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下标准化童年 -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朱明珠、俞婷婷、朱莉、杨家燕、施春燕、张岚、谢莉、胡
王志琴 李赟、陈旦红、丁春华、顾婵凤 李卫军 刘 雷旭莉、褚琛婷、夏春凤、邹亚榕、何黛燕、郭健芳、李小 敏、陈彩慧、方丽、沈聪
顾芬芬 施静燕、施伊雯、盛芬红、杨
张晓萍 杨红、李兰芬、张莹婷、蒋玲、姚瑾、徐薇、黄勍、朱新萍 李雅仙 孙蕾、孙娅华、李春丽、高静、郑梅初、陶丽君、符燕婷、 孙婷玉、金贇轶
潘淑英 俞 蓉 杨莉娜 周 莉 吴小慧、包玲娟、梅玲玲、阮蓉蓉、毛雯琴、陆意菲、张月 凤 、徐思佳、康奕馨、眭翠荣 史雯雯、吴雯静、管红莲、夏海燕、夏叡真、谢斌英、李琳 、胡佳尧、赵红、 姚宇芬、林敏、喻永敏、陈莉敏、张雅萍、胡凡、郁政赟、 马丽萍、王靛青
空间再造,引发学习方式变革
闵行区佳佳中心幼儿园 上海市闵行区景谷第二幼儿园 闵行区诸翟中心幼儿园 闵行区实验小学 上海市闵行区吴泾实验小学 上海市闵行区景东小学 闵行区航华第一小学 闵行区黎明小学 闵行区梅陇中心小学 闵行区七宝镇明强小学 上海市闵行区平南小学 上海市闵行区浦江第二小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蔷薇小学 闵行区实验小学 闵行区实验小学 闵行区实验小学 闵行区实验小学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闵行区颛桥中心小学 闵行区汽轮小学 闵行区华坪小学 上海市闵行区启智学校 上海市闵行区纪王学校 上海市闵行区诸翟学校 上海市闵行区颛桥中学 上海市闵行区上虹中学 上海市闵行第四中学 上海市罗阳中学
仇忠海、刘树田、孙纪明、鞠瑞利、叶纬、杨光、朱永庆、汤 凤君、黄建书、柳英华
何美龙 林唯、严萍、张明山、陈玲、万昌玮、黄梦杰、乔晓岚 施力争 金佩佩、李佩佩、黎良枝、李信群 刘 牛 琪 韩磊、白敏 菁 杨慧玲、唐月红、刘艳琴、郭敏怡、李全忠、史晖、刘民荣
上海市田园高级中学 上海市闵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测评与研究中心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 上海师范大学闵行实验幼儿园 绿世界实验幼儿园 龙柏第二幼儿园 闵行区航华第三幼儿园 上海市闵行区万源城幼儿园 上海师范大学闵行实验幼儿园 闵行区莘松幼儿园 上海市闵行区马桥元祥幼儿园 上海市闵行区马桥实验幼儿园 上海闵行区启英幼儿园 上海市闵行区莘庄幼儿园 上海市闵行区莘庄幼儿园 上海市闵行区莘庄幼儿园 闵行区华漕镇中心幼儿园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博选题(2010——2015)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博选题(2010——2015)[1]丁炜. 全语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闫艳. 课堂教学目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3]张光陆. 对话教学之研究——解释学的视域[D].华东师范大学,2010.[4]张斌. 基于标准的学校教育问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5]李茂森. 自我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0.[6]向晶. 学生幸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李锋.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8]刘辉. 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结果处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9]申宣成. 表现性评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1.[10]吕红日. 教师“知识分子”角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洪志忠. 教师绩效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汪丽梅. 知识观视域中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3]和建伟. 对中学与大学在物理实验教学内容衔接问题上的分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14]庄白. “高观点”下的中学微积分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15]何千忠. 论美国社会科中历史教育的目标及内容要素[D].华东师范大学,2010.[16]付小谧. 高校民族预科生英语学习困难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17]郑丽芸. 英语课堂小组活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18]陈亚君. 师范院校生物学专业教育实习评价体系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0.[19]田倩. 数学职前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0]贺晔. 英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1]宋静磊.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顶岗实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2]徐蓓蓓. 物理DIS实验与探究式教学的整合和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3]孙荣荣. 高中地理新课程作业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4]唐晓鹏. 高中人文地理案例教学的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5]王孟初. 高中人文地理课程内容选择的国际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2010.[26]袁有雯. 高一学生数学问题解决个性差异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7]楼帅. 专家与新手型科学教师课堂教学策略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8]陶俞佳. 新加坡中学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技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9]汪肖楠. 中学生科学学习中坐标图认知能力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30]王世朋. 科学教师的课程观及其对课程实施影响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31]吴先强. 基于标准的“元素化学”教学过程“一致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32]张贤金. 化学教师对科学方法及其教育的认识[D].华东师范大学,2010.[33]祝炎. 化学教师教育研究特征的微观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34]陈磊磊. 上海地区化学教材与教学实践中融入化学史教育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35]程晨. 德国化学课程中的“学科能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36]郑静. 论吕思勉的语文教育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0.[37]朱丹萍. 高中古诗词课程内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38]黄歆. 试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D].华东师范大学,2010.[39]蒋芸芸.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小说阅读教学内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40]柳利萍. 试论朱自清的中学文言文教学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0.[41]沈洁. 人教版选修教科书《外国小说欣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42]卜静静. 我国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历史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0.[43]丁洁. 高中优质地理课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44]毛琦. 基于ISM法的物理教科书分析及分析结果实用性的探讨[D].华东师范大学,2010.[45]金莉. 中国和英国初中物理教科书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46]臧丽娜. 新课改中数学思想方法在课标及教材中的体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0.[47]邹佳晨. 椭圆的历史与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0.[48]陈慧. 高中生对数学证明的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0.[49]冯璟. 职前和在职数学教师对无理数概念的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0.[50]梁竹. 中国、新加坡初中教材平面几何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51]沈莲波. 上海高中生对向量的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0.[52]王会明. 高中数学骨干教师课堂特征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53]姚雪. 上海、香港、新加坡高中数学教科书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54]李镌钊. 讲授法的历史演进与当代意蕴[D].华东师范大学,2010.[55]张晓蕾. 课堂教学生活中学生身体问题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10.[56]秦冬梅. 中小学生学期学习报告单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57]莫海玲. 我国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的前概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58]李昂. 基于教学实践的地理新教师专业发展叙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59]贾鲁娜. 基于课程标准的我国现行高中生物教科书(实验部分)质量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60]于晓晖. 中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1]陈燕. 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名师工作室活动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2]张研. “物质结构与性质”教科书学习难度的国际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3]蔡晶. 高中生解决化学“加合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4]余轶. 青少年科技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的创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5]尹静. 高中生物模型教学的现状调查与行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6]沈严惠. 高中“植物的分类与鉴赏”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7]潘立晶. 《中学生物学实验设计与应用》课程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8]魏秀. 俞子夷小学学科教学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9]韩少斐. 班级中处境不利学生生活体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0]周骏. 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1]赵永芝. 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成因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72]王泓萱. 小学校长教学领导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3]张贺华. 3-6年级科学教科书插图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4]高琼琼. 课程改革进程中的教师阻抗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5]许志毅.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6]王斌娟.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适应性问题之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7]赵黎. 教师的知识共享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8]刘润英. 首要教学原理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9]赵起月. 课程改革背景下教研员角色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80]赵红霞. 积极学习的课堂环境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81]任维伟. 推进与阻力:农村学校素质教育困境的田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82]朱海粟. 陶行知生活课程思想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83]黄燕. 宗白华的生命美育课程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84]张昭. 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0.[85]吴成业. 教师的学生评价话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86]许筱英. 我国新教师就业市场的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0.[87]张倩. 休闲教育视角下的春游活动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88]于庆军. 地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89]祁灵. 华东师范大学免疫学实验多元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1.[90]王苗. 大一与高二学生对数列极限的理解:历史相似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91]刘晨霞. 英语教科书中的文化与中国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1.[92]郭青青. 美国中小学经济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93]朱佳丽. 八年级学生数学推理与证明的现状调查与教学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11.[94]黄龙孙. 高二学生对公式和定理的理解及其对数学学习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95]罗程宏. 关于职前数学教师算法知识的调查与互助式教学设计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96]马晓华. 