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触龙说赵太后_修辞心理过程分析
触龙说赵太后赏析
触龙说赵太后赏析触龙说赵太后原文赏析《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开篇就描绘了一个气氛极为紧张的局面:赵君新亡,秦兵犯赵赵求齐助,齐要长安君作人质爱子心切的赵太后不肯让儿子去冒这个风险,严词拒绝了大臣们的强谏,并声称“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在这样剑拔弩张的情况下,触龙的谏说显然要困难许多。
他深知要能说服赵太后,就必须让她明白“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
然而,若从正面去讲道理,则将不但无济于事,反而会自取其辱。
因此,必须顺着太后溺爱长安君的心理因势利导,巧说妙谏。
在争取到面见太后机会后,触龙先用缓冲法关切地询问太后的起居饮食,并絮絮叨叨地与她谈论养生之道,使本来“盛气而揖之”、戒备心极强的“太后之色少解”。
这样,就从感情上消除了太后的逆反心理和敌对情绪,为进谏的成功拆除了第一道屏障。
接着,触龙用引诱法恳切地为自己的幼子舒棋请托,以期让太后产生共鸣,从而引出她的心事。
果然很快就勾起了太后的爱子之情。
在她看来,触龙简直可以算得上是同病相怜的“知己”了。
她不仅“笑曰”了,而且饶有趣味地与触龙争论谁更疼爱幼子的问题,开始毫不掩饰地向触龙袒露心迹了。
这就为下一步谈论如何爱子的话题奠定了基础。
触龙抓住契机,用旁敲侧击的激将法说太后疼爱燕后胜过长安君。
这一招果然奏效,立即引发了太后的反驳“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触龙千回百折,终于得到了他最想要太后说的一句话。
此时,他才可以正八经地谈论他的爱子观了。
他于是从容回顾往事曰“媳之送燕后,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极力夸赞太后爱燕后而为之“计久长”的明智之举,以反衬出她爱长安君的“计短”。
由于触龙不是像其他大臣那样指贵太后不该溺爱幼子,而是批评她还爱的不够,应像疼爱燕后那样疼爱长安君,才算爱得深远,所以太后听着十分顺耳,在不知不觉中已完全接受了触龙彀中。
一声爽朗的“然”,就说明她已经完全接受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
《触龙说赵太后》赏析
《触龙说赵太后》赏析导读:《触龙说赵太后》赏析《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记叙了赵国左师触龙运用巧妙的方法说服赵太后,为挽救国家危难而让少子长安君“质于齐”的经过,说明了封建统治者应该为子女“计深远”,并“令有功于国”,以期能“自托”的道理。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赵太后新用事──老妇必唾其面”),交代触龙说赵太后的背景。
赵国面临“秦急攻”的严重局势,向齐国求援,而齐国提出“必以长安君为质”。
赵太后出于宠爱幼子,坚决不肯答应,并拒绝朝中大臣的进谏,一时形成了僵局。
太后当众宣布“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这充分表现了她的固执任性、蛮横专断,而又缺乏政治远见。
大臣的“强谏”与太后的坚拒形成了尖锐矛盾,这个矛盾能否得到解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
触龙在这种情况下去进谏,显然是极端重要而又极其困难的。
第二部分(“左师触龙愿见太后──齐兵乃出”),记叙触龙说服赵太后的经过,这是全文的重点。
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触龙针对赵太后的心理状态采用了一整套“迂回战术”,动之以情,喻之以义,终于说服太后。
首先用“缓冲法”。
触龙见到“盛气而揖之”的赵太后,根本不提“令长安君为质”的大事,而是先从叙谈生活琐事入手,自诉“病苦”之情,再问候太后的饮食起居,表示关心,从而使太后“色少解”。
在叙寒温、谈家常之中缓和了紧张气氛,开始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为下一步进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其次用“引诱法”。
气氛虽有所缓和,但深谈的时机尚未成熟,触龙仍不直接提长安君的问题,却提出要为自己的少子舒祺谋个黑衣卫士职位的事,这就使太后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触龙此行只是为其子求情而来,从而拆除心中的戒备。
触龙还说出“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的哀婉之词,在“爱子”上引起了太后感情上的共鸣。
触龙正是以自己的爱子之心为诱饵,巧妙地引出太后爱子之情,从而过渡到长安君的问题上来。
再次用“旁击法”。
话题虽然已转到少子(长安君)身上,但还不宜贸然接触到长安君当“人质”的问题,因此触龙又转弯抹角地把太后的爱女燕后与爱子长安君作一比较,故意强调太后爱燕后胜过爱长安君。
《触龙说赵太后》赏析
《触龙说赵太后》赏析《触龙说赵太后》赏析《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记叙了赵国左师触龙运用巧妙的方法说服赵太后,为挽救国家危难而让少子长安君“质于齐”的经过,说明了封建统治者应该为子女“计深远”,并“令有功于国”,以期能“自托”的道理。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交代触龙说赵太后的背景。
赵国面临“秦急攻”的严重局势,向齐国求援,而齐国提出“必以长安君为质”。
赵太后出于宠爱幼子,坚决不肯答应,并拒绝朝中大臣的进谏,一时形成了僵局。
太后当众宣布“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这充分表现了她的固执任性、蛮横专断,而又缺乏政治远见。
大臣的“强谏”与太后的坚拒形成了尖锐矛盾,这个矛盾能否得到解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
触龙在这种情况下去进谏,显然是极端重要而又极其困难的。
第二部分,记叙触龙说服赵太后的经过,这是全文的重点。
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触龙针对赵太后的心理状态采用了一整套“迂回战术”,动之以情,喻之以义,终于说服太后。
首先用“缓冲法”。
触龙见到“盛气而揖之”的赵太后,根本不提“令长安君为质”的大事,而是先从叙谈生活琐事入手,自诉“病苦”之情,再问候太后的饮食起居,表示关心,从而使太后“色少解”。
在叙寒温、谈家常之中缓和了紧张气氛,开始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为下一步进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其次用“引诱法”。
气氛虽有所缓和,但深谈的时机尚未成熟,触龙仍不直接提长安君的问题,却提出要为自己的少子舒祺谋个黑衣卫士职位的事,这就使太后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触龙此行只是为其子求情而来,从而拆除心中的戒备。
触龙还说出“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的哀婉之词,在“爱子”上引起了太后感情上的共鸣。
触龙正是以自己的爱子之心为诱饵,巧妙地引出太后爱子之情,从而过渡到长安君的问题上来。
再次用“旁击法”。
话题虽然已转到少子身上,但还不宜贸然接触到长安君当“人质”的问题,因此触龙又转弯抹角地把太后的爱女燕后与爱子长安君作一比较,故意强调太后爱燕后胜过爱长安君。
