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观复习
高考历史史观详解大全(含例题)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历史观复习相应题型
⑴政治: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程度加深。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无产阶级逐渐成长,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
⑵经济:资本主义产生,资产阶级逐渐成为民主革命
的重要力量。洋务运动开展,抵制了列强的经济扩张,诱 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二)20世纪60——90年代,原来处于殖民 地半殖民地的亚洲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经济发 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亚洲国家经 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2\整体史观(全球史观)
例: 世界重大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整体史观(全球史观)
一、知识结构 新航路的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
二、重点突破 1、 新航路的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14至16世纪由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开辟的新 航路,加强了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 流,加速了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也使中国 明清时期对外关系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美 洲的外来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西欧开始对 华的殖民侵略;中国实施闭关锁国政策;开 始了西学东渐的历程。
(1996年广西)中国近代史以鸦 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战败 B.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2007上海历史)28.随着历史的变迁,许 多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例如“革命”, 最早界定为改朝换代,近代以来则多指政治 体制变革。下列选项对应上述概念内涵的是
(01上海38)1500年以来的历史,是人烃由分散 隔绝状态进入整体发展的一体化过程,其主线是 现代化(或工业文明),但是在此进程中不同地 区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1)一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的第一步完 成于17世纪40年代到18世纪晚期。请从欧美在这 一时期政治、经济方面的新变化予以概括说明。
历史史观的总结归纳
历史史观的总结归纳近几年我国引进了多种史观来纠正我们过去历史研究的弊端,这些史观被大量的运用到我们的历史教学中,高考题中也出现了大量与之有关的题目,因此影响了我们备考的方向,在这里我将各种史观及典型的题目总结如下:一、现代化范式(现代化史观)的主要观点及典型试题1、主要观点现代化范式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进程。
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其核心,重要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
2、用“现代化范式”指导的命题“现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的总观点来看待中外历史,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
在我国,现代化史观的创立者是已故著名史学家罗荣渠先生。
罗先生指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这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95页)。
例题1,2011年滨州二轮模拟.(25分)一般认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的变化,同时也是世界化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工业革命的发生需要大批技术发明者、新机器的制造者。
这与英吉利民族特有的经验主义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
材料二“……我们将看到,尽管产业革命开始在英国(而且就是在那里,也只是一部分地区),那并不是由于英国人的大智大勇、善于创新和经营有道,相反却是印度、中国、和新大陆殖民地等全球发展的结果。
换言之,产业革命是全球各种力量的历史产物。
高三复习:史观和史论
史观与史论举例上新史观,给人提供崭新的视角去看待历史,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
一、现代化史观:在生产力发展和科技推动下,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包括经济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的科学化、理性化。
例材料一: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
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看世界近代史,可能会对l8世纪——l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些重大事件评价较高?(3分)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3分)(2)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评价新航路开辟。
(2分)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开始走向整体世界;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3)综合上述材料的观点,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19世纪40——60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7分)经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企业的兴办标志着中国近代企业的诞生;民族工业开始出现。
卷入世界市场沦为附庸(3分)政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逐渐加深;产生了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闭关锁国”被打破,国门被迫打开。
(3分)思想文化: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中体西用”的思想、早期维新思想。
(2分)二、革命史观:又被称为唯物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新课程下的高考中已经开始淡化这种传统的史观。
复习史观比较全面
24
牛刀小试
1.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 2.1748年《论法的精神》出版 3.1689年《权利法案》获通过 4.1770年英国破产农民桑德斯来到伦敦当工人 5.1787年美《联邦宪法》通过 6.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7.1601年《哈姆雷特》问世 8.1787年华盛顿被推选为制宪会议主席 9.1793年惠特尼发明轧棉机 10.1830年肯布尔开始首次火车旅程 11.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 12.1517年马丁· 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
牛刀小试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生 活
