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

合集下载

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

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

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
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与其兴趣、能力相适应的职业发展机会,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具体来说,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使其能够胜任特定职业领域的工作要求。

2.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使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3.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并实现职业发展。

4.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为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提供人才支持。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职业教育需要注重实践教学,加强与企业和行业的合作,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同时,职业教育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职业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和发展机会,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

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系统性的计划,旨在培养具有特定职业能力和素质的人才。

以下是一个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示例:一、培养目标本方案旨在培养具备以下职业能力和素质的人才:1. 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2.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3. 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具备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5. 具备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二、课程设置本方案包括以下课程:1. 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2. 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本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践课程:本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本专业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职业素养课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5. 创新思维课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方案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通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2. 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本专业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企业实习:通过企业实习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本专业的实际应用和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

4. 竞赛活动:通过参加各类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5. 学术研究:通过参与学术研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学术发展打下基础。

四、评价方式本方案采用以下评价方式:1. 平时成绩: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平时表现。

2.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的方式评价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是指在职业教育领域中,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需求,构建起适合职业教育特点和要求的课程体系。

下面将从职业教育的背景和特点、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建设的原则和步骤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职业教育的背景和特点对课程体系建设产生了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职业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实际应用能力和适应不同岗位需求的能力,因此课程设置应该紧密结合行业需求和市场需求。

同时,职业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实践教学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课程体系应该注重实践性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其次,课程体系建设对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课程体系是指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需求,将各门学科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能够培养学生所需能力和素质的一套完整课程的体系。

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可以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课程体系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目标导向原则,即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明确培养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将课程设置与学生需求相结合。

二是专业导向原则,即课程设置要紧密结合所培养的职业专业需求,重点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是实践导向原则,即课程设置要注重实践教学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综合素质导向原则,即课程设置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步骤包括:一是需求分析,即通过对行业需求和市场需求的调研和分析,了解人才培养目标和需求,明确所培养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

二是课程设计,即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设计出能够培养学生所需能力和素质的课程方案,包括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等。

三是课程实施,即按照课程方案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新时代高职院校“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新时代高职院校“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新时代高职院校“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高职院校,其育人任务更加重要。

,旨在培养一流技能人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全育人的具体含义是:全面发展、全员发展和全程发展。

全面发展是指在知识、能力、品德、创新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多元素素质,使其具备全面发展的能力。

全员发展是指高职院校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做到“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为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空间和机会。

全程发展是指高职院校全程教育过程中,要按照学生的个性和兴趣进行培养和引导,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在实践中,高职院校构建三全育人体系,需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多元发展。

首先,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开设思政课程、开展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

其次,高职院校应注重实践教学,建立与产业需求相匹配的实训基地,提供与实际工作场景相仿的实践环境,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高职院校还应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和平台。

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创新激情。

同时,高职院校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要注重在学生平台上开设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比如开展社团活动、组织学术讲座和文化沙龙等,提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的机会。

此外,高职院校还要加强职业规划教育,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咨询服务。

通过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进行专业选择和就业准备,使学生的就业能力得到提升。

总之,,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要求。

高职院校要坚持全面发展、全员发展和全程发展的原则,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个性发展和职业规划教育等方面的培养,为培养一流技能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职业能力成为衡量个人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准。

本文从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构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角度进行探讨。

在概念解析部分,阐述了职业能力导向的含义和重要性;在现行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部分,分析了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的脱节问题;接着从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两个方面说明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构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最后从关键要素的角度探讨了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未来,应加强对职业能力的测评和培养,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实践启示展示了课程更新迭代和符合市场需求的重要性。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构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将有益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和适应未来职场的能力。

【关键词】职业能力、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导向、理论基础、实践路径、关键要素、未来研究方向、实践启示、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职业教育体系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备受关注。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技能培训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职场的需求,更需要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

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之一。

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实用的技能和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适应性强、实用性强的课程体系,学生们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的发展趋势,提高就业竞争力。

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对于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其培养和发展对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职场变化至关重要。

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构建的职业教育体系

如何构建的职业教育体系

如何构建的职业教育体系如何构建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是一种由职业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为主的培训模式,通过对学员进行职业技能的全面培训和实践操作,最终使学员获得良好的就业前景和发展,从而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引导学生选择在职业教育体系中,通过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可以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就业方向上更加清晰明确。