让心灵擦出火花_触龙说赵太后_赏析及创新设计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07年第7期总第401期【摘要】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触龙劝谏的成功就在于时、人、事、谋的“非常态”,其中非常之谋的成功,巧在攻心。
教学中应抓住人物心理的变化,引导学生做细致入微的体察,并调动其情感体验与文中人物对话交流。
【关键词】非常态;情感体验;对话交流;课文赏析谋臣策士的言辞是《战国策》中颇具艺术魅力的部分,而《触龙说赵太后》则是记录谋臣成功巧谏的上佳篇章之一。
成就此文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在于其人其事的“非常态”,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文中老臣触龙正是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的非常之时,主动请缨,以非常之谋,巧妙地说服非常之人赵太后,把即将到来的灾难化解于无形。
鉴赏此文,这几个“非常”不可或缺。
现展开如下:非常之时。
假如没有非常背景的对照衬托,就不能显出触龙的大义与大智。
文章第一段短短五十字,简练传神地展现了当时的方方面面:“赵太后新用事”,一个“新”字,可见赵国新旧交替,政局动荡。
虽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支撑门面,但国势大不如前。
“秦急攻之”,“急”则显出虎狼之秦的来势汹汹,彼时秦已连克三郡,赵国岌岌可危。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一个“必”字可见齐国态度之强硬。
本来战国时代,诸侯国结盟派王子或世子到别国作抵押已成国际惯例,齐国要求并非苛刻。
而赵国内部赵太后君臣尚未磨合,彼此心意难通。
一方面大臣站在国家立场上“强谏”,义正词严;一方面赵太后“必唾其面”,毫不讲理。
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如何快刀斩乱麻?“触龙愿见太后”,“愿”者,希望。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见其丹心一片。
非常之人。
赵太后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赵威后。
《战国策・齐策》的《赵威后问齐使》一文中,赵威后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认为它是先低贱而后尊贵,而赵威后的“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一番言论成了千古佳话。
就是这样一位颇为开明的君主,却由于溺爱幼子,一时糊涂,甚至蛮不讲理。
文言文《触龙说赵太后》古文赏析
《触龙说赵太后》古文赏析【作品介绍】《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
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
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
齐国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
赵威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致使国家危机日深。
触龙在这种严重的形势下说服了赵威后,让她的爱子出质齐国,解除了赵国的危机的故事。
【原文】触龙说赵太后出处:《战国策·赵策四》赵太后新用事(1),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
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2),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3)。
太后盛气而揖之(4)。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5),故愿望见太后。
”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耳(6)。
”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7),和于身也。
”太后曰:“老妇不能。
”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8),最少,不肖。
而臣衰,窃爱怜之。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9),以卫王宫(10)。
没死以闻(11)。
”太后曰:“敬诺。
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
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12)。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13)。
”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14),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15)!’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16),至于赵之为赵(17),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
”曰:“微独赵(18),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
九年级下册语文《触龙说赵太后》教案、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
为了巩固所学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我会设计一些课堂练习,包括词语解释、句子翻译、课文理解等。这些练习旨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在学生完成练习后,我会挑选部分答案进行展示和讲解,指出其中的共性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可以选择一位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分析其忠诚、正直、勇敢等品质,并撰写一篇简短的人物传记。
4.创新性作业:
-以《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为背景,创作一篇短篇历史小说,要求在故事中融入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元素。
-分组合作,每组设计一场关于《触龙说赵太后》的课堂剧,通过角色扮演,再现课文中的经典场景。
5.阅读拓展作业: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讲述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触龙说赵太后》的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注重点字词和句式。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对课文的分析和解读,分享学习心得。
4.教师讲解:针对课文的重难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知识。
5.情境体验: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代入角色,体验古人的智慧和才情。
