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

与实践

作者:邹伟文章来源: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点击数:更新时间:2009-4-9

摘要: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就如何加强校企合作,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探索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职院校目前已将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改革发展的新突破。本文结合国家示范职业技术学院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实际情况,就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做如下探讨。

一、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搭筑平台

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具体地说就是为所依托的区域行业企业服务。高职院校因企业的生存发展而生存发展。没有行业企业需求,高职院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没有行业企业的支撑,高职院校也无法按照企业和行业的人才需求来实施人才培养工作;没有企业和行业的参与,更无从谈起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实践。因此,要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和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把学校融入行业企业之中,把行业企业的理念和文化引入学院,使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操作,才能真正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通过准确定位,使学院和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建设

大东北的1953年,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沈阳职业职业技术学院进入了跨越式发展时期。她的发展历史说明高职院校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派生物”。没有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和振兴,没有沈阳装备制造业的建设和发展,根本就不可能有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的今天。因此学院定位为沈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成为沈阳装备制造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沈阳大中型企业技能型人才培训中心。只有为企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能实现学院的自身价值,才能促进企业的兴旺和发展,才能实现学院的可持续

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因此必须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

2.通过互相兼职,使学院与企业水乳交融

实践证明,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人员相互兼职,是保证校企密切合作的一种有效方法。学院近年来先后聘请了一批沈阳大中型企业的领导和技能专家担任学院的兼职教学院长及系、部教研室主任,同时派出教学院长和系、部主任担任企业的技术厂长、副总工程师、副总机械师、副总电气师、车间主任等职务,双方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参与对方的人才培养工作和应用性技术研发工作,并承担一定的责任,使学院与企业做到了水乳交融。

3.通过共建共管,使学校与企业同舟共济

一是根据企业需求,共建专业。如学院和沈重集团共建焊接、热处理等专业,所有人才培养过程完全按企业要求进行;二是共建实训基地。如学院和辽宁光维摄影集团共建摄影实训基地,由企业出资金、设备,学院以企业优先选用优秀毕业生等方式予以回报;三是共建师资队伍。学院和一批企业建立了一支有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有些企业如沈阳科教建筑设计院的设计室,同时又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的教研室;四是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目前学院47个专业均和行业企业建立了以行业企业人员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于这些共建项目,使得学院的发展关系到企业的利益,把学院和企业的命运结合到了一起,使学院和企业同舟共济。

4.通过“订单”培养,和企业共生共荣

实践证明,开展“订单”培养是加强校企合作的一种极其有效的形式。学院先后和沈重集团、沈鼓集团、特变电集团、米其林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共同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成立“重型班”、“特变电班”等冠名班,使学生入学开始就成为企业的员工,并由企业提供奖学金。学院和企业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根据企业岗位能力发展变化要求,新技术、新工艺的要求等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做到零距离培养,学院和企业共生共荣。

5.通过建立“企业代表”制度,学院和企业共担职责

“企业代表”源于军工厂的军代表一词,军代表负责对军工企业的军工产品生产全过程进行监控,相当于建筑工程的工程监理。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建立“企业代表”制度,可由“企业代表”提出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要求,代表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监理和验收,根据监理情况向企业提出报告和相应建议,并根据企业对人才未来工作岗位技能变化向学校提出新要求。这个代表制度的实行有利于企业和学校的沟通,有利于共同制定、修改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校企之间关于共建师资队伍、共建顶岗性实训基地和突出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等诸多方面的衔接,是一种校企合作的好形式。我院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效果。

由于实施紧密的校企合作,校企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校企之间可以实现“三双”,即学生有双重身份(学生、员工);教师有双重角色(教师、企业工程师);领导有双重职责(院长或主任、企业兼职厂长或经理)。“四跟”,即学院跟着主导企业走;教学跟着任务项目走;课程跟着岗位能力走;教材跟着生产过程走。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搭筑平台。

二、贯穿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如何制定一个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尤为重要。人才培养方案在某种

意义讲是学院和专业的“宪法”,是学院建设特别是专业建设主要核心内容。而要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就必须贯彻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

1.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科学界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必须根据企业提出的学生就业岗位和岗位能力要求,明确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是什么,岗位能力要求是什么,岗位核心能力是什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由企业人员参加,以企业人员为主,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岗位能力分解,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和岗位群,对应的基本岗位能力,岗位核心能力,从而科学界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2.根据岗位能力的确定和分解,明确核心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的原则,遵循行业规律、高职教育规律、学生自身成长规律,确定培养岗位能力所对应的核心课程、主要课程、支撑课程及主要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重构理论教学体系,夯实实践教学体系,职业素质教育融于其中,进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3.在确定主要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高职教育规律特点和企业的要求,设计课程模块

根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共性和不同的个性特点,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重心,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为重点。按照职业素质、岗位能力、岗位能力拓展以及学生岗位能力提升的不同要求,我院设计出基础知识能力、专业知识能力、职业素质教育、岗位能力拓展、岗位能力提升等若干个课程模块。在课程模块中不同的专业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二级单元模块,如学院机制专业在岗位能力提升模块中又设置了技术、工艺、管理等3个二级单元模块,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所拟定的未来就业方向来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

4.改革考核方式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