翱简介,曾从韩愈学古文人物生平李翱(áo)自幼“勤于儒学,博雅好古”,写文章注重气质。
25岁时,在汴州与韩愈相识。
从此,追随韩愈,勤奋好学,博学有才,并娶韩愈侄女为妻。
他与韩愈经常在一起,谈文论学,写作古文,维护儒道,反对佛老,发表文学主见,积极倡导古文运动。
德宗贞元十四年(798),李翱中进士第,初任授书O,后三迁至京兆府司录参军。
宪宗元和初年,转国子博士、史馆修撰。
主张“指事载功,则贤不肖易见”;然后“可以传言后世”的治史观点。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李翱任考功员外郎,并兼史职。
《吴中先贤谱》苏文编绘李翱性格耿直,议论无所避忌。
权贵虽“重其学”,而“恶其激讦”,因此,“仕不得显官”。
谏议大夫李景俭一度“举翱自代”,后因李景俭贬黜,李翱降任朗州刺史。
后李景俭复职,才被召为礼部郎中。
重振朝纲的抱负无法实现,他郁愤无处发泄,便去见宰相李逢吉,当面指责他的过失,并提出自己告病回乡。
李逢吉并末计较李翱的言行,还上奏让李翱担任庐州刺史。
李翱到庐州后,正值旱灾严重,逃亡人数达万人,官史们大量抢购田屋,以获取暴利。
倾家荡产的人家,仍要照旧交纳赋税。
李翱下令“以田占租”,不得隐瞒。
收缴大户豪门万余缗,使贫苦百姓得以安生。
唐文宗大和初年,李翱入朝担任谏议大夫、知制诰。
三年(829),改中书舍人。
不久,又出任郑州刺史。
后改任桂州刺史、御史中丞、桂管都防御使、谭州刺史、湖南观察史等职。
大和八年(834),被征召为刑部侍郎,后转为户部侍郎,检校户郡尚书、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
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卒。
谥为文,世称李文公。
李翱是韩愈的学生,所以他的文学思想受韩愈的影响很深。
他积极协助韩愈推行古文运动。
主张文章要义、理、文三者并重,“文以载道”是他文学主体的核心。
他的文章素与韩愈齐名。
著有《李文公集》104篇。
主要成就著作《佛斋论》故温县令杨垂为京兆府参军时,奉叔父司徒命,撰集《丧仪》。
韩愈《与李翱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韩愈《与李翱书》原文及翻译译文1、韩愈《与李翱书》原文及翻译译文韩愈《与李翱书》原文及翻译韩愈原文:使至,辱足下书,欢愧来并,不容于心。
嗟乎!子之言意皆是也。
仆虽巧说,何能逃其责耶?然皆子之爱我多,重我厚,不酌时人待我之情,而以子之待我之意,使我望于时人也。
仆之家本穷空,重遇攻劫,衣服无所得,养生之具无所有,家累仅三十口,携此将安所归托乎?舍之入京,不可也,挈之而行,不可也,足下将安以为我谋哉?此一事耳,足下谓我入京城,有所益乎?仆之有子,犹有不知者,时人能知我哉?持仆所守,驱而使奔走伺候公卿间,开口论议,其安能有以合乎?仆在京城八九年,无所取资,日求于人以度时月,当时行之不觉也,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
今年加长矣,复驱之使就其故地,是亦难矣。
所贵乎京师者,不以明天子在上,贤公卿在下,布衣韦带之士谈道义者多乎?以仆遑遑于其中,能上闻而下达乎?其知我者固少,知而相爱不相忌者又加少。
内无所资,外无所从,终安所为乎?嗟乎!子之责我诚是也,爱我诚多也,今天下之人,有如子者乎?自尧舜以来,士有不遇者乎?无也?子独安能使我洁清不洿,而处其所可乐哉?非不愿为子之所云者,力不足,势不便故也。
仆于此岂以为大相知乎?累累随行,役役逐队,饥而食,饱而嬉者也。
其所以止而不去者,以其心诚有爱于仆也。
然所爱于我者少,不知我者犹多,吾岂乐于此乎哉?将亦有所病而求息于此也。
嗟乎!子诚爱我矣,子之所责于我者诚是矣,然恐子有时不暇责我而悲我,不暇悲我而自责且自悲也。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难耳。
孔子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彼人者,有圣者为之依归,而又有箪食瓢饮足以不死,其不忧而乐也,岂不易哉!若仆无所依归,无箪食,无瓢饮,无所取资,则饿而死,其不亦难乎?子之闻我言亦悲矣。
嗟乎,子亦慎其所之哉!离违久,乍还侍左右,当日欢喜,故专使驰此,候足下意,并以自解。
愈再拜。
注】[1]与李翱书:本文写于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时李翱在长安,韩愈在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府任节度推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与李翱的道统与人性