高一学生对数以及对数函数学习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97]原登慧. GTTM视角下的中美数学期望课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98]黎文俊. 何炳松历史教育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99]邱红娜. 中新初中地理教科书学习难度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00]帕孜来提. 中学地理教师授课质量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01]李春江. 基于3ds Max的计算机三维技术辅助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地理空间认知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02]王星乔. 基于测量模型的化学平衡知识的认知诊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03]朱丹. 作文仿写教学研究——心理学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11.[104]马冠中. 高中物理教科书力学定律主题中科学定律本质教学的描述与评估[D].华东师范大学,2011.[105]陶洁. 基于生物学科的初中生科学素养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11.[106]黄若朦.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中学物理教学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07]徐琰斐. 基于动态平衡思想的“变革性经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08]计清莹. “本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11.[109]高建军. 物理问题解决中基于问题近似的迁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0]张文静. 中美两种高中物理教材对比[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1]张振宇. 史学研究成果引入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2]柳晓丹. 优秀数学教师的课堂提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3]王莉. 回归儿童生活: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的插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4]蒋德慧. 职前教师与职初教师关于斜率的PCK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15]周小青. 新任教师专业认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6]程林. 基于教育目标分类的标准化省(州)级学业成就测试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7]陈玮. 关于数学师范生平行四边形知识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8]陆立仪. 浅论蒋伯潜语文教育改革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9]隋文静. 中学生运用一般化的策略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0]郑丁丁. 初中数学资优生数学问题解决特征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21]吴婧. 黎锦熙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2]夏婧. 拓展与延伸[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3]徐奕. 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目标体系试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4]时晨. 初高中学生解决数学开放题认知水平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5]付黎黎. 基于组织学习视角的备课组活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6]杨蓓蕾. 纸笔式表现性评价在中学生地理学业成就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7]郭锋涛. 新课改高中地理课程选修模块实施情况及试题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8]蔡鸿菲. 反思陆九渊顿悟教育思想及对语文教育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29]黄静. 初中生化学符号学习的调查及评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30]尤蕾蕾. “微粒间作用力”概念系统形成过程的微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31]张玲. 基于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的NChO试题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32]李秋芳. 中学地理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内容及方法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33]李蔚. 中美两国历史教科书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2011.[134]孔散君. 互动卡片教学法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35]夏寅. 旨在专业发展的新教师培训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36]范敏. 学校变革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37]胡美云. 论合作学习中的学生需要[D].华东师范大学,2011.[138]豆雨松. 教师课堂评价任务设计和使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39]许超. 青少年性道德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0]杨森. 在传统与变革之间[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1]王彩连. 教科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2]陈颖. 基于化学学科能力的MCE与NCHO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3]李荟. 中、澳科学实验内容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4]刘蕊. 初三学生化学“突现性质”问题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5]彭石娟. 高中“生物进化”校本活动课程的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6]兰璇. 基于专业发展的教师评优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7]陈玲玲. 旨在质量保证的教师教育认证制度[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8]翁文芸. 初任理科教师专业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9]谢蕾蕾. 课程领导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50]高芳祎. 文化—个人视角下教师的研究观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51]李宏燕. 法国业士水平测试试题模型的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1.[152]左芳. 美国德克萨斯州青少年性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53]桂德怀. 中学生代数素养内涵与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54]何珊云. 民间公益组织与课程改革治理机制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12.[155]谢赛. 儿童学习结果取向的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56]王中男. 考试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57]周杰. 倾听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58]李宝敏. 儿童网络素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59]高振宇. 近代中国学校教育中的儿童问题研究:儿童史学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12.[160]陈华. 中国公民教育的诞生—课程史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61]韦冬余. 施瓦布科学探究教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162]赵士果. 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163]潘丽芳. 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164]夏永庚. 四书“仁智双彰”的课程哲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165]余闻婧. 发现与解放[D].华东师范大学,2013.[166]陆晓红. 教师专业发展叙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67]杨澄宇. 基于现象学视角的语文课程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14.[168]汪明帅. 我国近代教师权利变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169]邵朝友. 基于学科能力的表现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170]潘义. 上海初中生英语暑期作业现状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2014.[171]黄一平. 美国K-8年级Health & Wellness教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172]姜君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中地理教科书的发展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4. [173]李莉. 中学数学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备课策略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174]刘金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历史教学设计研究评述[D].华东师范大学,2014. [175]罗玛. “元素及其化合物”内容教科书构成要素的国际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176]李同灵. 化学课堂提问要素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177]朱娅梅.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建模能力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178]张燕. 21世纪初儿童阅读推荐书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79]王兴燕. 课程视野下的方言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80]胡陶. 小学科学教师对于SSI、SSI教学的观点及教学实践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81]何嘉. 课堂互动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82]周坤亮. 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83]纪媛媛. 叶嘉莹的诗词教学思想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2.[184]叶海龙. 教师基于标准的学业成就评价设计和实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185]钟朋. 课程如何应对底层学生的教育冲突经验[D].华东师范大学,2012.[186]桑雪洁. 美国大学儿童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87]刘潇琳. 高中生立体几何问题解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88]袁文娟. 基于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习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89]袁思情. 中国、日本、美国和英国高中数学教材三角学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90]施美. 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Word power”板块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191]俞莉丹. 中美英三套初中科学(生物)教材学习难度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92]高靖. 基于学习难度模型的中外初中生物教科书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93]张娜. 代数应用题任务特征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94]刘万稳. 数学系大一学生对标准差的概念性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2.[195]随倩倩. 评估学生条件概率学习的困难[D].华东师范大学,2012.[196]王家伟. 基于GIS的中学生地理空间分析能力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197]黄洁. 地理系师范实习生课堂教学失误归因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198]徐清清. 美国德克萨斯州初中健康教育(性教育部分)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99]雷福英. 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00]屠靥韵. 六年级学生对扇形的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2.[201]娄满想. 中国、美国和新加坡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概率统计内容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02]赵纪诺. 中国、日本、新加坡和美国高中数学教科书数列内容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03]谢珺. 中国、新加坡和日本高中数学教科书复数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04]阎珏雯. 清末民初:中学历史教学与国民意识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2.[205]常元. 课程内容与学习经验的转化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06]崔文鑫. 