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3节《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参考学案1 人民版必修2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要求说明★1、带有“”的部分为课前自主学习部分,对照课本完成相关知识点的填充并做好标记。
2、写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或问题。
3、导学案必须通体完成,包括合作探究部分。
★学习目标★——瞄准靶心【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概述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2、简述苏联解体的经过,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归纳和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结合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情况,开展讨论,谈谈对社会逐改革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概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难点: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过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①现状:②契机:。
2、内容:经济:(1)突破口:农业:①②③(2)工业:政治:(1)(2)评价:积极作用:消极影响:合作探究1:赫鲁晓夫改革为什么最终失败?4、失败原因:材料一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
他下令开展的垦荒运动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成为荒漠。
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
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材料二赫鲁晓夫经常心血来潮地做出一些决策,许多改革措施未经深思熟虑便草草实施,又草草收场。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材料三1971年9月,赫鲁晓夫逝世,其遗体安葬在莫斯科的新圣母公墓。
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雕刻家恩斯特•涅伊兹维斯特内设计的,用黑白两种颜色的大理石搭配而成,极具特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2010江苏单科、23题11分)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 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 (1)图① 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 和图②所含信息 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 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7分)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 是用来“解读”。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 息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 点?(4分)
政治改革 ②推出“民主化”和“公开
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③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2、苏联解体
1)过程:
①《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1991.8):改国名为“苏维埃 主权共和国联盟”,成为一个松散的邦联。 ②八一九事件: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叶立钦掌握了国家大权,国家 性质发生根本改变,各国分离势力纷纷宣布独立。 ③《阿拉木图宣言》(1991、12)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标志 着苏联解体。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的相对落后;
工业领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有增无减; (2)斯大林的逝世为改革提供了契机。
2、内容 措施 结果
(1)农业形势有所好转。 (2)因为冒进思想和恶 劣的气候,农业再度出 现危机。 企业没有获得独立自主 的经济地位源自相同 背景 都是由于经济发展
缓慢,人民要求提 高生活水平,斯大 林体制弊端。
不同
指导 都没有从实际出发 思想 提出全面且行之有
效的改革措施。
赫、勃都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 只是局部改革;戈提出加速发展战 略,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背离了 社会主义方向。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第3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优秀教学案例
本节课的案例亮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意识和道德素养。通过合理的教学策略和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教训。这些亮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在案例设计中,我以时间为线索,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分为三个阶段: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时期和勃列日涅夫时期。通过分析每个阶段的特点、改革措施及成效与挫折,使学生深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同时,本节课还注重引导学生从人性的角度审视历史,让学生了解改革者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困境和挑战。例如,在讨论斯大林模式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斯大林会采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是什么?在讨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他们的改革会出现挫折?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二)问题导向
1.针对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各个阶段,设计具有逻辑关系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成效。
2.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关注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中的人性关怀,如改革者面临的困境、改革对人民生活的影响等。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使学生对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教训有更深刻的认识。
2.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从人性的角度审视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人民版必修2
第3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习目标]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1)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
(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
2.改革措施(1)经济上:①农业方面: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②工业方面: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地方权力。
(2)政治上: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进行平反冤假错案活动。
3.评价(1)进步性: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2)局限性: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易混易错] 赫鲁晓夫改革≠废除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是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斯大林模式发起的一次全面冲击,但从总体上说,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对斯大林经济模式中明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革。
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斯大林模式的修补者,而不是抛弃斯大林模式的革新者。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前期改革(1)内容:重点进行工业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改进工业管理。
(2)作用①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②使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③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苏联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2.后期改革(1)状况:改革步伐逐渐缓慢。
(2)结果①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②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滋生和积聚,苏联陷入困境。
[易混易错] 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使苏联实力超过美国,只是军事实力可以与美国相匹敌,而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相当的差距。
三、莫斯科落日1.戈尔巴乔夫改革(1)经济改革①内容:制定“加速发展战略”,重视科技,用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
②结果:改革措施难以奏效,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3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人民版必修2
教学资料范本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3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人民版必修2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第3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习目标]学测要求高考要求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2.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