设想:通过课堂讨论、课后感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他们认识到忠诚、正直、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以战国时期历史背景为切入点,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激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自主阅读课文,标注重点和难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目标:通过对《触龙说赵太后》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才情,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敬畏文化的情感态度。
课文解析-触龙说赵太后
本文是《战国策》中写谋臣策士巧谏成功的最佳篇目之一。
其所以能千载传诵,历久不衰,原因在于它所富有的永远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和发人深省的思想启迪。
那么,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呢?我们认为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看。
(一)将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展示性格。
触龙说赵太后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她同意将其爱子长安君送到齐国去做人质,以换取齐国派兵来解除秦国对赵国的军事威胁。
但他去谒见太后时已经面临着相当困难的局面。
前有大臣强谏无效,后有太后当众宣布的“有复言令长安君入质于齐者,老妇必唾其面”的警告,今又有太后“盛气而揖之”的场面。
可以说,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将触龙与赵太后置于一种矛盾冲突中,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虽不见刀剑却分明又有剑拔弩张的氛围。
这样,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继续读下去的欲望,另一方面也为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提供了特别的环境——用太后的“严词厉色”来表现触龙的“巧于言词”,对突出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姜氏母子的矛盾冲突可以看作是一种渐进式的矛盾冲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直至最后的全面爆发。
《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触龙和太后的矛盾冲突则是相反的,从大到小,从有到无,直至最后的全面解决。
(二)文章叫“触龙说赵太后”,那么,全文描写的重点自然应该在于“说”字。
事实上,善于用轻松细致的笔触描写人物委婉亲切的说辞,来表现人物隐约微妙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正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
一句话:精彩的对话描写。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将触龙与赵太后置于一种矛盾冲突中。
在这种剑拔弩张的气氛下,触龙如果继续走其他大臣强谏的老路,“批龙鳞,逆圣听”式地进献忠言,虽不至于要有比干剖心的结果,但肯定只能是自取其辱——被吐上一脸的唾沫星子。
但触龙可谓是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他另辟蹊径,始终都是顺着太后“爱子”、为长安君利益着想的这一心态,通过五个步骤,让太后真正明白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同意长安君入齐为质,最终达到了劝谏的目的。
《触龙说赵太后》教学教案
《触龙说赵太后》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触龙说赵太后》一文。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的巧妙。
(3)能够理解文中表达的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触龙说赵太后》。
(2)学会对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勇于接受忠言、善于纳谏的良好品质。
(2)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触龙说赵太后》。
(2)分析文中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理解并实践文中的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
2. 教学难点:(1)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
(2)将文中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触龙说赵太后》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品析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精彩语句。
(2)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5. 实践运用:(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例,谈谈对“忠言逆耳利于行”的理解。
(2)引导学生将文中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触龙说赵太后》。
2. 分析并总结文中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五、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优点与不足。
2. 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历史背景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到《触龙说赵太后》的时代氛围,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 互动式学习: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触龙说赵太后》教案二
《触龙说赵太后》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熟记《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1.2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
1.3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2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人物性格,培养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古代文言文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2学会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意见,培养包容心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1.2文章的论证方法、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
