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小石潭记课时练习题

合集下载

【★★】2023-2024学年初中人教部编版8年级下语文课时练《第10课 小石潭记》(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初中人教部编版8年级下语文课时练《第10课 小石潭记》(含答案)

小石潭记一、单选题1.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B.游的时间长了,接近黄昏,下了寒气C.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凉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2.下列文句内划线字的字音,依次与下面选项中文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①院中一棵大树遮天蔽日,将四周一圈房屋庇护在一片绿荫之下。

②闻一多在《最后一次讲演》中,怒斥刽子手,痛骂反动派。

③爬山虎的叶子那么鲜活亮丽,它的虎虎有生气的卷须又在锐不可当地向前伸展。

A.媲/烩/档B.蓖/刿/裆C.批/脍/挡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B.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C.其岸势犬牙差互。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

D.似与游者相乐。

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4.按课文选字填空(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________清洌。

()A.更B.甚C.尤D.犹(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________。

()A.见B.伊C.靠D.依(3)其岸势犬牙________,不可知其源。

()A.差互B.参差C.交错D.错综(4)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________无人。

()A.寂寞B.寂寥C.寂静D.寂然5.下面句中“可”字意义与其它不同的是()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C.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D.潭中鱼可百许头。

6.分析理解不恰当的是( )A.作者隔着篁竹能找到小石潭,是小潭的流水声吸引了他。

B.“全石以为底”就是说潭底全部都是石头。

C.“寂寥”、“凄”、“寒”等词其实都是写心境的,暗示自己的遭遇,流露出一种孤独感。

D.文章表现了高洁、幽邃.凄凉之美。

7.下面运用比喻的一句是()A.母亲永远想念我,如同我永远想念她一样。

B.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C.耳朵里好像真的听见一片朗朗读书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同步练习题(附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篁.()冽.()坻.()缀.()翕.()怆.()邃.()佁.()2.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如鸣.佩环()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③潭中鱼可百许.头()④影布石上,佁然不动()⑤凄.神寒.骨,悄怆幽邃.()()()⑥隶.而从.者()()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③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4.从课文中找出作者表达自己感情的句子。

二、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5.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其岸势犬牙差.互()斗折.蛇行()其境过清.()6.初见小石潭作者心情如何?写了潭边的哪些实景?7.写游鱼一节,极为细腻传神,游鱼表现出怎样的情态?“似与游者相乐”展示了怎样的境界?8.游览到最后,作者怡乐的心情起了变化,是什么心情?我们怎样理解?(二)山中与裴秀才书王维近腊月下,夜登华子冈,辋水①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②者,携手赋诗,步仄迳③,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④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⑤,麦陇朝雊⑥。

斯之不远,傥⑦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0《小石潭记》(同步习题解析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0《小石潭记》(同步习题解析版)

10《小石潭记》(同步习题)(解析版)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篁.竹(huáng)清冽.(liè)为坻.(dǐ)B.为屿.(yǔ)为嵁.(zhàn)蒙络.(luò)C.佁.然(yǐ)参.差(cān)披拂.(fú)D.俶.尔(chù)翕.忽(xī)寂寥.(liáo)【答案】D【解析】A.有误,“为坻”的“坻”应读“chí”;B.有误,“为嵁”的“嵁”应读“kān”;C.有误,“参差”的“参”应读“cēn”;D.全部正确。

故选:D。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心乐之.乃记之.而去B.其.岸势犬牙差互以其.境过清C.乃记之而.去隶而.从者D.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久居【答案】D【解析】A.心里十分高兴。

之:在这里是代词,代指此句中前面的部分。

/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之:在这里是代词,代指此句中前面的部分;B.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

其:代词。

/因为环境过于凄清。

其:代词;C.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而:表承接/跟着同去。

而:表承接;D.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可:大约/不可长久停留。

可:可以。

故选:D。

3.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青/树翠蔓B.潭中鱼/可百许头C.其岸/势犬牙差互D.以其/境过清【答案】B【解析】A.有误,应为:青树/翠蔓;B.正确;C.有误,应为:其岸势/犬牙差互;D.有误,应为:以/其境过清。