(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
2.改革措施(1)经济上:①农业方面: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②工业方面: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地方权力。
(2)政治上: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进行平反冤假错案活动。
3.评价(1)进步性: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2)局限性: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易混易错]赫鲁晓夫改革≠废除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是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斯大林模式发起的一次全面冲击,但从总体上说,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对斯大林经济模式中明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革。
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斯大林模式的修补者,而不是抛弃斯大林模式的革新者。
二、莫斯科落日1.戈尔巴乔夫改革(1)经济改革①内容:制定“加速发展战略”,重视科技,用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
②结果:改革措施难以奏效,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2)政治改革①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②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③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2.影响(1)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
民族问题日益严重,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
(2)苏联解体①开始:1991年8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苏联由联盟变成了一个松散的邦联。
【2020】高中历史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人民版必修2
①开始:1991年8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苏联由联盟变成了一个松散的邦联。
②加速:“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家政权发生质变。
③解体: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签署,苏联完全解体。
[误区警示]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
知识网络(教师用知识精要书独具)1.斯大林逝世后,其后继者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是由于各种问题积重难返,苏联的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
2.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3.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但苏联的经济发展也因此陷于停滞。
4.1991年,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中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改革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
[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比较[史料一](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
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
——齐世荣《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1)根据史料一,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
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
[史料解读]抓住史料中关键信息:“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美国”。
【提示】错误: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科学认识,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
说明:他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使许多地方变成了荒漠。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教训 学案
专题七社会主义苏联的建设与教训【课程标准】一、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二、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三、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课前提示】【知识梳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到新经济政策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十月革命后的俄国,首先需要回答的重大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在一段时间里,苏维埃俄国曾试图实行没有商品货币关系、平均分配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但后来列宁从实践中认识到,“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于是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并非是历史倒退,反而是历史的进步。
新经济政策之所以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第一是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来恢复和发展经济,适应了俄国国情,符合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调动了人民生产积极性。
第二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效果,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到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何异同?(1)相同点:①前提条件是都掌握了国家政权和经济命脉。
②主观目的都是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巩固政权。
③政策内容都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方面。
④结果都起到了巩固新政权的作用。
(2)不同点:①直接目的不同。
前者首要目的是战胜国内外敌人,后者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发展社会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巩固工农联盟。
②经济手段不同。
前者排斥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尝试“共产主义”,用单纯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后者利用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主要依靠经济手段进行管理。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一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课标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自主构建】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非常时期:三年内战时期1、内战原因:(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俄国与德国签订了《》,退出一战。
2、内战形势:一战中的协约国与苏俄境内的反革命势力勾结,向苏维埃俄国发动疯狂进攻,苏维埃政权面临险恶的形势。
为了把全国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战胜国内外敌人。
(二)内容1、农业方面:实行制。
将农民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以解决粮食这一最紧迫难题。
2、工业方面:不论企业大小,一律收归,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取消,实行制。
4、劳动制度:实行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特点:具有战时性、强制性、带有“共产主义”色彩(三)实质与影响(评价)1、实质: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2、影响:(1)积极: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经受住了考验,站稳了脚跟。
(2)消极:政策本身存在问题;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内战结束后继续实施,从而激化了矛盾。
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实施背景(一)经济危机1、原因:(1)战争因素: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内战的破坏;(2)自然因素:1920—1921年遭遇大旱灾;(3)政策因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推行2、表现:物资缺乏(二)政治危机1、原因:(1)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2)继续强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而使矛盾激化2、表现:农民不满,工人罢工,水兵叛乱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一)开始标志:列宁在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大会一致通过了废除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的决议。
(二)内容1、农业方面:以固定的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
学案3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A.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
B.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C.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D.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解析 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苏联的实际出发;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过分 追求稳定;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面临问题、困难重重。 B、 C、 D三项说法 都不全面。