在筛选学生时,应该参照市场需求和未来技术攻关方向,积极培养优秀的人才,按照培养高技能人才、技能人才和实习型人才的不同培养模式来全面培养每一个学生。

二、实施质量教育对于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关键是质量教育的实施。

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和考评制度,推出职业教育人才培训计划,在课程的安排上,要贴近市场需求,强调实践和技能培训。

同时,要规范培训行为,确保学生学有所成,能够顺利地接受雇主的考验。

三、推进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方式。

学校应该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training course、实习、培训和就业等一系列工作,以使学生掌握职场实践技能,顺利地融入社会。

这也可以有助于企业更好地挖掘和培养年轻有为的人才,进一步缩小人才缺口。

四、建立评估体系建立评估体系,能够真实反映职业教育质量以及是否满足市场的要求。

评估体系包括学生培养能力评估、行业质量评估、雇主满意度调查等。

其中,学生培养能力评估主要以学生的技能成绩、实践操作成绩等考核为主;行业质量评估主要以行业标准和需求为基础,定期对教学效果和实践操作成果进行评估;雇主满意度调查则是对学生综合能力与上岗要求的匹配度等进行评估。

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顺应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和市场需求,需要政策的支持。

政府应该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政策,在教育投资、教育制度、教育管理方面加大投入,为职业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综上所述,如何构建职业教育体系,需要学校、企业以及政府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设完善的课程体系,确保教育内容的科学性、适应性和实用性。

以下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些建议。

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应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和适应职业需求的能力。

课程设置应与行业需求密切相关,强调实践操作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培养。

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能够在职场中快速适应和成长。

课程体系应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包含不同学科领域的专业课程和综合素质教育的课程。

专业课程包括基础理论课程和实践技能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综合素质教育包括思想政治课程、人文社科课程、体育健康课程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内容应紧密结合行业实际需求,及时更新和调整。

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应与行业标准和职业能力标准相衔接,确保培养出的学生具备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

应及时关注行业发展的变化和需求的调整,更新课程内容,使其紧跟时代潮流。

第四,课程教学应注重实践操作和实际应用。

职业教育的核心特点是注重实践,因此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实践操作的环节,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

还应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行业需求设置相关的实训课程和实际案例分析。

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充分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

可以通过与高校、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合作,共同探索适合国内职业教育发展的课程体系。

也可以参考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模式和教学方法,借鉴其成功经验,为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需要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具有科学的结构和内容,注重实践操作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行业需求,并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

通过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

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

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
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的衔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培养目标:根据行业需求和职业标准,明确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确保培养的人才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和素质。

2.优化专业设置: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使之更加符合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

3.构建课程体系:依据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实践教学建设: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6.校企合作: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实现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7.质量监控与评价: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总之,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加强各层次职业教育的衔接和协调,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实用性。

制表:审核:批准:。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及课程体系构建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及课程体系构建
一体化即在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过程 中,秉持系统思维,综合考虑中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 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等各方面,以专业人才培 养目标为主线,串联相关教学要素。 2.3 相互衔接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均为同一教育体系,在人 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管理机制和评价 制 度 等 方 面 应 相 互 承 接 、分 工 协 作 且 互 为 补 充[4]。 在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方案的分工协作中,高职院校 应引领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向,协调资源配置,确定 评价制度。在明确分工的前提下,加强各层面、各时
5 5 A/1
5A/
4
@ *4

' 7A/
P 5 = A/
' 7A/
'@* 4
/ -A/
/"F / / CAD
-A/
P '
-
**
E4
*(

@ *
(
" F5
=

'9
B#0)
A/
@ 7
( +"
BD
9J
A/
5A/U -*
P5A/UE
图 3 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中职院校专业核心课程体现为基础性、实用 为 技 术 性 、创 造 性 和 拓 展 性[18-21]。 中 职 院 校 的 工 性、操作性和工具性,高职院校专业核心课程体现 程基础课程和农业基础课程为高职院校设施工程
实践中,明确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是实 现中高职一体化的基本立足点。要实现一体化人才 培养目标,除了制定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外,还应 加强中高职院校各层面交流沟通,在教材建设、教学 改革、教学实训、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也应 进行深入交流、合作,从而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 养更好更快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而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教育的目标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因此,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根据不同职业的需求来制定不同的课程体系。