故选:B。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这条隧道已使用多年,里面相继出现了顶部渗漏、路面坑陷、道路泥泞等。

B.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将惠及沿线国家,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C.目前,有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动荡局势,难道这对世界和平有影响吗?D.在今年的女排亚锦赛上,中国女排辉煌地取得了八战全胜的战绩,荣获冠军。

【答案】B【解析】A.句子成分残缺,缺少宾语的中心语,在句末加上“问题”即可;B.没有语病;C.否定词运用不当,在“和平”后面加上“没”即可;D.语序颠倒,将“辉煌”放到“战绩”前即可。

10《小石潭记》练习(解析版)

10《小石潭记》练习(解析版)
【解析】景点简介要介绍其位置及景色特点、文人墨客的游览记录等。语言简洁、通顺即可。
二、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答案】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②(我)向小石潭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10《小石潭记》练习(解析版)
第十课小石潭记
精选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篁竹(huáng)清冽(liè)佁然不动(yǐ)俶尔远逝(shū)
B.为坻(chí)为嵁(kān)心乐之(lè)往来翕忽(xī)
C.幽邃(suì)珮环(pèi)犬牙差互(cī)隶而从者(dì)
D.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
【答案】B
【解析】此处“乐”应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B.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C.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答案】C
【解析】A项应为: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B项应为: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D项应为: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18.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本文通过对小石潭优美、幽深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忧伤抑郁的情感。
【解析】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小石潭的清幽不为人所知与作者的人生际遇有相似之处,过于清冷的环境极易引发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清幽与作者心境的凄清形成对应,有力地衬托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含蓄地表露出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与愤懑。“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这一段中,作者突出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对作者被贬后寂寞凄苦心情的曲折反映。

【★】2023-2024学年初中人教部编版8年级下语文课时练《第10课 小石潭记》(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初中人教部编版8年级下语文课时练《第10课 小石潭记》(含答案)

《小石潭记》一、句子默写。

1.文言诗文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零丁洋里叹零丁。

(2)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

(3)俄顷风定云墨色,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吟鞭东指即天涯。

(5)____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

(6)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雨脚如麻未断绝。

(8)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

(9)《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词人范仲淹揭示守边将士矛盾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0)白居易在《观刈麦》中描写了农民的辛勤劳作,其中最能表现劳动者艰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按游览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然后描写水、石、树、鱼等潭中景物,再写小潭源流及潭中氛围,最后记录同游者,构思巧妙,结构完整。

B.文中的“心乐之”之“乐”表现了作者听到悦耳水声之后的欣喜之情;“似与游者相乐”之“乐”则写出了作者与游人同乐的轻松与快慰之情。

C.本文运用了点面结合和动静互衬的表现手法:“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影布石上”是静,“往来翕忽”是动。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氛围以及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3.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B.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C.不可知其源以其境过清D.心乐之乃记之而去三、填空题。

4.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

如写石:“________”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小石潭记练习题及答案

小石潭记练习题及答案

小石潭记练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属于“永州八记”之一,其中“小石潭”位于永州。

2. 文章开篇描述了作者“下马观之”,表明作者对小石潭的自然景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潭中鱼可百许头”,用以形容潭水清澈,鱼儿游动的情景。

4. 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通过描写小石潭的自然景致,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感受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二、选择题1. 以下哪一项不是《小石潭记》中所描绘的景物?A. 清澈的潭水B. 翠绿的竹林C. 游动的鱼儿D. 飞舞的蝴蝶答案:D2. 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提到了“皆若空游无所依”,这一句是用来形容:A. 潭水的清澈B. 鱼儿的游动C. 竹林的茂密D. 石头的坚硬答案:B三、判断题1. 《小石潭记》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观的散文。

(对)2. 文章中提到的“小石潭”位于北京。

(错)3. 柳宗元在文中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对)四、简答题1. 请简述《小石潭记》中“小石潭”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答:小石潭位于永州,是一处自然景观。

其特点为潭水清澈,鱼儿游动,周围环境幽静,给人以宁静之感。

2. 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是如何表达对自然美的感悟的?答:柳宗元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如“皆若空游无所依”,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

