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九年级下册数学-课程说明书

合集下载

说课稿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说课稿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说课稿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一. 教材分析《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是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包括相离、相切和相交三种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概念,掌握判断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中阶段的基本数学知识,对图形的理解和操作能力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适当的例子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概念,掌握判断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探索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概念,判断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方法。

2.教学难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圆形的桌面、地球仪等,引导学生观察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3.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探究,通过观察和操作,探索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总结判断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方法。

4.讲解与示范:教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5.练习与巩固: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巩固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一、引言与课程概述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作为中学数学教育的重要阶段,承担着巩固和拓展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任务。

本册教材在内容上更加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掌握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等核心数学知识,为后续的高中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重点与难点解析本册教材的重点主要包括一元二次方程、函数初步、圆和三角函数等内容。

难点则在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圆的性质及其应用等方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涵盖了代数、几何、概率统计等多个领域。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和实践。

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章节结构与顺序本册教材的章节结构清晰,顺序合理。

教材按照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编排,每个章节都围绕一个核心知识点展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这种编排方式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五、与前册联系与对比与前册相比,本册教材在内容上更加深入和广泛。

它以前册为基础,对已有知识点进行拓展和延伸,同时引入新的知识点和概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与前册的衔接和对比,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脉络。

六、实际应用案例分析本册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注重实际应用的案例分析。

通过设置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例题和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方法和技巧。

同时,通过分析案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习题与解题策略教材中的习题是巩固和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

本册教材的习题设计丰富多样,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综合题等多个层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解题策略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 最新(全)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 最新(全)

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第1课时§1.1.1锐角三角函数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2、理解锐角三角函数(正切、正弦、余弦)的意义,并能够举例说明3、能够运用三角函数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4、能够根据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1、题。

这时通常1)(2)3)正弦、余弦的概念奠定基础。

2、想一想(比值不变)☆想一想书本P2想一想通过对前面的问题的讨论,学生已经知道可以用倾斜角的对边与邻边之比来刻画梯子的倾斜程度。

当倾斜角确定时,其对边与邻边的比值随之确定。

这一比值只与倾斜角的大小有关,而与直角三角形的大小无关。

3、 正切函数(1) 明确各边的名称(2) 明确要求:1)必须是直角三角形;2)是∠A 的对边与∠A 的邻边的比值。

a 、 1) 2) 若3) 若b 、 (34、 例1 例2 ➢ 5➢ 小结➢ 作业书本教学目标5、 6、 理解锐角三角函数(正切、正弦、余弦)的意义,并能够举例说明 7、 能够运用三角函数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8、 能够根据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 难点:理解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 教学过程设计➢ 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正切函数,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其它的两个函数。

✧ 复习正切函数ABC∠A 的对边∠A 的邻边斜边B➢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概念6、引入书本P7顶7、正弦、余弦函数c、1)2)若3)若d、8、9、sinA10、例3例4➢11、A➢小结➢作业书本教学目标9、10、11、能够根据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说出相应的锐角的大小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进行含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难点:记住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教学过程设计➢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上两节课,我们研究了正切、正弦、余弦函数,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1.2《30度,45度,60度角的三角函数值》说课稿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1.2《30度,45度,60度角的三角函数值》说课稿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1.2《30度,45度,60度角的三角函数值》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1.2《30度,45度,60度角的三角函数值》这一节,主要让学生掌握特殊角度的三角函数值。

这是学生在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初步知识后,进一步深化对三角函数的理解和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有新鲜感,又有挑战性。

教材通过引入特殊角度的三角函数值,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归纳等过程,掌握30度、45度、60度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值,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初步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和应用特殊角度的三角函数值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克服困难,掌握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30度、45度、60度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值,并能运用这些值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30度、45度、60度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值。

2.教学难点:理解和运用特殊角度的三角函数值,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探究、归纳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特殊角度的三角函数值,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初步知识,引出本节课的特殊角度三角函数值。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30度、45度、60度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3.1《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说课稿1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3.1《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说课稿1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3.1《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3.1《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这一节主要介绍了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以及如何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二次函数是中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掌握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以及确定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掌握待定系数法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方程等基础知识,对函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如何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的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待定系数法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待定系数法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2.新课讲解:讲解待定系数法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运用待定系数法确定给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4.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的步骤,并强调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
教材课本目录是一本书的纲领,是教与学的路线图。