二、职业教育的内容
职业教育的内容需要根据不同职业的需求来制定。

例如,对于机械制造行业的学生,需要学习机械制造的基础知识、机械加工技术、机械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对于电子信息行业的学生,需要学习电子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等方面的知识。

三、职业教育的方法
职业教育的方法需要根据不同职业的需求来制定。

例如,对于机械制造行业的学生,需要进行实践操作,学习机械加工技术;对于电子信息行业的学生,需要进行实验操作,学习电子电路的设计和调试。

四、职业教育的评价
职业教育的评价需要根据不同职业的需求来制定。

例如,对于机械制造行业的学生,需要进行机械加工技术的考核;对于电子信息行业的学生,需要进行电子电路的设计和调试的考核。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根据不同职业的需求来制定,以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同时,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注重实践操作和考核评价,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学生提供具备一定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实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对各行业职业人才的需求。

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具有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出发,探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

1. 建设多元化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应根据不同行业和职业的特点,建设多元化的课程系统。

要根据各行业的技能需求,设置专业性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要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语言沟通、思维能力、合作意识等。

还要设置实践环节的课程,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通过建设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可以保证职业教育的全面性和实用性。

2.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

可以通过实习、实训、实践项目等方式,给予学生真实的工作环境和任务,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职业道德等。

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要紧密结合职业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性技能。

4. 强化职业发展教育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注重职业发展教育的设置。

职业发展教育包括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职业素养培养等方面的内容。

可以通过设立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结合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和就业能力。

也可以通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提供就业指导和实习机会,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支持。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一项工作。

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面,课程体系建设是关键的一环。

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保证学生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合作、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

本文将就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进行讨论。

一、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为了培养符合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而设计的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素质养成的一种要求和规范。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应包括以下方面:1. 知识技能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各种相关工具、设备、软件等等。

在这个目标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适应市场需求,培养适应未来工作市场的人才。

2. 传统素质方面:应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批判思维、逻辑思维等方面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创新思维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具备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发和创新能力。

4. 团队合作方面:培养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能力,如领导力、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团队意识等,全面提升学生多重素质。

二、课程体系的建设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综合性高且涉及面广的工作。

要想建设出一套符合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的体系,需要以下步骤和方法:1. 拟定课程目标和培养要求:在制定课程体系时,制订出符合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的人才目标和培养要求,并确定不同学年、不同阶段教学目标。

2. 设计教学内容和设置课程负责人:知道课程目标之后,需要通过教学内容和负责人的设置来达到这些目标。

设置课程负责人来负责监管每个课程的执行情况。

3. 教学方法的设计:针对不同学科、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讲座、案例分析、实践、实验等等。

采用对应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兴趣。

4. 定期评估和优化:在制定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之后,要进行定期的评估和优化。

“三驾马车”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三驾马车”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三驾马车”构建人才培养体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源在各行各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

为此,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势在必行。

我认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借助“三驾马车”,即教育、产业和政府三者的紧密结合。

首先,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

教育体系应当具备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育机构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估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另外,教育机构应当与行业紧密合作,了解行业需求,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设置,确保所培养的人才能够真正适应社会的需要。

其次,产业是人才培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界要根据行业的实际情况、未来发展趋势,提前规划并设立招聘岗位。

同时,产业界也要加强与教育机构的合作,开展实践教学、职业培训等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给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锻炼。

此外,产业界还应积极参与人才的评估和选择过程,既保障了培养出的人才符合产业需求,又确保了人才培育的有效性。

最后,政府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扮演着推动、引导和服务的角色。

政府应当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基础设施,提高师资水平,增加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与企业、高校等机构的合作,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和评价机制,促进人才的自由流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财政支持等方式,为人才培育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通过教育、产业和政府三者的紧密结合,可以构建一个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教育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基础,产业界提供了实践平台和就业机会,政府为人才培育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和支持。

只有三者紧密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够达到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质量的目标。

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要注重多元化发展,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在各个领域都能有所涉猎。

其次,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活动和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积累经验和技能。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主要目标,为其实现就业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而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一环就是建设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指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和社会需求,按照一定的规划和安排,组织各门课程,形成一整套有机结合的学科体系。

在职业教育中,课程体系的建设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体系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能够胜任特定职业的人才,因此课程设置应该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密切相关。

教育机构应该充分了解不同职业领域的需求,设计出符合实际需求的课程,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立即投入工作,并在工作中有所建树。