高中生高层次数学认知能力的检测与相关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07]严丽. 课堂师生互动话语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08]张玉瑜. “支架式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09]焦方瑞. 对话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0]张路一. 上海市中学生思维风格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1]余婧. 教师信念的传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2]赵萌萌. 校本课例研究中的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3]罗琴琴. 钱基博国文教育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4]吕长生. 教师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5]傅彦. 基于证据的小学教师课堂理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6]陈传东. 奖励隐喻及其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表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7]蔡文艺. 真实性评价在科学探究技能评价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8]程笑雪. 初中生代数应用题图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9]庞娟. 超越教科书:教师对教科书的抵制与创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20]谌秀云. 中学生化学反应学习进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21]陈花蕊. 中学生科学学科能力的框架建构与测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22]王莹颖. 中学学生对幂与指数函数的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2.[223]卫芸. 代数应用题的类型、结构与分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24]庞泓. 初中地理教材活动系统设计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25]贺小燕. 探究学习型地理教材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26]过晔俊. 中美初中地理教材测评版块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27]金敏. 关于初中生对代数证明认识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28]王柳娇. 利用概念转变解决概念混淆现象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29]谢柳. 基于问题图式的物理问题解决障碍诊断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30]周雪梅. 中美几何教材内容中的推理与证明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31]鲁小莉. 中美高中数学教材的数学应用水平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32]陈清. 义务教育化学教材“抽象性”国际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33]沈春辉. 中法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文化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34]周慧. 中国、美国、日本和新加坡高中数学教材中矩阵内容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35]张诚. 我国中小学公开课的类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36]钟意菁. 胡适语文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37]李小敏. 阮真中学作文教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38]尚金兰. 复杂理论视域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39]陈康林. 建国后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苏俄史内容的呈现与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240]谢盛.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评述[D].华东师范大学,2012.[241]张勇智. 中职学校“双元制”教育理念及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42]盛清. 上海市课外教育中青年科技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43]岳晓婷. 物理学专业师范生PCK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44]王丽君. 华东师范大学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多元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3.[245]周亚军. 学校茶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实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46]李叶欣. 高中英语教科书中的大众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47]刘霞. 山东省英语高考命题变化对英语教学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3.[248]周晓旭. 中国、德国、美国高中数学教材幂指对函数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49]吴蕾. 教师对学情分析的认知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4.[250]田婷. 小学阶段教师对数学评价任务的认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251]朱倩. 小学语文教师PCK中“学生知识”发展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52]侯晓灿. 科学救国梦的开端[D].华东师范大学,2014.[253]杨正丽. 高中物理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254]赵怡婷. 海峡两岸大学入学历史科目考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255]郎芳芳. 高中生对数学归纳法的理解:结构特征和证明建构的过程[D].华东师范大学,2014.[256]郭文娟. 学生作业的描述性反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257]王冰如. 课堂观察工具评价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258]周芳芳. 初中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调查与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4.[259]邹逸. 新手科学教师与专家科学教师PCK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60]尚永青. 教科书“化学与社会”内容整合的国际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61]杨莉. 小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对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62]石亚兵. 伊壁鸠鲁的“灵魂救治”教育观[D].华东师范大学,2013.[263]胥明雨. 新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64]刘志伟. 学习科学视角下的课程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65]陈琛. 小学阅读课教学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13.[266]曲琳.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小学课程结构变革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67]顾若楠. 小学课堂纪律的田野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13.[268]张亚萍. 基于课例研究的教师PCK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69]彭如倩. 六年级数学资优生数学能力特征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70]吴晨昊. 六年级学生数感的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3.[271]晁言芹. 小学生习作元认知的培养内容与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72]甘敏. 小学五年级学生作文修改能力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73]程力. 基于合作的小学习作讲评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74]陈加坤子.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练习系统编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75]张静静.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76]冯鲁红. 课堂师生互动话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77]马永鑫. 代数应用题的回忆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78]刘彩玲. 中国内地与台湾高中物理教科书难度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79]周梦琼. 美国Texas州高中健康教育教材《Glencoe Health》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80]易英华. 论王力古代汉语教学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3.[281]党璇.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戏剧单元练习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82]陈飞琴. 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古代诗歌选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83]张培. 上海市高中化学教师科学本质观现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84]杨晓. 中日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科学探究活动的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2013.[285]王雪婷. 高中化学课堂提问与学生思维发展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86]胡恺岩. 中学教师的KCST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87]耿芬.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微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88]张燕. 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3.[289]段文宁. 地理高考试题中考查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90]陈丽娜. 高中自然地理教学语言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91]巢娜. 地理开放性试题评分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92]黄婉庆. 高中地理作业生活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93]周丹. 对高中数学核心能力及其水平划分的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13.[294]谢欢欣. 样例学习对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类比迁移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95]陶磊. 高中生初等几何变换思维水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96]裘莹莹. 上海高中生对抛物线概念的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3.[297]马丽娜. 上海高中学优生和学困生解决椭圆问题差异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98]陆琳琰. 抛物线的发生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99]安婷婷. 关于几种概率分布的高中教材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300]姚瑾. 初中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3.[301]谢正敏. 中美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302]卢晓晓. 初中生尊重他人态度测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303]潘梦梦. 优化语文课堂“学习场”[D].华东师范大学,2013.[304]应丹蓉. 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探究内容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305]安凤. 初中语文课堂口语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306]来玉超. 高一学生数学信念与函数问题解决的相关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307]岳文娟. 初中语文课堂涵泳法实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308]王新燕. 