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海德格尔“道说(Sage)”语言思想中的生存智慧

合集下载

海德格尔人生在世的基本形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海德格尔人生在世的基本形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海德格尔人生在世的基本形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这篇长文中,我们将探讨海德格尔对人生在世的基本形态的理解。

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人生在世的思考对于我们理解人类存在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海德格尔认为,人生在世不仅是一种存在状态,更是一种基本形态,它涉及到人类存在的意义、目的以及与世界的关系。

在本文中,我们将分析海德格尔对人生在世的理解,探讨人生在世的基本形态以及深入探讨海德格尔对人生在世的意义。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读者能更深入地理解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思考人生在世的意义,并对未来充满希望与展望。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展开讨论海德格尔对人生在世的基本形态的理解。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概述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背景,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海德格尔对人生在世的理解,分析人生在世的基本形态,并探讨海德格尔认为人生在世的意义所在。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海德格尔的观点,反思人生在世的意义,并展望未来可能的思考方向。

通过这样的结构,我们希望能够全面而深入地理解海德格尔在世存在的哲学观点。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深入探讨海德格尔对人生在世的基本形态的理解,以及他对人生在世的意义的阐述。

通过对海德格尔这一重要哲学思想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生在世的本质及其深层含义。

同时,通过对海德格尔思想的分析,我们也可以从哲学的角度反思和探讨人生在世的意义,为我们的生活和思考提供新的启示和思维路径。

此外,通过对海德格尔的观点的总结和展望未来的思考,我们也可以为我们的人生提供更加深刻的意义和方向指引。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海德格尔思想的探讨,引导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生在世的基本形态及其存在意义,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探索更丰富更有意义的人生之路。

2.正文2.1 海德格尔对人生在世的理解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人生在世的理解深刻而独特。

海德格尔生存论思想评析

海德格尔生存论思想评析

在 这 种 源 始 揭 示 的 基 础 上 , 会 有 科 学 的 认 识 , 且 , 使 是 科 才 并 即 学 的认 识 也 都在 “ 在世 的情 态 中 有其 生 存 论一 在 论 的建 构 ” 此 存 。
在 在 世 界 之 中 存在 , 界 总是 和此 在 联 系在 一 起 的 , 里 不 是 那 世 这
怎样 去 倾 听 自然 、 悟 存 在 的道 路 , 领 而且 讨 论 了人 如 何 能 够进 人
到 一 种 本 真 的 存 在 状 态 , 样 去 积 极 的筹 划 自己 的人 生 , 样 活 怎 怎
的有 意 义 、 价值 、 尊严 。 者 在 本质 上 具 有 统 一性 , 旦 人 类 有 有 二 一
等, 这些 都 表 现 了人 与 物 打 交 道 的方 式 。人与 人 打 交道 的过 程 中
U. 】 南通 纺 织 职 业技 术学 院 学报 , 0 ,) 2 4( 0 1
在者 现 象 和 存 在 , 因而 , 此在 对存 在 的领 悟 是 其 它 存 在 者得 以存
[] 1 海德 格 尔. 在 与 时 间[ . 嘉 映, 存 M】 陈 王庆 节 , . 京 : 译北 生活 ・
读 书 ・ 知三 联 书店 ,9 9 新 19 .
罩 在 的根 据 。此 在在 世 , 须 以 一 定 的方 式 , 种方 式 就 表 现 为 此 必 这
二 、 德 格 尔 生存 论 思 想 基 本 内容 剖 析 海
海 德 格 尔 认 为 此在 的基 本 存 在 结 构 是 在世 ,而在 世 的存 在 状 态 是 操 心 。操 心 意 味着 一 种 牵 系 , 系 意味 着 总 已 被感 动 。这 牵 种 根 植 于 情绪 的牵 系 把 世 界 及 世 内在 者源 始 地 揭 示 出 来 。 只有

海德格尔 语言

海德格尔 语言

海德格尔语言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对语言的思考深刻而独特。

他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而是构成我们理解和存在的基石。

在他的思想中,语言具有生动性、全面性和指导意义。

首先,海德格尔认为语言具有生动性。

他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描述现实的工具,而是创造和呈现现实的方式。

通过语言,我们能够表达我们的思想、感受和经验,并与他人分享这些内心的体验。

语言可以唤起我们的感情和想象力,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世界。

其次,海德格尔主张语言具有全面性。

他认为语言不仅仅是简单地沟通意思的工具,而是一种透视现实的方式。

通过语言,我们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

海德格尔认为,语言能够帮助我们看到事物的维度和深度,超越表面的现象,进入内在的本质。

通过语言,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和世界的存在。

最后,海德格尔还认为语言具有指导意义。

他认为语言不仅仅是描述现实的工具,而是塑造现实的力量。

通过语言,我们能够构建并传递价值观和道德原则。

语言可以激发人们的思考和行动,引导我们追求真理和美好。

通过语言,我们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和处境进行反思,并找到改变和成长的路径。

总之,海德格尔对语言的思考具有生动性、全面性和指导意义。

他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而是构成我们理解和存在的基石。

通过语言,我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并引导我们追求真理和美好。

语言是我们与世界和他人交流的桥梁,也是我们自我认识和实现的重要工具。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深入思考和理解语言的力量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丰富和有意义的体验。

从海德格尔的生存论看诠释人的本质生成的3种理路

从海德格尔的生存论看诠释人的本质生成的3种理路

从海德格尔的生存论看诠释人的本质生成的3种理路
1、人的本质是无限的: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强调,人的本质是无限的,它经常被传统的理论视为必然的、有限的实体,但海德格尔提出,这是错
误的,因为它本质上是通过每时每刻不断变化的,以及它们通过赋予和抗
拒角色来定义自我的。

2、人根据情景自由选择:海德格尔指出,人有能力在不同情景下自
由选择,以进行与环境适应,他认为,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选择不同的方
式来解决问题,只有在洞察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后,才能把握机会,处理困
难和挑战,以及调整个人感受。

3、精神的本质是自由的:海德格尔认为,精神本质上是自由的,可
以超越事物本质上的预定义结构。

他提出,精神是本质上自由的,它没有
任何内在的限制,可以超越任何外部限制,这表明,人类的精神能力具有
无限的可能性,可以挑战传统的想法和价值。

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海德格尔

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海德格尔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一一海德格尔海德格尔说."我在等待神的来临。

"有时候人信仰宗教,却离开了存在的根源,因为人把宗教视为现实世界中的工具来使用,相信自己死后可以升天堂,但这往往只是心理自我安慰的心灵幻觉而已!海德格尔则告诉人们要以真诚、开放的态度,揭开被遮蔽的世界,寻找真理的真相,以等待神的来临。