课程体系应该融入职业能力培养。

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也是用人单位对于求职者的重要要求。

课程体系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技术能力、专业素养、创新能力等方面。

课程设置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课程和实习实训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体系应该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同样重要。

综合素质包括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多个方面。

课程体系应该设置相关的人文课程和综合素质培养课程,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不仅具备专业技能,还具备综合素质。

课程体系应该与教学资源相适应。

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充分考虑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

教育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学资源体系,包括师资资源、实验设备、教材资料等。

只有教学资源与课程体系相适应,才能够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为其实现就业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1. 总体要求根据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2. 人才培养理念高等职业教育应贯彻“以人为本、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兴趣特长,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3. 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高等职业教育应根据行业需求,灵活调整专业设置,构建与产业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要突出实践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教学方法与手段高等职业教育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5. 师资队伍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支具备丰富实践经验、较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企业实践和国外研修,提高教师综合素质6. 学生管理与服务高等职业教育应加强学生管理与服务,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全面的学生发展支持,如创业指导、就业服务、产学研合作等,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和创业7. 质量保障与监控高等职业教育应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监控和评价,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加强外部评价,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提高办学水平8. 国际化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应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资源,推动专业标准、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国际化,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9. 终身教育与培训高等职业教育应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终身教育与培训,为广大学习者提供灵活、便捷、高质量的学习服务,助力学习者不断提升自身素质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体现在办学理念、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学生管理、质量保障、国际化发展、终身教育等多个方面,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1. 人才培养目标的精准化高等职业教育应根据市场需求,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同时,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等方面全面发展2. 产教融合的深入化高等职业教育应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引进企业项目、建立实训基地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课程体系的模块化高等职业教育应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学有机结合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度,注重深度和广度;实践教学则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主,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素质教学则关注学生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培养4. 教学方法的创新化高等职业教育应创新教学方法,采用项目驱动、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网络教学、虚拟现实等,提高教学效果5. 师资队伍的多元化高等职业教育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同时,鼓励教师企业实践、国外研修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6. 学生管理的个性化高等职业教育应实施个性化学生管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兴趣特长,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发展支持同时,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7. 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化高等职业教育应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监控和评价同时,加强外部评价,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提高办学水平8. 国际化发展的拓展化高等职业教育应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资源,推动专业标准、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国际化同时,加强学生交流,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9. 终身教育与培训的普及化高等职业教育应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终身教育与培训,为广大学习者提供灵活、便捷、高质量的学习服务同时,加强与企业、社区等合作,推动学习成果的认证和转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和实践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应用场合1.教育政策制定:此文章可用于教育管理部门在制定高等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时的参考,确保政策符合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和需求2.学校发展规划:高等职业院校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时,可以依据此文章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施路径3.教学改革研讨会:在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可以以此文章为基础,讨论和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4.课程设计与教材开发:教师和教育机构在设计课程和开发教材时,可以参考文章中关于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建议5.教师培训与职业发展:教师培训部门可以使用此文章来设计教师培训计划,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6.学生职业规划:学生可以以此文章为指导,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为自己的职业规划提供参考7.社会评价与监督:社会公众和评价机构可以依据此文章对高等职业教育机构进行评价和监督,确保教育质量注意事项1.结合实际需求:在应用文章时,需要结合当地和行业的具体需求,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2.注重学生主体性:在教育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3.平衡理论与实践: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要平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确保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4.师资队伍建设: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提供教师培训和发展的机会5.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定期进行教学质量评估,确保人才培养质量6.国际合作与交流:在人才培养中,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资源和理念,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7.终身教育理念:将终身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鼓励学生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8.隐私保护与信息安全:在应用文章时,要注意保护学生和教师的个人隐私信息,确保信息安全9.遵守法律法规:在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时,要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教育活动的合法性通过以上应用场合和注意事项的指导,可以更好地应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育实践的创新和发展。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高职院校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为了确保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可持续提升,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变得尤为关键。

本文将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旨在为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一、引言高职院校作为为社会提供实用型人才的重要培养机构,其培养目标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并紧密结合行业发展动态,因此,评价体系的构建应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依据,重视实践教学与实用技能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性1. 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能够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并将培养结果与目标相匹配。

这有助于确保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符合行业和社会的要求,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2.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高职院校提供改进的方向和措施。

通过评价体系的反馈,学校能够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1. 以实际能力为核心评价体系应侧重于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除了传统的学科知识评价外,还应充分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实用技能。