探究型课程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理论性较强的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1、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2、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3、李定仁、徐继存主编,《教学论研究二十年》,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4、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5、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6、汪刘生著,《教学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年4月7、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8、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9、陈侠著,《课程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0、白月桥著,《课程变革概论》,河南教育出版社,1996.11、石鸥著,《教学病理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012、石鸥著,《教育困惑中的理性追求》,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3、张楚廷著,《教学论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14、郭晓明著,《课程结构论:一种原理性探寻》,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郭晓明著,《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课程知识问题的哲学审思》,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6、[美]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17、赞可夫著,杜殿坤等译,《教学与发展》,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18、赵祥麟等主编,《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9、巴班斯基著,冯春难译,《教学与课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20、(美)派纳等著;张华等译,《理解课程:历史与当代课程话语研究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1、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22、黄政杰:《课程设计》,(台湾)东华书局,1991年版23、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24、钟启泉、张华主编,《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5、钟启泉主编:《国外课程改革透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26、张玉田等编著,《学校教育评价》,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27、[美]莫里斯·L·比格:《学习的基本理论与教学实践》,张敷荣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28、孔布斯著,赵宝恒等译,《世界教育危机——八十年代的观点》,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9、袁振国主编,《对峙与融合:20世纪的教育改革.》,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30、石鸥, 刘丽群著,《课程改革中的若干问题: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31、冯生尧主编;高凌飚主编,《课程改革:世界与中国》,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32、魏国栋,吕达主编;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课程改革整体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3、陈玉琨等著,《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4、(美) 鲍尔著;侯定凯译,《教育改革:批判和后结构主义的视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35、Benjamin Levin著;项贤明,洪成文译,《教育改革:从启动到成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6、(美)Sandra Hollingsworth主编;黄宇等译,《国际视野中的行动研究:不同的教育变革实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37、[美]劳伦斯·阿瑟·克雷明:《学校的变革》,单中惠、马晓斌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38、肖川,张文质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词》,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439、余文森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四大支柱——教育思想·教育智慧·专业精神·专业人格: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四大素养》,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40、张祖春主编, 王祖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明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1、徐仲林、徐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42、杜殿坤主编:《原苏联教学论流派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43、瞿葆奎主编,陆亚松、李一平选编:《课程与教材》(上、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44、[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论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45、张华、石伟平、马庆发:《课程流派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46、施良方:《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47、钟启泉、李雁冰主编:《课程设计基础》,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48、张华:《经验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49、陈伯璋:《潜在课程研究》,(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5年版50、李子健、黄显华:《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51、(苏)费里波夫著;李震曾, 徐景陵译,《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52、吴康宁主编,《课堂教学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53、吴永军著,《课程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4、马和民,高旭平著《教育社会学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55、施良方等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56、田慧生等著,《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57、李其龙:《德国教学论流派》,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58、钟启泉、黄志成主编:《美国教学论流派》,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59、瞿葆奎主编,马骥雄选编,《教育学文集.美国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60、赞可夫著,杜殿坤译,《和教育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61、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062、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763、杜威著,曾纪云译,《教育哲学》,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8.1164、(德) 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65、(美)麦克莱伦著;宋少云,陈平译,《教育哲学》,三联书店,1988.86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编著,《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与社会特别工作组编著;蒋凯主译,《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70、埃·弗洛姆著,孙依依译,《为自己的人》,三联书店,198871、雷尧珠,王佩雄选编,《教育与人的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72、顾明远主编,《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73、黄济著,《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674、黄济著,《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75、吴俊生著,《教育哲学大纲》,商务印书馆,1943.76、赵中建编:《教育的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77、(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378、桑新民著,《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79、桑新民,陈建翔著,《教育哲学对话》,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80、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44页81、让·保罗·萨特著.周煦良,汤永宽译,《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82、保罗·弗雷勒著;方永泉译《受压迫者教育学:三十周年版》台北:巨流图书有限公司,200483、(美)杜威著.傅统先,邱椿译,《人的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5※<参考文章>1、常道直:《赫尔巴特的教学论再评价》,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58年第3期2、孙可平:《STS教育:挑战与反思》,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教学与比较教育研究所,1999年博士论文3、瞿葆奎、丁证霖:《“道尔顿制”在中国》,载《教育研究与实验》,1985年第2期4、瞿葆奎、丁证霖:《“文纳特卡制”在中国》,载《教育研究与实验》,1986年第1期5、张民选:《回应、协商与共同建构——“第四代评价理论”评述》,载《外国教育资料》,1995年第3期6、欧用生:《从“课程统整”的概念评九年一贯课程》,载《教育研究资讯》,7(2),1999年4月7、陈琦、张建伟:《再论建构主义学习观》,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第1期8、何克抗:《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5期9、胡定荣,21世纪中国教学论发展的问题与走向,《教育研究》2002/310、张传燧,——兼与蔡宝来先生商榷,《教育研究》2002/311、李秉德,“教学设计”与教学论,《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1012、杨小微、何艳,在反思中重建:2005年我国教学论研究及学科发展述评,《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1113、刘启迪,课程理论发展与实践进展——全国第五次课程学术研讨会综述,《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1014、张华:《“实践的课程范式”及其应用研究》,载《外国教育资料》,1998年第5期15、张华:《美国当代批判课程理论初探》,载《外国教育资料》,1998年第2、3期16、杨启亮,课程改革中的教学问题思考,《教育研究》2002/0617、杨小微,教学论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兼论教学论与课程论的关系,《课程.教材.教法》2002/1218、王敏勤,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与整合,《中国教育学刊》2003/0819、蔡宝来,现代教学论的未来研究热点及走向,《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3/0320、王鉴,教学论的表述危机与研究转型问题,《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0221、李政涛,解读课程理论与教育学的关系——兼论当前课程研究方向的转型,《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0422、钟启泉,开拓比较教育科学研究的新视域——兼论比较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方法论特征,《比较教育研究》2005/0323、李东,课程与教学研究视野的拓展——《现代课程与教学研究新视野文库》评介,《教育研究》2005/0724、黄甫全,当代课程与教学论:新内容体系与教材结构,《课程.教材.教法》2006/0125、张永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策略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06/0926、胡雁,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胡塞尔“回到事情本身”的教育理解,《大学教育科学》,2006/0527、徐萍教育现代性的隐忧——一个后现代的视角,《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528、张映礼,从《世界教育危机》看教育公平问题《现代教育论丛》,2006/0329、上海教育科研所,教育改革——世界关注未来的焦点,《上海教育》2006/Z130、杜静,教育全球化的现实境遇与价值选择,《比较教育研究》,2005/1231、上海教育科研所,当今国际教育在改革什么,全球教育发展趋势与各国亮点,《上海教育》2005/Z232、刘良华,教育、语言与生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0133、杨旭东,教育危机新论,《现代教育论丛》,2000/0534、黄忠敬,世界教育危机及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湖南教育》,2000/0335、夏人青,从应付危机到迎接未来——近二十年来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展望《全球教育展望》,1999/035※<参考网站>1、中文网站/Index.html/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index.jsp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kcs/index.htm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国课堂教学网/中国基础教育网/中小学教学研究/portal/site/ascd/index.html美国国会图书馆。
课程实施的新取向_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崔允漷【摘要】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似乎已经达成共识,但关于教师如何“用教材教”的研究却非常有限。
本文首先将“教学”置于“课程”的视域下来思考,然后在分析我国各种不同的课程实施取向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应该从基于教师自身经验或教科书的课程实施,走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探索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基本特征,即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评估设计先于教学设计、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以及如何设计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并提供一些可操作的程序与策略,希望教师能够“像专家一样”整体地思考标准、教材、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问题。