引言时代背景海德格尔是当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学家。

他的影响力极为广泛,也极为深刻。

这是因为他充分掌握到根本的问题,也就是形而上学。

一个人的思想如果偏重于有形可见的一切,譬如,努力追求对宇宙的认识,他所能产生的心得就仅止于向外了解物质世界。

或者,如果他只注意到人的问题,如加缪、萨特等哲学家,便仅能专注于人的世界,对历史、社会、文化有其评论与见解。

然而,形而上学则是探讨这两者最后的根源。

天地间的存在之物有二:自然的世界与人类的世界。

但是,这两者的存在均无必然的理由。

世界可能因战争而整个毁灭,人的生命更是短暂,连文化也可能被我们自己所破坏。

既然这两者没有最后的保障或内在的根据,它们为什么又会存在呢?因此,哲学家研究形而上J学,就是要深入这些现象的背后,询问这两个世界既然没有内在的基础,但它们事实上又存在,那么一定有别的理由,这个理由便称作"终极的世界"。

相对于我们的有限,它是无限的;相对于我们的变化万千,它是超越的;相对于我们的浮面,它是根本的。

形而上学就是要研究这第三个世界,换言之,就是要去找寻前两个世界的最后基础何在。

由此观之,海德格尔的关怀焦点是非常准确的。

海德格尔生于1889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正好是他的盛年时期。

他三十八岁出版代表作《存在与时间} (Sein und Zeit; Beingαnd Time)广受重视,成为当代的大哲学家之一。

1933年,纳粹统治德国,海德格尔四十四岁,竟接受纳粹的指示,出任弗莱堡( Freiburg)大学的校长。

这件事一直为后人所批评。

试论海德格尔的语言观是诗化语言观

试论海德格尔的语言观是诗化语言观

试论海德格尔的语言观是诗化语言观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语言观是“诗化语言观”,它表现在三个方面:从本体论上,认为“语言本身就是根本意义上的诗”;从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上,以“境域式”的“显示关系”代替了“线式”的“揭示关系”;从对语言诗化本性的思考和表述上,采用“文学化”的思维和表达策略。

海德格尔的诗化语言观是对西方理性主义哲学传统的反思和批判在语言问题上的延伸,即扬弃主流语言哲学传统的主体性的“理性主义语言观”,建构一个非主体性的“诗化语言观”——这在西方20世纪诗化语言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论及海德格尔的语言思想时,学界一般惯用“存在论语言观”来概括。

此种概括有其长处,即清楚地表明了海德格尔的语言观与其存在论哲学思想之间的密切相关性,但也有其短处:一方面略显笼统,另一方面又难以传达其语言学说与西方传统语言思想之间的传承与发展关系。

本文试图从“诗化语言观”的角度把握海德格尔的语言思想,以期弥补用“存在论语言观”概括其学说之不足,使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和深入地认识海德格尔的语言思想。

一、何为“诗”以及“诗化语言观”?在西方诗学传统中,“诗”通常有两个涵义:一个指“诗歌”,是一种与”小说、戏剧、散文”等文学体裁并列的特殊的文学样式;另一个指广义的“文学”,是对所有文学形式的统称。

诗作为狭义的诗歌,是随着近代文学类型学的发展才出现的一种说法,而诗作为广义的“文学”的代称,则有悠久的传统。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可谓是后一种传统的滥觞,而且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如法国当代学者达维德·方丹的《诗学》的副标题为“文学形式通论”,他在开篇就指出:“诗学指文学的整个内部原理。