2. 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评价体系应采用多种评价方法,注重量化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例如,通过考试、实习、论文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从不同角度全面了解学生的表现。

3. 突出职业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职业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因此评价体系应突出对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评价。

职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多个方面,评价体系应全面评估学生的职业素质。

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1.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体系的核心,应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确定。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随着时代的变迁,职业教育得到了普遍的发展和应用。

职业教育与大学教育一样,在工作、就业和社会贡献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职业教育是基于职业发展而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具备相应的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

因此,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与企业需求及市场需求有着紧密的关系。

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面,课程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课程是职业教育的基础,通过课程的开设,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

能够使得学生全面的接触到各个职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课程体系的建设,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掌握职业技能,进而提升职业素质。

首先,在职业教育中,课程体系必须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

其次,课程体系中需要明确学习的目标和职业特点,在基本的职业技能掌握的基础上,还要带动学生发展新领域、新技术,加强技能的提升和更新。

最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也需要与市场需求结合,需要根据企业和市场需求来建立特定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职业教育体系要实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1.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 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需要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基础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知识。

对于提高学生技能的培养方面,需要培养学员掌握高级的技能和理论,让学员成为职业领域的专家,为企业和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

2.强化专业技能: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吸收市场的需求和企业的诉求。

教师还应该听取学员的实际需求和反馈,从学员的角度出发,重新设计课程和体系,以满足学员的职业技能培养需求。

3.发展职业追求: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需要不断发展职业追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性,面向未来,提前进行职业规划和设计,层次分明,以使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受益无穷。

4.与市场需求结合: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需要与市场需求和企业需求结合,强化实践和实际操作,让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前言:人才是国家和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建立一个高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对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和运作,以及其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一、定义与目标1.1 定义人才培养体系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培训、评价和激励机制,培养和发展各领域的优秀人才。

1.2 目标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全面提升人才素质和能力,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二、构建要素2.1 教育体系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构建人才培养体系首先需要完善的教育体系,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各个层次的教育环节。

2.2 评价机制评价机制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包括选拔考试、综合评价和能力测试等多种评价方法,以全面客观地评估人才的能力和素质。

2.3 培训机制培训机制是不断提升人才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包括内部培训、外部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

2.4 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的有效手段,包括薪酬激励、晋升机会和培训发展等多种激励方式,以激发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三、运作流程3.1 人才需求分析人才培养体系的运作首先需要进行人才需求分析,明确社会对各个领域人才的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计划和措施。

3.2 培养计划制定基于人才需求分析的结果,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和培养时间等方面的规划,确保培养体系的有效运作。

3.3 教育培训实施根据培养计划,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培训活动,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培训资源的选择,以达到培养人才的目标。

3.4 能力评估与认证在教育培训结束后,对学员进行能力评估与认证,确定其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和素质,以进一步完善培养体系的质量保证机制。

3.5 激励与发展根据能力评估与认证的结果,给予优秀人才相应的激励和发展机会,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人才的创新和潜能。

四、对社会的影响4.1 经济发展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将为社会创造优秀的人才资源,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不断增加,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课程体系建设对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展开探讨。

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和知识,使其能够顺利就业并胜任工作。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以及正确的职业态度和价值观;2.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使其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能够胜任特定行业或岗位所需的工作;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工作中进行创新和实践;4.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使其具备自主学习和不断进步的能力,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职业需求。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和方法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课程体系建设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和方法:1.贴近产业需求。

课程体系应该紧密结合产业需求,根据社会和行业的需求,明确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以期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2.结合实践。

课程体系应该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习经验,掌握工作所需的实际技能,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3.强化综合能力。

课程体系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等,使其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4.注重个性发展。

课程体系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人差异,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个性化培养。

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在制定课程体系时,需要从培养目标出发,结合行业需求和学生特点,进行科学的课程规划和设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课程的设置。

基础课程是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基础,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等通识教育课程,以及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如专业导论、专业素养等,旨在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后续学习和工作做准备;2.专业课程的设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作者:鄂甜来源:《职教通讯》2015年第10期摘要:在职业教育体系内,确立各级教育科学合理、层级分明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既是构建多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也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逻辑起点。