五、论述题1. 论述《小石潭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小石潭记》是唐代散文的典范,以其清新脱俗的文风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独到见解,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其影响深远,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研究古代散文和自然美学的重要文献。

2. 分析《小石潭记》中“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答:《小石潭记》通过描写一个小石潭的自然景致,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感受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使得作品在有限的篇幅中蕴含了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学技巧和深邃的思考。

小石潭记练习题及答案

小石潭记练习题及答案

小石潭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写了自己与小石潭的关系是()。

A. 爱憎分明B. 深恶痛绝C. 见仁见智D. 无可辨别答案:C2.作者为何感到“心旷神怡”()。

A. 小石潭清幽B. 鸟鸣花香C. 游人稀少D. 四季如春答案:A3.“飞泉溅玉”中的“玉”意味着()。

A. 石潭B. 水花C. 美景D. 游人答案:B4.作者对小石潭的感情可以用下列哪一个词来概括()。

A. 感激B. 喜爱C. 反感D. 惊讶答案:B二、填空题1.小石潭位于()。

答案:苏州2.《小石潭记》是哪位明代文学家所写的()。

答案:宋濂3.作者在《小石潭记》中用了哪个成语来形容小石潭的飞泉()。

答案:飞泉溅玉4.小石潭被作者称为()。

答案:胜景三、简答题1.简述小石潭为作者带来的心理变化。

答:小石潭让作者感到心旷神怡,他曾经对石潭的平凡毫不关心。

在逐渐接触后,作者对小石潭的美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小石潭产生了深深的喜爱之情。

作者感慨于小石潭的飞泉溅玉,形容小石潭为“此石乃天下石”。

小石潭让作者感到山中妙趣横生,使他对生活和自然有了更多的思考和体味,深入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展现出丰富的情感色彩。

2.简述小石潭的特点。

答:小石潭位于苏州,是一处胜景。

作者用浓墨重彩的笔触描绘了小石潭的特点。

小石潭的飞泉溅玉,形成了壮丽的水景,小石潭中心的小岛更增添了亮点。

作者赞美小石潭是天下石,说明其形态具备独特之美,称之为胜景不为过。

小石潭的环境十分清幽,没有人烟,使得景色更加幽雅。

作者在小石潭的游玩中,感到心旷神怡,以此来形容了小石潭的清幽特点。

小石潭还吸引了众多游客,尽管作者觉得这会破坏小石潭的幽静,但也表明小石潭的美丽与吸引力。

四、问答题1.“花径”在《小石潭记》的第一段中出现了多少次?答:一次。

2.作者如何描述小石潭的飞泉?答:作者通过“飞泉溅玉”这个成语来形容小石潭的飞泉,突出了其壮丽景色。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第10课《小石潭记》 课时同步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第10课《小石潭记》 课时同步练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课时同步练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考试须知: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1 . 下面关于《格列佛游记》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格列佛游记》是斯威夫特极具讽刺色彩的小说。

B.《格列弗游记》被不少人看作是深得孩子们喜爱的儿童读物.例如格列弗仿佛是孩童——在小人国利力浦特,他随心搬移各种人和物,像是摆弄玩具。

但尖锐深邃的讽刺才是小说的灵魂。

C.小人国用跳绳比赛来选拔官员和在飞岛国与鬼魂谈话这些情节都具有鲜明的讽刺色彩。

D.在第三节里,被描述的是人兽颠倒的怪诞景象:马成了理性的载体,而人则化作下等动物。

2 . 下列词语中每组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剥削/瘦削押解/慷慨解囊硕果累累/伤痕累累B.载体/刊载强横/强人所难即物起兴/兴致勃勃C.殷红/殷切禁锢/忍俊不禁一哄而散/哄堂大笑3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未若柳絮因风起因往晓之B.其人舍然大喜太丘舍去C.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D.去后乃至乃悟前狼假寐4 . 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日出而林霏开”是早晨的景色。

B.“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是说酒宴上人人都在欢乐,唯独太守精神不振,自饮自醉。

C.“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中的“丝竹”与“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意思相同。