”然而,在这两个涵义之外,“诗”还有一个相当于“审美”或“艺术”的重要所指,主要来自德国浪漫派美学。

如施莱格尔在《关于神话的谈话中》说:“这就是诗的开端:抛弃那个理性的思维着的理性具有的格式和章法,把我们重新置于想象的美的迷惘中,置于人类自然初始的混乱中。

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

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

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年与现象学的相遇,几乎构成了其存在哲学形成的必要条件;海德格尔从青年时代起就关注存在问题,但却苦于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是现象学方法使他在困境中看到了希望;虽然胡塞尔曾经非常器重海德格尔,甚至说过“现象学,就是海德格尔和我”这样的话,但是无论作为学生还是作为助手,海德格尔都不是胡塞尔理想的继承人,因为从一开始他与胡塞尔之间就存在着分歧;胡塞尔创立现象学的目的是建立一门精密科学性的哲学,即通过现象学方法,弄清科学认识的活动以及生活中的意识活动的结构,以先验还原得到“纯粹意识”、“纯粹自我”,为一切知识提供先验的基础;所以在胡塞尔心目中,作为方法的现象学的目标是成就作为哲学体系的现象学;在这个意义上说,胡塞尔是一个很“科学”的哲学家;现象学对海德格尔的启发是:在传统哲学主客二元式的认识论框架“之前”或者“背后”,还有一个更为本源的世界;即是说,在自我的主观世界与对象的客观世界的背后,存在着一个统一的本源世界,而现象学方法就是描述和直观这个本源世界的有效方法;海德格尔与胡塞尔的分歧主要在于:海德格尔始终将现象学只看作是一种方法而不是先验哲学;对他来说胡塞尔的“纯粹意识”还不够本源,存在比它更源始;与胡塞尔的“科学情结”相反,海德格尔关注的是科学的局限性;总之,海德格尔认为存在问题才是哲学应该关心的问题;胡塞尔后来也意识到了海德格尔与他的分歧;1929年读存在与时间时,胡塞尔在书的扉页上写下了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吾爱吾师柏拉图,吾更爱真理”;看到自己心爱的继承人与自己分道扬镳,他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总之,现象学对于海德格尔来说就是现象学方法,亦即一句口号:“回到事情本身”;海德格尔意识到,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因而存在并不在存在者之外,我们总已经处在对存在的领悟之中了,那种将存在看作是认识的外在对象的方法乃是使存在问题无法得到解决的根本原因;所以海德格尔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通过对广义的意识活动的描述、直观,展示存在在此的“显现”;人们通常将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划分为前期和后期,即“海德格尔I”和“海德格尔II”,前期的代表作是存在与时间,自30年代起海德格尔的思想发生了某种“转向”Kehre;不过,这一“转向”并不是彻底断裂式的思想变化,而是思想的进一步深入;换言之,海德格尔的问题没有变,仍然是存在问题,只是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深入到了更为本源的境域;正如海德格尔自己所说,“海德格尔I”与“海德格尔II”之间的区别只有在下述条件下才可成立:“只有从在海德格尔I那里思出的东西出发才能最切近地通达在海德格尔II那里有待思的东西;但海德格尔I又只有包含在海德格尔II中,才能成为可能”; 前期的海德格尔试图通过对人这种在者的生存论分析来追问存在的意义,后期的海德格尔则试图深入到更加本源的境域;海德格尔象分析哲学一样对形而上学持批判的态度,不同之处在于他一方面将形而上学的错误同西方文明的种种弊端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在批判形而上学的同时亦以重提存在问题的方式而倡导本源之思;一、存在与时间在此,我们主要讨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部分内容;形而上学研究的是存在,而且允诺建立关于存在的科学ontology即本体论,但是实际上形而上学自始就遗忘了存在Seinsvergessenheit,整个一部形而上学史就是存在的遗忘史,它以认识存在者的方式去把握存在,忽视了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存在论差异,因而存在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当然,存在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对我们来说是性命攸关的:我们是因存在而存在,并且通过对存在的领悟而存在的,所以对存在的领悟就决定了我们的存在方式;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提存在问题;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存在问题亦即“存在的意义”问题,这里所谓的“意义”并不是“是什么”的本质,因为我们不可能象认识存在者那样认识存在,而只能追问存在是怎样存在的,即存在显现自身的方式;那么,我们怎样追问存在的意义应该从何处入手虽然存在者都是因存在而存在的,但是一问到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所以必须从存在者入手追问存在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找到一种存在者,这种存在者与存在有“存在论”的关系,即是说,这种存在者能够追问存在并且因它的存在而使存在显现出来;这种存在者就是我们向来所是的在者,海德格尔称之为“此在”Dasein;一切在者都因存在而存在,但当它存在时,存在却隐而不显了,唯独“此在”这种在者其本性独特,它是“去存在”zu sein,to be,即始终处在去存在的过程之中,因而它的存在就是存在的显现;另外,“此在”还具有“向来我属性”Jemanigkeit;所谓“向来我属性”并不是说此在自始就是一个自我,而是说它在本性上是一个个体性的存在;在海德格尔看来,人这种在者与其他在者的不同之处是,它不是凝固化的、现成的存在者,而是一个未成定型的、始终面对可能性筹划自身的开放的在者,所以“存在”在此能够存在出来,从而显现其自身;就此而论,“此在”是“存在”存在出来的境域da;海德格尔称“此在”的存在就是“生存”Existenz,即站出来存在的活动;虽然此在是存在在此存在出来的境域,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此在存在就能够使存在显现;因为此在作为可能性,它可能使存在显现,也可能使存在不显现;当然,所谓“不显现”也是一种显现,即它显现为不显现;所以,此在的存在就有了“本真状态”与“非本真状态”的区别;当此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始终处在去存在之中的存在者,因而立足于自身而面对可能性开放地生存的时候,它的存在就是“本真的”;如果此在把自己看作与所有在者一样有着固定的本质因而是一种现成存在的在者时,它的存在就是“非本真的”;于是,以往被传统哲学忽视和轻视的日常生活在海德格尔哲学中就有了重要的意义;因为要想解决存在的意义问题,就必须了解此在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存活动;因此,海德格尔就对此在进行了现象学分析,他亦称之为生存论存在论的分析,简称生存论分析;此在的生存活动是在世界中展开的,不过这个世界并不是一个空盒子,我与万物被放置于其中;实际上,有一个我主体与一个世界客体相对而立是后来才发生的事,原初的本源世界是此在与世界水乳交融不分彼此的世界,换言之,此在生存着“在世”,我们可以称这个世界为“生存世界”;此在生存着在世界中存在;在这个生存的世界上不仅有在者,还有其他的此在;此在一开始就与其他的此在共同存在,这就是“共在”Mitsein:他人与我共同在此;如前所述,此在本性上具有“去存在”和“向来我属性”;于是我们可以问: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的此在究竟是谁看起来这个问题十分简单,具有“向来我属性”的此在当然就是我自己;然而,当此在“自我”、“自我”喊得震天响的时候,它恰恰不是它自己,它在日常在世的生存活动中无时无刻不依赖于“常人”、“他人”或“大家”das Man:“此在作为日常的杂然共在,就处于他人可以号令的范围之中;不是他自己存在;他人从它身上把存在拿去了;他人高兴怎样,就怎样拥有此在之各种日常的存在可能性;在这里,这些他人不是确定的他人;与此相反,任何一个他人都能代表这些他人;……这个谁不是这个人,不是那个人,不是人本身,不是一些人,不是一切人的总数;这个‘谁’是个中性的东西:常人”; 于是,“在这种不触目而又不能定局的情况下,常人展开了他的真正独裁;常人怎样享乐,我们就怎样享乐;常人对文学艺术怎样阅读怎样判断,我们就怎样阅读怎样判断;竟至常人怎样学‘大众’中抽身,我们也就怎样抽身;常人对什么东西愤怒,我们就对什么东西‘愤怒’;这个常人不是任何确定的人,而一切人却不是作为总和都是这个常人,就是这个常人指定着日常生活的存在方式”;在常人统治之下的日常生活乃是一种“平均状态”,“平均状态先行描绘出了什么是可能而且容许去冒险尝试的东西,它看守着任何挤上前来的例外;任何优越状态都被不声不响地压住;一切源始的东西都在一夜之间被磨平为早已众所周知的了;一切奋斗得来的东西都变得唾手可得的了;任何秘密都失去了它的力量;这种平均状态之烦又揭开了此在的一种本质性的倾向,我们称之为对一切存在可能性的平整”;海德格尔所说的“常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家、公众、公众舆论一类的东西;对于始终处于共在之中的此在来说,他向来不是作为自己存在,而是作为他人存在的: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以大家、公众为标准,向大家、公众“看齐”的;就此而论,“常人”拿走了我的存在,决定着此在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存活动;那么,这个常人是谁“常人到处在场,但却是这样,凡是此在挺身出来决断之处,常人却也总已经溜走了;然而因为常人预定了一切判断与决定,他就从每个此在身上把责任拿走了;常人仿佛能够成功地使得‘人们’不断地求助于它;常人能够最容易地负一切责任,因为他不是需要对某种事情担保的人