3.1689年《权利法案》获通过 8.1787年华盛顿被推选为制宪会议主席 5.1787年美《联邦宪法》通过 11.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
1.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 6.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9.1793年惠特尼发明轧棉机 7.1601年《哈姆雷特》问世 12.1517年马丁· 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 2.1748年《论法的精神》出版
关键词:社会、生活、环境等
32
社会史观
材料……它认为历史应该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社会习俗 的历史”。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 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 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备考指南
a.民生问题: 中国各时期民生问题、苏俄及苏联时期人民生活、经济大危机与 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制度 b.生活变迁: 衣食住行、风俗习惯 c.思想观点: 诸子百家、儒家思想、西方人文主义精神起源与发展 d.文学艺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19世纪以来世界文化 e.教育发展:近现代教育 f.全球性社会问题:
必修四唯物史观和价值观复习讲义
唯物史观与价值观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①社会意识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方法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要求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实际情况出发。
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要求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方法论】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甚至阻碍生产力发展,就必须变革生产关系,调整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2、【方法论】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并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的发展。
(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1、【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高考历史复习思维之现代化史观
高考历史复习思维之现代化史观1.概念内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
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2.主要线索: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
③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理性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其他还涉及教育现代化、军队与国防现代化、信息传播现代化、人口控制化、社会福利化等。
3.现代化模式的类型: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
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
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
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
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
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看,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4.准确理解现代化:①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
正确的心态是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②现代化是一种历史进程,是动态的。
高考历史史观复习二.整体史范式(整体史观或全球史观)
高考历史史观复习二.整体史范式(整体史观或全球史观)★主要观点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1)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
(2)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一、专题解读:“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由点到面、由面到片、由片到圈、最终组合成世界文明的过程。
自文明形成到资本主义出现,人类经历了“点”、“面”、“片”、“圈”的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的作用则是把“圈”进一步扩大,引导出一个“世界文明”。
马克思、恩格斯在文章中也多次表达过同样的思想,即资本主义构造了“世界文明”。
因此,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问题,“圈”的限制被资本主义突破了,历史继续其“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完成。
这个过程至今仍在延续,这就是所谓的“全球化” 和“区域化”。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世界文明”的构建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考点揭示:⑴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近代化史观”下的历史专题复习
世界近代 史的一个重要 内容就是世界的近代化 , 结合史
学界 的相关研 究成果 , 在复习 中, 注意纵 向把握世 界近代化
的 四个 阶 段 。
1 . 现代化 的准备和启动
① 时 间 :6 纪 ~l 纪 初 。 1世 9世
阶级革命派发动 了辛亥革命 ,推翻了封建君 主专制制度 , 建
在 阶级 斗 争 和 民族 斗 争 极 为 尖 锐 复 杂 的历 史 环 境 下 , 中
3现代化 的转型时期 . ①时间 :O世纪初 ~14 2 9 5年二战结束 。
②进程 : 两种不 同性质 的现代化模式并存 ; 资本 主义生
国近代化 的进程几乎陷入绝境 。 中国无产阶级 开始担负起 但
近代 化( 现代化 ) 以从农 业文明到工业文 明的演进为纵 向发展主线 , 包括政治上 的法制化 、 民主化进程 , 即从人治到
法制化 、 从专制 政治到 民主政治等 内容 ; 经济上的工业化进 程, 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 、 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 ; 思想
文化上的科学化 、 大众化进程。
④ 思想文化上 , 地主阶级 改革派林则徐 、 源“ 魏 师夷长技
以制夷 ”主 张向西方学习 ; , 洋务派创办新式学 堂 , 培养科 技
人 才 , 人 出 国 留学 。 派
现代化 的基本进程 : 现代化主要有 两种途径 : 一种是原
发型 , 的是西欧和北美( 国例外 )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 , 指 德 ,
文明史观 、 现代 化史 观、 全球 史观 、 社会史观等体系。下面就
中国的近代化从 1 9世纪 6 0年代开始启动 , 一直贯穿着
两大 主题 : 一是争 取国家独立和 民族解放 , 二是 争取 繁荣富 强和持续发展。 1 步阶段 (8 0年 1 9 . 起 14 8 5年 )
历史复习三视角——史实、史法、史观 PPT课件 通用
丁说:“纵观世界,中西资本主义萌芽的不同特点和命运,使 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思考:甲、乙、丙、丁分别主要站在哪种史观上提出看法的?