不管是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活动,还是做复习安排、工作总结,都离不开目录。

目录是一本书的知识框架,要做到心中有书、胸有成竹,就从目录开始吧!
课程目录教学计划、进度、课时安排
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1 锐角三角函数
2 30º,45º,60º角的三角函数值
3 三角函数的计算
4 解直角三角形
5 三角函数的应用
6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第二章二次函数
1 二次函数
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3 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4 二次函数的应用
5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第三章圆
1 圆
2 圆的对称性
*3 垂径定理
4 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
5 确定圆的条件
6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7 切线长定理
8 圆内接正多边形
9 弧长及扇形的面积。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内容包括: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圆、概率、相似三角形、锐角三角函数、解三角形、三角恒等式、初等函数、导数、极限等。

这些内容是整个中学数学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材内容环环相扣,前后联系密切,需要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他们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学习任务较重,学习时间紧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圆、概率、相似三角形、锐角三角函数、解三角形、三角恒等式、初等函数、导数、极限等基本概念、性质、公式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实践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树立信心,培养严谨治学的态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2.圆的方程、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3.概率的基本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4.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解三角形的方法。

5.三角恒等式的证明与变换。

6.初等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7.导数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应用。

8.极限的概念及计算。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案例教学: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反馈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优点,指出不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生活实例、案例,用于教学实践。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全)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全)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最新(全)论文的背景和意义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他们的教学能力与教材密切相关,教案作为教学的纲要和依据,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必要工具。

本文将介绍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旨在为教师进行教学提供指导,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完成数学九年级下册学习目标,具体学习内容如下:1.复习代数基础知识,学习解二次方程.2.学习三角函数及其应用,了解直角三角形与一般三角形的关系.3.熟练掌握函数变化的规律和方法,掌握函数图象绘制与关键点位置的分析方法.4.理解向量基本概念与运算,熟练掌握向量的模、向量的加法、数乘和减法,了解向量的数量积、向量积及其应用.教学内容第一章代数基础1.1 算式•熟练掌握加减乘除及其应用.1.2 代数式及其应用•掌握代数式的概念和表示方法.•了解分式和分式的化简.1.3 一元二次方程•掌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方法.•了解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题的方法.第二章几何2.1 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熟悉三角形内角和.•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概念与性质.2.2 三角函数及其应用•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正切函数的概念.•了解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2.3 几何变换•了解平移、旋转、对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掌握几何变换的基本方法.第三章函数与图像3.1 基本函数•了解常数函数、线性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了解基本函数的性质.3.2函数的变化规律•了解增减性、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和对称性的概念.•掌握函数的变化规律.3.3 函数图线的绘制及其解析•了解函数图象的绘制方法.•掌握关键点位置的分析方法.第四章向量4.1 向量及其运算•了解向量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向量的加、减、数乘.4.2 向量的数量积和向量积•了解向量的数量积和向量积的概念及其应用.•熟悉向量积的几何意义.教学方法本教案主要采用讲解,练习和讲评三种教学方法。

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知识点;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通过讲评弥补学生的遗漏和弱点。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
a =1.21 m
平均值
α=30°2 ′
a =1.22m
AN的长L L=20.15m L=19.97m L=20.06m
Hale Waihona Puke 计 在Rt MCE中,ME = ECtanα= ANtanα=20.6×tan30°2′ ≈
算 过
20.6×0.578=11.60m,
程 MN=ME+EN=ME+AC=11.60+1.22=12.82m
a
17
E
测得M的仰角∠MCE=α.
N
α
C
L
aA
2.量出测点A到物体底部N的 水平距离AN=L.
3.量出测倾器的高度AC=a a
讨 论7
大家要认真 思考吆
活动二: .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
根据刚才测量的数据,你能求出 物体MN的高度吗?说说你的理由.
在RT MCE中,
M
ME=EC tanα=AN tanα
M
测量倾斜角.
使用测倾器测量倾
斜角的步骤如下:
把支杆竖直插入地 水平线 面,使支杆的中心线,
铅垂线和度盘的00刻
度线重合,这时度盘
的顶线PQ在水平位置
转动度盘,使度盘的
直径对准目标M,记下
此时铅垂线所指的度
数.
a
90° 60° 30°
90°
60°

30°
5
M
活动一:测量倾斜角.
根据刚才测量 数据,你能求出
2.在测点A与物体之间的B处安置测倾(A,B与N在 一条直线上),测得M的仰角∠MDE=β.
3.量出测倾器的高度AC=BD=a,以及测点 A,B之间的距离AB=b. M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圆3.4《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1)》说课稿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圆3.4《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1)》说课稿