;常人一直‘曾是’担保的人,但又可以说‘从无此人’;在此在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事情都是由我们不能不说是‘不曾有其人’者造成的”;“每人都是他人,而没有一个人是他人本身;这个常人,就是日常此在是谁这一问题的答案,这个常人却是无此人,而一切此在在杂然共在中又总已经听任这个无此人摆布了”;实际上,常人也不能说就无此人,应该说,此在就是常人,常人就是此在自己;只不过此在不是立足自身,而是立足于常人生存在世,所以他不是作为自己而是作为常人生存在世的;虽然这世上只有此在自己而没有常人,此在毕竟是自己存在的,但是当此在作为常人生存在世的时候,他不是以勇于选择并且敢于承担责任的方式生存在世,而是以不负责任的方式生存在世的;换言之,此在以常人的身份在逃避他自己;海德格尔称这种状态为此在的“沉沦”verfallen;我们以为有一个永远公正永远正确的常人、大家或公众舆论决定着日常生活,它能够替我们选择正确的方向,确定恰当的时机,并且为我们承担责任和后果;然而事实上并没有大家、常人、公众舆论,生存在世的是我们自己;海德格尔的话如晨钟暮鼓,当头棒喝,意在惊醒此在沉沦的迷梦;那么,此在为什么要逃避他自己呢因为沉沦状态对此在具有天然的诱惑作用:它免除了我在生存活动中面对可能性进行选择的痛苦和承担责任的负担,它使我感觉到生活中的一切都秩序井然,而且都处在最佳的安排之中;因此,在常人的统治下,我感到一种“家庭般的温暖”;虽然此在的本性是“去存在”和“向来我属性”,但是它从来不是作为它自己而是作为常人而生存在世的,因而自始就已经沉沦于世了;当然,此在的沉沦并不是从一个地方脱落到另一个地方去,而是“从自身脱落到自身”,因为常人就是此在,此在就是常人;此在生存在世的生存论结构就是“烦”;“烦”Sorge是存在与时间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中文通常将Sorge译作“烦”,不过它的意思却不是厌恶、烦恼、烦躁等不良的情绪,而是“牵挂”的意思;常言道,“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即是说,我们每个人在“来”之后,“去”之前,是必有牵挂的;生生死死、恩恩怨怨,人生在世只要活着,就要走路、做事、爱与被爱、恨与被恨、为过去悔恨、为现在发愁、为将来担心,这些都是“牵挂”;此在既然是面对可能性筹划自身因而是开放性的在者,它的一言一行中就必有牵挂在;此在是能在,但是它始终不愿意把自己看作是能在;因为作为能在,此在就必须由它自己来决定自己的命运,由它自己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并且由它自己来承担这些选择的责任和后果;海德格尔通过“畏”Angst这一情绪说明了此在的现实处境;“畏”不是怕,怕总有可怕的东西,因而也就有逃避的可能,畏却是对不知道什么东西的畏:当你被迫入畏之中时,突然间,诸神隐退,万物消融,世界陷入一片虚无;你,只有你自己,面对空无而无依无靠,就在这无依无靠之中,此在被迫面对它自己的能在或自由;此在被抛入了可能性的境域,无论它愿意不愿意,自觉不自觉,它都是自由的,它必须自己面对自己的生存在世;因而此在在畏中便陷入了惶惶然不知所措的境域,那是一种“不在家”unheimlich的感觉;这就造成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当此在作为它自己而存在时它感受不到家的温暖,而当它作为常人存在的时候它却感到它在自己的家中;这就是为什么此在自始就已经沉沦的原因所在;虽然沉沦的梦看上去很美而且有家的温馨,本真的能在则令人感到无依无靠,无家可归,但是沉沦毕竟是梦幻,我们终究要面对“残酷”的真相;那么,如何从沉沦状态中解放出来,立足于自身而在世呢海德格尔的回答是,“提前到死中去”,“向死而在”;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关于死亡的哲学思考是这本书中最富魅力的章节之一;有人将海德格尔的有关思想称作“死亡哲学”,其实叫做“生命哲学”更恰当,套用中国一句成语,这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当然,海德格尔通过死亡而思考生活的目的还是为了解决存在问题;然而,思考死亡与存在问题有什么关系我们能思考死亡吗死亡似乎是无法思考的;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过他人之死,但是严格说来死亡是不可经验的:任何经验都需要我在场,但是死亡恰恰意味着我不在场;只有死人才能经验死亡,然而人死之后却不会再有经验了;总之,我不可能感觉“没有感觉”,也不可能经验“没有经验”;所以从医学、生理学的角度看,死亡是不可经验的;然而就生存论而言,死亡却是可以“经验”的;对于此在来说,一方面就其生存论本性而言,只要它存在着就总是它的“尚未”,因为它是始终处在去存在之中的“能在”;而另一方面它的“尚未”、它的可能性从来不是外在的规定,“尚未”作为可能之在就植根于此在自身之中--它自己就是能在本身;就此而论,死亡也是此在的“尚未”:当此在存在之时,死亡虽然“尚未”来临,但是作为可能性的死亡已经在此在自身之中了;由此可见,在者状态上的死亡可以看作是“存在到头”或“临终到头”,但是生存论意义上的死亡则意味着一种存在可能性,一种存在方式,海德格尔称之为“向终结存在”;此在走向“尚未”,而“尚未”的至极处却是“终结”即死亡;故当此在存在着的时候,死亡就已存在了,作为“尚未的终结”它总已在此,只不过不是实际在此而是尚未在此然而却一定在此;所以,走向“尚未”的此在也就是在走向“终结”;因此,我们完全有可能从生存论上将死亡理解为“向终结存在”,看作是此在的一种存在可能性;死亡是属于此在的最本己的存在可能性,然而在日常生活的沉沦状态中,此在却千方百计地将死亡看作是外在的偶然的“事件”;例如我们总是说:“有人死了”,这句话就体现了此在通常对待死亡的典型态度;“有人死了”这句话中的“有人”不是指这个人也不是指那个人,而是泛指;不过“有人死了”虽然是泛指,却也不是说人都死了,而是说死“这回事”;在这里,一方面由于它不是具体地有所指,所以“死”被理解为某种不确定的东西;而另一方面它表明,死是一种东西或事件,虽然肯定要从某个地方来,但是当下我自己还没有碰上;“有人死了”这种泛指的方式,就好象是死亡碰到的是常人一般的人,于是我们便可以自我安慰:“不恰恰是我”,然而由于死亡所碰到的常人并不存在,所以死亡也就变成了与我们不相干的东西;换言之,当我们面临抉择并且需要承担责任的时候,我们希望有常人此在,而在死亡这回事上我们感到欣慰的却是“有人死了”等于“无人死了”;因此,死亡被敉平为一种摆在眼前的事件,它虽然碰上了此在却并不本己地属于任何人;常人拿走了此在的生存,也拿走了它的死;这样的日常生活对此在来说当然具有诱惑力和安定作用,因为它既用不着苦恼生存,更用不着害怕死亡;结果,死亡不再是最本己的存在可能性,而变成了在此在之外的、偶然的、不好的事件;不仅如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提倡一种对待死亡漠然处之的“教养”;然而实际上,此在怕死已经怕到了这种地步,它甚至不让我们面对死亡;如此说来,我们之所以会沉沦于世,就是因为逃避死亡的缘故;因此要使此在从沉沦的迷梦中醒来,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它直面死亡;于是,海德格尔从生存论上给死亡下了一个定义:死亡是“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而又无可逾越的、确知但却不确定的可能性”; 首先,死亡是此在最本己的可能性;死亡是不可替代的,任谁也不可能拿走他人的死;即使我因为抢救他人而死,他人也决不会因为我的行为而不会死,他仍然终有一死;死亡这回事只能是我自己去经历的,换言之,只能由我自己面对自己的死;即使我一无所有,死亡亦属于我自己;其次,死亡是此在的一种可能性;人一生下来,究竟成为什么样的人还不知道他将会经历怎样的人生也是未知数,但是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他必有一死;活着的时候,死亡尚未到来,所以是可能性,然而人必有一死,所以是确知的可能性;虽然是确知的可能性,我却不知道哪一天会死,因而又是不确定的可能性;最后,死亡是“无所关联的而又无可逾越的”可能性;死亡乃人生之大限,死亡将解脱你所有的一切,无论你生前声名显赫还是默默无闻,无论你是“朋友遍天下”还是“孤家寡人”,在死亡面前都会烟消云散;死亡又是无可逾越的,即“超不过”的可能性;在海德格尔看来,如果我们了解了生存论的死亡概念,那么我们就会意识到,死亡是不可逃避的;所以直面死亡不仅使我意识到我应该立足于自身而在世,而且使我意识到我是自由的“能在”,即面临可能性筹划自己未来的此在;因此,“向终结存在”就是“提前到死中去”,不要等到死到临头之时才去思考死亡;所谓“提前到死中去”的目的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要此在在死亡面前撞回到自身之中去,因而“提前到死中去”亦即“向死而在”,“立足自身而在世”;当然,海德格尔的哲学思考意在解决存在问题,即通过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确立一种“基础存在论”,以期在此在身上找到解决存在问题的途径;海德格尔一改传统哲学的做法,不是把存在与永恒,而是与时间联系在一起,其中大有深意;存在之为存在就于存在出来的显现之中,惟其如此,存在才是存在;而万事万物之中,只有此在这种有限的在者是未成定型的开放的在者,所以存在就在此在这里显现出来了;当然,并不是说此在一定会使存在显现出来,实际上只有当此在作为自由的可能之在时存在才能在此显现;因此,海德格尔的目的是通过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确定此在使存在显现的可能性和途径;海德格尔的哲学革命体现在他继承了胡塞尔的现象学并且进一步将其推向前进,要求克服或超越传统哲学主客分化的二元式认识论框架,从真正源始的境域去思考此在之存在的根基;然而,当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强调此在的能在时,总有某种此在决定存在如何存在的嫌疑;这样一来,他就在破除所谓主体性的同时,强化了另一种主体性,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所发展的就是这条道路,这显然是海德格尔不想看到的结果,所以他自始至终拒绝“存在主义”的称号;由于种种原因,在30年代,海德格尔的思想发生了某种“转向”:作为“基础存在论”的此在生存论分析“转向”了更深层次的源始境域,他在不断地变换思路去“接近”存在,而真理、艺术、语言、诗、思、技术、历史、天命……等等,成为后期海德格尔思考的众多主题;海德格尔终于意识到,追问存在的意义不是也不可能只是一条路,上穷碧落下黄泉,我们至多是生活在存在的近旁;。