2.教学难点2.1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创作意图。
2.2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解读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简要介绍《触龙说赵太后》的背景和作者。
1.2提问:同学们对触龙和赵太后的故事了解多少?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触龙说赵太后》,了解故事情节。
2.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勾画出生词、难句,并做好笔记。
3.合作探讨3.1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对文本的理解。
3.2各组相互提问、解答,共同探讨文章的论证方法、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
4.分析人物形象4.1教师引导学生从触龙和赵太后的言行举止中,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
5.分析文章结构5.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如总分总、递进式等。
5.2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结构框架。
6.研讨创作意图6.1教师提出问题:作者通过《触龙说赵太后》想传达什么信息?6.2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文章内容和背景,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
四、作业布置1.复习《触龙说赵太后》,巩固生词和语法知识。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气氛活跃。
2.学生在合作探讨环节,能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3.在分析人物形象和创作意图时,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解不深刻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4.作业布置合理,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触龙说赵太后》赏析
“曰”前省略“触龙”。今者:近米。者:助词,附于时间词后,使时间词由单音词变成复音词,并起提顿作用。,殊:很,特别,副词。
赵太后新用事, 太后:帝王的母亲,这里指赵孝成王的母亲赵威后。新用事:刚刚掌权。用事:指当权,掌管国事。 秦急攻之。
急:加紧。之:代洲,代赵国。这件事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即公元前265年,秦攻赵并攻占了赵国三座城市,赵国形势危急。
地理 物理
音乐 体育
美术 化学
生物 日语
俄语
历史与社会
不得:不能。见:指拜见太后。 窃自恕, 窃:私下,私意,表谦敬的副词。自恕:原谅自己。恕:宽恕,原谅。
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xì)也,
而:但是,转折连词。玉体:贵体,敬词。古人重玉,所以用玉来比喻太后的身体。后来,玉体一词,常被用来形容美女的体态。之:助词,用在主语“太后玉体”和谓语“有所郄”之问,使这个主谓结构成为“恐”的宾语。“之”的作用,就是使主谓句成为词组。郄:同“隙”,空隙,引申为毛病。所郄:是具有名词性的“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有所郄:有什么毛病。
信息技术
思想政治
语文 数学
英语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恃:依靠,凭借。辇:古代用两人拉的车子,秦汉以后特指皇帝坐的车子。○太后同样“病足”。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 ”
“曰”前省略主语“触龙”。曰:每日,时间名词作状语。得无:副词性固定结构,与语气词“乎”相呼应,表示带有揣测性语气的问话,可译为为“该不会……吧”。衰:减少。○再问太后饮食。
太后盛气而揖之。
高中语文课文《触龙说赵太后》内容分析
高中语文课文《触龙说赵太后》内容分析一、关于课文触龙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劝说、启发赵太后:父母应为子女作长远打算,而不能只考虑他们眼前的安乐,不能让他们养尊处优、无功食禄。
触龙的劝说最后终于打动了太后,欣然同意让长安君去齐国作人质,换来了齐国的救援。
触龙抓住老年妇女溺爱幼子的心理特点,设身处地替她打算,将长安君的利益和赵国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把利害关系说得具体生动,曲折委婉,层层深入,巧妙地达到了劝说的目的。
课文写的是历史事件,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人物的行动和对话,形象地揭示了人物内心变化的发展过程,是一篇艺术感染力很强的文学作品。
二、内容分析第1段,“说”的前因。
课文一开始,作者只用简要的几笔,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新”“急”,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赵国所面临的危机。
“必以长安君为质”和“老妇必唾其面”中的两个“必”字,说明矛盾已经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
赵太后那么任性,谁还敢去冒犯她呢?因此,读者很希望了解下一步事情究竟怎样解决。
这一段用字不多,却极精练地描绘出触龙所面临的局面。
一系列的困难,为触龙施展其特有的才能提供了机会。
第2段,“说”家常。
“左师触龙愿见”这一急转直下的反接,为下文开辟了广阔的境界。
面对强秦急攻,国破家亡迫在眉睫的形势,触龙忧心如焚,但他的身份和阅历,又使他不能像其他大臣那样“强谏”,遭“唾面”之辱。
所以,他必须找到一种太后能接受的方法。
这是全文展开的条件,也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之一,即办事情要讲究动机、方法和效果的统一。
这一段看似日常闲聊,实际上却是触龙同太后在解决矛盾正式交锋的第一个回合,因而是这篇课文最主要、最精彩的部分。
听说触龙要来见她,赵太后“盛气而揖之”,说明她非常清楚触龙见她的用意,已做好了反唇相讥的精神准备。
哪知这位左师公深谙太后的心理,一出场,就有意识地显出苍老的神态。
“入而徐趋”生动地刻画出触龙应当快走偏不走快的神态。
“至而自谢”的'一席话,又完全出乎太后的意料,说明触龙的态度是那样从容不迫。
《触龙说赵太后》的语言艺术
《触龙说赵太后》的语言艺术《触龙说赵太后》是一部杂剧,由古代文学家、文化名人触龙真人所创作。
这部杂剧以历史上著名的赵太后为题材,通过精彩的剧情和细腻的语言,展现了赵太后独特的个性和不凡的智慧。
下面将从语言艺术的角度来分析这部杂剧的创作特点。
首先,触龙真人在《触龙说赵太后》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比如,他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来描绘人物形象和情感。