基于“…科学-技术-生产‟链条中的人才定位”和“国际资格框架”两个视角,分层解析中职、专科高职和应用技术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类型、层次和规格,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目标;中职;专科高职;应用技术本科作者简介:鄂甜,女,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0-0006-062014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该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总体目标。

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委又联合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目前仍然存在着“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层次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并就“人才培养层次”提出了明确的“两步走”目标,即到2015年,“初步形成人才培养层次更加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层次结构更加科学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因此,在职业教育内部,建立从中职、专科到本科,层次结构科学合理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目标。

而要构建层次结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确立各级职业教育科学合理、层级分明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既是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也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逻辑起点。

本文将以“…科学-技术-生产‟链条中的人才定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分层解析的横向视角,将以英国和欧盟为代表的“国际资格框架”作为纵向视角,对职业教育体系内各级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层解析”,分析各自分工,研究各自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规格,构建从中职、专科高职到应用技术本科,各层次定位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一、基于“科学-技术-生产”链条中人才定位(一)“科学-技术-生产”链条在当代大工业生产时代下,“科学-技术-生产”这一价值链条构成了现代生产的基本过程。

[1]在这一价值链条中,涉及了社会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各类型各层次人才,及其相应的复杂的社会分工。

教育就是培养人的活动,所以各类教育在“科学-技术-生产”链条中都能找到各自相应的位置,相应领域的社会分工成为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教育划分的基本依据。

因此,一方面,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各类各级教育应以各自的人才培养定位完整覆盖“科学-技术-生产”这一谱系中的位置(见图1)。

而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由于过于强调“应用工程教育”,造成“应用技术教育”的缺位,以及应用技术人才的过度匮乏;另一方面,各类型、各层次教育要明确所培养的人在“科学-技术-生产”链条上相对应的位置,并据此确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能力结构。

图1 “科学-技术-生产”链条中的人才定位及相关教育特征(二)四个基本领域在“科学—技术-生产”链条中,我们可以划分为四个基本领域,分别是“科学”领域、“科学—技术”领域、“技术-生产”领域和“生产”领域。

在纯粹的“科学”领域中,从事职业活动的人是科学家、理论家,主要负责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等理论知识,并运用理论知识进行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

在“科学—技术”领域,从事职业活动的人属于应用工程人才,一般被称为工程师,主要负责应用科学知识进行产品的设计、规划和决策等,因此,需要具备较为宽厚的科学理论知识。

在“技术-生产”领域,从事职业活动的人属于应用技术人才,主要负责应用技术,对生产现场进行统筹管理、指导监督等。

因为工作地点经常在生产现场,所以也可称之为“现场工程师”。

这类人才需要掌握综合的实践技术技能,同时,还要具备深厚全面、跨学科的理论知识。

在“生产”领域直接负责生产工作的人,我们一般称之为技术员或技术工人,需要具备更高的操作技能水平。

(三)三个层次职业教育的培养人才定位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应用技术本科、专科高职应都以“技术-生产”领域为目标,其中应用技术本科应更侧重于技术领域,在“技术-生产”领域中更接近“技术”领域的位置,培养的人才要求能够综合应用各种技术知识解决生产现场一些不确定的实际技术问题、进行生产现场管理和监督等工作。

因此,要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对一般生产流程、工艺也要有所掌握,同时,要求能够进行一般生产实际操作,但不必非常熟练。

因此,应用技术本科教育应强调“应用性”、“技术性”和“实践性”三个基本特征。

其中应用技术本科教育的“应用性”,不只是继承性应用,而是创造性的应用,不只是对现有知识、技术、方法的应用,而且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与应用技术本科相比,专科高职教育应更侧重于生产,在“技术-生产”领域中更接近“生产”领域的位置。

培养的人才要有较高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具备“能够运用较为复杂的技术进行熟练操作”的能力。

但与中职教育相比,专科高职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不仅要具备胜任当前职业岗位的技术技能,而且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具备适应未来发展变化岗位的综合能力。

因此,专科高职教育应更强调“实践性”、“技术性”这两个基本特征。

中职教育则直接以“生产”领域为目标,为生产领域培养在生产一线进行熟练常规工作的技术员或技术工人。

与应用技术本科和专科高职相比,中职培养的人才能力要求相对单一,对技能力求“规范熟练”,对理论知识只求“必需够用”,因此,中职教育应体现“实践性”特征。

但同时,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作用[2],部分学生有继续升学发展的需求,因此,在中职教育也应体现“基础性”特征。