海德格尔生存论

海德格尔生存论

海德格尔生存论海德格尔的哲学是在存在论意义上展开的,他对哲学、对存在的探讨与其作为宗教思想家的身份是不无关系的。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理解并非哲学的最高任务,哲学应当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人类存在于怎样的世界?”换言之,哲学如何回答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

从海德格尔哲学的存在论视角来看,“存在”一词本身即蕴含着“生存”的内涵。

“存在”一词具有双重指涉:作为客观现实的“存在”和作为主体性意识的“存在”。

后者对于哲学家而言又可以理解为先验存在,它是属于对自然、历史或者文化进行“此在”的理解的范畴。

“存在”是海德格尔理解世界的基本概念。

“存在”意味着“对世界的介入”,即与世界有一种关联。

在海德格尔那里,存在同时意味着“在场”与“持存”,前者是指世界对于我们“到来”并使我们能够知觉它们的那种“充实”,后者则指世界与“我们”互动的过程。

而对于“在场”的体会也意味着某种存在论的先在性,它必须是某种“与在场的事物交流的‘在场的存在’”。

海德格尔通过强调与强化存在论的先在性的相关理解,来强调存在论的“此在”向度的客观性与真理性,从而赋予哲学以形而上学的品质。

“生存”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活着”。

在海德格尔看来,人是先在的存在,它具有原初性、独特性、无限性等特点。

尽管人类“来”到世界上,但只有在与世界互动的过程中才获得了某种意义,即“在”的状态。

人们对存在的理解既受制于自身的经验、理智,也取决于人类的理性。

尽管人类的经验总是无意识的,因而无法为存在提供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义,但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世界观或存在论视角的先在性。

“生存论”实际上是一种生命论,它的目标在于建构一种更为普遍性的存在论形式。

生存论的最终目的,不是要为世界提供一个明确的存在论定义,而是要以人类的生存作为出发点,引导我们去思考、去理解整个世界,进而探究世界的本质。

哲学正是以人的生存作为起点,透过生存对世界做出富有意义的阐释。

正是在此意义上,“生存论”可以被称为哲学的“母题”,而哲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对“生存论”的追问和对“生存”的领悟。

存在与时间[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

存在与时间[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

存在与时间[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哲学内涵人学语法前期海德格尔寻得语言本体来诠释此在意识世界的生存论建构,语言就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后期海德格尔更是沉迷于诗性语言,探求言说本己之美。

海德格尔的目的是要排除传统哲学中一切类似于“世界”、“内在”和“外在”等等这些“在存在论上没有充分的理由却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件东西”的概念作为前提;这些概念只是此在“在之中”的“基本建构”。

换言之,以此在为核心诠释存在才不会使存在本身“退回到哪个存在者上去”。

“在存在论上,'在世界之中’复又包含在此在之存在的结构整体之中。

操心则被标画为这一结构整体的特征。

这样一来,为了能对实在进行分析而首须澄清的基础和视野就被标识出来了。

而且,只有在这一联系中才能从存在论上理解'自在’的性质”。

“操心”是海德格尔此在诠释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欲望和意志都显示为操心的变式,只有具有操心这种存在方式的存在者才能撞上阻碍者这种世内存在者”。

就此,海德格尔意在指出,类似于尼采“强力意志”等概念只是操心的变式,操心是立足于此在生存论的更加原始的概念;并且由此,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也被“倒转过来”。

“'我思’等于说:我维系。

一切维系都是'我维系’。

在一切联系与关系中总有'我’作为根据”。

“'我’的存在被领会为res cogitans(思执)的实在性。

”这样,以此在为核心的意识世界就与外在世界建立了联系;自在实则是此在让其在,也就是理所当然的在。

因此,“必须让此在自己解释自己。

在这种开展活动中,现象学阐释只是随同行进,以便从生存论上把展开的东西的现象内容上升为概念”。

由此可见,现象学诠释的目的是语言;这种诠释本身就是从人出发解释存在的语法。

作为语言哲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以概念诠释为基本内容的语法是语言哲学语法概念的必要组成部分。

[4]人学概念在海德格尔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中,“时间性”、“空间性”、“他人”、“因缘”和“意蕴”等等以此在为枢轴的人学概念被细腻诠释。

海德格尔的哲学论文

海德格尔的哲学论文

海德格尔的哲学论文2000字
海德格尔的哲学论文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其对存在论的贡献、他对技术的思考
以及他的语言哲学等。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他的这些思想。