例如,他将赵太后比喻为“麒麟才女”,以此来表达她的非凡才能和美丽动人的外貌。
他还将赵太后的智慧和勇敢比作“挥剑断狂澜”,以此来形容她在政治斗争中的果断和勇敢。
这些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不仅丰富了语言的形式,还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其次,触龙真人在《触龙说赵太后》中运用了丰富的对白和唱词,使得剧情更加紧凑有趣。
他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互动来展现他们的性格和内心,使得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同身受。
同时,他还将一些重要的情节和转折点通过唱词的形式来表达,这使得剧情更加曲折有致。
他在剧中精心安排了对白和唱词的使用,使得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情感和命运。
此外,触龙真人在《触龙说赵太后》中运用了对比和抒情的手法,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他通过赵太后与其他人物的对比,展现了她的与众不同和独特魅力。
他还通过人物的抒情独白,表达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矛盾。
这些对比和抒情的手法使得作品更加感人动人,使观众产生共鸣和思考。
最后,触龙真人在《触龙说赵太后》中运用了音韵和节奏的手法,使得语言更加优美和动听。
他善于运用平仄、押韵等技巧,使得剧中的对白和唱词既有音乐的美感,又能让观众更好地接受和理解。
通过音韵和节奏的运用,他使得整个杂剧更加和谐统一,赋予了作品独特的表现力和魅力。
总之,触龙真人在《触龙说赵太后》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对白和唱词、对比和抒情,以及音韵和节奏等语言艺术手段,使得作品充满了生动和活力。
通过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对赵太后形象的深入描绘,这部杂剧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很好地展示了赵太后的智慧和魅力,也给观众带来了思考和启示。
2024年《触龙说赵太后》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触龙说赵太后》教案教学设计教案章节:第一章至第五章第一章:教案设计与教学目标1.1 教学背景与分析分析《触龙说赵太后》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意图。
确定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1.2 教学内容与要点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确定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等。
1.3 教学过程与步骤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如导入、讲解、互动等。
设计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1.4 教学评估与反馈设计教学评估的方式和方法,如考试、提问等。
设计教学反馈的方式和方法,如学生反馈、观察等。
第二章:触龙与赵太后的关系2.1 触龙的背景与特点分析触龙的背景和特点,如身份、地位等。
确定触龙在文中的作用和意义。
2.2 赵太后的背景与特点分析赵太后的背景和特点,如身份、地位等。
确定赵太后在文中的作用和意义。
2.3 触龙与赵太后的关系分析分析触龙与赵太后之间的关系,如互动、对话等。
确定触龙与赵太后关系在文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三章:触龙的游说技巧3.1 触龙的游说背景与情境分析触龙游说的背景和情境,如时代背景、场合等。
确定触龙游说的目的和动机。
3.2 触龙的游说技巧分析分析触龙的游说技巧,如语言表达、说服手法等。
确定触龙游说技巧在文中的作用和意义。
3.3 触龙的游说成果与影响分析触龙的游说成果和影响,如赵太后的态度变化等。
确定触龙游说成果和影响在文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四章:《触龙说赵太后》的文学价值4.1 文体的特点与风格分析《触龙说赵太后》的文体特点和风格,如辞赋、散文等。
确定文体特点和风格在文中的作用和意义。
4.2 文学手法与修辞技巧分析《触龙说赵太后》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如比喻、排比等。
确定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在文中的作用和意义。
4.3 《触龙说赵太后》的文学价值评价评价《触龙说赵太后》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地位。
确定文学价值评价在文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活动5.1 教学资源的准备与利用确定教学资源的种类和来源,如教材、参考书籍等。
触龙说赵太后的劝谏技巧
触龙说赵太后的劝谏技巧
赵太后的劝谏技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用比喻和拟人手法。
赵太后常用比喻和拟人手法来劝谏皇帝,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例如,她曾经说:“皇上,您是一个大树,需要把握好土壤的湿润度,把握好时机,才能把枝叶繁茂。
”
二、使用智慧调整。
赵太后通常会用智慧的话语来调整皇帝的思想,使他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
例如,她曾经说:“您作为一个皇帝,要明辨是非,看清大局,把握时机,以免一失足成千古恨。
”
三、使用威严语气。
赵太后常常会用威严的语气来劝谏皇帝,以表示她的尊重和诚意。
例如,她曾经说:“您是天子,要认真负责,不可轻易放松,以免祸害万民。
”。
《触龙说赵太后》的语言艺术
《触龙说赵太后》的语言艺术《触龙说赵太后》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篇著名作品,它通过对赵太后的描写和讨论,展现了作者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
其语言艺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篇文章的表达方式非常直接而真实。
作者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是以平实的语言呈现事物的本真和真实感受。
例如,在文章中提到赵太后时,作者以“这位聪明伶俐、和善爱民的女人”来描述她,准确而贴切地展现了赵太后的特点。
这种直接的表达方式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意义。
其次,文章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隐喻手法,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性。
比如,作者比喻赵太后的眼睛如“明亮的星星般闪烁着灵动的光芒”,形象地表达了赵太后睿智和聪明的一面。
同时,作者也运用了隐喻,如将赵太后比作“一朵美丽的莲花盛开在帝王宫宴的花园里”,生动地描绘了她在宫廷中的高贵和美好形象。
此外,文章中还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丰富了文章的艺术性。
比如,作者运用了排比句,“她不仅继承经世一哲的文化遗产,更在自己那健康活泼的身躯里继续发扬了这一传统和优良风气。