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1)(说课稿)3.3 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第三章《圆》第3节《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第一课时||。

(二)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学生在掌握圆心角的概念以及圆心角、弧、弦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既是前面圆有关性质的延续||,又是下一节课证明圆周角定理推论的理论依据||。

本节课所渗透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在学生今后的学习中应用广泛||,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特征||,我从以下三方面确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圆周角的概念和圆周角定理以及证明||。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的过程||,体会分类、归纳、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推理证明的过程中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自主探究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新课程的理念||,经历过程带给学习的能力||,比具体的结果更重要||,结合本课内容||,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探索“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的过程||,理解掌握圆周角定理||,难点是:利用化归思想推导证明圆周角定理||。

二、教法学法分析(一)教学方法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教师应该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探究合作||,启发引导”的方法||,同时以多媒体演示为辅助||,使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以问题的形式不断呈现出来||,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然后内化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这样既能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学法在学法上||,学生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从直观感知上升到理性思考||,从自己的实践中获取知识||。

新版北师大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

新版北师大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

新版北师大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一、内容综述代数部分主要包括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深入探讨,要求学生掌握方程的解法,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应用。

学生还将接触函数概念,包括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这一部分内容将强化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并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几何部分主要集中在图形的性质和空间几何概念上,通过图形的构建与推理深化对空间的理解。

学生将学习相似三角形和圆的性质,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还将接触坐标系与几何图形的关系,以及图形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等变换。

概率与统计是数据分析和解释的重要工具。

在这一部分,学生将学习收集和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包括频率统计和概率的应用。

学生将理解概率的概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游戏公平性的分析以及预测事件的概率等。

他们还将接触到统计推断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新版北师大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注重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灵活应用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1. 介绍新版北师大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的编写背景和目的。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数学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为了更高效地传授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组织专家团队,根据最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对九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和更新。

新版北师大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的编写背景正是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应运而生。

新版北师大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的编写目的在于更好地适应当前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

它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通过详细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指导,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它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版教案还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体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新版北师大数学九年级下册教案的编写旨在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新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及教学设计