1. 存在论:海德格尔认为,人类的存在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即存在的存在。

他认为,人类不仅是有存在的,而且还必须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来塑造自己的存在。


将这种主观的选择和行动称为“关怀”,并将其视为重要的存在因素。

他认为,只有
通过关怀,人类才能开启自己存在的可能性,并找到自己的存在意义。

2. 技术思考:海德格尔认为,技术是现代社会的核心。

他认为,由于技术的发展,人
类可以探索世界的秘密,并创造出现代文明所依赖的科技产品,但同样带来了现代社
会的问题,如环境破坏、人际关系政治化等。

他认为,人类需要重新审视技术的本质,意识到技术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提倡“本真思考”,即回归本质,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和身处的环境。

3. 语言哲学:海德格尔以语言为基础,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本质。

他认为,语言是人类
的存在方式,通过语言,人类才能理解这个世界和自己。

他提出了“词汇存在”的概念,认为语言不仅是词汇的组合,而且隐含了一种意义和情感。

他强调了语言对互动
和沟通的重要性,提倡人类用更加深层次的方式去理解和交流。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十分丰富,这里只介绍了其中的几个方面。

总的来说,他的哲学
思考强调的是回归本真、关怀人类存在和环境,以及通过思考和行动去找到人类存在
的意义。

海德格尔思想

海德格尔思想

海德格尔思想海德格尔思想是哲学的生命所在。

它一方面超越了传统哲学在某些基本问题上的争论,走向了对自由意志和存在意义的探索;另一方面,它又在坚持批判地继承传统的同时,力图构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体系,显示出了德国哲学深刻的思辨能力和丰富的理性内涵。

正因为如此,我们说海德格尔是继黑格尔之后最伟大的德国哲学家。

海德格尔在他的许多著作中也都明确地提出了一个观点:“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决定的”。

我把这句话视为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这样看来,这应该是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从而使得他的哲学成为一个整体的思想体系。

海德格尔强调主体性、主动性。

所谓“主体性”,就是人作为“一种存在者”而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主体性是西方社会自从近代启蒙运动以来逐渐丧失的东西,但却仍然是现代人所不能丢弃的东西。

德国近代思想史告诉我们,德国人曾经拥有过不可磨灭的自信,甚至一度居于世界之先。

然而,到了19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令德国无法阻挡,当这种发展蔓延到欧洲各国的时候,即使是德国那样深受启蒙思想熏陶的国家也只能屈从于这种发展,而且再也不能产生德国式的自信了。

如果说德国文化是在悲剧中看到真实的话,那么现代德国人的悲剧可以说是丧失了自信。

在西方社会里,“主体性”成为一个神圣的词汇,好像只有在“主体性”的名义下,人才能得到肯定,才有自我价值感。

但海德格尔却用最悲哀的语言指出:“在海德格尔看来,不仅是德国人的主体性受到了损害,而且是西方人的主体性,至少是启蒙运动以来西方人的主体性受到了伤害”。

我觉得这一点非常的重要,因为正是“主体性”,海德格尔把整个西方文化引向了绝境。

既然主体性在西方社会中遭遇了如此不幸,那么究竟什么是主体性呢?如何才能使人获得自由意志呢?另一种关于主体性的观点则是以德国哲学家克尔凯郭尔为代表的。

他提出了两条路线:一条是现象学路线,试图通过追溯主体在其存在历程中的历史性地位,找回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并且由此来恢复主体的自由。

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智慧

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智慧

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智慧文/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导读海德格尔也许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西方哲学家。

他认为西方哲学从柏拉图以来都走偏了,忽略了“存在本身”与“存在之物”之间的差异。

因此,他从“提出存在问题”的存在者——亦即人着手,就其特有的时间意识去加以分析。

他的见解,特别是其“向死而生”的智慧,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人产生了启发力量。

正文在20世纪的西方哲学界,影响力最大最广的应该首推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

他生于德国乡下的天主教家庭,先读神学,后来改习哲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就开始教书。

这原本十分平凡的学习生活,转折于他1927年出版的《存在与时间》,一时洛阳纸贵,也让海德格尔声名鹊起,他一方面承袭了胡塞尔现象学方法,同时把握了西方哲学的核心理念,又推展当代存在主义的人生议题,显示了他丰富的思想潜力。

他有什么特殊见解呢?首先,他认为西方哲学从柏拉图以来都走偏了,都忽略了“存在本身”与“存在之物”之间的差异。

譬如,我们常说“马”与“马的具体存在”是不同的,但是如果进一步追问什么是“马”,则答案是“从具体的马”抽象出“马”。

这是没有问题的思考方式,对待我们所见的万物也确实有其效用。

但是,以此去探讨“存在本身”,则结果只是一个抽象而空洞的概念,根本不足以显示它的真相。

因此,为了正确理解存在本身,让它自己呈现出来,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从“提出存在问题”的存在者(亦即人)着手,就其特有的时间意识去加以分析。

人这种存在者可以称为“此在”,其特色是在时间中挂念与抉择,此在若是选择成为自己,就进入实存状态,使存在本身借由其而彰显出来。

问题在于:此在很容易陷于“非本真状态”,亦即整天都在闲谈、好奇与模棱两可,关心世间琐碎的事务,隐身于公众意识中。

譬如,譬如,我们问学生“考试为何作弊”,他/她回答说“因为别人都作弊”;我问一个人“开车为何违规”,他/她回答说“因为别人也违规”。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辩证思维解读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辩证思维解读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辩证思维解读
海德格尔是德国存在哲学的重要代表,他的存在哲学主要论述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他的存在哲学是基于辩证思维的,具有明显的对立性和超越性。

在海德格尔看来,人类存在是有对立性和超越性的,它既有生存性(Dasein),又有超越性(Transcendence)。

生存性指人类作为生物存在的本质,而超越性指人类超越自己生存性的能力。

海德格尔认为,人类存在面临着各种矛盾和对立,例如生与死、自我与他人、现实与理想等。

但这些矛盾并不是消极的,而是推动人类不断超越自己、追求更高境界的动力。

海德格尔的辩证思维解读强调人类存在的复杂性和对
立性,重视人类对真理和意义的追求,强调人类超越自身和追求完善的重要性。

海德格尔认为,人类需要通过辩证思维来理解和解决这些矛盾和对立,而不是逃避或忽视它们。

他认为,人类应该通过思考和实践来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依赖绝对真理或僵
化的理论。

总之, 海德格尔的辩证思维解读对于理解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以及探究人类对真理和意义的追求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西方哲学智慧16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

西方哲学智慧16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

将来
汉语将Zukunft译作“将来”比英译future更 贴切。如前所述,“保持住别具一格的可能性而在 这种可能性中让自身来到自身,这就是将来的源始 现象”,此“将来”乃是“此在借以在最本己的能 在中来到自身的那个‘来’”。Zukunft亦即“去 ”(zu)着的“来”(kommen),“将来”不是“ 去远”,而是“来临”。