【关键词】课程实施;基于课程标准;教学【作者简介】崔允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062)众所周知,教学是一个充满问题的专业领域,“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应该是该领域的四大核心问题。
然而,人们一直以来对“教什么”“怎么教”关注较多,而对“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探讨得较少。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总是没有把教学置于“课程”的视域下来思考,没有整体地、一致地关注着同样重要的上述四个问题。
在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尽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1]也就是说,关注“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的“国家课程标准”应该成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即教学应该是基于课程标准的。
但是,走进中小学的课堂却发现,这一意图至今并未很好地得到实现。
尽管在教师的日常话语中,“课程标准”已经代替了“教学大纲”,但课程标准似乎没有给教学实践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影响。
新课程到底倡导什么样的“新”教学?老师应该根据什么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是根据上级或专家规定的“好课”的标准上课,还是按照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与目标来开展教学?——是根据教材按部就班(即“教教材”),还是基于课程标准自主处理教材(即“用教材教”)?——是模仿别人的“优质课”,还是基于课程标准创造自己的优质课?这些问题依然还是问题。
论指向教学改进的课堂观察LICC模式_崔允漷
42010年3月论指向教学改进的课堂观察LICC 模式崔允漷【摘要】针对当前听评课“无合作、无证据、无研究”的“去专业化”现象,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课堂观察模式。
该模式假设,课堂教学由学生学习(L )、教师教学(I )、课程性质(C )与课堂文化(C )组成,故简称LICC 模式。
该模式由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步持续的专业活动组成,它强调专业的听评课必须基于合作、注重证据、崇尚研究,听课即收集证据,评课即基于证据。
本文最后以一个旨在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课堂观察实例,来阐明该模式的运作过程。
【关键词】课堂观察LICC 模式;改进教学;听评课【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536(2010)03-0004-05本文为崔允漷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学校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08JJD880229)的研究成果之一。
崔允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200062)科学研究意义上的课堂观察堪称舶来品,鉴于此,它在中国的专业化与本土化程度还不是很高。
因此,如何在国际视野下结合我国本土的听评课,并思及我国中小学的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与教师的专业生活境遇,来整合课堂观察的理念且形成某些实用的课堂观察模式,是当前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
经过若干年的思考与努力,我们研制出了一种本土化的“课堂观察LICC 模式”。
实践证明,该模式在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形成科研合作文化、提升校本教研品质,以及提高学生成绩方面,均具有显著的意义。
一、课堂观察LICC 模式:由来任何思想、任何事物的形成,均有其发展的脉络和演变的轨迹,课堂观察亦如此。
虽然“中国式的听评课在国际上还是有点影响的”,①但从专业化的视角来看,当前的听评课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三无”———无合作、无证据、无研究。
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课程改革的挑战性课题
■本期关注:课程改革20年200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教育部启动了我国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提出了顶层规划。
同年9月,伴随着义务教育38个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实验工作的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正式拉开序幕。
今年6月8日,是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二十周年的日子。
为更好地反思、总结二十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与成果,本刊自第6期开始特设“课程改革20年”纪念专栏。
欢迎广大教育研究与实践者参与专栏的建设,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到底!图片来源:苏州外国语学校,蒋世颖/摄总第299期5视 点2001年,我国教育部高举“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1]的旗帜,开启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称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征程。
20年来,全国各地一所所学校犹如一池春水,泛起层层涟漪。
一批先锋学校涌现出来,诸多改革样本打磨出来,给我国整个基础教育界带来了无尽的活力与魅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向的素质教育愿景——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越来越显示出不可估量的价值与意义。
本文旨在重温本次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课程改革的挑战性课题●钟启泉摘 要:21世纪初开启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学校教育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的伟大征程,给整个基础教育界带来了无尽的活力与魅力。
本文旨在重温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年的根本诉求,梳理实现素质教育愿景的教育理念及其方略的价值与意义,同时探讨深化改革进程中直面的“课堂革命”的挑战与课题。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素质教育 知识本位 素养本位 课堂革命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全球教育展望》杂志主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诉求,同时探讨深化改革进程中直面的“课堂革命”的挑战与课题。
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
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向往太阳 CFP供图深入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迎接课堂转型挑战,难以绕过核心素养这一重要问题。
没有核心素养,改革就缺了灵魂。
核心素养是怎么出来的?研究者是借助怎样的框架来界定核心素养的?本文讲了支撑核心素养的三大研究,以期回答这些问题。
——编者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迎接课堂转型的挑战,难以绕过“核心素养”这一重要问题。
因为学校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国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至高无上的课题,核心素养指导、引领着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没有核心素养,改革就缺了灵魂。
核心素养的概念不是凭空捏造的,那么,它又是怎么出来的呢?核心素养研究是一种持续的多学科、多领域协同研究的集成,历来受到国际教育界的关注。
从其发展趋势看,大体涉及“人格构成及其发展”、“学力模型”和“学校愿景”研究三大领域,而这三大领域,也启发了我们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人格构成及发展研究发现人格发展的法则基础教育的使命是奠定每一个儿童学力发展的基础和人格发展的基础,而人格发展的研究是首要的。
人格结构说主张,人格由四层要素组成,形成金字塔结构:第一层是志向,包括冲动、愿望、兴趣、能力倾向、理想、世界观和信念等;第二层是经验,包括知识、技能、熟练和习惯等;第三层是反映,包括情绪、感觉、思考、体悟、感情、意志和记忆等;第四层是气质,包括性别特质、年龄特质、病理学变化和身体变化等。
也有把世界观、思想和道德的基本信念视为人格核心的人格学说。
众多的人格学说可以为我们思考基础教育实践的指针,提供思想资料。
我们期待于学校教育的是,从儿童人格成长的角度,不是局限于一门学科的知识,而是有长远的展望,寻求课程与教学的改进,思考学习方式的变革。
人格的结构与发展研究所引出的发展法则,为界定“核心素养”提供了基本视点:人格并不是个体心理机能与要素的简单总和,而是相互关联的内在条件的总体,这些要素交互作用,使得人格不断形成新的品质;人格并非单从个人自身之中就能求得诸要素之依据,它是受自然的、社会的条件和具体的、历史的条件所制约的一种存在;人格并不是仅受周遭外在条件所制约的,而是能动地作用于自然与社会乃至个人自身,从而展开创造性变革的一种存在;人格并不是脱离社会集体的个体存在,唯有介入社会、集体的关系之中,才能作为社会地、集体地行动的个人而存在。
华兴睿童幼儿园教师用书目录
2021 年光兴睿童幼儿园教师用书目录-- 工具书,参照书序号编号书名类型作者第一版社1冷冉教育文集冷冉大连第一版社2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第一版社3陶行知教育名篇方明教育科学第一版社4布卢姆教育目标分洛林 .W. 安德森外语教课与研究类学第一版社5人是怎样学习的约翰 ?D?布兰斯华东师范大学出福特版社6讲堂察看,走向专业沈毅崔华东师范大学出的听评课允漷版社7第 56 号教室的奇观艾斯奎斯,卞娜中国城市第一版社娜译8我的教育思虑李镇西漓江第一版社9教育哲学张楚廷教育科学第一版社10天行者刘醒龙人民文学第一版社11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读本12学校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手册13给教师的建议14给幼儿园教师的 101条建议15和优异教师一同读系列书16幼儿教师反省能力培育研究173-6 岁少儿学习与发展指南181920abcd早教革命学前少儿家庭教育少儿初期的科学活动报刊,专刊学前教育研究幼教金刊大连教育初期教育2021 序号年光兴睿童幼儿园教师用书目录编号 书名-- 工具书,参照书类型 作者第一版社原 2021 书目1冷冉教育文集教育冷冉大连第一版社类2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第一版社3陶行知教育名篇方明教育科学第一版社4布卢姆教育目标分洛林 .W. 安德森外语教课与研究类学第一版社5人是怎样学习的约翰 ?D?布兰斯华东师范大学出福特版社6讲堂察看,走向专业沈毅崔华东师范大学出的听评课允漷版社7第 56 号教室的奇观艾斯奎斯,卞娜中国城市第一版社娜译8我的教育思虑李镇西漓江第一版社9教育哲学张楚廷教育科学第一版社10天行者刘醒龙人民文学第一版社11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读本12学校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手册13给教师的建议14给幼儿园教师的 101条建议15和优异教师一同读系列书16幼儿教师反省能力培育研究173-6 岁少儿学习与发展指南18早教革命19学前少儿家庭教育20少儿初期的科学活动2021 年新增书目21全国优异幼儿教师教育艺术 99 例220—3 岁少儿初期教育指南230—3 岁婴幼儿亲子教育活动设计2021 年光兴睿童幼儿园教师用书目录序号编号书名类型作者第一版社24少儿心理问题咨询使用手册25少儿行为的塑造与改正26学前少儿展开心理学27少儿游戏通论 - 学前教育研究丛书28家有宝贝要入园〔能力篇〕29家有宝贝要入园〔心理篇〕30聚焦幼儿园教育教学:反省与评论31经过游戏来教:教师观点与讲堂实践32游戏的重点期33幼儿园保育34幼儿园管理35幼儿园家长工作指导36幼儿园地区活动的实践与研究37幼儿园地区活动新论:一种生态学的视角38幼儿园游戏与玩具39幼儿园游戏指导40幼儿园环境部署与设计春41幼儿园环境部署与设计冬42幼儿园环境部署与设计秋43幼儿园环境部署与设计夏44幼儿园活动区角设计 E45幼儿园主题墙饰设计玛瑙篇46给幼儿教师的建议47给幼儿园园长的建议48教师礼仪的99 个细节49评论幼儿的 6 种简易方法2021 年光兴睿童幼儿园教师用书目录序号编号书名类型作者第一版社50怎样当好教研组长—幼儿园教研组织最新工作手册51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对话52完满游戏100 分巧手游戏篇53幼儿园运动会游戏事例设计54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的组织策略55向瑞吉欧学什么——?少儿的一百种语言?解读560 岁~ 6 岁幼儿成长保育大全〔玩美幼教〕57初期教育理论的实际应用58少儿初期游戏规划〔第2版〕59幼儿园教育科研指南60以案释法——幼儿园涉法事务全分析61幼儿园班级管理62陈鹤琴教育思想读本. 天真教育63幼儿园新教师实战培训64幼儿园保育员实战培训65幼儿心理健康教育66支持特别需要:理解初期教育中的全纳理念67学与教的心理探秘——幼儿园集体音乐舞蹈教课指南68少儿韵律曲及歌曲集 CD69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 . 幼儿园教程70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 . 语言教育71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 . 美术教育2021 年光兴睿童幼儿园教师用书目录序号编号书名类型作者第一版社72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 . 数学教育73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 . 游戏指导74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 . 音乐教育75社会学视线上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76中国幼儿教育忧思与行动77中外幼儿教育名着解读78幼儿园科学研究的教与学79少儿的乐园:走进21世纪的美国学前教育80学前少儿体育〔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材〕81学前少儿心理健康〔幼儿教师持续教育丛书〕82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幼儿教师持续教育丛书〕83IQ 益智游戏——躲猫猫报刊,专刊a学前教育研究b幼教金刊c大连教育d初期教育e幼教园地f幼儿教育g中国教育报2021 年光兴睿童幼儿园教师用书目录-- 工具书,参照书序号编号书名类型作者第一版社原 2021 书目1冷冉教育文集教育冷冉大连第一版社类2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第一版社3陶行知教育名篇方明教育科学第一版社4布卢姆教育目标分洛林 .W. 安德森外语教课与研究类学第一版社5人是怎样学习的约翰 ?D?