”这种语言手法通过列举不同的成分,增强了表达的力度和声势。
同时,作者运用了反问句,“天下的茁壮,竟是她的初心吗?”在质问之中,表达了对赵太后为国家做出的辛勤努力的敬佩和赞叹之情。
最后,《触龙说赵太后》通过细腻而深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赵太后的真正理解和尊重。
这篇文章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传记,更是对于一个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勇往直前的悲壮史诗。
作者通过描绘赵太后的人物形象、她的思想理念以及为国家的贡献等方面,以启迪和警示后人。
作品中充满了对历史人物的倾佩、对伟大事迹的歌颂,更传递了一种关于权力与责任的思考。
《触龙说赵太后》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赵太后的形象,展现了她作为一个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英勇和智慧。
通过这篇作品,读者不仅能感受到赵太后的伟大,也能思考历史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体会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与独特之处。
2024年语文教案-触龙说赵太后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触龙说赵太后》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能够领会成语“触龙鳞”、“说客”等的含义及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对比分析,提升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中国古代的辩论技巧,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触龙说赵太后》的原文及翻译。
(2)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对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触龙说赵太后》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示范:(1)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举例示范,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
5. 练习与反馈:(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测试或提问,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论证方法等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触龙说赵太后》原文及译文。
2. 辅助资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论证方法讲解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论证方法。
2.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将课文与其他相关文献进行对比,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谈谈《触詟说赵太后》的修辞艺术
科目:现代汉语修辞选讲题目:谈谈《触詟说赵太后》中的修辞艺术08中师(4)班袁富连 2008024343128《触詟说赵太后》是我们在高中所学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赵国左师触詟运用巧妙的方法说法赵太后同意少子长安君到齐国作人质,从而挽救国家于危亡之中的故事。
当时,赵国新旧政权交替,国内动荡不安,秦国趁机发兵攻打赵国。
迫不得已,赵求救于齐。
但是齐国提出条件:赵国必须派太后幼子长安君到齐国作人质。
家国危难当头,赵太后既束手无策,但面对大臣强谏,更是恼怒异常。
触詟正是在此时出场的。
触詟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劝说、启发赵太后:父母应为子女作长远打算,而不能只考虑他们眼前的安乐,不能让他们养尊处优、无功食禄。
触詟的劝说最后终于打动了太后,欣然同意让长安君去齐国作人质,换来了齐国的救援。
《触詟说赵太后》这篇文章大量运用修辞艺术,细致地描绘了人物的行动和对话,形象地揭示了人物内心变化的发展过程,劝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诱导,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提出让长安君到齐国作人质的要求。
但是溺爱孩子、缺乏政治远见的赵太后不肯答应这个条件,于是大臣竭力劝阻,惹的太后暴怒,“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在这样的情况下,左师触詟并没有像别的朝臣那样一味地犯颜直谏,而是察言观色,避其锋芒,相机行事。
面对怒气冲冲、盛气凌人的赵太后,触詟反复揣摩太后的心理,选择了老年人都共同关心的饮食起居话题,先从自己脚有毛病、不能快走谈起,以己推人,关心起太后的身体情况,自然而然,合乎情理。
别人发自内心的真诚的问候,老年人同病相怜的真实的感受,让赵太后冰冷的内心有了一丝的感动,她无法拒绝触詟提出的问题,于是“色少解”,和触詟交谈了起来。
紧张的气氛得到缓和,谈话有了良好的开端。
触詟和太后接上了话,此时还不能步入正题,因为谈话才刚刚开始,太后也只是“色少解”,此时如果谈及人质问题,太后马上会翻脸不认人,必定会唾触詟满面。
但谁都知道,触詟晋见太后不可能只是为了问寒问暖,谈话还要继续,怎样才能让谈话既显得合情合理,又自然会引到人质问题上呢?触詟于是想到了人性中最合乎人之常情的一面――求请安排孩子。
_触龙说赵太后_修辞心理过程分析
第29卷 增刊V o l.29 Suppl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 nal o f Guangx i U niver sity(Philo so phy and So cial Science)2007年12月Dec.,2007《触龙说赵太后》修辞心理过程分析蓝 岚(广西医科大学大学外语部,广西南宁530021)[摘 要] 心理修辞学研究怎样把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人的言语修养领域。
修辞者在某一特定心理倾向引导下,根据交际的目的充分利用语言对语言进行有意识的、创造性的自我调节。
修辞心理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过程。
本文以《战国策·赵策四》中“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为例,进行修辞心理过程分析。
[关键词] 修辞心理;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中图分类号] 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82(2007)增-0007-02 “多角度、多层次地考察话语建构和话语理解的实际,进一步揭示修辞规律,完善科学的修辞学理论体系已成为修辞学研究的时代主题”[1]。
心理修辞是把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人的言语修养领域。
普通心理学告诉我们,所谓心理,就是脑对客观世界的积极反映形态,是在有机体演化的一定水平上出现的。