在日常生活中,我不是作为自己而是作为“大家” 而生活的。我的一言一行都是以大家、公众为标准, 向大家、公众“看齐”的。就此而论,“大家”拿走了我 的存在,决定着我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存活动。例如大 家怎样享乐,我就怎样享乐;大家对文学艺术怎样阅 读怎样判断,我就怎样阅读怎样判断;竟至大家怎样 标新立异,我也就怎样标新立异;大家对什么东西愤 怒,我就对什么东西‘愤怒’。这个大家不是任何确定的 人,而一切人(却不是作为总和)都是这个大家,就

“时间性”
“我们把如此这般作为曾在着的有所当前化的 将来而统一起来的现象称作时间性”,“时间性 绽露为本真的牵挂(Sorge)的意义”。因而,“ 将来并不晚于曾在状态,而曾在状态并早于当前 ”。

是这个大家指定着日常生活的存在方式。

大家是谁?

查无此人。 从无此人。

因为存在对我来说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去存在(to be)意味着必须由我自己筹划和 选择,也必须由我自己为此承担责任和后果,而 作为大家生活对我却具有一种“安定作用”,使 我感觉一切都有条不紊地按照程序进行着,一切 都是最佳的安排,从而使我有某种“家园感”。 而让我自己去筹划、选择和负责,却使我感到“ 不在家”。
的方式”。

三、向终结存在

“存在到头”:Zu-Ende-sein “向终结存在”:Sein zum Ende

略论海德格尔的语言思想

略论海德格尔的语言思想

略论海德格尔的语言思想我们生活在一个由语言建构的意义世界之中,语言是海德格尔后期思考的重点。

他借用荷尔德林的诗作——“词语,口之花朵”——将语言的本质与花朵联系起来,认为语言作为气息来自于大地,具有命名、敞亮、生成万物的力量。

而甲骨文中的“帝”字恰如一朵盛开的花朵,蕴含着创造万物的力量。

通过解析海德格尔的语言观,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语言的本质。

标签:海德格尔语言花朵舌头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来看,“此在(人)”操劳着寓世而居,“此在”与世界始终有着“在之中”的结构。

语言所揭示的就是以境域(Horizont)方式展示的世界的含义整体。

因此,对语言所命名的“世内存在者”的含义,必须将其置于整体的互相关联的意蕴世界之中才能得以理解。

对语言所表达的人的存在方式,也必须将其放回“自我绽出地生存”(Ex-istenz)所分解出来的含义整体之中。

诗歌是最纯粹的语言,在诗歌中,这个互相关联的意蕴世界得以纯粹地呈现,使得我们本真地栖居。

海德格尔认为语言不能被理解为语言哲学,而要放回“此在”的生存之中。

相对于索绪尔将语言区分为“语言”(language)与“言语”(Parole),海德格尔将语言区分为“语言”(Sprache)与“言谈”(Rede)。

他认为,语言的存在论基础是“言谈”(Rede)。

“话语”(Rede)是海德格尔对古希腊“逻格斯”(Logos)一词的翻译。

相对于“说”,更为本真的是“听”。

海德格尔将巴门尼德残篇中的“Logos”理解为“言说”,而在《新约》中,“Logos”就是耶稣基督。

对基督的信仰,首先是人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者独立地认信和拒斥耶稣基督的上帝的选择。

从“人意”的角度看,神学也的确属于人聆听上帝的话(神言)的产物。

“沉默”是言谈的另一种本质可能性。

为了能够沉默,“此在”必须有话可说。

“沉默”这种言谈方式以充分的力量说明了言谈对于“此在”存在的“先天性”。

海德格尔思想的出发点是“存在”与“时间”,要理解他的语言思想就必须先理解他的时间思想。

智慧与存在_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智慧概念的解构

智慧与存在_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智慧概念的解构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api tal Normal University2009年第1期(Social Sciences Edi tion)(总第186期)哲学研究智慧与存在)))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智慧概念的解构朱清华摘 要: 在古希腊,智慧活动是一种脱离了实用目的的沉思活动。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论沉思的生活是人最高的幸福生活。

他对智慧的说明启发了海德格尔对存在的揭示。

在智慧这种生活形式中,人的存在的最高可能性被展现出来。

这种对存在的意义的揭示活动起源于生产制作,所揭示出来的存在的意义就是在场。

海德格尔认为,这种保持为运动的在场体现了存在的恰当意义,但当亚里士多德的存在概念被当成了一种存在论-形而上学的基础的时候,却出现了问题。

关键词: 智慧;制作(poiesis);型相(eidos);存在;在场中图分类号:B5161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9)01-0073-08收稿日期:2008-04-28作者简介:朱清华,女,山东阳信人,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讲师,哲学博士。

(北京 100089)¹ 翻译根据:Aristotelis,Ethica Nicomachea (希腊语),Oxford university Press,1894.p.131.下文所引5尼各马可伦理学6(称NE)均译自此本,不再说明。

在亚里士多德那儿,智慧的沉思活动是人所能从事的活动中最好的一种活动。

智慧活动探讨的内容和实用无关,它不关注生产制作、经营买卖,也不操心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它超越了日常生活。

因此,它和生产制作(poiesis)以及人的社会实践活动(praxis)、道德伦理(ethike)活动不同,它是一种独特的、无关实用却关乎人生活的最高幸福的沉思活动(theorie)。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在其它活动中俱不能自足和自立,惟有在智慧中才脱离日常操劳,从事最为自立的活动。

海德格尔关于语言的观点

海德格尔关于语言的观点

海德格尔关于语言的观点海德格尔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位重要哲学家,他对于语言的观点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

本文将从海德格尔对于语言存在性的解释、语言的意义以及语言与存在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海德格尔关于语言的观点。

一、海德格尔对于语言存在性的解释海德格尔认为,语言不仅是人类社会交往和交流的媒介,同时也是存在的表现和载体。

他认为,在语言中存在着存在,语言的存在性不是靠心理或逻辑的形式来体现,而是通过语言的应用和使用反映出来的。

因此,语言的本质不是描述或传递信息,而是展现存在。

在海德格尔看来,语言是一种把存在表达出来的存在。

语言通过词汇和语法的组合来描述存在的种种可能,它是真理的来源和基础。

海德格尔认为,只有通过语言,人们才能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事实,并进一步对于存在进行思考和探索。

二、语言的意义在海德格尔看来,语言的本质是展示存在,它不仅传达信息,更重要的是阐明存在的真相。

语言具有使存在显现的特性,它是让存在得到认识和理解的工具。

因此,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人们对于存在的理解和体验。

海德格尔认为,从词汇和语法的角度来看,语言表达的不仅是一些简单的概念和信息,更是存在的体验。

语言用来表达生命、时间、变化等存在的现象,使存在成为了艺术和文学的主题。

所以,语言在艺术和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可以展现出人类存在的情感、理解和意义。