布兰斯华东师范大学出福特版社6讲堂察看,走向专业沈毅崔华东师范大学出的听评课允漷版社7第 56 号教室的奇观艾斯奎斯,卞娜中国城市第一版社娜译8我的教育思虑李镇西漓江第一版社9教育哲学张楚廷教育科学第一版社10天行者刘醒龙人民文学第一版社11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读本12学校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手册13给教师的建议14给幼儿园教师的 101条建议15和优异教师一同读系列书16幼儿教师反省能力培育研究173-6 岁少儿学习与发展指南18早教革命19学前少儿家庭教育20少儿初期的科学活动原 2021 年新增书目21全国优异幼儿教师教育艺术 99 例220—3 岁少儿初期教育指南230—3 岁婴幼儿亲子教育活动设计2021 年光兴睿童幼儿园教师用书目录序号编号书名类型作者第一版社24少儿心理问题咨询使用手册25少儿行为的塑造与改正26学前少儿展开心理学27少儿游戏通论 - 学前教育研究丛书28家有宝贝要入园〔能力篇〕29家有宝贝要入园〔心理篇〕30聚焦幼儿园教育教学:反省与评论31经过游戏来教:教师观点与讲堂实践32游戏的重点期33幼儿园保育34幼儿园管理35幼儿园家长工作指导36幼儿园地区活动的实践与研究37幼儿园地区活动新论:一种生态学的视角38幼儿园游戏与玩具39幼儿园游戏指导40幼儿园环境部署与设计春41幼儿园环境部署与设计冬42幼儿园环境部署与设计秋43幼儿园环境部署与设计夏44幼儿园活动区角设计 E45幼儿园主题墙饰设计玛瑙篇46给幼儿教师的建议47给幼儿园园长的建议48教师礼仪的99 个细节49评论幼儿的 6 种简易方法2021 年光兴睿童幼儿园教师用书目录序号编号书名类型作者第一版社50怎样当好教研组长—幼儿园教研组织最新工作手册51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对话52完满游戏100 分巧手游戏篇53幼儿园运动会游戏事例设计54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的组织策略55向瑞吉欧学什么——?少儿的一百种语言?解读560 岁~ 6 岁幼儿成长保育大全〔玩美幼教〕57初期教育理论的实际应用58少儿初期游戏规划〔第2版〕59幼儿园教育科研指南60以案释法——幼儿园涉法事务全分析61幼儿园班级管理62陈鹤琴教育思想读本. 天真教育63幼儿园新教师实战培训64幼儿园保育员实战培训65幼儿心理健康教育66支持特别需要:理解初期教育中的全纳理念67学与教的心理探秘——幼儿园集体音乐舞蹈教课指南68少儿韵律曲及歌曲集 CD69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 . 幼儿园教程70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 . 语言教育71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 . 美术教育2021 年光兴睿童幼儿园教师用书目录序号编号书名类型作者第一版社72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 . 数学教育73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 . 游戏指导74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 . 音乐教育75社会学视线上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76中国幼儿教育忧思与行动77中外幼儿教育名着解读78幼儿园科学研究的教与学79少儿的乐园:走进21世纪的美国学前教育80学前少儿体育〔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材〕81学前少儿心理健康〔幼儿教师持续教育丛书〕82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幼儿教师持续教育丛书〕83IQ 益智游戏——躲猫猫2021 新增书目84幼儿园活动区课程实行指南85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精选事例纪实86计算机应用根基87幼儿园文化建设指导策略88心理咨询师〔一,二级〕89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90玉河教玩具2021 年光兴睿童幼儿园教师用书目录序号编号书名类型作者第一版社91听南怀瑾大师讲国学92玩转绘本93托幼一体化的教育实践94聆听孩子共同成长2021 年光兴睿童幼儿园教师用书目录序号编号书名类型作者第一版社全国优异幼儿教师教育教育艺术 99 例类2021 年光兴睿童幼儿园教师用书目录序号编号书名类型作者第一版社全国优异幼儿教师教育艺术 99 例教育类2021 年光兴睿童幼儿园教师用书目录序号编号书名类型作者第一版社全国优异幼儿教师教育艺术 99 例教育类2021 年光兴睿童幼儿园教师用书目录序号编号书名类型作者第一版社全国优异幼儿教师教育教育艺术99 例类2021 年光兴睿童幼儿园教师用书目录序号编号书名类型作者第一版社全国优异幼儿教师教育艺术 99 例教育类2021 年光兴睿童幼儿园教师用书目录序号编号书名类型作者第一版社全国优异幼儿教师教育艺术 99 例教育类2021 年光兴睿童幼儿园教师用书目录序号编号书名类型作者第一版社全国优异幼儿教师教育教育艺术99 例类2021-2-8。
“线上+线下”融合背景下教育的“变”与“不变”
策划人:张俊平朱从卫王冬美·主持人语·“后疫情时代”,数字技术革命加速推动人类社会化活动向多元空间拓展,衡量教育发展质量与水平的标准也随之转向新的领域与坐标,在线教育成了其中重要的参照元素。
纵观在线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从萌芽到中断,再到恢复与起飞,整体趋于上升状态。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更使得在线教育得到多元扩张和重大突破。
客观而言,疫情期间,网上授课、远程教学等新兴教育方式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由于没有事先的预设与评估,必然与未来学校的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差距。
即便如此,这样的在线教育“大练兵”仍赋予学校办学、师生成长、课程改革等教育发展的诸多方面以新的思考与积极的影响。
“后疫情时代”,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并行,表现出一种有机融合式的发展态势。
基于此,学校教育一方面要将疫情期间对在线教育的有效探索进行完善、巩固,使之成为教育常态,另一方面,要面向未来,进行理性的“重构”,这里的“重构”更多地指向整个教育生态。
教育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以人为本,关注师生的生命与身心健康。
在网络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加持以及数字化进程的助推背景下,教育元素的组成结构发生改变。
当前,只有合理地平衡各元素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助推现代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与可选择,促使我国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迈上新台阶。
本次策划聚焦2020年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特约请与会嘉宾结合当下,探讨未来,从“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与线下教育融合式发展的视角,分享“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在不同区域的教育作为。
此外,我们还约请业内长期关注基础教育的专家、学者就“后疫情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发表观点,期待这样的讨论能给当下以及未来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总述·2020年,一场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简称“疫情”)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医疗卫生体系、经济发展格局、社会秩序等面临诸多挑战,这些挑战势必会对未来世界的发展带来长远的影响。
《儿童与课程》研究 读书分享PPT
读书启示
2、 让儿童快乐学习 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即教育本身并没有目的,都是外界强加给
它的目的,儿童学习不感兴趣的科目,不仅学不到实质的知识技能, 反而让孩子苦不堪言,产生厌学的情绪,失去学习兴趣。
其实,教育应该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快乐及自信,让儿童能积极地 享受生活,学校教学中应加入更有意义的游戏,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 在快乐中学习。
成书背景
在他们的努力下, 赫尔巴特及其德国信徒的大量著作被译成英文, 一度成 为美国教育界的主导思想。而这种承袭欧洲、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消极地对待儿童, 机械地使儿童集合在一们面无表情, 静听手持现成教材的 教师照本宣科。”针对这种状况, 杜威指出 “这种重心在儿童以外, 重心在 教师, 在教科书以及在你所喜欢的任何地方和一切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 的直接的和本能的活动。”“‘学习’已经变成令人厌烦的同义语, 一堂课 等于一种苦役。”
成书背景
成书背景
《儿童与课程》成书背景
南北战争结束后, 美国处在一个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 但能够适 应现代工业要求的创造型人才却严重匮乏, 这对当时美国的教育提 出了严峻的挑战。而当时美国的教育, 无论是教育体制, 还是教育 思想, 基本上都是从欧洲移植过去的, 如留德学生德加谟、麦克默 里兄弟和哈里斯等人回国后大力宣传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 并于 1892年成立了赫尔巴特协会, 1895年又成立了美国全国赫尔巴特 教育科研学会。
【内容精要】
这就是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教材“心理化”, 把抽象 出来的逻辑经验恢复到直接的个人的心理体验, 并为指导儿童 提供必需的环境条件, 使儿童和课程联系起来, 从根本上解决儿 童与课程的对立。
杜威在芝加哥实验学校所进行的课程实验就是要解决儿童 与课程的对立问题, 他所研究的正是使课程既与儿童充满活力 的经验相联系, 又与当代科学发展所提供的知识相联系, 最后通 过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使这些科目相互联系。
汉语言文学师范生必读书目(很实用!!)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教育师范生必读基础书目课程改革基础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崔允郭、张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钟启泉、崔允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日)佐滕学,长春出版社,2003年版。
4.《素质教育在美国》,黄全愈,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班主任工作基础1.《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育人三部曲》,(苏)苏霍姆林斯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孩子是个哲学家》,(意)皮耶罗·费鲁奇,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4.《爱的教育》,(意)亚米契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5.《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策略》,张国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班主任兵法》,万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4年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基础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语文教育研究概论》,周庆元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语文教育展望》,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语文教学技能基础1.《语文教学技能训练》,韩雪屏、王松泉、王相文,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语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周庆元、王松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5月出版。
3.《语文教学技能培育教程》,黄麟生, 林润之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关于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实施研究论文
50.姜勇论儿童发展的可能性--从教育的『规范世界』走向『生活世界』[期刊论文]-学前教育研究 2002(6)
51.张春霞生活的观点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理念 2003
52.田燕幼儿园课程的要素[期刊论文]-早期教育 2000(9)
33.Edwards C.Gandini L.Forman G The Hundred Languages of Children 1998
34.Bronfenbrenner U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1979
35.Dahiberg G Beyond Qualit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Postmodern Perspectives 1999
16.戴自俺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 1994
17.张华经验课程论 2000
1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50周年教育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1996
19.丛立新课程论问题 2000
20.石筠弢学前教育课程论 1999
21.贾珀尔·L·鲁普纳林.詹姆斯·E·约翰逊.黄瑾学前教育课程 2005
22.屠美如向瑞吉欧学什么--《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解读 2002
10.卢梭.李平沤爱弥尔 1999
11.唐淑幼儿园课程研究与实践 2001
12.陶行知生活教育文选 1988
13.虞永平.张春霞生活化游戏化幼儿园课程(教师参考书) 2004
14.约翰怀特海.李水宏再论教育目的 1992
15.凯塞琳·里德琼·派特申.黄人颂.卢乐珍.汪爱丽.屠美如美国幼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1990
童年人类学 读书笔记
戴维·兰西,耶鲁大学心理学学士、加州大学心理学硕士、匹兹堡大学人类学博士。
20世纪60年代于利比里亚的Cuttington college获得第一份教职,之后曾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教育部任职数年。
返回美国后任教于多所美国大学的教育学院,自1992年迄今为犹他州立大学人类学教授(现已退休)。
[1]其著作有《认知与数学的跨文化研究》(1983)、《研究儿童与学校》(2001)、《在母地玩耍:儿童学习的文化惯例》(1996)、《童年学习的人类学》(2010)等。
《童年人类学》(The Anthropology of Childhood: Cherubs, Chattel, Changelings)为其一生学术成果的集大成之作,2008年首次出版,此后于2015年再版,曾于2015年荣获美国图书馆学会《选书》“杰出学术著作”奖。
2017年繁体中文版在中国台湾发行。
2022年3月底,《童年人类学》第三版面世。
2023年简体中文版在中国大陆出版,为浙江师范大学沈俊强博士据第二版译出。
在人类学的童年研究领域,《童年人类学》受到广泛赞誉。
学者们认为此书从进化生物学和社会文化人类学意义上,“是对人类学儿童所进行的最全面或许也是目前仅有的研究”。
“通过对人类学文献的广泛整合,兰西推动童年人类学领域形成了一个关于儿童和童年的整体且统一的视角……将众多迄今为止被视为截然不同的理论视角融合成一个重新定义童年人类学的综合框架。
小学语文中年级童话教学策略研究——以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为例
289 3.教师———增强丰厚了个人专业成长。
教师将游戏的自主权还给儿童,真正做到以幼儿为本,放手幼儿,尊重幼儿在游戏中的真实体验和经验,鼓励幼儿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当发现幼儿出现游戏需求时,教师给以隐性的支持,真正做到“最大程度地放手,最小程度的介入”,随着理念的渗透转变,教师的教育行为也随之转换,游戏观察能力、反思能力、分析能力、教研能力和游戏案例撰写能力均在原有水平上逐步发展。
五、反思与展望户外自主游戏生本化实施持续开展一年多,细思量,还有待完善与进一步研究之处:在外部评价环境未改善的情况下如何坚持;比如教师的教育理念以及观察与发现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幼儿园游戏场环境材料等等需要持续跟进等等。
将“生本”真正落地,将“三hua”策略持续推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和解决。