作者:
来源:《管理学家》2014年第10期
韩愈的管理思想,首先表现在他对“原理之原”的探寻上。
“五原”是韩愈在这一方面的代表作。
所谓五原,是《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五篇文章。
孔子老子都讲道,历代治国离不开道,到底什么是道?韩愈以《原道》来说明道的本义、引申含义及其相关概念关系。
他认为:“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他解释了仁的本意“博爱”和义的本意“行而宜之”,凡是通向仁义的路径就是道,可以自我实现仁义而不需要外力作用就是德。
所以,仁义才是实质,而道德不过是实现仁义的工具或者路径。
道德是“虚位”而仁义才是实体。
正因为如此,道有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德有吉德和凶德。
韩愈的这一解释,实际上已经认识到实质道义和形式道义的关系。
但同西方不一样的是,他的这一认识,奠定了中国管理思想中实质道义高于形式道义的基调,未能产生形式道义先于实质道义的逻辑推论。
这一点,是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重本质轻方法的理论总结。
韩愈指出,仁义道德不仅是概念,而且通过“先王之教”有其具体表现。
表现在文献上,就是《诗》《书》《易》《春秋》;表现在制度上,就是礼乐刑政;表现在民众上,就是士农工商;表现在秩序上,就是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表现在器物上,就是服饰居室食物用具。
这种道明白易懂,这种教简单易行。
由此,韩愈强调,这种道不是老子所说的道,也不是释家所说的道,而是按照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这条线索传下来的,这就叫做道统。
到了孟子,道统中断,荀子和扬雄没有把它弄清楚。
周公之前,传承道统的是君主,所以道统表现在政事中;周公之后,传承道统的是学者,所以道统表现在言说中。
道统说的最大意义,是以周公为界,隐含了周公以后道统不在君主这一判断。
按照韩愈的说法,三代的君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推行政教,因为他们掌握了道统;春秋以后的君主就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执政,因为道统不在他们手里,需要掌握道统的学者检验政统是否符合道统。
由此,君主不能随心所欲就有了理论依据。
以往儒家学说中强调天心即民心、民意即天意,一直缺乏可操作性。
韩愈的道统说,为掌握道统的学者(即士大夫)设计出在君民之间关键的中介地位,倡导精英政治,由学者构建出为君之道,并诱导君恩下泽;再由学者充任的大臣体察民情,并实现民意上达。
这种治理结构完全不同于西方兴起的委托代理结构。
如果与西方的立宪政治比,道统学说要求的不是虚君,而是“垂拱而治”,权力合法性还在君主手里,但权力正当性在道统。
在西方,权力合法性与正当性是一体的;在中国,权力合法性和正当性是分离的。
谁掌握道统,谁就成为合法性与正当性之间的有效中介。
因此,中国古代的治理,究其本原,既不是君治,也不是民治,更不是君民共治,而是掌握道统的君子之治。
这一点,是中国管理特色的深层内涵。
关于人性,韩愈写有《原性》。
“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
性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性者五;情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情者七。
”人们一般把韩愈的人性论同董仲舒的性三品说联系起来,但韩愈的发展在于他对性与情的关系进行了论证。
韩愈认为,人性与生俱来,具有先天性;而人情为主体与客体互动而来,具有后天性。
性即生,情接境。
性的要素有仁礼信义智五个方面,上品之人五德俱全并且相得益彰,中品之人五德长短不齐并且杂乱无章,下品之人五德悖离并且互相冲突。
情的要素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个方面,上品之人七情能够恰到好处,中品之人七情或过或不及但能追求适中,下品之人七情率性而行不加克制。
性善则情善,性恶则情恶。
韩愈认为性的上下是固定不变的,上品人性“就学而易明”,所以上者可教;下品人性“畏威而寡罪”,所以下者可制。
区别人性,目的在于针对不同人性采用不同对待方式。