甲—文明史观; 乙—革命史观
丙—近代化史观; 丁—全球化史观
•
16、即使遇到了不幸的灾难,已经开始了的事情决不放弃。
•
17、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
18、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
19、意志若是屈从,不论程度如何,它都帮助了暴力。
•
20、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
•
21、意志坚强,就会战胜恶运。
•
12、公共的利益,人类的福利,可以使可憎的工作变为可贵,只有开明人士才能知道克服困难所需要的热忱。
•
13、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
•
14、意志的出现不是对愿望的否定,而是把愿望合并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意识水平上。
•
15、无论是美女的歌声,还是鬓狗的狂吠,无论是鳄鱼的眼泪,还是恶狼的嚎叫,都不会使我动摇。
•
12、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
13、对于要检查别人心灵的人,柏拉图要求他具备三样东西:知识仁慈胆量。——蒙田
•
14、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高永祚
•
15、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高尔基
•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5、有百折不挠的信念的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
高三专题复习史学理论与方法史观史论史法
高三历史专题——史学理论和方法(史观、史论、史法)一、史学理论和方法训练(一)历史方法论(探究历史的方法):(1)基本的史学要素: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
注意史料的分类:史料大体可分为第一手(原始)史料和第二手(间接)史料:具体可分为四类:①文献史料,包括历史记录、历史著作、文献汇编和史书以外的书籍;②文件史料,包括政府文件、团体文件和私人文件;③实物史料,包括生产工具、生活资料、历史遗迹;④口述(口碑)史料,包括回忆录、调查记录、群众传说、文艺作品。
提取鉴别历史材料信息的方法:一是“读史征(发现)史”;二是“史论一致”、“孤证不立”、“无征不信”、“二重证据法”、原始史料信度较高、直接推理、跨学科研究等。
【训练1】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训练2】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训练3】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
唯物史观复习
(综合上面三个考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 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2)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 作用,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 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 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 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 规律,上层建筑一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 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l)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 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二者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 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状况 不同,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当上层建筑 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 结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进 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唯物史观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含义:①社会存在 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 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②社会 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 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 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 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 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八大史观
3 文 明 史 观
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 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物质文明 横 向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纵向------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
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
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 时代)。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 是现代化的过程。
八 大 史 观
——高三历史复习
近代化史观
文明史观
全球史观
革命史观
社会史观
唯物史观
英雄史观
正统史观
各种史观具体解读
所谓史观
——就是人们对于历史的总看法。
1、“现代化史观”就是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过程就是现代化。现代化史观重点考察的就是这一发展演变的过 程。 历史学家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 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
6、社会史观
指对社会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在我国而言,社会 史观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史观——辩证和唯物地看待 社会。 社会史观的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是“所有人 的历史”或称为“社会习俗的历史”。是与平民百 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 行、风俗习惯等. 相比其他各种史观,该史观更加注重底层民众的社 会生活状况。
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根本动力;
4、唯物史观
评价历史的根本标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
5、“革命史观: 亦称“阶级斗争史观” 或 “反帝反封建史观”。 持“阶级斗争史观”的学者通常认为:近代中国各种灾 难的基本根源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拯救 中国的基本途径是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构成了近代史的主要 内容和分期标志。因为它们是把中国拉出半殖民地半 封建泥沼的过程,是进步的过程。
高考历史复习思维之唯物史观
高考历史复习思维之唯物史观1.主要含义: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
2.主要理论: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
进入工业社会,生产工具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
C.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D.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的作用为基础的。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产生都是时代造就的,是时代的必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时势造英雄”。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作用都受着历史发展规律即必然性的支配,而不能违背历史发展潮流,个人的作用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个人只能顺应历史的发展。
英雄人物在历史的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但起促进作用。
E.继承和发展。
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应该是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发展。
第一、批判不等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全盘否定。
之所以要批判地继承,是因为历史文化遗产往往存在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第二、继承是为了发展,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遗产与外来文化,推陈出新;第三,以古鉴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必修课程,其中包括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理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之一,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提出了深刻而独特的见解。
本文将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进行复习和阐述,以期加深对这一理论的理解。
一、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唯物主义是指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体,意识和思维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是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认为世界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原理: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这意味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是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所决定的。
不同的社会制度和阶级利益会塑造出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出不同的思想流派和学说。
2.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它决定了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等上层建筑的形态。