参考文献[1]《放手游戏发现儿童》[M].程学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董旭花,韩冰川,张海豫.《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8.[3]彭茜.《幼儿园游戏化课程的理论与实践》[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4]张国平.《幼儿的自主游戏》[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5]玛格丽特·卡尔.《另一种评价:学习故事》[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6]朱家雄,华爱华,李慰宜.《基于师幼共同成长的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实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小学语文中年级童话教学策略研究———以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为例■廖小霞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洛溪新城小学 511400)【摘 要】童话具有其明显的特点,在教学时要结合童话自身的文本特点引导学生学习。
教师应该着眼于童话特点,着眼于语文要素,着力于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具体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让学生遨游在童话世界中,进而创造属于自己的童话世界。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年级;童话;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0-0289-01 童话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让学生体会人物的真善美。
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是怎样的关系
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是怎样的关系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是怎样的关系 张绪培(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督学):在三维目标基础上提出核心素养,提出核心素养,这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
这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
这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
核心素养更直指核心素养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
核心素养具有中国特色,包括了能力、品格。
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学下一步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指向。
崔允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21世纪的到来,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国家、国际组织都在思考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国际组织都在思考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的核心素养体系,提出的核心素养体系,就是希望在基础教育阶段把国家的教就是希望在基础教育阶段把国家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系统地描述出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毕业形象,为进一步的课程设计提供方向或路径。
为进一步的课程设计提供方向或路径。
现在基本上把学生发现在基本上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确定为9个素养、23个基本要点、70个关键表现。
接下来就是根据这样的框架,进一步设计不同阶段的课程标准,老师、学校基于课程标准的来设计教学、命题、作业、考试。
这是一个很庞大的体系,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是怎样的关系?简单地说,我们的传统是比较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后来觉得“双基”不完整,提出三维目标。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这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
用简单的比喻来说,落实“双基”是课程目标1.0版,三维目标是2.0版,核心素养就是3.0版。
最近,教育部组建了260多位专家,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就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编制课程标准,包括学业质量的标准,当然,也包括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
素养是教化的结果,是自身努力、环境影响的结果,由训练和实践而习得的思想、品性、知识、技巧和能力。
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
作者: 吴刚平
作者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海200062
出版物刊名: 教育研究
页码: 58-63页
主题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资源建设;载体形式;筛选机制
摘要:按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和空间分布的特点,分别将课程资源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把课程资源的载体划分为生命和非生命两种形式。
详细探讨了开发教学活动资源的方法,并就课程结构,教师队伍建设与课程资源开发,课程改革计划与课程资源建设等问题阐述了具体想法。
建构主义书目
1、《建构主义教育研究》作者:高文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8年2、《教育中的建构主义》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主编,高文、徐斌燕、程可拉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人是如何学习的》 [美] 布兰思福特约翰·D. 等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译丛(共9册), 这套丛书还有《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心智的构建》,《美国课程与教学案例透视》,《人是如何学习的》等。
《脑的学习与记忆》(美)Marilee Sprenger著北京师范大学脑科学与教育应用研究中心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课程与教学哲学》张楚廷著人民教育出版社《过去的教师》商友敬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情感德育论》朱小蔓著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愿景》钟启泉张华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后现代课程观》(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红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教育漫话》(英)约翰·洛克著教育科学出版社《心理学的故事》(美)亨特著海南出版社《他们改变了心理学—50位杰出的心理学家》(美)Harre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美)Hock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美)杜威著人民教育出版社《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学会生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二、教育管理业务书籍:1.《学生作为研究者——创建有意义的课堂》(美).易近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加).李树英译.教育科学出版社3.《教学模式论》钟启泉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4.《英才是怎样造就的》王金战,隋永双著.重庆出版社5.《教学设计原理》(美)加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6.《师生沟通的艺术》屠荣生,唐思群编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7.《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8.《培养一个真正的人》孙云晓著.同心出版社9.《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叶澜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10.《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1.《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安徽教育出版社12.《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任俊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3.《课程与教学论》钟启泉、张华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4.《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施良方.人民教育出版社15.《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施良方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16.《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施良方等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7.《大师谈教育沟通》王斌兴,吴杰明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8《外国优秀教师是如何教学的》周成平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皮连生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李晓文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21.《细节决定成败》汪中求著.新华出版社22.《班级管理论》钟启泉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还有很多适合老师读的书!1、一路书香2、教育是什么?3、朱自清语文教学经验4、夏丐尊教育名篇5、美国教育360°丛书: 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译丛技术时代重新思考教育:数字革命与美国的学校教育作者: [美] 阿兰·柯林斯/ [美]理查德·哈尔弗森译者: 陈家刚/ 程佳铭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译丛(共7册), 这套丛书还有《人是如何学习的》,《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创设联结》,《情景学习》等1.《教育学原理》,胡德海著,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语文教育展望》,倪文锦、欧阳汝颖著,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3.《语文教学改革研究基础》,周庆元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4.《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张隆华,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5.《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李杏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6.《语文课程研究》,靳健著,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年版7.《后现代文化视界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靳健著,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8.《语文学习心理》,靳健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9. 《语文能力发展心理学》,祝新华著,杭州大学出版社,10.《作文心理学》,刘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1.《阅读与学习心理的认知研究》,莫雷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2.《学科教学论基础》,钟启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3.《教育中的建构主义》,莱斯利·P·斯特弗,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14.《后现代精神》,大卫·雷·格里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二○○九学年教师阅读推荐书目1.《中国的智慧》,韦政通,岳麓书社2.《西方的智慧》,(英)伯兰特·罗素著,马家驹、贺霖译, 世界知识出版社3.《道德经》,老子著4.《论语》,孔子著5.《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6.《学记评注》,高时良编撰,人民教育出版社7.《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华东师大、浙江大学教育系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8.《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华东师大、浙江大学教育系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9.《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任仲印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0.《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王承绪、赵祥麟编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人民教育出版社12.《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人民教育出版社13.《中国教育家评传》(精选本),沈灌群、毛礼锐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4.《外国教育家评传》(精选本),赵祥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5.《当代教育学》,袁振国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6.《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7.《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8.《教育社会学》,吴康宁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德育新论》,鲁洁、王逢贤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教育哲学通论》,黄济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1.《情感德育论》,朱小蔓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2.