解析答案
1
2
3
4
5
6
6.阅读苏联1961~1990年国民经济增长情况统计表: 年份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1986~1988 1989 1990 国民收入 6.5 7.8 5.7 4.3 3.2 2.8 2.4 -4.0
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但其改革最终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所
以说“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之中而不能
自拔”,“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
答案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历史叙述
1.前期改革
(1)内容:改革工业,推行“ 新经济体制 ”。 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
答案
材料二
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总书记后,对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有人曾形象地说: “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 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思考 材料二中所指的 “ 肿瘤 ” 和 “ 挥向了党的脖子 ” 分别指什么?最终导致 怎样的影响? 答案 “ 肿瘤 ” 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 挥向了党的脖子 ” 指提 出用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 思想代替 “ 科学社会主义 ” ,背离社 会主义道路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影响:苏联解体。
答案 返回
必修Ⅱ专题七学案
座号:__ 姓名:______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Ⅱ)学案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亲爱的同学,现在是检验你的学习成效,展现你的聪明才智的时候啦!本学案将根据你的完成态度和质量评分,分数计入期中和期末成绩中,关系到你的学分哦!按照要求完成本学案,你将获得3分;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还有额外的3分在等着你哦。
展开你智慧和自信的双翼,乘风破浪,你的努力将决定你的收获。
比比看:谁是本班的“历史之星”!了解新经济政策实施背景及影响。
列举“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了解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新经济政策(1921—1928)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引起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⒉影响:①受到广大工人农民的欢迎,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有效地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②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斯大林模式(课本P.135“课前提示”第一段)“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①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计划经济”);②排斥市场调节;③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④优先发展重工业。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赫鲁晓夫改革:选择农业为改革的突破口;工业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
改革失败根本原因: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常常比解决问题更具有实质意义。
”在前几章学案的“探索发现”部分,许多同学写下了自己的疑惑,这种学习态度是值得赞扬的!你能解答他们的问题吗?建议你查找资料,写出你的个人解读,尝试帮助同学解答问题,对你而言更有意义。
授业解惑,你也能行的!★本题仅供有兴趣及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
只需选择一道题目解答即可,请在所选的题目前打钩。
答案表述准确,你将获得1分的附加分作为奖励。
山东省曲阜市第一中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
曲阜一中—第二学期导学案年级:高一编写:苏凤文审核:历史组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三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生姓名:班级:预习案(梳理基础知识)【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背景、内容、结果、失败原因能力目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评价改革比较改革的能力情感目标:认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自主预习】梳理知识,夯实基础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一)背景1、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显出其局限性。
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状况:苏联的农业、工业都出现问题,且个人崇拜盛行。
3、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尝试医治斯大林模式的弊病。
(二)内容1、经济:(1)农业(突破口)①改变过分集中的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②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刺激生产积极性;③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2)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2、政治:①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②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三)评价1、破除了对斯大林的迷信,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对农业发展有一定成效,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2、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犯了主观主义,急躁冒进的错误,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背景: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给苏联造成混乱局面2、措施:改革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以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和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
3、评价:积极:(1)改革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使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2)苏联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消极:改革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改革后期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人民版必修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学案人民版必修【学习目标】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2.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自主学习】一、赫鲁晓夫改革1.原因:的弊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2.内容:(以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1)经济改革:农业方面:①试图改变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②,以此刺激人们的生产积极性;③大规模。
工业方面:对进行了改革,扩大了,但并的经济地位。
(2)政治改革: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3.评价:(1)积极:赫鲁晓夫的改革,打开了,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2)局限性:由于、,改革虽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
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重点在工业方面)(1)经济方面: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方面,推行“”,改进工业管理,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2)政治方面:强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同时提出扩大党内外民主,实行集体领导原则。
2.改革的结果及其原因(1)改革结果:前期取得一些成果,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但最终失败。
(2)失败原因:主要原因是仍然没有突破原有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只是性的改革。
三、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1.背景:(1)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严重。
(2)苏联经济继续滑坡,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3)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进行改革。
2.主要内容:(1)经济上:①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经济结构更加失调。
②以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政治上:①戈尔巴乔夫提出用“”思想,代替“”,而且逐渐背离了道路,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
②推出“”和“”,纵容,使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成为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
③1990年,戈尔巴乔夫又推行,,从根本上动摇了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2019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3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错误!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