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在劳动和语言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思维是人们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去间接、概括地认识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的过程。
由此我们可以给心理修辞下这样的定义:“心理修辞是修辞者的大脑对客观世界(主要是指说写所要关涉的事物、实践等)的积极反映的一种心理活动,亦即修辞者在某一特定心理倾向引导下,根据交际的目的充分利用语言(包括语言的记录符号体系——文字)的一切可能性对语言进行有意识的、创造性的自我调节的一种言语活动”[2]。
它是人类心理发展和语言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具有自觉的能动性,但也要受到社会历史规律的制约。
一、修辞心理(一)修辞心理现象。
《触龙说赵太后》语用分析
《触龙说赵太后》语用分析2003-03-13[内容提要]话语交际是一种双边的或多边的语言行为。
其基本因素是:交际目的、交际对象、语言背景、话语场景、语体风格、美学情趣。
为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交际者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原则:合作原则、礼貌原则、接话原则。
以语用学知识来分析《触龙说赵太后》的话语交际,我们更能体会到触龙高超的话语交际艺术。
[关键词]《触龙说赵太后》语用分析话语交际[作者简介] 新乡市第二中学刘志强话语交际是一种双边的或多边的语言行为。
其基本因素是:交际目的、交际对象、语言背景、话语场景、语体风格、美学情趣。
为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交际者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原则:合作原则、礼貌原则、接话原则。
以语用学知识来分析《触龙说赵太后》的话语交际,我们更能体会到触龙高超的话语交际艺术。
《触龙说赵太后》这个故事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
当时,赵惠文王刚死,孝成王初即位,因年纪太小,故由太后执政。
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
秦国认为有机可乘,发兵东下,赵国危在旦夕。
迫不得已,赵求救于齐。
按惯例,齐提出一个苛刻的条件:即赵国必须派太后幼子长安君质于齐。
此时面对家国之难,赵太后束手无策。
面对大臣强谏,赵太后更是恼怒异常。
触龙正是在此时出场的。
在封建时代,等级制度森严。
因此,对大臣来说话语交际更需要倍加小心,如履薄冰,可以说,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对此时的触龙来说,更是如此,稍有失误,便有飞来之祸。
既要保全性命,又要成功说服太后,保全赵国,触龙稍有不慎,就会全功尽弃,没有高超的游说艺术是难以想象的。
太后一出场,便违反话语交际中的基本原则——“合作原则”。
话语交际的各方总是相互合作的,通过合作才能保证谈话的顺利进行。
违反合作原则也是日常交际常见的现象。
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主要有如下几种:(1)说话人宣布不愿合作,因而违反了合作原则。
外交场合中的“无可奉告”、平时说话的问而不答等就是如此。
(2)顾左右而言他,违反合作原则。
(3)说话人有意违反合作原则,并且相信听话人会觉察出,如打呵欠、看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 增刊V o l.29 Suppl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 nal o f Guangx i U niver sity(Philo so phy and So cial Science)2007年12月Dec.,2007《触龙说赵太后》修辞心理过程分析蓝 岚(广西医科大学大学外语部,广西南宁530021)[摘 要] 心理修辞学研究怎样把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人的言语修养领域。
修辞者在某一特定心理倾向引导下,根据交际的目的充分利用语言对语言进行有意识的、创造性的自我调节。
修辞心理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过程。
本文以《战国策·赵策四》中“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为例,进行修辞心理过程分析。
[关键词] 修辞心理;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中图分类号] 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82(2007)增-0007-02 “多角度、多层次地考察话语建构和话语理解的实际,进一步揭示修辞规律,完善科学的修辞学理论体系已成为修辞学研究的时代主题”[1]。
心理修辞是把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人的言语修养领域。
普通心理学告诉我们,所谓心理,就是脑对客观世界的积极反映形态,是在有机体演化的一定水平上出现的。
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在劳动和语言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思维是人们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去间接、概括地认识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的过程。
由此我们可以给心理修辞下这样的定义:“心理修辞是修辞者的大脑对客观世界(主要是指说写所要关涉的事物、实践等)的积极反映的一种心理活动,亦即修辞者在某一特定心理倾向引导下,根据交际的目的充分利用语言(包括语言的记录符号体系——文字)的一切可能性对语言进行有意识的、创造性的自我调节的一种言语活动”[2]。
它是人类心理发展和语言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具有自觉的能动性,但也要受到社会历史规律的制约。
一、修辞心理(一)修辞心理现象。
修辞心理现象包括两个方面:修辞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严格地说,作为个体存在的人的任何修辞行为都是具有个体性的。
但是人也是社会的人,他生活在各种社会群体中,与其他人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同一个社会群体中的人在语言运用的某些方面具有共同性、普遍性。
所以我们可以把修辞心理现象看作是修辞社会心理现象影响下的修辞个体心理。
(二)修辞心理过程。
修辞的心理过程和一般的心理过程一样,都包括认识、情感、意志三个基本的过程。
修辞心理过程是修辞者(说写者)先对所要说写的对象或内容有所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肯定或否定的情绪或情感,最后根据交际的特定目的而调节其语言行为,即“以适切的措辞将自己的思想或情感表达出来,以实现修辞者的意志”[2]。
《战国策・赵策四》中“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就是一个十分典型和成功的心理修辞范例文本。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耳。
”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