从管理思想角度看,韩愈实际上试图通过人性的不同假设,对应管理中的自治与他治。
而性与情的对应关系,又可以对应内在价值与外显行为的关系。
对韩愈的人性论,李翱在《复性书》中进行了修正。
李翱强调性善情恶,认为性是“天之命”,是上天赋予每个人的本性,由此出发,李翱反对把人性分为三品,“圣人知人之性皆善”。
人之所以为恶,是七情惹的祸。
在性与情的关系上,性是内在的,情是外显的。
情由性而生,性由情而明。
无性则生不出情,无情则看不到性。
圣人和百姓的区别是,圣人清楚本性所在,百姓被情欲淹没而不知本性。
发现本性的路径是清心寡欲,以“寂然不动”的静心体察本性。
人的修养,就是忘情复性。
忘情而克服七情的困扰,复性而走向超凡入圣。
具体方法是“斋戒其心”,达到至诚境界。
从管理学角度看,李翱复性方法,本质为一种摒除干扰的学习,同当代的组织学习理论有类似之处。
所不同的是,当代的组织学习,所要克服的是外在的习惯性防卫,而李翱的复性,所要克服的是内在的情欲化迷失。
韩愈以道统传人自居,李翱也非常自信,他声称“夫子复生,不废吾言矣”。
两人各有侧重:韩愈推崇《大学》,旨在“明德”,倡导修齐治平的内圣外王;李翱推崇《中庸》,旨在“至诚”,弘扬修身养性的性命之学。
正是他们的这种努力,开启了宋代理学的先声。
也正是他们的努力,奠定了“四书”在儒家学说中的核心位置。
在古代管理思想史上,韩愈和李翱的贡献属于基础中的基础。
表面上,他们并未在具体管理方法上有所创新,实质上,他们影响到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走向。
他们对外回应佛教思想对本土思想的冲击,对内清除从老庄到玄学对儒家学说的浸染,奠定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学理发展路径。
除了道统和人性这两个基础性问题外,韩愈由于仕途的磨难,在许多问题上都深有感触,写了不少对于管理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
例如,人性的上品与下品,对应着君子与小人(韩愈在《原毁》中称其为“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
他强调,古之君子,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具有很高的自治能力。
看到圣贤,会见贤思齐,去除自己不如圣贤的东西,努力向圣贤靠拢,会对自己发誓:同样是人,别人能做到我为何做不到。
对待别人则肯定其长而不苛责其短,视其进步而不咎既往。
今之君子不然,看自己是一朵花,看别人是豆腐渣。
自己有一点长处就沾沾自喜而不思进取,别人有一点短处就抓住不放。
用常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用圣贤的标准要求别人。
今之君子的这种毛病,根子是对己懈怠,对人忌妒。
对己懈怠则不能修身,对人忌妒则惧人上进。
一旦这种人得势,则会善恶颠倒,“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治理国家,需要古
之君子,不需要今之君子。
韩愈的这一观点,指出了懈怠与忌妒在管理中的危害,也指出了对待君子与小人两种不同管理方式的根源。
在《对禹问》中,韩愈跳出禅让与世袭对立的传统观念,认为尧舜禅让传贤与夏禹传位于子都有可取之处。
有圣人则禅让传贤,可以利民;无圣人而传位于子,可以免争。
圣人不世出,可遇而不可求。
没有圣人而禅让,只会造成争夺动乱,传子则君主虽不贤也可守法而治。
在《杂说》四则中,韩愈用类比方式论证社会现象和治理问题。
其一以云与龙的关系,说明神与灵之间的互动,形象地揭示了“造势”与“乘势”的奥妙;其二以人的脉象与胖瘦的关系,说明纪纲治乱与社会安危之间的主从,深刻地揭示了源与流的区分判定;其三以外貌与心术的不符,说明以貌取人与以心术行事取人的差别,直率地批评了用人的常见偏差;其四以伯乐对千里马的识别,说明领导眼力对发现和使用下属的决定作用,尖锐地抨击了“天下无马”的症结所在。
在《圬者王承福传》中,韩愈通过对一个平民劳动者的叙述,认真思考了社会等级、兴衰机制、利己与利他的关系等重大问题。
在《送孟东野序》中,韩愈由“物不平则鸣”入手思考天命与人为的关系问题。
在《师说》中,韩愈对为师之道和治学之道论述相当透彻,其将其看作管理之道也不过分。
在韩愈的文章中,这种以事说事、借题发挥、由物理到人伦、由个人到社会的论证方式,或直接或间接都涉及到对管理的见解。
人们多从文学角度评价这些文章,或从哲学角度分析这些文章。
但从韩愈倡导的“文以载道”原则出发,我们不妨说,韩文之道,包含了管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