最新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及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及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及教学设计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1 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理解正切的意义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2.能够用tan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表示生活中物体的倾斜程度、坡度等,外能够用正切进行简单的计算.学习重点:1.从现实情境中探索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2.理解正切、倾斜程度、坡度的数学意义,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习难点:理解正切的意义,并用它来表示两边的比.学习方法:引导―探索法. 更多免费教案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分学习过程:一、生活中的数学问题:1、你能比较两个梯子哪个更陡吗?你有哪些办法?2、生活问题数学化:⑴如图:梯子AB和EF哪个更陡?你是怎样判断的?⑵以下三组中,梯子AB和EF哪个更陡?你是怎样判断的?二、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关系(如图,回答下列问题)⑴Rt△AB1C1和Rt△AB2C2有什么关系?⑵⑵有什么关系?⑶如果改变B2在梯子上的位置如B3C3 呢?⑷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三、例题:例1、如图是甲,乙两个自动扶梯,哪一个自动扶梯比较陡?例2、在△ABC中,∠C 90°,BC 12cm,AB 20cm,求tanA和tanB的值.四、随堂练习:1、如图,△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你能根据图中所给数据求出tanC吗?2、如图,某人从山脚下的点A走了200m后到达山顶的点B,已知点B到山脚的垂直距离为55m,求山的坡度. 结果精确到0.0013、若某人沿坡度i=3:4的斜坡前进10米,则他所在的位置比原来的位置升高________米.4、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是16和12.较长的一条对角线与菱形的一边的夹角为θ,则tanθ=______.5、如图,Rt△ABC是一防洪堤背水坡的横截面图,斜坡AB的长为12 m,它的坡角为45°,为了提高该堤的防洪能力,现将背水坡改造成坡比为1:1.5的斜坡AD,求DB的长. 结果保留根号五、课后练习:1、在RtABC中,∠C 90°,AB 3,BC 1,则tanA _______.在ABC中,AB 10,AC 8,BC 6,则tanA _______.在ABC中,AB AC 3,BC 4,则tanC ______.在RtABC中,∠C是直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且a 24,c 25,求tanAtanB的值.若三角形三边的比是25:24:7,求最小角值.6、如图,在菱形ABCD中,AE⊥BC于E,EC 1,B , 求菱形的边长和四边形AECD的周长.7、已知:如图,斜坡AB的倾斜角a,且tan ,现有一小球从坡底A处以20cm/s 的速度向坡顶B处移动,则小球以多大的速度向上升高?探究⑴、a克糖水中有b克糖 a b 0 ,则糖的质量与糖水质量的比为_______; 若再添加c克糖 c 0 ,则糖的质量与糖水的质量的比为________.生活常识告诉我们: 添加的糖完全溶解后,糖水会更甜,请根据所列式子及这个生活常识提炼出一个不等式: ____________.我们知道山坡的坡角越大,则坡越陡,联想到课本中的结论:tanA的值越大, 则坡越陡,我们会得到一个锐角逐渐变大时,它的正切值随着这个角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请你写出这个规律:_____________.如图,在Rt△ABC中,∠B 90°,AB a,BC b a b ,延长BA、BC,使AE CD c, 直线CA、DE交于点F,请运用 2 中得到的规律并根据以上提供的几何模型证明你提炼出的不等式.学习方法:探索――交流法.学习过程:一、正弦、余弦及三角函数的定义想一想:如图1 直角三角形AB1C1和直角三角形AB2C2有什么关系?2 有什么关系? 呢?3 如果改变A2在梯子A1B上的位置呢?你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4 如果改变梯子A1B的倾斜角的大小呢?你由此又可得出什么结论?请讨论后回答.二、由图讨论梯子的倾斜程度与sinA和cosA的关系:三、例题:例1、如图,在Rt△ABC中,∠B 90°,AC=200.sinA=0.6,求BC的长.例2、做一做:如图,在Rt△ABC中,∠C 90°,cosA=,AC=10,AB等于多少?sinB呢?cosB、sinA呢?你还能得出类似例1的结论吗?请用一般式表达.四、随堂练习:1、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 AC=5,BC 6,求sinB,cosB,tanB.2、在△ABC中,∠C=90°,sinA=,BC 20,求△ABC的周长和面积.3、在△ABC中.∠C 90°,若tanA ,则sinA .4、已知:如图,CD是Rt△ABC的斜边AB上的高,求证:BC2=AB??BD. 用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证明五、课后练习:1、在Rt△ABC中,∠ C 90°,tanA ,则sinB _______,tanB ______.在Rt △ABC中,∠C 90°,AB 41,sinA ,则AC ______,BC _______.在△ABC中,AB AC 10,sinC ,则BC _____.4、在△ABC中,已知AC 3,BC 4,AB 5,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sinAB.cosAC.tanAD.cosB5、如图,在△ABC中,∠C 90°,sinA ,则等于A. C. D.6、Rt△ABC中,∠C 90°,已知cosA ,那么tanA等于A. C. D.7、在△ABC中,∠C 90°,BC 5,AB 13,则sinA的值是A. B. C. D.8、已知甲、乙两坡的坡角分别为, 若甲坡比乙坡更徒些,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tan tanβB.sinα sinβ;C.cosα cosβ9、如图,在Rt△ABC中,CD是斜边AB上的高,则下列线段的比中不等于sinA的是A. C. D.10、某人沿倾斜角为的斜坡前进100m,则他上升的最大高度是 A.B.100sinβC.D. 100cosβ11、如图,分别求∠α,∠β的正弦,余弦,和正切.12、在△ABC中,AB 5,BC 13,ADBC边上的高,AD 4.求:CD,sinC.13、在Rt△ABC中,∠BCA 90°,CDBC 8,CD 5.求sin∠ACD,cos∠ACD和tan∠ACD.Rt△ABC中,∠C 90°,sinA和cosB15、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中,BC CD DB,∠ADB 90°,cos∠ABD 求§1.2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能够进行有关的推理.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2.能够进行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3.能够根据30°、45°、60°的三角函数值说明相应的锐角的大小.学习重点:1.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2.能够进行含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3.比较锐角三角函数值的大小.学习难点: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学习方法:自主探索法学习过程:一、问题引入[问题]为了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准备了如下测量工具:①含30°和60°两个锐角的三角尺;②皮尺.请你设计一个测量方案,能测出一棵大树的高度.二、新课[问题] 1、观察一副三角尺,其中有几个锐角?它们分别等于多少度?[问题] 2、sin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得到的?与同伴交流.[问题] 3、cos30°等于多少?tan30°呢?[问题] 4、我们求出了30°角的三个三角函数值,还有两个特殊角――45°、60°,它们的三角函数值分别是多少?你是如何得到的?结论:三角函数角度sinαcoαtanα30°45°60°[例1]计算:1 sin30°+cos45°;2 sin260°+cos260°-tan45°.[例2]一个小孩荡秋千,秋千链子的长度为2.5 m,当秋千向两边摆动时,摆角恰好为60°,且两边的摆动角度相同,求它摆至最高位置时与其摆至最低位置时的高度之差. 结果精确到0.01 m三、随堂练习1.计算:1 sin60°-tan45°;2 cos60°+tan60°;3 sin45。