二、基于国际资格框架视角从国际视野来看,发达国家普遍将建立涵盖范围广泛、层级结构完善的资格框架体系作为构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

本文以英国、欧盟的资格框架为代表的国际资格框架作为一个“分层解析”的纵向视角,分析国际资格框架中3-5级资格标准,以期确立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中职、专科高职和应用技术本科,这三个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标准。

虽然严格意义上讲,我国中职、专科高职和应用技术本科教育与国际资格框架中的3级、4级、5级并不能完全一一对应①,但它们三者都是涵盖在3-5级教育范围内,专科高职教育又是在职业教育体系内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通过分析国际资格框架中3-5级资格标准,研究其分层的基本理念和趋势,对确立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内三个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英国资格与学分框架QCF英国自2011年起,修订原《国家资格框架》(National Qualification Framework,简称NQF),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英国资格与学分框架》(Qualifications and Credit Framework,简称QCF),成为目前英国唯一的资格框架。

QCF中依据知识水平、应用技能和自主与责任的不同而划分为九级,分别为入门级和1-8级。

[3]QCF中3-5级资格标准见表1。

(二)欧盟资格框架EQF2008年4月23日,欧盟议会和理事会正式通过欧盟资格框架(European Qualification Framework,简称EQF)。

欧盟资格框架以学习结果为基础把资格标准分为8个层次,跨越各个教育阶段,能够有效认证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从而促进公民在不同国家之间、不同教育机构之间的流动,推动终身学习的实现。

每一层次分别描述了学习者在学习结束后的学习成果,即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4]中职、专科高职和应用技术本科教育分别在EQF中的3-5级范围内,三个层级的资格标准见表2。

表2 欧盟资格框架(EQF)中3-5级资格标准[5]欧盟资格框架3-5级资格标准3级知识:某个工作或学习领域的事实性知识、原则、过程和基本概念;技能:选择和应用基本方法、工具、材料和信息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所需的一系列认知和实践技能;能力:在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中独立承担责任;在解决问题的特定情境中调整自己的行为。

4级知识:基于某个工作和学习领域广泛背景的事实和理论知识;技能:解决某个工作和学习领域具体问题所需要的一系列认知和实践技能;能力:在可能发生不可预知变化的工作和学习情境下,进行自我管理;对他人的常规性工作进行监督,在工作和学习活动的评估及改进中承担责任。

5级知识:具有某个工作和学习领域的全面的、专业化、事实性的理论知识,以及某些跨学科的认识;技能:具有创造性地解决抽象问题所需的一系列综合性认知技能和实践技能;能力:能够在不能预知的工作或学习活动中进行管理和监督;审查自己和他人的工作业绩。

(三)QCF与EQF的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分析《英国资格与学分框架》和《欧盟资格框架》中与中职、专科高职和应用技术本科这三个层次职业教育相关的3-5级资格标准,可以发现两者具有以下共同点:(1)突出学习结果导向。

QCF和EQF均强调以学习结果为标准建立统一的资格系列,即将资格标准表述为学习结束时应达到的学习结果。

(2)均将资格标准划分为三个维度。

QCF中每一层次的学习成果用“知识水平、应用技能和自主与责任”三个维度表述,而EQF中统一用“知识、技能和能力”形式呈现。

虽然,QCF与EQF在这三个维度的划分策略上稍有不同,EQF中以更直接地形式强调学习者“独立、负责”的能力与水平,但都涵盖在知识、技能和能力这三个基本要素之中。

(3)强调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不同层级的学习者在学习结束时应达到的资格标准均可表述为“能够完成不同复杂程度、不同范围等工作任务”的能力。

同时,强调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独立承担责任、对个人及相关他人负责的能力,以及对完成任务的过程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的能力。

从“工作任务”角度,QCF与EQF中3级至5级的资格标准呈现出的基本趋势有以下三点:(1)从3级至5级,工作任务的性质上,技术性逐渐增强,复杂程度逐渐提高;此外,刚性的工作任务和日常性的工作活动越来越少,任务的不确定性、不可预知性逐渐增强。

(2)从3级至5级,工作任务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要求学习者需要综合运用越来越全面、甚至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更加综合复杂的、弹性化的工作任务。

(3)从3级至5级,要求学习者能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独立并创造性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逐渐增强,同时,在工作过程中所赋予的责任和权利范围也在逐渐扩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