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决定论,经济基础的发展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3. 阶级斗争是历史进步的动力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驱动社会发展的历史力量。
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演变的重要动力。
通过阶级斗争,劳动人民能够推翻压迫他们的统治者,改变社会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4. 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不平衡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不平衡和不平衡的。
这就是所谓的“量变引起质变”,社会变革是在一定量变的基础上实现的。
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同地区和不同领域的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在现实中的应用与意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指导社会实践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
它在现实中的应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深刻洞察历史发展规律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可以帮助我们深刻洞察历史发展的规律,理解社会变革的必然性和内在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史观专题复习
——多元史观的整合和运用
史学界主流史观回顾与整合
全球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 (整体史观) 演进的历史。 文明 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 史观 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 唯物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的反作用于 史观 社会存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革命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 历史。 社会史 认为:人类历史也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 史观 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生态 认为: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 史观 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4、(2013广州一模18)上海纺织女工杨 秀燕从1965年开始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 小到几分钱,大到几百元,无一遗漏,一 记就是37年。这本普通百姓的家庭“豆腐 帐”,却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当作宝贝一样 收藏起来。它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 A.记录者是普通百姓 B.记录时间具有连续性 C.记录内容是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 D.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变迁
5、 “美丽中国”是中共十八大提出的新的发展战 略中国古代也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举措。如西汉 实行盐铁官营,严禁私人盲目开采。《唐律》明 确划出禁伐区和禁猎区。北宋以 皇帝下诏的方 式重申环境保护禁令,命令基层官吏捕拿违反禁 令的人。这些举措说明 ①建设“美丽中国”是历代王朝追求的目标 ②对重要资源实行国家管控有利于环境保护 ③加强区域国际合作是保护环境的必要手段 ④立法和行政管理应是保护环境的有效举措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处于冷战时期,中美两 国彼此敌对;中国经济相对落后。(4分)70年 代以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 强;中国改革开放,成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加入 世贸组织。(6分)
①政治: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 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 ②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思想文化: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不少 封建陋习; ④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推动现代化方面存在 局限性。
7、(2011年广东38)(25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问题。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 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两种主要做法:①近代史 开始于1640年,现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 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代史开始于1917年;②近代史开始 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前后。 问题:(3)任选材料三中的一种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 依据。(8分) 体现了什么史观?
材料二:“(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 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 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 ——《饮冰室合集》 (2)材料二中的“旧工业”指什么?简要说明其衰落 与工业革命的历史联系。(9分) 材料三: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 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 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3)材料三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 无法想象的,为什么?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 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10分)
(近)现代化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 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
史观在解题中的应用
1、(2009海南历史2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 诺斯写道,研究世界历史“就如一位栖身月球 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考察 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 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斯塔 夫里阿诺斯此处所强调的是,研究世界历史应 A.突出对于各国历史的研究 B.超越地区和民族的界限 C.特别关注东方民族的历史 D.侧重对大国历史的考察
3、 (06年上海)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 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 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 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 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 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洲/发现,全球史观/侵犯 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2、(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23题)法国历史 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 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 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 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 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 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 D.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①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资本主义的新时代。 (4分)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 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4分) ②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从分散孤立走向统一 整体。(4分)190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 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4分)
(2012年广东,38)(25分)芸芸众生的日常生 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 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 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 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 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6分)
参考答案:(1)新航路开辟;西班牙为代表的 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殖民贸易和掠夺); 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6分)
(2)传统手工业。(2分)英法等国通过工业革 命成为工业国家;对外扩张,中国遭到侵略;(4 分)采用机器大生产的洋货物美价廉,涌入中国, 传统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3分)
6、(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29题)(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 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 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 这一思路作解释。 ⑵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