D.“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

二、课内阅读阅读蒲松龄的《狼》,完成下面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小石潭记练习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小石潭记练习试题(含答案)

10.小石潭记A组1.给加点的字注音。

篁竹()清冽()坻()嵁()佁然.....()俶尔()翕忽()犬牙差互()悄怆()()幽深......()2.解说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1)心乐之()(2)水尤清冽()(3)为屿()...(4) 潭中鱼可百许头 () (5) 佁然不动()(6) 影布石上()....(7) 来往翕忽() (8) 以其境过清 ( )(9) 乃记之而去 ()().....3.以下加点的多义词解说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由、自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跟从 )..B.潭中鱼可百许头 ( 大概 )不行久居(能够)..C.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 清亮 )以其境过清.(凄清)D.以其境过清 ( 由于 )卷石底以出(来)..4.解说以下句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1) 似与游者相乐()心乐之()..(2)皆若空游无所依 ()同游者()..(3)隶而从者()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4)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5)下见小潭()明灭可见()..(6)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7)潭中鱼可百许头 ()明灭可见()..(8)参差披拂()其岸势犬牙差互()..5.先找出再解说以下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下见小潭()(3)皆若空游无所依()(4)日光下澈()(5)斗折蛇行()(6)其岸势犬牙差互 ()(7)四周竹树环合()(8)近岸()(9)凄神寒骨()6.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一样的一组是()A.心乐之乃记之而去B.其岸势犬牙差互以其境过清....C.乃记之而去学而时习之D.潭中鱼可百许头不行久居....7.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潭西南而望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D.凄神寒骨,悄怆幽深..8.联合课文内容谈谈作者旅行小石潭的心情有如何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综合性学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古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古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古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屿、峪、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本文写作思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6、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

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7、第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

8、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9、潭水有什么特点?清澄。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

通过具体景物,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用静动结合来写。

10、作者是怎样写鱼的?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

1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抓住溪身的曲折、境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1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

13、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0.小石潭记A组1.给加点的字注音。

篁.竹( ) 清冽.( ) 坻.( ) 嵁.( )佁.然( ) 俶.( ) 翕.忽( ) 犬牙差.互( ) ( )( ) 幽邃.( )悄怆..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伐.竹取道( ) (2)水尤.清冽( )不动( )(3)为.坻( ) (4)佁然..(5)俶尔远逝( ) (6)乃记之而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页共13页B组4.解释下列句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1)似与游者相乐.( )心乐.之( )(2)皆若空游.无所依( )同游.者( )(3)隶而从.者(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4)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5)下见.小潭( )明灭可见.( )(6)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7)潭中鱼可.百许头( )第2页共13页明灭可.见( )(8)参差.披拂( )其岸势犬牙差.互( )5.先找出再解释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下见小潭( )(3)皆若空游无所依( )(4)日光下澈( )(5)斗折蛇行( )(6)其岸势犬牙差互( )(7)四面竹树环合( )(8)近岸( )(9)凄神寒骨( )6.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心乐之.乃记之.而去B.其.岸势犬牙差互以其.境过清第3页共13页C.乃记之而.去隶而.从者D.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久居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潭西南.而望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8.下列加点的多义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自)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随)B.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不可.久居(可以)C.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 以其境过清.(凄清)D.以.其境过清(因为) 卷石底以.出(来)9.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游览小石潭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0《小石潭记》课时练习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0《小石潭记》课时练习试题(含答案)

《小石潭记》课时练 年级:八年级 册次:下 单元:三一、语基达标训练1.根据注音写出正确的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

hu áng ( )竹 p èi ( )环 清li è( ) 参差( )( )披f ú( ) 寂li áo ( ) y ǐ( )然 x ī( )忽ch ù( )尔 翠蔓( ) 犬牙c ī( )互 蒙络摇zhu ì( )悄chu àng ( ) 幽su ì( ) 日光下ch è( ) 卷( )石底以出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以.其境过清( ) 卷石底以.出( ) 全石以.为底( ) 俶尔..远逝( ) 参差..披拂( ) 潭中鱼可.百许头( ) 佁然..不动( ) 往来翕忽..( ) 凄.神寒.骨( )( ) 影布.石上( ) 犬牙..差互( ) 潭西南而.望( )( ) 悄怆..幽邃( ) 心乐.之( ) 斗折.蛇行.( )( ) 乃记之而去...( )( )(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④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⑤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⑥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4.根据本文有关内容及相关文学知识填空。