第1章1.4解直角三角形(教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第1章1.4解直角三角形(教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探讨了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值得反思和总结。
首先,我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出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能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有助于提高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兴趣。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直观,通过绘制直角三角形图形,加深对几何图形的理解。
4.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讨论、互动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升沟通能力。
5.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形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特别是斜边、邻边和对边的关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和应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具体例子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如何运用这些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解直角三角形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使用测量工具和三角函数求解未知高度或距离。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பைடு நூலகம்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概念、锐角三角函数的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解直角三角形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北师大九年级下册数学_课程纲要_教学进度表

北师大九年级下册数学_课程纲要_教学进度表

九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九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教学材料: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授课时间:48-52课时授课教师:九年级数学教师授课对象:九年级学生课程目标: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问题方式都必须不同与以往的教学。

因此,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必须尽可能性的创设情景,让学生经历探索、猜想、发现的过程。

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

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本册书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二次函数;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圆;统计与概率。

二次函数的学习是在学习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于函数概念的认识、研究函数的方法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通过学习,在丰富的现实背景中领会研究二次函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经过探究认识二次函数的基本特性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研究函数的基本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也感受数学与数学的其他内容、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关注用从函数的角度考察问题,在问题求解过程中领悟函数的应用价值。

二次函数是一个重要的初等函数,对二次函数的讨论为进一步学习函数,体会函数思想奠定基础。

在研究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过程中,在锐角函数值与边的比值之间建立联系,形成概念,并用数学符号做出表示,便于说明和解决许多涉及三角形计算与测量的实际问题。

教材把解三角形的知识融入到现实背景中,可以结合比、比例、图形相似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说理证明,加深理解,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函数”作好理论准备。

对于圆的学习,则充分利用圆的对称性,用对称的观点观察图形,以“变换”为工具深入探索,获得一批几何事实。

关注圆与直线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对圆和几何图形的整体性认识。

探索活动中关注识别复杂图形中几何要素和基本图形(特别是直角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关注图形的整体结构和运动变化(图形的位置关系),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说理,确认有关结论。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回顾与思考第1课时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回顾与思考第1课时说课稿
2.引入三角函数:以实际情境为例,引导学生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并通过图示、计算器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数值变化。
3.探索边角关系: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三角函数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结构化布局,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回顾部分、新知部分和总结部分。风格上追求清晰、简洁,突出重点。
1.回顾部分:板书左侧,列出勾股定理和三角函数的定义,以提纲形式呈现,方便学生快速回忆。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回顾与思考第1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第一课时。这一章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面所学勾股定理、三角函数等知识的巩固,也是为后续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等打下基础。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回顾勾股定理和三角函数的定义,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的关系,以及运用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发现彼此的优点和不足。
3.教师针对学生的总结和评价,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强调重点知识,纠正错误观念。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勾股定理和三角函数的应用。
2.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道关于直角三角形的实际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书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书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书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书是我国中小学数学教材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运算技巧。

这本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数学的各个方面,如初等代数、几何、概率等。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介绍这本教材。

首先,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书在内容上分为七个单元,包括函数初步、三角比、平面向量、概率初步、统计初步、平面呈图和空间几何等。

每个单元根据课程进度进行分配,结构合理,并且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数学知识。

其次,在教学设计上,这本教材注重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实际应用,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

每个单元都以问题为出发点,具有导入新知识、拓展知识、提供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等环节。

书中还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设计,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再次,这本教材的语言简洁明了,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教材中大量使用图表、图像等形式,增强了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同时,教材中还加入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这本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都有一定的学习小结,学生可以通过复习总结,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

同时,教材还提供了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总的来说,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书是一本很好的数学教材。

它通过合理的内容安排、具体的教学设计和简洁明了的语言,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本书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为他们未来深入学习数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下册数学课程说明书
学校名称:百里杜鹃金坡中学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适用年级:九年级
课时:80-90课时
一、课程目标:
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问题的方式都必须不同与以往的教学。