”太后曰:“老妇不能。
”太后之色稍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没死以闻。
”太后曰:“敬诺。
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
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于乎?”对曰:“甚于妇人。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
”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龙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于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况人臣乎!”下面让我们从修辞心理的三个过程来分析触龙之所以能成功说服赵太后把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当人质的原因。
1.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当时赵国的危险处境是显而易见的。
秦赵之间,秦国想趁赵太后刚刚执政的机会消灭赵国,秦赵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赵齐之间,齐国要求赵国派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才肯出兵相救,赵太后不肯;赵国内部君臣之间,太后不仅拒绝了大臣们的“强谏”,而且态度强硬:“谁再敢跟我提这件事,老太婆我一定吐他一脸唾沫!”君臣的关系十分紧张。
三重矛盾交织在一起,焦点是赵太后,所有的大臣都非常清楚,保全赵国的唯一希望是说服太后答应齐国出兵的条件。
触龙能成功说服赵太后并不是他比别的大臣更清楚当时赵国危险的处境,而是作为一个同是膝下有幼子的老臣,他更了解太后的心情,能设身处地地为太后着想,这是他能成功的首要因素。
—7—收稿日期:2007-11-14作者简介:蓝岚(1980-),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广西医科大学大学外语部讲师。
理解赵太后当时难以割舍长安君的心理,除了上面所涉及到的,至少有这么三点:(1)赵孝成王即位时不过20岁,还是“长安君”时也不过十四五岁,试问有哪个母亲愿意把这么小的孩子送出去当人质?作为一个母亲,赵太后的过激反应是正常的。
(2)大臣的劝谏虽有理,但明知长安君是太后最疼爱的孩子,还硬将其送入虎狼之地,在赵太后看来,刚刚丧夫,夫丧子幼,外患又至,可谓内忧外患,已是心力交瘁,又没有人能够体谅她一个女子的艰难,在她精神最脆弱的时刻,大臣们的“强谏”行为就带有明显的逼迫意味,又怎能让她不感到气愤和委屈,从而激起她强烈的反感呢?(3)之所以说齐国的条件苛刻,是由于它抓住了赵太后的软肋——人在这个时候,特别想抓牢那些能够看得见的骨肉亲情的“生命线”——即她最疼爱的小儿子,而赵太后的反应也恰恰也说明了齐国人的要挟之重。
“兵乃出”的“乃”充分说明了外交斗争的复杂性。
长安君在齐国手中,齐国就不难借此向赵国要求更多的好处了。
触龙认识到此时要与赵太后沟通,最好的办法不是“强谏”,拿“社稷为重”这样的理由来说服她,而是应该让太后自己认识到如果不这样做会产生的严重后果,从而把儿子送走。
触龙是一个善于与人沟通的人,他一步步拉近了与太后的心理距离,为自己最后说辩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首先表示歉意——很久没有来拜望太后;然后说明来意——担心太后玉体欠安,特来拜望,表现出一个老臣对太后的关心;紧接着给太后献强身之术——每日勉强走三四里。
这些话虽不多,但使赵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防备心理有所松懈,原来紧张的谈话气氛也变得融洽了一些。
最后,触龙说明了自己的“本意”——托少子。
当太后听到触龙说男子疼爱小儿子比妇人更厉害时,太后笑了。
此时赵太后的防备心理完全消失,君臣之间的心理距离大大地缩短,僵局打开了。
此时正是触龙进一步进行自己的说辩的大好时机。
2.情感过程。
情感过程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不仅反映事物的属性、特性及其关系,还产生了对事物的态度,引起满意、不满、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的过程”[3]。
情感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爱之深,恨之切”,深厚、真挚的情感来源与对人、对事真切、深刻的了解,而情感又对认识的产生有着巨大的影响。
触龙正是因为能用“情”这个字感化太后,才能对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终于答应把长安君送去齐国的。
纵观触龙的整个说辩,可以将“情感过程”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触龙自己表达爱子的情感;另一个部分是以自己的情感和太后之前“明理”的事例激起太后的共鸣,达到自己的目的。
触龙说自己最小的儿子总是长不大,但是因为是小儿子所以自己很疼他(长安君也是太后的小儿子,触龙以自己的小儿子举例也是他为达到“共鸣”效果的关键一步)。
他希望自己的小儿子能补一个宫廷黑衣侍卫的缺额,太后一听,原来是来“跑关系”的,不是来劝说的,心理防备进一步放松。
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为自己年仅十五岁的儿子求的是“侍卫”,这个职业是有一定危险性的,这也为他后面说明父母应该怎么样爱孩子做了铺垫。
接着被触龙拿出来举例子的人是燕后,她是太后的第三个孩子,也是长安君的姐姐,为加强燕赵关系而嫁到了燕国。
太后当年嫁女儿时,抱着她的脚,因为舍不得而哭泣,千里迢迢,再见不易。
然而走了以后,太后每逢祭祀时都要祈祷她不要再回来。
这听起来很矛盾,触龙也没有说为什么。
但是我们知道,如果她回来,只有两个可能:要么是被废,要么是丈夫的国家发生了不幸。
对太后来说,这意味着的不仅是她的外孙做不了燕国的国王,也意味着自己女儿遭受不幸。
这些做父母的心思,也只有在太后身边多年的老臣才能体会。
触龙明明知道太后爱长安君甚于爱燕后才用燕后做铺垫的:太后这么为燕后着想,更应该为长安君着想。
关于太后对长安君,历来文学界和史学界都有“溺爱”一说:认为太后过于溺爱自己的孩子,不考虑国家大义。
但是如果我们回到与当代相隔了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问题就变得清晰起来。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那个纷扰的年代中,一个既是太后又是母亲的人如何艰难地生存和处置政事?战国局势的复杂和处理政事的艰难;这些年里,赵威后的心情始终不能舒展,女儿、父亲、丈夫相继离世;她早已身体虚弱,不能自己走路,出行都要依靠别人的扶助和车辆,吃饭也吃得很少,只能进一些稀粥;疼爱尚未成年的幼子也本是人之常情。
在这样的历史和现实的情况下,看待赵太后的对长安君的疼爱,还能以所谓“溺爱”之辞一带而过吗?触龙接着举了赵国和其他诸侯国的例子说明了国君的子孙怎样才能立足国家的道理。
地位崇高却没有功勋,俸禄优厚却没有劳绩,有形无形的东西拥有得太多会令人妒忌。
“太后您今天给长安君尊贵的地位,富裕的封邑和贵重的珍宝,却没有趁早找机会使他有功于国家,使人民感念,使群臣心悦诚服。
太后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站稳脚跟呢?”最后的这一句话,简直像一枚重磅炸弹,说到了太后的心里,想到了她之前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她只考虑到不能把年幼的儿子送去当人质,没有考虑到自己死了以后年幼的儿子怎么立足,国家会不会分崩离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