国内农业状况堪忧,工业领域问题暴露,个人崇拜有增无减。
(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
2。
内容(1)农业改革:①措施: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②结果:农业形势有所好转,后来因为乱指挥和恶劣气候,农业再度出现危机。
(2)工业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在经济上获得独立自主的地位.(3)政治改革:① 措施:对斯大林个人崇拜进行批判;进行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活动.②结果:未找到个人崇拜产生的真正根源,苏联重新陷入个人崇拜的泥淖。
3.评价(1)积极: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2)局限: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4.结果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赫鲁晓夫被迫下台.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上台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上台。
2.前期改革(1)内容:改革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2)效果: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使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3.后期改革(1)内容: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由于过分追求稳定,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步伐缓慢下来。
(2)结果:①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②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滋生和积聚,苏联陷入了困境。
三、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改革1.目的改变国民经济发展衰退的趋势,维持苏联的超级大国地位.2.内容(1)经济方面:①改革初期将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领域,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与教训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学教案人民
第三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重点:三夫改革的内容、评价难点:对课本中一些概念如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等的理解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2)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上台并稳固了最高领导地位(3)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2.内容:经济农业(重点):①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削减农业税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③大规模垦荒、提倡种玉米等。
工业①废除部门管理体制;②给企业部分权力;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内容:政治反对个人崇拜加强某某法治建设实行干部轮换制和退休制3.评价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局限: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加之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自己也搞个人崇拜,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勃列日涅夫上台2、内容⑴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集中领导;⑵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⑶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⑷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3、评价积极:前期取得一些成效,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
局限:1975年以后,经济增长率下降,进入停滞时期。
(局限)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经济: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改革经济体制政治:主X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思想:人道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3、影响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导致苏联解体4、改革失败原因经济改革很不成功,引起人民不满;治改革的思想错误严重;改革使社会动荡,民族矛盾激化;改革放弃了党的领导,打破了旧的政治体制,新体制没有发挥作用。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阅读专题导语部分,思考回答:1.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采取政策,度过三年困难时期。
之后实施政策,为国家工业化奠定基础,巩固了工农联盟。
2.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了模式,斯大林逝世后,、等苏联领导人先后进行局部改革,收效甚微。
3. 改革,逐渐偏离方向,国家陷入困境。
4. 年,苏联解体,这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阅读专题导语部分,思考回答:1.十月革命胜利,严峻的内外局势促使苏维埃政权推行政策,以保障军事上得胜利。
试图通过该政策的过渡,结果。
2. 政策取代政策是历史的必然,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并逐渐过渡到。
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1) 外患:①十月革命胜利,在俄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同国签订了《》,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②协约国勾结向苏俄进攻,妄图扼杀苏维埃政权。
(2) 内忧:俄国境内的反革命势力(被推翻的和),不断在各地发动叛乱。
总之,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四分之三领土落入敌手,并失去了主要粮食产地,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急。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3.内容1)农业方面:实行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到国家手中。
2)工业方面: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实行的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方面:国家取消了,实行制。
为了保障前线的官兵和工厂的劳动力的需要,实行成年人制,规定“”。
4.性质:是苏俄在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措施。
5.作用:它适应了需要,把全国有限的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6.弊端:该政策中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继续推行该政策造成社会的不反对,以致发生经济政治危机。
事实证明用该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和实践是失败的,严重脱离当时生产力的实际水平和国情。
【学思之窗】后来,列宁在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在俄罗斯新圣女公墓,赫鲁晓夫的墓上立着一块高3米、宽2米的墓碑。
它的墓碑用黑白两色和交错的花岗石雕塑而成,赫鲁晓夫的头像就夹在黑白几何体的中间,使人联想到赫鲁晓夫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一生。
这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赫鲁晓夫墓碑(正面)想一想:“旧时代的泥淖”是什么含义?人们为什么说赫鲁晓夫“跨进了新时代”?答案:提示:(1)含义: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即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原因: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揭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
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历史背景(1)20世纪50年代,__________的弊端日益显现,__________盛行。
(2)1953年,__________的逝世为苏联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契机和可能。
2.主要内容(1)农业改革:扩大__________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__________,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__________。
(2)工业改革:改革__________,扩大__________,但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__________。
(3)政治改革:批判__________的种种表现及其严重后果,进行大规模的__________活动。
农业改革是赫鲁晓夫改革的突破口和重点,工业改革侧重于管理体制,政治改革具有“以新的个人崇拜取代旧的个人崇拜”的特点。
3.历史评价(1)冲击了__________,打开了苏联__________的闸门,取得了一定成果,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2)缺乏正确的__________、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没有从根本上打破__________的框架,导致__________日益突出。
学习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时,可结合其时代背景、基本内容和主要作用,运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进行认识;同时,应进一步明确改革最终失败的历史必然性。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主要内容(1)前期①推行“__________”,但没有改变优先发展__________的基本政策。
②改进__________,完善计划工作,加强工业生产的__________。
(2)后期:过分追求稳定,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__________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新经济体制”的正式名称为“计划工作和经济刺激的新体制”,以扩大企业权力和实行利润提成为核心,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