因此,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必须尽可能的创设情景,让学生经历探索、猜想、发现的过程。

并结合教学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

二、课程容:
本册书的主要容主要有: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二次函数、圆、统计与概率。

在研究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过程中,教材把解三角形的知识融入到现实背景中,可以结合比、比例、图形相似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说理证明,加深理解,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函数”作好理论准备。

锐角函数值与边的比值之间建立联系,形成概念,并用数学符号表示,便于说明和解决许多涉及三角形计算与测量的实际问题。

二次函数是在学习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于函数概念的认识、研究函数的方法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通过学习,在丰富的现实背景中领会研究二次函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经过探究认识二次函数的基本特性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研究函数的基本方法,为
以后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关注从函数的角度考察问题,在问题求解过程中领悟函数的应用价值。

圆的学习,则充分利用圆的对称性,用对称的观点观察图形,以“变换”为工具深入探索。

探索活动中关注图形的整体结构和运动变化(图形的位置关系),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说理,确认有关结论。

《统计与概率》一章中,主要目的是对前面学过的容进行回顾与整理,进一步运用已有知识对现实问题和现象进行观察与思考,重新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关注试验操作与理论计算之间的关系和概率与统计之间的在联系。

三、课程实施:
(一)课时安排:
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1.1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共2课时)
1.2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共1课时)
1.3 三角函数的有关计算(共2课时)
1.4 船有触礁的危险吗(共1课时)
1.5 测量物体的高度(共2课时)
第二章《二次函数》
2.1 二次函数所描述的关系(共1课时)
2.2 结识抛物线(共1课时)
2.3 刹车距离与二次函数(共1课时)
2.4 二次函数的图像(共2课时)
2.5 用三种方式表示二次函数(共1课时)
2.6 何时获得最大利润(共1课时)
2.7 最大面积是多少(共1课时)
2.8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共2课时)
第三章《圆》
3.1 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共1课时)
3.2 圆的对称性(共2课时)
3.3 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共2课时)
3.4 确定圆的条件(共1课时)
3.5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共1课时)
3.6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共1课时)
3.7 弧长及扇形的面积(共1课时)
3.8 圆锥的侧面积(共2课时)
第四章《统计与概率》
4.1 50年的变化(共2课时)
4.2 哪种方式更合算(共1课时)
4.3 游戏公平吗(共1课时)
总复习 60课时
(二)教与学的方法:
1、充分利用教参,学案、导学案,做到灵活运用,力求高效;
2、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的教育方法。

教学速度以适应大多数学生为主,尽量兼顾后进生,注重整体推进。

3、突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课堂上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避免繁琐的分析、机械地练习,在教学中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

突出重点,重视积累、感悟,培养数感,致力于学生数学整体提高。

4、新课教学中涉及到旧知识时,对其作相应的复习回顾。

5、复习阶段多让学生动脑、动手,通过各种习题、综合试题和模拟试题的训练,使学生逐步熟悉各知识点,并能熟练运用。

6、优化作业管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发挥科代表、组长的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

(三)课程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对函数的认识是从七年级下学期开始的,引导学生关注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八年级给出了函数的概念,介绍了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九年级学习了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

重视对函数实质的理解和用函数的观点进行观察分析与运用。

(2)在学习《圆》的过程中,应加深对图形性质在联系的理解,关注图形的位置关系和结构性关系的认识。

在探究的基础之上,可以让学生进行适当的几何证明,但不作统一的要求。

(3)在《统计与概率》一章中,讨论了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要学会理性的看待问题,用数据说话,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进行合理质疑和进行科学判断。

体会随机现象背后的规律性和规律性中存在的随机性,体会概率与统计的在联系。

四、课程评价:
1、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
①自我反思评价②集体研讨评价
2、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①课即时评价:对学生个体与群体的课堂纪律、学习态度、参与程度、方法效果等方面的表现随堂作出及时评价,学段末综合每个学生的表现,按等级A、B、C作出定性评价。

②课后自主学习与作业评价:对学生课后学习的主动自觉性、完成学习任务的程度、书面作业的数量和质量、单元达标测试等及时反馈评价,学段末综合每个学生的表现,按等级A、B、C作出定性评价。

教学进度
2月上期期末测试题6课时
3月圆14课时、统计与概率6课时(第一章、第二章上期已完成)4月、5月总复习约60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