《小石潭记》选自《 》,作者是“ ”之一的 ,字朝 人。

“记”是古代一种 。

以 、 (填表达方式)为主。

本文是按照 的顺序来写的,思路为:发现小潭 ——( )——( )——-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

二、语用能力提升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篁.竹(hu áng) 清冽. 为屿.(y ǔ) 翕.忽 B .为坻.(ch í) 为嵁. 披拂.(f ú) 寂寥.C.参.差(cēn) 佁.然幽邃.(suì) 奉壹.D.俶.尔(shū) 龚.古珮.环(pèi) 差.互6.下列句子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尤清冽.(凉) B.卷.石底以出(翻卷)C.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 D.乃记之而去.(离开)7.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B.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C.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心乐之.乃记之.而去B.其.岸势犬牙差互以其.境过清C.乃记之而.去学而.时习之D.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久居三、课文内容回顾9.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10小石潭记课时练习题

10小石潭记课时练习题

10小石潭记课时练习题10 小石潭记第一课时1.下列加点字词的注音或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篁.竹(huánɡ)怡.然(yǐ)翕忽.(hé)卷.石底以出(quán)B.差.互(cī)为坻.(chí)悄怆.(chuànɡ)俶.尔远逝(chù)C.青树翠蔓..蛇行(像北斗星那样曲折)..(翠绿的藤蔓)可.百许头(大约)斗折D.以其境过清.(凄清)水尤.清冽(格外)悄怆幽邃..(幽静深远)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尤清冽..(清冽:清凉)B.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C.蒙络.摇缀(络:连结)D.悄怆..幽邃(悄怆:忧伤的样子)3.翻译下面的句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从小丘的西面走了一百二十步)B.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C.其岸势犬牙差互(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D.四面竹树环合(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4.下列选项中的“以”与“以其境过清”中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B.卷石底以出C.属予作文以记之D.不以物喜5.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第二课时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 课时作业练习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 课时作业练习题

第三单元怡情养性10 小石潭记1.古今异义。

(1)影布.石上古义:今义:(2)崔氏二小生..古义:今义:(3)不可久居.古义:今义:2.一词多义。

(1)为全石以为.底为.坻,为屿,为嵁,为岩(2)清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3)可潭中鱼可.百许头明灭可.见(4)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隶而从.者3.词类活用。

(1)凄.神寒.骨活用为,(2)心乐.之活用为,(3)近.岸活用为,(4)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活用为,(5)皆若空.游无所依活用为,(6)斗.折蛇.行活用为,(7)其岸势犬牙..差互活用为,4.文学常识。

《小石潭记》的作者是,字,河东人,唐代文学家,“”之一,和韩愈倡导了“古文运动”世称“韩柳”。

代表作品有“永州八记”。

5.预习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第2 段对游鱼的描写极为细腻传神,采用了什么手法?描写游鱼除过表现潭水的清澈外,还有什么用意?(2)文中是怎样运用衬托的手法来表现水之“清”和人之“乐”的?(3)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乎难以相容,该如何理解?参考答案1.(1)映照用棉、麻等织成的,可以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材料(2)年轻人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男子(3)停留住;在(某种位置);占据,属于(某种情况)2.(1)动词,作为动词,成为(2)形容词,清澈形容词,凄清(3)副词,大约助动词,能够,可以(4)介词,由动词,跟随,跟从3.(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悲伤;使……感到寒冷(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3)形容词动词靠近(4)名词状语向西(5)名词状语在空中(6)名词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7)名词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4.柳宗元子厚唐宋八大家5.(1)描写游鱼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佁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是动,水中游鱼静态与动态的迅速更替,呈现出一派盎然生机。

同时,由景及情,自然引出鱼群“似与游者相乐”一语,既表现了作者赏景时的心理状态,又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第10课《小石潭记》同步练习