《课程与教学哲学》,张楚廷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3.《课程愿景》,钟启泉、张华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4.《脑的学习与记忆》,(美)Marilee Sprenger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5.《心理学的故事》,(美)亨特著,海南出版社26.《他们改变了心理学—50位杰出的心理学家》,(美)Harre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7.《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美)Hock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8.《自我实现的人》,(美)马斯洛著,徐金声等译,三联书店29.《宽容》,(美)房龙著,三联书店30.《教育中的建构主义》,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1.《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32.《后现代课程观》,(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红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33.《教育漫话》,(英)约翰·洛克著,教育科学出版社34.《爱弥尔》,(法)卢梭著,人民教育出版社35.《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美)杜威著,人民教育出版社36.《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37.《学会生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38.《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科学出版社39.《大教学论》,(捷克)夸美纽斯著,人民教育出版社40.《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德)赫尔巴特著,浙江教育出版社41.《民主主义与教学》,(美)杜威著,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42.《和教师的谈话》,(苏)B.赞科夫著,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43.《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美)艾伦·C·奥恩斯坦、费朗西斯·P·汉金斯著柯森主译,钟启泉审校,江苏教育出版社44.《有效教学方法》,(美)D•鲍里奇著,江苏教育出版社45.《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美)杨雷迪斯·D·高尔著,江苏教育出版社46.《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坎贝尔等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47.《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美)内尔·诺丁斯著,教育科学出版社48.《教育过程》,(美)布鲁纳著,文化教育出版社49.《教育的经济价值》, (美)舒尔茨著,吉林人民出版社50.《人的教育》,(德)福禄倍尔著,人民教育出版社51.《再论教育目的》, (英)约翰·怀特著,教育科学出版社52.《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美)戴尔·H·申克著,江苏教育出版社53.《领导学:理论与实践》, (美)彼得•诺思豪斯著,江苏教育出版社54.《成功智力》,(美)R.J.斯腾伯格著,华东师大出版社55.《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著,教育科学出版社56.《帕夫雷什中学》,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57.《儿童发展》,(美)劳拉·E·贝克著,江苏教育出版社5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理科教师手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59.《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教育科学出版社60.《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 (美)布鲁克菲尔德、普瑞斯基尔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61.《教育诗》,(苏)马卡连柯著,海天出版社62.《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苏)巴班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63.《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的发展》,(美)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著,人民教育出版社64.《陶行知教育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65.《国际教育新理念》,顾明远、孟繁华主编,海南出版社66.《新教育之梦》,朱永新,人民教育出版社67.《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叶澜,教育科学出版社68.《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肖川,岳麓书社出版69.《教师的情感与智慧》,江西教育出版社70.《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高万祥等,江苏教育出版社71.《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窦桂梅等,江苏教育出版社72.《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于漪等,江苏教育出版社73.《过去的教师》,商友敬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74.《瓦尔登湖》,(美)亨利·戴维·梭罗著,戴欢译,当代世界出版社75.《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76.《中国人史纲》,柏杨著,同心出版社77.《沉思录》,马可·奥勒留著,中央编译出版社78.《流氓的盛宴》,朱大可著,新星出版社79.《重新认识你自己》,(印度)克里希那穆提著,群言出版社80.《教育激扬生命》,郭思乐著,人民教育出版社81.《辩证法随谈》,李瑞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82.《唤醒巨人——成功教育启示录》,孙云晓著,徽少年儿童出版社83.《人的现代化》, (美)英格尔斯著,殷陆君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84.《赏识你的学生》,孟繁华主编,海南出版社85.《伟大的笨蛋:中外名人的差生生涯》,彭歌、陈敬著,花城出版社86.《教师人文读本》,张民生、于漪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87.《教育的奇迹》,朱永新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88.《窗边的小豆豆》,(日)黑柳彻子著,南海出版公司89.《教育的未来》,温世仁著,三联书店90.《朱兰质量手册》(美)朱兰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91.《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美)拉里·博西迪著,机械工业出版社92.《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美)奥格·曼狄诺著,世界知识出版社93.《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徐光兴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94.《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皮亚杰著,傅统先译,文化教育出版社95.《第五项修炼》,(美)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上海三联书店96.《爱心与教育》,李镇西,四川少儿出版社97.《向瑞吉欧学习什么》,屠美如著,教育科学出版社98.《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陈向明,教育科学出版社99. 《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著,漓江出版社100.《学校无分数三部曲》,(苏)阿莫纳什维利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回到课程常识
课程观察·张菊荣回到课程常识2002年,我从一所农村中心小学来到市教育局教研室工作时,恰逢新课改拉开大幕,当时教研室同事邀我参加两个星期的听课活动,欣然前往。
那时的课堂发生了两个变化:第一,凡是新课改的课,学生一定是围坐,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第二,凡是新课改的课,课堂一定很热闹,学生很开心。
听完两个星期的课,内心却有隐隐担心,这样的课堂,学生乐了、闹了,但他们是否掌握了知识却无从考证。
经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这一阶段后,不少教育同人认为“这样不行”,因为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于是,一些学校将座位排列还原成老样子,课堂形态还原到老样子,课堂气氛也回到了从前。
课堂教学模式回到过去,怎样证明学校进行的是新课改?答案是开设校本课程。
于是,当我们再次考察学校时,学校不再只拿课堂教学模式说事,而是展示一门门“特色”校本课程。
此前,我曾考察过许多学校,所到之处,校长介绍的重点、展示的成果都是校本课程,有的开设30门、50门,有的甚至开设了近百门。
我问教师,这么多校本课程学生什么时候学,教师通常笑而不答。
再询问校长,学校国家课程做得怎么样,回答只有一句话“这个大家都差不多”。
最近,我又去台湾考察,也基本如此,说到校本课程校长很兴奋,说到基础性课程就说“大家都差不多”。
我发现,校长们在说“大家都差不多”的时候,有些不好意思,好像一定要够特别才值得骄傲。
这个问题引发我的思考:我们需要怎样的“差不多”?我认为,“差不多”关注的应该是共性,课程改革甚至是学校教育中,都应该是共性大于个性,个性存在于共性之中、共性通过个性体现出来。
我们一定要考虑共性问题,而课程领域的共性问题就是课程的基本问题,基本问题也就是常识,所以学校课程建设一定要回到常识。
课程的基本问题有许多,第一个是“为什么”的问题——为什么学习这门课程,意义是什么?今天,学校教育要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就一定要先想清楚这个问题。
只有这样,当有人问“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语文”,我们才可以给出专业回答:学习语文后,学生会拥有四种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展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而不是含糊其辞地说“你居然问这个问题,语文很重要啊”,却无法回答重要在哪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第4期(总第333期)Vol.44
No4,2015
GLOBAL EDUCATION 自阿里耶斯发表《儿童的世纪》以来,童年是社会建构的产物,目前已基本成为共识。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建立之后,儿童从田野中,从大街上,从工厂中,被劝入学校,儿童与童年就人为地与学校交织在一起。
呈现在我们眼中的童年,似乎就是制度化学校教育下的童年这唯一的面向。
多样化的童年隐退了,标准化童年诞生。
研究者尝试解读学校教育下标准化童年的生产,挖掘标准化童年的生产逻辑,揭示当下的童年样态,并尝试寻找突破童年标准化的可能路径,建构多样的童年生态。
一尧标准化与标准化童年
在人类发展史上,标准化现象起源很早。
从原始标准化、古代标准化、近代标准化到现代标准化,标准化发展历史悠久。
标准化有广义、狭义之分。
我国国家标准GB3935.1《标准化基本术语第一部分》规定了标准化的定义,即标准化是在技术、经济、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这是狭义的标准化概念,仅限于工业生产、技术经济或科学及管理领域。
广义的标准化概念,是指标准化广泛存在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各领域,甚至包括自然界。
澳大利亚学校教育下标准化童年的生产*
王友缘
李燕摘要在制度化学校教育的场域下,标准化童年的生产可以从观念形态与现实存在两个层面进行探讨。
在观念形态方面,源自西方的现代儿童观自五四时期输入中国,籍由学校教育获得合法性,中国本土的儿童观遭到全面批判,标准化儿童观风行。
在现实存在方面,通过童年的定位、标准化经验的输入、童年的测量共同生产了标准化的童年。
从观念上重新挖掘中国本土性的童年内涵,从实践上探索打破一统天下的制度化教育的方式或许是走向非标准化童年的可能出路。
关键词
学校教育;
标准化童年;生产作者简介王友缘/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博士后(上海200234)李燕/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系主任
(上海200234)*本文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家庭与社区教育”(项目编号:C -6133-13-
020001)与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上海独一代家庭发展能力的研究”(项目编号:13ZS86)的阶段性成果。
标准协会(SAA)对标准化的解释是:“标准化规定的方面很广泛,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生活之中。
语言就是标准化的一种形式,道德准则和法律也属于标准化的范畴”。
[1]法国的库蒂埃提出,“实质上,标准化在一切有人类智慧和活动的地方都存在。
”[2]
在社会批评和社会科学的背景下,标准化过程常常指的是为处理人员、人际交往、各种案例等等而建立各种标准及提高效率的过程。
这样的例子包括法庭司法程序的形式化、统一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的建立。
在这种意义上,人们在谈论标准化时往往还会同时提到大规模的社会变革,如社会的现代化、官僚化、同质化和集中化,或者同义于此类社会变革。
[3]本文的标准化是广义的标准化,是指工业逻辑下为追求效率、产品质量、经济效果产生的标准化。
伴随着现代化进程,标准化的生产已席卷社会各个层面,甚至包括制度化的教育。
制度化的学校教育是理性逻辑和工业逻辑发展的产物,现代文化(标准化
—学校。
“学校文化)创造了一个人为的、理性的、系统的、有目的的生产机构——
把消费者的期待和生产者的信念结合在一起……学校教育乃是遍及全球的‘货物崇拜’的一种带圣餐仪式色彩的表现形式。
”[4]学校被视为一种产业的观点并不鲜见,而学校被视为社会再生产机构这一观点也深入人心,这里强调的是制度化学校教育本身所浸淫的工业生产的逻辑,对秩序的寻求、对最佳效益的追寻,导致学校教育以标准化或规格化的模式来生产。
无疑,生产的对象是儿童,生产的产品是符合一定标准的儿童,而在生产的过程中,标准化童年产生。
本文的标准化童年意指在制度化的现代学校场域下统一模式的童年生活,包括标准的儿童观念、标准的时空定位、标准的童年经验、标准的儿童评价等。
二、标准化童年的生产
—制度化的现代学校
(一)生产的场域——
现代教育的孕育,可以上溯至文艺复兴时期。
近代学校的兴起是教育制度化的发端,其中以19世纪“班级授课制”的普遍施行为标志,教育进入一个具有以规范性、系统性与管理性为内核的复合性的教育系统。
[5]进入现代社会,随着工业革命及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现代学校得以迅速发展与普及。
特别是出现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之后,大工业生产彻底改变了教育的面貌,追求秩序、理性、普遍性与效率的工业逻辑进入现代学校,使得人才培养的过程与规格和大工业生产的需求挂上了钩。
而大众义务教育在全球的普及使得学校教育成为一种强迫的制度性安排。
作为教育的特定空间,学校成为制度化的机构。
在我国,现代学校出现于清末民初,在20世纪初叶奠定了基本形态。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启动于1986年,至2012年已全面实现普及。
以普遍主义、工业生产、成就取向、职业分化为特征[6]的现代社会盛行着工具理性逻辑。
工具理性是现代性价值理念的代表,强调社会秩序和制度结构的精准性,力求使得秩序、结构符合形式性、普遍性和可操作性等等形式理性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