三、语言与存在的关系语言和存在是密切相关的,存在通过语言才能得到表达和展现。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本身就是存在,而语言的本质就是展示、揭示和包容存在。

因此,语言和存在是一体的,语言中存在着存在,它们互相联系和支撑。

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存在和语言的关系被体现为存在即为语言,语言即为存在。

语言不仅仅是存在的一种体现,而且也是存在的载体和传播渠道。

语言用它独特的方式去表达人类存在的特性,并使存在认识到自己的存在。

同时,存在也通过语言的展现让人类深刻地领悟到存在的真相。

总之,海德格尔的语言观点具有着深刻的哲学意义,他通过语言的存在性去揭示人类的存在、理解和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于提出一种新的语言科学思想, 而在于警醒并倡导技术世界的人类, 以“ 应 守护者” 的生存态度“ 诗意栖居”
在大地上。作为人基本存在方式的语言, 同时也是生存在现代技术世界中人类的生存智慧。 [ 键词] 关 海德格尔; ae ; “ g”语言思想; S 技术世界;生存智慧
[ 中图分类 号]B 0 55
… …
言观 的探 讨常 常显得 极 为 闪烁 , 不能 令人 满 意 , 甚至 玄 之 又 玄 、 之 又 神 者 也 不 在 少 数 。本 文 试 图 以 神 “ a e 为 线 索 切入 海 德 格 尔后 期 的 语 言 思 想 , 示 Sg” 揭 其 所蕴 含 的生 存智慧 意蕴 。海 德 格尔说 , 有 鉴于 道 “ 说 之 关 联 , 们 把 语 言 本 质 之 整 体 命 名 为 道 说 我 ( a e ”1 ’ 以下 译 文 均 参 阅 孙 周 兴 译 本 , 文 S g ) L( ( J 德
有 词 源 关 系 , 者 的 意 思 是 “ 己 的 , 身 的 ” 后 自 自 。 E eg e rin n的 意 思可 以 引 申为 “ 行 为 的来 回发 生过 在 程 中获得 自身 ” 由此 , 先 生 阐述 了对 “ rins 。 张 E eg i” 的看 法 : 德 格 尔要用 这 个 词表达 这 样一 个意 思 : 海 任 何“ 自身 ” 存 在 者 的 存 在 性 从 根 本 上 都 不 是 现 成 或 的 , 只能 在一 种 相互 牵 引 、 回交 荡 的缘构 态 中被 而 来 发 生 出来 。3p。 [‘6 3 l 以上对 张 先 生观 点 的转 述并 不表 示他 的解说 就 是确 解 , 其分 析 有三 点 值得 注意 : 但 第一 ,E eg i” “ rins 并不 是 一个 名 词性 的 “ 实体 范 畴 ” 它是 一种 “ , 发生 ” ; 第二 , 种 “ 生” “ 这 发 是 自己” 生 , “ 为 自己” 发 是 成 的过 程 ; 三 , 成 为 自己” 过 程 并 非 自闭于 某 个 真 空 第 “ 的 中, 而是 在 “ 种 相 互 牵 引 、 回交 荡 的缘 构 态 中被 一 来 发 生 出来 ” 即离 不开 “ 的参与 ” , 人 。综合 以上 三点 并 结 合 海德 格 尔 后 期 对 “ rins 的论 述 , 们认 为 : E eg i” 我 通过该词 , 海德 格 尔 向我 们展 示 了人 以及 其 他 事 物 “ 为 自身 ” “ 义 发 生过 程 ” 即 在人 的生 存 活 动 成 的 意 , 中对 存 在 者 ( 期 指 天 、 、 、 四方 ) 存在 ” 澄 后 地 神 人 “ 的 明 。 发生 过 程的 要 旨在 于 , 该 存在 者 的“ 为 自身” 成 虽
[ 献 标识 码 ] 文 A
[ 章编 号 30169(000~07 4 文 10—5721)1 5一 0 o
的 事情 、 件 ” 其 动 词 形 态 “ rin n , 意 指 “ 事 , E eg e ” 原 发
海 德格 尔后期 的语 言 思想是 理 解其 后 期学 说 的
把 钥匙 。尽 管 他对于 语言 的论 述 只有 独 立成 篇 的 几篇 论 文 , 主要集 中在 《 向语言 之途 》 通 一书 中 , 由 但 于其 思想 以及 语 词 的 曲折 隐 晦 , 界 一 方 面 在用 存 学 在 论 语 言 观对 其 命名 的同 时 , 一 方 面 却对 此 种 语 另
V 1 6 o1 o. N . 4
F bu r , 0 er ay 2 1 0
试论海 德格 尔“ 道说 ( a e ’ S g ) 语言 思想 中的生存智慧 ’ 3 3 0 ) 3 0 1
[ 摘 要 ] 海德格尔后期的语言思想以“ae 为核心。其基本观点认为, S g” 作为“ae 的语言是人生存在 Sg” 世的基本方式与境域。在此境域中, 语言成其 自身, 自 万物 行闪现, 而非仅仅是人类使用的 工具” “ 。其深意不
g se e ” [(驺 。如何 理解道 说 ( a e ?为什 么他 eth n )2 ] Sg) 偏 要在 德 国人 惯 常使 用 的“ p a h ” 外 , 觅 一个 S re e 之 另 词 语 指称语 言 ? 要想 回答 这些 问题 , 我们 的探 讨 须在 三 个 向度上 展开 : 是 从 “ rins 切 入 , 明它 与 一 E eg i” 阐 “ ae 的 关 系 ; Sg” 二是 从 西 方语 言 思想 发 展 历 史 的 角 度 比较 “ a e 与 “ p ah ” 三是 阐 明作为 “ a e 的 S g ” S rc e ; Sg” 语言 与现 代 技术世 界 中人 的诗 意栖 居 的关 系 。

生 ” 它 由 词 缀 “ r 和 词 根 “ in n 组 成 , 者 含 有 , e” e e” g 前 “ 开始 一 个 行 为 ” “ ( 方 、 其是 自己) 到 此 去 、使 对 尤 受 行 为 的 影 响 而 产 生 相 应 结 果 ” 义 , 者 则 指 “ 为 等 后 ( 所) 特有 、 具 ” 而 eg e 与形容 词 egn具 独 。 in n又 ie
第 4卷 第 1 6 期
2 1 年 2月 0 0
广西 师 范大 学学 报 : 哲学 社会 科学 版
Jun l f ag i r l ies yP i s p ya dS ca S i csE io o ra o n x ma vri : hl 0 h n o i c n e dt n Gu No Un t o l e i
原 文 “m n l ka f i B z g e a e sn n I Hibi u e ef ed sS g n e — c d i
n n wi a p a h s n i Ga z n d e S g n e r d s S r c we e m n e i a e u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