第10课《小石潭记》同步练习

10 小石潭记同步练习一、积累运用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与“全石以为底”中的“以”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屠惧,投以.骨B.卷石底以.出C.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D.以.我酌油知之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B.不可久居.C.凄.神寒骨D.潭西南..而望3.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岸势/犬牙差互B.下见/小潭,水/尤清冽C.似与/游者/相乐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 ,参差披拂。

(柳宗元《小石潭记》)(2分)(2)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巧用比喻写出溪水逶迤之状、时显时隐之景的句子是“, ”。

(3)文中描写小石潭凄清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句子是“, ”。

(5)文中对鱼静态描写的句子是“, , ”。

(6)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 ”。

(7)文中写小石潭是人迹罕至的地方的句子是“”。

5.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短小精美的山水游记,按“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上感受—交代同游者”的顺序,记录了作者游览的经历。

B.文章开篇以环珮相击之音来写水声,表现出水声的清脆,令人愉悦;同时也借水声烘托出环境的幽静。

C.第②段写游鱼,先总体写鱼的大体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接着采用特写镜头写日光鱼影,勾画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

D.作者善用正面和侧面的描写方法来写景物,如“斗折蛇行”,就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

6.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心乐.之____词的意动用法,______________(2)斗.折蛇.行名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其岸势犬牙..差互___词作状语,_________________(4)近.岸,卷石底以出形容词作___词,_____________(5)凄.神寒.骨____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通过描写潭上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突出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幽美,与下文“四面竹树环合”相呼应。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0《小石潭记》课时练习试题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0《小石潭记》课时练习试题

10 《小石潭记》课时练一、语基达标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篁.竹(huánɡ) 清冽.(liè) 为坻.(dǐ)B.为屿.(yǔ) 为嵁.(zhàn) 蒙络.(luò)C.佁.然(yǐ) 参.差(cān) 披拂.(fú)D.俶.尔(chù) 翕.忽(xī) 寂寥.(liáo)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表大约的数)B.悄怆..幽邃(忧伤的样子)C.斗折蛇行..(蛇在爬行)D.俶尔..远逝(忽然)3.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的一项是( )A.闻水声,如鸣珮环B.似与游者相乐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D.其岸势犬牙差互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C.佁然/不动D.似/与游者相乐5.填空。

(1)《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是属于的范畴。

(2)《小石潭记》的作者是,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写,本文是的第四篇。

二、课内精彩阅读《小石潭记》,完成第6~8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6.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7.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8.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9.下列与例句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以.其境过清A.全石以.为底B.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C.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D.近岸,卷石底以.出10.下列对《小石潭记》一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作者的感情由“凄”到“乐”,文章前半部分的主旋律是幽深凄怆,后半部分是清静神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小石潭记
第一课时
1.下列加点字词的注音或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篁.竹(huánɡ)怡.然(yǐ)翕忽.(hé)卷.石底以出(quán)
B.差.互(cī)为坻.(chí)悄怆.(chuànɡ)俶.尔远逝(chù)
C.青树翠蔓
..蛇行(像北斗星那样曲折)..(翠绿的藤蔓)可.百许头(大约)斗折
D.以其境过清.(凄清)水尤.清冽(格外)悄怆幽邃
..(幽静深远)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尤清冽
..(清冽:清凉)
B.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
C.蒙络.摇缀(络:连结)
D.悄怆
..幽邃(悄怆:忧伤的样子)
3.翻译下面的句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从小丘的西面走了一百二十步)
B.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C.其岸势犬牙差互(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
D.四面竹树环合(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
4.下列选项中的“以”与“以其境过清”中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全石以为底
B.卷石底以出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不以物喜
5.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1自然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2自然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

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2.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洌”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3.综合分析选文的内容和写法,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B.作者笔下的小石潭的最主要特点是幽静。

C.作者为了摆脱被贬而抑郁的心情,寄情山水,其暂时的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D.《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文章景物描写所渲染的气氛是一致的。

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A
2.C
3.A
4.D
5.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具体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幽静的特点,具体为: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整体感受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第二课时
1.B
2.C
3.D
4.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