2.主要结果(1)前期:__________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__________逐步提高,__________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__________匹敌的超级大国。
(2)后期:使整个国家如一潭死水,各种__________不断滋生和积聚,导致苏联陷入困境。
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赫鲁晓夫改革的继承和发展,但具有明显的“修补性”,依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
三、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1.直接目的改变________发展衰退的趋势,维持苏联的________地位。
2.基本内容(1)第一阶段:以__________为重点,制定“__________”,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并试图以__________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
(2)第二阶段:以__________为重点,相继推行“民主化”“公开性”和__________,实行__________,以“__________”取代“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主要结果(1)背离__________道路,经济连年滑坡,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__________。
(2)根本动摇了__________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使__________发生质变。
(3)__________日趋严重,__________愈演愈烈,最终导致__________完全解体。
学习戈尔巴乔夫改革时,可以采用列表的方式,从时间、特点、内容、作用、弊端等方面同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进行比较,注意明确三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苏联解体(1)1991年8月,戈尔巴乔夫公布《______________》,苏联由联盟变成一个松散的__________。
(2)“八一九”事件后,以__________为代表的“激进民主派”控制了国家政权,__________被排挤出政权。
(3)__________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__________》,苏联完全解体。
(4)1991年12月25日,苏联镰刀锤子红旗从________上空降落;次日,“_________”被宣布正式停止存在。
苏联解体是国内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标志着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的瓦解,直接导致了国际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
答案:一、1.(1)斯大林模式个人崇拜(2)斯大林2.(1)集体农庄农业税种植玉米(2)工业管理体制地方权力经济地位(3)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3.(1)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改革(2)理论指导斯大林模式各种矛盾二、1.(1)新经济体制重工业工业管理经济刺激(2)经济发展2.(1)国民经济人民生活水平军事实力美国(2)社会矛盾三、1.国民经济超级大国2.(1)经济改革加速发展战略经济管理的方式(2)政治改革政治多元化多党制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3.(1)社会主义思想混乱(2)共产党国家政权(3)民族问题民族分裂运动苏联4.(1)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邦联(2)叶利钦苏联共产党(3)1991 阿拉木图宣言(4)克里姆林宫苏联【问题1】 20世纪50~90年代,苏联相继进行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三次重大改革的异同点有哪些?我们由此可以得到哪些启示?提示:“异同点”可结合三次重大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最终结果进行思考;“启示”应联系三次重大改革的经验教训,从基本方向、改革目标等角度进行分析和说明。
(1)主要异同:①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戈尔巴乔夫改革虽然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但缺乏科学的宏观规划和完善的配套措施。
②都极为重视重工业的发展,虽然对农业、轻工业有所改革,但没有取得实质性效果。
③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短期成效,戈尔巴乔夫改革使国民经济连续滑坡,都没有根本改变国民经济持续衰退的趋势。
(2)重要启示:①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②依据本国具体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
③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目标,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④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确保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⑤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防止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⑥充分认识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曲折性。
【问题2】 1991年12月25日,苏联的镰刀锤子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升起了俄罗斯的白、红、蓝三色旗,苏联正式宣告解体。
想一想: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提示:思考时,应联系苏联解体的历史背景和基本过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从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等方面进行概括和归纳。
(1)历史原因:①长期推行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着严重弊端。
②政策上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导致各种矛盾的不断激化。
(2)现实原因: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指导思想错误,推行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使苏联陷入了更加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危机之中。
②西方国家长期对苏联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既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又采取种种手段施加压力和影响。
③长期与美国进行争霸斗争,没有推动现代化建设的持续发展,严重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广大人民的不满。
【例题1】(2011·全国文综)1964年到1982年期间,前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了“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
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B.破坏法制现象得到纠正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解析:注意“1964年到1982年”,此时处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故B项不符合史实。
C项是南斯拉夫改革的结果,D项是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结果。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改革,仍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导致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故A项正确。
答案:A【例题2】(2010·北京文综)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解析:本题属于情景材料式不完整表述选择题,实质考查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局限性,解答的关键是准确提取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苏联政府充分肯定计划经济体制的合理性和主导作用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主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说明它旨在降低行政干预在企业生产中的作用,但依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符合题意;A、B、C 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不符。
答案:D1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农业改革的主要措施不包括()。
A.由国家收集一切余粮B.鼓励大规模种植玉米C.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D.扩大国营农场自主权2 1953~1964年,赫鲁晓夫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值得肯定的是()。
A.彻底否定斯大林模式B.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C.使苏联成为超级大国D.冲破个人崇拜的束缚3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认为:“勃列日涅夫……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这是指勃列日涅夫()。
A.开启了苏联改革的先河B.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明确提出“加速发展战略”D.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4(2010·福建文综)《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
由此推断,该时期是()。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D.普京执政时期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85年,苏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 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
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1/3左右……1985年,人均住房面积仅15平方米,为西方国家的50%;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14辆,仅为西方国家的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